赚大赚钱的逻辑钱伯鑫真正逻辑是什么江南愤青

这里整理了此次在北京大学汇豐金融论坛暨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EDP“CHINAGT”年会论坛上作“2016年创业投资展望——冬天有的时候就是不适合打猎”为主题的演讲,以下是此次演講内容的整理在此分享给大家。

专家讨论问题比较严谨喜欢用数据支撑结论,而投资人更多的是靠猜因为投资必需要有前瞻性。当數据都能被统计的时候基本意味着其投资机会丧失,所以听投资人的演讲听者一定要小心因为我们的结论往往很不靠谱。加上投资本身是以小搏大的过程赌错了无非亏点小钱,对了可以赚很多钱所以往往都是开放性设想问题。尤其是一级市场中的早期更是如此我們都是非常乐观的去设想未来的各种无限可能,于是很多结论和逻辑听着有点像“愤青”但我认为多了解一些不一样的声音也是有好处嘚。

一、GDP增速放缓将引发收入衰减

刚才有演讲嘉宾提到我国当前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增长高于GDP的增长这里我有点不同的意见,原因在于過去的收入数字慢于GDP的数字反映 GDP增长传导到收入这个过程是需要时间的,从而形成了相对滞后性一旦GDP增长放缓,收入水平也就会跟着丅降从而低于GDP增长,这个是必然的趋势

至于GDP增速为什么下降,这个没办法解答因为很多时候未来是无法推演的,只能凭借感觉他沒有可被用作讨论的任何依据,只能根据一些细枝末节的观察来揣测未来的可能性而已我回国的几个月时间,去了不少地方每到一个哋方都会跟相对底层的人聊天,在收入方面我问他们今年的工资是否有一定幅度的增长,他们说不要萎缩就很好了我跟很多实业基层嘚员工聊,他们也这么说

所以我斗胆下个结论,今年并非是大家所预期的消费升级的一年因为消费升级的基础是收入增加。但是与數据相反的现实是大部分企业面临的不是收入水平增长的问题,而是能否保住去年的收入水平在座的可以回去问问自己朋友的收入是否增长了。

我总觉得专家喜欢的数据其实本质反映的都是过去的情况,而我们更关心未来会怎么样但现实往往就是,过去怎么样是预测鈈了未来会怎么样的春江水暖鸭先知,要预测未来只能深入基层了解市场,而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看数据和报表我自己走了很多地方後的结论是,未来三年我感觉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乐观,收入衰减会很严重过去三年,我们在一片狂热中投资了200多家公司但是今姩,看到这种趋势后我们整个上半年只投资了3家企业。

二、不管借贷还是投资赚钱的根本在于实体盈利

再跟大家从理论上讲一些我自巳关于金融层面的逻辑。金融一般归纳为投资和借贷两个范畴但是这两个范畴的背后,本质都是实体盈利如果实体不盈利,那么意味著投资不能赚钱无法获得投资收益;借贷则意味着资金借入方不能赚钱,也就必然不能归还资金借出方的资金最终的结果就是借贷崩盤,投资打水漂金融出问题。

相对而言借贷的逻辑更加难以运作,从我自己角度来看借贷有两个特征很明显。第一个特征就是借贷荇为的客户群体相对狭窄必须是那些不好不坏的群体,客户好了一般就不需要再借钱了,不好那就跑路了。所以最终的结果要么僦是一个不断消灭自己客户的过程,要么就是被客户搞死的过程这是借贷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

马云曾经骄傲的说你看,当年借给我伍十万的人我就还钱了,说明小企业也是有信用的但是他不知道的现实,就是他是发大财了的但是那个借给他五十万的人,现在估計还是穷光蛋这个就是借贷的核心逻辑,你没有积累你无法跟客户一起成长,客户一旦好了就离开你,你陪伴着客户度过了最困难嘚时光结果客户一好就跟你没什么关系了。为什么借贷必须锦上添花而不能雪中送炭?核心是因为无法分享未来的收益

借贷的第二個特征是没有积累。前面说了因为你无法分享客户成长带来的高收益,那么你永远只有恒定的利差一百万,你收10%的利息扣除资金成夲4个点,运营费用2个点那么意味着你最多赚取不到4个点的收益,但是承担的是一百万的风险也就意味着你过去做了一百笔业务,都赚叻突然有一笔业务出了问题,哪怕过去做的再好最后你都是死,因为收益无法覆盖坏账

所有做借贷的金融商业模式,看上去是暴利但其实是非常脆弱的,随时会面临崩塌的风险我国的银行业非常典型,过了十几年的好日子也会突然在一两年内就亏掉过去几年赚嘚钱。这个就是典型的借贷逻辑是非常脆弱的。也是为什么我不看好所有承担信用风险的商业模式根本原因也是为什么我离开银行业嘚核心原因。无论对企业和个人借贷都是缺乏积累的行业,长期来看他只会让你变得很狭隘和无知。

从这个点上看投资就稍微好点,投资是相对有积累的行业他风险是恒定的,但是收益是不确定的所以,相对来说投资感觉上会更有积累一些你过去做了一百笔交噫都亏了,可能未来一笔赚钱了立马就把过去的亏损给收回来了,投资的收益和风险相对更平衡一些

但是,无论借贷还是投资终极收益都是来自于实体的盈利。一旦一个市场无法贡献利润那么无论你前面估值怎么高,声势怎么浩大都没有意义,都是一场击鼓传花嘚游戏而已所以,一旦逻辑设定在市场盈利这个基础上我们就会发现,目前的整体市场其实是缺乏市场盈利的机会的那么反过来就昰意味着金融的整体性机会在丧失。借贷业随着实体企业不振坏账率攀升,市场观望

我很早前就说过,目前市场的格局是好人不借钱借钱的都是坏人,为什么因为,实体经济不景气导致很多人哪怕有资金在手也找不到赚钱的机会,所以都不会选择去借钱,因为借钱是要还的而那些坏人,因为不借钱就活不下去所以必须依赖借钱活下,不得不借钱就出现了好人不借钱,借钱的都是坏人的诡異局面本质其实都是实体经济不景气带来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金融业是典型依附于实体经济的一个带有强周期性特征的行业。在实体普遍盈利的时候你会发现个体风险虽然有,但并不是那么重要我记得我十年前放贷款基本上不需要进行太多的风险审核,大家都会按時还款为什么啊?因为那是个基本上都赚钱的年代当大家都可以赚钱的时候是不太会有人会来逾期和违约的,而现在呢老婆小孩子抵押给你都照样跑路,因为当一个人赚不了钱的时候就意味着怎样都还不了钱。从借贷角度来看还款能力一定比还款意愿重要很多。

哏借贷一样的逻辑投资的核心也是市场盈利。前面说过给别人投资钱,最终都是期望分享投资收益的而且是远远超过借贷的利息收叺、分红收益或者股权溢价性收益,但是当市场无法形成这样的赚钱效应的时候如何兑现投资收益呢?过去几年很多人都跟我说市场佷好赚钱啊,你看谁谁赚了几百倍,谁谁赚了几千倍

第一个问题是,这些是普遍性案例还是个体性案例?

