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1月12在大商集团千盛百货千盛购买一件羽绒349,当时正好是搞活动买100返50.我是用微信支付的,支付3

金融产品有个特点,今天的价格*利率=未来的现金流,等式中的三个数字永远都在变,但是这个等式是一直成立的。&br&拿股票来说,一般是企业的盈利情况时好时坏,所以未来能够取得的分红是不一定的。盈利情况差,分红少,现金流少,今天的价格就要下跌。反过来也一样。&br&有时候企业自己的盈利状况没有变,但是央行调整了利率,比如今天利率下调了0.25%,那么股票的价格就应该上升。(当然实际的影响机制比这要复杂,但是大致意思是一样的)&br&&br&用这个公式去套债券就很明显了。债券的特点就是每个月付息多少钱、到期一共还本多少钱都固定好了,未来现金流是不会变的,所以利率越高、今天的价格就越低。&br&&br&这里面稍微有点绕人的是,债券实际上有两个“利率”!&br&一个是市场利率,就是我们用来套公式的那个利率。&br&另一个叫做“票面利率”,虽然名字也叫做利率,实际上只是用来计算未来现金流的一个参数。债券一旦发出来,这个票面利率就不变了,相应的未来现金流也就固定下来。在计算债券价格变化的时候,不要把这个“票面利率”当成市场利率套进去了,这是两码事。&br&&br&以上是比较机械的解释,背后的道理可以参看@发哥 @曹志伟 的回答。&br&&br&补充一下票面利率和市场利率是什么关系:&br&在债券刚刚发行的时候票面利率和市场利率是有关系的,就是市场无风险利率+一定的风险溢价=票面利率。比如说我的钱存银行一年3%的利率,借给一个企业还要面对它倒闭的风险呢,所以要在3%的基础上加一点风险补贴。&br&等发行完成之后,票面利率就再也不动了,未来现金流也就固定下来。
金融产品有个特点,今天的价格*利率=未来的现金流,等式中的三个数字永远都在变,但是这个等式是一直成立的。 拿股票来说,一般是企业的盈利情况时好时坏,所以未来能够取得的分红是不一定的。盈利情况差,分红少,现金流少,今天的价格就要下跌。反过来也…
首先,还是先感谢知友们的回答,我说说自己的看法。&br&11月25日第一次补充回答,另外感谢朋友把我的题目改了,这样看确实更明确些,哈哈。&br&&br&先说说MACD吧。MACD具体的公式设计,算法,请参照百度百科相关内容,这里不做重复。&br&DIF、DEA是干什么用的,为什么求一个快、慢速均值的差?&br&&br&在做图表分析中,其中一项内容是观察均线系统形态,包括均线方向,短期均线与长期均线的位置关系——缠绕与发散。&br&&br&在震荡行情中,短期均线围绕长期均线上下波动,成缠绕状。究其原因,我在均线系统问题中分析过——&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如何真正理解、使用均线系统?&/a&(个人认识,见仁见智)。当一波涨跌行情完结,开始震荡盘整时,多空双方力量相对平衡,市场对当前价位暂时认同,表现在均线上,即中长期均线开始逐渐走平,正是由于这种平衡,市场才得以通过短期波动在一个有限的幅度内做释放(前期过度投机能量)和积累(引起后期再度失衡的能量)动作。表现为短期均线对长期均线的缠绕动作。&br&这个有限的幅度,即短期均线与长期均线之间的距离,所表示的,就是当市场在平衡时能忍受的波动范围,在这个范围内,多空双方做能量的转换的成本是可控的,或者说,正是因为有意的控制交易成本,才形成了这个波动范围。而DIF计算这个差值,便将这个范围量化出来,并以之为基准,观察后市。&br&&br&震荡中,因为波动范围可控,DIF值也就相对稳定,在图中基本成水平状态,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以M日DIF求均值的的DEA,也不断走平。此时的DIF和DEA水平趋同,表示平衡,力量的平衡,反映的行情,可以是震荡的。这期间发生的交叉形态,可以视为杂波。各自细微波动造成的穿透,如同脉搏,只是说明,市场还活着。&br&&br&这就解释了,为什么MACD在震荡市中容易失真。指标本身没有什么失真与否的概念,所谓失真,是说在出现交叉时,交易者所期望的行情没有出现,行情的演变,并不是指标决定的,而是标的的内因(比如供求关系)决定的。DIF与DEA走平,反映的情况是行情可能处于震荡市,这才是指标真正的意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DIF与DEA走平,不代表K线组合的重心也是水平的,可以水平,也可以不断上行或下行,只要短期均线与长期均线差值是稳定的。&br&&br&这样一个新问题又出现——DIF与DEA相继走平,行情还真不一定是在一个有限的幅度内波动的,即不一定是在震荡,在一个缓和的涨跌行情中,只要短期均线与长期均线的距离能稳定在一个范围内,DIF和DEA仍然是可以走平的。那研究这个还有什么意义呢?当然有。行情总是在不断更替中运行的,在无论趋势还是震荡,都有终结的那一刻,而在DIF与DEA走平时,不但不能忽视,相反,这预示着后面更猛烈的行情即将来临,记住,DIF与DEA的走平,代表能量的转换,从释放到重新积聚的过程,真正的好戏在后面。&br&&br&先写到这,欲知后市如何,且听下文分解。&br&&br&============================第一次补充回答===========================&br&&br&&br&DIF与DEA走平,用知友们的话说,加速度为0。可以出现0轴或其上下。K线组合的重心,可水平,也可上行或下行。无论是什么状态,都表明现在是动能释放与积累的过程,行情由不稳定转为稳定,再趋向不稳定。&br&&br&在震荡市中,K线每次攻击震荡区间的上下沿后,无果而向重心回归。重心的是力量的汇集地,从重心处,向上下两沿的攻击是确定的,而从两沿向重心回归,在震荡初期也是一定的,但总有一天会击穿边沿。&br&&br&怎么利用这段震荡市。对于长线投资者,这里需要减仓观望。比如一波跌势下来,创出低点后反弹,之后再跌,破不破前低不重要,重要的是看后面是否还会反弹,如果又出现反弹,那么震荡行情开始了。两个低点出来,有了下边沿,现在就等反弹高点出来,在二次反弹开始时,逐步减持空单。二高点出来后,上边沿也有了,大体的震荡区间就出来了,可以是楔形,旗形,三角,矩形等等,都不碍事,只为说明,后面是震荡市,而且要持续一段时间了。&br&&br&震荡市中,不要主观认为行情会向哪个方向走(估计很多人都自觉不自觉的主观臆测),甚至在震荡初期,挨着上下沿向重心做回归都会更安全。在震荡后期(判断后期时点,可依据均线系统,短中期均线距离逐渐缩小甚至粘合,也可根据量能,不断缩小。或者根据上下沿形态,也是不断收敛中),即将选择方向,安全的做法是等突破确认,假突破已经是家常便饭了,等确认后再进场也不晚。&br&&br&刚突破时,再看DIF与DEA,可能还是平的,因为震荡期或许很长,对于均值计算的DIF和DEA,需要K线大幅波动,或是突破后反复确认,才会程发散形态。比如震荡后跌破下沿,并快速跌出一个很大的幅度,可DIF才刚开始下行,这段踏空了吗,不完全是,能量才刚开始释放,后市多数会反抽找确认,DIF保持向下敞口,反弹确认不是假突破,再跌,此时开空加仓,是比较安全的。有朋友会说,确认跌破,当然是跌,不看MACD不也行吗?MACD的作用是告诉你还有多少能量没放出来,再次下行的空间远会超你的预期(当然,最好别有预期)。&br&&br&至于第一次跌破,可不可以做,答案是可以。假突破不是不能抓,是要明确,第一次突破是需要回撤确认的。也有一次突破就成功的,如果不做,会不会踏空。这里要考量震荡的时间,对于前一段趋势,如果盘整时间短,那么一次突破的期望会大些,可以理解为趋势中的短暂停歇,如果持续时间长,那么需要确认的期望就更大,因为积累的力量很强,主力在启动新行情前可以做诱多或诱空,洗掉浮筹。而且长期的震荡整理后的突破,也不一定是按原趋势方向。坊间有很多经验总结,比如就盘必跌,或者涨跌多大空间,就横盘多长时间等等,这是经验,但不代表未来一定会这样。跌多了,出现震荡,可以涨,还可以继续跌,什么叫跌多了?为什么一定要涨?(有点跑题,只是有感于螺纹钢的走势,在00抄底的人很多,理由就是跌的太多了,可结果呢,现在2450左右,还敢抄底吗?会不会到2200甚至更低?哈哈)。&br&&br&对于DIF和DEA走平时的位置,是在0轴或其上下,这里要说明的是,位置不太重要。只是表明当前整体是强势还是弱势,强势一定看多吗?弱势一定看空吗?当然在预测时,需要顺势思维,但最好不要把这个思维落实在操作上,学会等待机会,简单说,尽量不要左侧交易,虽然这样显的水平很高,但你需要对你的资金负责,何苦去堵枪眼呢。&br&&br&DIF与DEA有走平开始发散时,才是新行情爆发的时候,这中间K线需要确认,再沿突破方向运行,才是合理的进场点,K线与MACD的相互确认,也是符合道氏理论的。在震荡期间,怎么做都可以,从两沿向重心做,从重心向两沿做,高抛低吸,都可以,只是在没有效突破前,别主观认为自己在做趋势单就行。&br&&br&下次再说DIF与DEA发散时,也就是加速度大于0时的做法,以及背离的应用。(PS:一家之谈,只为交流,朋友们有不同看法,尽量提出来,我也再不断改进,方法没有唯一,只有合不合理)。&br&&br&============================12月7日第二次补充回答========================&br&在DIF脱离水平状态,开始上扬或下探时,表明快速均线与慢速均线呈发散状态,一波行情要上演了。&br&&br&首先观察之前的盘整期的K线组合形态——楔形,三角,矩形,不管什么样的形态,都是能量释放再聚集的过程,在一个有限的区间内震荡。能力聚集到一定程度,就需要再次释放,图形上表现为K线突破。对于突破,相信很多朋友都是比较擅长抓的,以前假突破比较少,现在真突破比较少,散户越来越聪明了,和主力抢筹码,以至于主力不得不用更多的骗线洗掉浮筹。&br&&br&在新行情开始时,K线短期突破,并不会对DIF造成显著影响,因为之前盘整时间可能很长,MACD是均值计算,需要大幅的突破,或者反复的确认式的突破,才能改变DIF的方向,简单说就是要幅度和时间。这段时间,正是被主力利用来洗筹的地方。再简单说,在DIF没有确认出现加速运行之前,都不能确定新趋势出来了,只是K线脱离了原有的震荡区间,有可能是跳到一个新平台继续震。&br&&br&怎么判断呢?在K线跳出原有震荡区后,是不是能按照突破方向持续运行,再事前,单从图上是不能准确判断的。突破,可以理解为原有震荡区不能包容现有能量了,需要选择一个方向释放。好吧,现在突破了,能不能持续不知道,但我知道能量是从这个方向出来的,要按能量释放的方向跑,这叫顺势,顺的是当前的势,当前的能量。什么时候介入?刚说了,一次突破,不太容易改变DIF方向,那我等,等确认,从K线组合上可以找,突破后撤回到突破的边缘,是不是能停住,站稳,如果可以,至少在K线上表示为确认,这时再看DIF,开角是不是出来了,是不是与突破方向同向,都确认了,就可以进场了。有朋友会说,要等到都确认了,可能就没有好位置了,因为有可能K线上不回撤,直接突破就不回头了,再进不就晚了吗?没错,肯定晚,这就是一个平衡,等价格与指标相互确认,风险就会降的很低,但空间就会被压缩。想早介入,取得大空间,就要冒趋势不确定的风险,这是多么完美的平衡,可以成就一个冒险的举动,也可以毁灭一切,对于不想冒险的人,可能每次给你的收益都不高,但你永远可以平稳的度过大风大浪。取哪个?因人而异,我从不说哪个是对的,哪个不对,因为没有对错,只有合适于不合适之分,我取中庸之道(中庸不代表低风险的操作,而是合适的操作)。&br&&br&经过确认后,K线沿突破方向运行,DIF开口同向放大,新趋势出来了。