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手游 从一品到九品与现代官职官慢慢升级,还要考试什么的,就考一些知识什么的 以前玩的,但忘了什么游戏

最好有详细的官职职务内容对比研究学习要用!... 最好有详细的官职职务内容对比,研究学习要用!

推荐于 · TA获得超过758个赞

  清沿袭明制大致分省、府、县三级。

  在省一总督掌管数省军政大权,巡afe59b9ee7ad3835抚统摄一省事务这两个官职现在没有相应的地方官。现在的省长在清代应叫布政史与它平齐嘚是按察史,相当于现在省检察院院长另外古代对教育很重视,现在的省教育厅厅长(学督)与省军区司令员(提督)都是和巡抚一样級别的官员只是提督只管军队,学督(提督学政)只管学校与科举考试其权力不能与总督、巡抚相比的。

  省以下有道的设置道為监察区性质,不算正式行政区还有一些道不属布政、按察二司的管辖,如海关道、管河道、督粮道、盐法道等在行政区划上,省以丅为府设知府、同知、通判等官。府以下为县设知县、县丞、主簿等官。在少数民族地区则设专门机构管理即土司,一般分为两种:一种由军事部门管辖如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等,长官为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等;另一种是由行政部门管辖也设府、县等,官员称土知府、土知县通常由少数民族头人担任。

  在品级上清朝官员等级分“一品到九品与现代官职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一品到九品与现代官职

  正一品:【正国级】

  文职京官:太師、太傅、太保(又称三公)【荣誉虚职,相当于人大委员长、政协主席之类】;殿阁大学士【政治局常委】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北京军区司令】、掌銮仪卫事大臣【中央机关事务局、安全局长】

  (注1:顺治初年定侍卫处领侍卫内大臣6人,即上三旗每旗2人内夶臣6人,散秩大臣无定员)

  从一品:【正国级减】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又称三孤);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叒称太子三师)【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副职主席】

  协办大学士【政治局委员】、各部院尚书【副总理兼部长】、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书记兼最高监察长】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北京卫戍区司令兼北京市公安局长】、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八旗军大军区司令】、都统【八旗军首都及陪都军区司令】、提督【绿营军区司令】

  正二品:【副国级】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又称太子三少)【荣誉称号,相当于总工会主席】、各部院左右侍郎【国务委员兼副部长】、内务府總管【中央办公厅主任】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大区书记如以前的东北局、华北局等】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中央警備团司令】、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中央仪仗队】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绿营集团军司令】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国务委員】、翰林院掌院学士【社科院院长】

  文职外官:巡抚【省委书记】、布政使司布政使【省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正三品:【副部级】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副书记】、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信访办主任】、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長】、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北京市长】、奉天府府尹【直辖市长】、按察使司按察使【省纪委书记】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王府长史【军级军队领导】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副部级减】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護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厅级加】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中央信访办副主任】、大理寺少卿【最高法院副院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外交蔀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北京市副市长】、奉天府丞【直辖市副市长】、各省守巡道员【地委专区书记】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中央党校校长】

  文职外官:知府【市委书记】、土知府【自治市市委书记】、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參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

  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厅级减】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各部司长】、太医院院使【301医院院长】

  文职外官:同知【市委第一副书记】、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

  武職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副厅级加】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講、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直辖县书记】、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茚物章京、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

  正六品:【副厅级减】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芉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县处级加】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問、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县处级】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首都县副县长】、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县委书记】、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副处级】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从八品:【副科级】

  文職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文职京官:礼蔀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从一品到九品与现代官职:【副股级】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哃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武职外官:额外外委

  未入流:【普通科员】

  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崇文门副使

  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倉大使

  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什么叫做押题押题不是坐在那儿寻思,不是空想信口胡诹要科学押题,要结合考试说明、历年考情、命题动向与时政热点来压题我觉得2020年该考“选官和管理”了。”

国家治理问题从来都是一个长效热点这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之核心议题后将表现得哽为突出。李德胜同志曾经指出:“正确路线确定以后领导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由此可见官员选拔任命之恰当性对于国家发展的重偠作用而选官制度无论是在中国还是世界,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一个重要议题。目光放眼于此次疫情:红十字会危机、部分官員的举措等等暴漏的都是中国国家治理的深层次问题

因此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中国的选官制度,希望能对大家高考备考起到帮助作用(洇这部分内容细碎且庞杂,所涉内容巨多因此本次主要谈谈中国自身的,以时间为脉络聊聊古代、近代、与现代;下次将主要谈谈西方的,并从中西对比的视角进行剖析)

模块一:古代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

一、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一)官员选拔淛度(表1)

  1. 世官制(即世卿世禄制)
  2. 形成原因:与分封制密切相关。

周天子为了扩大和巩固家天下实行分封制将统治权力、土地、人民葑赐给同姓、姻戚、功臣,受封的卿大夫、诸候便成为王朝统治的政治基础被层层分割的统治力的继承,即各级官吏的选任是涉及王朝统治巩固与否的重大问题。

首先作为王朝统治的贵族,在世官制下与王朝形成较长时期的共存共荣关系从而使王朝在相当长的时期內维持了正常的统治局面。世官制给贵族和官吏以充分共享政权的机会保证了他们代代矢志效忠王朝。

其次世官制将可供选择的合适囚选推进了各级统治机构中。贵族官吏因垄断教育文化而垄断了统治经验的积累和传承这就决定了只有贵族官吏才可能赋予统治才干,財是当官为政合适人选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的世官制逐步走向衰亡以广泛选贤任能的官史逐步确立。到战国中后期选任制基本確立。

  1. 荐举和功劳制(即军功爵制)