第二个问题是有几个人嫃金白银的拿到了钱呢?许多看上去赚了很多倍的项目最终都是需要变现的,变现一方面可能是分红收益另外一方面就是二级市场的股价交易收入。但是过去几年轰轰烈烈的市场又出现了几家所谓的赚了很多钱的上市公司呢?最终能不能变现还要看企业盈利的基础泹是这种盈利性基础,目前来看是非常脆弱的,因为市场普遍性盈利的状况基本不存在

诸位都是企业家,想问一下大家觉得這几年囿没有感觉赚钱很难?现在你们的困境是什么我自己跟很多企业家聊过,普遍的困惑是找不到赚钱的行业

现在,个别行业或许还能赚點钱大企业要赚钱很难,大家都很迷茫不知道该去哪里,我看到不少企业都转到金融行业,希望在金融业里博点机会但是一个市場金融越旺盛,恰恰证明了实体经济越不好这个就是现实,但更现实的事情其实是金融业从长周期来看往往是大面积的牺牲,因为金融本质还是零和博弈市场更残酷的是20%的参与者会赚取剩余80%的钱。

三、赚大钱都是时代给予的机会而不是个人能力

在整体不盈利的结论基础上,我们能做点什么呢我个人感觉作为个体最好的办法是学会休息,学会不折腾学会等待。我在2012年的时候感觉实体机会很渺茫,劝很多企业家离开实体行业干脆卖掉企业,去游山玩水什么事都不要干,一年花不了几个钱

回头看到的现实就是,出去玩的都活嘚挺好而那些在家里勤勤恳恳干实业或者每天努力放高利贷的人,最后都死得很难看在一个没有机会的行业里,其实你越努力死的其实是越快的。我们还是要学会在大时代里做符合时代周期的事情这有助于你活的更好。

我很多年前写过一篇《扯淡赚大钱的逻辑》網络上很多人在疯转。其实这句话的核心思想就一点:绝大部分赚大钱都是时代给予的机会而不是因为你的个体能力卓越造就的,所以偠学会辨别不同的时代特征选择符合时代特征的事业比你每天勤奋努力更为至关重要。后来很多人驳斥我是机会主义者或者风口论者

峩自己把过去三十年简单做了个分类,我觉得可以分为三个大周期前20年,也就是80年代到2000年这二十年是劳动赚钱的时代,那时候出卖劳動力是可以赚钱的因为物资贫乏,我自己小时候跟姐姐卖冰棍五分钱进来,卖一毛五三倍的毛利,很丰厚了那个年代,肯干点的囚都能赚钱很多万元户都是跑运输的,家家户户都能赚钱那个年代,越勤奋越辛苦,赚钱越多

而到了2000年以后,则是靠资产升值的姩代银行业不断地进入货币扩张的阶段,钱越来越多最后就往资产泡沫化的方向走。这时候你发现大量的资产大幅升值,最终的结果就是努力勤奋已经不赚钱了关键是依赖资产升值赚钱。你再勤奋再努力不如买一套房子划算,所以过去十年出现很多所谓的悲剧故倳很多人很勤奋努力的把自己家房子卖了去做实业,头发熬白最后终于把自己当年卖掉的房子给买回来了。

回头看这个十年其实你啥事情都不用做,买房子就行了02年开始计划买房子的话,差不多到现在基本上都是十倍以上回报算上五倍杠杆的话,基本上就是五十倍回报很多人勤奋努力工作一辈子,也没有这个时候买一套房子赚的钱多这就是现实。

许多企业家也是如此其实实业本身并没有赚呔多的钱,但是他们的企业土地产房升值所带来的盈利远超过他们企业的实业利润。于是最终的结果都表现为资产升值这个十年如果伱不参与到资产升值的逻辑里去,你基本就被抛弃在财富之外了这也是为什么过去十年,福布斯排名的首富基本上都房地产商和煤老板等一类人了当然后者随着整个十年的结束而崩盘了。总的来说过去很多牛逼的企业家,并不是他真多牛逼而是在这个年代加了杠杆帶来买入资产的结果。

而2010年以后资产升值的逻辑也不存在了,变成了资本大爆发的年代从2010年到现在,你只要被资本喜欢上就会发现賺钱的速度和规模,远远大于以前的任何时代我们看过去进入阿里和京东的人,很多都是大学刚毕业的孩子但是赶上了资本爆发的年玳顺着资本的趋势,很快就被推起来了过去几年,随便一个互联网小伙子一个想法就能拿到几千万的估值,就能超过很多干了一辈子嘚企业家所以当一个行业起来的时候,跟你的个人能力没有太大关系关键在于你是否在一个正确的年代做了符合这个年代的事情。

当嘫有很多人是无意识的有很多人是有意识的。前者是祖坟埋得好的结果后者是眼界格局高的结果。从我个人感觉来看绝大部分的有錢人都属于前者,属于后者的微乎其微所以,我一直觉得这个年代赚大钱的人往往不辛苦,辛苦的往往赚不了大钱这个是非常现实嘚情况,要学会认识到现实不要自我催眠。

在我看来钱分为辛苦钱和泡沫钱,辛苦钱赚的是社会的平均利润泡沫钱才是大钱。你们詓看一个股票如果不泡沫化了,那最多就是赚分红的钱那是稳定利润,而只有被资本看上了让他的股价远远超过他实际有的价值的時候,你才能赚到所谓股权的差价然后才会有所谓的大钱的机会。

其实本质来看一只股票十块钱和一百块钱,上市公司本身并没有太夶的变化至少肯定不会有十倍的差价,变化的只是投资他的人的预期而已所以,只有泡沫来了才能让价格产生巨变,你才能有机会轉到其中的高额背离带来的泡沫钱这个才是大钱。房地产其实也一样一套房子十年前卖2000元/平和现在卖20000元/平,本身都是居住功能并没囿什么实质性的改变,但是带来的价格变化却是十倍甚至更高那说明什么呢?说明只有价格和价值背离了你才能赚到大钱。

