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网络营销的宏观环境境决定了怎样的大势,为什么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第二十五讲: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走势决及政策取向.doc 230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第二十五讲: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走势决及政策取向.doc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第二十五讲: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走势决及政策取向
人:王小广
单位及职务: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
同志们,今天我讲的《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走势决及政策取向》,就是中国宏观经济未来怎么样,现在出现这样的格局、变化,经济增长速度明显的下降这样的一个形势是什么引起的?怎么去认识这个问题,去适应这个问题,进而了解以后(明年、“十二五”后几年),中国经济还会向什么方向(即增长的速度、结构是什么样)。也就是说,对我国宏观经济趋势的把握,我要讲的第一个问题。研究宏观经济形势关键是要研究趋势,不是就形势,或者就当前我们的经济增长多少。有时会得出很多根据特别短期的东西来做一些未来的判断,我认为这是我们要避免的,这是我想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就是今年以来,中国经济政策、中国经济的某些重要产业或者是发展的重要方面,我们有些热点问题怎么认识。我想至少有两个热点问题:
第一个热点问题,就是关于稳增长的问题。现在,稳增长成为一个追求的政策,各方面都把它作为一个我们的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重点。就是从金融系统、发改委系统,从其他的财税等方面都有一些措施。这种政策发展,这个讨论很多,有很多不同意见,我们认为这个应该是什么样的一个稳增长政策。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里面第一次提出了稳增长,而在2008年、2009年的时候是保增长。现在提出稳增长,它的含义是什么?它应该是什么样的才更符合于未来,学者讨论这个方面的了很多,我看近期基本已经定调。特别是上周胡总书记在政治局会议里面的讲话,我看对稳增长的一些内涵,政策重点已经定调。但是,这里面一个过程大家要有一个认识,因为我们认为这是一个互相平衡,最后达到一种共识的一个过程。这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热点问题,就是关于房地产的问题。房地产市场在五、六月份发生一些变化,这些变化怎么理解?有的人很担心,现在房地产销售在上升、房价在涨,又要出现一个泡沫;中央、许多学者以及很多人都很担心,中央也采取一些措施,这个事情未来的趋势如何,我会谈谈我的一些看法。这是我讲的第二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就是我们重点要面对的是未来政策走向。“十八大”以后,中央全部换届,换届以后要面对一个新的时期,特别是从明年开始是“十二五”规划的后三年,也是新政府的头三年。我们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新政府会怎么做,至少从学者角度,甚至讲从现在中央已经定的一些东西去看未来的政策走向。
我今天主要讲这三个问题,下面我就分别向大家介绍。
一、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走势
(一)中国经济形势现状
中国经济从去年开始,进入一个大家认为超出预期的回落的这么一个变化,而且这个变化还在继续。大家很多不适应,政府官员不太适应,甚至可以说中央领导(包括高层的相关部门),企业界都不太适应这个变化。
关于经济增长从10.4%降到去年9.2%,估计今年降到8%,怎么理解这么一个变化?有两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中国经济的下滑是由于宏观紧缩引起的。就是我们的货币政策紧缩是从2000年就开始有所紧缩,2000年4月份出台房地产的“国十条”,去年出台新的“国八条”(就是房地产调控),宏观调控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存款准备金率最高的时候达到21.5%,升了两次息。我们认为经济增长下滑是紧缩引起的,从中央的一些相关的文件、领导人的讲话可以看出,经济增长下来是主动调下来的。当然有这一方面的原因,但是我认为现在这个经济增长的下降不是政策调下来的,我认为是个内升的调整(等儿我要讲内升到底是什么因素引起的)。因为如果是由于政策调控引起的,这很好办,放松货币政策,我们回来一点,主动调下来;我们再回来一点,那我们经济就应该上去对吧?这是很简单的一个逻辑,我认为这是一个认识问题,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我等会解释。第二种看法,认为是欧债危机引起的。2008年发生世界金融危机之后,经过一个大的振荡,各个国家采取了很多措施。特别是中国,采取了新一轮的刺激计划,我们4万亿投资,中央4万亿,地方40万亿。我们为了应对这样的一个冲击,我们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那是宽松的无边。但是金融危机还在继续,现在主要在欧盟,就是欧债危机,欧债危机影响。现在这个阶段,中国经济为什么又下来了?那次下来是美国,但现在下来是欧洲,中国经济好得很,应该是强劲增长,以后还继续增长,10年、20年高增长,9%、10%,为什么中国经济现在下来?是欧债危机把我们搞下来了,这是现在目前比较流行的两种看法。我认为这两种看法都有存在严重的甚至有误判、误导的问题。
就说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我认为去年没有什么影响,因为我们的出口去年增长20.3%,还是非常之高。虽然说前年恢复增长更高,达到31.3%,但今年降到现在目前也只有8%,降幅当然是很大。去年没有影响,但今年有影响,欧债危机的影响我个人认为不是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真是四面楚歌啊。昨天,安倍晋三正式宣称今年不会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早在五月,欧盟就以压倒性的票数投出一个拒绝承认中国市场经济的决议。同样,美国商务部长上个月也确认了不会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br&&br&但是,中国政府对此没什么激烈的反应,意思意思随口喷了两句“你们不讲义气”之类的套话就忙别的去了。因为对于中国来说,欧美日的表态实在毫不意外。这一切的缘由要从15年前说起。&br&&br&上世纪末,苏联解体,互联网蓬勃发展,不论是经济,军事还是文化,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都充斥着蓬勃的希望和自信。此时的中国对欧美和日本来说是一块肥肉,人人都想要进来争夺这个庞大的新兴市场。借此机会,中国在日正式加入了世贸组织。作为猎物,中国进入时面对很多苛刻的要求,其中就包括所谓的“第15条”。&br&&br&第15条的本质很简单,就是说万一中国扮猪吃老虎反而去抢占欧美市场,白人大老爷要有一杆枪来自卫。具体来说,比如中国的皮革又便宜又好,把意大利的皮革市场都抢了,意大利老板黄鹤带着小姨子跑了,工人都没饭吃,意大利政府就可以发动反倾销调查。&br&&br&这种调查是从中国企业开始,如果企业成本10块钱,卖到意大利却只卖9块,那中国政府至少补贴了企业1块钱,这就是所谓的倾销,意大利就可以以此为由给你中国皮革加关税。&br&&br&但是,调查组跑到浙江去一看,哎呀我去,你们工资这么低,两块钱就有人干?你们这快递这么便宜,居然还包邮?算来算去,这皮革真的只要5块钱就能生产出来,卖到你意大利9块钱完全合理。这就没法起诉中国了。&br&&br&然而,这个第15条就是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出现。该条款规定,反倾销调查对非市场经济国家可以适用“替代国方法”。也就是说,你中国皮革成本不是只有5块钱吗,那也没用!隔壁印度皮革成本15块钱呢,你凭什么卖9块钱,中国自己可以证明我们工艺先进成本低廉,但是我们总没法搞清第三国的成本吧?所以欧洲人说你倾销你就是倾销,就要给你加关税。意大利老板黄鹤表示“小姨子咱们可以回意大利了”。而印度则表示“?”。&br&&br&所以,从刚加入WTO开始,中国就不懈的追求成为“市场经济国家”,这样至少在被WTO反倾销调查的时候不会使用第三国的数据。这些努力当然都是徒劳的:欧盟说中国进出口贸易管制,其实如澳大利亚、加拿大对小麦出口就实行国家专营;欧盟说中国国企太多,而意大利2014年GDP的37%是由国企产出的。市场经济国家的定义很简单,你让我赚钱,你就是市场经济国家。&br&&br&说你是非市场就非市场,你还要硬是问为什么,那不就因为你抢了人家的饭碗?&br&&br&我非常理解欧盟和美国的做法,在国与国之间,“自私”是最基本的规则。如果某个政府不首先为自己国家考虑,这就是个不负责任的政府。如果给予中国这样的话语权,中国肯定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是市场经济国家。&br&&br&但理解归理解,反抗也一定要反抗。近两年,我们却不再拼命争取市场经济地位了。我看到有新闻上说,到今年年底我们就会自动成为市场经济国家,这是报道出了偏差。&br&&br&实际上,真正到期的是“第15条”。这一条款只有15年有效期,所以从2001年到今年,这个条约在12月11日就要失效了。也就是说,今后不管我们是不是市场经济国家,“替代国方法“都将不能再对中国使用。以后欧盟要是还想指责中国倾销,需要证明中国企业成本高于售价,主动权就在我们手里了。黄鹤老板表示,能不能让我和小姨子在意大利过完年。&br&&br&这里特别想提一下钢铁行业。当年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靠基建和房地产硬顶了一枪,钢铁产能五年翻了四倍。现在建设放缓,钢铁产能过剩,就只好往外卖,欧美天天抱怨说我们倾销钢铁,一定程度上也是当年他们自己种下的祸根。&br&&br&所以,不管美国日本欧盟怎么表示,以后中国在WTO做生意都会更从容一些,这个情况也是美国前阵子想要组建TPP不带中国玩的原因之一。日本在这个时候跳出来,也只是表态站队。&br&&br&本来嘛,趁着这个条款到期的机会,中国政府的意思是顺便争取一把,让大家承认了市场经济地位,以后少点麻烦。毕竟,虽然“替代国办法”失效,老打官司也还是挺烦的。但是,现在中国生意做的还可以,没必要为这个名头出血让利,那欧美当然也不愿意白给你。&br&&br&这么多年来咱们一直都不是市场经济国家,现在也并没有什么政策或规定说今年就非要变成市场经济。对于现状的“重申,向来是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的,各国每天都重申爱好和平,保护环境,也没见到世界和平啊。不论怎样,在可见的时间内,大家一起做生意的主题仍然是不会变的,如同我的帅。&br&&br&&br&&br&&br&&br&个人微博:blake老实人
欢迎来唠。&br&&br&&br&本文现在没有授权转载,即使转载也希望作者不要署自己的名字,谢谢。
真是四面楚歌啊。昨天,安倍晋三正式宣称今年不会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早在五月,欧盟就以压倒性的票数投出一个拒绝承认中国市场经济的决议。同样,美国商务部长上个月也确认了不会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但是,中国政府对此没什么激烈的反应,意…