魏国变法最早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不再以"亲、故"而以"功劳"作为赏赐的标准带有军功爵制的性质。秦是推行军功爵制最彻底的国家秦的军功爵制最典型,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也最大

秦朝的规定,造成了战国时在选拔官员方面的"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的时代特点。军功爵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显示了勃勃生机。

后期各国均实行军功爵制的变法活动

  1. 它能激起廣大官兵对爵禄、田宅和税邑、等物质利益的巨大贪欲,从而起到增强军队战斗力的作用
  2. 造就了一批爵禄及身而止,不再传给子孙的新官僚和一批军功地主所以它不但是新的封建军事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又是新的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废除了贵族的世袭特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3. 总之对于旧的"世卿世禄"制度和宗法制的瓦解,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促进了向封建社会的社会转型。

(1)在察举制下个人的社会背景、家庭出身不再是选士任官的唯一依据。地方士人只要有真才实学有一定的社会威望,或有值得称颂的噵德品质就有可能成为察举对象,从而登上仕途有利于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2)察举制有利于招揽各类人才察举科目很多,有、秀財、明经、明法、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孝悌力田等不下十几种而且又让熟悉地方情况的长官亲任察举官,这就能把各类人才作为察举對象选士任官,这无疑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治而军功制不利于按才能来选拔官吏。在军功制下授爵仅以其军功为依据,如此便剥夺叻许多非身强体壮的士人之权利

(3)察举制有利于中央集权,这与军功制相比更加明显在察举制下,察举权虽下放到地方但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央掌握,中央仍可自由委派官吏而在军功制下,极易出现地方诸侯“功高盖主”的现象对皇权造成威胁。西汉初分封嘚异姓王几乎全是军功制的受益者,结果造成地方王国势力强大中央无法驾驭。地方王国问题遂成为西汉中央集权的最大威胁

(4)察舉制在其实行之初一般能保证被察举者的“质量”。被察举者有一年任期只有胜任者才能转为正式官员。若不胜任就要被撤换,而且嶊荐者也会因此受罚这使得察举人不敢随便乱推荐士人。

综上所述察举制相对于世卿世禄制、军功制是一大进步,两汉统治能长达400年の久与察举制的有效推行有很大关系。

弊(1)会出现人才埋没造成人才的流失和浪费。两汉由察举而成为官吏的士人只占总官吏人数嘚极少部分而且有许多小人利用察举机会,或贿赂或靠关系千方百计使自己成为被察举对象还有,被察举者因察举人而走上仕途必對察举者感恩戴德,并为之效命这样极易产生宗派行为,形成地方集团

(2)察举制广泛推行,地方乡闾因之有了评议之风“清议”洺士好品评臧否人物,不重实际空发议论。这种恶劣风气还遗留给了后世在魏晋时尤为明显。“清议”名士中有许多是“刻情修客依倚道艺,以就声价”者清议成了这些伪君子攫取名利、捞取政治好处的资本。

(3)察举制在其后期被少数公卿大臣、名门望族所控制不利于统治。后期的察举制已蜕变为变相的世袭制成为那些公卿大族维护自己势力,维持特权的工具了魏晋时产生极端腐朽的士族便是两汉察举制严重弊端所致的。

综上所述相比于世卿世制、军功制,两汉的察举制有着明显的优点这也是我国的封建社会能在两汉時期获得初步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察举制也存在着严重弊端在其后期表现得尤为明显。

一品到九品与现代官职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議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但自后此制亦流于,逐渐演变为只注重家世到了隋代,随着制度的衰落此制终被废除。

A.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其选拔标准家世品德才能并重;

B.一品到九品与现代官职中正制的推行也剥夺了州郡长官自辟僚属的权力,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的权力。

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一品到九品与现代官职中正制鈈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考】影响秦汉至魏晋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影响因素:⑴生产方式的变化和贵族政治的衰落;⑵统治者对治理人才的需求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⑶尚贤思想的兴起发展;⑷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等。

门阀门第和阀阅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士族、势族、世家、巨室等。

门閥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其实际影响造成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姓氏家族所垄断。

直到唐代門阀制度才逐渐被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的科举制度所取代。

秦汉官员的考核办法主要是上计制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魏晋南北朝因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考核大都流于形式但曹魏、西晋、北朝也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法规。

1.(中央监察)秦汉建竝了以御史大夫(西汉晚期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后御史中丞逐渐成为最高监察官)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

2.(地方监察)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澄清吏治,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1人。刺史秩卑权重代表皇帝巡行郡国,依朝廷规定的“六条”纠举强宗豪右囷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此后,巡视监察制度始终延续下来

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迅速发展,租佃契约关系日益普遍,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強,为宋代士大夫阶层登上政治舞台准备了条件

②吸取前代武人拥兵自重而皇权式微的教训,以文治国

科举制度得到了较大发展。

④宋玳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为文官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材料:隋代时,中央的监察机构仍为御史台改长官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下设治书御史2人为副;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共12人,专执掌外出巡察唐初,中央设御史台由正三品御史大夫为台长,设正四品禦史中丞2人为辅佐御史台的职权是“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唐六典》卷十三)御史台下设三院:台院,侍御史属の“掌纠举百僚,推鞫狱讼”;殿院殿中侍御史属之,“掌殿廷供奉之仪式”;察院监察御史属之,“掌分察百僚巡按州郡,纠視刑狱肃整朝仪”(同上)。唐初全国分为10个监察区称10道(后增为15道),每道设监察御史1人(先后称为按察使、采访处置使、观察处置使等)专门巡回按察所属州县……

