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tex 镜头佳能微单镜头 用官方可以用吗

你好!防抖从哪里关啊?见谅见谅。。我是新手、、也有用三脚架,是不是镜头的问题呢?光圈我已经调到最小了_百度知道
你好!防抖从哪里关啊?见谅见谅。。我是新手、、也有用三脚架,是不是镜头的问题呢?光圈我已经调到最小了
我有更好的答案
有菜单调的也有机身按键的。话说防抖和光圈有什么关系,劳驾先说说什么机身镜头啦,各厂家不一样的,比如nikon和canon的单反都是在镜头上有开关(c是is果真新手,n是vr)?是不是问了什么别的问题有人答过,sony和pantex就在机身上啦
采纳率:59%
来自团队:
请告知是什么机身?另外拍夜景普通套头不建议将光圈调整到最小,F8-14足够了,记得调低ISO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光圈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焦和畫質,雖然有時還是感覺稍短了些,但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爲了畫質只能這樣了。G11的畫質在我的24寸顯示器上看來還是很好,當然若你是100%放大相片挑問題的偏執狂,我無話可說。日常普通相機用戶需求只是拍照、電腦查看、重新好的幾張相片而已。而G11的畫質完全可以滿足這些需要,普通用戶完全不需要笨重的單反相機。
相機的電池續航能力一般,我經常拍完后就查看相片,大約能拍攝300-350張左右,專門外出拍攝的時候帶上一塊備用電池就足夠了。閃光燈耗電巨大,加上自動對焦燈,所以要想拍好弱光照片,一隻外閃是必備的。
經過7個多月的使用,它陪我走遍了歐洲數國,拍攝了許多令人難忘的相片。我于8月份中了PENTAX的色彩毒,出了G11入了K-7。可靠的質量,優良的做工,扎實的手感讓我愛不釋手。前些日子剛發佈的G12,很令人失望,相對G11沒有太大的提高。期待G系列能出採用APS-C尺寸1000萬像素CCD感應器,帶旁軸光學觀景窗的產品,若是那樣我會再入一台的。至於1080高清攝影,有沒有都無所謂,有也是雞肋。相機就是相機,替代不了攝像機。
我博客裏,此文之前的相片均為佳能G11所攝,初學攝影水平有限,僅供大家參考。
同时转发到微博老镜头虫的发烧文
上图是在网上随意拔下来的,仅作示意。下文是重点:
这位台湾仁兄精彩作品不多,但是见识不浅,神农尝百草而亡,这位仁兄是尝百镜而终,没有尝过的听闻也记录了不少,显然这位仁兄是相机发烧友,我们且当了解一下镜头还是不错的。大家有兴趣不妨看看他的“豪言壮语”,选一二只镜头试着玩玩,可配用之即可,要是你着迷了,至少说明你是镜头的奴隶,摄影离不开机器那是没办法的,选好了好好创作才是对头,那些价格被炒得老高的镜头,多属于价格陷阱。
谈点个人意见,使用手动老镜头需要有恒心去练习一段时间才能体会它们的魅力,比如打苍蝇,蜂蜜之类的小动物,再难也有它们悬停的时刻,老镜头锐利的也有不少,但锐利不是老镜头的优势,更多的是为了创作风格,辅助作用,关键还是我以前说的角度,色彩(黑白),立意,思想。我个人喜欢和常用的是欧洲和苏俄的镜头,但手头只买了两只,足够了,我对老镜头的保养做法主要是减法,坏一个零件撤一个零件,如果实在不能舍去,就用铁片补替一个,直至不能用为止,比如光圈扇片坏了,我干脆就把它改为恒定光圈,这样的做法实属无奈,其实基本一年几乎都不用给镜头动手术的,用得好很少会坏的,一年就一次清洗镜头内室的污迹。再不行或许会改用其他镜头,手上还有其他几只是日本镜头,几乎不用,买了也是放着的,所以建议朋友们不要冲动,看好了型号,多上网了解一下实际情况,是否合适你的需要。
关于名镜天下,我也来段据闻:据说德国在给日本加工镜片的时候,日本炉和欧洲的其他相机厂家炉是分开的,还分级货,欧洲的炉是在前几位,日本的一律在后面几位,明白为什么日本的蔡司这么便宜吧,不是一个档次的,还据说日本贴德国牌的加工镜片,一般都是批量比较大,文字上说精工,实际上卖的是德国的名字而已,骗骗我们光学矮子的中国,想想一个搞家电的sony相机镜头能好到哪去?毕竟拼的是市场而不是水平。人家尼康佳能的广告铺天盖地,为的也是争个市场份额,所幸的是人家在挣钱之外还因为尼/佳两家店存在技术竞争,如果一家独大,将来我们不买都不行了,要是大家有心留意它们的技术竞争方式你很快也会明白了点什么,不管任何时候,他们的技术怎么总是这么齐刷刷地跑在一个水平线上,自从八十年代把欧苏的世界相机市场打败以后,世界的饭碗基本都是日本人一家人的,无分彼此,两家总比一家强,日本以外的第三家来了就合起来干掉他。我们还有很多人在为日本人摇旗呐喊,说句心里话,不争气的不是摇旗呐喊的中国人,是做相机的中国人。话说回来,如果你只想拍好自己想要的摄影作品,又何必在乎什么机子呢,欧洲机子的价格在国内的水分很大,有钱的又不甘心被质量和价格水份懵的朋友有机会最好到欧洲旅游的时候去买,便宜的日本机子在中国哪个角落都可以买到,怎么去购置自己想要的机器,见仁见智吧。
下文转摘如下,稍作编辑:(全文是繁体字,使用粗字体及红色字体是我特意标注或补充的)
建议参考,烦手动的朋友,还是买电动的好,顺手心情才好,拍摄才顺气。
下面介绍的镜头均以八十年代以前的产品为主:
------------------------------------------------------------------------------------------------
先來必要的特殊用語教學,不然可能會有人看不懂。
東蔡:Carl Zeiss Jena,東德蔡司的縮寫,也叫CZJ。
西蔡:Carl Zeiss Oberkochen,西德蔡司的縮寫,在 M42
的鏡頭群中,西蔡通常代表收購福輪達後所出的蔡福。
西施:西德御三家Schneider、Steinheil、Schacht的統稱,因為三個都是S開頭。
大姑媽:日本旭光學的Takumar鏡頭,旭光學就是現在的Pentax。
媽咪呀:Mamiya Sekor。
奶頭:西德Schneider Kreuznach光學廠,通常叫施耐德,或信乃達。
海爾:西德Steinheil光學廠。
蘿莉:Rollei,又稱祿萊。
愛斬人:法國Angenieux,又稱愛展能。
老福:1974年前,德國生產的福倫達鏡頭,也稱原福。
新福:1974福倫達賣給Rollei後,在新加坡生產的鏡頭。
日福:2000年福倫達與Cosina合作後生產的鏡頭。
山寨蔡:蘇俄抄襲蔡司的眾多鏡頭總稱。
真水無香:Schneider的別稱,主要指其高解析度、階調細膩、色彩真實的成像風格。
大B:東蔡Biotar 75mm F1.5。
小B:東蔡Biotar 58mm F2。
騙可樂:東蔡Pancolar雙高斯結構,也就是Planar。
百年鷹眼:蔡司Tessar結構,一般指50mm F2.8這顆。
神眼:Schneider Kreuznach C-Curtagon 35mm
F2.8,又稱 Baby-C。
眾神的珠戒:Voigtlaender Skoparex 35mm F3.4,傳世經典之一。
霹靂馬:Meyer Primoplan結構。
太陽神:蘇俄Helios 40 85mm
八羽怪:蘇俄Helios 44 58mm F2。
輻射鏡頭:泛指大姑媽 50mm F1.4這類含有稀土放射元素「釷」的鏡頭,輻射量並不大,不會讓攝影者變白癡。
