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目前有什么好的宜人贷风控手段段吗

2017年会 -->
近年来,行业发展的如火如荼,新平台不断涌现,大平台争相上市,群雄大战正酣。随着日前央行再次降息,P2P正从高收益竞争转向平台安全大战。P2P风控之战一触即发,风控成为P2P平台的核心竞争力。  &由于我国传统金融机构层次和服务人群的局限性因素,现有征信体系无法满足互联网金融行业和各P2P平台庞大的风险管理需求,难以全面覆盖各阶层人群,形成真正有效的信用体系。风控体系的不成熟恰恰给了各平台发展的机遇,谁能在风控大战中拔得头筹,就有可能成为未来P2P行业的领头羊。于是各家平台摩拳擦掌,不断摸索,逐渐形成了各有特色的风控体系,希望在这场一触即发的大战中大展拳脚。从各家平台的运营模式和风控操作来看,小编可以对目前P2P行业风控体系进行如下概括:系统定制模式  &技术风险已经成为P2P平台面临的重大风险之一,光是2015年4月份以来已经有多家P2P平台被媒体报道遭到黑客攻击,危及用户资金安全,引发行业的高度关注。线上业务系统的安全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第一道门槛。但是,互联网金融行业有67%的网站都没有经过严格的安全检测,一旦遭遇黑客攻击,后果将会不堪设想。所以,高强度数据加密、服务器严格加固、专业的网站安全防护、不定期安全测试、严格的安全编码规范、网站安全防护、严格的管理制度等方面全方位提升系统安全性,是P2P平台的风控系统最重要的一环。信贷模式信贷工厂最初是银行专门针对中小企业贷款设计的线下风控体系,包含了申报、评估、审批、发放、贷后跟踪等流程,并以“流水线”的作业方式进行批量操作,目前很多P2P企业都在沿用此方法来进行风控信贷模式能够让P2P平台在反复的审核、评估中严格把控来自借款端的信用风险,但P2P平台需要大量的人力来对借款端进行人工审核,耗时耗力,成本巨大。抵押担保模式目前,P2P行业正处于群雄割据的局面,激烈的竞争让参与者不得不进行创新,再加上国内征信方面的“先天不足”,抵押担保模式便应运而生。据调查,目前P2P平台与担保公司合作进行资金担保的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平台自身有担保公司,二是与第三方担保公司进行合作。担保模式非常普遍,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近年来,P2P倒闭潮多次袭来,前段时间一些担保公司、小贷公司风险也集中爆发,关于P2P行业的风险问题与发展方向再次引起广泛关注。抵押担保作为前期P2P网络借贷市场的主要推广方式,它为P2P市场吸引了大量客户,但同时,它也引发了很多弊端,导致了市场的不健康发展。大数据征信模式除了以上三大风控体系以外,一些&P2P&平台正在研发基于大数据的风控决策引擎,建立自有的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大数据是未来风控的发展趋势,但也面临着数据模型不够精确、数据征信适用范围有限、数据不够完备、数据获取手段存在安全隐患等诸多问题,即使是极其注重数据积累和数据分析的发达国家,其征信机构也尚未有能力把大数据纳入征信数据源。而在我国,大数据征信技术还不够成熟,对于P2P平台来说,仅仅依靠大数据来做风控还任重道远。P2P平台安全牵动着千千万万人的心,风控成为未来P2P平台能否生存下去的决定性因素。在当前P2P风控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我们不能确定各种风控模式孰优孰劣,只能交由时间给我们最终的答案!
@你关注的人或派友
亲,先登录哦!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对方邮件地址:
您的反馈对我们至关重要!【详解】国内P2P的八种风控手段
我的图书馆
【详解】国内P2P的八种风控手段
现在国内的P2P平台的风险控制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手段一:设立风险保证金。
目前很多平台均设立了风险保证金,比例一般为贷款金额的1%,一旦投资人无法收回投资,由风险保证金提供先行赔付。这一制度看上去有点类似银行,按贷款余额的1%计提风险准备金。但是,这个1%真的与银行一样吗? 
