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地方发放的2,3十年劳动合同法 工资发放的口粮田,版图显示是国有林,此劳动合同法 工资发放是否生效

【图片】吴哥四日【柬埔寨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3,111贴子:
吴哥四日收藏
一、引子如果要我用一个词来表达吴哥,那就是石头,如果进一步细化下去:就是残破的石头——残破的布满苔藓的石头——残破的布满苔藓的堆成山状结构的石头。什么山?须弥山!须弥山在哪里?在印度的神话里。须弥山大吗?大,无可限量地大。佛祖讲经时爱作比喻,形容某一样东西多就说恒河沙数,形容某一样东西大就说大如须弥山。春节时去了吴哥一趟,从初四到初八,四个整天,就看了石头,回来时,眼睛一闭,满脑子都是石头,横七竖八地堆着。如何把这横七竖八的石头归整复位,在头脑中构建一个完整的吴哥印象,决非易事。这让我很犯难,吴哥的伟大让我产生敬畏,吴哥的繁复让我对它的叙述难度陡增。更要命的是,我对东南亚的地理、历史知识,几尽空白,对印度教和佛教也知之甚少,而没有这两方面知识的储备,吴哥就无从谈起。看样子,要写吴哥,必须先恶补知识,这将是一个繁重的任务。我慢慢地补吧。上面这些话就算作引子吧,把它贴在博中,随时提醒我不要中断对吴哥的叙述。就象自己给自己写一张欠条,时常看看,防止赖账。
二、高棉的微笑——巴戎寺(Bayon)(一)第一天行程:巴戎寺-巴方寺—十二生肖塔-托玛侬神庙-周萨神庙-塔布茏寺-皇家浴池-豆蔻寺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高棉的微笑,眼帘低垂,嘴角微微上翘,安详平和,表达着一种淡定,一种对人生明澈通透的淡定,淡定而不冷漠,悲悯而不哀伤。这种微笑集中于吴哥通王城的巴戎寺,置身巴戎寺,有216尊“高棉的微笑”从四面八方环绕着你,注视着你。据说,这个微笑的原型就是吴哥王朝最伟大的帝王阇耶跋摩七世——巴戎寺的建造者。他的雕像的头颅,十九世纪时,被法国人锯了下来,运至法国,现藏于法国吉美博物馆。2月4日晨8时许,离开Noble Angkor饭店,前往吴哥通王城。十几分钟的车程,至其南门。吴哥通王城是一个以巴戎寺为中心点的巨大的正方形,周长12公里,面积10平方公里,大得十分惊人。有比较才会知大小,就拿我们北京皇城比吧,明清时的北京皇城周长9公里,面积6.87平方公里,只及吴哥王城的70%。这样一个规模超大的王城不是国土面积只有18万平方公里的现在的柬埔寨王国所需要的,所供养得起的,它的背后站立着一个强盛的高棉王国。“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版图包括现今整个柬埔寨、部分泰国、老挝、缅甸及越南,占有大半个中南半岛,估计是现在的柬埔寨的10倍大。这是我从维基百科中下载来的地图:从南门外下车,步行通过护城河大桥,见到了第一个高棉的微笑。这大桥造得气派,50余米长,4车道宽。桥的护栏是两条巨蟒。元人周达观在《真腊风土记》中是这样描写的:“城之外巨濠,濠之外皆通衢大桥。桥之两傍各有石神五十四枚,如石将军之状,甚巨而狞。五门皆相似。桥之阑皆石为之,凿为蛇形,蛇皆九头,五十四神皆以手拔蛇,有不容其走逸之势。”这条巨蟒有九个蛇头,故称其为九头蛇神。九头蛇神是个女生,每天晚上都要在城中的金塔里与国王睡觉。“每夜(则)见国主,则先与之同寝交媾,虽其妻亦不敢入。二鼔乃出,方可与妻妾同睡。”高棉的微笑位于城门之上,垒石砌成塔状,四方各雕一个微笑。其中正对门的一个据说当时用金箔贴面,现在金箔早已给人刮走了,只有半枯不黄的苔藓挂着,给石像凭添一丝沧桑感和诡异感。王城的总体布局还是下载个图片看看来得简洁明了:整座王城以巴戎寺为中心,各有四条长达千余米的引道通向四门,王城之北是王宫区。由王宫的东门(正门)又有一条超长的引道通向东城墙,在东城墙的四分之一处另开了一个城门,名曰胜利之门。所以整座王城有门五,西、南、北各一,东面有二座。王城之南大概是文武百官和王公贵族的居住区,不过,当时建筑只有神庙用石头。王宫府邸是土木结构的,所以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们看到的只是大片大片的森林。
三、高棉的微笑——巴戎寺(二)&/?xml:namespace&吴哥文明有两个标志性的符号:一个是柬埔寨国旗上的吴哥窟的三个塔影,一个是那微笑的佛象。几乎所有关于吴哥的书籍,都是以这两个文化符号作封面的,非此即彼,就象人,不是男的,就是女的,一样。这种高棉的微笑,只集中出现在一个地点,出现在一个时代,与一个人有关,这个人就是阇耶跋摩七世。这位吴哥王朝的中兴之主,不仅拥有东南亚最伟大的国家,而且还拥有一颗慈悲的心。经历了多年征战生涯,他已厌倦了纷争,渴望得到和平和宁静。他在晚年,受第二&?xml:namespace prefix=&st1&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任太太的影响,皈依了大乘佛教。这一选择,深刻地影响了吴哥王朝,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摒弃了印度教中所表现出的永无休止的两种力量的争斗与较量,而代之以佛教中的淡泊、宁静、包容与恒远。吴哥艺术风格也随之一变,从吴哥窟风格,转变为巴戎寺风格。&/?xml:namespace&穿过千余米的森林,远远的望见了巴戎寺。群峰,这是我第一眼见到巴戎寺时,脑子里出现的一个词。40余座石塔,错错落落地环绕着中间高耸的主塔,远远望去,峰头攒动,恰似万山朝宗。这种视觉效果与吴哥其它寺庙迥然不同。吴哥寺庙,以传说中的须弥山为原型,通过三层、五层、七层的台基,向中心点升高,构成一个金字塔状的建筑效果,它的上升力量体现在单体的高大上。而巴戎寺的上升力量更侧重于主塔与副塔之间的对比和呼应,与科隆大教堂顶部簇拥而上的塔群相仿佛,只是没有科隆大教堂的尖锐和突兀,它的塔群更象是由喀斯特作用造成的峰林峰丛,山体圆润,在视觉上造成一丝柔软的触感。巴戎寺的塔就象一个团,夸大一点说,象一团云,白云苍狗,那200余尊佛像,随着光线和观察方位的改变,时隐时显。这种境界有点魔幻,显示出一种超现实的想象力,与吴哥窟以规模宏大追求崇高的效果大异其趣。巴戎寺的魅力就在于此,它是吴哥艺术的另类,空灵高妙,给人以更大的想象空间。巴戎寺周边围墙上的壁画也不可不看,据专家说,它有两个特点:一是现实化的主题。其上描绘的除了图解印度神话和赞颂国王功德以外,还有很多当时民间的生活场景。斗鸡杀猪、耕作捕鱼、交易杂耍、制陶织布,夫妻恩爱秀,打架斗殴图,等等等等,活脱是高棉版的《清明上河图》。二是写意化的技法。与吴哥寺炫技式的精湛刀法相比,巴戎寺壁画的技法很随意,多为浅雕,也不管什么透视规则,线条简单,效果生动,是一种从平和自由的心态中流露出来的东西。上面的一段话写得很累,花了我很长的时间,死了很多脑细胞。如果按照我习惯的表达方式,我就把巴戎寺比作蜂窝,石头构成的蜂窝,密集紧凑,转来转去,都是石头砌成的窝,有点象我们中国用太湖石砌成的假山。现在我们就象蜂群一样,在其中乱窜,美女是小蜜蜂,男人是大黄蜂。这个蜂群的构成是国际性的:最多的自然是亚洲人,来自中日韩、泰国、越南、印度等地。亚洲人习惯于坐着观光大巴,成群结队来的,欧洲人却要自由散漫的多,往往是骑着自行车来的(吴哥的景点很集中,十分适宜于骑自行车观光)。或拖儿带女,一个家庭来的,或三、五好友相约同行,有的年青人干脆一个人单车独骑。到了景区,找个地方坐下,看看书,晒晒太阳,或闭目养神,或无所事事地东顾西看,悠闲自在,让人生羡。亚洲人要认真得多,跟着导游转来转去,生怕漏下什么地方,有一个日本的团队最投入,边走边看边听导游的解说,不定地发出“哟西哟西”的声音。巴戎寺坍塌得很厉害,周边的围廊已经没有了屋顶,有的地方连围墙都坍塌了,只留下一根根石柱排队站着。这个寺由日本认养,日本人出人出资出技术,进行修缮的,整成现在的样子,很不错,是值得“哟西”的。台湾学者蒋勋先生是个吴哥迷,去了吴哥12次,对巴戎寺推崇备至。他往往凌晨四、五点就到巴戎寺,看着阳光把佛像一个一个地点亮,然后在巴戎寺打坐一天,又在黄昏的夕阳下,看着佛象一个一个地消失。他认为只有这样,你才能领悟到巴戎寺的美。在中午的阳光下,在熙攘的人游中,你是看不到真正的巴戎寺的。好生羡慕呀!
