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介绍上世纪三十年代大萧条的背景,并用宏观经济大萧条学理论分析其产生原因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中国经济史第9讲:大萧条的宏观经济学:多国比较分析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中国经济史第9讲:大萧条的宏观经济学:多国比较分析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暂无¥28.5元(北发价)更新于38天前
¥28.9元(文轩网价)更新于1169天前
¥30.8元(BooksChina价)更新于1551天前
大萧条(精品版)/金融t望译丛
¥31.2元(博库价)更新于695天前
大萧条(精品版)
¥33.8元(京东价)更新于695天前
大萧条(精品版)(宏观经济学的圣杯,联储掌门人的卓见)(金融t望译丛)
暂无¥33.8元(当当价)更新于848天前
大萧条(精品版)
¥35.1元(互动价)更新于1天前
大萧条(精品版)(金融t望译丛)
¥39.0元(蔚蓝1星会员价)更新于38天前
大萧条(精品版)(金融t望译丛)
满99免运费
¥58.0元(亚马逊价)更新于1254天前
&&&&“解释大萧条是宏观经济学的‘圣杯’”,这是学者伯南克在《大萧条》一书中写下的第一句话。他紧接着写道,尽管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人们还是根本没有碰到 “圣杯”的边儿。而如今的危机,却像“大萧条圣杯”正从天而降。这对于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来说,是福,是祸?既往的研究和他今天的使命是巧合,还是天意?
&&&&《大萧条》“解释大萧条是宏观经济学的‘圣杯’”,这是学者伯南克在《大萧条》一书中写下的第一句话。他紧接着写道,尽管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人们还是根本没有碰到 “圣杯”的边儿。而如今的危机,却像“大萧条圣杯”正从天而降。这对于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来说,是福,是祸?既往的研究和他今天的使命是巧合,还是天意?
第一部分 综述 第1章 大萧条的宏观经济学:一个比较分析第二部分 货币和金融市场 第2章 金融危机在大萧条传播过程中的非货币影响 第3章 大萧条中的金本位、通货紧缩与金融危机――一个国际比较 第4章 大萧条中的通货紧缩与货币收缩:一个简单的比率分析第三部分 劳动市场 第5章 行业劳动市场的周期性行为:战前和战后的比较 第6章 大萧条时期的就业、每周工作时数和收入:对八个制造行业的分析 第7章 美国大萧条时期的失业、通货膨胀和工资――对欧洲的启示 第8章 顺周期的劳动生产率和各种经济周期理论:来自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制造业部门的证据 第9章 大萧条中的名义工资黏性与总供给译者后记
&&&&伯南克的这本著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对“大萧条”进行认识的全新视角,不再将研究仅仅局限于美国自身的情况,而是在世界范围内研究“大萧条”。通过理论和实证相结合、以实证为主的方法,对“大萧条”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当时的金本位货币制度,说明大萧条是如何在世界范围内扩散和传播的。&&&&今天我们研究大萧条的这段历史,并不是要分清消费者、企业、股市、美联储在“大萧条”中的责任,重要的是我们能从这段历史中学到什么,面对今天的金融环境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Bernanke是应用宏观经济学的大师。他不仅在研究技术上炉火纯青,而且他把结果放在更大的宏观经济框架下进行解释的能力也是无与伦比的。 ――Mark Toma,Financial History Review 这部影响深远的著作对我们理解大萧条的深度和广度是一项卓越的贡献……本书将成为经济周期研究领域里的标准参考书。 ――Randall Kroszner(芝加哥大学教授,美联储理事) Bernanke的著作给经济研究带来了巨火的影响,使宏观经济学家们看到了历电分析的优势;一些举足轻重的研究者(例如James Itamilton和Steve Cecchetti)深受启发,追随他进入了这个领域。这九篇论文构成了内在一致的整体。 ――Barry Eichengreen(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把这些论文汇集成册,将为学生们寻找Bernanke的重要著作提供一个来源……他的论文集大萧条的国际观点之大成,具有深刻的解释能力。 ――Peter Temin(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Bernanke这卷文集收录的九篇论文里,至少有五篇分析了美国等样本国家的定量数据。他是一个细致的计量经济学家,在讨论数据的缺点和计量经济学中存存的问题时谨慎严密,他对自己研究结果的解释与当前经济学界在大萧条问题上的共同看法一致。 ――Anna J.Schwartz(国家经济研究局)
Bernanke是应用宏观经济学的大师。他不仅在研究技术上炉火纯青,而且他把结果放在更大的宏观经济框架下进行解释的能力也是无与伦比的。 ――Mark Toma,Financial History Review这部影响深远的著作对我们理解大萧条的深度和广度是一项卓越的贡献,本书将成为经济周期研究领域里的标准参考书。 ――Randall Kroszner(芝加哥大学教授,美联储理事)Bernanke的著作给经济研究带来了巨火的影响,使宏观经济学家们看到了历电分析的优势;一些举足轻重的研究者(例如James Itamilton和Steve Cecchetti)深受启发,追随他进入了这个领域。这九篇论文构成了内在一致的整体。 ――Barry Eichengreen(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把这些论文汇集成册,将为学生们寻找Bernanke的重要著作提供一个来源,他的论文集大萧条的国际观点之大成,具有深刻的解释能力。 ――Peter Temin(麻省理工学院教授)Bernanke这卷文集收录的九篇论文里,至少有五篇分析了美国等样本国家的定量数据。他是一个细致的计量经济学家,在讨论数据的缺点和计量经济学中存存的问题时谨慎严密,他对自己研究结果的解释与当前经济学界在大萧条问题上的共同看法一致。 ――Anna J.Schwartz(国家经济研究局)
&&&&第1章 大萧条的宏观经济学:一个比较分析&&&&  解释大萧条是宏观经济学的“圣杯”。大萧条不仅使宏观经济学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而且还持续影响着宏观经济学家们的信条、政策建议和研究进程(这一点常常没有被充分认识到)。抛开实用性不说,仅仅是对20世纪30年代世界范围的经济崩溃作出解释,就一直是一个令人着迷的智力挑战。&&&&虽然我们还根本没有碰到“圣杯”的边儿,但在过去大约15年里,人们对大萧条的理解已经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促成这一进展的原因很多,包括我们的理论框架的改进和极为细致的历史分析。然而在我看来,近来最重要的发展还是大萧条的研究重点的转变,从以前强调美国发生的事件,转向比较分析同一时期多个国家的经历。这种研究重点的拓展至关重要,原因有二:第一,虽然我们最终可能同意罗默(Romer,1993)的观点――美国国内经济所遭受的冲击是美洲和世界萧条的最初原因,但是如果不能解释世界范围的大萧条的本质(worldwide nature)以及通货紧缩的跨国传递渠道,那么对大萧条的解释就不算完整。第二,这种向比较视角的转变实际上把数据集从一个观测扩展到了二十个、三十个甚至更多,从严格的计量经济学意义上来说,这根本上提高了我们确认世界萧条的根源的能力。这种确认有可能使大家就大萧条的成因达成一致,也许因此还会使大家就当代宏观经济学的重点问题(central issues)达成更大的共识,所以我认为,比较分析方法对这种确认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本文将有选择地纵览我们目前对大萧条的理解,其中的重点内容是由比较研究得出的(既有我的也有别人的)。限于篇幅,且因为我是个宏观经济学家而非历史学家,所以我关注的是宽泛的经济问题而非历史细节。希望深究细节的读者可以参阅艾钦格林的著作(Eichengreen,1992),该书对两次大战之间的货币和经济史作了权威的论述。