我们先普及一个常识,专业人士可以选择跳过。
1、截至2014年6月末,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08%,上半年16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超过5581亿元,其中中小企业贷款不良率大部分介于2-3%之间(不含上半年核销的709.93亿元不良贷款)。P2P投放的贷款由于利率水平远远高于金融机构,其客户质量及保证措施不大可能优于金融机构,P2P如何能够用1%的准备金来覆盖?
2、2014年上半年,中国16家上市银行拨备覆盖率为251%,环比下降13%。拨备覆盖率(也称为“拨备充足率”)是实际上银行贷款可能发生的呆、坏账准备金的使用比率。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是衡量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是否充足的一个重要指标。
拨备覆盖率=(一般准备+专项准备+特种准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100%。举例来讲,某银行贷款余额100亿,其中正常类90亿,关注类2亿,次级类5亿,可疑类2亿,损失类1亿,则其不良贷款率为(5+2+1)/100=8%。
假设不计提特种准备,按照现行规定,首先计提贷款一般损失准备金=100*1%=1亿,然后按比例计提专项贷款损失准备:2*2%+5*25%+2*50%+1*100%=3.29亿。加上一般准备,准备金总额应当达到4.29亿元。
目前,对于一些银行,中国银监会要求拨备覆盖率达到150%,是比拨备充足(100%)更审慎的要求。这些拨备资金来源均是银行的税前或税后利润。
以上说明,P2P的1%计提不同于金融机构的1%,金融机构是用自身利润来计提的,而P2P大都是将1%成本加到借款人或出借人身上的,这势必带来了更高的融资成本,从本质上加大了贷款的风险。金融机构是多重拨备,且远远超过贷款余额的1%,而P2P的准备金如何持续与积累?另外P2P宣称的准备金是否真实到位?有无挪用?如何监管?
手段二:小额分散,将一笔资金分散到若干个借款标的。
众多P2P平台将小额分散作为降低风险的主要手段之一。实际上,此种分散在降低单一客户的本金风险的同时,也降低了客户的收益率。这种信贷投放越分散,单一客户承担的风险越接近行业平均不良率。
就如一个赌徒,将100美金的注分成1注下还是100注下,带来的结果是1注有可能全赢、全输,100注各有输赢,后者在分散风险的同时,也失去了单注全赢的可能,越分散下注,其赔率越接近赌博项目的平均赔率,众所周知,赌场赢的就是那个1%的赔率,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赌客将自已的筹码无限分散,那得到的结果肯定必输无疑。
P2P与之不一样的地方是,不存在赌场必胜的1%。但最终投资者通过此种方式实现的收益,只能是行业平均毛收益率减去行业平均损失率的最后差额。这种方法在分散单一投资人风险的同时,也分散了单一投资人的收益,此差额有可能高于银行存款利率,也可能低于银行存款利率,当平台平均不良率超过一定比例的情况下,投资人扣除承担的平均风险损失,综合回报率甚至有可能低于存款利率。
上述通过小额分散来解决风险的做法,其实本身并不是风散了投资风险的绝对值,而是将损失平摊到每一个投资人身上,它仅仅能减少一个投资人血本无归的机会以及延伸带来的对P2P平台的压力,在宏观层面上并没有改变风险本身。
另外,上述的P2P行业平均损失率还不仅仅是贷款不良率造成的损失,还有平台操作与道德风险产生的损失,这一点,P2P与当前银行业金融机构是不可比的。一些国资或银行背景的P2P当属另类,但是这类平台的投资回报率也比一般P2P平台要低的多,这其中应理解为官方背书的成本吧。
