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城市能充分享受都市生活,武汉和成都哪个经济发达达,环境优美

  石中元在内蒙赤峰火车站、2015年7月

  石中元的环境保护著述

  石中元先生的著作《来自地球村的报告》(青岛出版社,1995年8月出版),农民日报、南昌晚报等十余家报刊刊发书评,北京广播电台在《月色书香》节目(1995年11月30日夜)中,用1个小时对此书作了专题介绍。另一专著《我们的未来与人类的世界化──话说全球意识》(贵州教育出版社,1996年3月版)出版后,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北京日报等20余家报刊杂志书讯、书评。1997年12月9日,法国国际广播电台在“书香社会”栏目用15分钟时间对此书作了介绍。1998年年初,中央电视台在“读书时间”栏目,向观众推荐了这本书。

  石中元先生是一个具有现实责任感和历史忧患意识的中年学者。他认为,生态失衡、环境污染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的最大的棘手问题。当全球性环境遭到破坏、生态灾难来临时,地球上的每个人都在劫难逃,因为酸雨不分国界,污浊的空气不分东方、西方。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兴衰乃至整个人类的前途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地球的危机实质是人类自身 的危机,人类的危机还得靠人类自己解决。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首次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确定每年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1993年6月3日~1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了有183个国家102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参加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地球的命运开始受到各国政府和人民以及联合国前所未有的关注。正是在这个全球性的大背景下,他着手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和著述。他在《国际市场》1994年7期发表“世界新秩序的主旋律:拯救地球”一文,表明了他投入此行列的信心和决心。

  《来自地球村的报告》一书,以真淳朴实、自然畅达的文笔,阐述他的中心论点:21世纪将是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过渡到生态文明的世纪。18世纪工业革命和人类无节制的生育导致了今天环境的危机:森林在减少,动物在灭亡,人们患上了“现代文明病”。全球性的工业化浪潮带来了全球性的环境灾变。三百来年的西方工业化运动,走的是一条牺牲优美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道路,而经济增长给人类带来的有限的繁荣很难抵御由于生态破坏所造成的无法弥补的损失。石先生在书中列举了大量的生动的事例,证实当今的社会已处于信息爆炸、人口激增、生态失衡、资源危机的紧要关口。人类必须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失误,反省自己的错误;必须具备忧患意识和忏悔意识。否则,人类将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失去了地球,即意味着人类的毁灭。人类社会文明已经经历了三种形态:狩猎与采集→农耕社会→大工业。工业文明发展到今天,已经陷入了难以自拔的危机之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正是工业文明从兴盛走向衰亡的征兆。“救救地球!救救人类!”的呼声,敲响了工业文明的丧钟。一种新的文明──生态文明,将逐渐取代工业文明,成为未来社会的主要文明形态。

  《我们的未来与人类的世界化──话说全球意识》一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启迪人们重新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该书融社会学家的意识、文学家的细腻和新闻工作者的敏感为一体,旁征博引、谈天说地,以大量的事实来论证观点。融会了政治、军事、宗教、体育、旅游、行政管理、东西方文化等人们关心的问题,显示了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丰富的信息量。全书35万字,围绕“全球意识”展开,即“把天、地、人看成一个整体系统,站在全球和全人类的立场来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不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我们都是地球人。人类已进化到全球性阶段,每个人显然都有两个国家,一个是自己的祖国,另一个是地球这个行星,人类必须担当起地球管理员的责任。要学会尊重自然界本身,而不是让自然界单纯地满足人类的需要。在自然界面前,人类不要以自我为中心,不要妄作非为、横行霸道,最好不要干涉自然界,要顺其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我们的未来与人类的世界化──话说全球意识》把读者的眼光扩到整个世界。正像捷克作家昆德拉说的那样:“如果一个作家写的东西,只能使本国了解,那么他不但对不起世界上所有的人,更对不起他的同胞,因为他的同胞读了他的作品,只能变得目光短浅。”石先生阐述的全球意识并不是大一统、清一色的“全体主义”,他说:“这种全球意识来自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君子和而不同’。和,是指异质因素的共处;合,是指异质因素的融会贯通。‘和合’强调了事物是不同的因素的相异相成和紧密凝聚,体现了中华民族认识世界的整体观,为人类社会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一种卓越的指导思想。”

