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摩拜,Ofo为代表的共享摩拜单车靠一靠什么赚钱

共享单车的盈利点在哪里?车子本身成本就挺高,再加上其他设备,再加上很高的损耗率,靠押金和租金恐怕不能维持吧,靠什么赚钱呢?主要考虑他要倒闭了不知道找谁要回押金。

共享单车只是棋子,背后的大佬是资本,当然赚钱的也是各路资本诸侯。

2016年9月26日,滴滴以数千万美元战略入股OfO,程维希望老朋友腾讯可以参与对OfO的下一轮投资。不同以往,这次他被拒绝了。马化腾回复说,虽然两家关系很好,但很遗憾,他不能参与,因为腾讯已经投资了OfO的主要竞争对手摩拜,投资协议刚刚在几天前签完。

经历过滴滴快的大战的创投圈都知道,对一个新兴的强竞争性的行业来说,腾讯这样的巨头进入意味着什么。

目前腾讯为摩拜第一大机构股东,持股在10%-15%,拥有董事会一席;滴滴为OfO的第一大机构股东,持股在30%上下,拥有董事会两席。同时,腾讯目前仍为滴滴第一大外部股东,持股在10%左右,略高于阿里巴巴。蚂蚁金服以上亿美元入股OfO,但未进入董事会。

这是一件发生在资本寒冬下“堪称奇迹”的故事,从2016年9月到现在,两家公司不断融资,估值从几千万美元迅速飙升到了10亿美元以上,其融资速度、资本参与密度、业务扩张速度都是过去几年所罕见的。

事实上,共享单车解决了最后1公里出行,给广大吃瓜群众提供了方便,但创投界关心的是,单车经济的商业模式和持续盈利能力等,而在目前,这个商业模式似乎是无解。

就连摩拜单车CEO王晓峰就说,创业公司还不考虑这个商业模式,他的意思很明显就是先砸钱占领市场支配地位。

上单车前,无论是摩拜,还是OfO,你都必须把你的电话号码、真实姓名、身份证号(要实名认证)都发送过去,同时,你还得提交299元(摩拜)或者99元(OfO)的押金。

对任何一个互联网企业儿来说,能通过长期运营获得用户注册,以及一个电话,已经是天大的幸福。“共享单车”的玩法,等于泡妞,第一次见面,就拿到了对方的所有身份信息与电话,这是对用户无比苛刻的要求,很多隐私意愿强烈的用户一定是抵制的,但“共享单车”用解决痛点的需求一次性实现了。

最关键的,还让用户掏了钱包,这是所有商业模式最后的一个环节,也是最梦寐以求的环节。之所以说这是个天才的创新,是因为299的押金。

第一是靠押金,第二是靠收取出租费用,第三是车身广告,其次,还有未来很有可能成为共享单车一大利润之一的保险。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原标题:共享单车靠什么赚钱?(深度好文)

来源:港股那点事作者:徐立

押金200,平均有6-10个人把押金留在APP里(你不会每次用车都把押金拿进拿出的,对吗?这是利用你的懒惰),那么就有元停留在这辆车上。这辆车的购入单价,我不太清楚,但目测估计不会超过200元。而富士康工厂化生产大规模介入后,可能只需要100元。

于是,每一辆共享单车,要生生从市场上拿走至少1000元。如果投放1000万辆车,那么就是100亿元的存款。这不是一个农村信用社吗?

100亿的现金,可以派生出500亿的借款(你脑子可别想着100亿元去投资国债,每年3%的回报哟),这是金融基本的套路。500亿投资市场上,每年是35亿的稳妥收入,刨去利息、运营等费用,10-20亿利润,是有的。

一年挣10-20亿纯利润的生意。中国有几家上市公司能做到?怪不得能估值上百亿!

在你屁股跨上单车的前,无论是摩拜,还是ofo,你都必须把你的电话号码、真实姓名、身份证号(要实认证)都发送过去,同时,你还得提交299元(摩拜)或者99元(ofo)的押金…

商业模式实际是一个链状的体系,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创新,至少要想明白如下5个核心问题

1、你准备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解决什么需求?换而言之,你的目标用户群体是谁?刚需,还是改善性的?高频需求,还是低频?

2、这个需求的市场是否足够大?如果是个小市场,那就不是创业,是糊口;

3、你的模式,会动谁的奶酪?换句话说,你的潜在敌人,块头有多大?这决定了你创业的摩擦系数与阻力,也决定了你最终能走多远;

4、你的模式,是否不容易被复制,被抄袭?

5、盈利模式——这是最、最、最重要的。简单说,你的商业模式,怎么赚到钱?任何不考虑赚钱的商业模式,都是耍流氓。但如果你耍流氓(当然吧,不能违法)就能解决赚钱问题,我不会在意你是流氓还是君子。如果我问一个创业者他的盈利模式,如果回答是我还没考虑这事,我现在就考虑烧钱做用户,抓流量,我对他都会保持足够的敬意,以及足够的距离;

最牛掰的创新,无疑是技术创新。但中国人创业,喜欢投机取巧,耐不得寂寞,不舍得技术研发投入,也不愿等,所以99%都只是单纯的商业模式创新——大家的创业,比拼的实际就是商业模式。

所以,在地产界有句名言:房子,除了地段,还是地段。在中国风投界也有这么一句经验总结:项目,除了商业模式,还是商业模式。

在我做风投的这十几年里,我见过无数聪明的商业模式创新,很多都令人眼前一亮,但令人拍案叫绝的,则寥寥无几。

无它,就是因为没有几个模式把以上5点都回答好了。一般而言,能回答1、2、3的,就是一个还算不错的项目了。能回答1、2、3、4的,就是上品项目了。能把1、2、3、4、5同时回答的,就可以冠之以“最牛逼”三个字了,是极品项目。

如果要选中国过去7年最牛掰的创新商业模式,我会倾向于雷军的小米。他是第一个用硬件做互联网的,以几乎不赚钱的倾销价格获取用户(羊群),打造生态,然后去寻找“猪”来买单——也即雷军的名言:羊毛出在猪身上。

毫无疑问,智能手机市场足够大,价格敏感的屌丝用户也足够多,但,雷军的商业模式核心仍然只是一个单纯的营销模式创新,他会触动手机生产商与销售渠道的双重利益,断难持久。

一旦其他厂商在渠道改革上跟进(比如VIVO与OPPO),甚至是用技术创新来比拼(比如华为),而你的生态与“猪”都还没来得及找好,下坡路就是必然的了,这就是为何小米开始被迫扩展产品品类(诸如小米手环、小米电视等),继续挖硬件,而不是挖ARPU值的原因。

