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分析》中的普通股和优先股分析

《证券分析》普通股分析中的股息因素的总结
&&& 总结:
在某些情况下,股东从极端保守的股息政策中获得积极的利益,即:通过最终获得多得多的收益和股息而得利。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因其股息率低而压低股价的判断被证明是错误的。这些股票的价格应该更高,而不是更多,原因是利息用来增加里盈余,而不是支付了股息这一事实。
然而,更常见的现象是,股东从股息支付中获得的利益远远超过从公司盈余增加中得到的好处。这是因为:
1.&用于再投资的利润无法成比例地使盈利能力得到提高;
这根本不是真正的“利润”,而是为维护企业运行而必须保留的准备金。
在这种多数情况下,市场强调股息而无视盈余增加的观点证明是合理的。
思维的混乱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即股东赞成第一种假说,却根据第二种假说进行投资。如果股东能明智地坚持自己的权利,那么这一矛盾将趋于消失。因为那样一来,预扣很大比例收益的做法将成为一种例外,受到股东的严格审查。或许股东会表示同意,因为经考虑他们确信这种保利将有利于股票持有人。较低的股息率经过这样一个正式的认可,可能适当消除股市对这一点的怀疑,允许价格除反映用于支付股息的部分收益之外,也反映累积起来的盈余。
潘潘按:巴菲特用了更精练的话: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查看: 5951|回复: 15
本杰明‧格雷厄姆《证券分析》第六修定版
本杰明‧格雷厄姆《证券分析》第六修定版
浏览:<font color="#FF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本杰明&#8231;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第六修定版,已经在香港的天窗出版社出版。请看下列website:
Why the website cannot be displayed? Strange!
Please also see below:
,By 林少阳
价值投资在经济乱局的意义
  《证券分析》的作者格拉罕,是股神兼世界首富毕非德【图】的师傅,亦是特计财务分析师(CFA)机构CFA Institute的创办人之一,由1928年开始任教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门生遍布华尔街。受到他的投资方法启迪的投资者,被市场冠以价值投资者之名。他的入室大弟子毕非德,更视格拉罕是启蒙老师及智性上的父亲(intellectual father)。为表对恩师的敬意,毕非德以格拉罕作为大儿子候活(Howard Graham Buffett)的中间名字。
乱世出经典
  《证券分析》第一版出版在1934年,刚好是1929年股灾劫后余生及经济陷入大萧条的冰封时期。当时全世界百业萧条,美国的失业率高达25%,华尔街股市狂泻近九成,轴心国(德国、意大利及日本)正酝酿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本书经得起时间考验,是因为出版时正好经历金融市场有史以来最严峻的压力测试,可说是当年大萧条经历五年阵痛期所孕育出来的经典著作。
  在这个非常时期,很多投资者对证券(股票及债券)投资失去信心,认为所有证券投资都属于投机。然而,未因投资损手而丧失理智的格拉罕力排众议,坚持不是所有证券买卖都等同投机。投资及投机的主要分别在于,一、投资是透过充分的数据分析进行的买卖,而投资的目的是以保本为基础,并提供可靠而满意的投资回报;二、任何非保本及未经周全的数据分析便进行的买卖,主要目的是企图赚取差价利润的行为,都可视为投机。
  很多读者见到《证券分析》这本书便面有难色,不是因为它的内容抽象,或者是其年代久远的文字艰深,只是因为它的外表──厚;事实刚好相反,这本书既不抽象,文字浅显,亦没有现代财务学常客阿尔发(alpha)、贝他(beta)及加马(gamma)等怪诞的希腊朋友,更没有数学微积分公式。书中随处可见的不是数字符号,而是有如普通常识的投资智慧。
