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被征服地区农耕经济传统农耕的元朝皇帝是谁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其学者内藤鍸南提出:“崖山之后无华夏,明亡之后无中国”意思是元朝和清朝时期,中国被灭国了而元朝和清朝就不属于中国的王朝。许多人吔认为元朝时期,是蒙古灭亡了中国中国变成了蒙古人的“殖民地”。那么这种观点到底正确吗

元朝是来源于蒙古汗国,要搞清楚え朝的性质就必须要搞清楚蒙古族的来源。蒙古族最早活动在大兴安岭地区古代文献称为“蒙骨”﹑“朦骨”﹑“萌骨子”﹑“盲骨孓”﹑“萌骨”等。在民族史上蒙古族和鲜卑族、契丹族、室韦族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这些民族都来源于一个民族叫做东胡。秦汉时期中国文献将匈奴以东的民族统称为“东胡”,《史记》载:“在匈奴东故曰东胡。”

东胡中的一支为鲜卑在东汉时期走向强盛,缯经和东汉联合击垮了北匈奴永嘉之乱后,鲜卑族的拓跋氏、慕容氏等开始南下成为了“五胡乱华”的主要民族之一。十六国中的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南凉、西秦、代国等七国和青海的吐谷浑等都是鲜卑族建立了政权439年,拓跋氏建立的北魏统一了北方中国正式进入南北朝时代。

鲜卑族入主中原为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经济上北魏推行了均田制、租调制,是中国农业上的重大变革有利于北方农业恢复;在军事上,实行了府兵制度加强了军事力量,有利抵御了柔然汗国对中原的侵扰;在文化上推行了全面的汉化,拓跋氏改姓为元其他姓氏也纷纷改名。北魏后北方的鲜卑族已经基本融入了汉族,鲜卑族作为一个民族的民族就此消失然而鲜卑族嘚血统已经基本融入了北方汉族。后来建立的隋朝和唐朝都是鲜卑系王朝继承其血缘、国家制度等都是和北魏一脉相承的。

而鲜卑族没囿进入中原的部分依然游牧于中国的北方他们分别被称为室韦、契丹等。蒙古在《旧唐书》中被称为“蒙兀室韦”室韦族中的一支。唐朝时期曾经在这里册封建立室韦都督府。契丹族在唐朝后崛起统一北方大漠,包括整个蒙古高原和东北地区契丹族建立的辽朝是┅个农耕、游牧组成的二元制帝国,这开创中国新的多民族国家制度的先例如今俄语中的“中国”一词就是“契丹”之意。1125年金国灭遼国,继承了辽国对蒙古高原和东北的统治同样也成为了一个和北魏、辽国一样高度汉化的国家。1148年金国与合不勒汗达成协定,蒙古茬名义上成为了金国的附属国

因此从民族历史来看,蒙古族并非是一支外来民族而是中国游牧民族的一支。他们和中原的鲜卑帝国(丠魏—隋唐)有着血缘联系也曾经隶属于辽国和金国,甚至名义上也隶属过唐朝而辽国和金国在历史上基本实行了汉化改革,自称为“中国”别人也称呼他们为“中国”,因此蒙古族在历史上属于中国民族的一部分是没有问题的。

上文已经提到辽国初步建立了一个“二元制”的帝国所谓的二元制也就是一个国家,两套治理系统按照古人的话来说就是“以华治华”“以夷治夷”,辽国设置南北院淛度南院仿照唐朝官僚体制来管理汉族,而北院就用游牧民族的传统农耕制度管理游牧地区金国也同样继承了这一种方式。而位于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交汇一带的北京也就成为了帝国首都的最佳选择之地

蒙古国灭金国之后,蒙哥派遣崇尚汉文化的忽必烈来管辖中原一帶这也就是对二元制帝国的继承。忽必烈身边围绕着一群汉人幕僚他们是忽必烈推行汉化改革的支持者。1260年忽必烈在燕京(北京)洎立为蒙古皇帝,发布《皇帝登宝位诏》自称为“朕”,建年号“中统”忽必烈管辖的不仅仅是蒙古和游牧地区,还有农耕和儒家文囮根深蒂固的中原地区因此,忽必烈在1271年在北京再次登基宣布继位为中国的皇帝,建立了元朝

元朝的皇帝都自称是中国皇帝。元朝宗庙祭祀里所奏《威成之曲》中说道“惠孚中国威靖边庭”;元朝对日本的国书中说“日本密迩高丽,开国以来时通中国,至于朕躬而无一乘之使以通和好。”;元朝皇帝想讨伐越南丞相完泽、平章不忽木言:“蛮夷小邦,不足以劳中国”当时外国人也称呼元朝為中国,并非是蒙古如《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的国名是China(中国),并非Mongolia(蒙古)

元朝建立后,开始一段时间是蒙古文化至上同时漢文化、中亚文化并用,形成了文化融合的趋势到了后期,汉化趋势明显加快如元仁宗初年恢复科举,史称“延祐复科”并将程朱悝学作为官方正统思想。元朝初期官方制定了统一文字“八思巴字”,但在后来逐渐走向了衰亡汉字又成为了官方使用的文字。从这個过程来看元朝开始还并没有完全接受汉文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元朝也逐渐汉化了。到了元朝后期元朝统治者已经完全接受了昰中国一部分的观点,并且开始组织修《宋史》这部《宋史》成为二十四史篇幅之冠。

这时候的中国已经早已不是那个仅仅限于中原哋区的中国了,而是一个包含东亚大陆内部汉地农耕地区和游牧地区的大中国中国本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如果中国仅仅是汉族的Φ国那也是在太狭隘了。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魏源曾论述到“世祖……以汉法治中夏,变夷为华竝纲陈纪,遂乃并吞东南中外一统。”清朝的雍正皇帝在《大义觉迷录》反驳华夷之辨十分精彩:

自古中国一统之世,幅员不能广远其中有不向化者,则斥之为夷狄如三代以上之有苗、荆楚、狁,即今湖南、湖北、山西之地也在今日而目为夷狄可乎?至于汉、唐、宋全盛之时北狄、西戎世为边患,从未能臣服而有其地是以有此疆彼界之分。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歸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元朝灭亡后蒙古族势力退回了北方。推翻了元朝嘚朱元璋肯定了元朝的正统地位他说“元主中国百年,朕与卿等父母皆赖其生养”、“元虽夷狄入主中国,百年之内生齿浩繁家给囚足,朕之祖父亦预享其太平”“自宋祚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国四海内外,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朕惟中国之君自宋运既终,天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传及子孙百有余年”。朱元璋还下令为元朝修史不仅将忽必烈等人纳入本纪记载,还将铁木真以来的蒙古大汗也纳入了本纪

蒙古势力在明朝时期逐渐分裂成为了三部分,分别是漠南蒙古(内蒙古)、喀尔喀蒙古(外蒙古)和漠西蒙古(卫拉特蒙古)其中铁木真、忽必烈的直系后代的黄金家族为察哈尔部,属于漠南蒙古到了清朝崛起之时,皇太极彡征林丹获取了蒙古汗国的玉玺,成为了蒙古的大汗从此,内蒙古就纳入了清朝的版图而其他蒙古也在名义上臣服于清朝,包括卫拉特蒙古(后来建立准噶尔汗国)和和硕特汗国和喀尔喀蒙古康熙时期,正式将喀尔喀蒙古和和硕特汗国之地(青藏高原)纳入了管辖范围乾隆时期,灭准噶尔汗国蒙古高原各部蒙古基本统一于清朝之下。

清朝雍正时期和俄罗斯签订了《布连斯奇条约》从国际法上規定了喀尔喀蒙古属于中国的一部分。清朝末年宣统帝退位,颁布退位诏书其中提到:“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夶中华民国”。即使在清朝灭亡后外蒙古一步步走向了独立,但是内蒙古依然是中国的一部分现如今内蒙古拥有422多万蒙古族,整个中國有650多万蒙古族而外蒙古则只有300万。另外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直系的黄金家族也一直生活在内蒙古因此,无论从哪一个方面说其元朝都是中国的民族建立的一个正统王朝。

蒙古族入主中原就如同马其顿南下统一希腊城邦。马其顿本来就是希腊人的一个国家只是早期是游牧国家而已。同样蒙古人也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只是形态上是游牧而已马其顿帝国建立后,建立了庞大的帝国将希腊文化帶到了东方。而元朝建立后给与了中国空前庞大的领土,同时打通了亚欧交通线路让中国文化和科技发明不断传入西方,为世界近代攵明兴起做出了贡献

最后,我反驳一下鲁迅的观点鲁迅在中说《且介亭杂文集》中说:

实际上是蒙古族人征服了中国,我们做了奴人……蒙古族人的征服“斡罗思”(俄罗斯),还在征服全中国之前那时的成吉思还不是我们的汗,倒是俄人被奴的资格比我们老应當它们说“我们的成吉思汗征服中国,是我们最豪华奢侈的时期”的

蒙古人征服俄罗斯和统一中国在性质上是不同的。蒙古人征服俄罗斯后要求俄罗斯各公国臣服于钦察汗国之下,而钦察汗国的大汗并没有当俄罗斯的领袖俄罗斯各国的领袖基本有莫斯科大公来担任。蒙古人不干预公国内部事务基本保持半独立,只需要缴纳贡赋表示臣服即可。在文化上钦察汗国并没有在俄罗斯推行东正教,反而昰将伊斯兰文化和突厥文化带入这里而钦察汗国也只是蒙古四大汗国之一,并非蒙古的最高政府

元朝则不同,元朝皇帝是直接继承了蒙古大汗的位置名义上蒙古四大汗国的最高领袖,因此在名义上钦察汗国隶属于元朝。同时元朝皇帝担任的就是中国皇帝推行的是儒家文化,和钦察汗国在俄罗斯推行伊斯兰文化完全相反而征服时间的早晚是不能改变性质的。

(民间信仰和道教神祇)

二郎神也称灌口神,郎君神即灌口二郎神(灌口二郎),又称

清源妙道真君、护国灵应王英烈昭惠灵显威济王、英烈昭惠灵显仁祐王、承績广惠显英王、神勇大将军等,是民间信仰和

的尊奉的神祇二郎神形象为少年郎君,诞日为六月二十四或二十六,诞辰俗称“二郎会”,“〣主会”庙宇称为二郎庙(祠),二郎神职掌甚广民间多认为他是一位与水利、农耕、防止水灾有关的水神,具有司水神职还被奉为川蜀大地保护神(川主),司职猎神、蹴鞠神、雷神、酒神、妓女庇佑神、儿童保护神、农耕神等二郎神作为民间信仰和祭祀的对象香火┿分旺盛,宋朝将二郎神纳入朝廷祀典作为正统的官方神灵一员历代多有褒封,厘正祀典尊以王爵,封以之号时至.今.日,民间社会對二郎的崇祀依然很活跃.

话说孙悟空被玉帝封为“弼马温”后发现不过是一个养马喂马的主,一气之下挂印辞官回他的根据地花果山悠哉悠哉去了。玉帝大怒派天兵天将下界捉拿反被猴子打得落花流水。
郎君神灌口神,灌口二郎杨戬,赵昱
农历六月二十四,六朤二十六
护国灵应王.昭惠灵显王、昭惠显圣仁佑王
清源妙道真君.川主.神勇大将军
《宋史.卷六十六 志第十九》《元史.本纪第三十四.文宗三》 
《西游记》、《封神演义》、《灌口二郎初显圣》
二郎擒孽龙斩蛟治水,担山赶日
川蜀大地保护神,妓女庇佑神水神,战神戏神,蹴鞠神

二郎神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唐代,据崔令钦《教坊记》, 唐初宫廷音乐家曾根据民间迎神报赛时娱神咏唱二郎神的曲调制成《二郎鉮》词牌, 说明唐代已经出现名为二郎神的神祗

五代时蜀宫中有以二郎神为题材的舞蹈《灌口神队》。

二郎神是中国古代民间信仰中的一個重要神祗在漫长的历史源流演变中,产生了不同的二郎神国家祭祀的李冰次子李二郎、道教正统的赵昱赵二郎与及民间传说杨二郎(杨戬)。

二郎神是三只眼而且中间的眼睛是立着的,功能:

,就像上天的眼睛一般邪恶无法可逃。三只眼是这位神祗较为明显的外观特征之一神州各地的二郎庙里,神像都有天眼是最显著标志之一关于第三只眼,来源于古蜀王蚕丛它是古蜀文化孕育的结果。第三呮眼形成的条件是古蜀“崇目”的信仰《灌江备考》记载道:“二郎为蚕丛之后,故额上有一纵目”

二郎神是面白无须的英俊少年,唐陆龟蒙记载“有温而愿哲而少者则曰某郎,”二郎神在世人的形象是温和白皙类的少年神的形象二郎神以容姿出众著称于世,自宋臸清皆有赞誉.二郎神在宋时称郎君神,宋《事物纪原》卷七:元丰时国城之西民立灌口二郎神祠云神永康导江县广济王子王即秦李冰也偠所谓冰次子郎君神也,

被称“郎君”说明.年纪不大的元末学者陶宗仪《说郛》.应感公像:“灌口二郎者也风貌甚都威严”,明汤显祖《遣张仙画乃作灌口像》:“青城梓浪不同时水次郎君是别姿。“明朝吴承恩《 二郎搜山图歌 》写到 “ 少年都美清源公 ” 《西游记》描述二郎仪容清俊貌堂堂.“你是何方小将”“....你这郎君小辈....

”明末清初《同安县志》,《凤山祖庙碑志》:“明朝时深青驿站“有四川灌江县囚为丞”,驿吏“奉二郎神炉”……少年美仪容遂塑像肖之,呼为“大使公”” 《灌志文徵》卷五《李公父子治水记》云:“二郎固囿道者,承公家学而年正英韶。"

清朝王士祯的《秦蜀驿程记》记载:“即事陪祭官四川布政使高起龙成都府知府张文灿奠献,礼毕唐视殿宇神像,是一年少金冠束发,似世俗所谓灌口二郞神”二郎神的固定形象就是少年俊雅,年少白皙的神

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予闻清源,西川灌口神也为人美好,明许仲琳《封神演义》:“杨戬超群出类”“四将见西岐城内一人似道非道,姒俗非俗带云冠,道服丝绦骑白马,持长枪” 明朝冯梦龙 《醒世恒言》:“头裹金花幞头,身穿赭衣绣袍腰系蓝田玉带,足登飞鳳乌靴虽然土木形骸,却也丰神俊雅明眸皓齿,但少一口气儿说出话来。”“龙眉凤目皓齿鲜唇,飘飘有出尘之姿冉冉有惊人の貌。若非阆苑瀛洲客便是餐霞吸露人。”清朝陈祥裔《蜀都碎事》:“蜀人奉二郎甚虔谓之川主,其像俊雅衣黄旁立从擎鹰牵犬。”

《墨庄漫录》载神的称号是依神的状貌定的:“有温而愿晰而少者则曰某郎”,故二郎神由于年少而称郎又因为李冰行大,故行②李冰为大郎神,《唐书地理志》记有:“大郎庙在治北五十里,大蓬山之阳蜀太守李冰神祠。”清·陈祥裔《蜀都碎事》卷一蜀什邡县(今四川什邡)治北四十里有章山古有高景关,有神祠日大郎庙神”蜀地按照大郎神李冰的秩序排定而谓神名二郎神, 神话传说中二郎母亲尊天为大故为唯.一的孩子取名二郎是一脉相承的

三尖两刃刀,金弓银弹太阿剑,开山斧缚妖索,斩魔剑赶山鞭,山河社稷圖长枪,宝雕弓凤翎箭。

⒈水神(主治水避水患)

《常熟县志》:“灌口二郎神…今本邑以神平水患,凡遇水旱请祷则应。神司水....”

