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金融政策名词解释释

银行名词解释_百度知道
银行名词解释
基金,存折,拒付,支票复利,透支,兑现,期货,活期存款
我有更好的答案
  1.复利:是指在每经过一个计息期后,都要将所剩利息加入本金,以计算下期的利息。这样,在每一个计息期,上一个计息期的利息都将成为生息的本金,即以利生利,也就是俗称的“利滚利”。    2.从广义上说,基金是指为了某种目的而设立的具有一定数量的资金。  3.存折:是用来记录存款户口的银行交易的簿子。  4.透支:是指超出限额的支付、支取。  5.兑现:以票根为凭证要求银行支付现金。  6.持票人提示汇票要求承兑时,遭到拒绝而不获承兑,或持票人提示汇票要求付款时,遭到拒绝而不获付款,均称退票,也称拒付。  7.是出票人签发,委托办理支票存款业务的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8.期货其含义是:交易双方不必在买卖发生的初期就交收实货,而是共同约定在未来的某一时候交收实货,因此中国人就称其为“期货”。  9.活期存款是一种不限存期,凭银行卡或存折及预留密码可在任何时候存取现金的服务。  10.定期存款:是指存款人在保留所有权的条件下,把使用权暂时转让给银行的资金或货币。是银行最重要的信贷资金源。定期存款是银行与存款人双方在存款时事先约定期限、利率,到期后支取本息的存款。
采纳率:79%
来自团队:
建议去买本银行基础知识的书看一下。这些内容详细一点就是本书了。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名词解释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_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1.代用货币:代替金、银行使货币职能的纸币,通常由政府或银行发行,持有者可以随时向政府或发行银行兑换成金属铸币或金、银,其效力与金属货币完全相同,又被称为兑现纸币。
2.信用货币:又称为不兑现纸币,是指货币本身价值低于货币价值,而且不能兑换成贵金属的货币。信用货币是代用货币进一步发展的产物,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采用这种货币形式。
3.货币制度:国家为了适应经济的需要,以法律形式所确定的货币发行和流通的结构与组织形式,即被称为货币制度,简称币制。
4.无限法偿:是指法律规定取得这种能力的货币,无论是在哪种交易活动之中,无论交易的数额是多少,交易的对方都不得拒绝接受。
5.有限法偿:是指在`。
6.金银复本位制:是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最典型的货币制度,其基本内容是:金银两种金属同时被法律承认为货币金属;金银铸币都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自由输出和输入国境;金银铸币都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7.金币本位制:是典型的金本位制。在金币本位制下,黄金是法律认可的货币金属;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自由输出和输入国境;金币可以和货币制度中的其他货币自由兑换;金币都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8.金块本位制:又称生金本位,其内容是:黄金依然充当本位货币,但停止铸造和流通金币,黄金由国家集中保存;国内流通银行券,银行券具有无限法偿能力;规定银行券的含金量,但是只有达到法律规定的一定额度才能兑换成黄金。
9.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实施金汇兑本位制的国家流通银行券,不铸造和流通金币,银行券也不具有法定的含金量,但是本国货币可以在政府规定的汇率下自由兑换成另一金币本位制或金块本位制国家的货币。
10.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国际间的货币安排,也就是由国际间资本流动及货币往来而引起的货币兑换关系,以及相应的国际规则或惯例组成的有机整体。
1.信用:作为经济范畴,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单方面的价值转移。
2.金融:是指资金的融通。
3.高利贷:是最古老的信用形式,以利息高和非生产性为特点。
4.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换直接相联系的信用,包括两种基本形式:赊购与赊销。
5.银行信用:是指以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为媒介、以货币为对象向其他经济个体提供的信用。
6.国家信用:是指以国家政府为主体的借贷行为,它包括国家以债务人的身份取得信用和以债权人的身份提供信用两个方面。
7.消费信用:是指对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以满足其消费方面所需货币的信用。
8.信用卡:是由信用卡公司或银行对信用合格的消费者发行的信用证明,持有该卡的消费者可以到有关的商业服务部门购买商品,再由银行定期同消费者和商店进行结算,信用卡可以在规定的额度内进行透支。
9.征信国家:当一个国家信用体系比较健全,信用管理行业服务普及以及企业普遍设立信用管理功能时,这样的国家被称为征信国家。
10.社会信用体系:是由信用立法与执法、信用管理行业运作管理与约定、社会信用行为与道德规范、不良信用惩罚机制、教育等多个子体系共同作用、交织形成的社会机制。
1.利息:是与信用相伴随的一个经济范畴。它是指债权人贷出货币或货币资本而从债务人手中获取的超过本金部分的报酬。
2.基准利率:是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所谓起决定作用的意思是:这种利率变动,其他利率也相应变动。从理论上来说,基准利率应该是指通过市场机制形成的无风险利率。
3.利率的风险结构:期限相同的金融资产因风险差异而导致的不同利率称为利率的风险结构。
