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传统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 500 强企业用年薪 60

“2017中国企业500强”出炉,谁是第一?谁最赚钱?谁最亏钱?(附完整榜单)|中石油|制造业|500强_新浪财经_新浪网
本文选自“华尔街见闻”微信公众号,作者位宇祥。9月10日,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联合发布“2017年中国企业500强”排行榜。(文末附全部榜单)那么,有哪些企业榜上有名?入围500强年收入最少要多少亿?500强都赚钱吗?哪家企业最赚钱?又有哪些企业新晋入榜?国家电网第一2017中国企业500强实现营业收入64.0万亿元,较上年增长7.64%;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2.83万亿元,较上年增长3.18%。其中,国家电网营业收入超过2万亿元,跃居榜首。中石化和中石油分列第二和第三名。榜单前十名都集中在能源、银行、建筑、保险等领域。而入围500强的门槛,今年也是再创新高,达到283.11亿元。较上年500强大幅提高39.65亿元,提高幅度为自2002年发布中国企业500强以来最高。统计数据显示,强企业中,营业收入最低为20亿元。经过16年发展,企业入围门槛翻了约14倍。谁最能赚钱?榜单上,利润额排名前十的企业中,有七位来自银行业,四大行(工行、建行、农行、中行)利润额分列前四名。500强企业都能赚钱吗?答案并非如此。榜单另一侧,除大连万达集团暂无数据外,共有43家处于亏损状态,占比约8.6%。亏损最严重的企业主要集中在煤炭、钢铁和有色金属领域。其中,鞍钢集团亏损最严重,为-67亿元。哪家从业人数最多?若以从业人数为参照,500强企业两极分化十分明显。头部企业中,超过百万人口的企业有两家,分别是中石油和平安保险。其中,中石油吸纳劳动人口能力最强,为151万人。平安保险仅次于中石油,也有140万人。制造业哪家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强国之基。2017中国企业500强中制造业企业为245家。前十名中,汽车企业占据四席,分别是上海汽车、东风汽车、中国一汽和。此前,华为凭借强大优势在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夺冠。在最新公布的中国制造企业500强中,华为依然取得不俗成绩,惜败东风汽车,排名第四位。谁的海外资产最多?2017年中国跨国公司100大及跨国指数显示,中国的“三桶油”(中石油、中石化、)海外资产规模最大,分列前三名。其次,中国中信集团、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海航集团、中国中化集团在海外的资产配置规模较大。谁拥有专利最多?2017 中国企业 500 强(414 家企业提供数据)共投入研发资金 7359.3 亿元,同口径同比增长了 11.02%;合计拥有专利 73.7万件,其中发明专利 22.9 万件;共参与制定标准数 39393 项,其中国内标准 37487 个、国际标准 1403 个。其中,国家电网公司拥有专利62036项,居第一名。新入榜千亿企业有哪些?新经济新业态企业群崛起纵观近十年的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互联网、供应链服务等新经济企业群发展迅猛。互联网企业在十年来的榜单上,数量越来越多,排名越来越高。其中京东、阿里巴巴、腾讯和百度的排名分别为:59、103、109和213。2017中国企业500强名单综合经济日报、国是直通车、央视等(编辑:姜禹)中国企业500强招聘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admin1@&&&&&&&&&&&&&&&&为什么传统制造业 500 强企业用年薪 60 - 80 万元都招不到互联网的运营人才? - 知乎2674被浏览409575分享邀请回答0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为什么传统制造业 500 强企业用年薪 60 - 80 万元都招不到互联网的运营人才? - 知乎2674被浏览409575分享邀请回答4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为什么传统制造业 500 强企业用年薪 60 - 80 万元都招不到互联网的运营人才? - 知乎2674被浏览409575分享邀请回答该回答已被折叠 mp./s?