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普遍条理性的重要性为什么重要

投资者应理性面对新股发行“两高”――中新网
本页位置:
投资者应理性面对新股发行“两高”
  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来说,参与新股申购已经习以为常,特别是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投资者参与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股申购的机会越来越多,虽然中签率极低,但仍有很多人积极参与其中。目前在数量庞大的申购大军中存在这样的一种现象,就是很多投资者只关注诸如哪天有申购、什么时间申购中签率会更高等表面因素,却忽视了对所申购新股公司的深入分析,也就是说忽视了新股申购潜在的风险。由于近期新股发行市场高发行价、高市盈率的“两高”情况非常普遍,这也就要求投资者在参与时应理性面对,提高风险意识。
  一、市盈率透视下的“两高”现象
  近期的新股发行市场引起各方人士的普遍关注,焦点之一就是新股的高发行价、高市盈率的“两高”现象。创业板的红日药业发行价60元,华平股份发行价72元,世纪鼎利发行价88元,纪录不断被刷新,而中小板海普瑞148元的发行价更是创下了目前A股发行价之最。高发行价伴随着高市盈率,70、80倍的发行市盈率已经很平常,百倍市盈率发行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新宙邦的发行市盈率高达111.5倍,金龙机电更是达到126.67倍。当然新股的高价、高市盈率发行是一种市场行为,既然实行了市场化的发行机制,新股发行价格就主要由市场的供需双方决定,无可厚非,我们只是从市盈率角度来分析一下高价发行背后包含的一些信息。
  市盈率是很多投资者耳熟能详的一个财务指标,就是股票价格除以每股盈利的比率,市盈率反映了在每股盈利不变的情况下,当派息率为100%时及所得股息没有进行再投资的条件下,经过多少年我们的投资可以通过股息全部收回。如果不考虑其它因素,我们可以简单地进行一下计算,按照创业板新股发行市盈率70-80倍计算,投资者通过股息全部收回成本就需要70-80年时间。
  同时,用市盈率来分析股票价格,需要有一个比较基准,一般使用以银行利率折算出来的市盈率进行对比。我国目前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2.25%,也就是说,投资100元,一年的收益为2.25元,按市盈率公式计算:100/2.25=44.44倍。照此推算,新股发行动辄市盈率70-80倍,甚至上百倍,确实呈现出明显偏高的迹象。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小板、创业板很多企业高市盈率发行有其一定的合理性,说明市场对于公司的未来预期较为看好,是对其高成长性给予的溢价。但即便如此,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虽说这些企业中将来可能会出现像微软这样优秀的公司,但毕竟凤毛麟角,因此投资者对目前成批的高价、高市盈率发行公司还是要多加甄别,理智面对。
  二、面对“两高”现象投资者应该理性参与
  目前市场人士虽然对高价、高市盈率发行颇有争论,但并没有根本上动摇新股申购者的参与热情,不论发行价格、市盈率多高,基本上都会出现超额认购的情况。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股票供求缺口较大,大家还普遍相信新股不败的神话;另一方面与我国宽松的货币环境、居民投资渠道相对有限的客观事实也密切相关。但新股不会永远不败,从历史数据看,新股破发已有不少的案例,如果市场一直按照目前这么高的市盈率发行,新股破发还可能会再现,因此投资者在参与新股申购的时候需要更多的理性分析。
  对于高市盈率发行的公司,投资者更要关注公司是否具有持续成长能力。判断公司的成长性可以从公司所在行业的发展趋势、公司在行业中所占的地位、拥有的核心技术、经营模式等等多角度分析。
  此外,证券市场市场活跃程度,以及一段时期内行情走势的变化,也是投资者在参与新股申购时另一个需要关注的重要因素。市场情绪高涨、行情向好时,参与申购的收益可能看起来比较高,但往往会被低中签率摊薄;相反市场情绪低落时,新股申购收益也会不断下降,破发风险开始加大,特别是行情低迷时,如果发行市盈率仍居高不下,投资者参与时就应理性面对,审慎选择。
  三、投资者参与新股股票交易应提高风险意识
  相对参与新股申购的投资者来说,参与新股股票交易的投资者将面临更大的风险。从深交所金融创新实验室实证统计结果看,对于2006年6月-2009年6月期间发行的223只中小板股票,上市首日买入的投资者亏损比例过半,其中个别股票的投资者账户亏损比例甚至高达99%。从深交所综合研究所的分析研究结果看,1991年- 2009年期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投资者“炒新”发生亏损的可能性接近甚至超过60%。这些数字是对参与炒作新股所面临风险的最好诠释。
  因此,投资者在决定参与新股交易以前,一定要对风险有充分的认识。一方面要对自己的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做出审慎的判断;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上市公司各种风险与市场相关规则的了解,例如,公司经营失败或其他原因可能导致退市,根据上市或交易规则股票可能停牌,以及涉嫌违规交易行为将受到监管机关查处,等等。
  总之,在新股发行“两高”的局面下,投资者无论是参与申购还是参与上市后的交易都应对风险给予足够的重视,一定要树立理性投资意识,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谨慎抉择。(本文由海通证券李高平提供)
【编辑:王文举】
----- 经济新闻精选 -----
?? ????? ?