4.利率的期限结构:在金融市场上,品质(风险、流动性、税收等)基本相同但期限不同的债券其利率水平也往往不同,这种差异我们称之为利率的期限结构。
5.外汇:我们通常所说的外汇是狭义的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
6.汇率:是用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的货币的比率、比价或价格。也可以说是以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国货币的“价格”。
7.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用折算成若干本国货币来表示汇率的标价方法。 8.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为标准,用折合多少外国货币来表示汇率的标价方法。
9.美元标价法:非本币货币之间的汇价往往是以一种国际上的主要货币或关键货币为标准。二战以后,由于美元是世界货币体系中的中心货币,各国外汇市场上公布的外汇牌价均以美元为标准,这就是“美元标价法”。 10.复汇率:也称多种汇率,指一国货币对某一外币因性质与用途不同而规定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汇率。复汇率是外汇管制的产物,是一种歧视性汇率安排。 11.汇率制度:是指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汇率变动的基本方式所做的一系列安排或规定。一种汇率制度应包含以下几个内容:第一,汇率确定的基础;第二,汇率波动的界限;第三,汇率应该如何调整;第四,维持汇率应采取的措施。 12.铸币平价:两个实行金本位制度国家单位货币的含金量之比称作铸币平价。
13.绝对购买力平价:是指在一定的时点上,两国货币汇率取决于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
14.相对购买力平价:是用来说明在一段时期内汇率的变动。当两国都发生通货膨胀时,两国货币的名义汇率等于过去的均衡汇率乘以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商。
1.金融工具:是在信用活动中产生,对交易的金额、期限、价格等条件加以说明,用以证明交易双方权利义务,并且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书面文书。
2.汇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者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3.本票:是由出票人签发的,承诺自己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4.贴现:是指票据持有人将未到期的票据转让给银行,银行扣除一定的利息后把票面金额支付给持票人的一种票据行为。
5.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CDs):是由商业银行发行的一种金融产品,是存款人在银行的存款证明。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与普通的存款单相比,有三点区别:一是不记名;二是存单上金额固定,而且面额较大;三是可以转让和流通。
6.远期合约:远期合约是最简单的一种金融衍生工具。合约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照约定的价格买卖约定数量的某种资产。
7.期货合约:期货合约是由期货交易所统一制定的、规定在将来某一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交易一定数量和质量商品的标准化合约。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每张合约所包含的内容,例如标的资产的种类、数量、质量、交货地点等都标准化了。
8.期权:又称选择权,是指期权的买方有权在约定的时间或约定的时期内,按照约定的价格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的相关资产,也可以根据需要放弃行使这一权利。期权的买方为了取得这样一种权利,必须要向卖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费用,这笔费用就是期权费。
1.保险:是指保险人向投保人收取保险费,建立保险基金,并对投保人负有合同规定范围的赔偿和给付责任的一种商业行为。人们通过购买保险,以一项确定的损失(为保险而支付的额外费用)替代了如果不保险而遭受更大损失的可能性。
2.风险分散原理:只要组成资产组合的各种资产之间不是完全正相关,那么随着资产数量的增加,资产组合分散程度的增加,资产组合的风险将会不断趋于下降。
3.分离定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说明,所有的投资者,无论他们的具体偏好如何不同,都会将市场投资组合与无风险资产混合起来作为自己的最优组合。这种在无需确知投资者偏好之前,就可以确定风险资产最优组合的特性就被称为分离定理。
4.β系数:是资产i与市场组合的协方差,除以市场组合方差。β系数反映了资产收益率受市场组合收益率变动影响的敏感性,衡量了单个资产系统风险的大小。
5.最优资本结构:是指在充分权衡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的情况下,能使企业价值最大的资本结构。
1.金融中介:从广义上说,凡是专门从事各种金融活动的组织,均统称为金融中介、金融中介机构或金融机构,意指经济生活中起中间媒介作用的金融活动主体;狭义上说,金融中介是以银行为典型,特指信用关系中的借者与贷者之间的中介。
2.政策性银行:是指由政府设立,以贯彻国家社会经济政策或意图,不完全以营利为目的的金融机构,一般有三种类型:一是支持国家重点产业发展和新兴产业开发方面的金融机构;二是农业信贷方面的金融机构;三是外贸信贷方面的金融机构。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简称IMF)成立于1945年,是为协调国际间的货币政策和金融关系,加强货币合作而建立的政府间的金融机构,是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
