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展面临哪些突出问题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哪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当前位置: >> >>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哪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日 10时38分   来源:国研室
    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客观总结了过去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也深刻分析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一、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依然艰难曲折,需求动力减弱和成本推动共同作用,我国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一是国际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充满变数。世界经济低速增长的态势仍将延续,主要经济体总需求仍然疲弱,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各国都加强了对本国市场的保护,全球贸易面临下行的巨大风险。二是国内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2012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速比去年回落3.9个百分点,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均值低于历史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我国制造业整体上增速减缓。虽然近期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有所回升,但经济企稳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必须做长期应对困难的准备。三是三大需求动力减弱。继续提高投资率已经没有空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进口和出口的增速都有所回落。四是企业生产经营仍比较困难。企业效益持续下滑,生产经营困难加剧。企业综合生产成本持续上升,传统竞争优势减弱,而企业转型和创新发展又面临技术、人才和机制等因素的制约。
    二、结构调整任务十分艰巨
    近几年我国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在当前经济增速下滑的背景下,暴露出更多的问题,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一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在工业领域,我国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兴产业并未发展起来,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低价竞争比较严重,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我国产能利用率低于国际通常水平约10个百分点。二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目前我国产业技术水平整体偏低,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尚不健全,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和名牌产品,新兴产业带动作用还不强。三是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基础不稳,第二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第三产业发展不快的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服务业发展长期滞后,结构不合理,生产性服务业水平不高,生活性服务业有效供给不足,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业国际竞争力不强。
    三、农业基础地位不够牢固
    一是现代农业建设任务艰巨。现代农业建设的资源环境约束将长期存在并日益增强,农业生产经营将进入一个明显的成本上升时期,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紧缺日益成为突出矛盾,农业副业化、农民兼业化、农村老龄化、村庄空心化将日益明显,农业的自然风险明显加大。二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的任务更加艰巨。农产品供求关系一直处于紧平衡状态,有些重要农产品自给率不断下降,随着人口总量增长、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农产品的工业及能源用途拓展,全社会对农产品数量、质量、品种的需求将进一步提升,农产品需求将呈长期增长趋势,基本保障农产品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质量安全的压力越来越大。三是农民增收的基础很不牢固。农民家庭经营的生产成本在不断上升,农民创业和扩大生产面临资金、技术、人才短缺的困难,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仍面临较多障碍。四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投入的农村基础设施存在着建设等级低、缺乏有效管理养护机制等问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和保障的水平与城镇仍存在较大差距。
    四、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
    一是财政收入增速放缓。随着经济增长速度放缓,2012年以来财政收入增幅明显回落。根据财政部数据,2012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比上年增长12.8%,增幅较2011年的24?8%低12个百分点。二是政府刚性支出增加。2012年全国公共财政支出比上年增长15.1%。尽管财政收入增幅回落较大,但民生等重点支出仍然得到切实保障。在经历了前几年高速增长以后,我国财政收入增速未来几年可能将有所放缓。但财政支出特别是民生领域支出增长的刚性较强,未来对结构调整、生态环保、改革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还要加大,因此今后几年财政收支矛盾可能将比较突出。此外,我国部分地方政府债务较重。一些地方特别是市县政府性债务较重,偿债压力较大,也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五、民生领域面临很多挑战