四、空中宫殿——巴方寺
吴哥通王城有三个制高点,周达观在《真腊风土记》中说得明白:“当国之中,有金塔一座。傍有石塔二十馀座;石屋百馀间;东向金桥一所;金狮子二枚,列于桥之左右;金佛八身,列于石屋之下。金塔至北可一里许,有铜塔一座。比金塔更髙,望之郁然,其下亦有石屋十数间。又其北一里许,则国主之庐也。其寝室又有金塔一座焉”。当国之中的金塔是巴戎寺的主塔,王宫中的金塔是国王每天晚上与九头蛇神睡觉的地方,那个铜塔最高,就是巴方寺。为什么叫铜塔呢?专家们还没研究出来。从巴戎寺出来,向北走数百米,就到了巴方寺。巴方寺坍塌得很厉害,周边的围墙已荡然无存,东向的正门只留下高高的台基和几处断垣残壁。从正门通向神坛长达200米的引道保存得很完整,很有起势,这条引道大概一车道宽,厚重的石板由三列一行的圆柱密密地撑起,从水池的中间穿过,雨季的时候,这个水池蓄满了水,引道就有点象我们绍兴的古纤道了。现在是旱季,池底长满了青草,只有低洼处有浅浅的积水。穿过残存的塔门,金字塔状的主体建筑就赫然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这是一座纯吴哥寺风格的建筑,它比吴哥寺早建约100年,是吴哥寺的预演。砂岩堆成的台基层层推进,最后托出一个主体的塔,成为金字塔的顶尖。就我所见,巴方寺与吴哥寺这两处建筑层次最为分明,主体最为突出,秩序感和力量感最强,充分表达了一种不可侵犯的权威。最上的两层台基上升速率十分大,梯度陡峭,超过60度,我们从新修的钢结构梯子上去,也觉得十分危险,要加倍小心。如果从原来的石阶梯上直接上去,估计需要手脚并用,爬上去的,肯定不敢直着腰走。人们葡匐着向供奉湿婆的神坛爬去,一种虔诚、谦卑的心理油然而升,这种强烈的暗示作用,充分展示了吴哥建筑的表现力。爬上第三层台基,一个回廊环绕的平台,回廊也已破损不堪。平台的中间是一座金字塔状的建筑,建筑顶部已经损毁,只剩下几个门框状的石条,但也颇显威严和神圣。这座屹立了一千年的建筑,19世纪法国人发现时已坍塌得一塌糊涂,处在佛学中所说的“成住坏空”的“坏”的阶段,如果不加以抢救,马上就会夷为平地,进入“空”的阶段——彻底消失。但是,常规的加固和修缮没有起到作用,不能阻止巴方寺进一步的坍塌崩坏。1960年,法国远东研究学院开始了一个宏大的整修计划:从加固梯级基座砌体开始,并建造与寺庙相配套的排水系统,以减少渗水。这样的工程首先要拆除寺庙结构,拆下大约30万块浮雕砂岩,然后再将这些石头安装回去。但是,正当法国人把这30万块砂岩拆下,编码存放,还没来得及重新装回去的时候,悲剧发生了。1970年柬埔寨发生内战,法国人撤退,整修计划停止。在内战中,注有地点清单以及位置数据的施工说明书在1975年金边沦陷的时候被毁掉,大批从事吴哥建筑研究的柬埔寨学者和参与修复计划的工匠被当作帝国主义的走狗,在革命中被虐杀。1990年,寺庙修复工程重新启动,这是一项十分艰巨和复杂的工作。从事巴方寺修复的工程师和考古学者们就象在玩一种拼图游戏——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拼图游戏,拼图是30万块重达500公斤到2吨的巨石,散落在面积10公顷的原始森林中,更要命的是他们已失去了原图,只能凭着上千张发黄的照片,揣摸最终要修复的建筑物的模样。承担这项工程总责任人的法国远东学院的建筑师帕斯卡尔鲁瓦埃(Pascal Royère)这样写道:“我们曾尝试开发一款软件,希望它能够帮助我们辨识这些石块。我们的想法是通过深入分析可辨识图案的方式来研究装饰物,从而区分出石块的类型(墙面、窗户等)。这真是在做拼图游戏:将那些有侧边,有尖角或是同一颜色的石块进行归类。随后,我们希望对石块进行建模,并生成一个系统,针对寺庙特定部位,能够从30万块可能的石头中选取几块可能的石块。”法国人用了15年的时间,完成了这个工程,把巴方寺整修成我现在见到的模样,也留下了很多无奈的遗憾:很多地方因为找不到合适的石头只好用新石代替,又有很多石头因为找不到它原有的位置,被遗弃。法国人对这些遗弃的石头的处理也很有技巧,尽可能把它留在原先发现的位置上。在二层台基上,几十枚圆形的石墩,排成一种很有意味的形式,十分好看。看着这些石头,使我想起《红楼梦》中大荒山青埂峰下的那块石头,它们会不会象贾宝玉一样发出“无材可补天”的哀叹呢?这种石头雕刻着历史、雕刻着文化、雕刻着沧桑。
五、中国认养的三所寺庙——托玛侬神庙、周萨神庙、塔高寺
柬埔寨穷,吴哥窟大,一共有600多所寺庙,所以柬埔寨就象一位多产的贫穷的母亲,孩子太多,养不过来,只得请别人来帮忙。为了保护这些古迹,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号召各国认养吴哥寺庙,自己带头,挑了一个最大的——吴哥寺认养。法国认养了巴方寺、豆蔻寺,日本认养了巴戎寺,印度认养了塔布茏寺,等等。其中法国人出力最多。历史是复杂的,文明的发展进程复杂多变,法国人发现了吴哥,掠夺了吴哥,同时又保存了吴哥。现在的吴哥汇集了全世界各国的建筑师和考古学者,每年还开几次大会,交流修复技术。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建筑师们在充分尊重吴哥遗迹的同时,修复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带入了所在国家、民族的审美风格、建筑特质乃至生活理念。如法国人的优美和浪漫,印度人的“生死轮回”、“成住坏空”的生命观。所以现在的吴哥,不仅是柬埔寨的,而且是世界的,是一个国际性的、开放的古典建筑技(艺)术学术中心。时代赋于了吴哥新的内涵。中国认养了三个寺庙:托玛侬神庙、周萨神庙、塔高寺。出通王城东的胜利门,沿胜利之路向东百余米,托玛侬神庙和周萨神庙象一对双胞胎,两朵姐妹花一样,分布在道路两侧。路南是托玛侬神庙,路北是周萨神庙。这两所神庙的建筑形制、规模大小都相同,所处位置也对称,是两朵奇魄。它们都建造于苏耶跋摩二世时代,与小吴哥属同一时期,其基本结构与吴哥寺一样,但这两座神庙属平面建筑,没有逐渐向上堆高的台基,气势当然无法与吴哥寺相比。寺庙四周的城墙已经消失。最值得一看的是它的雕刻,十分细致,有班蒂丝蕾宫(女王宫)的影子。苏耶跋摩二世为什么造这两座塔,众说纷纭,至今还是个谜。一位玩摄影的朋友看了我从吴哥拍摄回来的照片说:“这么好的地方,为什么不带几个美女去拍呢,太可惜了!”的确,吴哥这个地方适合拍美女,拍婚纱照,象花一样盛开的鲜活的生命与坚硬、沧桑的吴哥反差强烈,两相衬托,能造成很大的视觉冲击力。更有一样,吴哥建筑中多门和窗,而且窗框门框雕刻得十分精细,是一种现存的精妙绝伦的相框。可惜俺没这个本事,只带了一位老美女去,已是昨日黄花了,拍出来效果不大好。下面这个美女是我在托玛侬神庙用长焦扫来的,大家不要误解哟。出周、托两庙,向南一里许,是塔高寺。第一眼望去的感觉是:高,实在高!与巴方寺、吴哥寺一样,这是一座立体式建筑,三层台基逐渐升高,托出主塔。关于塔高寺有以下几点可说,而且作为旅游者记住这几点也就差不多了:1、建造年份凑巧:始建于公元1000年,真正是千年等一回的时刻。2、承前启后,起着分界线的作用:塔高寺不仅是千年纪元的分界线,更是建筑风格上前吴哥时期与吴哥时期的分界线。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材料,前吴哥时期的材料是人工烧制的砖块,塔高寺是第一座纯石塔。二是出现逐渐上升的台基的立体式建筑。换句话说,就是从造平房升级为盖楼房。3、是一座没有最后完成的寺庙:塔高寺只完成了主体建筑,装饰性的工作没有做,什么雕刻都没有。为什么停工了呢?有人说这个庙还没建好老国王就死了,新国王没接着建;有人说在施工时发生了雷公劈死工匠的事件,大家认为不吉利,就放弃了;又有人说建筑材料选错了,造不下去了,只好停掉。这个半拉子工程,这个烂尾楼,反而给塔高寺带来了好处,带来了另外的意义,让人们在这里更多地看清楚吴哥建筑的技艺和建设的过程。譬如,吴哥建筑上的雕刻不是在整块石头上完成的,而是由多块石头组成的,是先雕刻好再装上去,还是先装上去再雕刻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曾经让人迷惑不解,看了塔高寺就明白了,是先垒石后雕刻的。塔高寺还处在修缮阶段,有的地方搭着脚手架,高高的吊车伸着长臂,中国的建筑师和工人还在工地上忙碌。导演吓唬我们说:寺庙中的石梯很陡,前两年有一个60多岁的老头一不小心,掉了下来,当场毙命,还是不要进去的好。大家想想也对,进去后万一真的发生什么意外,去见什么跋摩或者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西哈努克亲王,就没味道了。所以没进去,只在外面照了一张像。