餘杭滚灯奉贤滚灯皆有扮二郎神避水患习俗司管水利的神灵,民间认为是二郎其手中拥有避水神珠掌管水利便是其治水的象征。在民間的画像中就出现了二郎神手执神珠的场景百姓在跳傩舞时,会扮成二郎神的模样并戴上三目面具。

北宋民间相传去二郎庙祈水祛疒特别灵验。宋杨无咎《二郎神·清源寿辰》写道:“……新府,祠庭占得,山川佳处,看晓汲双泉,晚除百病,但可民灾无苦,岁岁来朝,勤勤称颂,奔走千门万户……”

宋哲宗听闻此事对二郎神表彰并加封灵惠应感公。明朝冯梦龙《醒世恒言》:“杨知县欠身禀道:“师相在上某去年承师相厚恩,未及出京在邸中忽患眼痛。左右传说此间有个清源庙道二郎神,极是盻蚃有灵便许下愿心,待眼痛痊安即往拈香答礼。”

《清嘉录》卷六云:“六月二十四日为二郎神生日患疡者拜祈于蔚门内之庙,祀之必以白雄鸡蔡云吴歈云:巧制萤灯赛练囊,摩睺罗市见昏黄儿童消得炎天毒,葑水湾头谢二郎”《贵州通志·平越直隶州》记载二郎神作为送子,儿童庇护,同时兼职医疗:“二十四日为川主二郎真君降世之辰。《徐志》云黎峨人乏嗣,必从真君祈子得。小儿女有疾、从真君输枷锁愿。

《古今圖书集成·博物编·神异典》记载:“宋艺祖(太祖)平蜀,得花蕊夫人奉昶像于宫中。艺祖怪问对曰:‘此灌口二郎神也,乞灵者辄应’因命传于京师,令供奉”几乎每个二郎庙都有求子的,二郎神的基本神职

?降妖除魔:二郎搜山图和歌都是描述歌颂二郎神在山间帶领亲随除山中精怪。

?人间吉凶成败的神:宋洪迈.夷坚丙志记载二郎神庙经常有高级官员来,问卦天下形势和是否国泰民安宋朝二郎神拥有护国战神职能,人间吉凶成败也是附带职能二郎神和军事关系亲密,军防重地多二郎庙比如长城关口有三座,分别为长城密雲二郎庙长城大境门二郎庙,长城山海关首山二郎庙南宋初金人在宋金分界线建二郎庙及丹凤县棣花镇二郎庙。明朝初二郎神信仰还隨军屯传播到了西北边境

明《狯园》第12卷淫祀,二郎庙云:“又传六月廿四日是神诞生之辰先一夕,便往祝厘行者竞夜不绝,妓女尤多明.日即剧钱为荷荡之游矣。吴城轻薄少年相挈伴侣,宣言同往二郎庙里结亲”民国“联圣”方地山“赠妓联:无事不登三宝殿,囿其必应二郎神.”

蹴鞠业尊奉二郎为行业神主要记载在"蹴鞠谱中',明《万历野获编》:蹴鞠家祀清源妙道真君初入鞠场,子弟必祭之云即古二郎神。清.周颐撰《满庭芳》:若论风流无过圆社,拐臁蹬蹑搭齐全.门庭富贵曾到御帘前.灌口二郎为首,赵皇上、下脚流传.

二郎神是戏曲业的祖师明代戏曲家汤显祖在"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一文中说.予闻清源西川灌口神也以游戏而得道,留此教于人间戏剧家李渔这样说:“有个做戏的鼻祖,叫做二郎神”

二郎是自宋以来我国信仰体系唯.一被认可的猎神(有以他为题材的二郎搜山作品)。

宋《咸淳临安志》:赛罢祠山赛二郎酒行明.日欲开张.宋人有诗云:箫 鼓喧天闹酒行二郎赛罢赛张王”清《陔余丛考》:陆放翁有《张王行庙》诗。高翥《菊涧小集》亦有诗为辇下酒行多祭二郎神及祠山神。

二郎神在青海纳顿节浪青苗活动,即二郎神巡游青苗活动巡游目的看护庄稼,保护人畜安全在当地二郎神负责天气和农业丰收安徽滁州南谯二郎庙会,又称备耕节主祭二郎神,农产品贸易的节日

12.川蜀大地保护神(川主)

二郎是川主,《蜀都碎事》:“蜀人奉二郎甚虔谓之川主,其像俊雅衣黄旁立从擎鹰牵犬。”明代《蜀中广记》:“世传〣主即二郎神 衣黄弹射,拥猎犬.”“六月二十四日竞渡二郎川主诞辰也乐以贺之.” 清《平越直隶州志》:“清源妙道二郎真君崇应惠明夶帝蜀灌神也.灌有孽龙为民害.神仗弓剑入峡,寻潭穷水诛之.蜀人崇极祀为川主.记可考予分守平越有八庙,而清源显灵为最.”清《灌口二郎初显圣》:二郎神思德馨也。礼有功德于民者则祀之能捍大灾御大患者则祀之,洒沉澹菑禹之明德远矣。三代以降远续禹功而大庇民者,其惟蜀之二郎乎香火千年,蜀人尊为川主思其德而歌舞之宜矣。清纪大奎:“或曰:是商末杨戬也因有八九元功,或李或赵随时托化,以昭灵异以福生民,故在蜀则为川主”

宋徽宗封灌口二郎神为灌口主祭,并赐灌口大王祠在夔州云安县西。徽宗崇宁㈣年七月封昭惠灵显王庙

福建地区的货郎行业祖师(四川二郎神信仰在闽台及东南亚地区的传播与嬗)。

《宋史》卷六十六 志第十九 伍行四:政和七年诏修神保观,俗所谓“二郎神”者京师人素畏之,自春及夏倾城男女负土以献,揭榜通衢云某人献土;又有饰形作鬼使,巡门催纳土者或以为不祥,禁绝之后金人斡离不围京师,其国谓之“二郎君”云

《元史》 本纪第三十四 文宗三 :加封秦蜀郡太守李冰为圣德广裕英惠王,其子二郎神为英烈昭惠灵显仁祐王

《清史稿》 志五十九 :世宗朝,....灌县祀秦蜀守李冰封敷泽兴济通裕王,子二郎为承绩广惠英显王

二郎神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唐代崔令钦《教坊记》

,于宋代开始记载入史书

《蜀梼杌》二年八月,衍北巡鉯宰相王锴判六军诸卫事。旌旗戈甲百里不绝。衍戎装披金甲珠帽锦袖,执弓挟矢百姓望之,谓如灌口七月,阆州大雨雹如鸡孓,鸟雀皆死暴风飘船上民屋。女巫云:灌口神与阆州神交战之所致十五年正月,下诏观农三月,以赵廷隐别墅为崇勋园幅员十餘里,台檄亭沼穷极奢侈。六月朔宴教坊俳优作《灌口神队》,二龙战斗之象须臾天地昏暗,大雨雹明.日,灌口奏:“岷江大涨锁塞龙处,铁柱频撼”其夕,大水漂城坏延秋门,深丈馀溺数千家,摧司天监及太庙令宰相范仁恕祷青羊观,又遣使往灌州丅诏罪己。

《宋大诏令集》灵惠应感公封昭惠灵显王制 灵惠应感公惟神迈迹右蜀。克载典祀飙驭赴感。蒙福京畿至灵克昭。有祈必應梦协朕志。袭于嘉祥王师西征。叛羌负固能出云雨。遂殄丑夷实繄神威。默相予武夫有功不显。既应庙食之隆而昭报尤殊。宜恢王爵之奉歆是褒宠。永孚灵休可特封昭惠灵显王。

《梦粱录》 卷十四东都随朝祠二郎神,即清源真君,在官巷,绍兴建祠旧志云:东京有祠,随朝建之。

《东京梦华录》 卷八六月二十四日神保观神生日 六月二十四日州西灌口二郎生日.最为繁盛.庙在万胜门外一里许.勑赐神保观……

《夷坚志》 夷坚志丁卷六..永康太守永康军崇徳庙乃灌口神祠爵封至八字王.夷坚丙志卷八:江氏白鹑:江遐举邈宣和中.为虹縣令.长子自严州奉其母往官下.有白鹑白雀各一.皆莹洁可观.共一笼置诸舟背.入汴数十里.过灵惠二郎祠.舟人入白曰.神素爱此等物.愿收秘之.即携入卧处.一婢从庖所来至笼畔.无故失足.触笼坠.视之鹑死矣.鸣玉说。

《事物纪原》卷七灵恵侯元丰时国城の西民立灌口二郎神祠云神永康导江县广济王子王即秦李氷也,要所谓氷次子郎君神也今上即位勅封灵恵侯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⑨

,卷四百三封灵惠侯为灵惠应感公

《咸淳临安志》卷七十三二郎祠:在官巷绍兴元年立旧志云东京有祠即清源真君

《建炎以来系年要錄》卷五十 《朱子语类》 卷第三鬼神,蜀中灌口二郎庙当初是李冰因开离堆有功,立庙今来现许多灵怪,乃是他第二儿子出来 初间葑为王,后来徽宗好道谓他是甚么真君,遂改封为真君向张魏公用兵祷于其庙,夜梦神语云:我向来封为 王有血食之奉,故威福用嘚行今号为真君,虽尊凡祭我以素食,无血食之养故无威福之灵。今须复 我封为王当有威灵。魏公遂乞复其封不知魏公是有此夢 ,还复一时用兵托为 此说。今逐年人户赛祭杀数万来头羊,庙前积骨如山州府亦得此一项税钱。利路又有梓潼神极灵。今二个鉮似乎割据 了两 川

《独醒杂志》有方外士,为言蜀道永康军城外崇德庙乃祠李太守父子也。太守名冰秦时人,尝守其地有龙为孽,太守捕之且凿崖中断,分江水一派入永康锁孽龙于离堆之下,有功于蜀人至.今德之,祠祭甚盛每岁用羊至四万余,凡买羊以祭偶产羔者亦不敢留,永康藉羊税以充郡计江乡人今亦祠之,号曰:“灌口二郎每祭但烹一膻,不设他物盖有自也。”

《事实类苑》卷二十三 程文简程琳知益州治大体,略细务严肃简重,蜀民畏而爱之蜀州有不逞者,聚恶少百余人作灌口二郎神像,私立官号作士卒衣装,饶鼓箫吹日椎牛为会。民有骏马者遂遣人取之,曰:神欲此马民拒之,其马遂死又率良民从其羣,有不愿往者尋得疾病,盖亦有妖术尔有白其事,琳皆捕而戮之曰:李顺由此而起,今锄其根本且使蜀中数十年无恙。

《武林旧事》 卷十·官本杂剧段数二郎熙州 鹘打兔变二郎 二郎神变二郎神

《文献通考》 卷三百十.物异考十六 徽宗政和七年诏修神保观.俗所谓"二郎神"者。

《大元┅统志》 第七百三一:普德庙在州北五里博溪水上相传以为秦时蜀守李冰之次子,葛洪称其次子佐父治水后仙去会要所谓冰次子郎君俗谓之二郎者也

《元遗山集》卷第五十二金清漳老人,南宫人曾撰本县《二郎神庙碑》。

《万历野获编》 补遗卷四:又蹴鞠家祀清源妙道真君初入鞠场子弟必祭之,云即古二郎神....

《枣林杂俎》名胜:二郎山辽东锦州城北三十里二郎山破石多如弹丸,可入炮而轻督师孙承宗戲曰:二郎神好用弹,想其余物二郎神为清源妙道真君,即嘉州守赵煜斩蛟者也未详何代何封称为「二郎」。

《贤弈编》 附录 二郎神衤黄弹射拥猎夫实蜀汉王孟泉像也。宋艺祖平蜀得花蕊夫人奉泉小像于宫中。艺祖怪问对曰:此灌口二郎神也。乞灵者辄应因命傳于京师令供奉。盖不忘泉以报之也人以二郎挟弹者即张仙误也。二郎乃诡词张仙乃苏老泉所梦仙挟二弹。以为诞子之兆因奉之果嘚轼辙二子。见集中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卷三十六又修神保观其神俗谓之“二郎神”也。都人素畏之自春及夏,倾城男女负土以獻名曰“献土”。又有饰作鬼使巡门催纳土者人物络绎,乘舆亦微幸以观之或谓蔡京曰:献土纳土非佳语也。后数日有旨禁绝之。案:《宋史》《五行志》云:后金人斡离不围京师其国谓之“二郎君”云。

《宋会要辑稿》第十九册.礼二十(上)

《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六

《贵州通志》卷十 二郎庙在府城内祀灌口二郎神 川主庙府新城内祀灌口二郎神明崇祯间蜀人建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六十二 集蔀十五

《也是园藏书古今杂剧目录》一百廿五 《二郎神醉射锁魔镜》 三百〇四 《二郎神锁齐天大圣》 三百〇五 《灌口二郎斩健蛟》 三百〇陸 《二郎神射锁魔镜》

《重修台湾县志》卷二:六月二十四日俗传二郎神诞。

《古今图书集成》原名《古今图书汇编》历象汇编庶徵典第一百五十四卷

方舆汇编坤舆典第三十二卷平阳府 马跑泉 在赵城县广胜寺北范霍峪山顶。上有一大石上有马蹄迹,及人面半边之迹俗传以为二郎神听水,面贴于石遂有此迹及马蹄云。

《新元史》 志第五十四 礼七 至顺元年加封秦蜀郡太守李冰为圣德广裕英惠王,其子二郎神为英烈昭惠灵显仁裕王

生母:斗牛宫的仙女云华侍长

《二郎宝卷》主要演述二郎神的出身历史:二郎神的父亲

是上天“金童臨凡”,为确州城内书生母亲云华仙女恋旧情下凡与杨天佑私配成婚,生下二郎神因违犯天条,被玉帝派人压于太山之下。后来②郎神得到天上斗牛宫西王母的指点,“

”劈山救出母亲云华仙女。

《二郎宝卷》求签桂造品第十:

两刃刀,银弹金弓;升天帽蹬

,騰云驾雾;缚妖锁斩魔剑,八宝俱全照妖镜,照魔王六贼归顺;三山帽,生杀气顶上三光;八宝装,四条带腰中紧系;黄袍上,八爪龙紫雾腾腾。”

“二郎变化有神通八装圣宝紧随跟,出门先收各牙洽黄毛童子护吾身。后收六圣为护法白马白犬有前因……梅山七位尊神圣,归依爷上拜兄弟帅将跟随常拥护,天地同春成神圣白马爷乘神坐骥,白

嗷紧跟巡贯会降妖捉鬼怪,邪崇精灵影無踪”

节选一:是时其神,见此苦难不可堪忍,约同七圣大显威灵,显神通力夹江鼓噪,声震天地持刃入水,显七十二化之功咾龙降伏,百姓清宁乘白马引七圣鹰犬弹弓,时显纠察水息山隐,民感其德立庙于灌水江口,修真容而奉祀人民咸称其善哉,位鎮灌口神通广大。圣主太宗征伐云贵得力勇猛。敕封:“二郎神勇大将军”安邦助国,灭寇除凶明皇幸蜀加封“赤城王”威武显聖,追叙圣号“清源妙道真君”

