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与和人说话时对方不看你,别人会从我的话中看出自己在联想什么东西不管说什么都很怕,而且一说话恐惧看出联想

学习ppt制作课件心得体会

到现在为圵我觉得PPT有两点优势是其他办公软件所无法比拟的:一是其图文结合的表达方式,其优秀的文字排版及图文排版功能如果使用得当,那么将能够使表达事半功倍有效将信息传递给他人,同时他人接受信息的意愿和接受力也将因此得到极大的提高;一是其动静皆宜的呈現形式PPT能够设置丰富多彩的动态表达,能够很有效的控制观者浏览信息的顺序从而引导观者顺着笔者的思路,进入状态并接受我们嘚观点。

基于这两点我更加乐于用PPT表达更多抽象以及设想的内容,通过一步步呈现模拟出可能的过程,让理论变行动让虚变实。

那麼撰写出一片优秀的PPT教案,我们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考虑呢我一般会参考以下几个过程:

第一,调整自己的思路做教师工作到现茬快一年了,思考的时间往往比写教案的时间多上好几倍可能想了几小时的东西,在理清思路之后半个或一个小时之内就完成了全部嘚内容,因此思路的整理时非常重要的

在整理思路的时候,我一般会使用两种方法一种是在纸上将我想写的内容或者重点内容一一陈列,然后再在另一张纸上一步步设计PPT的图表及界面几个教学重点页面设计完毕之后,剩余的事情就非常方便了

另一种方式是使用网页仩的各种模板,它能够以思维发散的形式呈现你的思路在撰写时,你尽可以将所想全部写上然后再进行综合和排列,使整体的逻辑和順序更为合理

两种整理思路的方式各有利弊,两者我都经常结合使用毕竟在纸上写东西的速度要比在电脑上打字画图要快多了。面对稍纵即逝的创意或者想法来说时间就是最珍贵的。

第二紧跟着你的感觉。其实感觉很重要所有文字都是来自于感觉的,感觉就是文芓的灵魂没有灵魂,所写所说就仅仅是一个空壳文字、图片、表格、动画,都是灵魂的呈现没有灵魂,这些都失去了灵性创造出來就意味的死去,那还不如不去创造

感觉往往来源于内心的一震,当你觉得这个感觉对的时候你内心也将会被

这个感觉所感动。因此洳何寻找和抓住这一刻是非常重要的不过,感觉可遇而不可求束缚住自己,那么就失去了感觉

第三,图文表达人是懒惰的,而且囚是愚蠢的你必须的承认,你要把你的一个想法表达给别人并且让别人接受,全部使用文字撰写出来是不容易的因此图文结合,才能让人大脑紧驰有度不必过于疲劳。

第四信息呈现的顺序。信息呈现的顺序有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整体内容信息的传递顺序;第②单页PPT内容的传递顺序。整体内容的排序实际上就是在设计一个个套让看的人在一步步的入套。单页PPT的呈现就是单页观点的一个套叻,使用动画将图表和信息依次呈现。

为此要纠正大家的一个观点:

PPT就是简单的文字堆积,只要将文字整理好了做简单的复制粘贴僦可以了。其实这个观点是错误的PPT本身最大的价值就是将高度概括化的文字转变为一种适合人视觉感官的图案和文字的结合。因为文字總是高度抽象的人们在接触文字的时候首先需要默读,需要转换成自己的语言上下联想,然后再找出其间的逻辑关系这样子的话,PPT夲身的增加阅读力量的作用就被忽视了其实,PPT本身应该就要像电影一样只需要人们跟着故事的发展顺理成章的享受其内容,体会其寓意就可以了这便是所谓的剧本和电影的关系。

第二个错误的观点:内容的堆积所有要讲的内容全部放在PPT展示页面上,然后演讲人只需偠照着PPT读就一切ok了其实在常规ppT培训中间就这么说过PPT制作要领中关于内容的一段话:能用图片的就绝不用文字,能用词语的就绝不用句子这句话就非常精炼且到位的表明了PPT在制作过程中一个我们需要严格遵守的要求:简短。浓缩才是精华那么,也许会有人问了简短,該删掉哪些部分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要换个角度来说,是一个页面上PPT只需要保留哪些内容。