__biz=MzA5NzgzMDgyNA==&mid=&idx=1&sn=a3dff62ef81e&scene=4#wechat_redirect关于互联网,有各种各样的理解,而随着互联网思维一词的出现,我们更是将所有的互联网行业的经验加上去,不得不说,我们创造了一个概念,或者说我们跟随了别人的概念。但即使如此,我们仍然不能阻止越来越多的对她的解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互联网思维。  所以,我特意避开思维这个话题,因为她有太多的争议性。换一个角度,从她造成的结果来进行分析,来谈谈互联网形态,当然,她也许并不是互联网的,只不过我给她署了这么个名。  讥讽一下新新事物  当我们坐在电脑前,习惯性的打开一个网页,搜索感兴趣的内容;或者打开一个社交软件,和朋友聊天刷微博刷空间,等等。我们已经习惯于利用网络的种种便利,几乎不必去考虑什么是互联网,因为那不重要。  而我们却日益遭受披上各种外衣的互联网的侵蚀,它试图改变我们原本的认知,让我们相信它几乎无所不能,还有人大肆宣扬互联网会改变世界,以至于让我们忘了人才是这个世界的主导。当然,人也习惯于被自己所创造的东西控制。  但互联网的本质是打破信息壁垒,建立信息连接。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产生信息,这些信息的连接构成了整个网络的数据库,进而以网站的形式分类展示,或者通过平台的分享和社交的交流,进而形成信息的共享。  网络就像磁场的磁力线,它看似虚幻,却连接着我们每一个人。你会发现,我们利用网络的所有操作都与信息相关,要么获取信息,要么分享信息。  信息的沟通形成流量,过去一个商店能够影响的范围,要么一个小区要么一个村庄,用统计的方法可以画一个小圈来衡量商店的影响范围,但是网络把这个圈稍稍扩大了一点点,它让跨地域的交易成为可能,但也仅仅是可能。  商店生存依赖的是客流量,有客人进店才能产生交易,典型特征是越靠近人流聚集的地方租金越贵。为什么商铺开业遍地打广告发传单,为的是获取流量,为什么开设会员卡打折,为的是回头客流量,为什么逢年过节促销活动,为的是获取流量。  这个道理搬到网络上是一样的,一个网店同样需要流量。淘宝刚开始的时候,网店数量没现在那么多,所以只要你有个店基本都不需要有太多所谓的美工、装修,流量是平台导进来的,最初的原住民可以坐享其成,所以很多淘宝初期的店都赚了。但现在网店烂大街的情况下,又必须通过各种渠道来获取流量,不管是通过美工还是微博朋友圈或者购买页面等等,最终目的都是获取流量。  你会发现,不管互联网怎么吹嘘怎么厉害,最底层的商业模式是不可能变更的,所有花俏的东西只不过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一些改良,比如怎么让进到你店面的顾客有更高的下单率,这就是所谓的精准流量。  再延溯到互联网之前,很多人就已经开始用电视购物的方式进行网络辐射,只不过现在这个网络变得更加方便了而已。  餐饮依赖的同样是流量,一家餐馆常常光顾的总是那么几个熟人,因为他们都生活在附近,但是如果味道好,说不定能够带来几个远处的客人,这就是所谓的口碑,所以很多特色餐饮总有人大老远的跑过来消费。但如果是在车站旅游景点等附近就又没这个必要了,客人都是吃完就走,流量都是动态变化的,只要不是太难吃都会有足够多的流量导入,这就是平台带来的流量福利,当这个平台的餐馆数量增加的时候,争夺流量就开始了,什么装修、服务、体验、免费、低价等等概念就都涌入进来,简直就是互联网一家子凑一起吃饭。  餐饮利用网络获取流量的大多还是特色小吃,比如湖南人吃湘菜、臭豆腐等等,一个地区的湖南人可能不少,但不是每一个湖南人都知道有这么一个特色小吃店的存在,那么借助网络获取周围湖南人的信息就成为可能。不管是通过微信还是qq群还是别的什么工具,最终要获取的还是精准的流量。自助餐、西餐通过团购,但其实也可以通过当地媒体和自媒体,当然,更多的还是坐等流量上门。  