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行业分类行业网实力怎么样?进驻会很麻烦吗?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也需做好商业模式选择_新闻中心_新浪网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也需做好商业模式选择
  业界与学界都非常关注文化创意与商业模式的关系以及商业模式的研究探讨,主要是因为商业模式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模块化。“商业模式几乎决定了初创企业的成败”――马云。很明显,初创企业包含了各行各业,他的这句话暗示目前或者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商界关注的焦点――对商业模式研究与探索,从移动互联网,到教育培训,到文化旅游,到传媒娱乐等各行各业。而这其中,对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的探索更是如火如荼。因为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下面这个箭头的意义:(图1)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创新的商业模式就不会将文化资源与经济效益联系起来,仿佛没有桥梁。《史记》上的故事会永远尘封在博物馆中,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只会被当地人所知晓,画家的画也只是由他自己欣赏罢了。
  创意产业的起点,当然是人的文化与创意,但是文化和创意本身不能够直接变成财富,它必须经过一个产业化的过程,它包括确定目标→建立流程→配置资源→成本核算→执行操作。也就是说:它必须是一个精明的投入产出过程,把各种价值量组合起来,获得最大的商业回报。同时,为了尽快获得规模化的优势,它还需要大量的商业投资,使暂时弱小的创意之苗,获得丰富的营养液,开放出灿烂的产业之花。
  文化创意产业有明确的目的,那就是通过创意的产业化,以更大的差异性、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市场价格,把一套更新颖的大型游戏软件、一种更现代更实用的工业或者建筑设计,在国内或者国外市场上推销出去。套用深圳人的一句格言,那就是“创意与市场在这里对接,才华和财富在这里转换”。要注意区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创意产业是基于大众文化的氛围,是娱乐性的。
  文化产业靠创新,而不是靠积淀,最好是在积淀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文化产业应该是一种工业化的生产,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应该抱有一种产业观,大经济观,这也正是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所在。文化创意产业是企业主导的产业行为,是从消费行为反向思考的商业行为,以做企业的态度做项目,将其市场化,所以企业家,具有工商管理学历背景的人才应该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所谓商业模式是指产生经济、社会或其他形式价值的框架,或者指通俗意义上的盈利方法。商业模式这个词被广泛地用来描述,正式地或非正式地,代表公司的主要方面,包括目的、产品服务、战略、基础设施、组织结构、商业操作、及运营过程和政策。(图3)
  商业模式的重要性已经一目了然,那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给自己的企业设计商业模式了,如何选择有效的商业模式,经营策略,发掘盈利点。但这似乎很难,因为很难有一种模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金油,对商业模式的探讨必须在一定的规律下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商业模式是不断革新的,因为社会在发展,技术在革新,文化在变革。商业模式可以复制又不可以复制,可以复制是鉴于商业硬件资源的复制性,不可复制则鉴于商业软件资源的不确定性。
  新的经济和技术环境下,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思考如何使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大的使用效率与价值。文化创意产业的实践表明,利用人的创造力、技能与传统文化艺术的结合不但能带动传统产业升级,更具有高度的经济效益,因而很多国家和地区都采取措施大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下面我用一种科学系统的方法来说明商业模式完全可以设计的更加科学合理与高效,可持续。商业模式创新的循环包含四个阶段:环境分析-商业模式创新-组织规划-商业模式执行-重新分析环境。(图4)
  1.环境分析
  商业模式创新的第一步是建立一个包含不同知识结构的商业模式创新团队,这个团队的成员应该来自业务、流程、技术、客户关系、设计、研发、人力资源等部门。让团队成员就商业模式的环境(社会、法律、竞争、技术水平等)达成共识,然后规划商业模式的框架。
  特别是针对文化企业与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更是如此,因为文化企业的生命力完全在创意。而多元的文化背景才是创意的源泉。
  2.商业模式创新
  在既定的商业模式框架下,设计团队可以开始设计商业模式的原型。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在办公室中就可以搞定的,必须到市场中,到顾客中,探索客户的需求,根据需求进行创意。
  是什么:我的工具是不是为潜在的客户提供了真正的价值?它能够满足什么需求?是唯一的吗?谁提供了一样的东西?与其他工具的区别是什么?