纯粹从赚錢角度来看我喜欢泡沫。所以我们过去几年特别喜欢泡沫化带来的一些机会,这些机会往往是人极度乐观后产生的预期变化带来的机會这种机会来的时候,并不需要你太多的能力你就能赚到一些钱,所以我总是告诉自己只有当傻瓜也能赚到的钱,才可能是大钱依赖能力带来的钱,一般都是稳定的平均利润尽量让自己承认自己不能干是非常重要的。

四、未来的竞争要将能力与成本挂钩

在这里峩自己谈下我对能力的看法,其实大家在谈能力的时候一定要记住,能力一定是跟成本挂钩的脱离成本考虑,你会死得很惨德州扑克在中国最近很火,但你会发现在中国的那些高手基本都玩不转,在中国打德州跟比大小本质是一样的为什么?因为中国的土豪太多人家压根不按概率算法出牌,反正兜里都有钱然后把把ALL IN,好好一个比精算概率的游戏变成了比谁兜里现金多的游戏,压根没办法玩

前两年中国投资市场就是这个阶段,钱越来越多“乱拳打死老师傅”的年代,有逻辑有能力的专业投资人最后往往干不过那些业余投资人。因为业余投资人不讲逻辑只讲成本。你问他为什么投资他往往说,没为什么啊反正钱也没地方去,去澳门赌博也是输不洳随便给个年轻人或许有一些机会啊。你听了只会很无语这就是成本不一致带来的能力不一致。

我有一段时间研究乐视乐视这样的公司会大量的给你讲故事,讲未来有多好而投资者往往喜欢这样的公司,就会给乐视很多的未来的钱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同样一台电視乐视三千块钱的成本,其他公司也是三千块钱的成本但是乐视可以买一送一,电视机免费给你或者折价给你,三千块钱卖两千块市场卖得越多,报表越好看销售额在增长,于是股价反倒越来越高而别人不行啊,三千块钱不可能低于三千卖啊否则报表很难看,所以这个结果就是我越来越喜欢你,我会给你越来越多的钱

当你跟对手不是处于同一成本线的时候,你就发现很难打赢他到最后怹可能直接把你给收了。打输了没关系打赢了就很牛,他是把未来的钱折现的模式但是从产品质量上说,你说乐视电视比康佳电视好很难说。能力好的公司很难说一定打得过成本更低的公司

滴滴打车也存在这样的情况。摇摇招车在北方地区做得特别大腾讯找它投資,它不让腾讯投腾讯反手投了滴滴打车,投了以后马上开始和快的打车拼价格战最后摇摇招车就没了。你的成本跟人家不一样最後结果能力再强都得死。所以未来的竞争已经不是传统的肉搏式的竞争而是全方位、立体式的竞争,如果能力不能和成本挂钩单谈能仂会很难。

五、虚拟经济背离实体经济中国进入债股双杀时代

最后谈谈我自己的几个顾虑吧,很现实的顾虑其实前面也提到过了,未來最大的问题其实是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背离我越来越感觉到现在虚拟经济已经到了强弩之末,其实只要问问滴滴打车估值300多亿美金到了二级市场你们愿不愿意买就行了。

过去3年多来的混乱投资格局走到今天,涌现出几家大公司上市又上了几家公司?十个手指头數得出来这就是我们过去三年砸了数百亿美金所剩下的格局。当大量的钱砸下去普遍不盈利的时候那么市场会是什么样子的格局?这個泡沫到了今天随时会破而虚拟经济一旦破了,实体经济本身又没能有效回归那么新的增长动力就找不到,这时候市场的寒冬就会比較明显所以我说中国进入债股双杀的年代,债意味着实体经济违约增加股意味着投资机会的系统性消失,带来的后果其实是很可怕的

另外一个顾虑,就是当下非常火热的消费分期的机会我感觉也很危险。互联网这个东西最大的作用其实就是把一个标准化的东西,無限快速的复制最终的结果就是把本来可以赚十年钱的事情,快速极致的压缩到两年内把钱赚完然后一地鸡毛。事实上消费金融就昰这么个现状,消费金融的本质上其实是要求个人收入水平的有效增长而个人收入水平增长的背后,其实是实业的增长实业赚钱员工財能增加收入,然后才能支持分期

但是我前面说过,收入水平增长本身是不现实的在这个基础上,你还扩大消费支出最终结果就是夶面积违约的快速出现,寅吃卯粮的格局这个逻辑非常简单。最后带来的问题是什么是消费分期大面积的崩塌,给好人放贷款放完了一般会向坏人放贷款,坏人放完会向更坏的人放贷款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这样。这两个问题叠加未来两到三年,甚至三到五年都不會太好

六、保持流动性将是未来赚钱的逻辑

那未来坚持什么样子的策略会更好呢?我跟很多专家的思考是不一样的大量的人在鼓吹人囻币越来越不值钱,我觉得该分开来看我个人感觉未来的中国,对外是贬值的但是对内可能是升值的。汇率很大程度向下行可能是共識但是对内角度来看,人民币会越来越值钱许多人都觉得怎么可能,央行大面积放水怎么会越来越值钱,很快就不值钱了才对我嫃心不这么觉得,从货币银行学的基础知识可以推理出几个简单的逻辑

第一,货币的创造只能来自于央行注入基础货币但是这块货币夲身的额度是很有限的,它被称之为高能货币是需要通过商业银行的扩张才可能真正增加市场的货币供应量。这里起很大作用的其实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如果商业银行不能有效扩张信用,那么货币之水就不太会泛滥

事实上,最近市场上的放水效应是不明显的也感覺不到,在08年四万亿里面起最大作用的其实是商业银行是大量扩张了信用所带来的结果。而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惜贷情况非常明显大量的商业银行非常谨慎的发放贷款,原因前面也说了现在这个年代好人都不借钱,借钱都是坏人的年代必然的情况就是商业银行放款意愿大幅度下降,从而使得市场上资金的扩张是非常有限的并不会形成资金泡沫化的格局。

第二为什么钱会更值钱?这其实跟虚拟经濟泡沫破灭是相关的当你身边曾经的有钱人变得一个个都没什么钱的时候,其实变相意味着你的钱就越来越值钱了虚拟经济崩盘,是夶概率事件这个逻辑是能理解的。

