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一下,耳机前天刚买回来的耳机,今天刚刚起床发现耳机的那个电路接触板位置(就是控制音量和开关的地方)

?2016 广东唐古拉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12377

本帖最后由 于海旺 于 20:51 编辑 话筒插头和插孔。(可拆旧机器上的,如拾音器插孔等,也可以淘宝)常见的简易的2.5mm(直径);3.5mm.做工好些的3.8mm;4mm。大的6.35mm就没必要了。
DIY遇上技术派——琢玉玲珑手工耳机与朗韵纯数字耳放的试听随笔

其实这个不是评测,因为试听的还都是打样品,只是试听后颇有感触憋不住写出来畅快。
一、先来说说这个耳放电路板看到照片就知道了,这样子肯定还不是什么产品。不过这尚待定型的产品的确让我印象深刻。
先来说说朗韵,大家很熟悉了。老窖的纯数字功放开发出来已经不少年了,中间也更新换代了不少版本了。不过这个数字耳放,老窖却至今没有推出过一款产品来。
其实也不是老窖没去开发这个数字耳放,早在2010年的时候,老窖就开始寄来打样的试验耳放电路板给我评价,结果总是觉得差那么一口气。后来几乎每年老窖都会寄来一块新设计的耳放板,然后同样的,我也每年提出各种听感上的缺陷把每年的设计给否决掉了。前前后后否决掉了4、5个版本,老窖做出来没有发给我听的版本还没算进去。
这个数字功放已经做到那么成熟,为何和功放原理类似的数字耳放怎么做起来那么难呢?这个还是从人的耳朵说起。耳朵其实是比眼睛和口鼻更加敏锐的器官,盲人失去视力,依然可以用耳朵听到的声音来分辨远近方位。一样的道理,音响器材带给我们声音的感觉,也是尽力模拟一种“真实”来欺骗我们的耳朵。音箱离开耳朵有几米的距离,而耳机离开耳朵的距离甚至不足1cm,很显然,对于耳机系统来说,耳朵会更加挑剔。
这样一来,数字功放原本的优势反而得不到体现了,高解析的声音,到了耳机系统,反而让声音感觉紧张,空间放不开了,容易让耳朵疲劳。之前老窖也研究过DSP做PWM调制后,运放缓冲输出的类型,也做过后接HA6120二次放大的类型,也做过集成放大DSP直推的模式,但是一直不甚理想,声音总是有说不出的味道,和模拟耳放的温顺感觉不像。
一直到前不久,老窖不断积累开发功放的经验,从D2P中积累了一部分成果,搞出了这么一块板子,其实我照片这个听的是这个结构下面的第二块板子,再之前那块和这个差不多,但是声音还是差口气。当再次解决了地线和电压问题以后,最终出现的就是现在照片里面的这块了。

和以往的产品非常不同的是,这个数字耳放居然一共使用了3组电压,其中两组构成了一对双电压,另一组则为单电压。并且可以分别对左右声道的偏压进行调节。从调节结构上来看,和模拟耳放非常相似,但是从信号读取和放大方式来看,又是不折不扣的纯数字耳放,和纯数字功放毫无区别。

虽然目前还是一堆电路板,最后成品可能还会再有优化和调整,但是就目前为止的声音,是我听到现在那么那么多次发来的数字耳放版里面最好的。不仅保留纯数字放大模式下高解析通透的声音特色,也将声场延展开来,定位和背景分离度非常好。虽然之前开发的那些板子,也有一些解析出众的,但是作为耳放容易让耳朵提前疲倦,声音不耐听。而这个板子没有这个问题了,在晚上安静的时候,听个2、3小时毫无问题,声音尤其的宽松自然,并没有那种压迫耳朵强行灌入的味精汤感觉。


总体来说,这是这么久以来第一块让我比较满意的纯数字耳放设计,不过满意归满意,也许这是一个里程碑,但是同时也是一个起点,就像5年前我刚听到初代的D3和D5的时候,已经非常满意的感觉一样,到了如今,D2P、D5P、D6……还是会继续有不断进步的新产品不断出来,技术总是在进步的。
显然,现在这样的一堆电路板,不是大伙拿去就能听的,不知道这个变成成品上市还需要多久了。

二、再来侃侃这个耳机这副手工耳机,品牌叫做“琢玉玲珑”,可能很多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品牌。不过这个很正常,本来手工耳机就产销量低,用户群孤寡是很正常的。不过可千万不要以为挂着“纯手工”的名号就是很昂贵,也不要以为挂着“DIY”就是不靠谱,这一切还是要听过感触过才能知晓。


