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邮箱怎么看容量 免费升级无限容量输入手机号码,提示“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怎么解决?

如何把163邮箱升级成无限容量?
网易163、126、yeah.net免费邮箱用户,只需做简单的手机验证,就可升级网易无限容量邮箱!
1、首先,登录,点击左侧栏“其它文件夹”后边的“☼”图标,再点击下拉选项中“管理文件夹”;
,点击上方的“免费升级无限容量”;
3、在页面完善个人资料,点击“下一步”;
4、输入手机号码,点击“马上验证”;
根据页面的提示,点击“获取短信验证”,再输入收到的“短信验证码”,点击确定;
页面会弹出提示“升级成功”就表示您的邮箱已经成功升级到无限容量了。
温馨提示:&
1.升级过程中,手机发送短信息验证,网易公司不收取任何费用,实际资费参考运营商的收费标准;
2.升级无限容量成功后不可改回原来的容量。&&&&
您对以上帮助信息感到: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已记录,有您的支持我们会做的更好!谢谢!
&&其他相关信息
目前没有相关文章农民信息员培训
第一章 农业信息基础知识 第一章 第一节信息的概念 一、什么是信息 人们到处在谈论信息, 我们越来越多地听到信息这个词汇。 我们说我们现在进入了一个信息 化社会,我们正在迈向信息高速公路,我们将要迎接一个信息爆炸的新时代。 那么什么是信息? 广义上讲,信息就是消息。信息是对客观事物存在形式及其运动状态的描述。一切存在都有 信息。对人类而言,人的五官生来就是为了感受信息的,它们是信息的接收器,它们所感受 到的一切,都是信息。然而,大量的信息是我们的五官不能直接感受的,人类正通过各种手 段,发明各种仪器来感知它们,发现它们。 不过,人们一般说到的信息多指信息的交流。信息本来就是可以交流的,如果不能交流,信 息就没有用处了。信息还可以被储存和使用。你所读过的书,你所听到的音乐,你所看到的 事物,你所想到或者做过的事情,这些都是信息。 二、信息分类 信息有许多种分类方法。人们一般把它分为宇宙信息、地球自然信息和人类社会信息三类。 (一)宇宙信息。是指在宇宙空间,恒星不断发出的各种电磁波信息和行星通过反射发出的 信息,形成了直接传播的信息和反射传播的信息。 (二)地球自然信息。是指地球上的生物为繁衍生存而表现出来的各种行动和形态,生物运 动的各种信息以及无生命物质运动的信息。 (三)人类社会信息。是指人类通过手势、眼神、语言、文字、图表、图形和图像等所表示 的关于客观世界的间接信息。 三、信息特征 (一)可量度。信息可采用某种度量单位进行度量,并进行信息编码。如现代计算机使用的 二进制。 (二)可识别。信息可采取直观识别、比较识别和间接识别等多种方式来把握。 (三)可转换。信息可以从一种形态转换为另一种形态。如自然信息可转换为语言、文字和 图像等形态,也可转换为电磁波信号或计算机代码。 (四)可存储。信息可以存储。大脑就是一个天然信息存储器。人类发明的文字、摄影、录 音、录像以及计算机存储器等都可以进行信息存储。 (五)可处理。人脑就是最佳的信息处理器。人脑的思维功能可以进行决策、设计、研究、 写作、改进、发明、创造等多种信息处理活动。计算机也具有信息处理功能。 (六)可传递。信息的传递是与物质和能量的传递同时进行的。语言、表情、动作、报刊、 书籍、广播、电视、电话等是人类常用的信息传递方式。 (七)可再生。信息经过处理后,可以其他形式或方式再生成信息。输入计算机的各种数据 文字等信息,可用显示、打印、绘图等方式再生成信息。 (八)可压缩。信息可以进行压缩,可以用不同的信息量来描述同一事物。人们常常用尽可 能少的信息量描述一件事物主要特征。 (九)可利用。信息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和可利用性。 (十)可共享。信息具有扩散性,因此可共享。 四、信息的形态 在当代,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一般表现为 4 种形态,即数据、文本、声音、图像。 (一)数据。通常被人们理解为“数字” ,这不算错,但不全面。从信息科学的角度来考察, 数据是指电子计算机能够生成和处理的所有事实、数字、文字、符号等。当文本、声音、图 像在计算机里被简化成“0”和“1”的原始单位时,它们便成了数据。人们储存在“数据库” 里的信息,自然也不仅仅是一些“数字” 。尽管数据先于电子计算机存在,但是,导致信息 经济出现的正是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这种独特能力。 (二)文本。是指书写的语言――“书面语” ,以表示它同“口头语”的区别。从技术上说, 口头语言只是声音的一种形式。文本可以用手写,也可以用机器印刷出来。虽然电子计算机 可以代替人们写字,但手写的文字永远具有魅力,不可忽视。在人类目前所处的经济阶段, 鉴于电子计算机已经学会识别手写的文字,一旦需要,它还能为协议、合同等“验明正身” 。 (三)声音。是指人们用耳朵听到的信息,在目前的经济阶段,人们听到的基本上是两种信 息――说话的声音和音乐。无线电、电话、唱片、录音机等,都是人们用来处理这种信息的 工具。 (四)图像。是指人们能用眼睛看见的信息。它们可以是黑白的,也可以是彩色的。它们可 以是照片,也可能是图画。它们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是纪实的。它们可以是一些表述或描 述、印象或表示――只要能被人们看见就行。经过扫描的一页文本和数据的图像,也被视为 一个单独的图像――虽然新的程序能再次改变这些图像。复印机、传真机、打印机、扫描机 是 4 种不同的, 但基本上又是发挥类似功能的机器, 所以很可能会在将来的某个时候合而为 一。当然,从技术处理难度来说,在静态的图像和动态的图像、自然的图像和绘制的图像之 间,仍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在当代,每一种形态的信息都发生了技术上的重大变化:从大量非立体声到立体声的音乐, 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从手拣铅字到电子排版,等等。同时,文本、数据、声音、图像还 能相互转化。一张图画可能相当于 1000 个字,并由 10 万个点组成。 “点”又可能是数字、 文字或符号。 乐谱上的乐曲之所以能被乐师演奏, 是因为技术工作者把像点一样的图像转化 成了声音。秘书记录别人口授的语言,则是把声音变成文字。当数字化了的信息被输入计算 机或从计算机中被输出, 数字又可以用来表示上述这些形态中的任何一种或所有的形态。 于 是, 过去曾被视为毫不相干的行业――计算机、 通信、 电视、 出版等, 现在却又成了 “亲戚” 。 五、信息的功能 信息的功能同信息的形态密不可分, 并往往融合在一起。 打个比方, 信息的形态是指信息 “是 什么模样” ,而信息的功能是指信息通过它的形态, “能干什么” 。从基本意义上说,信息能 通过它的 4 种形态中的一种形态, “捕捉”到环境中存在的信息――占有它,再把它表示出 来,就如同算盘占有了会计师掌握的数字而生成账本一样。同理,打字机占有了作者写出的 文字而生成书籍, 录音机占有了吉他发出的声音而生成录音带, 照片则占有了风景的图像而 生成图画。说“白”了,生成信息就是把已知的信息用一种 易于理解的形式发送出去或接 收过来。再说“白”一点,就是把信息数字化,将其整理成“二进位制” 。一旦信息被数字 化――变成“0”和“1” ,所有形态的信息在以后的 3 种功能中都能加以处理,就好像它们 根本就是一码事一样。 当照片被分解 “读” 成数字时, ( ) 图中的每一个点都被赋予一定的值, 然后,照片便能通过电话或卫星发送出去或接收过来。数字录音带(DAT)在把声音存进去 以后,也要经过类似的处理。 六、信息的特点 (一)信息具有不灭性。信息不像物体和能量,物质是不灭的,能量也是不灭的,其形式可 以转化,但信息的不灭性同它们不一样。一个杯子被打碎了,构成杯子的陶瓷其原子、分子 没有变,但已不成为一个杯子。又如能量,我们可以把电能变成热能,但变成热能后电能已 经没有了。而信息的不灭性是一条信息产生后,其载体可以变换,可以被毁掉如一本书、一 张光盘,但信息本身并没有被消灭,所以,信息的不灭性是信息的一个很大的特点。 (二) 信息可以廉价复制, 可以广泛传播。 信息的复制不像物体的复制, 一条信息复制成 100 万条信息, 费用十分低廉。 尽管信息的创造可能需要很大的投入, 但复制只需要载体的成本, 可以大量地复制,广泛地传播。 (三)信息的价值有很强烈的时效性。一条信息在某一时刻价值非常高,但过了这一时刻, 可能一点价值也没有。现在的金融信息,在需要知道的时候,会非常有价值,但过了这一时 刻, 这一信息就会毫无价值。 又如战争时的信息, 敌方的信息在某一时刻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可以决定战争或战役的胜负,但过了这一时刻,这一信息就变得毫无用处。所以说,相当部 分信息有非常强的时效性。 七、信息的应用 信息的应用非常广阔,认知、科学探索、知识传播、生产流程的控制、管理(宏观管理、微 观管理) 、娱乐(声像设备)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等发展都很迅速,这些都是非常宽的信 息应用领域。目前,信息对各行各业的渗透已不完全是控制的问题,一些行业的发展本身就 是信息发展的过程, 如现代金融业其本身的物理过程就是个信息过程, 现在的银行就是电子 银行,货币是电子货币,实物货币以及纸币已基本被取代。绝大部分金融业务已不再通过纸 币或支票的方式,而是通过电子的方式在进行。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非常之广,但信息技术 的应用本身需要做大量的开发工作, 应用技术是一个很大的技术领域, 我国在这方面重视还 非常不够。 我国“863”计划的智能化专家系统在国内已经开始大面积推广,示范区规模已经达到 20 多个,在示范区内专家系统发挥了巨大作用,作物的产量得到了提高,农民的经济状况也有 了改善。 这一切与农业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密不可分的。 也正是信息时代向我们走来的必 然结果。 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普遍应用, 也就是农业信息化, 对农业的发展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没有农业信息化, 就没有农业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 也不可能有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起步较晚。80 年代以来,开展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 统、遥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应用于农业、资源、环境和灾害 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批重要成果,不少已得到应用,有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全国 大多数县配备了微机用于信息管理, 县以上各级农业信息中心逐步建立, 已建成了一些大型 农业资源数据库和优化模拟模型、 宏观决策支持系统, 应用遥感技术进行灾害预测预报与农 业估产,各种农业专家系统和计算机生产管理系统应用于实践。 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应用在我国农业部门和农村已开始发挥作用, 有些已取得显著的效果。 如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应用现代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建立了 “中国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动 态监测系统” ,该系统的建成使我国的草地资源管理进入一个新阶段,过去由常规方法上百 人 10 年完成的工作量,用该系统只需 7 天即可完成,运行 3 年,节约经费 1669 万元。