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为民营企业500强名单创新发展打碎“玻璃门”

谁来为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打碎“玻璃门”?——部分科创企业家的“苦水”
新华社杭州6月24日电(记者魏董华)自主研发的高精尖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外垄断……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下,一些民营企业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致力于扭转关键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但在近期采访中,一些企业家向记者反映,好技术在推广过程中屡受挫折,呼吁和期盼有关部门能尽快打碎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发展路上的“玻璃门”。
研发:倾尽家产、子承父业搞科研
“当时我把自己的房子卖了,还抵押了三套房子拿到贷款,背水一战。”浙江润祁节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祈同刚倾尽家产研发成功“核电汽水分离再热器”,打破了法国公司的全球垄断。据业内专家测算,这项技术至少可以带动上千亿元投资。
这个有“核电之肾”之称的设备,是核电站常规岛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核电站的工作效率。“这个产品全球没有人做过,找不到现成生产设备。手上只有东方电气给的一尺长样品,靠想象倒推,用显微镜测精度,经过上万次实验,进行了6次更新换代最终成功。”回忆3年研发的艰辛,祁同刚一脸凝重。
去年9月,“核电汽水分离再热器”通过了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组织的技术鉴定,专家认为这项技术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一项技术创新的背后是一批企业家和科创人员筚路蓝缕的研发历程。浙江杭州一家民办科研所“天华科技”的创始人陆氏两代都是著名工程专家,父亲陆祖荫在上世纪50年代新安江水电站建设时,提出木笼围堰化整为零的施工方法使电站提前1年发电。
子承父业,儿子陆见华在父亲指导下专研系列“异形桩”,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构思,到2002年完成中间性试验,经历了20多年艰辛坎坷。最终Y形桩于2008年获批国家一级工法,陆见华也因此获得教育部及杭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项工程技术发明的最大特点,就是不仅能改善工程质量,而且可降低工程造价。”陆见华说,在内河航道升级改造、高速公路建设、市政建筑工程等大型基础设施领域,可以替代传统的圆桩或方桩。
推广:带着“球”满场跑却找不到“球门”
科研成果带来的喜悦没有维持多久,就在市场推广的前期遭遇当头一盆冰水。令祈同刚万万没想到,这么高端的核心技术,推广应用却困难重重。
“我们找过核电站,找过核电站的配套供应商,找过检验机构……都说没有证不能用,但是又不告知应该办什么证、去哪儿办。”祁同刚说,就像带着“球”满场跑,却找不到“球门”。他随手从包里掏出十几张知名风投机构的名片,“这么多人看准这项技术的前景,追着给我投资,可是我到现在一套设备都卖不出去,怎么敢再投资啊?”
一些企业反映,部分地方政府和相关单位在对待企业存在规模上“重大轻小”,在身份上“重公轻私”,在地域上“先内后外”,导致一些自主研发的高新技术“藏在深闺人未识”,因为缺乏后续的投入研发,技术未能转化为生产力。
宁波一家公司研发的“单元式多向变位装置”打破了外国公司垄断,也在杭州湾跨海大桥上有了成功示范,但在其后近3年参与的全国24座桥梁招标书中,均明确规定“伸缩装置必须进口”。
陆见华曾多次主动写信给省市相关领导,介绍新型异形桩对软土层城市修建各种大型建筑桩基工程具有施工简单方便、环保清洁等优势,并恳请给一次试验机会,“打一根试验桩看看能否适应工程要求,但是大部分的信都石沉大海。”
陆氏父子十多年投入研发资金逾百万元,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超千万元,签约专利使用费百万元,但实际上仅拿到资金数十万元,大量的资金被积欠和拒付。“现在我连打官司的钱也没有。”更令陆见华感到心酸的是,在一次图纸会审会议上,有一位专家当面提出“不要用他的技术,因为他会追着讨要专利费”。
困惑:好技术落不了地,问题究竟在哪里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一些企业家说,看政策激动得睡不着觉,觉得自主创新的春天来了,但是现实中有时候连上“跑道”的机会都得不到。
资料显示,我国核电站每个机组仅采购各种换热管的费用就在1亿元左右,目前国内20多个在运机组仅此项采购费用每年高达20多亿元。
