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奶粉”毛利率越高越好吗到底多高

移动客户端:
扫描二维码下载手机客户端
消费品产业带
原材料产业带
工业产业带
您的当前位置:
洋奶粉毛利率超40% 专家建议重罚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和反垄断局有关人士证实,已掌握部分企业违法证据。发改委2日披露,被查奶粉企业操纵、抬高奶粉价格的不法行为。  据发改委价格监督和反垄断局介绍,为维持市场高价,有的涉案奶粉企业对不遵守其规定价格销售奶粉的经销商,直接进行罚款;有的公司对不遵守其规定价格销售的经销商和零售商给予扣除返利、停止供货等处罚;有的涉案公司告知员工,他们的价格控制行为违反《反垄断法》,要谨慎操作,不要书面沟通,避免留下文字证据。但在经营活动中,仍通过电子邮件、电话、口头等方式实施价格控制。“属于知法犯法,明知故犯”。  发改委反垄断专家认为,这些涉案公司的上述做法排除、限制了奶企的价格竞争,抬高了奶粉的价格;削弱了品牌产品间的竞争,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破坏了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  据反垄断法专家介绍,如果被反垄断部门确认违反《反垄断法》,违法企业可能面临巨额罚款。罚款额可达这些企业年销售额的1%到10%。  初步证实操控价格  昨日,《第一财经日报》分别联系多美滋、美赞臣、雀巢、惠氏、富仕兰(美素佳儿)等多家乳企,除雅培外,其他乳企相关负责人均向记者确认了反垄断调查的存在。美赞臣方面表示,发改委了解调查的主要是产品价格情况。  乳业专家宋亮表示,目前发改委官方初步取得的证据已经证实多家奶粉企业存在操控价格的行为。接近政府的相关人士表示,目前,此次调查主要集中在进口奶粉企业,涉及至少十家企业,包括初级加工厂、生产商、品牌商均在调查之列。国内几家乳企光明乳业(14.85,0.19,1.30%)(600597.SH)、伊利股份(34.70,0.33,0.96%)(600887.SH)等则向记者表示,暂未被反垄断调查。  宋亮称,自从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以来,消费者一直对国产奶粉持不信任态度,国内消费者普遍存在两大误区:盲目迷信进口品牌以及相信越贵的奶粉越好。在这种情况下,各大进口品牌包括部分本国进口奶粉企业利用消费者的不理性心理,达成默契,每年轮流坐庄哄抬婴幼儿奶粉价格,给国内消费者带来很大负担。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婴幼儿奶粉已经成为刚性需求产品,属于居民生活必需品,即便一再涨价,消费者也只能掏腰包购买。“洋奶粉企业通过涨价带来的收益远远超过降价促销带来的收益。”宋亮坦言。  乳业协会相关人士坦言,在消费者对进口奶粉刚性需求的驱动下,进口奶粉生产企业就有了更多的定价权,很多进口婴幼儿奶粉在国内的价格要比国外高出3到4倍。宋亮也指出,通过近期对市场奶粉的巡查发现,惠氏启赋、雀巢能恩等品牌的部分婴幼儿洋奶粉价格接近甚至超过400元,而合生元价格则近500元,甚至还有800元一罐的奶粉。宋亮指出,这些奶粉成本基本不会超过100元,洋奶粉毛利率超过40%以上。  不少洋奶粉除了涨价,还会对销售市场进行一些价格操控,通过控制经销商跟零售商的价格来达到维持超高价格体系的目的。上海一家大型婴幼儿奶粉经销商副总经理向记者证实了这一情况,她表示,不少洋奶粉企业会对价格有一定要求,存在控制价格的行为。  专家建议重罚  虽然发改委高调进行调查,但专家却担忧最终效果可能甚微。乳业协会相关人士认为,这次发改委对几家奶粉企业进行反垄断调查对影响或不大,就算认定这些企业存在垄断行为,顶多就是做出一些处罚,由于奶粉企业仍然具有定价自主权,因而对国内进口奶粉超高的价格体系不会有太大影响。  乳业协会专家向记者表示,婴幼儿奶粉是每个婴幼儿成长必需的产品,要从根本上解决婴幼儿奶粉价格偏高的问题,国家应该将奶粉作为一种特殊商品,规定生产企业在成本上加成一定的利润,来限制婴幼儿奶粉价格偏高的问题,这种方法也在国外一些国家实行。  宋亮也指出,发改委可以通过对乳企处罚以及通过一定手段限制价格的方法来打击洋奶粉价格垄断的行为,但后者的可能性不大,发改委更可能采取前者,而此前发改委曾多次就奶粉价格等情况约谈过洋奶粉企业,最终不了了之,这次恐怕也不会有太大动作,即便最终正式确定存在违反《反垄断法》行为,顶多处以一定罚款了事,很难起到真正的威慑作用。  宋亮强调,即便几亿元罚款对洋奶粉企业而言只是杯水车薪,2008年以来,各大洋奶粉价格一路上扬,前五大洋奶粉企业每年毛利超过十亿元,5年来从中国市场获毛利达到百亿元的洋奶粉企业不在少数。要给以十亿元以上的处罚才能真正起到威慑作用。
责任编辑 : ywbpt004
[声明]本网转载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此稿件并不代表本网的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如果你认为此类稿件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将相关资质证明发送至,中国网库工作人员会及时回复并处理!