话说这个“琢玉玲珑”其实是近来才改的品牌名称,更早的时候名字叫做“燕龙”。其实在2012年的时候,我就尝鲜买了一部“燕龙”的耳机,那时候的价格真是相当的便宜,一对耳机才300来块。至于声音,我不做横向比较,但是一句话——相当超值。无奈那时候的耳机真心是“很手工”的手工耳机啊,实在不能拿出来和同好比较技艺,光声音好没用,工艺也要好才行。不过这次很偶然的,我身边朋友得到一台最新准备出产型号的“琢玉玲珑”耳机,顺便让我也看看,我大吃一惊!

因为不是什么评测,照片我就随便拍一下,就是这么“素颜”的照片,应该也能看出工艺品质的提升吧。说实话,这素朴的结构比那些花哨的商业耳机更耐用。很难想象,如今这个品质结构下,这依然还是一款只由一个人制作的纯手工耳机。

这个信号线,是编织后再蒙皮的,这个蒙皮特别的吸音,在试听过程中,耳机线发生的摩擦声音不再会传入耳朵影响听感了。可以看到空罩下面接入到单元的红蓝线,是的,这个输入信号线就是这么粗的。黑色中间那圈银色,是金属本来的颜色,是黑色氧化铝表层做好以后,上车床车出的斜角。金属的货色,很有分量,不是塑料玩具可以比的。

头梁的细节也不放过,用了碳纤维材质贴皮来美化,效果很好。虽然大厂大牌的耳机头梁都要漂亮得多,但是想到受限到纯手工制作的材料工艺,这样的处理在美观度上已经足以让人接受了。

这是耳罩和单元的样子。耳罩是单独缝制后安装到单元上面的。因为是标准圆形的单元设计结构,这个耳罩磨损后很方便的可以换成新的,而耳机可以继续使用下去。其实很多人都忽视了耳罩磨损的问题,其实耳机系统为了营造一个封闭听音环境,在耳罩上面下了不少心思,磨损的耳罩也会影响到听感。很多量产厂牌的耳机因为为了考虑到生产成本和工艺流水线的要求,并没有为这一部分进行考虑。显然纯手工制作的耳机完全可以把这些都考虑进去,因为——根本没有流水线!每一台耳机都是独自调音和唯一的。

耳机的插头引起了我的兴趣,果然是越来越注重细节了,这款插头比以前的紧密多了,而且和黑色线的搭配也更加好看。

再提外观,手工的耳机已经没有可以再提的了。最吸引我的还是两年前的那份感情,声音是否还是保留了纯手工独一无二的个性特色呢?非常好的是,老窖这块石破天惊第一次让我满意的耳放板还在我这里通电,就顺便接上去试试看把。


什么“高音甜,中音准,低音沉”的小儿科描述我从来不用,鬼才知道你喜欢的高音是啥,低音要多沉。耳机好听不好听就一句话——耐不耐听!否则,再好的效果,2分钟让你头炸开的都是不能接受的。
话说这个耳机搭配了老窖的耳放板,声音一句话概括就是“温润饱满,宽松自然,泛音丰富”,的确符合我以前对“琢玉玲珑”的感觉。“琢玉玲珑”的每一款耳机都很有声音的特色和个性,非常适合演绎特定的音乐类型。就像我2年前的那款“手工得不能再手工”的耳机,声音特点就是“浑厚深沉,紧致有力”,而我朋友的另一款声音则“高亢明亮,通透直感”。
话说音箱功放看搭配,耳机耳放也是“一套西装”,搭配得当,声音完美,搭配错误,赤膊打领带,就是这样回事。这个耳机也是没定型的打样,配上老窖没定型的耳放以后,感觉最适合的音乐类型首先是古典,其次就是新世纪和轻音乐。人声方面,则需要换中频饱满一些的耳机才行。总体来看,老窖的数字耳放和模拟耳放相比,尤其不挑食,兼容性比较好,而“琢玉玲珑”的手工耳机,则保持了一直以来的特色和个性,经过两年的磨砺,如今每一台都是独一无二的手工精品。

到你们看到这个随笔的时候,“琢玉玲珑”这款耳机估计已经能够买到了,不过那个耳放还不知道啥时候才能看到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刚买回来的耳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