直隶巴人的原贴: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66833 34708 30649 18963 18348 16939 12753 12482 12188 12157
${视频图片2010}
 |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理性投资基金 享受财富人生
  □招商基金管理公司  基金收益在2006年的普遍翻倍,极大地诱发了广大投资者的基金投资热情。不仅基民开户数量大幅增长,而且出现了用房产抵押贷款、信用卡透支来“炒基”的现象,基金市场一片热火朝天。但在种种繁荣背后,广大投资者在投资基金时还是应费些思量。  基金行情持续火爆  证券市场自2005年下半年以来的持续牛市行情,引发了基金投资热情的持续高涨。尤其是自去年下半年以来,证券投资基金的新发量越来越大,新发周期已经从原来的一个月缩短到几天,甚至一天,国内基金行业规模迅速扩大。而随着股指的上涨,基金资产和净值也得以快速增长。从2005年底至今年1月12日,基金规模从4586.88亿份增长到6631.86亿份,增长44.58%;基金资产净值从5579.18亿元增长到9411.65亿元,增长68.69%;基金投资于资本市场的市值占A股流通市值的比重由17.57%上升到23.54%。  在股改成功进行、人民币升值预期、外汇储备迅速增加以及上市公司质量提高等因素的推进下,中国股市迎来了久违的大牛市。证券投资基金也不断创造赚钱神话。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以来上证指数大涨,作为A股市场第一大机构投资者的基金成为最大赢家,市场上的偏股型基金实现了全年近110%的平均涨幅。  显著的赚钱效应,使基金已成为投资者首选的投资工具。数据显示,自日到1月19日之间12个交易日里,两市新增基金开户总数近90万户,其中,1月8日到1月12日新增开户总数为37.23万户,1月15日到1月19日新增开户总数接近60万户,平均每天新增基金开户数超过10万户。这一数据不仅较去年同期相比整整翻了10倍还多,即使与去年12月相比也有较大幅度增长,基民数量紧追股民。  做“四有”新人  所谓证券投资基金,就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证券投资方式,通过发售基金份额,集中投资者的资金,由基金托管人托管,由基金管理人管理和运用资金,以获得投资收益和资本增值,它具有集合理财、专业管理、组合投资、分散风险的优势和特点,是众多中小投资者进入证券市场、分享经济增长的很好的投资方式。  简单来说,基金是通过集合投资获取投资收益,它的投资标的包括股票在内的金融投资工具,但基金显然并不等同于股票。虽然有一些封闭式基金有过上市后大涨的案例,但目前投资者普遍购买的开放式基金并不具备我国目前市场特有的“原始股必涨”的特性,决定其价格的不是筹码的供求关系,而是开放式基金每日的基金净值。  但是,2006年基金市场给投资者带来的高额回报,使一些投资者忽视了基金背后的投资风险,对于基金的理解已经发生了扭曲,甚至有些投资者误认为新基金就是“原始股”,而且要价格越低越好,这实际上也导致了基金只能通过抛出股票进行高分红来降低份额净值。有人甚至用固定资产抵押贷款、或者信用卡透支来购买基金。基金投资的非理性已经显现,这也给整个基金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隐忧。  没有一个市场是永远只涨不跌的。最近股市的震荡走势已经十分明显。虽然支持股市持续走牛的主要因素依然存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流动性过剩和人民币升值,但是市场经历了大幅上涨之后,整体估值大幅提升,风险已在逐步累积,短期市场走势的不确定性在加大,市场已进入震荡格局。例如从新年之后首个交易日至今,大盘围绕2800点出现了较频繁的波动,且频频放出天量成交,显示多空在此区域分歧较大。一旦市场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对于基金投资者特别是一些新“基民”将会带来巨大伤害。  