斑馬:泛指對焦環或光圈環為黑白相間樣式的鏡頭。
鑭系玻璃:高級老鏡都會使用的高透光鏡片,會隨著時間黃化。
蔡司紅:蔡司鏡頭對正紅色的渲染,一般形容暗部的紅色,關鍵詞為「華麗」。
海爾藍:Steinheil鏡頭對正藍色的渲染,不是暗部的藍,關鍵詞為「優雅」。
大姑媽黃:大姑媽鏡頭對正黃色的渲染,非指拍人會有肝病色,關鍵詞為「溫馨」。肝病色可在数码机背设置纠正
媽咪呀綠:Mamiya鏡頭對正綠色的渲染,不過似乎大部分人不在乎綠色,關鍵詞為「恬靜」。
施耐德紫:Schneider鏡頭對紫色的渲染,在數位機上也有很好的表現,關鍵詞為「高貴」。
磨鏡:了解鏡頭特性的磨合過程。
蔡味:藍色暗部配合純色渲染的色彩表現,以蔡司為代表,不過大部分高級德頭都能表現出來。
大姑媽味:偏黃暖調配合極度細膩但不是太銳的高層次成像風格,通常出現在大姑媽鏡頭上,現代Pentax三公主也有,三公主不在本文里介绍。
路過的熊:SDF深藏不露的的老鏡拍妹高手,性溫和,不喜勸敗;但身懷大量昂貴稀有老鏡,周身是毒,生人勿近。品味不同,萝卜白菜各有喜爱。
--------------------------------------------------------------
東德蔡司Carl Zeiss
Jena基本上可以分為3個時代:白銀時代、斑馬時代,黑鐵時代。白銀時代的鏡頭通體銀白色,鏡片沒有鍍膜,或只有一層鍍膜,反光為藍色,俗稱「藍眼睛」。這個時代的鏡頭全為無段光圈,以玻璃鍛冶的退火工藝取勝,不過請盡量選購編號400萬以內的鏡頭,玻璃品質更好。而手感方面,因為年代久遠,通常很多毛病。另外,由於配方的問題,鏡片變質的情況很常見,還會有氣泡。
白銀時代的鏡頭大略有:
35mm f2.8 Flektogon:常見廣角,沒用過。
40mm f4.5 Tessar:非常稀有,成像極好,能與雙高斯拼高下的Tessar結構。
50mm f2.8 Tessar:很常見,成像比後期天塞好,不需要追求紅T,那時代的T鍍膜有等於無。
50mm f3.5 Tessar:很稀有,沒見過。
50mm f2.0 Flexon:夢幻逸品,從沒出現過,跟Pancolar是一樣的Planar結構。
58mm f2.0 Biotar:雙高斯結構,成像超優,低反差高層次,高光捕捉為東蔡最強,數量不少。
60mm f4.0 UV-Objectiv:限量生產的特殊鏡頭,似乎沒人用過,功能不明。
Biotar:58mm
f2.0的人像版本,成像更好,一年難得出現一次的天價逸品。
Tessar:另一顆有能力跟雙高斯拼的天塞頭,拍人的膚色極好,非常稀有。
80mm f2.8 Biometer
:雙高斯結構人像頭,上面那顆的升級版,很少見。
85mm f2.0 Sonnar:非常少見的逸品,小弟沒用過,不過可以買到蘇俄的山寨品。
135mm F4 Sonnar:偶爾會出現,成像非常好,算是經典鏡頭。
135mm F4 Triotar:上面那顆的cost-down版本,經常有。
Carl Zeiss
Jena斑馬時代,是指鏡身黑色,但對焦環卻是黑白相間的樣式。這時期是單膜鏡頭,但是已經沒有使用蔡司二戰時的那批傳奇玻璃了。大部分來說,暗部非常優秀,高光稍弱,色彩是一等一的好。不過實際上每個鏡頭的特性都不同,還是要看場合使用。
附帶一提,這時期已經出現了光圈頂針,但是沒有A/M開關,而是以一個類似按鈕的結構,按下去才縮光圈,比較接近景深預覽。如果不是使用日本近代牌昂貴封頂針接環,那還是避免使用這個時期的鏡頭,因為非常不好操作。
斑馬時代的鏡頭,小弟只用過一次,因為太難用而放棄,因此成像上完全沒有心得可以分享,請有用過的大大補完吧。
斑馬時代的鏡頭大略有:
20mm f4 Flektogon:Distagon廣角,M42鏡頭少見的20mm。
25mm f4 Flektogon:同上,只是焦距變成25mm。
35mm f2.8 Flektogon:據說跟白銀版沒啥差別。
50mm f2.8 Tessar:比白銀版表現爛,還有個長相奇怪的「星際大戰」版,收藏用的天價鏡,成像沒有不同。
50mm f2.0 Pancolar:Pancolar結構先行試作版,產量不大,很少見。
50mm f1.8 Pancolar:赫赫有名的雙高斯標準鏡,很常見。
55mm f1.4 Pancolar:極為稀有的版本,從未出現過,具體細節不明。
75mm f1.4 Pancolar:也是超稀有的版本,從未見過,想也知道是天價。
135mm F4 Sonnar:聽說也是跟白銀版差不多。
300mm F4 Sonnar:很大,很重,很稀有。
在談到轉接Contax到135相機的時候,我們通常指的是在1970年代開始,與日本
Yashica合作,Zeiss生產鏡頭,Yashica協助出產機身的Contax
Yashica交換鏡頭。而不是最一開始,從1930年代就開始生產的contax系列相機用的鏡頭。
所以,本篇僅只討論此一部份。
使用在Contax Yashica的機身的鏡頭所使用的接環通稱CY
mount,但Contax鏡頭有四個常用的描述名詞:AEG、MMG、AEJ、MMG。AE/MM指的是鏡頭功能的差異:AE鏡頭只能支援光圈先決、
MM鏡頭還可以支援快門先決與P
Mode,MM鏡約在1980年代中、末期開始生產,在鏡頭內部鏡組的鏡桶結構上及鏡片外緣有做額外的抗反光塗漆、在鏡身上的光圈數值最小的一個標示為綠色。G/J代表的是德國產與日本製。所有的鏡頭僅有Sonnar
2.8/80同時出現四種都有的狀況,其他大多為兩種、少數三種。
特別注意事項:
鏡頭在不同時期、不同地方生產而導致的發色、散景、光圈結構等等差異也不在本篇討論範圍中,那些請找網路上有用過整系列Contax系列鏡頭的大大、前輩們的文章自行研究。
MM系列鏡頭到2014(有些2015,
也有例外的)年都還可以送回去contax原廠做CLA的動作。所以;若是您覺得拿到手的鏡頭有些問題:如鏡片刮傷、鍍膜損壞、對焦光圈環不順手等等問題,包含AE鏡頭,其實還是可以送回去原廠處理的。您可以選擇自己送日本、或者請原本Contax代理商(達利德,原台雅)轉送。當然,CLA不便宜,請自行決定。
Distagon 2.8/25 AEG
Distagon 2.8/28 AEJ
Distagon 2/28 MMG
Distagon 2.8/35 MMJ
PC-Distagin 2.8/35 AEG
Distagon 1.4/35 AEG
Tessar 2.8/45 MMJ
Planar 1.7/50 MMJ
Planar 1.4/50 MMJ
S-Planar 2.8/60 AEG
Sonnar 2.8/85 MMG
Planar 1.4/85 AEG
Sonnar 2.8/135 AEJ
Sonnar 2.8/180 MMJ
Vario-Sonnar 3.3-4.0/28-85 MMJ
Vario-Sonnar 4/80-200 MMJ
接下來為上面沒列表,但是因為有找到曾經改到M42、Pantex或者Nikon上的資訊,
所以推論可以改到alpha系統上的:
Distagon 4/18 AEG
Distagon 2.8/21 MMJ
Distagon 2.8/25 MMJ
Distagon 2.8/28 MMJ
Distagon 1.4/35 MMG
Tessar 2.8/45 MMJ 100 Jahre
Makro-Planar 2.8/60 AEJ