该项 研究成果获得 1997 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农业部在 1994 年开始筹建农业信息网络, 现已 初具规模,有 1000 多个县联网运行;中国农业科学院域信息网于 1997 年 10 月开始运行; 可供农业部门使用的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然而,从总体上来说,农业信息化在我国 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还缺乏全国整体规划,研究与应用发展不平衡,尤其在成果转化与实 际应用的开发和推广上还存在着很大困难,农业信息产业化水平还比较低。因此,应该进一 步加强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 使我们能够寻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 效果最佳的 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其最终目的是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新世纪之 初,我国人口仍将不断增加、可利用土地资源不断减少,我国农业如何面对以上困难?工程 院院士王懋华认为:进入 90 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真正使农业产业产生新的变 革。我国农业在过去近 30 年的时间内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和发达国家农业相比,还有很 大的差距,而且差距是全方面的,主要问题是: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投入多、产出少,科技含 量低,资源的利用率和转化率偏低。据统计,发达国家农产品产量的提高,83.3%依靠科技 投入,只有 16.7%依靠耕地面积的扩张。 从本质上讲,农业是高风险行业,除了市场风险之外还有自然风险。现代信息技术可以通过 信息的有效传递使农业经营的风险系数大大降低。 这也是六、 七十年代发达国家农业向信息 化迈进的最初动力。 然而, 目前中国农业实际面临的信息化压力已远远高出发达国家当初的 情景。 第二节 农业信息一、农业信息及其特征 农业信息是指有关农业方面的各种消息、情报、数据、资料等信息的统称。农业信息主要是 指农业经济信息,它是对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及其相关经济活动的客观描述,它反映农 业经济运行中的变化过程和发展趋势。它伴随市场经济的产生而出现,并与社会经济、社会 生活和农业生产经营者兴衰息息相关。 农业信息具有一般信息的基本特征,如可感知性、可传递性、可存储性、可加工性和可共享 性等等。农业信息由于来源于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及其相关经济活动,还具有一些独有 特征。 (一)客观性。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及其相关经济活动具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又是客观 存在的,因此反映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及其相关经济活动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和 趋势的农业信息也具客观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为人们所感知。 (二)价值性。农业信息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财富的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社会里, 它具有鲜明的价值性。 农业信息的价值性不是等同的, 也不是恒定的。 农业信息价值的大小与经济体制、 行业分类、 时间早晚、空间范围、社会经济条件、人的知识水平等等有密切关系。 (三)时效性。农业信息是反映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及其相关经济活动中的变化过程和 发展趋势的,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及其相关经济活动又是瞬息万变的,因此农业信息也 是无时无刻不在变化。这就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过时的农业信息就会失去效力。 (四)多样性。在人类经济社会里,农业主体本身具有多元性、多样性。从内容上讲,可能 会有技术、生产、工艺、销售等经营方面的信息,还会有资金、劳动力、农用物资等生产要 素方面的信息;从传播媒体上讲,有广播、电视、报纸或刊物传来的农业信息;从农产品供 需上看,有生产者供应量、消费者需求量、市场占有率、农产品竞争率、农业行业信誉等等 信息,有关农业方面的信息之多不胜枚举,形成错综复杂信息流,它们不断产生不断变化。 二、农业信息的地位和作用 (一)农业信息是时代发展的客观产物和发展要求。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农业经济就是信 息经济,对于农业生产者、消费者而言,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谁能够占领市场,这 是农业生产者、消费者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市场变化纷繁复杂,哪个最 快、最全面、最可靠地掌握了市场供求及其变化趋势信息,哪个就能够做出正确决策,占领 市场,取得主动,获得成功。因而,坚持及时、快捷、准确地捕捉各种有用农业信息,充分 开发利用,是农业生产者、消费者在风云变化的市场竞争中稳操胜券的必然选择。 (二)农业信息是农业生产经营者的资源要素。信息和物质、能源一样,是农业生产者、消 费者不可缺少的资源要素,物质是农业生产者、消费者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为农业生产者生 产提供原材料和设备等; 能源为农业生产者提供动力; 而农业信息赋予农业生产管理者以能 力、智慧和知识。能否快速、大量、高效地开发利用农业信息资源,是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 标志之一。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信息日益成为生产力、竞争力和农业生产经营者 兴衰的关键因素。 (三) 农业信息是农业生产经营者经济活动中的向导和纽带。 农业生产者在市场经济社会中, 是社会化大生产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任何现代农业企业和农民都不可能孤立存在, 需要与社 会经济环境和市场发展变化相协调,才能获得持续、稳定、高速的发展,而这种协调关系需 要靠农业信息来导航和维系。 (四)农业信息可促进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挖掘农业生产潜在的生产力,使其转 变成现实生产力,是农业生产主要的增长方式之一。这种转化有下列几种途径,但哪一种途 径都离不开市场信息。 第一, 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往往会给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一种千载难 逢的机遇,抓住机遇,潜在的生产力就能迅速萌发,否则,良机一失,时不再来。农业生产 企业和农民应当密切注视市场供求信息,以及国家新出台的方针、政策和举措的信息,及时 调整发展思路,采取必要措施。第二,农业信息提供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和农产品价格走势, 根据市场需求,比较效益,把有限的资源用于生产适销对路、产出效益高的品种,并且优化 资源要素的配置,从而提高农业生产力。第三,农业生产中不断改进生产过程、生产工具、 操作方法、工艺技术等,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是发展农业的必由之路,但科学技术进步除了靠 自己探索外,更需要吸取别人的经验,自己探索也好,引进技术也好,都需要了解科学技术 发展的前沿信息,吸取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手段,生产新产品,才能不断促进 科学技术进步,发展生产力。 (五)农业信息是农业生产经营过程决策者的决策依据。其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新产 品开发的决策依据。 二是农产品销售的决策依据。 三是农业信息能及时修正和补充农业生产 的经营决策。 (六)农业信息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效益。经营管理模式、农业要素配置结构、农 业生产经营组织节约等这些因素的选择和地位的设置是由农业经营管理者群体来决定的, 而 决定的确立是受管理群体的素质和知识水平限制的, 有效地利用农业信息及其各种市场经济 信息,是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者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 三、农业信息的主要内容 (一)生产要素信息。主要包括劳力、土地、水文资源信息以及原材料、资金投入和劳动工 具等信息。 (二)生产信息。主要是指农业生产领域中关于农事活动方面的信息。包括作物布局、生产 进度、苗情动态、自然灾害、产量预测等信息。 作物布局。对各种农作物种植面积的指导计划和落实情况,做到年初有反映,分阶段报导落 实情况。对种植结构调整、耕地占用类别的动态变化,要及时调查分析。 生产进度。 掌握农业生产进度是农业信息的一项基础工作。 特别是在春耕播种和秋收前产量 预测两个关键的农业生产季节,要通过多种途径,及时搜集作物播种进度,作物长势分析, 并进行纵横比较,从中发现问题和经验,把有关信息及时反映给决策者参考。 苗情动态。通过苗情监测,掌握农作物长势、发育过程,以及受气候、生产条件等的影响, 做到点面结合,为科学指导生产管理和准确分析预测产量提供依据。 自然灾害。 注意突发性的天气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 通过积累历年气候资源, 对降水、 温度、 日照等因子进行分析对比;要及时准确反映灾情,主要是干旱、雨涝、风雹、低湿冻害、病 虫害等,以及抗灾救灾情况。 产量预测。根据面积、气候条件、生产技术措施等方面因素,结合苗情监测及抽样调查,对 粮、棉、果、渔等农产品产量做出比较准确的预测,供领导参考。预测的关键是选准基点和 实事求是分析。 (三)科技信息。主要是指农业科研、生产、加工领域有关技术进步方面的信息。包括农业 栽培技术、农业科研动态、种子工程、农业产业化等。农业信息工作者要及时收集、传播农 作物新品种和植保、土肥、栽培、灌溉、农机等方面新技术,掌握反映新的耕作制度、新的 种植方式和新的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新式农机具的研制、推广;收集、传递国内外及 本系统的农业高新技术、作物新品种的研究动向,了解其适应范围及推广条件,积极提出建 议措施;了解传递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农产品加工项目的立项和执行情况,农业科技发展 规划,农副产品加工新技术等。(四)政策法规及宏观经济信息。包括农村政策、法律、法规及执行情况、国家以及国际经 济发展情况等。 (五)农产品流通信息。主要包括市场信息和农产品流通中的经验、作法及存在的问题等信 息。市场信息重点是农业生产资料供求信息和国内外农副产品价格行情、趋势分析、收僧分 配等信息。生产资料信息包括化肥、农药、农膜、柴油、种子、农机具、饲料等主要生产资 料的供应量、需求量及价格行情;农副产品供求信息主要是区域内外(包括国内外)粮、 棉、 油、瓜、果、菜、畜、禽、水产等产品的需要量、供应量、价格及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集贸 市场需求情况及农产品调出、调入等流通情况。 四、农业信息发展的方向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信息将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江泽民总书记指出: “四个 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 。