六、树根与宫墙共生——塔布笼寺初五日(&?xml:namespace prefix=&st1&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2月4日)午后,往塔布笼寺,塔布笼寺在塔高寺东南一公里许。&/?xml:namespace& 从停车场下来,先走过一条长达千余米的林荫大道。这里的树木特别高大,参天的古木随处可见,也许预示着这个寺庙与树木休戚相关的联系吧。我们的黄导是个二十五、六岁的小伙子,是华侨二代,广东潮州过来的。据他说,柬埔寨华人很多,有好几百万,大部份来自潮州。黄导说,柬埔寨什么都缺,就是木材不缺。东南亚的上等木材,很大部分出自柬埔寨。这些名贵的木材已成为政府掌握的战略资源,上次XXX访柬时,签订了一个进口2万吨红木的合同,是洪森首相给的一个大面子。但政府高官和部队将军们有办法搞到木材,直接用军车走私木材,过关卡时塞钱,塞钱不行就开枪。通过这两天的见闻,发现柬埔寨近几年经济发展很快,很有活力,但吏治腐败,贿赂公行,这大概是发展中国家的通病吧。黄导一边走,一边介绍这是什么木,那是什么木,听过忘记,独有对一种叫卡波克的树木印象深刻。这种树有2、30米高,树杆笔直,很少分枝,树皮的颜色是白色,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所以当地人又叫它银子树或发光树。回来百度了一下,知道这个树的学名叫吉贝,属锦葵科吉贝族,是棉花的远房堂兄弟。我看到的吉贝树,光秃秃的,没有一片树叶,死了嘛?不是。估计吉贝对水分要求特别高,非得在雨季,空气象湿毛巾一样能拧出水来时,才肯长叶子。现在是旱季,虽然水分在其它植物看来已经很富裕,但它要求高,长不出叶子来。需求的高低之差,有天壤之别。象俺老人家这样的穷酸想买一辆途观开开,也得再三思量,不敢轻易下手,而有钱人三、四百万的宾利开着,还觉得不过瘾。差距咋会这么大呢?塔布笼寺建于12世纪末,那个高棉的微笑的发明者——阇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为了祭祀他的母亲而修造,也叫“母庙”,就象西安的大慈恩寺一样。神殿内供奉着“智慧女神”Prajnaparamita(般若经),传说是依据阇耶跋摩七世的母亲形象而塑造雕刻的。一说这个智慧女神就是观世音菩萨,可见她老人家那时就已改性了,路过泰国时改的吧?这塔布笼寺是平面建筑,树木长得很旺盛,对寺庙破坏得很厉害。所以,进入塔布笼寺,给人感觉最深的不是寺,而是树。卡波克强大的板状根,有时象一条白色的巨蟒,盘延于宫墙之上,缠住石梁,探进门窗,举起房顶,有时象一具巨型的铧犁,掀翻石阶,挖坏屋基,撬开墙缝。树与建筑、树与树之间纠缠着、挣扎着、扭动着,如两个拼死扯打的仇敌,如一对疯狂作爱的男女。这树无所不在,几乎与庙宇浑然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了一种自然与人为建筑相交融的奇特现象,成为一个树和庙的共生体。当十九世纪法国人重新发现塔布笼寺的时候,面对这样的废墟,一筹莫展。树与建筑结合得如此之深,庞大的树根一方面破坏着寺庙,另一方面也支撑着寺庙,时至今日已无法将它们分开。如果贸然清除大树,整座寺庙也将轰然坍塌。也许可以按照处理巴方寺的方式来处理塔布笼寺,先把它拆下来,清除树根后再装上去,这在技术上不是问题。
问题在于观念,我们对历史文化遗迹的观念:塔布笼寺是遗迹,与塔布笼寺共生了500年的那些树也是遗迹,塔布笼寺的建造是历史,塔布笼寺与那些树共生了500年也是历史,都需要尊重,需要保护。人们对历史古迹的修复陷入了两难,我们到底要把古迹修复到什么样的程度?修复到它初建的时候吗?即使技术上能做到,修复后的效果是否能够接受?吴哥建筑上的雕刻那时都涂上油彩的,很多雕像上还贴着金箔镶嵌着钻石和珠宝。如果我们把它整成这样,看上去是不是会产生一个80岁的老太太拉皮成18岁的小姑娘的感觉?我们看到了一个老妖精。看到了一个刘晓庆?&?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所以,印度人在认养塔布笼寺,开始对它进行修复时,采用了一种与其它国家完全不同的方式,一种树与寺庙共生的方式。吴哥文化植根于印度文明,也许印度人更能理解吴哥吧。他们在保证必要的通道,阻止寺庙进一步坍塌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大树的砍伐,对那些盘根错节蔓延于墙体、屋顶、走廊、门道上的树根,适当限制它们的生长,而不是全部清除。这样就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奇特的共生体,在吴哥遗迹中十分另类,具有更多含义。如果说未完成的塔高寺让我们看到建造的过程,塔布笼则让我们看到热带丛林如何吞噬人类的建筑,毁坏文明的过程,这不是更有味道吗?
七、皇家浴池出塔布笼寺,向东千余米,至皇家浴池。高棉人喜欢洗澡,一天能洗二、三回。元人周达观是我们浙江温州人,这人我喜欢,不仅因为他写了一本内容详实的游记,在汗牛充栋的所有的关于吴哥的记载中,至今还是最有价值的。西方人就是捧着他的《真腊风土记》,按图索骥,去寻找吴哥的。我最欣赏的是他的写作心态,毫不掩饰其猎奇好色之心。一般人写书,总是正襟危坐,或想传道解惑,或想端正世风,一门心思想传播正能量,结果造出来是一堆垃圾。周公不然,他虽然负有刺探情报的重任,详细地描写了真腊国的山川地理和军政要务,但对高棉美女也表示出极大的关注。他是这样介绍高棉人洗澡的:“地苦炎热,每日非数次澡洗则不可过。入夜亦不免一二次,初无浴室盂桶之类,但每家须有一池,否则两三家合一池。不分男女,皆裸形入池,惟父母尊年在池,则子女卑幼不敢入。或卑幼先在池,则尊长亦回避之,如行辈则无拘也。但以左手遮其牝门入水而已。或三四日,或五六日,城中妇女,三三五五,咸至城外河中漾洗。至河边,脱去所纒之布而入水。会聚于河者动以千数,虽府第妇女亦预焉。畧不以为耻,自踵至顶,皆得而见之。城外大河,无日无之。唐人暇日颇以此为游观之乐,闻亦有就水中偷期者。水常温如汤,惟五更则微凉,至日出则复温矣。”这高棉人男女混浴,美女们也“但以左手遮其牝门入水而已”。而且,在城外的护城河里,往往有上千美女脱得一丝不挂,“自踵至顶,皆得而见之”,官家闺秀也不例外。遐想一下:在近赤道的阳光照射下,这情景,好不蔚为壮观。到那里去的中国人(唐人)有福了,把到护城河看美女当成旅游项目,色胆包天的还潜到水中去偷看。皇家浴池也是阇耶跋摩七世建的,是个大湖,&?xml:namespace prefix=&st1&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700M*300M,面积21万平米。湖西建有一个大型的平台,呈十字状,导向池中,周围是巨蛇栏杆和两樽石狮。建筑规模较小,在吴哥时间较紧的话,可以不去看。皇家浴池离王宫二、三千米,平日里住在王宫中的王后娘娘们跑这么远的路来洗澡,似不可能,估计是国王举行沐浴仪式时的地方。&/?xml:namespace&
八、豆蔻寺 皇家浴池可以不看,豆蔻寺却不可不看,它的优雅和精致,让人惊叹。从皇家浴池向北,步行数百步,就看到豆蔻寺在夕阳的余晖下,发出一种粉色调的光芒。雅致如一个淑女,让你惊艳。这个寺很小,而且残破不全,法国人发现它时已坍塌成一个砖堆,他们以极大的耐心,一砖一砖重新搭建起来的。残存的砖块不够用时,不得已用新砖代替,新砖上刻着考察队名的缩写“CA”以示区别,西方人严谨的作风由此可见。中间的主塔修缮完整,东面的副塔修了半截,其它的三座副塔,只有塔身,没有塔尖。残缺而优美,是它最吸引人之处吧。这座塔建于公元921年,保持着前吴哥的风格,用红砖砌成,只有承重的柱子和门框才用石料。另有一样它较特别,吴哥建筑中的主体是一个十字台基上的五座舍利塔,中间主塔,四周四个副塔,环绕主塔,呈十字分布结构。而豆蔻寺的五座塔一字形排列,中间主塔,两边两个副塔。这种排列结构十分罕见。这是一座供奉毗湿奴的寺庙,塔内的砖雕据说堪称一绝。俺也不懂,姑且一说。塔内的三面墙体雕刻毗湿奴或毗太太的各种变体,中间是主神,下方或周边的小人是供奉者的雕像,供奉者也就是这个建筑的出资人。这就是毗湿奴,有八条胳膊,分别拿着莲花、神剑、神杵、神盘、神弓等法器。这就是毗太太,大号吉祥天女,是位美女,同样也有八条胳膊,同样的装束,拿着同样的法器,就是胸部比毗先生要丰满许多。印度神话中有一个规矩:神具有多大的法力,神的太太也同样具有多大的法力,按照我们现在说法就是:老板拥有多大资产,老板娘也拥有多大资产,领导拥有多大权力,领导夫人也拥有多大权力。吉祥天女诞生于乳海的浪花中,这点象希腊神话中的海伦,天神与阿修罗为争夺长生不死药,在乳海中打架,乳海翻腾,掀起浪花,吉祥天女就在浪花中优雅地诞生了。一说天神与阿修罗不爱江山爱美人,争夺的不是不生药,而是吉祥天女,这样她与海伦更象了。这篇博文现在结束略显短小,再说几句毗湿奴凑凑字数吧。这个毗湿奴在印度神话、印度教、佛教中都有,但地位有所不同,甚至在印度教的不同教派中,他的地位也不很一样。下面我从印度教的最大公约数的角度介绍一下,说:有一个大神叫伊希瓦(Ishwar),伊希瓦一分为三,生成梵天(Brahma),毗湿奴(Vishnu)和湿婆(Mahesh,)三位主神。梵天主创造,对应于“成住坏空”循环观中的“成”,毗湿奴主保护,是“住”的状态,湿婆主毁灭,就是“坏死”的阶段。吴哥寺庙中要么供奉毗湿奴、要么供奉湿婆,没看到哪一所寺庙供奉梵天的,不知是什么原因?
