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搞藻类生物质能的未来前景在国内有前途吗

齐鲁工业大学陈嘉川:生物炼制,中国农业与生物质产业之未来
我的图书馆
齐鲁工业大学陈嘉川:生物炼制,中国农业与生物质产业之未来
作者/谭小米
本文由制造界网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著名学者梁漱溟就倡导把“科学技术”应用于农业。他在《乡村建设理论》一书中提出:“从农业引发工业,更从工业推进农业;农业工业垒为推进,农业乃日进无疆”。迄今为止,多半个世纪过去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仍在低利润领域徘徊。
我国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一再提出发展高效农业,走农业现代化之路。如何提振中国农业经济?齐鲁工业大学校长陈嘉川依然非常坚定地认为:“中国农业要想实现高值化,必须依靠生物质产业,必须走生物炼制的路子”。
“大农业+大生物质产业”
助推中国迈向农业强国
我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在农业科技、农业现代化方面远落后于美国、巴西等世界农业强国。无论是过去或未来,农业永远是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美国靠货币、能源、科技、农业“称霸世界”。国家强,必须农业强。
陈嘉川认为,提高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不能简单地靠粮食种植生产、农副产品加工;要依靠轻工生物质技术延伸农业产业链,创造高效农业价值链,生产各类新材料、新能源、新资源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真正实现农业高值化,走出一条“大农业+大生物产业”模式的富民强国之路,助推中国迈向农业强国。
所谓生物质,是指自然界中通过土地、大气、水、光合作用生长的各种有机体,可再生,生生不息。包括所有的植物、所有的农作物、农作物废弃物、木材、木材废弃物。生物质是与人类共生共存的天然物质,先于人类几亿年在地球上生长,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古老资源和能源。生物质产业是一个古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且是最大的一类产业,涵盖材料、能源、食品、酿造、造纸、纺织、生物制药等行业。
轻工生物基产品主要是指各类纸张、纸基功能材料、功能纤维素材料、淀粉材料、蛋白质材料、功能糖、生物质燃油,以及各类生物发酵产品如:燃料乙醇、酶制剂、有机酸、糖醇等。2012年,山东省轻工生物基产品总产值超出2万亿元,财税贡献率占全省的20%以上。山东省的造纸、发酵、食品、功能糖和纤维素工业产值均列全国首位,分别占全国同行业总产值的20%以上。
2016“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事实上轻工生物质产业是涉农产业,是“农业和工业”即一、二产业发展融合体,经济效益直接受益于“三农”。
山东既是工业大省又是农业大省,在轻工生物质领域,特别是在植物秸秆、农作物废弃物综合利用及农产品生物萃取应用技术上有重大突破,科研成果显著。
有资料显示:齐鲁工业大学陈嘉川教授主持完成的“速生阔叶材制浆造纸过程酶催化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2015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草浆的生物预漂白和酶法改进技术”项目,获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废纸生产低定量高级彩印新闻纸”项目获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速生杨节能减排关键制浆技术研究”项目获2008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一等奖。近20年来,由陈嘉川教授主持完成的多项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在世界造纸十强企业晨鸣纸业集团和国内龙头企业华泰集团、太阳纸业公司等20余家骨干企业推广应用,实现了速生阔叶材的高效高值化利用,产生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了造纸行业的科技进步。
另外,山东涉农生物质企业众多,比较典型的成功案例有山东泉林纸业、山东龙力生物科技、山东保龄宝生物、山东佰安瑞生物等。
