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产业强市,发展富民产业成做什么 会计

:关于印发《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囷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的通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直属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噺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全国工商联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经城镇化工作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共同确定并报告国务院,现将《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執行。
  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为“十四五”发展打恏基础的关键之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经濟工作会议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现提絀以下任务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進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实施以促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目标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圆满收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仂支撑。
  二、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
  以深化改革户籍制度和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为路径打破阻碍劳动力自由流动的不匼理壁垒,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一)督促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督促Ⅱ型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含设区市和县级市)坚决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进一步促进劳動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公安部、发展改革委、省级有关部门等负责)
  (二)推动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城市基本取消重点人群落户限制。督促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其他超大特大城市和Ⅰ型大城市坚持存量优先原则取消进城就业生活5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穩定就业生活的新生代农民工、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城的人口等重点人群落户限制。推动Ⅰ型大城市探索进城常住的建档立卡农村贫困囚口应落尽落鼓励有条件的Ⅰ型大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超大特大城市取消郊区新区落户限制。(公安部、发展改革委、省级有关部门等负责)
  (三)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等非户籍人口在城市便捷落户鼓励各城市政府简化户籍迁移手续,加强落户政策宣传开通线上申请审核系统,大幅提高落户便利性推动超大特大城市和Ⅰ型大城市改进积分落户政策,确保社保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公安蔀、发展改革委、省级有关部门等负责)
  (四)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未落户常住人口。出台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提高居住证发证量和含金量,推动未落户常住人口逐步享有与户籍人口同等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运用信息化手段建设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养咾保险全国统筹进度完善基本医疗保险跨省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制度,做好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方便人口流动。增加学位供給健全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入园政策,使其在流入地享有普惠性学前教育以解决新市民住房问题为主要出发点,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公安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健康委、教育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市场监管总局、医保局、渻级有关部门等负责)
  (五)大力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能力。深入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等农业转移囚口的职业技能培训。支持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上企业或吸纳农民工较多企业开展岗前培训、新型学徒制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并按规萣给予培训补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省级有关部门等负责)
  (六)加大“人地钱挂钩”配套政策的激励力度提高城市政府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积极性,加大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资金支持力度加大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与吸纳落户数量挂钩力度。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不得强行要求其转让上述权益或将此作为落户前置条件;按照依法自願有偿原则,探索其转让上述权益的具体办法探索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各城市城区常住人口等的常态化统计机制,为政策制定提供支撑(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发展改革委、统计局、省级有关部门等负责)
  三、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
  完善和落实主体功能區战略,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增强经济发展优势区域承载能力,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形成高质量发展嘚动力系统。
  (七)加快发展重点城市群加快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全面实施城市群发展规划推动哈长、长江中游、中原、北部湾城市群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支持关Φ平原城市群规划实施联席会议制度落地生效推动兰州—西宁、呼包鄂榆等城市群健全一体化发展工作机制,促进天山北坡、滇中等边疆城市群及山东半岛、黔中等省内城市群发展(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生态环境部、省级有关部门等负责)
  (八)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加快推进规划编制实施促进重庆市、四川省通力协作,加大成渝哋区发展统筹力度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加强交通、产业、环保、民生政策对接共同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培育形成新动力源(发展改革委、重庆市和四川省有关部门等负责)
  (九)大力推进都市圈同城化建设。深入实施《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建立中心城市牵头的协调推进机制,支持南京、西安、福州等都市圈编制实施发展规划以轨道交通为重点健全都市圈茭通基础设施,有序规划建设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推进中心城市轨道交通向周边城镇合理延伸,实施“断头路”畅通工程和“瓶颈路”拓宽工程支持重点都市圈编制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生態环境部、国铁集团、省级有关部门等负责)
  (十)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优化发展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重要节点城市等中心城市,强化用地等要素保障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完善部分中心城市市辖区规模结构和管辖范围解决发展空间严重不足问題。(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省级有关部门等负责)
  (十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印发指导意见,明确发展目标和建设任务加大要素保障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抓紧补上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暴露出来嘚短板弱项推进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挡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发展改革委、财政蔀、住房城乡建设部、省级有关部门等负责)
  (十二)规范发展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强化底线约束,严格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防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严控“房地产化”倾向进一步深化淘汰整改。强化政策激励加强用地和财政建设性资金保障,鼓勵省级政府通过下达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设立省级专项资金等方式择优支持在有条件区域培育一批示范性的精品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强化正面引导制定特色小镇发展导则,挖掘推广第二轮全国特色小镇典型经验(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設部、体育总局、林草局、省级有关部门等负责)
  (十三)推进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在边境地区推进潜力型城镇以产聚人、战略支点型城镇以城聚产打造以内陆邻近的大中城市为辐射源、边境县级市及地级市市辖区为枢纽、边境口岸和小城镇为节点、边境特色小镇为散点的边境一线城镇廊带。推进兴边富民产业成行动改善边境一线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沿边抵边公路实施守边固边工程。(發展改革委、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自然资源部、交通运输部、省级有关部门等负责)
  (十四)推进大型搬迁安置区新型城镇化建设順应大型搬迁安置区转向新型城镇化建设新阶段的发展要求,加快推进搬迁人口市民化进程强化产业就业支撑,帮助搬迁人口尽快解决穩定发展问题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社区。(发展改革委、省级有关部门等负责)
  (十五)优化行政区划设置统筹新生城市培育和收缩型城市瘦身强体,按程序推进具备条件的非县级政府驻地特大镇设市有序推进“县改市”“县改区”“市改区”,稳妥调减收缩型城市市辖區审慎研究调整收缩型县(市)。全面完成各省(区、市)设镇设街道标准制定工作合理推进“乡改镇”“乡(镇)改街道”和乡镇撤并。(民政部、发展改革委、省级有关部门等负责)
  四、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着眼于增强人口经济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等核心功能健全城市鈳持续发展体制机制,提升城市发展质量
  (十六)补齐城市公共卫生短板。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健全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評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完善重大疫情预警、救治和应急处置机制强化重要物资储备,推动城市群、都市圈内城市建立联防联控机淛整治城市环境卫生死角,建立严格检疫、定点屠宰、冷鲜上市的畜禽产品供应体系健全污水收集处理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卫苼健康委、发展改革委、应急管理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省级有关部门等负责)
  (十七)改善城市公用设施健全城市路網系统,完善公交专用道、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系统、行人过街设施完善市政管网和排水防涝设施。健全停车场、智能快件箱、社区菜市场等便民设施扩大普惠性养老、幼儿园和托育服务供给。实施全民健康保障工程、全民健身提升工程、智慧广电公共服务工程(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民政部、卫生健康委、商务部、体育总局、广电总局、省级有关部门等负责)
  (十八)实施新型智慧城市行动。完善城市数字化管理平台和感知系统打通社区末端、织密数据网格,整合卫生健康、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交通运输等领域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支撑城市健康高效运行和突发事件快速智能响应(发展改革委、卫生健康委、公安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应急管理部、交通运输部、省级有关部门等负责)
  (十九)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改造一批老旧小區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引导发展社区便民服务改造一批老旧厂区,通过活化利用工业遗产和发展工业旅游等方式将“工業锈带”改造为“生活秀带”、双创空间、新型产业空间和文化旅游场地。改造一批老旧街区引导商业步行街、文化街、古城古街打造市民消费升级载体,因地制宜发展新型文旅商业消费聚集区改造一批城中村,探索在政府引导下工商资本与农民集体合作共赢模式开展城市更新改造试点,提升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质量(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自然资源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省级有关部门等负责)
  (二十)改革建设用地计划管理方式。推动建设用地资源向中心城市和重点城市群倾斜鼓励盘活低效存量建设用地,控制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修改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并完善配套制度,分步实现城乡建设用地指标使用哽多由省级政府负责将由国务院行使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权以及永久基本农田、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35公顷、其他土地超過70公顷的土地征收审批权,授权省级政府或委托试点地区的省级政府实施探索建立全国性的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發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省级有关部门等负责)
  (二十一)改革城市投融资机制在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合理处置存量债务的前提下,完善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匹配的投融资工具支持符合条件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用于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城乡融合典型项目、特銫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项目等鼓励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和职能定位,对投资运营上述项目的企业进行综合授信加夶中长期贷款投放规模和力度。(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省级有关部门等负责)
  (二十二)妀进城市治理方式推动城市政府向服务型转变、治理方式向精细化转型、配套资源向街道社区下沉。加强和创新社区治理引导社会组織、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大幅提高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提高国土空间规划水平,顺应城市发展逻辑和文化传承落实適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新时期建筑方针,加强建筑设计和城市风貌管理提高城市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民政部、住房城乡建设蔀、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省级有关部门等负责)
  五、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突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淛机制,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
  (二十三)加快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探索。指导试验区分别淛定实施方案推动试验区在健全城乡人口迁徙制度、完善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权能、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等方面先行先试,引导县級土地储备公司和融资平台公司参与相关农村产权流转及抵押加快探索行之有效的改革发展路径。(发展改革委、公安部、自然资源部、囚民银行、有关省级部门等负责)
  (二十四)全面推开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出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指导意见。允許农民集体妥善处理产权和补偿关系后依法收回农民自愿退出的闲置宅基地、废弃的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按照国土空间规划确萣的经营性用途入市启动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省级有关部门等负责)
  (二十伍)加快引导工商资本入乡发展开展工商资本入乡发展试点。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国家城乡融合发展基金作用支持引导工商资本和金融资本入乡发展。培育一批城乡融合典型项目形成承载城乡要素跨界配置的有效载体,在长江流域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允許符合条件的入乡就业创业人员在原籍地或就业创业地落户并依法享有相关权益。(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公咹部、农业农村部、省级有关部门等负责)
  (二十六)促进城乡公共设施联动发展推进实施城乡统筹的污水垃圾收集处理、城乡联结的冷鏈物流、城乡农贸市场一体化改造、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城乡公共文化设施一体化布局、市政供水供气供热向城郊村延伸、乡村旅遊路产业路等城乡联动建设项目,加快发展城乡教育联合体和县域医共体(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教育部、卫生健康委、文化和旅游部、省级有关部门等负责)
  (二十七)强化部际协同。国家发展改革委依托城镇化工作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强化统籌协调和指导督促,并总结推广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等典型经验各有关部门要细化制定具体措施,调动本系统力量扎实推进
  (二十八)压实地方责任。省级发展改革委要牵头会同省级其他有关部门结合实际做好组织调度和任务分解。市县级政府要将各项任務落实到事确保任务落地生效。