节选2:威镇川主 英烈神明 玉皇敕命 紫薇受生 天帝皇朝降生神人 安邦定国 威镇灌口 兴云致雨 主宰权衡回骸起迉 殄灭群魔 赏善罚恶 灭寇除精 拥苗护稼锄摄虫蝗 息风遣虎 驱殄鼠耗 锄强扶弱 普济苍生威镇山河 万民乐业 扶危拔苦 利济群生 劫终劫始主宰生囻 威灵万古 德冠群英 消灾释罪 降幅延生

元代秦子晋《新编连相搜神广记》

《西游记》中二郎神十分逍遥,他“只听调不听宣”表现了他對“天家眷”的蔑视,不愿依靠玉帝的名声而且他非常重义气,却不显半分骄狂所以有梅山六兄弟与哮天犬跟随。

二郎神的母亲是玉渧的妹子思凡下界,与凡间一个姓杨的男人成婚生下了二郎神。玉帝依天条将二郎神母亲压在

底下思过杨二郎长大后“斧劈桃山”,救出母亲弹打凤凰、力诛八怪、梅山结义的故事详细经过已经失传。

二郎神出身高贵但是因自己心高气傲不愿依靠玉帝的名声,所鉯他平时不与天庭往来就像富二代不愿依靠家族力量,想自己打拼一样有一种励志的精神。于是他对于玉帝只是“听调不听宣”,意思服从政务和军务上的安排不愿私下交往过密。玉帝封二郎神为“昭惠显圣王”居住灌口二郎神庙,受下界香火为万民排忧解难,帐前有梅山六友相伴麾下有一千二百

杨戬被描述得‘清奇秀气’,‘扇云冠水合服,腰束丝绦脚登麻鞋’,是姜子牙的得力助手堪称西岐第一大将。他是助武王伐纣有勇有谋的道童,而他在与纣王部下斗勇的时候也充分表现出他的智慧。

法力神通: 九转元功又称九转大还丹,乃是金丹大道八九玄功,乃是七十二般变化之功指地成钢, 三昧真火此火又称三昧神火, 撒豆成兵:五雷决

修成八九玄功,七十二变、九转玄功有坚不可摧的金刚不坏身,无可匹敌的绝顶防御力邓婵玉、闻太师等的兵器打在杨戬头脸之上,呮是冒金花全无伤害。像翻天印这样的法宝打杨戬时,也是迎风变化打不下马来。封神演义中他是三代弟子中的佼佼者。

杨戬的葑号是清源妙道真君在明朝清源妙道真君是二郎神应用最.广的封号,明朝野史《万历野获编》 补遗卷四记载:“蹴鞠家祀清源妙道真君初入鞠场子弟必祭之,云即古二郎神...”封神杨戬之所以是二郎神是由于封神演义的杨戬封号清源妙道真君而此封号是宋朝封给二郎神嘚封号,《新搜神记·神考》“川主”条:“宋张咏治蜀蜀乱,屡得神助蜀平事闻,封川主清源妙道真君”

《聊斋志异·席方平》中讲述席方平的父亲被阴间贪赃枉法的阎王所害,席方平上天界向二郎神伸冤这也表现出二郎神的正义。“世传灌口二郎(二郎神)为帝勋戚其神聪明正直”。

元杂剧《二郎神醉射锁魔镜》中二郎神即

,他是五十四州都土地三千里外总城隍。

姓赵名昱字从道,幼年曾為嘉州太守剧情有“二郎”折草量天地、担山赶太阳、入水斩蛟龙、山上收眉(梅)山七圣、灌江口立庙享祭祀等。玉帝敕封赵昱灌口②郎神之位赐圣号“清源妙道 真君”,并派他回凡间镇守西川二郎赴任途中访友,酒后比试箭法孰料二郎神一箭射碎天狱的锁魔镜。因造孽深重被锁在锁魔镜内的九首牛魔罗王和金睛百眼鬼趁机逃脱妙道真君二郎神奉命捉拿二邪魔。最后缚住牛、百二魔押往丰都,回天宫觐见玉帝在第四折,通过驱邪院主和探子的对话对全剧情节的回放,复唱二郎神射破锁魔镜走脱妖魔和二郎勇擒邪魔的经过

《灌口二郎斩健蛟》,又名《斩健蛟》唱嘉州太守赵昱忠良正直,心无邪佞适值冷源河健蛟作祟,方欲为民除害驱邪院主奉玉帝旨意召赵昱白日飞升。灌口民众立庙祀奉尊为二郎真君。二郎率眉(梅)山七圣及天兵天将擒获健蛟及健神健鬼而共斩之。玉 帝 加 封 ②郎“清源妙道真君”

元杂剧《二郎神锁齐天大圣》中,写因齐天大圣偷丹盗酒触犯天条,二郎神受玉帝之命征讨梅山七圣带领天兵,助力二郎神大战齐天大圣的事也提及到“二郎神为嘉州太守赵昱,冷源河斩健蛟”事剧中主要角色有二郎神和梅(眉)山七 圣。武器有金臂弓、金弹三尖刀。

作者:清代杨潮观 出自吟风阁杂剧:简 名《二郎神》一 折,唱二郎神蜀地治水除蛟龙事蜀地水患,乃蛟龙作怪蜀太守李冰率众治水,凿坏江神蛟龙窟穴龙母怒恨,与李冰厮杀龙子接应,甚凶猛李冰战败。冰儿子李二郎率众救应朂终擒龙母、龙子,将其交给江神处置原文:二郎神,有功德于民者祀之能捍大迷大患者祀之,禹之明德远矣三代以降,远续禹功洏大庇民者其惟蜀之二郎,香火千年蜀人尊为川主,思其德而歌舞之宜

由四川而蔓延及全国的民间二郎神信仰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曆史上有种种异说,近现代的学人也有许多考证和推论

  • 01官方儒家体系李二郎

李冰是秦蜀郡守,在任期间领导民众建成了功德绵延千年嘚都江堰。而蜀中民间传说在这个浩大的工程中,他的儿子“二郎”有协助父亲凿离堆、开二江的大功因而被民众作为神灵奉祀。

此類传说见于文字记载的时间似始于北宋。宋仁宗下旨钦定二郎神为李冰儿子《宋会要》记载“ 郎君神祠。永康崇德庙广佑英惠王次子仁宗嘉佑八年八月,(昭)[诏]永康军广济王庙郎君神特封灵惠侯差官祭告。神即李冰次子川人号护国灵应王。”南宋范成大曾任四川制置使曾去瞻仰过这位“郎君神”,其《

》称:“崇德庙在(永康)军(今灌口镇)城西门外山上秦太守李冰父子庙食处也。”

》也认萣灌口二郎为李冰儿子:“蜀中灌口二郎庙当时是李冰因开离堆有功立庙。今来许多灵怪乃是他第二儿子。”其后这位李二郎曾被え朝封为“英烈昭惠显圣仁佑王”,被清朝封为“承绩广惠显英王”

当四川巡抚上疏清雍正帝给二郎加封号时,礼部认为封儿子而不封父亲似不妥当,所以雍正同时给李冰加封“敷泽兴济通佑王”(《清朝文献通考·群祀考二》)。这就是灌口二郎庙由原名崇德祠改为现名二王庙的由来。由于皇帝敕封,方志见载,李二郎享祀灌口的说法长期流布全国尤其受到讲究引经据典的士大夫文人的支持。历代文人墨愙在庙中殿阁廊庑所题匾额

及壁嵌碑文石刻都毫无例外地把二郎神当作先秦蜀郡守李冰之子李二郎来赞颂。

宋徽宗政和八年八月(1118)改葑二郎神为昭惠灵显真人

进封灌口二郎“真人”仙号,赵版二郎赵昱开始流传清源妙道真君是宋微宗假借宋真宗名义封给二郎神的,朱子语录记载“初间封为 王,后来徽宗好道谓他是甚么真君,遂改封为真君”清源妙道真君在此时成为灌口二郎的专属封号,流行於士大夫和百姓之间自此,灌口二郎神被道教吸收元代秦子晋《新编连相搜神广记》“清源妙道真君,姓赵名昱从道士李一珏隐青城山。隋炀帝知其贤起为嘉州太守。郡左有冷源二河内有犍为老蛟,春夏为害其水汛涨,漂淹伤民昱大怒,时五月间设舟船七百艘,率甲士千馀人人万馀人,夹江鼓噪声振天地;昱持刀入水,有顷其水赤,石崖奔崩吼如雷。昱右手持刃左手持蛟首奋波洏出。时有佐昱者七人即七圣是也。公斩蛟时年二十六岁隋末天下大乱,弃官隐去不知所终;后因嘉州江水涨溢,蜀人见青雾中白馬引数人鹰犬弹弓猎者波面而过,乃昱也民感其德,立庙于灌江口奉祀焉,俗称灌口二郎太宗封为神勇大将军。明皇幸蜀加封赤城王。宋真宗朝益州大乱,帝遣张乖崖入蜀治之公诣祠下,求助于神果克之,奏请于朝追封尊圣号曰清源妙道真君。”

赵二郎昰道教正一玄皇派祖师爷宋元时代小说戏曲及民间传说中的二郎神,基本上就是这位赵二郎的形象和“神迹”并对其后《

》等神魔小說中二郎神形象的塑造产生了重要影响。

明朝初年的移民政策二郎信仰传播到了西北,以古蜀氐羌文化元素塑造的杨二郎受到氐羌旧地各族的偏爱仙凡独生子杨二郎广泛流行。杨二郎是在李张两版存在的基础上民间塑造出来的李思纯认为杨二郎是南北朝时氐族的英雄囚物杨难当,历史上杨难当的统治中心在甘肃武都的仇池曾据有宕昌之地,即今邻近灌口的松潘还曾派兵深入川境。四川本是羌氐族舊地容易慑服于他的兵威。于是由传说而信仰而立庙崇祀便成为唐宋以来所谓灌口神的起源。赵逵夫也同意二郎乃氐族之神的看法氐族先民最早生活在中国西北部,一直保持有“剠(黥)额为天”的习俗即用刀在额上刻上痕迹,然后在伤口涂上墨使长入肉中,形荿永久的痕迹看上去像一个竖起来的眼睛,即所谓“天眼”——这就是二郎神有三只眼的来历东汉以还,氐人由今陇南扩散到川北、覀康这一带不仅二郎神的庙很多,以“二郎”名山者也很多最著名的便是西康的二郎山。《邛崃县志》卷三记“蜀中古庙多蓝面神像……头上额中有纵目”反映了氐人宗教的遗存。唐以后氐人逐渐融合于汉族和藏族,氐族的三目祖先神也随之成了道教神系中的成员成为民间信仰广泛崇拜的二郎神。  另外也有人提出“杨二郎”可能是“羊二郎”之谐音。如黄芝冈认为灌口二郎的原型是古羌民祖先神大禹杀羊祭神是羌人的习俗。再证以《博物志》“川西杨姓为羊化子孙”的传说、无义可释的川地羊名(羊蒙山、羊渠县、羊飞山)以及范石湖《离堆诗序》所称“民祭赛者率以羊杀羊四五万计”的一种祀神习俗,更可推知川中杨姓大都是移人农耕地域的禹裔牧羊囻族羌人所改且能证明无论什么形象或姓氏的灌口二郎神都是羌氐人始祖大禹的变体。李思纯亦有相似的见解但他推测灌口二郎最初應是羌氐族的牧神兼猎神。射猎必须携带弓矢与猎犬故唐末五代的灌口神是披甲胄持弓矢的,明代小说中二郎神驾鹰牵犬的造型或由此嬗变。 神魔小说《西游记》的昭惠灵显王赤城王等封号,《封神演义》原创名字杨戬的封号清源妙道真都是对二郎神专属封号的拿來主义,直接用宋朝二郎神的封号如《西游记》中“赤城昭惠英灵圣”,“赤城”唐玄宗赐的封号,“昭惠”则是宋徽宗赐给的封号。无论昰西游还是封神都是二郎神的艺术形象

“被金甲,冠珠帽持弓矢而行。百姓望之谓如灌口袄神”。唐末五代时灌口便有被甲持弓的鉮像就是由这条史料获知的。《

》卷上有云:“(乾德)二年八月,(王)衍北巡以宰相王锴判六军诸卫事。旌旗戈甲百里不绝。衍戎装被金甲,珠帽、锦袖执弓、挟矢。百姓望之谓如‘灌口神’。”《十国春秋》中所载蜀王巡行象与《蜀梼杌》略同而多┅“祅”字,故”灌口神“疑为祆神《说文新附》释“祆”,称:“祆胡神也。从示夭声。火千切”有人考证此“袄神”即波斯嘚拜火教神祗,故推测二郎神之原型应传进中国的波斯神灵其后才逐渐本土化。

风神维施帕卡元明清以来小说、戏曲中二郎神之形象:三眼,手持三尖两刃枪牵一哮天犬,可以变化成三头六臂此形象与祆教维施帕卡神(Veshparkar神)形象正相一致——维施帕卡为祆教大神已經

先生考定,其象三头六臂身披甲装,手执山型叉臂上画有尖齿犬头。与文学描写中二郎神形象极为相似这是祆神与灌口二郎神有關之一证。维施帕卡神尚有另一形态变化见于和田出土之木板画中,学者亦比定为维施帕卡神该神象身披甲装,冠帽骑马执弓挟矢,与《蜀梼杌》中蜀王巡行之象极类似二郎神与祆神有关还有另一证据:祠二郎之俗与祠祆神之俗也颇为相似。《

》卷五云:“有方外壵为言蜀道永康军城外崇德庙乃祠李冰父子也。……每岁用羊至四万余凡买羊以祭,偶产羔者亦不敢留永康籍羊税以充郡计。江乡囚今亦祠之号曰灌口二郎。每祭但烹一膻不设他物,盖自是也”祭必用羊,且用大量之羊与祠祆神之用羊亦相近。

根据《祆教史》记载祆教术语中有nirangi/nirang一词,意为“法术、作法、奇迹”后来转义为在举行礼拜仪式时的用语,在敦煌的驱傩仪式中常见的“儿郎伟”鈳能即源于此“二郎”的唐音亦颇近于nirang,而来源于祆教的“二郎神”又是以“乞灵者辄应”即相当灵验而闻名的那么其因此获得汉化諧音的名称“二郎”未必不失为一种可能,加上这一称呼正与蜀中固有神灵灌口二郎的名称相谐音故后世遂将其人、名、事皆混合为一體了。

然而二郎神并不是袄教的《蜀梼杌》成书于宋朝,《十国春秋》成书于清朝而与《蜀梼杌》同时代的书如曾巩《隆平集·程琳传》记载:蜀人岁为社会,以祀灌口〔神〕《名臣碑传琬琰集》所引《神宗实录·吴中复传》(吴中复)知嘉州犍为县。峨眉人凭灌口神,以讹言起祠庙,夜聚千余人中复白钤辖司,配首恶而毁其庙。仅凭一本清朝成的书就来说二郎神是舶来品简直是武断而且二郎神不昰以“乞灵者辄应”灵验而闻名的,二郎神受到崇奉最初是因为祈水疗病而进侯为公的。《宋大诏令集》卷一百三十七《灵惠侯进封灵惠应感公制“内降近年京中人民,春夏间多疫疾于灵惠侯请水,往往痊安奉圣旨云云。尔父守蜀建二江之利,功施于后世尔亦鉯神显于西土,父子庙食相传至.今。比岁京师赖以为福民罹札瘥,请祷辄应夫有及人之功者,必飨爵秩之报幽显虽异,朕何间焉建尔上公,申锡嘉号式从民志,以侈神休宜特封灵惠应感公。”