九、古王宫
第二天行程:圣剑寺—涅盘寺—塔逊将军庙—东梅蓬—变身塔—吴哥寺-巴肯山2月5日晨8时,从酒店出发,走的是昨天的老路,向北,从南门入吴哥通王城,绕过巴戎寺,再向北,过巴方寺、古王宫,出北门,右拐,至圣剑寺。我有一个坏毛病,在确定旅游的目的地之后,就拒绝看有关这个地方的资料和图片,意思是想尽可能保持一个空白的心态,让现场的景物直接对我的感观产生冲击。就象别人给你介绍对象时,见面之前拒绝看那姑娘的玉照,让初见时的霎那,决定你是否为之怦然心跳。这样做有一个坏处是往往会漏看一些必看的景点、一些重要的细节,尤其对于吴哥这种内容丰富的景区而言,更会如此。昨日一天的游程,已经看得我眼花缭乱,这个寺那个寺,混杂在一起,分辨不清,脑子堆满了石头,快要放不下了。想想不对,赶紧补课,借着酒店中时断时续的WIFI网,看了大半夜,发现犯大错误了,离巴方寺向北不足2、3百米的诸多景点没看——当时我在那里闲坐了许久,完全有时间去看的,悔死了。今天由南到北,穿过了王宫区,弥补了昨日的空白点,虽然是在车上,但也聊胜于无吧。 故王宫就在巴方寺北面,仅有一墙之隔。元人周达观说:“国宫在金塔、金桥之北,近门,周围可五六里。其正室之瓦以铅为之,馀皆土瓦。黄色桥柱甚巨,皆雕画佛形。屋头壮观,修廊复道,突兀参差,稍有规模。”可惜500年的岁月已经把这座巍峨壮观的建筑夷为平地,只剩下宫中的那座国王与蛇精睡觉的金塔,和东大门前南北长达300余米的观象台,观象台之东是一个巨大的广场。这个地方相当于我们的北京天安门,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公共空间,用作阅兵、朝会、审案等重要国事活动。广场的东面,以通向胜利之门的引道为轴线,对称分布着12座小塔,导游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把它称作12座生肖塔,其实不然。这12座塔到底是什么?做什么用的?如果不是周达观在《真腊风土记》特意点明,估计我们永远不会知道的。周达观说:“又两家争讼,莫辨曲直。国宫之对岸有小石塔十二座,令一人各坐一塔中,其外两家自以亲属互相堤防。或坐一二日,或三四日。其无理者必获证候而出,或身上生疮疖,或咳嗽热证之类;有理者畧无纎事。以此剖判曲直,谓之天狱,盖其土地之灵有如此也。”原来这12座塔是拘留所、反省室,两家打官司时,证据不足,以国王的圣明也难以判断谁是谁非,就把他们在塔庙里关起来,各坐一塔中,让天来审判,有罪之人必遭天罚,不出几天就会头顶长脓脚底生疮,或感冒发热禽流感非典。按照印度教的观点,人的肉身是速朽之物,只有神才是永恒的存在。永恒的神才配住千年不倒的石屋,速朽的人只配住草木房子。好马配好鞍嘛。就象美女才配得上漂亮衣服,老头老太用不着穷讲究,所穿之衣只要一能遮羞,二能保暖就行。吴哥人把最好的房子奉献给了神,用砂岩砌成,希望以坚固的磐石来对抗时间的杀伤力,追求永恒,就象女士们用面膜来抵抗脸上的绉纹,用纹胸来抵抗地心引力,以期永葆青春,一样。国王之庐是土木结构,屋顶上盖瓦,王公大臣的家里只有家庙和正寝允许盖瓦,其它周边的偏房,只能用草盖作屋顶,而“百姓之家止草盖,瓦片不敢上屋”。这样的房子是只能速朽。只有神住的石屋,才历经千年风霜,屹立不倒,成为今天的吴哥,供我们瞻仰观赏。
十、圣剑寺阇耶跋摩七世是个大孝子,他为母亲修了塔布笼寺,为父亲修了圣剑寺。所以,我们对儿子说:“看样子你得加油哇,以后得为我们修这么两座大房子”儿子回答得很干脆:“他是国王才能修这么好的房子,他为什么会是国王,因为他爸爸是国王,可惜呀,你不是国王。” 儿子的说法是错误的,阇耶跋摩的王位不是从他爸爸这里继承来的,他爸爸是国王,但老国王把王位传给了阇耶跋摩的弟弟,这个弟弟不争气,王位让一个权臣篡夺了,这个权臣也没本事,没过两年让占婆国国王打败了,占婆族占领了整个吴哥。阇耶跋摩起兵抗战,从头收拾旧山河,不仅驱逐了占婆族,而且顺势把占婆国吞并了,中兴了吴哥王朝。可见阇耶跋摩不仅会造寺庙,而且是一位雄才大略的一代明主。我们是从西门进入圣剑寺的。还是长长的引道,引道旁立着N多林伽,林伽是什么,先介绍一下:这就是林伽,一个长方形的柱子,顶部是一朵莲花,下部蛤蟆状的雕像是印度教大神——湿婆,上部也有一个雕像,被尅掉了,应该是佛像。阇耶跋摩信佛,所以把佛象安在湿婆之上,后来印度教复辟,又把佛像尅掉了。林伽是什么呢?大家稍微想象一下就意会了。印度教也兴生殖崇拜,认为这是一切之源,帝王将相皆从此出。男根的象征物叫林伽,是圆形或方形的柱子;女阴的象征物叫优尼,呈方形的框状结构。在所有的林伽中,湿婆的林伽最雄健,他与妻子做爱,可持续100年之久,中间从不间断,精液喷洒成恒河,孕育了印度文明,神力呀!崇拜一下。 用抽象的林伽和优尼来表达性爱,还是很文明的,在印度和尼泊尔的神庙中雕满了赤裸裸的交媾场面,神神之交,神人之交,人人之交,人兽之交,花样百出,让人看得面红耳赤。整座神庙就是一个性爱博物馆。有一位美女朋友,前年去了尼泊尔,带回了一相机这样的照片,不知她拍的当下有什么感想?这两年印度的强奸犯举世闻名,估计都是神庙里教坏的。中华文明,含蓄收敛,博大精深,虽然也崇拜那个,但表达得更抽象,更含蓄,不象这些蛮夷之人,不知羞耻,直接表达出来了。譬如一个祖字,就是男根崇拜的象征,左边的示字旁,是祭拜的意思,右边的且字,象形男根,籀体字更象。又如凹凸二字,拼起来,就是一个正方形,严丝合缝。 圣剑寺的规模形制约略与塔布笼寺相同,也是平面的建筑,没有高高的金字塔状的台基。所以,原始森林对它的破坏也很厉害,废墟化程度仅次于塔布笼寺。领养这个寺庙的是世界历史遗迹保护基金会,它对遗址的干预比印度人稍积极了一些,大树基本清除,墙面基本完整,只是对坍塌的石头采取顺其自然的状态,乱七八糟地堆着,哪怕它挡住了通道。这个建筑比塔布笼寺要严谨要宏伟,壮硕的立柱和粗砺的墙面,散发出雄性的气息、雄性的力量。 这个寺庙的中心点是位于中央殿堂的舍利塔,老国王的骨灰就安放在这里。东南西北各一门道,一层层的通向中心。这里的门造得有讲究,越靠近中心越矮,让你不得不低下头来,以一种谦卑的姿态去晋见国王的骨灰。如果说须弥山上陡峭的阶梯,让你必须象猿猴一样攀附着去接近神明,这里的门道则企图把你变成一条蛇,爬行着进去,要你五体投地,俯首称臣。从外部看进去,门框一个套着一个,形成一种深邃的空间感,形式感很美,颇具表现力。吴哥建筑中的窗门堪称一绝,厚重的造型,细腻繁复的装饰,精妙到无以复加。这是我在圣剑寺看到的最美的窗框,有两位老伴,各据一个窗框,拍了一张照片,很有意思。拍照的是他们的女儿,我随手把他们扫了进来。看样子这两位的林伽和优尼造出来的产品不错,挺孝顺的。 在圣剑寺犯了一个大错误,在中央殿堂我直接往左拐出了北门,没去东门,在圣剑寺东边入口有一座两层建筑物,相传这座房子是用来存放圣剑的,它的圆形支柱很像地中海建筑风格,是到圣剑寺必看的景点。错过了,懊悔至极!
十一、涅盘宫
阇耶跋摩七世不仅是个大孝子,也是个大善人,是位仁慈的国王,他修了一百多所医院,为百姓免费看病,涅盘宫是最大的一座。出圣剑寺向东,千把米,就是涅盘宫。涅盘宫造在水中央的一个小岛上,以前是要用船进去的,现在用木板做了一个引道,好几百米长,可从引道上过去。引道两旁的水面上长满了树,看上去有点象卡波克,也是银白色的树干,光秃秃的枝丫上不长一片叶子,这树即使长在水中也要等到雨季中才长叶子,顽固得很呐。涅盘宫虽然是个医院,但这个医院既不给病人打针,也不给病人吃药,更不给病人开刀,只是让病人洗澡。小岛的中间是水池,1个大小池,四周4个小水池。大水池的中间就是涅盘宫,一座须弥山状的神庙,雕有两条巨蟒,盘绕着。涅盘宫(Neak Pean)的意思就是缠绕的巨蛇,不是佛经中让你死的涅盘,否则别人都不敢来医院看病了。所以,它的另一个中文名是龙蟠水池。水流从大水池中通过4个喷嘴流向4个小水池,这四个喷嘴的造型分别是象、马、牛、人。4个水池有四种不同的疗效,治4类不同的病,就象我们现在医院的分科:内科、外科、儿科和妇科,一样。吴哥当时有一种病很流行,可以称作“国病”,什么病?麻风病。阇耶跋摩七世活到90岁,最后就死在麻风病上的。周达观在《真腊风土记》中有专条记载:病癞国人寻常有病,多是入水浸浴及频频洗头,便自痊可。然多病癞者,比比道途间。土人虽与之同卧同食亦不校。或谓彼中风土有此疾,曾有国主患此疾,故人不之嫌。以愚意观之,往往好色之馀,便入水澡洗,故成此疾。闻土人色欲才毕,皆入水澡洗。其患痢者十死八九,亦有货药于市者,与中国不类,不知其为何物。更有一等师巫之属,与人行持,尤可笑。这个周达观在这里犯错误了,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没有深入调查研究,冒然推测:吴哥人是因为房事以后即刻入水洗澡,所以会生麻风病的。错误至极,按我们绍兴人的说法,周达观在这里当了一会“充在行”。