这中间,K线的每次回撤都是加仓的好时机,只要DIF不改变方向(角度的变化不是方向的改变,这点要分清)。&br&&br&写到这里,我一直很矛盾,这也是隔了十几天才更新回答的原因。之前,身边一位朋友看了我的回答,他说:你这写的什么乱七八糟,一点也不清楚。这些,包括前面写过的均线系统,那是简单几句话能说明白的吗?你给的分析,做法,前提是什么?再什么情况下,怎么做,你能写明白吗?你能都写全了吗?&br&&br&其实我也在想这个问题,不管我写的,能不能被大伙儿认同,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想写明白太难,想把所有情况写全,太难了。我资历尚浅,即便我能想明白,即便我可以用简单的方法持续盈利,但也不一定能写明白了。有很多事情,真心不是用语言能表达的,也许别人可以。证券交易的经典书籍有很多,读过的人,有的能明白,有的不能,这不是书的问题,是交易者没有亲身经历,可能就不能产生共鸣。那些经典书籍,像《股市操练大全》、《波浪理论》、《期货交易策略》、《股票大作手回忆录》、江恩的书等等,存在这么多年了,又有多少人能看明白了,会用呢,何况这些书也是着重于某些方面写的。&br&&br&对于MACD和KDJ这两个经典指标,会用的人,应该不多。人们只是单纯的按指标方法做,但并没有理解指标本意。实际上,对于所有指标,总会有人不认同,挑出毛病,骗线多啊,滞后啊等等,造成的结果就是,不能盈利,甚至亏损。换句话说,人们只想要一个现成的万能钥匙,再简单点,人们只想不需要动脑,就能赚钱,人之本性啊。一旦常用指标都不能给交易者带来盈利,人们就会说技术分析无用,不用看这些,就做大趋势。我一直没明白,不用技术分析,你是怎么看出来大趋势的?大趋势出来不就看见了吗,跟着做不就行了?这都是废话,你认为看到趋势,看到K线所显示的东西不是技术分析吗?有人会说,看基本面啊,朋友,什么是基本面分析,给你一堆基本面数据,不用统计工具分析,你干瞪着这些数能得出什么结论?&br&&br&基本面分析,是用统计工具对基本面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这个过程就叫技术分析好不。更何况,你能得到全面的,可靠的基本面数据吗?朋友,要知道,基本面分析比单纯的图标技术分析难的多,工作量大的多,这是最难的。好比现在的股市,宏观数据相当悲惨,但股指就是涨,用基本面分析,能证明经济会好转吗?有人说股市炒的是预期,那么现在预期的是多少年后的事?至少不是明年吧。那现在到底是宏观经济见底,还是只一个下行中继,未来几年GDP会不会降到6?现在的股指,是要持续走牛,还是一个次级反弹,一个大周期的背离?解决这些问题,叫基本面分析。&br&&br&说了一堆,我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思维凌乱。这也是我说自己资历,经验尚浅的原因。大师们,可能几句话就能把事情说清楚,或者说,用几句话把他的感受说出来,但读者未必清楚。我一直想把这些写的明白些,但真心写不下去,至少现在不行。&br&&br&还是去做吧,安心交易,时间长了,可能就通了。交易,是自悟的过程。&br&&br&过段时间,我静下来,至少要把MACD写完,只是这一个指标,包含的东西就很多。只是一个MACD的背离,就要分价格间背离,指标间背离,价格与指标的背离,什么时候是背离,什么时候不是背离而是一个简单的停歇,什么时候容易出背离,DIF与柱状线背离的相互验证……很多很多。确实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明白的,但研究透了,只这一个指标,配合K线,就能保证稳定盈利,悟到了,就很简单。&br&&br&再补充一句,其实DIF与DEA的配合是非常奇妙的事情,可以把DIF当作K线(没有开盘价,高低价,只有收盘价的K线,也就只是一个点,连成的线),DEA是DIF的均线,两者配合就可以做,传说中,一条均线走天下。&br&&br&===========================2015年元旦补充===========================&br&&br&说说MACD的背离问题。&br&&br&贴个图,橡胶1501日线图。整一年的走势。&br&&br&&img src=&/ea42e16f25b652ff675c4e_b.jpg& data-rawwidth=&1676& data-rawheight=&9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76& data-original=&/ea42e16f25b652ff675c4e_r.jpg&&&br&MACD的背离,分为DIF、DEA、柱状线三者各自及相互的背离,选点是以相邻的两个K线极值对应的MACD做对比。为什么要选相邻两个极值?因为相邻代表能量的延续性强,整个市场情绪是延续的,每一次拉升或回落,都反映了当前能量、情绪的持续变化,这样的对比才有意义。时间跨度越大,市场参与者,尤其是中短线交易者的结构变动就越大,对趋势途中的折返影响力就越大。除长线持仓外,中短线参与者结构的变动也是搅动走势的重要因素。&br&&br&RU1501开市,延续空头行情。开市高点18140,探底回升再创高点17790后滞涨,观察。两高点跨度17天,高度差不大,K线高低位停留的时间也差不多,DIF是12天均值,所以表现为基本走平。前面说过,DIF走平就是蓄势,K线就是震荡,不管形态、幅度如何。柱状线是DIF与DEA之差,高度的差别可以理解为能量的差别。两高点依次降低,对应的红柱高度也是降低,再看DIF。&br&&br&两个高点的DIF基本持平,说明什么?假设空头在开市时建仓,经过一番震荡(这是空头试探多头力量强弱,达到预期后回补并在高点继续放空加仓的过程,看二高点17790当日是一根大阳,貌似多头攻击顺畅,实际是空头等着你攻上来,高位吸筹,高点后两个小K,说明多头再想攻破关口已经不可能了,强大的卖压让多头放弃进攻)后,其底仓成本基本稳定,后面开始发力。两点对应的MACD明确表示,多头行情完结,没有背离,后市需要按主趋势(空头)方向发展。&br&&br&后市下探,创两个低点1,依次降低,但柱状线出现背离,前低后高,两点的DIF持平,这种背离表明卖空力道减弱,短空有获利了结需求。15310后一天跳高,过15310这天高点短多进场,以这天收盘价为止损,目标为上方两道关口1。不要小看这笔短多,冒持仓10%的亏损,抓25%-40%的收益,1:2.5-4,还是可以的。注意是持仓,不是总账户收益,也就是说,用多少仓位抓这笔,每个人的魄力是有差别的。&br&&br&再向后看,这波反弹创两个高点,1,观察。高点依次升高,柱状线持平。这波反弹持续时间26天,成交密集,造成DIF依次升高,这是短期趋势性的表现。现在柱状线和K线背离,DIF与K线趋同,与柱状线背离,此时侧重于哪个?还是看能量。弱势反弹,要重点对能量的观察,因为是逆势,就是说一旦逆向能量不能持续,反弹就不能延续并迅速调头。再向前推一段,对比1,高点降低,但DIF和柱状线都是依次升高,与K线背离。说明短期更强的反弹动能仍没有把K线推的更高,证明上方卖压强劲,多头不愿再攻击,此背离是顺势(空头)进场的信号。17200后滞涨回落,就是空单进场的时机,并以17200为止损。&br&&br&举这三个例子,两个是顺势,一个是逆大势顺小势。说明MACD,既可以提示逆势机会,也可以提示顺势交易机会,即可以出现背离,又可以与K线趋同,做一个道氏理论式的行情。&br&&br&逆势要短,顺势要长。逆势侧重柱状线背离情况,顺势侧重DIF的情况(侧重不是只看的意思)。DIF走平,是蓄势,不要轻举妄动,即便K线波动很大。DIF与DEA开口,不管金叉死叉(DIF走平时,与DEA的短期交叉一定要忽略掉),看相邻两个极值的高度差,与K线位置对比,判断是继续沿开口方向走(与K线趋同),还是能量的衰竭(出现背离)。DIF本身就是均线,DEA还把DIF给均了,用一位知友的话说,这就是一介和二阶的统计,反应越慢,对趋势(长短皆可)延续性指示越强,只是不能给出短线操作的进出场点,但方向性指引更重要,这是对风险的提示,并以此判断合理的预期幅度。&br&&br&后面不多说了,大伙儿可以按这三个例子,分析17200后至今的走势,另外可以利用图上的关口射线、趋势线、幅度测量来加以辅助。其实这幅图,虽然画线不是特别多(其实也挺多的,哈哈),但内容还是很丰富的,这也是我的基本操作方法,MACD可以用在各个周期,之前一篇回答&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question/2066&/span&&span class=&invisible&&5577/answer/&/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 就是用15分钟图抓日内短,重要的是,你一定要知道自己想做那一段的行情。主趋势一定,操作可顺可逆,但思维不能乱。&br&&br&理解指标的含义,把方法掌握熟练,盈利不难。祝大伙儿2015年交易顺利。
首先,还是先感谢知友们的回答,我说说自己的看法。 11月25日第一次补充回答,另外感谢朋友把我的题目改了,这样看确实更明确些,哈哈。 先说说MACD吧。MACD具体的公式设计,算法,请参照百度百科相关内容,这里不做重复。 DIF、DEA是干什么用的,为什么求…
&p&谈一谈我私募基金的工作经历和对金融行业的认识。&/p&&br&&p&本JR12年上海某985毕业,本专业心理学,第二专业金融学。大学期间基本都在混,唯一欣慰的就是二专坚持下来了。&/p&&br&&p&毕业后考研失败找工作很迷茫,不想从事本专业工作,又根本没办法进银行券商等金融机构,最后托关系进了家私募基金公司,主要发行房地产基金,JRS不用担心,我不是来卖产品的,我们都是机构客户,不对个人投资者。&/p&&br&&p&话说刚入行真的蛮惨的,托关系进公司有点坏处,就是没办法谈资金待遇,毕竟领导觉得能招你进来就很给面子了,你还好意思讨价还价?&/p&&br&&p&所以我以超级屌丝的底薪(月薪4000块)干了一年,每天挤地铁,单程1小时。因为谈了女朋友,开销很大,不仅月光,信用卡还始终处在账单分期的状态。&/p&&br&&p&第一年基本处在学习和打杂的状态,主要学习四大块知识:金融、财务、房地产、相关法律。打杂就是整理整理企业发过来的资料,写写项目概要,偶尔跟着前辈出差看看项目做做尽职调查,当然我主要负责提提箱子什么的,跟在后面边看边学就行了。有时候一个人傻乎乎的去金融机构拜访,基本啥都不会,聊不上两句就没话说了,估计转头人家就把我的名片丢了。&/p&&br&&p&期间,一次被领导推进大西北某信托公司总部业务部挂职实习了两三个月,在信托公司再次从事起了打杂老本行。实习完,信托公司业务部经理问“小伙子,我看你是个老实靠谱的好少年,可愿意留下来辅佐老夫”。我心里还是很心动的,毕竟是国企啊,是信托公司啊。后来想想还是拒绝了,人嘛要知恩图报,领导待我真的不错,尽心培养(虽然工资给的低……),刚培养起我来就跑掉,感觉实在是不厚道啊。&/p&&br&&p&第一年练级练得不错,业务知识挺熟,人际交往方面也克服了过于木讷过于羞射的毛病。&/p&&br&&p&第二年主要就跟着老大跑项目见世面了,天南海北的跑,接触的金融机构的大佬、房企土豪或者县城的各种局长什么的,饭局谈判什么的,五星级酒店豪车什么的,反正是涨姿势见世面了。期间再次被外派周边城市帮助分部工作。&/p&&br&&p&今年有种得心应手的感觉了,独立做尽职调查写尽调报告不成问题,和同行能聊得起来,人脉有了一定的积累,薪酬涨了上来,也算是老员工了。&/p&&br&&p&&strong&现在侃侃我对金融圈的认识吧。