法国一家生产该设备的集团中国区总裁得知研发成功的消息后,第二天就赶到浙江桐庐,给祁同刚提了两个建议:全资收购,价格润祁公司开;现金入股,共同扩大投资。祈同刚当场拒绝了对方:“答应他们的条件,我个人可以发一笔大财,可是巨大的市场又被外国人垄断了。”
更让他感到焦虑的是,按照《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未来平均每年投产和新开工机组都要达到6台左右,这个行业将成为吸引投资的广阔“蓝海”。可他们连一次进场试验的机会都拿不到。“即便最后失败,最坏的结果就是热转换效率不理想,也不会对核电站造成任何安全影响。”
陆见华等一批企业家表示,科技创新不仅需要科技研发,更重要的是要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而这需要有实力而且有眼光的企业家来推动民间科技发展的进程。但是现实中,明明多次得到专家鉴定好评和政府部门的认可,各种科技奖项评选也都获得过,然而始终被束之高阁。“好技术落不了地,问题究竟在哪里?”陆见华说。
谁来为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打碎“玻璃门”?——部分科创企业家的“苦水”
自主研发的高精尖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外垄断……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下,一些民营企业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致力于扭转关键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新华社杭州6月24日电(记者魏董华)自主研发的高精尖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外垄断……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下,一些民营企业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致力于扭转关键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但在近期采访中,一些企业家向记者反映,好技术在推广过程中屡受挫折,呼吁和期盼有关部门能尽快打碎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发展路上的“玻璃门”。
研发:倾尽家产、子承父业搞科研
“当时我把自己的房子卖了,还抵押了三套房子拿到贷款,背水一战。”浙江润祁节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祈同刚倾尽家产研发成功“核电汽水分离再热器”,打破了法国公司的全球垄断。据业内专家测算,这项技术至少可以带动上千亿元投资。
这个有“核电之肾”之称的设备,是核电站常规岛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核电站的工作效率。“这个产品全球没有人做过,找不到现成生产设备。手上只有东方电气给的一尺长样品,靠想象倒推,用显微镜测精度,经过上万次实验,进行了6次更新换代最终成功。”回忆3年研发的艰辛,祁同刚一脸凝重。
去年9月,“核电汽水分离再热器”通过了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组织的技术鉴定,专家认为这项技术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一项技术创新的背后是一批企业家和科创人员筚路蓝缕的研发历程。浙江杭州一家民办科研所“天华科技”的创始人陆氏两代都是著名工程专家,父亲陆祖荫在上世纪50年代新安江水电站建设时,提出木笼围堰化整为零的施工方法使电站提前1年发电。
子承父业,儿子陆见华在父亲指导下专研系列“异形桩”,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构思,到2002年完成中间性试验,经历了20多年艰辛坎坷。最终Y形桩于2008年获批国家一级工法,陆见华也因此获得教育部及杭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项工程技术发明的最大特点,就是不仅能改善工程质量,而且可降低工程造价。”陆见华说,在内河航道升级改造、高速公路建设、市政建筑工程等大型基础设施领域,可以替代传统的圆桩或方桩。
推广:带着“球”满场跑却找不到“球门”
科研成果带来的喜悦没有维持多久,就在市场推广的前期遭遇当头一盆冰水。令祈同刚万万没想到,这么高端的核心技术,推广应用却困难重重。
“我们找过核电站,找过核电站的配套供应商,找过检验机构……都说没有证不能用,但是又不告知应该办什么证、去哪儿办。”祁同刚说,就像带着“球”满场跑,却找不到“球门”。他随手从包里掏出十几张知名风投机构的名片,“这么多人看准这项技术的前景,追着给我投资,可是我到现在一套设备都卖不出去,怎么敢再投资啊?”