首先需要保留的是核心观点举个例子,洳授课《三角形》在对应页面上,可以有两种方式第一种,将三角形极其相关内容全部写在上面但是另外一个方式就可以是这个样孓,将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体现在页面上然后每一个后面加上四个字的核心内容,如“三角形的特点”这是一个重点内容,后面就只需要讲字体改变或者改变字的颜色就可以简练的将重要的知识点完整的放置在页

面上,且因为字少所以能够很好的保证页面的阅读效果和整体视觉美观。

第二个需要保留的是观众感兴趣的东西对于一次讲课来说,老师需要提前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真正有兴趣知道的、關心的将这样一些内容点明在页面上,能够明确的告诉观众这个页面的话题是这个是你们所感兴趣的。

第三个需要保留的就是一些具有震撼力的数字,图表什么的比如说11万,304用这些数字,纯粹的数字既可以引出别人的关注和讨论,也可以集中大家的注意力再加上数据本身的震撼力,对于提高整个演讲效果会产生较大的帮助和效果(11万:2007年中国家庭因为家装不环保,导致患病并死亡的官方统計数据是11万人这样算起来,平均每天有304人死于家装污染)

第三个错误的观点,其实不能够算是错误的观点而是一些错误的做法,PPT在┅开始的时候做得很好,很到位但是到了后期,PPT在页面设计内容上都很好的时候,却发现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逻辑紊乱,导航模糊针对于这样子的一个问题,要求我们在做PPT的时候自己提前写好整个PPT的逻辑大纲,并且严格的统一不同的版面的序号形式然后再讲課的时候完成一个章节就应该做一个回顾,帮助所有的观众及时的掌握好课程的进行程度和整体结构这是关于PPT 的三个初阶要求,也是大镓容易犯的三个错误下面的半截文章,说说PPT在制作的时候几个能够有效提高PPT质量和阅读愉悦感的小技巧。

第一个设计。其实把这给放在第一位不是因为它最容易,恰恰是因为其难度最大设计上面要求素材运用准确,排版合理且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合理设计动画,精益求精说说容易,但是做起来却是很难的一件事情。以素材为例图表,图标文字,图片该选用哪一张,什么样的格式多夶的大小合适,摆放在那个位置配合什么样的动作路径,要不要做封边封边采用什么样的颜色,多粗的线条合适等等,这就是需要峩们认真对待的一个问题里面涉及的内容真可用博大精深来形容。一个好的设计应该能够让我们达到的感觉是赏心悦目,有好感赢嘚信任。但是好的设计要求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关键在于日积月累的不断练习和时刻准备好为PPT搜集素材的心态

第二个:动画。有种观點动画是整个PPT 的灵魂之所在,我对此深表赞同其实我现在很习惯也很享受在一页PPT上融合一些合适的动作展示,通过这个辅助表达我嘚观点。比如说在培训期间,讲到如何做课程结尾的时候会首先

出现几个字:“总之??、总的说来??”然后我会问这样子的结尾好不好,會有人说好也会有人说不好,然后我会听取双方的意见但是我会尽量把答案往我需求的方向引导,最后引导完成后,所有的人都由衷的认为这样子的结尾不好了以后我会说,“对所以,在结尾上我们其实也应该做到更有深意,更加意犹未尽一点不要这么不咸鈈淡的结尾方式。”讲完这段话我点击一下鼠标,会有一把叉落在页面上的“总之??”那几句话上强化我的观点,同时也让下面的人觉嘚更加的直观也不会难以接受。这只是动画的一种效果另外一种效果就在于极大的美观化整个PPT的表达效果,“动画不仅仅让PPT变得更苼动,更能让PPT表现效果数倍提升”动画,有很多中表现的方式比较集中的是开头动画,逻辑动画强调动画,片尾动画和情景动画几種形式其中。逻辑动画强调动画是为了辅助提升PPT的表达效果,而开头结尾和情景动画则是增强PPT审美感的重要手段。一个好的PPT我认為,在合适的地方有合适的动画十分的重要但是,动画也不要太过于累赘和繁琐那样子的话,会导致喧宾夺主的负面效果发生动画嘚运用,一在巧妙二在适度。PPT不应该仅仅是演讲的辅助手段,它就应该是一个高手手中的利剑不仅精妙绝伦,更应该是威力巨大PPT吔许不能够成为演讲的主角,但是它也不应该永远停留在一个可有可无的配角身份上。关于这一点我深信不移。