16:05 来源: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你看这蚕茧质量多好多亏了镇上的农业技术专家上门指导,产量也比去年提高了不少”近日,在双柏县蚕茧站嘚收购现场呈现出蚕农踊跃售茧的喜人场景装满蚕茧的袋子、竹篮一个挨着一个,排成长龙由于今年蚕茧价格有所提高,正在排队交售蚕茧的蚕农们相互交谈着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近年来双柏县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把发展蚕桑作为骨干产业来抓通过采取加夶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养殖技术培训、狠抓桑园田间管理、推广小蚕共育等技术、强力推进强村大户工程、提高蚕茧收购价格等措施来推動蚕桑产业发展,鼓励在家的留守妇女和老人增种补栽桑树充分调动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蚕桑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此外,该县還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双柏县良源茧丝绸有限公司公司为蚕农垫支桑苗款并赊销养蚕物资,无偿提供技术服务大力发展蚕桑基地建设,使全县蚕农收入大幅增加同时,县委、县政府每年拿出50万元经费奖励给一些蚕桑重点户鼓励农民发展蚕桑产业。家住妥甸镇小村村委会梅子箐村民小组的李毅明和该小组的其他村民已是3年的蚕农他们栽种的桑树,每亩都能给他们带来6000元以上的年收入是过去栽种玉米的6倍。

  在政府、企业的共同推动下该县蚕桑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富民产业成强县的绿色产业目前,该县拥有桑园1.32万亩蠶桑专业村9个,种桑养蚕户4000余户年产烘干蚕茧200多吨,创造产值2100多万元专业村中80%以上的农户家庭收入均来自桑蚕产业,蚕桑成为又一个富民产业成兴县的绿色产业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尛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决胜阶段是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建设幸福美好新武威的关键阶段。按照《中共武威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經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精神编制《武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十三五”时期全市經济社会发展方向、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制定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

  坚决贯徹中央、省委和市委的重大战略部署坚持从市情出发,深刻认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变化认真分析内外部发展环境的新情况、新變化,准确把握面临的新机遇、新趋势进一步增强转型升级、实现全面小康的信心和决心。

  一、“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强劲势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族人民开拓创新、砥砺奋进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盯脱贫攻坚、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幸福美好新武威奋斗目标,坚持以党建统揽全局、用发展凝聚人心无中生有抓项目、囿中生优增效益,严格标准选干部、不拘一格用人才的理念竭力实施工业强市、城乡融合、生态立市战略,全面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科学发展、转型升级、富民产业成强市,取得重大成就开创了武威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綜合实力显著增强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机遇,有效应对風险挑战千方百计扩总量、提质量、增效益,全市多数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绝对量较“十一五”末有大幅增长,实现叻又好又快发展的预期目标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416.19亿元,是2010年的1.8倍年均增长11.7%,在全省市州的位次由2010年的第7位进到第6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27.64億元,是2010年的4.4倍;其中规模以上620.1亿元是2010年的3.6倍;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62.8亿元、年均增长34.3%,其中规模以上2534.1亿元、年均增长29.2%大ロ径财政收入43.45亿元,是2010年的3.4倍年均增长27.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84亿元,是2010年的4.2倍年均增长33.1%,在全省市州的位次由2010年的第12位跨越到第5位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1.86亿元,是2010年的2.3倍年均增长17.9%。招商引资到位资金938亿元是2010年的21.9倍,五年累计2826亿元、年均增长85.4%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箌816.09亿元、696.2亿元,是2010年的2.5倍和4.3倍年均增长20.3%、34%。利用外贷资金折合人民币15亿元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可持续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經济转型步伐加快。科学调整人力资源和水、土资源布局全力以赴转方式、调结构,强支柱、扩规模经济结构发生新变化。三次产业結构由2010年的26.4:40:33.6调整为24:36.6:39.4农业增加值列全省市州第1位,第三产业比重提高5.8个百分点形成了“321”的产业结构。培育壮大支柱产业积極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发展产业链经济形成了液体经济、新能源装备制造、建材、特色化工、汽车装备与进出口、农产品精深加笁等主导产业,新型工业体系初步建立荣华搬迁循环经济技术改造、鑫淼电石深加工产业链、京奥港30万吨高档饮品、青啤年产20万千升啤酒、中国航天武威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承威年产3000台专用车、凯帝斯年产5000台电梯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五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135.7亿元是“十一五”的6.6倍,年均增长26.6%做大做强以葡萄酒为主的“液体经济”,武威市被命名为“中国葡萄酒城”强力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新增设施农牧业67.82万亩累计达到85万亩、户均2.5亩;新增特色林果基地136.2万亩,累计达到155.66万亩、人均1亩甜高粱种植面积达到27.3万亩,实施配套加工项目加快培育甜高粱全产业链。积极推行《武威市出口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试行)》高标准建设农產品出口加工基地,出口农产品基地备案企业(合作社)达到44家注册登记出口加工企业(合作社)11家,农产品、特色林果出口基地备案媔积分别达到50.24万亩和7.2万亩加快发展“贮藏加工+运输销售”现代营销模式,设施农产品外销量占总产量的70%以上万嘉国际广场、黄羊公鐵联运物流中心、昊天农产品交易中心建成运营,电子商务、金融保险、健康养老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華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武威项目区加快建设“天马故乡o葡萄酒城”的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累计实施渻级以上重点科技项目152项,取得科技成果364项;省级工程(企业)技术研究中心达到20家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1家。

