佑基财富有何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

佑瑞持投资-私募基金公司-金斧子私募世界华人首富李嘉诚:我是学佛的人  人们发现,在这个世界,谁布施的越多,谁的财富就越广大!      谁捐献了自己的财富,便得到了全世界回馈的财富:比尔盖茨捐献了90%的财富,巴菲特捐献了92%的财富,李嘉诚捐献了70%的财富……      这些数据,正说明了“布施得财富”的真实因果,世界顶级的首富比尔盖茨、巴菲特、李嘉诚、洛克菲勒、卡耐基等等,他们的现身说法,难道还不足以触动您的心吗?      李嘉诚先生少年经历忧患,12岁便辍学到社会谋生,深深体会健康和知识的重要,同时认为对无助的人给予帮助是世上最有意义的事情,教育及医疗两者更是国家富强之本,他也认识到个人力量到底有限,惟有事业成功,才能对社会和国家作更大的贡献。      所以,早年随着事业进展、行有余力的时候,李先生便热心公益,支持内地及本港的教育医疗事业,于1980年成立了李嘉诚基金会,藉以对教育、医疗、文化、公益事业作更有系统的资助。      历年来,捐款累积逾港币50亿元,其中约占70%透过李嘉诚基金会统筹资助,其余30%则在李先生推动下由旗下企业集团捐出。2006年,向世界宣布将捐出自己资产的70%——大约350亿元股权!      李嘉诚先生是香港首富,也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十大富豪之一。他掌控着香港的经济命脉;经营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垄断着面向中国内地的输电线;享有着来自顶级地产商和零售商的美誉;以及拥有着最大的移动手机运营商的头衔……他大概是香港市场诸巨人中少有的出身贫寒者,少有的长青树,在市场和管理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都成功过的佼佼者。      事业辉煌的李嘉诚夫妇,是众所周知大慈善家和学佛居士。他曾捐资三千几百万港币建立“李嘉诚护理安老院”,该院规模宏大,设备齐全,占地约一千五百平方米,可收容几百名老人在此接受护理和安养。在该院建设过程中,李先生特委派李嘉诚基金会的高级职员、计划经理、办公室经理、高级秘书等专职筹划,使该院在短时间内建成启用,许多老人在此安度晚年。      李先生在香港和内地也广种福田,常常捐助上亿元的巨资,用来做造佛像、修寺庙、造桥铺路、兴办教育、支援医疗、赞助科研、弘扬文化、赈济灾民等等慈善布施。号称世界第一的香港大屿山大佛,李先生是一大功德主。      他的夫人也虔诚信佛,临终遗嘱,后事按佛制办理,李先生及家人一一遵嘱,助其往生。      请记住李嘉诚先生的座右铭:“人生在世,能够在自己能力所逮的时候,对社会有所贡献,同时为无助的人寻求及建立较好的生活,我会感到很有意义,并视此为终生不渝的职志。”    李嘉诚所关心的,并不是自己能挣多少钱,而是关心他手下的员工每一个家庭能生活得好。      李先生的富豪佛教家庭,在港台地区有一定的代表性。他们深信三世因果,深信布施和富贵的内在必然联系,深知慈悲喜舍的精神和举止是佛菩萨的特色。    事实也证明,唯有如此,才能得天时、地利、人和;唯有如此,事业才能兴旺,社会才会祥和。      李嘉诚,身居华人首富的位置,他总是非常坦然地告诉别人:我是学佛的人。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中国看不到。不要说香港也是中国,名义上而已。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舍与得    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比尔•盖茨以其名下的净资产466亿美元,仍排名世界富翁的首位。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世界首富没有自己的私人司机,公务旅行不坐飞机头等舱却坐经济舱,衣着也不讲究什么名牌;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他还对打折商品感兴趣,不愿为泊车多花几美元……为这点“小钱”,如此斤斤计较,他是不是“现代的阿巴公(吝啬鬼)”?
      可另一面的事实显示,比尔•盖茨并不是那种悭吝的守财奴———比如,微软员工的收入都相当高;比如,为公益和慈善事业一次次捐出大笔善款,他还表示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把95%的财产捐出去……看来,这位世界首富跟那种“一掷万金、摆谱显阔”的富翁迥然有异。他是不是富者中的“另类”?他对金钱持有怎样的理念和规则?读了这篇文章,我们当会有所了解,或从中悟出些什么.
    衣裳不求名牌爱买打折商品       在美琳达刚踏入微软的时候,她就被告知,比尔是个非常特别的人。       确实比尔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单从他对待金钱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得出来。对他而言,创业是他人生的旅途,财富是他价值量化的标尺,他曾经说过:“我不是在为钱而工作,钱让我感到很累。”       “我只是这笔财富的看管人,我需要找到最合适的方式来使用它。”这就是比尔对金钱最真实的看法。     盖茨夫妇       事实上,钱既不会改变他的生活,也不会使他从工作上分心。他经常告诉那些向他求经的朋友:“当你有了1亿美元的时候,你就会明白钱只不过是一种符号而已。”       比尔非常讨厌那些喜欢用钱摆阔气的人。他在杂志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果你已经习惯了过分享受,你将不能再像普通人那样生活,而我希望过普通人的生活。”       同所有企业家一样,比尔也在进行分散风险的投资,他除了拥有股票与债券外,还进行房地产投资,以及其他行业投资。虽然比尔是个经营天才,但是他从不认为自己的理财更胜一筹,所以他聘请了一位“金管家”———小他十多岁的劳森,比尔除了让他管理自己50亿美元的私人投资外,还让他管理比尔—美琳达慈善基金会的资金。       比尔总是告诉妻子,自己努力工作并不只是为了钱。对待这笔巨大的财富,他从没有想过要如何享用它们,相反在使用这些钱时却很慎重。他不喜欢因钱改变自己的本色,过着前呼后拥的生活,他更喜欢自由自在地独立与人交往。甚至见到熟人时,还像从前一样热情地与他们打招呼:“哦,你好,让我们去吃个热狗如何?”       在生活中,比尔也从不用钱来摆阔。一次,他与一位朋友前往希尔顿饭店开会,那次他们迟到了几分钟,所以没有停车位可以容纳他们的汽车。于是他的朋友建议将车停放在饭店的贵客车位。比尔不同意,他的朋友说:“钱可以由我来付。”       比尔还是不同意,原因非常简单,贵客车位需要多付12美元,比尔认为那是超值收费。比尔在生活中遵循他的那句话:“花钱如炒菜一样,要恰到好处。盐少了,菜就会淡而无味,盐多了,苦咸难咽。”       所以即使是花几美元钱,比尔也要让它们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婚后,比尔与美琳达很少去一些豪华的餐馆就餐,有时由于工作上的需要才不得不光顾一些高级餐厅。一般情况下,他们会选择肯德基,或是到一些咖啡馆。有时还会一块光顾一些很有特色的小商店,在西雅图有法国、俄罗斯、日本,以及南美一些国家的人开设的商店。在那里可以找到这些国家的一些特色商品。       一次,比尔与美琳达来到一家墨西哥人开设的食品店,这里被公认是西雅图最实惠的商店,刚一进店门,比尔就被“50%优惠”的广告词吸引,在不远处的葡萄干麦片的大盒包装上的确写着这样几个字。比尔似乎不敢相信这个标价。因为同样的商品在本地的一些商店要比这里的价格高出一倍。比尔想得知它的真伪,便上前仔细端详。当他确认货真价实时,才付钱买了下来,并告诉美琳达:“看来这里的确如同人们所说的那样,我今天很高兴自己没有被多掏腰包。”
  对于自己的衣着,比尔从不看重它们的牌子或是价钱,只要穿起来感觉很舒服,他就会很喜欢。一次比尔应邀参加由世界32位顶级企业家举办的“夏日派对”,那次他穿了一身套装,这还是美琳达先前在泰国普吉岛给他买来拍照时穿的衣服,样子还不错,只是价格还不到歌星、影星一次洗衣服的钱。但比尔不在乎这些,很高兴地穿着这套衣服参加了这次会议,他生活的信条就是:“一个人只要用好了他的每一分钱,他才能做到事业有成、生活幸福。”       平日里,如果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会议,比尔会选择便裤、开领衫,以及他喜欢的运动鞋,但是这其中没有一件是名牌。     再富也不能富孩子       比尔认为,自己的成功只与个人努力有关,而与金钱多少没多大关系。确实,比尔几乎所有创业的钱都是他自己在上学之余打工挣来的,而从来没有向父母伸过手。几乎所有人都钦佩他这点。       现在,微软公司的员工所得的各项收入,即使在美国也是最高的。比尔也从不吝啬对员工发放一些奖金。早在创业之初,公司总经理的年薪就达到了22万美元,而那时,比尔每年只领取13万美元。他认为,自己对公司做出的贡献并不是最大的。       在微软还有一些让人不敢相信的数字,每年都会在几千名员工中产生几十个百万富翁。比尔认为,这些钱只是他们成功的象征而已,除此之外,他不觉得还有什么意义。       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有问题出现时,比尔都不会首先想到用钱来化解一切。他甚至没有自己的私人司机,也从没有包机旅行过。对他来说,钱失去了它对一般人那样的诱惑力,他始终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他也承认,自己的这种看法和行事方式,在许多人看来也许并不是一个榜样。       美琳达曾经抱怨比尔说:“我们的家庭显得如此特别,总会招来别人的非议,他们会说你是个喜欢出风头的人。”       比尔笑着告诉美琳达:“这是不可避免的,当初我在求学的时候,也有人说我是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可我并不这样认为。