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临沧土陶碗窑土陶生意会不会赚

临沧获“象脚鼓”和“碗窑土陶”文化之乡称号
  近日,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获颁中国民协授予的“中国象脚鼓文化之乡”和“中国碗窑土陶文化之乡”称号。
  临翔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族文化璀璨多彩。在临翔区傣族重大节日及民俗活动中,都要进行象脚鼓舞表演活动。近年来,临翔区培养了女子象脚鼓舞传承人近200人,成为象脚鼓舞传承发展的新成果。此外,临翔区象脚鼓手工制作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它技艺精湛,传承脉络清晰,传承人队伍结构合理。
  临翔区碗窑土陶村制陶源远流长、久负盛名,陶泥资源得天独厚,手工作坊保存完整。全村现有龙窑11条,手工制陶作坊108间。碗窑土陶村制陶艺人多、龙窑规模大、保存着原始的手工制陶工艺、陶产品丰富。碗窑村80%的人从事制陶工艺,形成“全村玩泥巴,男女制陶器”的景象,如今整个村已形成原料、生产、销售一条龙的大作坊。
  经过专家考察论证,中国民协于2013年5月决定命名临翔区为“中国象脚鼓文化之乡”和“中国碗窑土陶文化之乡”。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出席仪式并为临翔区人民政府授牌。云南省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黄映玲,云南省民协主席杨海涛一同出席。
(编辑:高晴)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临沧碗窑土陶制作工艺探析.doc 5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00 &&
临沧碗窑土陶制作工艺探析.doc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临沧碗窑土陶制作工艺探析
  【摘要】临沧碗窑土陶至今依然传承着古老的制陶工艺。本文通过探访临沧碗窑村土陶的制作流程,从器形、装饰、烧制、色彩四个方面探析其工艺特色。目的是把即将消失的承传工艺记录下来,力争不让文化遗珍它消逝在社会城市发展的步伐中。
  【关键词】临沧碗窑村;土陶;制作;工艺特色
  碗窑是云南省临沧博尚镇的一个自然村,现有326户人家。据考证,在乾隆元年,湖南长沙贵东邻里乡有姓邓、杨、罗三个制陶艺人来此谋生,看到丰富优质的陶泥资源,便定居此地以制陶为业。生产土陶以碗为主,又因龙窑烧制,为此而得名“碗窑”。从此制陶工艺技术并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村子里现有近2/3的人家从事土陶制作。我们多次走访三家传承人,了解传承的土陶制作工艺。在此,我愿意对其做简要的介绍:
  一、临沧碗窑土陶的制作流程
  1、原料――土
  临沧碗窑村制陶的泥选用白、黄两色“高岭土”,黄色较粗糙,用来做生活器皿;白色细腻,用来做精致的装饰器皿。
  2、工具――转盘车
  临沧碗窑村制陶拉坯全手工操作,转盘车是主要辅助工具。在地坑内埋设转轴,一块平板与坑口齐平的人工操作台。这是中国古老工艺“轮制法”的使用工具之一。
  3、塑形
  临沧碗窑村陶器塑形一般运用轮制法和捏塑法两种手法。轮制法是用快速旋转转盘车对高岭土进行拉坯造型,塑造土陶的主要形状;而捏塑法是用手捏制处理陶器细节,如罐耳或贴附在器物上成为附加装饰的部分。
  4、晾晒
  陶体要置于阴凉处晾干。临沧碗窑村的制陶者为了避免个体搬动带来的损坏,把做好的陶器放于一块木板上,将其送至阴凉的房间整齐地放于架上晾干。
  5、上釉色
  釉水是用糠+石灰+土子(大红色山土)用水浸泡而成。上釉时,把晾干的陶器放入釉水中打个滚或在需要上釉的部位攒一攒,拿出晾干即可。
  6、烧制
  临沧碗窑村的土陶是用建在山坡上的传统 “龙窑”烧制,火焰抽力大,升温快,装烧面积大,一次可出土陶产品上千件。
  二、临沧碗窑土陶制作工艺的特色
  1、器形特色