信息的连接是互联网的核心,但是,也总有人阻断信息的流畅沟通,人为的建立起信息壁垒,比如越来越长的强奸人眼球的视频广告,仍然走的是欺骗的手段,一个东西不会产生交易却要强迫人把它看完,视频方和广告发布者非要显现自己的愚不可及,好的广告自然有人会看下去,但现在的这种模式却是纵容劣质信息的传播,拿着微乎其微的转化率,却仍能顽强的生存下去。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很多广告显得愚不可及,那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在面对互联网的时候仍然心智未开,一张稍显暴露的美女图片就能引导大部分人的点击,这是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  在新概念诞生的季节,各种培训指导就开始泛滥,讲来讲去也总都是那几个案例,雷军小米、360周鸿祎、雕爷牛腩等等。但不管怎么吹,到最后还是要回到最基础的东西,食物要好吃,产品要好用,质量要过关等等。做不到这些那是叫谋财害命,有些人煽动说自己的食物不好吃,如果好吃反而没有特色了,用户会想究竟是有多么不好吃就会尝试一下。互联网一向是建立信息的连接,消除信息壁垒,然而这些人却打着互联网的招牌重建信息壁垒招摇撞骗。这其实不叫互联网,这叫欺诈,用愚不可及的手段欺诈更加愚不可及的用户,和用劣质广告骗取用户点击是同样的道理,只不过换了一副皮囊就成了大师。  互联网不是神话,她只是一个工具,好人可以用她来做善事,恶人同样可用她为恶。  所以,什么是互联网,可以有N+1种答案,我比较认同的是:她是信息的一种延伸。很多人喜欢把行业分成传统和互联网(不得不承认我过去也干过这事),但其实,互联网也不过是传统的一种延伸,互联网所有的特征都能在原始的生态中找到一一对应的形态。传统所追求的一切,在互联网同样适用,只不过她将这些内容放到了一个更广阔的格局中来了。在传统中有瑕疵的产品在互联网会遭遇同样的对待,她不是一个解决坏东西销售问题的工具,而是让好产品让更多人知道。互联网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  互联网形态  信息的连接形成信息的聚集,信息的聚集催生更多的生产、消费、和工作机会,甚至创新。在《互联网时代》这部纪录片里,国外某些发达国家的某些领域,每个人都是一个信息的结点,通过一台联网的电脑、iPad或者手机可以完成所有的生产、消费和创造,没有固定的工作和工作地点,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兼职是一种常态,同时也意味着更多更自由的工作机会,她改变了我们过去需要通过人的聚集来产生效应的模式,比如城市化。  过去人多就意味着机会也多,一个我们奉为真理的规则是规模化效应下可以寻找到所有价值,一个超市只要商品足够全,我们就一定能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但互联网说:你不需要去大海捞针的寻找,我拥有所有你需要的信息,你要找的我直接提供给你,信息以你为中心。  所以,通过网络的信息聚集必定颠覆人的聚集,而届时城市化所带来的所有问题也将迎刃而解,发达国家今天的状况也会是我们未来即将面临的问题,没有一技之长的人会逐渐被社会淘汰,因为远离了信息生态。  在这个生态中,围绕每一类信息结点的信息的集合就是我们常常拿来吹嘘的大数据,大数据常常宣称能够预测未来走势,甚至在很多时候优于统计的结果,至少在某些领域确实如此。但它有一个致命的缺点,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困难,缺少了信息产生的任一维度,通过后期的处理常常容易出现归纳的现象,就如罗素火鸡问题,也会让我们离真相越来越远,即使它常常正确。  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途径是——互联网,她是所有信息的集合,而大数据只是这个集合的子集。所以互联网其实也是整个社会范围的大数据,她包含了整个信息网络社会生态的全部信息,她的信息量和gougle一样大,这是互联网的基本形态。  基于此,互联网拥有信息的最广阔的角度,前面说我们每个人都在产生信息,而互联网正是对这些信息拥有最全面的认知,她超过任何一个人的认知水平,最为可观的是,它的信息一直处于一个膨胀或者说爆炸的状态。  