Sonnar 3.5/100 MMJ
Planar 2/100 MMJ
Tele-Tessar 3.5/200
Tele-Tessar 4/300
Mirotar 8/500
Vario-Sonnar 3.4/35-70
Vario-Sonnar 4.5-5.6/100-300 MMJ
Carl Zeiss
Jena黑鐵時代,鏡身通體黑色,有A/M開關,轉接DSLR很方便,也是市場上最常出現的版本。這時期是東蔡M42頭最輝煌的時代,許多經典鏡頭都在這時出現。而且這時期正式引入T鍍膜前身的多層鍍膜,奠定了東蔡那華麗色彩的經典地位。紅色MC是早期內銷東德,白色MC是後期外銷西方世界,基本上差異不大(但是有差)。早期因為跟西蔡的官司,外銷西方世界的會只寫上aus
Jena,不會寫Carl Zeiss。附帶一提,東蔡鏡頭後面常會寫著DDR,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縮寫。
黑鐵時代的鏡頭大略有:
Flektogon:裏三寶之一,M42時代最強廣角鏡之一,近拍0.19m,鑭系玻璃,全開絕對可用,變形控制極佳。不過價格飛天了,正常人不見得買的下手,包括小弟。
Flektogon:表三寶之首,東蔡最出名的全能鏡頭。名氣太響,不用多介紹。
50mm f2.8 Tessar:東蔡最可恥的一顆鏡頭,不是說很糟,但不像是蔡司拿的出手的東西。
50mm f1.8 Pancolar:表三寶之一,鑭系玻璃,華麗色彩的最佳代名詞。不過抗耀奇爛,要注意。
55mm f2.8 Macro Pancolar:只聞其名的謎之鏡頭。
Pancolar:裏三寶之首,M42時代頂級人像頭,熊的最愛,各項指標都超水準,偶爾會出現,價格也是在天位。
135mm F3.5 Sonnar:表三寶之一,最容易入手的三寶鏡,也是最適合入門的鏡頭。發色清雅,幾乎全能。
180mm F2.8
Sonnar:裏三寶之一,代號Olympia。1.3公斤重的怪物,成像極為優秀。小弟沒用過,但是某位路過的毒物似乎有 …
200mm F2.8 Sonnar:1.2公斤重,沒用過。
300mm F4 Sonnar:2公斤重,很稀有,沒用過。
500mm F8 Fernobjektiv:不是反射鏡,是個非常長的大炮,可以拆成兩節,天價。
500mm F4 Spiegelobjektiv:7.3公斤(沒打錯)的反射鏡,海灣見過一次,價格已經不是人類可買的了。
1000mm F5.6 Spiegelobjektiv:14公斤(發誓沒打錯)的反射鏡,從來沒出現過。
偶爾會出現29mm F2.8這個東西,那是Pentacon的鏡頭,蔡司貼牌,也沒有T鍍膜,別被騙了。
---------------------------------------------------------------
東德蔡司介紹完,輪到東德第二把交椅,Meyer/Pentacon 了。
Meyer 是東德僅次於蔡司的光學大廠,由做電影鏡出名的Hugo Meyer先生創立。
在二次大戰後被Pentacon收購,Pentacon的鏡頭則沿用Meyer的結構。Meyer的歷史就不多說了,網路上一堆,還是寫實用的資料吧。
鏡頭大略上可以分為4個時代:白銀時代、斑馬時代、寶塔時代、Pentacon時代。白銀時代的鏡頭通體銀白色,鏡片跟蔡司一樣沒有鍍膜,或只有一層鍍膜,反光也是藍色。這個時代的鏡頭全為無段光圈,玻璃退火工藝略
遜於蔡司。大部分鏡頭高光細節優秀,可以輕鬆拍出高調照片。
白銀時代的鏡頭大略有:
Primagon:Meyer第一顆反望遠廣角鏡,為Triplet三片前加一片的結構。不太貴,也很常見,小弟沒用過。
40mm F4.5 Helioplan Wide-Angle
Anastigmat:名字很長,好像很有名,小弟沒看過,不清楚是什麼。
50mm F2.9 Trioplan:標頭,跟蔡司天塞不能比。
50mm F2.8 Primotar:cost-down 後的標頭,三片結構,錢太多才買吧。
50mm F3.5 Primotar-E:標頭cost-down以後再cost-down的版本,錢多也別買啦。
Primoplan:Meyer經典標準鏡頭,雙高斯,完全不輸蔡司的Biotar,某路過的有一顆。
Primoplan:Meyer 白銀年代最好的鏡頭,沒用過,但是某路過的好像也有。
80mm F3.5 Primotar:上面那顆的cost-down版,不是很常見,沒用過。
90mm F3.5 Telefogar:超稀有,沒見過 …
100mm F2.8
Trioplan:性能很好的三片結構,適合人像,但不知道為什麼被炒高了。
135mm F3.5 Primotar:理論上不該是稀有品,但竟然沒見過 …
150mm F5.5 Telemegor:沒見過 …
180mm F3.5 Primotar:經常出現,但沒用過。
180mm F5.5 Telemegor:上面那管的升級版,沒用過 …
250mm F5.5 Telemegor:小弟不愛超長焦的 …
300mm F4.5 Telemegor:又是超長焦 …
400mm F5.5 Telemegor:太長了啦 …
Meyer 斑馬時代 + 寶塔時代
Meyer後期的斑馬時代,跟東蔡一樣,都改為黑色鏡身,黑白紋路對焦環。後來斑馬時代結束,Meyer 被
Pentacon收購,Pentacon就沿用Meyer的所有結構,連外觀都照抄。當時鏡頭前方Pentacon的商標旁,會打上一個電波塔一樣的標誌,所以稱為寶塔時代。
這兩個時代的鏡頭,基本上光學性能和白銀時代相差不遠。雖然已經使用了單層鍍膜,但Meyer的鍍膜跟蔡司很難比,所以不太需要計較這方面。這兩個時代的鏡頭出現了光圈頂針,也和東蔡一樣,安裝了類似景深預覽的按鈕設計。不過東蔡的按鈕是突出來,但Meyer的鏡頭卻是在鏡尾安裝一個凹進去的按鈕。保證難用,如果轉接環沒有頂針擋板,盡量別買這時代的鏡頭。
斑馬及寶塔時代的鏡頭大略有:
Orestegon:有名的廣角結構,Meyer版的不是太常見。
30mm F3.5 Lydith:上面那顆的平民化版本,沒有光圈頂針,成像非常銳利,價錢不貴。
50mm F2.8 Domiplan:很常見的三片結構,超便宜,成像不好,縮到F8才像樣。
50mm F1.8 Oreston:Meyer
有名的雙高斯標準鏡頭,低反差高層次,傳世名作「勝利之吻」就是這顆拍出來的。
90mm F3.5 Telefogar:只存在於Meyer斑馬時代,超稀有,沒用過。
100mm F2.8 Orestor:常出現,但沒什麼人買,價錢不高,我也沒用過。
100mm F2.8 Trioplan:海灣從未出現過,都是白銀版本的,只存在於Meyer斑馬時代。
135mm F2.8
Orestor:偶爾出現,成像很好,沒有光圈頂針,15片形狀奇特的光圈葉片,外號「蓮花寶座」,價格算中等。
200mm F4.0 Orestegor:很長很大支,算稀有,沒用過。
300mm F4.0 Orestegor:更長更大支,更稀有,更沒用過。
500mm F5.6 Orestegor:3.5公斤的巨砲,非反射鏡,看都沒看過。
Pentacon 時代