因为虚拟经济的价格是根据成交价计算的你说现在一百亿估值,那就必然意味着有人要用一百亿的價格成交了你要让你的估值再上行,那就必须要有更高的成交价才能支撑那么就意味着要有更多的货币支撑这个交易。

事实上绝大部汾的投资是无法有足够的货币支撑的市场货币增量总是不断降低的,而股权本身不创造货币这种情况下,绝大部分的虚拟经济都会面臨估值下行那么相应的投资人的财富缩水就是大概率事件。当大家的财富都缩水的时候甚至个别企业家的资金链都面临紧张的时候,洳果你能保持充沛的流动性那么必然意味着你的资金会越来越具备价值,更加的值钱了至少相对价值是明显增值了。

所以我个人感覺未来赚钱的一个很重要的逻辑就取决于流动性,怎么理解很多人问我,上海、北京的房子能不能买我从来不认为一个东西能不能买哏东西本身有关系,而是跟你有关系你是谁最重要。你很有钱那么OK,随便买;如果你本身钱不多那就算了,这个就是现实同样的房子,不同的人问我结论必然是不一样的。

从我的角度来看在你的安全边际越高的情况下,那么你承受风险的能力必然增加而越能承受风险的人,所博取风险高溢价的可能性就会增加这个逻辑是非常清晰的,保持足够的流动性可以让你有机会去博取更高的风险溢價。而流动性不够的情况下则会丧失各种机会。我今年二月份回国当时正好跌破三千点,我说如果你是空仓就可以买一点如果你是滿仓那没办法必须砍仓。所以同样一个点位同样一个资产,能买不能买跟资产本身没关系跟你有关系。你的流动性越安全你越有机會搏取高收益。

我自己是一个业余投资人五六年时间投了200多家公司,说实话我什么都不懂,因为早期都是不确定的机会我都是瞎投資。前几年我见到一个不错的年轻人就会给他一点钱,很多人说我很激进我觉得我一点不激进,因为给他的钱都是小钱因为从我个囚配置来看,我90%的钱都放在稳定的收益上面每年赚取一部分的利息收入,然后我拿这利息收入去做投资投完亏了就亏,对我不构成任哬影响也正是这个原因,我投资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压力从而我可以博取一些极高风险的机会。但也因为风险高所以别人跟我竞争的機会就少;我就能拿到很不错的价格。投资是反人性的只有反人性反周期的时候,才能拿到更低的价格才有机会。如果大家都看好了你是很难博更高的收益的。

所以未来保证你的资产安全才是重中之重。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大钱不动,拿点小钱去玩下个闲子,或許有机会投资为什么拿小钱去玩?因为投资长期来看是周期性九死一生甚至百死一生。如果你指望通过投资过得更好那不可能,你必须要有一个会下蛋的母鸡让鸡蛋孵,孵出来就孵孵不出来就算了,鸡永远在是最重要的它不会让你饿死。

现在各种折价机会很明顯了我前段时间去了趟神木,发现很多老板都开豪车住豪宅,但结果呢没钱加油,为什么啊因为没现金。从一定阶段来看只有現金才是你的钱,其他都是假的这个时候,谁有现金谁就能博取高折价的机会。

七、投资是生命与事业的延续

最后再谈谈我的不成熟的、不靠谱的投资逻辑。我也只是玩票性质做的投资并不成功,没什么显赫的业绩赚点小钱而已,别太把我的想法当真

第一件事凊,想提醒投资人千万别碰三件事情吸毒,赌博不设底线的投资。一般来说稍微有点钱的人不碰这三个基本上不会死人。前面两个恏理解第三个其实真做起来还是比较难的。其实投资这个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不设底线。今天投一点明天投一点,后天投一点投到什么时候是头都不知道,这种投资千万不要干了再有钱也经不起折腾,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不确定的最好是拿出一笔钱,投完就完叻有机会就有机会,没有就算了

第二点,我自己最深刻的感觉就是千万别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很多事情,一旦你所在的时代不在了伱再能干也没用。海尔的张瑞敏也提出这个说法时代创造伟大的人物。国美黄光裕在牢里曾经给陈晓写过一封信他的意思是我们应该鈈断地扩门店,只有我们的门店足够大别人才能进不来,这句话有道理是吧过了两年发现一点道理没有了,因为互联网来了你发现過去最强悍的东西都是你的负担,线下门店越多、成本越高、代价越大还没法打掉它。曾经是你认为是巨大优势的资源一夜之间就变荿了负担,时代一改变什么都变了。

企业家要有投资的心态往往是要承认自己不能干,尽量把机会都留给年轻人别有事没事要跟年輕人打,很多人你一定打不过他但你可以成为他爹,打不过就投他当年苏宁不跟阿里去打架,没事给阿里投资点钱现在就是阿里他爹了,也不会是反一反的格局了微软投了很多硅谷的公司,各种各样的公司凡是危及到微软的公司都去投一点,谁也不知道哪个小孩僦起来了雅虎当年最好的时候投了阿里,现在雅虎的日子那么难过但是因为有个孩子叫阿里,现在日子多好过

投资的本质,可以从苼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很多企业家都有如下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总觉得企业就如同一个小孩是自己从小养到大的,有必要扶着他走箌最后这是有问题的,孩子长大了就该放手让他赶紧结婚去。别都娶媳妇了你还每天陪着,一点意义都没有你应该让他去生孩子戓者你自己去孵化别的孩子。

第二种情况很多人就想着只生一个孩子,这也是有问题的孩子一定要多生,只生一个孩子容易坑爹比較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你去投资一批,生出一批孩子只要有一个孩子光宗耀祖你就牛了。从投资角度上投一个的成功概率几乎为零而且還容易被绑架。

第三种情况一定要在最好的年纪生小孩,你在最好的时候生孩子能够陪他养他等到你自己都不行了再养一个小孩。80岁苼一个小孩小孩还没养大你就死了。许多企业家都是自己快不行了才想到去转型去孵化,事实上自己都没办法活了还怎么转型。

投資本身应该是生命和事业延续的过程而不应该是你自己去主导一件事情。你去主导一件事情就会发现这件事变成你的事了,所有的能仂都依附在你身上我们很多人投了很多事以后,事必躬亲最后都死了,这种控制性思维也非常可怕很多企业家认为资源是我给的,想法也是我给的钱也是我给的,凭什么他做大股东但是却没想过,你自己是否能做的起来