换句话说,雷军完美回答了上述1、2、3三个问题,4回答了一半,5没有答案。所以,小米这个项目,远没有市场想象的那么好。

如果要选中国过去5年最牛掰的创新商业模式,我把票投给滴滴。

出行的难易,几乎关乎所有人,市场足够大,而且绝对的高频,同时因为前期要烧大量的钱来圈用户,不是足够有钱的人,也无法去做这种创新。

但,它的瑕疵也是明显的:触动了几乎所有商务乘用车链条上人(诸如出租、公交、相关主管机关等)的利益,而这个链条上的人,属于社会天然会给以同情的所谓“弱势群体”。最关键,他们是有组织的,不是散杂的个体。组织要反弹,力量是不容小觑的。而且,烧完钱后,在可预见时间内,滴滴看不到该如何赚钱。盈利模式一直不清,这是滴滴商业模式最大的硬伤。

换句话说,滴滴完美回答了上述1、2、4三个问题,3回答了部分,5没有答案。

所以,滴滴这个项目或许是好项目,但肯定不是“最牛逼”的项目。个中五味,投钱进去的人,自己才会体会到。

如果要选中国过去3年最牛掰的创新商业模式,毫无疑问,是以摩拜、ofo为代表的“共享单车”——而且,我愿意对它冠以“最牛逼”三个字。

共享单车这个商业模式创新,很类似其中的代表公司摩拜——真的令人顶礼膜拜,拍案叫绝。

ofo是最早成立的共享单车公司,2014年由来自北大的5位90后创始人创立,2015年6月,ofo共享计划推出,在北大成功获得2000辆共享单车,12月,ofo日订单接近2万单。金沙江创投合伙人罗斌到北京大学办事,看到路上很多辆小黄车闪过,他意识到这是一家值得投资的公司,抓住了学生的刚需,并且是高频次的,于是便有了2016年春节后的A轮融资。

摩拜单车则是一开始便有资本的身影,10年汽车记者背景的创始人胡玮炜只是一个普通白领,2014年的一天,一个在奔驰中国设计中心工作的朋友告诉胡玮炜,未来的个性出行工具会有一波革新潮流,蔚来汽车的董事长李斌问她,有没有想过做共享出行项目,后来又与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进行过探讨。胡玮炜一开始就有这些投资人的支持,并邀请从优步上海总经理离职的王晓峰担任摩拜的CEO。

两者都发展迅速,从下表的融资数量与估值可见一斑:

“共享单车”之所以发展如此迅速,几乎一夜之间,各种小黄车如雨后春笋一样出现在诸多城市街头,是因为这个商业模式,几乎完美回答了我上面提出的5大核心要件。

首先,短距离出行是绝对的刚需。特别是日渐拥挤的大城市和高峰期,一直都是巨大痛点,公交、地铁、出租、私车都无法解决。而过往一些城市(比如上海)尝试的“公共自行车”,由于各区政府各自为政,投入主体不清,自行车投放不足,还车困难等一些列问题,最后几乎都无疾而终。

摩拜为代表的“共享单车”,由公司投放车辆,打开手机APP就能查看附近的车辆,看到有合适的还可以提前预约。不用停车桩,不用办卡,二维码扫一扫就能开锁,不用的时候停在任意合法非机动车停车点即可,半小时收费一元,用车成本低到可以忽略。而且简单方便易用,几乎彻底、完美解决了城市“最后一公里”的困扰。

其次,市场巨大。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络预约专车”用户规模为1.68亿,比2016年上半年增加4616万,增长率为37.9%。共享单车的潜在用户规模,无论如何不会少于这个。

哪怕你是一个丝毫不在意出行成本的土豪,一旦你体验过月朋友吃饭,开个私家车从东城到西城需要三个小时,然后再花一个小时找停车位的痛苦,你就知道绝大多数时候,宁可地铁。出地铁站后骑摩拜单车到饭馆路边,把车一扔,是多么痛快和潇洒。所以,你几乎可以把所有城市上班一族都视作目标群体。

第三,这玩意几乎没有触动任何旧世界哪个“土豪”的利益,摩的除外——而摩的几乎是所有城市清缴的对象。而且,摩的全是“地下党”,没有一个组织,完全不成气候。

最后,也是最最令人“膜拜”的,是“共享单车”从一开始就有非常清晰的盈利模式:押金。想明白了这一点,你不得不对想出这个模式的人由衷赞服。

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是通过分时租赁来部分变现,通过收取押金来回收资金,实现现金流并进行扩张(见下图):

分时租赁那个钱,其实一点不重要,无论是摩拜,还是ofo,我相信他们心里都门清:哪怕有一亿用户,每天用一小时,也就1个亿的收入,为此却需要面对超过1千万辆自行车的投放与硬件损耗,再加上其他管理费用。更重要的是,由于其短途特点,及对标公交和传统“公共自行车”,其定价上浮空间有限。所以,他们压根就没指望通过一小时1元的租赁费来赚钱。

押金——这是一个无比天才的创新。

在你屁股跨上单车的前,无论是摩拜,还是ofo,你都必须把你的电话号码、真实姓名、身份证号(要实名认证)都发送过去,同时,你还得提交299元(摩拜)或者99元(ofo)的押金。

对任何一个互联网企业儿来说,能通过长期运营获得用户注册,以及一个电话,已经是天大的幸福。“共享单车”的玩法,等于泡妞,第一次见面,就拿到了对方的所有身份信息与电话——这是对用户无比苛刻的要求,很多隐私意愿强烈的用户一定是抵制的,但“共享单车”用解决痛点的需求一次性实现了。

最关键的,还让用户掏了钱包——这是所有商业模式最后的一个环节,也是最梦寐以求的环节。

之所以说这是个天才的创新,是因为299的押金:

1、可以退,所以多数人不会抵制缴纳这笔钱;

2、可以退,但公司不会自动退,多数人也不会主动要求退,因为下次用车还得缴,其结果就是大量资金沉淀在公司,等于无偿占用;

3、押金不能动用,不能用作租赁车费的支持。这等于这笔钱只会增加,永远不会减少;

4、由于一份押金对应一个注册用户,而非一辆车,这意味着投放一辆车,能锁定远超过1个用户。摩拜目前是一辆车锁定8人,等于投放一辆车,获得2400元(300*8)的“存款”。

从这个意义上,摩拜投放的每辆单车,都类似一个储蓄所。中国网点最多的金融机构是农业银行,在全国有超过2.4万家分支机构,3万台自动柜员机。而2017年1月23日,富士康成为摩拜新的战略投资者。此次合作,将会有望大幅提高摩拜单车产量,每年总产能预计将能超过1000万辆——而每一辆单车,都是一个移动储蓄点。

仅以1000万辆投放为假设,每辆车锁定8人,每人300元押金,沉淀总额资金将达240亿——这是最经典的互联网金融的玩法。

不去着眼解决盈利,而是解决现金流,不出售硬件而通过收取押金来弥补现金流,减少了一般互联网企业为培育用户而通过海量补贴产生的现金支出,这是相当高明的一步。

换句话说,“共享单车”解决了上述模式中的1、2、3、5(见下表):

唯有4略有瑕疵,但无伤大雅因为,最关键的盈利模式问题,从一开始,就得到了解决——这符合“最牛逼”模式的定义。

摩拜单车到底咋赚钱?微信为何全面接入摩拜?看这一篇就够了

微信为什么要力挺摩拜?滴滴何要重金投资ofo?库克为什么试骑共享单车?商业君今天为大家分享一篇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深度好文。

共享单车真的能盈利吗?