结合当前农业的实际情况,农业信息应侧重于向网络化、 数量化、多元化、模型化以及数据库方向发展。 (一) 网络化。 网络化的主要功能是: 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集中处理; 共享网络信息资源; 均衡负载,互相协作等。对于我们农业信息系统来讲,其现实作用主要有:极大地扩大信息 来源;缩短时空距离;减少信息资源的损耗,特别是减少信息资源量的损耗及质的改变;提 高工作效率和能力,在资料查找、撰稿等方面可提高效率;旁征博引,开发个人想象力,更 进一步了解世界发生的变化。 (二)数量化、多元化。其目的在于:更准确地、更快地表达信息。部里的农情调度月历表、 农业基点调查报表等正是基于利用计算机更加准确、 更加快捷地表达信息而设置的。 农业信 息将越来越多元化。从农业信息内容的多元化角度看,农业信息将包括农业生产技术研究、 普及、推广,农业气象、农业污染,农产品加工、保鲜、包装、运输,交易、贸易政策,进 出口信贷计划,市场、预测等等一系列内容,而不仅仅限于目前以农业生产、农业政策为主 的狭隘内容。 从农业信息表述方式方法的多元化角度看, 农业信息应该是文字、 声音、 图表、 图像等的组合。而目前,农业信息的表述仍主要限于文字。当然还应有信息采集、分析、传 递、反馈方式的多元化。 (三)模型化。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模型的建立变得越来越方便和容易。模型在我们的 实际工作中的作用首先是预测。如产量预测、病虫测报等,还可以根据在不同情况下参数的 变化,来预测不同情况的未来发展,从中选出最优方案。其次是定量化。建立数学模型可以 使农业学科这一传统的“经验科学”上升为“量化科学” 。再就是可以少走弯路,节省时间 和经济费用,解决实验室难以解决的一些问题。 (四) 数据库建设。 当前农业数据库建设应着重建好农业生产信息数据库、 农业市场数据库、 农业资源数据库、 农业政策法规数据库。 农业生产信息数据库的主要内容有: 农业生产投入、 经营、产品、产值、产量、产中、产后信息;农业市场数据库的主要内容有:市场建设、流 通、供求、价格行情等信息;农业资源数据库的主要内容有:农业人口、农村劳动力、耕地 资源、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综合开发、农业能源与环保等内容;农业政策法规数据库建设的 主要内容有:农业及涉农的法律、政策、规定等。 第三节 农业信息化 一、农业信息化的基本内涵 农业信息化的基本内涵是: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发展的第三次革命。 农业信息化就是在农业领 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 市场、 消费以及农村社会、 经济、 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的全过程,从而极大地提高农业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 (一)农业信息资源得到较好开发。农业信息是农业信息化的核心和关键,根据不同环节、 对象、层次,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科学分类、加工、分析,建立各种各样的动态的农业信息 资源库,是农业信息化“活的灵魂” 。从目前看,应重点建立和完善以下 9 个信息库:农业 资源信息库、农业生产信息库、农产品及生产要素市场信息库、农村经济收支信息库、农业 政策法规信息库、农业科研教育信息库、农业实用技术信息库、农业可持续发展信息库、国 际农业信息库。 (二)农业信息设施配备比较齐全。包括用来采集、传输、处理、利用农业信息的各种物理 设备,如计算机、传真机、电话机、复印机等等。 (三)农业专业信息系统开发全面深入。主要是指各种各样的专业信息系统,如农业科研教 育信息系统、乡镇企业信息系统、农业环境监测信息系统、农业技术推广信息系统等。 (四) 农业信息网络具有较强支撑能力。 主要是指在农业系统内部和相关部门之间建立上下 左右相互联通的、 能够承载大量信息和不同种类与不同层面农业专业信息系统的、 顺畅高效 的信息高速通道,即农业信息网络体系,以及为了支持、保护这个网络体系有效运转所需要 的网络标准、通讯协议、操作规程、传输编码等一系列网络体系技术规章,以保障网上信息 高效、有序运行。 (五) 农业信息主体信息化意识较强。 主要指农业信息主体――各种各样的农业信息资源的 开发者、生产者、提供者、管理者、利用者,通过接受必要的教育、培训等,提高包括农民 在内的所有农业相关人员的农业信息化意识,从而主动参与农业信息活动,运用农业信息。 (六)农业信息法制比较健全。主要指与农业行政管理和技术管理相结合,建立健全的农业 信息化法制、法规,对农业领域的国家机密、商业秘密、知识产权等依法保护,同时维护农 业信息化主体在农业信息网络体系中平等竞争等权益, 促进农业信息化发挥正面效益, 抑制 负面效应。 (七)农业信息服务业比较发达。主要指通过上述各方面的有机运作,使农业信息服务渗透 到农村社会、经济、技术、市场、科研、教育诸多环节、不同层次,形成面向政府、农业生 产经营者、 农业科教单位等不同信息用户, 成为深入到农业生产各个领域的农业信息服务业。 二、农业信息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发展的第三次革命。 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特 殊产业, 物质、 能量、 信息作为人类可以利用的最重要战略资源对农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人类最早认识物质资源,并利用它制造成镰刀、锄头等简单的农业生产工具,使社会由游牧 时代进入农业时代,完成了第一次农业革命;18 世纪前后,人类逐渐认识并学会运用能量 资源,制造了动力提水等不需要人力推动的动力工具,因而使劳动生产率获得了较大提高, 完成了第二次农业革命;19 世纪中叶人类进一步学会系统运用信息资源,制造出了不需要 人直接操纵的“智能”工具,开始了农业各个领域的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使农业生产力迅 速提高,开始了农业的第三次革命。在我国,农业信息已经成为支撑我国农业发展继政策、 科技、投入之后的“第四只手” 。 (二)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农业现代化要求运用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农 业技术和设备武装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 而农业信息化是保证农业科学技术快速武装到农业 各个领域的必然途径。 农业信息化正促使农业由原始的以牛耕人种为代表的粗放经营方式向 现代的以机械化为代表的集约经营方式迅速转变,促进农业实用科学技术的全面普及和推 广,促进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科技意识的增强,促进整个农业科学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从而加快了农业现代化步伐。 (三)农业信息化是农业市场化的基石。市场经济是信息引导的经济,农业市场化要求必须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去认识、 指导农业的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过程, 运用市场机制实现农 业产前、产中与产后的有效衔接,处理好农业生产、分配与消费的动态关系,从而使农业顺 利进入市场, 使农业供求关系在市场中不断获得新的平衡。 如何实现上述各方面的有机衔接、 运转呢?必须依靠农业信息化,信息已经成为农业市场经济的“润滑剂” ,没有充分信息化的 农业是“死水一潭” ,远离信息的农业将无从进入市场,也根本谈不上市场化。 (四)农业信息化是农科教结合的必然选择。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一方面有些科研成果 “深居闺中” ,造成了农业科研成果与人才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迫切需要的一些 实用技术欲求无门,形成了农业科研、教育与生产活动相互脱节、割裂的局面,这已经成为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科教”三结合必须首先解决的难题。如何根据农业自身需求推动农业科 研、教育的发展,使农业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新的农业生产力?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先进 经验, 从我国实际出发, 出路就在于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不仅可以加强农业生产、 科研、 教育之间的信息沟通,研究、推广对农业生产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农业实用科学技术,同时 应用具有一定超前性的农业科研成果推动农业生产的跨越性增长, 使农科教三个方面在市场 经济中找准各自的位置并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五)农业信息化是实施农业市场政策的必要手段。一般地说,农业市场政策的具体目标主 要是:保证食品及原料的充足供给;保证合理稳定的市场价格;保证合理的市场结构和市场 竞争;保证清晰的市场透明度;保证外贸活动有利于国内市场运作。从监测上述目标实现程 度来说,必须具有较高的信息化水平,才能够及时、动态、准确、全面地反映各项目标在全 国、区域间的实现程度;从保证实现上述目标的角度来说,也必须具有较高的信息化水平, 从而能够通过信息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和引导, 提高目标的实现程度, 特别是要靠信息化水平 的不断提高促进市场透明度的提高和合理的市场结构与市场竞争的形成。 三、农业信息化的内容 21 世纪是信息农业的时代,实现农业的高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农业信息技术是重要的 推动力。面向 21 世纪,我国农业信息化重点发展领域包括: (一)实施中国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工程。中国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工程即金农工程。按照农业 部《 “十五”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的要求,必须全面推进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网络延 伸,建设农村信息员队伍。农业部、省、地、县要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基层要建设 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站,健全信息服务网络。要切实加强农村经济信息宣传工作,各级农业、 宣传、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加大农村经济信息宣传力度,利 用网站、报纸、电视、电台等形式将信息宣传、传播到广大农村,使农民了解信息,掌握信 息,利用信息。 (二) 实施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工程。 建立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这将会大大促进我国 科研和生产的发展。首先,该网络的建立有利于各级领导快速、准确、全面地了解国内外农 业科技发展动态、水平及趋势,农业生产状况,农业资源分布与配置,掌握农业科研课题的 设置及进展, 了解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 以便进行及时有效的宏观调控和指导。 