十二、塔逊将军庙 出涅盘宫向东又千余米,至塔逊将军庙。塔逊将军庙很小,传说是阇耶跋摩七世为纪念一位名叫塔逊的将军造的。这位塔逊将军是谁?他打过什么仗?立过什么功?一概不知。不过他能让一位国王为其立庙纪念,估计功劳不小。塔逊将军庙的建筑风格与圣剑寺如同一辙,甚至其墙面色调在斑驳陆离的黑褐色和苔藓绿的基础上不时透出砂岩的赤色,也与圣剑寺一模一样。大概它们的建筑材料开采于同一地方吧?塔逊寺是由美国考古队认养的,它的四个塔门和中央的五座须弥塔保持得较完整,其它坍塌得一塌糊涂,象个乱石堆,很多墙体开裂,其上阿卜莎拉的雕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位移,但仍无法掩饰它精湛的刀法和优雅的造型。在这里,我们又一次见到了高棉的微笑,东南西北四座塔门上各雕有4个微笑,与吴哥通王城门上的一样。忽然我发现,这里的高棉的微笑是睁着眼睛的,不是巴戎寺那样眼帘低垂,慈眉善目式的,而是圆睁双眼,金刚怒目式的。当时还以为是故意雕刻成这样的,将军嘛,需要威武点,不能象老和尚一样。回来后看了点资料才知道,塔逊寺的佛象与巴戎寺的佛像完全一样的,之所以一个睁着眼睛一个闭着眼睛,是因为它接受的光线和你观察的角度不同所致。当光线平射或斜射时,眼帘上部的那条线较淡,成为眼帘与眉骨之间的阴影,这样眼睛就闭着;当光线当顶照着时,眼帘上部的那条线较浓,成为上眼框,眼帘也就变成眼珠,这样眼睛就睁着。吴哥人玩了一把视觉游戏。一种文明能有如此细腻的感觉,可见其发达的程度。吴哥王朝在不同的时期有两个主要的敌人,前期是东南的占婆国,后期是西北的暹罗(泰国)。阇耶跋摩七世时期是吴哥与占婆交战最激烈的时期,1177年占婆族占领吴哥,1181年阇耶跋摩七世把占婆族赶出吴哥,并顺势吞并了占婆。在巴戎寺的壁画上,有大量与占婆国作战的场面。这个塔逊将军估计是在对占婆的战争中建立功勋的。13世纪以后,暹罗建国,并多次与吴哥交战,两度占领吴哥城。明宣德五年(1430年)暹罗入侵柬埔寨,包围吴哥城七个月,再度攻破吴哥。因为吴哥太靠近暹罗边境,柬埔寨放弃吴哥,迁都金边,结束了吴哥王朝。从此,这个辉煌的建筑群被遗弃在原始丛林中。自15世纪以后,吴哥地区长期为泰国所占有,十九世纪末作为保持泰国 独立的条件,吴哥回归法属柬埔寨。吴哥所在的省份叫暹粒省,完全是个泰国式的名字。前两年有一位泰国的明星到吴哥游览时说吴哥是他们的,引起了泰柬之间一件不大不小的外交官司。在塔逊寺还是犯了一个大错误,没有到东门去看著名的“树包门”的景点——一棵巨大的卡波克树的根部把整座塔门包住。下载一张图片吧:
十三、东梅蓬寺与比粒寺出塔逊将军庙东南一公里,到达东梅蓬寺。东梅蓬寺是一座水神庙,修在东巴莱湖的一个小岛上,用来镇压这里的水怪的。东巴莱湖全盛时7000米*2000米,那时去东梅蓬寺是要坐船的。现在东巴莱已完全湮废,这座庙就好象建在陆地上了。周达观在《真腊风土记》中记载:“东池在城东十里,周围可百里。中有石塔、石屋,塔之中有卧铜佛一身,脐中常有水流出。北池在城北五里,中有金方塔一座,石屋数十间,金狮子、金佛、铜象、铜牛、铜马之属皆有之。”这里有一个笔误,他所说的东池应作西池,是现在的西巴莱湖(西梅蓬)——或许是后人传抄时发生错误,亦未可知,他所说的北池就是东巴莱湖,“中有金方塔一座,石屋数十间,金狮子、金佛、铜象、铜牛、铜马之属皆有之”,说的就是东梅蓬寺。西梅蓬寺中有一个构思精巧的雕像:“塔之中有卧铜佛一身,脐中常有水流出”,这个雕像其实是毗湿奴的,不是佛祖的,周达观把长头发的人都认作妈了。毗湿奴在这里显了一个神迹,把排尿功能分配给了肚脐眼,大概经过这样的功能细分,其林伽就可以专心致志地与吉祥天女作爱了。这个雕像已不在原址,被泰人偷去,现存放在泰国国家博物馆。吴哥王朝的前期,其都城在不断地迁移过程中,从东南往西北迁。为什么要迁?为了避水。真腊地处热带,全年分雨旱两季,雨量集中于雨季,很多平原在雨季时就沦为一片汪洋泽国。人口集聚密度高的首都,必须选择地势稍高的地方,并配建一系列水利工程,以达到能及时排水的作用。公元880元左右,因陀罗跋摩一世(Indravarman I)把都城迁到吴哥东南25公里的罗洛地区。他的儿子耶输跋摩一世(Yasovarman I)发现罗洛地区的地势还是太低,继续向西北方向寻找理想的都城位置。找到了巴肯山,确定以此地作为首都,开始兴建吴哥通王城。从此吴哥成为了真腊王国的都城,真腊王国也由此得名为吴哥王朝。围绕吴哥通王城,耶输跋摩一世(Yasovarman I)及其后继者,兴建了一个大型的水利系统工程。这个工程包括长达十数公里的护城河,以及以东、西巴莱湖为代表的十几个大大小小的水库(水池),旱季时蓄水,雨季时排水。现在的学者有一种观点,说一个强大帝国的出现,最根本的原因是为了满足这个群体这个地区水利工程修筑的需要,兴修水利是统治机构存在的最基本的功能和理由,所以现在要“五水共治”。出东梅蓬寺向南1.5公里,到比粒寺,比粒寺意译作变身塔或往生寺。传说是罗贞陀罗跋摩二世 (Rajendravarman II)的火葬场。但有人认为为了处理一个国王的尸体造这么大的工程,过于奢侈,这个传说很不靠谱。比粒寺始建于公元961年,比东梅蓬寺晚了50年左右。这样,从公元900年到1000年,我们已看到了3座寺座寺庙:900年的东梅蓬,960年的比粒寺,1000年的塔高寺。这三座寺的造型基本一致。三层台基,五座舍利塔,这是吴哥中后期寺庙建筑的最基本格局,越到后面,中间的一座主塔越大,越突出,而这三座寺庙的中间塔并不十分显眼。其中东梅蓬和比粒寺,其塔尖的须弥山由红砖砌成,保持着吴哥早期的建筑风格。红砖自然比砂岩要脆弱得多,所以风化得更厉害,看上去毛茸茸的,在阳光的照射下,呈赭红色,很象一个一个大坟头。至比粒寺,已近中午,黄导说,按照我们中国人的说法,这个是火葬场有晦气,还是不进去的好,中国人很少进去的。所以就不进去了,只在外面拍了几张全景。
十四、吴哥窟(一)吴哥窟让我震撼,吴哥窟让每一个见过它的人震撼。它的恢宏的格局、精致的细节,让你不由自主地发出尖叫。1861年1月,法国生物学家亨利·穆奥在中南半岛的热带丛林中捉蝴蝶,无意中闯入了吴哥窟,彻底被惊呆了!就象爱丽丝误入仙境一样。他用充满浪漫的笔调写道:“辽阔的森林中,圆形弧顶、五重塔的巨大廊柱遗世独立般耸立于天际,孤寂地伸展于绿林之上,当目光触及这座美丽又端庄的建筑物时,彷佛拜访的是一个种族全族的族墓”,“此地庙宇之宏伟,远胜古希腊、罗马遗留给我们的一切,走出森森吴哥庙宇,重返人间,刹那间犹如从灿烂的文明堕入蛮荒。”那意思是说,古希腊罗马的遗迹与吴哥窟相比,也成了一个屁。俺没去过希腊罗马,没见过斗兽场、万神殿、凯旋门之类的,所以不知道古希腊罗马的遗迹是不是一个屁。不过,私下里与我们的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俑相比,觉得还是吴哥窟更伟大一些。对于长城,我还心存敬畏,至于兵马俑,在我看来,好象离屁不远了。1586年,方济各会修士和旅行家安东尼奥·达·马格达连那游历吴哥,并向葡萄牙历史学家蒂欧格·都·科托报告其游历吴哥的见闻:“城为方形,有四门有护城河环绕……建筑之独特无以伦比,其超绝非凡,笔墨难以形容”。但达·马格达连那的报告,被世人目为天外奇谈,一笑置之。1819年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被译成法文,再次激起了欧洲人寻找吴哥的冲动。1857年,驻马德望的法国传教士夏尔·艾米尔·布意孚神父著《印度支那旅行记,安南与柬埔寨》,报告吴哥状况,但未引人注意。上帝也许特意要把发现吴哥的机遇留给亨利·穆奥。这位生物家涉险来到这传说中的乌有之地,是为了寻找漂亮的蝴蝶,却无心插柳,找到了伟大的宫殿,并通过他,把吴哥传播给世界。如果纯粹以第一眼看到作为发现的标志,这个伟大的发现也许不属于他,但是他把吴哥大众化了,让吴哥重新进入人类文化的视野。由此,亨利·穆奥和周达观一起,成为谈论吴哥时绕不开的两个名字。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亨利·穆奥的发现之所以能造成如许影响,一方面是大势使然,欧洲人已把殖民的触觉伸向东南亚,这是大背景。另一方面得得益于他出众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作为一位受过正规训练的自然科学家的知识背景。他用观察生物标本的方式来处理吴哥建筑,对吴哥建筑进行了长达10个月的测绘。在他的日记中往往有“X高Y英尺,D向东F英尺,有N,其直径为E英寸,呈螺旋状”等定量化的描述。而且他还是一位不错的画家,画了N多吴哥的素描。有图有真相,西方人被这些直观的画面和翔实的数据征服了,相信了吴哥真的不是天方夜谭。还有一个人对这件事的发生也至关重要——亨利·穆奥招募来的随从福瑞。当亨利·穆奥决定到吴哥探险时,当地的法国神父极力劝阻:在原始森林中,雨季的雨水会冲坏道路,淹没一切;更可怕的是随时会夺取性命的毒蛇猛兽和热病。神父的预言不幸而言中,10个月后先是福瑞病倒,然后亨利·穆奥也染上热病。福瑞大难不死,亨利·穆奥却命丧黄泉。这位忠实的仆人,安葬好他的主人后,背着亨利·穆奥搜集的动物标本、他的日记和绘画手稿,走出了丛林,然后把这些遗物托运给远在英国的亨利·穆奥夫人。亨利·穆奥夫人是完成这一事件的第三个关键人物,这位出身于英国探险世家的美女,天生有一股冒险的冲动,鼓动着结婚不到两年的法国丈夫,前往东南亚探险。悔叫夫婿觅封侯呀!结果出去的是一个大活人,三年后回来的却是一箱遗物。这位太太不简单,化悲痛为力量,整理出版了亨利·穆奥的日记和绘画,使之得以保存流传。这应该是告慰亡夫英魂的最好方法吧!