  为谁做:我想为谁创造价值?我的产品能让他们知道吗?如果他们知道了,怎么能让他们成为我的客户?
  怎么做:我已经知道了我要做什么和为谁做,我应该认真地考虑一下怎么做。我需要什么基础?我要雇用多少人?我需要与谁合作?我需要哪些第三方资源?
  做多少:解决了上述的问题之后,我需要对预期收入和预期成本进行计算,用以评估未来的收入。
  这个团队和其他的执行者可以选择一个或几个商业模式原型进行测试(就是Web2.0中所谓的Beta)。我觉得像这样选择多个商业模式很像金融领域的投资组合(风险管理、投资和收益等),我称之为商业模式组合。
  3.组织设计
  完成了上面这些之后,在合适的商业模式组合的基础上,公司应该思考怎么能够将商业模式分解为业务单元和具体的流程,称之为组织设计。同时应该规划用于支持商业模式执行的基础信息系统(例如电子商务系统、平衡计分卡、数据挖掘等),然后选择合适的人来执行。
  4.商业模式执行
  最后是关键的将设计好的模式(商业模式、组织模型、流程、信息系统模型等)付诸实践的阶段。在有了外部(例如风险投资)和内部(预算)保证之后,商业模式就可以具体实施了。从我的经验来看,这是最具挑战性的阶段,也是经常被忽视的阶段。但是,这个流程远远没有结束!商业模式创新是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在对商业模式的评估阶段结束,然后在重新分析环境阶段再次开始,即使这个商业模式已经取得了成功。如果想从设计中获得更多收益,从事商业的人应该学习设计的方法和流程,而不是只看设计的结果。这种创新和整合的能力将成为21世纪成功的关键。创新并不仅仅是产品的商业化,更是建立新的实践、流程、关系和商业模式,还有开源等体制的创新――这些领域内都可以看到创造的影子。并且突破性的创新可以带来显著的经济价值,而维持这种价值需要持续不断的创新。
  发现新的需求,并且对各种商业元素进行融合,将导致商业模式的普遍改变。同时,新的商业模式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在于未来的不可预知。那些具有异常商业嗅觉的人,才能够把握商机,迅速崛起,这就是为什么新的商业模式往往由新势力创造,而非相近领域的传统强大势力所创造。
  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新的商业模式也会层出不穷,而这也正是商业社会的魅力之所在。也许某一天,从一个不知名的角落里,崛起一个巨大的商业帝国。
(编辑:SN053)
更多关于&& 的新闻<DIV id=sohuplayer
  本书是荣念曾在大陆首部作品集,他三十多年来的重要文字创作全部收录于此书中,包括剧场概念文字、与刘索拉、阿城、赖声川、杨德昌等人的创作通信、名家访谈及影响整整一代香港艺术家创作思维的“天天向上”形象和概念漫画,可谓是他本人最重要也最特别的艺术评论文集...
荣念曾:香港戏剧导演,进念·二十面体艺术总监,香港当代文化中心主席。新类型艺术的倡导者,香港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如何学习当公民 微博是靠谱的平台
搜狐文化:您的新书《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我看过,非常好看。在本书的《自白》一篇里提到上世纪70年代在美国小区做调研,说当时参加的公证会80%充斥着似是而非、言之无物的废话,但“民间不会放过三分钟做主角的机会”,你称之为低档的政治角色和低劣的演出。这些是不是市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荣念曾:我觉得在民主发展过程里面常常会有这个情况,每个人都说民主民主,我要有机会讲话,我一定要抢机会讲话。可能他也没有什么内容,他就是要抢这三分钟。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学会在三分钟里将你的概念讲清楚。但是在一个实现民主的过程里面,很多老百姓他们还没有这种训练,所以就会有时候胡扯三分钟,你坐在那里忍受不同的人讲这三分钟,有一点痛苦。但是在他胡扯的时候,你看他穿什么衣服,他讲话的语气怎么样?节奏怎么样?这个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观察,这个经验蛮好。
搜狐文化:您当时怎么看待这个现象?然后现在又是如何看待的?