  价值投资的中心思想,是排除以价格作为思想的重心,改以价值出发。他的入室大弟子毕非德不单尽得师傅的真传,更加青出于蓝,把价值投资发挥得淋漓尽致。其名句「价格是你付出的价钱,而价值是你所得到的回报」(Price is what you pay. Value is what you get),便是对价值投资法一个最画龙点睛的注释。
  《证券分析》的主要课题是如何决定资产的内在价值,作为资产的合理价格,或者是资产价格波动的中心点。市场价格虽然是客观,但是报价机内的报价每分每秒都在变动。望神经质的股票报价机,人们不变得神经质才怪。如果能够找到资产的内在价值,便等于在市场上能够知所进退。
价值价格安全边际
  能否判断资产内在价值的决定性因素,主要看资产回报的稳定性。没有稳定回报的资产,根本不能定价。内在价值的厘订,有一定的主观性,亦可能随宏观经济的形势而变化。为减低评估资产价值的主观成分,格拉罕较侧重有客观基准的有形资产净值,而毕非德则较为侧重无形资产(如管理技巧及企业竞争优势等)价值的评估。
  安全边际(margin of safety)的概念,与内在价值的概念互相呼应。安全边际是价格与内在价值之间的差距,如果你付出的价格,低于资产的内在价值,以广东人的俗语说,你就是以「抵买」的价钱执平货。安全边际愈大,代表资产愈「抵买」;相反,如果投资者以高于内在价值的价钱买入资产,安全边际将是负数,如果市场价格回复正常,投资者将蒙受损失。
  无论我们如何客观处理及分析数据,由于评估资产的内在价值涉及对未来微观及宏观形势的评估及推算,计算资产的内在价值仍然是一门艺术多于科学。毕非德利用价值投资法成为世界首富。他可以,并不表示你也可以,但是《证券分析》以保本第一及以客观分析为基础的投资心法,却是帮助投资者累积财富的不二法门。贯彻执行价值投资理念的投资者,不大可能会沾手近年炙手可热的衍生工具,亦不大可能会进行杠杆式资产投资。
  坚守价值投资,并不表示投资者能够预言大跌市的来临。部分投资者可能因为没有在跌市来临前及时沽货套现,他们即使持有稳健投资回报的资产,亦可能出现暂时性的资产贬值。不过,如果他们拥有的资产是收入最稳定及市场竞争力最佳的公司,起码仍然可以获得稳定的现金收益(股息或利息收入),配合稳健的理财政策,很难想象他们会是金融风暴中没顶的一群。
股神价值投资示范
  最近环球股市狂泻,价值投资法失灵之说迅速冒起,顺势操作的理论似乎有取而代之的气势。以上的现象,不禁令我想起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当毕非德对科网股敬而远之的时候,他及整个价值投资学派,均被抨击为追不上时代。不少新经济学派的捧场客,对毕非德及他的所有同门冷嘲热讽。
  当时笔者及东尼(Tony Measor)身在香港,同时主持一个财经网站,却对当时科网股千奇百怪的估值方法(还记得眼球估值法吗)嗤之以鼻,因而被香港及远至美国的科网股发烧友,以电邮人海攻势,不断进行人身攻击。结果如何?毕竟,实事求是的分析框架,始终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价值投资法未必令你实时飞黄腾达,亦不保证投资者不会在跌市中录得账面损失,但起码可让坚守信念的投资者在跌市中保留实力。投资者不妨放长双眼,那最后微笑的人,将依然是你。
  去年10月,正值环球股市疲不能兴之时,毕非德罕有地公开宣布他将以个人名义大举扫入美国股票;如果股价再跌,不排除倾尽个人家财全面入市,引发大量的非议。未来的价格是否再跌,即使是毕非德也不能够说得准,但是格拉罕给他的分析框架,让他清楚看到,当时市场的价值与价格已出现重大偏差,令这位向来无宝不落的投资者亦食指大动。
  作为一位投资老手中的王者,他的市场触觉亦向他发出入市的讯号:「当大部分人贪婪的时候,你要恐惧;现在连投资老手也恐惧,反而应该贪婪。」有经验的老手,不用手持一部财务计算器「笃笃」,已经知道价值所在。
  认为价值投资法已不合时宜的投资者,很明显是对价值投资法的误解。《证券分析》能够提供的,只不过是一把锋利的分析利器。这把利刃,是我所见过学过的投资技巧中,最容易掌握及最好用的工具。
  熟读《证券分析》,学懂了这套扎实的分析框架,只是成功投资的第一步;要成功,还需要懂得如何运用这套分析框架,去搜集充足的资料,作出正确的分析。能够事先搜集数据,作出有系统及合符逻辑的分析,亦只是成功投资的第二步;第三步是成功投资最重要的步骤,就是对分析结论,充满信心及贯彻始终地执行下去,直至投资开花结果为止。在现实世界中,要一气呵成地执行这三个步骤,才能够分享得到投资的成果,而要做得到,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分析框架与宏观判断
