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二经济实体了吗

&|&&|&&|&&|&&|&&|&
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背后:捧杀在行动
中国产经新闻【
本报实习记者 朱国庆报道
近期,中国在国际上着实又火了一把。从热议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到爆炒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坐上世界“头把交椅”,中国成为了关注的焦点。一时间“超越时刻”、“中国时刻”等字眼充斥眼球。然而,热闹的背后却不是对中国经济成长的客观认知,而是以“中国经济责任论”为代表的险恶用心。
7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实际上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石激起千层浪,外媒以此为契机,大肆炒作中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世界银行,等一些机构随后预测称,中国经济有望在2025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经济地位的提升,也同时意味着承担更多责任。在热议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的同时,西方一些国家以债权国责任、能源消费国责任、碳排放大国责任以及储蓄国责任等各种名目的经济责任频频向中国发难,意图让中国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
然而,以2009年为例,中国人均GDP还不及日本的零头,世界排名也比日本落后92位。此外,像日本和美国,经济发展处于成熟阶段,而我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还将面临经济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等巨大压力。
“这显示出外国相关机构或经济学家对中国的一贯态度:忽略甚至回避现实问题,即仅仅是从增量或总量的角度衡量问题,而不是从乘量的角度换位思考问题。”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分析称,“这同时显现出他们的意图:将中国列入大国行列,并让中国不顾自己的实际国情,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承担更多更大的责任。”
在能源消费总量“被第一”的问题上,也是如此。事实的情况是,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目前并没有超越美国。根据国家能源署公布的数据和美国能源部能源情报署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中国2009年能源消费总量达31亿吨标准煤,相当于21.32亿吨油当量。2009年美国能源消费总量为94.578×1015Btu(即英热单位),相当于23.6445亿吨油当量。国际能源署的数据却称,去年中国消费了22.52亿吨油当量,而美国消费了21.70亿吨油当量,中国较美国高出约4%。对此,有关专家解释说,国际能源署是“发达国家俱乐部”,它不过是运用统计学上误差的把戏,让中国戴上“能源消费第一大国”的高帽。
“从中国崩溃论,到中国威胁论,再到近期炙手可热的中国经济责任论,西方对中国的指责花样百出,但其背后的根本立场没有改变,那就是维护现有的国际秩序和利益分配,遏制中国的发展。”有关专家表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热点推荐:
········
频道头条 Big News
ArpAdPro_Date_End -->
ArpAdPro_Date_End -->
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
凤凰网财经
今日热图昨日热图
最热万象VIP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_ 东方财富网
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环球企业家网站
东方财富网APP
方便,快捷
手机查看财经快讯
专业,丰富
一手掌握市场脉搏
手机上阅读文章
  这两个亚洲强国百感交集,经济长期停滞的日本退居GDP第三,日益崛起的中国似乎要肩负新的全球责任  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一历史性转折让这两个亚洲强国百感交集:经济长期停滞的日本带着自省情绪退居第三,日益崛起的中国感到自豪但也不掉以轻心,对肩负新的全球责任保持警惕。  东京时间周一上午,日本政府正式揭晓了期待已久的悬念,宣布日本经济在去年最后三个月折合年率下降1.1%,而中国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8%。日本全年GDP是5.47万亿美元,比中国1月公布的5.88万亿美元低7%左右。  两国的经济总量都远远低于美国。日本和中国合起来也低于美国万亿美元的GDP。但这一消息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1967年日本超过当时的西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自那以后的数十年一直不曾动摇。此次新排名标志著作为全球增长引擎的中国和日本分别开始崛起和衰落。  对美国来说,日本在某些方面是经济对手,但同时在地缘政治和军事方面一直是同盟。中国却在各方面都是潜在的挑战者。  