4.世界银行:世界银行(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简称IBRD),全称为“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是1945年与IMF同时成立的联合国专门金融机构,于1946年6月正式营业,总部设在华盛顿。其附属机构包括国际开发协会和国际金融公司,三个机构统称为世界银行集团。 5.亚洲开发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是部分西方国家与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发展中国家合办的政府间的国际金融机构。1966年在东京成立,总部设在菲律宾的马尼拉,简称亚行。
1.单元银行制:又称为单一银行制,其特点是银行业务完全由各自独立的商业银行经营,不设或者限设分支机构。这种银行制度在美国最为典型。
2.分支行制: 又称为总分行制,是指在银行除总行外,还在国内外各地设立分支机构。总行一般设在各大中心城市,所有分支机构统一由总行领导指挥。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取这种银行组织制度,尤其是以英国、日本、德国最具代表性。
3.银行持股公司制:一般是指由某一集团成立一个股份公司或者持股公司,再由该公司收购和控制两家以上的银行股票。在法律上,这些银行是独立的,但其业务和经营策略同属于同一持股公司控制。
4.核心资本: 是商业银行自有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资本包括股本和公开储备。《巴塞尔协议》规定核心资本不能低于风险资产的4%。
5.附属资本: 是商业银行自有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附属资本包括未公开储备、重估储备、普通准备金、混合资本工具,例如可转换债券工具、永久性债务工具以及长期附属债务等。
6.回购协议: 是指银行在向他人出售证券的同时,同意在某一时间以商定的价格购回这批证券。
7.商业贷款论: 是最早的资产管理理论,又称为自偿性贷款理论。该理论认为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流动性很强的活期存款,因此银行的资产业务应主要集中于短期自偿性贷款,以保持与资金来源高度流动性相适应的资产的高度流动性。
8.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始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各种创新活动日益活跃,到80年代已形成全球趋势和浪潮。其内容是突破金融业多年的传统模式,在金融工具、金融方式、金融技术、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市场等方面均进行了明显的创新、变革。金融创新给金融微观主体商业银行的影响是直接的,同时也对整个金融体制、金融宏观调节乃至整个经济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1.“最后贷款人”原则:英国经济学家巴吉特在其1873年出版的名著《伦巴第街》中,极力主张作为规模最大的、信誉最可靠的半官方的英格兰银行在金融危机中有责任全力支持资金周转困难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以免银行挤提风潮的蔓延而最终导致整个银行业的崩溃,这就是“最后贷款人”原则。
2.单一中央银行制度:是最主要的也是最典型的中央银行制度形式。它是指国家设立专门的中央银行,使之与一般的商业银行业务相分离,而纯粹地行使各项中央银行职能。
3.准中央银行制度:是指某些国家或地区没有建立通常意义的中央银行,而只设立类似中央银行的机构,或由政府授权某个或某几个商业银行行使部分中央银行职能的制度。
4.再贴现业务:中央银行的再贴现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将通过贴现业务所持有的尚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转让,中央银行据此以贴现方式向商业银行融通资金的业务。
5.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是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按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提取的准备金。它由几部分构成:一部分是自有准备,通常以库存现金的方式存在;另一部分是法定准备金,即根据法律规定,商业银行按某一比例转存中央银行的部分。 6.超额准备金:在中央银行存款中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部分称为超额准备金。
1.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公众(个人、企业、政府)愿意以货币形式(现金和存款货币)持有其拥有的财富的一种需要。如果把所有社会公众的货币需求加总起来,就形成全社会的货币需求。货币需求是需求能力与需求愿望的结合。
2.宏观货币需求:是一个国家从宏观和全社会的角度出发,把货币视为交易的媒介,探讨为完成一定时期商品和劳务的交易量,需要多少货币来支撑,根据一定时期经济发展目标,确立合理的货币供给增长率。
3.微观货币需求:是从微观经济主体角度出发,分析微观主体的持币动机,持币行为来考察货币需求变动的规律性。
4.实际货币需求:就是扣除了通货膨胀因素以后的货币需要,即各经济单位所持有的货币量在扣除物价因素之后的余额,其实质是以实物价值表示的货币需求。
5.流动性陷阱:当利率水平低到所有人都认为它肯定将上升的时候,货币的投机性需求就变得无限大,任何新增的货币供给都会被人们所持有,而不会增加对债券的需求,也不会使利率进一步下降。这便是所谓的“流动性陷阱”。
