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恩来思上海思汇教育怎么样样

美国莫瑞恩市:需要的就是福耀这样的企业!员工:加班是自愿_汽车报价4万左右的车-车零网
美国莫瑞恩市:需要的就是福耀这样的企业!员工:加班是自愿
美国莫瑞恩市:需要的就是福耀这样的企业!员工:加班是自愿
(原标题:美国莫瑞恩市:需要的就是福耀这样的企业!员工:加班是自愿)
福耀玻璃美国公司员工在对汽车玻璃进行质量检查。 人民日报 章念生 图核心阅读23个月内,产值从零到3亿多美元;18个月内,17万平方米的废弃厂房变成拥有成熟生产线的世界最大单体汽车玻璃工厂;1年之内,员工从800人增加到近2000人……这是福耀玻璃美国公司的发展速度。“简直不可思议!”工厂所在的俄亥俄州莫瑞恩市城市经理戴维·希克斯对本报记者发出这样的感慨。作为莫瑞恩市的管理者,希克斯太熟悉“铁锈带”城市的盛衰历程,也太了解工厂开工、就业扩大、税收增加对该地区的重要意义。“相信福耀会续写这里的产业历史”要让地处异国他乡的大型中企稳定发展,并非易事。美国《纽约时报》日前的一篇报道,让福耀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关于福耀的罚单、来自美国汽车工人协会的质疑等,也让这家民营中企深陷舆论漩涡。“福耀的政策是以国家、社会、人民、员工的福祉为第一考虑。只有做到这些,企业才有机会挣钱。”集团董事长曹德旺对本报记者说。日前,记者走访了位于莫瑞恩市的福耀玻璃美国公司、莫瑞恩市政府和位于底特律近郊的福耀玻璃北美配套有限公司等地。当记者见到负责后勤运输事务的尼基时,她说前一晚上因为处理紧急事件凌晨3点半才睡。“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但都是我自愿的。”尼基说,福耀公司对她家庭的关心,对她个人的信任,对她工作态度的肯定,都让她感动。而对彼得·费恩来说,拿到福耀的这份工作,是要实现自己的梦想。他出身于“汽车工人世家”,曾在通用汽车公司干了11年。2008年圣诞节前,通用关闭莫瑞恩工厂,让这座城市凋敝。“我们对汽车业有一份独特的爱。我相信福耀会续写这里的产业历史,我也很荣幸成为其中一部分。”说起莫瑞恩近几十年的历史,可能不会有比希克斯更了解的人了,希克斯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在莫瑞恩市政府的会客室,希克斯向记者首先展示的是一张城市发展图片。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这里便是汽车产业的兴盛地。上世纪50年代,通用汽车公司在这里雇佣的工人总数曾达到1.8万人。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之前,当得知通用汽车将要关闭这里的工厂时,他召集了周围的市长、城市经理等市政管理者,40多人一起乘坐大巴车前往底特律,与通用公司接洽,希望他们能将工厂留住。希克斯的游说没有成功,但实现了第二目标:让厂房留下,不要拆掉。莫瑞恩市政府当初的预期是,能有一家企业进驻、雇个五六百人就不错了。没想到福耀进驻之后,雇佣的员工从起初的600人增长到目前的近2000人,之后还要达到2500人。“福耀来了,如今的莫瑞恩天空蔚蓝,阳光明媚。”希克斯笑着说,“我们需要的就是福耀这样的企业!”昔日一片沉寂的厂房,如今重新恢复了活力。数千工人有了新的工作,周围的餐饮业又开始活了,超市杂货店、交通运输业,又开始复苏……“公司产值正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据福耀玻璃美国公司总裁刘道川介绍,目前公司产值约3亿美元,每年以30%速度增长;目标是原产汽车玻璃400万套,在美国汽车玻璃市场占据1/4的份额,产值达到6亿美元,售后服务产值达到2亿美元。然而,要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地方求生存求发展,挑战很多。如何强化相互沟通?因为语言问题,来自中国的主管与员工经常需要通过手机翻译软件来沟通,整体意思的表达打了折扣。再加上思维方式不同,比如美国工人喜欢看图,中国员工则重逻辑,如何将指令转化成示意图,也是颇费心思。为解决沟通问题,公司总裁每个月都要抽出一天时间,向员工介绍公司的政策、剖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等并听取员工建议。如何做好员工培训?福耀制订了为期三年的“国产化计划”,即用三年时间,让更多的美国员工走上管理和技术骨干岗位。目前已经实施师带徒计划,三个月为一期,让技术骨干带徒弟。关于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福耀玻璃美国公司负责人力资源的副总裁埃立克·瓦内蒂表示,公司已拨出700万美元专款用于提升安全措施,并成立了雇员安全委员会。“加入福耀既有好奇,也看好机遇。”福耀玻璃美国公司首席财务官史蒂夫·施莱德说。一家中国成功企业如何在美国成功运作,成为市场引领者,并建设世界最大的单体汽车玻璃工厂,这是施莱德觉得好奇的地方。而福耀从以往引进美国技术到如今转产美国,以自己在汽车玻璃方面30年的技术积累来实现技术逆袭,这是他认为的机遇所在。他说,美国是个竞争很激烈的市场。福耀如能利用先进的技术与设备,适应这里的竞争环境,并让工厂正常运转,发展前景可期。(原标题:“我们需要的就是福耀这样的企业”)(原标题:美国莫瑞恩市:需要的就是福耀这样的企业!员工:加班是自愿)
本文来源:澎湃新闻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1.本网站所转载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站联系的,请邮件联系我们
国产小型SUV在今年又新增一名成员,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一汽奔腾X...
Copyright (C) 2015 车零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号差异教学:让学生的个性思维精彩绽放 - 林俊的博客 - 扬州教育博客-扬州教师私家花园
差异教学:让学生的个性思维精彩绽放
8:57:44 | By: 林俊 ]
差异教学:让学生的个性思维精彩绽放
(扬州育才实验学校,225002)&&
摘&&要: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照顾学生之间的差异,
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鼓励和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没有思维
&&&&&&&&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流,就不能彰显学生的个性思维,使课堂充满生命
&&&&&&&&的活力。学习这种个性化的行为,需要学生的多元化思考、序列化探
&&&&&&&&究与个性化表征。照顾学生差异、放飞学生心灵的数学课堂,才能让
&&&&&&&&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活起来。
关键词:差异教学&&多元化思考&&序列化探究&&个性化表征&&&&&
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照顾学生之间的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鼓励和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审视以往的课堂,或多或少存在着模式化、教条化、静态化、单一化的弊端。教师缺少对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以及情感态度的关注,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本应该表现出来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由此产生知识静化、思维滞化、能力弱化的现象。
&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数学课堂如果仅限于“授业”,而没有思维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流,就不能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学习其实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张扬个性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思维。照顾学生差异、放飞学生心灵的数学课堂,才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活起来,才能使学生展开创新思维的翅膀,自由翱翔。
一、多元化思考,让学生的思维更自由
文明“”丰富、完善、升超越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宜为学童开发心灵”,“使学生有自由发展思想的能力”。数学学生超越自由。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页第题如下:
①&&&&②&&&&③&&&&④
此题看似平常,实则为训练学生思维的“富矿”。教学中,我没有仅仅局限于完成教材的要求,而是刨根究底,将学生思维引向纵深。
师&&目测一下,从图中可以直接看出圆锥肯定与哪些圆柱的体积不等?
学生一致认为:圆锥与①、④号圆柱的体积不等。
究其原因,原来①号圆柱与圆锥比太大,④号又太小。
师&&结合数据思考,圆锥与①号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生(众)&&圆锥是①号圆柱体积的3(1),因为它们等底等高。
师&&圆锥与④号圆柱的体积关系比较复杂,等会儿再讨论。与圆锥体积疑似相等的两个圆柱,哪个相等的可能性更大?
大部分学生认为③号,但也有少数几个认为与②号圆柱也相等。
师&&为什么你们都认准圆锥与③号圆柱体积相等?
生&&如果把圆锥装满水倒入圆柱中,正好倒满。
生&&底面直径相等,就是底面积相等,而圆锥的高是圆柱的3倍……
他们的回答虽然五花八门,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们真正理解了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关系。
生&&那么,圆锥与②、④号圆柱体积又有什么关系呢?
于是,我带领学生继续在思维的丛林中穿梭。首先研究圆锥与②号圆柱的体积关系:它们的直径之比为9:3=3:1,即半径之比为3:1,面积之比为32:12=9:1,而高相等,所以它们体积之比为(9):(1)=3:1,即圆锥是②号圆柱的体积的3倍。这里提醒学生注意,求积时底面积是用份数表示的,而高用具体数量表示的,份数、数量“混装”在同一道算式中,这是之前所未出现的。按照同样的思路可以发现圆锥与④号圆柱的体积关系:圆锥与④号底面积之比也是9:1,体积之比为(9):(1)=9:1,即圆锥的体积是④号圆柱的9倍。
问题已经解决,本应到此为止,但学生思维的火苗却被点燃了。有的学生以②号圆柱为桥梁,进行间接推理:②号圆柱的高是④号圆柱的124=3倍,而它们的底面积相等,所以②号圆柱的体积也是④号圆柱的3倍;而圆锥的体积又是②号圆柱的3倍,所以圆锥的体积是④号圆柱的33=9倍。
还有的学生受到启发,以③号圆柱为纽带,这样思考:圆锥与③号圆柱体积相等,③号圆柱与④号圆柱的底面积之比为32:12=9:1,而高相等,所以它们体积之比为9:1。因为圆锥与③号圆柱体积相等,因此圆锥体积也是④号圆柱的9倍。
教学过程是生命被激活、被发现、被丰富、被尊重的过程。课程专家斯腾豪斯说得好,“真正的教育要使人更加自由”。只有学生思维自由了,才有可能更富于创造性。案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发现并提出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地展开思维活动,不同的观点、意见相互碰撞,相互交流,学生的潜能被充分挖掘出来,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发展。
思维的激活、灵性的喷发源于师生、生生之间自然且智慧的对话启迪与碰撞,只有深层次的对话,才有闪光的生成。案例中有的学生思维并没有受到教师思路引导的束缚,反而表现得更加活跃灵活与自由。在思想的交流过程中,学生之间的思维有启迪、有迁移、有飞跃。
二、序列化探究,让学生的思维更自然
数学活动主题化是数学教学的重要方式,核心是数学知识问题化和解决问题知识化。以生活实例为背景,问题情景为依托,设计序列化的数学问题,以此为主线开展开放性的学习活动,学生在身心投入、舒展自然的状态下,个性化地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获得数学知识与数学学习的方法。
我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页“练一练”第题的情景为主题,设计的个问题统摄度高、结构性强,引领学生的思维渐入佳境。
问题1:这是小红家2011年7月支出情况的统计图(暂不出示图中数据),从图中你知道什么?
&&&&&&&&&&&&&&&&&&&&&&&
问题2:已知水电费、电话费占总支出的10%(图中出示数据10%),你能估计其他几种支出大约各占总支出的百分之几吗?
这两个问题为学生创造了发现与估计的机会。
问题3:伙食支出最多,那么伙食支出了多少元?如果小红家7月总支出2400元,伙食支出了多少元?根据小红家总支出2400元,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选择几名学生代表的作业展示:
第一类:文化教育支出了多少元?
240025%=600(元)
第二类:文化教育和购买衣物共支出多少元?