荣念曾:前一个问题上面我已经说了。现在人们借媒体把话说清楚,说不清楚是不是在浪费媒体资源?我看微博时有种感觉,微博里面好像满满都是字,细看有些其实没什么内容;有些对别人来说很重要的内容,对我来说不太重要。但是因为有了微博,大家可以平民化了,大家有机会,有平台展示一下,讲讲话,就好像每个人有机会办杂志,每个人有自己的平台讲自己要讲的话一样,这个过程其实蛮有趣的。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香港人懂得捍卫自己的价值观
搜狐文化:您1979年回到香港,当时香港的创作环境怎样?
荣念曾:我觉得创意来自批评和自我批评,一个地区如果没有批评和自我批评,此地基本是没什么原创能力的。而批评与自我批评通常来自比较。香港一向都是个非常有趣的、跨文化的地区,这一点有利于创作。当然,其大环境不太稳定,对创意氛围也有所损伤。
搜狐文化:1979年的香港,其环境与现在相比有什么区别?
荣念曾:1997年至今,香港一直处在变化过程中,而其中也有很多文化推动的成分。香港人过去觉得必须弄清楚自我定位:先是中国人,亦或先是香港人?是中国的香港人,还是香港的中国人?但我觉得其实很多问题并不需要分什么人,比如环保,我对香港、对世界都有一份责任。
搜狐文化:在您看来,香港回归这十几年里,香港文化与内地文化各自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荣念曾:两地相互产生着积极的影响。比如,香港是一个拥有多元文化心态的地方,香港人在生产生活乃至平常说话中,由一种文化到另一种的翻译都时刻进行着,这提供了很多创造空间。香港由于很早就在世界文化大环境中交流合作,因此在语言、文化方面,面对世界,没有彼此孰高孰低的心态。我觉得国内在这方面自卑跟自大只差一条线。在这一点上,香港的状态对于内地很有借鉴意义。
搜狐文化:在您看来香港文化的特质是什么?
荣念曾:香港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环境。我们常说中华文化,属于中心文化,这种文化的特点是稳定的、绝对性的。而香港一直是边缘文化,变化的多元特征明显,这种文化中拥有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特质。
搜狐文化:您对97年前后那段时间香港强调的“中华为本”如何看待?
荣念曾:香港一直都以华人为主,也保持着自己的中华文化本质。但香港除了中国人,还有很多印度人、欧洲人,他们往往几代都居住在香港,在过去的英国殖民统治时期香港也没有说要“英国为本”,那么强调“中华为本”,将置这些人于何地呢?
香港实行一国两制,其实“一国”本身也是含有多种文化的。
搜狐文化:当时香港文化界的主流思想对此持何立场?
荣念曾:在香港文化界,当时很多人都并不认为香港一定要立刻调整到某一种价值观念上去,他们更认为这是一个过程,只是在那个特殊时刻香港多了很多选择,人们可以从中更好地思考自己在文化上的定位。我自己觉得香港是一个国际性的城市,香港人思维的出发点往往是以人为本,而很少会特别强调某一个民族,或者某一种价值观念。
当然,在根子上,香港人觉得自己的历史是与大中华地区连结在一起的。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内地文化创意产业挂羊头卖狗肉
搜狐文化:香港近几年与内地频繁交流,您觉得交流深度如何?
荣念曾:两地民间的交流是很频繁,因为大家都希望多了解一些对方的情况,但民间行为与官方行为是两码事。我个人觉得,包括澳门在内,各地民间与官方的交流、合作还可以更加灵活、渠道更多一些,特别是文化界之间,交流得可以更有创意一些。
搜狐文化:我曾与台湾的一些戏剧人聊到“北上”的话题,他们认为台湾戏剧北上主要是因为内地的钱更好赚。您看香港这方面的情况如何?