我很珍惜每一分钱,我从来都是这样的。”       比尔父母本身的经济收入很丰厚,对于儿子的富有,他们持有什么看法呢?每每有人拿这个问题问比尔,比尔总是不正面回答,而是用玩笑的口气说:“我不炫耀给他们看就是了,我会把钱藏起来,埋在草坪下面,现在草皮都鼓了起来,我希望天不要下雨。”       谁都知道,西雅图的夏天是不可能不下雨的。后来,比尔认真谈了自己的观点:“我赚的钱对我的父母来说一点意义也没有,真的,我的钱对我与他们之间的关系一点影响也没有。如果我们中谁生病了,我们可以请最好的医生,钱在这一点上会有点用。但是一般情况下,我们不会谈论钱的问题。”       的确,即使现在,他也很少谈家庭用钱的话题,但他已经向美琳达保证过,在有生之年把95%的财产捐出去。       众所周知,比尔与妻子都十分疼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在满足孩子们的一些要求上,他们绝对是一对吝啬鬼。比尔从不会给孩子们一笔很可观的钱,当小儿子罗瑞还不会花钱,但女儿珍妮佛已经可以拿着一些零用钱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时,罗瑞总是抱怨父母不给自己买他最想要的玩具车。比尔有自己的说法,他认为:再富也不能富孩子。       的确,在钞票中长大的孩子,他们的养尊处优终将会让他们一事无成。所以比尔夫妻二人宁愿将这些钱捐给最需要它们的人,也不随意交给孩子挥霍。比尔甚至公开表示过:“我不会将自己的所有财产留给自己的继承人,因为这样对他们没有一点好处。”     该花的钱一点也不吝啬       在私人的金钱花费上,比尔非常节制,但是在事业上,有时他会不惜重金让自己的产品打入市常起初,微软公司的DOS、Windows软件是搭配在个人电脑上的,这样可以让电脑的购买者产生一种想法:这些软件是完全免费的,最终使Windows系统软件在市场上的占有率高达90%。在微软推出DOS的时候,IBM虽然与其选择的几家软件公司进行了合作,但是操作系统都是作为配件选购的,消费者可以自行决定购买哪种产品
  沙发好
  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时候,比尔会不惜一切代价取得市场,那时,他并不在乎钱的问题。在占领DOS市场的时候,其他软件价格都在50-100美元,而比尔会以接近免费的低廉价格,即1.5美元推出自己的产品。正由于微软公司操作系统的普及,客户会认为这些系统整合得很好,便会一同购买微软公司的其他软件。       当互联网逐渐发展起来的时候,微软为了与网景抢占网络浏览器软件市场,比尔决定免费赠送客户大量的软件、使用手册与免费的电话服务。相比之下,网景的行销则显得很保守。虽然,这些让微软一时亏损许多,但是却由此获得了大份额的市常凡是做过营销的人,都会明白这些,产品销路不畅的问题对一些小公司来说特别重要,如果以很低的价格出售自己的产品,对他们来说也是非常危险的。但是比尔更清楚,一旦自己的产品成为行业标准,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价值,所以他一直告诫美琳达,不要为了在营销上少花钱而绞尽脑汁。     微软掌门人坐经济舱       让美琳达感受最深刻的一点是,微软的员工都非常懂得节俭。因此一些人称这是微软的“饥饿哲学”。比尔告诉他的员工:“我们赚的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是我们的血汗钱,所以不应该乱花,应花在刀刃上。”       从微软创业时起,比尔就非常注重节俭。一次,兼任微软总裁的魏兰德将自己的办公室装饰得非常气派,比尔看到后非常生气,认为魏兰德把钱花在了这上面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他对魏兰德说微软还处在创业时期,如果形成这种浪费的作风,不利于微软的进一步发展。       即使在微软开始成为业界营业额最高的公司时,比尔的这种作风也没有改变过。1987年,还是在比尔与温布莱德相好的时候,一次,他们在一家饭店约会,助理为他在该饭店订了间非常豪华的房间。比尔一进门便发呆了,一间大卧室、两间休息室、一间厨房,还有一间特大的、用于接见客人的会客厅。比尔简直气蒙了,禁不住骂道:“是哪个混账东西干的好事?”       比尔一年四季都很忙,有时一个星期要到四、五个国家召开十几次会议。每次坐飞机,他通常都坐经济舱,没有特殊情况,他是绝不会坐头等舱的。       有一次,在美国凤凰城举办电脑展示会,比尔应邀出席。主办方事先给比尔订了张头等机舱的票,比尔知道后,没有同意他们的做法,然后硬是换成了经济舱。还有一次,比尔要到欧洲召开展示会,他又一次让主办方将头等舱机票换成经济舱机票。       比尔几乎很少回家吃午餐,通常他会在公司以汉堡包当午餐,这已经成为他的习惯。有一次,办公室来了一位新秘书,名叫里卡,为了庆祝她的生日,比尔特意带着她,以及米丽亚娜•露宝与其他几个职员来到一家高级饭店,每个人都点了酒与风味菜肴,只有比尔点了酒与汉堡包。美琳达后来抱怨说:“你为什么不点些菜,你那样会让里卡感到难堪的。”       比尔笑笑说:“我就喜欢吃汉堡包,没想那些。”       在与员工平时相处中,比尔从不像是个有钱人,他常对人说,与其说他有钱,还不如说他是“软件产业的卓越开拓者与领导者”更让他感到兴奋。他不喜欢什么事都与钱挂在一起,把金钱看成万能。一次,他在出席会议的时候,主持人给他租了一辆高级轿车,他硬是拒绝了,然后租了一辆很普通的汽车前往会常在微软,比尔已经成为员工,尤其是一些新员工的榜样,他的作风感染了许多人。所以微软员工的朴素也是很出名的。这并不是说比尔吝啬,或是小气,他是在锻炼自己的意志力,也是在培养员工的艰苦创业精神,无疑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精神
  世界首富、头号慈善家、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又出大手笔:当地时间1月25日,他和妻子捐出7.5亿美金帮助非洲儿童!是什么驱使比尔-盖茨夫妇一次次地捐出如此大的手笔?是什么让他决定最终要把95%的家产回报给社会?比尔-盖茨这样大做善事到底又图什么呢?夫妇俩的慷慨又能给世界什么样的启示?英国《卫报》的招牌记者莎拉-博斯莉对比尔-盖茨进行了独家采访,试图解读这个超级富豪的内心世界。
        ★溯根:他们为什么总在捐?
      当地时间1月25日晚19时,夕阳西下,五彩斑斓的灯光映射在西雅图雷蒙德大街上,来来往往的车辆川流不息。
      窗外喧嚣的世界与室内寂宓的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间办公室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宽敞明亮,高雅却不奢华浮躁,让人觉得非常舒适。
      洁白无瑕的墙壁上挂着一幅灰色调的浮雕,地上铺着一块棕色的大地毯,踩上去软绵绵的,这就是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的办公室。
      这对世界上最富有的夫妇坐在一张硕大的山毛榉办公桌后,神情愉快讲述两人与慈善事业的不解之缘。
      一脸幸福的梅琳达依偎在比尔-盖茨的身边,侧身倾听丈夫侃侃而谈。“电脑狂才”比尔-盖茨给人的感觉一向是精明强势,但是现在坐在妻子面前的他,目光中少了几分凌厉,多了几分爱意。健谈的比尔-盖茨的开场白就很精彩:“如果认为我是为了给‘发达国家的人都很吝啬’这句话平反才捐这么多钱,那就大错特错了!我没有任何政治目的,只是想让非洲的那些儿童能过得好一些!”
      ★重誓:要把95%的家产献给慈善事业
      记者连夸比尔-盖茨做法与众不同,在众富豪们在股价狂跌的时候纷纷攥紧自己腰的时候,他却捐出更大数额的金钱。对记者的夸奖,比尔-盖茨不以为然地说:“在慈善事业上没有什么眼光独特还是平庸这样的说法。经济越萧条,需要帮助的人就越多。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口袋中的钱少了,就不帮助别人了!”
      据世界《财富》杂志统计,盖茨夫妇现在的总资产已经高达460亿美金,连续多年稳居世界首富的宝座。凭借自己的睿智而发家的比尔-;盖茨其实也把钱看得很重,他不像一些有钱人那样挥金如土,更没有花天酒地,他曾经说过:“我要把我所赚得的每一笔钱都花地有价值,不会浪费一分钱!”
      盖茨正在实现自己的诺言:在一次公共场合,比尔-盖茨曾信誓旦旦的表示:“我要将我和妻子的95% 的资产捐献给世界的慈善事业!”记者再次提及此事,对此,比尔-盖茨的回答仍然是:“是的,这是一个雷打不动的决定!我不知道这些钱够不够多,但是我知道这些钱是远远不够的!我要做的是尽我最大的努力做我该做的事!”
      ★善源:父亲开启了他的善心
      记者最想知道的是比尔-盖茨的“善源”:是什么驱动了他慈善的念头?
      比尔-盖茨的回答非常简明:“是我的父亲!是他给我的一张图表促使我对慈善事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虽然已经记不起具体的日子,但是比尔-盖茨仍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景:“那天下午,我正在办公室里研究一个新软件,我的父亲突然来到办公室,手里还拿着张纸。纸上画了个图表,内容是每年死于轮状病毒的非洲儿童的人数,有好几百万!我很震惊,因为这种病在美国早已经消失了。刹那间,我突然间意识到,慈善家们做得还远远不够!”
      如今的老比尔盖茨很为儿子的慈善作为感到骄傲。这位老人表示,他对退休后的生活感到很幸福。这位73岁的前律师现在将大部分时间花在把儿子的钱花到世界各国的健康和教育善款机构的活动中。
      ★感动:母爱没有贫富差别
      相比于侃侃而谈的比尔-盖茨,妻子梅琳达就显得恬静了许多,她说:“每个人都清楚,我们取自社会的东西终究还是要还给世界的,只是方式和方法不同!我和丈夫的哲学是:我们要把世界首富的身份和作用发挥到极致,要采取最有效的一种方式把我们的钱财花到最恰当的地方,这就是我们眼中的慈善事业!”