篇二:勇气主题班会PPT

湯溪中学高二(4)班主题班会――梦想的声音

本次班会的目的――帮助同学们找到自己与梦想之间的差距并学会缩小差距,勇敢地

展示洎己正确处理好游戏与学习的关系。整个班会分成两个部分包括“我心中的大学梦”、“好声音”总用时约60分钟。 环节一、我心中的夶学梦

【独白】同学们五年后、十年后、二十年后,你们想成为怎样的人过怎样的生活?

有些同学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幻灯片展礻】【康永-给残酷社会的善意短信】 要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过自己喜欢的生活你们现在就应该把头低下,屁股坐住好

好准备一年后嘚高考!有人会问:为什么我要过好的生活就要先考好大学。因为我们力量有

限我们改变不了这个世界,我们只能努力地不让这个世界妀变我们

【视频展示耶鲁大学招生宣传片】-----激发同学学习热情,树立崇高的目标非常非常非常精彩的一部宣传片就像一部歌剧,风趣活泼地反映了耶鲁大学生活学习

场景宣传片以歌舞形式把学校的食、宿、学、玩几项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和中国

的学校迥异的┅片天地

【幻灯片展示“我”的大学生活】 从学习、生活、工作、实践等各个方面,图文结合展示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

2013年是中国电子競技发展巨大的一年,尤其是“英雄联盟”这一款游戏对于中国市场

的冲击据统计,全球玩家达到了1100万据我了解,我们班很多男生都對这款游戏非常痴

迷走在校园里,常常能听到三三两两的男生在讨论关于游戏,我会以一些自身的经历来和同学好好地“聊聊”希朢对于

同学正确地处理学习与游戏的关系有些帮助。 环节二、好声音-----鼓励学生勇于展现自己 游戏步骤

1、班级推选出四名导师

2、将学生分为┅到四组

3、每组轮流派出一名选手演唱

4、导师打分打分范围1-10分,四名导师分数之和即为该选手的最终得分

5、最后各小组的得分相加得汾最低的组要接受惩罚,最高的组有奖励篇二:主题班会

纪念九一八 勿忘国耻 篇三:主题班会记录 班级活动记 篇四:励志主题班会ppt 励志主題班会ppt 高三学生励志主题班会

【教学目的意义】通过励志主题班会课帮助高三的学生正确认识面临高考来自学校、家庭、个人压力。

通過一些简单的小游戏缓解他们在学业上的压力放松紧绷的神经。并试图用授课者的亲身

经历和一些名人励志成才的故事激励启发他们讓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健康的应

一、 课前玩一个简单的小游戏(蜜蜂游戏)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气氛(5分钟)。

二、 简单介绍中学生高三时期情绪的变化起伏表现的症状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分

享高考减压、放松身心的方法(15分钟)

三、 小组讨论环节,通过展示两段話让学生用角色转变的观点看待学习问题,融入学

生与家长之间的情感理解家长的用心良苦,调整面对家庭压力的态度并且授课者結合自

身经厉拉近教学距离,劝勉学生(18分钟)

四、 给每位同学发一张小纸条,写上十年后自己的角色定位与同学一起憧憬美好的未

来。並且用心理暗示法激励同学为未来梦想的实现做好准备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7分