一个直观的说法是:你觉得对的,那是你没有看到错的一面,你觉得错的,是因为你没有看到正确的一面。我们总是容易沉浸在某一种认知上,如井底之蛙观望天空,却怎么也无法把天空尽收眼底。但互联网可以,任何一个人或事件放到互联网的角度,都会如被解剖到细胞分裂的程度的看穿,因为她会从众多维度来进行剖析,进而得到一个无立场的全面的模棱两可的结果,支持与反对并存,诋毁与传播同在!  互联网把事物的相对性展现的淋漓尽致,是非、好坏、善恶、美丑,不再有明确的分界线,他们互相掺杂,互相渗透,你很难找到纯正的东西,即使有也是信息孤岛,不被整个网络生态所收纳。她让我们明白,我们所认识的一切都是相对的。  所以不再有某个极端的人,极端道德或极端邪恶,很多人不理解人是一个系统,所以才会有“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实际上圣贤是不存在的,只是因为那时候没有互联网、信息封闭没能挖出来而已。智慧如斯的牛顿晚年钻研神学全无科学大家风范,倡导人权的马丁路德金在个人感情方面也有滥交婚外情等当时道德不被认同的行为,等等。人不再是单一的人,互联网成全了人的完整性,但互联网形态不只是体现在对人的认识上。  对于商业、创业,这种互联网形态的理解尤为重要,因为你所倚重的创新全来自于角度的变化,跨界跨过的不是行业的边界,而是思维的变换,是用这个行业的规律颠覆了那个行业的现状。没有人规定裁缝不能是马夫,他懂设计或许比马夫做的更好。在解决费马大定理的问题上,如果只从代数这一个维度,也许永远不会有答案,但是,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思维便豁然开朗。  中国最早的发现火药,但是一直用在祭祖拜神上就没能成为开启一个时代的钥匙。也比如鼠标,我们经常烦于鼠标线的限制,很多人会想如何从收线的角度来方便拖拽,甚至现在我们还能在市场上看到有绕线的鼠标,但是很少有人想到把线去掉做成无线。现在很多做智能开关的,把家里一个开关设计成好几十种花样,以为自己很有现代感,但其实就像复古风格,既然开关能够智能,为什么还要凸显它的存在?  一次展会上看到一个无线产品,它做出了无线充电,却只是用在对手机充电上,它有无线鼠标,却没有把这两者结合。当然,其实对于无线的想象,远远不止网线、键鼠和音响,只不过我们想的太单一,没能把互联网无间道的精神发挥出来罢了。  学习  互联网拥有非常广泛的知识储备,可以算作一所社会大学,而且是免费教学,她拥有最全面的认知角度,超过任何一个人对事物的理解,以至于我们不得不拜倒在她的门下。  互联网的广阔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任何确定的认知,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  那么我们如何能确定自己觉得正确的事情呢?前一阵子有个锤子手机闹轰轰的,很多人非常不屑,各种抵触锤子,但是我们如何能确定锤子烂呢?因为我们不屑所以也不会去买来用,当然也就不知道它到底怎么样,我们因为不喜欢一个人而否定连同一起的产品,甚至其实这个人我们也不熟,只是听他吹过几次牛而且牛皮吹破了,仅此而已。我们又怎么能在好和坏之间做确定选择呢?但往往这个时候,听一听另一边的意见总会让你有点新的认识。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但至于这三人是什么样的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能剥离情绪的角度客观的学习,效仿拿来主义,从新事物甚至对立方汲取新知识,从而达到辩证的全面的认识。很多人不愿意接受新的东西,就像《亲戚问你工资,该怎么回答?》这篇文章说的一样,很多时候我们都被过去的旧思想束缚了,所以对待新的东西,我们潜意识的就是抵触。对待和我们意见相左的人和事也是一样。但是,我们是不是把目标定错了?我们的目标不应该是改变别人的思想,而是完善自己的认识。不同的意见不是敌人,我们追求的也不是让自己的观点普及别人的观点,而是让自己有更全面的认识和角度,有自己的独立的思考。  这就是互联网值得我们学习的第一要素——学习姿态。  所以,不论我们看待任何人或事,都不要带一副有色眼镜。不会有一无是处的人,也没有能让你信若神明的权威。  有人说:人非圣贤,人无完人。