6.恒久性收入:是弗里德曼分析货币需求中所提出的概念,可以理解为预期未来收入的折现值,或预期的长期平均收入。 7.原始存款:在商业银行体系中,人们以现金的形式存入或者来自中央银行的各种贷款,这些增加的存款属于原始存款。
8.派生存款:在商业银行体系中,由银行以贷款或证券投资所引伸出来存款是派生存款。在银行体系中绝大数的存款都是派生存款。
9.法定准备金: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各国普遍建立起法定准备金制度,即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吸收存款之后,要提留一定比例准备金存入中央银行作为应对客户提现要求的准备。法定准备金制度的建立,本质上是为了防止商业银行为追求盈利而过多地进行贷款,以保持银行的清偿力和流动性,但同时也使中央银行拥有了调节商业银行信贷能力的有力工具。
10.超额准备金: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商业银行出于保持流动性以及安全的需要往往保存高于法定准备金的存款准备,超过的部分称为超额准备金。 11.基础货币: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与银行存款准备金(包括库存现金准备、法定存款准备金以及超额准备金)称为基础货币,构成信用货币创造的基础。
12.货币乘数:把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相比,其比值就是货币乘数。
第十章1.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应量基本符合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必需的货币量,是货币供应量与货币必要量之间的一种复杂的、动态的、广义的均衡。
2.货币失衡:是相对于货币均衡而言的,是指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求量之间的不相适应已达到了影响经济正常运行的程度,即供求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失衡。
3.货币容纳弹性:是指货币供应量相对货币需求量来说,多一点或少一点,只要不超过一定的幅度,就不致引起价格大的涨跌和经济大的波动。
4.需求型调节:是指在货币需求不稳定的前提下,中央银行针对可变的货币需求来调整货币供应,或中央银行主动地影响货币需求,以求得货币供求的均衡。
5.供给型调节:是指在货币供应量大于(或小于)货币需求量时,从压缩(或扩张)货币供应量入手,使之适应货币需求量。即中央银行把货币需求量视为既定的前提下,以它作为“参照物”,通过对外生的货币供应量进行调节,使之向既定的货币需求量的目标靠拢。 6.通货膨胀:是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总水平持续明显上涨的过程。
7.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就是在充分就业的条件下,因总需求过度而导致的一般物价水平上升的经济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即一般物价水平是由于过多的总需求“拉上”来的,或者说是“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
8.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根源在于供给或成本方面,在没有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出现过度的情况下,因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物价上涨现象。 9.结构性通货膨胀: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由于需求的组成部分发生结构性变化,需求增加的工业部门或地区,物价和工资上涨,需求减少的工业部门或地区,则因价格和工资刚性(即工资和价格只能上升不能下降),其工资和物价没有相应下跌,或下跌幅度抵消不了物价和工资的上涨,因而造成的物价总水平的上涨。
10.通货紧缩:是指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下降,同时还表现为银行信用紧缩,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持续下降,信贷低迷,消费和投资需求减少,企业普遍开工不足,失业增加等现象。 第十一章
1.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
2.货币政策目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和信用在一段较长时期内所要达到的目标,它与政府的宏观经济目标相吻合。目前,各国都把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其货币政策目标。
3.货币政策工具:就是中央银行为完成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调控手段。
4.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是中央银行为了保证政策的有效执行、避免偏差,必须借助于一些短期性的、数量化的指标,以作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和检验货币政策工具实施效果的传导体,这些指标就是货币政策中介指标。
5.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如何引起社会经济生活的某些变化,最终实现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的过程。 6.菲利普斯曲线:是指用来描述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存在的此消彼长置换关系的曲线。