&&&&&&&&2400(25%+20%)=1080(元)
师&&这与刚才的有什么不同?(这是求两种支出的和是多少)
师&&还可以想到哪些类似问题?(求三种支出的和、求两种支出的差)
第三类:伙食支出比文化教育多支出多少元?
2400(35%-25%)=240(元)
第四类:文化教育比其他支出多百分之几?
&&&&&&(25%-10%)10%=150%
开放性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信马由缰、自由驰骋的思考机会。但是,由于学生知识经验与思维水平的差异,提出问题的角度不同、难度不同,得到的发展也不同,同时通过集体讨论、交流,思维碰撞,也促进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提升。
问题4:如果现在不知道7月的总支出,只知道水电费电话费的支出是240元,你能求出购买衣物支出了多少元吗?
生&先求一共支出24010%=2400(元),再用0(元)。
生&&购买衣物支出是水电费、电话费的20%10%=2倍,240×2=480(元)。
殊途同归的解法交流,避免了业已形成的思维定势,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
问题5:(出示小红家和小华家两家7月支出情况统计图)你认为谁家的伙食支出多一些?为什么?(不能只凭百分数来判断,还要考虑单位的“1”的量。)
&&&&&&&&&&&&&&&&&&&&&&&&&&&&&&&&&&&&&&&&&&&&&&&&&&&&&&&&&&&&&&&&&&&&&&&&&&&&&&&&&&&&&&&&&&&&&&&&&&&&&&&&&&&&&&&&&&&&&&&&&&&&
问题6:这里伙食支出也就是食品支出是家庭总支出的百分之几,你能联想到什么?
出示:人们把一个家庭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率称为“恩格尔系数”。一般认为,恩格尔系数在60%为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属于相对富裕;20%-30%为富裕;20%以下为极其富裕。&
师&&来看看我国1996年城镇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统计图(出示下左图),从图中你知道什么?属于什么水平?
&&&&&&&&&&&&&&&&&&
再来看我国2005年城镇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统计图(出示上右图),又属于什么水平?通过两个统计图的对比,你有什么想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国家越来越富裕了。)
师&&放眼望世界,再看看其他国家的情况,这里以英国(出示下图)为例,从图上你知道什么?和我国比,你又想说什么?
&&&&&&&&&&&&&&&&&&&&&&&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预案时必须对学生的直接经验有所估计,增加学习的体验性、生成性和结构性,使学生人人参与课堂教学,达到已有知识和经验的逻辑归纳乃至思维的延伸。案例中学生在教师设计的问题情景中,紧紧被问题吸引,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时而困惑,时而茅塞顿开。在这样跌宕起伏的情感体验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充分发挥各自的心智,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三、个性化表征,让学生的思维更自信
分析和。。表征是信息在人脑中呈现和记载的方式。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当人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输入、编码、转换、存储和提取等)时,这些信息在头脑中得以表征。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通过以多种方式应用我们从自己的经验中获得的知识,认知才得以进步。理解知识如何应用的前提是理解它如何在人脑中表征的”&。西蒙也曾指出,“表征是问题解决的一个中心环节,它说明问题在头脑中是如何呈现的,如何表现出来的”。问题表征是指解题者通过审题,认识和了解问题的结构,通过联想,激活头脑中与之相关的知识经验,从而形成对所要解决的问题的一种完整的印象。问题表征是问题解决的核心环节,对问题作出什么样的表征,这种表征是否适宜,直接影响到数学问题解决的难易和快慢。
在一次限时练习中,我让学生解决下面的问题:有甲、乙两个长方体水箱。甲水箱的长、宽、高分别是厘米、厘米、厘米;乙水箱的长和宽分别是厘米和厘米,乙水箱中装有厘米深的水,甲水箱中没有水。现把乙水箱中的水向甲水箱中倒一部分,使两个水箱中水的深度相同。求这时水箱中水的深度。
学生正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此题,这正是极佳的评讲时机,我便故意压低声音说:“本题正确答案是──8厘米。”立刻,教室里像炸开了锅,做对的学生喜形于色,激动万分;做错的学生唉声叹气,情绪低落。
“答案虽然相同,但思考过程不一定完全相同。”我将大家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解题过程中来。首先请学习认真而又勤奋的何晓萌讲解。只见她先画了张草图,然后借助图形讲解:
40&&&&&&&&&&20
“因为两个长方体的底面都有一条边长厘米,所以可以将它们拼成一个长是40+20=60(厘米),宽是30厘米,即底面积是60×30=1800(平方厘米)的不规则形体,原来乙长方体里水的体积是×30×24=14400(立方厘米),倒水后现在甲、乙两个长方体水的高度相等,所以拼成的形体里水的高度是1=8(厘米),也就是每个长方体水箱中水的高度都是8厘米。”
在她讲解的时候,很多学生都会心的笑了。
“我的方法与她有点不同。”“机灵鬼”褚宇辰等不及了,径直上来边写边讲:“先分别求出甲、乙两个长方体的底面积×30=1200(平方厘米)、20×30=600(平方厘米),我发现:甲长方体底面积正好是乙长方体底面积的2倍,因为现在甲、乙两个长方体水的高度相等,所以倒水后甲长方体里水的体积是乙长方体里水的体积的倍。因此,原来乙长方体里水的体积是现在乙长方体里水的体积的3倍。而原来水的体积是20×30×24=14400(立方厘米),这样就可以求出现在乙长方体里水的体积是14400÷(2+1)=4800(立方厘米),再根据长方体体积除以底面积得到高是(厘米)。”
“我的方法比他简单。”一向沉稳、内向的孙昕怡也按捺不住了,兴奋地说道,“前面三步与褚宇辰相同,不过,后面我没有他那么麻烦。可以用÷()(厘米),因为甲长方体底面积正好是乙长方体底面积的2倍,现在甲、乙两个长方体水的高度相等,所以现在乙长方体里水的高度等于原来水的高度的三分之一。”她能够这样解释真不简单。
只见几个男生的小手还高高地举着。“你还有什么要说的?”我就近指着身边的费恩来问道。他站起来一边朝讲台前走一边激动地大声说道“林老师说过,我们解决问题要学会两条腿走路,我是用方程解的。”说话间飞快第写下了解答过程(略)。
“真好懂!”不知是谁冒出一句,大家都露出了轻松的表情。
&&&&“林老师,”是杨博文的声音!“我想对孙昕怡的解法作一点补充。”他不仅能沉得住气,而且很谦虚!这样的学生还真少见。他随即写下:
&&甲&&&&30厘米&&&&&&&&&&40厘米&&&&&&&&&&&&&&&&&&&&&&&&
&&||&&&&&&&&&&&&&&&||÷2&&&&&&&&
&&乙&&&&30厘米&&&&&&&&&&20厘米
同深度的水甲是乙的两倍
2+1=3&&24÷3=8(厘米)
“我是分别考虑现在甲、乙两个长方体长、宽、高之间关系的。它们的宽相等,甲长方体的长是乙长方体长的倍,里面水的高度也相等,所以同深度的水甲里水的体积是乙的2倍。现在只要把原来乙长方体里的水沿高平均分成3份,1份留在乙长方体里,另2份倒入甲长方体中,这样每个水箱中水的高度就等于原来乙长方体里水高度的三分之一。”
案例中,学生用文字表征、数式表征、图表表征、模型表征等几种形式表征题意,解决。这些形形色色的表征方式,个性的自信。在学生表达、交流的过程中,我被学生在长期教育的熏陶下瞬间爆发出的巨大思维能量所包围,也被学生个性化表达时的兴奋与自信所感染。
&&&本文发表于《教育研究与评论》2013年第期
阅读全文(544) |
上一篇:下一篇:
后,你将出现在这里
林俊的博客
林俊,扬州育才实验学校副校长,江苏省首批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扬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扬州市小学数学学科指导专家。年获得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一等奖,在《中国教育报》、《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小学数学教师》等4多种报刊上发表文章4多篇,其中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应邀赴浙江、辽宁、广东、四川、新疆、天津以及省内南京、苏州、盐城、淮安、江阴等地讲学。数学教学经验被收入《名师备课经验》、《名师教学机智》、《名师课堂解码》等书。
时 间 记 忆
最 新 评 论
专 题 分 类
最 新 日 志
最 新 留 言
用 户 登 录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Copyright @ 2013~.cn
管理员QQ: | 博客官方群: | 联系电话:(67,.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3课文翻译_大学生考试网
当前位置: >>
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3课文翻译