共享单车已经成为过去一年绕不过的一个关键话题,无论各种模式的分析和猜测,往往都是立足于用户端、投资人端来思考的,期间很多八卦满天飞,很少有人去认真讨论其背后的商业模式。此前摩拜单车的创始人胡玮玮在一席演讲时表示,如果做失败了,大不了做了一件公益。这个言论更是让共享单车盈利问题变得扑朔迷离。

据统计,18家共享单车玩家已经完成超过30亿人民币的融资,可是看起来运营成本如此之高的共享单车,真的有盈利可能吗?

首先声明:我认为共享单车可以盈利,但我会先分析不可能盈利的模式,再分析可能盈利的模式。

让共享单车盈利变为不可能

我们通过总结共享单车所有可能的盈利模式,认为其中的四种模式让共享单车盈利变为不可能。

今天还在路上跑的各种共享单车,所使用的都属于单边交易模式:

用户扫码开锁,骑行结束后自动扣费。这种模式的盈利空间是可以进行比较精准的测算的,而且天花板比较低。

比如摩拜单车,一辆车如果费用是1500元,自然折旧周期是4年,那么每年的折旧成本是不到400元,每天大约1元。如果再算上投放、维护、损坏、偷盗等运营成本,一辆车每天的运营成本大约可以是2-3元。如果每次骑行的费用是1元,那么如果每天每辆车被骑3次,则可以打平成本,高于3次则可以盈利。

这种模式是典型的单边供需交易,不属于互联网平台模式,比较像传统的供应链模式:

自行车厂商把车卖给摩拜单车,摩拜再来通过单次租用的方式,向C端用户提供租用服务,按次付费。

这种模式实际上不算是共享经济模式,而是单边的租赁模式。对于摩拜而言,它获取到尽可能多的C端用户就非常重要,早期需要通过各种打折促销的方式把用户拉上来,然后培养习惯,再想办法提升每辆车的使用频率。

如果一个城市里骑自行车的人只有100万,摩拜需要想办法把这100万人都拦在手里,它的竞争模式就是传统的服务竞争,争夺的只有单边用户,所以只能打价格战,只能想办法刺激需求。这种模式的天花板很低,可能一个城市只能运作到每辆车每天被骑3次,将将打平成本,盈利很难。

在单边交易之外,几乎所有的共享单车平台都开启了“要使用先交押金”的模式,押金从每人99元到299元不等。

我们算一笔张,如果一个共享单车平台可以拉入1000万C端用户,每人押金200元,用户每次退回押金的平均周期是6个月,那么这个平台就可以保障在半年时间里始终保持多达20亿人民币的现金储备。这么多钱不去投资真是可惜了,如果年化率是5%,那么一年下来这个平台至少可以多赚1个亿。

这种空手套白狼的玩法,其实是典型的金融投资,无论银行、保险,或者一些互联网平台都是这么玩,而且风险很低。可是对于共享单车平台而言,这种盈利的天花板也很低。因为C端用户的上限决定了押金规模,本质上和第一种模式是一样的。这种模式可能可以帮助平台打平成本,但是指望它大规模盈利是不现实的。

有一种假设,如果共享单车平台可以拉入足够多的C端用户,也就是说这个市场足够大了,是不是可以真正实现共享单车模式——单车不是平台来提供,而是由个人或者租车公司来提供。

C2C式的共享单车模式

假如C端用户足够多,摩拜或者ofo可以尝试将“密码锁+GPS”租给个人,鼓励个人将自己的单车投放到平台来让他人骑行使用,自己收取租用分利。这个方法很像滴滴顺风车。

但是这个模式有个很大的问题,单车不是汽车。我可以让别人来坐车,但我不会把车随便借给别人,或者说得更具体一点,我不会把贵重的东西随便借给别人。那么,可能出现一个情况,大家共享出来的都是一些比较差、比较难骑的车,进而也就没人爱惜这些车,市场就会越来越乱,这有点像“劣币驱逐良币”。

但仍然存在一种可能,就是我把我那价值1000元的单车租给爱惜它的人,就像Airbnb的模式,那些对骑行品质要求比较高的高端用户,他会比较爱惜我的车,而且租赁费用也比较贵,属于消费升级的范畴。

但是这种模式的空间到底有多大,还需要深入分析,毕竟从广大的单车用户中挖掘出高端用户,其转化率到底多少为未可知,应用场景也和现在的共享模式区别很大,盈利空间也不好计算。

B2C式的共享单车模式

另一种单车共享模式,有可能是出现一些专门的租车公司,他们替代了如今摩拜和ofo的一些工作,专门来做供给和区域运营。这种模式比较像携程上的租车,一边对接租车需求的C端用户,一边对接本地的租赁公司。

这种模式在O2O时代,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做“城市合伙人”。本地运营单车,可以将风险从平台剥离,平台只专注于确保服务品质监控和平台本身的维护,有一些像淘宝的O2O化。

但是这种模式的运作难度巨大,本地运营最怕地头蛇跳过平台自主运营。在中国的三四线城市,地头蛇的话语权特别大,自建区域平台是非常有可能的。此外,要想实现B2C模式,必须把所有的运营环节都标准化,并且确保本地化可以快速复制,这对于平台的挑战颇大。当然,这种模式一旦跑通,平台就会变轻,运营效率可以极大提高。

当然,这种模式的变现周期会比较长,参考滴滴、易到用车,就可以看到这种抽成模式的盈利空间也不会特别大。

4、C端用户增值服务模式

这种模式本来不想写的,因为它不可能在共享单车中跑通。后来想想还是写出来,我们可以一起看看它为什么跑不通。

所谓增值服务模式,指的是为一端用户提供专属的增值服务,然后让用户为增值服务买单。在这里,我们只看C端用户的增值服务可能。在国内的互联网中,最有名的增值服务非QQ会员莫属,各种特权,各种颜色的钻令人眼花缭乱,让付费用户大呼过瘾。