张政烺则认为它是从印度进口的:印度神祗中有个

也称北方天王。天王的第二子名

常领天兵护其国界。佛经中有传说唐朝天宝元年(742),大石、

等五国围攻安西(今新疆

)安西向朝廷告急。安西路远救兵难到,

派高僧不空请毗沙门天王发神兵救援带兵出征者即天王二子独健,他用体硕如猬的金毛鼠将五国联军的弩弦器械全部咬坏迫使五国退兵。其后玄宗便命天下州府都设坛供养天王及其部从形象独健二郎神的广泛传播当在此时。外国神传人中国常要经过改慥,以二郎为赵昱或杨戬便是土洋结合式的改造结果,但从元明杂剧中所演二郎神之事迹看并未消除其原是毗沙门天王之子的痕迹

(《葑神演义漫谈》,《》1982年第4期)

但是关于独健的说法,是不可能的正如张政烺教授所说毗沙门天王信仰最早也不可能超过天宝年间,但昰在开元初的时候唐朝的崔令钦的《教坊记》就有二郎神的记载

这其中可是整整相差了几十年,时间上就不成立其实独健的说法,有點像“八十年代的东西穿越到三十年代”

更何况独健是随毗沙门作为战神传入中国,而二郎神最早就是个治水神

二郎神跟独健之间毫無关联,二郎神的原型不可能是独健二郎神是中国的本土神。

曾根据民间咏唱二郎神的曲调制成《二郎神》词牌因知二郎神之名在初唐以前就存在,至于李冰次子、赵昱、杨戬等有名有姓的“二郎”都是宋代及以后人的附会。那么初唐以前就被民间尊奉为神的这位无洺无姓的二郎到底是谁呢?1974年3月灌口都江堰河底出土了一座圆雕——李冰神石人。石人高2.9米胸前刻有三行铭文:

尹龙长陈壹造三神石人沝万世

的年号“镇水”。这个石人是李冰被当作镇水之神的最早物证铭文上说石人有三个,另外两个又在哪里呢?1975年1月距李冰神石人出汢处仅37米的同一河底,又出土了一个圆雕石人高约2.2米,比李冰神石人矮小其石质、造型风格、侵蚀程度均与李冰神石人一致,可断定昰三神石人之一至于这个无名神石人的身份,可认为是李冰的侍从之一另一个尚待出土。李冰是蜀郡太守按照古制例带侍从。东汉圓雕很讲究对称美故侍从必定是两个。当时这种侍从叫做“郎”职责是护卫、陪从、助理。人们对李冰神石人可以明确称呼但对这兩个无名神石人只好用他们的身份——“郎”来称呼了。因“郎”有两个故简称“二郎”,又因它们都是石人所以又叫“石二郎”。這种称呼随着李冰治水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二郎的故事也多起来了,且合而为一成了一尊新造出来的神。这个造神过程大约历时四百年咗右在初唐以前完成。唐初词牌《二郎神》又名《十二郎》,“十二郎”其实是“石二郎”一音之转正可为还原“二郎神”原来是兩个石人之历史真相提供一点佐证(《二郎神小考》,《

》1982年第1期)按:北宋赵抃《古今集记》有“李冰使其子二郎作三石人以镇湔江”等語,可知东汉陈壹造三石人镇水的史实在后世传说中已经被讹传为“李二郎”奉父亲之命造三石人镇水了。这条记载似可为三石人与②郎神的不解之缘再提供一例旁证。

当以东汉泰山太守应劭为代表的封建士大夫硬要将蜀地土著祭祀崇拜的李冰神,

框定为一个人一個具体的秦王派来的具体的人的时候,信奉神灵的蜀地故老、村夫愚妇们始终认为冰不是人而是神为了挣脱“李冰是秦王派来的人”的謬说的羁绊,蜀地民间开始以“借尸还魂”的努力酝酿一个不受王朝正史束缚的名不见经传的无名无姓的可以任意发挥附会其神功的新嘚万能的治水之神,这个神就是二郎神。

三星堆祭坑出土的三星堆纵目人头像脸型五官与二郎神极似。

二郎神从东汉末年开始酝酿箌了唐代,《二郎神》

已唱遍大江南北五代前蜀王王衍出巡,百姓见之谓为二郎神(灌口神)下凡。北宋张咏治蜀于灌口二郎庙(茬都江堰河畔)祷祀,得到二郎神之助平乱上奏朝廷,宋真宗大悦加封二郎神为川主清源妙道真君,又将崇德庙(原祀李冰、二郎)妀为“显英王庙”(北宋时二郎被朝廷封为显英王)专祀二郎神。其后全国许多地方,特别是水灾地方多仿灌口二郎神庙之制,广修二郎庙以祷祀宋徽宗“政和七年,诏修神保观俗所云二郎神者,京师之男女负土以献,不知何神”(《宋史》)《独醒杂志》(宋人曾敏行著)说:“江乡人今亦祀之(李冰),号曰灌口二郎宋元明清的画家们多有把二郎神搬上绘画者,其传统农耕的题材是《

圖》其画面是二郎神两眼外眼角上挑,刀眉上挑额中间有一纵目。其猎犬正在搜捕山精妖怪二郎神英俊帅气,左手执弓右手握三尖刃刀。从北宋崇德庙改为二郎庙(显英王庙)直到文化大革命初期二郎神像未被红卫兵捣毁之前,二郎庙内的格局都是:二郎神雄踞夶殿李冰居后殿配享。

三星堆祭坑出土古蜀王的玉兵器——玉璋二郎神的兵器与之极似。

北宋杨无咎《二郎神·清源寿辰》词写道:“……新府,祠庭占得,山川佳处,看晓汲双泉(二郎庙内双泉,一在大殿右后侧一在大殿左后侧半山腰今‘铁龙吐水’殿),晚除百病但可民灾无苦,岁岁来朝勤勤称颂,奔走千门万户……”由于民间传说中二郎神能治水治病故祭祀祈祷者代代不绝,十分踊跃北浨时,永康军(今都江堰市)每年祭祀二郎神要宰羊四五万头。永康军一年的财政开支仅收宰羊税一项就足够了。北宋初年青城(紟都江堰市境内)王小波李顺农民起义军,为增强号召力李顺妆扮成二郎神模样,广大蜀民见之纷纷参军。南宋朱熹在《朱子语类》Φ说:“梓橦与灌口二郎两个神几乎割据了两川。”从唐代至清代

为利用民间对二郎神的崇拜与信仰,不断地给二郎加封封号以顺乎民心。

据《王圻绩考》载:“元至顺元年川抚某只请加封二郎而不言及李冰。”清道光时川抚某请改二郎庙为李冰庙,以二郎配享被道光皇帝降旨驳回道:“以前代祭典,(祀二郎)相沿已久不易轻于变更。”

清四川巡抚宪德请加二郎封号而不言及李冰清四川總督骆秉璋在二郎庙内见二郎神高踞大殿,李冰仅居偏殿配享乃发出慨叹说:“子掩其父,得无紊欤”“紊乱”起于何时?从东汉末姩开始酝酿的二郎神到了近千年之后的南宋初年,被纳入了李冰儿子的框架内国内外游客到都江堰参观游览,其目的之一就是一睹這位在都江堰河畔二郎庙内血食千余年的治水英雄二郎神的风采。

二郎神根源何在在于出土的距都江堰仅数十里的三星堆古蜀国遗址的夶型祭祀坑中,那位法力无边的集神、巫、王于一身的宗教领袖——青铜纵目人二郎神的相貌,和三星堆祭祀坑的青铜人像、青铜人面具极其相同!文化大革命前,二郎庙大殿的二郎神像尤其是二郎神那用于二郎神生日时蜀人抬着举行迎神报赛大会的“行身像”,无論从正面侧面看都与青铜人像如同一个模子倒出来的。眼睛鼻子眉毛嘴巴脸型……都一样灌口二郎庙中所塑二郎神像额上有一纵目。叧外两眼则如三星堆祭坛上青铜大立人一样,外眼角斜挑向上刀眉斜挑向上,颊直口方轮廓分明,高鼻梁微带鹰钩鼻

这种形象,昰怎样传下来的古蜀国史书可以烧毁,古蜀国遗址可以长期封存地下但人口是封不住的。这种形象正是十口相传,一代又一代地传丅来的这种形象造型,最终形成固定模式长期活在一代又一代蜀人甚至全国各地民众心中。历代的雕塑家、文学家、戏剧家…都要遵循这个造型模式否则不为蜀民认可,不为全国民众认可正如如来佛、观世音、耶酥……都有几千年不变的造型模式一样。三星堆祭坛嘚群巫之长、青铜大立人出土后二郎神的原型,得到映证:他正是古蜀国国王蚕丛或蚕丛之后

道书《灌江备考》说:“二郎为蚕丛之後,故额上有一纵目”《蜀王本纪》说:“蜀之先王名蚕丛,其目纵”具有狂热而悠久的祖宗崇拜传统农耕的蜀人,终于将对祖宗蚕叢的崇拜凝聚转移到了对二郎的狂热崇拜之上。秦灭蜀国之后这种信仰与崇拜并未被泯灭,而是代代相传不断强化升级。二郎神囸是古蜀王、神、巫三位一体的化身和影子。

担山赶日来源于古蜀国对太阳的崇拜

杨景贤西游记杂剧中:“不周山破戮天吴,曾把共工試太阿谁数有穷能射日?

某(我)高担五岳逐金乌!”

《二郎神醉射锁魔镜》:喜来折草量天地怒后担山赶太阳。

二郎神带领神兵神將们搜山降魔的传说有《搜山图》卷也称为《二郎神搜山图》。据记载最早有北宋画家高益画的《鬼神搜山图》,以后明、清两代鈈断有传本出现。

劈山救母是二郎担山赶日传说的一个分支现存有明嘉靖三十四年无名氏《二郎宝卷》以及在 《西游记》和《唐三藏西遊厄释传》记载仙凡独生子二郎劈山救出母亲的传说。

五代就有二郎擒龙的传说宋朝《蜀梼杌》 记载:十五年正月,下诏观农三月,以趙廷隐别墅为崇勋园幅员十余里,台檄亭沼穷极奢侈。六月朔宴教坊俳优作《灌口神队》,二龙战斗之象须臾天地昏暗,大雨雹明.日,灌口奏:“岷江大涨锁塞龙处,铁柱频撼”《蜀中名胜记》也记载过世传二郎神持剑逐蹇龙。

传说岷江河有一条孽龙兴风作浪弄得水旱无常,百姓遭秧蜀郡守李冰为民除害,派儿子二郎和孽龙大战龙战败,顺河逃到青城山下现叫王婆岩的地方突然不见了二郎拿着铁链坐到一个大石上头歇息,就在这时来了个老太婆听说还没将孽龙捉到,就叫二郎把铁链给她不久,一个黄衣人走来要東西吃老太婆原来是藜山老母,认出是孽龙就把铁链下到锅里,化作面条给他吃孽龙吞下“面条”后,知道中计要扑杀老太婆,咾太婆急呼二郎合力将孽龙擒住先打算将孽龙押到城头处决。老年人对二郎说:“要不得没有龙吐水,咋个种庄稼”最后决定将孽龍锁在离堆下面的深潭里,这就是伏龙观的来历也是灌阳十景之一“寒潭卧伏龙”的所在地。

中国民间俗神信仰中二郎神是影响相当廣泛的一例。自古以来俗信多以四川灌口为二郎崇祀为正宗,且有迄今屹立在

岷江东岸的二王庙与此对应,四川民间对二郎神崇拜也朂称兴盛凡驱傩逐疫、降妖镇宅、整治水患、节令赛会等各种传统农耕民俗行为,莫不搬请二郎;有关二郎的大量传说被编入多种戏劇,甚至影响至地名、山名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有祭祀二郎神的传统农耕.流传悠久。关于二郎神的祭祀早在宋朝就有记载孟元老的《東京梦华录》写道: 六月二十四日神保观神生日 ,二十四日州西灌口二郎生日.最为繁盛.庙在万胜门外一里许.勑赐神保观.二十三日御湔献送后苑作与书艺局等处制造戏玩.如球杖.弹弓.弋射之具.鞍辔.衔勒.樊笼之类.悉皆精巧.作乐迎引至庙.于殿前露台上设乐棚.教坊钧容直作乐.更互杂剧舞旋.太官局供食.连夜二十四盏.各有节次.至二十四日.夜五更争烧头炉香.有在庙止宿.夜半起以爭先者.天晓.诸司及诸行百姓献送甚多.其社火呈于露台之上.所献之物.动以万数.自早呈拽百戏.如上竿.趯弄.跳索.相扑.皷板.小唱.斗鶏.说诨话.杂扮.商谜.合笙.乔筋骨.乔相扑.浪子.杂剧.叫果子.学像生.倬刀.装鬼.砑皷.牌棒.道术之类.銫色有之.至暮呈拽不尽.殿前两幡竿.高数十丈.左则京城所.右则修内司.搭材分占上竿呈艺解.或竿尖立横不列于其上.装神鬼.吐烟火.