中国的崛起一直是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具有大众合法性的主要原因。但北京方面担心,接过经济强国的头衔会为中国这个在很多方面仍处于贫穷的国家带来不必要的责任。中国共产党的党报《人民日报》最近在其网站上刊登的一篇文章标题为《中国GDP首超日本成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非第二经济强国》。  在日本,这一时刻被视为经济衰退延长的另一标志。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最近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考虑到中国不断膨胀的GDP和较大的人口规模,日本自然是会被取代的。这位敢言的民族主义者一度是日本这个骄傲国家的自豪之声,他是1989年泡沫时代《日本可以说不》一书的作者之一。现在,他谈论日本的排名时略带一丝伤感。他说,不幸的是,日本衰退的其他各种迹象在这种背景下太过突出。  两国对此复杂的反应表明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国在很多方面仍落后于日本,同时也表明两国的互相依赖性日益增长,使得它们既是对手也是伙伴。  中国人均收入仍是日本的十分之一。世界银行估计,超过1亿的中国人──几乎相当于日本总人口数──每天的生活费不足2美元。中国互联网搜索巨头百度公司首席执行长李彦宏指出,不可否认的令人尴尬的事实是,中国至今仍没有出现真正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与中国日渐强盛的国力相匹配,例如丰田汽车公司或索尼公司。  正如很多日本商业领袖指出的,假如没有对华出口和中国游客的大批涌入,日本经济会更加疲弱。2009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软库首席执行长孙正义说,我预计大约八年后中国的GDP将是日本的两倍。现年53岁的孙正义是新一代日本商业领袖的代表。软库在日本走下坡路之际实现了增长。他说,中国的崛起也带来了一个机会,如果有更多的日本企业也把这一趋势看作是积极的,那么日本的经济前景也会光明起来。  尽管如此,两国在一些领域关系明显紧张,比如日本残酷的侵华战争所带来的历史遗留的紧张关系,以及中国对衰落的邻国日本施用新增的力量。最近定义两国关系的一个时刻是:去年秋季,两国因台湾附近有争议的钓鱼岛问题僵持不下,最终在北京方面的施压下,日本突然释放了扣留的一名中国渔船船长,尽管有视频证据显示这名船长曾向一艘日本海岸护卫队的船只猛冲过去。  日益崛起的中国和不断衰落的日本,两者前景的鲜明对比在尼尔森上个月公布的最新国际消费者信心调查中可见一斑。在这份对52个国家进行的调查中,中国消费者属最乐观之列,信心指数为100,全球平均水平为90。日本消费者则与罗马尼亚消费者并列倒数第四,信心指数为54.  对北京方面来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意味着新的影响力等优势。中国一直鼓吹愿意用自己2.8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购买希腊等陷入困境的国家的国债,进而帮助稳定这些国家。中国官员一直强烈指责华盛顿的,他们说美国的货币政策可能威胁中国持有的大量的价值。  不过,北京也怀疑发达国家想利用中国的崛起在一些领域敦促其承担更大的责任,比如减少碳排放和改革外汇政策。当去年夏季中国季度GDP超过日本时,官方媒体刊登了评论,驳斥他们所称的西方的&中国责任论&夸大了中国的全球作用。一位中国专家对新华社说,这些理论是捏造出来,以减缓、阻碍中国的发展。  在中国国内,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令共产党的宣传说词更加复杂,这些宣传一直给人以中国沦为外国势力牺牲品的感觉,而现在中国又逐渐超越了这些列强,特别是上世纪30年代发动了侵华战争的日本。共产党领导人明白,中国作为经济大国的形象可能会吸引外界注意到强大与贫穷共存的中国的缺陷。  于是政府为中国经济成就而居功,同时又对这种成就做淡化处理。上个月国家统计局报告中国2010年GDP时,局长马建堂被问到如何看待即将到来的世界第二排名。他说,这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不断进取的结果&,他同时又说,按人均计算,中国仍然是世界上较贫穷的国家之一。  中国公众的反应与官方的这种矛盾态度如出一辙。北京65岁退休公务员郑茂华说,可能有人对此感到激动,但我不是其中之一。他说,这种GDP的成就无法反映这个社会国富民穷的实情。  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位居世界第二,当时它也面临着跟中国目前一样的担心,害怕国际上要求它承担更大的责任。中国正式成为亚洲第一经济体,将这种注意力从东京身上转移开来。虽然日本仍是东亚历史最长的宪政民主国家、美国防御体系的一个基石,但它不再面临西方国家让它实施&金元外交&或开放市场的压力。  日本一些精英痛惜这些要求已成过去。东京大学经济学教授、曾任财务省高官的伊藤隆敏说,我们一些人很怀念日本遭受抨击的那个时代,我们当时很不满,但被忽略比被抨击还要糟糕。  对于其他人来说,讨论已变为怎样在&世界第三&的时代界定日本的角色和形象。日本执政党有影响的政治家莲舫去年出版新书《我们需要成为第一吗?》,说到很多人心里的痛处。这本书希望日本人接受这样一种看法:日本不需要事事都领先,甚至是事事都不领先,照样也可以被认为是成功的。  日本现在更加注重不同的、非量化的成功定义方式。它在国外的影响力仍旧巨大,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以往。但日本在具有争议的战略技术领域更加低调、更为间接,同时更加注重文化外交。  与日本作为创造、创新中心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年前,它还是一种模仿其他国家先进设计与技术、然后用更强大的制造能力赶超原版生产者的山寨形象。如今这个标签更多地贴在了中国身上。  经济产业省曾经通过产业政策的制定,帮助日本制造商统治世界,因而闻名于世。该省新开了一个&创新产业促进室&,其任务是推广日本动漫和电子游戏的魅力。经济产业省负责贸易的副大臣池田元久说,我们将这个问题视为质与量的差别。他指出日本长期以来都擅长于制造高附加值产品。他说,日本仍旧符合&富国&这个词的多个含义。