工业时代和互联网时代的区别是对资产控淛的不一样。工业时代1%的股份意味着几千万的资产互联网的时代1%和100%没有任何差别,因为做不起来都是零互联网时代是一个轻资产时代。股份的比例控制权你如果认为你可以干得起来,那你就控制如果你是靠团队的,你就给他足够的股份让他认为是为自己干,而不昰为你干否则他一定不会跟你干。所以责权的对等一定要想明白,做一个好的投资人而不是做一个好的控制人这个年代能干的人往往不忠诚,忠诚的人往往不能干就是这么现实。

此外我提醒各位企业家,千万不要去投你擅长和熟悉的行业这跟很多人的想法是相反的,许多企业家总是说不熟悉的不投资投资是要看大格局而不是看小格局的,有很多行业势必衰落势必衰落就意味着你把这个行业铨投遍了,你也没有任何机会一点机会没有。

我有时候想我都快40岁的人了,比我年纪大的人都能够看懂这个商业模式那这个商业模式就一定不是新兴模式,也就不是具备可投价值的商业模式未来一定是一个现代人不太容易看懂的,是搞出一个新的东西把以前人干迉的过程。所以你作为老一辈企业家都看得懂的商业模式,我才懒得没兴趣去投资尽量多相信年轻人,投资一些他们喜欢的东西比投资你喜欢的东西更具备未来。

当然我也承认投资分两种,一种是补短板从互补的角度考虑问题,投出一块可以让我现在更好的短板來但是这个前提是,你要确认行业是有机会的另一种是从生命和事业延续的角度上投出一些还不错的个人。让年轻人成长他们成长伱也就成长了。还有一句话是少混圈子因为混圈子容易失去未来,会让你的眼界越来越集中在某个圈子里面最后把好东西漏掉了。以湔讲志同道合现在要在志同道不合的人身上多学学,互联网就是跨界的特点一不小心你就走到别人的领域,而把别人干死了或者被别囚干死了

最后总结下,短期来看我个人比较悲观,但是悲观到一定程度就会是乐观因为冬天之后是春天。冬天有时候就是不适合打獵没有机会的时候就是没有机会,安静趴着熬过去就是春天。

另外实业空心化也好,什么化也好到一定阶段是什么?你会发现那些去产能产能淘汰得差不多的时候,机会又出来了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大宗商品也好什么也好,长期低迷总会有一个机会等到大镓不愿意玩了,一部分走了一部分死掉,留下的机会就出现这是反周期理论。

总归来说市场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的,最后衷心祝愿大镓会有更好的明天!

《瞎扯赚大钱的逻辑》这是演讲稿中提及的之前的文章查看方式:

进入聚秀社区即可搜索查看。

比如在物理学上,石墨和金刚石是同素异型体它们都属于碳元素形成的单质,但是物理性质大不相同价值也天壤之别,就是因为他们的组成结构不同而已

所以资夲思维的精髓是结构重组。即对资源的分子进行时空和结构上的调整从而产生由“石墨”到“金刚石”的增值效果。宏观方面的资本运莋是对全社会的资源重组比如中国的国企重组,将大大改变中国经济的结构提升整个社会的运作效率。

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了解一丅“资本思维”。在物理学上“杠杆”的作用是利用“力臂”将“力量”放大从而可以翘起更大质量物体。经济上多了这一根杠杆其活动空间和灵活性都大大增强,这也叫“资本思维”今后的中国人必须深刻理解和运用“资本思维”这个工具。

今后的社会将只有以丅三类人:

第一,资源者(工薪阶层)他们是资源的最直接拥有者,依靠出卖自己的资源生存比如农民靠耕地、工人靠体力、医生靠技能、作家靠写作,还有老师律师等等

第二,配置者(企业家)资源是谁的不重要,关键要有资源配置权这类人依靠配置资源挣钱,从事资源的投入-整合-运营-产出工作以企业家为主,创业者也属于此类

第三,资本家(金融家)金融是社会食物链的最高环节,他們离资源最远但是所有资源却统统归他们掌控,他们只躲在幕后玩操作游戏比如孙正义投资马云,阿里巴巴上市使他大获成功资本镓无国界,他们可以控制全球资源流向;可以通过金融体系支配大量别人的资产

所以,一个社会的资源名义上都是资源者的实际上都昰资本家的。看一个人能量多大关键是他能配置多少资源。

按照这三种不同性质的角色扮演今后的个人如何获得财富?无非只有三条渠道:出售资源、配置资源、掌握资本

(1)资源者(工薪阶层)

“资源者”通过出售自己资源生存,也就是资源者的技能即:时间+体仂,这也是社会上分布最多的人群

所以一般普通人只能找一家企业工作,出售自己本身换来财富然而普通人的时间、体力都是相差无幾的,他们能够出售的资源都是差不多的于是为了让自己的资源卖上好价钱,就只能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和熟练水平

这时一个普遍的莋法就是读书,这就是为什么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好读书为什么清华北大的毕业生一般会比没有文化的人起薪高一些。

但是现在攵凭带来的技能差距差别越来越小一个普通的一本学生与二本学生已经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反而不如蓝翔挖掘机学的好的人附加价值高这是因为前者数量多,后者数量少而且后者更加注重实践,供需关系决定了资源的价格因此读书无用论早就开始流行。

所以如果你只是一个普通人,要么通过读书获得更高、更稀罕的的技能价值;要么通过爱思考、会做人、大量实践提高自己实践能力

另外,对於“资源者”来说还有天生稀罕资源,比如外貌长的好看的普通人,可以在日常的婚配、工作、生活中获得很多额外的财富;如果长嘚好看再加上运气好就可以进入演艺圈成为明星之后自己的资源就成了稀缺资源,资源的价格远远高于一般人

但是这类财富,可遇而鈈可求只能靠运气。因此这个群体的绝大部分人都是社会的最底层他们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只为了能讨好领导或者老板从而每月哆领那么一点工资。当然他们也不用承担什么风险生活最安逸。所以马云说那些月收入2——3万的人生活是最幸福的就是基于这个角度栲虑的。

在中国的安徽、河南以及很多北方落后地区依然还在遵循这种思维:父母总希望孩子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使自己的劳动力更加值钱不过,这种“雇佣”关系越来越不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无论你是什么角色,必须学会主动解决问题否则你存在的价值会越来樾小,因此笔者认为工薪阶层很快将成为社会的最底层

(2)配置者(企业主)

这种人不是资源的直接拥有者,他们往往通过脑力去设计資源的配置通过优化资源去赚钱,企业家就属于这一类

在奴隶社会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是“人力”(即:奴隶);封建时代的最重要嘚生产力要素是“土地”,而资本时代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是“资本”资本的本质就是资源的配置。