    教育领域存在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应试教育”倾向、随迁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高考改革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社会高度关注,群众反映十分强烈。就业形势更趋复杂。随着经济中速增长成为常态,就业总量压力将继续加大,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就业任务更加繁重。部分地区、企业用工需求与劳动力供给存在结构性失衡,企业“招工难”与劳动者“就业难”并存。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以及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难度依然很大。收入分配领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隐性收入、非法收入问题比较突出,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呈现居民收入占比下降趋势,宏观收入分配格局有待优化。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发展还不平衡,广大农村地区社会保障发展严重滞后,一些基本保障制度覆盖面比较窄;城乡间、不同群体间社会保障待遇差距仍然较大,矛盾比较突出;人口老龄化加快,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大部分空账运行,社会保障长期资金平衡和基金保值增值压力加大;医药卫生事业面临新的问题,总体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适应的矛盾仍比较突出。卫生发展总体上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医疗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仍严重短缺,城乡和区域卫生发展不平衡,公共卫生、基层和农村医疗卫生薄弱,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亟待解决。
    六、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
    一是市场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发展的动力与活力仍不足;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和环保收费机制尚未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体系和执行体系尚不完善。二是非公经济发展的环境有待改善。一些地方对非公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重视程度不够,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企业税费负担依然偏重,“玻璃门”、“弹簧门”等阻碍着非公经济准入政策的落实。三是财税体制改革需要加快。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还不够清晰,预算完整性和透明度有待提高,税制结构不尽合理,民生和公共服务方面支出偏低。
    七、政府改革和建设需要加强
    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经过近年来的改革完善,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与当前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方面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政府在部分领域存在“缺位”和“越位”的行为,特别是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不足、社会管理比较薄弱。公共资源和社会资源向各级政府过度集中。二是政府效率需要提高。各级政府部门职能交叉、权责脱节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精简机构、提高效能的任务还很艰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事业单位改革推进缓慢,改革步伐相对滞后。三是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由于监督制约机制尚不完善,导致消极或腐败现象,滥用权力、权钱交易、官商勾结等腐败现象屡见不鲜,在一些领导干部中发生的以权谋私、贪污贿赂等腐败案件影响恶劣。此外,在依法行政、政府管理方式创新、行政效能、行政成本控制、政风建设等方面,也存在许多不足。
(责任编辑: 李平
【E-mail推荐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8被浏览6804分享邀请回答6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5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八大机遇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机遇是为有认识、有思想准备的人而存在的,认识到了机遇才能去抓住机遇,有思想准备才能去利用机遇。机遇是有时空限制的,彼时的机遇不见得是此时的机遇,彼地的机遇不一定是此地的机遇。故认识到我国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机遇,对促进经济发展很重要。目前相关方面正在制定“十三五”规划,有必要对未来的机遇有清醒的认识。
  目前,国际经济总体在复苏,国际经济、政治、技术、环境格局都在重组,国内经济发展正在步入新常态,全面改革正在快速推进,在遇到了很多新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很多新机遇。
  机遇一:国际经济总体复苏带来新机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经济持续低迷,2012年以来美国经济率先复苏,带动了全球经济的复苏,但目前的复苏仍然是初步的、脆弱的,主要经济体的发展也不平衡。2015年上半年,发达经济体呈稳步复苏态势,其中,美国GDP实际同比增长2.6%,较去年同期加快0.44个百分点,英国、德国、法国GDP实际同比分别增长2.75%、1.41%、1.01%,美、日、英、德的制造业PMI持续位于50的荣枯线之上。新兴经济体部分国家也表现出较好的增长态势,据世界最新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显示,2015年印度GDP增速将加快至7.4%,明年将达7.8%。虽然近期国际资本市场、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出现了波动,但预计在美国经济持续复苏的带动下,国际经济总体向上的趋势并未改变,这对中国“走出去”和“引进来”带来了机遇。
  机遇二:国际格局重组带来新机遇。虽然不时遇到了一些障碍,但经济全球化的大势始终没有改变,全球供应链也在不断形成和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以来,中国经济逐步融入全球经济,分享了全球分工协作的好处,也提高了自身的国际竞争力。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是有利的。全球政治格局正在由“一极独大”或“一极多元”向“世界多极化”或“多元共存”的方向发展,以“金砖五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总体在崛起,中国已稳居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地位,对国际经济政治的影响力逐步提高。目前,大国间多边协作、中小国家间抱团发展、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明显,这对中国以多种形式参与国际治理带来了新机遇。“一带一路”等战略倡议得以出笼,也得益于这种国际格局的重组。