手段三:由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第三方提供担保,由担保公司及小贷公司承担尽职调查成本及代偿风险。
大家看一组数据,基本可以判别这种方式的可靠程度了。截止2013年末,全国融资担保公司法人机构总计8185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性担保不良贷款余额348亿,比年初增加160亿元,增长84.5%。融资性担保贷款不良率为2.24%,比年初增加0.95个百分点(中国担保协会统计数据)。
事实上,由于协会统计数据均来自各家担保公司自报,其真实度无可考量,至于消失与死亡的担保公司也就更不在其中了。据笔者了解的情况,真正的担保贷款不良率基本不可能低于10%,这还不包括这些融资担保公司银行合作外的担保及违规集资的数据。看看全国担保行业在年度出现的大洗牌现象就应该有更直接的理解。
今年以来,四川省有12家担保公司因不合格被注销,23家公司需整改;广东已有30多家担保公司退出了融资性担保市场;此外,浙江、江苏、河南、湖北等地也出现了类似情况,大部分担保公司或被移交,或重组,或变更,或注销,担保业倒闭潮已呈现全国蔓延之势。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通过主管部门年检的担保公司约为2013年末的半数,目前仍能够正常开展融资担保业务的公司不超过总数的20%。
另外,相当一部分P2P平台合作的担保公司根本没有主管部门授予的融资担保资质,仅是名称上有个担保字样而已,或者直接就是P2P平台关联人成立的皮包公司。
至于全国小额贷款公司,因没有统一的不良贷款数据来源,只能根据多方情况进行概括。笔者由于是行业中人,接触到全国众多省份的监管机构及小贷同行,因此对全国情况相对了解。全国的小贷公司良莠不齐,差距极大,如果希望得出一个统一的数据基本不可能,但据笔者接触到的全国十余个小贷行业发展较好的省份情况反映,当前小贷公司的贷款平均不良率也不可能低于10%。
综合上述情况,如果仅仅是依靠担保公司、小贷公司来鉴别项目并提供保证,其可靠度可想而知。
手段四:由P2P平台运营方提供代偿保证。
这一点更不靠谱。试看当下P2P平台,除几家银行国资系及拿了VC、PE钱的公司实收资本略大一点外,又有几家公司资本金经得住赔付?绝大部分P2P平台实收资本与P2P贷款余额比例低于1%,有的甚至早已亏损为负数,根本无法承担代偿责任。高收益对应高风险,如果说三两家平台依靠资源、技术或运气可能会成为另类的风险控制佼佼者还有可能,那么整个行业是无法打破这个规律的。
红岭创投,一个项目损失一个亿,而它的注册资金只有5000万元,加上利润、资本公积金也就9000万元,它也就只能拿“疯投”的钱赔了。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如何相信P2P公司能够代偿?
手段五:由房产提供抵押,所有借款人必须提供房产抵押。
应该说,想出这个方法的人肯定是信贷的外行。如果风控就依靠简单的房产抵押能解决的话,那银行完全可以坐在房产登记处放贷款就行了。应该来说,这个措施骗骗老百姓及不懂金融的投资人是非常有效的,在这个房价上天的时代,房子被老百姓当成了一生最大的追求与可靠的依赖,听说有房产抵押,就认为是零风险。不仅是老百姓了,连郞咸平教授在电视上也大为赞赏P2P的房产抵押零风险。
事实上,真正有过信贷工作经验的人都懂得,把房产抵押当作信贷的唯一选择,结果是反而将贷款客户质量向下挤压了一大步,加大了信贷风险。银行做房地产抵押贷款相对可靠,因为它利率低,可以优选客户,拥有房产的优质客户除了银行,也没有其它的选择。
而P2P做房地产抵押贷款,那么高的利率首先就将优质客户全部排除在外,剩下的大都是风险客户,等于捡了一地垃圾。众所周知,当下银行对房产抵押贷款的认可度极高,如果一个企业或一个自然人拿房产去银行抵押都拿不到贷款的话,那最大的可能就是借款人的各种风险因素导致的拒贷。这其中包括借款人没有可靠的还款来源、借款人用途有风险或抵押房产存在纠纷等。