&/strong&&/p&&br&&p&我们的金融行业,按资产规模排的话,第一是银行,第二是信托,第三是保险,第四是券商,这就是我国金融行业的四大支柱。银行业的资产规模200万亿左右,妥妥的老大哥!信托行业15万亿左右。保险业和券商再低一些,具体数据没去了解了。除了这四大支柱,还有基金(公募和私募)、期货、资管、担保、融资租赁等子行业,都属于金融行业,再有就是和金融行业相关性挺高的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p&&br&&p&按行业看收入的话,这两年人均收入最高的金融行业是信托行业,人少钱多啊!银行主要是桂圆什么的小职员太多了,拉低了平均值,投行部风控部什么的待遇都很好,做得好的客户经理收入也高(当然更多的是每天为指标发愁的苦逼们)。&/p&&br&&p&基金公司的激励机制挺好,靠业绩说话,行业内部不同的公司差别挺大。资管从去年开始势头很猛,先说牛逼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长城、东方、华融、信达),这四家都是央企,资产规模至少都是几千亿的水平,业务遍及全中国,专吃不良资产,员工待遇稳定。&/p&&br&&p&再说去年井喷的基金子公司,这帮子人“没节操”,信托千三的费用,他们千二千一就干,只做规模,只做通道,抢了信托的不少业务,所以去年基金子公司(还有券商资管)的人也没少赚。&/p&&br&&p&金融行业的业务模式和产品很多,变化很快。但金融的本质和目的就是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这点是不能变的。&/p&&br&&p&金融行业将社会上闲散的资金集中起来,投向那些需要资金值得投资的产业。当然,市场的真实情况是,有时候赚钱的行业并不就是值得投资的行业,市场上干投机而不是投资的机构不在少数。&/p&&br&&p&&strong&再来说一下金融的产品和卖产品的钱最终的投向吧。&/strong&&/p&&br&&p&&strong&银行:&/strong&分为表内资产和表外资产。我们的存款属于银行的负债,我们的贷款属于银行的资产,都是表内的。还有就是银行的理财产品,5万起步的那种,年化利率大概在4%-7%的样子,银行将理财资金投出去,利率一般都在7%以上,中间的差价银行赚。理财资金是表外的,不影响银行的存贷比等考核指标。银行将客户买理财产品的资金汇成资金池,按照要求投向标准化产品或非标产品,比如:债券、信托公司产品、结构化产品、QDII产品等。买理财产品的时候,就要注意看好类型,有的收益率定的很高,但不是保本的。从全局来看,银行大多数的资金最终都流到了国企、上市公司和大型民企的口袋里去了。&/p&&br&&p&&strong&信托:&/strong&信托公司的产品是信托计划,100万起步,主要分为固定收益类和浮动收益类产品。固定收益类产品的年化收益率大概在8-12%之间,到目前为止,固定收益产品是刚性兑付的,说白了就是保本保收益。&/p&&br&&p&不过,我估计一年内可能就会打破刚性兑付了。固定收益的产品基本都投向了房地产(去年和今年少了)、政府基础设施、国企、大型民企。再说浮动收益类产品,这类信托计划,资金基本投向了二级市场,信托不操盘,由私募操盘。&/p&&br&&p&&strong&保险:&/strong&保险公司的产品就是保险啦,保险公司的资金成本是最低的,比银行的资金成本还要低。以前主要是协议存款存到银行,由银行投出。现在险资的投资范围也开放了,很多有保险资管直接投了,方向还是国企大民企那几个,没区别。&/p&&br&&p&&strong&券商:&/strong&券商通过产品来募资不多,所以它的规模也比上述三大行业小。券商主要就是中介商做市商,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业务做得多,投行业务有股票和债券的发行承销。也发资管计划。目前上市公司的股票质押业务基本被券商垄断了。凡是要进入二级市场,都得找券商要交易席位,所以券商的交易佣金还是很可观的。&/p&&br&&p&&strong&基金:&/strong&公募基金基本投向二级市场,分类的方式很多。业绩都有排名,成绩好坏一目了然。所以基金经理的压力很大啊,当然收入也是杠杠的。私募基金有投向二级市场或衍生品市场的阳光私募,也有投向实体行业的产业基金、并购基金、房地产基金等。前者浮动收益,后者浮动或固定收益都有。私募基金的交易设计是所有金融产品中最为灵活的。固定收益的产品利率比信托高,基本年化12%以上。正是因为私募基金灵活多变,不易监管,所以行业也满混乱的。业内基本有两种募资模式,一是在市场上发行,50万-100万起步,让投资者购买。而是利用机构资金,比如银行保险资金、大企业的资金等等。前者要有很强的销售团队,后者要有很强的关系网(有大腿抱才行啊)。现在私募也被基金业协会监管了,发产品需要备案,100万起步。&/p&&br&&p&&strong&再说说我对未来金融行业趋势的看法。&/strong&&/p&&br&&p&过去十五年郭嘉的经济是有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的,去年开始房地产明显疲软,透支了一代人的购买力,没有上升空间了。从今年的两会可以看出,郭嘉的重心放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要调整,首先要做的就是金融市场的基础,完善郭嘉的金融市场,这点从去年的经济新常态概念出来时就强调了,两会再次强调。去年推出的资本市场新国九条,拉开了轰轰烈烈的大海贼时代,不,是大资管时代,近期推动的注册制、国企改制、新三板等,都是这个方向。所以金融行业的机会越来越多。可以说,任何一个细分市场,都有很大的利润空间等着金融民工们去挖掘。&/p&&br&&p&&strong&最后再谈一下金融民工该学习哪些技能。&/strong&&/p&&br&&p&想从事投行相关的,金融基本知识、财务知识和法律知识必备。金融知识既要精又要杂,专精自己的细分市场,但还得了解金融全行业主流的方向。财务知识得会看报表会分析企业,懂税务方面的知识。法律得懂广义上的经济法,包括金融各个领域的相关法规、物权法、担保法、合同法等。&/p&&br&&p&必备的证书不说了,在我看来有用的有含金量的,就是&strong&CPA、CFA、律师证,三者取其一&/strong&,再努力些,三者兼备走向人生巅峰不成问题。&/p&&br&&p&以上,献给想要从事金融行业的JRS!&/p&&br&&p&PS:统一回复一下大家的问题。&/p&&br&&p&1、工资问题&/p&&br&&p&首先要说明的是,本屌起点确实低,只有985文凭,但专业不对口,其他的都没了。一般来说,我们学校本科应届生出来,第一年平均月薪大概在6k左右,楼主拉低了母校的均值。所以每当身边的人在聊工资,我都会默默走开……&/p&&br&&p&现在算是稍稍改善了的屌丝吧,从13年1月底到现在,入行也就2年出头,今年的底薪到10w了,离步行街的平均水准还差得远啊,业绩提成能达到什么程度,现在还不知道,我自己估计没有多少,年轻人做业务不容易的。在魔都,我这样的,一抓是一大把。&/p&&br&&p&目前本屌CPA还没考完,也有读MBA、CFA的计划。&/p&&br&&p&2、我们公司&/p&&br&&p&我所在的公司成立时间不长,12年成立,公司在陆家嘴。14年年初一家AA级国企入股,成为公司大股东,楼主躺着变成了国企子公司员工。其实有国资背景,有利有弊。好处就是,大腿够粗,再也不用担心资金的问题了,公司每年最多有10个亿的额度可以投出去。&/p&&br&&p&惭愧,去年没花完。坏处一就是办事效率低,项目过会时间长,很多时候项目还没过完会,就被别的公司抢做掉了。坏处二就是业绩提成卡线,因为年年都要审计,业绩提成不能太高了,不然审计过不了。所以得从其他地方返出来,很麻烦。&/p&&br&&p&我们公司的基本架构从上到下分别是:投委会→总裁办→业务部/风控部/客户部/综合管理部/财务部。我们公司上海总部20个人不到,业务部和风控部占一大半,扁平化管理。说说我身边的同事的背景吧,投委会由股东派人组成,项目上会就是上投委会。&/p&&br&&p&总裁办大领导科班出身,清华MBA,CFA,注会,注税。&/p&&br&&p&二领导非科班出身,但社会经验超级丰富,有很牛逼的资源。&/p&&br&&p&三领导某屌丝大学MBA,不过来我们公司之前是某上市公司财务总监……&/p&&br&&p&风控部两个海龟硕士,另外两个本科、律师。&/p&&br&&p&业务部三个硕士,两个本科(本屌是其中之一…),客户部一个985MBA,两个本科(其中一个海龟)。&/p&&br&&p&其他部门就不说了,结论就是:领导最牛逼!&/p&&br&&p&3、金融行业偏好的专业&/p&&br&&p&优先的专业是:金融、财会、经济、法律&/p&&br&&p&其他好进的是数学、统计(题外话,个人感觉数学专业很不错,考研时理科的导师偏好数学系考生,工作时很多行业对数学背景也挺器重的)&/p&&br&&p&剩下来的各个专业都差不多了,招聘上都没有优先。&/p&&br&&p&至于后台的IT、人力资源等不讨论了。&/p&&br&&p&4、金融行业发展路线&/p&&br&&p&根据身边的人的经历意淫出来的,仅供参考。&/p&&br&&p&&strong&高端科班路线:&/strong&&/p&&br&&p&&strong&985金融经济法律财务本科或硕士&/strong&+&strong&CFA/CPA/律师资格证&/strong&+&strong&拿得出手的实习经历&/strong&→&strong&牛逼的金融机构核心部门民工&/strong&→&strong&人脉资源和业务能力达标后&/strong&→&strong&牛逼的金融机构核心部门高级民工/稍弱的金融机构核心部门中层&/strong&→&strong&牛逼院校MBA&/strong&→&strong&什么机构看心情随便去吧&/strong&。&/p&&br&&p&输在起跑线上的屌丝一般很难进金融机构的核心部门,只能走曲线救国的路线了,在外围(但不建议从事券商、保险等机构的客户经理工作)边工作边积累人脉边学习了。&/p&&br&&p&工作的同时咬牙拿下三证之一,就可以改善一下自己的工作了。后面以积累人脉为主,还可以考虑考虑MBA,值得一读。&/p&&br&&p&要强调的是,请正确看待考证和读mba,并不是说拿了CFA证了读了mba了,就逆袭了。&/p&&br&&p&&strong&证书仅仅是一块砖,帮你装逼助你忽悠人用的&/strong&。最关键的是人脉和业务能力,多多积累人脉资源,坚持强化业务能力,再搭配上各种证书,才是逆袭的关键。&/p&&br&&p&至于毕业去向,先去私募还是先去银行,除非这家私募挺有名气,不然我都建议去银行。为啥呢,看看各个金融机构的招聘信息就知道了,有银行、券商、信托、基金的从业经验优先考虑。私募的认可度没有银行那么大。相对来说,从银行跳到其他金融机构容易,从其他金融机构跳到银行难啊。&/p&&br&&p&5、再补充一下金融行业现状&/p&&br&&p&有人认为本屌把信托抬得太高,把券商贬得太低,这真没有。就资产规模来说,自从2012年末开始,信托资产总规模超过保险业之后,信托就一直是金融界老二了。信托公司资产规模如此庞大,但公司数量却很少,一共68家。就收入水平来说,信托平均收入高,是因为从业人员数量少啊。券商核心部门的收入不比信托业务部门的收入低。&/p&&br&&p&有JRS提到,信托在走下坡路了。是的,14年开始,很多信托都不好过了。我现在认识了很多信托朋友,中江、厦信、西部、陕国投、长安、上国投、五矿、华澳、新时代、交银等,有的信托经理是高富帅,但有不少也挺屌丝的。