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热议话题中国经济,预测GDP到底有没有意义

经济学家预测今年中国GDP将增长10.5%
   商报讯(记者 于华鹏)“今年中国GDP增长率将达10.5%,”野村证券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日前向记者表示,今年中国的投资和消费热潮将延续,并带来两位数的增长。
  “中国经济在内需推动下强劲增长的条件10多年来首次成熟。”孙明春认为,预计今年中国GDP的增长率将达10.5%,明年将达9.8%。
  经济危机以来,我国启动了一揽子刺激计划,孙明春认为,“鉴于大多数项目均是要建设多年的基础设施项目,因此需要好几个阶段的银行贷款来完成” 。
  “事实上,截至去年11月,完成在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所需的资金就达到了22万亿元,相当于2008年中国GDP的73%。我们认为中国不会在今年收紧货币政策,如果在建公共项目缺乏后续资金,不良贷款可能会很快上升;假如银行优先为公共项目提供贷款,那么私人投资可能会被挤出。”孙明春认为。
  孙明春同时表示,2010年-2011年不太可能出现重大的产能过剩问题。“产能过剩已经存在多年,但大多在制造业,主要原因是上次投资热潮中制造业的强劲投资增长。然而,去年的投资热潮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基础建设,因此不太可能加剧产能过剩。”
责任编辑:刘玉洲
设为辩论话题
进口商品吸收国内“纯购买力”,恰恰有利于抑制通胀。
搜狐财经社区话题
不知道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是哪部分人的CPI,反正和我无关
网友点击排行
网友评论排行
财经媒体封面
财经?大视野
关注一件事并尽力做好,这种心态是种创业心态
近期热点关注日15:41&&&&&&&&
&&&&&&&&来源:金融时报
  在世界经济处于弱复苏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也由高速向中高速的新常态转变。世界经济具有哪些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作为领头羊的中国经济未来能否持续稳定增长?增长动力来自哪里?这些问题都是时下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
  3月27日,多位经济学家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经济学家谈经济: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午餐会上表示,世界经济不确定性的一大区域是欧元区,而包括美国和中国在内的亚洲新兴市场国家比较确定。中国在未来5到15年的增长动力主要源于人力资本、创新能力和体制机制改革,更长期的增长则要重视环境持续性,而不仅仅是GDP增长率。
  标准普尔首席经济学家保罗·谢尔德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提到,欧元区是全球一大不确定性,如希腊要不要退出欧元区,这是因为欧元区是一个货币联盟,但还没形成一个财政联盟。美国经济增长则被多位经济学家认为是比较确定的。
  虽然新兴经济体增速总体放缓,但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认为,新兴市场国家在分化,亚洲的新兴市场国家还是比较确定的,如中国、印度及包括印尼在内的东盟国家经济增长比较好。樊纲将过去两位数高增长称为“变态”增长,现在7%的增长是回到常态,6%至8%的经济增速都是合理区间。
  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所长、“休克疗法之父”杰弗里·萨克斯介绍,如果你想了解目前的经济动态,要看三个时间范围的纬度,包括0到5年、5到15年和超过15年三个区间。其中,5到15年区间主要受人口改变、技术革新以及国家之间聚合效应等影响,这些驱动因素比较直接,而且可预见。“如果有人问我中国在以后未来10年会不会增长?答案是肯定会,而且会很不错。”他称。
  与会的经济学家们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潜力还没有用完,人力资本、创新能力和体制机制改革将是三大驱动因素。樊纲表示,劳动力的增长速度下降,但现在的教育水平比过去有很大提高,所以劳动力尽管下降,但是人力资本不一定下降。同时,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一定比过去要强,而且创新对增长率的贡献也比过去要大。现在各个产业逐步在接近前沿,但仍然有后发优势可以发挥。萨克斯对中国的创新能力持乐观看法,认为中国能够占据全球科技领先地位。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金光经济学讲席教授张维迎表示,经济面临的主要不确定性是人为的不确定性,而人为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政府的政策。要靠创新,要靠企业家精神,需要自由和法制。因此,改革的重点在于废除各种各样的政府审批和管制,把权力关进笼子里,让企业家有一个稳定的制度预期。谢尔德认为,中国在目前这个节点上,主要是考虑体制机制的变化,政府和市场之间有更好的互动。他称,每一个经济体都是一种混合的经济体,市场是在一种嵌入的体制框架中进行运作,各种各样体制的变化要能够确保经济增长继续下去,且能够提高更多人的生活水平。
  萨克斯介绍,超过15年这个区间主要影响的力量就是环境的可持续性以及全球和平或者全球冲突。如果不重视环境问题,那么从这一纬度来看,世界很难预测。今天和30年前有所不同的是,现代的经济增长正在使地球受到很大的影响和破坏,应在不破坏环境的情况下获得经济增长。
  与会的经济学家们认为,中国应弱化甚至废除GDP增长目标,应考虑环境因素,更加注重经济的平衡。谢尔德表示,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开始考虑到底真正重要的是什么,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经济方面,而且环境方面也要做到这一点。中国要能够成功的像过去一样提升收入水平,需要更好地考虑GDP的组成,包括环境方面和人的健康。张维迎认为,中国应废除GDP增长目标,以避免其带来的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相关附件:
