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汇储备2017余额已达3.11万亿美元了吗?

您所在的位置:&正文
央行:9月末M2增长9.2% 外汇储备余额3.11万亿美元
作者:&张伟&
跨境投资-全文略读:前三季度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生3.23万亿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发生9623亿元2017年前三季度,以人民币进行结算的跨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分别发生2.41万亿元、8230亿元、2469亿元、715...
 中新Ÿ14日电 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消息,该网站今日公&#年前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报告Ÿ末广义货币ᢑ余&#万亿元,同比增&#%;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万亿元、人民币存款增&#万亿元。此外Ÿ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万亿美元。
 具体数据详情如下:
 一、广义货币增&#%,狭义货币增长14%
Ÿ末,广义货币ᢑ余&#万亿元,同比增&#%,增速比上月末&#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个百分点;狭义货币ᢑ余&#万亿元,同比增长14%,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上年同期&#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ᢑ余&#万亿元,同比增&#%。前三季度净投放现&#亿元。
 二、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万亿元,外币贷款增&#亿美元
Ÿ末,本外币贷款余&#万亿元,同比增&#%。月末人民币贷款余&#万亿元,同比增&#%,增速比上月末&#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个百分点。
 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万亿元,同比多&#亿元。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万亿元,票据融资减&#万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亿元Ÿ份,人民币贷款增&#万亿元,同比多&#亿元。
Ÿ末,外币贷款余&#亿美元,同比增&#%。前三季度外币贷款增&#亿美元,同比多&#亿美元Ÿ份,外币贷款减&#亿美元,同比多&#亿美元。
 三、前三季度人民币存款增&#万亿元,外币存款增&#亿美元
Ÿ末,本外币存款余&#万亿元,同比增&#%。月末人民币存款余&#万亿元,同比增&#%,增速比上月末&#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个百分点。
 前三季度人民币存款增&#万亿元,同比少&#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增&#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万亿元Ÿ份,人民币存款增&#亿元,同比多&#亿元。
Ÿ末,外币存款余&#亿美元,同比增&#%。前三季度外币存款增&#亿美元,同比多&#亿美元Ÿ份,外币存款减&#亿美元,同比多&#亿美元。
 四Ÿ份银行间人民币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
 前三季度银行间人民币市场以拆借、现券和回购方式合计成&#万亿元,日均成&#万亿元,日均成交比上年同期下&#%。其中,同业拆借日均成交同比下&#%,现券日均成交同比下&#%,质押式回购日均成交同比下&#%。
Ÿ份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比上月&#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个百分点;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比上月&#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个百分点。
 五、国家外汇储备余&#万亿美元
Ÿ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万亿美元Ÿ末,人民币汇率ʎ元&#9元人民币。
 六、前三季度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万亿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发&#亿元
&#年前三季度,以人民币进行结算的跨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分别发&#万亿元&#亿元&#亿元&#亿元。
 IJ当期数据为初步数。
 IJ;10月起,货币供应量已包括住房公积金中心存款和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
 IJ&#Ÿ份开始,转口贸易被调整到货物贸易进行统计,货物贸易金额扩大,服务贸易金额相应减少。
 IJ&#年起,人民币、外币和本外币存款含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放款项,人民币、外币和本外币贷款含拆放给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款项。真相惊人:中国外汇储备真的只有3万亿美元吗?
转自:华尔街见闻(ID:wallstreetcn)
作者:杨子亚
12月15-17日,美元又一次成功地袭击了全球外汇市场:美元指数扶摇直上连续三天摸到了103,突破了14年来的高点,其他货币哀鸿一片。其中,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快速下跌,跌破了6.95。市场普遍认为,强势美元时代再度回归。
与此同时,中国外汇储备在短短的半个月内,若简单以美元计价,账面价值缩水达282亿美元(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截至日,中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05万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960亿元。2016年收官之际,不仅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要跌至7,中国的外储也恐降至3万亿美元以下。某位曾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经济学家在今年初不无担忧地表示“央行应守住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
然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助理丁志杰教授却在12月17日的一个论坛上表示,“中国应继续顺势降低外汇储备。中国的外汇储备如果下降到1万亿到1.5万亿美元,中国就正常了。”笔者非常赞同丁教授的观点。丁教授何以敢出此惊人之语?