后来的陌陌会员、珍爱网会员什么的,都和QQ会员殊途同归。它们都是为C端用户提供了专属的增值服务,然后让用户付费。这种盈利模式的空间巨大,陌陌在用户一个亿的时候就可以做到盈利2000万美金。

可是这个模式在共享单车里基本跑不通,原因只有一个——最后一公里解决的是到达问题,而不是骑什么水平的车的问题。增值服务需要给我带来有价值的社交属性,而普通单车不太存在社交属性,除非是单车发烧友,否则很难有人需要通过单车标榜自己,所以付费意愿也就不存在。

看完上面四种经常被人们讨论的模式,让人几乎大呼“共享单车盈利几乎不可能”。没错,如果始终站在C端用户的角度来看,上面四种模式都难以盈利,作为一种线下交易的场景,怎么设想都逃不开交易本身,千百年来人们几乎把所有可能的交易场景都尝试过了,所有的交易投入产出比都可以测算出来,人群也可以分出来,盈利空间大不大一目了然。

可是,站在互联网的角度,盈利不能只看交易本身,更不能只看C端用户。盈利需要找到最合适的付费方,帮助付费方创造最大的价值,然后让这个价值为自己盈利。

Google成立之初,尝试过让雅虎、微软等企业收购自己的搜索技术,因为Google起初的定位是“技术服务公司”。

但是无论是雅虎还是微软,本身就是技术公司,何必花10亿美金买个看起来没什么技术含量的搜索公司呢?Google当时一度很困惑于盈利模式,因为搜索怎么看也赚不了钱。后来投资人引荐施密特加入Google,担任董事长。而施密特为Google做的最大贡献,甚至可以说决定Google存亡的贡献,便是帮助Google找到了最合适的付费方——广告主。他把Google从一家技术公司变成了一个广告平台。从此Google成为了21世纪初发展最快的互联网公司。

看完这个例子,我们看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Google当年的困境是,手里有大把的C端用户,可是这些用户没法付费,看起来像是在为这些C端用户免费提供技术服务,盈利几乎无从谈起。回过头来看看,发现今天的共享单车也是这个问题,手里有大把的C端用户,可是用户付费价格很低,成本打平都很难,盈利也就很难。

可是,除了这些表面的特征之外,Google和共享单车还有一个关键的相似点——手里握有所有用户的行为数据。

有了数据,我们就要问了,数据能做什么?

前段时间在朋友圈火了一家欧洲的数据分析公司,叫做Cambridge Ananlytica。这家公司的CEO曾公开宣称,他们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全美国2亿人口的性格模型,谁内向、谁开朗、谁是激进的右派,谁是保守的左派,他们都能分析出来。他们帮助川普进行了针对性的精准传播,从而帮助川普获选。

这个事情可能会让你毛骨悚然。通过数据建模,可以把一个人的所有都具象化出来。你喜欢什么、你家里消费水平如何、健康情况、走在路上时会不会想喝奶茶、早晨喜欢吃什么,等等,大数据都可以具象化出来。

Google在过去十几年证明了一件事情,通过数据规模化分析,可以帮助广告主过滤得出比较精准的群体受众,并进行有目的性地广告投放,从而帮助广告主提升目标用户的转化率,节约广告成本,提升广告效率。Google在一定程度上革了电视媒体的命,在国内,百度也一定程度上革了央视的命。

可是Google的数据不完善,只能细化到群体,不能细化到个人。所以转化率只能比媒体高一些,但却不能做到为转化结果负责的广告投放。

比如,Google可以做到大约1000次-10000次展现,可以转化10个目标用户。这种转化率浮动空间很大,效果很难评估。如果Google可以精准到个人的数据分析,那么可能可以保障每1000次展现,就可以带来至少10个目标用户,广告的溢价空间也就变大了。

脑洞大开的数据盈利模式

现在数据在手了,我们尝试开个比较大的脑洞。

任何能够接触到C端用户的产品形态都能够被称作流量,过去是网页,未来可能就是人工智能+智能硬件。一个助手机器人、家里的一台智能冰箱、一个智能手环、一个智能家用机器人等等。因为这种产品变得无处不在,此时一个用户的各方面信息全部被数据化了,那么那个时候的广告投放形式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地变化,任何形式的人机交互都会变成百度的广告投放承载。

曾经只能通过网页来承载广告的形式,可能会变成由一系列人机交互的智能硬件和人工智能产品来承载广告,而智能硬件的商业模式也会变化。

所以,摩拜单车或者ofo单车本身,是否就可以成为线下最后一公里广告体系的承载端?

摩拜和ofo在数据盈利模式上可能会有什么不同

看到这里,我猜你可能会有个疑问“单车怎么可能承载广告,难道要加个屏幕吗”。

现在我们尝试来具体分析一下摩拜和ofo在数据盈利模式上可能会有什么不同。

1、摩拜可能会介入到线下最后一公里支付交易

摩拜拥有的数据很丰富,因为它有GPS。它能够得到你住在哪里、在哪里工作、每天途径哪里、在哪里短暂停留过,等等。

我们举一个场景的例子:

如果摩拜从丰富的数据里分析得到一个信息,每天中午在中关村骑行的用户中,大约有10%可能会在午餐后买杯奶茶。

假如中关村有一家奶茶店,每做一杯奶茶需要3分钟,每小时就是20杯,每天如果满负荷工作15个小时,那么每天的最大产量是300杯,如果每杯奶茶卖10元,每天可以营收3000元。

假如平均每天奶茶店只能做到1/3的销售额(考虑到人群流量的潮汐变化等因素),那么平均每天收入1000元。去掉店租、人力、物料成本等费用,每天利润500元,每月15000。如果摩拜可以帮助奶茶店进行数据分析,发现中关村所有喝奶茶的人中,大约只有10%来它的店里消费过,也就是说它还有90%的利润空间。

现在摩拜说,我可以帮助你做精准的定向广告营销,但是你要给我交广告费,奶茶打个折,8元一杯,我可以帮你做到每天收入2000元。奶茶店肯定会合作,少量的广告费用就可以换来多出来的1000元,利润上涨了200%。

