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56日元合多少日元折合人民币汇率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及其利弊的分析.pdf 74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一、选题背景
从国内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以及国际经济环境等多方面考虑,人民币的国际
化具备有利的发展条件。一国货币的国际化,将对本国的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
响。其所能带来的利益是显著的,但也对宏观经济管理政策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
战。欧元的诞生,为如何有步骤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较好的经验。我国宜
尽早开展人民币国际化的系统研究,并采取具体措施积极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
程,所以,这一选题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和逻辑结构
本文运用实证与理论相结合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对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
与利弊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具体来说,本文首先阐述了国际货币的主要理论,在
对几种主要国际货币产生不同模式作比较比较之后,利用货币国际度指标体系将
人民币与其他主要国际货币用数量化的形式作对比,接着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的
利弊,并且对人民币国际化可能获得的铸币税收益作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得
出结论,就目前来看,人民币国际化利大于弊,但是目前人民币国际化程度还相
当低,与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不匹配,中国要想在全球金融资源的竞争与博
弈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加入货币国际化的角逐中。
在章节安排和写作思路上,本文遵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
一般思路,对整篇论文进行谋篇布局,具体如下:
第一部分即本文第一章,提出本文研究的背景、国际货币及货币国际化的相
关概念,从而得出了本文研究的目的和出发点。
第二部分即本文的第二、三、四章,第二章介绍了货币发展历史中曾经出现
的几种主要国际货币,第三章用数量化形式对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作了定位,第四
章则系统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后产生的利弊。
第三部分即本文的第五章,得出人民币国际化利大于弊的结论后,提出了推
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几点建议。
三、主要观点和结论
1 、马克思是将世界货币作为货币的一种职能来看待的,从抽象的、高度概
括的货币的含义和职能上来看,这仍然具有现实的意义。但是在当前各国实行国
家信用纸币制度下,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进程,世界货币流通领域出现了
很多新的现象。
2 、一个国家的法定货币能否实现国际化,并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它取决
于法律制度安排和市场需求及其二者的统一,一国货币能否实现国际化,必须具
备一些基本条件,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
3、货币国际化指一种货币突破国别界限,在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中行
使交易媒介、价值尺度、储藏手段等职能,这种状态下的货币便被称为国际货币。
这一定义包括以下三个层次:
(1)一国货币流出国境,在对外贸易中作为交易媒介。
(2 )一国货币用于许多国家之间的经常项目支付以及作为许多国家之间债
权债务关系的结算货币,发挥支付手段和交易媒介职能。
(3 )一国货币充当其他国家的国际储备。
4 、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金融开放的最高阶段,是中国根据本国经济发展及
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提出的目标。
5、一种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取决于这种货币在外汇市场上交易规模的不断
扩大和交易成本的降低以及该种货币在外汇市场上长期走势的强弱,而这些因素
背后的支撑力量则是货币发行国或地区的经济实力、经济稳定程度以及在国际经
济中的地位。
6、欧元诞生后,伴随着欧元地区整体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国际货币多
元化的发展,与世界经济三极格局相对应,很有可能在较长的时期内逐步形成国
际货币三元化,同时一些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在区域内发挥作用的格局,尽管在这
个格局中,美元、欧元和日元各自的地位有可能是不对称的。
7、与国内货币相同,国际货币的职能主要也有三种,即计价手段、支付手
段和价值储藏手段。一国货币的国际地位的强弱,取决于它在发挥国际货币这几
个方面职能上能起多大作用。
8、国际货币的产生具有以下特点:
(1)决定一种货币国际作用的大小主要依靠市场力量,而不是政府法定。
(2 )在位国际货币具有惯性作用。
(3 )各国政府对货币国际化的态度会影响本国货币的国际化。
9、人民币的境外滞留已经具备了一定规模,且在逐年增加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Uninitialized string offset: 2 in /home/wwwroot/www.bolearn.com/read.php on line 81
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及利弊分析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 硕士学位论文 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及利弊分析 姓名:刘春波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金融学 指导教师:李东荣
一、选题背景
从国内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以及国际经济环境等多方面考虑, 人民币的国际 化具备有利的发展条件。一国货币的国际化,将对本国的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 响。其所能带来的利益是显著的,但也对宏观经济管理政策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 战。欧元的诞生,为如何有步骤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较好的经验。我国宜 尽早开展人民币国际化的系统研究, 并采取具体措施积极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 程,所以,这一选题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和逻辑结构
本文运用实证与理论相结合的经济学研究方法, 对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 与利弊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具体来说,本文首先阐述了国际货币的主要理论,在 对几种主要国际货币产生不同模式作比较比较之后, 利用货币国际度指标体系将 人民币与其他主要国际货币用数量化的形式作对比, 接着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的 利弊,并且对人民币国际化可能获得的铸币税收益作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得 出结论,就目前来看,人民币国际化利大于弊,但是目前人民币国际化程度还相 当低,与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不匹配,中国要想在全球金融资源的竞争与博 弈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加入货币国际化的角逐中。 在章节安排和写作思路上, 本文遵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 一般思路,对整篇论文进行谋篇布局,具体如下: 第一部分即本文第一章,提出本文研究的背景、国际货币及货币国际化的相 关概念,从而得出了本文研究的目的和出发点。 第二部分即本文的第二、三、四章,第二章介绍了货币发展历史中曾经出现 的几种主要国际货币,第三章用数量化形式对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作了定位,第四 章则系统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后产生的利弊。 第三部分即本文的第五章,得出人民币国际化利大于弊的结论后,提出了推 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几点建议。
三、主要观点和结论
1、马克思是将世界货币作为货币的一种职能来看待的,从抽象的、高度概
括的货币的含义和职能上来看,这仍然具有现实的意义。但是在当前各国实行国 家信用纸币制度下,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进程,世界货币流通领域出现了 很多新的现象。 2、一个国家的法定货币能否实现国际化,并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它取决 于法律制度安排和市场需求及其二者的统一, 一国货币能否实现国际化, 必须具 备一些基本条件,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 3、货币国际化指一种货币突破国别界限,在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中行 使交易媒介、 价值尺度、 储藏手段等职能, 这种状态下的货币便被称为国际货币。 这一定义包括以下三个层次: (1)一国货币流出国境,在对外贸易中作为交易媒介。 (2)一国货币用于许多国家之间的经常项目支付以及作为许多国家之间债 权债务关系的结算货币,发挥支付手段和交易媒介职能。 (3)一国货币充当其他国家的国际储备。 4、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金融开放的最高阶段,是中国根据本国经济发展及 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提出的目标。 5、一种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取决于这种货币在外汇市场上交易规模的不断 扩大和交易成本的降低以及该种货币在外汇市场上长期走势的强弱, 而这些因素 背后的支撑力量则是货币发行国或地区的经济实力、 经济稳定程度以及在国际经 济中的地位。 6、欧元诞生后,伴随着欧元地区整体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国际货币多 元化的发展,与世界经济三极格局相对应,很有可能在较长的时期内逐步形成国 际货币三元化,同时一些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在区域内发挥作用的格局,尽管在这 个格局中,美元、欧元和日元各自的地位有可能是不对称的。 7、与国内货币相同,国际货币的职能主要也有三种,即计价手段、支付手 段和价值储藏手段。一国货币的国际地位的强弱,取决于它在发挥国际货币这几 个方面职能上能起多大作用。 8、国际货币的产生具有以下特点: (1)决定一种货币国际作用的大小主要依靠市场力量,而不是政府法定。 (2)在位国际货币具有惯性作用。 (3)各国政府对货币国际化的态度会影响本国货币的国际化。 9、人民币的境外滞留已经具备了一定规模,且在逐年增加,人民币走出国 门已是不争的事实。从货币国际度来看,美元是第一国际货币,日元第三,人民 币在周边国家虽有流通,但国际度极低,依然是非国际货币,目前人民币在中国