7.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以及货币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金融政策。它是中央银行最早拥有的货币政策工具。
8.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交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来改变货币乘数,从而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地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政策措施。
9.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各种有价证券,以控制货币供应量,影响市场利率水平的政策措施。 10.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传统的、经常运用的、能对整体经济运行发生影响作用的工具。
11.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针对个别部门或行业、企业或特殊对象而采取的货币政策措施。
1.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督和金融管理的复合词,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金融主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约束、管制,使它们依法稳健运行的行为总称。广义的金融监管除主管当局的监管之外,还包括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与稽核、行业自律性组织的监督以及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督等。
2.市场准入监管:就是监管当局对新设机构或金融机构的合并进行的限制性管理,即对申请进入金融业和金融市场的机构和人员进行筛选,保证只让合适的机构和人员进入市场,维持市场的公平竞争和秩序。
3.市场退出监管:指由监管机构代表社会各方的利益,按一定的程序对金融机构的倒闭和破产清算进行管制、协调和疏通。
4.存款保险:是指由经营存款业务的金融机构按照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向特定的保险机构缴纳保险金,当投保机构破产倒闭,不能偿还存款人的款项时,由存款保险机构进行赔偿。目的是保护存款者的利益,维护正常的信用秩序。
5.外部正式监管:是一种严格立法的规范化金融监管,它是由管制当局制定规则,强制金融机构必须遵守。
6.行业自律:是指金融业的从业者和组织,基于共同利益制定规则,自我约束,实现本行业内部的自我监管,以保护自身利益并促进本行业的发展,它不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来强制实施。
7.金融监管体制:指的是金融监管的制度安排,它包括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施加影响的机制以及监管体系的组织结构。
简答题 第一章
1.货币具有哪些职能?
答:马克思把货币的职能概括为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价值贮藏、世界货币。 (1)价值尺度:货币赋予交易对象以价格形态的职能; (2)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3)支付手段:货币流动的同时不存在商品的相向运动,货币作为一个独立的支付手段存在; (4)价值贮藏:当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处于静止状态时,货币发挥价值贮藏的职能;
(5)世界货币:货币在国际市场上发挥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价值贮藏的作用。
2.什么是“劣币逐良币”规律?
答:在使用金属货币时,常常会有人为了牟取私利而铸造重量轻、成色差的铸币,这种货币因为不足值而被称为劣币,而足值的货币则被称为良币。当劣币出现在市场上时,由于按照重量、成色计算的良币实际价值较高,因此人们会收藏良币,使用劣币,最终导致良币退出流通,劣币占领市场,这种现象就被称为“劣币驱逐良币”。
3.什么是货币制度?其构成要素有哪些?
答:国家为了适应经济的需要,以法律形式所确定的货币发行和流通的结构与组织形式,即被称为货币制度,简称币制。
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有:(1) 货币材料的确定:货币制度的基础是规定哪种或哪几种商品可以作为货币的币材;(2) 货币单位的确定:货币制度需要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和规定货币单位的币值;(3) 各种货币的铸造、发行与流通程序。
4.为什么金币本位制可以自动调节流通中货币的数量?
答:金币本位制下,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这就意味着货币可以自动调节流通中货币数量,保持物价的稳定。当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过多时,物价上涨、币值下跌,金币的名义价值就会低于实际包含的黄金价值,于是人们会将金币熔化成黄金出售,致使流通中货币数量减少,物价下跌、币值上涨,恢复平衡。反之,当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过少时,物价下跌、币值上涨,金币的名义价值高于实际包含的黄金价值,于是人们会将黄金铸造成金币投入流通,这样流通中货币数量增多,物价上涨、币值下降,恢复平衡。
5.金本位制度的优点和缺点分别是什么?