千万不要相信那些银行不做小额贷款、银行官僚、银行不专业等妄言,在当下金融机构比厕所还多的年代,在历年信贷膨胀,连应收款帐、仓单质押、类信用保理、无抵押信用贷款、信用卡透支消费都大规模推广的今天,相对安全的房产抵押项目如果不是借款人存在较大的风险,基本上跑一两家银行完全可以借得到贷款。
可以想象一个思想健全、经营良好的人会放弃银行的8%左右的利率,而去选择18%左右成本的P2P资金吗?愿意拿房产抵押到网上融入资金的个人与企业,有点类似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其贷款逾期的比例远远超过一般人的想象。现实的数据更能证明这个问题,目前金融机构、担保公司、小贷公司出现不良贷款最多的,恰恰是房产抵押类贷款,它容易让人放松对借款人风险审核的警惕性。
另外,投资人的一个认识误区是,大家普遍认为,一旦借款人贷款逾期,就可以获得他的房子或将其变现,是零风险的,这种误解在民间信贷机构从业人员中也普遍存在。事实上,在中国当前的司法环境下,一个违约的房产抵押贷款,从起诉到能拿到房产变现的过程,一般没有一至两年是不可能完成的,而且其中产生的诉讼费、律师费、执行费、拍卖费众多,最大的减值还是国家计征的各项税费(司法处置房地产视同房地产销售,税费按二手房买卖交易计征)是优先扣除的。
我们简单列举一下处置成本,因部分费率为区别征收且全国还存在一些地区差别,我们只能按50-100万元的案值平均计算一个大概成本(以江苏某地为例)。
司法方面:诉讼费约占1%(阶梯计算)、保全费每件5000元、执行费约1%(阶梯计算)、拍卖费约5%以下、评估费约2.5‰(阶梯计算);
税收方面:企业销售住宅与非住宅,需要承担印花税万分之五、营业税及附加5.6%、土地增值税约5%(差别征收)、企业所得税25%;个人销售非住宅的,除个人所得税为20%外,其它与企业销售一致。个人销售住宅的税费约6.6%(差别征收)。不良贷款抵押的房产如果不能直接到购买人的名下,为了保全资产防范出现其它风险,一般抵押权会先将房产落户在自已名下,再行处置变现时,又是一轮税收。
综上所述,司法处置抵押的房地产的,总费用约占全部拍卖所得的20%-43%之间,再计算两年的资金成本,其损失可谓极大。这还是能够拿到资产顺利拍卖的。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大约30-40%的抵押贷款诉讼最终因各种原因(如先刑后民、抵押不过租赁、产权纠纷、弱势群体居住、维稳等)最后无法执行。大家可以看到,仅仅依靠房地产抵押就视为零风险的想法是多么可笑。
另外,P2P借贷与一般面对面的借款还不一样,它面临着多个投资人对一个借款人、跨区域、诉讼主体不清晰、中间环节过多、P2P平台倒闭无法举证及执行、诉讼成本过高等诸多难点,远非投资人想的那么简单。
手段六:建立风险控制模型,以大数据及网上供应链信息为支撑,来分析借款人信用、控制信贷风险。
现在P2P的大数据分析支持者可能能举的例子就是阿里金融和好贷云风控。
在这里我不想再谈阿里的特殊生态圈及不可复制性(江南兄《风吹江南之互联网金融》已谈了很多),事实上阿里系的支付宝系统提供的商家应收款变相质押是其风控的核心关键,同时,阿里小贷的线上、线下风控调查手段,与传统银行的小微企业风控调查手段相比大同小异,依靠大数据建立的风控模型在此其中真正发挥的作用远没有宣传的那么高大上。
下面主要侧重讲一下好贷云风控。好贷云风控整合征信公司、司法数据、工商数据、消费数据等重要数据源头,构建了金融贷款机构风控所需全行业各领域的风险数据库。数据库囊括反了欺诈风险名单库、重大风险识别名单库、贷款申请记录名单库等数据,合计超过7000万条。
同时,好贷云风控独家对接全球领先的FICO信用评分决策引擎,提供银行级机制风控服务,利用国际领先技术,通过超过6000个维度进行交叉智能分析,判别出大量传统风控手段难以发现的高危风险,每天为合作信贷机构规避大量的潜在坏账损失。