周边国家和地区乃至其他一些国家的部分流通, 还只是区域化的表现, 是国际化 的第一步。 10、一国货币充当国际货币,不仅可以取得铸币税的收入,还可以部分地控 制国际金融资源的配置。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既能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又可 以增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和发言权, 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货币国际化 对于国际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为货币发行国所带来的好处自然也是多层次 的。 11、满足一系列假定条件下,若 2010 年实现人民币区域国际化,则 10 年间 我国可获得的人民币国际化收益大约为 7433 亿元人民币。 12、货币的国际化也会对发行国经济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国际货币发行国在 获得上述利益的同时,也需付出一定的代价和成本。 13、人民币国际化无异于一柄“双刃剑”,在给发行国带来的巨大利益的同 时,也给一国经济金融带来诸多的风险,如何趋利避害,充分享受到国际化利益 的同时, 防范由于国际化带来的风险是我们在推行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不能越过 的课题。
四、创新与不足
本文对国际货币形式进行全面系统的比较总结在诸多文献中尚属首次, 用数 量化的方法对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以及国际化后可能带来的铸币税收益作了论述, 并在最后提出了几点建议, 可能会对今后认清人民币国际化现状及推进人民币国 际化的具体操作起到一定作用。 本文的不足之处是在比较美元、 欧元及英镑等国际货币时, 由于资料的限制, 仅进行了简单的历史性论述;在计算货币国际度时,由于数据的不足,仅仅比较 了人民币与美元、欧元和日元四种货币。后续研究中,可以对各国货币国际度进 行更大范围的比较, 并且对历史数据的考察应该可以看出不同的货币国际化程度 的兴衰。另外,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具体模式及发展路径没有 涉及,今后的研究可以在此方面继续深入下去。 关键词:国际货币 人民币国际化 国际铸币税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RMB: Status quo,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nomy,RMB tends to be internationalized. The international status of RMB has increased in many aspects. Although the conditions for RMB to be an international currency are not ripe due to the total amount of Chinese economy,yet it is not scientific to discuss this issue until China’s economy amounts to that of the U.S.,Japan, Germany and the European Union, and the “catching up” development mode should not be continued. While domestic currency circulation is defined by law, formation of international currency is mainly a process decided by market factors. Currently, in line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discussions at home and abroad on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This essay compares among countries and analyzes the current conditions of RMB’s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 present state of transfrontier circulation indicates that RMB’s internationalization comes within its low level.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has entered an area of multi reserve currencies since the collapse of Bretton Woods. The best reason why so many currencies went internationalized seems to be all the possible benefits the issuer of the international currencies should have gained .Apart from the immeasurable benefits like power to speak in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forums, benefits of currency internationalization include international seigniorage revenue and financial profits from operating the offshore reserve of the currency. The shortcoming of RMB’s internationalization should also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the end, the paper also advances the key point for promot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RMB. Key Words : International Currency,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RMB, International Seigniorage
第一章 国际货币与货币国际化:概念与基本理论
第一章 国际货币与货币国际化: 概念与 基本理论
第一节 从货币发展历史看国际货币
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和交换的产物。由于商品内在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 盾,要求商品价值表现的外在独立化。在长期的商品交换过程中,一种商品的价 值通过交换表现在另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上, 因而出现了价值的等同物, 即等价 物。由于交换的品种、交换的范围和交换的频率逐步扩大,相应出现了由低级到 高级的个别等价物、特殊等价物和一般等价物。等价物即等同的价值物,具有社 会普遍可接受性。 当一般等价物固定地由一种商品来充当的时候, 就出现了货币。 因而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货币在其历史发展长河中,采用了不同的存在形态。按历史顺序看,有实物 货币、金属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以及正在发展中的电子货币。在实物货币 和金属货币流通前期, 决定什么样的物品作为货币、 货币的铸造和流通都是市场 行为,而没有国家意志。当时的市场范围是非常狭小的,市场范围的划分纯粹是 市场主体的选择结果, 在市场上充当货币的材料很多, 铸造和发行货币的主体也 很多。 这些货币发行主体在市场上的权威性和信誉度有限, 因而当时市场上流通 的货币种类繁多,货币流通非常混乱,不利于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一定程 度上威胁到国家的统治。 这时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可充当货币的材料、 货币的 形状、货币的价格标准、货币的发行和流通程序,出现了一个国家的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的出现,不仅统一了货币流通,而且划定了货币流通的市场范围,即一 个国家的疆界也就是一个市场的边界。 在国家所管辖的市场范围内固定充当一般 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才是法定货币,其他国家的货币不得流通。从而,货币这一商 品经济的自然产物又被国家的法律套上了一根绳子。 在以后的代用货币、 信用货 币时代,国家的法律强制作用更为明显和突出。从货币产生的历程可以看出,货 币作为一般等价物要发挥作用, 受到明显的地理范围限制即市场范围限制和国家 的法律限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交易范围越来越大, 一国货币逐渐突破该国的地理范围在 国界领域之外行使货币职能, 这时该货币便称为国际货币。 国际货币是在国际经 济交易中广泛使用的货币, “一国政府持有的包括现金在内的可用于国际支付 是 的一切金融工具”1。在金本位制下,各国内货币由贵金属黄金充当,尽管黄金
陈彪如: 《国际货币体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2 页 9
第一章 国际货币与货币国际化:概念与基本理论
打上了国别的烙印,但由于黄金作为统一的实物货币,它以“贵金属块的形式” 超越国内流通领域, 成为全球统一的支付手段、 购买手段和一般财富的绝对社会 化身。 在纸币本位制下, 一国特定的货币发展成为国际货币反映了一国的经济实 力和该国的国际政治地位。 它要求一国货币背后拥有强大的经济和金融实力、 健 全的金融制度和开放的货币政策、 高效发达的金融市场、 经济增长中币值的稳定 性。 国际货币具有阶段性特征, 在纸币本位制下, 一种主权国家货币发展成为国 际货币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首先,该主权货币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等一般 性国际经济往来中发挥计价支付与价值储存和转移的作用, 若该主权国是一个世 界性的或区域性的贸易中心或国际资本的集散中心, 则国际经济交易客观上要求 该主权国货币执行国际货币的职能。其次,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外汇交易中,无 论是银行同业间作为批发市场的外汇交易, 还是银行同一客户间作为零售市场的 外汇交易, 该主权国货币均是主要的交易货币, 则该国货币已基本具备了执行国 际货币的条件。再次,一国官方经常持有该主权国货币,并在持有国国际收支发 生顺差从而使其货币汇率上升时抛售本国货币以购储该主权国货币; 或者在持有 国国际收支发生逆转从而使其货币汇率下跌时抛售该主权国货币以收购本国货 币。 这种被一国官方持有并被用作国际收支平衡、 稳定持有国汇率的主权国货币, 总是那些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一般性国际经济往来中使用较多、 国际金融市 场上交易集中的货币。 这种主权国货币已经超越该主权国流通领域, 而在国际经 济往来中起着计价支付与价值储存和转移一般社会财富的作用, 从而成为一种国 际货币。
第二节 马克思对国际货币的论述与启示