一些企业反映,部分地方政府和相关单位在对待企业存在规模上“重大轻小”,在身份上“重公轻私”,在地域上“先内后外”,导致一些自主研发的高新技术“藏在深闺人未识”,因为缺乏后续的投入研发,技术未能转化为生产力。
宁波一家公司研发的“单元式多向变位装置”打破了外国公司垄断,也在杭州湾跨海大桥上有了成功示范,但在其后近3年参与的全国24座桥梁招标书中,均明确规定“伸缩装置必须进口”。
陆见华曾多次主动写信给省市相关领导,介绍新型异形桩对软土层城市修建各种大型建筑桩基工程具有施工简单方便、环保清洁等优势,并恳请给一次试验机会,“打一根试验桩看看能否适应工程要求,但是大部分的信都石沉大海。”
陆氏父子十多年投入研发资金逾百万元,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超千万元,签约专利使用费百万元,但实际上仅拿到资金数十万元,大量的资金被积欠和拒付。“现在我连打官司的钱也没有。”更令陆见华感到心酸的是,在一次图纸会审会议上,有一位专家当面提出“不要用他的技术,因为他会追着讨要专利费”。
困惑:好技术落不了地,问题究竟在哪里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一些企业家说,看政策激动得睡不着觉,觉得自主创新的春天来了,但是现实中有时候连上“跑道”的机会都得不到。
资料显示,我国核电站每个机组仅采购各种换热管的费用就在1亿元左右,目前国内20多个在运机组仅此项采购费用每年高达20多亿元。
法国一家生产该设备的集团中国区总裁得知研发成功的消息后,第二天就赶到浙江桐庐,给祁同刚提了两个建议:全资收购,价格润祁公司开;现金入股,共同扩大投资。祈同刚当场拒绝了对方:“答应他们的条件,我个人可以发一笔大财,可是巨大的市场又被外国人垄断了。”
更让他感到焦虑的是,按照《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未来平均每年投产和新开工机组都要达到6台左右,这个行业将成为吸引投资的广阔“蓝海”。可他们连一次进场试验的机会都拿不到。“即便最后失败,最坏的结果就是热转换效率不理想,也不会对核电站造成任何安全影响。”
陆见华等一批企业家表示,科技创新不仅需要科技研发,更重要的是要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而这需要有实力而且有眼光的企业家来推动民间科技发展的进程。但是现实中,明明多次得到专家鉴定好评和政府部门的认可,各种科技奖项评选也都获得过,然而始终被束之高阁。“好技术落不了地,问题究竟在哪里?”陆见华说。
[责任编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华龙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最佳浏览环境:分辨率以上,浏览器版本IE8以上)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青枫北路18号凤凰座A栋7楼 邮编:401121 广告招商:023- 传真:023-
经营许可证编号:渝B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20826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新出网证(渝)字002号【科技专论】谁来串起创新成果的珍珠链
我的图书馆
【科技专论】谁来串起创新成果的珍珠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在于创新,各类企业都要把创新牢牢抓住,不断增加创新研发投入,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培养创新人才队伍,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市场需求有机衔接,争当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军。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再卖出去,要经历马克思所说的“惊险的一跃”——由商品到货币的转换。科研成果好比是闪光的珍珠,没有串起来是形不成美丽的珠链的,而企业家就是串起珠子的线。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的才能和作用,让他们成为串珠的绳,使创新的珍珠项链闪闪发光。
  企业家是创新的“中枢”
  企业家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是创新创富的活力之源。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创新的本质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所做的新的组合”。
  科研创新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具有其内在的特殊规律性,通常需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创新”,即通过科技研发的投入,形成科技成果;第二阶段是“创业”,即通过继续追加投入,把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第三阶段是“服务”,即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形成有机发展的产业集群,为社会持续创造价值和提供服务。在现实工作中,第一阶段主要是科研院所的职能;第三阶段政府做的最多,但较为关键的第二阶段,工作却往往较为薄弱。这个阶段的活动实质上就是科技创业,通过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家队伍,使科技成果产品化、产业化,这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环节。