荣念曾:我自己做的事实验性较强,不太能与市场直接挂钩。我个人觉得,一天到晚谈市场很无聊。我非常明白经济的重要性,我也明白文化创意产业有上游有下游。上游原创性、实验性较强,往下游开始偏消费,开始与市场发生关系。而市场也是多元的,有些是先锋的市场,有些是大众的市场,面对不同的市场有不同的策略。但是一谈市场就容易将事情简单化。
可能内地一些人有时喜欢听别人说看重内地的市场,好像这样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价值。但我觉得真正的文化人不应该看重这个。我们其实可以从文化的角度去批评经济,批评教育制度,同时应该多从文化角度去讨论我们的媒体到底做了什么、没做什么。这种讨论多些,文化才容易发展。
搜狐文化:您怎么看这几年香港电影的状态?
荣念曾:这几年香港电影确实不复上世纪80年代的风采了。当年香港电影带动了很多新浪潮,是因为很多求学海外的人回到香港,带动了电视业,也带动了香港电影。也是在那时,李小龙效应开始显现。当然,李小龙效应在第三世界以及第一世界的少数民族中的影响更大。如今的香港电影已经跟内地电影业密切合作了,双方早已开始了磨合。现在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是原创在哪里。
现在整个亚洲地区的电影,我们都能看见韩国是走在前面的,那是因为韩国于二十几年前就已经开始投入很多资源,让很多留学生出去学艺术,那时你在欧洲一所艺术学院里碰到十个亚洲人,就有八个是韩国人。他们回去后,开始发展创意产业。我们常说韩流,它背后有很长一段蓄力铺垫过程,不是突然之间跳出来的。
搜狐文化:内地这些年来比较热衷于投资文化创意产业,你对此有何建议?
荣念曾:内地现在投资文化创意产业教育,但并不明白这个词的真正含义,发展中的问题很多,说得难听一点就是挂羊肉卖狗肉。
现在的问题,一方面,搞创意的人多数没有产业概念。发展创意产业不是让他们去做生意,但是他们也应该多知道一些这方面的东西。另一方面,搞产业的人一点文化创意都没有,我们的领导对文化创意产业也是一知半解。我们应该想办法让他们了解得更全面一点。
英国、丹麦、欧洲、芬兰都走在文化创意产业最前锋,亚洲除了韩国,台湾也经过十年讨论,通过了文化创意产业法。这里面有很多信息值得我们参考。
我们前面说过不学无术。我们应该学一下周边,包括它们的成功与失败,然后再看看自己。我们不需要自大跟自卑,实事求是一点;不能只有一批口号,那很可怕了。
我们的大学、研究院也应该多做些研究与发展,没有这个理论基础和教育基础,再怎么讲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都是白讲。
有时我觉得,内地的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可能与我们的文化习俗本身有关系。现在内地缺乏批评文化,一批评就担心会不会又回到批判,批判会不会又变成批斗……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民间组织缺席监督 官商勾结则难免
搜狐文化:看您名片上有那么多头衔,有民间机构的,也有官方机构的,您怎么看民间文化机构和官方的关系?
荣念曾:我们常说整个社会由三部门组成:第一部门是政府,第二部门是企业,第三部门是民间组织,三部门的互动、合作很重要。一个健康的社会,三部门应当是比较平衡、互相制约的。
如果政府太过独大,发展到一定阶段,国家就会因为资源太集中,失去发展活力,我国就曾经有过这个教训,后来推动经济改革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如果政府、企业强势到一定地步就可能出现社会分配公平问题,这就需要第三部门发挥作用。
不过,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环境中,有时民间组织是缺席的,因为政府也在扮演着民间的角色,所以现实往往变成企业与政府两者之间的事,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官商勾结问题。在香港,民间组织就是监察政府和企业之间有没有官商勾结,如果有,我们就提出来,媒体也有这个责任。香港有个廉政公署,什么人都可以到里面去投诉,包括投诉高官。在这方面,我想廉政公署可能是内地需要学习的一种机构。
荣念曾做客搜狐文化客厅
另一种机构,香港有,国内也有,即消费者协会,以保护消费者权益为职责。我觉得消费者权益同样是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元素。
我觉得,这两个机构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
搜狐文化:就您了解,香港的民间机构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与内地有什么不同?