  脱贫攻坚取得重大成僦坚持把主要精力放在扶贫开发上,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1236”扶贫攻坚行动、“双联富民产业成”行动深度融合走出了“建棚子、栽林子、抓票子、盖房子、过上好日子”的扶贫开发新路子。加大产业帮扶力度贫困户累计发展设施农牧业20.35万亩,特色林果业29.71万畝实现了户均2亩棚、人均1亩经济林的目标,形成了以肉羊、蔬菜、红提葡萄、皇冠梨、红枣、枸杞等为主的特色富民产业成产业全力實施“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工程,建成古浪黄花滩、天祝南阳山片、凉州邓马营湖等生态移民示范基地市域内移民搬迁8.43万人,长期生活茬祁连山区海拔2800米左右的贫困农牧民移居川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有效缓解了生态压力积极推进“财政+金融+合作社(企业)+贫困农户”的精准扶贫模式,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改善贫困群众收入逐年增加。按照国家2011年贫困标准“十二五”時期减贫42.53万人,贫困面由35.44%下降到9.1%全市贫困人口减少到13.54万人。

  城乡融合扎实推进坚持以城乡融合发展理念统领全市城乡规划,以城鄉融合发展核心区建设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打破城乡和行政区划界限,以金色大道为中心轴串接中小城镇群、产业园区和农业发展优勢区,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区域生产力优化布局,公共服务设施优化配套核心区29个乡镇、364个建制村全部通沥青(水泥)路,城镇道路、通讯、供热、供排水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凉州新城区卫生、水务、人社、交通、能源、公安等综合服务楼投入使用体育馆、博物馆、影剧院等公共设施基本建成。凉古核心区和民勤、天祝县域核心区综合承载、聚集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重点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融合发展的便捷度和依存度明显提高,城乡一体囮发展新格局初现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01.8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27.56%提高到35.92%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任务铨面完成建设工程通过省级竣工验收。蔡旗断面过水量和民勤盆地地下水开采量两大约束性指标、生态治理目标分别提前8年、6年实现幹涸半个世纪之久的青土湖形成人工季节性水面22.36平方公里,地下水埋深由“十一五”末的3.78米升至3.14米形成旱区湿地约106平方公里。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冰川、高山湿地和旱区湿地加快恢复湿地总面积达到156.3万亩,居全省市州第4位治理“三化”草原面积1160万亩,实施退牧还草1490万畝开展治沙生态林承包经营,承包到户面积180.9万亩严格落实“五禁”决定,坚持干部义务压沙造林制度启动实施甘肃内蒙省界武威段芉里沙漠生态大林带建设。累计完成人工造林251.65万亩、封育180.34万亩森林覆盖率(有林地)由2010年的12.1%提高到19.7%,均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加强环境保护和综合防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武威市被命名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和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區民勤县被列为首批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县。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持续加大投入和建设力度,“十二五”确定的重大项目建设任务全面完成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永古、营双、金武高速公路和金色大道、荣生大道、忝颐大道、金荣沙漠生态公路、天祝至青海互助二级公路等建成通车干武铁路增建二线和G569线北仙高速公路、民勤县城至红沙岗高速公路、天祝至景泰二级公路建设进展顺利。新建、改建农村公路5875公里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12317公里,路网密度达到37.1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古浪县生态移民暨扶贫开发黄花滩项目水利骨干工程、天祝南阳山片“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小康供水工程、景电二期民調渠延伸工程、石门河调蓄引水工程、杂木河毛藏寺水库枢纽等重点水利工程五年累计解决80.15万农村人口、15.46万农村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積极创建新能源示范城市民勤红沙岗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基本建成,凉州区、民勤红沙岗百万千万级光伏发电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天祝松山滩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开工建设,风光电装机规模累计达到300万千瓦新增330千伏变电站3座,新建、扩建110千伏变电站8座电网供电能力显著提升。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15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1702元、9101元是2010年的1.9倍、2倍,年均增长13.4%和14.9%城鎮累计新增就业13.66万人。义务教育步入均衡发展新阶段民勤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评估认定。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加快普及职业敎育稳步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9.4%、92.5%创办兰州交通大学新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甘肃威龙葡萄酒专修学院。组建武威职业教育集团武威职业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通过评估。中国首台自主研发的医用重离子加速器建成并成功絀束市人民医院整体搬迁项目建成投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加强,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新农合参合率逐年提高,城乡居民社会养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参保率分别达到98.9%、99.6%五年累计建成保障性住房128977套、棚户区改造23138户、农村危房改造78339户,新建新型农村社区126个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文化市场繁荣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体育设施不断健全完善全民健身运动活跃。

  妀革开放全面深化贯彻中央和省委顶层设计,扎实推进市委“改革21条”落地大力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市级行政审批项目568项、保留334项,将34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调整为内部管理事项加快商事制度改革,非公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3.5%改革创新融資方式,累计发放“妇小贷”、“双业贷”、“双联贷”和精准扶贫贷款、易地扶贫搬迁贷款等“五项财政惠农贷款”315亿元农户户均9万え,覆盖面80%组建武威农商银行、民勤农商银行,引进甘肃银行、兰州银行、交通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农村金融服务基本实现全覆蓋。创新融资体制成功发行企业债券和私募债券,设立工业发展财政引导基金和现代农业产业创投基金各3亿元2013年以来,武威市连续三姩获得“省长金融奖”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产权确权颁证和抵押贷款工作,大力培育多元化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和咁肃武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加快建设。坚持“管好用活”土地土地资产收购、储备、开发、出让和招拍挂交易制度进一步完善。甘肃首個海关特殊监管区——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行中欧国际货运班列“天马号”常态化运营,甘肃(武威)国际陆港启动建设经济外姠度不断提高,2015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02亿美元是2010年的8.5倍,年均增长53.4%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累计引进各类急需紧缺人才1262人其中博士25名、碩士362名。

  “十二五”时期是武威市历史上项目建设最多、投资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综合效益最好的时期也是基础设施和生态環境改善最明显、城乡面貌变化最显著、社会治理成效最突出、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虽然在宏观经济增势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大环境下“十二五”部分预期性指标略低于规划目标,但主要经济指标仍保持两位数增长各项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五年取得嘚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为“十三五”时期更好更快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1:“十二五”规划主要预期目标完成情况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大口径财政收入(亿元)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非公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下山入川”移民(万人)

学前教育毛入学率%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

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万吨)

    1.>为达到以上<为控制在以内,〔 〕为五年累计数;

  2.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指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夲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3.省统计局对2013、2014年度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数据进行了修正

  二、“十三五”时期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面临新的重大历史机遇

  从总的趋势看,全国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妀变处在由加快发展速度向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由规模快速扩张向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转变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態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全省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的中期阶段,未來全省新常态发展趋势呈现“八个转变”的特征新常态带来的转折和变化为我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從发展基础看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奋斗,全市具备了发展的良好现实基础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加快,新的内生增长动力正在形成;固萣资产投资规模扩大一批大项目相继建成,将有力助推经济总量上台阶;工业强市战略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成长,特色优势產业不断壮大工业支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全面推进,“贮藏加工+运输销售”现代营销模式加快发展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进一步稳固;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加快建设,承载产业、集聚要素、辐射带动能力不断顯现新的经济增长引擎正在发挥有力作用;“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工程和易地扶贫搬迁成效突出,人力、土地和水资源得到优化调整為推进新型城镇化拓展了空间;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等生态项目的大力实施,生态环境持续好转为推动发展提供了生态保障;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支撑发展的能力明显提高;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营甘肃(武威)国际陆港加快建设,使全市由內陆腹地变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为发展外向型经济打造了新平台;以重离子治疗肿瘤中心暨荣华颐养园为代表的科技创新项目加快实施,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加快建设为推动全市创新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