&p&&strong&“地方政府竞争”模型的崩解,与国家宏观调控的再兴&/strong&&br&&/p&&br&&p&(说的是国内,但是也与国际形势有关,再看到前头有个国内基层自治的答案,也就强答一记吧)&br&&/p&&br&&p&&em&“两会”结束,“十三五”出台,众说纷纭。除了说出来的话,比如医保、社保、环保、温饱这些热点话题,我们还要去看那些藏在种种举动之下而没有说出来的话。作为一个城市研究者,我从“两会”前后的只言片语和种种迹象里观察到的,是一次央地关系方面的悄无声息却影响深远的转向——“地方政府竞争”模型的崩解,和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强。&/em&&em&在这个转向下,各个城市或许都要重新思索自身的定位和发展路径。&/em&&/p&&br&&p&1.“地方政府竞争”模型是什么?&br&2.竞争的可持续问题一:国际环境的变化&br&3.竞争的可持续问题二:负面效应的显现&br&4.“十三五”宏观调控的新目的和手段&br&5.城市展望:座次已定之后&/p&&br&&br&&p&&strong&1&/strong&&/p&&p&&strong&“地方政府竞争”模型是什么?&/strong&&/p&&p&中国过去几十年的连续高速增长是一个经济奇迹,一再超出了传统理论的预期,经济学家们不得不提出种种新理论试图去解释中国的经济发展,其中,张五常在《中国的经济制度》(2009)一书中提出的“地方政府竞争”模型,是我觉得最有说服力的解释之一。&/p&&p&在很多人比如曾经的我眼中,“政府”是一个整体:要么“政府”又做了多少大好事,要么有问题怪“政府”。事实上并非如此,我们的政府是一个庞大的代理人集群,内部又有复杂的关系:纵向有国-省-市-县-乡的划分,横向有各个部门的条条划分,也有各个地区的块块划分。&/p&&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128cd786cc5a6dcaead914_b.jpg& data-rawheight=&301& data-rawwidth=&53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2&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128cd786cc5a6dcaead914_r.jpg&&&/figure&&p&中国政府的纵向层级
来源:戴维·艾尔文,中英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体系项目&/p&&p&“地方政府竞争”模型,就是从政府内部关系衍生出的经济增长模式,它依托几个基本原理和假设:&/p&&br&&p&&strong&原理一:上下级政府间的承包关系&/strong&&/p&&p&如果你有一大块土地,你自己种不过来,怎么办?很自然的选择就是雇一批人来,各自承包一小块替你种。当然,为了让雇工们更有积极性,不妨制定一些考评标准:能者多劳,去管理更大片的地;不能者下,交不上租的就换人。&/p&&p&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让中央政府从地方税收中拿去了大头,但是相应的,给了各地方一定的自主权去自谋生计。2004年,省级以下地方政府的财权只有余下不到17%的水平,却负担80%的民生和绝大部分公共事务的支出。由于“支出责任”的过度分散化,逼得地方政府不得不把自己变成“企业”去赚钱(吴晓波)。&/p&&p&我们的上下级政府就是这样的&strong&“承包”&/strong&关系,或者叫做&strong&“授权性分权”&/strong&。&/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91114ea2adccc35fe81af2de03a98232_b.jpg& data-rawheight=&301& data-rawwidth=&5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91114ea2adccc35fe81af2de03a98232_r.jpg&&&/figure&&br&&p&相比之下,美国、德国等地方自治更明显的国家,地方都是民选官员,政府直接对下负责而不太对上负责,可以说大家都是自耕农,上级政府仅仅相当于一个农民联合会,无法对下级政府职能作出太多的干涉,各自行使各自的法定责权,这叫“制度性分权”。&/p&&br&&p&&strong&原理二: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关系&/strong&&/p&&p&相邻的几个县之间是什么关系?城市规划课的标准答案大概是区域合作关系,然而实际答案只有——竞争关系。同一辖区内的几个平级政府有太多要竞争的东西:升迁机会要争,官员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政绩;计划项目要争,本市规划的电厂、钢厂、高铁站,具体落谁家可是大不相同。最好例子当然是“大内斗省”江苏:省里的南北之间要竞争,苏南几个市之间要竞争,苏州市下辖几个县之间也要竞争(经济领域争出的火星子还蔓延到了其他领域,不表)。&/p&&p&不在同一辖区之内呢?也在竞争。政策帽子要争,你有历史名城,我也要是,你有国家级新区,我也要有;区域定位要争,你要做东北亚XX中心,不好意思我先占了这个坑;外商投资要争,几乎每个地方都喊出了“筑巢引凤”的口号,争当梧桐树枝。比如一个外商要在辽宁与贵州之间考察内陆代工厂选址,那么此刻哪怕我们地缘上八竿子打不着,此刻也要掰一掰手腕。&br&&/p&&br&&p&&strong&原理三:市县级政府高度的经济自主权&/strong&&/p&&p&《中国的经济制度》里说,“经济权力愈大,地区竞争愈激烈。今天的中国,主要的经济权力不在村,不在镇,不在市,不在省,也不在北京,而是在县的手上。理由是:决定使用土地的权力落在县之手。”&/p&&p&基于这种自主性的认知,很多学者认为&strong&中国地方政府具有企业的性质&/strong&,并且把过往用于企业的种种理论引介到城市发展中来,包括战略定位、战略规划、竞争策略等等。城市经营”,也就是把城市当做一个企业,把政府特别是其主要领导当做企业经营者,在2000年代逐步成为一种广泛的理念。作为这种理念的实践者,也涌现出了一批“能人”、“明星官员”、“拆迁市长”。&/p&&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3c428a456dfc84d5aa5d5e382ac30d56_b.jpg& data-rawheight=&320& data-rawwidth=&5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8&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3c428a456dfc84d5aa5d5e382ac30d56_r.jpg&&&/figure&&p&规划建设城市,能不能像玩游戏一样随心所欲? 来源:城市岛屿3&/p&&p&&br&在土地使用方面,市县政府拥有高度的决定权,并且在这些年的发展中探索出了让人叹为观止的利用方式:在土地一级市场卖地,直接收益;进行债务抵押、投融资;作为招商引资的手段,相对于国外政府调节税赋以引资,我国政府调节地价、修改规划远比调节税赋方便。比如现在的工业用地价格几乎低到商住用地的十分之一,实际成了对工业企业的补贴。以及,地方政府可以站在企业的同一侧,帮助修改规划用地的性质、容积率和限高等等,以迎合想要获得的项目。&/p&&p&除了土地使用,招商引资也是县市级政府的任务,更一度成为了各地的工作重点:各级领导集体出行,声势浩大地到目的地城市推荐自己的资源和项目的“招商会”;长期在外地设置办事处的“驻点招商”;乃至某些地区比较极端的,将指标摊派到所有政府部门“任务招商”。&/p&&p&以上三者,市县级政府高度经济自主权、上下级政府的承包关系与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关系,共同构成了“地方政府竞争”的理论模型。&/p&&br&&p&&strong&“地方政府竞争模型”事实上就是以县为单位的全国两三千个“政府公司”在比拼经济发展的经济格局。&/strong&各个市县好比一个个商业机构,全国两千多个这样的商业机构激烈竞争,加之县际竞争与官员权位紧密结合,对干部形成了强有力的激励,经济当然会充满勃勃生机(谌洪果,豆瓣书评)。&/p&&p&在计划经济时代,地方政府间的竞争是不突出的,大家都被安排好了,有什么好争的呢?圈养的狗是不需要争的,因为它们并不自由,同时只要听从各自主人的命令就有肉吃;放养的狼才会竞争,才会为了争夺有限的猎物大打出手。&/p&&br&&p&&strong&随着市场经济改革,不只是个人的能动性被释放了出来,地方政府的能动性也被释放了出来。一群狼悄然松开了嚼子,进入到世界竞争当中。&/strong&&/p&&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1dcfb5d48b3aae216c83df_b.jpg& data-rawheight=&425& data-rawwidth=&6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1dcfb5d48b3aae216c83df_r.jpg&&&/figure&&br&&br&&p&&strong&2&/strong&&/p&&p&&strong&竞争模型的可持续问题一:国际环境的变化&/strong&&/p&&p&“改革开放三十年”,发展最快的是1990年后的二十年,或者干脆就是2000年后的十多年。为什么这十年中国发展最快?&/p&&br&&p&&strong&首先,&/strong&&strong&这是多个机会窗口的重合的结果,为中国提供了百年不遇的发展机遇&/strong&:&/p&&br&&ul&&li&&p&&strong&世界经济繁荣的十年() &/strong&两次金融危机之间,美国大印钞票,欧盟尚在蜜月期,石油国土豪欢庆油价高涨,巴西俄罗斯资源出口国家也没被大宗商品贬值困扰,所有人貌似都很有钱。&br&&/p&&/li&&li&&p&&strong&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十多年(2001-)&/strong& 进出口额的飞涨。&/p&&/li&&li&&p&&strong&美国对外战略从东亚转到中东的十年() &/strong&围堵中国是美国的国家战略,但是在9·11以后,美国被动深陷中东。&/p&&/li&&li&&p&&strong&世界制造业转移的几十年()&/strong& 上一波世界制造业转移从欧美到亚洲四小龙,这一波产业转移到了成本更低的中国。&/p&&/li&&li&&p&&strong&住房改革启动的十多年(1998-),土地招拍挂启动的十多年(2002-),&/strong&这两个改革共同启动了“土地财政”,从房屋和土地中释放了几十万亿的庞大的资产和信用。其实招拍挂不是早就有的,2002年以前政府卖地用的是不透明的“协议出让”,2002年国务院和国土部一纸条文才要求经营性土地全部采用招拍挂。&/p&&/li&&li&&p&&strong&中国人口红利最大的十年() &/strong&劳动力人口众多,使企业享受低廉人力和国家的低社保支出。&/p&&/li&&/ul&&br&&p&&strong&其次,在难得的发展机遇期,“地方政府竞争”刚好是适应这种大环境的,并助力了中国经济腾飞。&/strong&&/p&&p&地方竞争格局也是在这十几年里形成,当然不是巧合。全国两三千个“政府公司”,就是两三千双利爪,放到水草丰美的草原上,不择手段的去争取发达世界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资源,使中国从其他发展中国家中脱颖而出。你别看国内的各个城市之间厮杀得你死我活,事实上却悄悄把中国变成了全球劳动力成本、资金成本、土地成本、行政成本低的盆地,吸引了无数资本汇集于此,而它的背面,是欧美下岗的产业工人、亚洲四小龙工厂失去的荣光。