進入了多層鍍膜時代後,Pentacon把鏡頭全部改為黑色,並針對有光圈頂針的鏡頭,安裝了轉接方便的A/M開關,正式進入Pentacon的時代。這時代的鏡頭似乎賣的很好,二手市場很常見,玩轉接的人也很愛用,是很理想的入門選擇。不過相對於斑馬時代的Meyer鏡頭,Pentacon雖然使用了相同的結構,但是卻在看不見的地方cost-down,也就是鏡片用料。因此Pentacon後期的鏡頭,成像表現和原本的Meyer相去甚遠。雖然加上了多層鍍膜,但畢竟不是三大鍍膜那種水準,用處不大。
Pentacon時代的鏡頭大略有:
29mm F2.8:原Orestegon廣角結構,很不容易控制的鏡頭,但是拍出來味道很好。常見,不貴。
F3.5:原Lydith廣角結構,還是一樣的銳利,又便宜。但因為cost-dowwn更兇了,所以變的很沒風格。無段光圈,沒有頂針。
50mm F1.8:原Oreston雙高斯結構,經常出現,價格合理,標頭中的標頭,低反差,很容易用。
50mm F1.4:文獻上有這顆,但從來沒見過,無法評論。
100mm F2.8:原Orestor結構,斑馬版一天到晚有,但後期版本就很少見。不貴,沒人買是主因,小弟沒用過。
135mm F2.8
早期版:原來那顆Orestor「蓮花寶座」,好像沒賣多久就改版了,不太常見,算是cost-down比較少的鏡頭。
135mm F2.8
後期版:大cost-down版本,光圈葉片減少為6片。顏色異常濃郁,高光暗部都收的很快,但是銳利討喜,非常現代風格的鏡頭。
200mm F4.0:斑馬那隻改的。
300mm F4.0:就斑馬那隻改的啦。
500mm F5.6:啊就斑馬那隻改的咩。
---------------------------------------------------------------
蘇俄鏡頭大略如下,可能有漏,請大家補完:
Industar-10 50mm f3.5:Leitz Elmar 的翻版。
Industar-22 50mm f3.5:跟Industar-10長的差不多,具體差在哪,小弟不知。
Industar-23U 110mm f4.5:是個放大機鏡頭,沒用過。
Industar-26M 50mm f2.8:很少見,不知道是什麼東西,似乎是個微距。
Industar-50 50mm f3.5:不知道為什麼很有名的餅乾鏡,成像除了銳利外,一無是處。
Industar-50U 50mm f3.5:放大機鏡頭,沒用過。
Industar-61 50mm f2.8:天塞結構,六芒星散景,鑭系玻璃的微距鏡,現在還有生產。
Industar-96U 50mm f3.5:也是個放大機鏡頭,沒用過。
Jupiter-3 50mm
f1.5:蔡司Opton翻版,早期有蔡司玻璃。
Jupiter-6 180mm
f2.8:蔡司Sonner翻版,沒見過。
Jupiter-8 50mm f2:蔡司Sonner翻版,早期有蔡司玻璃。
Jupiter-9 85mm f2:蔡司Sonner人像鏡翻版,現在還有生產。
Jupiter-11 135mm f4:蔡司Sonner翻版,早期有蔡司玻璃。
Jupiter-12 35mm f2.8:蔡司Biogon翻版,早期有蔡司玻璃,後鏡非常突出,無法轉接。
Jupiter-21 200mm f4:蔡司Sonner大炮翻版,沒有蔡司玻璃版本。
Jupiter-37 135mm f3.5:蔡司Sonner翻版,沒有蔡司玻璃版本。
MIR-1 37mm
f2.8:俄國佬自行設計的得獎鏡頭,很常見。
MIR-10 28mm f3.5:常出現的廣角,沒用過。
MIR-20 20mm f3.5:現在還有生產的廣角。
MIR-47 20mm f2.5:雖然現在有生產,但似乎沒人用過。
Helios-40 85mm
f1.5:俄鏡中最有名氣的太陽神,價格已經飛天。被网上炒的很玄
Helios-44 58mm f2:有各種版本,都是蔡司Biotar翻版,很便宜。
Helios-77 50mm f1.8:蔡司Biotar翻版最後的變種,建議買44比較好。
Rubinar 300mm f4.5:沒見過。
Rubinar 500mm f8:現在還有生產的反射鏡。
Rubinar 1000mm f10:現在還有生產的大反射鏡。
Volna-9 50mm f2.8:巨大微距鏡,基本上跟Industar-61只差在放大率。
Tair-11:很有重量的水晶螢石鏡頭。
Zenitar-M 50mm
f1.7:很有名的俄國自製標準鏡頭。
Zenitar-M 50mm f1.9:上面那顆的廉價版,非常稀少。
Zenitar-M2 50mm f2.0:這顆很渣,別亂碰。
Zenitar 16mm f2.8 Fisheye:很多族友手上都有的俄國魚眼,還有在生產。强光打散破碎
Tele-Zenitar 135mm f2.8:沒看過有人用。
我补充:二战后苏联从战败德国手中掠夺了当时最好的精工技术,几乎是成套搬过去的。
这段关于苏俄的镜头名单漏的太多,不过苏俄的精品有限,但也比日本现在的多,在不考虑当代度膜的最新技术角度而言,毕竟那都是历史遗物,只比玻璃加工水平。
------------------------------------------------------------------------
Mamiya Sekor
M42時期的Mamiya
Sekor鏡頭,似乎在台灣是非常賤價的貨色,但這可是小弟最喜歡的鏡頭系列之一。Mamiya鏡頭主要分為兩個時期,auto跟SX。不論哪個版本,都是造工精良,不輸現在Cosina那批日蔡。auto版本的Mamiya,色彩大多很清麗,帶有陰柔的感覺(簡單說就是娘砲),有點接近大姑媽,但沒有那種暖調。成像細膩綿密,但不是走銳利路線,可能因為這樣,到了現代才不受人歡迎。
SX版本可就了不起了,基本上就是Rollei的鏡頭,成像鮮明銳利,層次豐富,絕對有和蔡司不相上下的實力。可惜因為SX出現的時間太晚,
已經是M42的末期,所以無法打響名號。SX版本都沒有A/M開關,需要封頂針的接環才能使用。
Mamiya Sekor鏡頭如下:
14mm f/3.5 Fisheye:價格飛天的鏡頭,極為稀有,聽說可以打趴大姑媽魚眼,只有SX版本。
21mm f/4.0:超稀有廣角鏡,只有SX版本,沒用過,也是天價。
28mm f2.8:非常優異的廣角鏡,不太容易見到。
35mm f/2.8 :比較常見的廣角鏡,那種陰柔的感覺特別強烈。
50mm f/2.0:廉價版的富岡標頭。
50mm f/1.4:SX版本的頂級標頭,基本上就是Rollei那顆,價格在天上。
50mm f/2.8:文獻上說是auto版本專有的鏡頭,但從來沒見過。
55mm f/1.8:富岡那顆出名的便宜標頭。
55mm f/1.4:富岡那顆最出名的標頭。
60mm f/2.8
Macro:Mamiya M42最出名的鏡頭之一,成像非常之好,價格也非常之貴。
85mm f/1.7:只有SX版本,沒見過的神秘鏡頭。
85mm f/2.8:只有SX版本,沒見過的神秘鏡頭。
100mm f/2.8:只有SX版本,沒見過的神秘鏡頭。
105mm f/2.8:只有SX版本,沒見過的神秘鏡頭。
f/2.8:成像陰柔到接近陰森的鏡頭,拍人可以拍出「水一般皮膚」的奇妙質感,有名的美人鏡頭。
135mm f/3.5:auto時代專有,上面那顆的cost-down版本,沒有美人效果。
200mm f/4.5:auto時代專有,還滿常見的,價格普通,沒用過。
200mm f/3.5:上面那顆的高級版,沒用過。
300mm f/5.6:SX時代專有的長焦砲,沒用過。
400mm f/6.3:auto時代專有的長焦砲,一樣沒用過。