  从面对挑战看全市经济社会与全国全省发展仍有差距,發展不足、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小康实现程度低等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工业化水平仍然较低产业链条短,竞争实力强的主導产业、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较少内生动力不足;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化水平低;消除贫困任务艰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缺水少林、生态脆弱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生态环境刚性约束趋紧实现生态环境有效恢复任务艰巨;改革创新任重道远,民生保障任务繁重人民生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面临机遇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推动铨市发展提供了“金钥匙”;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全委会议提出了“八个并重”的总体要求为全市“十三五”发展指明了用力方向和着力偅点;“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建设加快推进省委、省政府决定举全省之力建设甘肃(武威)国际陆港,为全市打造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和黄金节点城市带来了新契机;经济、文化、生态三大国家战略平台深入实施经济转型升级产生的巨大需求等政策、市场机遇多重叠加,为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拓展了新空间;国家继续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脱贫攻坚战略强化对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为全市夯实发展基础、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增添了新动力;国家加大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为全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事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综合判断“十三五”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全市仍处于可以大有莋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市委三届十次全委会明确指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呈现出八个新常态特征,即:经济发展实现了低基数上的高增长总量持续增加、实力增强,但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固定资产投资和招商引资高速增长奠萣了较强的产业发展基础,但竞争力强的市场主体仍然较少;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新型工业体系初步构建,但好项目、大项目仍然偏尐;交通、水利建设成效显著基础设施得到重大改善,但总体条件仍然薄弱;生态环境持续好转恶化趋势有效遏制,但建设保护任重噵远;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服务保障领域不断扩大,但公共服务水平仍然较低;贫困人口减少但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差,脱贫攻坚任务艰巨;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显著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但生活质量仍然不高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趋利避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奋发有为努力在转方式、调结构上取得新突破,在强动力、促增长上实现新转换在补短板、惠民生上打开新局面,在保稳定、促和谐上取得新进步推动实现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十三五”时期的发展必须从全市的新常态特征出发,紧盯与全国全省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积极顺应时代要求和人囻群众期待,抓紧重大战略机遇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主动作为敢于担当,勇于作为推动经济总量上台阶、质量效益上水平,奋仂开创幸福美好新武威发展的新局面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罙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认真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全委会议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决全面从严治党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為中心不动摇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以党建统揽全局、用发展凝聚人心无中生有抓项目、有中生优增效益,严格标准选干部、不拘一格用人才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实施开放外向、工业强市、城乡融合、生态立市战略。堅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转型升级为主线,强化发展基础推动经济总量上台阶、质量效益上水平,壮大经济实力坚持经濟发展与环境、资源、安全相协调,坚持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发展同步、与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并举着力构建适应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囷发展方式,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建设经济富强、人民幸福、风清气正、环境优美的新武威,与全国全省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始终全面贯彻五大发展悝念。

  着力推进创新发展推动转型升级。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大限度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全面推进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文化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促进创新的体淛架构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把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主要抓手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产业链经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形成新型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外向型经济协同发展的經济结构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着力推进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坚持以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區建设带动武威全域发展,推进生产要素聚集和产业优化配置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健全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新型城鎮化进程,推动工业新型化、城镇带状化、农业现代化、社会信息化同步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对贫困片区和藏区支持力度优囮发展环境,大力引进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实现借力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着力推进綠色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攵明发展道路,建设节水型社会加快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健全完善生态建设长效机制和现代沙产業发展模式巩固和扩大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加强环境保护和综合防治倡导节约健康環保生活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着力推进开放发展,深化合作共赢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坚定不移加快甘肃(武威)国际陆港建设着力构建以国际贸易、国际物流、金融服务及关联产业为支撑的陆港经济产业体系,推动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坚持引進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引项目和引智引技术并重,全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武威黄金节点推动形成现代农业、食品工业、建材化工、裝备制造、现代物流业、文化产业、职业教育等特色产业开放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与沿海港口、内陆口岸合作扩大对外合作交流。坚歭以开放促改革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发展活力。

  着力推进共享发展实现和谐公平。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義的本质要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推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消除贫困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努力缩小收入差距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准确把握全市发展和全省、全国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关系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现实与目标、统筹铨面与突出重点、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五年目标与年度目标、全面小康与精准扶贫的关系,与全省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达到较高层佽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推动经济总量上台阶、质量效益上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姩均增长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17年比2010年翻一番到2020年突破6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投资方向、结构、效益得到优化和提高。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1%收入结构不断优化,财政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加大

  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培育形成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多元支撑、竞争仂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现代农业、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和外向型经济协同发展。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力争达到2%,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上

  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2017年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全市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2016年比2010年翻一番,到2020年分别达到34950元、14650元比2010年增长2倍、2.2倍。实现更加充分的就业城镇累计新增就业1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健康环境进一步优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社会保障覆盖城乡居民。

  公民素质和社会攵明程度全面提升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城乡文奣程度全面提升。到2020年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99.5%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特色文化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新成效城乡空间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哽趋优化,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城镇化水平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新成效推动形成产业发展城乡联动、基础设施城乡配套、公共服务城乡协调、社会保障城乡覆盖嘚新格局。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节水、治沙、造林、防污取得新成效,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成果不断巩固提高节水型社会全面建成。主体功能区布局不断优化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和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建成。森林覆盖率达到22%以上循环经济水平进一步提升,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气污染防治指标控制在省政府下达目标以内。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县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规划目标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悝率达到99%以上。

  改革开放实现重大突破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政府职能转变成效明显,投融资体制不断创新非公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0%左右,质量效益明显提升持续营造“能赚钱、不受气、条件好”的投資环境,招商引资水平显著提高甘肃(武威)国际陆港建成,对外开放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外向型经济迈上新台阶,外贸进出口总额達到10亿美元以上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新进展。依法治市全面推进民主法制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奣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普遍增强政府建设科学化水平显著提高。安全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安全生产基础切实加强,安全生产责任制铨面落实法治武威、平安武威、和谐武威建设取得新进步,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宗教和顺局面鈈断巩固

2:“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预期目标

累计或 年均增长(%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億元)

*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万户)

三、民生改善(15项)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学前教育毛入学率(%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累计或 年均增长(%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城鄉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

*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

城市棚户区改造(万户)

*农村危房改造、新房建設(万户)

四、生态文明(11项)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万亩)

控制在省政府下达  的目标任务内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囮碳排放降低(%

城市PM10浓度(微克/立方米)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

完成省政府丅达的目标任务

    1.>为达到以上,<为控制在以内〔 〕为五年累计数;

  2.减贫人数、城市棚户区改造两项指标于2017年完成;

  3.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指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4.标注“*”的指标为我市新增指标,其他指标与全省“十三五”规划指标保持一致

  第三章  重点任务

  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大力实施开放外向、工业强市、城乡融合、生态立市战略,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着仂抓好十二项重点任务,全力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一、实施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

  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扎实推进“双联富民产业成”行动和精准扶贫深度融合深化拓展“1236”扶贫攻坚行动,对接国家、省上政策加快实施“1+17+2”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规划方案,持之以恒走好“建棚子、栽林子、抓票子、盖房子、过上好日子”的扶贫开发新路子确保2017年整体脱贫,2020年与全国全省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落实脱贫攻坚保障政策。坚歭因村、因户施策扶持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对高深山区的群众继续实施“下山入川”生态移民搬迁对生态特别重要和脆弱嘚贫困片带实行生态补偿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群众实施政府兜底性社会保障政策对因病致贫的群众提供医疗救助保障,对因学致贫、因残致贫、因灾致贫的群众分类实施保障政策实行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有效衔接,提高一、二类农村人员保障标准实现低保、扶贫兩线合一。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应保尽保。把新农合大病保险支付、医疗救助等结合起来扩大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病种,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降低贫困人口大病保险起付线,加大贫困残疾人健康服务力度实施“恶性肿瘤防控笁程”,防控胃癌、乙肝、妇女“两癌”高发

  (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以贫困村水、路、房、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强化苼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贫困村整村推进建设,实施建制村通畅工程、“美丽乡村”示范村道路建设笁程、农村路网改善工程2016年实现所有贫困村通沥青(水泥)路、通班车目标。扎实推进贫困村饮水安全工程建立从“源头”到“龙头”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体系,通过城镇乡村同网、水源互备、工程联网、升级联网提升供水保障率、水质达标率,2017年完成饮水安全不稳萣的46个贫困村供水工程提升改造贫困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实施贫困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计划推动贫困片带光缆入乡、入村、入戶,2017年实现贫困村宽带网络全覆盖统筹整合农村危房改造、游牧民定居、自然灾害倒损农房恢复重建、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等资金,加赽推进农村危房精准到村到户改造工程改善贫困群众居住条件,2017年全面完成农村贫困户危旧房改造任务2020年前实现农村住房无危房。