第二, 有利于农业科技人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共享科研设备和信息资 源,协同工作,联合攻关,避免重复,少走弯路,快出成果,多出成果。第三,有利于农业 生产者及时获取农业科技、农业政策、产品销售、市场行情等信息,推广和使用农业科技最 新成果和实用技术,以便逐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第四,有利于全系统办公自动化水平、工 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是“金农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总体建设目标是:利用先进的计算 机技术和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建立中国农业科学院与全国 30 个省农科院、60 多所农业高等 院校及相关部门的计算机互联网络, 推动这些在农业科研和教育机构的网络化建设和信息资 源的共享与交流, 与国际性学术机构计算机网络互联, 使其成为中国农业科研机构进入世界 科学技术领域快捷方便的人口, 同时与国内其它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 逐步形成一个覆盖全 国范围的计算机广域网络,为农业科研、教学、生产和领导决策提供一个现代化的信息基础 设施。 (三)农业科技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工程。信息是继材料和能源之后的第三资源,是支撑社 会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 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若没有各种信息数据库的支撑, 这个网络不 可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信息资源极其丰富。其内容应包括农业自然 资源信息、农业科技资源信息、农业管理信息、人才资源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世界农业 科技文献资源信息等。因此,必须加强各种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建设、有序管理与应用开 发。要利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数据仓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建立全国农业信息资源保障体 系,中央要建立国家级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库,各省要建立省级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库。 (四)农业信息监测与速报系统。应用星(航天遥感) 、机(航空遥感) 、地(监测网络)技 术对主要农作物的长势与产量、土壤墒情、水旱灾害、病虫草害、海洋渔业、农业资源、生 态环境等,进行监测、速报与预报。对世界各国主要粮食作物和主要经济作物、土地利用与 土地覆盖和可参与分享的世界农业自然资源进行监测与速报研究。建立农业地理信息系统 (AGIS) ,将地理信息系统(GIS) 、全球定位系统临(GPS) 、遥感技术(RS)应用于农业、 资源、 环境和灾害的监测和速报。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分析并建立土壤肥力、 水土流失、 环境污染、病虫害动态、人口增长等模型。 (五)建立国家虚拟农业重点试验室。虚拟农业是 80 年代中期问世的,利用计算机技术、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技术、仿真(Simulation)技术、三维动画技术、多媒体技术设 计出虚拟作物、畜禽鱼,然后实际培育出能与虚拟农产品相媲美(品质最佳、产量最高、抗 病虫害能力最强)的真实作物,从遗传学角度定向培育农作物,如某种矮秆穗大的粮食作物, 带有某种特定滋味的水果等,并能阻断害虫食物通道,破坏其藏匿环境,防止其危害。虚拟 农业的过程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它将改变传统的育种和科研方式。 虚拟农业是一个富有 挑战性的研究课题,也具有令人振奋的应用前景。目前,世界上仅有少数几个研究机构的研 究小组在开展这方面的研究,研究的内容是虚拟主要农作物、畜禽鱼的育种和管理。因此, 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国家虚拟农业重点试验室”开展虚拟农业的研究。利用现代信 息技术,开展前瞻性研究。 (六)发展精准农业,建立示范基地。美国于 80 年代初提出精准农业的概念(Precision Farming) 它的基本涵义是把农业技术措施的差异从地块水平精确到平方厘米水平的一整套 , 综合农业管理技术,这项技术的基础是依赖于卫星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利用计算机控制 定位,精确定量实施,从而极大地提高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农业产 量和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刚刚起步,还没有 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因此我们应加强精准农业的研究, 尽快建立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 的精准农业示范基地。 (七) 建立计算机农业专家决策支持系统。 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调控管理上的应用不但是形 势所必需,而且将成为可能。它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实用价 值。该系统包括不同的服务层次,如农业宏观决策、农业科学研究、农业生产管理等,其具 体内容包括:政策模拟、调控决策方案模型、粮食安全预警等具体内容。同时要建立以主要 农作物、畜禽、水产为对象的生产全程管理系统和实用技术系统,以促进农业生产的科学管 理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利用。 (八) 建立农业信息网络和多媒体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建立国家农业实用技术多媒体产品制 作中心和网络服务系统, 是利用现代信息手段推广农业科学技术的有效途径。 农业实用技术 信息多媒体数据库是集文字、声音、图像之大成的高技术和高知识密度的产品,把十分复杂 的农业技术,采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以极为简单的方式表现出来,它将以一种崭新的 形式促进农业科技推广、科技咨询和农业教育的发展,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并能产生较 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它既可以做成光盘、软盘、磁带,也可以储存在网络中心的磁盘 阵列中, 利用网络进行远距离传输。 只要上网, 就可随意点播主机内存储的各种多媒体节目, 资源共享,方便快捷。 国际上,发达国家的信息技术已在农业中得到广泛应用。50 年代初,美国首次利用计算机 研究饲料问题,至今已有 40 多年的历史了。50-60 年代,计算机主要用于农业科学的统计 分析与计算;70 年代主要用于数据的处理和数据库的开发;80 年代以来,应用重点转向知 识的处理、农业决策支持与自动控制的研究与开发;90 年代开始进入网络化时代,以信息 技术为依托的虚拟农业、精准农业已现端倪。目前,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和发展大致包 括农业信息处理和获取、农业系统模拟、农业生产管理、农业专家系统、农业计算机网络、 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农业信息实时处理等方面。 四、农业信息化的目标 我国目前尚处于信息化发展的初级阶段, 特别需要大力推进信息化, 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的现 代化。 农业信息化是 21 世纪我国农业的出路。 农业信息化将是 21 世纪农业的重要标志。 多种信息 技术在农业上的综合集成应用将成为我们面向 21 世纪合理利用农业资源、 提高农作物产量、 降低生产成本、保护环境,提高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虽然农业信息化科技道 路上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但农业信息化离我们还有一段距离。 我们还要在关键农业技术攻 关和成果转化上敢于投入, 在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上下大力气, 进一步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 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加强农业科技投入,完善基础设施环境,不断扩展信息技术在农 业生产中的应用是中国农业走向信息化的必由之路。 80 年代以来, 世界许多国家纷纷实施信息计划。 我国从 1993 年开始实施的 “金桥” 、 “金卡” 、 “金关”等重大信息化工程都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 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化学化是 20 世纪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而农业信息化将是 21 世纪农业发 展的标志, 又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信息化的目标将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 势,就是要使我们现有的农业领域内全面实现信息化。 (一)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土地大气、水、农业生物品种等都是农业的资源与环境。建 立农业资源、环境信息网络,可以正确、及时地了解农业资源和环境变化,及时正确地制定 相应的政策与对策。 (二)农村社会、经济信息化。农村的社会、经济状况直接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农业发展的 目标就是要促进农村的富裕与进步。农业人口变化,教育、科技普及程度,农民收入水平, 农村道路、能源、卫生状况等都是农村社会、经济信息化的内容。 (三) 农业生产信息化。 农作物品种与栽培技术, 特别是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着的气象与病害, 形成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农业生产常因对气象与病虫的变化了解不及时,掌握不准确, 或不能采取正确对策,而造成重大损失。 (四)农业科技信息化。当前,国外农业科技发展相当迅速,但由于信息交流不畅,严重影 响了科技的进步。因此必须借助计算机,建立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加快科技成果交流与推广 应用。 (五)农业教育信息化。21 世纪的农业教育,将出现的一个新的变化,就是农业教育的信 息化,一大部分生活在农村的农民与农技员可以通过计算机、多媒体学习各种农业知识,以 加快农业科技的普及,提高农民科技和文化素质。 (六)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信息化。农业生产资料信息化,可以减少市场存在的种子、化肥、 农药、农业机械、农用薄膜等各种生产资料的供需矛盾。 (七)农产品市场信息化。