600mm f/8.0:SX時代專有,超長焦都沒用過啦。
800mm f/8.0:一樣SX時代專有,又是超長焦 …
-------------------------------------------------------------------------------
先說在前面,Yashica 的
M42鏡頭,小弟見過幾顆,也摸過幾顆,但沒有拿來試拍過。所以個別鏡頭的實際拍攝情況,小弟無法提供意見。
和富岡光學的關係非常密切,前中期的鏡頭全為富岡光學出品,品質非常精良,算是當年日本數一數二的好鏡頭。不過後期有些鏡頭交給Cosina或Chinon代工,因此整體品質嚴重下降。Yashica的成像風格似乎與Mamiya有很大區別,如果說Mamiya是陰柔,那Yashica就很陽剛,一派德國鏡頭風範。Yashica的鏡頭分為4大時期,首先是Yashinon時期,這時期的鏡頭在二手市場不太常見,而且成像品質似乎也不算讓人滿意。第二時期是DX鏡頭,單層鍍膜。但這個時期據說是用料最好的時期,成像品質非常好,可以跟德頭拼。第三時期是DS鏡頭,實驗性多層膜。這個時期的產量似乎較大,與DX差不多,據說風格有些變化。
第四時期是DS-M的多層鍍膜,很多M42的老前輩都建議,這個時期就別買了。
Yashica鏡頭如下:
Yashinon-DX 28mm f/2.8
Yashinon-DX 35mm f/2.8
Super Yashinon 35mm f/2.8
Yashinon DS-M 50mm f/1.4
Yashinon DS 50mm f/1.4
Yashinon 50mm f/1.9
Yashinon DS 50mm f/1.9
Yashinon DX 50mm f/1.7
Yashinon 50mm f/1.8
Yashinon 50mm f/2
Yashinon 50mm f/2.8:天塞結構。
Yashinon 55mm f/1.2:富岡神物。
Macro Yashinon 60mm
f/2.8:價格被炒上天的微距頭。
Super Yashinon 100mm f/2.8
Yashinon DX 135mm f/2.8
Super Yashinon 135mm f/2.8
Super Yashinon 135mm f/3.5
Super Yashinon 180mm f/3.5
Super Yashinon 250mm f/4
--------------------------------------------------------------------------
終於介紹到當年日本第一把交椅的旭光學了,這年代Asahi
Pentax所出的大姑媽鏡頭,到現在還有很好的口碑,價錢並不便宜。大姑媽共分為4大時期,分別為自動大姑媽(auto-Takumar)、超級大姑媽(Super-Takumar)、超級多層大姑媽(Super-Multi-Coated
Takumar)、還有SMC大姑媽(SMC
Takumar)。自動大姑媽為單層鍍膜,基本上不是太常見,小弟對這時期也沒啥研究,所以只能等有認識的族友來補完。超級大姑媽為2至3層鍍膜,全金屬打造,很多顆都不惜工本用上鑭系玻璃,成像非常細膩,層次分明,空間感極佳,但卻不一定銳利,且容易偏黃。
超級多層大姑媽基本上跟超級大姑媽是一樣的東西,只是鏡片鍍上7層鍍膜。抗耀普遍比超級版好,色彩濃郁,也比較銳利。國外一般稱呼的時候,會用S-M-C當縮寫,避免與SMC版混淆。因為後期版權問題,超級多層大姑媽必須改為SMC大姑媽,但那時候的Pentax不明原因大改鏡頭外觀,金屬對焦環改為橡膠,鏡片材料也有更動。不過這時期使用的鍍膜正是那驚天動地的SMC鍍膜,成像風格跟現代Pentax鏡頭一樣。
大姑媽鏡頭如下:
f3.5:SMC版本獨有,全世界第一支直線超廣角鏡頭,手工打磨非球面鏡,全世界限量900顆,M42最貴的鏡頭之一,摸都沒摸過
17mm f4:魚眼大姑媽,內建濾鏡,成像比俄國魚好很多。
18mm f11:餅乾魚眼,17魚的前身,成像也不差,只是光圈太小。
f4.5:大姑媽的知名鏡頭之一,從中央到邊角的成像都非常好,全開光圈絕對可用,最近對焦更只有0.2m。
24mm f3.5:成像風格很現代的鏡頭,色彩濃郁而且銳利,很容易上手。
28mm f3.5:大姑媽廣角系列中最容易買到的,結構改過一次,口徑從58mm改為49mm,成像差異可以忽略。
f2:大姑媽的名頭之一,結構也有改過,前期70mm口徑的版本有很特殊的味道,後期49mm口徑的則比較現代風格。
35mm f3.5:非常銳利的類餅乾鏡,在大陸被吹捧的很高,其實很普通。
50mm f1.4:超有名的鑭系玻璃標頭,發黃問題很嚴重,但是層次感極好。早期曾改過一次結構,但初代結構沒啥人用過。
50mm F4 Macro:大姑媽50微,超銳利的鏡頭。
55mm f1.8:f1.4那顆的廉價版,成像絕對不差,只是少了鑭系玻璃。
55mm f2:f1.4那顆的超貧民版,沒用過。
f1.8:有名的人像鏡,少數不偏黃的鏡頭,現在很貴。
85mm f1.9:上面那顆的前身,差在銳利度跟色彩,也很貴。
100mm f4 Macro:大姑媽百微,大姑媽的銘鏡之一,不過產量很大,不貴。
105mm f2.8:不知道是什麼定位的鏡頭,成像偏冷,似乎可拍人像,不算貴。
120mm f2.8:偶爾會見到,不是太貴,但沒用過。
135mm f2.5:大姑媽銘鏡之一,超銳利,色彩濃郁,散景滑順,要買請找後期的結構。
135mm f3.5:上面那顆的前身,要買請找早期的Sonnar結構。
150mm f4:看過幾次,小小一支,不太貴,但沒用過。
200mm f4:過135mm 我就不會碰了 …
300mm f4:這管很粗大 …
400mm f5.6:這管更粗大 …
500mm f4.5:3.5公斤的怪物 …
1000mm f8:只在文獻中出現過的5.5公斤巨砲 …
---------------------------------------------------------------------
終於到了最後的西德鏡頭了
M42的時代中,西德的光學可是發光發熱。在蔡司被分家而元氣大傷,徠卡又缺陣的情況下,西德各廠幾乎已經等同於「頂級光學」的代名詞,接下來的幾篇,小弟將會一一介紹M42鏡頭中,一些「頂尖的好東西」。西德鏡頭中,最讓人津津樂道的當然是合稱「西施」的御三家:Schneider、Steinheil、Schacht。另外還有兩個知名度比較低的
Enna 和 Isco
光學廠,出手的鏡頭也絕對不是等閒之物。當然,還有存在於傳說之中,隨便一支都是天價的兩大名門:Rodenstock 和
Voigtlander。加上擁有天下第一 HFT 鍍膜的
Rollei,西德可以說是眾星雲集。只不過老鏡如果開始收集到西德鏡頭,表示已經毒入骨髓,就算傾家蕩產也難以回天了 …
遺世獨立的梟雄 — Rodenstock
首先介紹的是西德2大名門之一的
Rodenstock,一般人稱為「羅敦」。羅敦這個品牌很多新手可能不熟悉,但事實上這間公司已有超過百年歷史,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頂級光學廠。他們所出品的眼鏡鏡片,可是比蔡司還要高級的貨色呢!在攝影方面,羅敦主要是做大片幅市場,算是大片幅中的頂級鏡頭。M42時代,羅敦曾出了幾支135的鏡頭,全都是斑馬金屬外觀,成像非常非常優異,每一支都相當稀有,一出現立刻會有一大堆人廝殺。現在的二手價幾乎跟徠卡的鏡頭有拼,大概都是收藏家在買。羅敦的鏡頭結構都是自家專利,每一顆都很有特色。總體成像穩重內斂,色彩還原很樸實,但是晶瑩剔透,細節非常豐富,有點