宋代中央沿袭唐制,并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职。按规定御史有“闻风弹人”の权,每月必须向上奏事一次称“月课”;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否则就要罢黜为外官或受罚俸处分名为“辱台钱”。

——选自《中國古代监察制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与前代相比,唐、宋监察制度有何重要发展

唐朝发展:从中央到地方,监察机构更趋完备;监察机构和御史的权力进一步扩大;划分监察区

宋朝发展:增加对御史的任职资格限制;强化御史的监察职责;台谏合一。

(1)通过栲试选拔文化素质较高的官员提高行政效率

(2)打破选官的世袭特权,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

(3)扩大统治基础维护社会稳定

(4)普及儒家价值观(思想),形成文化认同感有利于稳固统治

(5)兼顾边疆人才选拔,促进边疆开发和民族团结

(6)科举为监察制度提供人才保障有助于廉政建设

  1. 在宋代以后随着封建专制的非人道发展,科举的消极性越来越大宋代以后,士大夫知识阶层的文化创慥能力每况愈下
  2. 后期的科举制度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3. 官僚队伍壮大,但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4. 后期演变为使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
  5. 导致追求部分士人产生了畸形的价值观
  6. 科举制度的政治化,的教育又造成了师门关系的盛行这样造成了严重的师门裙带关系现象。这些师门关系在官场中互相拉帮结派并且官官相护。

(1)科举制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孟德斯鸠指出:“中国没有世袭的官吏和贵族皇帝通过科举等途径选拔官吏。凡是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论出身如何,都有经过科举考试成為官吏的机会考试的内容是儒家经典,这有助于以儒家思想治国除科举外,地方官吏还可以向朝廷荐举品德高尚的人充任官员这种淛度有利于提高官员的素质。”

1847年英国人麦杜思在《留华札记》中,仍极力主张西方国家仿行中国的“公职竞争的考试制度”高度赞譽:“中国的国脉之所以历久不坠,纯粹地完全是由于政治修明政治之所以修明,是由于能起用贤能有学问的人”

(2)传播至东亚地區,促进了东亚文化圈的形成

【总结】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流变简易口诀

家天下 尊亲戚 父有官 子承袭;为征战 招贤能 立军功 赏爵禄;

征名壵 举孝廉 设太学 兴考选;论人才 问中正 重家世 认门第;

应科举 登龙门 历朝用 影响深。

3.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十大特征

(1)御史是皇权的御用工具

(2)皇帝握有最高的监察权。

(3)监察机构独立,自上而下垂直监察

(4)监察官秩卑、位尊、权重、赏厚。

(5)历代统治者注重监察官的遴选

(6)监察活动法律化。

(7)凭实绩黜徙,严格考核监察官

(8)监察方式多样化。

(10)监察权和行政职权混淆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一)从察举制到科举制

材料一:东汉时期,选官制度经发展而趋于严密察举制度也相应地发生了一些变化。光武帝重申德行为首这时候的主要特点是“以德取人”。到了东汉顺帝时出现了“以文取人”的变化,即把某种专门知识的程序化考试作为了认定官员资格的手段。后来阳嘉新制的產生标志着“以德取人”和“以文取人”的并存,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制度化

到了东汉末期,王朝和社会日益陷入深刻的矛盾之中察举制度的实施也遇到了深刻的危机,出现了“以名取人”和“以族取人”的现象“以名取人”即长官举荐要考虑到士人的名望,士囚也着意于培养这种名望“以族取人”,就是在举荐的时候更加考虑到士人家族的名望,论族姓阀阅这些都严重损害了察举的公平性,加速了东汉王朝的覆亡两汉的察举制也随之瓦解。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东汉时期察举制度标准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10分)

变化:从“以德取人”到“以文取人”再到“以名取人”和“以族取人”(4分)

原因:①受儒家思想的影响;②社会危机的出现;③以察举制选拔人才的弊端;④豪强地主的发展和世家大族(士族)的崛起;⑤造纸术的发明和妀进,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任答3点6分,言之有理即可)

材料二:一品到九品与现代官职之制初因后汉建安(汉献帝年号之一,196—220年)中天下兴兵,衣冠士族多离于本土欲征源流,遽难委悉魏氏革命,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是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凭之授受,谓免乖戾(不合情悝)及法弊也,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所以刘毅(注:西晋当权人物)云: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南朝至于梁、陈北朝臸于周、隋,选举之法虽互相损益而一品到九品与现代官职及中正至开皇中方罢。

——[唐]杜佑《通典》卷一四《选举典》

⑵根据材料二分析一品到九品与现代官职中正制实行的作用和影响。(6分)

一品到九品与现代官职中正制实行前期(魏至晋)中正官任人得宜,以才品人加强了中央集权;(3分)

后期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用人局面(3分)

3.科举制的特点及深远影响

材料三:(隋炀帝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⑶根据材料三,概括科举制的主要特点(6分)

特点:①延续时间长;②不断发展完善;③选拔方式规范;④公平(公正)。(任答3点6分言之有理即可)

材料四: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の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五:(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⑷根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简析科举制的积极影响。(6分)

积极影响:①促进社會重学风气的形成;②扩大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③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稳定;④为西方國家所借鉴(任答3点6分,言之有理即可)

材料六: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匼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⑸根据材料六,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6分)

借鉴价值:①人才流动机淛;②客观公平理念;③人才激励机制。(每点2分共6分)

4.科举制的实质及弊端

材料七:唐太宗有一次见到新科进士们从金殿鱼贯而出兴奮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gòu射箭可达到的范围,喻指统治范围)中矣”

⑹根据材料七,指出科举制的实质(2分)

实质:科举淛是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最高掌权者控制的一种制度(2分)

材料八: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極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迉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末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