美元升值不意味着外汇储备全线贬损
属于国家机密的中国外汇储备的结构,央行和外汇局从未对外明确公布过。但依据央行的统计数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报告和中金公司的估算(见《揭秘:中国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是如何配置的?》),在中国的外汇储备中,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资产分别约占66%、20%、11%和3%,即,美元资产约占中国外汇储备的三分之二。
半个多月来(11月30 日至12月16日),美元对人民币升值了0.934%,2万余亿美元外汇储备的账面价值减少了18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300亿元);另三分之一的外汇储备是否也出现了账面价值减损呢?
要看欧元、英镑和日元是否对人民币也同步出现升值。这半月来,英镑对人民币升值最快,达到了2.79%,外汇储备中英镑资产的账面价值的减少应为7亿英镑(折合人民币60亿元);而欧元和日元却分别对人民币贬值了1.38%和4.09%,相对应的外汇储备中的账面价值则增加了80亿欧元和4382亿日元(分别折合人民币587亿元和269亿元)。
如此算来,在17天的外汇市场动荡中,外汇储备在账面价值的计算上减少了502亿元人民币,相当于72.5亿美元,并非上述的282亿美元。
此外,毋庸赘述的是,账面价值减损并不是汇兑损失。——没有实际的汇兑行为发生,何来损失呢?
被瘦身的外汇储备确实只有3万亿美元
国家外汇管理局每月公布的外汇储备是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公布的外汇储备量,即,政府持有的可自由兑换的货币。换句话说,3万亿美元是中国政府持有的可自由兑换的货币(包括高流动性的外汇资产),并不包括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持有的外汇及外汇资产,也不包括中国政府持有的其他储备资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规定了国际储备货币的构成标准。在这个标准中,外汇储备、黄金储备、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头寸和特别提款权共同组成了国际储备货币。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截至2016年11月,我国的国际储备货币总计为3.14万亿美元,其中,外汇储备3.05万亿美元、基金组织储备头寸和特别提款权均为0.0098万亿美元,黄金储备0.0698万亿美元,其他储备资产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理论上讲,中国政府可动用的储备货币不是3.05万亿美元,而是3.14万亿美元。
还有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已花开别处
在中国政府的外汇储备资产中,约有2万亿美元的外汇资产并未列入外汇储备,甚至部分资产不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中。而这2万亿美元又曾真实地存在于外汇储备中,只是自2007年起逐步被剥离,离开了外汇储备统计的范畴,以至于几乎被人们忘记了,但又常常有人想一揭它们的神秘面纱。
曾任国家外汇管理局综合司司长的管涛博士就公开表示过,“近年来我国创新外汇储备运用,向四朵金花、中投、政策性银行、丝路基金等机构的注资,以及通过商业银行发放的委托贷款等,都已经从公布的外汇储备余额中做了剔除。如果仍是央行股权或者债权,则记录在央行其他外汇资产项下;如果是由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购汇注资的,则已经移出了央行资产负债表。”
——“中投”有8000亿美元资产
打开“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官网,可以清楚地看到,成立于日、注册资本2000亿美元的中国国家主权投资机构“中投”,旗下拥有“中投国际”、“中投海外”和“中央汇金”三家赫赫有名的子公司,分别投资于海内外不同领域。该公司仅用了8年的时间,总资产就翻了两番,扩大至8000亿美元(截至2015年底)。当年的2000亿美元注册资本金就是政府通过发行1.55万亿人民币的特别国债从外汇储备中购买出来的,外汇储备在2007年9月瞬间减少了2000亿美元。
——外储委托贷款1000亿美元
外汇储备委托贷款(简称“外储委托贷款”)是国家外汇管理局对外汇储备运用的一种业务创新。自2010年以来,外汇局通过与国开行、进出口银行、民生银行等合作,向“走出去的企业”发放了多笔委托贷款,其中包括支持中俄管道供油250亿美元、中俄原油增供673亿美元等。由于此类信息披露较少,因此统计极为困难。据粗略且不严谨的估算,此类委贷规模至少有1000亿美元左右。
——丝路基金、亚投行等带走了400亿美元
根据公开报道,为配合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国的外汇储备还通过注资的方式参与了成立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即“亚投行”,AIIB)、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等的建设。其中,丝路基金获得外储注资65亿美元,亚投行获得注资297.8亿美元,新开发银行获得首批注资20亿美元(中国总注资达410亿美元)。这些资金无疑也从外汇储备中移除。
——神秘的四朵金花+两枝绿叶+国新国际
除了传统投资方式外,国家外汇管理局还通过旗下投资公司分别投资于不同国家地区或领域。据报道,“四朵金花”(华新,华安,华欧,华美)分别专注于欧洲、美国、新加坡等地的投资;成立最早的华安则无固定投资区域。
银杏树、绿玉曼陀罗两枝绿叶也分别置于各朵金花旗下,直接进行境外投资。虽然“四朵金花”的注册资金不多,但经对公开信息的梳理,可以估算到他们管理的资金约有1万亿美元左右。
即便是最晚成立的国新国际投资有限公司(简称“国新国际”,成立于2012年5月),虽然其管理的资金目前还不清楚,但可从其111亿美元的注册资本(分别由外汇局的外汇储备和国资委共同出资)窥得一斑。
经过上述梳理,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政府实际拥有或管理的外汇储备资产应该已超过了5万亿美元。这样庞大的外汇储备资产,还有何担忧呢?而丁教授所讲的1.5万亿美元的降储目标不过是在3万亿美元的基础上减少1.5万亿美元。而减少1.5万亿美元的外储,就意味着能够减少10万亿元人民币的基础货币投放压力,这对迫切需要降杠杆的中国经济难道不是一件幸事吗?