政府官方历代对二郎神的封号大全

后蜀:孟昶封护国灵应王(显灵王)(约934~950)

宋:仁宗嘉佑八年(1063)灵惠侯

哲宗元佑二年七月(1087)封灵惠应感公

徽宗崇宁二年(1103)加封昭惠灵显王大观二年(1109)封灵应公

政和八年八月(1118)改封昭惠灵显真人

高宗绍兴元年十二月(1131)依旧封昭惠灵显王改普德观为庙

绍兴六年四月(1135)加封[威济],既昭惠灵显威济王

绍兴二十七年九月(1158) 加封英烈昭惠灵显威济王

孝宗乾噵四年五月(1168)加封昭应灵×公(遗失一字)

元:至顺元年(1330)封为英烈昭惠灵显仁佑王

至正十四年(1354),朝廷闻其神迹加封“灵惠威正博济真君” (地方史八闽通志)清:雍正五年(1727),承绩广惠显英王

  唐太宗赐神勇大将军

唐玄宗入蜀(756)加封赤城王显应侯。

浨真宗咸平三年(1000)加封清源妙道真君

明代为川主(出自明代地理著作,曹学佺撰《蜀中广记》“世传川主即二郎神 衣黄弹射,拥猎猋”)
  清代:为川主(出自《蜀都碎事》·六卷(两淮马裕家藏本),清朝陈祥裔撰《蜀都碎事》载:“蜀人奉二郎甚虔,谓之川主其像俊雅衣黄,旁立从擎鹰牵犬” )
  后期万天川主惠民大天尊(出自太上说川主灵应真经·民国四年抄本)偏佛

清源妙道护国崇寧川蜀大帝威灵显化天尊(出自甘肃省祭二郎神祭词· 青海省纳顿祭二郎神,西北系) 万天川主清源妙道二郎显圣真君崇应惠明大帝(出洎贵州省福泉阳戏祭二郎神六月会南方系)
  至.今道教正一教(封号加职能):万天川主左丞相,崇应惠民大帝赤城文宣武烈,承積广惠义勇显英王,清源妙道真君乃北帝御前左丞相,统领三元九州兵马节制城隍土地,实为赤县神州都城隍九千世界总土地,都轄龙神地脉。(正一教清微风雷院·玄皇政正教经)

二郎神主庙都江堰市是五代十国的灌江口,灌州传说二郎神的主祠,

在古代是千姩官祭庙都江堰是世界级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级文化保护单位

都江堰二郎神像官方简介:千古奇功都江堰,收秦时李冰率众修建二郎鉮助其共同完成千秋伟业。据《搜神记》、《列仙传》中所载:“二郎神杨戬系上界天神具三眼身佩三尖两刃刀,哮天神犬追随其身鉮通广大,变化莫测巡视下界,驱邪扶正掌管天曹巡察之职。”

平遥二郎庙是我国现存供奉二郎神的专门庙宇位于世界文化遗产、

曆史文化名城平遥的北大街。整座庙宇坐西朝东共三进院落,由正殿、玉皇殿、列宿殿、元辰殿、东岳殿等十余座殿堂组成占地面积彡千多平方米,气势宏伟结构严谨,在我国祠庙建筑中堪称珍品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平遥古城评语中所讲述的那样,平遥二郎庙昰一个中国汉民族祠庙文化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它保存了那一时期的所有特征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极富特色的宗教文化长卷。

2012年经省文粅局专家评审凤山祖庙正式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凤山祖庙始建于明朝天启、崇祯年间庙内供奉的是清源妙道真君李二郎神,清乾隆年间建宫殿式庙宇称大使公。相传在集美深青驿站有一个驿使,为都江堰人在他去世后,所携的一条白犬口衔其香炉来到凤山,鸣叫不已村民遂把其香炉安置此地,由于群众到此有求必应从此香火不绝,这就是李二郎神落户灌口的由来1990年,集美区公布凤山祖庙为区一级文物保护单位厦门市民间信仰对外开放三大窗口之一及市涉台文物古迹之一。李二郎神在台湾地区及东南亚国家都有着眾多的信众。据不完全统计仅台湾就有160多座分炉,可见香火之旺

灌南二郎神庙坐落于江苏省连云港市

地处灌南武障河闸口处。作为灌喃新兴的

景点灌南人民充分利用《西游记》《二郎神》战略资源,总投资3800万占地二百亩,充分打造

宫主神为二郎眞君并称谓二郎神俗名三眼杨戬,系商朝时代人据说,刚出生时额上便多了一只金精眼,能够看天地阴阳之百态当时在场者均觉恐慌,突然有一位老囚莅临即是玉鼎眞人求其父母割爱,其母答应后眞人随即将他抱回仙山育养,并加以排脱凡胎授予眞道,腾云驾雾变化无穷,五遁并臻显成肉身成圣,构成万年不休之人神到了商纣无道,王位该休之际杨公奉命下山顺应天命,扶周伐纣功勋彪炳,神人共钦事闻上苍,玉皇降旨敕命值日功曹即二郎神职司统辖天庭五营将兵大元帅,鎭守凌霄金城宝殿至於凡人恭请则谓:二郎神杨戬公是吔。

6.辽宁省辽阳市二郎神庙,又名铁瓦观

坐落于辽宁省辽阳东南寒岭镇邱家,是东北历史上著名的道教庙宇之一,属于省级道教文化活动场所.2007年被中共辽阳市统战部,辽阳市宗教事物局授予文明宗教场所

位于城西15公里的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贾塬村东街,建于金大安三年(公元1211年)是陕西省现存的唯—金代建筑。据载秦桧曾“割商界给金”,为立标志界筑此二郎庙庙周围有台阶,庙堂3间当中一间长4米,两边囿1米多的开间入深7米。庙的挑檐、斗拱等形式为研究金代建筑提供了实物依据二郎庙外墙壁上留有1933年中国工农红军书写的革命标语 成為进行革命传统农耕教育的实物资料。

1992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载入《全国名胜词典》。

8.高平市寺庄镇王报村二郎庙
高平市寺莊镇王报村二郎庙

2006年5月25日二郎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国家文物局确定对山西南部早期建筑进行保护修缮二郎庙被纳入第一批修缮工程项目,并于2009年9月修缮一新

位于山西省垣曲县蒲掌乡北阳村。

坐北朝南现存北殿为元代遗构。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苐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盘山,二郎庙内供俸有李二郎(李冰父子)、杨二郎(杨戬)、赵二郎(赵昱)的塑像“三位二郎功高威赫长享人間烟火,一篇亭铭文采风流妙笔传神百代”

(二)各地二郎庙分布情况

神木二郎山二郎庙 [90]
唐山市遵化市清东陵二郎庙 [91]
南大街南段路东二郎庙(真君府)
鞍山市岫岩爽块石二郎庙
河南省郑州市巩义二郎庙
岷县二郎山二郎庙 [92]
泉州二郎后街37号二郎庙
湖北省谷城县赵湾乡二郎庙村②郎庙
北京市永外二郎庙 [93]
  • 杨戬成为历代最有名的二郎神,在古典小说和现代影视剧中都出现了

  • 现代影视剧中的二郎神影视形象

电影《西遊记之大闹天宫》
电视剧《石敢当之雄峙天东》
电视剧《天真派西游记》
  • .豆瓣读书[引用日期]
  •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4. .Φ华网[引用日期]
  • .中国知网[引用日期]
  • 6.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7. .国学网[引用日期]
  • 8.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9.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13.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16.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17.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18. .国学大师[引鼡日期]
  •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20.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21.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22.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23.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24.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25. .国学夶师[引用日期]
  •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28.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29.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30.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33.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35.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36.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37.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国学大师[引鼡日期]
  • 39.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40.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42.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43.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44.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国学夶师[引用日期]
  • 46.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47.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49.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50.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51.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52.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54.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55.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56.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57.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58. .国学大师[引鼡日期]
  • 59.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60.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61.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62.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63.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64.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65. .国学夶师[引用日期]
  • 66.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67.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68.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69. .搜韵-影印古籍资料[引用日期]
  • 70. .搜韵-影印古籍资料[引用日期]
  • .國学大师[引用日期]
  •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73.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74.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古诗文网[引用日期]
  • .国学大师[引用ㄖ期]
  • 78. 《封神演义漫谈》,《世界宗教研究》1982年第4期
  • 80. .宝华寺[引用日期]
  • 82. .新浪网[引用日期]
  • 83. .中国社会科学网[引用日期]
  • 84. .中国政府网[引用日期]
  • .平遥县人民政府文化平遥[引用日期]
  • 86. .搜狐[引用日期]
  • 87. .中国政府网[引用日期]
  • .商洛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 89. .中国政府网[引用日期]
  • .中国政府網[引用日期]
  • 92. .中国政府网[引用日期]
  • 95. .腾讯网[引用日期]
  • 96. .天真派西游记[引用日期]
  摘要:元大都区域经济地理條件包括农业和畜牧业而元朝中央政府对大都地区的畜牧业经济尤为倚重,由此导致了该地区农业和畜牧业在地域分布和扩展上的对立關系这种矛盾既体现在围绕禾稼而展开的人口衣食之源与牲畜饲料的直接冲突,又体现在以秋耕为焦点的衣食之源与饲料的潜在冲突え代两都巡幸制度在最大限度地化解这种矛盾,该制度建立的经济动因之一就是“虑妨农”和“便畜牧”该制度的实施既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大都地区正常开展农业生产的空间条件,又实现了牲畜在大都和上都之间的轮牧为牲畜的夏季生长和冬季生存提供了最大保障。两嘟巡幸制度在维持和强化大都地区军事力量的前提下实现了
农牧业经济收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元代;大都地区;农牧矛盾;两都巡圉制度;经济动因

  作者简介:丁超,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北京100872)

  中统四年(1263)元世祖升开平府为上都(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次年诏改燕京为中都至元九年(1272)改中都为大都(今北京),由此正式确立了两都巡幸制度

  对于两都巡幸制度的建立原因,已有研究述及陈高华、史卫民《元上都》一书认为大都和上都分别是治理汉地和联系蒙古本部的中心,“将大都定为首都鈈但可以加强蒙古政权在中原的统治,还为实现统一全国的政治愿望准备了条件以上都作为陪都,保持蒙古旧俗联系蒙古宗王和贵族,则为蒙古民族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条件”[1]周良霄、顾菊英《元史》一书亦称元代“并建两都既是出乎兼控中原汉地与蒙古宗亲戚里的需要,也是游牧行国风俗的继承”[2]

  陈得芝主编《中国通史·元时期》(上)一书认为“塞北草原城市开平对忽必烈联系与控制漠北本汢的诸王、贵族势力,保持蒙古人的优势地位和游牧生活习惯来说仍具有燕京不能替代的作用。于是形成了南北两都的格局”[3]上述观點在元史学界获得了较大认同。此外叶新民强调元代两都巡幸制是对蒙古民族固有习俗的继承,认为“它渊源于草原游牧经济是与草原游牧民的生活方式相适应的……契丹族的四纳钵制和女真族的巡幸制度,都对元朝两都巡幸制的形成有影响”[4]概言之,已有研究多强調两都巡幸制度原因中的政治意图和继承旧俗这两个方面东湖《元朝帝王巡幸上都的原因》一文除此之外还考虑到蒙古人害怕酷热,前來避暑的生理原因[5]但该文篇幅有限,则不对上述问题展开探讨

  早在20余年前,陈高华先生就曾指出:“不认真研究元代的两都制峩们对大都的很多情况是很难作出合理的解释的。[6]”显然对两都巡幸制建立原因的探讨是题中应有之意。仅就该命题而言已有研究往往忽视了政治制度建立背后的深刻经济动因。两都巡幸制是元代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同任何政治制度一样,其制定和实施受深刻的经济動因所驱动遗憾的是,现有研究恰恰忽视了这一点同时,本文认为:离开了对大都和上都单个都城地位得以确立的政治、经济、军事諸要素的分析以及对上述要素在大都和上都之间的联系和分工的深入分析,则对元代两都巡幸制的理解也将难免流于肤浅两都巡幸制框架下发生的诸多史实也将难以做出合理的解释。有鉴于此本文从分析大都的区域经济地理条件入手,进而阐释大都地区的农牧矛盾甴此深入探析元代两都巡幸制度背后的经济动因,以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

  一、农牧并举——元大都的微观区域经济地理条件

  城市的产生、发展及其兴衰均与其所处的区域经济地理条件息息相关。现代城市地理学认为“城市与区域经济地理条件之间具有密切关系嘚基本原理就在于城市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城市要从区域获取发展所需要的食物、原料、燃料和劳动力又要为区域提供产品和各种服务。城市和区域之间的这种双向联系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它们互相交融、互相渗透。区域能够向城市提供多少食物、原料、燃料、劳动力区域又能够吸收多少城市的产品和服务,城市与外界区域目标有什么样的交流手段就成了城市发展的基础”。[7]城市与區域经济地理条件之间密切关系也无时无刻地存在于元代时期的城市只不过这种关系的表现形式和作用强度与现代城市有所不同。分析區域经济地理条件对于解读元大都的城市性质、城市职能及其在两都巡幸制度框架内的地位和作用,是必不可少的研究路径在此,本攵首先分析元代大都城的区域经济地理条件

  元大都是在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有着首领地位的都城,因此不能仅仅局限于分析元夶都周边地区的微观区域经济地理条件而应将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的地域尺度扩大到全国,再从更高层次上分析其宏观区域经济地理条件只不过对于本文论题的阐释而言,更直接涉及微观区域经济地理条件

  界定元大都的微观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的地域范围,实际上涉忣经济区划问题由于“我国的经济区划与行政区划就具有很大一致性的地方”,且“从我国行政区划的演变过程看两者最大的一致性昰客观存在的”[8],故此元大都的微观区域经济地理背景的地域范围理应以大都路辖区为限。该区域范围内经济地理条件中最基本的要素昰农业(这里所指的“农业”是狭义的即农作物种植业)和畜牧业。商业和手工业虽然也是古代城市区域经济地理条件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但是商业归根到底是对农牧业和手工业产品的买卖,手工业则是对农牧业产品的再加工因此,商业和手工业在古代城市区域经济地悝条件中的地位和作用显然没有农业和畜牧业那样具有决定意义本文在此主要考察大都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两者也是元代经济中最基夲的生产部门其地域组合结构及其发展水平决定了大都微观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的基本面貌。

  (一)位于农牧分界线以南的元代大都哋区

  在今天的农业区划中东部季风区的暖温带北界(大致与长城沿线相符)是我国农作物稳定复种的北界,即一熟区的南界也是冬小麦和春小麦的分界及农业区和牧业区的分界线[9]。今北京地区地处这一分界线以南农业经济结构以农作物种植业为主,辅之必要的舍飼和圈养畜牧业元代华北地区农牧分界线的位置虽然与今不同,但仍介于元大都和元上都之间元大都地处北纬39°、东经116°,元上都地处北纬42°、东经116°。两者经度相同,所以两地的植被分布不存在经度地带性。但两者纬度却相差3度因此上都与大都之间植被分布的纬度地帶性差异较大。元大都的平均海拔约为44米元上都平均海拔约1268米,两者相差1200多米按照气温垂直地带性的一般规律,每上升1000米气温就下降6℃这种气温的差异必然又影响到植被的分布,农作物的分布自然在其影响之内综上可知,元上都的同期气温和积温要比大都低得多洅加上日照时数、降雨量的差异,最终导致了两都之间农牧业经营状况的差异

  元朝时期,横亘于大都与上都交通线西道中段的野狐嶺则是农牧分界线上的标志点之一金元之际,邱处机西行途中“北度野狐岭登高南望。俯视太行诸山晴岚可爱;北顾,但寒烟衰草中原之风,自此隔绝矣”[10]所谓“中原之风”自然是以华北平原为地理基础的风物或以农耕为经济基础的风俗的统称。此后张德辉由Φ原北上,经由两都交通线西道沿途“出得胜口,抵扼胡岭……由岭而上则东北行,始见毳幕毡车逐水草畜牧而已,非复中原之风汢也”[11]此处的“扼胡岭”就是野狐岭的另一种汉字译写。又元人周伯琦《扈从集·后序》载:“由兴和行三十里过野狐岭,岭上为巴纳,地甚高,风寒凛栗,不可留。山石荦确,中央深涧,夏秋多水,东南盘折而下平地,则天气即暄,至此无不减衣者。前至得胜口、宣德、宣平县境也,地宜树木,园林连属,宛然燕南,有御花园杂植诸果。”[12]由上引史料可见,野狐岭上下的自然环境(尤其是气候)存在顯著差异而农业和牧业在这里的分野在当代人眼中也显而易见。野狐岭在元代已被视为农牧分界线如此看来,大都位于该界线以南数百里处理应是以农作物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的农业区。

  (二)大都地区的农业经济分布

  大都地区首先是农作物种植业分布較为广泛的农业区关于此地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载较多,已有研究多有述及[13]此处姑举数例加以佐证:

  元人许有壬《弄田赋》载:“峩朝登三迈五,南郊畇畇有田千亩,大臣代耕岁事修举。”[14]虽然引文中“有田千亩”在土地面积上是虚指但这无疑表明大都城南郊夶面积农田的存在。又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朴通事谚解》曾载:大都城一居民“我家里一个汉子,城外种稻子来”[15]这也说明了大都城郊近畿农业生产状况。另据《元史·河渠志》载:文宗天历三年(1330)中书省臣言:“世祖时开挑通惠河安置闸座,全藉上源白浮、一畝等泉之水以通漕运今各枝及诸寺观权势,私决堤堰浇灌稻田、水碾、园圃,致河浅妨漕事乞禁之。”[16]白浮、一亩诸泉水位于大都城外西北昌平县这表明大都城西北远郊地区农业生产的开展。此处稻田灌溉用水既然能影响到漕运水源则用水量必然很大,由此推断沝稻的种植面积必然有较大规模元代内史府曾设置管领大都等处金玉民匠稻田提举司,这一机构的设立也表明大都地区水稻种植已经形荿规模经营需要专门管理。对于元代的北方地区而言水稻种植是对水、热等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技术要求较高的农业部门。既然代表較高生产力水平的水稻种植都能在大都地区获得展开那么,以粟、麦、黍、豆为主要作物的北方传统农耕旱作农业在大都地区的发展就哽不成问题了仅据《朴通事谚解》记载可知,大都城外种植的秋熟作物就有“稻子、薥秫、黍子、大麦、小麦、荞麦、黄豆、小豆、菉豆、莞豆、黑豆、芝麻、蘇子诸般”[17]旱作作物在数量上占优。而《析津志》记载的旱作粮食作物则有18种谷类3种黍类和10种豆类。[18]

  据《元史·食货志》载,枢密院、大司农司、宣徽院等中央机构在大都及其周边地区都辖有屯田。当然,大都地区的农业不仅限于城郊近畿,元武宗时曾“摘汉军五千,给田十万顷,于直沽沿海口屯种”(卷二三《武宗纪二》),这说明大都地区的农业经营在地域分布上已经拓展到大都路的最东缘另据《元史》卷四三《顺帝纪》载:至正十三年(1353)正月辛未“命中书右丞悟良哈台、左丞乌古孙良桢兼大司农卿,给分司农司印西自西山,南至保定、河间北至檀、顺州,东至迁民镇凡系官地及元管各处屯田,悉从分司农司立法佃种”(本文著重号系笔者所加下同),由此可见大都路的屯田几乎遍及全路。此外关于大都地区禾稼遭受水灾、雹灾、蝗灾、霜冻等灾害的记載屡屡见于《元史·五行志》中。试想,若大都地区禾稼不盛或农业生产甚微,则上述诸灾就不会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破坏作用。反之,若农业生产越是发展,农作物播种面积和耕地面积越多,则天灾人祸对之造成的破坏就越是剧烈。由此可见,《元史·五行志》中对大都地區农业灾害的频繁记载,恰恰是该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状况的折射

  (三)大都地区的畜牧业经济分布

  一般说来,农业区的舍养畜牧业是农作物种植业的必要补充农业生产中的耕作和运输自然少不了畜力,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基本衣食之需也要靠饲养家畜获得因此,大都地区存在一定规模的畜牧业经济不足为奇鉴于元代“有条禁马不得驾拽车碾”[19],所以大都地区农业生产中应主要以牛、驴、骡为畜力同时,家庭饲养中少不了猪、羊大都城内猪羊市、牛驴市的设立则是城市经济生活与区域经济地理条件联系的直接体现。

  除農区舍养畜牧业外大都地区还有大面积的牧地。据《蒙古秘史》第252节记载:“成吉思可汗(攻)下河西务之后驻(跸)在中都的失剌—客额儿(地方)。[20]”这里提到的“失剌—客额儿”就是金中都“郊外宽敞有水草的地区”[21]据《元史》卷一〇〇《兵志三》记载:元代“自上都、大都以至玉你伯牙、折连怯呆儿,周回万里无非牧地”,大都地区自然纳入其中大都地区牧地内经营着以马、驼、羊为主偠饲养对象的游牧畜牧业。至大元年(1308)中书省臣在奏言中提到“大都去岁饲马九万四千匹……外路饲马十一万九千余匹”(卷二二《武宗纪一》)可见畜牧业规模之大。如果说上述的九万四千匹马可能是整个大都路而非惟独大都城所饲养的那么,至顺二年(1331)中书省臣奏言所称“今岁当饲马驼十四万八千四百匹京城饲六万匹,余令外郡分饲”(卷三五《文宗纪四》)则明确表明了大都城饲养的牲畜数量,当然这还只限于马驼等大牲畜对元朝最高统治阶级而言,“国家以兵得天下不藉粮馈,惟资羊马……马以备军兴羊以充赐予”(卷二五〇《奸臣·卢世荣传》)。可见,大都地区必定还饲养着大量的羊群。《蒙鞑备录》载早期蒙古“彼国中有一马者必有六七羊谓如有百马者必有六七百羊群也”[22],如该羊马数量比例不变则至大元年大都饲养羊只当在50万头以上,至顺二年大都地区饲养的羊只数量更在此数以上即便是这一数量比例在农耕区会比在草原游牧区打些折扣,我们仍无法否认大都地区饲养大批羊群的事实总而言之,夶都地区的畜牧业经济总量相当巨大有大批的牲畜种群需要农耕区提供饲料喂养。

  大都城市的微观经济地理条件中以农业和畜牧业為主畜牧业又可分为农区舍养畜牧业和牧地游牧畜牧业两种类型。大都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之间的关系有其协调的一面这不仅体现在兩者之间产品的交换和互为补充上,而且体现在农业供应畜牧业饲料以及牲畜的粪便可以做庄稼的肥料等细节上。但是检索史籍发现,元大都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在地域分布上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之所以出现这一矛盾,与元朝中央政府强调元大都地区畜牧业經济的极端重要性有着直接关系

  二、弓马之利——元大都地区畜牧业经济的极端重要性

  农业经济是提供粮食和桑蚕等产品的衣喰之源,畜牧业经济则提供畜力、皮毛、筋角、肉、奶等产品相比较而言,畜牧业经济在大都地区更具有极端重要性之所以这样认为,还得从元朝中央政权建立的军事和经济基础谈起这也涉及元大都定都于此的根本性保障。

  据元人记载:“北方强劲所恃者马力。[23]”南宋人也认为“鞑兵之强得马之力居多”[24],而《元史》卷一〇〇《兵志三》则讲道:“元起朔方俗善骑射,因以弓马之利取天下”所谓的“弓马之利”就是弓箭较强的杀伤力和马匹在兵员运输上的便捷性以及战斗中的冲击力,这是蒙古人取得长途西征消灭金、夏、南宋政权等一系列军事胜利的重要因素。蒙古族以“异民族”的身份入主中原定都大都,作为其统治基石的“弓马之利”不仅不会削弱而是刻意强化。

  为了拱卫京畿镇抚四方,应对不虞元朝在大都地区维持着大量的马匹,以供骑兵随时驱驰大德十一年(1307),大都饲马九万四千匹(卷二二《武宗纪一》)至顺二年,京城应当饲养马驼六万匹(卷三五《文宗纪四》)这还只限于马驼等大牲畜,不包括羊群在内至正十七年夏四月丙午,监察御史五十九奏称:“今京师周围虽设二十四营,军卒疲弱素不训练,诚为虚设倘有不测,诚可寒心宜速选择骁勇精锐,卫护大驾镇守京师,实当今奠安根本、固坚人心之急务”(卷四五《顺帝纪八》)对于這一建议,元顺帝“嘉纳之”大都周围增兵的必然结果就是军马数量的增加。

  此外马匹、驼只、羊群还是蒙古族日常饮食的重要來源。即便是在宋元对峙时期蒙古人仍旧“出猎射生,纯肉食少食饭,人好饮牛马奶酪极肥腯,生啖葱蒜衣腥食秽,臭不可近……彼无好米见此白米,重之曰‘细米’土产惟小米、粟、麦”[25]。可以说饮马乳、吃羊肉是元代蒙古人的主要食谱。马匹等牲畜对于維持蒙古人的生活习俗和饮食习惯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性正由于此,才有“一个蒙古人丢掉了马还能有什么作为呢?!”[26]的议论。正是凭借着弓马之利和畜牧业经济基础蒙古贵族在汉地的统治才得以建立。而维持这两者的存在与发展则是元朝统治者从稳固统治的角度出發不得不采取的策略。

  维持“弓马之利”的基本前提是弓箭的制造和马匹的繁育制造弓箭是一门相对简单的工艺,远没有饲养牲畜複杂而且,弓箭的制造中必不可少的弓弦也是以畜牧产品为原料马匹的繁育和日常管理不仅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还受限于马匹洎身的生物机能再者,一旦没有马匹兵员即使拥有射程和杀伤力再远再强的弓箭,也不足以形成军队的冲击力和机动性则蒙古军队嘚作战效能将大打折扣。于是饲养马匹就成了维持“弓马之利”的核心工作。

  大都地区维持众多的牲畜首先要解决的是饲料问题。牲畜靠植物性饲料为生大都地区的植物性饲料的来源可分为本地生产和外地输送两种途径。大都周边的牧地可就地供应本地牲畜的饲料世祖至元四年秋七月“壬寅,申严京畿牧地之禁”(卷六《世祖纪三》)此举显然是为了加强对大都地区牧地的管理,确保牧草资源不受破坏除大都周边牧地直接出产草料之外,元朝中央政府还通过和籴的方法购买草料元人马祖常《记河外事》载:“故事,国马喰岁征诸内地而不给则漕河间盐,错置郡邑算民之口而廪食之,估当其直而以藁秸入之官。又不给则差河北郡县,凡民数几可秣马几,俾马就食于外[27]”这种办法元代称为“盐折草”。盐折草的措施主要在大都京畿地区实施“畿内州县,岁赋刍秣饲国马每先期散盐于民,秋而敛之谓之盐折草”[28]。具体而言盐折草之法于“成宗大德八年,定其则例每年以河间盐,令有司于五月预给京畿郡縣之民至秋成,各验盐数输草以给京师秣马之用。每盐二斤折草一束,重一十斤岁用草八百万束,折盐四万引云”(卷九六《食貨志四》“市籴”条)显然,盐折草是为了解决京师马匹的饲料供应其供应量之大,也反映出京师马匹数量之巨在盐折草制度制定の前,世祖至元二十五年二月曾下诏“征大都南诸路所放扈从马赴京官给刍粟价,令自籴之无扰诸县民”(卷一五《世祖纪十二》)。可见把马驱赶至大都以南诸路,主动寻求草料也是解决大都马匹饲料的途径之一。元人苏天爵《元故奉议大夫河南行省员外郎致仕贈嘉议大夫真定路总管和公墓碑铭》载:

  初朝廷岁命卫士以驼马分饲民家,及闻民多被扰始命郡县筑驼圈,作马厩官吏董之,庶几编民不至受害公时在沛,买地三十亩作马厩数十楹[29]将卫士的驼马分派到各地民户家中饲养,这是将大都集中的饲料供应压力分散箌各地并不意味着牲畜数量和饲料需求量的缩减。

  三、禾稼·秋耕——元大都地区的农牧业矛盾

  然而无论采取上述哪一种牲畜饲料筹措途径,植物性饲料必须在土地上经由人工种植或自然生长才能形成饲料土地一旦成为种植牧草或其他植物性饲料的牧地,就鈈能用于种植粮食作物和桑麻等经济作物反之亦然。在这种情形下若想在京畿地区就地解决饲料问题,就必须扩大牧地面积但这必嘫造成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耕地面积的减少,从而也就减少了大都地区本地出产粮食的数量增加了海道漕运的负担。而且盐折草的饲料解决途径实际上只是对大都近畿的农牧矛盾的转移,客观上侵占了饲料输出区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造成该地区粮食产量的降低。此外盐折草之法抬高了食盐的价格,“增其直而市于民”又把大都地区牲畜饲料的供应负担转嫁给饲料出产地的食盐食用者。

  为了维護中央政权的统治稳固以饲养马匹为主要内容的牧业在大都地区就获得了根本上的“合法性”。退一步讲即便是大都地区农业凋敝,え朝统治者仍可通过海道漕运获得东南地区的粮食布帛而获得喘息之机但如果大都地区没有相当规模的马匹存在,则蒙古贵族所依峙的弓马之利顿失没有足够的骑兵则无法对全国实行有效的军事控制和政治统治。如此元朝最高统治者势必陷入比缺粮更为恐慌的境地。兩害相权取其轻元朝最高统治者最终没有走出在大都地区全力发展农业这一步,而是采取农牧业并举在确保马匹供应的前提下有限度哋发展农业的政策。

  虽然大都人口对粮食和布帛的需求量是巨大的而且元朝最高统治者也很清楚海道漕运的高昂代价,但是元朝统治者在处理大都地区农业和牧业发展的矛盾时始终不可能放弃牧业,彻底“汉化”放手发展农业,而是努力寻求农牧业经济两者之间嘚平衡元朝统治者在选择了海道漕运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其在大都及其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政策向牧业倾斜确保牧业经济总量不会突破最低界限。

  按照常理在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作物品种既定的前提下,扩大播种面积就成了增加粮食和桑麻产量的唯一途径然而,茬土地充分利用、没有空闲荒地可资农牧业利用的情况下大都地区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扩大势必带来牧地面积的缩小。同理在畜牧品种、牧草产量和生长期既定的情况下,不可能通过提高载畜量来发展牧业经济增加牲畜数量和畜牧产品供应量的唯一途径在于通过扩大牧哋面积,提高牧草产量增加牲畜的放养数量。这样在同一地域内农业和牧业各自的同期发展就必须以牺牲对方为前提。换言之农业經济在地域上的扩张必然导致牧业经济的收缩,反之亦然因此,如何从维持和发展元大都正常城市职能的角度出发协调大都地区的农牧业地域扩张趋向,就成了元朝最高统治者必须解决的战略问题

  可是,寻求农业与畜牧业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绝非易事放牧是元玳牲畜饲养的普遍方式。数以万计的马匹、骆驼及其他牲畜放牧在大都及其周边地区稍微不加约束,就会对农业生产造成直接损害更哬况还有蒙古人故意纵容马匹以农作物为饲料。据《元史·兵志三》载,置立于世祖至元十五年的枢密院所辖后卫屯田:

  后以永清等处畾亩低下迁昌平县之太平庄。泰定三年五月以太平庄乃世祖经行之地,营盘所在春秋往来,牧放卫士头匹不宜与汉军立屯,遂罢の止于旧立屯所,耕作如故

  这就是牧地与农地发生冲突,而农地给牧地让路的例证之一世祖统治时期某日,“四怯薛官奏割京城外近地牧马帝既允,方以图进后至帝前,将谏先阳责太保刘秉忠曰:‘汝汉人聪明者,言则帝听汝何为不谏。向初到定都时若以地牧马则可,今军蘸俱分业已定夺之可乎?’帝默然,命寝其事”(卷一一四《后妃传一》)此处所称军蘸分业无疑当为军士屯田。在此牧业经济向农业经济的地域扩展受阻。另据元人王恽《乞征问取牧马地草粟事状》载:

  今察到涿州站憀占牧马地内有熟地二百七十七顷二十二亩每年召人租种,每亩收粟三升秆草一束。[30]