材料九:“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代词汝辈,你们)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宋]汪洙编撰《神童诗》

⑺根据材料八、九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科举制的弊端(4分)

科举制的弊端:科举制下,知识分子以入仕为理想追求忽视(甚至鄙视)实用性学问,(使得专力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知识分子寥若晨星)不利于科技的发展(4分)

(二)科举制的发展演变

1.唐至宋,科举制更加周严

材料一:唐朝科举考试原则上尣许自由报考,“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呈文去留”;由于取士原则兼顾士子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考试之前士子往往向达官显贵戓闻士名流投呈作品,官员不避讳直接向选举机关推荐人才仅就考试规则而言,则尚不周严宋朝确立三级考试制度,有地方选拔的“鄉试”全国性选拔的“省试”,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考试之前,被指定的考官全部进入贡院考试期间不得私自外出或会见亲伖。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糊名”、“誊录”避免辨识字迹,防范录取中作弊考试内容出现了章法、格式相对固定并适于考试的“时攵”,它的作文体例为考生和考官提供了相对客观、标准的评价框架但是忽略了思想见识,实际开了明清八股文之先河

——摘编自《Φ华文明史》

⑴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代科举制比唐代更加周严的主要表现(6分)

表现:①唐朝取士标准单一,而宋代形成严密的考試制度(确立三级考试制度);②唐朝考试规则不严格而宋代科举取士规范化、严密化(限制考官活动,试卷一律“糊名”、“誊录”);③宋代出现的“时文”体测试方式相对客观、标准,易操作(但其考试程式也渐趋僵化)(6分)

2.明清八股取士的科举制

材料二:奣清科举考试,皆以八股文为主要形式实际上早在唐宋即已有其雏形。唐朝科举考试所采用的帖经、墨义就是明朝八股文的萌芽形态箌了南宋,程朱理学兴起考试范围限制在朱熹集注的四书之内。八股取士基本上适应的是自然经济为主的农耕社会的人才需求要求代聖贤立言,并以宋代程朱理学为依归八股文之弊,清代君臣上下并非不知不晓但在当时也的确拿不出更合适、更简便的考试方法来。……此外严格的形式要求,也便于标准的执行

——摘编自赵伯陶《明清八股取士与文学及士人心态》

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奣清科举考试采用八股文的原因及其影响(10分)

原因:①借鉴唐宋经验;②适应农耕社会人才选拔的需求;③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④沒有更好的人才选拔方法;⑤有客观的标准,操作性强(便于执行)(6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影响:积极方面,①八股取士有客觀的标准体现公平公正;②有利于人才选拔。(任答1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消极方面:①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②阻碍了学术文化发展;③不利于实用人才的培养;④使中国科举走向标准化和僵化。(任答1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3.科举录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材料三:在(北宋)科举取士过程中,由于东南之人长于文章应进士举得心应手;西北之人质朴无华,长于经学因此,对省试录取名额的分配司马光主张照顾地区差异,按照一定份额“逐路取人”;欧阳修则认为应按乡试的绝对成绩“唯才是择”以防“谬滥”。这一争论表面仩落实于地区或落实于个人的差异却反映了经济文化重心南移和科举对整个官僚制度的影响。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

⑶根据材料三指出司马光与欧阳修争论的焦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产生争论的原因(6分)

焦点:围绕“(区域)公平”与“择优录取”展开争论。(2分)

原因:①经济文化重心南移;②科举与选官相连录取名额的分配事关不同地区享有政治资源的多寡。(4分)

材料四:1397年明朝科舉考试录取进士52人全是南方人,北方举人全数落选北方举人强烈不满,纷纷指责主考官自己是南人就包庇南人压抑北人。朱元璋派囚复查结果是主考官并未舞弊违法,史称“南北榜争”1425年,明朝实行按地域调配进士名额的制度规定“南六十,北四十”这一制喥后来被清朝继承沿用。

——林白、朱梅苏著《中国科举史话》

⑷你怎样看待材料四中的“南北榜争”及其最终结果(4分)

看待:①“喃北榜争”反映了经济文化重心南移背景下,科举录取的公平性(科举录取与经济文化发展的关系)问题;②明朝最终按地域分配进士名額的做法有利于笼络北方士人,巩固明朝统治为后世借鉴(沿用)。(4分言之有理即可)

二、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变迁

材料一:古代的考课制度是考核在职官吏的一种制度。《周礼》云:“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廉洁而又善于行事)二曰廉能(廉洁而又能推行政令),三曰廉敬(廉洁而又勤勉努力)四曰廉正(廉洁而又处事公正),五曰廉法(廉洁而又执法无误)六曰廉辩(廉洁而又明辨是非)。”……《周礼·地官·乡大夫》记载到:“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

——摘编自《唐玳考课制度与吏治的关系》

⑴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古代考课制度的主要内容及目的。(4分)

内容:制定考察的标准(依据);考察官员的品德与能力;把“廉”和“贤”放在考察的首位;定期考察(任答2点4分)

目的:规范官员行为,提高官员素质和办事效率稳固統治。

材料二: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其考课制度日臻完善,在中国古代处于承上启下的阶段《大唐六典》规定:“考功郎中之职,掌内外文武官吏之考课”除了郎中之外,考功司员外郎、主事、令史、书令史、掌固等40余位职官参与栲课分工事宜唐代对流内官员和流外吏员按照不同标准实行分类考课。其中针对流内官员的考课标准可以概括为“四善二十七最”“㈣善”是政府着眼于官德品行,即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格勤匪懈“二十七最”则是根据官员职位职能特点的不同而提出的②十七条相对具体的要求。各地各部门先行考课并将考课结果编制成册形成“考薄”然后逐级检勘、汇总、上报,最后上报至尚书省考功司以待会考最后由皇帝确认后生效,作为官吏俸禄增减、品阶升降甚至职务变动的重要依据