    佛商曹德旺    曹去了,灵石寺整修的资金有了着落,那是1988年。之后到现在,曹德旺多次捐款给灵石寺,达两千多万。目前,灵石寺清丽、壮观,坐落在群山之中。    由于灵石寺得到休憩,最近一些年,有多名僧尼来到这里修行,达到了近百人。慧本法师说,曹德旺除了捐款修寺院,还出资组建了律学堂,僧尼们每天在这里诵经、她们每个月生活费大概在4万元左右,这笔资金也来自曹德旺的捐助。    慧本法师给我倒上一杯茶,用甘冽的山泉水泡的,十分清香。窗外,雨、还在下。    不仅是灵石寺,福清县内多座寺院都得到了曹德旺的捐赠。现在,你如去福清,在新老城交汇处一座大庙宇正在修建,资金也是来自是曹德旺。    目前,最大的一笔是曹德旺老家高山镇的那座寺庙,由于涉及到要搬迁学校、并重新修建,需要资金大概3亿。工程正在进行之中。    曹德旺对腾讯财经说:“我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我认为一个真正事业有成的人,应该本着一种非常感恩和感激的心情处事,而我向社会捐款也是一种比较粗浅的表达方式”。     今年,“中国十大慈善企业家”——曹德旺不仅捐寺庙,而且向玉树、南方灾区大量捐款,已经达到了10亿元。足足可抵上一个小县城一年的财政收入,10亿不是个小数目。    可是曹德旺认为,这是“小善”,他要退休了,要找点事做,现在找到了最快乐的事情——捐钱。     捐款是一种“共享”     曹德旺的办公室很大、很气派,硕大的办公桌、大鱼缸、自己和小孙子的照片、山水画,还有放在屋子中央那尊十分显眼的佛像。     办公桌上没有电脑,只要厚厚的文件和《金刚经》。曹德旺说,他虽然捐了很多寺院,也是佛教徒,但他不会专门去烧香拜佛。     他说,佛家提倡的是修行,修行要修出公德,什么叫公德?公平是公,施予是德,虔诚是公,真实是德。     宗教就这样神奇,通过信念和教条指引人生。佛教强调因果关系,感恩、无求。    改革开放后,先富裕起来的中国企业家,开始在思考和实践着这些问题。根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企业家群体中,60%信奉宗教。这里包括马云、张瑞敏、潘石屹等等。“佛商”是一个继儒商、道商之后出现的一个新词汇。   
  一生放生,一生财源滚滚的中国首善【陈光标】!    善哉!富而有德,德富财茂!陈光标:富而思源慈济天下    希望人人布施行善!陈光标:我捐款的数量一年比一年多,这说明生意越好,捐的越多,得到的越多。2009年,我不但没有裁员,我们公司还招聘了600多人,我的人均工资大概在3600元,我感觉到好人有好报,对社会的回报,社会无形也对我的回报。      1:父母言传身教儿时即助人为乐  
“我的父母都是农民,虽然家里非常贫穷,但他们从小就教育我要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陈光标觉得,自己现在热衷于慈善事业缘于父母的言传身教。    今年39岁的陈光标出生于江苏泗洪县天岗湖乡,那是一个以穷困闻名的地方。靠种地为生的父母生育了5个孩子,但在陈光标两岁的时候,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因为家庭极度贫困,先后饿死。    在贫穷的环境中长大,有的人会走上错误的道路,然而陈光标从小感受的善良的父母的影响:一方面发奋图强,一方面帮助苦难的人。      陈光标回忆说,“8岁那年,弟弟降生了,妈妈的奶水不够,但我亲眼看到热心的妈妈帮助同村一个奶水更少的母亲哺育孩子。那时我很不理解,问妈妈为什么这么做。妈妈笑着说,你小时候也这样啊,那时隔壁孩子的妈妈奶水不够,我也喂过他呢。你要记住,我们虽然穷,但也要尽自己所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父母的基因传给陈光标,使他从小就天性善良。看到别人卖青蛙,因为听老师讲“青蛙是益虫”,他就买回来放生;12岁那年,看到有人要宰杀耕牛,他偷偷的将牛放了。      如今,这样的善良伴随他:见到自来水龙头滴水就要拧紧,街头倒地的自行车他会扶起,在菜场见到青蛙、乌龟他就要买来放生。据说,他放生到玄武湖里的青蛙、乌龟等大概要按吨计了。  
“当时,听妈妈说我家隔壁的小伙伴也因为交不起学费面临辍学,我二话没说,自己跑到学校帮他交了一元八角钱的书本费。当他妈妈看到那些书的时候,拉着我的手流下了眼泪,一个劲地和我说谢谢。这让我第一次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和自豪。”陈光标说,也就是从那时起,他许下心愿:如果自己今后有了钱,一定要帮助更多的人。  
    2:年少的陈光标开始不断找寻致富的途径。    13岁暑假的时候,开始每天骑着自行车跑十几里路去卖冰棒。后来,陈光标又做起贩粮的买卖,从开始的骑自行车贩粮到用拖拉机贩粮;从一天赚个5、6元钱到一天能挣到300多元钱,陈光标在致富路上尝到了甜头,17岁那年暑假结束的时候,陈光标挣了两万元钱,成了全乡第一个“少年万元户”。陈光标正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逐渐显现了经商的才干。    在从商磨练的同时,陈光标并没有荒废他的学业,他做生意都是利用课余或是节假日的时间,他一直保持着良好的自学习惯。1985年,陈光标考入南京中医药学院,毕业后,他开始了创业淘金的征程。他看到新近上市的耳穴疾病探测仪,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但却没有直观性,患者不能直观地看到探测结果,就拿出仅有的3000元钱请专家提供指导,按照自己的想法给耳穴疾病探测仪做简单的改进,安装上显示器外壳,输入生理图像,这样患者只要手握仪器的两个电极就能在显示器上直观地看到自己身体哪个部位有疾病。这个被陈光标命名为“跨世纪家庭CT”的新仪器,不但获得了国家专利,而且一上市就广受好评,原来100多元的样机改装后卖到了8000多元。凭借着自己过人的智慧和艰苦卓绝的精神,陈光标终于掘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1997年,陈光标一次山东泰安之行,发现了人生的第二桶金。当时的泰安盛产灵芝,而且价格较低,200元一公斤,对治疗慢性病有良效,陈光标敏锐的目光发现其中大有商机,“灵芝好是好,可食用不方便,如果能磨成粉,制成胶囊服用就方便多了”,带着这个令自己都兴奋的想法,他敲开了南京大学和省各大医院专家的大门,请南京大学专家做广告策划,再请医院做临床报告。拿到生产许可证后,他又筹款到上海买了6台胶囊生产机,再赴山东泰安大量收购灵芝粉,回来制成灵芝胶囊销售。这样一来,200元一公斤收来的灵芝制成胶囊后,售价达到2000元一公斤,这使陈光标收益颇丰。而更令陈光标感到高兴的是,他开发的“灵芝胶囊”项目促进了山东泰安的“灵芝经济”,带富了一方百姓,泰安市政府还因此颁发给陈光标特殊津贴。  
    3:投身环保视循环经济为行善    2000年,陈光标组建了江苏黄埔投资集团,刚开始主要业务是收购银行不良资产,进行整合、盘活再出让,后来的一次机会,使他对循环经济发生了兴趣。当时南京城运会旧址附近的房屋需要拆除,南京市领导找到陈光标,问他愿不愿意接手,陈光标表示愿意试试。结果一接手才知道,这里简直就是一座富矿,仅拆下来的废旧钢材就卖了400多万元,刨去人工等成本,净赚285万元。     废旧的钢材可以卖给钢铁厂,报废的车胎可以清洗切块机成粉做塑胶跑道和农用车胎等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变废为宝,减少污染,利于环保。以后,陈光标又将这一循环经济模型,移植到废旧家电、电脑、生产设备甚至高速公路设施方面,在为自己带来倍增效应的同时,陈光标找到了自己价值所在:“创造不止、回报社会”。他认为,捐款捐物是一种慈善,而搞好环保,搞好循环经济,造福社会和子孙后代也是一种慈善,他决心做一个慈善家,用多种方式报效社会。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陈光标在委员的两会提案稿中,除了“慈善不分国界、不分民族、不分信仰”,“投身慈善乐在其中”,“财富如水,应该学会分享”等慈善思想外,“企业发展必须坚持环境保护”,“不能牺牲子孙后代活下去的条件”等公益环保观点也频频闪现,处处充溢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4:及时行善捐赠比例越来越高    陈光标说,许多企业家50岁以后开始行善,我理解他们;但是我自己的想法是及时行善。因为真正的行善应该伴随一生。    早在1996年创业之初,陈光标就开始投身于慈善捐助活动之中。那年陈光标刚刚创立南京金威利电子医疗器械公司,一年的收入不到20万元,就拿出3万元资助一个安徽的白血病患者。2002年以来,陈光标领导下的江苏黄埔向南京市公安消防局捐助近千万元,用于消防公益宣传。2003年非典期间,陈光标又向江苏省医疗机构捐赠了800台远红外温度检测仪和200万元现金,用以支持“抗非”事业。2004年底,东南亚发生海啸,陈光标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向海啸灾区捐出了300万元。    截止到目前,陈光标捐助面涉及20多个省,受益人口达到20余万人,累计捐款捐物超过6亿元,成为中国首善。    记者曾经问陈光标:“你捐了那么多钱,会不会把公司压垮?”陈光标说,不会的。最初刚刚做生意的时候,拿出净利润的5%用来捐赠,然后增加到10%,再后是15%,逐步增加到目前的30%左右。虽然捐赠比例逐步大幅度提高,但是企业不仅没有垮,而且越来越壮大!  
    5: 善待员工捐赠只雪中送炭     对于社会上素不相识的人,只有对方有难处,陈光标总是慷慨捐赠,甚至还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那么,对于身边的员工和同事,陈光标又如何呢?是否赞同热心公益的同时却苛责自己的员工的做法?“我不赞成!”陈光标明确予以否定。他说,在自己的公司里,他把3000多名员工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挣来的钱首先用于提高他们的收入,所以公司职工的收入在当地名列前茅。在此基础上,公司还设立了慈善基金,从赢利中拿出20%-30%的部分投入到基金中,确保那些遇到生活困难的职工得到有效接济。  
    “员工是企业的财富,是我最亲近的人,我们首先让员工有高收入;对于家里遇到危难的职工,我们决不会让他们因为钱而犯难”。陈光标说,公司实行高工资制度,司机月收入有时能达到1万。一定要让职工感到:在这家公司工作,待遇是最高的。有的职工家人得了急难病症,公司一给就是10万。    5月13日,陈光标公司的救援队伍赶到灾区现场后,陈光标给120名操作手开了一个小会,向员工们承诺:他们在灾区工作的工资,将从平时的每月5000元增加到2万元,而且每5天发一次。这极大地鼓舞了士气。目前,一线员工的补助完全准时地划到了他们的银行卡上。  
    对于慈善事业,陈光标的思考是:“做企业,我一直坚持诚信做企业,坚持守法经营,我不想贪多求快,有多少钱做多大事,都是拿自己挣来的钱进行扩大再生产,每一笔钱都是实实在在赚来的,这也是我能够放心捐赠的底气所在。熬过严冬的人最知道太阳的温暖。所以,我们董事会规定,我们的捐赠只雪中送炭,不锦上添花。  
    定向在基础教育、孤残儿童、老少边穷和突发灾难四个方面。”虽说是一个企业家,陈光标绝不以慈善捐助来谋取生意上的好处。多年来,他一直遵守着“搞慈善的地方不投资,投资的地方不搞慈善”的原则,坚决把企业利益和慈善捐赠分开。    6: 为国分忧温总理“向你致敬”    5月23日清晨,陈光标从成都市赶往绵阳向灾民发放收音机,上午9时许,在绵阳市九洲体育馆安置点,他遇到了前来看望恢复上课师生们的温总理。
  “我知道你,你是有良知、有感情、心系灾区的企业家,我向你致敬。企业家不但要有经营的理念,还要有爱心、有灵魂。谢谢你们!”总理紧紧握着陈光标的手,一字一句深深温暖了陈光标的心。    “总理的话是对我做慈善多年来最大的认可,我觉得所做的一切都值了。”陈光标仍清晰地记得和总理的交谈。“企业家做慈善,就是尽力为政府分忧、为社会解难。”“人是要有良心和爱心的。我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企业家,当年是国家供我上的大学,后来开公司也是靠党的政策,所以我始终认为我的财富不只属于我个人。当国家遇到危难时,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感到很幸福。”在亲赴灾区之前,陈光标已委托中国扶贫基金会为灾区捐款650万元。但他仍然不满足,在去灾区前将200万元资金通过银行转到四川,到了四川后提出钱款分别散发给灾民;到了灾区后,他一方面抢险,一方面指示公司总部源源不断的向灾区输送急需物品,一共捐赠785万元现金,60台大型机械、600台教学电脑、3300顶帐篷、2.3万台收音机、1000台电视机、1500台电风扇、8000个书包和文具、170吨大米。甚至临走时,他们把自己的10多万元的生活费也留给了灾区的孩子们。    6月1日,陈光标在绵竹东汽幼儿园里和孩子们做游戏时,听孩子们说自己家的房子被震垮了,陈光标掏出了身上仅有的一张名片押“孩子,把叔叔的名片给你爸爸,让他给我打个电话,叔叔给你们建。”结果孩子们也纷纷说要建房,陈光标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念给孩子们听,让他们记下,回头告诉自己父母。    7:高调行善唤起更多人加入    陈光标常说,他也是一个普通人,他之所以取得了今天的成绩,是因为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在商场闯荡这些年,陈光标从不抽烟、很少喝酒,更不参与赌博,也不出入夜总会、歌舞厅等场所。闲暇的时间,陈光标坚持读书学习,这已经成了他多年的习惯。他读书涉猎很广,这有力支撑了他的事业,也极大地提升了他的个人境界。    陈光标在接受采访时,一再表示,是邓小平改变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们企业家的今天,所以我们赚的每一分钱里都有人民的无形股份,我们应该与政府共同履行社会责任,与社会共同分享财富。    从10岁时帮小伙伴交的1.8元书本费,到2007年价值1.81亿元的捐赠,陈光标以实际行动实现着自己儿时“帮助更多的人”的心愿。    近10年来(汶川大地震前),陈光标累计捐款捐物实际到位5.13亿元,其中现金就高达3.76亿元,共捐赠车辆93辆,捐建希望小学121所、乡卫生院27个、养老院16所,为偏远农村修建乡村公路91公里。    在日的《人民日报》“人民论坛”上,他发表了一篇题为《富而有德,德富财茂》的文章,以他自身的实践,提出了“资本和道德”的命题。他号召“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企业发展的成果,应当成为企业家的价值观”。    在陈光标的感召下,许多企业家踊跃参加慈善事业。曾有一位企业家拉着他的手说:“光标啊,你做了那么多的好事,让我也不得不做啦。”    放生、救苦、捐助穷人、资助弱者、关心弱者、做好事的人永远吉祥如意。因为种善因得善果!好人一定会有好报的!希望人人助人为乐~天天快乐!愿每个人都放生、救苦、捐助穷人、资助弱者、关心弱者、做善事迎来辉煌人生!  