在准备本文(尤其是第1.1节)时,我从这本书及艾钦格林更早的著作中获益匪浅。&&&&为了回顾对大萧条的理解,把影响总供给的因素和影响总需求的因素合乎规范地区分开来是很方便的。我在第1.1节指出,至少粗略地说,20世纪30年代抑制全世界总需求的因素并没有被很好地理解。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有证据表明,货币冲击在大紧缩(the Great Contraction)中起了重要作用,并且这些冲击主要通过金本位制的运行传递到全世界。&&&&当然,如果认为货币冲击是大萧条的重要根源,就会引出宏观经济学的一个重点问题:为什么名义冲击会产生实际影响?本文第1.2节讨论两次大战之间,货币供给和价格水平的下降对经济的影响。我考虑了两个主要的影响渠道:(1)通货紧缩引起的金融危机;(2)名义工资对价格变动的调整不充分,造成实际工资高于市场出清水平。许多国家的实证证据都支持这两个传导机制。然而,在这两个渠道中,名义工资的缓慢调整(在存在大量失业的时候)尤其不符合经济理性(economic rafionality)的假设。除非我们能对工资的这种奇怪变动作出合理解释,否则就不能说我们已经理解了大萧条。在文章最后,我就如何借助比较分析方法来解决这个重要的遗留问题提出了一些设想。&&&&  1.1 总需求:金本位制和世界货币供给&&&&在大萧条期间,几乎每个国家的产出和价格水平的变动都表现出高度的正相关,这意味着总需求冲击具有重要作用。虽然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无疑都有很多因素影响总需求,但在这里,我关注的是货币冲击所起的关键作用。&&&&多年以来,美国学者们对于大萧条成因的讨论,主要是货币因素所起的作用有多大。不难发现,在经济紧缩时,货币供给、产出和价格都急剧下降,而在复苏阶段则迅速上升,但问题是这些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难以确定。在对美国货币史的经典研究中,弗里德曼和舒瓦茨(Friedman and Schwartz,1963)对这些现象作出了一个货币主义者的解释,指出因果关系的主线是从货币收缩到价格和产出下跌,其中货币紧缩是当局决策不当和银行体系持续存在危机的结果。与弗里德曼和舒瓦茨相反,泰明(Temin,1976)认为,大部分的货币紧缩实际上反映了货币对产出的被动反应;大萧条的主要根源来自实体经济方面(例如l930年那次著名的消费自发性下降)。&&&&以上两种观点的支持者一直争论不休。货币主义者强调货币因素在大收缩末期(从1930年年底或1931年年初到1933年)的重要作用,而反货币主义者(antimonetarist)则强调非货币因素在最初的低迷时期的重要性。现在被很多经济学家认可的是一种折中的立场,即货币因素和非货币因素在不同阶段都起了作用(高登与威尔考克斯(Gordon and Wilcox,1981))。然而,从使用的数据来看,争论者们似乎过于关注美国的情况,这妨碍了他们就大萧条中货币的重要性得出一个结论性的论断。&&&&然而,20世纪80年代早期以来,关于大萧条的一种新的研究方式出现了,它关注的焦点是两次大战之间国际金本位制度的运行(乔杜里与科钦(Choudhri and Kochin,1980);艾钦格林(Eichengreen,1984);艾钦格林与萨克斯(Eichengreen and Sachs,1985);汉密尔顿(Hamilton,1988);泰明(Temin,1989);伯南克与吉姆斯(Bernanke and James,1991);艾钦格林(Eichengreen,1992)。从方法论上看,关注国际因素的一个自然结果是,这个领域的学者们带着一种强烈的比较眼光来研究大萧条。我在开头已经指出,这种发展是个重大贡献,它的应用已经不限于研究金本位制的作用问题。本质上说,和20世纪70年代后期众说纷纭缺乏定论的情况不同,对金本位制的新的研究使我们敢于信心十足地断言:无论全球价格和货币价值的下跌,还是最后的复苏,货币因素都是重要的原因。有两个被完好记录的现象支持这一结论。&&&&第一,对两次大战之间的金本位制的运行的透彻分析表明,20世纪30年代早期世界范围的货币紧缩,大部分不是对产出下滑的被动反应,而是设计糟糕的制度、短视的政策决策和不利的政治经济条件相互作用产生的(很大程度上未被预料到的)结果。因此,最合理的解释是:在几乎每个国家观察到的货币、价格下跌与产出下滑之间的相关关系,主要反映了货币对实际经济的影响,而不是相反。