马克思的货币理论认为, 货币在与商品的交换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价值尺 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前四种职能是货币的 基本职能,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货币超越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 的作用时, 便执行国际货币职能, 世界货币职能是货币前四个职能的继续和延伸。 按照马克思对典型金本位条件下世界货币的科学论述,货币充当世界货币, 就必须脱掉自己原有的“民族服装” ,还原成金银的本来面目。马克思还指出: “货币一越出国内流通领域,便失去了在这一领域内获得的价格标准、铸币、辅 币和价值符号等地方形式, 又恢复原来的贵金属快的形式。 2由此我们可以理解, ” 在世界贸易中, 各国有一定黄金含量的货币必须恢复成贵金属块的形式才能充当 一般等价物,即金银才能充当世界货币。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23 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163 页 10
第一章 国际货币与货币国际化:概念与基本理论
对于国际货币的职能,马克思指出: “世界货币执行一般支付手段的职能、 一般购买手段的职能和一般财富的绝对社会化身的职能。 它的最主要的职能, 是 作为支付手段平衡国际贸易差额。 3 ” 马克思是将世界货币作为货币的一种职能来看待的, 从抽象的、 高度概括的 货币的含义和职能上来看, 这仍然具有实在的意义。 但是在当前各国实行国家信 用纸币制度下,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进程,世界货币流通领域出现了很多 新的现象。许多国家的货币,如美元、德国马克、瑞士法郎、日元等在国际间发 挥着作为国际货币的三种效能,即支付手段、购买手段和财富转移的作用,我国 人民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在一定范畴内已被用作对外计价支付的工具。 与此同 时,黄金仍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他仍然是国际间最后的支付手段、购买手段 和社会财富的保藏和转移形式。因此,关于世界货币在现代国际间运动的形式, 是一个需要研究和做出科学回答的新问题。 在金、银本位制的时代,由于金银本身是商品,具有一定的价值,能够在全 球进行流通和自由兑换, 并且具有能自发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的功能, 因此在金 本位制和银本位制的时代,金、银就是国际货币。当金本位制崩溃,黄金非货币 化后,人类进入了信用货币时代,在信用纸币充当人们交易媒介的时候,国际化 货币的内涵又发生了许多变化。 从货币理论的角度来看, 国别货币要成为国际货 币,其货币职能必须国际化,作为流通手段,它能够被企业用于对外贸易和国际 资本交易,或者被官方机构用于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和为国际收支逆差进行融 资;作为支付手段及其派生出的记账单位,它可以直接用于国际债务的清偿,用 作商品贸易报价和金融工具记价以及被官方用于表示外汇平价;作为储藏手段, 它可以作为企业或居民保存财富的手段, 或者作为官方的储备资产。 下面我们从 马克思关于货币的基本功能角度展开进一步探讨:
一、价值尺度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 必须代表一定的价值量, 这在金币中其价值即为其内在 的含金量的价值, 而信用货币本身没有价值, 其价值主要反映在其购买的商品的 数量上, 发挥价值尺度职能的实质不过是把商品的价值转化为价格, 货币在其中 发挥中介的作用, 即价值―――商品―――价格。 这里作为国际货币的价值尺度 必须保持一定的稳定, 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 不同的信用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 能的时候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此,作为国际货币,必须要保持币值的稳定,否 则就会引起汇率的波动,增加持有该种货币的风险。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23 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164 页 11
第一章 国际货币与货币国际化:概念与基本理论
二、流通手段
按照马克思的货币理论, 货币的流通职能就是实现商品的价格, 把观念上的 货币转化为现实的货币, 借此实现商品的流通和交易的顺畅进行。 在现实生活中, 货币要发挥流通职能的最起码的条件是要具有与一切商品直接交换的能力, 在一 个国家中,在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的流通是在国家的法令下强制进行的,而该 国货币要想在其他国家流通就要求其币值稳定, 具有较强的购买力, 在中断流通 或者退出流通领域,成为闲置状态的休闲货币时候,能成为保值的储备货币。这 与金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储藏手段, 形式相同但本质不同, 金币本身具有内在的 价值, 而信用货币包括信用制度条件下的国际货币本身没有价值, 其储藏的不过 是一定的购买力。
三、支付手段
马克思的货币理论认为, 货币发挥支付手段的职能是以货币去偿付债务, 而 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货币发挥支付手段的职能包括一切延期的支付。 结合现代经 济运行的特点, 我们认为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是经济行为的发生与货币支付在时 间上的分离所引起货币单方面的运动, 它包括商品性支付和非商品性支付两种情 况。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支付手段必然引起价值单方面的运动,货币要为人们所 接受, 它要么在发行时候有充足的黄金准备或承诺能十足的兑换黄金, 要么以国 家法令规定其为法偿货币来作为保证。 在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市场迅速发展的今 天, 支付手段必须尽量避免由于币值的波动而带来的损失,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以 美元、 马克、 法郎等国际货币为结算单位的贸易量和债券债务量在整个交易量中 占有绝大部分的份额。在信用高度发达的今天,用转账代替现金支付,电子货币 代替了有形货币成为贸易结算的主要形式, 国际货币就演化成为记账货币, 记账 单位从支付手段中派生出来成为国际货币的重要职能。
四、储藏手段
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时代, 人们可以把货币当作财富的形式保存, 货币发挥储 藏手段的职能。 在信用货币进入流通领域后, 货币储藏的只是货币的购买力或者 是一定的币值, 而购买力的大小取决于商品的价值和货币的发行量, 在开放经济 条件下,一国币值的高低,还要受其他国家币值变化的影响。货币的储藏手段在 一国国内表现为储藏一定的购买力, 而作为国际货币其储藏手段则转化为货币的 储备,这种储备更多的表现为居民的价值保存和国家的外汇储备。
第一章 国际货币与货币国际化:概念与基本理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贵金属货币时代,贵金属具有内在的价值, 因此能在全世界自由的流通和兑换, 也就自然的成为国际货币, 在黄金非货币化 后,纸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受到更多的限制条件。国际货币即跨越一国范围,被它 国或地区的市场参与者普遍接受, 在一个相当大的市场范围内 (这个市场涵盖若 干个国家或地区,不一定是全世界)充当一般等价物,发挥货币的各项职能的货 币。而此时的货币,不一定是由几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共同发行的,而是一国货 币部分地脱去国家的外衣, 或一个国家在货币发行方面的强制力和权威性在其他 国家和地区发挥一定作用,以紧密联系的市场共同认可的等价物面貌出现。
第三节 一国货币充当国际货币的条件
一个国家的法定货币能否实现国际化, 取决于法律制度安排和市场需求及其 二者的统一。 法律制度安排涉及到货币发行国和货币流通国的法律调整。 如果货 币发行国认为有必要实行本国货币的国际化,则需要做出相应的法律制度安排。 同时还需要有它国或地区政府同意其他国家的货币在本国或本地区市场流通的 法律制度安排。如果它国或地区政府明令禁止,如实行严格的资本项目管制,则 不可能实现货币国际化。 一国货币要实现国际化, 关键还在于它国或地区对该国 货币的需求,即该国货币在更为广大的市场范围具有普遍可接受性的程度。 根据 IMF 对世界主要国家货币国际化的历史经验认为,某一货币的国际化 应具备的条件应为:(1)经济的发展规模和开放程度; (2)充足的国际清偿手段; (3)宏观经济相对稳定和有效调控; (4)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和市场经济机制 的充分发挥:(5)合理的汇率和汇率体制。 根据美国学者特里芬的理论认为, 货币自由兑换的三项标准是多边性, 稳定 性和自由性。 一国货币国际化过程包括着实现自由化过程, 实现货币自由兑换是 货币走向国际化的重要一步, 因此, 特里芬的货币自由兑换标准也是一国货币国 际化的重要依据。 按照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可分为三个方面: 交易需求、 投机需求和预防需求。 也就是要把货币作为交易媒介和贮藏工具。 人们之所以选 择一国货币作为国际交易媒介和贮藏手段, 或者说一国货币之所以具有国际意义 的普遍可接受性, 是因为该国货币具有一些优良品质或货币发行国能够保证货币 各项职能的完美发挥。 因此, 一国货币能否实现国际化, 必须具备一些基本条件, 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 首先, 货币国际化首先是经济国际化的产物, 是国家强大的经济实力在货币 上的表现。这就要求本国经济实力要足够强大,经济发展速度稳定增长,产品和 服务质量高, 对它国有吸引力, 国民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额在世界上占有重要份
第一章 国际货币与货币国际化:概念与基本理论
额;本国市场发展潜力广阔,对外国投资者有吸引力,同时一国经济的对外依存 度高,经济贸易往来频繁。 对于国际货币发行国金融体系来说, 该国中央银行具有高度的独立性, 能独 立的制订和执行货币政策,把稳定币值,反通货膨胀作为首要的货币政策。国家 要具有较强的宏观调控能力,能够灵活应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对各 级政府、各个经济主体的行为进行引导、规范,断绝财政赤字通过中央银行发行 货币的办法进行弥补的渠道, 为货币国际化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 同时要具有交 投活跃、 规模庞大的金融市场, 拥有成熟的金融中心以及大量有竞争力的金融机 构; 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能够为以本国货币为记账单位的国际货币的需求与供给 提供便利。 此外还要求具备与此相适应的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 保证金融机构和 金融市场的良性运转。 最后, 完善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和相关市场体系的建设也 是货币国际化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其次, 货币国际化还要具备一定的政治基础。 货币国际化不仅仅是经济方面 的问题,它对该国的政治也提出较高的要求,国际货币的发行国在世界政治、经 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要有领导地位、核心地位,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号召力、影 响力。 该国的政局必须保持长期稳定,政局不稳,必然导致该国币值的不稳,因此政局 的稳定性是货币国际化的前提和基础。 同时, 该国必须是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国 家, 具有全球性的战略眼光来处理各种国际事物, 不应为了一国的私利而损害其 他绝大多数国家的利益。 该国在国际政治中具有较强的地位, 能够有力的维护本 国的利益, 保障国内外经济主体以本国货币形式持有的金融资产的正当利益不受 损害。 第三、它必须在长时期内保持币值的稳定,在世界市场上有良好的信誉,包 括国内物价稳定和汇率相对稳定。 使持有者对其未来的走势有明确的预期, 如果 币值不稳或者通货膨胀率较高, 人们无法对持有该国货币有准确的预期, 为了收 集相关的信息, 就必然增加持有该种货币的成本, 进而影响该国货币作为国际货 币的流通手段和价值储藏手段的职能。 最后,它必须具有可兑换性。从历史的发展角度分析,货币的可兑换性是货 币与生俱来的客观属性, 由于人为的外力因素, 有的货币可以兑换成为他国货币, 具有可兑换性, 有的货币则不具备可兑换性。 一国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就必须还 货币本来就具有可自由兑换的自然属性, 在信用货币制度下, 不可兑换货币是高 风险货币,其国际需求量和使用范围必将大大受到限制。在不同的时期,货币可 兑换性也具有不同的内涵, 在金本位和布内顿森林体系时期, 货币的可兑换性是 指以黄金为后盾, 可自由兑换成为黄金或者说至少在理论上可以自由兑换成为黄 金,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 货币的可兑换性是指它必须能不受限制的与其他