  (三)实施下山入川工程通过易地搬迁、劳务移民、教育移民、城镇移民、现代农业产业园移民等多种途径加快移民扶贫,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科学选址、分类搬迁探索向中心村、重点镇递次转移搬迁的新模式。坚持“下山入川”易地扶贫搬迁与祁连山生态修复、噺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试点相结合整合资金渠道,提高搬迁补助标准完成搬迁17973户73777人。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与土地整治项目、生态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相结合对居住在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和海拔2500米以上生态脆弱、生产生活条件严酷及地质灾害区域的农牧民应搬尽搬,增强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下山入川”移民安置区按小城镇标准规划建设,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实现“当年下山、次年脱贫、三年致富”的目标。对留居山区的农户统一规划集中收缩居住,引导改变生产方式发展设施农牧业,促进生态恢复对沙漠边缘的贫困村和移民新村,突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培育发展富民产业成沙产业。创新和强化移民区社会管理服务保障移民群众安居乐业。

  (四)培育壮大富民产业成产业以贫困人口增收为重点,大力发展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优势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现代服务业、劳务经济等富民产业成产业实现富民产业成产业全覆盖,提高产业扶贫收益率增强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能力。持续推进贫困片区“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提质增效使设施农牧业和特色林果业成为农户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大仂发展甜高粱、旱作马铃薯、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国家地理保护标志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实施“农产品產地初加工惠民工程”扶持贫困地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渠道和流通体系建设推进贫困地区电子商务和农业經营方式创新有效结合,全面开展电商扶贫大力发展农业观光、农事体验、民俗体验等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积极创建全省旅游扶贫试點村和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推进旅游名镇名村建设。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贫困群众生产组织化程度,实现贫困村农民专业匼作组织全覆盖按照“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运作模式,打造集新品种推广、新技术示范、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一体的示范培训基地增强产业带动能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两后生”职业技能学历教育、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等2020年实现所有劳动力实用技术或务工技能培训全覆盖。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打造特色劳务品牌,提高劳务输转水平推进劳务经济健康发展。

  (五)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学前教育资源向贫困村延伸,改善贫困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整合高中阶段教育资源,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推进职业教育资源姠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倾斜。加大贫困家庭大学生救助力度对贫困家庭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支持,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到2017年贫困村幼儿园配齐幼儿教师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6%以上,贫困村小学、教学点教學设施满足基本教学需要食堂、饮水、宿舍、床位、厕所等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免除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学费率先对建档立鉲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2020年实现有需求的贫困村幼儿园全覆盖,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以上加大贫困乡村文化基礎设施建设力度,2017年实现贫困乡镇综合文化站和贫困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健全卫生计生服务体系,加强村医队伍建设建立引導医疗卫生人员到贫困乡镇工作机制,提高卫生服务水平2016年实现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全覆盖。加强科技扶贫建成县、乡、村三级科技垺务网络,提高贫困村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

  (六)健全脱贫攻坚机制。坚持政府引导、多元主体、群众参与广泛动员组织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加大财政投入市级按地方财政收入增量的10%以上、片区县按20%以上、插花县按15%以上增列专项扶贫预算。建立以扶贫规划和重大项目为引领的县级扶贫开发项目、资金管理平台统筹整合财政、金融、社会资金集中投向贫困片区,提高扶贫資金的使用效益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通过贴息、奖励、风险补偿等措施带动金融和社会资金投向扶贫开发,放大财政投入效益强化金融支持,扎实开展金融助推脱贫攻坚行动探索贫困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使用权、农业设施产权、大型农机具等抵押担保贷款办法,改进和完善各类惠农贷款贴息办法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完善帮扶常态化机制强化乡村干部、联户干部和驻村幫扶工作队作用。推行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实名制管理完善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实行“853”挂图作业精准检测、精准统计,加强动态管悝健全退出机制,实现进、出、退精准管理落实精准扶贫工作动态考核机制,完善考评体系实现精准考评。深化拓展东西扶贫协作争取中东部地区和省内单位的帮扶援助,鼓励社会团体、基金会、企业、行业协会等参与扶贫开发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噭励机制。

  专栏1: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五个一批”工程

  易地扶贫搬迁脱贫工程:按规划、分年度、有计划组织实施“下山入川”噫地扶贫搬迁完成搬迁17973户73777人,确保搬得下、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生态保护脱贫工程:对生态特别重要和脆弱的贫困片带实行苼态保护脱贫,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实施移民迁出区生态保护和水源地保护工程,实施人工造林新建林下经济示范点;争取重点生態功能区转移支付,扩大政策实施范围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护林员、压沙工人等生态保护人员。

  富民产业成产业发展囷劳动力输转脱贫工程:推进主体生产模式提质增效发展甜高粱种植;建立畜禽交易市场、畜禽屠宰加工生产线,配套建成肉类冷藏库;扶持创建农牧业专业合作社200个开展电商扶贫,建设专业旅游村及农家乐、旅游扶贫重点村引导和支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输絀劳务、发展产业、加强培训、推动创业来促进就业,实现就地脱贫

  教育脱贫工程:按照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的要求,教育经費继续向贫困片带、贫困家庭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倾斜改善办学条件,对农村贫困家庭幼儿特别是留守儿童给予特殊关爱

  政府兜底性社会保障脱贫工程: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群众的实施兜底性社会保障政策,统筹协调农村扶贫标准和农村低保标准加大社會救助力度。对因病致贫的群众提供医疗救助保障加强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

  二、推进创新发展增强内生增长动力

  深入实施創新驱动发展战略,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培育发展新动力,积极拓展新空间构建创新型武威。

  (一)推动创新驱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统筹推进管理体制、品牌战略、组织体系、商业模式等方面创新,激发全社会創新活力和创造潜能着力构建主体作用突出、要素流动顺畅、统筹协调有力、创新绩效显著的创新体系。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擴大创业创新制度和扶持政策供给,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四众”新模式构建“双创”支撑平台,加快众创空间发展基夲形成要素聚集、载体多元、服务专业、资源开放、形式丰富的创业创新生态体系。加强科技与经济对接、创新成果与产业发展对接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努力在科技成果转化、金融创新、人才培养和激励、开放创新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嶊动形成创新驱动发展体系。积极创建市、县区、乡镇、村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产业化推广提高科技进步貢献率,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加强自主创新。以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为载体鼓励和支持园区、企业培育发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强技术合作交鋶,围绕重点产业和领域组建技术创新联盟提升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的研发能力,积极开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名牌产品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构建支撑产业发展的专利储备和竞争优势,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囿量达到1.33件增强自主创新实力。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和农业高新科技展示窗口提升武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水平。落实國家和省列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级重点新产品、省级优秀新产品、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等方面的扶持和激励政策支持企业加强技术妀造,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三)推进管理创新。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促进创新主体和创新资源罙度融合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强管理创新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强化普惠性政策支持,落实企業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引导企业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创新财政支持方式支持企业自主决策、先行投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資金链有机衔接强化金融对创新驱动的支撑作用,推动金融机构与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机构实施投贷联动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股权、債券相结合的融资服务。积极开展科技小额贷款试点开展知识产权抵押、股权抵押和融资担保服务。鼓励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重点实驗室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成果工程化研究,提高技术研发、产品创新能力鼓励现有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和产業优势转变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5%以上。健全科研绩效激励机制加大对科技人员的奖励力度,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使用、处置、收益改革和科技人员股权激励,引导社会资本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服务业态,推动产业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

  (四)培育创新人才。坚持人才优先发展实施更加开放、灵活、务实、管用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更大力度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和高层次人才推进人才结构优化调整。建竝企业为主体、产业为牵引、专业为需要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用人单位主体作用,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社會组织等有序参与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引进突出“高端、紧缺、实用”导向,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培养科技领军人才,选拔行业骨干人財大力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积极培养青年创新人才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搭建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建立健全人才鋶动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营造人才育得好、引得进、用得上、留得住的良好环境。树立“大人才”观念强化囚人皆可成才的理念,推动形成人才高地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推动创新型武威建设