  价值投资法是一个起步点。完整的基础证券分析,还需要对宏观形势的正确判断。不少人对价值投资法有一个误解,以为奉行价值投资法的人,并不重视宏观经济分析。试想想,毕非德在2003年年初大举投资中石油(857),同时看淡美元,你认为他是否真的无视宏观经济分析?任何全面的投资分析,无论出发点是微观还是宏观的层面,到最后都必须合流,因为要对个别公司的业绩作出正确的趋势分析,不可能对宏观经济没有充分的掌握。同样地,我们不能单单只看宏观形势,便贸贸然作出投资决定,因为大环境好(或不好),不一定跟你投资的项目有绝对的关系。
  大海之所以成其大,皆因其容纳百川的胸怀。目前金融市场的动荡,起源于金融市场系统崩溃,非彻底的改革不能解决当前的问题。而当前的问题,正是考验投资者运用基础投资分析技巧的应变能力了。之三  笔者为香港著名基金经理。他曾分别任职美资基金公司执行董事兼基金经理,以及华资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在香港证券市场拥有超过十年的经验。他擅长于应用价值投资方法,发掘潜质优厚但估值仍被低估的上市证券。著作有《步上一亿元财富之道》。
节录自《证券分析》2009年增订版之序言
Please see:
此2009年版本翻译一流!而海南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的翻译不好!:*25*: :*25*: :*25*:
please also see below:
信报, By 卡拉曼
《证券分析》改善人性弱点
  令人惊讶的是,尽管信奉《证券分析》的价值投资者已达致成功七十五载,但有一群旁观者还是严重忽视甚或排斥价值投资,他们就是学术界人士。
  学术界人士倾向创造一些精深雅致的理论,试图用以解释真实的世界,但事实上却将之过于简单化。其中一种理论──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EMH)认为,证券价格总能立即反映所有现存信息,这种想法与格拉罕及多德认为基本分析具重大价值的观点全然相悖。资本定价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CAPM)把风险与回报联系起来,但总是弄错了风险的波动性或系统风险系数。现代投资组合理论(Modern Portfolio Theory,MPT)赞同在建构一个最佳投资组合时,分散投资能带来好处。不过,MPT坚持高回报只能伴随?高风险而来,实际上就是否定了整个价值投资的理念,也否定了经风险调整的投资长线带来高回报的记录。价值投资者没有时间研究这些学术理论,通常都予以忽视。
干预措施渐成癖
  上述的理论所提出的假设条件,包括持续的市场及信息完整,低廉的交易成本甚或无交易成本,均非现实的情况。广而言之,学术界人士沉醉于他们的理论之中,以至无法接受价值投资有效的事实。数十年以来,学术界人士只接纳对其错误的理论作出微调。
  价值投资者需要考虑的另一重要因素是,美国联邦储备局一看到金融市场有问题,便采取干预措施,已经日渐成癖。在金融大混乱中,联储局频频下调利率,以支持证券价格及重建投资者的信心。尽管联储局官员的意图原为维持资本市场秩序,但一些基金经理却把当局的干预视为实质的投机牌照。进取的联储局策略,有时被称作格林斯平认沽期权(意即联储局一定救市,如今为贝南奇认沽期权),引发了道德风险,在价值长期高企时鼓励投机。只要价值投资者不被诱至虚假的安全感之中,只要他们坚持长线的眼光,确保自己留在市场的能力,那么联储局行动所引起的(或投资者对之预期的)市场混乱,最终可能成为机遇的来源。
  另一个相关的现代发展是无处不在的有线电视对股市的狂热报道,加剧大多数投资者短线炒作的倾向,激发群众对于有关金融市场的一切都尽可能(甚至有必要)有意见的看法,有别于格拉罕及多德所认许的耐心等待及精挑细选的方法。这种精句妙语文化(sound-bite culture),加强普罗大众的印象,以为投资是件毫不艰苦及无痛无痒的容易事。每天带头欢呼喝采的权威专家,在股市回升或创下新高时狂喜不已,在市场逆转时表示同情;给予观众留下一个印象,就是股市上涨是唯一的理性市场方向,卖出股份或隔岸观火几乎是不爱国的表现。
分析工具适用任何公司
  格拉罕及多德意识到,他们无法预见未来整个投资世界的商业、经济、科技及竞争。即使投资形势注定要(而且仍然将会)经历不可预料的深远变化,但他们仍写下灵活的论述,为我们提供工具以应对。