目前好贷云风控已为投哪网、PPmoney、银湖网、人人聚财、融道网·生菜金融、银豆网、短融网、信用宝、善林金融、融金所、闪贷通、爱钱帮、九斗鱼等200多家国内最主流的P2P平台提供风控服务。
手段七:银行或国家信用支撑。
这个应该是当前最可靠的P2P投资人风险保证措施了。据不完全统计,由银行发起或有银行背景的P2P平台,全国已经不止八家,虽然管理架构、业务形式均有一些区别,一些平台在法律上讲与母体没有直接关系,也是独立运行的,但事实上仍是用其银行及国家信用做了隐形背书。因为在当前这种政治格局与金融体制下,母体公司肯定会保障平台安全,出现兑付风险及倒闭风险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在我看来,这些机构中的绝大部分,做P2P平台其象征及尝试的意义远远大于给这些机构带来的商业利益,即使这些平台能够安全运行,但并不能弥补当下P2P金融商业模式的缺陷,国家信用背书本身的成本一定要计算在商业模式之中的,零成本的无偿背书及输送信贷项目违背了市场公平原则,其风险成本肯定要由母体机构承担。
银行系P2P无非是一个变相抬高存款利率、信贷资产出表的玩法,在信贷项目风险控制手段严重依赖银行本身的情况下,其创新意义被极大的弱化。通过网上吸收8%以上成本的存款(实质上可以这么理解),用国有信用、垄断金融信用来背书,承担事实上的资金安全保证,再用自已线下的信贷客户来承担这么高额成本的资金,何利可图?
对于当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而言,P2P如果不能高效率提供给他安全、稳定的信贷客户来源,又不能承担风控成本,仅是能高息吸收存款,根本没有太多意义,当然金融机构对不能预测的互联网金融未来的期盼并不在我们讨论之中,没有人知道未来是什么,现在的投入是否值得。当下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并不缺乏(从同业间资金拆借利率越来越低可见一斑),缺乏的不是高息存款,而是更低利率的存款及更安全的信贷客户。
P2P无法提供大中型信贷客户,只能提供杂乱无章、信息复杂、鉴别困难、风险较大的小微企业备选客群,银行还要使用线下的风控体系及客户资源来消化线上的高息资金,实在不够经济。对银行而言,如果吸收低息存款、收集安全信贷客户这两个最直接的需求均无法满足,银行系P2P只能说是一种对美好未来的尝试。
当然,P2P行业里也不乏一些优秀平台。
手段八:传统的类银行尽职调查,或使用各种专业风控手段(包括间接利用担保公司、小贷公司,自建团队等)从线下解决风控问题。
从风控角度讲,现在众多P2P平台也在仿效传统银行对中小企业、自然人借款各种风险甄别手段,包括大量线下的调查工作。部分平台的风控技术及内部控制水平还优于一些区域小银行,相比而言还比较可靠。
但是一个问题也就出现了,那就是风控成本应如何控制?谁来承担?信贷作为一个简单的盈利模式,贷款利率-资金成本-运营成本-风控成本(含不良拨备及损失)=信贷利润,这一公式非常直观。
P2P平台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由于规模及初创的原因,如果要达到或接近一般银行的风控水平,其平均每百万元的信贷投放管理成本(含风险识别成本、IT技术支撑及人力资源成本)是肯定要高于当下大部份银行的。
按照一般市场法则,高利率对应高风险(那些认为小微、小额、分散就能做到高利率低风险的幻想者肯定是忽视了这种模式带来的极高的管理成本和风险成本),那么我们大概可以将贷款利率与风控成本的差值定为一个相对恒定值,剩下来只要对比P2P与传统金融机构在资金成本、运营成本上的优劣就行。