农产品市场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收入和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为了使各地农产品销路畅通、 供销协调, 建立以计算机联网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是 一项关键性的措施。 (八) 农业管理信息化。 农业管理信息化可使农业行政管理、 农业生产管理、 农业科技管理、 农业企业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从而加速农业的发展。 五、农业信息化的标准 根据《 “十五”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精神,农业部信息中心提出了《省、地(市) 、 县级信息平台及乡镇信息服务站网络建设技术标准》 农村市场信息数据库及数据库应用系 , 《 统技术标准》以及《农村信息服务点认定标准》 ,以规范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促进农业信息 服务工作的开展。 (一)省、地(市) 、县级信息平台及乡镇信息服务站网络建设技术标准(见附件) (二)农村市场信息数据库及数据库应用系统技术标准(见附件) (三)农村信息服务点认定标准。1、农村信息服务点建设标准 农村信息服务点建设要坚持“加强领导、分级负责、服务为本、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 则。县级农村信息服务点要达到以下标准: (1)有一支健全的信息服务队伍。县级农业部门 要有不少于 2 名专职或兼职信息服务人员; 本县各乡镇要有专兼职信息服务人员, 并接受过 上级农业部门的业务培训;县级农业部门要按照《农村信息员资格认证暂行办法》的条件和 要求,每年发展不少于 60 人的农村信息员队伍,并充分发挥这支队伍传递信息、引导生产 的作用。 (2)有突出的信息服务实绩。要能够利用各种工作方式和传媒渠道(报刊、广播、 电视、简报、电话、计算机网络等)开展信息服务,平均每月信息传播量不少于 200 条,信 息服务至少要覆盖 80%的行政村。通过信息引导和服务,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取 得显著成效。 (3)有一套满足信息收集、处理、发布(上报)需要的设备和相应的场所。在 因特网上建立主页(有条件的可以建成内部网及独立域名网站) ,并注册应用农村供求信息 全国联播系统(一站通)等信息系统。 (4)有一套完善的信息管理与服务制度。县以下农村 信息服务点要达到“五个一”标准:有 1-2 名专职或兼职信息服务人员,有一套组织(队伍) 网络,有一套管理和服务制度,有一套设备(如计算机、打印机等) ,有一条专用电话线, 并注册应用农村供求信息全国联播系统(一站通)等信息系统。乡镇农村信息服务点要能够 利用各种有效工作方式(如:有线广播、简报、寻呼、明白纸、黑板报等)开展信息服务, 信息服务要覆盖辖区内所有行政村;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等 单位中建立的农村信息服务点, 要能利用自身优势, 面向所联系的农民积极有效地提供信息 服务,并在引导农民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2、农村信息服务点工作职责。 (1)要紧紧围绕当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做好 农业信息的采集、整理、分析、发布(上报)工作。 (2)县级农村信息服务点主要职责:① 负责农业信息采集、整理、分析、发布(上报)工作,为上级和当地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 ②负责全县农业信息服务培训工作。 ③指导县以下农村信息服务机构开展工作。 ④负责县 级农村信息服务网络的运行与管理。 (3)县以下农村信息服务点主要职责:①做好信息采 集和传递工作。 ②采取各种有效方式,为当地农民提供信息服务。 ③协助县级农村信息服 务机构做好农村信息员培训与网络延伸工作。 ④指导农村信息员开展信息服务。 3、农村信息服务点考核认定。 (1)农村信息服务点认定工作实行分级管理。县级农村信息 服务点由地(市)农业局推荐,省农业厅(局、委)审核,农业部认定。县以下农村信息服 务点由县农业局推荐,地(市)农业局审核,省农业厅(局、委)认定,报农业部备案。 (2) 考核认定工作实行网络化注册管理。 申请认定的农业信息服务机构, 须在中国农业信息网主 页(网址:http://www.) “农村信息服务点”专栏中办理认定申报手续,各级农业 部门要按照管理分工,及时完成推荐、审核、认定、备案工作。同时,为确保网络注册认定 的可靠性,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每季度进行一次基本情况的汇总,汇总表格(由各级农业 部门直接在中国农业信息网“农村信息服务点”专栏下载)经本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领导审 定并加盖公章后, 报送上一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据下一级农业行 政主管部门上报的汇总材料和通过网络传递的各个信息服务点的基本情况开展考核认定的 相关工作。 (3) 所有被认定的农村信息服务点, 将在中国农业信息网上公布其名称、 联系人、 电话, 其中县级农村信息服务点由农业部发文通告, 并将其主页链接到中国农业信息网。 (4) 省农业厅负责“县级农村信息服务点” 工作的检查、指导和考核。县市农业局负责“县以 下农村信息服务点” 工作的检查、 指导和考核。 (5) 农村信息服务点认定工作实行动态管理。 对工作不认真的农村信息服务点给予通报批评,对不能认真履行职责的撤消对其认定的资 格。 六、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措施 鉴于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基本思路是: 按照市场 经济发展内在要求,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围绕信息需求,从信息资源、信息设施、信息系 统、信息网络、信息主体、信息法制和信息服务等七个方面,全面推动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在 整个农业领域的渗透和应用,促进农业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化的主要措施有: (一)建立新的农业信息观。 (二)围绕信息需求搞好农业信息化总体框架规划。 (三)拓展与开发信息资源。 (四)加强包括整合、集成所有专业信息系统的农业信息网络建设。 (五)鼓励、推动、保护各种信息主体的发育成长。 (六)强化多方位信息服务。 (七)抓紧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八)抓紧农业信息化制度建设 第二章农业信息采集 所谓信息采集,就是按照一定的原则,采取多种方法,把大量的、零散的、有参考价值的情 况进行收取和集中,使之成为加工整理的素材。信息采集是信息处理的第一个环节,也是以 后处理工作的基础。信息采集的质量决定信息处理的质量。信息采集方法是否科学,直接影 响着信息的质量。 第一节 信息采集原则 农业信息工作同其它工作一样,也有其自身的原则性。 “本立则末正” ,只有把握了这些原则, 才能在农业信息的实际工作中上质量、上水平。 一、针对性原则 信息工作具有很强的服务性。服务对象不同,所需的信息也就不同。农村信息员工作必须围 绕发展农村生产力来进行,围绕“三农”需要来展开。 二、准确性原则 准确是指采集的信息要真实可靠。信息真实性如何,直接关系到决策的成败。真实是农业信 息工作的生命。信息员采集信息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不夸大, 不缩小,如实反映情况。任何在信息中歪曲、虚构、掺假、夸张都是不允许的。 三、及时性原则 信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信息采集要快,快是和信息的效益连在一起的。延误时机常常会使 信息的价值衰减或消失,甚至出现负效应。信息员必须具有强列的时间观念,善于“闻风而 动,快速出击” ,一旦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就要快速采集,快速传递。 四、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是在针对性明确的基础上, 经过不断地补充和积累而实现的, 它包括纵向系统和横向 系统两个方面。所谓纵的系统,是指按照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进行长期的连续的跟踪采集, 使信息不断深化;按学科、专业、专题或系统、部门进行采集,使之系统化。所谓横的系统, 是指某些信息要考虑到其它方面或部门的因素,按内容、时间、种类等进行横的采集。只有 纵横交错,配合采用,所收集的信息才能完整、全面、系统。 五、经济性原则 农村信息员在采集信息时,必须注意方式方法,必须注意节约人力、物力、财力,力争用最 小的人力、物力、财力,取得最大的调查效果。 第二节 信息采集方法 信息采集有多种方法, 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适应范围, 对农村信息员来讲, 多是采用调查法, 要提倡深入第一线,观察访问,做到腿勤、耳勤、口勤、手勤,掌握第一手资料。在信息采 集方法的选择上,要贯彻经济性原则,什么方法简捷就采用什么方法。 一、网络采集法 即通过信息网络采集信息。如采集外埠信息,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二、会议采集法 即从各种会议上采集信息。 现在一般会议都有材料, 我们可将材料中有价值的东西加工成信 息;没有会议材料的要做好记录。如情况允许,还可以用录音等方式把会议情况保存下来, 从中加工出有用的信息。 三、调查采集法 即通过调查研究来采集信息。调查研究是提高信息质量、挖掘高层次信息的主要手段,同时 也是提高信息工作业务素质的有效途经。信息采集的过程,实质上是调查的过程。通过超前 性调研,可以了解、分析事物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抓好预测性信息;通过跟踪调研,可以使 信息采集反馈保持连续性;通过综合调研,可以采集一些带有全局性、宏观性和重大情况及 问题的综合性信息。调查采集法又可分为: (一)访问法。即通过调查者与被调查者面对面交谈来采集信息。如采集本地农产品供求方 面的信息,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二)观察法。借助自己的感觉器官和其它辅助工具,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对确定的自 然现象或社会现象进行直观的调查研究。 如采集农作物生长情况方面的信息, 就可以采用这 种方法。 (三)书面采集法。通过调查者向被调查者发放收集材料、数据、图表、问卷来采集信息。 如采集群众对某项政策是否拥护等民情、社情方面的信息,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四、电话传真采集法 即通过打电话、发传真来采集信息。在通过电话、传真索取信息时,要向被索要单位讲清报 送的重点和把握的角度。 五、阅读采集法 即通过阅读报纸、文件、报告、简报等读物来采集信息。在这些读物中蕴含着大量有价值的 信息,我们要善于在纷繁庞杂的文稿中把其中最有价值的内容予以加工提炼,编成信息。 六、交换采集法 即通过与兄弟地区或单位交换资料来采集信息。 第三节 信息采集重点 信息是物质运动的反映。信息的流动必须与物质运动相一致。从信息的特征上看,信息可以 分为三大类:一是教育类信息,它和行为之间关系复杂,如技术信息等;二是娱乐类信息, 它本身就是消费;三是决策类信息,它可以指导人们的行为,如著名的“荒岛 0 鞋”信息。 现在我们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但是,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对人们 有用的那一部分信息,以及能够重复使用的信息源。作为农村信息员,我们要关注和采集哪 些信息呢? 