  石中元近年著作《绿色生活手册》、<<绿色生活面面观──衣食住行除污染>>,倡导绿色生活,抵御污染环境。从衣食住行、旅游玩乐,从一点一滴的环保行为谈起。文字通俗简练,形式活泼实用,适应了百姓们的日常生活的需要。石中元说,“绿色生活”是将环境保护与日常衣食住行的生活,融入一体的新文明生活。提倡“食绿”、“住绿”、“穿绿”、“用绿” 的绿色生活新时尚──目的是为了在环境保护中有利于身心健康,保护好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

  时间是能力发展的地盘,人的才能要想得到充分的发展,不珍惜时间是不行的。会不会利用业余时间,往往决定了一个人才能的大小、事业能否成功。石中元能发愤自学、勤奋写作、努力工作,用鲁迅的话说,“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学习和工作上。从1974年发表第一篇作品起到现在,笔耕不辍,不断地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新作。《北京自学考试报》1996年10月6日以“石中元的成功之路”为题,报道了他的自学成才的事迹。他的家乡 ──湖北随州市,在《随州日报》1996年8月15日以“学海无涯苦作舟──记随州籍出版家石中元”为题,以自豪的口气,介绍了在京工作的家乡人。<<北京日报>>1997年8月10日、<<科技日报>>1998年8月18日、<<福建环境报>>1998年7月4日等报刊、电台对他取得的成绩和“环保学”著述进行了介绍。

  自工业革命以来,创造了高度的技术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现代人,又用自己的双手筑成了自身的生存困境。生态灾难、环境危机实质是人类的“失足”所致。现代文明危机症结在于:缺少一种与科技发展相应的悟性,一种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文化;忽视了个人的道德内心修养,放弃了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只一味地贪图物质享受,羡慕虚荣。真正的学术需要有自强不息的传统人文精神,不盲目赶时髦,不随波逐流,不附和众说。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结合现实生活,对文化进行创造性地转化。正是凭着对高境界的追求,对人生意义执着的寻找,石中元将在生态环保方面的研究继续地坚定地走下去。“我保证尽全力为今世后代把地球建成一个安全而舒适的家园。”──各国代表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期间,在“地球誓言”木板墙上的签字,亦是石中元的座右铭。我预祝他步入辉煌,为我们这个“地球村”做出更大的贡献。 此文标题有改动,此文原载<<北京日报>>1997年8月10日(北京市委《前线》杂志记者胡素娟撰写)。

  环境保护提示丛书全面而翔实地对环境的现状进行“扫瞄”,介绍了陆地、天空、海洋等环境污染的现实情况,阐述了环境污染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以引起人们的警觉,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对生态工业(零排放),对生态农业,对城市的垂直绿化等环境的治理与保护,提出了“绿色思路”,侧重环境行为的规范。尤其是“环保能生财”、“生态工业与循环经济”等章节,给人启迪和智慧。

  面对全球性的环境污染,人们比任何时候更加关注自己的生存行为和生活质量,迫切需要了解和知悉:怎样学会在污染中生存、生活;怎样在绿色环保中防病抗衰老。虽然作为一个个人来说,对整个社会的环境污染无能为力,但只要我们每个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努力地改善个人居住的小环境,科学地抵御生活中的环境污染,将“绿色生活”贯穿在日常的衣食住行之中,便能增进健康、延长寿命,便能使我们的家园更美好。该书从衣食住行,从一点一滴的环保行为谈起,将社会可持续发展,落实到细小的平凡的事情上。这对于提高人们环保意识,提倡环保行为,具有积极的意义。

  环境保护提示丛书之一的《了解环境》信息量大,知识面广,是环境保护的“小百科全书”,大量的数据可作参考。环境保护提示丛书之二的《治理环境》思路开阔,尤其是“环保能致富,垃圾变财富”等章节,有助于人们广开就业门路,走绿色文明、创业致富之路。环境保护提示丛书之三的《生活环境》指点人们清除生活中的污染,提倡人们过有利于健康长寿的绿色生活。综观全书,既可作为人们的休闲读物,又可作为环保教学研究参考课本和环保科学的普及性读物。