荣念曾:香港是亚洲地区NGO、NPO(即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最发达的两个地区之一,另一个是菲律宾。民间组织只须去警察局注册一下就可以运营了,至于这个民间组织是文化性质还是教育性质的等等,可以在后续发展过程中解释清楚。而在其它地区,这件事就比较复杂,审批过程会很繁琐、很官僚。
内地的NGO、NPO概念,真正开始讨论是在2000年的清华大学,成立了一个NGO研究中心,开始研究其法律上的可能性。当时我也很明白,这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这与政府和民间之间相互有多少信任有关。而信任不是盲目的、感性的,大家必须一起合作才能越做越好,所以在内地,这事首重法律,大家按照法律去做才能越做越健康,否则还是会变成人治。这对内地也是一个挑战。
搜狐文化客厅由搜狐文化、搜狐读书频道于2008年联合创立,是一档网络高端视频访谈节目。三年来,几百位来自中国各地的文化人、作家来此做客,通过搜狐网的平台与全球华人网友分享了他们对于文化与社会的认识、观点和争鸣。经过几年努力,搜狐文化客厅已经成长为中文互联网最具影响力的文化视频节目之一。
搜狐文化、搜狐读书 联合出品
总策划:雷剑峤
统筹:宋焘、韩易桐
制作:宋焘、韩易桐
摄影:郝大鹏、韩昆 摄像:王小伟
设计:郑妍
版权声明: 本期《搜狐文化客厅》设计·图文归属搜狐文化、搜狐读书频道及相应作者;版权所有,请勿转载热线:010-
浅谈文化产业两大驱动力——“文化创意+”和“互联网+”
导读:“文化创意+”与“互联网+”作为两大驱动力将推动文化产业自身的整体转型和升级换代,可以同时激发出更多的新型业态。“互联网+”和“文化创意+”将再次激发起全民创新、创业,以及文化产业、创意经济的无限可能,能充分展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这种活力和创造,将会成为中国文化产业未来增长的不熄引擎。
“文化创意+”如何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2014年2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各行各业与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的关系时,明确指出,和设计服务具有高知识性、高增值性和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新型、高端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其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这也是培育国民经济新增长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大举措。这就是“文化创意+”,是发展创新型经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内在要求,是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催生新兴业态、带动就业、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文化创意+”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推动大文化产业的发展:
首先,“文化创意+”加快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的进程。例如:文化创意+、文化创意+工业制造、文化创意+旅游融合发展,日益成为传统产业衍生出的新型产业形态。同时,文化创意服务也逐渐进入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并与之融合。
其次,娱乐思维将重塑人们的生活方式,趣味互动体验将广泛应用。人们开始追求趣味的生活方式,日常生活审美化、娱乐化推动大众消费文化的发展,这种新的趣味生活方式提升了人民生活体验,提升幸福感。
最后,鼓励创意会推动文化创新生态体系的形成,同时这种新的创新生态又会反过来加大文化创新的活力,推动优质知识产权的诞生。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将推动形成多要素联动、多领域协同,对内可循环、可持续,对外形成强大的资源集聚效应的文化创新生态体系。
“互联网+”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在当下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其目的不单纯是要推动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推动新兴产业成为支柱产业;更多的是对十八大提出的“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具象化阐述。具体而言,即利用互联网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各行业融合发展,创造新产业生态,进而加快推进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形成中国经济新模式。