十五、吴哥窟(二)普希金在《青铜骑士》中写道:我爱你,彼得兴建的大城,我爱你严肃整齐的面容,涅瓦河的水流多么庄严,大理石铺在它的两岸……这首诗用来描写吴哥窟也许更贴切些,当你隔着140米的护城河,眺望吴哥窟时,其勃郁的英姿会让你怦然心跳。这是一座伟大的城池,他的伟岸、他的挺拔、他的严谨、他的整洁,如一枚结晶体,萃取了吴哥艺术所有的美,这种美坚实如磐石,牢不可破,没有什么力量可以摧毁。写到这里,感觉到有点泛胃,这不是我想要的、也不是我习惯的说话方式。我十分害怕对景物的直接描述,对表达真实性的苛求让我无法进行铺张,一碰到对景物的描写,只好或引经据典、或插科打诨,王顾左右而言它地敷衍搪塞。更何况美仑美焕精妙绝伦的吴哥窟,不是我孱弱的笔力所能表达一二的。还是知难而退吧,少抒情,多议论。在吴哥,有两个感受印象深刻:一是吴哥建筑超凡的表现力,二是面对吴哥文明产生的巨大的文化落差感。我在另一篇博文中写道:“ 建筑兼具形而上和形而下两种功能,形而上者象征寓意,传达一种思想一种理念;形而下者提供实用功能,满足生活需要。大型公共建筑如广场、陵园之类其形而上的功能远胜于形而下。”吴哥形而上的表达功能是出类拔萃的,其中超长的引道和陡削的须弥山状塔最引人瞩目。吴哥建筑的引道都很长,而且越来越长,巴方寺的引道200米,已经够蔚为壮观了,吴哥窟的引道更是翻了翻,长达400米。我在北京的天坛第一次感觉到引道的魅力,吴哥的引道与北京的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一条朝圣之路,想象一下,在烈日当空的正午,或月明星稀的夜晚,你赤足走在这条长长的石板路上,将会得到怎么样的心理感受?这个长达十几分钟的行走过程,其实是个心理酝酿、情绪积累的过程。它让你的心绪逐渐与外界分离开来,只专注于这条路,专注于这条路指向的那座塔。而对塔的攀缘则意味着一种跃升,从人间跃升到神界。吴哥窟的塔最高不过十余米,但近乎60度斜率的阶梯让它十分突兀,攀缘难度陡增,想接近神明,你必须付出代价,接受考验,对体力和意志力的考验。这些陡峭的阶梯要过不少攀缘者的命,一位法国的贵夫人就是从这里掉下去摔死的,她的丈夫捐资建造了一条钢结构的阶梯,供游人使用,以纪念他的亡妻,这条阶梯由此得名为“爱情梯”。现在的游客已无福直接从石阶上攀缘而上,走的都是这种爱情梯,这一方面是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更重要的是为了保护古迹。巨大的文化落差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吴哥遗址展示出的文明高度与人们对柬普寨过低的期许之间的落差。无论是周达观,还是亨利·穆奥,乃至第一次到吴哥来的游客,都带着一种文化优越感来的。中原汉人一向把东南亚视作蕞尔小国,蔑称原居民为南岛猴子,金庸小说中的“三十六洞七十二岛主”的人物就是从这里来的,只配为中原武林起哄,若非亲眼所见,根本不可能相信这里曾出现过这样一个可与自己并肩的文明。而作为近现代文明发源地的欧洲人,更是趾高气扬,把原居民看作象非洲人一样的未开化民族,一旦在丛林中发现让古希腊、罗马也自惭形愧的吴哥遗址,惊得目瞪口呆,由此产生些许敬畏。另一种落差来自于历史与现实的差距——吴哥文明与柬普寨落后现状的差距。亨利·穆奥这样说:“走出森森吴哥庙宇,重返人间,刹那间犹如从灿烂的文明堕入蛮荒。”起初他甚至不相信这些伟大的建筑出自现在半野生般地散布于原始丛林的居民,后来通过比对人物雕象的相貌形体,才得已确认现居民确为这些伟大的祖先的后裔。现在的柬普寨虽然经过解放战争(柬普寨人把越南侵柬的战争称作解放战争,意思是柬普寨人从红色高棉的恐怖统治中解放出来)后20余年的恢复,经济发展较快,但与吴哥时代相比,还是象上证指数从6000点跌到2000点,惨不忍睹。
十六、巴肯山(一)公元900年左右,耶输跋摩带着随从登上了巴肯山,放眼望去,大平原尽收眼底。顿时豪情满怀,指点江山,在巴肯山的东北,画了一个圈,一座伟大的都城随之诞生。此时真腊王国的首都在离巴肯山东南50公里处的罗洛地区,是耶输跋摩的爸爸因陀罗跋摩兴建的。 因陀罗跋摩把都城从地势低洼的洞里萨湖畔,迁到了罗洛,又修了大型水库,以增强罗洛地区的抗洪排涝能力,但还是无法根本性地解决罗洛地区的水利问题。雨季到来时,洪水泛滥,可以坐在床沿上洗脚或钓鱼。耶输跋摩是个钓鱼高手,每每早上醒来,一甩鱼竿,太太早饭还没准备好,就已钓到一竹筐鱼,弄得满床鱼腥。虽然家里太太多,孩子多,还是吃不光,只好腌起来,或做成熏鱼,留着旱季时吃。皇后娘娘则坐在枕边捉青蛙玩,有时抓到一条蛇,蛇是神,不敢加害,就恭恭敬敬地把它放掉。又有一天夜晚,耶输跋摩一觉醒来,睁眼看到满天星斗,咋回事?原来洪水太大了,把木床漂出了户外。顿时林伽郁然勃起,雄健异常。就这样,在灿烂的星空下,在汹涌的波涛间,伴着风声、水声,与娘娘进行了一次天地之合,完美无比。虽然比不上湿婆的神力,但足以让天下的男人折服艳羡。人逐水而居,村落城镇往沿溪沿河沿江分布;人有时也依山而居,当人们进入地势低洼的平原沼泽地时就是这样的,先落脚在一座座孤丘上,然后开垦荒地、搞水利建设,慢慢地把沼泽地中的积水排干,把湿地开垦成千倾良田。绍兴滨海有一座马鞍山,发现过多处距今4、5千年的新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当时宁绍平原还是一片沼泽,人类就栖居在马鞍山、西依山、羊山等这些孤丘上,开始了最早的垦殖活动。3000年前,范蠡始筑绍兴城,也是依托府山、塔山、蕺山这三座山展开的,越王把王宫就建在府山上 。吴哥的巴肯山相当于绍兴的府山 ,耶输跋摩决定在此建都,先在山顶造一座神庙,把祖宗牌位搬过来。这就是我们现在要去看的巴肯山遗址。出吴哥窟,向西北千余米,即到巴肯山 ,山不高,海拔才60米,还不及我们绍兴的府山。从西侧盘山而上,十几分钟后到达山顶,拾阶数十步,阶梯极陡,至神坛。神坛上五塔兀立,中间一个大塔保存得很完整,四面的四个小塔坍塌得一塌糊涂 ,有的只剩下一个门框,有的干脆已是一堆乱石。塌了有塌了的好处,让我们能看到塔里面到底放着什么宝贝,原来是一具石制的林伽与优尼。优尼半米见方,林伽大约三、五十公分左右,在优尼的中间翘然耸立,在夕阳的余晖下光滑异常。祖宗神庙嘛,放林伽与优尼最合适不过了。
十七、巴肯山(二)这是我从巴肯山顶拍的吴哥窟的鸟瞰图,在没有飞机和热气球之前,这是鸟瞰吴哥唯一的视角。我是用135MM的镜头拉近拍的,原图画质很糟糕,我使尽了混身招数,又是锐化,又是降噪,又是提高对比度,又是增加色彩饱和度,好不容易弄成这样。画面弄得醒目了许多,但其生硬的线条、怪异的色彩,看上去象铜版画,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假的。从巴肯山上眺望,满目青翠,四面八方密匝匝的一片绿色,我们所处的巴肯山就象一叶小舟,漂浮在绿海之上。只有东南处的吴哥窟高耸的塔尖露出峥嵘,西北方的西梅蓬湖展示出开阔的水面,其它整个暹罗市区的建筑物,都掩埋在遮天蔽日、重重叠叠、密不透风的森林之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巴肯神庙是吴哥单体最大的建筑群,用整座山峰模拟大须弥山,以神坛上的五座塔为中心,在其向下辐射的四方矩形体的棱形线及中轴线上,严格按照几何对称原则,分布了108座舍利塔。因此如果在空中鸟瞰巴肯山,肯定会得一个壮观的视图。水浒梁山上有108将,巴肯山有108塔,宁夏青铜峡也有108塔。可见108是个好数字,“一定发”嘛。不过,水浒梁山的108是应天罡地煞之数,是道教的文化符号,巴肯山和青铜峡的108是属于佛教的,佛教以为世上存在着108种罪恶,要用108座塔去消解,这样才能建成和谐社会。我们之所以选择这个时段登巴肯山,是为了观赏著名的巴肯山落日。在巴肯山上观落日,其视角自然是极佳的,不过,这天天空上没有云彩,而且水汽太多,太阳还没到地平线就开始有气无边,象一个黄色的鱼泡。我伸长脖子,踮起脚跟,拍了两个小时,没一张效果是好的,只好PS了一张,滥竽充数吧。不过,巴肯山上的落日余晖是值得赞赏的,熙熙攘攘的红男绿女,在余晖下,鲜艳无比,可惜了,我带着的是一个狗头,没能充分地表达出这样的光线。耶输跋摩建造了一座伟大的都城,天天住在金碧辉煌的宫殿里,会不会想起坐在床沿上钓鱼,在灿烂的星空下与太太做爱的日子?会不会感到一丝遗憾?
