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人民币用户体验设计师前景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人民币要变塑料了?使用塑料钞票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岑少宇】
在全国政协首次小组会议期间,央行两位副行长同时就塑料钞票发声,一下子把这个陌生的概念,拉到老百姓身边。
澳大利亚流通的钞票,就是塑料的,她也是全球最早使用塑料钞票的国家。
有朋友好奇地问:&塑料钞票?用起来不会硌手吗?&
咯手?当然不会,谁也不会兜里揣着一堆这样的乐高版百元大钞吧。
塑料钞票和纸钞的厚度大小都差不多,虽然摸上去没有习惯的&钱&的感觉,但用起来不会有任何不适,反而有不少好处。
我的折叠式皮夹会让人民币对折变形,当要放入ATM机或各种充值机时,经常总认不出来。塑料钞票就不容易变形,弯一下还会弹回去。
纸币其他常见的灾难包括但不限于:机洗、茶水打翻、手汗、撕扯、污损、涂画等等,面对这些情况,塑料纸钞的耐受力明显强得多。
也许是因为塑料钞票可以适当清洁,有人研究发现沾的细菌更少。但摸钱后还是应该洗手,我们也没必要天天洗钞票来解决细菌问题&&
至于有人说塑料钞票,不耐高温,只能说是闻所未闻,反正正常的热天,放在黄金海岸的沙滩上,也没觉得有什么问题。当然,在海外,极其不建议在光天化日之下用现金做什么实验,你懂的。
要问放进微波炉、被熨斗烫会怎么样,我没有试过,舍不得嘛&&据说英国民众测试了5英镑塑料钞票,微波炉ok,熨斗就不行了。但正常情况下,纸币和塑料钞票都不会遭这罪。
所以,塑料钞票比纸币耐用,是板上钉钉的。它的成本肯定比纸币高,但想想每年人民币流通、损耗的数量,用塑料钞票代替,长远看应当是有利的。
相比损耗,钞票防伪也许是个更重要的问题。
目前的人民币上已经有多重防伪,但还是不时爆发假钞案。如果采用塑料钞票,因为所用的双向拉伸聚丙烯(BOPP)更难仿造,所以能把伪钞制造者甩开很大一段距离。
澳大利亚的纸币被认为是全世界最难仿制的之一,当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用了这么多年,最近几年难免还是出了些假币案,弄得有些朋友挺紧张。
澳元的防伪方法近几年在媒体上被多次强调
上面是真钞,下面是假钞
但这也许恰恰是澳大利亚纸币太过先进&&毕竟低级假钞只要一捏就现原形了&&没受到多少进化压力导致的&&这是澳大利亚的宿命吗?23333
总体而言,塑料钞票的防伪功能受到制币行业的一致肯定。
但底子再好,钞票还得好好印,前面提到的5英镑塑料钞票,女王竟然能被橡皮擦去,这就有点尴尬了。原来女王这么容易就能被搞掉,不知查尔斯王子作何感想。
英国央行还承认,全新的塑料钞票容易沾在一起,年纪大的人可能一下子花出去两张,但变旧之后就没问题了。
[责任编辑:黄如萍]
48小时频道点击排行人民币的认识设计与反思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人民币的认识设计与反思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长度不能超过200个字
《人民币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p46-47认识人民币二、教学准备学具人民币、相关课件、课前小调查(查找有关人民币的知识)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㈠教学目标1、&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进率:1元=10角、1角=10分。2、&充分感受、体验人民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知识内涵(包括人文、历史等),尤其是人民币里所蕴含的数学价值,在数学鉴赏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3、&培养学生观察、分类、抽象、概括、类比、迁移的能力与思维品质。4、&引导学生学会在熟悉的材料中发现问题、培养问题意识。㈡教学策略努力寻找“人文性”和“数学味”的结合点。以人民币这一特殊的材料为载体,把数学作为一种文化来上,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人民币的博大精深、人民币中所蕴涵的丰富的知识内涵,以激发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与兴趣以及对数学学科的热爱;同时又能具有浓郁的数学味,尽量挖掘出人民币中所蕴涵的数学知识,并有所拓展,如:“人民币中为什么只出现1、2、5、10、20、50、100这些数呢”,还有“流通频率猜想”等等,将这些熟视无睹的现象以一个个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四、教学流程设计意图一、引入1、&游戏:猜一猜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猜一猜”,好吗?出示:一个储蓄罐问:⑴大约需要多少钱?⑵它有什么用?2、&揭示课题我们现在用的钱,就叫“人民币”。让我们一起出发,到人民币王国去看一看!二、展开㈠初步认识人民币1、&出示课件、了解起点问:这些人民币王国里的成员,你都认识谁?这么多小朋友想说,老师听都听不过来,怎么办呢?2、&同桌合作、初步认识⑴出示要求:①把你已经认识的人民币说给同桌听。②把你不认识的人民币挑出来。(可以请教同学,也可以请教老师。)⑵同桌交流(师巡视)⑶班级汇报:①谁愿意介绍一下自己最熟悉的几张?你是怎么认的?谁还有其他方法?(板书:数字、文字、图案……)②还有哪张不认识?需要老师帮助吗?3、&练习反馈、巩固方法⑴认一认师:小朋友们,今天人民币王国的成员们正在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化妆舞会呢,你想去看看吗?出示:组织学生辨认,并说说方法。⑵举一举(看哪两个同桌找得又对又快!)请一生上台喊口令,如:10元、100元等预设:如果学生说到“100元”,老师可问“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或作进一步启发“同样都是100元,怎么颜色、图案都不一样?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欣赏:第一套到第五套人民币的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样币,给学生简单介绍人民币的发展史。