&/p&&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dc649bca6_b.png& data-rawheight=&370& data-rawwidth=&91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19&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dc649bca6_r.png&&&/figure&&p&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与GDP图,可以看到2000年后固定资产投资比GDP的显著增加,固定投资的巨量增长有地方政府竞争的功劳,来源:自绘 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p&&br&&p&&strong&但是,2000年后十年帮助中国经济腾飞的机会窗口正在悄悄关上,改革红利也正消耗殆尽&/strong&。&/p&&p&在外部,世界经济繁荣盛景不再,2007金融危机后,美国自顾不暇却又忙着给其他国家挖坑,欧盟陷入泥潭,资源出口国出口乏力;美国对外战略中心转回东亚,2012年前后把眼光回到了亚太“再平衡”,提出TPP;世界产业下一波向东南亚、印度、非洲的转移悄然开启,而且,发达国家也纷纷喊出了“再工业化”的口号。&/p&&p&在内部,加入世贸组织的外贸红利逐渐耗尽;土地红利所能释放出的万亿资本和信用也逐渐耗尽;人口红利方面,统计局数字显示2012年起已经开始连续四年的劳动年龄人口负增长。生育潮+计划生育提供的长达三十年的人口红利期,在度过最高的十年后,将急剧结束。&/p&&p&最美好的时光过去了,外部的经济形势显著恶化,从繁荣转向萧条(这里“繁荣”和“萧条”都是相对的,并不严格),而内部肌体的活力也不再如之前那般旺盛,就像一个人刚从青春期到步入社会,面临着真正的转型和考验。&/p&&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2e4df004a6c30a733808bce4e27b60e4_b.png& data-rawheight=&326& data-rawwidth=&6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2e4df004a6c30a733808bce4e27b60e4_r.png&&&/figure&&p&1950年以来全球及主要国家新增劳动力人口的情况图。其中,黑线代表全球情况,橙色柱体为中国的情况,注意增量从2005年起显著下跌,从2015年左右开始负增长,与其他经济体相比断裂极为显著。数据来源:摩根士丹利报告,2015&/p&&br&&p&&strong&一般规律:向地方政府分权与向中央政府集权,或者说“放养”和“圈养”,跟经济形势密切相关。&/strong&正是在外部资源蓬勃扩大的丰裕时期,狼王才会一声令下让属下们各自去觅食,这样最高效;而在年景不好猎物少的萧条时期,是必须&strong&抱团取暖、集团作战&/strong&才行的。&/p&&p&其实在任何国家都有这个趋势,在经济形势良好的时候,各地方政府都说中央你不要管我让我自己干,在美国,就是1900年前后的几十年蓬勃发展,欧洲产业向美国转移的时期,这时期美国各个城市间同样爆发了激烈的竞争,芝加哥与纽约开展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摩天楼竞赛”,甚至摩天大楼建筑形式本身在这场竞争中正式登上城市舞台。而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各地都说中央你快来帮帮我扶我一把,这放在美国,就快速发展期结束、世界经济遇冷后的凯恩斯主义与罗斯福新政。&/p&&p&这个一般规律,总结起来就是:&/p&&p&&strong&国际形势:繁荣-&萧条&/strong&&/p&&p&&strong&国内格局:地方政府竞争-&中央宏观调控&/strong&&/p&&br&&p&&strong&也就是说,“地方政府竞争”格局虽然良好地适应了上一个繁荣时期,却很可能并不适应接下来的萧条时期。&/strong&&/p&&p&这不仅是理论上的,事实上也是如此。&/p&&br&&br&&p&&strong&3&/strong&&/p&&p&&strong&竞争模型的可持续问题二:&/strong&&strong&负面效应的显现&/strong&&/p&&br&&p&首先必须明确一个概念,竞争到底好不好?&/p&&p&很多人认为市场经济的优越性来自于竞争。其实,竞争格局本身是无所谓好坏的。竞争带来的正面效应,优胜劣汰和激励创新,才是市场经济的优越性所在。其负面效应也有,也就是所谓的“市场失灵”,比如“公地悲剧”和“囚徒困境”。它就像一个有效的放大器,将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同时迅速复制放大。&/p&&p&&strong&竞争的好坏,在于对其正面和负面效应的评价:正面效应更多、创造了红利的方为良性竞争,否则为恶性竞争。&/strong&&/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119ae04b7c7fd85ef00350_b.jpg& data-rawheight=&212& data-rawwidth=&5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119ae04b7c7fd85ef00350_r.jpg&&&/figure&&p&2009,中国最具竞争力城市排名,那是激烈竞争的缩影 来源:南方都市报&/p&&br&&ul&&li&&p&&strong&竞争正面效应的消退&/strong&&/p&&/li&&/ul&&p&企业间竞争比拼的是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创新,政府间竞争比拼的是政策和制度的创新。&strong&地方政府竞争的正面效应,主要体现在激励制度创新,并且极大地加快了制度改革在国内地方政府间传递的速度。&/strong&&br&&/p&&p&沿海地区地方政府学习先进国家制度,再结合实际需求,探索出了土地招拍挂、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产业培养、公私合营等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创新,这些往往在几年内就被内陆的政府学习了去。要知道,中国和欧洲几乎一般大小,等于法国英国探索的新制度,几年内乌克兰罗马尼亚就用上了,这是非常难以想象的。然而,到了现在,作为曾经制度落后的国家,能现学现用的制度和政策很多都学完了,剩下的是沿海地区从各方面为自己量身打造的制度,内陆政府还真难说用就用。&/p&&p&&strong&地方政府竞争的另一正面效应,在于两三千个地方政府“企业”放到国际资本市场上去积极的招商引资,&/strong&&strong&在繁荣时期获得了大量的资源。&/strong&但是在萧条时期,资本非常谨慎,加上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位置已渐渐变化,不再是低成本的盆地。招商引资虽然看似谁都能做,但是地方政府们慢慢发现,相对于靠人力,终究还是靠制度等软实力。&/p&&p&这时候,出击的仅有些强壮的狼(有竞争力的城市)能有肉吃,而越来越多的狼(普通城市)空手而归,投入如此巨大的行政资源可能得不偿失。而且,现在越来越多招商引资带来的GDP,不过是从河北撕到北京,或者从北京撕到天津,其实只是更改利税登记点,而没有实质性的帮助企业成长。&/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f3eacec463dfd3c3e2d4f9b_b.jpg& data-rawheight=&456& data-rawwidth=&6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f3eacec463dfd3c3e2d4f9b_r.jpg&&&/figure&&p&要是没有创造红利,竞争不过是游戏&/p&&br&&ul&&li&&p&&strong&竞争负面效应的显现&/strong&&br&&/p&&/li&&/ul&&p&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没有新的政策制度可学习,而自己又没有主动创新的能力或权限。再加上两三千个地方政府只是仿拟的竞争,却不可能真的“你死我活”地撤换做的不好的市县政府,大多时候只是官员不好升迁罢了。&strong&其结果就是所谓的“惰政”,路径依赖地沿用之前抄来的发展方式&/strong&,甚至无法根据变化了的形势进行有效的调整。地方政府竞争的负面效应越发明显。&/p&&p&&strong&腐败问题,背后是竞争格局下市县政府高度经济自主权的代价。&/strong&近一两年,众多“能人”、“拆迁市长”查出腐败问题的不少。县委书记县长毕竟不是董事长或总经理,他们竞争的是GDP、形象工程和政绩,更直接点说是官位,而不是企业的利润(边缘谋生,微博网友)。在赋予他们灵活机变的自主权的同时,也带来了权力监督不足的阴影。&/p&&p&&strong&雾霾问题,背后是竞争带来的“公地悲剧”。&/strong&北京与河北,江苏与安徽,相互指摘争执再久也不会有结果。因为同级别的个体无权阻止对方,而每个个体都倾向于过度使用。这甚至无关道德批判,而是固有的制度缺陷,与没有物业管理的小区公共环境容易衰败是一个道理。&/p&&p&&strong&产业乏力问题,背后是竞争带来的“市场失灵”。&/strong&盲目的学习和跟风、缺乏区域间分工协调带来了产业的同质。而且由于招商引资是政府行为,使供给过剩得不到及时的市场反馈而越发严重。过于重视能立竿见影的外资引进,轻视内资培养,使得外资企业行政成本低廉,而走不通关系的本地中小企业行政成本高昂。&/p&&p&&strong&土地超发问题,背后是竞争带来的“市场失灵”。&/strong&在我上一篇文章&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group_id=704640#comment-& class=&internal&&如何看待 2016 年初上海房价一天飞涨 70 万元? - 周看看的回答&/a&中已有介绍。过去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国土部门,基本上是不怎么配合的。每一个城市都在或明或暗的多释放一些建设用地进入市场,最后可能就汇成了难以估量的系统性风险。&/p&&p&&strong&民生和公共服务问题,背后是竞争带来的顾此失彼。&/strong&洽谈项目、开展销会、跑部钱进……外国官员往往会惊异于中国地方官员的忙碌,以及如企业家一般的大量工作内容。然而,人或者机构的工作量总是有限的,难免在一些民生和公共服务问题上就放的少了。在貌似忙碌的“一事一议”、“事必躬亲”背后,更是制度建设的缺失。&/p&&br&&p&&strong&种种问题,当然并不是说是“地方政府竞争”模型直接导致的,但是过度竞争一定起到了加剧的作用。&/strong&&/p&&br&&p&这个时候,代表狼群整体利益的“狼王”必须开始发声。不然群狼们在开始变得贫瘠的草原上找不到肉吃,只会徒劳的浪费能量,甚至在同类身上撕下肉来。&/p&&p&在今年的“两会”和“十三五”中,中央政府也正是如此,发出了指示转型的声音。&/p&&br&&p&&strong&4&/strong&&/p&&p&&strong&新的调控目的和手段:区域协调、人地挂钩、差别化考核&/strong&&/p&&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79cc07bdd152c58db5a379f726a084d9_b.jpg& data-rawheight=&158& data-rawwidth=&6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79cc07bdd152c58db5a379f726a084d9_r.jpg&&&/figure&&br&&p&铺垫了那么多,终于说到今年所透出的一些信息了。