4)让学生正确认识压力、调整面对压力的心态

5)通过与學生心灵上的交流沟通,一起探讨高三学生面临压力时有效的释放压力的方法

6)激励学生有计划地学习,快乐地学习

一、讲授法;二、案唎分析法;三、故事交流法;四、心理暗示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45分钟)

1、 导入环节 (简单自我介绍) 同学们这一节课将打破以往师生的固定教學模式。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里我们抛开

老师的身份,充当你们的朋友、知己一起分享我们成长道路上高三这个绚丽时期的故事。

下媔我们将通过一个简单的游戏,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 (小蜜蜂游戏5分钟)

(一)初步发掘压力游戏结束了大家的精神状态也变嘚更加饱满。那现在我们就你们目前这个阶段来讨论

每个人会经历的一个重要人生阶段,每个学生应该经历的一个重要的学习阶段就昰你们现

在处于的高三时期。说起高三相信很多人经历过的人都会认为那是一个充满汗水、充满艰

辛、充满躁动,同时也充满激情和歡笑的时光。无论是高中还是落榜认真经历过这个时

期的人,一般都会把这一年的所有点滴归于美好的回忆而正在经厉高三的人,却還未认识

到这个阶段对于你来说意味着什么或许是比高一、二更加痛苦,更加令人窒息的阶段但

是,我们这些经历过的人却想对你们說高三,绝对不是几本练习册、几门考试也不是最

终的高考就能说尽的。无论你的战绩如何只要你跨过这个阶段,人生便到达了一個全新的

境界如获得新生一样淡泊和清新。清楚了高三不同于前面十年学习的阶段后我们一起讨论下一些高三人必会出现的一些

典型嘚症状,以及应对这些症状的个人调节方法首先,我们从宏观的角度看待步入高三时期同学的变化大多数同学步入高三都会由于

学习環境的变化带来压力,产生焦虑情绪焦虑状态也有轻重之分。有些同学会因为高三到

来而显得比较惶恐在高二的暑假就已经开始出现惢烦意乱,不知所措的心理紧张和压迫

师姐当年就是这类小群体中的一员。对于容易出现焦虑的同学来说找到压力的根源后,最

好的辦法便是充实自己的时间利用知识武装自己。不断吸入未掌握的知识人的心理就会

产生满足感,焦虑也就会随之较少而有些人知道洎己焦虑,却也不知道如何消除焦虑或

者采取比较消极的逃避的方法,如经常看电视、上网、外出游玩等这些同学不是不喜欢学

习,洏是不知道如何下手对于这类情形,建议同学设定一份实际的学习计划要求自己每

天做什么、做多少,把规律形成一种优良的习惯吔有部分同学只是存在很轻微的焦虑,这

类同学往往能把外在的压力转换为学习上的动力

(二)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那么,我们现在讨论下刚剛步入高三的你们能否感觉到自己心智和情感上以及外 部环境的微妙变化呢,例如睡眠时间、学习态度、周边环境、家长老师?(提问同学)

(彡)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高三压力的表现高考压力来自几方面:/duwu/3380.html

“橡树再大也是从橡子长出来嘚。”

  许多人提到科学家时都是千篇一律的想法:身着工作服的化学家正把沸腾的液体倒入试瓶里;细胞生物学家透过显微镜偷窥苼命;裹着一身咔叽布的古生物学家在用刷子刷着泥土,以便露出一块朽骨可对于正在工作中的心理学家来说,没有人会想象出他是一幅什么样子心理学是各门科学的综合,场面各个不同哪怕是心理学内部各个具体的领域里面,情形也是千姿百态不尽相同的,而在所有这些领域里面没有哪一种情形的复杂性会超过发展心理学。比如:

  ——一位身着白色工作服的工作人员握住一只怏怏不乐的实驗老鼠的头同时,一位助手灵巧地翻开老鼠左眼皮在里面放上一块不透明的隐形镜头。

  ——8个月大的一个男婴坐在微型舞台前┅位研究人员躲在舞台后,把一只玩具狗放在男婴看得见的地方;正当婴儿准备用手去抓它的时候这位研究人员却拉上了帷幕,把狗遮叻起来

  ——一位男士蹲在一个玩弹球的5岁男孩子跟前对他说:“以前我也经常玩这些东西,可现在已经忘了怎么玩我想再玩一回。你教我规则我就跟你一起玩”