行业标签:您的位置:>>>正文
国人买单“全球最贵洋奶粉” 倒逼国产奶粉自强
  面对洋奶粉频频集体涨价,我们应看到更多的潜在内容是,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已经失去了对国内奶企的信任度,在他们看来,与其花低价买可能有问题的国内奶制品,不如花高价钱买健康的洋奶粉。当公众已经选择了用脚投票之后,奶业标准高些低些似乎并不那么重要了。“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消费信心的坍塌往往在一夜之间,恢复起来却要假以时日。企业唯有脚踏实地,持之以恒保证产品质量,才能慢慢迎来产业的春天。而且,行业信誉没有一劳永逸,若想保持消费信心,产品质量就要经得起时间考验。  “涨”声一片!洋奶粉陷入提价怪圈内地洋奶粉售价全球最高 部分价格系原产地4倍  你能想象到吗?国内售卖的高端“洋奶粉”价格竟达到国外官网售价的4倍!目前,原装进口的“高端洋奶粉”已经成为国内不少妈妈的首选。高端“洋奶粉”是否真的物有所值?去香港等地购买的“港版”奶粉是否真的比“行货”奶粉价平质高?连日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发现虽然进口奶粉存有过关等成本,但是远远没有达到令价格连连翻番的地步。而国外原装进口奶粉价格在国内定高价,更多是受消费心理影响。  洋奶粉又开始酝酿涨价 奶粉市场陷入提价怪圈  洋奶粉又要涨价了!去年12月在海关总署降低奶粉关税前“抢涨”后,仅仅过了3个月,洋奶粉新一轮的涨价已经开始酝酿。“关税下调我抢涨,关税上调更要涨。”专家分析认为,洋奶粉频频涨价的背后,品牌“不涨价就掉价”的营销策略是主因。  洋品牌抢推"天价"奶粉 战火转至超高端市场  说起洋奶粉价格,不少市民会想到一个“贵”字。近年来,借着“三聚氰胺”事件,以“高价”示人的部分洋奶粉品牌开始推出中低端系列产品,抢滩国内的中低端市场。然而,在中低端市场相对巩固之后,包括合生元、惠氏等在内的部分洋品牌又开始转战超高端市场。对此,业内人士则指出,洋奶粉在巩固中低端市场之后,再推超高价奶粉,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种做法大有借高科技“敛财”之嫌。  洋奶粉炒概念借“高端”再涨价   奶粉的主要原料国际奶源价格看8月份开始趋势是下跌的,原来每吨价格曾探高到3~4万元,而现在已经低于2.8万元。“所以说并不是某一种原料或配方引起了奶粉的涨价,而是厂家一早订好的利润宗旨决定的。它们是透过分次涨价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最终目标的。”他指出,“洋奶粉”频频涨价背后是抓住了国内消费者的信任危机,依靠国产奶粉的不景气来提价。“但是往往又不敢直接说,只好找配方升级、换包装等说辞打擦边球来搪塞。”涨价衍生乱象——  洋奶粉空罐高价回收以造假 网购奶粉须防“跟风”  洋奶粉价格猛涨,洋奶粉的空罐回收价也水涨船高。近日有媒体报道,一个空洋奶粉罐能卖10元,而某品牌奶粉的空罐子居然卖到了15元钱一个。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产奶粉罐乏人问津,只能当做铁皮来卖,一斤5角钱。这无疑给热衷于网购洋奶粉的家长们当头一棒。高价回收洋奶粉罐,毫无疑问是用来造假的,而网购则是目前假奶粉销售最主要的渠道。  洋奶粉“专供中国”还是“专骗中国”?   “假洋鬼子”奶粉都能热卖,明明很便宜的国内奶粉无人购买,一些国内旅游者竟然“不远万里”、不惜代价到澳门购买国外奶粉,这简直是一个天大的讽刺。有评论说,加强市场销售渠道整顿,清理奶粉中的“假洋鬼子”固然重要,但倘不能从行业整体上恢复公众对国产奶粉品牌、对中国奶粉质量监管体系的信心,这类“贴牌”、“出口转内销”的水货洋品牌,就注定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谁“造就”了“全球最贵洋奶粉”   面对港澳等地的“奶粉荒”,国内乳制品企业应反思,如何才能重建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任。