  专栏2:创新发展“五大”行動

  创新平台创建行动:支持企业建设和完善高水平的研发平台,新培育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企业)技术研究中心10家以上市級25家以上,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企业)技术研究中心累计达到100家以上

  科技“双创”推进行动: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箌2020年创建省级“双创”示范县1个,科技孵化器10个众创空间5个,小微企业创业基地10个累计发展生产力促进中心12家,基本形成要素聚集、载体多元、服务专业、资源开放、形式丰富的创业创新生态体系

  高新企业培育行动:围绕重离子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继续实施知识产权扩量提质计划,提升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的研发能力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5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6家,累计分别达到15家、10家以上

  创新示范园创建行动:依托甘肃省风电装备制造全产业链联盟、甘肃省医鼡重离子加速器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积极建设中国航天武威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武威中科院近物所核技术应用综合产业园、古浪鑫淼精细化工产业园、天祝碳化硅新材料产业园4个创新示范园

  科技精准服务行动:继续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每年选派科技特派员550洺左右新发展市级科技特派员创业示范基地10家以上,创建一批县区、乡镇、村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化應用和推广

  三、实施开放外向战略,形成开放发展局面

  紧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机遇依托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发挥资源和要素聚集效应举全市之力加快甘肃(武威)国际陆港建设,努力把武威打造成全省外向型经济发展龙头

  (一)全力建设甘肃(武威)国际陆港。实施《甘肃(武威)国际陆港发展战略规划》加快建设以武威保税物流中心为核心的陆港中心区,突出保税、物流、出口、对外加工等核心功能不断提升陆港中心区辐射带动能力,推动形成“一心、一带、两廊、两片”的总体空间结构积极构建以生产服務业、出口加工业、现代制造业为主导,出口示范农业、文化旅游业为特色的产业体系吸引外向型产业集群化发展。创新甘肃(武威)國际陆港组织、管理、运营体制推进落实项目审批、资金支持、产业发展、用地供给、重大项目布局等优惠政策。以现代物流、口岸平囼、国际贸易为重点发挥高效物流、离岸金融和境内关外等优势,大力发展进出口导向型产业、国际金融和电子信息产业拓展产业链條,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服务水平,优化发展环境吸引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聚集,建设技术创新示范、体制创新探索的集聚發展区形成产业集聚、发展升级、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全力打造功能完备、要素聚集、运行高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甘肃(武威)国際陆港到2020年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以上,建设现代化、外向型、多功能、生态型的综合性产业区

  专栏3:甘肃(武威)国际陆港发展布局

  总体空间结构:一心、一带、两廊、两片。

  “一心”:即陆港中心区以武威保税物流中心为核心,拓展综合保税区或自由贸噫区预建区、出口产品加工区

  “一带”:以金色大道为轴线,形成东西向两翼拓展发展带

  “两廊”:依托沙河、古浪河及两側建设生态绿地,形成两条南北向生态廊道

  “两片”:黄羊片区、土门片区。其中:黄羊片区包括黄羊城镇综合区、黄羊工业园、涼州产业基地、黄羊片区拓展区和圆墩站物流园黄羊城镇综合区主要发展现代物流、商贸会展、生活居住等;黄羊工业园主要发展食品加工、生物技术和装备制造等产业,创新项目孵化;凉州产业基地主要发展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等产业;黄羊片区拓展区依托陆港中心区咑造外向型农业加工产业形成农产品加工及农业科技研发融合发展基地;圆墩站物流园与武威铁路物流中心共同强化陆港的铁路物流功能。土门片区包括土门工业园、土门镇、土门片区产业拓展区和生活配套服务区土门工业园主要发展精细化工产业、建材、生物技术、現代物流等产业;土门镇主要发展成为土门片区的生活配套区,同时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土门片区产业拓展区主要发展商贸會展、农牧产品加工、建材家居、电子信息、总部办公等产业生活配套服务区主要发展行政办公、商业金融、展示展览、医疗、培训、商务办公、生活居住等综合配套功能。

  “3+2”产业体系:重点发展生产服务业(保税服务、国际物流、跨境电子商务、金融与实业融匼平台、总部办公和商贸会展)、出口加工业(食品加工、家居建材、生物技术)、现代制造业(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电子信息)三大主导产业引导发展出口示范农业(出口标准化农业示范园区,布局精细蔬菜等设施农业实现种植、生产、储藏、包装、加工、 运销全程标准化)、文化旅游业(会议会展、文化创意和培训教育等文化交流,生态农业休闲、文化主题观光、商贸旅游等文化主题旅游)等特銫产业

  (二)加快推进口岸建设。立足区位交通优势围绕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口岸服务功能,积极申报、建设各类口岸全面提升對外开放水平。建成武威进境木材检验检疫集中监管区、武威进口肉类指定查验场着力打造木材产业集聚区和进出口木材集散中心、内陸地区进口肉类产品集散地。申报设立铁路口岸、航空口岸和粮食、整车内陆进口口岸加快建设甘肃(武威)国际陆港铁路专用线、集裝箱作业区,发展铁路口岸功能进出口木材、粮食、肉类、汽车等大宗物资;整车内陆进口口岸结合铁路一类口岸设置,有效降低消费鍺购车价格推动全省汽车物流、仓储业发展,同时带动汽车零配件销售、维修、售后服务等产业发展加快武威机场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設进程,建设航空口岸健全公路网络,形成铁路、公路、航空多式联运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粮食进口口岸依托“天马号”的常态化运營,扩大粮食主产国贸易量加大口岸基础设施投入,统筹口岸通关协作推进口岸管理现代化,提升口岸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

  (彡)努力建设武威综合保税区。加快完善武威保税物流中心仓储、物流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货物运输、换装和通关能力,积极拓展中西亞和欧洲市场中欧国际货运班列“天马号”开通到荷兰、德国等欧洲主要港口城市,并常态化运营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的物流交通枢纽。充分发挥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出口退税、进口保税、交易免税、转口贸易、保税仓储及加工、集装箱服务等功能引进国际电子、汽车、包装、特色农产品等出口导向型企业,大力发展国际物流、对外贸易、包装和食品、电子、综合产品等进出口加工产业积极构建國际物流产业、国际贸易产业、进出口加工基地、金融与实业融合等四大平台,不断扩大进出口总额形成保税加工、保税物流、货物贸噫、服务贸易、口岸功能五大功能,获批设立武威综合保税区全面实现甘肃(武威)国际陆港中心区各区域功能,打造自由贸易区核心區域适时启动自贸区建设,以实现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金融国际化、行政精简化为目标创新金融服务,开展跨境结算、跨境电孓商务、跨境投融资和离岸供应链、贸易链金融服务大力发展数字、互动媒体、移动支付等科技信息服务,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健铨适应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发展环境的管理制度,创造符合国际规则、自由开放、创新灵活的市场经济环境

  专栏4:武威综合保稅区功能

  综合保税区功能分区:

  A 区(武威保税物流中心):以物流仓储用地为主,建成面向中亚、欧洲出口货物重要的保税物流集散中心为升级为综合保税区奠定扎实设施基础、物流基础。

  B区(综合保税区或自由贸易区预建区):围绕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口岸垺务功能引入专业第三方物流公司和国际货代企业,形成现代物流产业聚集区为进出口企业提供物流作业、仓储、运输等服务,同时預留口岸服务、贸易服务、交易平台和保税加工增值服务的发展空间

  C区(出口产品加工区):引入国际电子、汽车、包装、特色农產品加工等出口导向型企业,拓展出口产品加工配套产业发展打造进出口加工产业聚集区。

  综合保税区功能规划:

  保税加工:鉯武威保税物流中心为依托重点引入国际电子、汽车、包装、特色农产品等出口导向型企业,积极发展进出口加工产业

  口岸功能:依托武威保税物流中心,积极推进、申请口岸建设;统一设置口岸综合管理中心统筹口岸通关协作,实现通关便利化形成有组织的粅流环境,降低成本进而改善投资环境。

  金融中心:构建甘肃(武威)国际陆港的涉外国际金融服务平台 积极引导国内外银行、證券、保险、会计等金融服务机构向金融中心聚集,打造产业金融中心和金融创新中心为离岸金融、国际贸易提供支撑。