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 3 课文翻译(完整版) Unit 1 Active reading 1 抓螃蟹 大学最后一年的秋天,我们的心情变了。刚刚过去的夏季学期的轻松氛围、即兴球赛、查尔斯河上的泛舟 以及深夜晚会都不见了踪影,我们开始埋头学习,苦读到深夜,课堂出勤率再次急剧上升。我们都觉得在 校时间不多了,以后再也不会有这样的学习机会了,所以都下定决心不再虚度光阴。当然,下一年四五月 份的期末考试最为重要。我们谁都不想考全班倒数第一,那也太丢人了,因此同学们之间的竞争压力特别 大。以前每天下午五点以后,图书馆就空无一人了,现在却要等到天快亮时才会有空座,小伙子们熬夜熬 出了眼袋,他们脸色苍白,睡眼惺忪,却很自豪,好像这些都是表彰他们勤奋好学的奖章。还有别的事情 让大家心情焦虑。每个人都在心里盘算着过几个月毕业离校之后该找份什么样的工作。并不总是那些心怀 抱负、成绩拔尖的高材生才清楚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常常是那些平日里默默无闻的同学早早为自己下几个 阶段的人生做好了规划。有位同学在位于麦迪逊大道他哥哥的广告公司得到了一份工作,另一位同学写的 电影脚本已经与好莱坞草签了合约。我们当中野心最大的一位同学准备到地方上当一个政党活动家,我们 都预料他最终会当上参议员或国会议员。但大多数同学不是准备继续深造,就是想在银行、地方政府或其 他单位当个白领,希望在 20 出头的时候能挣到足够多的薪水,过上舒适的生活,然后就娶妻生子,贷款 买房,期望升职,过安稳日子。感恩节的时候我回了一趟家,兄弟姐妹们免不了不停地问我毕业后有什么 打算,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实际上,我知道该说什么,但我怕他们批评我,所以只对他们说了别人都准备 干什么。父亲看着我,什么也没说。夜深时,他叫我去他的书房。我们坐了下来,他给我们俩各倒了杯饮 料。 “怎么样?”他问。 “啊,什么怎么样?” “你毕业后到底想做什么?”他问道。父亲是一名律 师,我一直都认为他想让我去法学院深造,追随他的人生足迹,所以我有点儿犹豫。过了会儿我回答说: “我想旅行,我想当个作家。 ” 我想这不是他所期待的答案。旅行?去哪儿旅行?当作家?写什么呀? 我做好了遭到他反对的心理准备。接着是一段长长的沉默。 “这想法有点意思, ”他最后说。接着又是 一段长长的沉默。 “我真有点希望自己在你这个年纪时能做这些事儿。 ”我在等他把话说完。 “你还 有很多时间, 不必急于进入一个暂时报酬高的行业。 你现在要搞清楚自己真正喜欢什么, 如果你弄不清楚, 以后就不可能成功。 ” “那我该怎么办?” 他想了一会儿。然后他说道: “瞧,现在太晚了。我们明 天早晨乘船出海去,就我们两个。也许我们能抓点螃蟹当晚餐,我们还可以再谈谈。 ” 那是一艘小小的 机动船,停泊在离我们家约十分钟路程的地方,是好些年前父亲买的。次日清晨,我们沿着港湾出发,一 路上没说多少话,只是默默地欣赏着海鸥的叫声,还有港湾沿岸和远处大海的景色。在这个时候沿海水域 没什么风浪,船平稳地航行了半个小时之后父亲把船停了下来。他说: “咱们在这儿试试运气吧, ”然 后抓起一个系上绳子的生了锈的网状篓子抛到海里。我们等了一会儿,父亲站起来对我说, “来帮我一 把。于是我 ” 们一起将蟹篓子拽上了甲板。螃蟹让我着迷,它们太容易抓了。不仅仅是因为它们顺着篓 盖上的小孔爬进一个再明显不过的陷阱,更因为即便盖子打开了,它们似乎也懒得从里面爬出来,只会趴 在那儿冲你挥动着蟹钳。篓子里挤满了几十只软壳螃蟹,一只压着一只,堆得老高。 “它们为什么不逃 走啊?”我满腹狐疑地问父亲。 “你先观察一下,看那只螃蟹,那儿!它想爬出去,但每次都被同伴拽了 回去, ”父亲说。我们接着观察。那只螃蟹顺着网眼向顶盖攀援,每当它爬到顶盖时,果然就会有另一 只螃蟹举起蟹钳夹住它的腿把它拽下来。 这只螃蟹尝试了好几次想挣脱它的狱中同伴, 但都没能成功。 “快 看! ”父亲说。 “它开始对这种游戏感到不耐烦了。 ” 那只螃蟹不仅放弃了漫长的逃亡之战,而且还 帮着把其他想逃跑的螃蟹拽下来。它最终选择了一种轻松的活法。我忽然明白了父亲为什么提议早上来抓 螃蟹。他看着我说: “你可别被别人拽下来哦。花点时间想想你是哪一类人,你这一生希望得到什么, 回顾一下你在大学修的课程,想想有哪些课对你个人来说最有益。然后再想想什么对你最重要,什么最使 你感兴趣,你有什么技能。琢磨一下你想在哪里生活,你想去哪里,想挣多少钱,想做什么样的工作。如 果你现在不能回答这些问题,你就得花点时间去找出答案。你不这样做的话,永远都不会幸福的。 ” 他 停顿了一下。 “你想去旅行?”他接着问我。 “对, ”我回答说。 “那就去申请护照吧。你想当作家?”1 “对。 ” “有趣的选择,我们家还没出过作家呢, ”他说。我父亲发动了马达,我们返航回家。 Active reading 2 我们都在走向死亡 我给你带来一条好消息,还有一条坏消息(正如笑话所说的)坏消息是:我们都在走向死亡――很抱歉是 我带来了这条坏消息。这可是真的,我已经核实过了,事实上我已经三番五次地核实过了。我也找到了证 据,可是要说出这个事实实在是不容易,不过我们的确都在走向死亡。这件事我过去多少知道一点,但不 愿过多地去想它。但事实是,再过 70 年或 80 年――这要取决于你现在年龄有多大,寿命有多长――我 们都会躺到棺材里,或者变成某个地方公墓玫瑰园里的灰尘,被人践踏。我们甚至活不到这么老。毕竟, 我们从来就不清楚那位戴着头巾、手持长柄镰刀、命人吐出最后一口气的死神什么时候会来召唤我们,有 可能会比我们希望的要早。其实我最近就曾经从局外人的角度观察过死亡,没有什么比朋友的早逝更能表 明人生的无常和生命的脆弱了。真可怕。我已经让你够沮丧的了,现在告诉你那条好消息吧:知道了我们 都在走向坟墓,我们就不再有人生无常的感觉了。我们已经知道故事的结局,开场白和尾声也都确定了, 剩下的就是介于两者之间的那些事儿了,这些事是我们作得了主的。我们必须挑选故事情节。所以,那些 被你搁置在一边的计划,即那些“当时机成熟时”你会用生命来完成的伟大事业怎么办呢?可我发现时机 永远不会有成熟的时候。时间必须提前,必须马上行动,就在这一刻,不能拖延,必须赶紧,而且越快越 好。不管是你想写的小说,还是你一直在筹划的去大峡谷的旅行,你心仪的工作,你想导演的伦敦西区话 剧,你都必须现在就去做。知道吗?我们都在走向死亡。这是已经定了的。因此,把自己的梦想搁置起来, 等到时机成熟之后才开始实现它,这就意味着梦想可能永远都不会实现。人生的遗憾莫过于还有事情没有 做,我们有必要现在就去做这些事,不然就晚了。明天行吗?明天只是个谎言;根本就没有什么明天,只 有一张我们常常无法兑现的期票。明天甚至压根儿就不存在。你早上醒来时又是另一个今天了,同样的规 则又可以全部套用。明天只是现在的另一种说法,是一块空地,除非我们开始在那里播种,否则它永远都 是空地。你的时间会流逝(时间就在我们说话的当下嘀嗒嘀嗒地走着,每分钟顺时针走 60 秒,如果你不 能很好地利用它,它会走得更快些) ,而你没有取得任何成就来证明它的存在,唯独留下遗憾,留下一面 后视镜,上面写满了“本可以做” “本应该做” “本来会做”的事情。、你是否注意过,自助餐馆里服务员 、 会给你一个茶杯碟大小的碗,并告诉你: “你想盛多少沙拉都可以,但只能盛一次”?生活就像那只盛 沙拉的碗,我们可以和那些饥肠辘辘等着主菜的人一样在那只小碗里装上尽可能多的沙拉。我喜欢看人们 巧妙地把黄瓜片插在沙拉碗的四周――就像往废料桶里堆东西那样――把沙拉堆得老高老高,最后不得不 雇个叉车把沙拉拉回餐桌。他们不是贪婪,而是明白自己只有一次机会。 把你的碗盛满吧,我们在这个世上只走一遭,既然来了就好好利用这短暂的一生,就像我们牢牢抓住一年 一度去佛罗里达或西班牙度假的机会那样。在短暂的人生中填入尽可能多的内容吧。确保每天回家后你都 会因为干了很多事而感到精疲力尽。 如果你不想当邮递员就别当邮递员, 放弃这份工作去当个画家、 作家、 滑雪运动员,干什么都行。千万不要干自己明明就不喜欢的事情。现在就开始行动吧,不要等到明天。没 有比现在更好的时间了。如果在这一刻你不能得到你想得到的东西,你至少可以趁灵感还在的时候马上开 始你的旅程,即刻起程。我们有同样多的时间,我们和布兰森以及盖茨一样,每天都有 24 个小时。决定 我们这一生成败的是我们把时间花在什么事情上,是我们如何来分配时间。因此,我正在琢磨的是(这可 不是分子科学) :如果我们正在走向死亡,而且分配给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那么我们到底有什么理由不 现在就去做所有想做的事情呢?这些被暂时搁置的事情到底又是什么呢?为什么明明知道成熟的时机永 远不会到来, 而我们却都还在等待呢?成熟的时机是一张支票, 它永远都在邮寄的路上, 永远都不会到来。 它就是那位让我们在合作社旁边像桥墩那样站着傻等的女孩,我们再怎么看表也无济于事,她失约了。我 们傻等着,而成熟的时机却永远不会到来。所以我要说,别再等待了,走到路上去迎接天意。开始给你的 生活增添所有你能得到的财富,这样当死神到来时,你已经完成了那么多事,你的一生是那么的充实。当 生命在你眼前回放时,死神等着等着就睡着了。现在就行动吧,不然你的时间会流逝的,而你最终将成为 尘封的相册里的一位谁都叫不上名字的灰头土脸的穷亲戚。还是给人间留下一本像大煎蛋饼那么厚的传记 吧,那可比仅仅留下一块碑铭强。 “乔 ? 史密斯?? 嘿嘿,他没干过什么,对吧?”2 Reading across cultures 通过仪式 生活是否如同对生活持宿命论看法的美国作家阿尔伯特 ? 哈伯德在一百年前所描述的那样,是“该死的 事情一桩接着一桩”?抑或是一场障碍赛跑,其间每个参赛者,即世界各地的人们,不得不在生命的各个 重要阶段展现自己的价值?莎士比亚的戏剧 《皆大欢喜》 中那个悲伤的小丑雅克认为, 人的一生要经历 “七 个年龄段” ,几乎每个社会都有的通过仪式也证明,我们往往是把生命分为这几个阶段来看待的,比如 童年、中年和老年。通过仪式是社会对个人从一个阶段走向另一阶段的正式的认可,其中被广泛认同的是 由少年步入成年时举行的成年礼。成年礼有多种形式。例如,在犹太传统中,人生最重要的时刻之一就是 “犹太男孩成人仪式” ,人们为年满 13 岁的孩子举办宗教仪式和家宴,这标志着从此以后这个孩子要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了。 13 岁也恰恰是许多 国家规定开始承担法律责任的年龄。美国中学生活结束前的毕业舞会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通过仪式。这次 舞会非同寻常,学生们不仅穿着正式(许多学生平生第一次这么穿) ,他们通常还乘坐着一辆租来的豪华 轿车到达舞会现场。就在那一天晚上,他们似乎要表现得和年龄是他们两倍的成年人一样,至少是看上去 要比自己的实际年龄老。