山东对植物秸秆的综合利用实现了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生产过程中保证了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特征。在秸秆本色制浆的同时从废液中有机元素制造成黄腐酸有机肥料,重新用于农作物。其“秸秆清洁制浆及其废液肥料资源化利用新技术”被授予“2012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并入选“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
山东龙力生物在玉米芯和玉米秸秆等农业废弃物中提取功能糖后,又在生物原料废渣中成功提取燃料乙醇,属于第二代燃料乙醇,获国家燃料乙醇定点生产资格,实现了规模化工业生产,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国家高新技术示范工程”,龙力燃料乙醇于2012年正式供应石油系统。龙力生物的“纤维素燃料乙醇生产技术”获2011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山东保龄宝生物集团是一家优秀的功能糖生产企业,设有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泰山学者”岗位。创建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农产品深加工专业技术中心、国家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项科技成果填补国家空白,拥有各项技术专利20项。公司以“与巨人同行,与世界同步”作为战略定位,与、雀巢、、伊利、蒙牛等企业的结为战略合作伙伴。成功打造了“从农田到餐桌”的产业链、价值链、安全链。
生物质产业把植物秸秆、玉米芯等农业废弃物通过技术手段改变其功能,生产制造生物质新材料、新能源、新资源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是农业、工业融合发展的一次技术革命,是实现高效、高值农业的最好途径。
当前中国已进入大农业时代,农业改革是我国政府的第一要务,实施农业现代化和规模种植已成大势,有利于生物基原材料收储的集中化、规模化、市场化,进一步降低收储、运输成本。《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瞄准技术前沿,把握产业变革方向。在“十三五”期间,生物质产业会受益于中国大农业改革,会成为更多资本市场和企业投资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十三五”建设现代能源体系&
中国大农业走向能源农业
在人类生存史上,“石化时代”只不过短短的几百年而已。据探明,地球41亿年所积累形成的“石油、煤炭、天燃气”石化资源所剩储量平均可供开采的年限不足70年。2015年七国集团领导人达成一项口头协议,拟定2100年在全球范围内终结化石燃料的使用。
在全球能源革命进程中,世界各国积极实施光伏、风电、生物能等各类再生新能源的研发和应用,来减少或最终替代“石化资源”。各国科学家普遍认为,生物质能源将成为世界的主导能源,生物基原材料成本和生产技术优势远优于光伏和风电。据统计每年通过光合作用转化可产生约2000亿吨生物量,相当于990亿吨标准煤,而2014年全球煤炭、石油、天然气消费总量约合130亿吨标准煤。由此可见,生物质能源完全可承担起化石能源替代的责任与使命。
目前巴西和美国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和消费大国。报告称:巴西的生物乙醇已替代了国内50%汽油,全国有33000
个加油站提供100%乙醇燃料,有400 万辆汽车使用纯生物乙醇,其他车辆使用25%的乙醇汽油,是世界上唯一在全国范围内不供应纯汽油的国家。
联合国能源署预计,到2030年生物质能量可能要占可再生能源的60%,到2050年,生物质能源将占全球人类总能源消耗的50%以上。美国能源部对部分能源植物进行的研究表明,到2050年,全球液体燃料油的80%将来自木本植物、草本栽培油料和藻类等生物质资源。
既然自然界生长植物可解决能源问题,利用永不枯竭的绿色低碳资源大力发展生物产业,对于优化我国能源结构,保证我国能源安全和实现国际能源独立性具有巨大的战略意义。
农业即是粮食食品,农作物废弃物又是新能源原料的主体,基于生物质产业发展的新能源,原料可再生,产品绿色低碳。其意义不仅在于解决能源,更有望助推我国迈向能源农业时代。我国有18亿亩耕地,每年仅农作物秸秆达8亿吨;另外我国还有40亿亩宜林地,可用来种植能源林、能源草,扩大生物基原料,生产生物质燃油、生物质煤炭等,以确保供应我国工业所用能源的安全。