&strong&“&/strong&&strong&十三五”规划&/strong&(年)因为涉及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同时放出的信息过于庞杂,让我们仅摘取其中的几点要点,或许反而能够看出某个具体方向的明确指引。&/p&&br&&ul&&li&&p&&strong&区域协调&/strong&&/p&&/li&&/ul&&blockquote&&p&建立健全城市群发展协调机制,推动跨区域城市间产业分工、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协调联动,实现城市群一体化高效发展。(第三十三章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br&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资源开发补偿等区际利益平衡机制。(第三十七章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p&&/blockquote&&br&&ul&&li&&p&&strong&“人地挂钩”&/strong&&br&&/p&&/li&&/ul&&blockquote&&p&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建立财政性建设资金对城市基础设施补贴数额与城市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第三十二章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p&&/blockquote&&br&&ul&&li&&p&&strong&差别化考核&/strong&&/p&&/li&&/ul&&blockquote&&p&根据不同主体功能区定位要求,健全差别化的财政、产业、投资、人口流动、土地、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政策,实行分类考核的绩效评价办法。(第四十二章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p&&/blockquote&&br&&p&&strong&区域协调,将使&/strong&&strong&地方政府在竞争关系以外&/strong&&strong&出现更多的合作、协调关系&/strong&。对于雾霾治理、产业协调、资源和生态跨区补偿的任务来说已经迫在眉睫。眼下虽然还不明确是中央政府直接协调,还是成立跨区域协调的专门机构,但是,应该要有比平级政府协调更有力的方式出现。&/p&&br&&p&&strong&“人地挂钩”是要根据全国人口流动来决定各地区的土地供给。&/strong&&strong&人口流出的缩减土地供给,人口流入的增加土地供给。这是极为重要和根本的事情,做好了将彻底改变从前的土地财政模式&/strong&&strong&,逐渐消除地方政府的卖地依赖。&/strong&那些没有活力、人口净流出的三四线城市却获得大量土地资源指标,上海深圳这样的经济龙头却指标紧缺、供给不足,推动房价暴涨——这样的倒挂现象将不再出现。一线城市的住房问题得到缓解,鬼城与空旷工业园区也将更少出现。如此规模的国土整体协调其他国家都未必有经验(想想美俄松散的联邦制,以及它们也没有纵向的土地供给管理),还涉及到发改委、公安部、人社部、国土部等多部门的合作,是对我们国家宏观调控和治理能力的很大挑战,一旦做成了,我们的治理能力会上一个大台阶。&/p&&br&&p&&strong&差别化的政府绩效考核办法,则是对过度同质竞争格局的釜底抽薪般的一招。&/strong&各个城市的经济体量、发展阶段、发展模式、区域定位和职能越发不同,赋予当地政府的任务自然应当不同,有怎么能适用同样的GDP挂帅的考核标准呢? “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概念自2011年提出之后,在应用方面一直不甚明确,因为不像有卫星辅助的、定量的、用来管土地供给的国土规划,以及技术性更强的、用来管市场管项目的城镇规划。现在却总算明确了&strong&主体功能区的任务:&/strong&&strong&就是(中央)政府用来管(地方)政府的&/strong&。以主体功能区为依据划定差别化政策的适用地区,也划定不同的政绩考核标准适用地区,可谓正得其所。&/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bf28e01a7ec99b104e96e_b.jpg& data-rawheight=&426& data-rawwidth=&5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4&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bf28e01a7ec99b104e96e_r.jpg&&&/figure&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12&/p&&br&&p&区域协调、人地挂钩、差别化考核,这三点只是瓦解地方政府过度竞争,走向宏观调控的几个主要方面,“十三五”中还有许多相关的内容,例如“解决中央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的财税改革,等等。种种迹象,字里行间都指向了:&/p&&br&&p&&strong&在国内外形势发生变化的时刻,我们需要,也正在走向一个更加重视宏观调控和区域协调的发展格局。&/strong&&/p&&br&&br&&p&&strong&5&/strong&&/p&&p&&strong&城市展望:座次已定之后&/strong&&/p&&p&《201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指出 “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前十名城市依次是: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广州、青岛、天津、苏州、高雄”&/p&&p&有人说,“这个报告吵得沸反盈天,上海哭了,北京怒了,广州傻了,青岛笑了,大连呆了,天津火了……”&/p&&p&而实际上,这不过是让人眼花缭乱的众多城市排名的其中一个,是那个激烈竞争时期的缩影。&br&&/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61c4b972a3d846ae26a3ef_b.jpg& data-rawheight=&396& data-rawwidth=&5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61c4b972a3d846ae26a3ef_r.jpg&&&/figure&&p&中国一二三线城市排名频出 有意思吗? 来源:山东商报&br&&/p&&br&&p&&strong&而现在,我们要知道,国内城市间的竞争已经准备落幕了。&/strong&&/p&&br&&p&在改革开放初始时,每个城市都不清楚自己在全国到底是个什么位置,就像众多的个体户还不知道自己未来可能会坐拥万金。“不负春光 野蛮生长”说的正那是个野蛮而美好的时代,对城市和个人都一样:大家都是从零开始,摩拳擦掌,想做就做,一切都是未知,一切充满可能。&/p&&p&而现在,一个城市再说自己不清楚自己在全国体系中的大概位置,就像一个人再说不清楚自己收入处于哪个阶层一样,未免就有些睁着眼睛说瞎话了。在经济环境不再繁荣的年代,竞争的负面效应频出,不再有机会让每个城市都去均等的享有最大的经济发展自由。&/p&&p&&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d136b6b154f08a021fad021d828e1d99_b.jpg& data-rawheight=&466& data-rawwidth=&72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5&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d136b6b154f08a021fad021d828e1d99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64f417adc3cd_b.jpg& data-rawheight=&472& data-rawwidth=&72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5&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64f417adc3cd_r.jpg&&&/figure& 中国夜景灯光地图,灯光基本能代表发展程度,可以看出地区间的差距显著拉大 来源:NASA-NOAA&/p&&br&&p&&strong&全面竞争格局,将在宏观调控下,变成分门别类、局部竞争的格局。&/strong&&/p&&br&&p&&strong&继续拿狼群来比喻,那就是有些狼会变回狗,负责看家;那些强壮的狼会吃饱喝足,去和草原上与其他的肉食动物争锋。&/strong&“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十三五” 第三十三章)已经透露了这个讯息,那就是这些地区才是真正冠以“世界级”,从前城市规划里把自己定位于各种“世界XX中心”的那上百个城市可要重新掂量掂量自己了。&br&&/p&&p&最近有篇挺火的文章名字叫“被割裂的北上广深”,“割裂”一词用的好,很好的表达了人们心中既有的观念,觉得好像北上广深原本和其他地方连成一块似的。没错,最初深圳也不过是个小渔村,然而,现在已经不复从前大家都差不多,都有机会发展经济的时代。&/p&&p&&strong&从今以后,北上广深,或者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就是要成为吸取全国精华的三个庞大的巨兽&/strong&,它们还在竞争,但是是去和美国东海岸(纽约)、五大湖(芝加哥)、西海岸(洛杉矶)城市群,英伦城市群(伦敦),欧洲西北部城市群(巴黎),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东京)这些世界上其他同样庞大的城市群征战。这群巨兽是一国政治、经济、文化精华所聚,它们在争夺全球的权力、资本、人才和创新,它们的胜负事关一国国运,乃至未来世界的走向。&/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6b3ac8e2dcc733f86ea60f_b.jpg& data-rawheight=&595& data-rawwidth=&150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03&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6b3ac8e2dcc733f86ea60f_r.jpg&&&/figure&(点开大图)2012年世界夜景灯光地图,几大城市群清晰可见 来源:NASA-NOAA&/p&&br&&p&&strong&对于其他城市而言,并不是说地方政府的竞争会完全消失,但是会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strong&。并且不都是比拼经济发展,三四线城市间会互相竞争公共服务水平,产粮县和产粮县之间会竞争粮食生产。就像是对负责看家的一部分狼群成员来说,能够看护好幼崽,保障后方的安定,在狼王眼中,对整体的作用可能还大于它们费老劲出去争来的几两瘦肉。&/p&&p&而某些水源地、生态保护区、地震断裂带上的城镇,那真真是它们不发展还比发展了对整体的贡献大一些。上游建个小化工厂小水泥厂,造成的污染损失可能还大于创造的GDP,还是过剩产能。