  创新不是发表论文、申请到专利就大功告成了。创新必须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落实到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贡献,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社会财富。从企业技术创新看,一要有内在动力,二要有创新机制,三要有核心人才,四要有物质保障,这些都主要靠企业家来做。条件具备了,专家才能发挥作用,具体创新工作才能推进。所以,企业技术创新首先也要靠企业家。从比尔·盖茨到乔布斯、从柳传志到马云,都是创新型企业家,他们不仅是技术创新者,更重要的是通过整合资源,把技术创新转化为产品和产业。
  企业创新遭遇“头脑缺乏症”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过去那种靠要素、投资驱动发展的模式难以为继,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感叹“老路走不通了”,开始从“不想创新”的梦中醒来,但“不敢创新”“不会创新”的问题依然突出。
  风险太大,不敢创新。许多企业家对创新是又爱又怕,企业要做大必须创新,但创新总是充满风险,企业进行高技术创新面临很大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技术流失风险等,一旦创新失败,就会蒙受巨大的损失甚至破产。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你创新,我冒仿”的山寨文化盛行,不少企业深受盗版侵权之苦,一不留神就可能“先驱变先烈”,患上“创新恐惧症”。企业界就流传着“不创新慢慢死,一创新快速死”的说法。
  能力有限,不会创新。中高端人才稀缺,是企业创新的阿喀琉斯之踵。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公布的《2015中国企业家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显示,60.7%的企业家认为,创新人才缺乏是制约企业创新的最主要因素,企业创新常常遭遇“头脑缺乏症”。有些企业家认为,靠技术创新不如搞房地产来钱快,靠引进合资可以省时、省事,不惜花大本钱引项目买设备,不愿用重金引人才借外脑,结果往往是“一流的设备”生产“二流的产品”,卖“三流的价格”。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已经成为苹果产业链中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制造基地,但同时也是最没有话语权的一个群体,因为这个庞大的制造基地的利润率只有不到2%。
  融资太难,不能创新。企业创新离不开资金支持。没有创新投入,就谈不上技术创新。研发投入不足,是我国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我国大中型企业的研发投入不到1%,远低于跨国公司3%~5%的水平。同时,由于法治不健全,有的企业大规模融资之后并没有把钱用于技术研发,他们更喜欢赚快钱,巨量资金流入股市、楼市,产生套利型企业家。
  营造适合“苹果”成长的环境
  促进创新型企业家蓬勃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环境。前些年,有地方提出斥资5000万培养乔布斯式领军人物,引发社会争议。培养“乔布斯”固然需要行政的“关注”,但根本在于营造适合“苹果”成长的生态环境。
  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管好用好“有形之手”。企业创新的内在动力在企业而不在政府,企业是内因,政府是外因。政府抓企业是要服务企业,不是包办代替,不是简单管理,而是要给企业以提示,给企业以环境,给企业以平台。要完善区域公共创新服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让企业不为盗版侵权所累,减少“自主创新之痛”,走出“不创新等死,创新是找死”的困局。要完善创新激励机制,更好发挥政府投入的“四两拨千斤”作用,形成支撑企业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给企业创新插上金融翅膀。要加快推进简政放权,大力消除各种有形无形的栅栏,坚决推倒各种院内院外的围墙,使政府的“有形之手”从不该管的领域中缩回来。
  培育企业家精神,让企业家在市场浪潮中搏击成长。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最大的成就,是企业家精神的崛起。实践表明,创新驱动之动力在市场,企业发展的活力在市场,企业家成长的战场在市场。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按市场规则办事,让市场决定产业、企业的进退。