因为去年信托做业务,房地产业务交易对手基本要50强以前才能做,政府平台的债务问题也很严重,再加上基金子公司券商资管无底线抢生意,信托牌照贬值了,业务量减少很多,日子自然不好过。不过日子不好过也只是相对往年太好过的日子来说的,去年日子再不好过,信托行业的收入还是数一数二的。&/p&&br&&p&市场真是风水轮流转,14年之前,做固定收益业务赚得盆满钵满(信托公司业务部赚得最多),14年下半年开始,固收业务不行了,二级市场又开始火了。看准了的信托公司,单单就伞形信托这一项业务,又狠狠地赚了一把。我同学前五985金融专硕,进了某家信托证券部(主要就是做伞形信托的),起薪近20w,足以证明信托的待遇还是高。&/p&&br&&p&多数信托公司都在考虑转型的问题,我听到的比较多的意见是,转向真正的财富管理或者转向真正的实业投行。&/p&&br&&p&私募行业鱼龙混杂,好的高大上,差的纯皮包。产生这样的问题是因为门槛低。&/p&&br&&p&有技术含量的有:阳光私募、并购、定增、风投(PE/VC)等。自从基金业协会把私募抓在手中后,行业正在规范。&/p&&br&&p&6、金融产品的风险&/p&&br&&p&高风险高收益,这句话是基本原则。&/p&&br&&p&所以各类金融产品的风险高低排行,基本就是收益率高低排行,当然不排除奇葩产品跳出行列。&/p&&br&&p&一般的投资者怎么去粗略的看风险呢,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产品发行方的实力,二是产品本身的属性。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低,主要是因为它是银行发的,玩亏了银行兜得起。还有信托产品,卖得火,也是因为玩亏了信托公司兜得住,这就是刚性兑付。基金产品就没有能力去兜底了,所以基金产品收益率更高,风险也更大。至于P2P之类的产品,尚游走在灰色地带,产品本身风险也太大!产品本身的属性,就是看产品投向了,企业实力、市场情况、抵质押物、其他风控措施的落实等。&/p&&br&&p&7、我了解的金融界的巨无霸(不全,道听途说)&/p&&br&&p&工农中建就不说了,总资产都超过10万亿,交行超过6万亿,招行5万亿,浦发兴业4万亿。中信集团:金融全牌照,超级完备的产业链,总资超过产4万亿。平安集团:金融全牌照,总资产超过4万亿。&/p&&br&&p&以上都算是国家队。也有类家族式的金融控股集团,比如明天系、德隆系、涌金系等,比较神秘,我听说而已,不了解。&/p&&br&&p&8、克服木讷羞涩&/p&&br&&p&平时多看新闻时政吧,尤其财经类,先提高知识面,不然再外向的人也谈不出内容来。&/p&&br&&p&再就是做个有心人,多观察别人的交流,对比自己的。&/p&&br&&p&然后就没什么好办法了,对自己狠一点,走出去才行……&/p&&br&&p&9、最重要的&/p&&br&&p&上面也说了,金融的本质是资源的合理配置,什么叫资源的合理配置?不说经济上的概念,所有的业务都是业务人员去推动的。所以说白了你得有资源在手,不管你配置得合理不合理,只要你能配置出去,业务就成了。所以我觉得,人脉资源才是金融界的第一生产力!&/p&&br&&p&10、忘说现实了&/p&&br&&p&金融行业从业人员非常多,经典的金字塔型分布,塔底的屌丝们非常多日子非常难过,拼到塔中或者塔顶才能享受到金融的高薪与高光。这过程真的很艰辛。所以入行需谨慎啊!&/p&&br&&p&以上纯属个人看法,因见识有限,有的地方坐井观天看不全是难免的,所以JRS怀着批判的眼光看吧。&/p&&br&&br&&p&Q:求教啊楼主。本科普通一本,研究生前十985,过司考加CPA四门,英语大概托福100的水平,但是相关实习经历为0,有没有希望进券商或者信托行业?职业发展怎么样?&/p&&br&&p&A:希望很大,有时间去实习去吧,去券商、信托或银行实习都可以。有了实习经历就好办了。再把CPA剩下两门拿下,就完美了。金融投行行业钟爱有法律背景的。给你个参考,我同学,前五985研究生金融专硕,CPA一门,CFA好像是一级,有几家券商实习经历,最后实习的单位是信托,然后留了下来,起步年薪接近20万。&/p&
谈一谈我私募基金的工作经历和对金融行业的认识。 本JR12年上海某985毕业,本专业心理学,第二专业金融学。大学期间基本都在混,唯一欣慰的就是二专坚持下来了。 毕业后考研失败找工作很迷茫,不想从事本专业工作,又根本没办法进银行券商等金融机构,最后…
&h2&远离标题党,不做震惊部,网联上线没那么玄乎&/h2&&p&媒体报道,8月4日,央行支付结算司向有关金融机构下发《关于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网联平台处理的通知》,明确要求“自日起,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至此,网联上线有了明确的时间期限,第三方支付直连模式算是走到了历史尽头。&/p&&p&在支付机构紧锣密鼓忙接入的同时,媒体舆论成功刷了一波流量,“马云哭了”、“微信支付被收编了”、“央妈生了二胎”、“银联多了个亲弟弟”,看到诸如此类的标题,想想大家也是挺拼的,着实也算一件乐事。&/p&&p&只是,行业新闻不是娱乐段子,还是要客观一点吧。&/p&&p&那么,说句客观的话,网联上线的确牵动了第三方支付市场格局,对各方而言,都必须重新适应这个新事物。&b&但新事物并非洪水猛兽,大家不必哭,也不必慌,接受它,接受一个新时代的来临&/b&。然后,太阳照常升起。&/p&&p&网联全称为“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与银联的功能属性相似,属于专门为第三方支付机构提供统一转接清算服务的平台,是四方模式,或称为间联模式。与之相比,第三方支付企业的银行直连则绕开了银联等转接清算机构,是典型的三方模式。&/p&&p&&br&&/p&&img src=&/v2-8ada27ce971abbecaf0b49fc62807b58_b.jpg& data-rawwidth=&1200& data-rawheight=&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0& data-original=&/v2-8ada27ce971abbecaf0b49fc62807b58_r.jpg&&&p&&br&&/p&&p&第三方支付机构绕开银联“创造”银行直连模式的初衷是为了省去“7:2:1”模式下的银联分成,节约支付成本。但随着银行直连成为行业标配,模式本身便具备了更丰富的内涵,也衍生出一些潜在问题。&/p&&p&直连模式下,支付机构通过在多家银行开设备付金账户实现资金的跨行清算,对合作银行而言,带来了吸收存款的额外收益,积极性大增,且更愿意与交易规模大、备付金存款沉淀多的支付机构合作。而对支付机构而言,则可通过备付金账户存款的“诱饵”反过来从银行处获取更低的费率。&/p&&p&时间一久,中小支付机构因沉淀资金有限得不到银行的青睐,直连银行数量远远落后于大型支付机构,在费率上也不占优势,在商户拓展中便处于劣势,加速了行业分化过程,即强者恒强、弱者恒弱。&/p&&p&&b&正是基于这个角度,网联的上线本身,将利好中小支付机构&/b&,使得他们终于和大中型支付机构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不再背负直连银行数量少、费率高的先天劣势,获得了喘息的机会。而对大中型支付机构而言,原有的优势被抹平,行业加速分化的链条被中断,需要在新规则下重新建立优势。&/p&&p&&b&至于市场中关于支付巨头的支付信息被网联截留数据优势不再的提法,其实并不准确&/b&,由直连到间联,支付结算的环节拉长,但支付机构作为交易发起方仍然掌握核心的交易信息,唯一的不同在于,原来只有支付机构掌握这些信息,现在央行和网联也能看到这些信息,对支付机构自身的信息积累而言,并无本质的损害。&/p&&p&&br&&/p&&img src=&/v2-16adbcdcfb0bddc46658e5_b.jpg& data-rawwidth=&1800& data-rawheight=&12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800& data-original=&/v2-16adbcdcfb0bddc46658e5_r.jpg&&&p&&br&&/p&&p&接下来,便是信息和数据层面的问题。支付机构通过在多家银行开设备付金账户实现资金的跨行清算,变相具备了清算职能,在这种模式下,无论是信息流还是资金流,都在第三方支付系统内循环,且每家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信息流还分别独立,产生了信息孤岛。站在监管的角度,不掌握具体的支付信息,便难以实施有效的监管。所以消灭银行直连一直是第三方支付行业监管的重要原则和要求,只不过涉及到系统建设和业务迁移等问题,需要循序渐进,才拖延至今。&/p&&p&基于这个角度,网联的上线成功切断直连模式,实现了第三方支付交易数据的集中化,消除了信息孤岛,&b&其最大的效应是便于监管,监管机构在第三方支付反洗钱、交易合规性检查等方面有了具体的抓手&/b&。&/p&&p&此外,作为转接清算机构,网联的上线也意味着银联终结了在支付清算领域一家独大的格局,开始迎来竞争者。其实,银联的竞争者不止网联一家,还有虎视眈眈的国际卡组织。2015年4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银行卡清算机构准入管理的决定》,2016年6月,央行发布《银行卡清算机构管理办法》,为银行卡清算市场的开放提供可操作性的细则。2017年6月,《银行卡清算机构准入服务指南》正式出台,国际卡组织进入国内人民币清算市场提上日程。&/p&&p&&br&&/p&&p&&br&&/p&&img src=&/v2-d96eca5033fadcf3daac25cd5065468e_b.jpg& data-rawwidth=&1332& data-rawheight=&99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32& data-original=&/v2-d96eca5033fadcf3daac25cd5065468e_r.jpg&&&p&&br&&/p&&p&对银联而言,无论是网联还是国际卡组织,都是一般无二的新的存在。网联上线并未直接触动银联的奶酪,毕竟原来的直连模式下,银联本就被排除在外。相反,网联上线加速了直连模式的终结,支付机构在间联模式选择中,可以选择网联,也可以走银联通道,&b&对银联而言,未尝不是新的机遇。只是,面对支付清算市场的整体开放,银联真的要打起十二分精神了&/b&。&/p&&p&最后,谈谈困难。网联建设之初,市场反应普遍较为悲观,一方面是网联的上线意味着直连模式的下线,支付巨头积极性未必高,失去了支付巨头支持,其系统建设和机构接入速度也会受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当时网联股东结构和系统方案未明,市场担心其中立性和客观性,积极性不高。&/p&&p&但是随着金融强监管的到来,网联平台得到的资源支持明显增强,系统建设和机构接入显著提速,当前第三方支付机构接入网联,无论在意愿上还是技术层面,都不存在明显的障碍。&/p&&p&当然,大家可能仍会担心网联系统性能能否支撑双十一等高峰节点的并发要求,这一点需要通过时间去验证,不过,&b&第三方支付机构按期接入网联平台已经毋庸置疑,任何困难都会被克服。&/b&&/p&&p&整体上,网联的上线送走了直连模式,也揭开了支付清算领域的新篇章,这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是一个时代的开始。&/p&&p&作者:薛洪言,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微信公号:洪言微语&/p&