Schneider 的味道,但散景遠比 Schneider 華麗。除了抗耀光不是太好外,其他大概也找不出什麼缺點了。
Rodenstock M42 鏡頭如下:
30/2.8 Eurygon:廣角鏡,從未出現過的夢幻逸品。
35/4.0 Eurygon:出現過一次,貴到驚人。
50/1.9 Heligon:沒見過的標頭。
50/2.0 Heligon:曾出現過幾次,就算是發霉的都一堆人搶。
135/3.5 Yronar:沒見過。
180/4.5 Rotelar:也沒見過。
小弟是秉持著無私的心來寫這些資料,因此當然不會藏私,有秘密一定會拿出來跟大家分享。 當年西德 Wirgin Edixa
相機面世時,羅敦曾以代工的方式,幫忙出了一批標頭,慷慨地分享了自己那傲人的 Heligon
結構。如果花不起重金,又想品嚐這間百年老店的光學味道,不妨注意「Edixagon」這個名稱吧 …
-----------------------------------------------------------------------------
清麗脫俗的公主 — Enna
Enna 是位於慕尼黑的一間光學廠,專攻 M42 接環。基本上在西德一些頂級光學廠的壓抑之下,Enna
屈居於二線,但本身的光學實力並非是二流貨色。Enna
鏡頭的成像非常柔和,色彩細緻但不俗艷,調性清雅,是德系鏡頭中最適合拍東方人像的品牌。Enna
絕大部分鏡頭的高光捕捉都很強,用來拍族友熱愛的高光人像,簡直是絕配。不過因為小弟本身很少拍人像,所以沒去收這品牌的鏡頭,所以比較難介紹每支鏡頭的特性,也不清楚前期白銀頭跟後期斑馬頭的區別,請各位見諒
Enna鏡頭如下:
24/4 Lithagon
24/4 Ennalyt
28/3.5 Ultra-Lithagon
28/3.5 Ennalyt
28/3.5 Lithagon
28/2.8 Ennalyt
35/2.8 Lithagon
35/4.5 Lithagon
35/3.5 Lithagon
35/3.5 Ennalyt
35/2.5 Super-Lithagon
50/1.9 Ennalyt
50/1.8 Ennalyt
85/1.5 Ennaston
85/1.5 Ennalyt
90/2.8 Tele-Ennalyt
95/2.8 Ennalyt
100/2.8 Ennalyt
135/3.5 Tele-Ennalyt
135/2.8 Tele-Ennalyt
240/4.5 Tele-Ennalyt
300/5.6 Tele-Ennalyt
400/4.5 Tele-Ennalyt
600/5.6 Tele-Ennylyt
----------------------------------------------------------------------------------
Isco 其實是 Schneider 的子公司,這並不是什麼秘密。不過網路上許多賣家都說因為是子公司,所以和 Schneider
成像一樣,但實際上卻不是這麼一回事。小弟所用過的 Isco 鏡頭,成像非常冷,而且偏硬調,與絕對平衡的 Schneider
有很大不同。所以大家如果想嚐 Schneider 味,千萬別被騙去買 Isco …但這並不是說 Isco 不好,其實 Isco
的銳度驚人,鏡片用料也很好。而且那個鏡頭工藝,保證摸過就會愛上。不過基本上這間廠商的鏡頭,小弟只擁有一支,試用過少數幾支,所以也沒辦法詳細介紹,還是等人補完吧
Isco 鏡頭大略如下:
24/4.0 Westrogon
28/4.0 Westron
35/2.8 Westron
35/3.5 Westron
50/1.9 Westagon
50/1.9 Westromat
50/2.0 Westagon:這顆外觀非常漂亮,成像非常銳利,可惜沒有A/M開關。
50/2.8 Westanar:這顆也是外觀一流,但實際上只是普通天塞。
50/2.8 Iscotar
50/3.5 Westanar
80/2.8 Isconar
85/2.8 Westanar
85/4.0 Isconar
90/1.9 Iscaron
100/4.5 Isconar:超冷調的鏡頭,長相非常怪異,很像電影鏡。
135/2.8 Tele-Iscaron
135/3.5 Tele-Westanar
135/4.0 Isconar
150/4.5 Westanar
180/2.8 Iscaron
180/4.5 Westanar
400/4.5 Westanarr
終於到御三家的 Schacht 了,這家光學廠是由 Albert Schacht
先生所創,但一定要強調,這間公司跟世界最強玻璃廠 Schott,一點關係也沒有,買鏡時千萬別被人誤導。總的來說,Schacht
鏡頭的特性是色彩爆濃,反差超大,喜愛濃郁發色跟銳利的朋友,一定會很欣賞。Schacht
鏡頭的散景也不差,拍出來的照片有很特殊的風格,算是自成一系。Schacht 鏡頭中,最有名的算是微距跟人像鏡頭了。不過 Schacht
鏡頭的鏡筒似乎不耐操,一般看到的品相都很殘破,所以只要鏡片完好,就已經算是值得收的。
Schacht 鏡頭如下:
35mm f2.8 Travegon:常見的廣角鏡,不是太貴。
Travenar:非常銳利的廣角鏡,全開已經爆銳。
35mm f3.5 Travegon:上面那顆的前身,白銀頭,超級銳利。
50mm f1.8 Travelon:異常稀有的標頭,沒玩過。
50mm f2.8 Travenar:就是天塞,Schacht最便宜的頭。
50mm f2.8 Macro-Travenar:這玩意就貴了,成像很好的天塞微距。
85mm f2.8 Travenar:天塞結構人像鏡,海灣從沒出現過。
Travenar:Schacht最紅的鏡頭之一,色彩控制很好的人像鏡,出現頻率不小,但不便宜。
100mm f3.3 Travegar
(長):Schacht發神經把同一顆鏡頭設計成兩支,長的這支最近對焦90cm,但擁有人像鏡的所有特點。
100mm f3.3 Travegar (短):短的這顆可以從鏡筒拆出,雖然沒有Macro字樣,但卻是一支百微,算是 M42
裡面最好的微距頭之一。
135mm f3.5 Travenar:長焦鏡,銳利,散景好。
135mm f4.5 Travegon:上面那支的前身,沒用過。
135mm f4.5 Albinar:早期的長焦鏡,可能是試作型。白銀頭,單層鍍膜,全開已經相當銳利。
200mm f4 Tele-Travelon:長砲,很少出現。
Steinheil 是一間 19
世紀初期便存在的光學大廠,對岸喜歡叫他「海爾」。最輝煌的時候,連蔡司和徠卡都要敬他三分。可惜在二次大戰時經過戰火的摧殘,於戰後無法獲得振作的契機,最後於
1970 年代末期結束其大起大落的一生。M42 的這批鏡頭,可說是 Steinheil
為了翻本,傾全公司之力所打造出的最好鏡頭。早期的白銀鏡頭更是精緻,一出現便會有大批人搶。後期的黑鐵斑馬鏡也很優秀,但是似乎沒有白銀鏡那麼好。Steinheil
最大的特色,便是每顆鏡頭都不惜血本,用上最好的玻璃材料,因此雖然結構簡單,也沒有多層鍍膜,但出來的色彩非常迷人,特別是藍色。成像通透細膩,弱光暗部有劇毒。一般來說反差偏高,抗耀普遍較差。