其实目前对于基金的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其根源在于收益预期的过分高涨。但从成熟市场的历史运作看,基金的年收益率是相对比较稳定的。在正常情况下,偏股型基金投资年收益大约在10%―――20%左右。2006年我国基金市场出现普遍翻倍回报,应该说是有着深刻经济背景的,例如股市经历了4年熊市后从底部反弹,政府对股市进行根本性制度整改,中国的经济增长的宏观背景在上市公司业绩上得到了真实的微观反映,市场已经越来越有效等等,多种原因共同推动了我国股市的此番大幅上涨。客观而言,这样的牛市是很难以复制的,同理基金投资的惊人业绩也并不是年年都可以预期的。非理性投资盛行的过热市场,显然不是一个健康的市场,甚至可能给市场发展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从监管层的一些举措来看,例如推迟批准新基金发行以减缓A股市场的大规模投资资金流入等,基金和股票市场这种过热的现象已经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综上所述,树立正确的投资观在当前已经刻不容缓。我们认为,投资者在做基金投资时要做“四有”新人。  第一是要有财商,也就是要有理财意识,了解理财对于人生规划的意义。  第二是要有财智,也就是要有一定的理财知识,虽然不可能人人都成为理财专家,但是在购买基金时首先要了解基金是个怎样的理财产品,它的特点以及各种不同基金产品之间的差别等,  第三是要有理性。首先要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产品,对于选择目标有一个合理预期。比如在投资货币基金产品期望每年能有超过10%的收益率,那显然是不现实的;还有把历史业绩简单拷贝,认为2006年的收益在今年乃至今后都能不断地被复制,这些都是不正确的认识。  第四是要有恒心,其要诀就是坚持长期投资,如果对中国资本市场、中国经济有充分的信心,那就不必因为市场的震荡而改变自己的投资策略。大部分基金公司现在都已推出了定期定额的投资服务,这也是比较好的投资方案。  总体而言,理性的基金投资者,一定要对自己的财务状况以及风险偏好有清醒的认识。不同年龄、不同期限、不同性质资金,所对应的投资风险承受度是不同的;不同的风险偏好应该寻找对应的基金品种,方可有效的达成理财目标。  买基金就选“三好”基金  除了要做“四有”新人以外,投资者在选择基金时还要选择“三好”基金。  所谓“三好”基金,第一是好公司和团队。考察一家公司首先要看基金公司的股东背景、公司实力、公司文化以及市场形象,同时还要进一步考察公司治理结构、内部风险控制、信息披露制度,是否注重投资者教育等等。其次要考察管理团队,主要看团队中人员的素质、投资团队实力以及投资绩效。  第二是要看好业绩。市场上表现优秀的基金公司,有着在各种市场环境下都能保持长期而稳定的盈利能力,好业绩也是判断一家公司优劣的重要标准。首先要看公司是否有成熟的投资理念,是否契合自己的投资理念,投资流程是否科学和完善;是否有专业化的研究方法、风险管理及控制,公司产品线构筑情况等。  其次还要看公司的历史业绩。虽然历史投资业绩并不表明其未来也能简单复制,但至少能反映出公司的整体投资能力和研究水准。此外选择基金时还要关注那些风格、收益率水平比较稳定、持股集中度和换手率较合理的产品。  第三是好服务。正如您在商场、酒店等消费时应该享受相应的服务一样,作为代客理财的中介服务机构,基金公司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提供优质的理财服务。从交易操作咨询、公司产品介绍到专家市场观点、理财顾问服务等,服务质量的高低也是投资者在选择基金时不容忽视的指标。  长投心态战胜市场  有些投资者在投资基金时喜欢如“炒股”一般高抛低吸、波动操作,希望能从中获取更高的收益。其实在实际操作中,这样做往往适得其反。作为普通投资人,对波段的判断是非常困难的,最终往往都是在追涨杀跌,错失了良好的行情。而且对基金进行波段操作,需要支付赎回费和申购费等交易费用,使交易成本大大增加。  从国际上成熟市场的经验来看,基金投资是一个长期的行为,具有10年以上业绩证明的基金更受投资者青睐。