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准合适域名生意,成就大生意

当前位置 :
按时间排序
按热度排序
按价格排序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字体:大 中 小
35互联龚少晖:用专注成就域名梦想
&&& 台海网IT频道5月6日讯& 面对长达4年的创业失败,你还会有强烈信心继续走下去吗?许多人会遗憾地放弃,但龚少晖还会坚持。他的观点是:准确判断,始终坚持。
梁张磊/图
  从曾经的筚路蓝缕到现在亚洲最大的域名注册商以及各种网络应用软件的开发服务提供商,探寻龚少晖与35互联的十年,你会发现“坚持”是一个有意思的关键词。
  作为2007厦门经济十大影响人物之一的他告诉海峡导报记者,35互联的成功在于“坚持”二字。不过,在“坚持”的背后,还蕴涵着对行业发展规律的准确判断,以及由此产生的强烈自信。
  “成功?现在谈不上。”龚少晖认为,这只是在发展的快速路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后面还有更美丽的风景”。
北京四年 专注,你才有机会
  解读龚少晖成长为一名优秀企业家的历程,给我们最大的感悟是:“专注”二字,意味着发展的机遇和成功的基石。
  来自福建建阳的龚少晖,1988年从上海科技大学毕业,就进入当时著名的福建计算机公司——百灵。这在当时,对于一个大学毕业生来说,是个非常好的选择。“北有长城,南有百灵”说的就是当时行业里的两大公司,后来的新大陆、实达都衍生于百灵。
  在从事两年的技术之后,龚少晖迎来了人生的第一次转折——调派北京办事处,从事计算机销售工作。龚少晖坦言,这段经历让他开始接触市场,了解市场运作规律,“更关键的是,北京是中国互联网信息核心节点,我对新事物的思考也得益于此”。
  在北京的4年,龚少晖表现出了销售才华,连续几年获得百灵市场开拓和销售的头名状元。从技术人员到销售人员的转变如此成功,原因在哪?“我是用技术性的方式打动客户,有点类似于后来的解决方案提法。”龚少晖说。
  在当时的国企里,大多实行的是销售人员和技术支撑分工的模式。面对快速发展的市场,百灵的技术支撑人员显然不够,龚少晖开始了一肩挑的日子,销售也做,后台支撑的工作也承担,“许多问题已被技术人员判死刑,但我舍得下功夫,花上一两个礼拜去解决。”正是对客户的专注服务,龚少晖被广泛接受。
  几年的销售生涯让他开始了解客户需求,并进而对产业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他甚至上书高层,建议公司尽快转型,“写了一份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建议书,有几千字,建议公司尽快转型,从单纯的PC销售向大、小型机服务以及应用开发方向发展”。
  随后的市场发展也验证了龚少晖的判断。这次经历让他有了第一项感悟:一个企业最重要的战略思维来自把握者,有了正确的思路,资源和优势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除了对销售的关注,龚少晖开始专注于IT行业的种种新事务。“当时,中关村正在崛起。”龚少晖说,“1993年,我在高能物理所就上过网,但那时确实没想到网络会带来今天这样的变化。”在他的心里就有一个感觉,互联网将是下一波大潮,为了了解互联网,他开始买书研读。
  事实上,龚少晖对行业的理解始终让同行折服。一次酒宴之后,一个朋友对龚少晖说:“不出两年,你一定会自立门户。”从来没想过自立门户的龚少晖当时只是一笑而过,但随后的发展却让龚少晖发现,自己可能要被迫自立门户了——因为百灵公司轰然倒闭了。
厦门起步&& 坚信春天会到来
  毫无思想准备的龚少晖失业了。是留在北京继续发展,还是找一块“新大陆”重新创业?1995年,怀揣几万元的龚少晖最终选择了到厦门自主创业。
  从京城来到厦门,龚少晖的野心大得很:他要成为厦门岛上第一个在互联网上掘金的人。
  但现实很快给了他教训,1995年,厦门并没有INTERNET,他和副总薛洪斌两人到邮电局咨询,“他们问我这是什么东西,我想完蛋了。”思维的超前,在此时并未给他带来好的结果。1996年,厦门终于接通了互联网,不过龚少晖能够做的只能是开展互联网启蒙教育工作,卖电脑,办培训班,公司继续亏损。
  这年年底,精通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中国频道)成立。如山般的压力,也随之而来。1997年的春节,穷困交加的龚少晖甚至两次把老婆的结婚戒指和项链送进了典当行。因为收支不平衡,公司从写字楼搬了出去,走得只剩下3个人——他自己、他老婆和副总薛洪斌。
  这一年,他只做了50名客户,这些客户都是他互联网培训班上的学员;同年推出的域名主机邮箱,一个月往往只有一个客户。1997年底,龚少晖没有回家过年,因为没有钱买火车票;最困难的时候,太太走三站路转车,只是为了省一块钱。
  但龚少晖坚信,随着企业与互联网的结合,企业需要展示自己的窗口,建立网站必须的域名、虚拟主机或服务器、邮箱等对每个企业都会很重要,“我们确定了业务方向,只是需要等待着春天的到来”。
关键之战&& 转机,在于是否坚持