  机遇三:新一轮全球技术革命带来新机遇。经济危机虽非好事,但“祸兮福所倚”,常常催生新技术革命。2008年爆发的国际经济危机虽带来了很多问题和挑战,但也催生了新一轮技术革命。这一轮技术革命主要表现在信息技术、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等方面,如美国的技术、页岩气技术和德国的(行情300024,)技术。所谓“第三次工业革命”主要就是新能源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所谓“德国工业4.0”其实是智能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新一轮技术革命的酝酿和突破,为我国发展与这些技术相适应的和产品带来了新的机遇。事实上,近年来中国在移动互联网技术、新能源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技术等新技术领域的研发和应用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并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机遇四:结构升级带来新机遇。消费结构升级可以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可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虽然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在换挡、经济结构在调整,但消费结构升级没有因此而中断,反而显示出加速升级的态势,因为一方面产能过剩等在倒逼消费结构升级,另一方面人们整体水平的提高在拉动消费结构的升级。消费结构升级往往呈次第上升的规律,如上个世纪80年代主要满足吃穿温饱的需求,故当时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行业大发展;进入90年代后,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开始上升了,于是彩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等行业大发展;进入2000年后,住和行的需求开始凸显,于是和行业获得了大发展。在吃、穿、住、行、用等五大基本需求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消费结构又在朝“学、乐、康、安、美”(即学习需求、快乐需求、健康需求、安全需求和美丽需求)等新的方向升级。这“新五大需求”比重的不断提高又为发展与其相适应的新产业或服务带来了机遇。比如,在房地产业中,随着住宅地产、地产的式微,与消费结构升级相适应的网络地产、文化地产、地产、休闲地产、养老地产等显示出较大的潜力。
  机遇五:工业化进入新阶段带来新机遇。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工业化的过程是产业分工协作深化的过程,是人口和生产要素不断从较低效率的农业向较高效率的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工业化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其本身也在不断升级,随着工业化进入新阶段,往往可以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目前,中国的工业化进入到“中后期阶段”,即中期向后期过渡的阶段,此阶段最主要的特征是知识或技术密集型重化工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含金融业、物流业、信息产业等)相交融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也可以说是“重化工业阶段的下半场”,重化工业阶段上半场是资源能源密集型重化工业高速发展的阶段,下半场则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重化工业快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一国的经济发展虽不如上半场那么快了,但与后工业化时期相比,仍然可以维持经济的中高速增长或中速增长,当然前提是要搞好改革、转型和创新。对那些与这一阶段相适应的产业来说就是机遇。
  机遇六:城镇化进入新阶段带来新机遇。城镇化也是现代化过程中的规律性现象,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的城镇化,人口大规模从较低效率的农村向较高效率的城市(因为城市具有聚集效应、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迁移,意味着经济发展。城镇化也是分阶段的,根据国际经验,城镇化率处于30%―70%时属于城镇化加速阶段,加速阶段又分为30%-50%时的上半场和50%-70%时的下半场。在不考虑“半城镇化”的情况下,2014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为54.77%,可以说已进入城镇化加速阶段的下半场。假设未来仍以每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提升城镇化率,要达到城镇化加速阶段的终点70%,还有15年左右城镇化比较快速推进的时期。这意味着还有几亿农民要进城,还有很多现有的农村和一些城市郊区要演化为新的城市、新的城区,还有很多新的产业和消费发展的空间,还有很多基础设施要建设。这无疑是推动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重要机遇。
  机遇七: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推进带来新机遇。区域经济一体化意味着区域内部不同地区分工协作的加深,分工协作可以提高效率,提高区域的整体竞争力。亚当?斯密的理论看起来很复杂,在笔者看来可以用制度、分工、效率、发展四个词来概括,发展取决于效率提高,效率提高取决于分工深化,分工深化取决于制度变革,因此分工协作是提高效率的源泉。正因为如此,新一届中央领导强调推进国内外大区域的一体化,如“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此前,全国各地已有很多在推进经济一体化的区域,如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成渝经济带等。其他国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早已完成了,故没有多少这方面的生产率可以释放,而我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在如火如荼地向前推进,未来还有很大的潜力,这无疑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机遇。
  机遇八:全面改革推进带来新机遇。“改革是第一生产力”,改革可以释放“改革红利”,创新驱动可以形成巨大的生产力,而改革又是推进创新的动力。改革可以通过三个方面释放红利:一是通过调动各个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释放红利;二是可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释放红利;三是可以通过改善投资者和消费者的预期释放红利。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全面改革的新时代,我们要在2020年前在已确定的各项改革领域取得决定性成效,当前正在密集推出各项改革举措,一些重点领域的改革,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财税改革、金融改革等已取得了重要进展。无疑,全面改革的推进将为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机遇。
  机遇与现实发展并不完全是一致的,要想将机遇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还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面对现实,加快解决产能过剩、经济泡沫等问题,加快推进全面改革、经济转型和创新驱动等。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
已有&0&条评论
<span class="mh-title"
style="color: #小时点击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解决当前作风突出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