李迅雷:不来一场次贷危机那样的挤泡沫风暴,中国经济难以脱虚向实
作者丨李迅雷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特邀成员、齐鲁资管首席经济学家
来源 | lixunlei (ID:lixunlei0722)
中国经济将脱虚向实吗?
看到对中央经济会议铺天盖地的解读和点评,都非常正面,足见这次会议给明年中国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且切合实际,得到了大家一致好评。其中,有一个颇为主流的解读是今后中国经济要改变脱实向虚的不正常现象,实现脱虚向实。我觉得问题似乎没有那么简单,对此提些不同看法。
从实业层面看经济脱实向虚现象
从理论上讲,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经营成本上升,则盈利就得下降。统计数据表明,2007年以来中国低收入群体的薪资增幅要高于中高收入群体,这表明劳动力成本呈上升趋势,一方面是因为农业转移人口数量的减少(2010年达到峰值),另一方面是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减少(2011年达到峰值)。此外,土地成本、环保成本等都在上升,也使得经营成本进一步上升。企业为了应对盈利下降,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转行,脱实向虚,投资房地产或金融;二是加杠杆,扩大生产规模,薄利多销。民企一般多选择前者,因为民企的融资成本高,难以加杠杆,且船小好调头;国企则多选择后者,因为融资成本相对低,且又要担负起稳增长的任务;另外一个原因是国企中的僵死企业多,靠银行贷款才能存活。根据国资委的数据,月份,国有企业(不含金融企业)利润总额19197亿元,同比仅增长0.4%,负债总额86.5万亿元,同比增长10.4%。可见负债的增长幅度要远超利润的增幅,资产负债率水平仍在上升。
例如,仅国企的杠杆率(负债/GDP)就达到114%,若加上民企的负债规模,中国企业的总体杠杆率水平是美国的两倍左右,应该是全球最高了。按中财办杨伟民副主任的说法,每年的利息支出就要超过4万亿,相当于2015年中国的GDP增量部分。
那么,有什么办法来降低企业债务水平呢?现在提到的办法之一是债转股,但国企86.5万亿债务中,究竟能转出去多少呢?此外,还要考虑到债务的增长迄今仍超过两位数。这是一道简单的算术题,我的初步结论是今后企业的杠杆率水平还会继续上升,不过,上升的幅度会有所下降。
这也说明,只要经济增速仍在回落,实体企业的盈利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观,那么,投资实业的意愿也难有提升空间,脱实向虚的基本趋向很难改变。
地方政府层面看脱实向虚现象
从今年前三季度GDP初步核算结果来看,金融业的增加值要占GDP总量的8.8%,而美国不足7%,日本只有5%。这也是中央政府对脱实向虚的担忧所在,如银行的利润总额要占到所有上市公司利润额的50%以上,还不包括其他金融企业的利润。既然金融的占比如此之高,金融资产的泡沫如此明显,为何不去抑制金融的发展呢?