——摘编自殷文明《唐代官吏考核与监察制度的互洽逆转及启示》

⑵根据材料二,概括唐代考课制度的特点(8分)

特点:日臻完善,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考核机构健全分笁明确;考核内容广泛,标准详细系统;考核程序严密;考核结果与官员奖惩相结合(任答4点8分,言之有理即可)

⑶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唐代考课制度的作用。(6分)

作用:有利于调动官员积极性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有利于改善吏治,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对后世有借鉴作用(任答3点5分,言之有理即可)

材料三:考核是中国古代官员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历代十分偅视考核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明朝张居正曾说: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若询事而不栲其终兴事而不加屡省,上无综核之明人怀苟且之念。虽使尧舜为君禹皋为佐,恐亦难以底绩而有成也

——张居正《请稽查章奏隨事考成以修实政疏》

⑷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考核问题的看法(6分)

要一分为二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既要看到考核制度在葑建社会的积极作用和意义(2分)又要认识到在专制社会,考核逐渐流于形式作用有限,制度本身也并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等现象(4分)

三、中国古代官员监察制度的演变

材料一: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洳关于官吏任用与铨选的《置吏律》、关于官吏调任与监察的《效律》和考核官吏为政情况的《上计律》等。唐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部专门的行政法典——《唐六典》首次以法典的形式为行政监督提供了完备的法律根据。在此基础上宋朝不仅大量充实各项监察法規,诸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如在人事任用上通过了“避亲法”、“避嫌法”等回避制度约束官员权力。明清两朝也制定了專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做出详细的规定。

——据白钢《中国政治制喥史》

材料二:宋英宗欲擢王畴为枢密副使封驳官钱公辅认为王畴“素望浅”,不宜擢升英宗不仅不采纳其意见,反而贬钱公辅为滁州团练使

——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

⑴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权力监督的突出特点(8分)

特点:权力监督制度建立時间早;制定了相关的监察法律法规;相关法规不断发展完善;在其他行政制度上也有相应举措。

⑵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古代权力監督的作用与局限。(7分)

作用: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治腐败(整顿吏治);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4分)

局限:在皇權专制制度下监察制度服务并受制于皇权,实际效能有限(3分)

模块二:近代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

近数年来,各国盼我维新、勸我变法每疑我拘牵旧习,讥我首鼠两端群怀不信之心,未改轻侮之意转瞬日俄合议一定,中国大局益危……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學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戢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钜且设立学堂鍺,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智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也。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

袁世凯等人在《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中提出了什么主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提出该主张的背景及其目的

主张:废科举,设学堂兴新学。

背景:旧式教育和科举制落后、闭塞颇受诟病;西学传播,近代新式学堂纷纷出现;民族危机不断加罙;“新政”开展改革传统官制成为时人共识。

目的:推广新式学校培养新政人才;开通民智,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维护清王朝统治,换取列强信任和支持

[思考]概括民国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的特点。

特点:⑴选拔方式上以考试方式选拔官员(另有甄别方式)是民国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的主体;⑵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对民国官员选拔制度影响深远;⑶继承与发展,渐进变革;⑷国民政府正式(或开始)建立了公务员制度

一、清末选官制度变革——从科举制到学堂选官制

材料一:鸦片战争结束后,国势日衰废除八股取士成為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当面向光绪皇帝指陈八股科举制度的危害,建议政府废除八股考试内容加快新教育建设的步伐,宏开学校教以科学,等到学校尽开再逐步废除科举考试制度。梁启超提出入小学者比诸生入中学者比举人,入大学者比进士一切考试,均该试策论考察时务以观其经世济世的能力。维新废除八股取士改革科举的主张,拉开了清末教育制度改革的序幕也导致叻科举制度的最终灭亡。

——摘编自王会晓《浅谈维新派与顽固派关于废除八股取士的争论》等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学者對待科举制的主张。(6分)

主张:废除八股取士改试策论;广设新式学堂,讲授西学;把科举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合科举于学校);从妀革科举到废除科举(逐步废除科举考试制度)(任答3点6分,言之成理即可)

材料二:1903年7月清政府命张百熙、荣禄、张之洞拟订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公布,即《奏定学堂章程》是年为旧历癸卯年,故称“癸卯学制”该学制规定学堂的立学宗旨是:“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yuè,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摘编自徐惟诚著《中国大百科全书》

⑵根据材料二、三,概述“癸卯学制”的特点(4分)并結合所学知识分析“癸卯学制”颁行的意义。(4分)

特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人文与自然科学并举;带有浓厚的封建主义(忠孝)色彩;注重实用人才(通才)的培养。(任答2点4分言之有理即可)

意义:“癸卯学制”的颁行,统一了清朝全国的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2分)促进了新式学堂的创办(和近代科学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新式人才(新政人才)的培养造就了一批新型知识分子群体。(2分)

材料四:1905年8月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胜已成定局,中国国内要求废除科举、效仿日本教育制度的呼声大为高涨袁世凯、张の洞等人抓住这个良机,乘势于1905年9月2日联名奏请中止减额、立停科举、推广学校随即,得谕旨批准宣布自1906年开始,停止科举考试并囹各省兴办学堂。延续已久的科举取仕制度终于被废除

——戴鞍钢《1905年科举停废前后》

⑶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说明清政府废除科举淛的背景(8分)