衡量基金的优劣不是短短一年、两年的事情。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证券市场价格波动体现出了明显的偏向性特征,股票价格总体上具有不断向上增长的长期历史趋势,而非短期市场表现,这就是基金长期投资能够赢利的重要理论依据。  比如投资大师巴菲特最著名的操作策略就是长期持有,从而带来了斐然的投资业绩。在46年(截至2002年)的投资生涯中,巴菲特只有一年赔了钱,最高收益59.3%,最低-6.2%,年均收益24.3%,资产相当翻了16393倍。同期指数年均上涨11.2%。投资基金也是一样,坚持投资,始终争取正收益,因为复利的力量将创造惊人收益。  我国基金发展的历史也同样证明了基金是长期理财的有效工具,而不是短期投机炒作的发财工具:坚持长期投资的基金投资者普遍都获得了巨大收益,在市场中追涨杀跌、盲目入市的投资者则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其实投资的标准很简单,能有持续稳定正收益的基金就是好基金,以中国股市的发展趋势,假以时日,出现一批年均在15-20%的偏股基金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因此,作为一种中长期的投资理财方式,投资者真正需要关注的,是基金长期的增长趋势和业绩表现的稳定性。而对应这种特点的操作方式就是长期持有。坚持长期投资的理念,才是广大基金投资者所应该持有的健康投资心态。只有真正具有耐心的人,才能在基金投资中获取最大收益。  
0102030405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年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
理性投资守护财富&金融产品要选适合的
日16:22&&来源:
原标题:金融产品要选适合的
  案例1 不了解期货适当性标准导致养老金亏损
  老王离退休在家养老,闲来无事听说邻居小李通过炒期货一个月赚了一万,他有些动心,琢磨着用后半辈子的养老金博一把,便急匆匆地到期货公司开户。由于对期货一窍不通,也没有认真了解期货合同及期货相关风险,结果就把自己的养老金亏掉了一半。
  点评:期货投资者在从事期货交易之前首先一定要了解期货相关风险,仔细阅读期货经纪合同中的《期货交易风险说明书》,要求期货公司开户人员讲解、揭示其中风险点。其次期货投资者应衡量自身的抗风险能力有多大,其中包括心理及资金的承受能力,像老王这样的投资者,将养老金用来做期货就不太适宜从事期货投资。
  案例2 不了解金融产品的风险
  从事外贸服装生意的杨女士在几家外资银行均有开户。她认为外资银行理财的门槛一般要10万至30万元人民币,客户经理从仪态和服务方式上给人的感觉比较专业。然而“产品设计得太复杂了,我根本看不懂产品说明书。”不了解金融产品的风险是否符合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就直接购买。
  点评:理财产品说明书对于很多投资者来说显得艰深难懂,且销售人员出于业绩考虑可能刻意回避对重要信息的披露,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前应做足功课,对理财产品的性质有清晰的理解,搞清楚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是投资行为,属于信托关系,而不是存款行为,从而避免购买到超出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规避意外损失的发生。作为金融机构,也有义务对投资者进行适当性投教工作,充分提示理财产品的风险,而不是为了业绩盲目推荐产品给客户。
  综上所述,投资者有义务在适当的风险承受能力下,通过金融服务人员介绍,选择与之风险承受能力相当的合适的金融服务或者产品,做好理性投资,守护财富。傅洋 J004
(责编:陈一诺、高星)
现在,只要登录北京公安交管局“交通安全综合服务管理平台”(http://bj.)完成注册,就可以在线查看交通违法照片了,同时还可以完成在线缴纳罚款。登录没有账号?