一、农产品供求信息 农产品供求信息是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反映出来的信息。农产品流通是指农产品中的商品部 分,以货币为媒介,通过交换形式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转卖过程。农产品流通大多是从 分散到集中再到分散的过程,即由农村产地收购以后,经过集散地或中转地,再到达城市、 其它农村地区或国外等销地的过程。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农产品作为四个环节之一,起着 连接农业生产与农产品消费的纽带作用。 它不仅对于农业生产起引导和促进作用, 而且对于 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生产, 对于城乡物资交流、 经济合作, 完善农村市场, 满足消费需求, 进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采集农产品供求信息, 要注意弄清农产品的种 类、数量、产地、规格、价格、时效等信息元素。 二、农业科技创新信息 包括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以及整个农村经济中出现的新情况、 好典型等。 如成功的科研成 果的开发应用、成功的优化种养模式、成功的规模经济典型、农产品流通新举措、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好的思路、作法及其典型,等等。 三、农用生产资料供求信息 农用生产资料按需求特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农用机械设备,包括拖拉机、柴油机、电动机、联合收割机、抽水机、水泵、烘干机、 农用汽车、农渔业机船、饲料粉碎机等。 (2)半机械化农具,又称改良农具,包括以人力、畜力为动力的农业机具。 (3)中、小农具,指人力、畜力使用的铁、木、竹器等农具。 (4)种子、种苗、种畜、耕畜、家畜、饲料。 (5)化肥、农药、植保机械、农用薄膜等。 (6)农用燃料动力、钢材、水泥及特种设备和原材料等。 农村信息员要根据农用生产资料供求具有季节性、地域性、更新快等特点,及时采集农用生 产资料供求信息,满足农业生产需要。 四、农村劳动力供求信息 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区域流动, 即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流动; 二是产业流动,即农村劳动力在三个产业之间流动。区域流动又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农村 劳动力从不发达农村向发达农村流动, 二是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 产业流动也可分为两个 层次:一是农村劳动力在农、林、牧、渔四业之间流动,二是从农业向非农行业流动。我国 农村劳动力流动有其客观必然性,农村信息员要努力掌握其规律,及时采集、发布农村劳动 力供求信息,引导农村劳动力顺畅、合理、适度流动。 五、市场价格信息 我国农村市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发展壮大, 目前农村市场体系正在逐步健全, 市场 功能日臻完善,市场的特殊功能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现在中央、省、市农业部门的信 息网站都已开通了市场价格信息专栏, 农村信息员要及时采集和传播这类信息, 为引导农民 调整产业结构搞好服务。 六、土地租赁开发信息 据悉,我国将于 2003 年 3 月 1 日开始实施的《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强调、明确了农民土地 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规定了该流转权包括继承、收益、作股、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权 利及方式。对此,有评论说,这是中国土地制度的第三次创新。中国土地制度的第一次创新 是 1950 年以后土地改革, 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1979 年开始的包产到户的家庭联产承 而 包责任制则是中国土地制度的第二次创新, 这样的制度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基本解决了中国的 温饱问题;这次农村土地使用权有偿、合理流转,必将给中国农民带来巨大的变化,这是中 国土地制度的第三次创新。今后,土地租赁开发方面的信息,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市场,农村 信息员要顺应这种变化,关注和采集这方面的信息,积极开拓信息工作新渠道。 此外,根据当地群众需要,农村信息员还要有针对性地及时采集有关政策、农业技术等方面 的信息。 第三章农业信息处理 农业信息处理就是对收集到的农业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加工和传播发布。 第一节 农业信息整理 一、农业信息整理的内涵 农业信息整理就是将杂乱无序的农业信息进行筛选、分类、归纳、排序。 二、农业信息整理的目的和要求 (一)整理的目的。就是减少农业信息流的混乱程度,提高信息资源的质量和价值,建立信 息资源与用户的联系,节省社会信息活动的总成本。 (二)整理的要求。就是使农业信息内容有序化,信息流向明确化,信息流速适度化,信息 数量精约化,信息质量最优化。 三、农业信息整理的方法 农业信息整理活动包括优化选择、确定标识、组织排序、改编重组四个方面: (一)优化选择。优化选择就是根据用户需要,从社会信息流符合既定标准的一部分挑选出 来的活动,是信息内容、传递时机、获取方式等信息流诸要素与用户需要相匹配的过程。 ⒈优化选择的标准。优化选择的基本依据是信息使用者的最终需要。一般来说,优化选择的 标准主要有:相关性、可靠性、先进性、适用性。 ⒉优化选择的方法。优化选择是对初选信息的鉴别、筛选和剔除,是对社会信息流的进一步 过滤和深层次控制,其主要任务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信息流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时效 性。优化选择的主要方法有:比较法、分析法、核查法、引用摘录法、专家评估法等。 (二)确定标识。经过优化选择的信息要进行加工整理,确定每件信息在社会信息流这一时 空隧道中的“坐标” ,以便人们在需要时能够通过各种方便的形式查寻、识别并获取该信息。 就是要确定该信息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信息的基本特征, 并以适当的形式描述之, 使其成为 该信息的标识。我们通过分析信息的主题概念、款目记录、内容性质等标引对象的特征,为 它们赋予能够揭示有关特征的简明的代码或语词标识。 (三)组织排序。对每件信息的各种内外特征进行描述并确定其标识之后,必须按一定规则 和方法把所有信息记录组织排列成一个有序的整体, 才能为人们获取所需信息提供方便。 根 据用户的信息需要和信息查寻习惯,常用的信息组织与排序方法主要有: ⒈分类组织法。 分类组织法是依照类别特征组织排列信息概念、 信息记录和信息实体的方法。 如将农业信息 分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信息,种植业又可分为粮食、棉花、 油料、蔬菜等;也可将农业信息分为生产信息、技术信息、政策信息、供求信息等;还可将 农业信息按区域分类,将其分为湖北省、武汉市、黄石市、十堰市、荆州市等。各类下面又 可以用时间年份加以分类。⒉主题组织法。主题组织法是按照信息概念、信息记录和信息实 体的主题特征来组织排列信息的方法。如主题目录、主题文档、书后主题索引,等等。⒊字 顺组织法。 字顺组织法是按照揭示信息概念、 信息记录和信息实体有关特征所使用的语词符 号的音序或形序来组织排列信息的方法。各种字典、词典、名录、题名目录等大多采用字顺 组织法。⒋号码组织法。号码组织法是按照信息被赋予的号码次序或大小顺序排列的方法。 某些特殊类型的信息,如科技报告、标准文献、专利说明法等,在生产发布时都编有一定的 号码。 ⒌时空组织法。 时空组织法是按照信息概念、 信息记录和信息实体产生、 存在的时间、 空间特征或其内容所涉及的时间、空间特征来组织排列信息的方法。⒍超文本组织法。超文 本是一种非线性的信息组织方法。它的基本结构由结点(NODE)和链(LINK)组成。结 点用于存储各种信息,链则用于表示各结点(即各知识单元)之间的关联。 (四)改编重组。信息改编与重组就是对原始信息进行汇编、摘录、分析、综合等内容浓缩 性加工, 即根据用户需要将分散的信息汇集起来进行深层次加工处理, 提取有关信息并适当 改编和重新组合, 形成各种集约化的优质信息产品。 如对各地和各行业农民收入情况分析进 行组合,形成全省农民收入信息。按加工深度不同,信息改编与重组的方法主要有汇编法、 摘录法和综述法三种。 ⒈汇编法。汇编是选取原始信息中的篇章、事实或数据等进行有机排列而形成的,如剪报资 料、文献选编、年鉴名录、数据手册、音像剪辑等等,运用汇编法。 ⒉摘要法。 摘要是对原始信息内容进行浓缩加工, 即摘取其中的主要事实和数据而形成的二 次信息资源。 ⒊综述法。综述是对某一课题某一时期内的大量有关资料进行分析、归纳、综合而成的具有 高度浓缩性、简明性和研究性的信息资源。 第二节 农业信息分析加工 所谓农业信息分析就是根据特定问题的需要, 对大量农业相关信息进行深层次的思维加工和 分析研究, 形成有助于问题解决的新的农业信息的信息劳动过程。 农业信息分析是对农业信 息资源内涵的开发,它使原有信息在更深入、更全面、更综合、更适用的层次上凝结为全新 的信息内涵, 是建立在科学的分析研究方法基础上, 并融入信息分析人员大量智慧的高级信 息劳动。 农业信息分析更强调对农业信息内容的深度分析加工并形成一种综合信息, 是针对 性和功能性更强的再生信息。 一、信息分析加工的主要内容 1、分类。就是将分散、无序的信息资料按照问题、时间、地点或一定的目的要求,分门别 类,排列成序。 2、比较。对各种信息资料进行比较,衡量它们各自的价值。同时,也可以把这些信息与决 策或管理的需要相对比,判断其是否符合要求。 3、鉴别。就是对信息的准确性、可信度进行鉴别,并对信息的含量、价值、时效性等方面 进行评估,以便决定是否进行加工和使用。 4、计算。就是对数据状态的原始信息进行加工运算,从计算中得出新的数据。 5、研究。信息加工者通过智力分析和脑力劳动,从大量错综复杂的信息中形成新的概念、 观点。 6、编写。就是将加工后的信息资料编写成书面信息资料。这是信息加工中最重要的内容。 二、信息分析的工作程序 信息分析通常由选题、设计研究框架、信息搜集与整序、信息分析与综合、编写研究报告、 反馈等六个阶段组成。 (一)选题。选题就是选择信息分析课题,明确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选题要有 针对性、新颖性、独创性和可行性,要针对农业农村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选题,要围绕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进行选题,要突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村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 选题。 (二) 设计研究框架。 课题一经确定, 就要设计出一整套科学、 合理的研究方案和工作框架。 这就要求信息分析工作的组织者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来组织和管理整个信息分析过程, 构建 信息分析全过程的结构框架。 (三) 信息搜集与整序。 信息分析工作的前提是充分掌握与课题有关的信息资料及信息搜集 的途径和方法。信息整序则更加强调优化选择和改编重组,注重信息的可靠性、先进性和适 用性。 (四)信息分析与综合。信息资料经过鉴别、筛选与整理后,便进入全面的分析与综合研究 阶段。 分析与综合的结果要与选题的针对性相呼应, 应能回答进行该项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 问题。 