远离标题党,不做震惊部,网联上线没那么玄乎媒体报道,8月4日,央行支付结算司向有关金融机构下发《关于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网联平台处理的通知》,明确要求“自日起,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全部…
&p&信用卡之于理财,用一个词“理财神器“来概括,并不过分。要想充分利用,可以在以下几方面注意:&/p&&p&&b&第一,充分利用免息期。&/b&信用卡的免息期一般20-50天不等。为什么差异这么大呢?其实和消费时间点有很大关系。大家都知道信用卡有账单日和还款日,还款日往往是账单日后20天后。假设一张信用卡账单日是8号,还款日是28号。如果我们赶在账单日快要出来的几天消费,比如6号,那么离还款日就会很近,你的消费会被记入本期账单,因而需要在本月28日还款,即免息期只有22天。而如果你是在9号消费,那么只有在下月的8号账单日银行才会体现你这笔消费,也就是下个月28日才需要还,那么你的免息期就可以多达50天。所以使得免息期长的方法很简单:在账单日及之后消费,离账单日越近越好。如果免息期进行理财,具体效果演示:一笔3万元消费,用信用卡支付,享受50天免息期,这期间将本用于消费的资金先去投资,如果可以获得年化7.3%的回报,那么50天的收益是300元。目前许多平台都可以提供低风险的类现金管理产品,可以作为信用卡还款前的现金管理,且有的收益率超过6%。&/p&&p&&b&第二,巧用附属卡。办理信用卡时,还可以给自己的直系亲属办理附属卡,附属卡张数一般为1-3张。&/b&比如孩子出国留学,父母就可以给孩子办理附属卡,一方面方便了孩子消费,同时便于监管。给配偶办理附属卡,也是一种很不错的“监管”方式;而给自己父母办理附属卡,则是孝敬老人的好方法。一般来说,主卡和附属卡享受的增值服务是一样的,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主卡和附属卡的额度是共用的:主卡用的多,附属卡可以透支的就少。&/p&&p&&b&第三,充分享受信用卡增值服务。&/b&由于信用卡的强大支付功能,社会消费的很大一块比例是以信用卡支付完成的。拥有强大客户群的银行自然希望在消费环节分一杯羹,因此在推广信用卡方面不遗余力。为了刺激客户消费,银行推出了一套完备的客户回馈机制,主要是提供丰富多彩的增值服务,覆盖出行、酒店住宿、健身、医疗、购物、保险等,还有返现、送刷卡金等更直接的方式,而不是简单的积分兑换礼品。不同银行的增值服务差异较大:有的强于海淘,对海淘线上境外消费返现比例高达10%;有的是强于健身,比如某国有银行的无限卡,可每月5次免费使用五星级酒店健身房;有的强于超市购物,在超市购物可返现。其中,今年最被业界推崇的是某股份制银行的“神卡”,其中一部分权益:&/p&&ul&&li&&i&&b&免费送PP卡&/b&一张,本人无限次享受全球600家机场PP贵宾厅服务,还可携伴6次(一次贵宾厅价值180元);&/i&&/li&&li&&i&&b&1500万&/b&航空意外保障,&b&500万&/b&交通意外保障;航班、行李每延误4小时赔&b&500元&/b&&/i&&/li&&li&&i&&b&5万分&/b&兑换高级酒店1晚住宿权;部分星级酒店最低房价保证,免费享受双人早餐;&/i&&/li&&li&&i&日前境外消费笔笔返现&b&1%&/b&;日前境外消费满5000元以上部分返现&b&10%&/b&。&/i&&/li&&li&&i&全国星级酒店自助餐两人同行,一人免单;&/i&&/li&&li&&i&境内消费1元累计1分,境外消费双倍积分。财付通(微信)、支付宝、餐饮、百货、娱乐、商旅酒店6大项消费享5倍积分,&/i&&/li&&li&&i&高比例的积分换里程:12积分换1里程。考虑到5倍积分,相当于&b&2.4元累计1里程,&/b&多数银行是二十几个积分换1里程。&/i&&/li&&li&&i&如果是被人邀请办卡,开卡后消费50元送300元刷卡金。&/i&&/li&&/ul&&p&&b&第四,装逼神器。&/b&开着法拉利装逼固然可以,但是过于高调;而在酒吧、饭店、酒店、购物中心掏出一张黑色卡面的信用卡,才是装的恰到好处,低调奢华有内涵。这些时候,手机扫扫扫就显得太low了。。。 黑卡中最著名的莫过美国运通百夫长,但是这张卡绝大多数人是望尘莫及的。但VISA的无限卡系列以及部分银行的运通白金卡系列,都是装逼的好工具,且有的申请门槛并不高。许多人担心随着支付宝等新兴支付方式的兴起,传统的信用卡会受到巨大挑战,但是我个人并不这么认为。新兴支付方式主要还是局限于小额支付,主要还是在中低收入的年轻人群。随着一个人的资产积累和消费升级,他的需求会从简单的支付便捷转变为身份认同,作为能够一定程度彰显社会身份的信用卡,无疑会受到更多认同。&/p&&p&&b&第五,用信用卡消费记录分析自己的消费偏好和倾向。&/b&如果你信用卡还款遭遇了压力,导致你财务紧张,那么你需要认真分析信用卡具体在各个大类的消费情况,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良消费习惯和误区,从而优化自己的消费行为。&/p&&p&&br&&/p&&p&除了以上功能外,信用卡还有许多好处。但是无论是哪些好处,对于一张信用卡来说,他最大的价值,实际上还是&b&给消费带来的巨大便捷性。&/b&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国内还是国外消费,信用卡都可以轻松搞定,而其他的新兴支付方式都有一定局限性;可以先消费后还款,免息期长达20-60天,目前的京东白条等只支持30天,且有消费场所的限制;透支额度高,从1000元到几万到甚至上百万都有,出国信用卡买房已经不稀奇,而白条和花呗只有8000元左右。且使用的时间越长,只要消费记录良好,投资额度也会越来越高。可以说,银行的信用卡体系,很好的体现了对忠诚客户的激励。因此,长期使用某一信用卡或某家银行信用卡,对于提升在银行的信用分值很有帮助。&/p&&p&&br&&/p&&p&&br&&/p&&p&补充说明几点:&/p&&p&1.年化7.3%那个投资肯定是有风险的,只是举个例子演示具体的收益率效果有个直观感受。但是同样的7.3%对不同人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可以做成低风险,有的人做成高风险,因人而异,不要以自己的理解下定论。特别需要提醒的是,使用用卡的首要目的不是为了用免息期赚钱,这只是一个附属品而已,信用卡最大的价值还是其强大的支付功能。&/p&&p&2. 文中那张具体举例了权益的信用卡是我个人正在用的,是我诸多信用卡中目前的最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我是知道的。关于这张卡的神卡地位不是我给封的,而是银行卡圈子里专家们公认的,具体自己搜索微信公众号文章;&/p&&p&3. 未免广告之嫌不在正文提具体产品,也不会在评论区回答,有兴趣发私信交流就可以了。需要注意的是好的卡门槛也会高,多数人申请不下来。不过本来就不存在完美的信用卡,目前银行卡种类那么多,能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找到适合自己的才是真理。&/p&&p&&b&微信公号:价值发现者(jzfx01),发现投资价值,分享投资机会。&/b&&/p&
信用卡之于理财,用一个词“理财神器“来概括,并不过分。要想充分利用,可以在以下几方面注意:第一,充分利用免息期。信用卡的免息期一般20-50天不等。为什么差异这么大呢?其实和消费时间点有很大关系。大家都知道信用卡有账单日和还款日,还款日往往是…
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学术领域主流存在对金融业怀疑和批评。这是否叫做“偏见”取决于个人政治观。批评金融业的一般都属于左翼,但左翼也可以分成比较极端左翼,和比较适中左翼。&br&极端左翼者是典型的马克思主义者。&br&适中左翼者在美国是典型的民主党员。2008年经济危机以后,民主党主流声音表示金融业有些问题需要解决:&br&&ul&&li&过度金融化&/li&&/ul&为了促进创业的可能性,金融业提供的服务和产品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大概在80年代的时候,金融业扩大超过必要性,金融化(&financialization&)这个趋势已过度普遍。&br&&ul&&li&超过功能&/li&&/ul&经济活动属于两种: 创造性的,和分配性的。金融业主要是属于分配性的。虽然在发达经济中金融的基本功能是不能否认的,金融业提供的服务和产品是创业者不可或缺的。但是过度分配性的经济活动是浪费资源的。国家财富主要是创意性经济活动产生的。分配性经济或定则仅仅把财富移动到不同的地方。&br&&ul&&li&贫富差距加剧&/li&&/ul&在华尔街,私募基金 (private equity fund),对冲基金 (hedge fund) 这些地方工作的人薪水简直高于他们的贡献和作用。别误会我,我不是嫉妒他们。一个在这种职业工作三年的分析员可以拿到30万美元的年薪。但是美国个人中位年薪才2.85万。那是平均!意思是一半美国人还低于2.85万。你说搞金融的人真的值得比老师,清洁工,农民,警察,保姆,服务员工资高10多倍?我觉得非常不公平。再说,这只是金融的普通人员,如果说这些地方的高位人员年收入那很正常高于300万,甚至3000万都有。&br&&ul&&li&浮华生活方式&/li&&/ul&有个说法“A good banker is a boring banker”(“一个无聊的银行家是一个好银行家”)。以前,金融业是很枯燥的,但现在很多年轻人因为金融业拿大钱认为这个职业刺激性无限。不少华尔街人员喜欢把钱花在极品小姐,可卡因,夜生活,他们的生活方式很浮华 (ostentatious),宝马香车,是让很多美国人讨厌。这些人可以说是美式“土豪”。电影 华尔街之狼 (The Wolf of Wall Street) 也反映着这些方面。对了,我并不是说所有金融业人员是这样子的,只一部分。&br&&ul&&li&拉关系还是腐败&/li&&/ul&说认真一点,美国的金融业在华盛顿的影响太大,而且很黑暗。美国大企业都会雇用说客 (lobbyist) 去华盛顿访问参议员,众议院的代表人,说服他们支持一些对雇他们的企业有利益的政策。这些说客收入也很高,通常用各种黑暗的手段来拉关系得到目标。这个就是美式腐败。&br&&ul&&li&造成经济危机&/li&&/ul&我这儿不要深入太深,因为非常复杂。但据我所知,经济危机最大的责任应该放在金融业身上。当然,造成经济危机的原因很多。可以怪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放,但是我认为他们是被金融业骗了才会借这种贷款。金融业那么容易卖放松管制次级抵押贷款和类似的产品当然也要职责放松管制 (deregulation)。放松管制当然来自于政府,但也是金融业说课说服政府执行的。美国金融业利用营销手段忽悠客户我觉得是非常不道德的。&br&&br&因为这些原因我对金融业的印象和评价很低。