&登录超时,稍后再试
免注册 快速登录
认清理性思考的重要性
  摘自《》 作者:王彦 出版社:朝华出版社
  理性而独立的思考是彼得?林奇多年来使投资立于不败之地的主要法宝。“理性判断,不偏向、不歧视,就是彼得?林奇的风格”。彼得?林奇说无论是长期持有,还是动态调整,投资策略背后的思维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彼得?林奇在投资中,不会专找那些垃圾股,也不会专找白马股。在他看来,世界上的事物都不是固定不变的,任何股票在特定环境下都有价值。他认为自己这样做的好处是适应性比较强,可以适应各种市场。既可以适应白马横行的市场,也可以适应黑马纵横市场;可以适应熊市,也可以适应牛市。
  彼得?林奇在投资中特别强调理性,凡事必须按照程序来做。如果一个判断是理性和直觉同时在起作用,彼得?林奇说那一定是理性占了95%,直觉只占5%。彼得?林奇强调,“我喜欢推理和归纳,一件事情先要考虑经过哪些程序来完成,一旦确定就按程序去做,而很少受到情绪的影响、思想的影响。”
  在实际的投资当中,彼得?林奇通常先是“囫囵吞枣”似地大量购入各种低价股票,然后再通过仔细分析研究,选择具有上涨空间的优质股票继续投资持有,并把其他劣质股票出售出去。如果继续持有的股票的公司经营状况恶化,则彼得?林奇也会及时出售该公司的股票而决不迟疑。导致公司经营状况恶化的原因包括公司所处行业竞争加剧,无法应对竞争对手的新产品的挑战;公司的内部管理出现问题等等。即使股票价格不是因为公司经营状况恶化而是由于其他原因处于下降趋势,彼得?林奇也会毫不犹豫地卖掉它。
  彼得?林奇认为要做到投资赢利就要在比其他投资者更快地掌握各种信息的情况下,尽快作出理性分析。他认为一般而言,公司赢利能力的变化反映到其股价的变化上的时间至少要一个月,时间长的甚至可以长达三年之久。投资者都希望自己能先人一步,在股价上升前买入,在股价上升后获利,但是很少有投资者能做到这一点,而彼得?林奇却能做到。彼得?林奇指出,凭借公司报表是不能够取得先机的,因为公司的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是滞后的。彼得?林奇说自己提前知道公司的经营情况,一般是通过以下两种方法:第一,直接与公司经理通电话或与其内部员工接触了解公司的具体情况。第二,向咨询公司了解该公司在行业中的地位和竞争力。除此之外,彼得?林奇还可以从公司的管理人员对待竞争对手的态度中了解该公司股票的走势,如果公司管理人员对竞争对手强烈批评,则该公司的股票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但是如果他们对竞争对手赞赏有加,则说明本公司的经营能力不行,本公司的股票价格将出现下跌趋势。彼得?林奇做这样的判断是有原因的,他认为没有其他任何人比竞争对手更了解一个公司的经营情况了。
  例如:彼得?林奇对联合旅社的调研。他发现该公司人员对竞争对手拉昆塔汽车旅馆十分敬重,第二天他就造访了拉昆塔汽车旅馆,然后以最快的速度把自己掌管的麦哲伦基金3%的资金投向了拉昆塔汽车旅馆的股票。
  不但如此,在与公司经理进行交流的同时彼得?林奇常常有意外收获。那就是可以了解到该公司供应商和消费者的投资观念。彼得?林奇认为如果建筑公司的人员认为实际的销售业绩比市场认为的还要好,则木材、水泥、石膏等建筑用材企业的股票也将有上涨趋势。但同时,彼得?林奇还告诫说,如果一个人提供的行业信息和他所处的行业相差太远则可信度不高。投资者为求谨慎应该要做更多的研究求证工作和理性分析,否则很容易被一些所谓的“产业领袖”所“忽悠”。比如,如果一个钢铁公司的老板告诉你某造船厂今年钢铁订单增多,那么就能够说明该造船厂业绩开始转好;如果他告诉你某服装厂赢利非常棒,那么他提供的信息就不那么可靠了,投资者一定要作出自己理性的分析,不要轻易盲从。
  彼得?林奇说公司内部管理人员买卖本公司股票的情况,也是投资者作出理性分析的一个重要信息来源。因为作为公司的内部人员,对本公司的了解肯定比外部人员多,在他们买卖公司股票之前一定是得到了该股票能够获利的确切信息。彼得?林奇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管理人员大量购买本公司股票的公司经营业绩都是较好的,而且也几乎没有破产的;如果管理人员大量抛售本公司股票,则说明该公司的经营出现了问题,甚至有倒闭的风险。当然不是所有的管理人员卖出股票的行为都会暗示该公司的经营业绩,比如一个管理人员为了购买房子或汽车出售持有的股票,则并不能说明该公司的经营出现了什么问题。但是,如果公司的一些管理人员一致性地全部抛售该公司股票,那就意味着该公司离破产已经不远了。如果投资者能够根据这些情况,及时地作出理性的分析――买入将上涨的或卖出将破产的公司的股票,那么他就会成功地避免一些经济上的损失。