从定义上来讲企业家是从事资源嘚组织、管理并承担经营风险的人。企业家的收入跟他配置的效率成正比上不设限。但同时也要为自己的资源配置承担风险下限就是破产。

为什么很多人想去创业呢就是因为他们想从第一类人努力攀爬到第二类人。一旦从“资源者”升级到“配置者”就意味着不用洅出卖自己的技能,而是开始经营自己的思想和智慧人身和经济都实现了自由,从而实现人格上的自由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资源者”嘟适合去创业。他们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眼光、魄力、创新力、机遇和资本配置者是一个社会最重要的群体,他们的素质和数量决定了┅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代表了生产力水平。配置者非常需要创新精神所谓创新就是他们对新产品、新市场、新的生产方式、新组织嘚开拓以及新的原材料来源的控制调配。

这里我们需要提到中国企业家的更新换代30多年前,中国开始第一次改革开放那时整个中国百廢俱兴,当时的大环境就是最好的机遇只要大胆出来闯荡的人,即使没有文化、没有见识都成了企业家,这是当时的环境造成的

而洳今,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深化这个时候的中国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此时也对企业家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在欧美和日夲,企业家始终是社会的精英阶层才可以担任而接下来的中国,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理想追求以及对创新的深刻理解,很难再荿为社会的“配置者”因此,中国的企业家正在更新换代一些90后创业者纷纷走近我们视野,很多老的企业家也自愿退出历史舞台这昰时代的发展,也是一种必然

观察一下周围,几乎每个人身边都有创业的经历创业更是一场修行。创业者是链接上层和下层之间的桥梁是整个社会的中流砥柱。它们加速了社会财富的流通我们应该向每一个创业者致敬。

(3)资本家(金融家)

这个社会的财富看似昰属于分散的“资源者”的,实际上却是归“配置者”享用的但在本质上,全部是属于资本家的!

这是一个非常残酷是事实我们今天卻把它说穿了。

资本家的定义是:以资本运作为业的人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掌握了科技与运用的企业家们能迅速的积累起巨额的财富,他们的企业对一个国家产生极大的影响这些企业组成了这个国家的经济命脉,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戓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于是形成了垄断,而这时的“企业家”开始坐在了幕后操纵这一切演变成了“资夲家”。

“资本家”跟“企业家”的最大区别是:资本家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而是在幕后操纵企业宏观思路,企业的产品是各類快消品而资本家的产品就是各个企业。通过投资、入股、并购、重组的方式将一个企业的未来把控到自己手中,孙正义投资了马云成全了阿里巴巴,马云就是企业家而孙正义就是资本家。孙正义手里有N个马云成了日本首富。再比如巴菲特专门坐在老家做投资操縱他的布局他也是资本家。

美国是自由市场经济但是为什么叫“资本”主义社会呢?而不叫“自有市场主义”社会呢因为在这样的社会,“资本”是度量和决定一切的标准如果你有了1亿元的资本,你可以花一千万雇上这个国家最聪明的一批人把你的资本从1亿变成2億,你躺在床上就赚了九千万而这一切,只因为你再从事资本运作你只需要够聪明和有魄力,不需要有力气、不需要花时间、更不需偠长得漂亮

我们需要明白的是:第3种人赚的钱就比第2种人多,第2种人赚的钱比第1种人多因此,第1种人在努力进化到第2种人而第二种囚在拼命进化到第3种人。

因为中国建国时期就消灭了资本家所以中国天生具有资本的人是极少的,大部分第3种人都是从第1种人或者第2种囚进化过来的虽然目前这种进化已经越来越难了,但还不是没有希望因为以后会更加的困难。这就是阶级的固化阶级间流动的减少。

每个人都在玩命探索的方法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败了原因就只有两点:你的头脑有多聪明?你有多大魄力剩下的就是看机会。

既然阶层已经固化那么还有打破的希望吗?当然有!

笔者不是很同意最近流传的一些文章他们把社会描述的越来越绝望。但是实际仩今后的社会是全开放的,资源流动的会越来越快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从身边流动的资源进行取用,然后盘活!

比如如果你一个普通人(工薪阶层)有一天你忽然想到了一个可以改变世界的idea,那你要问自己你有没有这个资金去运作这个idea?如果没有是不是可以把它表達出来,找有兴趣、有钱的人(资本家)来投资你去做呢只要这个想法是合理的,自然就会有人赏识然后你就成了第二种人(企业家),从而支配一群人去实现你的梦想同时你也在为大家实现梦想。

所以:第一步你要进行资本积累,你愿意打工也好愿意自己做产品也好(有的人就自认为在创业了),先完成资本积累这一步最重要,上班、摆地摊、开淘宝、做网站、做APP、炒股票、海外代购、开设計工作室、卖肉夹馍、给幼儿园摄影的等等等等一句话,这步就是出卖你的个人资源就看你卖不卖的上价了,多学习吧即使不为了攵凭;多辛苦吧,只要不是出卖健康

第二步、善用资本,用资本赚钱怎么用资本赚钱?问你们个问题你们就明白了如果你家开了个尛饭店,每个月能赚1万但是需要个厨师。你自己炒菜水平很高如果自己当厨师,饭店每月净赚1万;如果雇佣一个厨师每月花8千,饭店净赚2千你怎么选择?

答案:雇一个厨师!这样你只要能用每月一千利息的贷款再盘下一个饭店,那个饭店也能净赚一千了而你,呮需要这样盘下100个饭店每个月就能净赚10万,而你这时却在国外旅游,成了第3种人

很多人一直在打工,他们没有成为第3种人很好理解。就是因为:他自己做厨师自己妹妹做服务员,自己的老妈管收银仅此而已。所以以后问自己怎么成为第3种人,就是一句话:“鈈要自己炒菜雇一个厨师”。如果能用资本去赚1块钱也比用出售自己的体力赚100块钱更符合金融思维。

另外聪明和资本,如果你只具囿其中一点记得,要找只有另一点的人去合作他们也在等着你!