世界上最有趣的通过仪式之一或许就是澳洲原住民的“徒步旅行”了,还处于青 春期的少年必须在野外独自行走六个月,沿着划定国土疆域的“歌之版图”追寻祖先的足迹。通过这样的 仪式,他们深入到土著文化这一世界上最古老而持久的文化的精髓之中,并在这一过程中发现自我。 Unit2 Active reading 1 超人 战争爆发的那一年,我在温斯罗普的安妮 ? F. 沃伦文法学校读五年级,那年冬天我获得了民防图标设计 赛的冠军。也就是在那个冬天,波拉 ? 布朗买了新的防雪服,即便是 13 年后的今天,我仍然能清晰地 记起那些精彩纷呈的日子,它们历历在目,犹如万花筒里看到的图案那样色彩斑斓。我的家位于城里靠海 湾的一侧,在洛根机场对面的约翰逊大道 上。每天晚上睡觉前,我都会跪在卧室朝西的窗户旁,眺望黑幽幽的海水那边波士顿城明亮闪烁的灯光。 夕阳将粉色的余晖洒在机场上空,浪涛的声音永远淹没在一架架飞机永无休止的嗡嗡声中。我惊奇地望着 跑道上的移动信标,看着那些闪烁的红灯、绿灯像流星般升起、降落,直到机场变得一片漆黑为止。机场 就是我的麦加,我的耶路撒冷。我整夜都在做梦,梦见自己在空中飞行。那正是我梦想斑斓的岁月。妈妈 认为我需要大量的睡眠,所以我每天上床睡觉时一点儿都不觉得累。那是一天中最美好的时光,我可以躺 下,在昏暗的暮色中慢慢进入梦乡,脑子里制造出许多奇异的梦来。我的飞行梦像达利的风景画那么真实 可信,以致于自己常常会在一阵惊吓中醒来,好像伊卡罗斯那样从天空中摔下来,虽然发现自己刚好掉到 软软的床上,但也被吓得喘不过气来。当超人开始侵入我的梦乡,并教给我飞行的技巧之后,我每夜的太 空冒险便开始了。超人身着耀眼的蓝色衣服,肩披随风飕飕作响的斗篷,经常从我身边呼啸而过。他长得 太像我的舅舅弗兰克了,舅舅那会儿正跟妈妈和我住在一起。当超人的斗篷神奇地旋转时,我好像能听见 上百只海鸥的振翅声,上千架飞机的马达轰鸣声。我不是这个街区里唯一的超人崇拜者,在街的另一头, 那个脸色苍白、有点书呆子气的男孩儿戴维 ? 斯特令和我一样,热爱飞行的纯粹的诗意。每天晚饭前, 我们一起收听电台的超人故事,白天在上学的路上,我们自己设计出各种各样的冒险活动。安妮 ? F. 沃 伦文法学校是一座红砖楼,座落在远离主干道的一条黑色柏油街道上,学校四周是光秃秃的铺着碎石的操 场。戴维和我发现学校外面停车场附近有一个角落,那里是我们玩超人游戏的绝佳场所。那条长长的过道 通向学校又黑又脏的后门,非常适合玩意外抓捕和快速解救的游戏。课间休息时,我和戴维可以大展身手 了。我们对在碎石操场上打棒球的男孩儿们视而不见,也不搭理那些在小山谷里一边玩躲球游戏一边咯咯 傻笑的女孩儿们。超人游戏让我们变得像两个逃犯似的,但也给了我们一种虚幻的优越感,我们甚至找谢 尔登 ? 费恩来充当恶棍。他是街区里一个脸色苍白、胆小怕事的孩子,没有男孩儿愿意和他玩,因为一 有人追他他就哭,而且老是自己摔倒在地,擦伤他那胖胖的膝盖。一开始我们还得教谢尔登怎么扮演他的 角色,可没过多久他就变成了一位发明虐刑的专家,甚至私下里悄悄实施他的刑罚。他常常扯下苍蝇的翅3 膀,揪掉蚱蜢的腿,并把这些残废了的昆虫囚禁在瓶子里,藏到床底下,这样他就可以偷偷把它们拿出来, 看着它们痛苦挣扎的样子。 戴维和我只在课间休息的时候和谢尔登玩, 放学后我们就让他回家跟他的妈妈、 棒棒糖以及那些无助的昆虫为伴。那时候,弗兰克舅舅住在我们家,等着参军。我肯定他和隐姓埋名的超 人长得特别像。戴维却看不出我舅舅和超人有多么相像,但他承认弗兰克舅舅是他这辈子所见过的最强壮 的人,而且他会变很多戏法,比如用餐巾一盖上糖果,糖就没了,他还能倒立行走。 Active reading 2 不同文化的童年 当我回顾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我的童年时光, 并将它与现在孩子的童年相比较时, 就会想起一句名言: “往 昔是异国他乡,那里有不同的习俗” (见 L. P.哈特利的小说《传信人》 。甚至在相对短暂的一)段时间内, 我也能够察觉到儿童的生活以及人们对待儿童的方式上所经历的巨大变化。回顾更久远的岁月,我可以看 到现在和古代童年生活的巨大差别。如今的儿童责任很少,他们生活的主要内容是玩耍而非工作,上学而 非劳动,在家里呆着而不是和外界交往,消费而非生产。这种变化也是最近才显现出来的。一百年前,12 岁的孩子在工厂打工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事情,而现在,这会招来社会服务机构的介入,其父母和工厂主会 被起诉。有两位美国作家,芭芭拉 ? 埃伦里奇和迪尔德丽 ? 英格利希,她们简要地概括了过去和现在人 们对儿童的期待的差异。在比较美国现在的儿童和殖民地时期()的儿童时,她们写道: “今 天,如果一个四岁的孩子能自己系鞋带就很了不起了。而在殖民地时期,四岁的女孩会织长筒袜和连指手 套,能做复杂的刺绣,六岁就能纺毛线了。一个善良勤快的女孩被称为‘夫人’而不是‘小姐’ ,这是 为了表彰她对家庭经济的贡献,严格说来她不是一个孩子了。 ” 对儿童的看法不断变化着,这使得许多 社会科学家宣称童年是一种“社会建构” 他们用这个术语来说明不同的地区对童年的理解是。 不一样的,虽然所有社会都承认儿童与成年人有区别,至于他们之间有何不同,人们对儿童又有何期待, 不同的社会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社会人类学家在研究那些跟西方国家持有不同世界观的民族时也表明了 这个观点。琼 ? 布里格斯研究过加拿大北极地区的伊努 伊特人,她描述了在这些社会群落中成长是怎样大体上被看成是一个获得思想、理性和理解力(伊努伊特 人称之为 ihuma)的过程。小孩子不具备这些素质,所有才容易生气,常常会哭,无法理解群落所面临的 诸如食物短缺之类的外在困难。由于无法跟他们讲理,即便讲了他们也不明白,父母对他们很宽容、很温 和。一直要等到他们年龄大一点,并开始有自己的思想时,父母才会尝试着去管教他们,约束他们。相反, 根据海伦 ? 莫顿的研究,太平洋岛国汤加的儿童经常挨父母和哥哥姐姐的打。人们认为儿童和成年人相 比更像疯子,因为他们缺乏被大家看重的社会能力(汤加人称之为 poto)小孩子经常。因为笨手笨脚而挨 骂,他们连摔跤都会被嘲笑、呵斥,甚至被打。人们认为儿童很顽皮,都是因为淘气他们才哭闹,或者要 东西吃。在大人看来,三至五岁的儿童尤其任性,因此他们打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也打得最狠。父母们相信, 只有靠训导和体罚才能使孩子获得社会能力,所以他们用一种在外人看来非常严厉的方式对待孩子。在其 他的例子中,有关儿童的观念则截然不同。例如,西非的一个叫孟加拉的很小的族群认为,不管说什么、 用什么语言说,小孩子都能听明白,并且能理解。另一位人类学家阿尔玛 ? 戈特利布对孟加拉族进行了 广泛的研究,孟加拉族人认为小孩子出生前居住在灵界,在那里他们通晓人类所有的语言,能理解所有的 文化。灵界的生活很惬意,小孩子在那里有很多朋友,他们通常极不愿意离开那儿,来到地球上的家庭中 (本 ? 奥克雷的小说《饥饿之路》就描述了一个小孩在灵界和人世之间往返的故事)他们出生后仍然与 那个世界。保持长达数年的联系,如果没有得到良好的照顾,他们就可能要返回灵界。因此,父母们悉心 照料孩子,以免他们受到诱惑,回归灵界,而且对他们也有几分敬畏,因为他们具备大人所不具备的通灵 的本领。在英国及其他西方国家,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儿童缺乏能力,依赖性强。但也不是全世界的人都持 这种看法。在很多社会里孩子从小就开始工作,寻找各种机会为家里挣钱。以看管孩子为例,在英国, 14 岁以下的儿童在没有成人监督的情况下照看其他孩子是非法的,因为人们认为他们缺少看孩子的能力和责 任心。而在其他文化里,情况并非如此。米歇尔 ? 约翰逊曾写过西非的富拉尼族女孩四岁就得照看年幼 的弟弟妹妹,要打水、拾柴,六岁就得舂米、挤奶、做黄油,并和妈妈一起到市场上去贩卖这些东西。另 一位人类学家拿破仑 ? 沙尼翁证实了在世界的另一端,地处亚马孙雨林的亚那马莫族孩子的童年与西方4 孩子的童年有什么不同,以及那里的男孩儿女孩儿们跟世界其他地方的男孩儿女孩儿的成长方式的差异。 他写道,亚那马莫族女孩儿很小就得帮妈妈做家务,到十岁就开始管家。到十二、三岁时可能就结婚生子 了。男孩儿的责任则要少得多,他们比女孩儿晚结婚,可以玩到十八九岁。西方的童年观在这里根本不适 用,因为这里的人们对儿童的能力和责任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社会人类学家探寻的是在他们所研究的族 群里人们是如何看待童年, 以及儿童扮演的角色问题, 而不是研究那些地区的童年观是否符合西方的观念。 他们这么做是为了避免把外界的观念强加给那些持不同世界观的人身上,或者是为了避免对其他民族养育 孩子的方式作价值观方面的判断。西方人可能会反对八岁的女孩儿打工,反对 12 岁的女孩儿结婚,但在 他们自己的族群里,这些事情被视为童年生活的一个积极的常态。的确,在非西方人看来,许多“正常的” 西方育儿方式极其怪异,可能对孩子是有害的。让孩子在自己的屋里呆着,想吃东西的时候不给他们吃, 或者任由他们哭闹而不赶快去安抚他们,这些在很多社会里都是不对的事情,会让人觉得西方人根本不懂 得如何照看孩子。童年是一种处于变化之中的社会现象,具有持续的吸引力,并且不断受到关注。从跨文 化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能展示出世界上各种各样的童年生活,并警示我们不要随意干涉或指责那些生活方 式及世界观跟我们不一样的人。 所有的社会都承认儿童和成年人是不同的, 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品性和需求; 人类学家和社会科学家感兴趣的是每个社会对儿童的天性都有什么样的看法,以及这些看法又如何影响儿 童的生活。 Reading across culture 世界各地的童年 以前,我的犹太奶奶和我住得很近。她做得一手好菜,厨房里从来没有消停的时候。每逢宗教节日临近, 她都要忙上一整天,为家人准备丰盛的晚宴。小时候我一直和爷爷奶奶在一起,也就成了奶奶的帮厨。那 时我对自己能到储藏室把鸡蛋完好无损地取回来感到非常自豪。储藏室里五味俱全,里面有面粉、香料、 蜂蜜、食用油、柴禾。我总在观察奶奶的动作,她会把手头的每一样活都细细地给我解释,教我怎么做。 她经常会说“把那东西递给我” ,手指着一个炒菜锅或是一颗洋葱。每件事都很重要。黛博拉英国我的 童年是跟奶奶过的,说起她就让我想起一段有趣的往事。她经常用报纸卷烟抽。