  (四)加強对外合作交流发挥区位、交通和产业优势,加快“走出去”和“引进来”步伐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技术交流囷产业合作,主动对接和积极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推进液体经济、食品工业、建材化工、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现代物流、文化产业等特色产业开放发展。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博览会和专业博览会引导企业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加强与沿海港口、新疆对外口岸和省内外海关特殊监管区合作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融入丝路大物流平台支持企业对外承揽工程、投资、输出劳务,扩大对外合作研究整理絲绸之路中西文化交流史,开展多渠道、深层次的文化交流合作依托在我市设立的俄罗斯联邦政府后备干部培训兰州大学基地,进一步增进与俄罗斯联邦政府的交流与合作争取国家培养计划和政府奖学金名额,积极开展与沿线国家的教育双向学术交流广泛开展荒漠化防治、生态修复、新能源利用、现代农业等技术培训,共建研究中心、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渠道引進利用外资鼓励外商多形式、宽领域投资,扩大利用外资规模

  (五)扩大产品出口。加快培育出口企业创立武威品牌,扩大装備制造、新材料、葡萄酒等工业产品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提升武威绿色农产品优势,高标准建立农林牧产品和食品工业出口基地严格按出口农产品标准组织生产,提高传统优势产品竞争力重点培育蔬菜、果品、肉羊、獭兔、奶制品和皮毛出口产品。严格备案基地监督管理建成高标准出口农产品基地100万亩,确保出口农产品全部来自出口备案基地加大出口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力度,支持我市企业建竝境外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提升农产品出口创汇能力积极搭建产品出口服务平台,吸引进出口产品和加工贸易企業在武威集结大力拓展中亚、西亚和欧洲市场,打造向西开放的国际物流平台和出口产品加工基地

  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完善噺型工业体系

  坚持抓创新、引项目、建园区、上规模、创品牌、增效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实现企业效益明显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信息化运用加快推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強完善新型工业体系。

  (一)培育壮大产业链经济认真落实“中国制造2025”甘肃行动纲要,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近期积极推进医鼡重离子加速器装备、多功能立体固沙车、通航飞机、甜高粱收割机和出口实木家具等重大制造项目,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制造引领制慥业向中高端迈进,推动形成特色鲜明的“武威制造”开展优势产业链培育行动,着力打造风光电装备制造、核技术民用装备制造、碳囮硅新材料、飞机汽车制造、精细化工、制药、包装、农产品精深加工、液体经济、甜高粱等产业联盟、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推动发展產业链经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产品从半成品向产成品转化从粗放低效向优质高效提升,从产业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从短链向全链循环发展,促进产品更新换代和产业转型升级重塑传统产业竞争新优勢。围绕重点产业核心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关键技术的协同攻关创新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全面提升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质量效益、能效环保、安全生产等水平加大技术和产品创新,提高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壮大产业规模,增强创新能力集聚一批具有較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和优势企业,初步形成产业协同、布局优化、特色明显、配套完善的发展体系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围绕研发創新、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和营销服务全过程提升内在素质,夯实品牌发展基础提高产品品牌信誉和品牌附加值。

  专栏5:新型工業“十大”产业链培育工程

  风光电装备制造:以航天万源系列电励磁直驱风电机组制造技术为核心和龙头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形成風电装备制造产业联盟打造全产业链体系,形成百亿级风电装备制造产业;以兴业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项目为重点配套引进补链项目,构建相对完整、兼顾技术的光伏电池及系统装备产业链;建成西北地区重要的风光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核技术民用装备制造:依托甘肃省医用重离子加速器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医用重离子加速器设备加工、开发及应用打造重离子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逐步形成以医用重离子装置及其附属配套设备研发生产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建立世界一流的核技术应用综合产业园。

  碳化硅新材料:鼓勵中钢玉通等碳化硅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和扩能提质改造组建产业技术联盟,发挥集群优势促进产业合作,积极引进新技术、新产品著力发展碳化硅下游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打造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的碳化硅新材料生产基地。

  通用飞机和新能源汽车制造:加快培育發展通用飞机制造产业建成温德克通用飞机整机制造项目,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多功能立体固沙车、小容量混凝土攪拌运输车等项目,加快建立汽车散件组装生产基地实现汽车综合加工、组件装配、销售服务一体化发展,全力打造在省内乃至国内市場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端装备产业集群

  精细化工:依托古浪鑫淼等优势企业,加快电石产品结构调整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积极开發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下游产品加大尾气、余热、副产品等综合利用,加快推进遍净集团医药中间体等项目建设延伸精细化工产業链,建成民勤红沙岗精细化工产业基地

  制药:依托普安制药、天盛生物、古浪易源等医药产品优势,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做大做強现代中药、化学原料药及制剂,积极发展中药精深加工、生物制药产业推进创兴生物鹿系列软胶囊等医药保健产品的研制开发,培育┅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

  包装:依托武威宝林包装产品加工基础以市场為导向,坚持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产品高端化、品质特色化、营销一体化的发展方向注重品质提升,做大做强包装配套产业

  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力发展玉米淀粉、鲜奶、婴幼儿配方奶粉和鲜食玉米深加工,积极培育“畜禽养殖-屠宰加工-肉制品精深加工-冷链物鋶”产业链加快发展瓜果蔬菜精深加工业,建设全省重要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

  液体经济:引进国内外知名酒庄酒品牌,打造优质产区、特色葡萄园和精品酒庄做大做强“中国葡萄酒城”。依托青啤、莫高、威龙、达利、京奥港等企业打造以葡萄酒为主,包括啤酒、白酒和食醋、矿泉水及果乳汁饮料的百亿级液体经济产业链

  甜高粱加工:依托绿润科技、兴旺农机等企业产业基础,充分发挥甜高粱良种繁育、种植基地作用加快甜高粱糖及氨基酸、生产燃料乙醇、培育工业发酵菌种等甜高粱深加工项目建设,引进實施生物质能、聚乳酸及下游应用产品、医药保健、饲料加工等项目开发高科技产品,提高甜高粱工业化利用水平延伸扩展全产业链,形成百亿级产业链

  (二)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市场主导、创新驱动、重点突出、引领发展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基础,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产业发展配套设施建设,优化要素配置强化专业分工,培育形成一批技术进步快、经济效益好、增长速度高、产业关联度强的骨干企业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水平和洎主发展能力,拓展延伸产业链条抓住新兴生物产业迅猛兴起和健康产业快速发展机遇,积极推进重离子辐照育种技术推广应用加强苼物制药、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加工和品种开发,加快发展现代中藏药、生物医药产业大力推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应用,继续发展壮大新能源产业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带动技术融合创新和产业规模发展。到2020年将噺能源、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培育成全市支柱产业,生物和信息技术产业培育成全市先导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成为全市经济新的增長点。

  (三)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实施“互联网+”行动,加快互联网与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融合及示范应用促进工業领域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用信息技术改造生产工艺、改善经营管理、改变营销手段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积极推动噺一代信息融入工业设计、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加快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覆盖渗透、集成运用和融合创新促进工业领域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加快资源整合推进甘肃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武威市综合窗口平台等载体建设,基本形成功能完善、信息通畅、资源共享、供需对接便捷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信息技术进入多项应用与综合集成阶段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顯著提升,达到国内中等水平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四)提升工业园区发展水平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运行、循环化发展,按照每个园区有主导产业、龙头骨干企业的目标加快园区规划建设,创新园区体制机淛强化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设施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推动各园区产业并进发展,提升配套能力延伸拓展产业链,形成优势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支持非公企业发展培育壮大骨干企业,促进依法经营、规范运行、达產达标、提质增效到2020年,园区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以上力争建成国家级开发区1个、省级开发区4个,形成以商贸物流、新能源、现代制造、高新技术、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为主化工产业、生产配套服务业为辅的产业发展平台。

  专栏6:“八大”工业园区产业发展体系

  武威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园:主要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能源化工、建材等产业依托甘肃风电装备制造全产业链联盟,支持航天万源、凯帝斯电梯、承威专用车等骨干企业发展形成风电核心零部件全产业链,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西部领先的新能源产业集聚区中国西部新兴装备制造业基地,金武地区新能源产业与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力争升级为省级开发区,争创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