同时,再强调一点如果你是个普通人,或者自认是个普通人但是叒有上进心,不如务实一点脚踏实地的往前走。

曾经有个公司的公关部经理打开她的博客,已经更新了500多页有2000多个帖子,全部都是烸天她自己做口译练习的文章她坚持做这件事已经快10年了,非专业出身的她因为爱好英语而一直努力

她说,10年前她曾经看到一份调查报告,一个人如果要掌握一项技能成为专家,需要不间断地练习10000个小时当时她算了一笔账,如果每天练习5个小时每年300天的话,那麼需要7年的时间一个人才能掌握这项技能。她说:“幸运的是我知道自己想掌握什么技能,我只需要立马投入干起来就行了我没有5個小时的时间,我每天只能学习3个小时现在已经快10年了,我觉得自己差不多已经掌握了这个技能吧”

再比如,披头士乐队在成名前已經参加过1200场演出可是为什么你做了10年公务员还只是一名小职员?为什么在家里做了7年的饭没变成特级大厨,反而发现婚姻到了7年之痒呢

那是因为,你没有投入精力和热情来练习一项技能每天上班只是看报纸、上网、应付各种琐碎任务,刷朋友圈浏览那些看似丰富卻没有价值的信息,每天做饭只是为了让家庭正常运转并不用专业的眼光看待这件事。

不要再哀叹大学毕业之后专业就丢了如果从初Φ开始算起,12年的学校教育就算每天学习一门技能2小时,一年300天你也只有7200小时,还有2800小时的缺口;就算你毕业后每天坚持练习1小时伱需要10年。

为什么理工科的人更容易成功只要他们毕业后专业对口,还是做的那点事那么他们就等于1天8小时都在练习。这2800小时只需偠1年多就填补了。可我们很多人工作的内容并不是在练习技能,大部分是应对琐碎的人和事实际上,是在荒废人生

也许你会说,我昰平凡人我不想成为什么家,只想安安分分过日子那只是你的错觉,时间在流逝你每天重复重复再重复的那些行为,就是在塑造你你不想成为什么人,可是你注定会成为什么人

每天5个小时,如果你是用来看韩剧、翻手机、玩游戏那么7年后,你会变成一个生活的旁观者你最擅长的就是如数家珍地说起别人的成功和失败,自己身上找不到任何可说的东西

花1分钟想一想,曾经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然后每天去做这件事。7年后你会发现你已经可以靠这件事出去混饭吃了。

哪怕你喜欢逛街呢你规定自己每天逛街3小时试试?可能一開始你觉得很高兴每天如此,你会发现无聊再坚持下去,你就开始琢磨了我逛街还能发现点什么?还能搞出点什么花样坚持下去,7年之后你可能会成为时尚达人、形象设计专家、街拍摄影师、服装买手……

生命中下个7年,下个10000小时你打算怎样度过?

延伸阅读:嫃正赚大钱的逻辑:不要与趋势为敌!

很多人其实到现在也没弄明白他们是怎么赚钱的很多人都会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能力的结果,事實上这个是最大的可悲

当我们自己不断回想这些年里的很多事情时,就会发现所有的成功失败很大程度上都不是我自己个人能力决定嘚,而是很大程度上被大趋势决定了

如果在一个不是普遍性的盈利市场上的时候,我发现赚钱一般都是辛苦钱也就是跟人比体力才能賺钱,花更多的时间做更多的调研,那些都是辛苦钱而可悲的可能是竞争越充分的市场,你会更可悲的发现你即使很辛苦了也是不賺钱的。

举个例子:现在很多人离开了中国去美国读书都是名校啊,牛逼的一塌糊涂的名校

许多人留在国内,十多年过去了在国内這帮人啥事情也没干,结婚生子然后没事只能买房子,一套两套三四套然后就发现那些国外读了n年的书的任们可能就比较悲催了,回國可能一套房子也买不起

是他们能力强么,不是的是因为赶上了好时候,中国大发展都格局里能力其实是不需要的。

现在创业的人佷多方向选择很重要,因为赚大钱和赚小钱说白了其实都会很辛苦,都很艰难你路边开一个小店铺要做成赚钱,其实也不见得比做恏一个国有企业要容易到哪里去都不容易,但是同样辛苦结果是截然不同的。

这个时候大格局大趋势就显得非常重要,尽量去做一些趋势性的机会的事情市场整体向上的机会,只要做的稍微好点总还是有机会的,而有些行业你再怎么做,其实都注定了最终的结果都不会好

这个时候,大格局大趋势就显得非常重要尽量去做一些趋势性的机会的事情,市场整体向上的机会只要做的稍微好点,總还是有机会的而有些行业,你再怎么做其实都注定了最终的结果都不会好。

周鸿祎说:有一个竞争对手永远打不败那就是趋势。

孫中山很多年前有句话叫“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意思就是任由你再牛逼你也无法对抗历史的潮流,这就是趋勢的力量但是问题来了,趋势到底是什么呢

趋势这个东西,有几个特征挺有意思:

第一个特征其实是趋势只有在将起未起的时候才囿意义,太早看到趋势其实毫无意义太晚你会错过太多的东西。

也是为什么很多聪明人都赚不到钱的原因趋势看到了最后就是虚无主義者,因为觉得这个也就这样那个也就那样都没啥意思,看的太远的人其实挺适合做先知,当然也很容易成为先烈看的太早的悲催案例太多了,意义更是不大

哥白尼在中世纪就看到了地球不是宇宙中心,于是就被火烧死了太多太多聪明人死在了不在当下生活的故倳里去,等好不容易撑到风口来的时候他已经先没了。

而如果趋势都被人看到的时候其实趋势的意义也就没了,当真理都被大家接受嘚时候真理就会沦落为常识,你已经没有任何机会和优势来成为一个布道者了在现实中也有挺多好玩的事情。

前些日子听到一个农民說:

政府让我们种葱我们就种蒜;

政府让我们种蒜,我们就种葱

这个就是极为简单的朴素的趋势性发现的案例。

当趋势被所有的人都看到的时候你其实只能回归到赚辛苦钱的逻辑里去,记住辛苦钱往往不赚钱的真理吧

在这个特征里,我们收获的东西是什么呢

是提湔预判很重要,因为只有在人们尚未发现而你却提前发现,也提前动手了那你或许能有先发性优势。

这里挺有意思的是很多人其实都能看到一些趋势性机会但是能下手的人其实也不多,看多做空看空做多,甚至看而不做的人其实都挺多。我们经常听很多人说当姩我怎么怎么看对了,但是这种看对了跟你有啥关系么,总体来说爱折腾的人,胜算更大未来的创业很大程度上会比拼试错的次数囷成本的综合。尤其是趋势留的时间窗口越来越小的时候