[热门]&&&[关注]&&&
请下载东方财富产品,查看实时行情和更多数据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扫一扫下载APP
东方财富产品
关注东方财富
天天基金网
扫一扫下载APP
关注天天基金外媒: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 美国屈居第二
  人民网斯德哥尔摩9月27日电 据《日报》消息,现在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居第二。根据的估算,周一将出现权力的转变。经济实力将带来政治的影响力。
  消息称,中国经济在世界舞台上的成功让人刮目相看。最近三十年的每年经济增长率都在百分之十左右。
  十三年前,中国超过了,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四年前,成为世界最大出口国。按照国内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周一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国。
  瑞典北欧斯安银行经济部门主任称,世界银行和按照国内生产总值,即购买力平价计算。如果以名义GDP(也称现价GDP)算法,中国还需要几年时间才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不过很多人认为,按照国内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的算法更为公平。
  美国自从1872年以来作为世界最大经济国的地位,在一百四十多年后被中国代替了。但是从历史长河中看,从14世纪开始三百多年里,中国也曾是世界的最大经济体。
  现在中国再一次成为最大经济国,这对在国际组织上的权力制衡和话语权的分配尤其重要。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关于话语权分配的讨论已经持续了很久。当现在中国向世界证明了自己的经济实力后,会为之带来政治的权力。
  奎斯特表示,中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一直强调和推动要改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里的话语权。新兴国家已经批判了该组织对发达国家,如,进行经济支援。如果中国能够得到更多的影响力,将会改变现在的情况。权力的制衡也将出现变化。
  博格奎斯特继续称,他猜测中国对于自己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感受应是喜忧参半。他说,一方面中国希望得到世界的肯定。另一方面,中国可能又会担忧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但是,瑞典北欧斯安银行驻上海办事处负责人海內勒则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基调是发展经济,但是不为世界带来动荡。但是就现在的情况来看,这种方式将会出现变化。
  最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徘徊在每年百分之七左右。虽然较之几年前,增长率略微下降,但是这是因为中国的经济正在走向成熟。瑞典北欧斯安银行对中国未来经济的预测是,增长率会再下降一个台阶,预计2020年会在百分之五左右。中国将继续拉大和美国之间的差距,但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对世界经济造成动荡。
  博格奎斯特最后总结,如果没有不可预测的情况发生,我估计未来几年中国将会一直处于世界经济的杆位。长期的看,也许或者印尼会有可能挑战中国在世界的经济地位。但是,我认为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经济体很有可能会超越美国曾创下的一百四十年的纪录。(王璐)
责编:武帅
24小时点击排行
12345678910
24小时跟贴排行
环球时报系产品中国真的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了吗?
中国真的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了吗?rt
13.5亿人口 闭着眼睛都能超
与《中国真的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了吗?》相关的作业问题
跟你说,gdp这东西没用,不是平均问题因为引起gdp上升的因素很多,如果从人民币兑换美元从8.3升至6.5,那么仅从汇率问题涨起的Gdp就达到超过1/4,但事实上在国内,所有事情都一样,根本没变化,就是上一年40000元的GDP,今年达到50000元,那只是汇率的数字游戏,其实我们实际GDP依然只有40000元另外,我
30年间の発展に伴い、中国の経済の上で世界の注目を记録し、今年の日本を超え世界第2位の経済体をになって久しい日本の最も大きな规模となっている.深くするためにと中国の交流を通じて、世界は中国语では「热」だった.もちろん日本も例外ではなく、日本の根强い中文(チュンムン)歴史を学ぶ、グローバル化を待ってきた両国の交流をより紧
额,孩子,中国GDP增长>7%,日本都是负增长,怎么可能又掉到他后面去呢?