   临沧碗窑村制作的土陶多属实用器具,有一些用于摆设。常见的用具有碗、罐、桶、灯台、花盆等。碗盘、杯子的外形为敞口,多以大圈足为底;茶桶,酒瓶、台灯,下收的倾斜度小而呈长直腹。这些器形比例都较为协调,有的处理又把实用与科学较好地结合。如咸菜罐:大腹、口宽,并在宽口的灌口边缘做了一圈泥边,用来放水,罐盖盖于灌口,把咸菜和外来空气隔离,这样并能更好的保鲜保味。为了让生活更具趣味性,制陶者还在酒壶上下了功夫,把壶胆分成两半,可以一半盛酒一半盛水;在两半的下方各打一小孔,用手按住盛酒下的小孔,酒就不会倒出,只有水从壶口倒出,反之倒出的则是酒;土陶艺人高超的艺术创造力为生硬的陶壶注入了艺术的灵性。
  器形中还呈现出一定的地域特色。邓、杨、罗三个制陶艺人来到碗窑和当地傣族联姻,傣族是佛教信徒,塔是佛教的主要承载体,在长期的土陶演化过程中,出现了一种塔罐,是由三个圆球组成,最顶上是一个圆柱;形似佛塔。
  2、烧制特色
  临沧碗窑村烧制土陶的窑仓依坡建设,是一间长形空透的斜卧长形窑仓,由8―13个窑室组成,故而得名“龙窑”。它分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窑头是斜坡下的最底仓,当地人称它为“预热仓”,不放置陶器;窑床又分高温仓、中温仓和低温仓,高温仓靠近窑头,依次是中温仓和低温仓,它们是烧窑时用来装放陶器的窑室;窑尾有一个烟囱,烟囱与低温仓下留有的一排火线连为一体。
  烧制土陶,装窑、火候、时间都较为关键。装窑时,陶器分类装仓要考虑陶器成色的温度位置,上有釉色的生活器皿放置于高温和中温仓,温度一般在1000°――1300°左右;不上釉色的器皿呈现土质本色,所以要放于斜坡最顶端的低温窑,温度一般在800°左右。烧陶的温度越高,陶泥越硬,釉水的附着力越强,附加及装饰部分也越牢固。装窑还出现在大器物腹内放小器物,这样烧制出的小器物成色均匀、水透。烧制时间一般13―16小时,先用大火在预热仓烧制4小时,后依次往上在各仓室内烧火,每仓烧火的时间一般在1、2小时不等,由烧制经验丰富的艺人把握,时间到就把所烧的窑室仓口封住,留一火眼观察火势和土陶窑变。待火烫烧尽冷却就可以出窑了。
  3、装饰特色
  临沧碗窑村的土陶装饰表现在陶器适当位置运用旋制、捏雕、压印、绘图、镂孔等多种手法,展示他们对虚与实、繁简等自由把握。比用木板图章盖印于器壁上;用泥条、泥块做成浮雕形状的人形或花边;或在器壁上打眼让器物空透等手法。这些装饰处理在传承中不断创新,表现着艺人的审美情趣和技术求索。
  4、色彩特色
  临沧碗窑村的土陶色彩可分为釉色和土质本色两种。上釉的土陶色彩呈现出褐、绿两类色相,具有一定光泽。烧制温度的高低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浅谈云南临沧碗窑柴烧土陶发展的可能性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云南临沧——碗窑村柴烧土陶
土陶平易近人,不像瓷器冰冷高傲,也不会像金属一样能恣意打造,冷热无常。
就像碗窑村的历史一样,270多年前,制陶艺人辗转来到他们用手摸捏了这里的泥土,指着几个小山旁的土坡说,这里就是建窑的绝佳地点了,从此在这里扎根生活。或许是因为得天独厚的条件和质朴的民风,碗窑村的土陶既纯朴厚实,又温婉细腻。
有史记载,清乾隆元年(1736年)湖南省长沙府贵东县邻里乡人罗文华、杨义远、邓成和三人,靠一手制陶绝活外出谋生,看到这里得天独厚的优质陶泥资源,便迷恋上这片热土,娶了当地腊托村布朗人家的姑娘,布朗头人给三位女婿划定了土地,他们在这里安家落户,建起了3条龙窑,用带来的龙窑烧制方法和慢轮制陶技术进行生产,从此龙窑制陶技艺代代相传,因为最初的陶产品以碗为主,碗窑地名也由此而来。
起初民间良品的土陶,大多是掌柜的在集市上赶集时,看到乡民们铺摆在地上的瓶瓶罐罐,一点点淘来的。后来追根溯源,来到临沧碗窑村。村子临近澜沧江,树木茂盛、群山环抱。环境优美、鸟语花香。雨后,湿润的空气里带着泥土的芳香。全村现有龙窑11条,村村户户烧制土陶器具。
碗窑村的陶器制作工艺承袭传统手工业,其工序为取土、捣碎、稀释、柔和陶泥,再把陶泥置于制作各类陶坯的轱辘上,或用手捏制陶泥成各类型的陶坯,风干上釉后入窑烧制。这样全部流程都是纯手工的工艺,在当今这个现代化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可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坚持。
白驹过隙,土陶还在窑中烧制,工艺一直在传承。希望这样的原生态和纯天然,不会离我们太远。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碗窑古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