对农业信息的分析与综合要特别注意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要在调查研究基础上进 行,要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 (五)编写研究报告。专题研究报告是信息分析成果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一般说来研究报 告是由题目、文摘、引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或附注等几部分构成的,并应包括以下主 要内容:拟要解决的问题和所要达到的目标;背景描述和现状分析;分析研究方法;论证与 结论等。 (六) 反馈。 专职信息分析人员应当重视社会实践对信息分析成果的检验, 跟踪其反馈信息。 三、信息分析的方法 按照信息分析的目的,信息分析方法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型: (一)信息联想法。信息联想法就是从信息联系的普遍性上去进行思维加工,从离散的表层 信息中识别出相关的隐蔽信息,明确信息之间的相互联系,由此组合产生出新的信息。常见 的信息联想法有比较分析、逻辑分类、触发词、强制联想、特性列举、偶然联想链、因果关 系、相关分析、关联树和关联表、聚类分析、判别分析、路径分析、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 引文分析等等。 (二)信息综合法。信息综合法是指在深入分析有关研究对象的各种信息的基础上,根据它 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科学的概括, 从而将这些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成一种新的统一的 认识,达到从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目的。如,将各地今年春播情况综合成全省春 播信息,将全县 1―6 月份调查的月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综合成上半年农民现金收入信息。常 见的信息综合法有:归纳综合、图谱综合、兼容综合、扬弃综合、典型分析、背景分析、环 境扫描、系统辨识、数据挖掘等等。 (三)信息预测法。信息预测法是指根据过去和现在已经掌握的有关某一事物的信息资料, 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深入分析和认识事物演变的规律性,从已知信息推出未知信息,从 现有信息导出未来信息,从而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科学预测的方法。如,农作物产品产量 预测。常见的信息预测法有逻辑法、趋势外推、回归分析、时间序列、马尔柯夫链、德尔菲 法等等。 (四)信息评估法。信息评估是在对大量相关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基础上,经过优化选择 和比较评价,形成能满足决策需要的支持信息的过程,通常包括综合评价、技术经济评价、 实力水平比较、功能评价、成果评价、方案选优等形式。 案例一:对“2002 年 5 月 10 日凌晨 3 点到 6 点,全县 16 个乡镇普降暴雨,降雨量 200― 300mm。 ”进行信息分析加工。 解:利用比较分析法分析,全县 16 个乡镇在 3 个小时内集中降雨 200―300mm,比正常情 况降雨量超出无数倍,属特大暴雨,为严重的自然灾害。查找历史记录,有无比这更严重的 降雨情况,若无则属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利用因果关系分析法分析,如此集中的大面积的暴 雨袭击必将给工农业生产、 人民生活造成极大损失, 因此要进一步进行灾情及损失情况调查。 利用相关分析法分析,大面积的强降雨,对夏粮、油菜、早稻苗田、棉花育苗等必将造成极 大影响。 案例二:对“今年元至 6 月份,抽样调查全县农民人均现金月收入分别为 248、125、89、 78、196、208 元。 ”进行信息分析。 解:进行综合汇总分析,汇总上半年全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 1044 元。利用比较分析法分 析,与去年同期对比,今年农民现金收入是增还是减。利用因果关系分析法,分析造成今年 农民现金收入增减的原因。利用信息预测法,预测全年农民现金收入情况。 案例三:对“今年全市 150 千公顷中稻,预计总产 135 万吨。 ”进行信息分析。 解:通过计算今年中稻的单产为 600kg/亩。利用比较分析法分析,今年与去年相比,中稻面 积、单产、总产增减情况。利用因子分析法分析,造成今年中稻增减产的原因,因面积增减 而增减产多少,因单产提高或降低而增减产多少,各占增减产总量的比重。与近几年全市中 稻生产情况相比, 中稻单产是否稳步提高。 利用因果分析法, 分析今年中稻面积增减的原因、 单产增减的原因。 四、农业信息资源开发的方法 信息资源开发的方法主要是由信息分析、 信息综合和信息预测三类方法组成的, 信息分析是 手段,信息综合是目的,信息预测是发展,综合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结构。 (一)信息分析。是将概念化的用户信息需求分解为各种简单要素及其关系,然后分别进行 研究,找出其中的主要因素及其关系,并以此为依据组织信息资源的方法。信息分析主要包 括要素分析、矛盾分析、结构与功能分析和动态平衡分析等方法。信息要素分析法,它是将 作为整体的特定信息需求及其对应的信息资源分解为各个简单的要素, 并分别进行研究。 矛 盾分析法,在构成一个事物的若干要素之中,一定有两个或几个要素是主要的要素,它们之 间的关系就形成了该事物的主要矛盾。 结构与功能分析法, 在组成事物的若干要素之间有主 要矛盾关系也有次要矛盾关系, 所有这些矛盾关系的总和就是事物的结构, 事物的结构通常 是由功能所决定的或依功能而变化的。 动态平衡分析法, 作为系统的信息需求及相关信息资 源总是存在于更大的系统之中, 总是与周围其他系统进行着不间断的交流, 总是在动态发展 中寻求平衡。 (二)信息综合。是将与特定用户信息需求相关的零散的信息资源通过归纳整理,依据一定 的逻辑关系,效用交联或形式关联,组成能够反映事物全貌和全过程,并能满足用户信息需 求的信息资源的过程。 信息综合主要包括主题综合、 归纳综合、 模型综合和移植综合等方法。 主题综合是围绕某一主题集约信息资源并形成信息资源开发的办法。 归纳综合是依据归纳逻 辑从大量信息资源中推导、衍生新知识新结论,从而形成信息资源开发的方法,它是高层次 信息资源如综述类、述评类信息资源开发常用的办法。模型综合,即模型本身是一种结构, 依据模型组织信息资源是开发信息资源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如, 可根据统计模型组织数据, 可根据管理过程模型“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集约信息资源等。移植综合是将相 关学科的理论、方法或模型移入目标学科,在交叉渗透的过程中实现综合的方法,例如大众 传播学就是在引入申农信息论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传播实践, 综合相关信息资源所形成的学科 理论。综合就是从部分到整体的过程,分析则是从整体到部分的过程,它们是相互联系的两 个方面,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目的。如将各地秋冬农业开发信息进行综合成全 省秋冬农业开发信息, 将基点县市调查的早稻销售价格综合成全省的早稻平均销售价格信息 等。 (三)信息预测。是在综合大量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信息资源所表征的事物的发 展规律, 并根据这种规律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事物发展趋势的一种方法。 信息预测方法主要 包括时间预测法、 空间预测法和特尔斐法。 时间预测法是根据事物在时间序列中呈现的节律 性、周期性和连续性等特征,由已知推测未知,由现在推知将来的一种方法,趋势外推法、 指数平滑法等都是时间预测法。 空间预测法是根据各种要素在空间的集聚及其变化情况预测 物质、能量、信息乃至人口的空间转移走向的一种方法,例如科技史中对科学研究中心转移 规律的研究就涉及空间预测。 特尔斐法是充分开发利用专家的潜在信息资源以测知未来的方 法,目前各地区的社会经济规划方案的确立就常常采用特尔斐法。如从晚稻的品种、长势等 情况预测晚稻的单产。 信息分析、信息综合和信息预测是一个方法整体,在实际的信息资源开发过程中,它们常常 以不同组合的形式出现。例如,开发索引类信息资源多采用信息分析为主,信息综合为辅的 方法组合,开发预测类信息资源时同时涉及信息的分析、综合和预测,可谓多方法组合。 第三节 农业信息服务 农业信息服务有三种类型:一是基于信息检索的传播和服务,或称为信息资源提供服务;二 是基于信息资源开发的传播和服务, 或称信息咨询服务; 三是基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网络 信息资源提供和开发服务,这是前两类服务方式在网络环境中的集成与统一。 一、信息资源提供服务 是最基本的信息资源传播和服务方式, 它是在基于不改变所采集或储藏的信息资源形态的前 提下,有选择地(选择相当于一种广义的检索行为)为用户提供信息资源和服务的活动。可 以认为, 信息资源提供服务是信息检索过程的逻辑延伸, 没有检索也就谈不上信息资源的提 供服务。归纳起来,信息资源提供大约又有以下形式: 1、广播电视节目的播放,如中央台七频道农业节目的播放; 2、图书的出版发行,发行可看作出版活动的延伸, 是出版部门的信息资源提供服务,如《湖 北农村统计年鉴》《湖北年鉴》等的出版发行; 、 3、图书、图片或档案展览; 4、报纸和杂志的发行,如《农民日报》《市场报》《中国农业信息化》等的发行; 、 、 5、新书通报; 6、图书馆藏书的外借和阅览; 7、档案的开放和提供利用; 8、文献复制服务; 9、信息发布服务等,如召开信息发布会,信息网上发布。 二、信息咨询服务 是在信息资源提供服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传播和服务方式, 它的前提是信息资源的开 发, 它的基本特点是改变所采集或储藏的信息资源的形态以产出新的信息产品, 它的实质是 信息资源开发活动向市场的延展。信息咨询服务的表现形式主要有: 1、观众或听众热线解答,如农业专家热线,当阳农业 110; 2、出版发行书目报务; 3、报刊论文索引服务; 4、图书、档案馆藏线索咨询服务; 5、事实、数据咨询服务; 6、定题情报服务; 7、进行科研项目追踪服务; 8、信息预测服务,如对主要农产品市场供求预警分析等; 9、用户教育服务等。 三、网络信息资源提供和开发服务 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的, 它以计算机硬件和通信设备为依托, 以应用软件为手段, 以数据信息资源为利用对象, 一方面可将信息资源提供服务和信息咨询服务统一起来, 另一 方面又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个别化服务。网络信息资源提供和开发服务的主要形式有: 1、图文信息电视广播服务; 2、电子出版物和电子杂志的发布; 3、电子函件; 4、电子公告板服务; 5、联机公共目录查询服务; 6、光盘远程检索服务; 7、远程电视会议服务; 8、用户电子论坛; 9、用户点播服务; 10、网络信息服务等。 第四章农业信息传播 第一节 农业信息传播概念 农业信息传播是农业信息部门和信息人员为实现特定的目标, 对信息服务对象所采取的各种 组织措施、服务和教育手段。农业信息传播方式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影响推广效果。随着科 技水平的提高和传播媒体的不断创新,农业信息传播方式也愈加丰富。 第二节 农业信息传播方式 目前,农业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分为三大类:大众传播法、集体传播法和个别传播法。 一、大众传播法 大众传播是农业信息工作者将农业技术和信息经过选择、 加工和整理, 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 递给广大农民群众的一种方法。 (一)大众传播的特点 1、传播的技术和信息具有权威性 通过大众媒介传播的技术和信息是经过加工整理, 并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传递的, 所以其 信息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所谓信息权威性,是指大众媒介刊载的消息,由于是以信息管理机 构名义发布,除了信息内容本身的好坏或价值以外,还附带着发行机构的声望。例如《中国 农业信息网》 、湖北和其他非政府网站发布同一信息,人们在心理上接受的程度就不一样。 一样的信息,经由大众媒介传播,就比个人传播更具有权威性,能使接受者容易依赖。 2、传播的技术和信息数量大、传播速度快 大众传播数量大、速度快,如印刷品可印刷若干份,广播稿件可多次广播,电影、电视可在 全国各地放映,国际互联网、广播、电视、电话通过卫星传送或靠其他途径,可在短时间内 传遍全国乃至全世界。 有的信息需要以极快的速度传播。 例如, 大风降温预报、 虫情预报等, 只有通过大众传播这一方式才能实现。 3、信息传播成本低、效益高 尽管采集和播放一套信息节目需花费很多的资金, 但由于大众传播接受的人多, 即单位人力、 物力的投入可获得广泛的推广面积和众多的接受者, 如果此费用平均分摊在收听节目的人数 上,实际上大众传播是提供信息沟通成本最低,效益较高的一种传播方式。 4、大众传播难以进行双向信息沟通 大众传播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向接受者发送信息,基本上是单向沟通。接受者分散各地,来 自不同的团体、社会,其教育程度不一,年龄参差不齐,处于一种无组织自由分散状态。在 大众传播中,接受者对传播者极少有直接的反馈或反应,无法做到面对面的双向沟通。所以 大众传播方法在应用上受到一定限制。但是,应该看到大众传播虽然是单向的信息流动,但 由于能正确而又迅速地把信息传播给广大农民群众, 对农民知识的增加, 思维的改变能起到 很大的作用。 将大众传播与直接交流相比较,更有利于了解大众传播法的特点,比较结果见下表。 大众传播与直接交流的比较 特 点 直接交流 大众传播 信息流向 双向 单向 交往形式 面对面 多种形式 反馈量 大 小 向大众传播的速度 慢 快 向大众修正信息的可能性 大 小 人均有效交往费用 高 低 接收者忽视信息的可能性 低 高 对所有人都一样的信息 没有 有 信息提供者 每个人 专家或信息员 可能效应 形成、改变态度 更新知识(二)大众传播媒体及其特点 1、国际互联网 21 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将引发农 业的第三次革命。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是实现高产、高效、优质农业的关键措施。 我国农业在几千年的耕作中,农业信息的获取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第一阶段是 20 世纪 70 年代以前。 农民获取各种农业信息只局限于政府的计划和任务、 邻里 及亲戚之间的攀谈交流、赶集以及物资交流交易会。信息来源极其有限,信息之间的传达距 离也只有三五十里,最多百、八十里,而且信息严重滞后和陈旧。 第二阶段是 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报 刊、广播、电视开始走进千家万户,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走向多元化。但是,长期的短缺 农业和原计划经济体制, 使农业生产者已经习惯于自上而下的生产计划安排模式, 农业生产 信息来源于政府的计划和任务。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在收集、辨析和处理有关市场规模、技术 变化、相对价格等信息并做出决策时,将很困难、很不适应,经常表现为市场主宰他们,而 不是他们主宰市场。 第三阶段是 20 世纪 90 年代。计算机互联网络开始进入农业领域,农民由单向的接受信息, 变成双向的、交互的筛选信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全世界各种计算机能连接成一个整体, 每个使用电脑的人都有机会相互交流信息, 形成一个跨越时空的网络空间, 无数的信息在网 络空间里快速传递。农民可以随时、随地获得及时、快捷的科技信息、产品供求信息、病虫 害信息、农业气象信息、市场行情信息等等。 网络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出现大大改变了农业高度分散、生产规模小、时空变异大、量化规 模化程度差、稳定性和可控程度低等行业性弱点。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普遍应用,对农业的 发展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以人工智能系统、3D 技术为依托的虚拟农业、精确 农业已广泛应用。农业信息技术产品不断涌现,几乎涉及农业生产、科研、教育、管理的各 个领域,如各种数据库系统、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动植物生产专家系统、数字图像处理系统 等。 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是实现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也是我国农业走向世界的客观要求。 2、报纸 报纸也是农业信息传播的有效传播渠道,它传播的对象广、速度较快、信息容量比较大。编 辑报纸应注意掌握及时性、重要性、准确性、生动性和趣味性,以提高报纸的新闻价值。 农村信息员可通过报纸传播下列信息:科研成果、推广成果、典型经验、市场信息、统计数 字等。 3、信息刊物 信息书籍。系统全面地介绍某种专业知识,专业性强。但周期较长,介绍的信息较陈旧。 信息杂志。介绍国内外农业科技成果、农业信息、经营管理信息、生产技术和方法、市场信 息等,能比较及时地传播专业信息。但它系统性差,农民对内容选择的主动性较差。 信息小册子。登载各类信息和评价,针对性强,服务对象明确,适于农民阅读。一般由基层 信息人员编写。 农业简报。能及时报道各地农情、农业信息、市场信息、科技信息、推广信息、病虫测报信 息等,专业性较强,周期短,传播及时。 活页。能及时提供一些单项技术信息,简要实用,适合农民阅读。 4、广播 广播分为无线广播和有线广播两种。 无线广播是靠电磁波传递声音的一种听觉媒介。 其优点 是传播速度快,距离远,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在短时间内能把农业信息传递给当地或其 他地区甚至国外, 用它发送紧急消息或警报尤为重要。 有线广播是用导线传送声音的一种听 觉媒介,同无线广播相比,它输送距离短,受线路的限制,一般用于近距离的传播较多。 5、电影 其优点是: (1)具有声、像、色为一体的动态画面,使人有极强的真实感和信任感; (2)可 以通过特殊技巧,出现新颖画面,吸引观众,能收到一般仪器达不到的直观效果; (3)传播 范围广,电影胶片通过拷贝,可生产很多正片,可同时在不同地区放映,是一种较好的传播 手段。缺点是:制作时间长、成本高。 6、电视 电视具有无线广播和电影的双重特点, 能把生产中发生的事情形象逼真地反映在屏幕上, 在 教学中能把各种直观教学工具,如图片、幻灯片、电影片等结合在电视这个媒介之中,是传 播技术和信息的理想媒介。但一般来讲,其成本昂贵。 7、录音录像 录音是把声音记录下来, 以备随时播放。 它可以长期保存, 反复使用, 有利于扩大收听范围, 增强传播效果。录像在信息传播中有一定的作用,它能把推广工作者的音、像,形象真实地 反映在接受者面前,是提高信息传播成效的一种手段。 (三)大众传播法的应用 信息讲究共享,讲究时效,再好的信息不传播出去,也没有价值,过时也无效。因此,传播 是信息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要根据信息的数量、信息的内容和信息的受体决定传播方式, 尽量采用先进手段来传播信息。目前,信息向上和横向的传播比较快捷,而向下的传播,特 别是到农村、到基层、到广大农民手中的传播问题较多。信息不灵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 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应当主攻这个薄弱环节。总之,向农村农民传播信息,要因地制宜, 采取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尽量发挥各种传播工具和手段的作用,扩大信息传播的覆盖面。 广播、电视、放录相带和VCD光盘、印发资料、送科技下乡等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并且要在此基础上,逐步修建通向农村的信息“高速公路” 。 一般来讲,大众传播法传播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介绍市场预测、市场 动态、价格行情,提高广大收讯者的兴趣和认识。 ――传播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技术信息 和具有重大效益的信息。 ――及时发布天气预报、病虫害预报、警报等,并提出应采取的 具体措施。 ――针对多数农民共同关心的问题提供咨询。 ――强调或重申重要分析信息和 建议,以便加强记忆。 二、集体传播法 集体传播法又称团体传播或小组传播法,即在同一类型、同一地区、相同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下,农村信息员把情况相同或相似的一些农民组织起来,采取小组会议、示范、培训、参观 考察等方法,集中地对农民进行指导和传递信息的交流方法。 (一)集体传播法的特点 1、传播范围相对较大,有利于提高推广效率和经济效益。 集体指导法是一项小规模的集体活动, 涉及的对象相对较多, 农业信息员作为信息的携带者, 把信息传递给少数接受者, 这些接受者可以作为 “义务传播者” 对信息进行发散传播, 因此, 可以节约信息工作者直接工作时间,从而提高推广效率和经济效益。 2、信息传递方式属双向交流,能及时得到反馈信息。 集体传播法一般是由信息员引导培训对象从事各种活动,信息员和农民可以面对面地沟通, 信息员的建议、示范、操作可以立即得到农民的反馈意见,以便信息员采取相应的对策。 3、有利于展开讨论或辩论,达到一致意见。 不仅信息员和农民可以进行讨论, 农民与农民之间可以进行讨论和辩论, 通过讨论可以澄清 对事实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特别是当意见分歧时,通过互相交流、讨论、明辨是非,最 后达成一致意见。 4、在短时间内难以满足每个人的特殊要求。 集体传播法注重整体性, 在短时间内只是对每个成员共同关心的问题或感兴趣的事情进行信 息指导或讨论,对某些人的一些特殊要求则无法予以满足。 (二)集体传播法应用 1、培训班 集中一段时间,把与信息项目有关的领导人、推广人员、农民技术员、科技示范户和有经验 的农民组织起来进行系统培训。在时间安排上一般不宜过长,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原则,特别 是对农民培训,更应注意这一点,在内容上主要讲解各类的内容、目标和技术要求,或者交 流、传播生产中常规技术和急需传播的一些改进技术。培训对象如果是技术人员,时间可以 适当延长,在内容上也可以深一些。搞好培训通常需要经过以下步骤。 (1)制定培训计划。制定培训计划时所需的信息和资料,远远超过主题的内容。培训者需 要清楚的目的、 听众、 主题和培训的环境。 这些方面知道得越清楚, 培训计划制定得就越好, 培训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2)培训的组织。培训的组织,就是为了使培训获得成功而进行的实际安排。尽管在不同 情况下,组织培训所应考虑的问题不同,但对培训的时间和地点,则必须进行精心安排。 在农村,因为距离较远、交通不便以及农时限制,要把一定数量的农民组织在一起,一般比 较困难。 所以培训应安排在农闲时间, 以确保在培训前把有关事情通知到所有感兴趣的人们, 以便他们及早做出安排。培训地点安排在人们易于到达的地方,并要有一定的教学设备。在 培训之前,最好检查一下周围是否有噪音和其他影响培训进行的因素。 (3)培训的实施。在实施培训过程中,农业信息员应注意克服紧张情绪,要做好充分的准 备,如简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网易邮箱无限容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