房地产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为什么房价居高不下,政府在后面吹这个肥皂泡.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好处在于国家整体更加富有了,国家更加有实力了,在世界舞台更加举足轻重了,我们国民也更加自豪了.但同时我们应该理性的看待这个问题,整体的提高不代表个人的改善.中国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主要是圈3 你不知道为什么不对?圈3 里面迅速超越 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撒.答案是A圈4 不对的理由就是 我们就应该安于现状、保持现状
我从几个观点来阐述下1 中国廉价劳动力资源广大 13亿人口 2 中国矿产资源丰富利于开发利用3 中国政府大利开放外商来华投资建厂积极有效4 中国有效的货币改革推动全面金融发展5 中国积极投入大量资金建设铁路,高铁,高速公路.以上30年的发展基本上是靠出口使中国富裕起来 从人均来看 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人均GDP4000美
1000点以下进入,等6000 点再次到来
个别地方原文打字有错.中国经济的增长势头暂时是不会缓解的,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日子已经不远,这个位置会带来更多的机遇也会带来更多的挑战.所以改革迫在眉睫.The tide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will not get easy for the time being,and
哼!我们国家GDP高了又怎么样啊,即使超过了美国有怎么样啊,只要我们中国国民的CPI没上去,我们中国就永远是发展中国家,永远成不了经济体国家的,虽然我们国家超越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各位我们国民的CPI是多少啊,各位在去查查日本国民的CPI 就知道了,我们中国到底是不是真正的经济体国家,记住喽!国民不富,国家不富.国民
请看本人精准手工翻译: Over the 3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our nation's economy gets fast development, and has become the world's second largest economy entity. Ho
日本自20世纪60年代末期起一直是世界公认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强国.1968年,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1.海运方便;2.硬盘生产的配套比较集中;3.地处东盟,东盟内部关税因素;4.工资水平低5.日本和美国因素,分散对中国的依赖,防范中国的因素也有;所以看重对泰国投资;
  七十年代末.  日本的经济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崛起的,而那时正是日本人口上升科学技术水平突飞猛进的时代.松下索泥本田丰田等一批大企业正好是那时涌现的.另外日本经济发展还有些外界因素,比如世界经济一体化在二战后开始迅猛发展,日本政府明确提出了贸易立国的战略,政治上完全依附美国并以此获得先进技术和稳定的内外部环
1、日本起步早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全面向西方学习,迅速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1905年日俄战争标志着日本挤身列强行列.到二战前,日本的工业实力,排在美、苏、德、英、法之后,名列世界第六,大体与意大利相当.珍珠港事件时,日本能集中六艘航空母舰对美国太平洋舰队发动袭击,而当时美国全国只有五艘航母.日本赶上了三次科技革命,当
因为中国没要日本的战争赔偿,而使日本有财力实行复苏计划因为日本在二战前就有了良好的教育基础,有众多人才储备因为美国对日本的大力扶持因为日本有良好的工业产业基础因为日本善于学习,吸收先进技术及管理方法,并结合自身情况发展出适合的管理模式.
有位中国的彪人说,gdp是涨了.但8亿条裤子换一架米国的飞机.40条裤子换一个米国苹果.我只觉得悲哀
1,中国已经成为经济大国,外国人已经看中,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2,中国基本没有什么核心技术,主要靠血汗工厂,污染环境,公路,高铁,房地产堆砌GDP,所以不算强.3,虽然没有技术,但有时候也可以说中国是强国!因为中国的体制特殊,政府和国企控制着大量的资源,一旦决定做事,可以负担巨额的成本,可以不考虑对国民,对民
经济体是指独立的经济实体,这里指的是中国内地.这意味着中国内地的经济规模仍在扩大并且已经具有较大规模,并不代表民众的经济水平高,因此也就不能代表是世界第2强经济实体.大和强是2个概念.