从地方政府的行为看,不仅不去抑制金融业的发展,还制定多种优惠政策来引进金融企业,通过给地给楼、退税、给户口等手段竞相吸引金融企业落地,这显然不像是脱虚向实的做法。这些年来,我国号称要建成国际、国内金融中心或中部、西部金融中心的城市数不胜数,且城市内的各区也要竞相发展金融,这或与中央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有关,因为金融业来钱快,不仅可以拉动当地的GDP,而且还能增加税收,何况发展金融业还有利于节能减排指标的完成。
这些年来,凡是税收增长快的城市,绝大多数靠金融和房地产,如上海的GDP增速与全国同步,但财政收入增长大约是全国的四倍左右。既然要考核地方政府在稳增长方面的政绩,地方政府势必会想尽各种办法来增加GDP,金融业相对不受气候和地理环境的限制(尽管金融业很具有地域性),且地方政府投入不大,这也是各地竞相要建金融中心的原因。
从全国层面看,这两年来证券与房地产交易都非常活跃,去年股票加杠杆,导致中国股市的交易量约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今年买房加杠杆,居民新增房贷规模几乎是去年的两倍。股市和楼市不仅交易异常活跃,泡沫化程度也很高,早在201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提出高杠杆、泡沫化现象,如今两年过去,泡沫化程度更高了。既然如此,为何不能像美国等发达国家一样推出资本利得税和房产税呢?
80年代末的时候,台湾的股票交易异常活跃,一天的最高成交量记录为76亿美元,是当时纽约交易所和东京交易所交易量的总和,1988年台湾当局试图推出资本利得税,导致股市暴跌,资产泡沫破灭,之后只得取消征税计划。如今,台湾的资本利得税还是推出了,交易就变得很清淡,当地券商苦不堪言。
而中国当前无论准备推任何一项改革,都必须守住稳增长和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这两条底线,按本人愚见,这也是稳中求进的内涵。如果资本利得税和房产税的推出不会导致股价和房价的悬崖式下跌,那就早应该推出了,但谁也不敢保证不出问题。但经济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不像物理或化学问题,可以通过实验室来解决。资本利得税和房产税越是不敢出台,资产泡沫就越大,脱实向虚的趋势就越难逆转。
从金融层面看经济脱实向虚现象
1996年中国的M2规模才7.5万亿左右,股市的规模也很小,即便股市换手率全球第一,对国内外经济的影响都不大。但如今M2达到153万亿,是20年前的20倍,股票总市值也成为全球第二,但实体经济的增幅并没有那么大,这是导致货币泛滥的根本原因。
货币泛滥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中国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对银行的负债,对应的是银行的资产,但银行的资产又对应着对储户的负债,简言之,总负债越大,总资产也越大,理财和资产管理的需求也越大。政府和企业除了对银行负债外,还通过发债的方式对全社会负债,当前债券余额已经超过62万亿,估计全社会的总负债占GDP比重大约在250-270%之间,故资产证券化的需求也很大。
对中国的居民部门而言,估计有理财需求的资产也超过100万亿,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银行储蓄,今后居民部门还需要改变资产配置的结构,即要减少房地产的配置比例,增加金融资产的配置比例,尤其是海外金融资产配置过低、权益类资产配置过低,这与中国作为货币规模第一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同时也意味着金融产品的发展空间还很大,实物产品的产能过剩,虚拟产品的供给不足。
在稳增长的既定条件约束下,估计今后几年M2的增速和信贷增速仍需维持在10%以上,也就是实体经济的规模扩张要远低于虚拟经济,因为实体经济的繁荣要靠需求来推动,目前是供给过剩。尽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改善供给,但由于货币的超发并没有给中低收入群体带来收入水平的大幅提升,故总需求不足将是一个长期问题。M2的增长部分大多落到了高收入群体中,这也是脱实向虚趋势难以改变的主要逻辑,即货币泛滥不仅带来“虚”的需求大增、供给不足,而且还导致“实”的需求不足而供给过剩。
总之,如果不来一场类似美国次贷危机那样的去杠杆、挤泡沫风暴,中国经济脱实向虚的现象恐怕仍将延续下去,尽管我真心希望中国在今后几年可以通过改革来逐步化解金融风险,让资产泡沫渐渐消退。
_________________
喜欢文章,随意打赏▼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意见,并不代表本平台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关于版权:若文章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
A股回暖,金融圈筹建读者实盘交流群,欢迎各路股神添加金融圈管理员微信号:CBD_MEIR,共同奔向财务自由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外汇储备2017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