其实原因更多。下面有两个纪录片更加精彩地暴露金融业的耻辱:&br&&ul&&li&Inside Job 监守自盗&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target=http%3A///show_page/id_z4d69a796dc.htm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监守自盗》正片&i class=&icon-external&&&/i&&/a&&/li&&li&The Corporation 解构企业&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target=http%3A///ShowFile.asp%3FFileID%3D215191&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解构企业》&i class=&icon-external&&&/i&&/a&&/li&&/ul&能翻墙的朋友可以看 纽约时报专栏者以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Paul Krugman (保罗·克鲁格曼)的专栏。他的专栏经常批评美国的金融业,他说得比我好很多:&br&&a href=&///?target=http%3A///top/opinion/editorialsandoped/oped/columnists/paulkrugman/index.html&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top/&/span&&span class=&invisible&&opinion/editorialsandoped/oped/columnists/paulkrugman/index.html&/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学术领域主流存在对金融业怀疑和批评。这是否叫做“偏见”取决于个人政治观。批评金融业的一般都属于左翼,但左翼也可以分成比较极端左翼,和比较适中左翼。 极端左翼者是典型的马克思主义者。 适中左翼者在美国是…
银行不会死,他们也会进化来适应市场,银行只是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了,当然这个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br&&br&回答这个问题,是因为不认可很多业内人士的论证方式。新兴事物刚起步时,总量一定很小,你用旧事物的总量去比较新事物的总量,一定得不到有价值的结论,这是典型的恐龙型思维模式。要知道即使到灭绝时,恐龙的数量也远比哺乳动物多得多。&br&&br&&b&什么样的思维是恐龙型思维?&/b&&br&15年前,互联网在国内兴起时,新闻、媒体曾说过,没事!我们更大、更多、更专业……&br&10年前,电子商务在国内兴起时,商超、邮政也曾说过,没事!我们更大、更多、更专业……&br&5年前,iPhone智能手机兴起时,诺基亚、微软们也曾说过,没事!我们更大、更多、更专业……&br&&br&今天互联网金融兴起了,你还会听到恐龙的声音,这是思维习惯,恐龙只看到自己,看不到变化。&br&&br&&b&只看数量,不看效率。&/b&&br&你看,余额宝累计成交才1300亿,相对银行的大家底太小了!&br&只看开始的数量,就很容易犯“&a href=&///?target=http%3A///wiki/%25E6%25A3%258B%25E7%259B%%25BA%25A6%25E7%25B2%%2597%25AE%25E9%25A2%2598&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棋盘麦粒问题&i class=&icon-external&&&/i&&/a&”里那个国王的错误,靠复利吃饭的业内人士不应该犯这样的思维错误。&br&按照余额宝现在的速度,3个月1300亿,只要国家不出面干涉的话,达到1万亿只是1、2年的事情。到10万亿的时候,你还会说他小吗?&br&效率,新用户的导入、充值体现都是系统自动化完成的,不需要多少员工就可以支撑十几万亿的盘子,同样的盘子,银行需要多少人?&br&&br&&b&只看产品,不看组织。&/b&&br&为什么发明余额宝这个产品的不是银行?而是互联网公司?不要忘了银行代售基金很多年了。&br&下一个创新性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你认为会是银行开发出来吗?&br&现在的银行能为用户着想,降低门槛、减少成本、提高体验、增强流动性吗?&br&另外银行真的风险很低吗?如果不是政府税收作担保,行政手段做壁垒,银行估计已经破产好几次了。&br&这不是产品之战,这是组织DNA之战。&br&&br&&b&只看专业,不看演化。&/b&&br&银行可以做的事情很多,也很专业,但是组织是可以演化的。&br&10年前的阿里和现在的阿里并不是同一家公司。&br&高效率带来高利润,人才是流动的,银行的专业人才早晚都会流向互联网金融企业。&br&过去是行政壁垒不让民营资本开设银行,但这一政策正在逐渐松绑。&br&当壁垒没有了,现在银行所拥有的资源,早晚会被互联网金融企业所吸收或颠覆。&br&&br&不用着急,慢慢来……
银行不会死,他们也会进化来适应市场,银行只是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了,当然这个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 回答这个问题,是因为不认可很多业内人士的论证方式。新兴事物刚起步时,总量一定很小,你用旧事物的总量去比较新事物的总量,一定得不到有价值的结论,这…
作为一个曾经将支付宝告上法庭并获胜的人的建议:如果你是当事人且数额较大,立刻走司法途径,也就是上法庭。如果你是旁观者想要匡扶正义推动社会进步,与其追问阿里,不如去形成舆论推动政府立法。&br&&br&事件经过及事后复盘的经验:&br&(以下多图)&br&&br&&im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1029& src=&/3db21c1a7cd_b.jpe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3db21c1a7cd_r.jpeg&&&br&&img data-rawwidth=&960& data-rawheight=&1280& src=&/4eeefc18726cd_b.jpe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0& data-original=&/4eeefc18726cd_r.jpeg&&&br&&img data-rawwidth=&960& data-rawheight=&1280& src=&/bb6ae49218b2abd77c4af_b.jpe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0& data-original=&/bb6ae49218b2abd77c4af_r.jpeg&&&img data-rawwidth=&2448& data-rawheight=&3264& src=&/0de9d9cfbcdb055ef571b4feb40bf574_b.jpe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48& data-original=&/0de9d9cfbcdb055ef571b4feb40bf574_r.jpeg&&&br&&br&&br&&img data-rawwidth=&2448& data-rawheight=&3264& src=&/90f3b6cb7f2125de6fbd7c96442ecda8_b.jpe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48& data-original=&/90f3b6cb7f2125de6fbd7c96442ecda8_r.jpeg&&&br&&br&&br&2013年4月份我的支付宝账号被盗刷,数额约200元。&br&当晚打110报警,同时打电话给支付宝报案。未曾想,从彼时开始,我开始了漫长的维权之路。&br&在进行报案之后,按照支付宝的保障承诺,我要求支付宝进行赔偿,遭到了支付宝拒绝。拒绝的理由是:&u&阿里的反盗刷系统的综合我的上网,支付习惯,支付IP等,认为该笔交易是符合我交易习惯而不符合盗刷的特征,因此拒赔。&/u&在这里我要插一句,事后来看,这笔盗刷确实有反常之处,也不知是巧合,还是盗刷者的高明之处,难怪防盗系统会认为这是账号所有人自己的支付习惯。&br&在4月中旬到7月中旬的三个月时间里,我首先是向支付宝客户95188打了不下50通电话,每次和不同的客服人员重复事情经过,要求他们对我的诉求提起足够重视,派遣真正有一定级别职务一定权力的人和我展开对话,记录和反映我的诉求123。&br&无一例外地,被很有礼貌,但不解决任何问题的客服所挡回,期间所费精力甚巨。我相信大部分同样处境的其他当事人,可能就选择放弃了。好在我从一开始,就决定把这件事当做“一个事儿”来做到底,加上我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商务谈判,耐心、法律,谈判对我来说都不是问题。&br&在和阿里谈判同时,我还要三管齐下,一方面,寻找专业法律团队的帮助。我熟悉的律所,大多数专打商法,民事案件非其所长,当时通过朋友介绍,委托了上海汇业律师事务所的吴律师,吴律师与大型企业巨头交过几次手,VS铁道部,VS南方航空,VS雀巢都是胜诉。&br&另一方面,我还在微博和其他公众媒体制造舆论,对阿里的PR部门施加压力。&br&&br&到了差不多8,9月份(时间不是记得很清楚了),给阿里发送律师函无果,遂提起诉讼程序。在14年1月排期开庭,终于在法庭上面对面见到了本案以来见到的阿里的活人----阿里的公司法务,第一轮开庭后,我对阿里的律师说:&br&&br&&b&我警告过会采用司法手段,我不是开玩笑的。但是,因为多年前和马云先生的一面之缘,以及多年来阿里和支付宝给我带来的生活的便利,我仍然愿意和阿里(支付宝)展开对话,但期望你们拿出足够的诚意和切实有效的行动。&/b&&br&&br&王律师说他回去会向上级反映。&br&&br&1月27日,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小微金融业务总裁(支付宝的上级单位)胡晓明到庭审现场。法官主持调解下,现场我的两个诉求得到满足:1、阿里巴巴副总裁级别的高级管理人员代表公司向我赔礼道歉。2、对我进行经济赔偿/补偿(有两个说法是因为阿里巴巴不能接受赔偿说法,这牵涉到法律问题,我理解,我说,只要你们给钱,说法无所谓)。&br&现场签署和解协议。一两个礼拜后收到了支付宝的37000元,此案结束。&br&&br&&b&本案历时9个月,经过一场庭审,一场法庭主持调解,和支付宝客服打过超过50通电话,一封律师函,给法庭提供上百页立案材料和证据文字材料,一张录有电话交涉内容录音的光盘,从上海到杭州往返两次,最终有了一个令我满意的结果。