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美元上涨对中国的影响会有什么影响

您的位置:>>>正文
食品价格上涨影响CPI 部分食品涨势显现乏力
  新华网济南10月14日电(记者袁军宝、席敏)国家统计局1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9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1%。其中,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3.4%,和上月持平,但其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4.05个百分点,比8月份有所提高。专家认为,今后几个月,随着猪肉、蔬菜、油脂等食品价格上涨放缓,食品类价格上涨对CPI的拉动作用将趋减。
  新公布的数据显示,相比去年同期,今年9月份我国粮食、肉禽及其制品、蛋、水产品、鲜菜、鲜果、油脂的价格均有明显上涨。其中拉动CPI上涨幅度最大的依然是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28.4%,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1.86个百分点。
  食品价格不仅同比上涨幅度依然处于较高水平,从环比来看,也不容乐观。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9月份食品价格比8月份上涨1.1%,而8月比7月上涨只有0.6%。
  其中,鲜菜和鲜果价格在8月份环比下降的情况下出现反弹,9月份这两种食品环比涨幅分别为5.2%和3.1%,对推高9月份食品价格贡献明显,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约0.18个百分点。
  为济南多家超市供应蔬菜的贸易商济南金乡山阳贸易有限公司经理孟凡波说,近段时间蔬菜价格有涨有跌,卷心菜、黄瓜等品种上涨明显。相比去年同期,鲜椒、西红柿等蔬菜价格也上涨明显,只有土豆等品种出现下降。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50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变动情况(2011年9月21-30日)显示,在50个城市29个监测的规格品种中,18个品种价格上涨,下跌或持平的品种有11个。与上月同期相比,29种统计商品中,上涨的品种达到21个,其中,西红柿、香蕉、豆角、黄瓜上涨幅度较大,超过15%。
  中投顾问宏观经济研究员白朋鸣说,由于9月上、中旬,猪肉和鸡蛋价格延续前期涨势,并达到历史高点,蔬菜等受季节因素影响环比出现较大涨幅,从而推动当月食品环比上涨幅度增大,推高9月份CPI。
  一些专家认为,今年的新涨价因素值得关注。相比7月份和8月份3.3个百分点和2.7个百分点的翘尾因素,9月的翘尾因素只有2.1个百分点,但新涨价因素达到了4.0个百分点。
  白朋鸣说,今年以来,猪肉、蔬菜、油脂类价格的不断上升,对推动物价上涨起到明显作用,这种上涨可能会对今后一段时间内的物价涨幅起到推高作用,产生新的翘尾因素。
  对于今后几个月的物价走势,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虽然在前期物价上涨的影响下,后期CPI大幅回落难度较大,但今后几个月总体来说,稳定物价的&利好&因素较多,新涨价因素会逐步减弱。
  从影响CPI最大的肉制品来看,目前价格已逐步趋稳,并有下降态势。统计数据显示,猪肉价格环比涨幅回落最为明显,已从6月份的11.4%回落至9月份的1.2%。目前市场猪肉价已连续三周小幅回落。
  记者在山东临沂等采访时发现,目前生猪补栏状况仍较为普遍,一些原来只养殖十几头猪的散户,已猛然补栏至七八十头,不少养殖户已扩建养猪场,并且有从今年春天新上的仔猪开始陆续出栏。
  业内分析认为,随着国庆长假的结束及生猪供应的增加,从目前到春节前这段时间,猪肉价格将小幅下跌。卓创资讯农产品分析师杨勋说,按照生猪生长周期来看,到春节这段时间里,猪肉价格都将维持相对稳定运行状态,小幅震荡将是常态。到春节后猪价则会出现明显下跌。
  蔬菜价格在今后几个月上涨动力也不大。孟凡波说,今年的蔬菜生产情况较好,后期如果不出现大的灾害,随着大棚菜的陆续上市,菜价整体将出现走低的趋势,近一两个星期以来,下跌的蔬菜品种已开始增多。他预计,和猪肉类似,蔬菜价格在元旦之前这段时间将逐步下降,但春节及节后一段时间,菜价又将升高并达到一年高点。
  今年物价新上涨因素中,油脂类价格的上涨备受关注。前段时间的食用油涨价,引发了不少民众的不满。但随着美国大豆的上市及马来西亚棕榈油库存增加等因素影响,目前国内油脂市场观望情绪浓厚,郑州期货市场菜油主力合约1205已跌破万元。卓创资讯分析师李婷婷说,在全球经济仍存在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下,国内油脂市场难言上涨,预计今后一段时间仍将维持弱势盘整格局,上涨可能性较低。
  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蔺栋华说,前期国家紧缩性的调控措施已经放缓了CPI增长幅度,CPI指数虽维持高位,但涨幅不断减小。随着肉类、蔬菜、油脂等食品价格逐步稳定,以及翘尾因素的不断减弱,预计四季度我国CPI将继续回落。
责任编辑:任鑫恚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24小时点击排行
24小时跟帖排行
环球今日推荐(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14386',
container: s,
size: '234,60',
display: 'inlay-fix'
&&|&&0次下载&&|&&总17页&&|
您的计算机尚未安装Flash,点击安装&
阅读已结束,如需下载到电脑,请使用积分()
下载:8积分
0人评价24页
1人评价16页
1人评价1页
0人评价5页
所需积分:(友情提示:大部分文档均可免费预览!下载之前请务必先预览阅读,以免误下载造成积分浪费!)