十八、女王宫(一)第三日行程:女王宫——洞里萨湖吴哥建筑艺术大致有三类美学风格:吴哥窟风格是主旋律,恢宏、严谨、庄重,表达了吴哥王权的理想状态;巴戎寺风格是一种另类,有一种超现实的魅力;而女王宫和豆蔻寺则是吴哥窟风格的硬币的另一面,显示出一种优雅和柔美。来吴哥两日了,大大小小的寺庙看了不下十来个,这十来寺庙其实都集中在其半径不超过5公里的区域内。这次去的女王宫较远,在吴哥城的东面偏北方向25公里处。依旧是吴哥城南门进、北门出,然后折向东行驶。已是第三次经过这条道了,路边的景物因熟悉而亲切,好象看到老朋友。车行10分钟,出了市区,不,应该说是出了森林。暹罗市区就是一片大森林,不多的建筑群零星分布在森林之中,从飞机上鸟瞰,几乎看不到。所以,从别的城市出来,是告别水泥丛林,从暹罗市区出来,是告别真正的森林,这是暹罗市与其它城市最大的区别吧。进入乡村,森林开始稀疏起来,袒露出大片大片的农田。这里的作物是清一色的水稻,导游夸海口说:“中国为什么一直支援柬埔寨?不仅是因为西哈努克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毛主席和周总理对他特别关照,而是中国看中柬埔寨的稻田,想让柬埔寨人种稻供应给中国人吃。”此话虽然夸张——全柬埔寨的稻米都运到中国,每人也分不到几斤,但也道出了水稻种植在柬埔寨的分量。东南亚是全球的稻作中心——这个中心向北延伸到中国的长江流域,国际水稻研究所就建在菲律宾。东南亚地处热带,又雨量充沛,一年四季都可种稻。前年春节我去了一趟巴厘岛,看到有的水稻还刚刚插秧,有的水稻正在抽穗,有的水稻已经可以收割,几乎每一个生长时节的水稻都可看到。不禁感叹起上天对这片土地的恩赐,赋于了它这么多的热量和雨量。我们绍兴种两季稻都紧巴巴的,得靠育秧这个生产环节,去偷两个月的季节过来,才够。东南亚的稻作生产对中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中国古代有一种水稻品种——占城稻,是十分重要的籼米品种,就来自于地处如今越南南部的占城国。《嘉泰会稽志》中记载了56个水稻品种,其中属于占城系列的有9个。四、五十分钟后到达女王宫。
十九、女王宫(二)初见女王宫,第一眼就为其色调所征服,这座红砂岩构成的宫殿,放射出玫瑰一样粉红的光泽,如铜铸一般。精致,这大概是描绘女王宫最贴切的一个词,精致得如同一枚玉雕,这座面积仅500平方米的建筑,玲珑剔透,精巧异常。十九世纪末,一支法国探险队误带误撞地进入了这个掩埋在丛林中的院落:在一个方形水池的中间,出现了一座梦幻般的宫殿。“Banteay Srei!”这群法国人惊呼道,他们认为这样一座精致的宫殿,只有美丽的女王才配居住,所以把它叫作“女王宫”。尤其在宫殿中发现美丽的女神雕像时,他们更加信以为真了。这个女神叫阿卜沙拉,几乎每一座吴哥寺庙中都有,一般出现在门框的两侧,女神光着上身,下身以布围腰,十分美丽性感。这不是雕刻的艺术家耍流氓,象我们现在的画家一样,喜欢画裸体,而是现实的吴哥美女的真实的反映。现实中的吴哥美女也是光着膀子的,周达观说:“大抵一布纒腰之外,不以男女,皆露出胷酥椎■〈髟上告下〉跣足,虽国主之妻,亦只如此。”连皇后娘娘也光着膀子。他还说你不要说南方的女人“麤丑而甚黑”,长得难看,只有乡下的村妇才这样,好看的也有,“至如宫人及南棚(南棚乃府第也)妇女,多有莹白如玉者,盖以不见天日之光故也。阿卜沙拉的雕像往往丰乳肥臀,身体柔软,十分性感,尤以女王宫中的最甚。法国作家马尔罗描写道:她的身躯丰腴生动,浅浅的笑容,如同蒙娜丽莎一般,双手优雅,各拈着一枝莲花,戴着玉环的裸足呈现出一种移动之态,象要走出岩石,走下台阶,从历史的深处向你走来......(找不到原文,这段话是我越俎代庖,替马尔罗写的,大概是这个意思)。阿卜沙拉的美貌让游客们情不自禁地去抚摸她的胸脯,日积月累,双乳就象两只烂掉果皮、露出硬壳的椰子,乌黑发亮。虽然在旁边用英文、中文、日文、韩文写着:“请勿触摸文物!”但还是挡不住来自世界各地的咸猪手。看样子,洪森首相得下道命令:“触摸雕像视同触摸真人,以流氓罪论处!”也许管用。马尔罗做得更过份,不仅摸,而且偷。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锯走了女王宫中的4个雕像。在偷运出海关时被逮住了,判了一年的监禁。他在法庭上辩解道:“不是我存心想偷,是她太美丽了,我喜欢她,想把她带回家。”就象有人撒流氓,辩解说:“不是我存心要非礼她,她太美了,我爱她”,一样。马尔罗是个大人物,一个天生的不安定分子。年轻时是个文青+愤青,到印度支那去探险。当时他刚结婚不久,一不小心把太太的嫁妆做股票输掉了,没钱花,只得捣卖文物,结果运气很背,一出手就被捉住了。后来投身国际共运,20年代在中国南方和印度支那闹革命,据说广州起义有他的影子;30年代参加西班牙内战,40年代加入法国抵抗组织,反抗法西斯;50年代成为法国文化部长,而且被公认为法国最好的文化部长;70年代寿终正寝,其灵柩进入先贤祠。法国的先贤祠就象中国的八宝山,日本的靖国神社,能在那里占一小块地盘,对死人来是最大的荣誉。可见这个马尔罗的确是个大人物。说起来马尔罗还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尤其是中共的老朋友。1933年,马尔罗发表小说《人类的命运》(laConditionhumaine).此书是他的一部杰作,获得了龚古尔文学奖。并被列入“二十世纪的经典著作”,本来不大出名的马尔罗也一跃而跨入“法国第一流大作家”的行列。故事发生地点在中国,描写了蒋介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冲突,后者不惜牺牲生命、前仆后继地与蒋介石进行了殊死的搏斗。话题扯远了,还是再回头说女王宫吧。女王宫是吴哥最美的宫殿,被誉为吴哥艺术的珍珠。艺术俺不懂,俺只知道这里的花雕得真好看,真细致,象绣出来的一样。别的吴哥宫殿建筑是主体,雕像是装饰,而女王宫倒了过来,雕刻成了主体,建筑只是雕刻的载体。这是女王宫中雕刻的浪花,美妙无比,是我看到的最美的浪花,看了这个,我才明白,浪为什么要用花来形容。
二十、洞里萨湖的落日(一) 午后四时,前往洞里萨湖。这个洞里萨湖和洞庭湖是两兄弟,不仅都姓洞,而且所处的地理位置,所起到的作用,也十分相近。大致大江大河,浩浩荡荡,顺流而下,在流至海拔100米以下的中下游,落差减小,流速减缓,水势便散漫开来,需要一个巨大的洼地进行吞吐,调节旱季和汛期的水位。长江出三峡后,江面海拔降至50米,就在江汉平原、两湖平原的洼地形成了一个大湖,古称云梦泽,今叫洞庭湖。云梦泽很大,据说周长达450公里,若按标准圆形计算,湖面会达16000平方公里。洞庭湖古时候也很大,孟浩然诗云:“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可见很大的,清前期,湖区面积还达6000平方公里;现在小多了,约2500平方公里。为啥会小?一是自然之势,泥沙淤积的;而是人类的围垦,湖面都变成“喜看稻菽千重浪”的良田了。有一利必有一弊,吃饭的口粮田多了,水灾也变得严重起来。“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这主要不是因为荆江大堤是豆腐渣工程(朱镕基说的),而是因为人夺水地,水生气了,时不时地要从被约束的狭窄的江道中溢出来溜达溜达。洞里萨湖是澜沧江—湄公河的吞吐之地。澜沧江自青海玉树发源,至西藏昌都,是其河源段;昌都至云南临沧的四水村,为上游,四水到老挝的巴色,为中游,巴色以下到入海口,就是澜沧江—湄公河的下游及三角洲地区。巴色以下海拔降至100米,水势就散漫开来,成就了一个洞里萨湖。洞里萨湖是柬埔寨最重要的一个地理标志物,雨季时最大水面达12000平方公里,占了国土的7%左右。洞里萨湖对柬埔寨的重要性这么形容都不为过,可以这么说,高棉族的历史就是她与洞里萨湖之水相互纠缠的历史。人们的生产生活随着洞里萨湖之水的盈虚涨落的节奏而进行着的,水退人进,水进人退,有点象古埃及人与尼罗河的关系一样。宋王十朋在形容古鉴湖对绍兴的重要性时说:“越之有鉴湖,如人之有肠胃!”洞里萨湖对柬埔寨比鉴湖对绍兴,更为重要,不仅是肠胃,简直就是性命。周达观在《真腊风土记》中有一段描述,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其地半年有雨,半年绝无。自四月至九月,每日下雨,午后方下。淡水洋中,水痕髙可七八丈,巨树尽没,仅畱一杪耳。人家濵水而居者,皆移入山。后十月至三月,点雨绝无,洋中仅可通小舟,深处不过三五尺。人家又复移下耕种者,指至何时稲熟。是时,水可渰至何处,随其地而播种之。”水涨之时,人们避居山中,水退的过程也是人们耕种的过程,退到那里就种到那里,年复一年,周而复始。他还描写到一个水稻品种:“又有一等野田,不种常生水,髙至一丈,而稻亦与之俱髙,想别一种也。”这种浮稻品种,种在常年积水的洼地中,它有一种特殊的生物学性能,能随着积水的深浅调节其生长高度,水涨稻高,有点象莲荷。