过去,它们是无奈被分税制以及地区竞争格局绑架,不得不走招商引资、土地财政、工业化的路径,否则连当地的现状都难以维持下去。而以后,可能它们只要安静呆着,就有足够的钱可拿。生态保护补偿的方式建立起来,会从全国层面去补偿他们未发展的错失,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也有中央政府更多补贴。&/p&&br&&p&&strong&在分门别类,局部竞争的格局下,“城市竞争力排名”,“城市战争”之类的提法失去意义。&/strong&&/p&&br&&p&虽然在上一个时期还算吃香,但现在就说不定只是地产商们的把戏或者媒体们的狂欢了。把不同职能不同定位的城市放在一起比较,既没有必要也没有意义,谁也不用“哭了”、“怒了”、“笑了”。因为本来就分工不同,一线城市负责挣钱养家,边远山区负责貌美如花。&/p&&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766f738e4c94a961cb575ebc_b.jpg& data-rawheight=&360& data-rawwidth=&65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3&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766f738e4c94a961cb575ebc_r.jpg&&&/figure&&br&&p&&strong&在分门别类,局部竞争的格局下,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最重要的是先在全国体系中找准自己的定位&/strong&。&/p&&p&出色的完成本职工作是第一步,然后试图去与同样位置的城市竞争和超越,要是一开始把自己的门类定错了,既不能换来有效的发展,也不会得到上级的认可。&/p&&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c0c25dca82_b.jpg& data-rawheight=&396& data-rawwidth=&54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5&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c0c25dca82_r.jpg&&&/figure&&br&&p&&strong&座次已定,抢凳子的游戏已经结束了,现在是排排坐吃果果的时间&/strong&&/p&&br&&br&&br&&p&&strong&结语&/strong&&/p&&p&本文的逻辑是:&/p&&p&① “地方政府竞争”模型,是指两三千个地方政府像企业一般比拼经济发展的经济格局。&/p&&p&② 由于国际的繁荣环境和国内的改革红利,地方政府竞争助力了过去中国经济高速发展。&/p&&p&③ 当前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变化,从繁荣时期走向收缩时期。&/p&&p&④ 竞争格局逐渐不适用,不适用性表现在竞争正面效应减少而负面效应加剧。&/p&&p&⑤ “十三五”规划提出区域协调、人地挂钩、差别化考核等新的调控目的和手段,透露出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趋势,竞争格局开始崩解。&/p&&p&⑥ 国内城市间的竞争将相对减弱,形成分工体系&/p&&p&⑦ 对城市而言必须对竞争保持清醒,找准自身定位可能更为重要&/p&&br&&p&当然,国家经济格局这样的宏观变化,也是以数以五年计的宏观时间尺度去进行。而我在此,仅仅是以“十三五”规划发布的当前,作为一个观察宏观变化的节点。&/p&&br&&p&至于后来的转变发展,让我们随着我们的国家一起期待。&/p&&br&&br&&br&&p&---------------&/p&&p&&em&图片来源:除已标注外,来源网络&/em&&/p&&p&&strong&&em&城市周看&/em&&/strong&&em&
为思维寻找盲点,为城市寻求共识&/em&&/p&&p&&em&微信订阅:cityzhoukan&/em&&/p&
“地方政府竞争”模型的崩解,与国家宏观调控的再兴 (说的是国内,但是也与国际形势有关,再看到前头有个国内基层自治的答案,也就强答一记吧) “两会”结束,“十三五”出台,众说纷纭。除了说出来的话,比如医保、社保、环保、温饱这些热点话题,我们还…
“发达国家粉碎机”这个名词,是我在2009年的时候提出来的。当时在龙的天空和西西河都发了文章,来讲解我的想法。西西河的那篇链接在此(需要翻墙)&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cchere.com/article/2405406&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cchere.com/article/2405&/span&&span class=&invisible&&406&/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如果有人能搜到2009年以前就有这个说法的话,请告诉我。)&br&&br&所以,有人说这是美国智库写的名词,这未免太抬举我了。&br&&br&2011年的时候,我根据一些常见的争议,修改了一下,进一步阐述了相关的一些看法。这个修改版在这里可以看到&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log.renren.com/blog/210021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人人网,中国领先的实名制SNS社交网络。加入人人网,找到老同学,结识新朋友。&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问题描述里面这篇文章似乎是用当年天涯相关文章的一些部分以及知乎的一些答案杂糅而成。&br&&br&————————————————————————————————————————&br&&br&那么,我提这个概念的时候,本意是什么呢?是因为当时看到很多人搞错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收入差异的直接原因。当时很多人把问题归于政治制度、金融,甚至于文化、人种,或者有些人虽然能意识到科技是决定产业盈利能力的直接因素,但却认为发达国家的科技优势是中国无法追赶无法比拟的,继而认为中国必然无法发展起来更无法实现发达。&br&&br&从这个出发点,我那篇文章的论证思路就是要说明,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的优势和技术上的优势并不是永恒的。中国&b&即使&/b&没有技术创新,也不至于说追不上很多发达国家。&br&&br&————————————————————————————————————————&br&&br&时间又过了五年。我也真实地切入到了中国的实业之中。就这段时间的观察,我也有些新的见解可以分享。&br&&br&如今的中国民营实业,除去少数国际化的大中型公司(比如华为),其实是割裂为两块。&br&&br&一类是我国传统民营企业。它们的特征是善于用现有技术大规模复制,以价格优势击败外国同行或填补市场空白。这些企业,很多并不是独立成长起来的,而是与过去的或者是同时期的其他传统民营企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br&&br&比如说宇宙中心华强北就聚集着一大批这类典型。这些企业往往都是由同一批人及其同乡、同僚、前下属等等。他们一开始做BP机、山寨功能机、MP3/4,一直发展到如今的智能硬件。哪一个领域被他们涌入,哪个领域就变为红海,价格直驱谷底,然后他们为了利润,又会寻找下一个市场机会。他们把安卓平板的价格打到了谷底,然后又乘着机器人概念的东风,转而利用平板的技术来开发简单的所谓“家用机器人”或者“陪伴机器人”。&br&&br&这一批企业往往并不重视新技术的研发,而一般都专注于攻破现有本国或外国产品的技术壁垒。只要有一个企业攻破了壁垒,这个壁垒往往就会全线崩溃。无数的同类企业迅速涌入。同时产生出大批子系统、部件供货商。之前我们看到了低端功能机、平衡车、低端四旋翼等等产业已经发生了这类事情。而未来,激光雷达、中端无人机、中低端工业机器人也必然要上演类似的剧目。正是这批企业,截断了那些缺乏足够技术实力的发达国家的后路,并不断侵蚀其产业基础。2009年我写的“发达国家粉碎机”的论调,正是基于这些企业的发展。&br&&br&创业企业在这种企业所擅长的领域与其拼杀,基本死无葬身之地。但创业企业如果可以为他们的产品提供配套,推动他们进入新的产品领域,则会赚的盆满钵满。&br&&br&—————————————————————————————————&br&&br&第二类企业是创业企业。他们天马行空,尝试着最新的商业模式和最新的技术。他们九死一生但却以一种类似于生物进化的模式不断将整个商业环境向前推进。&br&&br&对于创业企业来说,中国是一个非同一般的市场。虽然仍然有大量的不规范和法律空白,但这个市场的体量足够大。数不胜数的以满足极端狭小需求的创业企业都可以蓬勃发展,而任何能够满足大规模需求的企业,一旦能够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往往就具备了向国际市场进军的实力。从QQ照抄ICQ,到Whatsapp抄微信。中国创业大潮已然改变了中国与世界产业的格局。&br&&br&创业的成功者推动了中国急需的产业升级,而从整个商业环境的角度看,那些死掉的创业企业,也并不是对资本的浪费。这些企业的运营过程,让海量的商务、销售、研发、管理人员得到了实战历练。这些隐形资产将被带入到其他的公司、其他的行业。整个中国商业界都在这创业大潮中受益匪浅。&br&&br&如果一个人一辈子就做一个岗位,他的成长可能早早就停止了。一个人的持续成长有赖于不断将新的资源交到他的手上,让他去解决新的问题。创业,将成熟的人才,从成熟企业中吸引出来。一方面他们的继任者将在他们的岗位上得到历练,另一方面他们自己的技能也会得到成长。更近一步地,他们的经验和技术,也会向其他的企业、其他的行业扩散。&br&&br&创业大潮不但是产业推进剂,更是强有力的产业催化剂。我们也许要在十几年以后才能翻过身来看清这次大潮的全面影响。就如我们现在回头看加入WTO一样。&br&&b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r&&br&“你只能到此,不可向前。”&br&&br&这是中国创业企业对那些“落后发达国家”的死亡判决。依托庞大的国内市场、海量人员供给、越来越强有力的商界与政界的促进创业的举措,中国创业企业(尽管良莠不齐)正在前方堵截,封锁了那些缺乏足够国内市场和研发实力的发达国家的上升路径。德国提出了工业4.0,但谁真正能大规模实现这个概念呢?我并不会把赌注压在德国身上,因为德国有技术有生产力,但没有市场。&br&&br&从这个意义上说,创业大潮的兴起,让中国在很多发达国家面前具备了更强劲的竞争力。这意味着,除了美国在外,中国可以对所有其他发达国家说“我不是针对谁,我是说在座的各位……”&br&&br&如今两大打车APP为何分别来自美国和中国?为什么不是日本?为什么不是西欧?这是有原因的。Whatsapp依托着美国市场,微信依托着中国市场。可有知名手机即时通软件能够依托印度市场?&br&&br&欧洲唯一的自救手段在于快速推进欧洲一体化。然而这恐怕并不现实,尤其是在中东问题造成民族主义迅速崛起的当下。西班牙、意大利之流,作为发达国家的竞争力岌岌可危。&br&&br&韩国、台湾,将不得不与中国大陆的经济实现高度融合,从而能利用中国市场而不是被中国商界碾压。而日本,固然实力雄厚,其不利于创业的文化环境和日益加拉帕戈斯化的产业格局,也不并不令人乐观。还记得当年借助液晶/等离子技术,日本电视机产业实现了对中国电视机产业的反杀,然而在今天,下一个“液晶/等离子”技术在哪里呢?如果只是拼研发积累和资本运作,日本还有多少个产业能够将优势维持到21世纪后半叶?有的人喜欢拿中国游客买马桶盖买电饭煲说事。难道有人真的以为这两样东西是非常有技术含量的么?小米的IH电饭煲已经推出了,马桶盖也早就有了。就以中国制造业的实力,这种产品一旦证明了有市场、能推开,成为红海简直指日可待。&br&&br&当然,所有这些还需要几十年的发展,才有可能发生。并且即便中国把一些发达国家拉下马了,人均经济水平也不见得能高到哪里去,毕竟很多实力不强的发达国家的经济体量并不大,就算他们的产业被中国夺取了,中国人均收益也十分有限。此外,中国也还有足够多的问题需要谨慎处理。&br&&br&但趋势便是如此,一切都只是时间问题。&br&&br&————————————————————————————————————————&br&&br&至于有一些朋友提到的印度。即便不提这个国家文化、教育之中存在的严重阻碍商业发展的问题,印度短时间内也没有非常良好的发展前景。经济大跃进的机会非常稀少,它往往依赖于大规模的国际间产业转移。日韩台港新这些,都有赖于美国的产业转移。而中国的快速发展,又有赖于来自这些国家以及欧美的产业转移。那么印度所需要的产业转移在哪里呢?不要忘了那些产业还在中国。而由于领土纠纷和印度洋的战略地位,印度是不太可能对中国放心的。那么,就算我们不谈印度不利于外国投资的法律,印度针对中国的这一态度,也使其在承接中国产业转移时充满了戒备和猜疑,相对于东南亚(甚至非洲)天然居于不利地位。在对印大规模产业转移发生之前,我不认为印度能够对中国乃至任何发达国家造成严肃的经济威胁。