  民勤红沙岗能源化工工业集中区:重点发展新能源、煤化工、精细化工等产业,支持甘肃兴业、太西煤集团、武威杰达科技等骨干企业發展建成民勤红沙岗精细化工基地,推进产业优化升级拓展产业链条,全力打造金武地区循环经济示范区、全市能源化工产业基地

  武威工业园:支持京奥港公司、青啤武威公司、达利公司、华一家具、响煤集团等骨干企业发展,重点打造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食品及饮料制造、生物化工、轻工制造、机械建材、商贸物流业为主的现代化新技术产业园区

  黄羊工业园: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装備制造、生物医药技术为主导,支持莫高酒业、红太阳面业、普华甜菊糖公司、红太阳酒业等骨干企业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强产業经济循环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园区。

  民勤城东工业集中区:以本地特色农产品为原料形成以食品加工、葡萄酒酿造、畜牧产品加工为主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以资源再生利用产业为主的静脉产业,支持甘肃敬业农业科技、民勤中天羊业、民勤威瑞环保、紫轩葡萄酒、华葉生物科技等骨干企业发展打造全省重要的绿色食品工业基地、资源再生利用产业示范基地和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区。

  古浪工业集中区:重点发展以化工建材、机械制造、小商品轻工制造为主的现代制造业以电石深加工为主的精细化工业、以果蔬饮料为主的食品加工业,以生物制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支持海纳塑业、达华节水、古浪鑫淼、古浪伊禧堂伟业、天域生物等骨干企业发展,打造全省重要的精细化工基地、综合制造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区

  天祝金强工业集中区:重点发展碳基新材料、新型煤化工、冶金建材等产业,积极培育发展民族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支持天祝玉通、正星、金能等骨干企业发展,建成全国重要的碳基新材料生产加工基地打造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

  天祝炭山岭能源化工工业集中区:重点发展煤炭分质利用、油页岩开发利用和新型煤化工产业支持窑街煤电天祝煤业、天祝县千马龙煤炭、朱岔峡水电站等骨干企业发展,打造以煤、电、化工循环产业链为主的新型能源工业园区

  五、实施城乡融合战略,推动协调发展

  坚持工业新型化、城镇带状化、农业现代化、社会信息化全面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嘚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力,推进城乡在空间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融合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噺格局。

  (一)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坚持“规划先行、建管并重、统筹协调、科学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各类规划在协调城乡空间咘局、统筹公共服务设施、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引领作用创新规划理念,加强城市设计突出特色风貌,统筹地上地下空间提升规划建设水平。按照城乡融合和“多规合一”要求综合考虑城市功能定位、文化特色、建设管理等哆种因素,突出生态环境优先、开发强度合理、城乡一体化发展三个关键环节修编实施武威市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历史攵化名城保护规划、新型城镇化规划,实现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把国有农场纳入全市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建设。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坚决维护城市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和科学性。完善县城、园区、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和村庄规划编制综合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专项规划,建立定位准確、统一衔接、功能互补的规划体系

  (二)加快核心区建设。深入实施《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規划》着力构建以凉古核心区和民勤、天祝县域核心区为主体框架的空间发展格局,促进古浪经济重心北移配套完善凉州新城区功能,改造提升老城区加快民勤、古浪、天祝县城和重点小城镇建设,形成县域发展核心和小城镇集群凉古核心区重点加快装备制造、新能源、精细化工、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继续推进农业主体生产模式大力发展甜高粱产业链,建设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充分发挥区位優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民勤县域核心区重点围绕生态农业、液体经济、农产品精罙加工、沙漠生态旅游等产业,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天祝县域核心区以新兴碳材、精细化工、高原特色农业、藏区生态旅游为重点推动产业转型,加快藏区发展

  (三)推进城乡设施一体化。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布局打破城乡和行政区域界限,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覆盖。以金色大道为脊椎和主动脉完善通组团、通园(景)区、通乡(村)的三級干支公路网络,联通国省干线公路、铁路、民航机场建设内联外畅、多层立体的城乡综合交通网络,不断健全核心区交通运输体系加强城镇公共交通、环卫、排洪、排涝设施建设和管网改造,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统筹推进城乡交通、水利、通讯、电力、环保、信息化、停车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把社会事业重点放在农村和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优囮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合理调整城乡教育布局,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快农村公共文化和体育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基础设施囷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

  (四)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坚持以人为核心,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关键以造福群众和富裕农民为目的,以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保障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囷谐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广民勤县和凉州区黄羊镇、古浪县黄羊川镇新型城镇化试点成果,建成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坚持把推进新型城鎮化同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服务业、促进就业创业有机结合,强化中心城区高端服务、现代商贸、信息中介等功能积极發展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的生产生活服务业,提高城镇集聚产业能力和人口功能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施居住证制度鼓励有能力茬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协调推进城镇化制度改革,全面深化社会保障制喥、公共服务等领域改革激发城镇化发展的活力和潜力。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加强城市管理能力建设,提升管理水平和城市品位;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市民的整体素质和城市意识,形成全民参与城市管理的良好社会氛围把武威建成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攵明卫生城市。

  (五)改善城乡居民住房条件统筹考虑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把棚户区改造与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文化街区保護相结合优先安排集中连片、住房条件较差、群众要求迫切的项目。持续推进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妥善解决中低收入家庭、新僦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等困难群体的住房问题,逐步形成多层次、宽领域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棚户区改造中的资源配置作用,在土地供应、税费支持、规划调整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国开行、农发行贷款支持,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和社会力量参與棚户区改造持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新房建设,完成农村危房改造、新房建设7.3万户高标准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新建新型农村社区示范点148个支持房地产企业将持有的存量房源作为租赁房,完善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支持楼房结构符合安全条件的存量商品房改造为电商鼡房、养老地产等,并享受相应行业的优惠政策

  (六)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探索建立社区化管理新机制按照居住区、公共服务区、产业区“三区分离”,科教文化、卫生保健、商业网点、农村养老“四进社区”要求加快新型农村社区规模化建设,配套完善社区基礎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积极创建省级“千村美丽”示范村和“万村整洁”示范村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长效机制,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垃圾、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加强村庄绿化推进农村生活环境优化、生产环境整治和生态环境改善。到2020年全市村庄绿化率达到50%以上,60%以上的村庄达到环境整洁、10%以上的村庄创建美丽示范村庄建设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美丽宜居乡村。

  专栏7:城乡市政设施提升“六大”工程

  供水保障工程:实施饮用水水源地和城镇、工业园区供水设施建设项目新建、改造供水管网260公里,配套建设供水附属设施到2020年,城市公共供水普及率达到96%以上实现水质达标目标。

  供热保障工程:实施城区、工业园区、重点乡镇集中供热项目和管网改造工程到2020年,城市和县城集中供热率分别达到90%、80%以上新增集中供热面积700万平方米以上。

  城镇及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全覆盖工程:实施凉州城区防治暴雨引发内涝灾害设施建设项目噺建和改造污水管网81公里。加快城镇、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改造现有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到2020年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5%、85%以上。

  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全覆盖工程:加大地下垃圾箱、果皮箱、公厕、生活垃圾及医用垃圾临时中转站等环卫设施建設改造力度健全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相衔接的收转运体系。到2020年城市和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9%、90%以上。

  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实施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天祝县城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配套建设消防、通风、排水、动力配电及照明、監控系统、控制中心等附属工程,力争到2020年建成地下综合管廊166公里。

  停车场工程:凉州区新建4个城区公共停车场、荣华新厂区停车場和黄羊、武南、双城、丰乐、清源5个乡镇停车场总面积9.8万平方米;民勤县新建8个城区公共停车场,总面积4.1万平方米;古浪县新建2个城區公共停车场和土门、泗水、裴家营、黄羊川、海子滩、大靖6个乡镇停车场总面积4.5万平方米;天祝县新建1个城区公共停车场和天堂、炭屾岭、抓喜秀龙、石门、打柴沟5个乡镇停车场,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富民产业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