二十、洞里萨湖的落日(二)一个小时后,到达洞里萨湖。在码头坐上游船,上来一位不速之客,是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依次为游客敲背按摩,3、2分钟,收费一刀(doaller)。儿童是柬埔寨旅游服务业的主力军,几乎每一个景点的门口都围着一批小孩,大一点的帮着父母做生意,小一点的看到车子过来,就围上去,伸出脏兮兮的小手,喊道:“糖果!糖果!”意思是说要糖果吃。这种讨法很文明,给乞讨者和布施者都留了面子,是很不错的创意哟!小孩嘛,讨点糖果不算啥,就象孔乙已说读书人窃书不算偷一样 ,其实,给钱他会更乐意。这些小孩什么话都会一点,可以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中国人来了除了说“糖果、糖果”以外,看见中国男人就叫“哥哥”,中国女人就叫“姐姐”。八十来岁的老太太照样叫“姐姐”,“姐姐漂亮!”那老太太已经半辈子没听到别人这样夸她了,心里乐颠颠的,出手自然就大方。语言天才也有几个,导游说,有一个小姑娘外国话说得特别好,有一次碰到了一个意大利人的团,用意大利语与他们聊上了,说得这批外国人大呼小叫,十美元、二十美元地给钱,一下子收了好几百,相当于她爸爸大半年工资。吴哥景区的管理相当有水平,松而不散,活而不乱。对景区门口的小贩和小孩,既没有派城管统统赶掉;也不放任自流,让他们无法无天;没遇见过强买强卖的现象,乞讨的小孩,给他们糖果或钱皆大欢喜,不给的话也就各自散去,决不死缠烂打,让人讨厌。洞里萨湖天高皇帝远,管理相对粗犷一点。那里的小孩动作比较生猛,你坐在游船上,远远地看见一条小船追过来,靠近你,用钩子把游艇钩住,然后,那小孩一个箭步窜上你的船,带着一篮饮料什么的,向你兜售;或者脖子上缠着碗口粗的蟒蛇,为你表演耍蛇。这种追船—靠船—上船的动作十分连贯娴熟,索马里海盗大概就是靠这个本事吃饭的。到洞里萨湖有两个目的:一是浏览水上村庄,二是在湖上看日落。游船沿着一条宽阔的河道向前开去,两岸森林苍郁。现在是旱季,极大部份的树林都在水面之上,雨季时河水陡涨,它们将全部浸没在水中,就象周达观所说的那样“巨树尽没,仅畱一杪耳”。不久,就到了水上村庄。但见河流两岸密密麻麻地分布着众多船屋,有些坚实整洁,吨位很大,有些很小且破败不堪,明白无误地表达出所居之人的家境。就象我们这里大老板住带着花园的大别墅,低层贫民窝居棚屋一样。最气派的船屋是法国人援建的教堂、医院与学校。导游说,这些居民极大部分都是越南人,已经如此这般地生活了三、五十年了,来源有两个:一个是越南南北战争时的难民,另一个是解放战争(侵柬战争)后留下来的越南老兵。这些人山阴不管,会稽不收,沦为没有国籍的另类。既没越南国籍,也没柬埔寨的国籍,就在洞里萨湖上自生自灭。他们靠打鱼为生,生活十分贫困。孩子们稍大一点,就象一群小鸭子,任其在洞里萨湖的风浪中出没。最可怕的是那里的卫生状况,极其恶劣,行驶在水面上,不时会闻到阵阵腥臭,这样的环境,万一发生瘟疫,后果会不可想象。这种赤裸的、没有任何粉饰的生活,一种生命最原始、最基本的生存方式,让你为之动容,尤其是那些具有小资情结、爱心泛滥的游客(特别是妇孺)看了以后,常常唏嘘不已。出河口不远,是一个由两艘大船组成的观景平台,韩国人出的资,船上飘着韩、柬两国的国旗。登上平台,开始拍照。洞里萨湖的日落比巴肯山上的要好许多,如何好?有图有真相,就看看照片吧。我始终觉得用文字来描述自然景观是一件难以做到的事情,罗罗索索的说了一大堆,别人看了还是没感觉,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还是不做也罢。在吴哥两次拍落日,都没遇到晚霞满天的景象,这是最大的遗憾!
二十二、崩密列 印度教中把所有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概括为“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吴哥遗址都处在“坏”的阶段,其中崩密列最“坏”,马上要变“空”了。所以应该把它翻译成“崩灭裂”——崩坏、灭亡、破裂。崩密列本不在此次行程中,初七日晚从洞里萨湖回来的途中,导游力荐此地,说可以一看,要去的话,每人再交40刀。大家商量道:大老远来一趟不容易,多的钱都去了,也不难为这40刀了,就去吧!崩密列在吴哥城东的四十余公里处,导游说:“我们柬埔寨也有高shu公路,不过,你们中国是高速公路,我们柬埔寨是高树公路”。果不其然,柬埔寨的公路很窄小,一般只有两车道,但路旁长得都是高大的树木。40余公里,开开停停地走了一个半小时。吴哥寺庙的格局近乎一律,一个正方形,最外围是护城河,然后是第一道围墙,进入塔门后是一条长长的甬道,甬道的两侧分布两个水池,叫净身池,意思是说在拜神之前先把身上的泥巴洗洗干净。接下去进入第二道围墙,又是一条甬道,甬道的中间的两侧分布两个藏经阁,至第三道围墙,第三道围墙围着主坛,主坛上五座须陀塔呈梅花状对称分布,中间一个主塔,四面四个副塔。与中国的佛教寺庙相比,两者的不同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吴哥寺的中心是主坛的五座须弥塔,中国寺庙的中心是大雄宝殿。二、中国寺庙南北朝向,吴哥寺东西朝向。三、中国寺庙南北朝向中轴对称,只有一个南门。而吴哥寺建筑中正方形的格式特别强调,呈四面折叠的对称。吴哥寺东、西、南、北都有门,规模形制相差不大,除了作为主门的东门,甬道特别长,其甬道两侧分布有净身池、藏经阁,为其它三门所没有。中国寺庙的南门强化了这一点,又稍作改动,净身池变为放生池,一般修在寺庙的外面,藏经阁的位置为钟鼓楼所替代,在大雄宝殿的后面另修一座藏经楼,存放典籍。我们应该是从南门进入崩密列的,护城河中布满了浮萍,第一道围墙荡然无存,甬道两侧的石雕已丧失殆尽,但奇怪的是,这里有几尊七头蛇神像,却是全吴哥保存得最好的。吴哥遗址中的桥、甬道的护栏往往雕刻成两条巨蟒,护栏的尽头就是昂首向上的蛇头,这两条不是一般的蛇,是蛇神,蛇神必有灵异之处,表现在头上,一般的蛇头只有一个,而它有N个,为单数:3、5、7、9,就象名人不是一般的人,不能只有一个配偶,而要有N个一样。这N个蛇头呈扇状分布。在印度教中,蛇、象、牛是圣物,是人们崇拜的动物图腾,还有一个孔雀大概地位也颇高,这个蛇头像依我看,就是仿照孔雀开屏的样子雕的。第二道围墙也没有了,步行数十米后,直接看到第三道围墙的塔门,塔门已坍塌成乱石堆,进不去,只好从其右侧的栈道绕进去。这条栈道据说是拍电影《虎兄虎弟》时搭建的,现在成了观光游览的通道。在没有这条栈道之前,人们只能在石缝之间行走,不仅危险,而且容易迷路,进得去,出不来,就象陆逊在长江边上着了诸葛孔明的道,在八阵图中打转一样。在栈道的右侧,有一座建筑保存得较完整,风格严谨,造型厚重,棱角分明地站在那里,在赤道的阳光下,颇显威势。应该是藏经阁吧,我也是据此推断出我们走的是南门,东门不通,长长的甬道也早已湮灭。沿着栈道跨越断壁残垣,崩密列应该是一座平面建筑,就象塔布笼和圣剑寺一样,没有逐级隆起的高台,但它的建筑风格是属于小吴哥寺的,庄重严谨,充满力量感和秩序感。这就是苏耶跋摩二世时的时代精神,这个时期吴哥王朝正处在发展最迅猛的阶段,个性张扬雄健,锋芒毕露。这是一个伟大的废墟,就象一个战死的勇士的尸体,残盔遗甲,照样华美壮丽,熠熠生辉。这些石头就象天神的骨骼,散落在人间,放射出高贵的光芒。150年前亨利·穆奥就是被这种气势、这种精神所征服,感觉到自己是个乡下人。也许谁也不会想到,在漫长的时间中,毁坏这座伟大的宫殿的主要杀手,竟然是植物,貌似柔弱的植物。某一天,一只鸟儿飞过,从嘴里掉下一粒种子,恰巧嵌入建筑的石缝中,种子发芽,生长,长成一颗大树,树根在石缝中蔓延,撬动石块,解体建筑。在崩密列,这种毁灭的过程还在任其自然地延续着,不时会看到一支支粗大的藤蔓攀缘在石墙上,一棵棵高大的树木生长在屋顶上,它的根须错综复杂地包裹着石块,形成网状结构,好像人们有意的捆绑和包扎。在崩密列,碰到一位老者,华语说得很好,他说:“你们应该雨季来才对,那时草木旺盛、苔藓蔓延,看起来更有味道。”我明白他的意思,那时大自然与人类建筑争斗最激烈,建筑掩埋在丛林中,包裹于苔藓内,就象蟒蛇在绞杀一头凶猛的狮子,绳索在捆绑一个拼死挣扎的大力士。人类在不断地改变着自然,破坏着自然,自然也在伺机地反击,吞噬人类的活动遗迹。假如,我们的城市象吴哥一样,有一天人类突然消失,将会变成怎样?我所处的城市,我想,会变成这样:三、五年后水利系统崩溃,逐渐沦陷为沼泽地,草木疯长,掩盖高楼大厦。前几天,在网上看到香港剪纸艺术家李宝仪的作品,十分精美,其中有一幅叫《Outgrow-Grass》,大概就是她对城市湮废的想象吧。
不错赞一个
无论楼主在哪里,国内还是国外,在楼主的地盘,许我一个生日礼物,都是因为爱情!我要给她准备特别的生日礼物。于是开始收集视频。如果可以帮我拍一段那的街景或景色的视频,然后说一句:你在哪里,祝小琪生日快乐!
简短的就好,您不用露面的就说句话就好。我有发帖子,我不是闹着玩,不管这方式多老土,毕竟坚持去做的人很少! 如果为难,不必勉强,毕竟是我有求于楼楼,在此我先说声谢谢!
没仔细看,但是感觉写的不错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合同发放登记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