但是,我们往往只在人犯错的时候意识到这个问题,对正常人是不会有这样的感慨的。同样的,对生活中所面对的种种现象,在他还没有衰败的时候我们是不会对他怀疑的。经常听到有人抱怨朋友借钱不还,我想问的是你在外借的时候就没有考虑过不还的问题吗,就从未对人有所怀疑吗,等到错误发生的时候,已经悔之晚矣。这不是说我们不要轻信他人,而是要有一点点怀疑意识,不论对人还是对事。  罗辑思维节目做得很好,他们说抵制日货是一个不太理智的办法。于是就有人怀疑,有人骂,其实他们也只是对主流怀疑了一下而已。我不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处理办法,对待一种问题,我们有我们的认识,别人有别人的坚持,那么为什么一定要通过攻击别人来体现自己的存在呢,况且,我们抵制日货就能说明我们爱国吗,相反,因为辱骂他人直接暴露了自己的本性,我们也常说中国是礼仪之邦,那这种破坏礼仪的言论又算不算爱国呢,这其实是很矛盾的。抵制日货自己不买即可,能安自己良心,那还是一种坚持。但你不能逢人就说自己不买也逼迫别人不买,那就是一种病态。当争论变成了攻击和胁迫的时候,争论也就没有意义了。  在另外一些领域也有类似的现象,很多人去学习互联网转型,报了各种培训班,也许的确有一些价值不菲,但就如前面所说,互联网只是一个工具,她不是什么救命稻草,而所谓互联网转型,至少我实在想不出有什么需要培训的地方。  新事物出现的时候,比如O2O、扁平化等等,我们是尽全力的吸收这些新的东西,还是保持一点理智辩证的思考自己的适用性,这是一个值得怀疑的问题,毕竟怀疑自己和怀疑别人同样困难。  为什么互联网思维里会有试错这一条?我们怎么知道那是错的?在失败之前我们都觉得那是对的,只不过得到了一个错误的结果而已,事出偶然,这跟成功学是一样的道理。但我们往往怀疑成功学和心灵鸡汤,却难以对自己的需求进行怀疑。  而这也正是我们需要从互联网学习的第二要素——怀疑精神。  最后,讲点杂乱散的东西  顾客的扩散效应:自从互联网思维一火,很多人都学了一套武功叫口碑营销,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耍这套功夫的,至少一个来咨询我的朋友用的是“提高自己的质量”的办法,当然不能说有错,质量的确是一个决定性因素,但这还不够,因为延迟效应太高了,就拿特色小吃来说,顾客在你这里吃完之后到引导新顾客光顾的时间跨度有时长达几个月,这是比较难以接受的,互联网不应该允许这种情况发生。所以,除了质量,引导顾客分享传播显得尤为重要。顾客的扩散效应指的就是以每一个在你这里消费的顾客为基点快速地向外扩散辐射更多的顾客的效应。在这个模型里,互联网不是前端的商家策略,而是后端的顾客的行为手段。  大数据的服务性质:很多讲大数据的人无法应答其带来的隐私问题,但其实稍微转换一下思路,根本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一直思考大数据都是从工具的角度去思考的,我们都希望借助大数据这项技术来达到商业的目的,但大数据并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它同时可以是一种服务,就拿电影院做缘分推荐这点出发,它应该是对单身人士推出的一款服务而非定位单身人士的工具,但结果是一样的。电影院一直只卖座位,但没有人规定不能卖广告卖服务甚至卖实体,相反,通过影视作品的效果进行后期广告推荐没准就比前端强奸人眼球来的效果更好,就比如《亲爱的》+儿童卫士。  防跨界超越的阴招:非常多的人向往跨界,做着这个想着那个,碗里的还没怎么动就想着锅里还没熟的,而老老实实做生意的人也怕,要是哪天蹦出个程咬金就不好玩了。比如罗辑思维的卖书模式,当当是不是就要小心了?比如电影院红娘的模式,珍爱网是不是就要小心了?隔壁开了家四川面馆,那我这个桂林米粉是不是就要小心了?等等。好像防不胜防,但是,其实不管怎么跨界,跨不过的是生态系统,现在谁去跨界把阿里巴巴腾讯干掉都不现实,但没有必要像大佬一样四处布局,生态系统的核心是协作共赢,和所有可能关联的其他行业进行合作,共享用户资源,建立起生态系统才是防跨界狼的高招。  ……  未完待续、未定稿、未来……5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传统制造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