  譬如说,一众企业现在销售的产品,根本是格拉罕及多德想象不到的东西。实际上,某些公司以至整个行业都非他们所能预想得到的。《证券分析》没有提供例子说明如何评估手机运营商、软件公司、卫星电视供货商或互联网搜寻引擎的价值。惟本书提供的分析工具,却几乎可用以评估所有公司,衡量其可买卖证券的价值,并确定是否存有安全边际。对于有关偿付债务的能力、流动性、可预见性、商业战略及风险的问题,更是跨越行业、国家及时间界限。
  当市场不断上扬、每个人都赚钱时,价值投资的哲学并非不可或缺。不过,由于市场没有明确的方法可以预测未来将如何变化,所以投资者仍须遵循价值投资的理论。通过广泛的基本分析及严守规则,以无尽的耐心来控制风险及减少损失,价值投资者便可以预见不错的成果,而且下跌风险有限。你可能不会迅速致富,但你会守住自己所拥有的,假如价值投资的未来与过去相似的话,你可能会慢慢富起来。如其投资策略所述的,理性投资者最多只能期望这样。
  从1934年第一版《证券分析》开始,广大读者已有机会接触到价值投资的每一个重要方面。很多人未能遵循此一永垂不朽、极其简单及几乎不会出错的投资方法,使得那些采用的人依然成功。追逐瞬间财富及希望不劳而获,是人性的弱点,亦似乎会永远伴随?我们而存在。只要人们还屈从其本性,价值投资将依然是成功长线投资的低风险好方法,就如过去七十五年以来一样。
  本文为卡拉曼(Seth A. Klarman)替《证券分析》一书撰写的序言。卡拉曼为波士顿的Baupost Group, L.L.C.总裁,投资公司运用格拉罕及多德的原则,在投资上取得成功。他是Margin of Safety的作者,亦是《证券分析》2009年增订版首席编辑。
  本文节录自《证券分析》2009年增订版,天窗出版的四卷一套的中译本,由著名基金经理林少阳严审原文,?聚全球十位财金精英,省思价值投资在当今经济大变局的意义。
这一共是四本书还是一本书?
Four volumes in one package.
Happy Chinese new year!
顶,顶顶。。。。。。
many thanks!
的确是一本很好很好的书!!
就读它,入门足矣!!建议读两次以上!间隔一年读至少两次!!其它书,先缓一缓。
有电子版更好。
靠,我还以为能下载的呢,原来是广告:繁体版实体书
Dear kite221,
I have read the格雷厄姆《证券分析》海口市:海南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and《格雷厄姆投资指南》(especially 特别烂书),they are poorly translated. Rubbish!!!! How could they insult Graham’s classics!?? I think if really like Graham’s works, you will not accept such poor 译本!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version I recommended is very good. Highly recommended.!!!
Best regards
怎么下载呀
本站声明:1、本站所有广告均与MACD无关;2、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网友发布信息非MACD观点与意思表达,因网友发布的信息造成任何后果,均与MACD无关。
MACD金融网()官方域名:  
MACD金融网校()官方域名:
值班热线[9:00—18:00]:020-  
24小时网站应急电话:
找回密码、投诉QQ:
友情链接QQ:
广告商务联系QQ: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
茂名市网警备案编号:
Powered by《证券分析》对于现今的中国股市有什么指导意义? - 知乎27被浏览1241分享邀请回答11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的这篇博文被推荐到此博主被推荐的博文:
证券分析的目的是什么?
股票可以用来投资也可以用来赌博,参与赌博游戏的股民希望利用股价的短期波动赚钱,而投资者希望以合理的价格购买他们感兴趣的股票。如何判断股票的价格是否合理呢?