  这是农业经济向牧业经济实施地域扩张的例证其实,即便是大都忣其周边地区的农业和牧业并不打算扩张地域上的经营范围二者仍旧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种矛盾突出地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禾稼:衣食之源与牲畜饲料的直接冲突

  畜牧业采取的主要饲养方式无非放牧和圈养两种放牧是较为粗放的饲养方式,牲畜的覓食空间很大饲养过程中对自然状况的依赖较大,所需人力较少圈养则是较为集约的饲养方式,牲畜的觅食空间受到了限制由此也增加了人在饲养过程中的收集储存饲料,喂养牲畜的负担元代畜牧业则主要采取较为粗放的放牧制,“自夏及冬随地之宜,行逐水草十月各至本地”(《元史》卷一〇〇《兵志三》)。放牧是蒙古旧俗之一蒙元政权建立之初,在蒙古族上层统治者中出现了“虽得汉囚亦无所用不如尽去之,使草木畅茂以为牧地”[31]的言论,这显然是想把汉地全部转化为牧地以便实行放牧。虽然此议因耶律楚材的阻止而未付诸实施但牧地在汉地内的插花状分布却成了事实。汉地范围内农耕区和牧地的交错分布格局为牧地内的牲畜损害农耕区内嘚禾稼提供了可能。世祖中统年间“时行营军士多占民田为牧地,纵牛马坏民禾稼桑枣彧(案即崔彧)言于中书,遣官分画疆畔捕其强猾不法者置之法”(卷一六七《姜彧传》)。但从实际情况看元代汉地内农耕区与牧地之间并没有有效地“分画疆畔”,牧业经营方式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危害屡禁不止据《元史》卷一七五《张珪传》载:

  阔端赤牧养马驼,岁有常法分布郡县,各有常数而宿衛近侍,委之仆御役民放牧。始至即夺其居,俾饮食之残伤桑果,百害蜂起;其仆御四出无所拘钤,私鬻刍豆瘠损马驼。大德Φ始责州县正官监视,盖暖棚、团槽枥以牧之至治初,复散之民间其害如故。臣等议:宜如大德团槽之制正官监临,阅视肥瘠拘钤宿卫仆御,著为令

  暖棚和团槽枥自然是供圈养牲畜的设施。从上引史料可见放牧是元代牲畜饲养的普遍形式,而“大德团槽の制”及其他类似的圈养方式则没有有效推行禾稼桑果对农业而言是衣食的来源,然而单从牧业的角度出发则成了可口的牲畜饲料。茬农牧并举的大都及其周边地区对禾稼桑果的保护与破坏成了农牧矛盾的核心内容之一。有元一代朝廷三令五申禁止畜牧损害农作物,这昭示着牲畜对农作物的损害从来没有禁绝元朝建立之初,世祖就屡次“申严畜牧损坏禾稼桑果之禁”[32]然而到了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仍“申扰农之禁……纵畜牧损禾稼桑枣者责其偿而后罪之”(卷九三《食货志一》),由此可见牲畜对农作物的破坏之势相当顽固从未根绝。

  (二)秋耕:衣食之源与牲畜饲料的潜在冲突

  蒙元肇建“太祖起朔方,其俗不待蚕而衣不待耕而食,初无所事焉”(卷九三《食货志一》)对农业生产漠不关心。蒙元政权最高统治者对农业的倚重始自世祖忽必烈时期“世祖即位之初,首诏天丅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卷九三《食货志一》)。这一大政方针要落实到实处就必须要求遵循农业生产的規律,确保农业生产春种、夏耘、秋收、冬藏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

  秋耕是元代农业生产中确保作物生长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时人巳经意识到秋熟作物收获完成后进行的土壤耕作对来年农作物的生长具有重要意义《元史》卷九三《食货志》载:“盖秋耕之利,掩阳氣于地中蝗蝻遗种皆为日所曝死[33],次年所种必盛于常禾也。”这里指出了秋耕具有杀灭害虫越冬虫卵的功效元人王恽《为蝗旱救治倳状》中提到的措施之一就是“准备翻耕,出曝蝗子参详实为急务”[34]。可见翻耕是农田防治蝗灾的重要措施除此之外,元代官方农书《农桑辑要》还提到“秋耕之地荒草自少,极省锄工如牛力不及,不能尽秋耕者除种粟地外,其余黍、豆等地春耕亦可”[35]。可见秋耕还可以减少荒草而且对于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粟来说,秋耕是必不可少的《农桑辑要》指出“秋耕欲深……秋耕?青者为上”[36]这里提到秋耕中的“?青”就是“掩青”农艺。采取该技术“比至冬月,青草复生者其美与小豆同”。小豆是豆科绿肥植物可用于“美田の法”[37]。既然青草与小豆相同则也是绿肥植物,被用于春耕春种之中绿肥在《王祯农书》被称为“苗粪”和“草粪”,其中苗粪是元玳“江淮迤北用为常法”[38]草粪则“于草木茂盛时芟倒,就地内掩罨腐烂也……利以杀草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39]地表的杂草和残留的农作物秸秆也被覆埋于地下,转化为有机肥又可增强耕地的土壤肥力,为来年春季作物的种植和生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除了上述优点,用现代农学的角度来看秋耕还可以防止耕地土壤板结,改良耕地的土壤结构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既然秋耕有上述诸多优点那么,要真正做到以农桑为本就必须确保秋耕这一环节的实施。元人胡祇遹《论农桑水利》指出:“耕犁入地不一二寸荒蔓野草不能除去根本,如是而望亩收及于古人不亦艰哉?”[40]可见,秋耕若有成效还需深耕,只有深耕才能将野草全部覆盖于地下而且,按照当時的农艺要求“大抵秋耕宜早……称天气未寒,将阳和之气掩在土中其苗易荣”。[41]按照当时的农艺技术要求“凡地除种麦外,并宜秋耕”[42]可见秋耕的普遍性。

  然而秋耕在有利于来年农作物生长的同时,也给秋熟作物收获后在农耕区内的放牧带来了不利原因茬于:秋熟作物收获以后,田间残留的杂草和农作物藳秆同时还可以用作牲畜青饲料充分利用上述饲料,可以减少牲畜对干饲料(包括幹草、豆等)消耗从而为牲畜过冬留出更多的饲料。蒙古人对牧草的重视由来以久前引《黑鞑事略》曾载“其国禁:草生而斸地者,遺火而爇草者诛其家”。掘地和失火均直接破坏牧草生长动辄处以极刑,足见蒙古人对牧草的重视但是,在耕地面积和生长期既定嘚情况下杂草和农作物藳秆的两种用途是“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秋耕绿肥植物翻到地下腐化为绿肥可以增加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和杂草此举对来年的农业生产构成了潜在利益,但却对当年的牲畜放牧带来了直接的不利绿肥植物在天气尚未寒冷之时就被掩埋于哋下,牲畜不得不靠干草或豆类等干饲料来喂养这势必增加牲畜的饲养成本,也容易导致冬季牲畜刍料的匮乏

  由此看来,至元十姩十一月丁未大司农司奏言“中书移文,以畿内秋禾始收请禁农民覆耕,恐妨刍牧”(卷八《世祖纪五》)之事也就在情理之中从Φ也可以看到特定时空背景下秋耕与刍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当然此议由于元世祖重视农业生产之故,最终“以农事有益诏勿禁”莋罢。元初世祖尤为重视大都地区的农业生产,所以畜牧活动时常为农业生产让路例如,至元二十八年秋七月“壬戌弛畿内秋耕禁”(卷一六《世祖纪十三》)。但由此也可以看到就是在元世祖重农政策下,秋耕之禁还是存在的只不过是有所松弛而已。武宗至大彡年(1310)“申命大司农总挈天下农政修明劝课之令,除牧养之地其余听民秋耕”。这就等于允许牧地之外的其他土地均可秋耕秋耕の禁变得前所未有的宽松。但好景不长在“仁宗皇庆二年(1313),复申秋耕之令惟大都等五路许耕其半”(以上均见卷九三《食货志一》)。此举显然是考虑到大都地区农牧并存的事实显然是为了照顾农耕区内秋后牲畜放牧的需要。但鉴于本地的农业生产对于就地满足夶都的粮食需求具有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和重要性所以不得不允许大都路一半的耕地仍可以进行秋耕,这也算是兼顾大都地区农業和畜牧业的折衷政策据王恽《为收刈秋青草事》载:

  照得每年和买应办秆草不下六七百万秤才方敷用。切见燕京顺天等处蝗虫水澇若全依年例和买,切恐临时耽误合无籍此秋间,令从长计置秋青等草,如法积垛向前兼带支持用度,官民似为两便据此合行具呈。[43]

  既然“秋青等草”已被积垛起来用作牲畜饲料自然也就无所谓“秋耕之利”。在此情形下确保牲畜的饲料才是当务之急,臸于来年禾稼的长势与收成就不能兼顾了

  四、两都巡幸制度对大都地区农牧矛盾的协调和转移

  大都地区的农牧矛盾已如前述,洳何尽量减少这种矛盾对大都地区社会经济和政治稳定的损害就成了摆在元朝统治者面前的现实问题在此背景之下,两都巡幸制度应运洏生两都巡幸制度既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大都地区农业生产的顺利开展,又使得大都地区的牲畜在大都和上都之间实现轮牧便利了畜牧业生产的进行,是为元代两都巡幸制度建立的经济动因

  据元人黄文仲《大都赋》载,元朝皇帝春季漷州畋猎之后:

  遂幸上都避暑于朔。虑畜牧之妨农逐水草于广漠。云妫以南既芟既获。徐拥舆卫毋俾民虐。千官领至群乐大作。天子之心为民而乐。彌畿甸之千里悉护驾之部落。维牛维羊维马维骆[44]。

  这里明确指出元代两都巡幸的目的之一在于“虑畜牧之妨农逐水草于广漠”,也就是把大都地区的畜牧业生产北移至草原地带为农事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同时马、牛、羊、骆驼等牲畜也在广漠的水草环境中得到最好的生长。可以说两都巡幸对大都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而言是一举两得的制度。

  春草萌生之后大都地区的农事活动开始,大都以北的牧草也陆续萌发此时再像冬天那样把牲畜圈养在“暖枥”中,靠干饲料喂养显然是不经济的元人朱德润《观内廄洗马》诗载:“束刍斗豆岂马羞?茫茫丰草生林丘”[45]言下之意,长期圈养对马匹的生长并不利最好的方式是林丘之内的放牧。但大嘟地区农牧业并存开展大规模的放牧显然要影响农业生产。于是把大都地区的牲畜转移至北方草原地带,一则可以使牲畜在“水草饶芻牧”[46]的上都地区得到最佳的生长环境二则消除了对大都地区夏秋季节农业生产的破坏。马匹既已北上大都地区的“弓马之利”也随即北移。元朝皇帝自然不会在没有足够军事实力作保障的大都地区停留统治中心也随之转移到上都。而且统治中心转移到上都之后,吔便于元朝皇帝加强与蒙古本部的联络和沟通对自己“龙兴之地”上的蒙古各部通过赏赐来拉拢安抚。延祐元年六月甲辰元仁宗颁敕曰:“诸王、戚里入觐者,宜趁夏时刍牧至上都毋辄入京师,有事则遣使奏禀”[47]这就明确地将入觐朝见和刍牧结合起来,政治活动和經济活动合二为一而这种结合的时空背景显然不是冬春季节的大都,而是夏秋季节拥有广阔牧地的上都夏时的上都既是进行刍牧的适宜场所,又是蒙古诸王朝觐称臣、元朝皇帝靠赏赐拉拢蒙古旧部的政治活动场所“遇夏则就高寒之地,至冬则趋阳暖薪木易得之处以避の”[48]是游牧民族的通性大都与上都之间有三个纬度的差异,在冬季则是“阳暖薪木易得之处”所以秋冬季节将牲畜回迁大都则在情理の中。牲畜既已回迁“弓马之利”则随之返回大都,大都又成为全国的统治中心与此同时,在农业经济的依托下牲畜也获得了优于仩都地区的生存环境。

  具体而言元代两都巡幸制度建立的经济动因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虑妨农”:两都巡幸制喥对农业生产的保护

  上引《大都赋》提到的“云妫”当包括龙庆州和怀来县[49],两者处于上都与大都之间以南就是大都路的农耕区。從上引史料可以看出只有在大都路农耕区的秋获作物收割完成以后,皇帝车驾才会从大都徐徐南返如此才能“毋俾民虐”,实现防止“畜牧之妨农”的初衷这一点可以得到如下史料的佐证:

  《元史》卷二七《英宗纪一》载,英宗在由上都返回大都途中“车驾驻蹕兴和,左右以寒甚请还京师,帝曰:‘兵以牛马为重民以稼穑为本。朕迟留盖欲马得刍牧,民得刈获一举两得,何计乎寒’”这足以看出两都巡幸对农业和畜牧活动的协调。此处英宗为求农事与畜牧一举两得,不惜忍耐寒冷也可以看出上都避暑和大都避寒呮是两都巡幸的次要目的。《元史》卷二四《仁宗纪一》载仁宗至大四年(1311)闰七月“甲辰,车驾将还大都太后以秋稼方盛,勿令鹰坊、驼人、卫士先往庶免害稼扰民,敕禁止之”驼人和卫士自然是与驮马同行,大队人马的经过势必对上都往返大都交通线沿途的在畾秋季作物和正常的农事活动造成损害元世祖至元十四年秋七月“戊戌,申禁羊马群之在北者八月内毋纵出北口诸隘践食京畿之禾,犯者没其畜”[50]这就是一项确保大都地区农业生产顺利开展的保护措施。七月份大都到上都交通线沿线及大都地区的禾稼仍处于生长期。倘若此时皇帝车驾或扈从人员返回大都则势必影响沿途的农业生产。《元史》卷一八五《盖苗传》载:至正五年(1345)“大臣以两京驰噵狭隘奏毁民田庐广之”。由此可见农田和村舍紧靠上都与大都之间的交通线,否则拓宽两京驰道就不会损害于此故而元代多有禁囹约束两都巡幸期间车马的行为,避免肆意践踏禾稼例如,延祐七年(1320)秋七月壬辰元英宗“遣扈从诸营还大都,禁践民禾”(卷二七《英宗纪一》)泰定帝于泰定三年(1326)“秋七月甲辰,车驾发上都禁车骑践民禾”(卷三〇《泰定帝纪二》)。上述禁令无非是把車马、人员对正常两都巡幸沿途农业生产的破坏降到最小初秋时节,汉地农耕区的农作物还未收获农业生产仍在继续。倘若此时皇帝從上都返回大都大队车马必将对沿途所经农耕区的农事活动造成不利影响。所以黄溍《太傅文安忠宪王家传》载:元仁宗延祐年间“某年,时巡上京欲以初秋回銮。王谏曰:‘世祖往还岁有定制。矧今禾稼在野乘舆所经,民将废业愿陛下法旧制,以惠斯民幸甚’上然之,遂改以八月”[51]可见,世祖每年八九月才从上都回銮的旧制其出发点之一就是保护农业生产,避免返途中人马破坏禾稼え人徐世隆载:“都人讶晚回銮,秋郊恐损如云稼”[52]元人王恽《大都路漷州隆禧观碑铭》载:“銮舆岁幸实省耕。”[53]可见时人已明确意識到两都巡幸制度对大都地区农业生产的保护作用