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第三十章提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着力推动能源生产利用方式变革,优化能源供给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推进炼油产业转型升级,开展成品油质量升级行动计划,拓展生物燃料等新的清洁油品来源。
我国对生物质新能源政策性利好,中国有望继美国、巴西成为世界第三生物质液体燃料生产大国,生物质能源面向的是一片巨大的蓝海产业。走向能源农业的中国大农业会成为企业和资本市场最值得投资的下一个金矿,中国农业和中国工业融合发展的一场生物质技术革命将一触即发。
齐鲁工业大学入选山东省高校“2011计划”
为生物质产业提供技术解决方案
在世界“能源替代”战略进程中,能源产业会逐渐由“采掘业”过渡到制造业。生物质能源是否成为新能源主体产业或成功实现“替代”?陈嘉川教授认为,生物质能源产业的竞争是一场世界性、革命性的技术竞争,只有掌握清洁、高效、低成本的生物质炼制技术,生物质能源制造企业才能获得竞争优势。生物质产品必须借助化工、发酵、生物、环保多项技术工艺与技术装备才可实现生产,因此在生物炼制技术方面多学科必须协同融合研发。
2013年,齐鲁工业大学入选山东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2011计划”是继“985”和“211”之后的又一项国家战略,由齐鲁工业大学牵头申报的“山东省轻工生物质产品清洁生产与炼制协同创新中心”获批立项建设,该“协同创新中心”由齐鲁工业大学牵头,联合山东大学、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造纸院、晨鸣集团、华泰集团、太阳纸业、泉林纸业、龙力生物股份公司、青岛明月集团等10家单位协同共建。
就有关“2011计划”与生物质技术研发方面等事项陈嘉川教授接受了《制造界》的采访。
《制造界》:陈校长您好!多年来你一直致力于绿色制浆造纸与植物资源生物方面的科技攻关,10年内拿了3项国家科技大奖,据了解你对生物质炼制技术的研究相当入迷,你认为生物质材料与能源真的能替代“石化资源”吗?
陈嘉川:石化资源日益枯竭,生物质资源生生不息。未来人类材料与能源利用问题必须靠生物质材料与能源来解决。生物质炼制主要是植物炼制,自然界中通过土地、水、光合作用生长各种各样的植物,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不同的植物通过不同的生物质炼制技术又可生产各种功能的产品,所以我对植物资源化学与炼制方面科学研究很痴迷,感觉相当奇妙!生物质材料与能源会成为人类未来的主体材料与能源,并会成为全球制造业的核心产业,成为下一个经济周期的新引擎。
《制造界》:记得你从前说过,万物到了最高境界都是相通的,无论是哲学抑或是科学技术。生物质通过炼制技术也会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环环相通”的奇妙现象吗?
陈嘉川:是的,科学的最高境界就是破解自然万物之谜。制浆造纸业、食品发酵行业与生物炼制之间有着天然良好的契合点。传统制浆造纸和食品发酵工业本身是典型的生物质产品制造行业,并具有发展生物质转化、精炼与研发生物质多元化产品的优势与空间,是发展和组合生物燃料和生物产品工业的基础。传统优势行业与新兴生物质材料、能源及产品相结合,可以使两者都享有更高的经济回报和更好的表现力。
通过生物技术和绿色生物转化理念与现有制浆造纸、食品发酵工艺相结合,解决传统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实现相应制造业产能的增加。再生资源开发有利于提高产值利润,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要,缓解石油等基质和燃料的紧缺。生物质轻工产品的高效清洁生产技术是高效率、低成本、绿色无污染的技术,可以满足人们当前对化学品、材料和能源等各方面的需求,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制造界》:当前无论是“中国制造2025”、“德国工业4.0”、还是“美国工业互联网”,全球正在进行着一场轰轰烈烈的工业技术革命。请问陈校长当前的中国的生物质产业技术处在什么样水平?
陈嘉川:对于生物质产业来说全球都是一个新兴战略产业,我国的生物质产业在造纸制浆、液体燃料、糖醇等产品领域已有国际领先或相当成熟的技术,但生物质产业需要更深度的科学研究,有非常大的开发空间,特别在清洁生产、生物质高效炼制、高值转换率方面需要有重大的技术突破。
《制造界》:在“高校2011计划”国家战略中,齐鲁工业大学获批“山东轻工生物基产品清洁生产与炼制协同创新中心”立项建设,请校长谈谈“2011计划”与“211工程”、“985工程”有什么不同?