“发达国家粉碎机”这个名词,是我在2009年的时候提出来的。当时在龙的天空和西西河都发了文章,来讲解我的想法。西西河的那篇链接在此(需要翻墙) (如果有人能搜到2009年以前就有这个说法的话,请告诉我。) 所以,有人说这是美国智…
最近出了三个事&br&&br&第一个是关于欧盟向英国追加21亿欧元预算的问题,原因是英国经济比较好,引起英国的勃然大怒,卡梅伦在新闻发布会敲桌子说绝对不会打开支票簿&br&那么这个事情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呢?原因很简单,英国经济并非真的突然变好了,而是因为英国政府在计算GDP的时候把毒品交易,嫖娼之类的全部计算进去,这样的话,英国GDP涨幅不少,按照欧盟的规定,那自然是多交钱了。&br&&br&可想而知卡梅伦有多不爽,根据新闻下的留言,英国网友非常不爽,纷纷认为要和欧盟分手&br&搞笑的是,德国镜报也发了这条新闻,众德国网友表示:要滚就滚,全欧盟就你们英国会来事&br&&br&英国的这条新闻&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news.yahoo.com/cameron-demands-crisis-talks-over-eu-cash-demand-.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Angry Cameron vows not to pay new British EU bill&i class=&icon-external&&&/i&&/a&&br&德国的这条新闻&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spiegel.de/politik/ausland/grossbritannien-david-cameron-will-eu-milliarden-nicht-zahlen-a-999096.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Groяbritannien: David Cameron will EU-Milliarden nicht zahlen&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第二件事是关于欧委会主席选举的问题,其中有个候选人叫容克(卢森堡人),英国反对的激烈,甚至以退出欧盟做威胁来向默克尔施压,容克很不爽,对图片报说:欧洲不应该被一小部分力量(你猜是谁)要挟&br&好死不死的是,容克还真的当上了主席,不过他给英国人留了面子,欧盟委员会的官职实际上就是主席一人说了算,容克把金融服务业留给了英国人希尔,给大英帝国留下了一点面子。&br&不过容克把货币交给法国人,让德国人很不爽,德国人觉得法国财政政策都烂成那样了,还让法国人掌管货币?&br&&br&第三件事比较严重。是关于限制欧盟内部移民问题,这个事现在还在发酵,恐怕不会就此罢休。&br&一般来说,欧洲普遍的移民问题是针对于外部移民,也就是非欧盟国家,但是卡梅伦表示,没有能把移民卡在10万以下,不是因为政府没收紧门槛,而是因为英国反移民的政策仅仅在卡欧盟以外的国家,而非欧盟内部,问题是:英国当年在罗马条约签过字,所谓的罗马条约就是指在罗马签订的《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这是欧共体的前提,又是现在欧盟的根基,而所谓的移动自由(Free Movement),是罗马条约最核心的条约之一。&br&卡梅伦其实手中牌不多,无非又是故技重施,以退出欧盟做威胁。&br&而《法兰克福汇报》直斥卡梅伦为“敲诈”&br&这件事别说默克尔,连欧盟前主席巴罗佐都说没门&br&&br&英国和欧盟的问题不是简单的金融问题-----------当然呐金融问题是很重要的,问题是在很多不涉及到金融方面的东西,英国和欧盟差距甚大,坦率说,英国人想在欧盟内部搞限制移民这个事情让我很吃惊。
最近出了三个事 第一个是关于欧盟向英国追加21亿欧元预算的问题,原因是英国经济比较好,引起英国的勃然大怒,卡梅伦在新闻发布会敲桌子说绝对不会打开支票簿 那么这个事情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呢?原因很简单,英国经济并非真的突然变好了,而是因为英国政府在…
&p&1.题主说,美国复苏是因为技术创新,然而美国到底创新了哪些革命性大到足以复兴一个经济体的技术?&/p&&br&&p&要知道,即便是唱空中国的索罗斯都承认,美国的复苏是极其脆弱的,而我们国内某些人却好像两年的缓慢复苏就能千秋万代了一样。&/p&&br&&p&世界经济目前还看不到好转迹象,美国是否能脱离其他经济体始终一个人高歌猛进?2-3的增长能不能持续?这都是问题。&/p&&br&&p&而如果看其他数据——如美国的人均家庭收入,家庭中位数收入,那你会发现——这个国家哪有复苏?空有gdp增长,然而人民的生活水平在越变越差呀。&br&&br&2.今年增量落后美国到底是因为自身太渣,还是美利坚太厉害?&/p&&br&&p&都不是。&/p&&p&原因只是简简单单的汇率终于回归到合理区间了而已。&/p&&br&&p&13年开始到顶的人民币,在15年下半年开始与美元脱钩,改为盯紧货币篮子,因此汇率急速下滑,而结果就是美元计价的gdp增量看起来很低。&/p&&br&&p&那么问题就来了——现在汇率是6.57,假设未来会到一个如6.8-7的合理区间,那明年增量不就又回来了么?&/p&&p&难道汇率还能跌跌不休不成?&br&&br&3.汇率低一定是坏事么?&/p&&br&&p&大家都知道广场协议,广场协议结果就是日元被逼的不断升值,从对美元250对1,一度升到120对1,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p&&p&&br&因而现在安倍经济学的关键就是控制汇率,要把汇率降到140,无法忍受汇率升到115,为此不惜祭出负利率的大招。&/p&&br&&p&而13年开始,我就看过好多对我国硬撑着汇率高位的批评了,现在回到合理区间就又是药丸?&/p&&p&&br&顺便一提,我国目前的汇率波动,是因为不只盯美元了,改综合着盯欧元日元等货币篮子里的其他币种,&strong&如果我国汇率波动有一天大到药丸的程度了,那只能说明欧洲日本乙烷了。&/strong&&br&&br&4.人人都在提劳动人口问题,好像这个问题直接判了我们死刑一样,但你们有没有想过——截止15年,我们还有7000w完全没有参与到市场循环里的赤贫人口呢?&/p&&p&&br&这些人在统计上算作了适龄劳动力,但实际上根本没参与到现代化生产中来。而按照扶贫计划,每年要脱贫1400w,如果严格落实政策,那去除老人孩童,&strong&实际上每年也有八百多万新增劳动力呢。&/strong&&/p&&br&&p&我国现在数据上每年新增适龄劳动人口是多少?——不过1600w。&/p&&p&&br&&strong&所以明白一点:我们数据上的新增劳动力在下降,但实际上每年真正参与到市场循环中,能算得上工业劳动力的人在不断增加。&/strong&&/p&&p&&br&这批人,在以年龄划分的新增劳动力数据上看不出,但实际能填补的空缺多少?自己算下就知道。&/p&&p&&br&那,既然存在像这7000w一样,完全没参与到工业生产和市场循环中的人,自然也存在参与市场程度不够的吧?&/p&&p&&br&于是就会想到一个很有趣的话题了——到底什么叫劳动力?什么叫人口红利?&/p&&p&&br&空有人口,却没有生产技能,像印度一样,能说咱人口红利充沛么?&/p&&p&&br&所以就很明白了,人口红利,是适龄劳动人口,和劳动者平均效率的结合。&/p&&p&&br&有些人光看前者,就觉得一片黯淡了,那你有没有看到劳动人口实际效率的不断增强?&/p&&p&&br&有没有看到每年受教育人口的增加?&/p&&p&&br&有没有看到工业人口的增加?&/p&&p&&br&有没有看到城镇人口的增加?&/p&&p&&br&&strong&难道一个采菊东篱下与世隔绝的老农,其所能创造的价值等同一个受教育的职业工人么?&/strong&&/p&&p&&br&说日本欧洲老龄化导致经济停滞,那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局限,让他们的效率无法再提升下去了。&/p&&p&&br&但对于我们来说,如果以人均gdp来比拟人均产值,我们每个人劳动所产生的价值只有美国的六七分之一,增长空间大着呢。&/p&&p&&br&所以,与其说未富先老,还不如说,只有富了,老才是一个致命的,几乎无法解决的问题。&br&&br&5.老龄化和生育率问题真的无法逆么?&/p&&p&&br&日本生育率05年触底1.26,接下去就不断回升,12年就到了1.41,之后13,14,都是上升。&/p&&br&&p&韩国也是05年触底1.22,10年到了1.26,今年到了1.33&/p&&p&&br&俄罗斯95年触底1.25,现在回到了1.73。&/p&&p&&br&与惯常印象相反——俄日韩这些每天都在播少子化问题的国家,十年来生育率都是在不断走高的。&br&&br&6.去年增速6.9,所以以后增速就一定会比6.9低?或者说,未来就一定会出现断崖式下跌?&/p&&p&&br&实际上,按照十三五计划李相的解读,中国经济是今年触底,17年开始回升。&/p&&p&&br&目标是未来五年,平均增速6.5以上,2020年经济总量17万亿美元,人均12000以上,迈过中等收入陷阱——这些都是官方白纸黑字写着的。&/p&&p&&br&当然,信不信是个人选择,老实说我也觉得有点担心,但官方给出的目标,总有其能实现的信心和可能所在吧?&/p&&p&&br&我是90后,可能生的有些晚,总之在我关注时事以来,中国给自己定的经济增速等目标,就没有一个是脱节太多,以至于要屡次修改的。&/p&&p&&br&相比第一季度说保3,第二季度说保2,第三季度说保1,最后年末说全力以赴争取不负增长的台湾,还有其他数不胜数的逗比国家,本国政府给人的信心还是挺足的。&br&&br&7.工业放缓?到底是哪些工业放缓?有没有哪些工业在进步?在快速发展?&/p&&p&&br&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弄潮儿,列举一堆注定要被时代淘汰,注定要衰落的行业说药丸药丸,难道中国是只靠着这些行业撑着?&/p&&p&&br&更可笑的是,拿出一堆不存在的数据来说工业降速。&/p&&p&&br&譬如之前看一个新闻,说哎呀劳动人口不足,东莞大批企业用工荒了呀,哎呀用工荒怎么办呢,东莞就大批工厂倒闭了呀,连办得xxx展览会都没多少厂家去了呀。&/p&&p&&br&实际上呢?后来的辟谣不提了,看gdp增速就知道了。&/p&&p&&br&整个广东,15年gdp增速逆势上扬,而东莞更是明星中的明星,从一季度到四季度,每个季度gdp增速都在往上蹿——简直是一副已经摆脱泥沼,产业升级成功,重新大踏步前进的样子啊。&/p&&p&&br&因此,你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衰落,你说辽宁那地方基本都没增长了真是药丸,那有没有看到广东这个经济引擎又重新恢复活力了呢?