  排名 姓名 07年捐赠总额(万元) 捐赠方向 捐赠方式 5年累计捐赠总额
(万元) 单位 职务   1 陈光标 18100 社会救助、助学 直接捐赠 47500 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 董事长   2 刘沧龙 14891.78 助学、社会救助、公益
直接捐赠 35637.62 四川宏达集团 董事局主席   3 黄如论 10307 医疗、文物保护、救灾 直接捐赠   世纪金源集团 董事局主席   4 王健林 9431 扶贫、救灾、社会公益 捐给民间组织、直接捐赠 17144 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   5 朱敏、徐郁清 7665.2 教育 直接捐赠   赛伯乐中国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董事长   6 董才平 6000 教育 直接捐赠 11900 中天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董事长   7 黄少康、叶志如夫妇 4861 医疗 捐给民间组织   深圳市百利宏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董事长   8 王振滔 4799.3 社会公益 捐赠机构、活动 10500 奥康集团有限公司 董事长兼总裁   9 李金元 4200 救助 捐给民间组织   天狮集团 总裁   10 袁熙坤 3945.88 文化 捐给民间组织   金台艺术馆 馆长   11 王祥林 3500 福利 成立基金会   北海喷施宝公司 董事长   12 李德文 3000 教育 直接捐赠   福建金帝集团 主席   13 王翔 2530.6 扶贫、助学 直接捐赠、设立基金 4000 江西民生集团有限公司 董事长   14 孙荫环 2516 社会公益 直接捐赠、捐赠机构 16773.59 亿达集团有限公司 董事长   15 杨卓舒 2403.45 社会公益 直接捐赠
98833 卓达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 总裁   16 陈逢干 2200 社会公益 直接捐赠、设立基金 3140 宁夏石嘴山市大榆树沟煤炭产销有限公司 董事长   17 袁亚非 2050 慈善 南京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南京市光彩基金、江苏省慈善总会 3000 三胞集团 董事长   18 古润金 2018.5 扶贫、文化、环保、社会公益 捐给民间组织、直接捐赠 15000 完美(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 董事长   19 马明哲 2000 宋庆龄基金会 捐给民间组织   中国平安集团 董事长   20 陆亚萍 1820 慈善 直接捐赠   亚萍集团 董事长   21 余汉江 1580.3 社会公益、环保 直接捐赠 4832.32 湖北宇济房地产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总经理   22 李家杰 1500 教育 直接捐赠   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 副主席   22 滕尚福 1500 慈善 直接捐赠   徐州环宇钼业有限公司 董事长   24 朱留洪 1400 新农村建设、慈善 直接捐赠 2596 常州金坛县华盛园林装潢有限公司 董事长   25 袁志伦 1389.52 社会公益、助学 直接捐赠、捐赠机构 3000 重庆博赛矿业集团有限公司 董事长   26 原立宪 1365.9 社会公益 直接捐赠   大连普兰店市房地产修建公司 项目经理   27 匡俊英 1268 教育 捐给民间组织 5915.98 北京万国图书城 总经理   28 金庸 1004.54 教育 直接捐赠     作家   29 李宁 1000 教育 直接捐赠   李宁公司 董事长   29 王填 1000 扶贫 捐给民间组织   步步高商业连锁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   29 孙甚林 1000 扶贫 教育 捐给民间组织   南方集团 董事长   29 许景南 1000 社会公益 直接捐赠   泉州匹克集团 总经理   29 过鑫富 1000 医疗 直接捐赠   杭州鑫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   29 胡永成 1000 教育 捐给民间组织   浙江宁波龙盛航运有限公司 董事长   29 林圣雄 1000 教育、医疗 直接捐赠   浙江圣雄集团有限公司 董事长   29 赵凤鸣 1000 扶贫 直接捐赠   吉林省公主岭市振兴大厦 总经理   29 许景南 1000 救灾 直接捐赠   泉州匹克集团 总经理   29 王正伟 1000 社会福利 成立基金会   福建省金爵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董事长   29 丁金朝 1000 教育、扶贫、文体 直接捐赠   三兴体育用品有限公司 董事长   29 吴华春 1000 教育、社会公益 直接捐赠   晋江兴业皮革有限公司 董事长   29 庄树新 1000 教育、社会公益 捐给民间组织   丰盛集团 董事长   29 郭镇义 1000 社会福利 捐给民间组织   万龙集团 董事长   29 邱季端 1000 教育、社会公益 直接捐赠     董事长   29 吴荣光 1000 文体、教育 直接捐赠 香港华星投资有限公司   董事长   29 吴汉杰 1000 社会公益 直接捐赠 鸿星尔克集团 鸿星尔克集团 董事长   46 李嘉诚 986.3 教育 直接捐赠   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董事局主席   47 李惠荣 944 教育 直接捐赠   燕春发展有限公司 董事长   48 李东生、魏雪夫妇 800 教育 捐给民间组织   TCL集团\普乐普公共关系顾问有限公司 董事长\董事总经理   49 曾宪梓 700 救助 直接捐赠   香港金利来集团公司 集团主席   50 董配永 680 社会公益 直接捐助 3510 华夏董氏兄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董事长   51 李彦群 671 公益捐赠 直接捐赠、捐赠机构 1559 吉林省工贸集团有限公司 董事长   52 周明德等人 650 教育 直接捐赠   北京凤凰城集团 董事长   53 卢自君 580 助残 直接捐赠   北京市百兴盛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 董事长   54 胡长源 515.44 社会公益 捐赠机构 1090.58 宁波兴业电子铜带有限公司 董事长   55 梁振英等人 500 教育 直接捐赠         55 陈红天 500 文化 直接捐赠   深圳祥祺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董事长   55 许胜雄 500 教育 直接捐赠   金宝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   55 李静 500 扶贫、教育 捐给民间组织   南方华侨贸易有限公司 董事长   55 段锡铭 500 教育 直接捐赠         55 钟江波 500 社会公益、教育 “新景地”慈善基金   厦门新景地集团有限公司 董事长   55 郑六和 500 教育 捐给民间组织   泉州宝峰鞋业有限公司 董事长   55 丁宗寅 500 社会公益 直接捐赠   斯兰集团福建有限公司 董事长   55 黄忠炫 500 社会公益 直接捐赠   泉州天宇化纤织造公司 总裁   55 洪清凉 500 社会公益 直接捐赠   福兴集团 董事长   55 吴辉体 500 社会公益 直接捐赠   香港永隆集团 董事长   55 林积苗 500 社会公益 直接捐赠   宏维集团 执行总裁   55 吴光明 500 慈善 直接捐赠 800 江苏鱼跃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   68 张永珍 473.75 医疗 捐给民间组织   全国政协 常委   69 韩敬远 370 社会公益、教育 直接捐助 3000 河北省津西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   70 李贤义 360 社会公益 直接捐助         71 潘亚文 359.8 助残、社会公益、文化 直接捐助、捐助机构 1590 北京中奥联合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董事长   72 秦太宏 325.2 救灾、光彩事业 直接捐赠 1372.2 泰宏集团 董事长   73 平安女士 320 助学、社会公益 直接捐赠         74 雷明 310 助学,体育事业 直接捐赠 401 大连雪奥生物工程医药技术有限公司 董事长   75 王亚南 300 扶贫 社会公益 成立基金会   通达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主席   75 杨永达 300 社会公益 捐给民间组织   达狮雄集团 董事长   75 陈展垣 300 教育 成立基金会   宏澳服装织造公司 董事长   75 许玉英 300 社会公益 捐给民间组织   福建宏毅集团 董事长   75 龚清海 300 社会公益 捐给民间组织   万众(投资)发展公司 董事长   75 陈进富 300 社会公益 捐给民间组织   永嘉源投资(北京)有限公司 董事长   75 陈新民 300 社会公益 捐给民间组织   冠宏(中国)有限公司 董事长   75 谢政达 300 医疗、教育 直接捐赠   台湾慈心慈善事业基金会 董事长   75 何必奖 300 教育 捐给民间组织   温州商会 会长   75 王继元 300 助学 直接捐赠 437 大连第一互感器有限责任公司 董事长   75 陈凌 300 慈善 直接捐助 5215.23 常州天禄建设开发公司 总经理   86 张忠良