第一章 国际货币与货币国际化:概念与基本理论
国家的纸币进行自由的兑换。
第四节 货币国际化的定义
一、货币国际化的定义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将货币国际化作如下定义: 货币国际化指一种货币突 破国别界限,在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中行使交易媒介、价值尺度、储藏手段 等职能,这种状态下的货币便被称为国际货币。 这一定义包括以下三个层次: (1)一国货币流出国境,在对外贸易中作为交易媒介。 (2)一国货币用于许多国家之间的经常项目支付以及作为许多国家之间债 权债务关系的结算货币,发挥支付手段和交易媒介职能。 (3)一国货币充当其他国家的国际储备。 由国际货币和金融理论可知, 当现代信用货币身兼本国制度货币和国际货币 双重职责时,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特里芬难题” 。于是,自从进入牙买加时代以 来,国际货币体系始终遵循着多元国际储备的发展道路,时至今日,不仅美元和 英镑因为其历史上的国际核心货币地位而依然在不同程度上发挥国际货币的作 用; 欧盟区各国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上逐步培育并最终实现单一货币的伟大 构想,使欧元一跃成为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之一;而更多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如 韩国) 纷纷仿效日元模式, 通过推动货币完全可兑换和国内金融自由化来施行本 国货币的国际化战略。
二、国际货币、货币国际化、货币自由兑换等几个概念的区分
货币自由兑换与货币国际化是完全不同的。 是自由兑换货币, 不一定是国际 货币,是国际货币一定首先要是自由兑换货币。当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其国 际化和开放的程度是完全不同的。因此,不是所有国家开放金融,实现货币的自 由兑换后都去实现本国货币的国际化。 货币国际化有严格的条件, 有两个条件是 必须具备的,一是本国经济的总量,即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大小,二是国际社会 的普遍接受。这两个条件其实也是统一的,最终都是由本国整体经济实力决定。 这个条件,不是所有自由兑换的国家都能达到。从国际货币和自由兑换货币看, 是国际货币必然是自由兑换货币, 但是自由兑换货币不一定是国际货币。 国际上 的自由兑换货币有 20 多种,但能作为国际货币的不足 10 种,如 HKD 是自由兑 换货币,但不是国际货币。从国际货币发展层次上看,国际货币处在货币发展的
第一章 国际货币与货币国际化:概念与基本理论
次高台级上。 货币国际化是某一国家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的过程。 国际货币是发挥世界货币 职能的货币。其内在规定性为能在世界范围内充当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 段和贮藏手段。马克思论述货币五大职能,除上述四种外,还有世界货币职能, 即能充当国际货币。 但马克思论述的货币指金属货币, 前四种职能是货币的国内 职能, 当国内职能国际化以后即充当世界货币, 世界货币职能是金属货币具有的 内在本质。黄金是货币,也是世界货币,是最早的国际货币,黄金作为国际货币 是因为其本身具有的价值特性所决定,是金本位制货币制度内在的规律性所在。 黄金之后作为国际货币的货币主要是英镑和美元铸币。 其国际货币职能与黄金作 为国际货币职能相似。因为其内在价值由其含金量决定。当货币与黄金脱钩,纸 币代替黄金流通以后, 国际货币制度产生了深刻变革, 一国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 而是由更为复杂的因素决定。 纸币充当世界货币职能, 成为国际货币是在自身不 具内在价值的情况下, 要成为国际货币必须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硬通货, 能在世 界范围内(1)自由兑换; (2)国际结算; (3)国际储备; (4)执行价格标准。 目前,在世界范围作为国际货币的货币有美元、英镑、马克、日元、法郎、瑞士 法郎、欧元、SDR 等不足 10 种,比较通用的有美元、马克、日元和欧元。 从国际货币与国际本位货币的关系看, 国际货币是国际本位货币的 “候补者” 或“退化品种” 。在国际货币体系演变中不同的时期,国际本位货币只有一种, 但作为国际货币的货币可能很多, 在国际货币多元化以前, 国际本位货币与国际 货币是同一的, 执行国际货币职能的只有国际本位币。 但随着美元作为国际本位 币地位的下降, 国际货币体系变动, 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被其它几种货币所分割, 出现了多元国际货币结构。
图 1-1 几个相关概念关系
国际本位币
自由兑换货币
第一章 国际货币与货币国际化:概念与基本理论
世界各国货币
从历史上看, 一国货币国际化过程是其经济开放度不断加大, 金融管制特别 是外汇管制不断放松的过程,如西欧十国在 1958 年底放松外汇管制,恢复了货 币有限可兑换,1960 年西德实行了货币的完全可兑换,英国于 1979 年取消了一 切外汇管制措施, 英镑和马克逐步走向国际化道路。 外汇管制放松实质就是本国 货币由不可兑换性、逐步向经常项目可兑换,到资本项目可兑换,最终实现货币 完全可自由兑换。货币完全可自由兑换是货币走向国际的必要条件和前提。
第二章 国际货币产生的不同模式比较
第二章 国际货币产生的不同模式比较
从市场因素看,一种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取决于这种货币在外汇市场上交易规 模的不断扩大和交易成本的降低以及该种货币在外汇市场上长期走势的强弱,而这 些因素背后的支撑力量则是货币发行国或地区的经济实力、经济稳定程度以及在国 际经济中的地位。 70 年代以来,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美元的国际地位不断下降,而日元 和德国马克的国际地位则不断加强,并逐渐出现了美元、日元、马克三种国际货币 鼎立的雏形。欧元产生以后,由于有背后庞大的欧盟经济以及欧洲中央银行体系严 格的货币稳定政策作为支撑,欧元无疑比马克更具有成为国际货币的潜力,能够发 挥更大的国际货币职能,可以说欧元的出现进一步削弱了美元的国际地位,并促成 新三元体系或二加一体系的形成。 从长期看,国际货币多元化的趋势已不可逆转。首先,从国际货币发展的历程 看,已经不可能再出出现过去的英镑和美元那样称霸一时的主导货币。二战后,西 欧和日本经济的兴起初步形成了西欧、 北美和东亚三大经济集团, 世界经济多元化、 区域化、集团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尽管 90 年代以来,美国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 经济竞争优势明显加强,经济增长率、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等一系列宏观经济指标 不断向好;同时日本在泡沫经济后却出现了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但可以看到二战 后美国独霸世界经济的局面已经不可能再出现。经济的多极化决定了国际货币的多 元化。其次,在汇率不断波动的情况下,不可能出现单一的主导型国际货币。浮动 货币实施以来,各国货币波动频繁。以美元为例,1973 年到 1976 年美元有效汇率 下跌了 18%左右,1980 到 1985 年又上升了 50%,1985 年到 1987 年又下跌了 40%。 汇率的大幅波动有损美元的国际地位,并加强了国际货币的多元化趋势。
综上所述,欧元诞生后,伴随着欧 元地区整体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国际货 币多元化的发展,与世界经济三极格局相对
第二章 国际货币产生的不同模式比较
应, 很有可能在较长的时期内逐步形成国际货 币三元化, 同时一些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在区域 内发挥作用的格局, 尽管在这个格局中, 美元、 欧元和日元各自的地位有可能是不对称的。
第一节 货币国际化的国际比较
一、英镑的国际化
英镑作为国际货币在二战前发挥重要作用。由于英国强大的经济地位成为世界 经济的加工厂,英镑在国际贸易结算储备中的比例远高于美元等其他货币,英国伦 敦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金融中心,使得英镑成为主要的国际本位货币,虽然二战之 前国际货币体系属于国际金本位制度,该制度的基础是黄金,但是实际上当时英镑 代替黄金执行国际货币的各种职能。 英镑的持有人可以随时向英格兰银行兑换黄金, 而且使用英镑比使用黄金有许多方便和优越的地方。当时英国依靠它的“世界工厂” 的经济大国地位和“日不落国”的殖民统治政治大国地位,以及在贸易、海运、海上 保险、金融服务方面的优势,使英镑成为全世界广泛使用的货币;使伦敦成为世界 金融中心。当时的国际贸易中,大多数商品以英镑计价,国际结算中90%使用英镑, 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国际储备是英镑而不是黄金。在伦敦开设英镑账户,可以获得 利息,而储存黄金则非但没有利息,还要付出保管费用,持有英镑比持有黄金既方 便又有利可图,所以有的西方经济学者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国际金本位制度称作 英镑本位制度。 英镑成为国际本位货币完全是在当时国际货币制度下,英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 位决定并在竞争中逐步形成,同时也随着英国地位的下降和国际货币体系的变迁而 走向衰落,与美元的强制度安排有很大的区别,只是由于英国经济的衰落而逐步失 去了相应的国际地位,目前仍然是主要的国际货币,但地位明显不如美元。
第二章 国际货币产生的不同模式比较
二、日元的国际化
日元国际化的两大背景是二战后日本经济地位的日益上升和20世纪70年代以来 国际货币体系的动荡。经济地位的提升,为日元国际化打下基础。国际金融市场的 动荡,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瓦解,美元大幅贬值,各国普遍采取浮动汇率制,日本 开始对日元的国际地位有所考虑,日元国际化成为政府的政策目标之一。日元国际 化是指在日本的对外交易以及国际间交易中提高日元的使用比率和非居民持有日元 资产的比率, 具体表现为日元在国际货币制度中的地位上升, 以及日元在经常交易、 资本交易和外汇储备中所占的比重上升。 从日本经济开放过程考察,日元国际化也走过了一个渐进的过程。其间由于国 际经济变化及日本经济内部的矛盾从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日本政府曾两 次推动日元国际化。