有一天她不在家,我想学 她的样,就用报纸卷了一个烟卷,但里面没放烟丝。我点燃报纸卷,放到嘴里吸,报纸很快就烧到了我的 鼻头上。我觉得很丢脸,至今家里人还时常提起这件糗事。李明宇韩国我小时候常和附近的流浪猫、流浪 狗玩。我训练它们,我们一起玩“老师和学生” “医生和病人” “售货、 、员和顾客” “抢劫犯和他们的头儿” 等游戏。 、一天,我回家时后面跟了一帮“朋友” ,妈妈吓坏了。她冲我直嚷嚷,我只好答应她以后再也 不带它们回家了。可是后来有一次,她又发现我在自己屋里和好几只狗一起玩“合唱队与乐团”的游戏。 奥尔加俄罗斯小时候,我们没钱买玩具。有一天,我们没花一分钱就得到了一个大玩具。一架俄罗斯飞机 因为燃油耗尽迫降在操场的沙地上,这对我们这个只有几百号人的寂静的小村庄来说可是个激动人心的消 息。因为以前没见过飞机,全村的人都到操场围观。我父亲和镇公所的几个官员逮捕了飞行员,那架飞机 则永远地留在了沙地里,成了我们最喜爱的玩具。我们常坐在驾驶座上,好像自己与那位糟糕的俄罗斯飞 行员不同,是世界上最棒的飞行员。意德兹 土耳其 Unit3 Active reading 1 我们是怎样听音乐的 我们都按照各自不同的能力来听音乐。 但为了便于分析,如果 把听的整个过程分成几个组成部分, 那 么这个过程会更清晰一些。 从 某种意义上来说, 我们听音乐有三个不同的层次。 由于缺乏更好的 术语, 我们姑且把它们命名为: (1)感官层次; (2)表现层次; (3) 纯音乐层次。 把听的过程机械地分 割为以上三个假想的层次,唯一 的好处是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是怎样听音乐的。 听音乐最简单的方 式是为了去获取乐声带来的纯粹的愉悦感, 这 是音乐的感官层次。 在这个层次上,我们只是听音乐, 不做任何思 考。 我们打开收音机,一边做着其他的事情,一边心不在焉地沉浸 在音乐中。 乐声本身的 魅力带我们进入一种无需思考的美妙心境。令人意外的是, 许多自认为是合格的音乐爱好者在听音乐时 过多 地使用了这一层次。 他们去听音乐会是为了忘却自我。 他们把音乐 当成一种慰藉,一种逃避,由5 此他们进入了一个可以忘却日常生活的 理想世界。 当然, 他们也没有在思考音乐。 音乐允许他们离开 现实, 到另一个地方去做梦,因为音乐而做梦,做有关音乐的梦,却从没有 真正欣赏过音乐。 的确, 乐声的魅力是一种强大而原始的力量,但是你不该让它占 据你过多的兴趣空间。 感官层次是音乐的一个 重要层次,非常重要, 但并不是音乐的全部。 音乐存在的第二个层次就是我所说的表现层次。 一提到 这个问 题, 我们马上就进入到一个颇具争议的领域。 作曲家总是设法避开 有关音乐表现方面的讨论。 斯 特拉温斯基不是曾经声称他的音乐是 一个“物体” ,是一件有自我生命的“东西” ,除了纯音乐性的 存在之 外没有任何别的含意吗?斯特拉温斯基这种不妥协的态度可能源于 这样的一个事实: 有那么多 的人尝试着从众多的音乐作品中读出完全 不同的含意。 确实,要准确地说出一部音乐作品的含意已经很 难了, 要肯定并确定地说出来,还要使每个人对你的解释都感到满意,是难 上加难。 但我们不该因此 走到另一个极端,不能去剥夺音乐“表现” 的权利。 可能的话,你不妨听听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 中的 48 个赋 格主题。 依次地、一个个地听听其中的每一个主题,你很快就会意 识到每个主题都反映 了一个不同的情感世界, 你很快也会意识到你越觉得某个主题美妙,就越难找到令你完全满意的字眼来 描述它。 是 的,你当然知道那个主题是欢快的还是悲伤的。 换句话说,你能够 在脑海中勾勒出那个主 题的情感框架。 那么就更仔细地听一下这个 悲伤的主题吧,要明确悲伤的性质。 是悲观厌世的悲伤, 还是无可 奈何的悲伤?是时运不济的悲伤,还是强颜欢笑的悲伤? 假设你很幸运,能用许多词句充分表 达你对选中主题的确切理 解。 但这仍然无法保证其他人对你的理解都感到满意,他们也完全 没有必要 感到满意。 重要的是,每个人能亲自感受某个主题的表现 力,或以同样的方式去感受一部完整的音乐作 品独特的表现力。 如 果是一部伟大的音乐作品, 就别指望每次去听它都能给你带来相同的 感受。 音 乐存在的第三个层次是纯音乐层次。 除了令人愉悦的乐声及 其所表现的情感之外,音乐也因其音符本身 以及对音符的处理而存 在。 多数听众都没有充分认识到音乐的这第三个层次。 对我们所有人来说,更 加充分地认识这个纯音乐层次非常重要。 毕竟乐曲使用的是实实在在的音乐材料。 聪明的听众一定要做 好准 备,随时提升自己对音乐材料以及这些材料的使用的理解。 他必须 要更加有意识地倾听音乐的旋 律、节奏、和弦及音色。 但最重要的 是,为了能够跟上作曲家的思路,他还必须了解一些音乐形式方面 的 知识。 去听所有这些成分就是在纯音乐层次上欣赏音乐。 让我重复一遍, 我仅仅是为了讲解得更清 楚才把听音乐的三个层 次机械地分割开来的。 事实上,我们从来都不会只在其中的一个层 次上听音乐。 我们其实是把它们联系起来,同时在三个层次上听音 乐。 这并不需要付出多少脑力,因 为我们是凭本能这么做的。 也许,用去剧院看戏来作类比,能使这种本能的联系更加明白易 懂。 在剧 院里, 你能注意到男女演员、 服装和布景、 声音和动作。 这 些东西组合在一起,会让我们觉得剧院 是一个令人愉悦的地方,它们 构成了我们欣赏戏剧的感官层次。 戏剧的表现层次来自于你看舞台表演时 获得的感受。 它激起你 的怜悯、兴奋或是愉悦。 正是这种笼统的感觉,除了听台词所感受 到的,主要 是存在于舞台上的某种情感的东西,与音乐的表现性相类 似。 剧情以及剧情的发展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纯 音乐层次。 剧作家塑 造和发展戏剧人物的方式,和作曲家创造和发展主题的方式是一样 的。 你能否成 为一个聪明的听众,取决于你对剧作家或音乐家处理 艺术材料的手段的了解有多深。 显然,看戏的人从 来就不会单独注意到这其中的一个元素。 他 是同时注意到了一切。 听音乐的道理也是一样的,我们同 时地、不 假思索地在三个层次上倾听音乐。 Active reading 2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之谜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是荷兰画家约翰尼斯 ? 维梅尔最伟大的 作品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画作之 一。 画里有一位引人注目的年轻女子,身穿异国服饰,戴着头巾,她侧身回眸,望着欣赏画作 的观众。 画面的背景一片漆黑,我们的视线被吸引到女子所佩戴的 珍珠耳环上,那耳环也是整幅画的焦点。 这幅 画在被世人研究了一 个多世纪后,仍然留存着一些饶有趣味的问题待人们解答。 那位年 轻女子是谁? 这幅画到底是一幅真人肖像画, 还是一幅表现女人普遍 特征的模特画?她有多大年纪?那颗珍珠是真的 吗?她戴的头巾有 什么特殊含义吗?她回眸看着我们的时候到底在想些什么? 总的来说, 有关维梅尔 的记载很少。 我们知道他出生于 1632 年, 一辈子都住在代尔夫特,于 1675 年逝世。 我们知道他的6 画作包括宗 教及神话题材的画,室内家居画以及风景画。 他好像从来没富有过, 可能是因为作品相对 较少的缘故。 他的其他名画包括《在窗前读信 的女孩》和《拿着水罐的女人》 。 我们还知道,虽然他 来自于一个新教家庭,却娶了一位信仰天主 教的女孩凯瑟琳娜,凯瑟琳娜坚持要他改信天主教,然后才 肯跟他结 婚,婚后他们育有 14 个孩子。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这幅画似乎不是被当作肖像画来画的, 而 是一幅表现人物表情、面部特征,以及其他一些特点的习作。 的确, 少女的那张脸在传统意义上或 许算不上漂亮。 如果是一幅肖像画, 画家会花更多的力气来表现被画者的美貌, 即便那么做会有些背 离事 实!这种肖像画当时在荷兰很流行,而且可能也更容易出售。 然而, 我们并不知道这幅画在维梅 尔生前是否卖出去过。 我们甚至不清楚 它是不是维梅尔的资助人范 ? 鲁文的委托之作。 如果是的话, 画中的模特有可能是维梅尔的一个年龄相仿的女儿。 我们对《戴珍珠耳 环的少女》的了解比对维梅尔的 其他作品都少。 实际上,这种无法 解释的背景资料的缺失甚至会使得该画更受欢迎。 正因为如此神秘, 这幅画先是成了一部小说的主题,而后又被一 部电影所采纳。 它们都试图揭开有关这幅画的一些谜题, 其中一个是: 女孩那双睁得大大的眼睛,以及那一丝神秘的微笑,到底是天真还是 诱惑?像小说或电影 这类媒介更适合作出回答。 崔西 ? 雪佛兰于 1999 年出版的小说向我们讲述了一位 16 岁的 荷兰女孩 格里特的故事。 她必须去工作来养活家人,于是成了维梅 尔家的一名女仆,和维梅尔的五个孩子、一位 老佣人以及他喜怒无常 的妻子凯瑟琳娜生活在一起。 在他家干活的时候,格里特不仅被一 个屠夫的儿 子彼得看上了,也引起了画家本人的注意。 尽管他们有 着不同的背景,隶属于不同的阶级,但维梅尔还 是邀她进画室,并让 她走入自己的世界。 起初,格里特只是帮维梅尔跑跑腿,干些杂活。 可渐渐地, 他 们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维梅尔发现了格里特的视觉才能和艺术潜质, 开始让她做画室助手。 格里特 清楚自己在维梅尔家的地位,一直谨 小慎微,但她还是对画家鼓励她学习绘画技巧而感到高兴。 她的工 作是帮维梅尔磨颜料、 调颜色, 有模特生病的时候, 她担当模特之职。 凯瑟琳娜很久之前就被禁止进 入画室了, 所以格里特的学徒生涯是在 秘密中进行的。 格里特和维梅尔的关系日见亲密,虽然他们之 间的 感情从未被挑明过。 可是,维梅尔的那位有钱的资助人范 ? 鲁文喜欢上了格里特, 他坚持要维梅尔在他定的下一幅画里为他 和格里特画张双人像。 格 里特和维梅尔都不情愿, 因为格里特本人很矜持庄重, 还因为范? 鲁 文最 近和一位年轻女子一起画像时传出了绯闻。 最终, 维梅尔作了 一点妥协, 他答应为格里特画一幅单人像, 并让她戴上凯瑟琳娜的珍 珠耳环。 作画的时候,维梅尔看着格里特的头发,那一头秀发让她 少了几分 矜持庄重,格里特为此感到十分难堪,跑到彼得那里寻求安 慰。 一天,维梅尔的女儿发现格里特在给他 父亲当模特,就把这事告 诉了她妈妈。 凯瑟琳娜顿生醋意,冲进画室,要求看那幅画。 维梅 尔则指责 凯瑟琳娜不懂艺术,此时的格里特处境很尴尬,她决定离开 维梅尔家。 我们知道,十年后格里特嫁给了 彼得,还为他生了孩子。 同时, 维梅尔也去世了。