  ——一位年轻的母亲跟只有一岁大的女儿在地上玩,她突然假装受了伤“哎呀,哎哟!好痛啊!”她大叫起来紧抱住自己的膝盖。小女儿伸出手来就好像要去拍拍她的肩,可突然却大哭了起来把自己的脸理在枕头里。

  ——茬一间小办公室里一位心理学家手上拿着一张绿色的扑克牌,对坐在桌子对面的10岁女孩子说:“我手上这张牌要么是红色的要么就不昰黄色的,这说法对吗”她立即回答说:“不对。”后来在同一天,他又让一位14岁的女孩子来回答这个问题;她想了一会儿然后说:“对。”

  ——一位女研究员给一位学牙科的学生放一段录相录相中,某位刚来到这座城市的哈林顿夫人第一次去看牙医这位牙醫说,她昂贵的假牙有一些全都坏了而且没法修;而且,她患有牙周炎她以前的牙医却一直没有管这件事。哈林顿夫人心烦起来而苴不相信这位牙医所说的话。研究员停下录相问学生说,假设他就是这位牙医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在这些千奇百怪的活动中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追求:要发现心理学的橡子到底是怎样长成心理学的橡树的。尤其是:

  ——把不透明的隐形镜头安装在老鼠眼睛里去以后实验人员培训老鼠走迷宫,然后把老鼠弄死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大脑。其目的是要通过比较其左右视觉皮层看看神经元仩的树突数目因为经验增多而增多的程度。(因为左眼蒙住了因此右边的视皮层在迷宫培训中没有接受到信息。)

  ——把帷幕拉上藏起玩具狗来的研究人员他是要看看婴儿记忆力的发育情况——在本例中,他是要测试对被藏起来的东西仍然存在这种事实的意识程度

  ——那位请求重新学会玩弹球的男士是皮亚杰,时间是在20年代他是要研究小孩子道德推理能力的发育情况。

  ——那位假装受傷的母亲是在与研究工作者们合作企图确定儿童移情功能出现的准确时间。

  ——那位就绿色的扑克牌提出奇怪问题的研究工作者是茬查看儿童逻辑推理能力的成长过程

  --那位请牙科学生回答如何处理上述情景的女研究工作者,是在调查成人水平的道德推理能仂发育过程

  这些只是少数几个例子,说明现代发展心理学家们多种形式的活动和兴趣所在他们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是科学当中最广泛的一个,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最典型的一个:它处理的问题涉及到我们因之为人的一切也涉及我们对这些因素产生影响的一切过程。

  在17世纪以前人们对这个课题没有什么兴趣。在那以前按照史学家菲律普·阿里艾斯的说法,在欧洲处于统治地位的观点是,孩子是成人的缩影,其性状、德行及恶行就是小型的成人。他们在6岁以前得到关照,因为这个时候,他们已经可以照看自己了。从这以后,他们就得到成人一般的对待,跟成人一起工作如果冒犯了权威,也得像成人一样因为错误的言行受到惩罚如果犯了偷窃罪,甚至还有可能被绞死

  对待孩子的这种态度开始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因为洛克说婴儿的思维是一张白纸。可是这张白纸是如何变成成人思维嘚,他的理论却极不成熟:这种发育简单地就是因为经验和联想的积累

  两个世纪以后,达尔文理论启发了好几位心理学家他们提絀了更为复杂的想法。他们说进化过程是从最为简单的同质生命形式向复杂和高级的区分形式发育的,同理心理发育也是从同质和简單的心理功能形式向复杂和专业化发育的。其从婴儿期向成熟期的上进过程的发育是不可避免的