1.20 世纪 80 年代推动日元国际化的主张
1983年10月, 日本政府首次将日元国际化和金融资本市场自由化列为政策课题, 同年11月,在美国总统里根访日的直接推动下,日本和美国共同成立日元―美元委 员会。 并在1984年5月就日本金融资本市场的自由化, 日元的国际化以及外国金融机 构进入日本金融资本市场达成协议。同时发表了《金融自由化和日元国际化的现状 与展望》 系统的提出了有关日元国际化的思想及方针等, , 日元国际化成为日本政府 的正式政策主张。 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了日元国际化主张,但操作上并不是特别积极,主要担 心日元国际化后对本国金融政策和金融市场带来较大冲击。加上日本泡沫经济现象 出现后,日本经济转入低速增长,使得日元国际化的效果不很明显,在国际贸易中 日元计价货币所占的比例,日元在欧洲货币市场的份额,日元在欧洲债券市场上的 份额,日元在世界储备资产中的比例,均未有明显的增加。
2.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的日元国际化
这次日元国际化的提出背景主要在于1997年7月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和欧洲货 币一体化的刺激。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日本大藏大臣的咨询机构―外汇等审议
第二章 国际货币产生的不同模式比较
会专设“亚洲金融、资本市场专门部门部会” ,以亚洲国家的金融资本市场为题就亚 洲货币危机的原因及特征,经验教训等进行讨论,经过10多次讨论,形成题为《汲 取亚洲货币危机教训―短期资金移动的风险和21世纪型货币危机》的最终报告。报 告发表的第二天,在刚刚结束的APEC财长会议上,日本大藏相引用了报告的观点, 公开正式提出促进日元的国际化问题。自民党内金融问题调查会也设立了日元国际 化小委员会,就如何推进日元国际化进行讨论,并分别在1998年1月中旬和1999年4 月提出中期和最终报告。 报告中有一种观点认为亚洲国家爆发金融危机主要在于汇率制度缺乏灵活性, 大多数亚洲国家不顾自己贸易对象构成,货币实际上顶住美元,这一作法的危险性 在危机中得到充分体现。 亚洲国家货币金融制度应改革, 可以考试盯住一个以贸易, 经济关系强弱为权重构成的一揽子货币,在与日本经济关系密切的亚洲国家和地区 进一步促进日元的使用是一项十分现实的选择。 日欧元正式诞生后,日本政府马上开展欧洲外交寻求欧洲国家对日 元国际化的支持。欧元的产生,对国际货币体系带来巨大变化,美元地位开始削弱, 日本政府也产生强烈危机感,在日元国际化上大做文章。1999年4月,大藏大臣属下 外汇审议会提出实现日元国际化的具体建议。 (1)促进亚洲各国引入“货币一揽子” 汇率机制; (2)调整国债的期限结构,发行5年期国债,提高国债的主要投资商品地 位; (3)发行本金利息,分离型债券,提高资本市场的商品性; (4)改善清算系统, 促进即时交叉清算(RIGS)(5)提高日元在国际贸易结算中作为计价货币的比重; ; (6)增加向亚洲国家提供日元资金的规模。 为了推进日元的国际化,外汇审议会建议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实现日 本经济的稳定增长和重建日本金融体系; (2)保持日元价值的稳定; (3)扩大日元 对亚洲国家汇率制度的影响,包括现阶段通过一揽子货币方式加强亚洲货币和日元 的联动性积极参加和引导亚洲区货币制度的研究; (4)进一步完善日元国际化所必 须的全部理论, 包括金融资本市场的一系列改革和税制方面的调整, 改善清算系统, 扩大向各国中央银行的服务等; (5)在贸易和金融交易中积极使用日元。 推动日元国际化主要是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但最早提出日元国际化可以 认为在70年代。目前日元己成为国际货币,尽管与欧元,美元相比有一定差距,但 在国际金融中的作用地位仍有较强表现。日元国际化之前的日本金融开放,也是一 个渐进的过程,特别是日元在经常项目的管理到资本项目管理的放开,都经历了相
第二章 国际货币产生的不同模式比较
当长的阶段。从1949年日本政府对所有外汇收支进行集中管理到1964年成为国际货 币基金组织第八成员国,日本花了15年的时间实现经常项目自由化,从1980年日本 的外汇管理原则上自由化后,法律上仍然保留了对资本收支的管理权限,直至1998 年4月, 才从法律上正式取消对资本收支的管制。 从经常项目的自由化到资本项目的 自由化,日本经历了20年左右的时间,如果计算出从法律上正式取消对资本项目收 支的管制,则经历了30多年的时间。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自由兑换实现后,日元逐 步实现国际化目标,其中也存在一个渐进的、次序化的过程。 日元作为国际货币在世界经济中作用,特别是在亚太地区作用有一定局限性, (1) 日本虽然在亚洲地区属经济最强大的国家, 但日本历史和在亚洲地区形象不佳, 不被亚洲国家接受; (2)日元国际化发展会受到美国在一定程度上的遏制; (3)日 元汇率波动太大,汇率不稳定,给持有日元资产的个人和国家造成很大损失; (4) 日本经济长期低迷不振,也影响日元在亚太地区作用的发挥。 (1)日本在亚洲地区 的投资,占日本对外投资的较少部分,日本没有在亚洲地区起到经济大国的作用, 实际上亚洲一些国家更加接近美国。
三、美元的国际化
美国一直是一个自由、开放的国家,二战前的美元在金本位制和金块本位制条 件下,发挥着国际货币的作用,但在二战前其国际化地位则不如英镑强。二战后, 随着美国政治、经济地位的进一步强大,英国的衰退,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化,美元 国际化迅速扩大,并且代替英镑成为国际本位货币。 美元国际化及其国际本位地位的确立,与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安排有着密 切关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把美元作为国际本位货币并与黄金挂钩,l美元等于 1/35盎司黄金,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双挂钩的固定汇率制,汇率波动幅 度限定在±1%,确立了美元一一黄金储备体系,这样一种国际货币体系的运行和管 理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执行。因此,二战后美元自然成为最主要的国际货 币。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元开始逐步贬值,国际货币体系开始动荡,美元的国际 地位有所下降,日元和马克等货币地位上升,但绝对份额仍然占比最高。 目前美元仍是当今世界第一大货币, 在国际经济、 贸易和金融活动中普遍使用, 是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货币计量单位。美元成为国际货币依赖的是一个全球性的货 币汇率制度安排,也就是二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支持这一体系的基础是美国强
第二章 国际货币产生的不同模式比较
大的政治经济实力。美元国际化的路径可以概括为:依托全球性货币汇率制度安排 成为唯一的国际计价单位和与黄金相同的国际储备货币;与黄金脱钩、失去制度基 础后,依赖先入为主的存量优势在世界信用货币体系中处于优势地位;国际政治经 济实力的强大巩固和发展了这种优势,继续充当国际货币的“领头羊”。 美元国际化的模式具有历史的特殊性,它是国际金属本位制度向现代信用货币 制度发展的过渡环节,历史选择了美元,经历了将近30年的美元时代,赋予了美元 许多“先天”的优势, 这是其他任何货币都“望尘莫及”的。 20世纪下半叶的两次世界大 战,成就了美国超越英国的梦想,同时也就奠定了美元国际化的政治经济基础。今 天,任何其他货币想通过国际制度安排实现国际化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历史不会倒 退,事物发展的路径依赖总是具有连续性的,除非这种连续性被人为破坏
四、欧元是天生的国际货币
欧元国际化经历了三个阶段,l994一l998年的法律制度准备阶段。 年为欧元国际化的初级阶段,欧元作为转账货币流通,欧元区各国官方开始统一使 用欧元计价和支付, 各国证券交易所实现单一货币标价和交易, 从而形成统一的资 本市场。2002年以后是欧元国际化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2002年6月欧元迅速取代 了区域内原l2种货币,成为区域内唯一合法货币,在世界范围内,原l2国货币也成 为只有收藏价值的货币,欧元以合法的身份成为国际货币。依靠货币主权联邦制的 强制力,通过取代原12国货币,欧元在10年内完成了国际化过程。欧元作为信用货 币其国际化进程是最短的其给世界各国其他货币的基本启示是:让渡货币主权形成 区域共同体单一货币必须以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为基础,以相近的文化为纽带, 区域经济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具有较大的影响。 欧元一经诞生,天然成为国际货币,在某种意义上有一种超国界货币的特点。 首先是作为国际货币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次,这种国际货币的形成与一般国际货币 的形成有很大区别。 (1)欧元的形成以经济一体化组织为基础,而非国家; (2)形 成过程十分漫长,由20世纪50年代末经济一体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末,货币联盟历 时40余年; (3)各国放弃货币主权,欧元成为区内所有参与国的货币,同时又是国 际货币; (4)创建时即按国际货币要求设计,一旦产生,应即被国际社会接受,并 进入国际金融市场; (5)是国际货币又是区域本位货币。
第二章 国际货币产生的不同模式比较
五、特殊类型的国际货币――黄金和特别提款权
除了以上介绍的美元、欧元、日元等信用货币充当国际货币以外,还有两类比 较特殊的货币也曾经担当过国际货币的职能。黄金作为自然产生的一种货币形态, 而特别提款权则纯粹是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人为创造的一种国际货币。
1.黄金作为国际货币
世界上首次出现的国际货币制度是国际金本位制度,它大约形成于1880年末, 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结束。 在金本位制度下, 黄金具有货币的全部职能, 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19世纪80年代,世界上 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先后在国内实行了金本位制,这样国际金本位制度才大致形 成。1国际金本位制度有如下特点和作用: (1)黄金充当了国际货币,是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这一时期的国际金本位制 度是建立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都实行金铸币本位制的基础之上,其典型的特 征是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兑换,以及黄金自由进出口。由于金币可以自由铸造, 金币的面值与黄金含量就能始终保持一致,金币的数量就能自发地满足流通中的需 要;由于金币可以自由兑换,各种金属辅币和银行券就能够稳定地代表一定数量的 黄金进行流通,从而保持币值的稳定;由于黄金可以自由进出口,就能够保持本币 汇率的稳定。所以一般认为,金本位制是一种稳定的货币制度。 (2) 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的含金量比例决定。 因为金铸币本位条件 下金币的自由交换、自由铸造和黄金的自由输出入将保证使外汇市场上汇率的波动 维持在由金平价和黄金运输费用所决定的黄金输送点以内。实际上,英国、美国、 法国、 德国等主要国家货币的汇率平价自年间, 35年内一直没发生变动, 从未升值或贬值。所以国际金本位是严格的固定汇率制,这是个重要的特点。 (3) 国际金本位有自动调节国际收支的机制。 即英国经济学家休漠于1752年最 先提出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 。为了让国际金本位发挥作用,特别是发挥自动调 节的作用, 各国必须遵守三项原则: 一是要把本国货币与一定数量的黄金固定下来, 并随时可以兑换黄金;二是黄金可以自由输出与输入,各国金融当局应随时按官方 比价无限制地买卖黄金和外汇,三是中央银行或其他货币机构发行钞票必须有一定