他在遗嘱里把珍珠耳环留给了格里特。 在与彼得 结 婚时,格里特把珍珠耳环卖了,用来偿还彼得家的肉铺欠维梅尔的 债。 崔西 ? 雪佛兰的才华在于她把 几个世纪前一位生活在小城市的 年轻女子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了现代读者的眼前;最重要的是, 她 对于那幅画所引发的某些问题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这本小说很畅销,所以在 2003 年被改编成了同名电 影。 维梅尔 由科林 ? 弗思扮演, 格里特由斯嘉丽 ? 约翰松扮演。 电影在描述 维梅尔为格里特穿耳洞, 为了让她戴上他妻子的珍珠耳环, 然后来画那位资助人要的画时, 非常到位地表现出他俩之间的紧张状态。 电 影的结尾是小说里没有的, 那副珍珠耳环被神秘地送到了格里特的手 中,至于她是否会嫁给彼得, 电影留下了悬念。 这幅画现在收藏于荷兰海牙的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 正是因为 它像现馆藏于巴黎的 列奥纳多 ? 达 ? 芬奇的画作一样, 画了一位面 带神秘微笑的女人,那微笑蕴藏着多层意义和疑问,它 被誉为北方的 《蒙娜丽莎》 仅仅一幅画就催生了一部备受推崇的小说,以及一部 。 制作精良的影片, 这说明了《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之谜的巨大魅力。 Reading across culture 西方艺术史上最好的五幅画作 史上最伟大的画作有哪些?每个人都有他自己最喜爱的作品, 但 要从数不胜数的西方艺术精品中选出几 幅最好的, 可能是一件费力不 讨好的事情。 不过, 下面这五幅画可能在任何人的选单上都会高居 榜首。7 其中最有名的、一眼就能认出来的可能就会是列奥纳多的《蒙娜 丽莎》 现藏于巴黎的卢浮宫。 你看着 这幅画越久, , 它就变得越神秘。 这位目光始终追随着我们的画中人到底是谁?正如一位著名评论家 所 说的,她看上去比她坐着的石头还要古老。 《宫女》是迪戈 ? 贝拉斯克斯 1656 年绘制的作品,它悬挂 在马 德里普拉多美术馆中。它是西方绘画史上被分析得最多的画作之一。 这幅画像一张快照,展示了西 班牙腓力四世皇宫里的一间大屋子,还有屋里的许多宫廷人物:有国王的女儿玛格丽塔,簇拥着她的一群 宫 女,一名护卫,两个侏儒和一条狗。 后面是贝拉斯克斯本人,他正 在画另一个作品,他把目光投向 了观众。 这幅画好像在告诉我们, 艺术和生活不过是一种幻觉。 《星夜》无疑是文森特 ? 凡 ? 高最 著名的画作之一。 它展现 了从法国南 部圣雷米普罗旺斯的一家精神病院的房间里看到的夜空 景象,凡 ? 高在一次严重的精神崩溃后住在了那里。 这幅画也反映 了他当时所经历的精神混乱。 目前在纽约的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里可 以看到这幅画。 另一幅著名的现代杰作是挪威艺术家爱华德 ? 蒙克所画的《呐 喊》 它展示了血红色的天空下一位痛苦异常的人。 有人认为他并 。 不是在呐喊,而是捂着耳朵,保护 自己不受到喊声的伤害, 他极力把 自然界令人痛苦的声音挡在耳外。 这幅画名声远扬, 部分是缘自它 从 奥斯陆国家艺术馆被盗的次数。 最后一幅重要画作是毕加索的《阿维农少女》 ,该画完成于 1907 年, 描绘了妓院里的五个妓女。 该画被誉为现代艺术史上最有影响 力的作品, 也是立体主义画派的先锋之作。 立体主义画派的特点是运 用许多几何图形和多重视点,使画里的人物处于多个平面之中,展现 出在单一 平面中无法看见的特征。 该画现藏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Unit 4 Active reading 1 在美国大公司工作 现在的孩子要是有人跟他们说长大后要“去工作来谋生” ,往往 会表现出一脸的茫然和沮丧,这并不奇 怪。 问题在于,他们想象不 出美国的大公司里都有哪些工作。 不久以前, 当家长说他要去工作了, 孩 子很清楚他去做什么。 他 不是去做东西就是去修理东西。 父亲可能会带着孩子去他干活的地 方,让他 看着自己修马车,或是打桌子。 要是孩子问“爸爸,您是干什么的?” ,爸爸会用孩子能理解的 语言 回答他,比如: “我是修蒸汽机的” ,或者“我是做马项圈的” 。 可是,现在修蒸汽机或是打桌子的 父亲很少了,绝大多数人都不 干这个了。 现在,大多数的父亲坐在有玻璃外墙的大楼里,做着孩 子们 根本理解不了的工作。 当被问道“爸爸,您做什么工作?”时, 他们的回答往往让孩子大惑不解。 “我 是楼盘顾问。 “我做市场研究的。 “我是数据处理员。 ” ” “我在公关部工作。 “我是系统分析 ” 师。 这些解释对小孩子来说 ” ” 肯定是毫无意义的。 他怎么可能想象得出一个人是怎么去分析系统 和 研究市场的呢? 即使是那些从事市场研究工作的成年人也很难想象公关部的人 每天都在做些什么, 一 名普通的系统分析师肯定不知道楼盘顾问在店 里都干些什么,就好像楼盘顾问对分析系统的工具也一窍 不通一样。 在普通的日常工作中,没有什么东西是手工制作出来的了。 现在什么东西都是机器生产的。 也极少有东西需要修理。 机器生产出 来的东西很容易散架,而这样的东西要拿去修理的话费用非常高, 不 值得。 于是消费者被怂勇着把那东西扔了,再买个新的。 事实上, 机器是在生产垃圾。 少数跟这 些机器能搭上点关系的人当然可以对好追根究底的孩 子说: “爸爸是制造垃圾的” 但是,大多数劳动 者离生产垃圾的现 。 场很远,根本感受不到自己对垃圾制造业的贡献。 那这些人到底在 做些什么呢? 想想美国城市里一栋典型的 12 层玻璃外墙的楼房吧。 在这栋楼 里,没有什么被生产出来,也没有什么 在被修理着,连楼房本身也用 不着修。 这栋楼本来就是被当成一件垃圾建造起来的,所以当大楼 变得 破旧了,就会被当作垃圾扔掉,在原地盖一栋新的垃圾楼。 即便如此,大楼里仍然挤满了自以为是在工 作的人。 一天中任 何一个时间里,大概会有三分之一的人在打电话。 电话里说的大都 与文件有关,因 为整栋楼里几乎每一个人都在为文件而忙前忙后。 大楼里的有些工作需要有人在文件上写字。 有些人要 把字工整 地打成文件,有些人要看文件,并在空白处作批注。 有的人要复印 文件,有的则在递送文件。 有的人把文件存档,有的则往外取文件。 有些人寄文件,有些则打电话让别人把文件送过来。 有的人打 电话打听文件在哪儿,有的则在商讨文件。 在最豪华的办公室里, 有的文件被审议通过了,有的则被驳 回。 电梯里从早到晚都挤满了把文件从一层楼送到另一层楼的年轻人,以及拿着文件的重要人士,他们8 正要和其他重要人士商讨文件。 一个孩子怎么能理解这一切呢? 也许他父亲身居要职,午餐时 都要和 别人讨论文件。 试想他带着儿子来上班,让孩子对他的工作 有一些概念。 孩子能看到些什么呢? 他父 亲打电话让别人送文件过来, 他读文件。 可能他会冲着文 件发火, 或是在文件上用红笔愤怒地打个记号。 他打电话告诉另一 个人,说中午要一起吃饭讨论有关文件的问题。 午饭时,他们讨论文件。 回到办公 室,父亲让人把文件一式五 份重新打印好给另一个人, 那个人要把这份文件和去年一式三份的那 份文 件作比较。 可以想象,在这之后如果有小朋友问他“你爸爸是做什么的?” , 这个可怜的孩子和他的 小伙伴都会对这种神秘的工作百思不得其解。 他会怎么回答呢?如果他的观察力不够敏锐,他也许会说, “我说不 清。 如果他非常善于观察,他会回答说, ” “我想,是做跟制造垃圾 相关的工作吧。 跟每 个人都一样。 ” Active reading 2 我们所谓的激动人心的时代其实很乏味 “我们对新奇事物的过度迷恋其实并不新奇” 多米尼克 ? 桑德 , 布鲁克如是说。 我们生活在一个变 化的世界里,这种变化前所未有,让人眼花缭 乱。 正是因为全球化,国之界限正逐渐瓦解,同时,技术 革新正以 我们几乎理解不了的方式从根本上重塑着我们的生活。 在 21 世纪初 期,历史的变迁日益加速;这种变 迁史无前例, 一切都和从前不一样 了。 不管怎么说, 这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套话。 可是, 我们有这种 论 调正是缘自我们对新奇事物的过度迷恋,对深层次历史模式的无 知,以及我们的狂妄自大。 为了证明相 比于先辈们的优越性,我们 夸耀说自己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期。 但是,有一个很好的例 子可以 用来证明,实际上我们并没有生活在多么有趣的时代。 就以全球化为例。其拥护者美国人托马斯 ? 弗里 德曼认为,全 球化是一个全新的“国际体系” ,它影响着“全世界几乎每一个国家 的政治、环境、地 缘政治以及经济” 但是,如果把它置于历史的环 。 境中,这个词几乎毫无意义可言。 有哪个社会不曾 或多或少地被全 球化过呢? 例如, 罗马帝国完完全全是一个多民族、 多文化、 跨国界的实体, 仅在 它的首都就有几十种不同的语言和宗教相互竞存。 古罗马人不 但从埃及进口谷物,还向中国和印度购买 香料以及器皿,同时,他们 出口陶器到其他的国家,甚至卖到了遥远的本地治里。 我们可能会 为班加 罗尔的呼叫服务中心而兴奋不已, 殊不知最先到达那里的还是 古罗马人,他们可是常为天下先的。 尽 管过去的几十年间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变化随处可见――比如 西方妇女的地位的变化――但我们更应该指 出现代生活稳定的一面。 1945 年以来西方世界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多数国家的国界线 半个多世纪以来都保持着原样。 虽然我们总喜欢吹嘘自己的现代性, 但是,今天的英国,虽然有美丽的 郊野景色和高耸的摩天大楼,对于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人来说,一点都不新奇。 尽管我们对互联网, 还有 iPod 十分热衷,但我们并非生活在一 个伟大的技术革新的时代。 大多数日常生活中用到的技术― ―比如 烤面包机、水壶、中央供暖系统、电视、飞机、火车、汽车――都是 几十年前就问世了。 虽然 推介互联网的广告铺天盖地,可一个残酷 的事实是:我们大多数人都用互联网来做一些非常传统的事情, 无论 是购书还是给朋友写信。 总是有人跟我们说互联网“打开”了一个 新的世界,然而,令人吃惊的 是,90%的网络流量都发生在本地网。 和几十年前人们对变化的普遍期待相比, 如今变化的速度还是要 慢一些。 例如,当斯坦利 ? 