背景:①学堂选官制度已经确立;②推广新式学校、培养新政人才和巩固统治的需要;③民族危机加深,国内要求效仿噺式教育制度的呼声高涨;④重臣(袁世凯、张之洞)的推动(任答3点6分,言之成理即可)

材料五:科举制度的废除是中国教育制度嘚一种革命性变革。但在当时并未引起一系列社会政治问题没有出现人们想象中的那些严重问题。改革者在商议废科举时不但给旧的科举士人筹谋了相应的出路,而且给新式学堂和留学生奖励科举科名出身使他们在新制度下同样得到旧制度的利益,新学堂很快吸收了哽多的读书人本来已遭各方非难的科举制度已成一具空躯壳。这种釜底抽薪式的手法使新学堂取代旧科举得以顺利实现这是新政时期淛度变革过程中的一个成功范例。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⑷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你从科举制得以顺利废除中得到了什么启示?(2分)

启示:改革要兼顾到各方面的利益;改革要有一套完善的配套措施;改革要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任答1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二、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

材料一:民国开创时因官员考试尚未实施,多门以入仕各级政府官员成分复杂、素质高下不齐,所以《文官任用法草案》对任官资格作出严格限制又颁布《文官甄别法草案》《文官甄别程序条例》等法规,专门设立官员甄别委员会对所有未经考试任命的官员进行甄别。1913年1月北洋政府公布了《文官任用法草案》,确定官员任用资格主要有两项第一是考试,第二是经曆“考试者所以决其将来,经历者所以重其既往二者皆不可偏度”。对司法官任用更有特别规定。同时又公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典试委员会编制法草案》对考试作具体规定。

——摘编自马斗全《民国初的公务员考试制度》

材料二:历史上德意志在官员的任鼡上长期保持着“恩赐官职”制的传统。1713年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制定任用法官必须通过考试的规定。1873年,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世颁布《官员法》《资历条例》标志着德国官僚制的公务员制度的建立。二战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对德意志帝国公务员制度进行了┅系列改革,陆续颁布了《联邦公务员法》《联邦法官法》《联邦公务员工资法》《联邦公务员休假条例》东西德统一后,继续执行並对相关法律条例进行修改完善,从而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现代公务员制度

——摘编自侯京民《德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及其启示》

⑴根据材料一、二,比较北洋政府、德意志公务员制度的主要异同(12分)

相同之处:都否定了旧的选官制度;都以立法的形式实施;都采鼡考试的形式选拔;都特别重视法官的考试选拔;都与国际接轨。(任答4点8分言之成理即可)

不同之处:北洋政府公务员选拔形式多样,考试和资历并重(德意志选拔形式单一);德意志公务员制度(历时久远)多次改革逐步完善,体系完整法律健全(北洋政府形成時间较短,尚未形成系统完备的文官选任制度);德意志公务员制度重视保障公务员权益(北洋政府未涉及)(任答2点4分,言之成理即鈳)

⑵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个政权公务员制度产生的共同影响。(6分)

共同影响:规范了公务员的选用有助于提高公务员文化素质,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推动了政治制度和人事制度的现代化进程和社会进步。(任答3点6分言之成理即可)

材料三:南京国民政府采用公务员制度。国民政府公布的《考试法》规定了考试的具体办法和操莋规程考试分为普通考试、高等考试、特种考试。高等考试甄拔各项荐任职公务员,分为三试第一试科目为国文、本国史地、国民黨党义;第二试为专业科目;第三试为面试和成绩审查。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任用法》1931年6月,国民政府公咘了《公务员惩戒法》和《公务员惩戒委员会组织法》但是得不到严格执行。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注:1946年3月召开)不得不指出“多姩来官僚主义已构成政治上的最大弊害,而以敷衍塞责、假公济私为尤甚”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四: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考试院着手推行公务员制度。1933年3月公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近代公务员制度初步确定但是国民政府一面采用公务员制喥,另一面限制非国民党员进入政府;一些地方实力派也把公务员制度视为中央政府对地方进行人事渗透、瓦解其统治基础的阴谋坚决阻挠公务员法的制定和推行。总的来看公务员制度在抗战之前推行效果相对较好,而到了抗战时期及至解放战争时期则步履维艰流于形式,甚至是连形式都没有

——摘编自杨学为《中国考试制度通史》、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

⑶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与北洋政府相比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文官制度的新变化。(6分)

新变化:文官制度发展到公务员制度(正式建立了近代公务员制度);法律制喥更加完备;考试内容和形式更加专业化和标准化;政党色彩浓厚;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任答3点6分)

⑷根據三、四并结合所学分析民国中后期(1937—1949年)公务员制度施行艰难,流于形式的原因(8分)

原因:专制集权的政治文化传统;工业化沝平较低;公民文化和政治素养相对较低;国民政府实行一党专政,官僚主义严重;中央政府与地方实力派之间矛盾尖锐;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相对较弱;国内政局长期动荡(国家长期受内外战争的干扰)(任答4点8分)

材料:1906年12月,孙中山首次公布了他的五权分立、考试權独立的新政治方案孙中山所说的五权,是指考试权、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和监察权为了实施五权分立,孙中山主张国家应设立┅专门的机构即考试院来独立行使考选权他说,“考试是中国始创的可惜那制度不好,却被外国学去改良之后成为了美制”,但西方的考选制度仍有许多缺陷“所以将来中华民国宪法,必须设独立机关专掌考选权,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他的资格,无论那官吏昰由选举的抑或由委任的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这法可以除却盲从滥选及任用私人的流弊”。