为什么摩拜可以做成这件事?答:腾讯投资了摩拜。微信支付已经打通了线下90%的在线支付场景,微信需要在这些场景中丰富最后一公里导流能力,从而将支付的流量做到更大。

而能够为微信提供最后一公里导流的,必须是一个可以绘制人们出行数据的精细化地图级应用,这方面恰好是腾讯缺失的。

摩拜帮助腾讯绘制了这张丰富的地图,摩拜创始人在一席演讲时播放了摩拜绘制出来的北上广深一天24小时的出行地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其数据量精细得惊人。

摩拜单车绘制的深圳24小时出行地图

当有了这张地图,再加上腾讯的微信支付,我上面描绘的“奶茶店创收”场景才有可能跑通。

在这里我有一个小猜测,关于为什么阿里没有投资摩拜?按理说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是直接竞争对手,二者的模式可谓一毛一样,可是阿里却没有高价投资摩拜。

我猜测其最有可能的原因是,阿里手里已经有了高德地图,它不需要再花费如此高价投资摩拜这种风险度如此高的项目。据了解高德每天可以绘制至少2亿用户的精细化出行数据,其精细程度一点也不比摩拜差。所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百度没有入局的原因,毕竟百度一方面没有线下支付场景,另一方面百度还有百度地图。

2、ofo可能会介入到汽车市场

那么,ofo是不是也会走和摩拜一样的路数呢?我猜不太可能。

一方面ofo背后没有像微信支付这样的大腿,一方面ofo没有GPS,它的数据完全来自于用户的手机,这种数据在精细化程度上就差了很多。那么,ofo会如何通过数据盈利呢?

我们看看ofo背后的投资方是谁——滴滴出行。

滴滴想做汽车市场的交易早已不是什么秘密,滴滴的试驾、租车,甚至保险业务都与汽车的交易和后市场相关。手里握着如此大量的用户人群,滴滴考虑的如何把这些用户一步一步变成买车的用户。在中国,有车有房是传统观念,纵使共享经济如何热闹,买车依然是年轻人不可缺失的需求。年轻人平均换车的周期,已经从5年换一次车,降低到每3年换一次车。

我们又来举一个场景的例子:

如果滴滴有数据可以证明,在它所有的用户中(包括打车和车主),每10000人中,大约有1个人有买车的可能。现在滴滴要做的是把这个人抓住,然后趁早卖给4S点。

假如4S店获取一个客源情报的成本是2000元,现在滴滴只要低于这个价格卖给4S店,就可以占领这个市场。所以,对于滴滴而言,尽可能多地把有出行需求的用户都揽在自己的怀里,然后拿到尽可能多的出行数据,从中挖掘出购车需求。ofo填补了滴滴某种用户群体的空白,可能是学生,也可能是平时不怎么打车的年轻人。毕竟经常打车还是很贵的,ofo的群体可能当前消费力都不太强,要么是因为收入还比较低,要么是还比较年轻。但是,这个人群是未来的购车群体,提早抓住是有必要的。

ofo在运营策略上也印证了它期望尽可能多得抓住低消费力年轻用户群体。无论是单车成本、投放比例、投放区域选择、运营模式都证明ofo在向潜在汽车消费群体渗透。

当线上流量红利消失,所有的企业都在寻找新的流量,可是有一部分企业在尝试从流量中挖掘出深层的价值,从而找寻更加丰富的盈利模式。

数据化是这种深层挖掘基础和保障,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火热也印证了数据分析的未来越来越美好。但是,并非任何数据模式都可以盈利,想要让数据产生价值,要么能够为付费方创造额外收入,要么为付费方节约额外支出,要么能够降低付费方现有的运营风险。关于这个部分我们以后再深入讨论。

作为产品经理,我们需要更深刻地理解商业模式的价值,这样才能帮助自己在工作中找到定位和未来的职业规划,也能更好地规划产品的发展。

还是那句话,对于产品经理而言,不懂得商业模式,只能是一个初级的产品功能设计者。

鄙人上班狗一枚,坐标深圳南山区,先说说我的个人见闻。

摩拜算是较早在这一区域布局的,大约是在10月份。而从11月,开始疯狂铺车,投放量惊人,中心城区一个繁华地段,路的两侧人行道上几乎五步一辆,十步一排(每排约30辆),半天时间内就被骑走,于是路上到处可见骑着摩拜的上班族和学生(尤其是在高峰时段)。ofo紧随其后,11月开始偶尔能在路上看到,但数量远不及前者多,投放速度也稍慢些,到12月份开始路上的小黄车逐渐增多,与摩拜不相上下。几乎同时在11月,又冒出了两款蓝色的共享单车:深蓝色的bluegogo小蓝单车和浅蓝色的小鸣单车。小鸣单车车身主体连接管是直管,和其它车辆相比很特别。从我的观察来看,小鸣单车的数量要比小蓝的多,但此二者数量远不及摩拜和ofo。

现如今,共享单车在深圳南山区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几乎是在一夜间风靡深圳,骑着它出行已然演变成一种时尚。

下面分享我近日写的关于共享单车的一点内容(欢迎斧正~)。

—————————————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分割线————————————

回顾中国的互联网进程,尤其是伴随着近几年互联网经济的加速发展,给创业者们无限的遐想和机会的同时,竞争也愈演愈烈,在一轮轮大战中诞生出了一个又一个独角兽。我们可以归纳出这样的一种套路:群雄崛起—诸侯争霸—战国七雄—三国演义—两极对峙—统天下。毫无疑问,共享单车也将从当前的“彩虹大战”逐步发展到最终只剩下一个“纯色”的巨无霸。背靠不同大山的各路好汉使出浑身解数,谁会成为下一个滴滴呢?或许答案即将揭晓。

共享单车的出现,某种程度上也是契合了当前提出的“供给侧改革”要求:人民群众对出行便利化的诉求同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亟需从供给侧方面提出一个全新的解决方案。而共享单车的出现,恰恰符合官方的改革理念。从管理者的角度看,既可以解决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又能改善当前交通环境(哪怕暂时只是微不足道),最重要的是这是一个全新的市场,经济潜力不容小觑(让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彼时网约车的厮杀竞争)。因此,发展“互联网+单车”的共享经济将是一石三鸟之计,它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放眼全国,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中,深圳是单车大战的必争之地。事实也再次证明,这里是各路豪杰短兵相接的一线战场。几乎同时在11月,这里一下子冒出了四种共享单车。

(1)小蓝单车以深圳为起点(2016年11月17日起在深圳试投放了超过3000辆车),以15天攻占一座城”的速度在其他城市扩张,每个城市将会铺3-5万辆车。

(2)ofo联合创始人杨品杰表示,深圳将成为ofo运营700bike定制版小黄车(增加定位功能)的第一座城市,打造“地铁+ofo共享单车”的出行组合。

(3)深圳市交警局与摩拜单车12月16日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关于加强摩拜共享单车交通秩序管理工作的联合声明》,这意味着深圳成为全国首个规范管理互联网共享单车交通出行秩序的城市。