经济总量又不是人均.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什么意义
我的图书馆
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什么意义
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什么意义
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至少有如下启示:1、中国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的思路正确并且成效显著。
2、中国的内贸与外贸都发展到了相当的规模,在搞好外贸的同时,内贸的课题也同样重要,如果内贸的课题做的好就会锦上添花。3、相对低的人均GDP反映出中国经济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只要很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就能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日本内阁府14日公布2010年主要经济数据,正式承认GDP被中国赶超。在一些日本媒体看来,这未尝不是一种解脱,日本再也不用盘算戴了42年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帽子”何时被中国抢夺了。对于“中日经济逆转” 成为现实,日本官方昨日以“欢迎”作出回答,同时表示“日本发展经济不是为和中国争排名”, “人均GDP日本仍是中国的10倍多”。而国际舆论则将许多问号投向刚“转正”成世界老二的中国:它的经济总量将在何时赶超美国?它会是国际秩序的合作者还是破坏者?有入说,还没迈过“国富民穷”那道坎儿的中国是“世界最强经济体和最穷经济体的奇怪组合”。中国学者庚欣说,中国将注定背着这些问号前行,中国的未来将随着这些问题的解决被一步步勾勒。日本在报纸休刊日承认“让位”不知是否是巧合,日本内阁发布2010年日本名义GDP数字的14日,恰逢日本报纸媒体本月的休刊日,但这并未影响“日本承认GDP被中国赶超”的消息迅速占据国际舆论场。按照日本官方数据,日本去年名义GDP最终定格在54742亿美元,而中国是58786 亿美元。美国《华尔街日报》说,这一历史时刻标志着“崛起的中国击败了衰落的日本”,韩国亚细亚经济网站的评论则更为夸张:从今天起,以太阳旗为国旗的日本再不配将自己比做初升的太阳了,倒是中国的五星红旗看起来更有这样的气势。1968和2010,这是日本共同社l4 日提到的两个重要年份。文章说,1968 年,用当时的主要指标国民生产总值( GNP)计算,日本首次超越前西德,从此占据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宝座长达42年,而在2010年则让位给了中国。事实上,这已是自去年8月“中国 2010年上半年GDP超越日本”以及中国上个月公布去年年度经济数据以来,“中国经济赶超日本”的话题第三次蹿红,但多家国际媒体强调,2月14日的意义在于它标志着一个日本时代的终结,随着日本政府承认让位,大幕终于落下了。14日,《华尔街日报》一张摄于东京一工业园区的照片特意将场景选在了“日落”。该报说,在这个历史转折的日子,亚洲两个强国同样百感交集:经济长期停滞的日本带着自省情绪退居第三,日益崛起的中国感到自豪,但同时对肩负新的全球责任保持着警惕。该报配发的一张中日经济增速统计表将两国形容为竞争50年的对手,该统计显示,在日本GDP领先中国最多的1995年,日本GDP总量已超过5万亿美元,而中国不足其1/5,但在2000年后,中国经济增速让日本相形见绌。14日,日本官方似乎很想扫清外界对于中日经济竞争的印象。菅直人当晚对记者说,“应当对近邻诸国的经济成长表示欢迎,(日本)希望和有朝气的国家合作发展经济,从而带动我国经济发展”。当日上午,日本经济财政相与谢野馨及内阁官房长官枝野幸男先后对中国GDP超越日本表示“欢迎”。与谢野馨同时说“我们搞经济不为争排名,而是为使日本国民过上幸福的生活”。枝野幸男在强调日本应从中国经济发展中汲取活力的同时表示,“人均GDP方面日本仍然是中国的10倍多,为将这一优势传给下一代,我们将继续促进经济增长。”共同社援引日本专家的话说,日本GDP要想反超中国已十分困难,今后的目标应是提高人均GDP,在“质”的方面成为富裕国家。这一天“来得太快了”14日,日本政府与中国对比人均 GDP的做法在国内引发非议,东京大学经济学教授伊藤隆敏称,这类比较没有意义,因为中国沿海地区人均收入几乎和日本持平,“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国内部有个类似日本的国家”。伊藤还说,日本不能简单认为GDP被中国超越是 “没办法的事”,而应将其视为“事态严重”的“震撼”,“很显然GDP迟早会被中国超越,可是来得太快了”。