社会调查: 六成妈妈钟情“洋奶粉”  谁“造就”了“全球最贵洋奶粉”  “洋奶粉”价高,首先还是因为中国消费者对洋奶粉的过度追捧。这种追捧源于后发国家和地区追捧发达国家品牌的人之常情,又因独生子女政策而强化。其次,洋品牌销售商会充分利用这种盲目追捧,索取尽可能高的售价,以便实现利润最大化;甚至会有意识地通过各类广告营销方式,激发这种盲目追捧。为了营造自己的所谓“高端”、“贵族”形象,无论进口税率如何下降,他们都会尽量避免降价;相反,通过定期涨价来保持品牌高端地位,是一些洋品牌的常规保护策略。  谁导演了洋奶粉价格飙升  洋奶粉被爆高价与暴利,然后业内人士认定国人热捧洋奶粉缘于“消费心理”,这已不是第一次出现。暴利当然不假,“高达原产地4倍”已足以说明价格之水分,但所谓“消费心理”却值得推敲:因为从消费心理学来说,家长们会自然地趋向选择更完美的产品,可个体消费行为也包括消费理性的内容,在一个育婴成本居高不下的年代,洋奶粉对大部分家庭来说,也是相对沉重的支出与负担,它们被热捧,显然不是“只买国外好产品”这么简单。  洋奶粉毛利率60% 频繁涨价底气何在?   近年来,洋奶粉涨价周期明显缩短,涨价频率也明显加快。今年上半年,各大品牌进口奶粉就已轮番涨价;时隔不久,惠氏便再次率先提价。让人不禁要问,洋奶粉如此频繁涨价,底气到底何在?惠氏公司称,此次涨价的主要原因是配方优化以及为了配合新国标的要求,对部分营养素含量进行了调整,由此造成生产成本上涨。  叹洋奶粉不厚道 恨国产奶不争气  洋奶粉涨价,只能让人叹一声不厚道。2006年以来,洋奶粉企业几乎每年都保持着15%左右的提价幅度,年年都在涨。惠氏称,调价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配方调整和部分营养素加强。按照乳业专家王丁棉的说法,配方升级、包装变化等都是厂家提价的借口,这些因素仅占到其成本很小的一部分。谁都知道这是借口,又能有什么办法?回过头来,恐怕还得恨一下国产奶不争气。  洋奶粉"涨无度"怪消费者? 国产奶粉重拾信用路漫漫   国产奶粉的“跳楼价”卖不过洋奶粉的“暴利价”,这就是最真实的市场现状。随着洋奶粉一次次圈地抢钱,国产乳企的怨愤情绪堪比窦娥。面对洋奶粉的高定价,板子终于一次次打在“消费心理”的屁股上。但问题是,安全才是最后的底线。从大头娃娃到三聚氰胺,国产奶粉已经透支完市场公信。所谓“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何况这些年奶粉安全问题若隐若现?爱国货,更爱孩子。这就是市场最朴素的逻辑。   关税下调洋奶粉价格不降反涨 国产奶不受信任局面待破   根据财政部规定,从1月1日起,包括婴幼儿奶粉在内的730多种商品进行了新一轮的关税下调。但记者近日探访市场发现,关税的下调并未使洋奶粉价格随之下调,部分品牌的洋奶粉甚至仍在涨价。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惠氏、雅培、多美滋等洋品牌婴儿奶粉,主要来自、、、、等国家,此前大多都执行5%的关税。调整后执行4.4%的平均税率,关税略有降低。 &  国产奶粉如何才能赢得未来?  资料图片:2月14日,澳门中区一商铺某品牌奶粉打出缺货标签。新华社记者张金加摄  对洋奶粉越涨越受捧的反思  具体到此次的洋奶粉集体涨价一事,我们看到更多的潜在内容是,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已经失去了对国内奶企的信任度,在他们看来,与其花低价买可能有问题的国内奶制品,不如花高价钱买健康的洋奶粉。当公众已经选择了用脚投票之后,中国奶业标准高些低些似乎并不那么重要了,因为奶业的准入门槛已经低到不能再低的地步时,中国奶业并没有迎来新一轮的机会,反而把顺势涨价的洋奶粉送上了阳光大道。  国产奶粉如何才能赢得未来?   