理论上P2P的优势在于脱媒及互联网效率与成本的优势,但运用线下及传统的风控手段,就完全把自已的优势变为了劣势。我不反对线下调查,甚至极其强调线下调查的重要性,但是P2P在此情况下如何盈利与发展?(如果说P2P平台只需要圈定用户及交易量,然后大把地圈风投的钱也算盈利的话,可以不考虑这个问题)。
P2P如果要发展,必须从资金成本、运营成本、风控成本方面努力挖掘,从产品设计、差异化经营创新上入手,真正找到与传统银行的竞争优势,P2P这一商业模式不是万能的,谁都能效仿,要想从传统银行信贷市场上分一杯羹,谈何容易?至于颠覆,还是好好想想,找到自已的核心竞争力再说。
除去银行国资系P2P及极个别优质平台,绝大多数P2P平台的风险控制手段,要么是建立不严谨的信贷产品设计之上,根本经不住推敲;要么还是走的银行老路,甚至依靠不确定的第三方承担风险控制成本,其中介入的担保机构及风控成本的叠加,与金融机构这个所谓的应该被革命的对象成本无异,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P2P平台所谓的脱媒不但没有脱掉,反而增加了更多参与方,导致交易成本更高、操作风险加大,无形中拉低了它的市场价值。P2P集聚的高成本资金又如何能够找到足够多的安全边际内的信贷产品去消化?无论从风险准备金制度、人才储备、风控制度设计,还是在尽职调查、贷后管理、不良清收方式等各个方面,P2P机构都没有表现出互联网应该有的特性来。
当下的互联网P2P金融更多只是吸收资金和发放贷款的工具,本质还是资金来源营销手段层面的创新,风控的创新根本无从谈起。如果P2P互联网金融不能在风控层面、优质客户营销方面进行革新,其风控手段及优质借款人的来源必须严重依赖线下,那么P2P互联网金融的本质还是线下金融的线上化,与传统银行类金融机构多少年的线下积淀相比,想造反成功的可能只能呵呵了。
我不是互联网金融的反对者,我只是希望P2P平台的的拥趸、创办者、投资人更冷静地去思考,做一些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创新,特别是产品设计及风险控制手段的创新,让P2P金融走得更好、走得更远,而不是整天召开互联网金融大会用普惠、道德、说叫的语言呼悠政府及投资人。
现在大部分P2P平台的招数基本是花架子,根本没有什么实质的突破,更谈不上颠覆传统的银行,这些平台只是用擦边球的方式部分突破了金融的严格监管、打破金融业务的垄断而已,而这些,与优秀的、创新性的商业模式无关,迟早要被关进制度的笼子,也应该关进制度的笼子。
我一一分析P2P们的风控手段,并用极其大众的语言给大家提示风险(平台本身的道德、操作等各种风险本文并未提及,有空另文再述),是希望投资人清醒地看到,任何投资均是有风险的,长期来说不存在低风险高收益的伊甸园,我不希望那些缺乏金融常识的可怜投资人,被那些不靠谱的P2P平台搞得倾家荡产。
我其实更是互联网金融的支持者。作为一个从体制内到体制外的金融从业人员,我深刻地感觉到金融官方垄断的劣根性及中国现有金融体系对中国中小企业的信贷盘剥。互联网金融以一种独特的生态去冲击传统金融的垄断地位,在夹缝中求生存,以一种堂吉诃德似的姿态去嘲讽传统中国金融的国有官本位思想,其势可叹,其心可嘉。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27被浏览1449分享邀请回答1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当前位置: >
一般网贷平台的风控手段有形式有哪些
作者:信融小编
时间: 15:28
来源:未知
  P2P网贷近几年已经成为了人们去打理自己闲置资金的首选,然而在风控问题上,一直是人们担心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判断一个P2P网贷平台是否优质,主要取决于平台的风控手段。投资的朋友,一定要先了解清楚P2P网贷平台风控体系,这样才能为自己的投资增添一份&保险&。那么一般网贷平台的风控手段有哪些呢?