&(您填写的用户名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匿名“那些中国熊派(悲观预测中国经济的人)看来又得退回洞里猫一年了。”昨天,澳大利亚《商业旁观者》试图用这比方,说明中国官方GDP数据公布后一 些人的心情。稍早前,2013年中国经济的年度答卷已从国家统计局新闻发布厅传出——“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688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 上年增长7.7%。”西方媒体解读称,中国取得过去14年最低的经济增长率,比去年的7.8%还低0.1%。看到这样的结果,你对中国经济更安心还是更担 心?在此问题上的激烈争辩将经济学家划分为乐观与悲观两大阵营,而国际舆论昨天的反应显示,看好中国经济稳中有升的人似乎更多,《纽约时报》甚至称“中美 经济鸿沟被迅速拉近”。当然,很少有人会忽略“地方债务”等威胁中国经济健康的顽疾。只是乐观的人相信,操控性强的中国拥有治愈它们的能力。&外媒热议中国2013年GDP增速:那些中国熊派看来又得退回洞里猫一年了GDP增幅创14年来最低昨天,韩国KOSPI综合股指先跌后升,最终以涨幅0.48%报收于1953.78。韩国YTN电视台称,开盘下跌缘于美国经济利空消息,扭跌为涨则是受中国经济指标向好影响——中国公布的2013年经济增长率高于官方预期。事实上,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昨天上午走入统计局新闻发布厅前,西方媒体围绕“中国GDP2013年能增长多少”的演算早已开始。路透社邀请 24名经济学家对2013年中国GDP增幅做出预期,得到的平均值是7.6%,法新社则比路透社精准些,他们邀请14名经济学家做同样的预测,得到的平均 值与中国官方最终公布的数据一致:7.7%。“总体看来,2013年经济运行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成绩来之不易。但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国经济正处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长期积累的深层次 矛盾尚待缓解,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仍需巩固。”法新社称,马建堂对中国经济形势做出这番评价时,中国正迎来1999年以来最低的GDP增幅,但7.7%的 结果依然完成了中国此前设定的7.5%的目标。英国广播公司(BBC)称,中国官员对此结果表示满意,认为数据处在保就业的下限和防通胀的上限之间。数据 同样凸显中国决策者面临的两难挑战:既要维持经济高增长,又要对经济实施再平衡,完成从政府投资驱动型增长向内需驱动型增长的转变。“中国增长数据显示,美中经济鸿沟正被迅速拉近”,在国际媒体对中国公布2013年GDP数据近乎千篇一律的报道中,《纽约时报》财经记者布雷沙的 解读颇为扎眼。他在文中称,中国公布的数据显示这个国家的GDP增速在放缓,但这是计入通胀因素的结果,并且忽视了两大因素,一是中国国内物价上升速度快 于美国,二是人民币对美元也在升值。如果扣除通胀因素,只考虑中国的名义经济产出,会发现结果为增长9.5%,而美国的名义增长率去年约为3.4%,如果 进一步考虑到人民币兑美元去年升值3%,综合不同因素,中国以美元计算的去年GDP涨幅为12.4%,几乎是美国经济涨幅的4倍。文章同时称,关键问题是中国这种节奏能持续多久。在马建堂昨天公布的一系列中国经济数据中,“2013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73”也引起外界关注。所谓基尼系数是用来衡量收入分配公平程 度的指标,从0到1,数值越高反映贫富差距越大。通常认为,基尼系数0.4以上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就是收入悬殊。美国QUARTZ网站说,中国 在过去十年中基尼系数几乎都在0.4以上,2012年系数为0.474。文章说,虽然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去年第四季度GDP增速放缓,但中国官员还是能拿出 一些好消息:比如与去年相比,中国的贫富差距缓解了一点,非常小的一点。中国2013年的GDP增幅为近年来新低,但7.7%的结果依然完成了中国此前设定的7.5%的目标。把脉中国引发学者激辩“振作起来吧亚洲!这一周可有的忙了”,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19日以此为题说,本周,亚洲国家将进入“央行时刻”,韩国、日本、菲律宾和泰国的中央银行都将举行重要会议,中国周一公布备受关注的GDP数据,为这忙碌的一周定了调。而2013年经济数据给中国经济大势定下的又是怎样的基调呢?BBC20日提到中国经济令人忧心的一面。文章说,过去许多年,政府主导的投资热潮是中国经济得以高速增长的关键因素,中国的银行在此过程中放出大量贷款,但现在许多人担心这些贷款成为坏账,并进而担心中国金融系统因此遭重创。此外,“影子银行”也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风险。法新社说,截至去年6月,中国地方政府所借债务已达17.9万亿人民币。路透社称,中国经济在2013年的降温标志着中国转入“非高速增长期”,未来恐将出现更多令人清醒的时刻。分析家们认为,随着中国努力提升国内消 费,同时降低对政府投资和出口的依赖,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2014年的表现有可能进一步降温。美国CNN的预测似乎更悲观:中国经济改革应将重点目标放在 国有企业和财政政策上,如果成功,下一个十年将保持6%至7%的经济增长。但中国目前公布的经济政策依然太模糊,信用增长、地方债务等问题未来都可能为中 国经济招致灾难。&1&
微信关注“西诺网”
每天分享有趣的事儿CPI、GDP双降 专家热议:通胀忧虑遏制政策转向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责任编辑:朱丹)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网友热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