  即便是长达2-3年的亏损,龚少晖还是感受到市场渐强的脉动:1998年全年下来,居然积攒了上千名客户;1999年,每月就可以超过一千用户。
  1999年4月,由美国NSI垄断的国际域名注册业务被政府打破,众多IT界的世界顶级公司纷纷开始申请成为国际域名一级注册商。作为NSI的二级代理商,当时的中国频道不过是个仅有十来号人的小公司,不过龚少晖不肯放过哪怕只有千分之一成为一级注册商的机会,他开始恶补相关法律政策知识、借钱贷款。
  “我对美国人的做事风格比较了解,首先他们不允许垄断的存在,其次他们看的是你的能力而不是你的规模。”龚少晖花了四五个月时间去写申请报告,报告有上千页。龚少晖自己也没想到,居然能一次性通过,“美国人对申请报告的定语是‘Excellent’(优秀)”。
  接下来的日子妙不可言,作为当时中国唯一一个国际域名一级注册机构,中国频道成本迅速降了下来,月营业额则保持着翻番的增长速度,半年之后,当时的中国频道凭着客流量坐上了中国第一名的宝座。两年后,中国频道国际顶级域名总量实现亚洲第一。
  回顾第一次的成功,龚少晖认为,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转机往往也是长期准备的结果”。
二次创业&& 发展,不能人云亦云
  对于许多民营企业而言,5年往往是一个坎,许多企业在第五个年头出现问题而倒下。龚少晖也同样遇到这样的问题——快速拓展之痛。
  “2000年是国内互联网泡沫的顶峰时期,我们也没少犯错。”龚少晖坦言,当时多少有些投机心态,进行了一项错误的收购,导致企业伤筋动骨,“才过了两天好日子的企业在这一年里出现亏损,我们被迫通过裁员和加强管理的方式处置危机”。
  这项收购的后遗症在长达两年多的时间才消除。这使得龚少晖意识到,“你应当坚持对行业发展的理解,把握内在联系,不能人云亦云。”
  另一项收获是:“良好的管理体系才能支撑企业长远发展。”从2001年开始,精通科技就进行了ISO9000的质量认证,2003年,他接着投入大量资金进行CMMI3的认证,这一投资数额甚至超过了当年的利润总额。
  龚少晖决定开始他的二次创业——推出35互联,一个刺猬的标志开始为外界广泛熟悉。在新的名称中,35与“商务”谐音,龚少晖说,“我们就是要告诉客户,我们专注服务于商务的互联网解决方案。”企业LOGO为一只可爱的刺猬,在希腊神话中,狐狸想出种种办法对付刺猬,刺猬却用简单的一招——团身张刺就轻易对付了狐狸。“我们希望通过这个LOGO表达一点:我们崇尚简单,把简单留给客户。”
  目前,35互联已拥有8家分公司、遍布国内外的8000多家代理、上百万用户。龚少晖现在的目标是,在5年内将公司规模总量提升至10亿美元,争取进入全球“IT500强”。
  回顾创业的十年,龚少晖感慨万千,他对海峡导报记者说:“最深刻的就是创业初期非常的艰难,从当初的一路困境走来,这其中的酸甜苦辣是旁人难以想像的,但非常具有挑战性。”
核心价值& 客户需求放在第一位
  从1998年开始,35互联保持了一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为什么35互联能保持如此高速的增长?龚少晖的答案是一个词汇——“文化”。
  在35互联,有一个著名的公式——“价值×创新×挑战=乐趣 3”。龚少晖解释,“价值”是指企业要专注于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创新”是鼓励企业和员工在思维方式、产品研发、组织管理上有创新的乐趣和激情;“挑战”意味着每个35互联人都必须学会始终把客户需求放在第一位,积极解决种种困难与障碍。
  “有了这些,你才能从工作中持续获得快乐。”龚少晖认为,这一简单的公式包含了35互联的企业核心价值——“客户需求第一位”,这甚至高于企业利益、股东利益。
  “我们存在的价值,就是为用户创造价值,用户有了收益,即便他拿出1%给我们,那么都是值得的。”龚少晖说道。
  回顾过往的十年,龚少晖对做人和做事,有着更深入的领悟。
  第一,在于专注。龚少晖认为,无论是个人发展,还是企业发展,都必须保持专注的态度。“对于个人而言,专注将带来经验的积累和准确的判断,是实现个体价值的基础;对于企业而言,专注意味着能为客户持续创造价值,能为市场认同,进而为社会创造价值。”
  第二,贵在坚持。也就是对市场准确判断的坚持,这意味着,必须去了解行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清晰分辨这些内在联系,无论多大困难、多大险阻,都能始终如一地执行下去。
  第三,每个阶段用人的标准都不一样,但是最终还是要靠德。龚少晖认为,企业初创时,不能对人才要求过高,必须与自己的初级阶段相匹配,要学会去授权,去培养。企业到了一定规模,则需要专业素质和能力有一定基础的人才,“不仅是引进,还需要注重对现有人才的培育锻炼,创造条件为中坚人才提供提升机会。”
  “再到一定阶段,企业最终要用有德的人才。”龚少晖认为,未来的企业一定是一种分享体制,有德的人才才能为企业长远发展、为团队的持续成长创造平台,同时也为这些人才的发展和提升创造机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找准自己的位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