答:金本位制度的优点在于黄金的增减能够自动调节货币供应量,货币的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比较稳定,有利于国内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金本位制度的缺点主要有:首先,黄金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各国经济贸易增长的速度,由此造成清偿手段不足,严重制约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其次,在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下,本国货币依附于其他国家的货币,国内经济政策往往成为国际收支的牺牲品,本国不能实施独立的国内经济政策。
6.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建立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任务就在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稳定,促进各国经济的平衡发展。具体来说,国际货币体系有三大任务:第一,确定国际间进行清算和支付时所用手段的来源、形式和数量,提供充足的国际货币,并规定国际货币和其他各国货币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各国货币的汇率机制。第二,为国际收支不平衡提供有效的调整手段。第三,建立国际货币金融事务的协商机制,协调各国的经济政策。
7.什么是特里芬难题?
答: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指出,如果没有别的储备货币来取代美元,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必将崩溃。这是因为美元同时承担了世界货币和国内货币这两个职能,而这两个职能是彼此矛盾的。作为世界货币,美元的供应必须适应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增长的需要,不能出现清偿力不足的现象;作为一国货币,美元的发行必须受制于美国的货币政策和黄金储备,维持美元和黄金的兑换官价。当黄金产量和美国黄金储备的增长跟不上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时,美元进退两难:为了向国际贸易提供足够的清偿力,美元的供应必须不断增长;不断供应的美元缺乏足够的黄金准备,美元和黄金的兑换官价难以维持。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这种制度缺陷被称之为特里芬两难。
8.牙买加体系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牙买加体系除了保留并加强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作用外,和布雷顿森林体系有着许多重大差别。牙买加体系的主要内容有:第一,黄金非货币化。黄金与货币彻底脱钩,黄金不再是各种货币的平价基础,也不能用于官方之间的国清算。第二,储备货币多元化。美元一枝独秀的局面被以美元为首的多种储备货币本位所取代。第三,汇率安排多样化,浮动汇率制度和固定汇率制度并存。第四,国际收支问题依靠国际间政策协调和国际金融市场来解决。
六、论述题
1.简述货币形式的演化过程。
答:货币的形态从其诞生之日开始,便不断经历着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变过程。几千年来,货币大体经历了实物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和电子货币的这几种形式。(1) 实物货币:最原始的货币是实物货币。早期的实物货币形态多种多样,随着交换的发展,金属开始固定地充当货币;(2) 代用货币:代替金、银行使货币职能的纸币,通常由政府或银行发行,持有者可以随时向政府或发行银行兑换成金属铸币或金、银,其效力与金属货币完全相同,又被称为兑现纸币;(3) 信用货币:不兑现货币,货币本身的价值低于货币价值,而且不能兑换成贵金属,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采用这种货币形式;(4) 电子货币:采用电子形式的货币,包括电子资金转帐和电子现金两种形式。
2.货币供给层次划分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说科学地划分货币供给层次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的货币供给层次是如何划分的?