&&&&第二,因为一些在很大程度上是历史的、政治的、哲学的,而不纯粹是经济的原因,在20世纪30年代早期的危机中,一些国家的反应是迅速放弃金本位制,而另一些国家则选择不惜代价地固守金本位制。放弃金本位制的国家可以增加货币供给并提高价格水平,并且在短暂的迟疑后,它们也的确这么做了。而坚持金本位制的国家被迫陷入更严重的通货紧缩。有非常充分的证据表明,那些放弃了金本位制的国家比坚持金本位制的国家从大萧条中复苏得更快。事实上,没有一个国家在坚持金本位制的时候表现出明显的复苏。复苏对汇率制度选择的高度依赖,进一步有力地证明了货币因素的重要性。&&&&  第1.1.1部分将简要地讨论上述第一个结论,第1.1.2部分则讨论第二个结论。&&&&  1.1.1 货币紧缩的根源:多重货币均衡?&&&&尽管以前货币主义者讨论的焦点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美国的货币紧缩,但这并非是美国特有的现象。同样的现象也发生在大多数市场导向的工业化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中。正如近来的研究强调的,发生货币紧缩的大多数国家的共同之处是它们坚持金本位制。&&&&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各国中止了金本位制,战后又努力重建了这一制度:英国于1925年恢复金本位制,采用战前平价;法国于1928年完成回归;到1929年,金本位制已经在各市场经济国家得到普及(只有少数国家没有采用,其中西班牙国内政局动荡阻碍了金本位制恢复,一些拉美和亚洲国家实行银本位制)。重建金本位制被赞扬成一项重要的外交成就,是把20世纪20年代混乱的货币金融体系恢复到古典金本位时期()相对平稳状态的重要一步。不幸的是,金本位制并没有带来预期的好处:它没有带来新的稳定,到1931年,金融恐慌和汇率危机肆虐不已,大多数国家于当年放弃了金本位。1936年,法国和其他残存的“金本位集团(Gold Bloc)”成员要么贬值,要么放弃严格的金本位制,于是这一体系彻底土崩瓦解了。&&&&上文指出,两次大战之间的短命的金本位制的一个特点是,坚持金本位制的国家的内在货币存量的急剧下降。&&&& ……
&&&&本?S.伯南克,日出生于佐治亚州的奥古斯塔(Augusta),1975年获得哈佛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 1979年获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年,担任斯坦福大学研究生院经济学助理教授、副教授,年,担任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2002年8月进人美联储,作为决策委员会的候选成员,并于2003年11月,成为美联储正式委员,2005年6月担任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团主席,2006年2月担任美联储主席。 本?S.伯南克,著名的宏观经济学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等领域。他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信贷市场和经济周期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具有开创意义。作为一位经济学家,伯南克对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大萧条的深入分析曾使他声名鹊起。他的主要著作有《大萧条》和《通货膨胀目标制:国际经验》。他获得过Guggenheim和Sloan学术奖,是美国计量经济学会和美国艺术与科学学会的会员。伯南克曾担任美国经济研究局货币经济项目主任,也曾担任美国经济研究局商业周期协调委员会成员。
真正的学术经典! 心情指数: &开心&感动&受益匪浅 阅读场所: &书桌旁&办公室&图书馆
14:26伯南克作为一位学术严谨、治学精深的经济学家和学者,一生著作不多。最著名的就是这本《大萧条》和《通货膨胀目标制》。他的这本著作分析严密、鞭辟入里,为所有与眼下经济危机抗争的人们带来了希望与启迪。然而在现实世界里,他作为美联储的现任主席,任重道远,相信一定会有更加有力的措施出台,为世界的经济发展和实践进步做出贡献!
心情指数: &开心 阅读场所: &书桌旁
18:58印刷很好,第一印象不错,值得一看!