姜波克 《国际金融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320 页 24
第二章 国际货币产生的不同模式比较
的黄金准备。这样国内货币供给将因黄金流入而增加,因黄金流出而减少。 然而,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几年内, 国际金本位制便出现了崩溃的苗头, 一方面世界黄金产量的增长速度远远跟不上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随着生产力的发 展,黄金便不能满足经济中正常交易的需求,另一方面较发达的国家通过贸易顺差 的持续积累和其他特权,使黄金分布非常不均匀,于是,当一战爆发时,各国中止 银行券与黄金的兑换,禁止黄金的出口,国际金本位制宣告瓦解。
2.特别提款权作为国际货币
第二次美元危机爆发后, 各国认识到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缺陷, 经过长期讨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1969年创立了特别提款权(SDR) ,被称为“纸黄金” 。 特别提款权既是对黄金的一种节约,又是对美元的一种补充。在基金组织的范 围内,成员国可以用SDR来履行原先必须要用黄金才能履行的义务,又可以用SDR 充当国际储备资产,还可以用SDR取代美元来清算国际收支差额。迄今为止,IMF 共分配约214亿SDR,分配情况见下表。
表2-1 特别提款权分配情况 第一期(70-72) 第二期(79-81) 合计 其中: 美国 英国 德国 法国 日本 中国 其中: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数据来源: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
数额(亿) 93.148 121.182 214.33 48.99 19.13 12.11 10.8 8.92 2.37 145.95 68.38
特别提款权是人类历史上首次由国际协调和国际纪律而产生的一种国际信用储 备资产,它表明各国政府对货币发行的干预已经走向国际化,尽管SDR还不是一种
第二章 国际货币产生的不同模式比较
真正的国际货币,但它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国际通货补充乃至最终取代国家货币来 充当国际货币的尝试,同时SDR的创立也表明人类已经认识到把国际货币体系建立 在某一国货币基础上的内在不稳定性,并已经试图改变这种状态。
第二节 各种货币国际化模式综合比较
一、现存三大国际货币比较
美元、欧元和日元堪称当今世界三大货币,它们的国际化道路各不相同,但依 托的基础是相同的,即雄厚的经济实力。美元国际化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世界政 治、经济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的产物,欧元的国际化模式是实现区域政治、经济均衡, 提升经济金融国际竞争力的产物,日元国际化模式则是在新的世界货币与经济体系 中谋求国际地位和国际利益的产物。 二战后的美国是世界的一极,是超级大国,它有能力主宰国际政治、经济格局, 国际规则与制度的形成处处体现了美国的利益,这种优势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所不 具备的。欧洲各国在自然条件上属于小国,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完全主宰欧洲事务, 为了区域内共同的利益,确保区域政治、经济稳定,提升本地区在国际政治、经济 体系中的影响, 通过共同的制度将分散的力量凝集在一起, 降低内部无谓的消耗 (如 多重汇率的兑换成本),达到提升本地区政治、经济实力,扩大本地区的国际影响 力的目的。这种区域性制度,在货币上表现为联邦制,在政治上只是松散的邦联制。 欧元国际化模式为世界其他地区的区域经济联合体实现货币一体化、国际化进程提 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日元国际化是在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形成过程中,依靠不断增 强的经济实力,为谋求国际货币与金融利益,从自身金融的深化、改革和发展中完 成的。日本在自然条件上属于小国,而在经济上却属于大国,其原因在于日本坚持 开放的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有利的位置,对 外贸易和投资的发展带动了货币金融的国际化。加之,日本政府采取了谨慎的财政 货币政策保证了国际收支的平衡,在大多数年份实现对外收支盈余。这样,日元有 了充足的外汇储备作保障, 国际信誉提高, 在国际经济贸易金融活动中的影响扩大。 20世纪七十年代是日元国际支付能力提升的时候,也正是美元的国际地位下降之 时,日本政府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在金融自由化改革中不断深化,最终实现了日 元的国际化。
第二章 国际货币产生的不同模式比较
综合比较看,欧元国际化模式是区域经济联合体推进本地区货币国际化可以借 鉴的路径,日元国际化模式是主权国家货币国际化可以借鉴的路径,美元国际化对 大多数国家而言没有借鉴的意义。
二、货币国际化的模式总结
我们也可以总结货币国际化的几种模式:
图 2-1 货币国际化不同模式
一国货币充 当国际货币 美元、英镑、日元 等
区域货币充 当国际货币
国际机构 创造国际货币
货币国际化 化
国家货币国际化
区域货币国际化
国际金融机构创造国际货币
第二章 国际货币产生的不同模式比较
三、货币国际化的特点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国际货币的产生具有以下特点:
1.决定一种货币国际作用的大小主要依靠市场力量,而不是政府法定
当市场选择一种货币作为国际货币的同时,也可能同时在削弱这种地位,问题 关键是这种货币是否能长期满足国际货币产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具有稳定的价值, 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的优势。在一国货币能否成为国际货币上虽然主要依靠市场力 量, 但政府并非一点作用都没有, 政府和国际社会在主动性方面也有一定积极意义。 国际货币的发行国对本国货币国际化并非都是特别积极。主要处于两方原因考 虑,一是作为国际货币获得的铸币税收益并非特别高,另一方面主要货币的生产者 发现国际上对其货币需求的变化会对国内经济的运行产生影响。因此,一国货币作 为国际货币政府的态度取决于本国经济总量与世界经济总量的关系和政府的宏观调 控能力及监管水平。日本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前对日元的国际化问题并不是很积极 只是由于国际社会的压力。在东南亚危机以后,对日元国际化在态度上表现较为积 极。
2.在位国际货币具有惯性作用(Inertia)
国际货币的历史惯性是指人们更倾向于运用已经被广泛运用的货币,由于市场 参与者(出口商、进口商、借款人、贷款人和货币交易商)在他们的交易中很可能 会追随其他人的选择,这样该货币作为国际货币的运用就强化了它的用途,这一规 模经济对于国际货币的中介和记账单位功能是特别重要的。历史也告诉我们国际货 币体系具有很强的延续性,货币国际职能的转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例如,美国经 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已取得统治地位,而美元完全替代英镑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国 际货币则又经过了几十年,欧盟经济与美国经济总量持平,但在国际货币竞争中欧
第二章 国际货币产生的不同模式比较
元与美元仍然不能相提并论,因此历史和体制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转轨的过 程以及新均衡的面貌。 事实上,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的经济总量就已超过了英国,但英镑由于得益 于其已占据的首要国际货币的地位,仍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储备货币。两次世界大战 使英国的贸易和投资地位遭到严重破坏,给英国经济以沉重的打击,伦敦在国际金 融领域中的地位也大大下降, 英镑作为国际主导货币的条件已逐渐丧失。 即便如此, 由于历史的原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 美元还未取得实质上的主导地位。 1940 年,外国持有的金融资产中以英镑标价的仍为以美元标价的两倍。直到50年代,英 镑作为最主要的官方储备货币的地位才被美元取代。国际货币由以英镑主导过渡到 以美元主导至少用了30年(1918年始至50年代末完成)。 再来看看美元,50年代美元获取了最主要的国际货币地位之后,70一80年代美 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量曾持续下滑,70年代下半叶美国曾出现一段时间的通胀与高 失业,80年代上半叶以来美国的国际收支持续逆差,1985年以后美元对马克、日元 的币值一直下降,这些都使美元的国际地位有所下降,与此同时马克、日元的国际 地位有所上升。但由于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已有的位置所产生的粘滞性,美元仍 保持了它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国际货币的位置,大多数的进出口商及国际投资者仍 使用美元进行贸易和投资。因此,虽然经济因素对货币的国际地位有很大影响,但 是这种影响往往有滞后效应。由于已在位国际主导货币已拥有的规模经济、网络效 果以及公众长期形成的货币使用习惯等因素,使该货币产生了一种粘滞效果,其他 货币取代它的位置就相当困难。甚至有人认为,一种货币作为国际主导货币的地位 被另一种货币所取代,主要的不是取决于新货币所代表的经济体地位的上升,更主 要的取决于在位国际货币背后的经济体的错误政策及表现。从这一角度上说,欧元 地位的上升不仅取决于欧元区作为一个经济体的经济实力的增强、各国经济的持续 稳定发展,以及欧洲中央银行保持物价稳定、反对通货膨胀的良好表现,而且还取 决于美国的经济政策及经济状况。 如果美国经济政策发生重大失误, 经济状况恶化, 比如出现剧烈的通货膨胀、大幅度的货币贬值、严格的资本控制等,将为欧元地位 的上升提供良好契机。但如果美国经济运行正常,没有根本性的经济波动,欧元想 挑战美元成为国际主导货币应该说还是很难的,起码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第二章 国际货币产生的不同模式比较
3.各国政府对货币国际化的态度会影响本国货币的国际化
货币的国际化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本国央行对本国货币国际化的态度,而这又 取决于它对货币国际化对本国经济影响的利弊的权衡。我们知道一国货币的国际化 会给该币发行国居民和政府带来一定的好处的同时也会对该国经济产生一些负面影 响,这在资本自由化,大量资本在国际间自由流动的今天尤为如此。因此各国政府 对本国货币国际化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态度。 德意志联邦银行在 70-80 年代就因担心马克的国际化会导致其执行货币政策能 力的降低而不鼓励货币的国际化,日本在 60-70 年代则因担心此而不鼓励日元的国 际化,欧洲中央银行行长杜伊森贝格强调,欧元的国际化并不是欧洲货币联盟建立 的目的,也不是 ECB 的目标,欧洲货币联盟的实行,欧元的启动,其目的是促进欧 元区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成员国经济福利的增强;ECB 的目标是保持欧元区的 价格稳定, 对于欧元的国际化问题, ECB 采取一种中立的态度, 既不限制也不鼓励, 而将欧元的国际化进程交由市场去决定。
第三节 从货币的职能分析货币国际化
与国内货币相同,国际货币的职能主要也有三种,即计价手段、支付手段和价 值储藏手段。按照用于官方和私人部门的不同,这三种职能有可分为 6 个方面
表 2-2 国际货币的职能 职能 计价单位 支付手段 价值储存手段 私人部门 作为国际贸易中各种商品的 计价单位 作为外汇市场上交易货币 作为国际间存款、 放款和债券 发行的货币 官方 作为其他国家货币的定值单位 作为各国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 上的干预货币 作为各国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