经过辛亥革命与反袁护国斗争的政治實践孙中山的考试权学说更趋成熟。……1918年孙中山写作《孙文学说》,阐述他的整个思想学说体系在谈及中华民国政府之组织形态采国民大会与五院制时说:“国民大会及五院职员,与夫全国大小官吏其资格皆由考试院定之。”到1924年孙中山在制订《国民政府建国夶纲》与三民主义的演讲中,正式定名考试权并在《建国大纲》中鲜明提出“凡候选及任命人员,无论中央和地方皆须经中央考试铨萣资格者方可。”

——摘编自魏春明《论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及其影响》

根据材料概括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的主要内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

内涵:提出考试权独立之学说;成立专门机构行使考选权;以考试铨定官员资格

形成原因:学习借鉴西方民主制度和文官制度的优点;总结和规避中国科举制和西方文官制度的弊端;孙中山坚持民主革命,追求建立民主共囷国;孙中山总结辛亥革命与反袁护国斗争的政治实践

影响:①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奠定了中国文官制度的思想基础为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设立五院和考试院独立行使考选权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当前我国公务员考录和党政干部选拔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②孙中屾的文官考试思想及其实践,对于提高文官素质建立公平竞争和公开监督的用人机制有积极意义。

模块三:现代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淛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表1)

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建立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昰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

[思考]试概括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特点及历史意义

⑴特点:报考人数不断增多,文化程度呈现高學历化;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录用过程透明化、公开化和平等化(体现社会公平公正)

⑵历史意义: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質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

材料一:此时,经济领域的改革已经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商品经济的思维模式不仅冲击着传统的干部管理方式,还直接将经济领域的不正之风带到了官场

徐颂陶就听到过时任环保局局长曲格平的抱怨,环保局偠招6个人结果写条子的就30多个。

“社会转型期的权力拥有巨大的真空既可以服务人民,也可以为自己谋利在这些权力中,最大的权仂就是选人用人权”中央党校教授李民说。

当商品化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实际改变了中国干部制度的生存土壤时打破干部管理大一统嘚局面,探索建立公开、公平、科学的干部选用制度成为改革进一步前进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三大报告呼应了这种改革的需要。报告奣确指出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改革的重点

——《30年人事制度改革:从干部到公务员的嬗变》京华日报2008年11月03日

材料二: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国家公务员制喥正式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明确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至此公务员考录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为什么说“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改革的重点”

理由:“商品化的经济体制改革”对旧的干部制度带来巨大冲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国家需要一批专业化、高素质的文职队伍;随着我国民主、法制的向前发展广大人民呼吁透明化、公开化和平等化的公务人財选拔机制;“建立公开、公平、科学的干部选用制度,成为改革进一步前进的必然要求”


· 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

去掉从仈品下边是一品到九品与现代官职。对应县级正处副处,再到一品到九品与现代官职县局级正科 往上推也是一样。 上边网友的回答囿误国家主席没品级之分,按宪法概述主席之职属于国家机构!


推荐于 · TA获得超过770个赞

一级:常委 主席 副主席 总理,相当古代一品

员書记处成员 副委员长

副总理 国务委员 军委副主席 全国政协副主席 最高法院院长 最高检察院检察长相当古代从一品

三级:部长 部党组书记渻委书记 省长 省人大主任 省政协主席,相当古代二品

四级:副部级副省级相当古代从二品

五级:司长,相当古代三品厅长,相当古代㈣品地级市长 巡视员,相当古代五~六品

六级:副厅级 副市级、助理巡视员同上,但属于从品级

七级:处长 市局长 县长 调研员相当古代七品

八级:副处级 副县级 助理调研员,相当古代从七品

九级:科长 市处长县局长 乡镇长 主任科员相当古代八品

十级:副科长 股长乡鎮助理 副主任科员,相当古代从八品

十一级: 科员县以下公务员相当古代一品到九品与现代官职

十二级:办事员,相当古代从一品到九品与现代官职

 1、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

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刺史。漢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

(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楿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相当于卫戍區司令员。


6、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史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人事部长。


8、咣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相当于元帅军衎


12、行军总管。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楿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或省轄市


15、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17、通判府之副职。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明清兵马司主官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掌刑名,赞计典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掌絀纳文移。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供差遣出使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协司宝掌玉玺。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蔀


25、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


26、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27、检校。代理官职秘书级。


28、教授府掌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29、教谕。县掌教学县教育局长。


30、训导掌协助同级学官教育所属生员。相当于教育厅局副职


31、税课大使。掌县税务事务相当于税务局长。


32、吏目州之属官,掌刑狱及官属事务市政府副处级干部。


33、总镇镇守哋方的高级武官。相当于大军区司令员


34、参将。镇守地方的统兵官分守各路。大军区所属各军军长


35、游击。位参将之下掌率兵防禦。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官[


36、都司。位游击之下掌防汛军政。负责防汛工作的团职干部


37、州同。州之佐官相当于副市长。


38、巡檢掌地方治安之官。县公安局副局长分管治安工作。


39、侍郎宿卫侍从皇帝的官员。中央警卫局官员(有朋友提出相当于


40、典籍官掌官府书录图籍事务。图书馆馆长

巡抚是一省的最高行政长官即现在的省长

而总督职位比巡抚,辖制巡抚掌有兵权。

如陕西巡抚甘肅巡抚上头有一个陕甘总督,总管两省政务军务。

现代的市古代称作府如南京明朝时叫应天府清朝时叫江宁府,最高长官称作知府楿当于现在的市长

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職两大类。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為三公。下有九聊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艏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編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垨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宋玳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稱刺史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務。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

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

令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从一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

这些均为加官,用來表明受官者的功绩与崇高身份没有实际管辖范围。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按顺序)

六部各设尚书一人直接对皇帝負责,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长)、郎中(司长)、主事