“被中国超越了也不要悲观”。这是日本《经济新闻》14日对日本国民发出的忠告,文章称,在全球化时代,GDP不一定是衡量国力的恰当指标,其测算未包括投资收益,而日本不仅在亚洲而且在世界的投资都获得了增长。日本Getnews网站的文章则说,被中国超越的日本正从“经济一流、政治二流”沦为“政治经济都是三流的国家”,国防几乎全部依靠别人,国债高达900万亿日元,每年自杀人数超过3万,对日本而言,迫在眉睫的是“出路到底在哪里”。长期从事中日经济报道的中国资深媒体人陈言14日对记者说,担心世界第二的宝座被中国人抢走,是让日本纠结了一年多的心结。有人说,被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赶超,不仅是日本的“运命”,也是世界的“运命”。日本舆论14日的反应算得上平静,可能是因为他们内心深处的不安和不甘已经释放了一年。也有日本媒体将“中日经济逆转终于实现”看做一种解脱。《读卖新闻》说,从去年起不断出现的中日GDP逆转传言让日本一直在不断接受被中国超越的事实,现在终于落定了,日本不用再去探讨中国GDP数值是否造假,而是该思考今后如何借中国经济腾飞让日本经济复苏了。世界把连串问号投向中国2030、2025、2020,这一连串数字14日代表着国际舆论对于“中国GDP哪年赶超美国”的猜测。《华尔街日报》说,虽然中国目前人均GDP低于4500美元,只有美国的1/11,但美国的人口只有中国的1/4,这意味着中国只要将人均GDP提升到略多于美国1/4的水平就可以超越美国。文章说,自工业革命以来,英国、美国、德国和日本依靠工人的生产力造就国家的富裕,尽管它们的人口比中、印少得多,但还是成为了世界最大经济体,但中国的崛起凸显了后工业化时代的一个现实:决定一国经济实力的不仅有生产力,还有人口。文章说,1900年时,美国就是依靠更多的人口、更丰富的资源和更先进的工业生产率超越英德等欧洲单一国家成为世界第一,将世界经济重心从大西洋彼岸拉到美国,如今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又将世界经济重心东移。“成为世界第二的中国将会充当何种角色?”BBC编辑斯蒂芬妮在其题为“给新世界老二的问题”的文章中称,西方评论家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呈现出两极,一些人认为中国不会像德国与日本那样破坏国际秩序,因为中国又大又穷,意味着中国在最初发展的几十年中必须首先重视国内经济发展。但另一些人警告说,长远而言,中国必将是现存国际秩序的破坏者,其危害可能超出白宫的预测。实现工业化,中国比日本难10倍“中国经济超越日本是我们从去年8月开始就不断听到的滑稽说法。”美国《商业圈内人》14日说,我们今天对此消息的态度和去年8月时一样,中国经济不可能超越日本,因为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中国人均GDP排名排在世界90名以外,和伯利兹及阿尔巴尼亚差不多,仅相当于日本的1/10。当日,中国“国富民穷”也被一些西方媒体议论,有媒体援引在日中国留学生的话说,衡量经济的真正标准是人们是否享受着舒适的生活,“在日本我可以感受到这一点”。《华尔街日报》说,中国让人们第一次目睹一个世界最强经济体和最穷经济体的奇怪组合。事实上,GDP超越日本并未在中国引发盲目乐观,大多数中国媒体在报道中重点提到中国人均GDP方面的巨大差距,也正因此,日本NHK电视台认为中国的反应“冷静客观”。“关于国富民穷的问题,这是先长骨骼还是先长肉的问题。”日本JCC新日本研究所副所长庚欣14日对记者这样说。他认为,世界大国在发展历程中都经历过国家发展快于民众生活水平提高的过程,就像一个人在成长时先要长好骨骼,然后才会慢慢长肉。当日.有西方媒体还提到西方历史上大国的崛起大多伴随少数国家对多数国家资源的剥夺。庚欣说,中国用行动证明自己走出了与西方GDP大国不同的道路,中国不仅没有像它们那样“外财内移、内压外移”,相反,用自己的隐忍替国际社会分担了不少风险。西方经济学家麦迪森在其《960年-2030年中国经济成就》一书中曾推算,1280年宋元之交时,中国GDP是欧洲的1.77倍,人口是1.47倍,人均GDP是1.2 倍,与中国相比,西方经济发展模式并不具备先天优势。英国《金融时报》去年在议论“中国超越日本的意义”时也提到,在过去20个世纪里,中国有18个世纪都是世界经济之首,中国崛起只是象征亚洲地区理所应当地回到人类生活的中心。文章说,中日之间有一个最明显的差距,那就是中国人口是日本的10倍,因此中国在实现工业化、打造美国式生活水准,同时避免遭遇重大资源与政治限制方面,也会比日本难上10倍。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gdp成为世界第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