&/p&&p&&br&有没有看到重庆贵州还像是活在08年之前的中国,狂突猛进呢?&/p&&p&&br&有没有看到今年还有那么多目标增速是7以上的省份呢?&/p&&br&&br&&p&广东,山东,江苏,浙江,四川,新疆,宁夏,甘肃,陕西,天津,重庆......一堆省份目标增速还是7以上呢。&/p&&p&&br&中国很大,大的超乎你想象,盲人摸象,还言之凿凿自己摸到的一定是对的,是会遭嫌弃的。&/p&&p&&br&综上——我怎么看待15年增量不如美国?&/p&&p&&br&答:是汇率变动导致的偶发情况,道路曲折,但前途依然光明&/p&&br&&p&ps:评论里有金融业的朋友来反驳,有些地方确实说错,然而有些我还是得驳一驳,集中回复一下。&/p&&br&&p&昨日枫不认同我第一点里说美没有革命性新技术,举了几个例子:页岩油,机器人,无人汽车,vr&/p&&br&&p&1.关于页岩油,昨日枫说页岩油是明日之星,是让美国经济复苏的新技术之一,然而从去年油价低位之后,这个概念都没什么人提了,今年油价破30美元,美国页岩油公司直接游40多家宣布破产,把它算作让美国复苏的新技术真的大丈夫?&/p&&br&&p&而昨日枫接着表示,油价低迷是因为沙特破釜沉舟,要打击美国石油生产,不然自己就活不下去了——然而油价低迷以来,美国直接解禁了石油出口禁令,15年的出口原油数比14年多过百万桶,并没有让沙特抢到市场。与其将这解释为沙特一个国家的破釜沉舟,还不如说是围攻遏制俄罗斯的一环——没有美国配合,油价怎么可能长期保持低位?&/p&&br&&p&那么,问题就来了,一个只要石油企业少赚些利润就能压死的行业,一个不管是不是被迫,总之美国政府商界觉得牺牲其利益划算值得的行业,怎么能撑起美经济复苏的重担?——更别说,15年可是页岩油神话戳灭,大批相关企业死亡的一年。&/p&&br&&p&2.关于机器人。&/p&&br&&p&我刚正好也看到了一个报道,金融时报说机器人技术的铺开,将让中国这些发展中国家被拉开差距。&/p&&br&&p&然而机器人并不是什么高精尖技术啊,只有极少数配件国内难以自产,而就是这些,技术壁垒恐怕还不如汽车发动机变速器来得大呢。而机器人归根结底是服务于工业,服务于制造业,那么现在哪个国家有最大的制造业土壤,和最完整的制造业链条呢?工业机器人本身各个部件的供应商,以及最大的市场,最多的用户,都在哪里呢?&/p&&br&&p&而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意识到,工业机器人,正好也是解决很多人都提的我国劳动力不足的一个路子。如果普及,那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就更高,东南亚印度甚至连血汗工厂都无法与我们竞争了。&/p&&br&&p&所以如果美国再降下身段,回到和中国一样拼制造业的维度上,那我觉得反而会输得更惨。&/p&&br&&p&其他两点我了解不多,就不谈了。&/p&
1.题主说,美国复苏是因为技术创新,然而美国到底创新了哪些革命性大到足以复兴一个经济体的技术? 要知道,即便是唱空中国的索罗斯都承认,美国的复苏是极其脆弱的,而我们国内某些人却好像两年的缓慢复苏就能千秋万代了一样。 世界经济目前还看不到好转迹…
&strong&本文写于2015年11月&/strong&,金融市场瞬息万变,请酌情参考。&br&&br&本文刚发出的时候,有很多异议,皆因高层表示“人民币无长期贬值基础”。但从后来发生的实际情况来看,碰巧与本文所预测的走势基本相当。实际上在人民币贬值这件事上,中央政府即便不是无能为力,也已经是力不从心,下文中详细阐述了这些论点。&br&&br&-------------------------正文起点------------------------&br&&br&&p&经过六月份以来两轮比较剧烈的市场动荡和下跌以后,在金融市场上总是有非常多的话题,但是在现在以及在未来几年之内,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问题,金融市场上最重要的,影响最重大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定是人民币汇率问题。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现在政府主管部门在汇率问题上的判断可能是处在对问题的估计、对风险的估计偏小,对问题总体上看得偏乐观。而金融市场,特别是国外的金融市场和外汇市场,对问题看得相对比较严重一些。我相信在短期内,在一两个月、三五个月的时间里边,政府确实有能力去稳定人民币的汇率。但是看得更长一些,如果用一两年的视角看问题,人民币汇率很可能存在比较大的变数。&/p&&br&&p&我们知道2013年中国的金融体系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钱荒,这次钱荒与影子银行的发展、收缩、去杠杆是密切相关的,在2015年,几乎是整整两年以后,我们又经历了一次很严重的股灾和救市,股灾与股票市场上的泡沫、高估和去杠杆是有关系的。那么一两年后,中国会不会发生一次汇率危机?会不会发生一场由于汇率的高估和去杠杆所叠加的外汇市场的动荡,这种动荡给经济、经济政策、金融市场是不是会带来一些冲击?作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我们有必要现在开始认真严肃地思考这个问题。&/p&&br&&p&首先我们知道外汇和任何一件商品一样,在本质上他的价格是由供求确定的。在非常长的一段时间,中央银行几乎奉行了一个固定汇率的政策,至少对于外汇市场有持续的力度非常强劲的干预,所以在外汇市场上,美元和人民币之间供求关系的变化主要不表现为人民币汇率的波动,而主要表现为中央银行所持有的外汇储备的增减。所以从一个简单的角度看问题,外汇储备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大体上度量人民币汇率面临的压力,它的压力的大小及压力的方向。&/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a05aa698ad481a8fdcfe3d110af82fbc_b.png& data-rawheight=&497& data-rawwidth=&8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66&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a05aa698ad481a8fdcfe3d110af82fbc_r.png&&&/figure&(数据来源:Wind)&/p&&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72c7eae454b7f0617d7c_b.png& data-rawheight=&487& data-rawwidth=&8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66&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72c7eae454b7f0617d7c_r.png&&&/figure&(数据来源:CEIC) &br&&br&&p&(数据说明:月资本流入=央行新增外汇资产 - 贸易顺差 - (FDI-ODI))&/p&&br&&p&从过去十几年以来所计算的当季中央银行外汇储备的积累速度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在过去十几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里,甚至在几乎所有的时间里,中央银行始终都在积累外汇储备,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中央银行的干预,人民币汇率在市场上一定会走得更高,一定是面临明显的升值压力。但是进入去年下半年以来,在差不多一年多的时间里,总体上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开始迅速下降,并且下降的幅度越来越大,下降的速度越来越快,持续的时间已经超过一年多的时间。八月份以后的数据大约又翻翻,例如八月下降了一千亿美元左右。从过去十几年的时间来看,实际上从90年代以来的历史来看,持续时间这么长、下降的速度这么快、下降的幅度这么大,在外汇储备上是没有先例的。最近一次我们经历外汇储备的下降是在2012年年初的一小段时间以及2013年5月份钱荒的前后,但是那两段下降持续的时间都非常的短,而且幅度非常非常的小。事后对原因的了解更加清楚后知道,2011年底的下降与欧债危机是有关系的,因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带来欧洲金融体系的收缩,企业对外的贸易信贷的获取越来越困难,转向在人民币市场上去获取贸易信贷。而2013年5月在钱荒背景下的资本外流在很大程度上与当时的联储主席第一次暗示美联储有可能会退出量化宽松有关,在这个条件下在全球的范围内都出现了资本向美国的流动,但是持续的时间都很短,美联储后来也很快出来对市场进行安抚。所以在当时我们所面对的在很短暂的时间内的外汇储备下降都来自于一些短期的、不可持续性的冲击性的因素,并且这些因素很快就消失了。即使这些冲击性的因素影响最大的时候,中国外汇储备下降的幅度也非常的轻微。但是过去一年的情况外汇储备的下降是完全不同的,第一具有持续性,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不太像是短期的冲击。第二尽管月度之间有波动,但是趋势很明显,就是下降的规模越来越大,表明人民币与美元的供求在基本面上开始面临一些系统性的压力。&/p&&br&&p&在讨论这些系统性压力的来源之前,我们先粗略地讨论一下它的结果。如果人民币在基本面上面临一些贬值的压力,但是现在中央银行又强行将汇率稳定在某个水平上,这个时候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的预期就会越来越不稳定,在这个时候就会引发资本外流。因为对人民币汇率下注现在变成了一个只会赢不会输的下注,就是如果我赌人民币贬值,最坏的结果是人民币汇率不动,损失的只是借入人民币的利息,人民币汇率绝不可能在这个位置一下升起来,使得下注人民币汇率贬值变成了一个单边的、安全的没有风险的游戏。再加上人民币贬值的现实威胁会引发资本外流,而且资本外流的规模又与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措施,政府的许多政策表态密切相关。例如8月份的资本外流的规模相对7月份翻了一番,很大程度上是由于8月11号汇率的形成机制进行的调整。尽管政府反复强调这个调整是为了使得汇率形成更加市场化,但是市场普遍将此解读为人民币开始贬值的先声。这个时候政府的反复承诺市场是缺乏信任的。这个条件下引发了很大的资本外流,那么外流资本的资金哪里来呢?就来自于抛售国内的金融资产,包括抛售国内的债券、股票、房地产,然后在国内的银行体系获取信贷,兑换成美元流出去。在这个交易的途径中可以很清楚地想象,因为汇率贬值的预期加剧,那么国内金融市场的抛压在上升,同时抛压获得的资金表现为资本大量的外流,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8月18号以后股票市场突然出现非常急速的下跌,我们可以理解它是出现在8月11号的汇改之后,也可以理解股票市场非常大的下跌与巨大的外汇储备下降及资本外流是同时出现的。实际上在银行间相对时间比较短端的市场,整个资金面临的压力也是时紧时松。尽管中央银行在短端市场上进行了力度很大的干预,但是短端市场上的利率并没有被压下来,表明资本外流对这个市场也形成了很大的压力。如果这个情况拖一段时间,那么这个压力将会逐步在房地产市场上也表现出来。股票和债券的流动性都很好,如果汇率贬值的预期具有持续性,例如一年、一年半、两年的时间里始终有这个预期,这个时候抛售的压力会逐步扩散到房地产市场上,会加速房地产市场的冷却。房地产市场现在总体上还处在一个很活跃的状态,但是本来因为市场自身周期的原因,在今年年底以后就会慢慢地冷却下来,如果这个抛售的压力慢慢向房地产市场蔓延开来,就会加速房地产市场的冷却。