陈嘉川:“211”和“985”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名校,而“2011计划”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认定要求,首批名单打破地方高校很难申请国家重大项目的局限,更注重科研成果转化和对产业的实际用途。与“211工程”、“985工程”相比,“2011计划”的一个重大改变是取消了终身制。对入选的协同创新中心,每4年是一个评估周期,将对其“人才培养、资源整合、科技成果转化、对行业产业的支撑作用以及国际影响力”进行综合评价。如果目标完成且国家有进一步的需求,才能进入下一个周期。这样做的目的是让“2011计划”能够长期保持竞争和创新活力。
《制造界》:据悉“山东轻工生物基产品清洁生产与炼制协同创新中心”是山东省政府“2011计划”批复的山东省高校唯一家“生物质”科研平台,针对“协同创新中心”齐鲁工业大学实施哪些改革、创建措施?
陈嘉川:首先齐鲁工业大学成立的轻工学部,轻工学部下设6个学院:造纸与植物资源工程学院、生物工程学院、皮革化学与工程学院、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实现学科间的深度交叉融合,形成优势学科群,搭建生物质科研大平台。“协同创新中心”以轻工学部为依托,面向全球引进生物产业链上的高水平科技人和学科带头人。
一是中心岗位设置、人员聘任和薪酬管理。中心坚持“统筹设岗、灵活聘任、稳定支持”的原则,设主任岗位1名、副主任岗位2-3名,下设各研究方向首席科学家5名,设置骨干研究岗位30个,普通研究岗位60个,全部实行聘任制,所有研究方向首席科学家、主任和骨干研究人员公开招聘。中心人员薪酬采用津贴制,同时设立科技人员协同创新奖励基金,对有重要贡献的研究人员给予奖励。对聘任人员,采取岗位工作与人事关系相对分离的形式,既在聘期充分保证人员待遇和条件,又避免人事调动引发的人事纠纷。建立人员动态管理和退出机制,聘期结束后考核合格的可续聘,不续聘的可回原单位、原岗位或相应技术岗位工作。个人申请或因学术道德等问题,可随时解聘。建立人员跨单位考核评价机制。
二是人才协同培养。中心单设招生名额,专门用于中心的研究生培养,联合发布招生简章,培养方案由成员单位共同制定,采取“导师组集体指导,主管导师负责”的指导方式,中心拟成立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议评定研究生的学位申请,并直接提交所在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在相应学科授予学位。中心设立研究生培养交流(访问)基金,推行国际合作和专业实践培养;设立奖学金,对学业优秀、科研成果突出等优秀研究生给予奖励。
三是资源整合与共享。中心建立公共科技资源信息平台,实现仪器设备、科研设施、图书资料、科技成果在中心内公开,面向中心研究人员开放使用。依托中心开展研究取得的成果,包括论文专著、专利、软件、数据库、工艺技术等知识产权,必须标注“轻工生物基产品清洁生产与炼制协同创新中心”,可同时标注人事关系所属单位。研究成果向平台以外单位进行技术转让和合作,参与单位之间通过正式协议约定成果和知识产权的权益分配,中心可利用研究成果申请其他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等。
《制造界》:接下来“协同创新中心”战略目标、科研任务和愿景是什么?