库布里克的电影《2001:星际漫游》于 1968 年上映时,人们似乎有理由想 象有一天将乘着泛美航空的航班 飞往空间站, 和有知觉的电脑聊天, 并且住在月球上。 但是 1968 年 去 看过这部电影的那些观众们要是知道直至现在他们还住在米尔顿 ? 凯恩斯,看着《杀机四伏》时,肯定 会大失所望的。 我们追求新奇事物也不是什么新奇的事。 1944 年,乔治 ? 奥 威尔就忿忿不平地抱怨 说: “我不知道听过多少遍‘飞机和收音机消 除了距离’ 还有 , ‘世界各地如今都是互相依存着的’ 这 样的话” 假 。 如他还活着,毫无疑问,他也同样会为现在相类似的观点而气恼不已 的。 虽然婴儿潮 那代人喜欢吹嘘说他们经历的变化比其他时代的人都要多,但我们用不着向前追溯太远就能找到更为巨大 的变化。 试 想一个英国人,他于 1865 年出生在一个乡村里,那儿人们还骑着马, 驾着马车,冬日里 冰天雪地的,视野很有限。 假设他能活到 80 多岁 或是 90 多岁 (这完全有可能) 他就能亲眼目睹汽 车、 , 飞机、 收音机、 电话、电影、家庭电器、大众普及教育及妇女选举权这些事物的诞生 ――这9 样的世界与当今社会差距并不大。 换句话说,到他去世前, 他所看到的变化之大,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我猜想,在他看来,我 们自认为激动人心的时代也许真的很乏味。 中国有句咒语: “但愿你生活在有 趣的时代, ”意思是紧随有趣时 代而来的是混乱和焦虑。 果真如此的话,我们算是很幸运了,因为 我们 没有生活在有趣的时代。 Reading across cultures 英国正在消失的职业 一株繁茂的栗树下面 乡村铁匠铺兀立; 铁匠是个健壮的汉子, 双手硕大而有力; 他那两臂的鼓鼓肌肉 有如铁条般坚实。 他的头发硬、黑而长, 他的脸色像黑炭;他额上是诚实的汗水, 他卖力挣钱吃饭, 且 坦然直面整个世界, 因为他谁也不欠。 ――亨利 ? 沃滋沃斯 ? 朗费罗 (傅浩译) 自朗费罗写下这首 关于乡村铁匠的诗以来,时代变了,人们营生 的手段也变了。 在过去的一百年间,成百上千的传统职业 几乎销声 匿迹了。 乡村铁匠即是个明显的例子。 铁匠曾是乡村生活的中心, 他用铁来打制东西,修理 东西,还时常干点零活,比如给马上马蹄铁 等;而今,在英国,铁匠不到一千人了。 同时,乡村农业机 械化的兴起使农夫的数量急剧减少,尤其是饲 养牲口的人。 比如,现在仍在英格兰北部山区放牧的人也 就剩下寥 寥几个了。 城里的工作也发生了变化。 没人会去否认有些是变得更好了: 卫生条件的改善使 抓耗子的工作大量减少, 关于最低工作年龄的立法 使得擦鞋的童工从大街上迅速消失,但个体经营者, 如补鞋的皮匠或 修理手表的表匠如今也很难看到了。 许多小商贩也因难敌超市的竞争 不得不关门大吉。 大约 20 年前, 每天清晨还能见到送奶工熟悉的身影, 他们骑着 小电瓶车挨家挨户送奶。 从那时到现在, 需求已经下降了 60%。 如 今订奶的人可以在网上下单, 当地超市会把牛奶连同其他商品一起送到家门 口。 有时某些职业几乎在一夜之间就消失了。 一百年前,英国是世 界上最大的产煤国,60 万名矿工每 年生产两亿吨煤。 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几乎所有的煤矿都关闭了,大多数矿工失去了工作。 可是 因 为取代煤炭的“清洁燃料”太贵了,近年来有很多人重新启用尘封 多年的壁炉,并回归到传统的燃料上 来。 这使得大多数人认为已经消失的一个职业――烟囱清扫工―― 又有活干了。 清扫烟囱在那个逝去 的年代里曾是传统的危险工作的 代名词,现在又有了需求。根据网络广告公布的服务项目,这个工种 的 技术含量还挺高。 Unit 5 Active reading 1 乔安妮餐厅的晚餐 雪下得很大,虽然每个真正的纽约人都盼着过一个白色的圣诞, 可还在第五大道购物的人们却行色匆匆, 他们不但要在最后一刻前挑 选到心仪的圣诞礼物, 还要避开严寒, 回家和亲人们共度圣诞夜。 乔希 ? 莱 斯特拐进了第四十六街。 他还没来得及享受圣诞的气 氛,因为他仍在工作着,虽说是要在乔安妮餐厅吃 一顿工作餐。 乔 希是黑人,三十出头,长得平易近人,穿着时髦得体,却不华贵。他来自弗吉尼亚州北 部,父母都是辛勤工作的人,或许只有回到父母家里才最让他感到幸福。单从他的行为举止,别人看不出 他拥有一个哈佛法学院的学位,一段在华盛顿特区跟从国会议员实习的经历,还有纽约一家律师事务所初 级合伙人的身份。他才华横溢,思维敏捷,聪明过人。这次会面意味着乔希要过了圣诞夜才能回家了。他 并没有因此而不高兴,因为他要见的人是康涅狄格州的资深参议员乔 ? 罗杰斯,此人是全美曝光率最高 的名人之一。参议员罗杰斯是民主党人,现在是她的第三个任期,对于国会山的一切她了如指掌,尽管如 此,她还是尽力维持住了在她的支持者心中作为一位华盛顿局外人的信誉。她支持堕胎,反对腐败,支持 减少二氧化碳排量,反对死刑,可以说是大西洋的这一边能找到的最完美的进步自由派人士。脱口秀主持 人们称呼她“诚实的参议员乔” ,几年前《时代周刊》提名她参加年度女性的角逐。明年就是选举年了, 有消息称她将参加民主党内总统提名的竞选。罗杰斯在华盛顿见过乔希,她觉得乔希很有才干,于是就邀 他共进晚餐。乔希打了个冷战,他打开手里的纸条核对了一下地址。之前他没来过乔安妮餐厅,但对于它 的鼎鼎大名却早有耳闻,倒不是因为这里的饭菜有多美味,其实这里的菜品屡遭恶评,也不是因为这里的 爵士管弦乐队有一位知名电影导演客串吹小号, 而是因为这里汇集了有头有脸的宾客, 可以说是星光璀璨, 他们中有政客、外交家、电影明星、载入名人堂的体育明星、记者、作家、摇滚明星、诺贝尔奖得主等等10 ――总之,这里的每一位客人都是这座权力之城里的一个人物。餐厅里面人头攒动。乔希走进来时前台的 领班一直盯着他看。 “您需要帮忙吗?” 乔希回答说: “是的,我有一个??” “对不起,先生??” 看见有两位客人走了进来,领班打断了他的话。 “晚上好,巴考尔小姐,晚上好,汉克斯先生。 ”接着 他打了个响指招呼服务生带他们入座。“好吧, 先生, 请问您预定座位了吗?” 领班耸了耸肩, 说道,“您 也看见了,我们没有空余的座位。 ” “我今天晚上要在这儿和一位名叫罗杰斯的女士会面。 ” 领班把 乔希从头到脚打量了一番,然后说“请问您怎么称呼?” 乔希向他报了姓名,虽然领班好不容易才忍住 没撇嘴,但他还是鼓了鼓鼻翼,显示出了他的不屑以及自然而然的优越感。 “让我想想。 ”领班说道。 “哦,对了,我们的确为一位罗杰斯女士预留了一张桌子,可是她马上就到吗?” 乔希过去也有过被人 怀疑的经历,但他没有被吓到。 “我肯定她很快就到。能烦请你带我去她的座位吗?”乔希说。 “那这 边走,先生。领班把乔希领到餐厅靠里处,指了指一张 ” 桌子。 “谢谢,请给我来一杯马丁尼, ”乔 希说。 可那位领班还没等他说完就迫不及待地要回到纽约上层社会那令人陶醉的纷乱中去, 至少在他看来, 那里的每一个人都在召唤着他,希望得到他的注意。这张桌子离卫生间很近,还紧挨着一扇半开的窗户, 好像从五大湖刮来的刺骨寒风正好沿着哈得孙峡谷吹进来,在这儿结束了它的旅程。突然间,餐厅安静了 片刻,紧接着又响起了一阵热烈的窃窃语声。 “罗杰斯参议员! ”领班喊道, “能在乔安妮再次见到 您真是太荣幸了! ” “晚上好,阿尔贝托。我要和一位年青人吃饭,他叫莱斯特。 ” 领班慌得直眨眼, 还咽了咽口水。 “好的,参议员,您这边走。当罗杰斯参议员穿过拥挤的餐厅 ” 时,不断有人回过头 来,他们认出了她,并默默地跟她打招呼。在一个不分阶级的社会里,罗杰斯可以说是离美国的统治阶级 最近的人了。阿尔贝托在周围转了一阵子,然后走过去和一位同事说了几句话。 “很高兴又见到你,乔 希, ”罗杰斯说。 “我们先吃点东西,然后我要跟你谈谈一份商业提案的事。 ” 阿尔贝托回到餐桌旁, 深深地弯下腰,那谦卑的样子简直有点可笑。 “参议员,这张桌子太冷了,坐着不舒服,不知道??” 罗 杰斯参议员等着他把话说完,她轻声地说道, “请接着说。 ” “不知道您愿不愿意换张好点儿的桌子, 到餐厅中央去,这样您就能看到餐厅里的每一个人了。这样餐厅里的每一个人都可以看见 ” 您啦,他本 是想这么说的。 “那样您会觉得舒服得多,而且??” 阿尔贝托停了下来。罗杰斯参议员看了看四周。 “我同意,这儿不是屋子里最好的座位,但既然你把我的朋友带到了这儿,我想我们就呆在这里好了,上 我平时点的菜吧。 ” 两个小时后,罗杰斯和乔希起身准备离开,这又引起店员们的一阵骚动,个个都主 动来献殷勤,其中就包括阿尔贝托,他提出来要给他俩免单,但被罗杰斯拒绝了。他俩披上外套,罗杰斯 说, “阿尔贝托,谢谢你。噢,我给你介绍我的同事乔希 ? 莱斯特了吗?” 阿尔贝托的脸上先是一阵 惊恐,然后又闪过绝望中的一丝企盼。 “啊,还没有,不,??还没正式介绍过。 ”他低声下气地说。 “乔希 ? 莱斯特。他是我刚刚招收的竞选班子成员。他马上就要成为我竞选团队的副经理了,将负责募 集捐款。如果明年我们把那位共和党人赶出白宫的话,你现在看到的就是我的白宫办公厅主任。 ” “非 常高兴见到您,莱斯特先生,非常荣幸,真的。我衷心希望很快能在乔安妮餐厅再次见到二位。 ” 参议 员看了看阿尔贝托。 “不会了,我觉得没有这种可能了。 ”罗杰斯参议员回答道。罗杰斯和乔希一起走 进寒风凛冽的夜色中。雪已经停了。 Active reading 2 我、我们、他们我们、 有一位瑞典商人和本国的一家中等规模的高科技公司进行了接洽,这位商人在沙特阿拉伯有许多关系良好 的客户。于是,该公司派了一名工程师――就叫他约翰尼森吧――去利雅得,经这位商人引见,和一家小 型的沙特工程公司合作,这家公司由一对兄弟经营着,他俩三十五岁左右,都拥有英国大学的学位。约翰 尼森要做的是代表沙特政府协助一项建设工程。但是,双方在两年间进行了六次接触均无结果。每次约翰 尼森和沙特兄弟商谈时,那位最初帮他们建立关系的瑞典商人都在场。这令约翰尼森和他的上司感到非常 不快,因为他们不敢肯定这位商人是否跟他们的竞争对手也有来往,但沙特人却执意要介绍人在场。他们 经常讨论一些与生意毫无关系的话题,比如莎士比亚,哥俩都是莎士比亚迷。正当约翰尼森的上司开始怀 疑公司花大笔旅费派人去洽谈是否明智时,利雅得那边来了电报,邀请约翰尼森迅速赶赴利雅得,因为一 份价值几百万美元的合同已准备好,等着他来签。一夜之间,沙特人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那位中间商再11 也不用出场了,约翰尼森还第一次看见沙特人笑了,他们甚至还相互开起了玩笑。到现在为止,一切都进 行得不错;但故事还没有结束。由于得到了这份大订单,约翰尼森被提拔为另一个部门的经理,他也因此 不用再管沙特那单生意了。另一位国际交流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被提名接替他的工作,约翰尼森还亲自把他 介绍给了那两位沙特兄弟。