4、&小结师:关于人民币,你还有什么知识想介绍给大家?(为分类作铺垫,充分展示学生已有知识)㈡分类整理、系统认识1、&分类师:太乱了,请你把它们理一理,分分类,你想怎么分?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动手操作合作要求:⑴先和同桌商量确定怎样分类,按什么标准分。⑵再把人民币快速整齐地分在卡纸上,比一比,哪两个同桌整理得又快又好!2、&交流预设:⑴按材料不同来分——硬币、纸币①组织学生谈谈硬币、纸币的优缺点。②生活中用的比较多的是哪种硬币?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几年以后可能会出现哪种硬币?⑵按数字来分——1、2、5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不会出现3角、7元等面值?⑶按单位来分——元、角、分师:元、角、分是人民币的三个单位。①揭示进率出示一袋橡皮圈(里面有10根)问:a、1元钱一袋,你可以怎么付钱?还可以怎么付?(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付钱的方法)引导得出:1元=10角b、一根橡皮圈需要多少钱?1角钱怎么付?引导得出:1角=10分㈢综合运用师:看来同学们已经会使用人民币了,下面我们一起到超市看看!出示图片:3元&10元&15元&8角&33元你想买什么?怎么付钱?(同桌交流)三、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人民币王国中的那么多成员,关于它们你还想知道哪些知识?通过“猜一猜”初步了解学生对人民币的原有认知。并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非常自然地引出课题。同时教育学生要将平时的零用钱攒起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据课前调查有关数据得知,学生对人民币相关知识的原有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差距很大,本班学生中在课前已经能完全正确并熟练地辨认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的占48%,能正确辨认一部分面值的占41%,完全不会的占11&%。通过同伴互相交流、学习,充分有效地运用部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使之为课堂服务。“欣赏”让学生对人民币的历史有了更加系统、深入的了解,不仅开阔了视野,同时也让学生深刻地体验到了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教这个单元之前,为了让学生对学习这一内容有更充分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我在课前布置学生进行一项调查:查找有关人民币的知识。(方法:上网、上书店、问父母、问银行工作人员等等)在分类中学生对人民币又有了整体的、系统的、深入的了解。&教学反思一个小调查,结果是那么令人欣喜,孩子们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收集到的信息不但丰富而且很有价值。有的以数学日记的形式记了下来,有的记在了脑子里,有的还从网上下载了五套人民币中很具代表性的一些样币图案。有一位学生在父母的帮助下下载了一套识别假币的方法,有一位学生找到了第一张人民币的产生和来历,还有一位学生找到了对第五套人民币的简单介绍……课堂上学生们精彩而又略带自豪地介绍着、相互分享着、补充着、倾听着,那么的兴奋和投入,他们沉浸在新奇、有趣、充满魅力的数学世界里……原来数学课中还有这么多有趣的知识,原来人民币还有这么多学问,真有意思!抽象的数学知识一下子就染上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和诱人的探究魅力。丰富的资料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美、数学的丰富、数学的有趣,沉寂的课堂“活”起来了!课中孩子们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古代的钱叫银子,一两一两的,现在的钱叫人民币呢?——为什么有些人民币只有纸币,而有些既有纸币又有硬币?——旧的怎么会变成新的?旧的哪儿去了?——为什么没有出现面值是3角、7元等而都是1、2、5、10、20、50、100呢?……“太有趣了,我要去研究它!”从学习这个单元开始的好长一段时间里,学生们对人民币都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课间常常看到学生们三五成群地围在一起兴致勃勃地玩购物游戏、换钱游戏。和这册教材配套的学具盒里有一整套人民币样币还有一套标有价格的物品卡片,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些学具充分利用起来,学生们既觉得好玩、有趣,又能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人民币的简单计算与化聚。要引起注意的是,学生学习这一内容的起点差距非常大,经过了解有11%的家长很少甚至几乎没有让孩子单独使用或者是接触过人民币,这类学生要求他们在一节课内辨认这么多人民币是相当困难的事,对于这部分孩子老师不要操之过急,要给他们一段时间,同时适当对他们降低要求。其次,很多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会正确辨认各种面值,但对人民币的价值概念模糊,如:2元钱可以买到哪些物品?个别学生回答:“可以买一套衣服。”学生对角和分的概念就更加模糊了,可能是生活中用的比较少,特别是以分为单位的人民币很多学生甚至从来没有见过。课堂中还有学生问:“分是什么?”“1分和1角哪个大?”,针对上述问题的出现,我认为在后面几节课中应该多开展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悟价值。同时在教学中应以“元”作为重点,适当淡化“分”的内容,只要求学生知道分是比角小的单位,10分=1角,就可以了。&
您可以在这里发表评论...
谁看了这篇日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用户体验设计师招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