答:世界各国的货币当局都必须通过对货币的控制实现对整个经济进程的干预和调节,这就需要对货币供应量进行比较精确的计量。在实际操作中,只有大而化之的货币理论定义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根据统计的要求,对货币进行精确定义,从而可以确认哪些资产可以作为货币统计起来,哪些资产还不能纳入货币的口径。此外,还要对纳入货币统计范畴的资产进行进一步的区分,以便于货币政策的操作。
货币供给层次划分的依据是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流动性指的是迅速转换成现实购买力而不致遭受损失的能力。流动性的大小取决于如下几个因素:第一,资产变现的难易程度。一般认为,如果一项资产变现比较困难,那么该资产的流动性就比较差。第二,变现时发生的交易成本大小。交易成本越大,资产的流动性越差。第三,该资产价格的稳定性。资产价格的波动幅度越大,资产的流动性越差。流动性程度实际上反映了资产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方便程度:流动性程度较高,在流通中周转起来就比较便利,形成购买力的能力也比较强;流动性程度较低,在流通中周转起来就不太方便,形成购买力的能力也会比较弱。根据流动性这个标准计量出来的货币供应量,对于观察经济状况、实施宏观调控有重要意义。
从1994年10月开始,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把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并按季度公布货币供应量指标。经2001年6月第一次修订后,其具体划分层次为:
M0=流通中现金;狭义货币M1=M0+单位活期存款;
广义货币M2=M1+储蓄存款+企业定期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2002年初,第二次修订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将在中国的外资、合资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款业务,分别计入到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中。
3.货币形态的演进是偶然的还是具有一定的内在规律?为什么有价值的金属货币会被价值很低的信用货币代替? 答:货币形态的演进具有一定的内在规律。 (1) 贵金属充当货币的原因:
早期的实物货币,是在长期的商品交换过程中由普通商品发展而来,在充当货币时,基本上保持原来的自然形态,虽然能够代表财富,但并不是理想的货币币材,因此在使用中暴露了很多缺点,阻碍了交易的进行。此时人们发现金属具有可以充当货币的特殊的性能:可多次分割、可按不同比例任意分割、分割后可以冶炼还原;金属易于保存,不易腐蚀变质。于是,在世界各地金属逐渐取代了其他商品的地位,开始固定地充当货币。 (2) 代用货币取代金属货币的原因:
和金属货币相比,代用货币的优点非常明显。除了便于携带和运输以外,印刷纸币的成本低于铸造金属货币的成本,能够节约交易费用。此外,纸币流通还可以避免金属货币流通时所产生的“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 (3) 信用货币取代金属货币、代用货币的原因:
信用货币产生的机理就在于信心和信用。人们接受、储存信用货币,是因为他们相信这些信用货币能够交换到他们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而人们对信用货币的信心,则来源于法律和传统。各国法律都对本国货币在本国国境内的使用作出了规定。
信用货币的诞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政府和金融机构在发行银行券时,由于银行券随时可能被兑换成金属货币,因此它们必须拥有相应金额的金属货币作为发行准备。然而,根据长期的发行经验,政府和金融机构发现,只要银行券的发行量控制得当,社会大众对银行券和发行机构保持信心,那么银行券并不需要十足的金属货币作为准备。也就是说,现在银行券的发行机构在决定银行券的发行数量时,不再受制于其拥有的金属货币数量,它们可以发行的银行券数量开始超过其持有的金属货币数量。既然银行券不再拥有足额的金属货币作为准备,那么银行券之所以能够按照面值在市场上流通,其原因自然在于人们对银行券发行机构的信任。这样,纸币就由代用货币转变成为信用货币――依靠发行机构的信用流通的货币。
Word文档免费下载: (下载1-5页,共5页)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习题集合,可直接打印第一章 1.代用货币:代替金、银行使货币职能的纸币,通常由政府或银行发行,持有者可以...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六、论述题 1.简述货币形式的演化过程。 1.简述货币形式的演化过程。 简述货币形式的演化过程 (1 答:...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货币银行学 名词解释 简答题 论述题 名词解释 1、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简答... 5页 1下载券 1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 暂无评价...七、 论述题(共 15 分) 如何理解不同体制下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你认为...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一、名词解释 资本...三、论述题 结合利率发挥作用应具备的条件,论述我国应如何充分发挥利率的作用。...货币银行学 (简述,名词解释,论述题按字母排序)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货币...分) (2 (2)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优点: 中央银行具有完全的自主权,它是三大货币...货币银行学_期末_名词解释_简答_论述 隐藏&& 课程名称: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 A1 金融 A2 劣币逐良币规律 A3 货币局制度 A4 收益资本化 A5 到期收益率 B...2013.1月电大货币银行学考试最新【必考】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_经济学_高等...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货币银行学简答论述题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第二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简答题...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简答... 5页 1下载券 货币银行学简答论述题 暂无评价 36页...货币银行学简答论述题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第一章 六、简述题 1. 什么...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简答... 35页 1下载券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简答... 5页 ...
更多文档:
本站所有资源均来自互联网,本站只负责收集和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等其它行为请联系我们.
文档下载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融政策名词解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