为什么众多玩家会不约而同地选择深圳,甚至以此为起步点?可以从下面几个维度进行分析。

环境:环保部公布的2015年全国74个城市空气质量排名情况,空气质量最好的十个城市中深圳排名第七。即使是将时间跨度往前推,近十年深圳的空气质量也是在全国名列前茅,这点在千万级特大城市中是罕见的。反观帝都魔都妖都,空气质量实在让人不敢恭维(比如这些天华北大范围的PM2.5爆表)。雾霾天戴着口罩骑个共享单车在路上溜达。。。画风简直太美。除了空气质量这项重要指标,深圳的亚热带气候(冬季温度常年保持在白天气温10-15℃以上,可大大减少类似北方极寒天气对智能锁电子元件的影响)、较高水平的绿化率等都是为户外骑行条件加分。

交通:深圳上半年的汽车保有量是318万辆,北上广分别为544、302、>200万辆(中国市场调查网),而交通规划也是较为合理,最重要一点是道路宽敞,交通拥挤程度没北上广那么严重。据《高德地图2016年第三季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北上广深高峰拥堵延时指数分别为:2.090、1.926、1.949、1.891,对应全国排名第3、11、8、15名。总体而言,深圳的出行条件硬件这块还是不错的。

政策:深圳作为经济特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具备一定的立法权,加之毗邻香港,深受国际先进管理理念的影响。深圳向来都是先行先试的实践者和开拓者,对公共管理尤是如此。目前正在大力推行固定车桩的公共单车,而共享单车的出现,想必政府也是乐见其成的。

人文:深圳是一座十分年轻而且富有活力的国际化都市。这里约八成人口是外来的,其中大部分是非广东省人(外来人口中高学历的年轻人较多)。一方面是年轻人接受新鲜事物能力较强,另一方面是作为腾讯、大疆等行业巨头的发源地,深圳具有极强的科技基因。另外,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人口密度越低,越适合户外骑行。据统计,2015年北上广深主城区的人口密度分别为(人/km^2):9370、9022、10637、8600(中商情报网)。

经济:四座城2015年的人均GDP分别为(美元):16990、16595、21525、24697。经济水平越高,人对精神享受的追求也就越高。共享单车的出现不仅满足日常通勤,也激发了上班族以及学生业余时间骑行的乐趣(这点与是否自己购买单车无关),骑着共享单车出行悄然间已成为一种结伴游玩的新选择。另外,前不久深圳承办了“双创周”和“高新会”,人们对“互联网+单车”这种带科技因子的新事物也是喜闻乐见的。

制造业:中国被誉为“世界工厂”,深圳无疑是这个工厂里面的最重要的生产车间之一。以电子消费品为代表的制造业闻名遐迩,先进的生产设备、完备的产业链、充足的劳动力以及熟练的技术工人,都为共享单车的成车制造、配件供给和后期维护等提供了良好条件。

简而言之,深圳可谓是具备“天时地利人和”,在这里进行消费者教育不仅市场潜力巨大,而且性价比高、推广效果明显。因此深圳一战的成败对共享单车大战会有着重要影响。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为了获取更详实的数据信息和真实的用户体验,我下载并注册了四款在深圳南山可见到的共享单车APP。以下结合个人使用情况和网络信息,分别从产品的硬件层面和软件层面对四种共享单车进行介绍分析。

ofo目前仍是共享单车里面的一股“清流”,依旧采用机械锁。且不说进入城市后的情况,单单在初期校园推广使用阶段,就已经暴露出不少问题:损坏严重、偷窃盗车、私加锁头、藏匿单车、攻略免费使用...这还是在大学校园,用户是文化水平和素质普遍较高的大学生群体。但实际情况却颇为让人惊讶和失望。简单地归纳原因就是“车身淡薄+机械锁bug+国民素质”。对于使用单车暴露出的人性问题知乎网友已有不少“图文并茂”的生动案例以及深刻剖析,这里不再赘述。

摩拜单车经典版银色的V字形铝制车架、橙色五幅轮毂,以及独特的单摆臂设计,确实十分惊艳。单车一经推出就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注意,一时拥趸众多。

摩拜和ofo这两大巨头进入比较早,产品都有推陈出新。摩拜对经典版和lite两款都进行了升级。差别如下图:

摩拜经典升级版还增加了车筐及可升降座椅(以上部分图片来自艺术中国网站)


摩拜轻骑版的改进就显得不那么明显了:车筐由银色变成橙色,车管logo由“银底橙字”变成“橙底银字”,后轮增加了一小片防溅挡板。


同样,ofo的3.0版也有“双胞胎”:握把更舒适,车尾灯位置调高而且变得更加突出(更安全),新车座不仅更舒适,而且能避免下雨天有积水。


小鸣和小蓝进入市场较晚,车型基本没什么大问题,暂未发现有新车型上路。从上面摩拜和ofo的改进优化来看,可以感受到双方在产品硬件方面是比较细心的,哪怕只是细小入微的差别都能给用户带来更好体验。

谈到体验,个人觉得小鸣单车舒适度是最差的,车头握把和车座都很硬,蜂窝式轮胎避震方面效果很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蓝单车的舒适四件套(坐垫、座管、脚踏、把手),亲测确实骑行体验很好,据说其硅胶坐垫能够随着人们的坐姿习惯去改变成贴合人体的形状,给了使用者一个“更舒适的屁股”,而双层弹力实心胎没有传统实心胎在过颠簸路面的时候完全的“硬碰硬”的感觉。摩拜经典版笨重吃力众所周知,轻骑版体验和小蓝单车比较接近,相对舒适。ofo无论是第一代还是3.0版,都和普通单车没什么太大区别,机械锁的故障率会远低于智能锁,解锁比较简单容易。

【软件——APP应用】

四款单车的注册流程大同小异:绑定手机—支付押金—实名认证(小蓝单车多个设置密码的环节,但基本没什么用,只有在退出账户再次登录的时候免手机验证码使用)。APP押金和充值全都支持微信或支付宝、默认信用积分为100(ofo无信用分项)。注册成功后,ofo有赠送用车券1张2.0元红包,小鸣赠送1元红包,小蓝赠送新人专享券3元,三者赠送的用车券等都是有效期为1个月,且只允许一次性使用(支付金额不超过赠送金额)。