  一、实地考察
  P2P网贷,顾名思义,它的投资的过程是在网络上面完成的,但是由于目前的中国缺乏同一的征信系统,信用贷款的潜在风险还很大,有的P2P网贷平台为了控制风险,不去做信用贷款,只去做抵押贷款,这种手段非常常用。
  二、第三方担保
  一个优质的P2P网贷平台总能够站在理财者的角度上去考虑风险的控制,这样才能让投资者青睐。第三方担保无疑又给平台的风险控制又增加了一重保障。如果一旦平台本身出现问题,那么投资者一样可以通过第三方担保公司获得自己的本金以及利息。像信融财富等正规的P2P网贷平台一定会有第三方担保。
  三、资金与平台账号分离
  P2P网贷平台仅仅只是一个资金承载平台,而并不会直接参与到投资者与借贷者资金交易当中去。用户在P2P平台上的电子债权交易均在第三方支付公司,交易过程中P2P平台负责债权交易信息的匹配和交易生成并进行资金清算。这种运作模式得到很多投资者的认可,也是当前P2P网贷平台最主流的一个运作方式,同样给予投资者信用保障。
P2P资讯 推荐文章
P2P资讯 相关文章P2P所谓的风控都是空话? 要看手段
有人提到风控无法把控,所以写一下对于风控的看法。此文章只是来自于笔者的所见所闻,不针对所有情况。
风控的目的
无论是通过什么方式,什么渠道进行融资,机构实现都需要进行风控。首先我们需要明白风控的目的是什么?风控的目的就是防止到期时暴露风险,债务人无法按时偿还。笔者的入门老师曾说过,风控需要注意两点:一是还款能力;二是还款意愿。
什么样的企业算是优质企业?
看过很多关于风控的文章,一般会列明对公司财务情况和行业的尽调等等,会列举什么行业尽调,什么财务尽调,什么基础资产的尽调等等。然后各项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分析公司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等。这些东西很多人都已经讲过了,笔者就不在细讲了。不是说这些东西不重要啊,但是我们回过头想一想,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是真实的吗?我相信100%的人都会呵呵一笑,我们不能说他们提供的是假的,但是本着怀疑一切的态度,企业提供的财报,他们自己会信吗?答案是否定的。所以,本来我们就不认为它是百分百真实的,我们还要根据这个我们自己都说服不了自己的报表去做各种分析,有意思吗?我相信没有任何一家机构是按照产品说明书的内容来进行尽调风控的,那东西只是给投资人看的而已。
按照笔者的理解,现阶段优质企业的还款能力主要来源于“拆东墙补西墙”。什么是优质企业,能借到钱的企业就算优质企业。(不要问我是先有借到钱,还是先有优质企业?这就好比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因为只是现阶段。)当下的经济据砖家们说还处于下行期,还没触底。在这种环境下没有多少行业是好做的,大部分行业的利润被压缩,但仍有很多大企业能够借到钱。笔者接触过某500强排名中游的企业,通过某些渠道了解,整个集团基本处于空壳的状态,各个板块的盈利微乎其微。但在外界看来,这种企业仍是优质企业,银行仍然挤破头的去授信,证券公司也吵着去发债。
有人可能认为这是胡扯,举个例子,城商行贷款看什么?城商行看的是四大国有银行有没有授信。一看老大哥们有授信,ok,还缺钱吗?我给你点吧。当然抽贷的时候也是这样,一有风吹草动,一家银行抽贷,第二天所有的授信银行都来了。不能说所有的中小企业都是这么死的,但也占一大半。
能借到钱只是判断企业好坏的第一步,其次要通过银行、会计师、律师、担保公司等专业渠道来获得企业信息,这些信息往往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准确性,对目标企业或项目做一个比较理性的整体认识,我们称作“扫外围”。
最后,再看财务信息,在看的时候打个八折,甚至对折,也就基本接近企业的真实情况了,当然,纯粹的空壳公司就不在此列。
如何判断债务人的还款意愿?
还款意愿即实际控制人的还款意愿。所以考察一个企业的还款意愿就是考察一个人的还款意愿。
笔者一直认为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对一家企业进行尽调也是一样的,你看到的都是他想让你看到的,因为企业知道你想要什么,怎么做,怎么说才能获得你的认同,所以眼见不一定为实。
但古人有句话:人心生一念,天地尽皆知。一个企业是一个团体,是由很多人组成的。领导管理层知道怎么说,怎么做可以获得机构的认同,但职工不一定都知道。通过与职工的交流可以获得很多关于这个企业的经营状况,关于领导的为人的真实情况。
不敢妄言这些都是真理,只是我现阶段看到的,也只是适用于现阶段的一些小技巧,写出来希望和大家分享交流。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p2p风险控制手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