&/b&&br&&br&事后总结的经验:&br&1、没必要在客服那里浪费太多时间,如果客服能帮你解决问题,那最好,如果他不能给你令你满意的答案,那马上另寻他途,不必恋战,不用试图说服客服或他们帮助你联络任何人,客服是大公司里的一道屏障,他们态度亲切,不会和你发脾气,但也不解决问题,因为他们没有权力,没有能力帮你解决问题,很多时候,他们甚至连帮你把案件上报的动力也没有。&br&&br&2、如果你觉得确有道理,直接动用司法手段诉讼是比较好的方法之一,这并不是代表你会赢,而是让所有人都知道你是认真的,你敢上法庭,且你不是在无理取闹。支付宝之所以前面不接受我的诉求,不是因为我的情况不符合规定,而是因为案件中有很大的模糊地带。支付宝有自己的认定系统,也花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研发,他们对这套系统有很大的信心。但机器毕竟有出错的时候,在本案里面,就碰上了这个“特例”,而另外一面,他们从来没见过我,不能分辨我是普通消费者还是一个处心积虑的骗子。如果支付宝网开一面,就会有成千上万的人利用空档去套利,这已经被中国现实环境所印证。而当你走上法庭的时候,支付宝就可以肯定,你是一个守法公民,你确实遭到了经济损失,你敢上法庭。他会马上替你解决问题,因为法庭替你做了背书。说到底,这就是个信用问题,而在互联网的世界里,信用是缺失的,想想今年315爆出来的刷信用吧!&br&&br&3、警察是指望不上的,他们只会踢皮球,部分原因是他们不想管也缺乏必要的知识和能力来管这种新型案件。部分原因则是因为我国立法的落后,他们要管,也没有法律可循,前者是他们的问题,但后者并不怪他们。&br&&br&4、后来当庭的法官偷偷对我说,如果庭审继续下去,她将不得不判我败诉,因为证据不足。尽管她个人很同情我的遭遇,我国现行举证责任采取谁主张谁举证原则。在互联网纠纷中,极大有利于企业,不利于个人,这是现状。好在支付宝让步了。我说,我尊重法律,如果因为同情,而判我胜诉,我也不会高兴。补充一下,法官是一个年轻女孩子,也在淘宝上买东西,和我以前见过的法官大不相同。她在促成案件解决上起了不少作用,我很感谢她。&br&&br&5、我们国家现行的法律制度已经极大地落后于我国面临的实际,尤其是互联网相关立法。其间所产生的问题,要消费者承担当然是不公平的,但如果要全部是支付宝(或者推广到任何互联网企业)单独承担,也是不公平的。真正治本的方法,是推动修法和法律进步,这点需要我们所有人共同努力和呼吁,毕竟,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br&&br&6、在整个过程中,我对支付宝的应对基本是满意的。如果说前期有很大不满,主要是支付宝反应迟缓,大企业病,但身为一个管理者,我也深知这种病是大公司,大企业的普遍现象,并不能说就是阿里独家之病,更谈不是上邪恶,这也是最后双方能握手言和的原因。&br&比起警察,比起国有银行,支付宝做的还是好不少的。&br&&br&补充:&br&&br&1、权利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会有人去替你捍卫你的权利,你所能依靠的,只有你自己。如果你自己都不打算为你自己而战,那么,只可能是:人为刀俎 你为鱼肉&br&&br&2、这则案件的律师费很贵,达到了五位数,具体数字按照律所要求保密。因为还算是朋友给出的友情价。方式是在立案诉讼前付清初步费用,然后根据案件进展,在必要情况下追加。还好这个案子比较快结束了,如果要打到结案,可能(不是一定)会到达RMB 100,000。&br&&br&3、有人问,为什么支付宝会在很可能胜诉情况下做赔偿。我想来,大概是因为利益的计算吧。毕竟,诉讼过程支付宝仍然在产生成本,如法务的工时。PR引发的损失,如果这件事持续发酵,尽管最终胜诉,也可能在舆论引发不利局面,而这个舆论的不利局面,需要更多的PR成本,可能达到几十万来摆平,相比较而言,和解是更低成本的方案。
作为一个曾经将支付宝告上法庭并获胜的人的建议:如果你是当事人且数额较大,立刻走司法途径,也就是上法庭。如果你是旁观者想要匡扶正义推动社会进步,与其追问阿里,不如去形成舆论推动政府立法。 事件经过及事后复盘的经验: (以下多图) 2013年4月份我…
前两年的时候,苦口婆心地劝学弟学妹们不要进银行。银行辛苦,活儿多,更加无奈的是,有时候好像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没有人认可你的努力,前途好像一片黯淡,身在银行,也见不少人离职,一年以内离职的也不少。&br&&br&而且我尚算“幸运”,没做过对私,对公柜员干了小半年,就转了职当客户经理(我没有资源也没有关系),我都在吐槽银行,遑论普普通通小柜员?&br&&br&血似乎都凉了。大学毕业前投简历的时候,觉得银行应该都是高大上的地方,谈笑间进出好几千万。但真进去了,玻璃就像监狱,体制就像牢笼,中后台又时刻狞笑着盯着你,就盼着挑你点儿错。&br&&br&做了客户经理,才深知柜员那点活儿,那点压力,那点抱怨,实在九牛一毛。不知为何,进银行的年轻人,都盼望着逃离柜员的岗位,去到业务管理部门,去做客户经理。直到你坐上了那个职位。&br&&br&扯了半天,我就是想说,能把每一笔业务都做到很好,才有资格吐槽工作的机械。诚然,银行这活儿,工资福利中上,但是活儿多得足够跻身前列,有人觉得性价比不高,还是乐意做在办公室,拿着银行一半的工资,做着银行十分之一的活儿。但是你就输了。&br&&br&这个年代,不论男女,智商有别,但是你的心呢?大师兄说,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很厉害很厉害的人,你的热血还没开始燃烧,你就去吹空调了?&br&&br&有的人说他们做不到,倘若你也说你做不到,那你就淹没在他们中间了。大好少年,你的努力对你很重要。唯一让你跳脱人群的是,你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事情,并且做得很好。&br&&br&我听闻最好的故事,就是一个少年,胸中有血,手里仗剑,要这天下再无不可战胜之物。&br&&br&共勉吧。
前两年的时候,苦口婆心地劝学弟学妹们不要进银行。银行辛苦,活儿多,更加无奈的是,有时候好像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没有人认可你的努力,前途好像一片黯淡,身在银行,也见不少人离职,一年以内离职的也不少。 而且我尚算“幸运”,没做过对私,对公柜员…
题主的这个思路本身就不太可取。&br&&br&David Swensen讲得很明白,投资最重要的三个要素是:&br&1、 资产配置 asset allocation&br&2、 择时 market timing&br&3、 证券选择 security selection&br&而这里面,又以资产配置最为重要。为何如此?因为投资者在每个资产类里,基本上都很难跑赢平均水平。(比如投资股市,其实长期跑赢指数的人是很少的,这也是为什么巴菲特年化20%多就是世界最出名的“股神”,虽然其实他最厉害的并不是“炒股”。)超额收益的主要来源,不是在某个资产类别里大幅跑赢,更重要的是不同资产类之间的再平衡。&br&&br&不过既然要说股市,我们就继续回到股市。&br&巴菲特说过一句话:“我并不试图越过七英尺高的栅栏,我到处寻找的,是我能跨过的一英尺高的栅栏。”试图选出一只ten-bagger,在我眼里就是典型的想要越过七英尺栅栏的行为——难度太大,而且很可能把自己摔个半死。&br&为什么要把希望寄托于一只超级大牛股上面?我给你带来五千个人,你就一定能挑出马云这样的超级大牛人吗?难度可想而知。但如果把标准放宽成为“选出一拨还不错的人”,难度将会大大降低,成功率也将大大提升。&br&那么&b&怎么选出一堆“还不错”的股票?&/b&&br&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可以检验一下不同的策略能够得到怎样的回报。(虽然过往的回报率并不能代表未来的回报率)因为我懒,而且身上码农的特质已经被&u&无情的生活&/u&消磨得差不多了,所以这些策略我没有自己去回溯。具体代码就不要找我要了,我们先让结果说话。&br&&br&&b&一、低PE策略&/b&&br&从日到日,每年换PE最低的20只,每年换一次。&br&回溯结果显示:&b&22年76倍,年化收益率21.8%&/b&。这一简单的策略,在&b&美股的测试结果是45年16.5%&/b&。&br&&br&&b&二、低PE*PB策略&/b&&br&从2007年1月到日,选取A股全市场100个PE*PB最低的个股 (动态TTM PB),每个股票占比1%。 &br&每周定时检查持股一次,更新持股名单保持PE*PB为全市场最低的100个股票。每周定期检查大致每周的换股数为5~15,平均是10个。&br&回溯结果显示:8&b&年&/b&&b&总回报4.76倍。 年化21.88%。&/b&&br&&br&&b&三、小市值策略&/b&&br&这个策略的研究是由雪球的 草帽路飞 做的,我纯粹是引用他的劳动成果,观赏完整版帖子请移步&a href=&///?target=http%3A////&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6&/span&&span class=&invisible&&2659106&/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在小市值的前提下回溯三种策略:&br&1、&b&满仓持有一只最低市值的股票,每年调仓一次。&/b&年初买入,第二年初卖出。如果第二年初无法卖出股票(停牌、跌停或者该股仍是最低市值的股票),则顺延至第三年初再操作。&br&回溯结果显示:自2006年初至2015年底,十年时间,模拟盘共七次分别买入七只不同的股票(山水文化、天润乳业、ST宏盛、曲江文旅、博通股份、神州信息和宝城股份),并六次分别卖出了前六只股票。初始投入10万元本金,截止2015年11月底,模拟账户持有宝城股份净资产激增至4230万元。&b&十年总收益422倍,十年年化收益率83%。&/b&&br&&br&&br&&b&2、单一小市值股票多频次满仓再平衡的策略。&/b&分别选取:每年、每季度、每月、每周为调仓周期,其余各项限制条件同上1。结果如下:&br&&figure&&img src=&/8d65a3d87ded8f474786ca_b.png& data-rawwidth=&702& data-rawheight=&10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2& data-original=&/8d65a3d87ded8f474786ca_r.png&&回溯结果表明:单一最小市值股票多频次调仓都取得了超高的投资回报,&/figure&回溯结果表明:单一最小市值股票多频次调仓都取得了超高的投资回报,&b&十年最低回报289倍,最高回报高达1353倍(10万元本金,十年后变成1.35亿元)。最低年化投资回报率76%,最高年化投资回报率106%。&/b&&br&&br&3、&strong&最小市值十只股票满仓再平衡。&/strong&&br&为了避免单一持股的局限性以及可能面临的“黑天鹅”事件,我们继续升级量化交易策略:&strong&选取&/strong&&strong&10&/strong&&strong&只最小市值的股票进行满仓再平衡&/strong&。并分别将再平衡频率设置为:每年、每季度、每月及每周。&br&以十只小市值股票每年初调仓一次为例,再平衡策略如下:06年初选取总市值最小的十只股票入股票池,每只股票购买1万元,总投资10万元;07年初重新测评选取最新的十只最小市值股票入股票池;卖出新股票池以外的股票,将所获得资金均等分配至新股票池内的十只股票。