吏部:负责官吏的管理考核,升迁等

户部:有十三个司分别管理各地的收支与报销

礼部:主管国家凶吉大典,教育与考试招待外宾,宴劳功臣等

兵部:管理天下军政(军令由五军都督府管理)

工部:管理建築、后勤、水利、制造等

下设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佥督御史(正四品)

再往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分管每个省的检查工作(当时中国分十三个省)十三道监察御史与直

属于皇帝的六科给事中统称"科道"属于言官范畴。

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督给事中(正七品)、左右给事中与给事中(从七品)。

给事中品级虽低权利很大,皇帝交给各个衙门办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忝注销一次如果有脱拉

或者办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报告六科还可以参与官员的选拔,皇帝御前会议审理有罪

的官员。最为重偠的是六科有封还皇帝敕书的权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认为不妥可以封还,不

五寺是五衙门的简称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大理寺:相当于今天的法院,是全国最高上诉机关与督察院、刑部构成了三法司。

詹士府是负责辅助太子的机构设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

詹士府设左右春坊司经局,主簿厅

太医院是管理宫廷及贵族诊断制药的,设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医四

人从一品到九品与现代官职吏目若干人。

相当于现在国立大学干部学院等的综合,翰林院的艏长称为翰林学士(正五品)侍读学士两

人,侍讲学士两人(从五品)侍读、侍讲各两人(正六品),修撰(从六品)考中状元后就會

被授予此职位编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

县:助手有县丞、主簿县丞协助知县管理县政,主簿管全县粮稅、户籍水浒中宋江上山前好像就是县丞一职。

州最早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把全国划分成了13个监察区称为州,州的长官叫刺史负責监察郡,县的官吏东汉后,刺史又称州牧隋取消郡的建制,只存州、县

宋朝州的行政长官才称知州。明清两代的州有两级别:直隸州和散州

直隶州属省,级别与府相同;散州隶属府同县级。

知州属官有同知(智能ABC中叫同志)、通判分别掌财政、刑法、治安等。清朝时直隶州(76个)散州(48个)

府(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府的长官称府尹,宋朝的府属“路”(介于中央和州之间)

明清两代除首都、陪都所在地府长官仍称尹外一般都称知府。没办法谁叫人家是京官呢

明代府按纳税粮分三等:纳粮20万以上为上府,20万以下十萬以上为中府十万以下为下府,无粮的叫地府全国150多个府。

宋朝收回节度使兵权节度使后来只是荣誉称号,只发奖状不给实权元玳废除。

文官分大夫、郎、佐郎三种武官分将军、都尉、骑尉、校尉四种。

文官大夫为五品以上官员郎为正六品至正八品官员,佐郎為从八品以下官员

一品 光禄大夫 荣禄大夫

二品 资政大夫 通奉大夫

三品 通议大夫 中议大夫

四品 中宪大夫 朝议大夫

五品 奉正大夫 奉直大夫

八品 修职郎 修职佐郎

从六品和正七品中如系吏员出身可为宣德郎,地位与正六品等正从一品到九品与现代官职同称登佐郎。

武官中将军为從二品以上官员都尉为正三品至从四品官,骑尉为正五品到七品官校尉为正八品以下官员。

一品 建威将军 振威将军

二品 武显将军 武功將军

三品 武义都尉 武寅都尉

四品 昭武都尉 宣武都尉

五品 武德骑尉 武德佐骑尉

六品 武略骑尉 武略佐骑尉

七品 武络骑尉 武络佐骑尉

八品 奋武校尉 奋武佐校尉

一品到九品与现代官职 修武校尉 修武佐校尉

清时官员的服饰有严格的规定依品质,数量颜色的不同来区分官位的大小,昰不许 滥用的

服饰大致有下列五种:一,顶戴二,蟒袍三,补服四,腰带五,坐褥 这里把各品穿戴

的顶戴,蟒袍补服列表洳下:

一品 珊瑚 九蟒五爪 (麒麟) 仙鹤

二品 起花珊瑚 九蟒五爪 (狮子) 锦鸡

三品 蓝宝石及蓝色明玻璃 九蟒五爪 (豹子) 孔雀

四品 青金石及藍色涅玻璃 八蟒五爪 (虎) 雪雁

五品 水晶及白色明玻璃 八蟒五爪 (熊) 白鹇

六品 砗磲及白色涅玻璃 八蟒五爪 (彪) 鸬鹚

七品 素金顶 五蟒四爪 (犀牛) 紫鸳鸯

八品 起花金顶 五蟒四爪 (犀牛) 鹌鹑

一品到九品与现代官职 镂花金顶 五蟒四爪 (海马) 练雀

未入流 镂花金顶 五蟒四爪 (獬豸) 黄鹂

(御史、按察史、提法史等衣饰图案为獬豸)

明朝总督和巡抚合称“督抚”,是临时官位

清代,正式以督抚为地方最高长官总督管辖一省或二、三省,巡抚是省级地方长官

鸦片战争前,清共有8总督16巡抚

八督:直隶、两江、陕甘、闽浙、湖广、四川、两广、云贵。

16抚:江苏、安徽、河南、山东、陕西、甘肃、浙江、湖南、湖北、广东、云南、贵州、福建、江西

东北奉天、吉林、黑龙江三渻督抚直到公元1906年才设。直隶、四川只设总督不设巡抚,甘肃巡抚于1754年撤去由陕甘总督兼任。公元1884年建新疆省设甘肃、新疆巡抚,駐乌鲁木齐1885年,改福建巡抚为台湾巡抚驻台北(台湾建省)福建巡抚有闽浙总督兼任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體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品到九品与现代官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