291 社会公益 直接捐赠 619 浙江中兴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兴瑞电子有限公司 总裁   87 陶韦臣 290 社会公益 直接捐助   贵州仁怀茅台镇珍藏酒业有限公司 董事长   88 杨谨旖 280 社会公益 直接捐助   新英冠外国语学校 校长   88 郭丽双 280 教育 直接捐助   东方美亚投资有限公司 董事长   90 朱玉林 270 孤儿救助 直接捐助 5000 白山市育林孤儿院 院长   91 江峰 260 文化艺术 直接捐助     旅意歌唱家   91 张乐熙、刘增钦 260 教育 直接捐赠         93 宋志平 245.7 社会公益 捐赠机构、活动 718.9 吉林康乃尔药业有限公司 董事长   94 林东 209.51 助学、扶贫 捐赠机构   东井圆佛会 会长   95 韩亮 200 慈善 直接捐助   宏大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董事长   95 李月华 200 教育 直接捐赠   香港金利丰集团 总裁   95 王立文 200 福利 捐给民间组织   香港金龙皇制衣厂有限公司 董事长   95 齐宏 200 教育 捐给民间组织   北京康正宏基房地产评估有限公司 董事   95 蔡得 200 救助 捐给民间组织   贵联集团有限公司     95 潘石屹 200 教育 直接捐赠   SOHO中国有限公司 董事长   95 蔡志标 200 蔡志标慈善专项基金 捐给民间组织   泉州市教育基金会 名誉会长   102 刘銮雄 192.84 教育 直接捐赠   香港刘銮雄慈善基金 会长   103 刘鸿业 190 医疗 直接捐赠 925 青岛民建医院 董事长   103 蓝勇 190 助学助残 直接捐助 1265 贵州灵达房地产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103 周喜玉 190 社会公益 捐赠机构 3800 大连冶金轴承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   106 刘芳勇 183.6 教育 捐给民间组织   武汉一百分教育电子产品有限公司 总经理   107 马国君 181 社会公益、助学 捐给民间组织、直接捐赠   大连金宸集团有限公司 董事长   108 齐峰 180 社会公益       歌唱家   109 杜国强
178.28 教育、社会公益 直接捐赠 800 宁波大发化纤有限公司 总经理   110 王永川 170.5 社会公益、助学 捐赠企业、直接捐赠 100 大连鼎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董事长   111 石克荣 166 社会公益 捐助机构、活动 19897 三河汇福粮油集团 董事长总裁   112 汤燕雯 162 慈善 直接捐赠   常州市长兴集团有限公司 董事长   113 廖僖芸、罗雪儿夫妇 151.6 新长城 捐给民间组织   澳门新福利公共汽车有限公司 总经理   114 杨澜 150 教育 直接捐赠   阳光文化基金会 主席   115 陈长盛 140 救灾 直接捐赠   大连国泰房地产 董事长   116 岑孟达 135 社会公益
直接捐赠   浪木电器集团有限公司 总经理   117 朱庆伙
130 社会公益 直接捐赠 50 浙江宝基金属压延有限公司 总经理   117 田斌 130 社会公益、助学 捐赠机构、直接捐赠 500.77 大连三川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董事长   119 李永兆 128 公益建设 现金   青岛高美集团 董事长   120 都兴平 125.6 社会公益 直接捐赠
408.2 大连佰融集团有限公司 董事长   121 周文麟 123.72 救助孤儿、社会公益 直接捐赠 4820 大连宏光好运来集团公司 董事局主席、总裁   122 金志怀 123.7 扶贫、社会公益 直接捐赠   宁波佳星电器有限公司 总经理   123 张建军 120 社会救济 直接捐赠   河北香江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124 王子囡 113 医疗、社会公益 直接捐赠   唐山市龙裔文化传媒工作室 董事长   125 赵守坤 110 社会慈善 直接捐赠 350 石家庄通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董事长   125 景尧洪 110 扶贫、社会公益 直接捐赠   宁波锋晖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总经理   125 杨晋涛 110 公益建设 直接捐赠   惠安港溢针织有限公司 董事长   125 徐伟福 110 教育 直接捐赠   南益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董事副总经理   129 张立新 105 社会公益、助学 捐赠机构、直接捐赠   大连新纪元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总经理   130 蔡金华 102 社会公益 直接捐赠 30 大连狮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董事长   131 魏文枢 100 教育 成立基金会   泉州金利来房地产开发公司 总经理   131 王明洋 100 扶贫 直接捐赠   王氏仁森机构 总经理   131 姜春家 100 助学 直接捐赠   大连有德渔业集团有限公司 董事长   131 徐建新 100 慈善 直接捐助 200 连云港市太阳雨热水器制造有限公司 董事长   131 余国春 100 体育 直接捐赠   香港裕华国产百货有限公司 董事长   131 黄元吉、孙彩霞 100 教育 直接捐赠         131 陈刚 100 教育 捐给民间组织   东莞市希望化工集团 董事长   131 方李邦琴 100 文化 直接捐赠   泛亚集团 董事长   131 牟建新 100 乡村建设 直接捐赠   重庆龙武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董事长   131 邹松发 100 教育 直接捐赠         131 曹燕华 100 体育 捐给民间组织     运动员   131 长林鹤 100 社会公益 捐给民间组织   象山时代广场 董事   131 王文忠 100 教育 捐给民间组织   欧圣奥(北京)商贸有限公司 总经理   131 钟惠明 100 救助 直接捐赠   香港中燃远邦公司 总经理   131 马西波 100 救助孤儿 直接捐赠   河北省前进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董事长   131 张增惠 100 社会公益 直接捐赠   青岛隆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   131 王彬成 100 教育 直接捐赠   泉州建邦混凝土开发有限公司 董事长   131 陈守仁 100 社会公益 捐给民间组织   联泰国际集团有限公司
董事长   131 张志猛 100 社会福利 直接捐赠   香港厦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董事长   
  盖茨捐款全球最多            
【本报综合报道】福布斯杂志(Forbes)24日首度公布累计捐款逾10亿美元的亿万富豪排行榜,全球793名身价10亿美元以上的富豪有11人榜上有名。微软创办人比尔·盖茨名列第一,已捐了280亿美元善款,亚洲仅香港首富李嘉诚上榜,排名第九。    
另有三人的慈善捐款均超过10亿美元,但正因慷慨捐款,使他们丧失“全球最富有亿万富豪”的头衔。这三人是:德国软体巨人思爱普公司(SAP)共同创办人迪特马尔·霍普、共同基金大师詹姆斯·史托尔斯,以及前银行界亿万富豪赫伯特·桑德勒。    
根据富比世杂志统计,在这14位捐款超过10亿美元的大善士中,微软共同创办人盖茨捐得最多,累计捐款总额已达到28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是透过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捐出,在协助开发中国家对抗疾病与贫穷方面贡献良多。    
知名避险基金经理人索罗斯以72亿美元捐款居次。他的捐款对象广泛,从加州的清洁针头诊所到俄罗斯的科学研究计划都有。    
排名第三的是英特尔公司共同创办人戈登·摩尔,捐款累计达68亿美元,多半是透过名下的基金会捐钱,主要捐助环保事业,包括拯救南美洲热带雨林,和支持海洋生态系。    
盖茨的桥牌好搭档“股神”沃伦·巴菲特名列第四,累计已捐出67亿美元。他在2006年6月宣布,决定在未来20年间、把价值300亿美元的股票捐给盖茨基金会,而不是成立自己的基金会。    
榜上五至十名依次是:以房地产业起家的金融巨子艾利·布洛德捐款20亿美元;共同基金大师史托尔斯,捐款19亿美元;前银行界亿万富豪桑德勒,捐款15亿美元;纽约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捐款15亿美元;香港首富李嘉诚,捐款13.7亿美元;SAP创办人霍普,捐款12.5亿美元。    
戴尔电脑公司董事长兼执行长迈克尔·戴尔捐款12亿美元,排名11。他在1999年与妻子成立基金会,致力改善都市贫寒家庭子女的生活,并提供奖助学金给学业优秀的学生,最近还推动协助学童对抗肥胖的计划。     