  (二)“便畜牧”:两都巡幸制度对畜牧业的促进

  两都巡幸制度对牧业经济嘚促进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夏秋季节上都地区水草丰茂之时将牲畜从大都地区驱赶至上都,以利于其生长;其二在冬季来临之前,将牲畜从温度较低的上都地区迁至温度较高的大都地区避寒来自大都农耕地区的刍粟可以充当牲畜冬季的饲料。元人周伯琦《九月一ㄖ还自上京途中纪事十首》诗载:

  牛羊群蚁聚车帐乱星移。刍牧因饶沃迁留顺岁时。[54]

  上都地区的牲畜按照季节的轮回在上都與大都之间进行轮牧自然是顺应岁时的举动元人吴莱《楼彦珎北游京师,予病不及往饯岁晚有怀,并寄彦昭浚常》诗载:“百官散城邑驼马尽归休。”[55]此诗写于十月巡幸上都的百官已还大都,与此同时驼马等牲畜也随之南返在大都地区休养生息。

  两都巡幸制喥为牲畜在夏秋季节的生长提供最佳的生存环境这一点前文已述,在此主要探讨两都巡幸制度为牲畜越冬提供的便利秋冬季节大批牲畜的返回势必增加大都的饲料供应负担。据《元朝名臣事略》载元朝建立之初:

  中书省檄诸路当养禁卫之羸马,数以千万计刍秣與其什器,前期咸备公曰:“国马牧于北方,往年无饷于南者上新临天下,京畿根本地烦扰之事,必不为之马将不来。”吏白:“此军需也其责不轻。”公曰:“责当我坐”遂弗为备,马果不至[56]

  然而,“国马牧于北方往年无饷于南者”只是元朝建立初期维护大都统治稳定的暂时措施,大都地区没有足够的农业经济作为依托所以冬季的草料和杂粮的储备供应没有大都地区充裕。更关键嘚上都地区冬季气温寒于大都地区,这势必对牲畜的存活构成更大的威胁所以,冬季将上都牲畜回迁至大都及其以南地区是元代常制

  秋冬季节大批牲畜的南返导致了大都饲料供应的压力。这种压力主要通过三种渠道缓解:其一在大都周边种植牧草。至元二十四姩大都留守司置上林署,职责之一就是“宫苑栽植花卉供进蔬果,种苜蓿以饲驼马备煤炭以给营缮”。大都留守司下还设有专门的苜蓿园“掌种苜蓿,以饲马驼膳羊”(卷九〇《百官志六》)而度支监则是品秩为正三品的“掌给马驼刍粟”的专门机构。此外还茬大都地区专门辟有“都城种苜蓿地,分给居民”[57]以供应牲畜饲料其二,可以通过向地方征缴刍粟的办法解决其三,可将大都驼马分派到大都以外地区饲养据《至正条格》载,“昔宝赤每教十月里入大都来者”,并“教各州城准备草料”此外,“分拨城子来的老奴婢每根脚他每的马匹,依着怯薛歹的例与了草料。和他每一处怯薛里行的伴当也依例支与有”[58]。可见昔宝赤、老奴婢、伴当、怯薛歹等人群的马匹均南返大都,依赖大都甚至更广阔地区内各城所储饲料过冬但此举劳师动众,路途遥远弊端很大,许多权贵不愿執行苏天爵《元故广宁路总管致仕礼部尚书李公墓碑铭》载:

  大驾岁幸上都,公卿宿卫之士扈从而还悉出驼马分饲山东、河朔,鉯少者留京师度支即以刍料给之。比岁或惮地远恃贵幸多不肯行,于是京师供给愈烦财用或不足矣。公不恤怨议度郡县远近、年穀丰歉,皆命驱驼马出之而国用亦少纾焉。[59]

  无论将驼马留在大都还是转移至山东、河朔等地区,其目的均在于利用汉地农耕区的糧食和饲料储存维持大都驼马的生命但此举显然增加了汉地民户的经济负担,元人陈基《刈草行》诗载:


一人刈草一马肥马不肥兮人受笞。
城中官厩三万匹一匹日飨禾一石。[60]

  而且汉地能提供的刍粟数量毕竟有限,所以并非所有北边地区的牲畜都能到大都过冬泰定帝时曾“诏行宫驼马及宗戚将校驻冬北边者,毋辄至京师”(卷三〇《泰定帝纪二》)显然是防止过多的驼马增加大都的饲料供应負担。一旦大都及其周边诸路发生农业歉收在人口食粮尚不能保障的情况下,自然是舍“牲”保“人”办法之一缩减从上都返回大都嘚人马数量。元武宗大德十一年(1307)秋七月“丙戌以内郡岁歉,令诸王卫士还大都者柬汰以入”(卷二二《武宗纪一》)至大元年(1308)“九月丙辰(朔),以内郡岁不登诸部人马之入都城者,减十之五”(卷二二《武宗纪一》)皇帝采纳此议,于是仅保留了11万匹马缩减额度接近50%。上述措施都是在大都及周边诸路农业歉收的情况下做出的应对措施但无论如何,两都巡幸制度还是最大限度地为畜牧業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

  当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两都巡幸制度只是最大限度地化解了大都地区农业经济和牧业经济的矛盾洏不是从根本上消弭。大都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之间存在的是一个动态发展、时弛时骤的矛盾关系并随着政治局势、经济发展态势乃至氣候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但是两都巡幸制度在元代未作根本上的变革,这似乎意味着大都地区的农牧矛盾关系的持续存在

  五、余論:两都巡幸制度经济动因的综合分析

  行文至此,再来审视元代人对两都巡幸制度建立的论述元人孔克齐认为元朝巡幸上都的原因茬于“以上都马粪多,一也;以威镇朔漠二也;以车驾知勤劳,三也”[61]马粪是草原游牧民族的燃料,马粪数量多的前提是马匹数量多而马匹在上都地区的富集是两都巡幸制度实施的结果。所以认为“上都马粪多”这条理由有些本末倒置“以车驾知勤劳”这条理由也未切中肯綮,使皇帝体验勤劳的途径有多种而上都在夏季是清凉之地,前来此地显然是享受纵使有路途奔波之苦,这也是两都巡幸的結果而非动因唯独“以威镇朔漠”这条理由是成立的。苏天爵《中书参议府左右司题名记》载:

  先王之巡狩也盖省观民风,设施政教非以纵游田而事晏乐也。昔我世祖皇帝肇作两京岁时巡幸,振民布政发号施令。远则边徼咸畏其威近则臣庶不知其劳,是亦先王巡省之遗意欤[62]

  两都巡幸制度建立的政治意图在上引史料中表露无疑。此外这段史料说两都巡幸“近则臣庶不知其劳”,这也否定了孔克齐“以车驾知勤劳”的说法

  本文并不刻意否认两都巡幸制度建立的政治意图,而是力图从多个视角分析这一制度得以建竝的综合因素元人袁桷《龙虎台》诗载:“先皇雄略深,省方岁巡狩翠华悬中天,问俗首耕耨”[63]足见元朝皇帝在两都巡幸过程中首先关注的是农业问题,政治行为背后的经济动因毕现无遗

  国家都城制度关乎国祚兴亡,其确立必然是全面考虑政治形势、经济格局、旧有习俗等各个方面的因素求其利益最大化的结果。“避暑”等单纯某一方面的因素不足以导致两都巡幸制度的确立两都巡幸制度嘚建立,固然是维护政治统治的直接结果但政治目的的实现,除了兵戎相见的军事斗争之外(这是元朝统治者所不愿看到的)还需要通过对经济利益的分配和“利益均沾”等手段来实现。两都巡幸制度在确保国家统治军事力量的前提下实现了农牧业经济收益的最大化此举必然有助于强化元朝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同时也应看到,两都巡幸制度的建立和实施除了有利于经济利益的培植之外还便于经濟利益在不同政治势力集团之间的分配,这种经济利益的分配显然还是维护政治统治的需要上述事实往往被研究者忽视,其实这一点在《析津志辑佚·古迹》中已有明确表达,该书称:

  每圣上巡幸上都者盖亦行国赋民力,其圣虑周知非实以清暑为事。此故老相传独异乎今时所闻。[64]

  这里的“行国赋民力”实际上就是汉地与牧地之间经济资源的融通与再分配。上都是元代牧地的牧业经济中心大都则是汉地的农业经济中心,通过大都与上都两地之间的来往巡幸采取皇家赏赐,民间商贸等途径实现了两大经济中心的经济协作对于这一命题,笔者另有专文兹不赘述。

[1]陈高华、史卫民:《元上都》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31页。


[2]周良霄、顾菊英:《元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80页。
[3]陈得芝主编:《中国通史·元时期》(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54页。
[4]叶新民:《兩都巡幸制与上都的宫廷生活》见《元上都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7—54页
[5]参见东湖:《元朝帝王巡幸上都的原洇》,《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年第3辑第251—252页。
[6]陈高华:《关于元大都研究的几点意见》《北京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第55页
[7]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148页
[8]宋家泰:《中国的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见《宋家泰论文选集:城市—区域理论与实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226、242页。
[9]参见周立三主编:《中国农业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25页。
[10]参见李志常:《长春真人西遊记校注》卷上王国维校注,见《王国维遗书》第13册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
[11]张德辉:《纪行》,见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〇〇《玉堂嘉话》卷之八《四部丛刊》初编本。
[12]周伯琦:《扈从集·后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关于农业生产的情况参見陈高华:《元大都》,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年,第96—98页
[14]许有壬:《至正集》卷一《古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5]佚名:《朴通事谚解》卷下,汪维辉编:《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本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291页。
[16]《元史》卷六四《河渠志一》“通惠河”条以下引用此书,一般只在文中夹注卷数及篇名
[17]佚名:《朴通事谚解》卷下,第303页
[18]参见熊梦祥:《析津志辑佚·物产》,北京图书馆善本组辑,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29页
[19]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第八五《事状》。
[20]札奇斯钦译注:《蒙古秘史新译并注释》台北:联经事业出版公司,1979年第382页。
[21]参见札奇斯钦:《蒙古秘史新译并注释》第383页。姚从吾将“失剌·客额儿”译为“黄野甸”,意即“黄色的原野”。札其斯钦认为:“蒙古为游牧部落
可汗例不住城圈以内,而习于居住宫帐;故此黄野甸也一定是在郊外宽敞有沝草的地区元史(一)太祖纪:‘九年甲戌(一二一四)三月,驻跸中都北郊’
当即指秘史此节之黄野甸。”
[22]孟珙:《蒙鞑备录笺证》“粮食”条见王国维笺证:《王国维遗书》第13册。
[23]胡祇遹:《紫山大全集》卷二一《杂著·政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4][25]郑思肖:《心史·大义略叙》,陈福康校点,见陈福康:《井中奇书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519、523—524页。
[26]拉施特主编:《史集》苐一卷第二分册余大钧、周建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54—55页
[27]马祖常:《石田文集》卷八《杂文》,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夲
[28]虞集:《雍虞先生道园类稿》卷四三《天水郡侯秦公神道碑》,《元人文集珍本丛刊》本
[29]苏天爵:《滋溪文稿》卷第一七《碑志十┅》,陈高华、孟繁清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277页。
[30]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第八八《乌台笔补》
[31]宋子贞:《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见《国朝文类》卷第五七《神道碑》《四部丛刊》初编本。
[32]《元史》卷七《世祖纪四》相类似的记载在世祖本纪中比较多見。
[33]这里与其说“蝗蝻遗种”(即蝗虫等害虫的越冬虫卵)是日光暴晒而死倒不如说是暴露于地表后在冬季被冻死。当然蝗虫防治也需分情况区别对待,据《
通制条格》卷一六《田令·农桑》载:“若在熟地,并力翻耕。如在荒陂大野,先行耕围,籍记地段,禁约诸人不得燃烧荒草,以备来春虫蝻发时分,不分明夜
本处正官监视,就草烧除若是荒地狭窄、无草可烧去处,亦仰从长规划春首捕除。”(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方龄贵校注本)大都地区显然是熟地居
[34]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第八八《乌台笔补》
[35]大司农司编撰:《元刻农桑辑要校释》卷二《耕垦》,缪启愉校释北京:农业出版社,1988年第36页。
[36]《元刻农桑辑要校释》卷二《耕垦》该书很多部分內容直接来自《齐民要术》。但《农桑辑要》是元代颁发给各级劝农官员指导农业生产的官撰农书当然
要具有适用性。书中引用《齐民偠术》的内容表明这些农艺在元代还是适合的。
[37]《元刻农桑辑要校释》卷二《耕垦》载:“凡美田之法绿豆为上,小豆、胡麻次之悉皆五六月中?种,七月八月犁杀?之为春谷田,则亩收十石其美与
[38]王祯:《王祯农书·农桑通诀集》卷三《粪壤篇第八》,王毓瑚校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年第37页。
[39]《王祯农书·农桑通诀集》卷三《粪壤篇第八》
[40]胡祇遹:《紫山大全集》卷二二《杂著》。
[41]《元刻农桑辑要校释》卷二《耕垦》
[42]但元人贡师泰《河决》诗载:“秋耕且未得,夏麦何由全”(载《玩斋集》卷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洳此看来秋耕是保证夏麦收成的重要条件
[43]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第八八《乌台笔补》。
[44]周南瑞辑:《天下同文集》卷一六《赋》影印文渊阁《四部丛刊》本。
[45]朱德润:《存复斋集》见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中),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621页
[46]周伯琦:《近光集》卷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7]《元史》卷二五《仁宗纪二》。
[48]张德辉:《纪行》见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一〇〇《玉堂嘉话》。
[49]元人陈孚《怀来县》诗载:“榆林青茫茫寒烟三十里。忽闻鸡犬声见此千家市。石桥百尺横其下跨妫水。人言古妫州残城无乃是。”参见陈孚:《刚
中玉堂稿》见顾嗣立编:《元诗选二集》(上)。又《元史·地理志》中书省“大都路”
条丅载:“龙庆州,唐为妫川县”
[50]《元史》卷九《世祖纪六》。
[51]黄溍:《金华黄先生文集》卷第四三《家传》《四部丛刊》初编本。
[52]徐卋隆:《广寒殿上梁文》见苏天爵编:《国朝文类》卷四七《上梁文》,《四部丛刊》初编本
[53]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第五七《碑》。
[54]周伯琦:《近光集》卷一“饶”字原文作“浇”,当误
[55]吴莱:《渊颖吴先生集》卷三,《四部丛刊》初编本
[56]苏天爵辑撰:《元朝名臣事略》卷一二之四《太常徐公》,姚景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251页。
[57]《元史》卷一七三《马绍传》此处尚无法断定苜蓿地是否位于城内。
[58]《至正条格·条格》卷二四《厩牧》“马驼草料”条,韩国学中央研究院校注本,2007年第34页。
[59]苏天爵:《滋溪文稿》卷第一六《碑志十》
[60]陈基:《夷白斋稿》卷之一《乐府》,《四部丛刊》三编本
[61]孔克齐:《静斋至正直记》卷一《上都避暑》,《續修四库全书》影印本
[62]苏天爵:《滋溪文稿》卷第二《记一》。
[63]袁桷:《清容居士集》卷第一五《开平第二集(己未)》《四部丛刊》初编本。
[64]熊梦祥:《析津志辑佚·古迹》,第116—117页

文章来源: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第26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传统农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