特殊的,如果因为停牌、跌停等因素导致某只股票无法卖出,则顺延至下一年再操作。&br&&br&&figure&&img src=&/3de9d7ddb8_b.png&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10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3de9d7ddb8_r.png&&回溯结果显示:&/figure&回溯结果显示:&br&同单只小市值股票满仓再平衡一样,10只小市值股票的满仓再平衡,在过去十年也取得高额的投资回报。&b&十年最低收益75倍,最高收益644倍。&/b&&br&&br&当然,策略回溯得出的只是理论值,实际的交易行为是会带来价格的变化的。正如评论中知友&a href=&///people/e99a738d288d655d18a349f69a572e33& data-hash=&e99a738d288d655d18a349f69a572e33&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tip=&p$b$e99a738d288d655d18a349f69a572e33& data-hovercard=&p$b$e99a738d288d655d18a349f69a572e33&&@夏丹&/a& 所说的:&br&“joinquant的回测是不考虑冲击成本的。路飞的小市值再平衡策略开始时可能很有效,但以后期滚大的资金量,根本不可能用回测的成本买到那些小票。”&br&看完小市值策略的回溯,估计很多人已经哭出来了,纷纷拿出手机,打开电脑,准备调仓换成市值最低的股票……且慢!小市值策略的惊人复合收益率是存在历史原因的。由于天朝的国情,企业IPO需要经过漫长的排队审核,极为严格的把关也导致了&b&壳资源的稀缺&/b&。所以,&b&低市值个股即使公司本身运营的情况再差,也具有壳本身的价值,&/b&多的是有公司想要借壳重组,凤凰涅槃。如果把这个策略拿到施行注册制的美国,我相信结果会大相径庭。所以,在未来注册制真正实施之后,这个策略应该就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了。(不过,注册制还有一段时间,所以……)&br&&br&看完我的回答,你还满心想着在五千多支股票里选取一只大牛股吗?相信不会了吧:)
题主的这个思路本身就不太可取。 David Swensen讲得很明白,投资最重要的三个要素是: 1、 资产配置 asset allocation 2、 择时 market timing 3、 证券选择 security selection 而这里面,又以资产配置最为重要。为何如此?因为投资者在每个资产类里,基本…
&figure&&img src=&/8d252e7126fc9cffd1e5ce386d14b52f_b.jpg& data-rawwidth=&653& data-rawheight=&61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3& data-original=&/8d252e7126fc9cffd1e5ce386d14b52f_r.jpg&&&/figure&&a href=&///?target=http%3A///a/176.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马云对话胡舒立:若支付宝瘫痪自己将进监狱&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_→
&p&先讲结论吧:不一定损害劳动者本人的利益。但一定损害整体劳动者的利益。&/p&&p&讲一个前东家外籍领导真实而悲伤的故事:&/p&&p&那是2008年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后不久,上海的劳动争议仲裁官司突然就增多了,原因很简单:仲裁不要钱啊。&/p&&p&有一天公司外籍大领导视察某部门,这个部门的总监汇报工作时叫苦不迭,他们有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协助客户企业处理劳动争议。&/p&&p&外国人饶有兴趣的询问了劳动争议的案例,总监娓娓道来:&/p&&blockquote&客户公司招聘蓝领工人时,少缴漏缴五险一金。而懂经的工人在离职时,威胁要去劳动仲裁要告公司。公司只要拽上我们一起去和员工谈判,甚至上仲裁庭。这个公司流动率本来就高,工人看见其他人告成功了,自己在离职时也会搞事情,这个月刚开始就三起了。&/blockquote&&p&外国人是见过世面的,立马指点江山:&/p&&blockquote&显然这已经成为了公司的用人风险,为什么我们不设计完整的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彻底避免这个问题呢。&/blockquote&&p&总监一脸无奈,解释:&/p&&blockquote&公司如果按照法律规定缴金——薪水不如其他公司高——工人就会走;这样的缴金方式之前和员工是谈好的。&br&而且工人和公司谈赔偿,根本不要要求补交五险一金,是要再给他一笔现金赔偿。&/blockquote&&p&这个畸形的无解案例,听得我外国大老板三观崩得粉粉碎……&/p&&h2&1.少缴,个人并不一定收到损害&/h2&&p&回到本题,让我们面对现实,公司违反按最低标准缴纳社保,并不一定损害劳动者福利。当然企业把这钱扣自己兜里了,员工当然不干;如果把节省下来的钱分给员工,员工肯定同意。社保监管部门就不干了。&/p&&p&简单分析一下各方的心理:&/p&&p&员工之所以会同意不足额缴纳,那是因为企业帮自己交的那一份钱,基本上都被国家拿去统筹了。更别说那些没有当地户口也不计划在当地养老的流动人员。在上海缴金,最后回老家养老的,目前看来是多交少拿,非常不合算。&/p&&p&企业之所以不足额缴纳,一方面当然是省钱,另一方面也希望把更多钱塞到员工手里,增强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度。&/p&&p&社保局……对于五险一金少缴漏缴的情况,社保局的态度肯定是:&/p&&img src=&/v2-3baebb1d09f72d9355436_b.jpg& data-rawwidth=&420&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20&&&p&我在之前&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如何看待人民日报谈「人才难留」:有人月薪 6 万到手才 3 万多?&/a&回答中,也提到过:对于中产阶级来说,公司为他付出的成本,相比中产实际到手的钱,差距太大。&/p&&blockquote&员工月薪6万,企业实际支出67569.08元,而员工能够拿到的现金是43497.83元,也就是说&b&公司给的数目中近4成(36%)没有落到员工的口袋里&/b&。即使算上公积金,员工到手的也只有68%,不足七成。&/blockquote&&p&五险一金也是如此,&b&对很多人来说,缴纳多,用得少。是一个亏本买卖&/b&。这个很多人包括:中产、流动人员、以及外国人(外国人如今也要缴金哦)。&/p&&p&但是,谁说过社保是公平的制度呢?社保本身就是劫富济贫的再分配政策(Sorry,这里的富指的是账面薪水高,而非真有钱)。&/p&&h2&2.整体劳动者群体一定收到损害&/h2&&p&&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cd46bbadb69fa9d012905e& data-hash=&cd46bbadb69fa9d012905e& data-hovercard=&p$b$cd46bbadb69fa9d012905e&&@费寒冬&/a& 在一篇优秀的回答中(&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网上流传「如果不交养老金而是自己存款,退休后收益更大」的说法是否属实? - 知乎&/a&,我已点赞),写过这样一小段,说得妙极:&/p&&img src=&/v2-79768d26ebd27b7a62d6e64e75407fa5_b.jpg& data-rawwidth=&654& data-rawheight=&2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4& data-original=&/v2-79768d26ebd27b7a62d6e64e75407fa5_r.jpg&&&p&挣钱多的都不缴纳,或者少缴纳五险一金,导致的结果就是&/p&&ul&&li&社保最后无法兑现,成为空头支票——社会不稳定;&/li&&li&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不稳定。&/li&&/ul&&p&举个例子,&/p&&p&如今的养老金黑洞已经是各大媒体反复炒作。这个黑洞不会在这些年爆,最有可能的是这一代80后老去开始拿养老金的时候出问题,那时缴金的年轻人变少,拿钱的80后越来越多,最后很可能导致的是社保违约。&/p&&p&作为个人劳动者,你也许庆幸当你没有缴纳五险一金,拿现钱做了其他投资(商保定期债券房地产……),所以你认为社保违约,与你无关吗?&/p&&p&Naive啊,为了干预违约国家势必继续开始第n轮放水印钱,在一个通胀的社会,底层人民发现退休后拿不到钱/拿到的钱严重贬值,严重影响生存的情况下,你觉得社会还能稳定吗?&/p&&br&&p&对于如今很喜欢谈社会责任的企业来说,遵纪守法就是最大的社会责任。&/p&&p&对于缴金吃亏的中产,我送一句:侠之大者,为国接盘。请把你的羊毛撸一撸。&/p&&p&对于薪资不高工作很苦的流动人口,我要大胆说一句:遵纪守法是……艾玛别打脸。&/p&&p&对于外国朋友,Welcome to China。&/p&&br&&p&欢迎关注我的知乎专栏和同名微信公众号:&a href=&/ilovemyjob& class=&internal&&瞎说职场 - 知乎专栏&/a&&/p&&p&其他相关回答:&/p&&a href=&/p/& class=&internal&&劝退员工,你问过劳动合同法了吗?&/a&&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公司福利待遇好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a&
先讲结论吧:不一定损害劳动者本人的利益。但一定损害整体劳动者的利益。讲一个前东家外籍领导真实而悲伤的故事:那是2008年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后不久,上海的劳动争议仲裁官司突然就增多了,原因很简单:仲裁不要钱啊。有一天公司外籍大领导视察某部门,这…
&p&&b&集福这事没参与,看到微信群里各种想换福的真心烦,现在终于清静了。&/b&&/p&&p&支付宝&b&做社交的野心&/b&显而易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延吉千盛购物广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