  垄断是创新的天敌。开放市场准入是激发企业创新的动力之源。要有序打破行业垄断,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拆除“玻璃门”和“弹簧门”,让各种市场主体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充分激发企业家的创新精神,用企业家精神点燃创新引擎。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发挥企业家在创新决策中的重要作用。“春江水暖鸭先知。”企业家离市场最近,对技术创新需求最敏感。创新的主体是企业,要聆听企业的声音,让企业告诉我们什么束缚、阻碍了创新。18世纪纺织机被英国视为秘不外传的富国之宝,严禁机器出口和人才外流。1790年,英国机械工程师塞缪尔·斯莱特乔装成农场工人,逃过英国当局监察进入美国,凭借记忆复制出阿克莱特纺织机,由此拉开了美国工业革命的序幕。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是,将斯莱特重金引进美国的,正是两名美国企业家。
  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体制,发挥企业家在国家创新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吸收更多企业参与研究制定国家技术创新规划、计划、政策和标准,使创新与市场有效对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企业建立各类研发机构,并鼓励企业研发机构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参与和承担国家科研任务。建立健全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机制,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障碍,促进科研人员在事业单位和企业间合理流动,打通科研与市场的旋转门,让更多实验室成果走进企业、流向市场。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周湘智,湖南省社科院副研究员)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或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
打破民间投资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
来源:作者:
打破民间投资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
投资被看作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让更多的民间投资愿意走向市场,愿意走向实体经济,对广东经济转型至关重要
◎ 陈丹(广东省工商联主席)
◎ 本文责编/郭芳
  投资被看作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如何驾驭好它,使之成为经济增长“压舱石”,是当前经济面临的问题。
  让更多的民间投资愿意走向市场,愿意走向实体经济,对广东经济转型至关重要。2017年一季度,广东民间投资3494.76亿元,同比增长11.1%,占全省比重为61.5%。
民间投资仍面临制度壁垒
  对广东而言,尽管民间投资保持稳定增长,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保持民间投资平稳较快发展仍存在不少制约因素,这其中有体制机制、市场环境问题,也有企业发展自身问题,须引起高度重视。
  问题一:民营企业对市场投资信心有待加强。从调查情况看,接近或超过一半企业认为市场萎缩、投资预期不确定、资金链紧张。问卷显示,当前影响民间投资的主要因素: 50.77%认为投资预期不确定性增强,49.62%表示投资信心不足,47.69%认为资金紧张融资困难, 17.69%不了解国家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
  问题二:民间投资仍面临制度壁垒。随着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有很大改进。但仍存在不少行政行业垄断、地方行业垄断与保护主义。
  一是民营企业区别对待还一定程度存在。调查显示,在企业投资时是否存在因为民企身份被单独设置附加条件或被排除在外问题上,8.5%表示被排除在外,29.6%表示有附加条件,28.5%的企业表示有隐性歧视存在,三项占比高达66.6%,意味着多数企业在投资时受到不同程度区别对待。二是国有垄断行业隐形壁垒难以打破。尽管市场准入条件不断放宽,传统国有垄断行业逐步向民间资本开放,但放开后国有企业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民间资本要想真正进入并与其竞争,面临困难。
  问题三:民营企业政策获得感不高。尽管各级政府出台系列政策举措,但政策的系统性、协调性、可操作性仍显不足。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企业表示近年没有享受过政策优惠或政策扶持。
  民营企业没有享受相关政策优惠的原因是:有政策,但企业不知道(31.54%);知道政策,但是申请手续繁琐,不愿意申请(58.08%);政策优惠力度太小,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没有吸引力(60.77%);条件过高,享受不到(45.77%)。
  问题四:混改项目缺少吸引力。近年来,地方政府大力推动混改,但效果并不理想。问卷调查中,有78.08%的企业没有参与PPP(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只有18.46%的企业参与过PPP项目。企业在PPP项目申请和参与过程中遭遇过的主要问题有:部分项目含金量不高,预期收益不明(21.54%);项目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不完善(18.08%);项目信息不透明(16.15%);等等。