不跟大趋势做对抗,当然不是说大趋势不好你没有赚钱的机会,只是这种机會会很辛苦好汉不赚六月钱?火中取栗的事情玩他干什么呢

当年袁绍官渡之战,谋士跟他说不能打,不能打一定败。

袁绍不听非偠打还把谋士关了起来,后来果然败了别人就跟谋士说,主公败了真该听你的话啊,回来会感激你的

谋士就叹气说,不是的如果主公胜了,一定会很高兴然后天天奚落我,骂我神棍我还能活命,如果败了他一定会觉得面子挂不住,反倒把我给杀了

没多久僦应验了,这个世界没人喜欢说真话的确是有道理的。

今年创业市场非常火热大量的vc成立,是个人都成为了投资人都希望投资出一個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等一边是实体的不景气,一边是创业氛围的浓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个逻辑其实是相同的实体越不好,资金就越挤入具备想像力的行业中

我们在回到趋势这个话题里去,趋势的背后其实反应很多问题现在很多人都在说阿里如何牛逼,洳何牛逼其实这个话题怎么说呢?

在一个趋势起来的时候乘风而起其实难度并不如想象中大,在新兴领域并不需要太大努力就能较為轻松地击败固有规则体系里的王者。

苏宁曾经是线下的王者当年股价也是及其牛逼的,但是阿里打掉苏宁我并不愿意认为是一个企業对一个企业的胜利,他是一个时代对另外一个时代的胜利每个时代里都有自己的王者,苏宁代表了互联网未出现之前的渠道之王而阿里则是互联网时代的王者,本质反应的其实是人类走入了互联网时代原先的生活作业方式时候对苏宁的依赖变得不再被需要。

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不是苏宁不努力,不牛逼而是再牛逼也没用,你是很好很好的只是我也不需要了,这个是挺悲伤的爱情故事

事实上这種趋势性的颠覆市场上有过太多的案例,就比如如今出现的IT服务众包模式相比于传统开发模式,众包模式将同一个项目分发给不同开发鍺让众多程序员一起来完成开发,群策群力有效降低时间及人力成本,从一定程序上颠覆了传统开发模式

很多曾经在我们生命中如此重要且认为永远都不会离开你的东西,其实发现一点点都在离去这个观点其实用在阿里、腾讯身上也上一样适用,你认为永远离不开嘚他们也说不定很快会离去。

这个就是可怕的趋势之争不同维度体系里的竞争是极其可怕的,压根不是单纯和纯粹的能力之争了互聯网其实是个底层革命,改变很多的生产作业方式从而使得固有生产作业方式上的一系列王者的优势丧失。

因为互联网这个技术我们被改变了很多,在很多行业都日益被互联网颠覆而这其中IT服务业首当其冲,传统行业的互联网化需要IT服务业的支持这种变革带来的影響力是巨大的。

趋势的第二个特征是什么是随机偶然不可测。

我们看到很多是因为技术的不可替代性群体性特征的不可测性。使得技術是不可琢磨的而且群体性特征的兴起使得热点不断被改变,社会整体的无意识你很难把握未来趋势的机会在哪里。

大家很容易发现世界上能跟着趋势赚钱的是两类人:

一类人是马云这样的人,他们天生具备敏锐的嗅觉对于市场的理解很通透,而且执行力很强天苼爱折腾,且够狠对自己能狠下心来的人,都能成点事情如果看准来方向,能成大事

还有一类人压根不存在所谓选择一说,他们中絕大多数人所谓跟着趋势赚钱并不是主动意识的结果,而是被动选择的结果他们被社会的洪流抛向了不同的领域,然后就是花落谁家昰谁家的格局有人成事,有人败事无非是祖坟冒青烟的结果罢了。

一类人是马云这样的人他们天生具备敏锐的嗅觉,对于市场的理解很通透而且执行力很强,天生爱折腾且够狠,对自己能狠下心来的人都能成点事情,如果看准来方向能成大事。

还有一类人压根不存在所谓选择一说他们中绝大多数人所谓跟着趋势赚钱,并不是主动意识的结果而是被动选择的结果,他们被社会的洪流抛向了鈈同的领域然后就是花落谁家是谁家的格局,有人成事有人败事,无非是祖坟冒青烟的结果罢了

94年被下岗的人,后来都能赚点小钱而那些不下岗的员工,现在估计得下岗了02年进不了银行的人,去了房地产或者去了阿里现在赚了大钱。在过去的十多年里面我们這个逻辑和趋势很明显,决定你是否赚大钱的逻辑不是选择,不是能力而是运气,对就是运气。

所以说在这个世界你赚小钱才是能力,赚大钱其实是靠命的你努力勤奋,现在的社会让你能过比较好的生活,但是并不是努力勤奋就能让你成为马云马化腾的,命格不再就别瞎想了。

所以说在这个世界你赚小钱才是能力,赚大钱其实是靠命的你努力勤奋,现在的社会让你能过比较好的生活,但是并不是努力勤奋就能让你成为马云马化腾的,命格不再就别瞎想了。

还有我们会发现美国赚大钱的人都是名校毕业,至少考仩了名校美国要上名校,也是不容易的都是牛人,但是中国其实赚大钱的很少是名校毕业的马云也只是杭州师范大学而已,不是说這个学校不好至少没有清华北大好,这个大家总是要认的吧

那么这里说明的问题是什么呢?

是因为大爆发的年代里越是底层越容易被抛向不一样的社会洪流,而不一样的洪流往往会有大机遇,很多人没得选择更不会走固有的社会路径,也就更容易被抛弃社会的大趨势之中去

我们过去十五年的趋势性机会,不是互联网互联网其实是最近四五年的趋势,过去十五年的趋势性机会其实是资产升值夶量的房地产商在过去十五年的盈利能力其实是极强的。

只是趋势一旦逆转以后互联网很轻松的就击垮了这个固有的社会趋势,不是房哋产不行也不是互联网太牛逼,而是社会趋势转化很快

在过去房地产是趋势的格局下,你会发现我们曾经很多年的首富五十强,都昰房地产老板还有曾经的煤老板,他们的出身都极低为什么呢?

很多人其实到现在也没弄明白他们是怎么赚这个钱的很多人都会把洎己都成功归结为能力的结果,事实上这个是最大的可悲哪里有什么能力的结果呢?

你刚好在适合的年代碰巧做对了一件事情而已然後以后就长期坚持这种策略,坚持固有的逻辑去做事情的话结果可能会死的很惨。

来源:水木然、陈宇(江南愤青)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赚钱的逻辑钱伯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