  从“环保学”这一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这套丛书是“一家之言”。遵照党和国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环境保护提示丛书的写作和出版值得提倡和鼓励,同时亦提倡和鼓励“环保学”的不同观点、不同流派的出现和争鸣,这将有益于环境科学的发展,有益于我国的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的贯彻执行。2003年6月5日

  <<了解环境:环境现状介绍>>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年1月版

  撰写一套“环境保护提示丛书”是我多年的心愿,在中国林业出版社社长张柏涛,第二策划室主任吴金友等同道的精心策划、大力支持下,这一心愿得到实现。中国林业出版社在近半个世纪的出版实践中,形成了绿色科技图书的专业特色,其造林绿化、园林、园艺、自然资源和动植物保护等方面的科技专著、实用技术类图书一直受到读者的欢迎和全社会的关注。让我感受强烈的是,这套书出版之迅速,编辑们审读工作之认真,其敬业精神值得我学习。2002年11月初,我将此书稿的编写大纲寄给中国林业出版社后,不但几天之内得到了答复,吴金友主任还从书名的敲定,到书中篇章结构和安排与我多次探讨、删改,花费了不少的心血;我领略了中国林业出版社与时俱进,创造自己的品牌,书写新篇章的风采。

  令我感动和倍受鼓舞的是,全国人大常委、中国农学会副会长、中国林业学会副理事长舒惠国先生,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为本书撰写序言,鞭策我继续前进,努力工作。

  前些年,我曾在《中国化工报》、湖北《科技信息快报》、贵州《科技服务》等报刊、电台,发表了一些有关“环保发财窍门谈”之类的文章,旨在提供环保方面的信息,启发大脑和心智。然而,我却常常收到来信。询问“秸秆发酵的配方、比例”、“白色农业的技术要点”……我无法满足诸位技艺技能上的要求,我又不得不答复来函,给双方的时间和精力造成了浪费。“环境保护提示丛书”第三册《治理环境》中的第5章“环保能致富,垃圾变财富”等章节,仍然只是提供利用环保致富的信息,急于发财的读者应从中得到启发,而不应该缘木求鱼。

  祝愿诸君在环境保护中生活,生活得更加美好! 2003年6月5日

  <<治理环境:生态环境改善>>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年1月版

  由于生态环境被破坏,地球家园遭到了污染,人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对自己的生存空间构成如此严重的威胁。如果我们要长久的生存在这个地球上,就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过一种简朴、适度的绿色生活。那么,什么是绿色生活呢?“绿色生活”是将环境保护与人们的日常衣食住行,融为一体的新文明、新风尚的生活。绿色生活作为一种现代生活方式,包括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他既涵盖了生产行为,又包括了消费行为。我们可以将绿色生活概括为五个方面:(1)节约资源、减少污染;(2)绿色消费、环保选购;(3)重复使用、多次利用;(4)分类回收、循环再生;(5)保护自然、万物共存。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过一种安全健康、无公害、无污染的美好的生活;营造出一种与地球谐调相处的科学生活方式。

  现在,绿色消费时尚正在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开始自觉地吃绿、穿绿、住绿、用绿,珍视生存环境和生命健康。在这里要说明的是:绿色消费并不是消费绿色;提倡吃绿、住绿、穿绿、用绿的目的是为了在环境保护中有利于身心健康。在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中,要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尽量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我特别强调这一点是有教训的。我曾提出过“生态旅游”这一概念(见<<生态经济>>杂志1997年6期“生态旅游与生态保护”一文;见<<21世纪>>杂志1997年第4期 “山野情趣的生态旅游”一文;以及<<中国旅游报>>1997年11月14日;<<学术论坛>>1997年6期等)。我倡导“生态旅游”,目的是为了保护森林环境及历史人文景观;始料未及的是,近几年不少人打着“生态旅游”的招牌,蜂涌而至的游客给名山大川的环境造成了破坏——令人痛心。现在,是不是同样有人打着“绿色生活”的招牌,破坏生活环境?!

  眼下,不少人拥有了太多的物质,但却深感身心的疲惫而空虚;殊不知,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地球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武汉和成都哪个经济发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