资料来源:Krugman (1984 年)
作为国际交换媒介的力量, 其作用产生于交易成本。 用国际货币作为货币中价,
第二章 国际货币产生的不同模式比较
会降低交易成本。作为国际价值贮藏手段,其作用的发挥在于价值的稳定。 一国货币的国际地位的强弱,取决于它在发挥国际货币这几个方面职能上能起 多大作用。在国内货币的使用上并不存在货币的选择问题,法定货币的使用往往是 由国内法律所强制,市场参与者很少有选择使用国内货币的自由。除非是在某些极 端例外情况下,例如快速的通货膨胀,国内货币的某项或某几项职能会被其他货币 或商品取代。而在国际经济中,由于并不存在某一超级国家的机构可以强制对某种 单一货币的使用,哪种货币可以充当国际货币这一问题往往是由需求因素决定的。 而需求则一方面取决于市场,取决于市场中各国公共和私人机构的行为,另一方面 也取决于历史或者说传统的因素。
一、国际计价单位的职能
最早作为国际计价单位的货币应是黄金。马克思论述货币职能时,执行世界货 币职能的货币指黄金,或贵金属。但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重新安排。美元成为主 要的国际计价单位货币。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崩溃以后, 国际货币出现多元化趋势。 美元在计价单位上的地位下降,而日元和马克地位上升。但美元仍然在国际计价上 的地位占绝大优势。1974年在98个发展中国家中,在61国的货币顶住美元,占总数 的60%以上。1989年在132国的货币中,还有31个国家的货币钉住美元,占总数的 25%。在80年代初日本对美国的出口有90%左右是用美元计价的。日本对其他国家 的出口约有75%是用美元计价的。拉丁美洲国家对原西德的出口约有75%是用美元 计价。阿拉伯石油出口国对原西德的出口约有95%是以美元计价的。亚非国家对原 西德的出口约有50%以L是用美元计价的。 到今天国际计价货币以美元为主的局面仍 然保持。
二、国际支付手段和价值储藏手段的职能
作为国际支付手段的货币仍然主要是美元。国际支付手段主要表现在外汇市场 交易上。 各种外汇市场业务和中央银行对市场的干预主要使用美元。 在储备货币上。 虽然日元和原马克(现在的欧元)比例在上升,美元的比例在下降,但美元绝对比 例仍然最大。
第二章 国际货币产生的不同模式比较
表2-3 主要货币占国际外汇储备的比例及结构 家 美元 欧元 日元 英镑 瑞士法郎 未说明货币 合计 金额(10 亿美元) .3 84 61.8 11.1 145.8 1585.2 比重(%) 68.2 12.7 5.3 3.9 0.7 9.2 100
资料来源:IMF2001年报数据整理
80年代在欧洲货币市场上,西欧各国(包括日本、加拿大)银行存款中美元存 款占到70%。 在欧洲债券市场上, 在全部债券发行额中, 以1985年为例, 美元占70%, 原西德马克占5月%,日元占5.2%。作为国际计价单位的货币,其作用产生于信息成 本。在世界范围内用国际货币标价,其商品和资产价值的信息传递比较快,具有明 显的信息优势。
第三章 人民币境外流通现状及国际化程度
第三章 人民币境外流通现状及国际化程度
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流通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初,但其国际信誉的迅速提升则 是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目前,人民币在越南、泰国、缅甸、朝鲜、蒙古、巴基斯 坦、尼泊尔等国家作为支付货币和结算货币被普遍接受,中国台湾、孟加拉国、马 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已经接受人民币存款和 办理人民币其他业务。在一些发达国家,人民币也成为当地的可自由兑换货币,逐 日公布与当地货币的比价。原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郭树清 (2003)曾表示“境外流通的人民币估计已经超过 300 亿元,不仅在周边国家和地 区,甚至在美国、法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都有人民币兑换点。 1可见,人民币的境 ” 外滞留已经具备了一定规模,且在逐年增加,人民币走出国门已是不争的事实。
从当前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广泛流 通, 并在部分发达国家实行有限度自由兑换的 现实看, 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可自由兑换但资 本项目仍然实行管制的情况下, 已初步具备了 国际化的一些特征, 从某种程度而言人民币的 国际化进程超越了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 显 得较为独特。
第一节 人民币在周边国家流通的总体情况
随着人民币国际地位的上升以及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以及边境贸易和边境 旅游的发展,再加上我国与周边国家或地区的政府对人民币在我国境外流通采取宽
《国际金融报》2003 年 8 月 29 日 33
第三章 人民币境外流通现状及国际化程度
松的政策,人民币在周边国家或地区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人民币现金在这些地区 的跨境流动已成一定规模。同时,人民币现金不仅在部分周边国家的部分地区和港 澳地区接近可自由兑换,而且在部分发达国家的一些城市,人民币已成为个别货币 兑换点的挂牌货币。根据中央银行最近对人民币现金在港澳地区、周边国家和部分 发达国家跨境流动及兑换情况的调查, 2001 年末, 至 人民币现金在周边接壤国家和 港澳地区的滞留量占当年我国现金流通量 15689 亿元的比例,已超过 1%。而据国 家外汇管理局研究人员调查统计, 人民币每年跨境的流量大约有 1000 亿元, 在境外 的存量大约是 200 亿元。我国人民币供给量(M2)约为 20000 亿元,这意味着境外 人民币大约是人民币总量的 1%1。由此可见,人民币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我国周边 国家或地区所采用,人民币区域化处于低程度的发展阶段。 到目前,不但港澳地区对人民币的需求不断增加,人民币在蒙古、越南、缅甸、 尼泊尔等周边国家也成为边贸结算的主要币种。中国与日本、韩国、菲律宾签署了 人民币与对方货币之间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亚洲国家对人民币的潜在需求增大, 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化已是事实。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在其官方网站上的 《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就国家货币出入境限额调整有关问题答记者问》 一文中, 有这样的表述: “鉴于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化已经是事实, 中国的货币政 策,包括人民币现钞发行及回笼计划、外汇储备的流动性安排等都需要适当考虑上 述变化,作出相应调整。” 按照程度划分,周边国家或地区使用人民币的情况分三种类型:
一、港澳地区
由于内地和港澳地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经济联系,每年探亲旅游人数众多,人 民币的兑换和使用相当普遍。 例如, 在香港有 100 多家货币兑换店和近 20 家银行开 办了人民币兑换业务,不少商店报出人民币与港币的汇率并公开表示接受人民币。 由于港币可以随时兑换美元,人民币通过港币这个中介实际上可以随时兑换美元。 人民币现钞在香港的兑换业务始于1993年。目前,香港汇丰、恒生、东亚、永 隆等银行都办理人民币汇兑业务。除了银行以外,香港市区遍布上百家人民币兑换 店,许多商家也接受人民币直接付款购物。随着海峡两岸交流的推进,人民币现金
《中国经济周刊》 《人民币从香港走向国际》 34
第三章 人民币境外流通现状及国际化程度
在台湾地区的个别货币兑换点也可兑换。
二、周边接壤国家
第二种类型是中蒙、中俄、中朝、中越、中缅、中老等边境地区。在这些地区 里,人民币的使用主要是伴随着边境旅游和边境贸易的发展而发生的。在国际储备 货币不足和以货易货不利于贸易发展的情况下,人民币被这些国家所接受并用于边 境贸易。另外,随着到边境地区旅游的我国旅游人数的增加,与旅游有关的行业也 广泛接受人民币。由于人民币币值稳定,使用范围又比较广,在这些地区中出现了 不仅在边境旅游和边境贸易中使用人民币,而且在该地区居民之间的商品交换中也 使用人民币的现象。 人民币现金在部分周边接壤国家的部分地区具有接近可自由兑换的地位。兑换 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地摊银行” 、对方国家的金融机构、货币兑换点、商店等进行兑 换。由于我国与这些国家多数没有官方汇率,因此,人民币与这些国家货币的兑换 主要是以对美元的交叉汇率为基础,同时,也受边贸形势、 “地摊银行”的影响。
三、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韩国和部分发达国家
随着我国居民前往东南亚。尤其是“新、马、泰”等国家旅游活动的快速发展, 一定数量的人民币现金被中国游客带到这些国家, 不少货币兑换点可以兑换人民币。 在这些国家里,人民币的使用主要是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发生的。由于我国大批 旅游者到这些国家观光旅游,在这些国家出现了可以用人民币兑换本国货币的兑换 店,以及可以用人民币购买商品的商店。这些国家所以对人民币有需求,是因为它 们的游游者也到我国观光旅游,它们在我国开设的中小企业需要用人民币支付某些 成本。这样,流出的人民币通常通过旅游和企业支出回流到我国。 人民币在部分发达国家的货币兑换点也可有限度地兑换。不过这种可兑换往往 仅仅局限于个别机场、饭店和旅游景点。
四、货币互换协定
2000 年 5 月,东盟 10 国和中、日、韩财长会议上通过《清迈倡议》后,中国
第三章 人民币境外流通现状及国际化程度
分别与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日、韩签署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其中:中国与 日本、韩国、菲律宾签署了人民币与对方货币之间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反映出亚 洲国家对人民币的信心增强,对人民币的潜在需求增大。1 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不可兑换,因而我国银行没有办理人民币的汇兑业务。长 期以来,人民币在我国的周边国家或地区基本上是以现钞的形式流动。人民币流出 的途径主要有:第一,出境旅游。按照规定,中国公民出境可携带 2 万元人民币现 钞。第二,边境贸易。我国与周边国家进行边境贸易时用人民币来进口商品。第三, 贷款和投资。我国政府曾经向周边国家提供人民币的无偿援助和优惠贷款,我国的 中小民营企业也有携款出境到周边国家进行投资。这一切都形成了人民币的流出。 相应地,周边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入境探亲和旅游、在边境贸易中用人民币进口 我国商品,用人民币购买内地房产,携带人民币入境支付他们开设的企业的工人工 资和原材料费用等等,形成了人民币的流入。除了上述合法的人民币流动外,还存 在地下的人民币汇兑,如在境外支付当地货币,到境内领取人民币;或在境内支付 人民币,在境外领取当地货币。另外,也存在从海上或陆地偷运人民币,以及利用 货物运输夹带人民币,用人民币进行毒品交易等途径。
第二节 人民币区域化的新进展
长期以来,我国货币当局对人民币在周边国家或地区的流通采取顺其自然的态 度。从 2003 年起,我国货币当局开始朝着推动人民币区域化方向迈出积极的步伐。 2003 年 9 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又颁布了《边境贸易外汇管理方法》 ,允许在边境贸 易中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允许境外贸易机构在我国边境地区的银行开立结算专用 账户办理边境贸易的收付,鼓励我国边境地区银行与外国边境地区银行建立代理行 的关系以通过银行进行边境贸易结算。这项规定对人民币区域化具有积极的影响。 首先,它有助于推动以人民币计价和结算的边境贸易的发展。人民币被周边国家或 地区所采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边境贸易,边境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将会促进人民币的 区域化。其次,它解决了人民币通过贸易方式回流的途径。虽然以前人民币也可以 通过贸易的途径回流,但毕竟是半合法和半公开的民间行为。现在外汇管理当局以 法规的形式明确人民币回流途径,将消除周边国家或地区的居民的后顾之忧,促进