  问题五:用地、融资、经营成本高企,导致投资回报过低,成为抑制投资信心的重要因素。一是用地矛盾难以解决。用地难成众多民营企业家的共同心声。此外,民营企业征地难、拿地难,手续繁、关卡多、时间长。二是短贷长投现象非常突出。在影响民间投资因素调查中,资金紧张融资困难占比高达47.69%。多数民营企业由于固定资产较少、担保抵押物不达标,以及财务制度不透明,很难得到金融机构信贷支持。三是经营成本居高不下。由于劳动力、原材料等成本不断上升,企业成本逐年增加。
在关键问题、重要领域有所突破
  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已进入深水区,继续保持民间投资稳定向好发展,广东要在关键问题、重要领域有新的突破,加大力度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养新的增长动能,顺利实现经济转型期的动能转换。
  建议一:努力破除民间投资壁垒,稳定投资预期。目前,行业壁垒已经成为当前影响民间投资的最大难题。建议政府加大力度,破除民间投资进入交通、油气、养老、教育等领域不合理限制和隐性壁垒,进一步打破阻碍民间资本投资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加快推进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严格落实企业投资项目准入负面清单、行政审批清单和政府监管清单管理。
  同时,政府要继续发力推动PPP。建议尽快推出针对民间投资的重大项目招标推介清单,在顶层设计上规范与创新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此外,创新民间投资的参与模式,加大专项建设基金支持力度,通过资产证券化、股权转让等金融手段,平衡PPP项目长周期性和民间投资的短期利益之间的矛盾,提高民间投资的参与意愿。
  建议二:切实解决突出问题,增强民间投资动力。一是实实在在降低企业成本。认真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成本行动的各项工作,落实国家各项正税清费政策,加快推进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零收费”,大力精简归并“五险一金”,切实打好降低企业物流、用工、财务等成本“组合拳”。
  二是加大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对金融创新的支持力度,进一步研究建立信贷风险补偿基金、政府转贷基金、政策性担保基金,采用民资参股形式,引导民间资本参股进入风险补偿、转贷、担保基金,不断扩大规模形成体系,加大对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支持力度。
  三是不断拓宽民营企业融资途径。进一步加强融资渠道规范化建设,规范运作并充分发挥小额贷款公司、风险投资、股权融资和发行债券等融资渠道作用,引导企业多渠道融资,有效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四是增强土地供给效率。针对当前不少企业用地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的实际,建议明确地方政府解决的主体责任,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点督办,协调联系各方,采用一企一策办法,简化手续,消除矛盾纠纷,促进问题解决。
  建议三:结合广东实际,提高政策引导扶持的精准度。突出重点,选取重点领域行业、特色优势企业优先扶持,发挥有限资源的最大效益,提高扶持精准度。
  一是扶持成长性好的高新技术产业,在税收政策上给予优惠,进一步提高科技投入的意识和强度,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科技投入。二是扶持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完善财政资金对优势特色产业的扶持方式,撬动更多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支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三是扶持民办社会事业发展,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为民间资本进入社会事业领域创造公平公正环境。
  建议四: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民间投资服务效能。一方面,政府要不断优化政策服务。比如,结合地方实际,出台配套政策及细化措施,推动政策落实到位,为民间投资创造更良好的环境;提高政务服务水平,着力解决束缚办事创业手脚的突出问题,切实提高行政服务效率,更充分释放改革红利。
  另一方面,要加强技术平台建设。针对广东制造业转型存在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等问题,建议财政加大公共技术平台建设支持力度,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引导民间投资转变到集约型、以提高技术含量为特点的投资方式上,促进产品技术升级换代。
欢迎关注“南方杂志”公众号(微信上长按二维码识别 )
编辑:关远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营企业 英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