面对洋奶粉咄咄逼人的进攻势头,当务之急,必须整合企业创新、政府监管、市场发育三方面的力量,下大力气构建规范、活跃的市场环境和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依法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对所有不正常经营及违法犯罪行为予以同等处罚,并以相同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鼓励国产奶粉与洋奶粉平等竞争。  面对“凶猛” 洋奶粉 国内奶企当自强  近期,雀巢、美赞臣等国际乳业巨头再次提高在国内市场销售的部分奶粉产品价格,引发新一轮涨价潮,引起公众关注。对此,业内专家纷纷表示,洋奶粉频频提价的背后,是国际乳业巨头在中国市场“谋篇布局”的身影,国内奶制品企业亟待自强,重新夺回市场。  国产奶粉:挽回信心才能保住市场   产品标准方面,2009年我国对婴幼儿配方食品标准进行了修订。新标准增添了脂肪酸种类、反式脂肪酸限量指标、乳清蛋白占总蛋白质比例等要求。“我国的婴儿配方奶粉新标准,是世界上最严格的标准之一。”  监管给力才能拆除“奶粉安全事故”警报我国对食品行业的监管仍然属于粗放式监管,政府部门职能错位和监管缺位成常态,往往出现重大安全事故后介入,充当灭火员的角色,难免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疲于奔命”尴尬状态,深受群众诟病。当前,我国大多数食品安全事件都是媒体最先报道的,无论是三鹿的三聚氰胺、双汇的瘦肉精还是上海的染色馒头,等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24小时点击排行
12345678910
24小时跟帖排行
环球今日推荐
环球时报系产品洋奶粉天价多是忽悠 400块奶粉国外仅80_网易女人
洋奶粉天价多是忽悠 400块奶粉国外仅80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目前,原装进口的“高端洋奶粉”已经成为国内不少妈妈的首选。高端“洋奶粉”是否真的物有所值?去香港等地购买的“港版”奶粉是否真的比“行货”奶粉价平质高?
连日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发现虽然进口奶粉存有过关等成本,但是远远没有达到令价格连连翻番的地步。而国外原装进口奶粉价格在国内定高价,更多是受消费心理影响。记者调查:一罐奶粉进口所增加成本仅80~90元“以前,德国原装进口的有机婴幼儿奶粉2段在吉之岛购买,价格为318元600克。但是,最近我发现通过淘宝直接找德国代购洋奶粉‘水货’,价格仅仅为160元左右,比中国内地的超市便宜了整整一半。”近日,一位妈妈和记者分享了自己购买“洋奶粉”的“新发现”。记者随之登录了特福芬奶粉的德国官网,发现官网上公布的特福芬有机婴幼儿奶粉2段的价格仅仅为9.95欧元,按照现行汇率换算成人民币,价格仅仅80.6元,仅仅为内地销售价格的四分之一。内地“洋奶粉”售价全球最高而几年间,洋奶粉均价已经从200元迈上了300元大关。近日,记者发现,经过去年底调价后惠氏旗下高端品牌“启赋”1段已卖到408元,而雀巢的超级能恩1段也卖到了318元,并将容量从900克调低到800克。甚至在东南亚或者韩国等国家,这些产品的价格都仅仅只为内地市场的一半。“洋奶粉”在中国内地的售价是名副其实的全球最高。乳业专家王丁棉告诉记者,进口小罐成品奶粉增加的成本主要为海关进口关税和检测费,这两项大约占到原售价的28%~30%。除此之外,如果奶粉长期积压在口岸不运走,可能会产生少许的停仓费用。而即使加上运费等费用,一罐重量为850~900克的进口成品奶粉,比起大洋彼岸,增加的成本也仅为80~90元。业内揭秘:乳企借成本上涨和升级配方虚涨价格洋奶粉的高定价,或许可以归因到内地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记者了解到,一家“洋奶粉”在华全面开卖奶粉时就曾进行过一次摸底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母亲样本中49%的被访者认为“高价格意味着高质量”。