陈嘉川:“协同创新中心”在4年建设期培养研究生400名,培养学术骨干80名,承担国家级项目100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奖励4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0篇,申请发明专利400项,主持制定产品标准60项,成员单位实现产值2000亿元。学科水平达到省内领先、国内一流水平,部分学科领域达到国内领先、世界先进水平。
通过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协同创新研究,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促进传统行业的技术转型和升级。解决轻工生物基产品清洁生产的关键技术问题,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等手段,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和转型,实现清洁生产,力争达到每万元GDP能耗较“十一五”末降低18%,水耗降低20%,COD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25%。
重点开展以下研究工作:(1)制浆造纸绿色技术与装备;(2)废弃物处置与资源化利用;(3)生物质能源;(4)功能纤维素材料与淀粉材料;(5)轻工生物技术等。
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的独特作用。通过协同机制、学者流动机制、学生培养方式以及资源共享方式组建一个全球顶尖级生物质产业科研团队,牵手“竞争对手”合作,组团作战。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产出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建立起全球领先的生物质技术体系。
“协同创新中心”全力做好生物质技术战略储备,为中国生物质产业提供技术解决方案,提高我国农业、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根植工业”的齐鲁工业大学
创建生态型工业技术科研体系
翻阅世界工业史,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是竞争性的技术革命,所以制造企业崛起,市场、管理、品牌不是问题,重要的是拥有重大创新技术。中国危机并不是什么金融危机,而是投资危机,当中国把大量资金投向了房产、汽车、奢侈品,中国制造业出现了危机。实质上,中国制造业的产能过剩是低端产能过剩,是低端技术过剩。中国实现制造强国梦想必须依靠强大工业技术支撑。
作为大学校长,陈嘉川教授说:“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但科技创新是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更要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把论文写在产品上,为实体制造业创造经济效益,参与社会经济建设”。
2003年陈嘉川出任齐鲁工业大学校长,当年他提出组织实施了“139计划”,创造了“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人才模式。所谓“139计划”,第一个含义即引进或培养10名同学科领域国内领先、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30名在同学科领域省内、国内有较大想学术带头人;90名在同学科领域具有省内先进水平的学术骨干。“139计划”第二个含义即分层次做好学科、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选拔、培养工作,在每个重点学科形成布局合理的学术梯队和团队。一是每个重点学科配备1名学科带头人,这是第一梯队。二是每个学科至少建立3个研究方向,配备至少3名学术带头人,这是第二梯队。三是每个学术带头人下面要有3名以上学术骨干(每个学科至少9人),形成一个学术团队,学术骨干是学术队伍中的第三梯队。一个学科就是一个大团队,一个方向就是一个中团队,中团队下面有以学术骨干为核心的小团队。
陈嘉川始终坚持“人才资源是大学的第一资源”办学理念,全力以赴构建人才高地,在引进、使用、培养人才方面高瞻远瞩,做足了文章。齐鲁工业大学“139计划”既解决好学术梯队和团队问题,又可以使学术人员人人有归宿、有目标、有方向,从根本上避免了单打独斗的现象。多年来,齐鲁工业大学立足工业制造业,以工科为主,多学科之间相互支撑、交叉、互补、融合发展。学校现有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人文社科基地、技术研发中心等高水平学科和研究平台30个。在陈嘉川的带领下,齐鲁工业大学创建了一个强大的、生态型的工业技术科研体系,组团作战在战略意义上提前符合了国家和山东省“2011计划协同创新”的顶层设计。
2005陈嘉川校长又提出了学校发展“五大战略”,即:“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学科领校、开放活校”。以优势龙头学科为旗帜,全面打造高水平特色大学。学校制浆造纸工程学科系山东省重点学科,建有制浆造纸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制浆造纸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制浆造纸清洁生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轻工助剂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研究平台,配套设施完善。已形成了一支学术水平高、研究方向明确、结构合理、科研能力强的研究队伍。近几年,本学科承担了包括“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公益性行业专项、山东省十大可持续发展科技示范工程项目等在内的一大批重要科研课题。制浆造纸工程学科在制浆造纸生物技术、林木剩余物高值利用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已处在国内一流地位。