  巴菲特和盖茨捐款 中国富豪会否买账    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排行榜》12时15分报道,“股神”巴菲特和身家过亿的美国首富盖茨,近日联手掀起了一股慈善风暴,邀请美国最富有的人和家庭参与,承诺捐出半数财产,用于慈善事业。截至本月,已有40个资产超过10亿的富翁或家庭在承诺书上签字。    最先承诺将大部分财产捐出的盖茨与巴菲特联合发起捐赠承诺行动,6月中旬开始,向福布斯美国富豪榜上的富豪发信邀请他们加入,至今全美已有40位白手起家的大亨响应,除了盖茨夫妇及巴菲特之外还包括纽约市长、彭博咨询社创始人布隆博格、软件企业甲骨文公司创办人兼行政总裁埃里森,多媒体公司NNC首席执行官迪勒,星球大战系列电影导演乔治卢卡斯和华裔生物制药业大亨陈宋雄夫妇等等,捐赠承诺慈善运动不会接受或管理富豪们的捐款,只希望他们做出道德上的承诺。在生前或生后作出捐款,并通过公开信解释捐款的目的,根据盖茨和巴菲特推算,福布斯杂志所列美国前400名富豪名下财产合计大约12000亿美元,若能捐出一半善款总额可望达到6000亿美元,盖茨和巴菲特已经计划把行动推至海外,两人今年9月和明年3月出征中国及印度游说当地富豪参与善举。    主持人:而当美国已有40位富豪群起响应时,中国内地的富豪新贵却鲜有回应。但是,巴菲特和盖茨并没有放弃,他们已经准备下个月一起来中国,游说中国的新兴巨富加入他们的“慈善联盟”。哪些中国富豪会成为他们游说的对象呢?尽管当事方对游说的对象有所保留,但有人已经开始猜测进入股神视线的人选。    盖茨基金会的媒体发言人贾森汉克表示,巴菲特和盖茨先生访华的细节还没有正式敲定,他们还在讨论要见面的人选。有业内人士称,与巴菲特有过直接商业来往以及巴菲特的朋友将首当其冲,与巴菲特私交甚好的比亚迪汽车老总王传福 当之无愧排在第一位。而2006年以62.01万美元的价格得标,与巴菲特共进午餐的步步高电子掌门人段永平;2008年以211万美元的高价与巴菲特共进一餐只为向其取经的&中国私募教父&赵丹阳,都因与股神有一面之缘而成为游说名单中的不二人选。此外,如果按照巴菲特在美国的标准,他很可能会挑选《福布斯》排行榜上榜的中国富翁。那么内地首富--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苏宁集团总裁兼董事长张近东,三一集团董事长梁文根等,都将是巴菲特所要“劝说”的对象。另外,中国的一些慈善名人如余彭年、李春平等人估计也将响应巴菲特的“捐赠宣言”。    中国的富豪会买巴菲特和盖茨的账吗?中国之声特约评论员丁兆林表示,心里买账的人肯定会很多,但是用实际行动买账的人估计不多。    丁兆林:从两个层面来看,首先一个层面就是说这些富豪们他自己心里甚至是愿意来做这件事,如果他自己心里愿意做,这叫心理买账。这种心理买账别人是不知道的,只有他自己一个人知道。还有一种买账叫公开买账,意思是公开的高调的回应,这两种情况必须都符合条件之后我们才能知道到底是谁,内心深处也愿意公开的也愿意,这两种情况还是要区分一下,中国现有的情况,可能心理买账的人会有不少,公开高调的做出承诺的人数上要比内心深处愿意做的人数要少。    乐善好施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中国富豪为什么会有我“精神上”支持你的想法,明明想做善事为啥不愿付诸行动呢?丁兆林认为,目前,中国社会乐善好施的条件还尚未成熟。      丁兆林:其实中国历来到现在为止也并不缺少要做慈善或者说乐善好施的行为或者说思想的人,但是在这是需要一定社会条件鼓励的,比如它需要对这些慈善机构需要有良好的信任,这种慈善机构如果说只是要钱的时候大张旗鼓,要完钱之后钱怎么花是一个黑幕,或者说是一本糊涂帐很难让人对他产生信任,大多数人去进行这种慈善的确是需要一些慈善机构来完成,因为他没有这样的时间,特别是更多的富豪或者企业家时间更是有限的,这时候良好的慈善机构的透明运作可能是一个非常好的前提条件,另外一点就是说人们对慈善它实际上是带有一种心理需求或者说一种社会宣传的需求,但是这种社会宣传的需求如果反过来造成的是麻烦,或者说人们的一种担心,或者说这些富豪们自己认为一旦是曝光之后会有数不清的各方面的调查会跟上来的话,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也就抑制了人们慈善心的实施,这样一些环境共同才能培育一个乐善好施的社会氛围。    有资料显示,中国内地财产超过10亿美元的富豪人数已经仅此于美国,位居第二,有慈善心理和能力的人确实不少,要在中国建设一个合适的慈善体系需要做些什么呢?丁兆林向我们谈了谈他自己的看法。    丁兆林:我觉得这个慈善体系现在实际上最重要的一点是政府需要采取一定的行动,因为慈善机构它跟企业是不一样的,它是一种非盈利机构,这种非盈利机构它有很多的条件限制,需要一种良好的管理,这种管理还不是说把它管死,是要一种放开,让更多的慈善机构在竞争的条件之下充分的获得老百姓的信任。政府需要有一个让更多的慈善机构能够出来的这样的一些措施或者政策,另外一点是需要在税收方面给予一定的鼓励和支持,因为人们交了税也就希望政府来做慈善的事业,如果说交了税的钱被征税之后最后又用来做慈善的话,这个征税实际上是多征的应该退回才行。另外一点我是觉得慈善善款的监督需要有一整套的措施,这种监督不光是政府监督,更多是捐款人和大众以及媒体的监督,让他不会有这样的担心,估计慈善的行为会蓬勃的在中国发展起来。    
  这是一种境界,即使你有钱也不一定能做到这样啊 !!1
  你们再装逼,哥就要日了啊
  中国首善致信比尔盖茨巴菲特:死后将捐出全部财产     中新网9月5日电 有着“中国首善”之称的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标今日在其公司网站上刊出一封致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的一封信,陈光标在信中指出,当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能够把财富归还世界,是一种高尚和伟大。相反,“如果在巨富中死去则是可耻的。”所以。“在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将不是捐出一半财富,而是向慈善机构捐出自己的全部财产。”    
以下为陈光标致比尔·盖茨和巴菲特信件全文:    
尊敬的比尔·盖茨和巴菲特先生:    
作为美国首富和“股神”,你们最近在全球掀起一股慈善风暴,希望世界各国亿万富豪行动起来,将自己半数财富捐赠出来,支持慈善事业,让我非常敬佩和感动。    
去年11月3日晚,我接受比尔·盖茨先生邀请在北京进行私人会晤,就慈善事业进行了亲切交流。这次又应你们共同邀请再商慈善事业,感到非常愉快和高兴。今天,当你们来到以“勤劳、智慧、善良”闻名于世的中国时,我在此郑重宣布:将做第一个响应并支持你们行动的中国企业家。在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将不是捐出一半财富,而是“裸捐”——向慈善机构捐出自己的全部财产。这也是我给你们两位先生中国之行的见面礼。    
地球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世界各国无论富人还是穷人都是一家人。只是由于每个人的起点不同,机遇不同,分工不同,所以在拥有财富数量上有了差别。事实上,在中国,每一个企业家的发展都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离不开稳定的社会环境,更离不开广大普通员工的辛勤劳动。所以,每个富人应该意识到:能够成为富人是幸运的,但你拥有的财富绝不可以仅仅属于自己个人,你有责任为他人,为社会,多做一些事,更多地回报社会。    
我作为一个富人,绝不做财富的守财奴。目前我每年都在把公司一半以上的利润拿出来做慈善。2009年我们公司净利润4.1亿,我捐出去了3.13亿,捐出净利润的77.6%。财富是什么?我认为,财富是水,是身外之物。如果有一杯水可以一个人喝,有一桶水可以存放在家里,要是有一条河就该与大家分享。    
从1998年做企业以来,我每天都在奔跑中,没有休息过一个周末。为了公司的发展,我总是精打细算,将每一分钱用在该用的地方,因为我要将节省下来的每一分钱用于慈善事业。我认为,慈善不是一时一地的,它永远没有终点,我做企业十年来,到目前,累计向社会捐赠款物13.40亿,直接受益者超过70万人,今后我还将一直这么坚持下来的。    
我一直认为,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当我们活着的时候,能够轰轰烈烈地为自己的国家干一番事业,创造财富,创造就业,创造文明和进步,无疑是幸福和快乐的,同样,当我们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能够把财富归还世界,让更多遭遇不幸和贫困的兄弟姐妹共享,自己清清白白地离开这个世界,更是一种高尚和伟大。相反,如果在巨富中死去则是可耻的。    
人类的慈善是不分国籍的,世界会因为我们的慈善行动而多一些和谐,多一些平等,多一些爱,并且会变得更加美好。这正是我们共同的期望。    
祝你们永远健康快乐!    
你们的中国朋友 陈光标    
2010年9月    
  星云大师《钱用了才是自己的》    一九五二年起,我负责编辑《人生杂志》,前后有六年之久。记得有一次,发行人东初法师说过这么一句话:“钱,用了才是自己的!”这一句话使我终身受益无穷。    从小我就在贫苦中长大,因为没有钱,养成不购买的习惯,甚至不积聚的习惯。这个习惯,对我一生帮助很大,我一生的佛教事业都从这习惯而来。因为我没有钱,我不积聚钱,但我非常会用钱。有钱是福报,会用钱才是智慧。    一九五一年,我在台湾佛教讲习会担任教务主任,台湾省佛教会发给我新台币五十元的月薪,对于一般人而言,这是一笔微乎其微的数目字,但是,因为我从小在丛林中长大,养成不贪不聚的习惯,五十元对我来说,也算是很多了。我每个月拿这笔钱为教室校舍添置教学设备,为贫苦学生购买文具用品以后,几乎身无分文,但是眼看莘莘学子在佛学上有所成长,能为教界所用,深深感到非常欣慰,这不也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吗?原来,“钱,用了才是自己的!”    过了两年,我到了宜兰念佛会,每月有新台币三百元的供养,我觉得自己实在是太富有了!当时,耶教十分盛行,于是,我拿出一百五十元购买银制的卍字项链,与前来听经闻法的青年佛子结缘,希望他们能挂在颈上,代表自己崇高的身分,好让世人知道:不但有人佩戴十字架的项链,也有人以挂佛教项链为荣。另外的一百五十元,我则用来订购一百份《人生杂志》供信徒阅读。一九五四年,每月的供养金提升为六百元,我就拿出一百五十元补助张优理(慈惠)、吴素真(慈容)等三人到台中接受幼教师资训练,其余的一百五十元则用来资助演慈等就读汐止佛学院。我每月如是,后来,随我学佛的青年有增无减,阅读《人生杂志》的信徒跟着我到处传教,学习幼教的女青年则回来帮我办理佛教幼儿园,为寺院道场服务。