几星期后,从利雅得发来一份电报,两位沙特兄弟威胁说要取消合同,仅仅是 因为一个有关交货条件的细节问题。他们请约翰尼森去协助解决。约翰尼森到利雅得后才发现,双方的矛 盾源于一个很容易解决的无关紧要的小问题, 但沙特人觉得一定要约翰尼森代表公司出面才能解决。 因此, 瑞典公司不得不打破惯例,允许约翰尼森处理沙特那边的生意,虽然他现在的职责是管理另外一个完全不 同的领域。在这个真实的故事里,瑞典人和沙特人对人际关系在商业中的作用有着不同的理解。对瑞典人 来说,他们是在和一个公司做生意;但对沙特人来说,他们是在和一个他们了解并且信任的人做生意。只 要他们对某个人还不够了解,就会让一位双方都认识并信任的中间人或介绍人在场,这样做会比较方便。 这两种文化的差异源于人类社会的一个根本问题:即个人角色与集体角色的问题。世界上大多数人都生活 在团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的社会里, 我把这类社会称作集体主义社会,集体主义这个词在某些读者看来具 有政治意义,但我在使用这个词时不带任何政治色彩。它并不是指国家权力对个人的压制,而是特指团体 的力量。我们生命中的第一个团体向来都是我们出生的那个家庭。但不同社会有着不同的家庭结构。在大 多数集体主义社会里,小孩子成长的“家庭”有许多人生活在一起;有父母,有别的孩子,还有比如爷爷、 奶奶、叔伯、姑姑、佣人及其他的家庭成员。这种家庭在文化人类学上被称为扩展型家庭。小孩在成长的 过程中就学着把自己看作是“我们”团体中的一员,这种关系并不是出于个人的选择,而是与生俱来的。 “我们” 团体不同于社会上众多隶属“他们”团体里的他者。 “我们”团体(或内部团体)是个人认同 感的主要来源, 是个人应对生活艰辛所能依赖的唯一的安全保障。 所以每个人一生都忠于自己的内部团体, 而背叛这个团体是个人所能犯下的最严重的错误。个人和内部团体之间会逐渐建立起一种相互依存的关 系,这种关系既有实用价值,又能给人心理上的依靠。世界上还有少数人生活在个人利益大于团体利益的 社会里,我把这类社会称为个人主义社会。在这类社会中,多数小孩出生在由父母和孩子组成的家庭里, 当然,可能还会有别的孩子;在某些社会中,单亲家庭的数量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其他的亲戚住在别处, 彼此很少见面。这类家庭被称为核心家庭(源于拉丁词 nucleus,意为“核心” 。核心家庭里的孩子在成长 过程中,很快就学会把自己看成是) “我” 这个。 “我” ――即他们的个人身份――区别于其他人的 “我” ,而且这所谓的其他人并不是以不同团体的成员身份来区别的,而是以个人特点来分类的。例如 玩伴是根据个人的喜好来选择的。教育的目标是使孩子最终能自立。孩子一旦有了自立的能力,父母就会 鼓励他们离开家。孩子离开父母家后,与父母的往来频率通常会降至最低点,或者完全断绝往来。在这类 社会里,一个健全的人无论在实际生活中还是在心理上都不会依赖一个团体。 Reading across cultures 目的地――欧洲 目的地――欧洲 ―― 对许多非洲人来说,这里是他们第一眼看到的欧洲:一个位于地中海的突尼斯和西 西里岛之间的岛屿。从技术层面上说,蓝佩杜萨岛是意大利的领土,因而属于欧盟。但是该岛离北非海岸 更近些,因而也成了成千上万的非洲人第一个计划外的停靠站。他们不顾一切,去欧洲寻求更好的生活。 他们向从事此项非法生意的黑帮支付高达两千欧元的费用,可是旅途极不舒服,卫生条件极其恶劣,而且 还要遭受烈日的暴晒。这还算好的了,有时候,那些严重超载的船只到不了对岸,几天之后海水会把他们 的尸体冲到欧洲南部的海滩上。那些到达蓝佩杜萨岛的人则被迅速集中起来,押送到拘留中心,由那里的 官员决定是否允许他们“避难” ,允许避难就是给移民居住权。许多人会被遣送回家,有些人则偷偷地 登陆,躲开了移民官― ―但他们往往没有意识到他们是在一个小岛上,当他们去向当地人打听火车站的 位置时,当地人会感到很吃惊。然而,即便有诸多的问题――旅途的危险、政府模棱两可的态度、许多当 地岛民的敌意――有些人还是开始了新的生活。事实上,如果没有移民,欧洲的经济就会停滞不前。移民 从事的工作都是欧洲日益老龄化的人口不愿意干的。 有些移民很快就融入了当地文化, 学会了当地的语言, 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并最终获得了公民权。意大利是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新移民的目的地;那里四百万的移 民大概占了全国总人口的 7%。而在整个欧洲,这个数字接近 12%;一些北部的国家,例如德国、法国和12 英国,接纳大规模移民已经有 50 年之久。虽然各国的历届政府都试图控制移民的流入,但收效甚微。简 而言之,移民是无法改变的现实, “旧大陆” (欧洲人有时候这样称呼它)不仅历来都是多元文化的社 会,如今也是个多种族、多民族的社区。 Unit 6 Active reading 1 最后撤出的人: 最后撤出的人:消防员的故事 2001 年 9 月 11 日上午 9 时 59 分它似乎是从天而降。在世贸中心北塔 35 层的一组电梯旁,当时大约有 20 多个人。我们中绝大多数是消防员,个个都差不多精疲力竭了。有 的人大汗淋漓,有的脱掉了他们的消防战斗服,或是把它们扎在腰间。有好几个人大口地喘着粗气。其他 人迫不及待地想要离开这儿。我们所有的人都停了下来,想喘口气,清醒一下头脑,搞明白到底出了什么 事。我们已经在这儿拼命战斗了差不多一个小时了,有些人时间稍微短一点儿,可我们根本看不见哪里是 尽头。当然,我们也不知道自己还能干点儿什么,没有一点儿进展。接着传来一阵巨大的响声,整个大楼 开始颤动起来,我们都愣住了。站在那儿一动不动。不管本来要做什么,现在都只能等一下了。可要等什 么呢?我们不知道,但是还得等。或许我们不用等,可是问题不在这儿。问题是大家都站在那儿一动不动。 所有的人中间没有一个人动,只是有人抬头看了看天花板,想搞清楚这巨大的声响到底是从哪儿传来的。 好像我们都能透过天花板,很容易就找到答案似的。没有人开口说话。即便是有时间思考,我们也没有时 间把思维转变成语言。不管怎么说,我还有时间思考,有太多时间去想了,我思绪万千。我想到了每一个 可能发生的最糟糕的情况,还有一些别的事情。大楼在剧烈摇晃着,像地震了似的,也像是游乐园里惊耸 狂奔的过山车,可真正让我胆颤心惊的是这巨大的轰隆声。这声音实在是太大了。好像直接从我的身体中 飞快地穿了过去。 我真想不出来是什么东西会发出如此大的响声。 好像一千辆失控了的火车朝我疾速驶来。 好像一群狂奔着的野兽。又好像是山崩时发出的巨大轰鸣声。太难用语言来形容了,但不管这该死的声音 是什么,此刻它传得越来越快,声音越来越大,离我们越来越近,而我被困在其中,没有办法逃脱。真是 奇怪,这种时候你应该是没有时间思考的,可是你满脑子都在想着那些事。我想到了老婆和孩子,只是在 脑海里一闪而过,并不是把自己的人生都回顾了一番那样。我想到了工作,我离当上副队长只有一步之遥 了。我想到了放在消防队厨柜上的面包圈。我想起我们消防员平常总互相打趣说: “在大火中见吧。或 者是“我们 ” 肯定会在大火中碰面的。我不知道这种说法是怎么来的,或者我自 ” 己是从什么时候开 始说起这种话来的,但这就是我们的暗语。意思是不管这场火有多大,以后在别处还会有比这更大的。我 们能安然无恙地度过这场火,也会安然无恙地度过下一场火。遇到一场大火时,我总是这么说,也总听别 人这么说,可现在,我呆在这儿,想着自己再也不会说这样的话了,也不会再听到别人这么说了,因为再 也不会有比这更大的火了。这会是我们大家一辈子都在说的那场大火,如果以前――就在这一个个令人胆 战心惊的瞬间之前――我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的话,现在这浑厚的、不祥的响声印证了这一点。我琢磨着有 什么办法能改变我们的处境。我想如果搞明白了现在发生了什么事,也许就能应对了。所有这些思绪在我 脑子里一个连着一个地闪现, 想完一个又是另一个, 一时间都堆积在我的脑子里。 每个想法都是那么完整, 好像我有足够的时间一个个地付诸行动似的,而事实上我根本没有时间。后评 2001 年 9 月 11 日,在 世贸中心遭到恐怖分子袭击而倒塌时,理查德 ? 皮乔托(也被称作“皮奇” )正在世贸中心的北塔里。 作为纽约消防局的一名中队长, 他在袭击发生后的几分钟之内就赶到了现场, 带领七名消防队员进入北塔, 解救受困人员, 扑灭四处蔓延的大火。 北塔是世贸双塔中最先受到攻击的。 17 分钟后南塔也遭到了袭击。 而南塔第一个倒塌,时间是 9 点 59 分。当时皮乔托正在北塔里,沿着楼梯往上跑,因为电梯根本工作 不了了。这时他下达了撤退的命令。到达 12 层时,他看到了 50 个人被压在废墟底下,他们有的受了重 伤动弹不了,有的惊慌失措。皮乔托和他的部下扶着他们往下走。到第七层时,北塔塌了,他被埋在几千 吨的瓦砾之下。过了四个小时,他终于醒了过来,领着他的部下到达安全的地方。皮乔托是袭击中幸存下 来的最高级别的消防员。纽约消防局局长、第一副局长以及救援队队长全部都以身殉职了。整个事件中共 有 343 名消防队员献出了生命,超过 3,000 名平民丧生。皮乔托在他的《最后撤出的人》一书中讲述了 他的经历。他用一种扣人心弦的第一人称的方式向读者描述了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日子、也是世13 人皆知的 9/11 那天,人们所经历的恶梦般的恐惧和混乱,当然这也是人道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精神展现 得最淋漓尽致的一天。 此书于 2002 年一出版就立即成为一本畅销书, 作者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写了这本书, 并欲以此书向那些品德高尚、值得信赖,并献出了生命的战友们致敬。当然,这本书也展示了他的领导才 能。正如他所说的, “人们都称我们为英雄,其实我们只是在干我们的本职工作。 Active reading 2 埃莉诺 ? 罗斯福 ――世界的第一夫人 ――世界的第一夫人 亲爱的读者们:你们好!就在 1948 年这个星期的某一天,正当埃莉诺 ? 罗斯福从位于纽约华盛顿广场 的公寓步行前往第八大道时,她停下了脚步。 “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蒂思维英语怎么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