这也给奶粉厂商提供了提高毛利率的思路,常常推出新产品或升级配方以标榜“高端”、“超高端”。统计更显示,国内“高端奶粉”销售占比已经高过全球平均水平。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分析师陈连芳也曾对记者表示,“洋奶粉”能多次涨价,根本原因有三条。首先是刚性需求,厂家看准了消费者不会因为婴幼儿奶粉价格高而不买。第二是国内的乳制品经常出现各种问题,给“洋奶粉”价格上涨的机会。最后,一旦认定小孩食用某品牌后家长很少愿意更换。但是,“洋奶粉”惯用的提价理由,无非是“成本上涨”和“升级配方”。可是,同一家外国奶粉企业采用一致的研发投入、加工工艺和奶源,在中国内地销售的奶粉要比中国香港以及新加坡、欧盟市场上卖得贵得多。此外,从年初至今,虽然基粉价格有所下降,但是“洋奶粉”的提价脚步并未因此减缓。陈连芳表示,从婴儿奶粉的成本构成看,主要是直接原料成本加上销售、财务和管理费用、所得税等,其中在华营销成本有可能会较高。专家释疑:进口版、水货版、内地版谁比谁好?一位从事进口奶粉销售的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只要认真执行国家要求生产的奶粉,质量差别并不太大。一家在香港和内地销售奶粉的“洋奶粉”生产商在给本报记者书面回复时也指出,好的奶粉厂商都拥有一套完善的全球通用执行的品质控制系统,从供应商的管理、原料采购、生产过程安全管理到产品出厂前的检验,都用厂商自己全球一致的标准。德国喜宝奶粉的一位联系人对本报表示,产品从欧洲到中国销售,需要符合德国和欧洲的标准,还要符合中国的质量标准检验。“水货”和“行货”奶粉质量有差别吗?上述销售业内人士告诉本报,在业内看来,所谓“行货”是指经正规的、合法的和官方的进口渠道进入国内市场销售的奶粉产品,而“水货”则是通过走私、网络代购、私人转售、零碎拖带等方式进来的。“正规进入中国的产品在运输的过程中经过出关和入关的双重质检,质量上应该说是有保证的。”上述人士说,而“水货”质量难保,更可能存在假货、次货的情况。近年美国和日本产的知名奶粉“水货”版都曾出现过召回的问题,但是厂家在内地的公司并不对“水货”提供退货服务。上述人士补充说,中国因为环境和饮食习惯等原因,需要强化铁和锌,如果按海外一些国家的标准,铁和锌标准就达不到,容易留下隐患。“水货”奶粉颜色不同?有一些妈妈也经常表示,她们购买的“港版”和“内地版”奶粉在颜色上就不一样。对此,奶粉生产商美赞臣公司的联系人分析,这可能是原料供应商变化、原料季节性变化等。这位联系人说,颜色和气味的细微差异对产品质量并无影响,“只要各种营养指标能满足标签值的国标规定就可以放心。”那又怎么解释有家长会反映喝了港版或内地版奶粉后宝宝身体有不同反应,例如便秘?上述联系人进一步分析指出,不同地区的奶粉的配方会略有差异。“婴儿肠胃十分娇嫩,对于不同食物的消化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她表示,如果短期内喂哺同一牌子、同一阶段的不同产地的配方奶粉,也可能会出现肠道消化不良等问题。如何选购奶粉?看奶源:目前质量比较好的奶源在新西兰、澳大利亚,中北欧的荷兰、奥地利和德国等地。看企业的历史传统:选择生产奶粉已经有几十年的经验、并且在全球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产品销售的企业。看品牌的口碑:选择经过大量消费者检验的品牌。
看企业的专业背景:选择专注于这一领域的企业。本文来源:(广州)
本文来源:网易广州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热门搜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有多少中国家庭正在被洋奶粉榨干榨净!
有多少中国家庭正在被洋奶粉榨干榨净!