专业性态强一般人看不懂
心情指数: &伤感 阅读场所: &办公室
08:29这本书专业性态强了,书中涉及到的都是学经济学的人才能看懂,所以不是学经济学还是不要买好。
号 京公网安备
Copyright & 2006 -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宏观经济学
演示文稿1.ppt 315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40 &&
宏观经济学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教材及参考书目
(美)曼昆《经济学原理》(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美)多恩布什、斯塔兹《宏观经济学原理》(第七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尹伯成《经济学习题指南》(宏观);前言: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v一、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v1、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一词最早是挪威经济学家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之一R·弗瑞希在1933年提出来的。
v2、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v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后——工场手工业之后出现的。;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v⑴17世纪~20世纪30年代,宏观经济学的萌芽时期;
v⑵1936~20世纪70年代,这是以凯恩斯主义为中心的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与形成时期;
v⑶20世纪70年代以后,现代宏观经济学中主流派与非主流派的分庭对抗时期。这一时期还处于进行时阶段,还不能形成定性的评价。
v本书所要介绍的主要是第二阶段以凯恩斯主义为中心的现代宏观经济学理论。;(一)古典宏观经济理论
古典经济理论的特点:
第一,以经济增长为宏观经济,以至整个经济学的中心。理论与政策的分析都围绕这一中心展开。
第二,以价值理论为基础。有关价值决定问题的论述是分析所有经济问题的基础。但在有关是劳动决定价值还是生产成本等其他因素决定价值上却有不同的看法。
第三,所用的宏观分析方法是一种总体分析,而不是以后广泛使用的均衡分析方法。
;古典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古典经济学家关于就业与国民收入的一些主要观点,可以概括如下:
经济总是接近,或者就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之上。这就意味着几乎没有,或者不存在着资源的闲置;
不存在非自愿失业。这就意味着在现行市场工资率水平下,愿意工作的每一个人都有工作。换言之,经济总是接近于劳动力的充分就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导读:第四章经济周期理论,【案例一】20世纪30、40年代的经济波动,20世纪30年代初的经济灾难称为大萧条,而且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经济下降,经济史学家一直在争论大萧条的原因,许多经济学家主要抱怨货币供给的减少:从1929年到1933年,另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总需求崩溃的其他理由,第二个重大时期―20世纪40年代初的经济繁荣―是容易解释的,总需求这种巨大扩张几乎使经济中物品与劳务的生产翻了一番,【案例 水平快速上涨趋势非常明显,才能说是通货膨胀。 (根据:中国证券报2009年9月整理)
经济周期理论 【案例一】20世纪30、40年代的经济波动 20世纪30年代初的经济灾难称为大萧条,而且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经济下降。从1929年到1933年,实际GDP减少了27%,失业从3%增加到25%。同时,在这四年中。物价水平下降了22%。在这一时期,许多其他国家也经历了类似的产量与物价下降。经济史学家一直在争论大萧条的原因,但大多数解释集中在总需求的大幅度减少上。
许多经济学家主要抱怨货币供给的减少:从1929年到1933年,货币供给减少了28%。另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总需求崩溃的其他理由。例如,在这一时期股票价格下降了90%左右,减少了家庭财富,从而也减少了消费者支出。此外,银行的问题也阻止了一些企业获得它们想为投资项目进行筹资,而且,这就压抑了投资支出。当然,在大萧条时期,所有这些因素共同发生作用紧缩了总需求。 第二个重大时期―20世纪40年代初的经济繁荣―是容易解释的。这次事件显而易见的原因是二战。随着美国在海外进行战争,联邦政府不得不把更多资源用于军事。从1939年到1944 年,政府的物品与劳务购买几乎增加了5倍。总需求这种巨大扩张几乎使经济中物品与劳务的生产翻了一番,并使物价水平上升了20%。失业从1939年的17%下降到1944年的1%--美国历史上最低的失业水平。