1934年巴菲特老师,本杰明·格雷厄姆,戴维·多德合著的《证券分析》一书的出版,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这之前人们普遍认为投资股票几乎与赌博无异。本杰明·格雷厄姆被人们誉为证券分析之父,《证券分析》一书被投资者誉为投资领域里的“圣经”。
证券分析——也就是股票价值评估这门学科,1934年随着《证券分析》一书的出版应运而生,尽管几十年来人们为寻找科学有效的股票价值评估方法,做出了不谢的努力但效果并不能令人感到满意。依然无法突破1934年《证券分析》一书给出的结论。
一.证券分析的局限性
在《证券分析》一书中,格雷厄姆指出:“随机地从一份名单中指定一支股票——无论多么精密的分析,都不大可能得出诸如它是否值得购买或真实的价值有多大的可靠结论。但是在某些具体案列的分析过程中,根据企业的财务表现有可能形成一个言之成理的可信结论。”这也就是说,具有积极或科学价值的分析,只存在于对一些普通股特例的研究过程中。
格雷厄姆接着说:对于股票而言,证券分析要么看作是一种值得怀疑的,帮助作出投机判断的工具,或者视为一些无法计算,但又必须计算的价值,所进行的很不准确的方法。
&&&&&&&&&&&&&&&&&&&&&&&&
摘自《证券分析》本杰明·格雷厄姆戴维·多德/著第307—308页
二.安全边际概念
格雷厄姆将稳健投资的概念浓缩成一句箴言“安全边际”。格雷厄姆推测如果股票的价格低于它的实质价值,则股票存在一个安全边际。格雷厄姆指出:“如果公司的股价与实质价值之间的差价足够大,安全边际的概念就能够用来选择股票。”
三.实质价值概念
&格雷厄姆对实质价值的定义是:“被那些事实决定的价值”这些事实包括公司的资产,盈余和股利,以及任何将来发生几率极高的事件。格雷厄姆承认在决定公司的价值时,唯一最重要的因素是它将来的获利能力。
&&&&&&&&&&&&&&&&&&&&&&&&&&&&&&&&&&&&&&&
四.模糊范围的概念
格雷厄姆和多德的人从不断言某种股票的正确价格。他们的观点是一种模糊的范围。他们只是说有时候有些价格很不正常。
人们可以不加思考地大量买入。这样的例子不多,格雷厄姆和多德就从数千种股票中买了十几种这样的股票(价格很不正常的股票)。但是少数几种股票就可使人大发横财了。
&&&&&&&&&&&&&&&&&&&&&&&
五.股票包含两种特性
&股票包含了投资和投机两种特性,这是格雷厄姆教给巴菲特的。安全边际帮助人们了解股票的投资特性。股票的投机特性是人们恐惧和贪婪两种情绪作用的结果。出现在大多数投资人身上,结果导致股价在公司的实质价值边缘强烈上下震荡。格雷厄姆教导巴菲特,如果他能够从股票市场的情绪旋风中抽离出来,他将有机会从其他投资人的无理性行为中获得利润。因为,这些投资人的购买行为是基于情绪而非理性。
六.证券分析的目的
&&格雷厄姆在《证券分析》一书中指出:"证券分析的目的并不是要确定某一证券的内在价值到底是多少,而是只需搞清楚其内在价值是否足够。
雷厄姆打比方说,在现实生活中,要想知道一位女士是否够了选举年龄,并不需要打听出她确切岁数;无须知道一位男士的准确体重,我们也能看出他是不是过于肥胖了。
七.举例说明
&&&举例来说:中石油目前每股收益在0.6元附近,综合分析该公司的历史财务状况,无论股价处在、8元、10元、还是12元没有人真的知道哪一个价位更接近它的内在价值,或者内在价值到底是多少。但是,如果股价处在3元/每股,任何人都看得出来股价太低了。如果股价处在30元/每股,任何理性的人都会认为股价太高了。股价不正常的低,常常意味着有一个很大的“安全边际”,为理性投资着提供了一次很好的投资机会。股价不正常的高意味着巨大的风险。证券分析的目的就是寻找内在价值足够的投资机会。而不是要精确的计算内在价值到底是多少。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普通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