  彼得?林奇之所以能够在投资的道路上取得成功,还在于他善用身边的事情观察公司赢利能力,根据自己掌握的实际情况作出理性分析。例如,他在看报纸、听广播、看电视时,不仅关注好消息,更加关注坏消息,灾难性的消息对于彼得?林奇来说确是不可多得的机会。不仅如此就连在逛街购物时,他也会留心身边的新事物,以发现更多的投资机会。比如它对苹果、和哈尼斯等公司股票的成功投资,就来源于他使用这些公司产品的过程中。
  当然,彼得?林奇因为没有留心观察而错过机会的时候也是有的。例如:彼得?林奇非常后悔没有大量买入最大的有线电视公司的股票。因为该股价在1977年仅为12美分,在当时它的赢利并不十分优异,而且被债务问题困扰,然而,仅仅用了10年的时间该公司的股票就上涨为31美元每股了,几乎是当初的250倍。彼得?林奇分析了自己的失误之处就在于没有作出深刻的理性分析。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第一,因为在1986年彼得?林奇所在的城市才普及有线电视,所以自己根本无法及时了解这一新行业的价值所在。尽管有人曾经告诉他有线电视的发展潜力,但是没有亲身使用过有线电视的彼得?林奇,还是无法相信有线电视的魅力所在。第二,彼得?林奇竟然忽略了自己的家人都非常喜欢有线电视这一点。例如,他的大女儿玛丽非常喜欢通俗音乐,而小女儿非常喜欢迪斯尼,妻子则非常渴望看到尼克尔迪斯的表演,甚至自己也非常爱好CNN的新闻节目和体育节目。彼得?林奇很懊悔,如果当时能注意到这一点,从而进行更加理性分析,那么他必定能够估计到有线电视的普及潜力,绝不会错过具有无限增长力的有线电视公司的股票。
  彼得?林奇对个人投资者的建议是:对自己认为良好的零售产品,如服务业、食品供应公司等作详细记录,以便据此作出深刻的理性分析。许多个人投资者在购买耐用消费品,如电视、冰箱和空调等,都会向亲戚朋友或专家进行咨询,在进行仔细比较各种意见后才决定购买。但是在购买股票时,他们却不知道作出理性分析,反而是想凭自己的运气获得收益。可想而知,这种不假思索地购买行为往往导致投资失利。所以彼得?林奇说,个人投资者尽管不必同机构投资者一样,每时每刻都进行股票研究,但是也应该像购买耐用消费品一样,集中有限的时间好好研究所要购买的股票,最后作出理性分析。作出这种理性分析所需要的材料就是从留心身边提供较好服务的公司的过程中得到的。并且,从某种程度上说,个人投资者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容易评估一家公司经营的好坏,所以要比机构投资者具有“难以置信的天然优势”。
  同时,彼得?林奇还认为有耐心是投资者能够作出理性分析的前提,因为他本人投资的最好的公司往往是在购买它的股票三五年后,才出现明显的上涨。如果投资者能够保持一定的耐心,则公司在长期内一定会给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相反,如果投资者仅仅关注几个星期的回报率,而不是根据具体材料作一些理性的思考则很难从好公司的股价上涨中获利。尽管彼得?林奇的投资方式是现代派的,但是他认为(,)学中的那一套关于市场有效性理论,股价反映一切信息的观点是十分荒谬的,投资者千万不要轻信这类理论,在投资的时候一定要在自己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作出理性思考。
(责任编辑:孔令孜 HB001)
和讯网今天刊登了《认清理性思考的重要性》一文,关于此事的更多报道,请在和讯财经客户端上阅读。
提 交还可输入500字
热门新闻排行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传真:010- 邮箱:yhts@ 本站郑重声明:和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系政府批准的证券投资咨询机构[ZX0005]。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条理性的重要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