目前,已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成果已在多家大、中型造纸企业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学校生物工程专业为国家第四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发酵工程学科是山东省特色重点学科。2011年,发酵工程学科获得“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并组建了“泰山学者”学术创新团队。以发酵学科的研究团队为主体,先后建成山东省微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食品发酵工程行业技术中心、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粮油加工)等多个科研平台、多家企业共建实验室及12个研究所。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资金、“863”计划项目、国家支撑计划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8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奖和科技发明奖多项,多项科研成果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一些科研成果已应用于生产,为企业创造重大经济效益。&
2012年齐鲁大学成功申报“山东省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进入山东省特色名校首批立项建设单位前5名。
“工业型”的齐鲁工业大学被誉为“企业家的摇篮”,“齐工大校友CEO现象”成为一种传奇,在毕业于齐鲁工业大学的校友中,有千余名出任企业董事长、总裁、副总裁。来自行业龙头著名企业CEO有:山东晨鸣纸业集团董事长陈洪国、山东华泰纸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晓亮、山东泉林纸业董事长李洪法、青岛啤酒集团董事长孙明波、山东瑞阳制药董事长赵玉山、山东龙大食品总经理孙春禄、扳倒井集团董事长赵纪文等。据统计,建校60年来齐鲁工业大学已为全省乃至全国培养了15余万名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山东省规模以上轻工制造企业,70%的技术和管理骨干毕业于齐鲁工业大学。
根系“工业”,由于优秀校友遍布各类制造企业,得益于强大而高端的人脉关系,齐鲁工业大学在科研成果转化和校企合作上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先后创造了与华泰集团、晨鸣集团、太阳纸业、龙力生物诸多校企合作成功案例,诸多标志性的科研成果和重大关键技术发明成功转化为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实现了校企互惠共赢。齐鲁工业大学没有空洞理论教学,所培养的人才和科研成果都属于实实在在的工业应用型、经济建设型。“人才培养、资源整合、科技成果转化、对行业产业的支撑作用以及国际影响力”是“2011计划”4年评估周期的综合评价标准,对其评估要求齐鲁工业大学可完全保持持续竞争力。
齐鲁工业大学的梦想是建设国内外知名高水平特色名校,所指其“特色”即“工业特色”。陈嘉川表示要把工业科学技术研究到最高境界,积极探索生物质精炼技术的“科学之谜”,实现“工业引发农业、农业推进工业、农业工业垒为推进、一二产业融合发展”。齐鲁工业大学有能力、有保证为我国的工业、农业融合发展提供强大的生态技术体系,为我国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陈嘉川:科技是一种美丽的创意
哲学和科学的最高境界面临的是同一个问题,那就是探索“自然之谜”,这个世界到底是从何而来?
大学时期陈嘉川是一个“文哲型”的人,他的哲学成绩能考到100分,少年时代的梦想是当一个“文学家”,他缘何成为了“科学家”呢?陈嘉川解释他当科学家纯属偶然,因为他上大学时没有选择专业的机会,“制浆造纸”是他大学所学专业,由于大学成绩突出他留在母校任教,基于对事业的进步和追求,1994年他获华南理工大学获制浆造纸专业博士,1997山东大学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陈嘉川对“制浆造纸、生物技术、发酵技术”三者的研究入了迷,他发现他们之间有非常奇妙结合点。他说:“万物到了最高境界都是相通的,无非是几种原子的不同排列生成不同的物质”。
陈嘉川可谓天赋异禀,无论是文学、哲学、甚至数学他都能领悟到其中的奇妙和乐趣。他认为科学的世界同样需要更多的想象和创意,很多产品的形成都来自奇妙的偶然,例如葡萄酒的发明是因为人们发现在山林里吃了发酵的葡萄后的鸟儿的鸣叫声异常欢跃。
陈嘉川从一个普通教授到大学校长他从未放下科研,他不仅孜孜不倦,并乐此不疲。因此在齐鲁工业大学常常捷报频传。打铁还需自身硬,十年来,陈嘉川带领科研团队完成的标志性成果和国家级项目至少创下了五项全校第一。
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
第一个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年);
第一个国家973计划项目(2011年);
第一个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12年);
第一个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5年)。
另外,在教学方面以陈嘉川为负责人建成第一个国家级一类特色专业、第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获得第一个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等。
陈嘉川是一个具有“科技情怀”并具有宏观战略思维的人。作为大学校长,他把人才视若珍宝,设计好科研梯队和团队,搭建好科研平台,把握好宏观科研方向,于是他放手管理,给予科研人员足够的舞台和空间,不问过程,只专注于目标和结果。
把握好产业变革方向,齐鲁工业大学面对全球开放合作,做好与竞争对手合作,做好校企合作。陈嘉川对中国生物质产业抱有坚定的信心,他坚信在不久的将来生物质材料与能源将成为核心产业,齐鲁工业大学的“协同创新中心”便是一个“生物炼制的技术储备库”。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物质能十三五规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