小蓝单车无充值选项,每次使用后用微信或支付宝结费,相对麻烦,其它三款都是自动扣除预先充值的费用。

从APP地图来看,除了小鸣单车使用百度地图,其余三家都是使用高德地图,这也是当前两大主流地图服务商。小蓝单车(bluegogo)在地图显示上会通过蓝颜色标记用户当前可骑行范围区域,以此来提醒用户勿将单车骑出主城区,体现出其专业和细心。

9140762,小鸣122308,小蓝195095。共享单车第一梯队的摩拜和ofo安卓版下载量都是百万级别,就目前来看小鸣小蓝等后来者仍无法望其项背,只有十几万的下载量,要脱颖而出可谓任重而道远。在最近的30日对比中可以看到,ofo的扩张平稳上升,摩拜虽然起点落后于ofo,但二者的差距正在趋于缩小。小蓝入局要晚于小鸣,但大有后来居上之势,从12月8日起反超后者(暂不清楚小蓝单车在15日之后的下降曲线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另外,据第三方全域大数据服务提供商友盟发布的《2016年手机生态发展报告H1》显示,华为44%的用户集中在一线城市,34%的使用者为90后。可以说华为一线城市中的90后用户与共享单车目标群体有很大的重叠性,这可以很好地解释摩拜和ofo的Android版中华为的下载量占据不少份额;反观小鸣并未在华为应用商店中发布其APP,这无疑会令其错失不少用户。

截止0时,摩拜、ofo、小鸣、小蓝的iOS版本排名依次为总榜(免费)的第15、86、415、245,分类的第1、9、2、17名。小鸣单车剑走偏锋,归类在体育类而非旅游类,所以会有第二名的好成绩。有个细节值得注意,小鸣单车在Android和iOS最新的版本logo紧随圣诞热点进行变化,戴上了喜庆的小红帽,这点让人不禁想起去年春节前微博、手Q在应用logo上增加红包图案的情况,多少会增加用户好感。(摩拜和ofo你们的名字还能再长点不?)


从苹果商店的评价来看,摩拜的平均评分是最高的,无论是最新版本或所有版本其平均分都达到了4.5(滴滴所有版本平均分也是4.5),而小鸣单车的表现最为惨不忍睹,2得不能再2了。作为霸主之一的ofo应该反思留评率为何和劲敌摩拜相去甚远,得分也比摩拜低。共享单车第二梯队的小鸣和小蓝1星2星的占比较大,说明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无论是APP或硬件(单车),都急需改善,尤其是用户集中反映的突出问题(解锁、定位、故障等)。

(请注意时间跨度不同)

以苹果商店上APP的更新来看,摩拜和ofo迭代速度比较接近,11月以来均只更新两次,原因是产品形态趋于成熟,现阶段主要是进行小修小补作细节调整。后来者小鸣的更新最为频繁,差不多5天出一个新版本,一方面产品刚进入市场需要不断和及时作出调整;另一方面也和其自身用户评价很低的情况有关。总的来讲,APP的更新是为了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和服务,但如果过于频繁迭代反而会给用户带来困扰,因为没人愿意隔三差五地就被提醒要下载新版本。如何处理好完善功能和更新速度之间的矛盾关系,需要开发者更好地去把握和平衡。

(数据源:酷传应用发行)

这里的受关注度我主要以百度指数为分析工具, -12.18时间跨度90天,以下是趋势研究显示的结果。

摩拜和ofo的搜索指数最大值均出现在12月14日,分别为9369和1800。总体来看,ofo搜索量一直处于摩拜之上,虽然按城市布局数量来看二者并无太大差距,因此比较合理的解释就是ofo在开启城市共享计划的同时已进驻全国24座城市的高校校园,带来的曝光量和范围要远高于摩拜这个后来者。尽管摩拜经典版单车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但数据显示摩拜自入局以来的表现平平,没有引起较大的话题量,感觉营销较为乏力。


小鸣单车于10月8日宣布获得1亿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迎来第一个搜索高峰值1699。小蓝单车则于11月22日在深圳的前海特区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了发布会,宣布正式进入共享单车市场,第二天搜索指数飙升到90天内最值8120(骤升骤降明显),同日小鸣单车仅为1558。在随后的时间里,二者的搜索量趋于平稳,小鸣略高与小蓝,但都未超过2400。


顺便说一个有趣的细节。在知乎上搜索“共享单车”,用户栏推荐的是这一领域当前的两大巨头,二者的较劲意味可见一斑(有没有人和我一样觉得摩拜的slogan没有ofo的顺口?)。

从上表可以看到,四位玩家都有各自的靠山。融资不仅仅是资金上的支持,更是人脉、资源、技术等的聚集。各路“财主”所带来的影响和作用是不尽相同的,筹码的不同甚至会左右共享单车企业在大战中的战略布局和战术应用,乃至决定最终的胜利走向。

单车两大巨头都分别获得了国内外一线资本的站队,融资金额不分伯仲。从投资者背景来看(同为互联网企业),摩拜有BAT的腾讯加持,ofo则有网约车霸主滴滴和“雷布斯”小米科技的注资。腾讯掌握着QQ和微信两大巨无霸社交应用,外界猜测后续可能为摩拜引入微信流量入口,一旦如此将为后者带来用户量指数级的增长;滴滴在与快的和Uber的大战中不仅奠定了一统江山的地位,更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培养了大批历经实战检验的人才,而这些都是目前ofo所欠缺的,得之将如虎添翼。

小鸣单车A轮融资迎来了国内上市运动自行车企业凯路仕董事长邓永豪的入局,邓将全面参与小鸣单车的经营战略,产品研发和供应链整合方面。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凯路仕自行车目前具备完整的年百万台生产和投放能力,并且在欧洲,亚等地区都具备完整的供应链体系,这些优势都将很好的用以支持小鸣单车未来的全球化发展和布局()。小蓝单车与主打高端运动自行车的野兽骑行成为战略合作方,后者据称有超过20年的自行车研发及生产经验,将为bluegogo提供产品和供应链的支持。

1.关于报修:对车况最了解的莫过于用户(使用者),车辆有问题若不能及时得到维修,将影响到使用率乃至引发安全问题。1.要有方便的报修途径,功能易于发现,操作简洁明了,以减少用户时间;2.要有快速的反应机制,从接收报修信息到反馈给用户到问题处理完毕;3.要有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用户积极对发现的车辆问题进行报修(如增加信用分,赠送用车券等)。ofo第一点做的不够好,在主界面的客服图标点进去是举报功能(上锁、破坏等选项),APP中找不到报修入口。摩拜在受理后会有短信反馈并为用户增加信用分。将报修功能设置在不同层次入口其实体现的是各家对单车维护的重视程度不同。