反过头来也给经济造成很大的收缩压力。&/p&&br&&p&就我了解,现在政府主管部门和中央政府仍然一再表态,人民币还是强势货币,人民币不存在持续贬值的基础,现在面临的贬值的压力是短暂的,如果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相信这个表态,那么资本外流的压力会逐步消失,我们刚才所描述的这一系列负面的影响可以被阻断,但是我认为市场最终不会相信这个表态。我个人认为人民币面临的是一个相对偏长期的持续贬值的压力。我们不能认为人民币现在继续是一个强势货币,相反的话,人民币很可能正在转入一个持续时间比较长的贬值趋势。同时随着对外汇市场持续的干预,随着外汇储备持续的下降,汇率形成机制也与三中全会所表述的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取向会有越来越大的偏差。如果这个偏差不能得到很好的管理,这一点看起来是比较困难的,那么最后存在着这样的可能性,甚至是比较大的可能性会出事,就是会有一个短期内比较大的贬值来释放压力。而人民币汇率一旦有一个比较大的贬值,他的影响比股灾的影响在数量级上是完全不一样的。之所以这么说,通过两个数据可以知道他的影响会比股票市场要大得多。&/p&&br&&p&第一,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和第一大制造业大国,中国大约是世界上130个国家和地区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这意味着,对很多国家,或者说对多数国家来讲,他们的汇率本质上在盯着人民币,而不是盯着美元。表面上看起来他用美元去计价,而且以此干预市场,是因为人民币跟美元的关系很稳定。但是从贸易上来讲,中国是他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所以人民币汇率一旦出现大的变动,全世界新兴经济体的汇率,甚至很多发达经济体的汇率,一定也会有很大的变动。中国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是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是东南亚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包括巴西等等,人民币汇率一旦动起来,这些国家的汇率肯定会动起来的。如果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是市场没有充分预期到的一个很大的变化,那么全球汇率市场的剧烈变化会引发全球资本流动,全球货币政策和金融体系的剧烈的调整,这种调整的影响在事前不见得能够很好地预期。&/p&&br&&p&第二,中国现在的经济总规模比美国还是要差不少,美国大概17万亿美元,中国大概10万亿美元。但是如果我们集中看制造业,以现价汇率计算,中国制造业的产出是32000亿美元,世界第一。世界第二是美国,只有2万亿美元,我们比美国要大60%,第三日本,9000亿美元,德国8000亿美元。中国制造业现在的体量,以市价汇率计算,已经大约相当于美国加日本加德国。尽管我们经济的总量没有那么大,但是我们的制造业比世界第二加第三,很快加上第四,加起来都还要大。而国际贸易汇率主要影响的是制造部门,对服务部门、对医疗服务、教育等这些部门的影响相对要弱一些,要间接的多。这么大的一个制造业大国,第一大贸易大国,其汇率的变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一定是很大的。而且这还叠加了一个背景,就是全球新兴经济体总体在去美元杠杆,而中国经过8月份的汇改以后,看起来我们也在去美元的杠杆。钱荒是因为影子银行去杠杆,股灾是因为股票市场去杠杆,中国过去很多年人民币汇率持续单边升值,加上国内的利率水平很高,使得企业积累大量的美元杠杆。一方面美元利率很低,借进来以后人民币还升值,所以能有两种获益。现在人民币汇率的方向一旦逆转,企业方面就面对美元去杠杆的压力。一旦这个去杠杆的过程启动起来,又没有得到很好的管理,就会有进一步未知的金融风险和冲击。所以,汇率市场一旦出现比较大的变化,影响比股灾大得多,而且一定是具有全球性的影响,同时对国内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影响一定是很负面的。所以接下来非常关键的判断是我们要认清楚人民币是否在基本面上面临着持续的贬值压力。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判断,是做一系列其他的判断的前提。而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政府公开的表态是否认这一点的。但是我认为把这个问题看得清楚一些严重一些,并事先有一些充分的预防措施,有应对的预案,一定会让我们更主动。而且我认为绝大多数的证据都指向人民币汇率现在正在出现一些问题。&/p&&br&&p&刚才讲了,汇率就像任何商品一样,他的价格在本质上是由供求决定的。那么在人民币外汇市场上,美元的供应来自哪里?美元的需求又来自哪里?为了分析的简便,我们可以简单地这样总结,就是在外汇市场上,美元的供应主要来自于中国在经常账户项下进行实体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盈余。通俗地说,我们把商品出口给人家,然后我们进口的少,这个时候就可以产生一笔盈余。这个贸易盈余在外汇市场上卖出去,就形成了外汇市场上的美元供应。那么在人民币外汇市场上对美元的需求又来自哪里?主要来自于企业要去境外投资,来自于国内的居民要去美国购房、去美国上学、去购买美国的股票,主要来自于企业和居民去境外投资的需求。我们沿着这样一个供求的角度去分析外汇市场上美元和人民币的供求的话,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看清趋势的变化。&/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b9e7ce33cae36deda163e1_b.png& data-rawheight=&493& data-rawwidth=&8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66&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b9e7ce33cae36deda163e1_r.png&&&/figure&(数据来源:Wind)&/p&&br&&p&首先看美元的供应,在这张图上我看到的大约过去超过15年的时间中国在经常账户项下的盈余状况,就是这条线上看到的红线。对这个数据我们做几个简要的评论。&/p&&br&&p&第一,在2007年的时候,中国在经常账户项下的盈余占GDP的比例差不多在10%左右,对于任何一个大国经济体来说,出现这么大的经常账户项下的盈余,对大国经济体来讲是没有潜力的。日本最高的时候就是5%,即便德国经常账户盈余最高的时候也远远没有10%的比例这么高。说明在2007年的时候,因为经常账户项下的盈余,在外汇市场上形成了庞大的美元供应,美元就面临贬值的压力。在这个意义上来讲,这是当时很长时间人民币升值压力的重要的基础。但是从2008年以来一直到现在,总体上中国的经常账户项下的盈余开始快速地下降和缩减。到今年上半年,这一比例已经下降到占GDP 2.7%的水平,今年上半年,中国经常账户项下的盈余占GDP的比例是2.7%,而这2.7%在过去三四年里已经处在一个相对比较高的水平。对于这2.7%我们可以补充几个评论:第一个评论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般推荐的标准,以及2009年中国参加G20会谈的时候,G20其他国家领导人要求中国领导人作出承诺的标准,是中国把经常账户盈余控制在3%以内。当时中国的领导人不敢做这个承诺,因为搞不清楚趋势在哪里,做了承诺做不到压力非常的大。但是当时实际上已经在一个下降的趋势之中。低于GDP 3%的经常账户盈余,一般已经被认为国际收支处在一个大体平衡的状态,这是一个评论。第二个评论,今年上半年,2.7%的贸易盈余放在过去几年来看是处在一个偏高的水平,其中有一些偶然的因素,比如说第一个偶然的因素是去年下半年石油价格暴跌,铁矿石价格暴跌。因为中国大量地进口石油,石油价格的暴跌产生了一个一次性的很大的贸易盈余。这个规模占GDP的比例大约在0.7个百分点左右,或者说0.5到1个百分点。如果我们把商品价格暴跌的一次性的因素拿掉以后,盈余的比例会下降到2%以内。还要补充的两点是,去年年底以来一直到现在,国内的经济异常的弱,比预期差得多,工业增速几乎是连续下了两个台阶,现在已经处在也许是接近30年以来,80年代以后的最低水平。因为国内的需求异常的弱,使得国内的进口异常的弱,因而贸易盈余比较大。但是我们现在异常弱的需求不是一个在长期之内可以维持的正常的状态,长期之内可以维持的正常状态应该会比现在的需求更强一些,考虑到这个因素,因为国内现在的需求异常的弱,也使得贸易盈余和经常账户盈余偏大。还有第三个因素是,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边,美元对一揽子汇率升值了20%,人民币对一揽子汇率升值了差不多15%,由此对中国的出口、对中国的贸易盈余等等所产生的压力还没有在数据之中显现出来,至少没有充分地显现出来。如果我们把这些一次性的短期的因素和扰动都拿掉,那么我们现在可维持的经常账户的盈余占GDP的比例不会超过2%,应该会在1%到2%之间。实际上我们看2011年到现在4年以来的水平,平均就在这个区间之内波动。从长期可以持续的角度来观察,我们经常账户盈余 已经下降到占GDP不超过2%的水平,这对应的概念是什么呢?我们现在GDP的总量是10万亿美元,这意味着由于经常账户项下的交易,在外汇市场上每年能够形成的美元供应不超过2000亿美元,在亿美元之间。意味着每个月由于经常账户项下的交易,在外汇市场上大约能够形成150亿美元左右的外汇供应,也就意味着如果外汇市场上对美元的需求在一个月超过150亿美元,那么人民币就会面临贬值的压力。从8月份开始,每个月外汇储备的下降就1000亿美元,如果考虑到贸易盈余的供应,8月份以来在外汇市场上美元的需求应该在1200亿美元以上。以月度来计算,如果美元的需求超过150亿美元,那么人民币汇率就会面临问题,这是从美元供应的角度看问题。&br&&/p&&br&&p&第二点,我们都知道,至少从小平同志南巡以后,中国一直是全球范围之内外商投资的第一大目的地,中国一直有大量的源源不断的外商直接投资,在很长的时间里面外商直接投资占中国经济总量的比重都超过3%。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外商投资的目的地国。&/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4ea542d17b1ff5a4ed263f59_b.png& data-rawheight=&500& data-rawwidth=&8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66&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4ea542d17b1ff5a4ed263f59_r.png&&&/figure&(数据来源:Wind)&/p&&p&(数据说明:A. ODI统计自2009年以后开始;B. 此处ODI未包括中国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p&&br&&p&而现在我们来看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中国的规模以及中国的企业去境外投资的规模,其中这条红线就是外商到中国来投资占GDP的比重,下面这条蓝色的线,在2008、09年以后的蓝线,是外商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市场营销的宏观环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