香港财华社
“再苦不能苦孩子”,每一对中国父母,相信对这句话都深有体会。从呱呱坠地到咿呀学语,从蹒跚学步到懵懂认知,倾尽所有为孩子提供最好的衣食住行玩,这种盲目比拼的养育观已囿住了数以万计的中国家庭,但也有不少商家从中寻得了发财良机。奶粉便是其一,作为孩子的“第一口口粮”,有着刚需、高频、周期长、单价高等特点,对商家而言,简直就是童话故事中那头“吐金币的驴子”。而在“最好”养育观的裹挟下,不少洋奶粉品牌利用中国家长“尽量给孩子最好营养”的心理,将同质化产品分成三六九等,并贴上“高端”、“原产”、“原装”、“多功能”等标签,一边大言不惭地鼓吹高品质,一边尽情提价在中国市场攫取高额利润。“不养儿不知奶粉贵”近日,香港NGO“全球化监察”发布了一份名为《榨干榨净——奶粉公司把牟利凌驾科学》的报告。报告中指出,在欧洲哺育一个婴儿的成本每个月大概占父母月薪的1%-3%,而在中国,这项开支占月薪的15%-40%。同时,报告的调查数据也显示,在美国、英国、法国、西班牙、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等14个国家和地区中,香港和中国内地的父母每个月在配方奶粉上的支出全球最高,分别达到304美元和286美元;而英国父母每个月平均只在配方奶粉上花费82美元。NGO报告:不同市场哺育婴儿的成本究其原因,奶粉公司为了牟利,即便是同一品牌,他们的定价差别也可以很大。以达能的爱他美白金版1段为例,在英国、德国和中国均有出售。在英国,该产品每800g售价是12英镑(约17美元);在德国,价格稍高,一罐800g的爱他美白金一段售价为20欧元(约24美元);在中国是一罐900g的奶粉售价却要365元(约55美元)。“同粉不同价”的洋品牌显然,洋品牌在中国采取了“同粉不同价”策略。但在这背后凸显的则是国人因为“三聚氰胺”事件对食品安全极度恐慌,洋品牌抓住机会,趁势抢夺市场话语权的事实。从2007年开始,洋奶粉品牌就一步步地将中国市场变为自己的“主场”,市场份额从40%到50%,再逼近60%。特别是在一线城市及高端婴幼儿奶粉市场,几乎都被洋品牌垄断,国内奶企即便如伊利、蒙牛等巨头,也只能避而远之,远走他乡在三四线城市谋得一线生机。中国市场洋奶粉占有率 图源:网络在这种强大的市场优势面前,又受到国人的狂热追捧,洋品牌其“猖狂”的本性开始显露。从2009年至2015年间,各大品牌如雀巢、达能、雅培、惠氏等,大都进行了5-8轮涨价,部分品牌的调价幅度更是达到50%左右,全然不顾消费者的承受能力。其涨价理由也不外乎是成本上涨、配方升级等“老调调”,但同一时间洋品牌的毛利率“高歌猛进”至60%-85%,和国内奶粉企业入不敷出的境况相比简直就是人间与炼狱。对此,相关业内人士表示,即便不涨价,洋奶粉的毛利率也在60%左右,成本上涨的理由根本说不通;至于配方升级,所增加的微量元素摊薄到每一罐奶粉上,对于成本的影响更是微乎其微。所以说,涨价只是获取超高额利润的一个借口,但转嫁到每个中国家庭身上,却成了一笔难以承受的养育成本。在一轮又一轮的涨价浪潮中,我们敬爱的不少洋品牌也渐渐迷失在了利润的漩涡中,眼前只有如雨后春笋般疯长的利润,初心早已抛在脑后。为了更大限度地攫取,洋品牌们纷纷将同质化奶粉以包装、配方、功能、产地、原装等细微因素做细分,然后大打“高端”、“超高端”等营销牌,借机营造出“以产地论优劣”、“以价格论品质”等一系列“高价陷阱”,并在层层加码之后交由消费者买单。但遗憾的是,被畸形养育观冲昏头脑的消费者并不知道这些眼花撩乱的“噱头”几乎就没有考虑营养科学和有益健康的因素。另一边,觊觎洋奶粉的高额利润,贴牌生意也在悄然兴起。据统计,目前在国内销售的所谓澳大利亚奶粉品牌和新西兰奶粉品牌有130多个,但80%都是贴牌生产,在国外鲜有所见。早些间媒体也有报道,只需交5100元就可贴新西兰奶粉商标,只需花一万多元,就可拥有一个原产地新西兰的品牌。各种乱象之下,当下的奶粉市场已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好在随着“最严奶粉新政”的婴幼儿配方乳粉注册制落地,“任何乳企不得超过3个系列9种产品配方”的规定犹如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终将把那些靠推出花式配方乱涨价、浮夸营销“迷惑”消费者的企业清出市场,竞争也将回归配方。■ 作者|董虹■ 编辑|徐冰莹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香港财华社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香港首屈一指财经媒体品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毛利率高的上市公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