我更进一步地了解到:“钱,用了才是自己的!”    一九五六年,我放弃了日本大正大学博士班的入学机会,将这笔开销节省下来,帮助青年设置「佛教文化服务处」,发起佛教徒购书读书运动。甚至后来供慈庄、慈惠、慈容、慈嘉、慈怡等人赴日留学,当年,正是经济最为拮据之时,很多人都笑我是个没有财务头脑的傻子。结果,事实胜于雄辩,他们在学成归国后,均以所学奉献佛门。几十年来,我不断地资助年轻佛子念书求学,甚至到国外参学,现在他们都陆续成为佛光山的中坚分子。这些都一再证明了“钱,用了才是自己的”,是一句至理名言。    普通家庭不过三五儿女,其教育费用就已非常吃力,而我目前不计算在家弟子,光是随我出家者即不下千人,我办了六所佛学院供他们念书,负责养他教他,尤其是数十名徒众在英国牛津,美国耶鲁、天普、加州,法国巴黎,日本驹泽、佛大、大正、东京,印度国际,韩国东国等大学的留学费用,更为可观。此外,为了增广弟子的见闻,我还鼓励他们到国外旅行参学,每年所费不赀。我从不叫穷,也不为难,因为,我以为:不播种,就没有收成;有钱不用,纵使积聚再多,也不是自己所有。    “钱,用了才是自己的!”尤其是用在培养人才的身上,我一点也不吝惜,但是,布施金钱给人,最难的是公平恰当。记得早期随我出家的青年,其所来自的家庭有贫有富,所需不一,所以,我就把钱置于一处,随其自取,我认为让他们各取所需,才是真正的平等。    回忆自一九五三年起,出外布教都在露天广场,装一盏临时电灯要十二元,请一个人打锣宣传要十五元,还有其它的文宣、交通费用等等,对于当时财源有限的我来说,实在是非常困难。然而,有感于弘法利生的重要,我无惮于捉襟见肘的日子,常常系紧裤带,饿着肚皮,到各处广结法缘。我曾多次在台湾环岛布教,我出钱在电台广播,我是第一个购买电视时间,让法音宣流,十年如一日。    如今台湾佛法普及,岂不是当年遍洒各地的菩提种子开花结果了吗?我们不要怕花钱,因为,“钱,用了才是自己的!”    在编辑《人生杂志》时,我据理力争,建议将本来的篇幅由二十页增加至二十八页,以飨读者,发行人要求我补贴多加八页的费用,我没有钱,但也硬着头皮答应,从此每日更加省吃俭用。花钱还是小事,我往往因为社内编校仅我一人,只得日夜焚膏继晷,绞尽脑汁,改稿撰文,增添的篇幅也成了我写作的园地,《释迦牟尼佛传》、《玉琳国师》都是我那时的作品,久而久之,竟然也磨炼出我会写文章的笔来。佛教讲布施,看来好像是给人,实则是给自己;如果当初我吝于出资,也就无法培养自己敏锐的觉知与思考的能力。现在想来,真正是:“钱,用了才是自己的!”    有了写作的习惯,我更发奋笔耕,在各书报杂志发表文章,每次以所得稿酬,买了千百份小纪念品送给信徒。我并非好施小惠,我不望回报,只想以此广结善缘。后来,有许多学子受了我的鼓励,前来学习佛法;而卖纪念品的小贩也发了小财,在买卖之间,受到佛法的熏习加被,而自愿皈依在三宝座下。后来,台湾到处有佛教小纪念品的流通处,这些都是我始料未及之事,于此,更印证了:“钱,用了才是自己的!”    我不但编辑杂志,还自掏腰包,购买佛教书刊给信众阅读,《菩提树月刊》、《人生杂志》、《觉世旬刊》,及台湾印经处和瑞成书局的佛书,都是我常与人结缘的礼品。我希望大家多读多看,以便思惟与佛法契合,成为佛教的正信弟子,作为净化世间的一股清流。果然,当年受我馈赠的青年,今天都能在佛教界走上讲台,发挥了力量。我深深感到:少少的钱,成长了佛教如许的花果。诚然,花钱,不光是买自己的所需,最好能买取智慧,贡献大众。    还记得二十六年前,叶鹏胜的父亲以做僧鞋为业,卖价一双三十元,但是我都以四十元跟他购买;经常往来高雄和台北,在中途彰化午餐,小面店里一碗一元五角的素食阳春面,我都付给五块钱。人皆怪之,我却感到理所当然:因为那时佛教事业并不普遍,身为佛子,我只是想尽一份微薄的力量,期能抛砖引玉,鼓励商人多从事有关佛教的事业,如此一来,不但商人可因佛教而受惠,也便利了佛教徒购买佛教用品,方便大家吃素,岂不一举两得?    我常到香港,香港的出租车经常拒载出家人,我若乘坐一次,都以双倍的车资给他,希望能改变风气。后来,我更将这种理念扩及一些贩夫工商,例如:我到澎湖去布教,往往买了一大堆当地居民兜售的小石子,回来之后,却不知道如何处理是好;我到「泰北」去弘法访问,在小摊子边徘徊良久,左看右看,都没有自己欢喜的东西,只得给每个摊贩泰币一百元,一百多个摊贩都用奇异的眼光看我,我只是实践我“小小布施”的心愿。    率团出国,观光名胜,我也总是率先购物,俨然一付采购团团长的模样,其实我自奉甚俭,并不需要那些纪念品,只是我知道:随行的信徒看到我买,就会跟进,让他们跟那些小贩结缘,也是好事。甚至我组织弘法探亲团到大陆时,看到徒众与商家讨价还价,也会被我斥责,因为我知道那些东西索价是高了一些,但他们的生活那么贫苦,我们怎么忍心还价。    我没有购买的习惯,但要买时,从未想买便宜货,总怕商人不赚钱。我以为:本着一种欢喜结缘的心去消费购买,将使商人因经济改善而从事产品质量的改良创新。钱,与其购买自己的方便,不如用来购买大家的共有、大家的富贵。如此一来,“钱,用了才是自己的,也是社会大家所共有的。”    一九六三年,我创办寿山佛学院,免费供应膳宿给学佛的青年。于是,我节衣缩食,以便支付巨额的教育费用。不长于经忏佛事的我,也甘愿到殡仪馆诵经,替丧家通宵助念,并且费心于各处张罗师资。此外,我一有了红包,即设法添置设备:一次购买一张、两张椅凳,三本、四本图书,点点滴滴累积下来,教室就这样一间间增多了,图书馆也成立了好多间。我不以为这是一种负担,因为我始终觉得是为“大家”买的,而不是为“个人”买的。“钱,用了才是自己的!”想来也不过是向来“以众为我”性格的延伸。    二十年前,慈济功德会刚成立时,我也刚在佛光山开山,即曾以十万元赞助;就在那时,听说台中有一位素未谋面的青年硕士欲至日本攻读佛学博士,唯囿于经济困难,无法如愿,我立即亲自送了十万元到他府上;甚至我多次资助青年学者到国外游学,以增进其阅历……,像这种补助文教慈善之事不胜枚举。如今,我看到慈济功德会蓬勃发展,青年学者在佛教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他们的成长促进了佛教的发展,心中也不免欣喜。只要我们能以“享有而不拥有”的观念来理财,自然能时时分享到“钱,用了才是自己的”乐趣。    1950年,煮云法师从舟山撤退到台湾,我将刚裁缝好的一件长衫送给他,从此,我在圆光寺一袭短衫,过了两年;早年开山时,万般困难,某法师向我借八十万元,念及他是长者,我也尽力筹措,后来知道他只是为了试试我的为人,心中也有不满。我多次率团到日本开会,团里的法师要求我替他们出旅费,当时,我自理都稍有困难,遑论顾及他人,但我还是多方设法,满足所需。过去一些同参朋友在台湾生活得不如意,即使曾经对我不起,我也不念旧恶,时予资助解困。一些潦倒文人也常向我要钱,我也尽己之力,顺应所求。平日看到别人不慎遗失钱财,一副焦急的模样,自然会升起恻隐之心,还自愿出钱帮助,解决困难……。我不富有,但肯散财,我不曾因此而贫穷,“钱用了”,只要大家能各得所需,“如同己有”,夫复何求?只是有些厚颜之士,往往狮子大开口,索资数万乃至百万,虽说钱是用来消灾解难,但我不愿给予,因为金钱是“净财”,不能让它成为“脏钱”。    我于各处弘法时,常常留心佛教文物的搜集。早期迫于经济穷困,往往在旅行中省下饭钱,以充购买之资;为了节省运费,我总是忍受手酸腿麻之苦,千里迢迢亲自将佛像捧回,甚至因此遭受同道讥议,认为我是在跑单帮,经营生意,我从不加以辩解。    一九八三年,我在佛光山增建佛教文物陈列馆;一九八八年,我在美国西来寺建了佛教宝藏馆;现在,我又为巴黎古堡道场搜集佛教法物。所有这些馆内的一品一物,无不是我多年来如此苦心的搜集。虽然成立以来,年年均因维护费用的庞大开销而入不敷出,但是,从来宾赞许的声音及眼神,我更肯定了多年来的信念:“钱,用了才是自己的!”看似冰冷的文物,实则蕴含了无比丰沛的生命,以其简洁有力的方式,无言地宣说了佛教悠久伟大的历史、文化、艺术,这种带给人们精神上的建设,才是无价的财宝。钱财,不只是用来满足物质上的需要,更应该用来庄严众生的慧命。    三十五年前,曾经有一个贫穷的小女孩,因人介绍,前来找我,表示要跟随我学习佛法。那时,我自己托身何处都感困难,只有婉言拒绝,但在她临走时,我又非常不忍,当下即掏出身上仅有的五十元相赠,以为她另寻佛学院,作为学道之资。没想到三十五年后的今天,她居然以十万倍的捐款作为报答,并且护法护僧,不遗余力。她,就是素有“黄仙姑”之称的黄丽明居士。对于此事,她津津乐道,而我更加确定:“钱用了”,不但“是自己的”,而且还有百千万倍的利息。布施金钱,不是用来买一份虚名,不是在于数目的多寡,而是以一份诚心来赢得自己的欢喜和自己的心安理得!    我不但布施他人,也常常周旋于弟子徒众间,解囊纾困:佛光山单位与单位间,有时或因权责问题,或因财务困难,或因立场不同,而对某些需要用钱的个案争论计较,我知道后,一句“我出这笔钱”,自能化干戈为玉帛。佛光山多年来平安和谐不也就是我自己的收获吗?因此,我始终坚持:“钱,用了才是自己的!”    因为我有这种“钱,用了才是自己的”理念与不储财的性格,佛光山也一直本着“十方来,十方去,共成十方事”的宗风来安僧办道,多年来,不但未曾有些许盈余,反而负债累累,虽然日日难过,但也日日过去,倒也相安无事。佛光山没有人抢着去当当家住持,争着去管理财务,大家凭着一股牺牲小我的精神来服务社会,奉献众生,说来也是我的福气,比拥有金钱更具有意义啊!    反观涛涛浊世中,一些人坐拥财富珍宝,出入汽车洋房,一旦死后,尸骨未寒,不肖子孙即为分配财产而争论不休,生前的所有钱财不但带不走,尚且形成后世的祸源,宁不悲乎?还有一些人,汲汲营营,贪图小利,放高利贷,招人标会,于金钱之积聚无所不用其极,到头来倒债倒会,一生的辛苦还是归为别人所有,宁无悔乎?佛陀在二千五百年前,即已说明:财富是五家所共有 :水火、刀兵、盗贼、暴政和不肖子孙,因此教我们要布施结缘。有一首诗将这些情况描写得十分贴切:    一粒落土百粒收,一文施舍万文收,    与君寄在坚牢库,汝及子孙享不休。    过去有好长一段时间,我一文不名,但是我从不自认贫乏,反而觉得世间处处都是财富:一句好话、一件好事、一个方便、一点友谊……,都是弥足珍贵。后来我有了供养,只以为这是宿因所现的福报,实不足为道,反而深深感到:金钱如水,必须要流动,才能产生大用。渐而体悟到:如何用钱,是一种甚深的智慧。而用钱最好使大众都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般若宝藏,才能使自己永远享有用钱的快乐。所以,我深深觉得:拥有钱是福报,会用钱才是智慧。    