(多个标签用逗号分隔)
文不对题,内容与标题介绍不符
广告内容或内容过于简单
文档乱码或无法正常显示
文档内容侵权
已存在相同文档
不属于经济管理类文档
源文档损坏或加密
若此文档涉嫌侵害了您的权利,请参照说明。
我要评价:
下载:8积分CPI上涨对医院的影响
沈阳医学院沈洲医院院长
来源:健康报
  医疗卫生行业既是构成CPI指数的八大行业之一,也直接或间接地受CPI影响。今年上半年,我国CPI连续多次突破8%,其主要的推动力来自于食品、原材料及能源,而医疗卫生对此刺激不大。相反,由于CPI上涨导致的药品涨价及医疗服务成本价格上涨,可能会对医院产生一定的影响。  药品成本提高,药品涨价初露端倪  由于CPI上涨,药品的原材料价格、运输价格、劳动力价格随之上涨,连续多年的药品降价,在今年停滞下来,部分药品出现小幅涨价。表面上看,医院不会受药品涨价的影响,因为根据物价管理办法,医院对药品的加价率不变,也就是说医院在药品上的利润率不变。但从实质上去分析,如果药品价格上涨,医院会间接地受到诸多负面影响。一是来自于医疗保险刚性制度的压力。医保中对常见病种住院治疗的费用有明确的限定,超出限定额度的部分必须由医院自己承担。药品价格提高后,如果医保方面的限定额度不做相应调整,那么出现医保超支的几率就会增大,医生在为患者治疗的过程中不但要考虑药品所占比率,还要考虑治疗费用,一旦费用超支,医院就会从“卖家”变为“买家”,承担超支部分的费用。二是来自于老百姓就医成本增加对医院的间接影响。药品价格上调,老百姓就医压力也会增大,尤其是一些需要长期使用药品的患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的患者。药品价格上涨可能导致经济状况不好的患者“小病忍着,大病放弃”,不但个体的生存质量下降,医院也会由于失去这部分患者而出现门诊量、住院床位利用率下降,影响经济收入。三是来自于医院运营成本增加,流动性资金需求增加的压力。尽管很多大型医院在药品采购环节采取的是集中采买招标的方式,药品经销商不可以随行就市,而必须履行合同价格。但一旦合同期满,提高药品价格可能就不可避免了。  价格与价值背离的“剪刀差”加大  随着CPI的上涨和医疗新技术的应用,医疗服务价格与价值背离的“剪刀差”很可能进一步加大。这种差距的加大,是由于医疗服务价格的“不变”,与医疗成本的“可变”之间的矛盾决定的。医疗服务的价格,像手术费、处置费、诊查费等是由物价部门统一制定的,它的价格不会轻易调整,即使调整一般也滞后于CPI指数。而医疗成本的价格,比如医疗仪器的折旧、检验科使用的化学试剂、手术室使用的敷料、处置室使用的消毒物品等等,会随着CPI指数而实时调整。而两者之差决定了医院的纯利润。所以随着CPI的上涨,医疗成本的增加,在医疗服务价格不做调整的情况下,医护人员医疗服务的实际收入是在下降,这种下降的趋势是难以通过多看病、多提供医疗服务来弥补的。此外,随着CPI上涨,医院日常支出、基础设施维护、改扩建成本、基建贷款利息明显增加。在经济收入基本不变的情况下,面对医院的支出持续增加的趋势,医院将越来越临近由盈入亏的临界点,到那时医院的处境将更加尴尬,同时也会对整个卫生服务行业产生不利影响。  医护人员的待遇问题突显  曾有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国内医院的一个怪现象——“医用耗材的价格奇高,医生收入奇低”。&这似乎与老百姓的想象大相径庭,但确是客观实际,医护人员的高风险、低待遇问题业已成为医疗体制下的一块顽疾。然而“旧伤未愈,又添新创”,面对CPI指数的上涨,物质生活资料价格的普遍提高,医护人员会更加迫切地期待工资的上调,这给医院带来极大的压力。因为在现行的医疗体制下,政府投入有限,医护人员的工资仍主要靠医院自己承担。在大多数医院里,仅靠医院的收入来满足医护人员加薪的诉求是难以实现的,就容易引发医院与医护人员之间的矛盾冲突,打击医护人员工作热情,导致医护人员对医院甚至医疗行业缺乏信心,出现人才外流、消极怠工、管理不利、执行不牢等诸多问题,甚至会影响到正常的医疗秩序。  解决以上由于CPI上涨可能会引发的医疗行业的新问题,笔者考虑了以下几个解决方案。  第一、政府要充分发挥对市场管理的主导作用,通过宏观调控、制度改革来稳定CPI,避免出现通胀。  第二、医疗保险部门及物价制定部门要根据CPI的变化情况,及时对医保额度、政策及医疗相关价格进行调整。既要保证老百姓的利益不受损害,让老百姓看得起病,又要考虑到医院所面临的压力。  第三、进一步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步伐,使医疗资源的分配更加合理,医护人员的管理更加科学,医护人员的待遇更有保障。  医院的物价管理是诸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行的医院物价管理办法存在一定的不足。其一是滞后性。物价管理必须以政府物价管理办法为蓝本,而政府在每次制定物价调整办法的时间间隔较长,所以很有可能出现医疗服务价格与价值之间偏离的现象。其二是泛化性。现行的物价管理办法在内容上不够细化,没能充分考虑到个体差异,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和改进。  (本报记者阎&&红整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