“互联网+”行动不是局限于技术革命的计划,而是理念上的革命,产业上的变革。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也面临着改革发展的最大机遇。具体来说,“互联网+”将从五个方面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首先,推动新的文化产业生态链的形成。“互联网通过整合创意、硬件、软件、资本等要素,正在形成具有极大包容性的文化商业生态系统,把文化企业和文化消费者的隔阂逐步消融。”以电影生产为例,片方通过开设微信、微博公众账号的方式定期发布影片动态,与观众互动,打通口碑营销,催生粉丝经济。而逐渐兴起的在线售票则凭借着便利、低价的优势,吸引着用户和影迷,同时提高影院资源使用效率。再比如,观众通过众筹方式转化为投资者,进而增加影片的持续关注度、观众的参与度。借助互联网金融平台,真正实现了制作者与消费者间界限的突破,实现了影视产业与草根资本的对接。
其次,促进泛文化产业平台的搭建。互联网提升和重塑了文化产业的平台经济,形成了平台型企业和平台经济集群,以‘免费’和‘开放’作为广泛吸附合作伙伴的终极武器。比如,腾讯公司提出的“泛娱乐”战略融合发展模式就以网络平台为基础,展开电影、音乐、动漫、游戏、文学等多领域、跨平台的商业拓展,从产业链上下游纵向看,它们贯通资金、内容制作、演艺明星、宣传推广、发行销售、衍生产品等各个环节。这种泛文化产业平台的搭建,使得各产业门类不再孤立存在,而是全面跨界连接、融通共生。
第三,加深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市场的精准分析。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文化公司可通过数据的采集和分析,运用可量化的精确市场定位技术,实现对文化市场的精准分析,以及对客户的更妥帖服务。以《纸牌屋》为例,《纸牌屋》的投资方Netflix公司的网站有近3000万订阅用户,这些用户每天在 Netflix上产生3000多万个行为,包括暂停、回放、添加书签以及每天300万次搜索、400万个评分。Netflix基于这些数据和第三方数据进行分析,并最终做出了拍摄《纸牌屋》的决策。
第四,加快文化贸易走出去的步伐。在互联网技术支持和嵌入的背景下,全球文化服务贸易与文化产品贸易越来越呈现融合趋势。互联网对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特别是发展文化服务贸易提供了强大动力。在“互联网+”模式下,文化活动是多方向的,无论电影、电视、音乐、动漫还是电子游戏,在输入外来产品的同时,将以灵活的内容和新颖的平台,同中国文化一起迈出国门。
第五,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互联网+”带来的科技、艺术、人才自由交流,将催生一个大创意时代。“互联网+”的发展模式要求企业和个人从资源驱动型转化为创新驱动型,以适应网络与文化产业的深入融合。专业众筹网站的诞生以及淘宝网等网站成立的众筹平台,为文化艺术类的项目提供了新的思路,创意展示平台与融资平台结合在一起,艺术家、小企业家可以通过在网络上展示创意,预先向大众募集资金,极大激发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
总之,“互联网+”对文化产业各门类服务模式、生产模式、传播模式、营销模式、人才培养结构、文化消费模式等固有模式正在或即将产生颠覆式影响。未来文化产业必然在“互联网+”驱动下向前发展。
“文化创意+”与“互联网+”发展时代下的思考
在“文化创意+”与“互联网+”催生的泛文化产业时代,推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要重点考虑以下问题:
第一,顶层设计:重视文化创新规划。“互联网+”在很多层面上给文化产业带来的是颠覆式的影响,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改革。而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这就要求政府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中必须从战略管理的高度重视文化创新,对“文化创意+”与“互联网+”推动下的文化创新体系建设的各方面、各层次、各种要素进行统筹考虑,设计相应政策切实推进文化创意生态圈的形成。
第二,跨界连接:打造泛文化产业生态链。要充分应用互联网平台,实现文化、艺术、科技、人才、资金的“自由连接”,要充分鼓励文化创意与其他产业融合,实现产业间的“自由跨界”,在良好的文化创新生态体系里,打造泛文化产业生态链,并做好数据挖掘等技术储备,让基于互联网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多元化。
第三,融通共生:重塑内容生产关系。互联网时代,科技固然可以颠覆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但是文化产业核心还是内容生产。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和“文化创意+”对内容生产的促进作用。让所有创作者可以通过网络触达用户,通过基于互联网的生态找到与其匹配的消费者,获取认同感和商业价值。使内容领域“生产关系”的变化驱动“生产力”发展。
第四,人才驱动:培养“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产业人才。人才是文化创新的第一驱动,无论是“文化创意+”还是“互联网+”其实质都是人才驱动。因此要注重培养拥有终身学习能力、基本学习技能、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符合“互联网+”时代需求的文化产业人才。同时,互联网与文化产业的联姻,将带来产业的裂变,产业内的快速变化与转瞬即逝的商机,需要高端复合人才的操盘,因此需要发挥社会力量构建立体化的培养体系,并出台政策保驾护航。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深圳文化创意行业协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