  一九五二年起,我负责编辑《人生杂志》,前后有六年之久。记得有一次,发行人东初法师说过这么一句话:“钱,用了才是自己的!”这一句话使我终身受益无穷。    从小我就在贫苦中长大,因为没有钱,养成不购买的习惯,甚至不积聚的习惯。这个习惯,对我一生帮助很大,我一生的佛教事业都从这习惯而来。因为我没有钱,我不积聚钱,但我非常会用钱。有钱是福报,会用钱才是智慧。    一九五一年,我在台湾佛教讲习会担任教务主任,台湾省佛教会发给我新台币五十元的月薪,对于一般人而言,这是一笔微乎其微的数目字,但是,因为我从小在丛林中长大,养成不贪不聚的习惯,五十元对我来说,也算是很多了。我每个月拿这笔钱为教室校舍添置教学设备,为贫苦学生购买文具用品以后,几乎身无分文,但是眼看莘莘学子在佛学上有所成长,能为教界所用,深深感到非常欣慰,这不也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吗?原来,“钱,用了才是自己的!”    过了两年,我到了宜兰念佛会,每月有新台币三百元的供养,我觉得自己实在是太富有了!当时,耶教十分盛行,于是,我拿出一百五十元购买银制的卍字项链,与前来听经闻法的青年佛子结缘,希望他们能挂在颈上,代表自己崇高的身分,好让世人知道:不但有人佩戴十字架的项链,也有人以挂佛教项链为荣。另外的一百五十元,我则用来订购一百份《人生杂志》供信徒阅读。一九五四年,每月的供养金提升为六百元,我就拿出一百五十元补助张优理(慈惠)、吴素真(慈容)等三人到台中接受幼教师资训练,其余的一百五十元则用来资助演慈等就读汐止佛学院。我每月如是,后来,随我学佛的青年有增无减,阅读《人生杂志》的信徒跟着我到处传教,学习幼教的女青年则回来帮我办理佛教幼儿园,为寺院道场服务。我更进一步地了解到:“钱,用了才是自己的!”    一九五六年,我放弃了日本大正大学博士班的入学机会,将这笔开销节省下来,帮助青年设置「佛教文化服务处」,发起佛教徒购书读书运动。甚至后来供慈庄、慈惠、慈容、慈嘉、慈怡等人赴日留学,当年,正是经济最为拮据之时,很多人都笑我是个没有财务头脑的傻子。结果,事实胜于雄辩,他们在学成归国后,均以所学奉献佛门。几十年来,我不断地资助年轻佛子念书求学,甚至到国外参学,现在他们都陆续成为佛光山的中坚分子。这些都一再证明了“钱,用了才是自己的”,是一句至理名言。    普通家庭不过三五儿女,其教育费用就已非常吃力,而我目前不计算在家弟子,光是随我出家者即不下千人,我办了六所佛学院供他们念书,负责养他教他,尤其是数十名徒众在英国牛津,美国耶鲁、天普、加州,法国巴黎,日本驹泽、佛大、大正、东京,印度国际,韩国东国等大学的留学费用,更为可观。此外,为了增广弟子的见闻,我还鼓励他们到国外旅行参学,每年所费不赀。我从不叫穷,也不为难,因为,我以为:不播种,就没有收成;有钱不用,纵使积聚再多,也不是自己所有。    “钱,用了才是自己的!”尤其是用在培养人才的身上,我一点也不吝惜,但是,布施金钱给人,最难的是公平恰当。记得早期随我出家的青年,其所来自的家庭有贫有富,所需不一,所以,我就把钱置于一处,随其自取,我认为让他们各取所需,才是真正的平等。    回忆自一九五三年起,出外布教都在露天广场,装一盏临时电灯要十二元,请一个人打锣宣传要十五元,还有其它的文宣、交通费用等等,对于当时财源有限的我来说,实在是非常困难。然而,有感于弘法利生的重要,我无惮于捉襟见肘的日子,常常系紧裤带,饿着肚皮,到各处广结法缘。我曾多次在台湾环岛布教,我出钱在电台广播,我是第一个购买电视时间,让法音宣流,十年如一日。    如今台湾佛法普及,岂不是当年遍洒各地的菩提种子开花结果了吗?我们不要怕花钱,因为,“钱,用了才是自己的!”    在编辑《人生杂志》时,我据理力争,建议将本来的篇幅由二十页增加至二十八页,以飨读者,发行人要求我补贴多加八页的费用,我没有钱,但也硬着头皮答应,从此每日更加省吃俭用。花钱还是小事,我往往因为社内编校仅我一人,只得日夜焚膏继晷,绞尽脑汁,改稿撰文,增添的篇幅也成了我写作的园地,《释迦牟尼佛传》、《玉琳国师》都是我那时的作品,久而久之,竟然也磨炼出我会写文章的笔来。佛教讲布施,看来好像是给人,实则是给自己;如果当初我吝于出资,也就无法培养自己敏锐的觉知与思考的能力。现在想来,真正是:“钱,用了才是自己的!”    有了写作的习惯,我更发奋笔耕,在各书报杂志发表文章,每次以所得稿酬,买了千百份小纪念品送给信徒。我并非好施小惠,我不望回报,只想以此广结善缘。后来,有许多学子受了我的鼓励,前来学习佛法;而卖纪念品的小贩也发了小财,在买卖之间,受到佛法的熏习加被,而自愿皈依在三宝座下。后来,台湾到处有佛教小纪念品的流通处,这些都是我始料未及之事,于此,更印证了:“钱,用了才是自己的!”    我不但编辑杂志,还自掏腰包,购买佛教书刊给信众阅读,《菩提树月刊》、《人生杂志》、《觉世旬刊》,及台湾印经处和瑞成书局的佛书,都是我常与人结缘的礼品。我希望大家多读多看,以便思惟与佛法契合,成为佛教的正信弟子,作为净化世间的一股清流。果然,当年受我馈赠的青年,今天都能在佛教界走上讲台,发挥了力量。我深深感到:少少的钱,成长了佛教如许的花果。诚然,花钱,不光是买自己的所需,最好能买取智慧,贡献大众。    还记得二十六年前,叶鹏胜的父亲以做僧鞋为业,卖价一双三十元,但是我都以四十元跟他购买;经常往来高雄和台北,在中途彰化午餐,小面店里一碗一元五角的素食阳春面,我都付给五块钱。人皆怪之,我却感到理所当然:因为那时佛教事业并不普遍,身为佛子,我只是想尽一份微薄的力量,期能抛砖引玉,鼓励商人多从事有关佛教的事业,如此一来,不但商人可因佛教而受惠,也便利了佛教徒购买佛教用品,方便大家吃素,岂不一举两得?    我常到香港,香港的出租车经常拒载出家人,我若乘坐一次,都以双倍的车资给他,希望能改变风气。后来,我更将这种理念扩及一些贩夫工商,例如:我到澎湖去布教,往往买了一大堆当地居民兜售的小石子,回来之后,却不知道如何处理是好;我到「泰北」去弘法访问,在小摊子边徘徊良久,左看右看,都没有自己欢喜的东西,只得给每个摊贩泰币一百元,一百多个摊贩都用奇异的眼光看我,我只是实践我“小小布施”的心愿。    率团出国,观光名胜,我也总是率先购物,俨然一付采购团团长的模样,其实我自奉甚俭,并不需要那些纪念品,只是我知道:随行的信徒看到我买,就会跟进,让他们跟那些小贩结缘,也是好事。甚至我组织弘法探亲团到大陆时,看到徒众与商家讨价还价,也会被我斥责,因为我知道那些东西索价是高了一些,但他们的生活那么贫苦,我们怎么忍心还价。    我没有购买的习惯,但要买时,从未想买便宜货,总怕商人不赚钱。我以为:本着一种欢喜结缘的心去消费购买,将使商人因经济改善而从事产品质量的改良创新。钱,与其购买自己的方便,不如用来购买大家的共有、大家的富贵。如此一来,“钱,用了才是自己的,也是社会大家所共有的。”    一九六三年,我创办寿山佛学院,免费供应膳宿给学佛的青年。于是,我节衣缩食,以便支付巨额的教育费用。不长于经忏佛事的我,也甘愿到殡仪馆诵经,替丧家通宵助念,并且费心于各处张罗师资。此外,我一有了红包,即设法添置设备:一次购买一张、两张椅凳,三本、四本图书,点点滴滴累积下来,教室就这样一间间增多了,图书馆也成立了好多间。我不以为这是一种负担,因为我始终觉得是为“大家”买的,而不是为“个人”买的。“钱,用了才是自己的!”想来也不过是向来“以众为我”性格的延伸。    二十年前,慈济功德会刚成立时,我也刚在佛光山开山,即曾以十万元赞助;就在那时,听说台中有一位素未谋面的青年硕士欲至日本攻读佛学博士,唯囿于经济困难,无法如愿,我立即亲自送了十万元到他府上;甚至我多次资助青年学者到国外游学,以增进其阅历……,像这种补助文教慈善之事不胜枚举。如今,我看到慈济功德会蓬勃发展,青年学者在佛教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他们的成长促进了佛教的发展,心中也不免欣喜。只要我们能以“享有而不拥有”的观念来理财,自然能时时分享到“钱,用了才是自己的”乐趣。    1950年,煮云法师从舟山撤退到台湾,我将刚裁缝好的一件长衫送给他,从此,我在圆光寺一袭短衫,过了两年;早年开山时,万般困难,某法师向我借八十万元,念及他是长者,我也尽力筹措,后来知道他只是为了试试我的为人,心中也有不满。我多次率团到日本开会,团里的法师要求我替他们出旅费,当时,我自理都稍有困难,遑论顾及他人,但我还是多方设法,满足所需。过去一些同参朋友在台湾生活得不如意,即使曾经对我不起,我也不念旧恶,时予资助解困。一些潦倒文人也常向我要钱,我也尽己之力,顺应所求。平日看到别人不慎遗失钱财,一副焦急的模样,自然会升起恻隐之心,还自愿出钱帮助,解决困难……。我不富有,但肯散财,我不曾因此而贫穷,“钱用了”,只要大家能各得所需,“如同己有”,夫复何求?只是有些厚颜之士,往往狮子大开口,索资数万乃至百万,虽说钱是用来消灾解难,但我不愿给予,因为金钱是“净财”,不能让它成为“脏钱”。    我于各处弘法时,常常留心佛教文物的搜集。早期迫于经济穷困,往往在旅行中省下饭钱,以充购买之资;为了节省运费,我总是忍受手酸腿麻之苦,千里迢迢亲自将佛像捧回,甚至因此遭受同道讥议,认为我是在跑单帮,经营生意,我从不加以辩解。    一九八三年,我在佛光山增建佛教文物陈列馆;一九八八年,我在美国西来寺建了佛教宝藏馆;现在,我又为巴黎古堡道场搜集佛教法物。所有这些馆内的一品一物,无不是我多年来如此苦心的搜集。虽然成立以来,年年均因维护费用的庞大开销而入不敷出,但是,从来宾赞许的声音及眼神,我更肯定了多年来的信念:“钱,用了才是自己的!”看似冰冷的文物,实则蕴含了无比丰沛的生命,以其简洁有力的方式,无言地宣说了佛教悠久伟大的历史、文化、艺术,这种带给人们精神上的建设,才是无价的财宝。钱财,不只是用来满足物质上的需要,更应该用来庄严众生的慧命。    三十五年前,曾经有一个贫穷的小女孩,因人介绍,前来找我,表示要跟随我学习佛法。那时,我自己托身何处都感困难,只有婉言拒绝,但在她临走时,我又非常不忍,当下即掏出身上仅有的五十元相赠,以为她另寻佛学院,作为学道之资。没想到三十五年后的今天,她居然以十万倍的捐款作为报答,并且护法护僧,不遗余力。她,就是素有“黄仙姑”之称的黄丽明居士。对于此事,她津津乐道,而我更加确定:“钱用了”,不但“是自己的”,而且还有百千万倍的利息。布施金钱,不是用来买一份虚名,不是在于数目的多寡,而是以一份诚心来赢得自己的欢喜和自己的心安理得!    我不但布施他人,也常常周旋于弟子徒众间,解囊纾困:佛光山单位与单位间,有时或因权责问题,或因财务困难,或因立场不同,而对某些需要用钱的个案争论计较,我知道后,一句“我出这笔钱”,自能化干戈为玉帛。佛光山多年来平安和谐不也就是我自己的收获吗?因此,我始终坚持:“钱,用了才是自己的!”    因为我有这种“钱,用了才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