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就国家货币出入境限额调整有关问题答记者问 36
第三章 人民币境外流通现状及国际化程度
人民币在周边国家或地区流通。 2003 年 11 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2003]第 16 号),宣布为在香港办 》 理人民币存款、兑换、汇款和银行卡业务的银行提供清算服务。具体安排如下:第 一,中国人民银行商香港金融管理局,选择一家香港银行作为清算行,为办理人民 币业务的其他香港银行提供清算服务。第二,中国人民银行深圳支行为香港清算行 开立清算账户,接受香港清算行的存款并支付利息。但是,香港清算行的存款限于 办理人民币业务的香港银行吸收的香港居民个人的人民币存款,香港银行对人民币 存款支付的利率自行决定。第三,香港清算行可作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会员,从 事人民币与港元的兑换业务。但是,兑换具有下述限制:个人每人每次不超过 6000 元人民币等值的现钞兑换, 个人每人每天不超过 2000 元人民币等值的存款兑换, 在 香港提供购物、餐饮、住宿等个人旅游消费服务的指定商户需要兑换为港元的人民 币。第四,内地居民可以使用内地银行发行的人民币银行卡到香港用于消费支付和 在自动取款机上提取港元现钞,香港居民也可以使用香港银行发行的人民币银行卡 到内地用于消费支付和在自动取款机上提取人民币现钞。第五,内地银行可以接受 经由香港清算行汇入的香港居民个人人民币汇款,但是收款人必须是汇款人,而且 每人每天人民币汇款限额为 50000 元人民币。 没有提取的人民币汇款可以汇回香港。 我国货币当局所提出的人民币清算安排将促进人民币在周边国家或地区流通。 首先,香港银行可以为香港居民个人办理人民币存款业务。以前,香港部分银行办 理人民币兑换业务但没有银行办理人民币存款业务,人们以现钞的方式保留人民币 不利于人民币的流通。现在,虽然银行办理的人民币存款业务限于个人,但方便了 个人使用人民币。另外,虽然银行办理的人民币存款业务限于香港居民,但由于香 港居民与周边国家或地区存在各种联系,这也会对人民币在别的周边国家或地区的 使用间接地产生积极的影响。其次,有条件地解决了人民币的汇兑问题。以前,人 民币在香港和内地之间流动采取现钞或半合法和半公开的汇款形式。现在人民币可 以通过银行汇款,而且在一定的限制下可以进行人民币与港元之间的兑换,这样将 促进人民币在香港的使用。 2004 年 11 月 29 日, 《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04〕第 18 号》将中国公民出入境、 外国人入出境每人每次携带的人民币限额由原来的 6000 元调整为 20000 元。 但是,上述规定只是迈出尝试性的一步,对人民币的跨境流动和汇兑还有严格 的限制,我国货币当局为香港银行所提供的清算服务,仅限于两地居民在经常项目
第三章 人民币境外流通现状及国际化程度
下所产生的个人人民币存款和汇兑,这与内地仍然实行对资本项目管制的现状上是 相适应的,并且我国货币当局为香港银行所提供的清算服务,仅限于香港持有居民 身份证的个人,目前不鼓励香港银行为其他人士提供存款业务,使用人民币清算渠 道的香港银行所吸收的人民币存款不能进行同业拆借,也不能用于发放贷款。
第三节 货币国际度的定量描述
为了衡量一国货币作为国际通用的一般等价物,以及在国际上的可接受程度, 引入货币国际度的概念。货币国际度,是指一国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流通程度 (李瑶,2003)1。不同货币的国际认可程度是不同的,即使是主要的国际货币,如 美元、欧元、日元,其国际化程度也不同,了解一国货币为国际社会接受的程度, 有助于根据本国货币的国际度定位,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国际化模式与进程。 国家外汇管理局李瑶博士构造出一套衡量货币国际化程度的指数体系,并对人 民币和几种国际主要货币的国际化程度作了对比2。
一、主要货币的国际度实证分析:主要货币的国际度参数
为了考察人民币国际度水平,以美元、日元和欧元为例,结合人民币境外流 通现状,进行实证比较分析。 以 2000 年底数据和同期汇率为基准,与中国、美国、日本及欧盟各自分别有贸 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数为 224、237、237、237 个国家,流通或持有人民币、美元、 日元和欧元的国家分别为 21、237、173、205 个国家;四种货币在境外流通的货币 估计量分别为 80 亿、10810 亿、840 亿、2010 亿美元;四国的基础货币发行量 M 1 分 别为 、19090 亿,欧盟为 22080 亿美元。 选取与三个指数相应的数据分别代入指数公式,计算结果见下表:
表 3-1 主要货币国际度比较 指数 本币流通范围指数 本币境外流通指数 本币储备占比指数 货币国际度综合指数
李瑶, 《非国际货币、货币国际化与资本项目可兑换》 《金融研究》2003 年第 8 期 见附注 3 38
第三章 人民币境外流通现状及国际化程度
货币数 币种 人民币 美元 日元 欧元
224 237 237 237
0.09 1 0.73 0.86
0.051 0. 0.091
166 150 301 269
I = I1 + I 2 + I 3
21 237 173 205
数据来源:根据 IMF 报告、国际收支统计、经贸部、国家统计局、人民银行网站数据整理
人民币在境外特别是周边地区已经形成一定程度事实上的流动和可兑换。例如 人民币可以应用于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边境贸易结算、 旅游消费、 投资等领域。 在一些地区,人民币甚至被称作“第二美元”或“小美元” ,并成为当地居民保值的 重要币种。但是由于没有在银行形成正常的汇路,所以在周围地区的人民币基本上 是以现钞形式在流动,绝大多数人民币还处于民间或地下流动状态。 从境外人民币的使用情况看有如下主要特征: 一是在边贸结算中, 人民币已经 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中蒙边境贸易基本以人民币结算,根据国际货币基 金组织与蒙古的磋商报告称,目前人民币约占蒙古流通中现金的 65%-80%,存款的 40%-49%,广义货币的 25%-30%。在中越边贸中有 90%以人民币结算,中越边境已 开通人民币的银行结算业务,越南农业银行已开办人民币储蓄业务。中国还分别与 尼泊尔和俄罗斯签订了使用双边货币结算的协议。二是一些周边国家为吸引中国游 客,对人民币在当地的流通采取默认政策。如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在其本国商 店大多有人民币的兑换点;柬埔寨政府公开号召本国人大量使用人民币;日韩世界 杯足球赛期间人民币在兑换过程中享受与美元、日元及欧元一样的待遇。三是人民 币在少数情况下已开始进入国际储备行列,如马来西亚、韩国的中央银行已经将人 民币作为其储备货币的币种之一, 在中国与日本、 韩国签订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中, 也允许使用人民币与对方国家货币互换。 人民币在亚洲广泛流通表明了中国信誉的提高。 流通范围扩大的背景是中国出 国旅游人数的急剧增加、中国对亚洲各国的直接投资增加以及中国产品的出口攻势
二、两点结论
(1)美元是第一国际货币,其国际度为 9.11;欧元次之为 1.70;日元第三为 1.05。如果对人民币的国际度作出一个初步的估价,则其数值将小于 0.19。三大国
第三章 人民币境外流通现状及国际化程度
际货币中,美元处于中心地位,欧元与日元是核心辅助货币。 (2)人民币在周边国家虽有流通,但国际度极低,依然是非国际货币,所以在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中,依然受非国际货币制度的先天性约束。但是,相对 于众多弱势非国际货币国家而言,人民币的境外流通态势,又有助于树立其国际信 心,减轻外汇储备压力。这样,在资本项目放开某些子项目的选择上,在放开某些 地区的选择上,在某种条件下,可以适度加快。 由以上分析可知,人民币虽然还不是国际货币,但是已经成为境外流通较多的 货币,可以这样认为,目前人民币在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乃至其他一些国家的部分 流通,还只是区域化的表现,是国际化的第一步。其主要背景是人民币汇率近十年 来相当稳定,国民经济能够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国际经济政治地位日益提高。
第四节 人民币现金跨境流动的主要原因
不管我们是否有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事实上,已出现了人民币国际化趋势。 这是我们不能不面对的问题,因为我国在改革开放后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令全世界瞩 目, 我国政治、 经济各方面所表现出的众多优势正是货币国际化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一、政治稳定
长期以来我国政治稳定,对内表现为没有内战,一心一意致力于经济建设;对 外表现为没有争霸世界的野心,充分发挥大国的影响力维护世界和平。这受到全世 界的认可和尊重。作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越来越多地在地区和全球 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经济的持续快速稳步增长
我国近几年在世界经济不景气或缓慢复苏的情况下,仍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 度,令全世界刮目相看。近几年来,尤其在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我国经济保持快速 稳定发展,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良好状况。26年中国平均经济增长速度是9.4%, 年平均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增长1.8%,人民币现金流出境外的主要背景是我国经济持 续快速发展,通货膨胀率低。
第三章 人民币境外流通现状及国际化程度
表 3-2 中国历年 GDP(亿人民币) 年份 80 83 86 89 92 95 98 01 04 2005 GDP 8.2 0.3 7.4 9.1 54.5 17.8 62.5 60.5 .9 42.7 79.36 .85
321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人) 379 417 460 489 525 58 692 853 956 12 87 54 08 51 503 13950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年鉴 注:05 年数据为经济普查调整之后数据
第三章 人民币境外流通现状及国际化程度
三、对外开放程度日益提高,边境贸易、出入境旅游及其他出入境 活动增加
我国正在推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充分利用国 内外两个市场,扩大对外开放,逐步融入世界经济。近年来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取得 了很大成绩,进出口形势良好。
1.内地与港澳地区的往来
香港与内地互为重要贸易伙伴;香港对内地的直接投资和内地经批准的对香港 的直接投资数量都很大:内地在香港上市的H股和红筹股对香港股票市场有较大的影 响,恒生指数成份股中红筹股占六席。两地经济、金融合作日益密切,货物、资金、 劳务、人员等各方面频繁往来,加之人民币汇率稳定,香港必然会产生对人民币现 金的需求,提高人民币在香港的可兑换性。
2.与周边接壤国家的边贸发展
我国邻国多,陆路边境长。随着我国边境贸易政策的推出,过境贸易发展较快, 这是带动人民币现金跨境流动的主要途径之一。1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00日元换多少人民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