Steinheil 自己也知道,使用最頂級玻璃的鏡頭成本非常高,推出來的產品可能賣不好。所以 Steinheil
推出兩個系列,Q 開頭的為最高級材料,C 開頭的則為 cost down 版本。另外,Steinheil
所出的餅乾鏡系列,成像也都非常驚人。
Steinheil C 系列鏡頭如下:
35mm f4.5 Culmigon:類似 Schneider Radiogon 的簡單結構,晴天頭,色彩很好,很銳利。
35mm f3.5 Culmigon:上面那顆的後期版,其實沒有太大差別。
40mm f3.5 Cassaron:白銀餅乾鏡,變種 Triplet 結構,M42 40mm
裡面唯一可以跟東蔡那顆最強天塞拼的鏡頭。
50mm f2.8 Cassaron:黑鐵天塞鏡頭,成像略遜其他白銀版。
50mm f2.8 Cassarit:變種天塞,最常見的一顆 Steinheil 鏡頭,成像絕對不差。
50mm f2.8 Cassar S:白銀餅乾變種 Triplet,算是 Steinheil 這一大堆 50/2.8
裡面最好的,不過差異也不大。
50mm f2.8 Culminar:另一個變種天塞結構。
Culminon:Biotar 結構的人像鏡,非常稀有,非常貴。其實應該算是 Q
系列,但不知道為什麼用 C 開頭。
85mm f2.8 Culminar:變種天塞版的人像鏡,也是爆貴。
100mm f3.5 Cassarit:變種天塞中焦,滿常見的。
105mm f4.5 Cassar:上面那顆的前身,Triplet 結構。
105mm f3.8 Cassar:Triplet 結構,前半截可以拆下來接皮腔。
135mm f4.5 Culminar:變種天塞長焦,前半截也可以拆下來接皮腔。
135mm f4.5 Cassarit:跟上面那顆一樣,只是頭拆下來以後,接的是萊卡接環。
Steinheil Q 系列鏡頭如下:
Quinaron:極其稀有,至少能排進 M42 前五的廣角鏡,戰平東蔡 Flektogon 絕無問題。
55mm f1.9 Quinon:M42
最強標頭之一,也是小弟非常肖想的鏡頭。幾乎沒有缺點,白銀的比黑鐵的略好。
100mm f3.5 Quinar:Sonnar 結構人像鏡,絕對好物,價格飛天。
135mm f2.8
Quinar:非常重的長焦,做工很扎實,M42 最強 135
mm之一。小弟沒用過,但是某熊竟然有,令人不悅。
135mm f3.5 Quinar:上面那顆的輕量版,成像差不多,但是最近對焦變的爆遠。
200mm f4.5 Tele-Quinar:更笨重的鏡頭。
300mm f4.5 Tele-Quinar:超笨重的鏡頭。
Q 系列產量不大,加上成像異常的好,所以又貴又難買。小弟一顆 Q 系列的都沒有,想看測試照,請洽熊爺。
小弟最愛的 Schneider-Kreuznach,中文為信乃達,到現在為止,仍然是世界級的光學巨人。雖然台灣很多人沒聽過,但
Schneider 的光學實力,絕對能和蔡司、徠卡平起平坐。而在 M42 的時代,Schneider
更是憑藉其優異的光學研發能力,在全世界大放異彩,成為西德鏡頭的高級鏡代表。Schneider
最強的是層次感,高光暗部無一不精,每顆鏡頭的細節捕捉都能讓人大開眼界。散景方面,Schneider
鏡頭散景並不奶油,也不是雜亂的二線性散景,而是一種「凝而不化」的剛性表現手法。Schneider 鏡頭共有 4
個時期,不過光學表現大同小異,只是外觀差異很大,大家看喜好收吧。第一時期是無段式光圈斑馬鏡,因為年代久遠,品相一般不是太好。
第二時期則是開發給西德 Wirgin Edixa 相機的特殊斑馬鏡,這是小弟最愛的版本,產量也豐富。光圈頂針是滾輪式設計,A/M
開關是精緻的鋼珠頭,景深表尺更是特別,總之就像個藝術品。
第三時期則是全黑鏡身,包覆一層皮革,手感更好,看來更為高級洗練,但少了之前的那些高科技特色。第四時期則是把外觀改為圓弧型,體積大為縮小,幾乎成為餅乾鏡,不過同時對焦環變得很窄。
Schneider-Kreuznach 鏡頭大略如下:
28mm f4 Curtagon:全開解析度已經非常嚇人的怪物,高光捕捉極強,最近對焦
0.28m,全能廣角鏡。
35mm f2.8 C-Curtagon:外型像放大機鏡頭的小東西,但是很重。全 M42
鏡頭中最強遠景鏡,立體感跟解析度非常變態,不過最近對焦 1m,近景是廢的。
35mm f2.8 Curtagon:上面那顆的中近景強化版,正常外觀。最近對焦 0.3m,成像風格類似 28mm
那顆,但遠景和 C-Curtagon 沒得比。
35mm f4 PA-Curtagon:M42 Schneider 最貴也最稀有的鏡頭,是顆移軸鏡,沒摸過。
35mm f4 Radiogon:廣角鏡早期版本,看過一次,不貴,但沒用過。
40mm f4.5 Jsogon:稀有白銀餅乾鏡,天塞結構,超銳利。後玉玻璃突出,裝後蓋都有可能刮傷。
50mm f2.8 Xenar:M42 最強天塞之一,銳利度和細節都是頂級表現,色彩很驚人。
50mm f2.8 Laudar:稀有白銀餅乾頭,收藏價值比較高。
Xenon:超級全能標頭,色彩及層次感都是超水準。除了抗耀並不是最好以外,可以輕鬆應付所有拍攝環境。
Xenar:只存在於早期的人像鏡,異常的重,可能使用特殊玻璃。解析度非常高,層次感一流,色彩有一點點偏粉紅。
135mm f3.5 Tele-Xenar:有很強空間還原能力的長焦,除了色彩略淡,其餘不會輸給東蔡那支。
200mm f5.5 Tele-Xenar:太長的小弟不碰。
300mm f5.0 Tele-Xenar:真夠長的 …
360mm f5.5 Tele-Xenar:實在太長了 …
很多族友都想知道 M42
最強鏡頭是哪幾顆,就在這邊一次滿足大家吧。(文太長,所以分兩段)1756年,奧地利維也納出現了一間光學公司,就是世界知名的
Voigtlander(福倫達)。其後的 200 年間,Voigtlander
的名號響遍全世界,完全是君臨天下的姿態。不過隨著時光推進,帝王也開始殞落,但仍不減其霸氣。1960 年代,Voigtlander
決定孤注一擲,賭上 200 年的驕傲,推出一套最強相機。但那個年代群雄並起,日本光學已經抬頭,Voigtlander
無力再開新戰線。於是找來另一位西德光學界泰鬥 Zeiss Ikon 合作,同時還有 Zeiss Ikon 最大的戰略夥伴
1966 年,Voigtlander 、Zeiss Ikon、Rollei
三位當世最強的光學巨人,合作推出了頂級相機「Icarex」。有些人說 Icarex 是 Zeiss Ikon Contaflex
的後繼,其實不是,因為 Icarex 是 Voigtlander 主導的開發計劃。Icarex 的鏡頭雖然打上 Carl Zeiss
的名稱,但卻結合了 Voigtlander 長達 200 年屹立不搖的造鏡工藝、Zeiss Ikon 最頂級的玻璃胚和光學設計、還有
Rollei 的機械工程技術,更使用了電腦進行精密計算,可謂是當代最高的光學藝術品。更重要的是,三家光學名門以蔡司 T
鍍膜為基礎,合力開發出更勝 T 鍍膜的鍍膜技術,也就是未來的 Rollei HFT 鍍膜。這批 Icarex
鏡頭,便是搭載了新型的實驗性鍍膜。Icarex 相機主要是 BM 插刀式卡口,不過隨後被迫與市場妥協,於 1969 年推出另一套主流