2.关于维护成本:有人说ofo的单车是非自主研发的普通车型,零部件属于大众标准零件,不仅可以短时间内修复车辆,而且费用较低,从而使得维护成本降低。对这一点我是质疑的。维护成本的计算不单单是考虑配件成本,而应加上维修频率。所以公式应该是这样的:

维护成本=单次平均维修费用(含配件费用及人工费用)*维修频率(车次/月)

假设ofo的单次平均维修费用为X元,维修频率为Y车次/月,总的维护成本为A元。

摩拜分别为aX元,bY车次/月,B元(考虑到单车造价,摩拜经典版和轻骑版分别是ofo的8~10或2~3倍,且比较耐操,故a>1,b>0),则可得:

由此可见,单次维修费再低,倘若次数多,总体来看未必总的维护成本就会低。与摩拜相比,ofo的维护次数明显会更多些,总维护成本更高也就不足为奇了。

3.关于定位的必要性:GPS定位有几个好处。对于公司来讲,一来便于维护时确定车辆位置,二来能起到防盗震慑作用。对用户而言,单车是否带有GPS定位,就好比通信靠吼通信靠手机的区别。显而易见,电磁波的效率和覆盖面远远大于声波,并大大减少用户寻找单车的时间成本和步行路程。要知道的,现代人尤其是身处大都市的人,基本都患有时间忧虑症和不同程度懒癌的。通过APP显示定位,从而合理地规划寻车路径能有效地减少用户时间的浪费以及体力的消耗,这点无疑是很有吸引力的。现在ofo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将推出带GPS定位的智能锁,但从研发到量产到投放,这一过程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转变会明显晚于其摩拜,未免给对手留下可乘之机。

4.关于定位的准确性:有不少网友吐槽摩拜APP上显示的单车位置不准确,ofo由于采用机械锁,定位只能靠用户手机开启的GPS。而就我所体验的四款共享单车,GPS定位准确度普遍不高,尤其是路线记录会偶然出现误差较大的情况,即与实际骑行路线不完全吻合。下图是我的骑行记录截图,主要反映出两个问题:一是“化曲为直”:将实际骑行路线(有拐弯绕道等)转化为点对点的直线显示;二是由此带来的里程记录的“缩水”,在使用时间准确的情况下,计算出来的平均速度小于实际速度。定位误差不仅会影响体验,也会使数据对企业的参考分析作用打折扣。

5.关于数据:数据对于互联网公司无疑是及其重要的,有时候甚至是数据本身比产品更加重要。数据关系到产品的使用场景以及决策分析、后期营销乃至协助公共事务(比如找人?)。对于共享单车公司来说,掌握精确的用户使用数据,可以采取精准营销等方式进行营利,比如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使用单车的时间段和经常骑行的路线,结合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s基于位置服务)联合商户向用户提供附近的商业活动优惠;或者对用户进行画像,分析出起年龄(实名验证时输入身份证时已获得)、活动区域、身份职业、消费能力等等信息。扯远一点说,GPS定位还可以用于社交领域,例如在APP上显示附近在同时使用单车的用户,可以通过添加好友认识(前提是增加用户信息:昵称,性别,爱好,职业等)。尽管理念和打法最为接近滴滴,但是采用机械锁的ofo对数据的认识和掌握程度远不及滴滴,也达不到竞争对手的水平。

6.关于单车颜色:无论什么产品,越能吸引顾客眼球越能促成交易,这就是当前的注意力经济。共享单车也是如此。单车的颜色不仅关乎“颜值”更是一种可辨识度的体现,颜色越容易引起人们关注,越容易吸引到用户去使用。当前出现的共享单车都各有特“色”,颜色都较为鲜艳时尚,符合多数人的审美观点。ofo的小黄车尽管构造与普通单车无异,但其颜色鲜明——通体黄色,识别度较高。在这里要特别说下小蓝单车的bluegogo,车身是深蓝色其余部件全是黑色的(摩拜lite车型和小鸣单车的轮胎分别是橙色和蓝色),从颜色这一点上来讲它是比较不足的,因为这部车如果和其它普通单车搁一起的话,同样的距离是很难让别人看到或辨认出来的(夜间光线不足更是如此)。

7.关于用户忠诚度:原本以为理性的人(经济学理论分析的假设前提)会根据自身对单车的喜爱偏好和单车的覆盖面而选择其中某一款,即手机只装一个共享单车的APP,后来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用户为了能最大程度上满足自己对单车使用的需求,会选择下载所有能看到的单车的APP,反正使用的费用几乎没有差别(尽管押金不同,但是都可退)。多个选择可以更接近ofo所宣扬的“随时随地有车骑”(这里也不排除会有少数人是因为觉得新奇,而去尝试所有单车)。由此也可以看出,用户的忠诚度并不是很高,这点类似网约车大战如火如荼时搞补贴政策时,用户同时使用滴滴和Uber等打车软件,既考虑方便性也考虑性价比。因此,如何俘获用户芳心,如何让其“路转粉”“粉转铁粉”是摆在各家公司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8.关于政府关系:伴随共享单车大战的升级,一线城市正在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单车,而如何有效规范数量庞大的单车的停放问题,让共享单车真正给市民出行带来便利的同时又不扰乱原有的公共秩序,成为了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并给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有了网约车管理相对滞后的前车之鉴,城市管理者此番肯定会更加关注和研究共享单车的发展,使其符合原有的交通规划和安全管理。解决城市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具有的社会价值和环境意义必定能获得官方的支持,但是如何协调好与政府的关系乃至合作,都极大地考验着各家公司。我们看到现阶段摩拜和ofo主动与地方政府和地铁系统合作就是很好的例子。至于共享单车最后会不会走PPP的道路,我们不得而知,但也不排除有这种可能。

9.关于模式:ofo的目标是建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共享模式,即用户为平台提供车辆同时可以免费使用其它车辆,平台主要起链接作用;而摩拜是“我为人人”,公司为用户提供车辆,本质上来讲相当于短时租赁。通过对比可以看出,ofo讲的共享单车故事更有吸引力,与网约车如出一辙。倘若真能做到ofo所设想的那样,社会文明将向前更进一步。当然,这还有待现实检验。

12月10日,阳光明媚的周末下午,地点深圳南山文体中心。不少家长用共享单车教小孩骑车,五颜六色的单车在广场上自由穿梭,一片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刹那间,我竟有一种大同社会的错觉。想必诸位创始人设想了几十种应用场景,却不会预料到他们的产品会有这种用途。

是的,我们心中还是希望社会能变得更加美好,无论谁会成为下一个滴滴。诚如,让自行车回归城市,让简单欢乐回归生活。

回答暂时到此,有空再作补充,欢迎评论探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摩拜单车靠一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