【案例二】“复苏”之际更要警惕“夭折” 近日,对世界经济走势的一种乐观情绪正在悄然蔓延。欧盟委员会在其最新报告中称,欧元区经济正处于拐点,今年第三季度欧元区经济将环比增长0.2%,从而摆脱衰退,走上复苏。报告预计,德国和法国经济将继续增长,意大利经济将摆脱衰退,英国经济在第三季度将增长0.2%.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在分析了30个世界主要工业国家的最新经济数据后指出,主要工业国家的经济增长今年将收缩3.7%,低于其6月预测的4.1%。经济复苏可能比预期来得更快。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认为,从技术角度看,美国经济衰退“很可能已经结束”,第三季度GDP将增长2%以上。欧佩克在其9月份的报告中预测,今年全球石油需求为每天8405万桶,2010年为每天8456万桶,较此前作出的预测分别上调了14万桶和15万桶。
各种预测似乎都在表明,全球经济正在摆脱衰退,走上复苏。不过,各方专家同时指出,全球经济的复苏道路并不平坦,甚至布满荆棘,不能完全排除出现“二次衰退”的可能。仔细看一看刚刚露头的复苏,就会发现这种担忧不是杞人忧天,更不是空穴 来风。
这首先因为推动复苏的因素还过于单一,而威胁复苏的因素还大量存在。目前的经济复苏动力主要来自大规模的政府刺激计划。据粗略估算,全球的政府刺激计划,规模超过了3.5万亿美元,仅鼓励汽车销售一项措施,就带动了几百万辆家用小轿车的销售。政府刺激计划对拉动经济的效应可能会延续到2010年,但之后就会“断粮”,需要私人消费来拉动。但私人消费能否跟上,并保持足够的力度,目前还是个很大的问号。在这种情况下,任何贸易保护主义行为,都可能对还相当脆弱的复苏构成严重伤害。
其次,私人消费短期难有强劲作为。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的失业问题普遍严重。以美国为例,金融危机使其损失了700万个就业岗位,登记的失业率达到9.7%.专家指出,如加上那些应该登记而没有登记的人,失业率早就超过了10%;再加上那些想全日制工作而不能全日制工作的人,以及未到退休年龄提前不工作的人,失业影响面超过30%.据美国人口统计局的报告,由于失业,美国的贫困人口2008年比上一年增加260万人,为3980万人,贫困率为13.2%.欧盟的情况也差不多,失业率将在年内突破10%.高失业必然影响消费支出,即使他们中的一些人能重新找到工作,在消费时也会尽量捂紧口袋。一般认为,即使经济开始复苏,失业人口还会继续增加。只要就业形势没有明显改观,私人消费也很难有令人满意的表现。
第三,投资枷锁还未打破。美欧的大银行在得到政府巨额救助后,没有立即将其转化为商业贷款去推动投资,而将其投向了股市。银行的大量“不良资产”仍未清除,资产结构仍十分脆弱。这又限制了银行商业借贷功能的充分发挥,使那些需要贷款发展生产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得不到资金。结果是扼制了投资,无法为经济复苏提供更大动力。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教授认为,金融系统存在的问题不仅没有缓解,而且较危机爆发前更加严重。一些“不能倒闭”的大银行甚至越来越大,金融体制中的根本问题没有解决。另一方面,最迟到明年,政府的“撤退行动”就会开始。如何“撤退”、对经济复苏是凶是吉,目前尚难预料。
虽说亚洲经济为全球经济走上复苏作出了重要贡献。但许多亚洲经济体属于外向型结构,其对世界经济的推动离不开出口。因此,在美欧等世界主要市场内需不振的情况下,亚洲经济难有更大作为。正是在上述背景下,确保全面复苏,防止复苏夭折,已成为世界经济的当务之急。 (摘自:光明日报 2009年9月21日)
经济增长理论 【案例一】为什么富国的生活水平高?
当你在世界各国旅行时,你会看到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别。在美国、日本或德国这样的富国,平均每人的收入是印度、印度尼西亚这样的穷国平均每人收入的十几倍。这种巨大的收入差异反应在生活质量的巨大差异上。富国有更多的汽车,更多的电话、电视机,更好的营养,更安全的住房,更好的医疗以及更长的预期寿命。
即使在一个国家内,生活水平也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美国过去一个世纪以来,按人均实际GDP衡量的平均收入每年增长2%左右。虽然2%看来并不大,但这种增长率意味着平均收入每35年翻一番。由于这种增长,今天的平均收入是一个世纪以前的8倍左右。因此,普通美国人享有比他们的父母、祖父母高的多的经济繁荣。 用什么来解释这些呢?富国如何能确保自己的高生活水平呢?穷国应该采取什么政策加快经济增长,以便加入发达国家的行列呢?这些问题是宏观经济学中最重要的问题。我们应该分三步进行研究:第一,我们要考察人均实际GDP的国际数据。使我们对世界各国生活水平程度与增长的差别大小有一个大体了解。第二,我们考察生产率的作用,生产率是一个工人每小时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特别是,我们要说明一国的生活水平是由其工人的生产率决定的,而且,我们要考虑决定一国生产率的因素。第三,我们要考虑生产率和一国采取的经济政策之间的关系。
包含总结汇报、资格考试、文档下载、旅游景点、考试资料、教学研究、外语学习、行业论文以及宏观经济学案例等内容。本文共10页
相关内容搜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大萧条时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