M42 的 TM 卡口,不過數量很少。而 BM
卡口要改口有巨大難度,因為內鏡筒及一些機械零件,使用了高硬度的純鋼,因此動手術時非常困難,也因此 BM 卡口與 TM 卡口的鏡頭,存在
2 至 3 倍的價差。1970 年,Voigtlander 因為經營不善,併入 Zeiss Ikon。而在 1972 年,Zeiss
Ikon 也退出舞台,整個 Icarex 系統,便由 Rollei 接手,成為 Rollei 新加坡廠生產的 Voigtlander
VSL1 系統。這時鏡頭的結構也產生巨大改變,並實裝正式的 HFT 鍍膜。
Icarex TM 鏡頭只推出了 5 顆(BM 版本多 3 顆),但是顆顆精彩。(某熊竟然又有,令人髮指)25mm f4
Distagon:可以橫掃各大廣角鏡的魔王,目前二手價格比 Contax Distagon 25mm,還有 Distagon T*
25mm 還要貴至少 50%,海灣一出現一定全世界瘋狂搶奪,實力完全不用多說。35mm f3.4
Skoparex:Voigtlander 最令人稱道的「眾神的珠戒」結構,配上實驗性 HFT 鍍膜,以及蔡司退火 2
年的頂級玻璃,成像比原本的珠戒還要好。光是全開的邊角畫質,已經不是東蔡最強的 Flektogon 35mm 可比。50mm f2.8
Tessar:M42 最強天塞,成像品質幾乎是 Planar 水準,擁有剃刀般的銳度。用過 Tessar
結構感到失望的朋友,試試這顆鏡頭,保證能體會到「百年鷹眼」可怕的地方。50mm f1.8
Ultron:空前絕後的非對稱內凹式高斯結構,正五角光圈,人類光學歷史上僅此一顆。成像品質極為恐怖,散景二線性非常低,全開比別的標頭縮光圈還好,是
M42 中坐二望一的標頭之王。135mm f4 Dynarex:古老的 Voigtlander 變種 Tele-Tessar
結構長焦,但是用上最好的玻璃及鍍膜,成像可以巴掉絕大多數的 Sonnar 結構 135mm 長焦鏡頭。
隨後進入 Rollei 時代,鏡頭選擇變多,結構也改了,每顆都是當代最強鏡。
25mm f2.8 Color-Skoparex: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 25mm f2.8 Distagon,成像絕對比環保玻璃的
ZS 細膩。35mm f2.8 Color-Skoparex:也變成 Distagon 結構,跟珠戒的實力在伯仲之間,可以並列最強
35mm,面對後來的多顆 35mm 銘鏡也毫不遜色。
50mm f1.4 Nokton:看名字也知道是什麼鬼,成像之好,絕非現代那些超大光圈的噱頭鏡可比。50mm f1.8
Color-Ultron:本體是 50mm f1.8
Planar,這顆有多威不需要多解釋,成像和前身那個傳說中的內凹鏡不相上下。85mm f2.8 Color-Dynarex:超強
Sonnar 結構人像鏡,實力據說強過 Cosina 代工的那顆 F2.0 …135mm f4 Color-Dynarex:原本的
Tele-Tessar 結構已經名滿天下,現在升級為 Sonnar 結構,大家可以想像其實力 …200mm f4
Color-Dynarex:超長焦不在討論範圍。
小弟沒收任何 Rollei 版的鏡頭,只摸過 Icarex
版。我只能說,這些根本是藝術品,那個造工和外型,完全適合放在櫃子裡欣賞,不會想拿出去用。不過這批鏡頭脾氣很大,有 Schneider
那種對色溫及測光要求非常嚴格的壞毛病,要拍好並不容易。Icarex 鏡頭的成像特色,給小弟的感覺是「珠圓玉潤」,細節和解析度完全是
等級,色彩濃郁度直追東德蔡司,但更為純淨高貴。這幾顆絕對可以拿來跟現代鏡拼高下,收了任何一顆鏡,其他品牌的同焦段鏡頭大概也不用買了。
有族友詢問 Vivitar 的 M42 鏡頭,小弟在這裡說明一下。 Vivitar
本身並沒有鏡頭工廠,都是靠別人代工的。1990 年曾換過老闆,整個編號系統換過,比較難查證。1990 年前的鏡頭倒是可以追查如果是
1990 年之前的 Vivitar 老鏡,頭兩位數就是代工廠(除非是 6 跟 9
開頭,那只有一位數)。第三位數是年份,但具體怎麼解讀小弟不明。四跟五個位數則是生產月份,之後是流水號。
----------------------------------------------------------------------------
日本鏡頭介绍:
說到M42的日本鏡頭,基本上是眼花瞭亂,因為品牌實在太多。不過嚴格來說,日本鏡可粗略分為兩大派系,分別是旭光學派,還有富岡光學派。
旭光學就是現在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收攤的Pentax(已经被理光收摊了),不過在當時可是唯一能和德國鏡頭平起平坐的日本首席光學廠。當年的大姑媽鏡頭世界知名,造工一流,用料不惜血本,成像獨樹一格,現在還是有很多人搶著收。旭光學的鏡頭太多,所以晚一點會專文介紹。
至於另一間富岡光學Tomioka,本身並不是一個品牌,而是個大型光學代工廠,幫日本甚至許多德國品牌出鏡頭。德國兩大日本代工品牌Revuenon跟Beroflex,大多都是富岡光學派系的產品。
富岡光學派除了很稀少的本身品牌外,最大的旁支便是Mamiya跟Yashica這兩間公司了。這兩間公司的鏡頭也不少,下一篇再來談吧。
至於富岡光學的歷史,請大家自行google,還是談實用的鏡頭比較好。
富岡光學最令人津津樂道的,便是那3支非常優異的標頭。他們自己也曾出過很少量的標頭,以Tomioka
Tominon做為名稱,不過很難見到。
Tominon 50mm F2:最平價的鏡頭,代工的可能會改為F1.7或F1.8。
Tominon 55mm
F1.4:在那個年代,只要是這個結構,一定是富岡做的。這顆算是當年最出名的鏡頭,成像非常優異,絕對有德國水準。橫跨
超過10個品牌,很常見,不貴。
Tominon 55mm
F1.2:富岡光學集技術之大成的頂級鏡頭,到現在還是M42系統中數一數二昂貴的貨色。偶爾會見到,但價格非常貴,而且一堆人搶,小弟連摸都沒摸過。
那個年代是日本光學起飛的時期,一大堆光學廠都在做鏡頭。有些可能是好物,但也有不少地雷。小弟膽子小,不敢嚐試這些稀奇古怪的東西,請有經驗的大大來分享吧。
如果真的有興趣,小弟提供一些自認為比較值得注意的品牌:
三協光機(Komura):萊卡接環上有點名氣。
興和光器製作所(Kowa):後來跑去做望遠鏡跟電視鏡頭。
Kyoei:後來去做天體望遠鏡跟顯微鏡。
Orion精機:鏡頭品牌為Miranda或Soligor,不過聽說成像別抱太大期望。
日東光學製作所:市場上沒看過這家的鏡頭出現。
Olympus:別懷疑,他們有做M42鏡頭,也是Zuiko。成像很不錯,價格也很貴。
栗林寫真機械製作所(Petri):嘛,便宜,對得起價格。
Sigma:不用多介紹了,M42時期的鏡頭不會脫皮是亮點。
Tamron:也不需要介紹了。
Tokina:這也是大家都認識的。
祝福新年快乐 !!!
已投稿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佳能微单镜头 用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