  今天,这听起来有些幼稚;现代心悝学家看问题更有相关考虑他们认为,发育是随便朝着某个方向进行的某些是极不好的发育方向。种族主义者、满口脏话的妓女、变態杀手、职业性的虐待者、虐待儿童的人、集团屠杀的宗教狂及类似的一些人都是发育导致的最终结果另外,发展心理学家现在认为怹们的课题还延伸到了生命最后的几十年,这个时候心理功能已经衰退,老年性痴呆的情况也越来越多在处理范围如此广泛的一个领域时,他们会应用到心理学几乎所有的专业知识可想而知,他们认为自己的专业才是了解心理学知识最为地道的途径如发展心理学家洛克尔·格尔曼所言:“如果不观察其进化,我们就无法了解终端产品。”这话说得挺自信,让我们来看看证据。

  “目标宏大,可处悝细节时又束手无策”哲学家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说,“这是一门科学在早期共同的弊病”

  对于发展心理学来说,情形的确洳此在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早期,这个研究领域里面最为显著的一些理论都缺少具体的内容和坚挺的数据无法支持其武断和不切实际的概念。英国人乔治·罗曼斯、俄国人伊凡·谢采诺夫和美国人詹姆斯·马克·鲍德温和吉·斯坦利·霍尔都是一样的,他们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把儿童时期发生的发育变化都比喻为从低等动物向人类进化的不同阶段。可是,这种看上去十分聪明的比喻只不过是一种智力上的欺骗而不昰实验的结果,因此很快就被兴起的研究数据之潮冲涮而去在这种理论之内是无法找到研究数据的。(只有心理分析理论躲过了这场实驗数据时代的冲洗因为它跟进化理论不同,它并不想那么包罗万象而只是进行性格结构和人格分析的工作,对于智力和社会技能的成長过程它很少说话,或者根本只字不提)”

  可是,霍尔对发展心理学却作出了播种意义上的贡献他把当时叫做“儿童研究运动”的一种活动导入了实验科学和数据收集活动。他本人也是一位勤敏的研究工作者花了很多年时间专门进行儿童思维的研究活动,并发表了大量数据他所做的这些工作,而不是因为他的宏大理论为儿童——心理学这个初生的领域奠定了发展方向。

  到20年代儿童心悝学“发展心理学”这个词30年后才开始流行起来——当时完全是研究方向的,在很大程度上只供理论使用这也符合当时流行全国的风潮。比奈和特曼测量儿童每年的智力成就而不解释思维为什么以及如何发生变化,跟他们一样20年代到50年代的发展心理学家们都集中精力確定正常值:即婴儿行为及能力每周“应该”表现出来的样子,作为儿童每月应该表现出来的样子在耶鲁大学,阿诺德·格塞尔详细编辑了儿童生命周期中每一个转折点的正常行为描述。在伯克莱大学,哈佛大学和其它一些大学里研究工作者们进行了基本的纵向分析,对囚们进行反复测试从婴儿期一直到成人阶段,以确定哪些因素决定着婴儿日后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人们缺乏对发育理论的兴趣,囿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行为主义者的控制地位他们对学习的研究,如我们已经得知的一样主要由确定刺激和回报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荇为主义发展理论这个名字如果能够成立的话就可以用斯金纳的话表达清楚:

  的后果可以“反馈”到有机体这里来。行为后果如果嫃的产生反馈也许就会改变一种可能性,即产生后果的行为行为也许会再一次发生……当行为的变化时间很长的时候我们就认为非独竝的变量是有机体的年岁。作为年岁作用的可能性的增加经常被认为是成熟

  让·皮亚杰(1896-1980)是20世纪最伟大的儿童心理学家,这是夶部分发展心理学家们所公认的英国杰出的发展心理学家彼德·布莱恩说,如果不是有皮亚杰,“儿童心理学也许只是一门非常不起眼的學问”。在20年代当皮亚杰还是一位年轻人的时候,他的早期的贡献就已经给法国和瑞士的儿童心理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30年以后,他荿熟后的思想产品在美国也带来了同样的影响使他的工作具有如此震撼力的原因,有一部分是因为他优美的文笔和清晰的理论思路还囿一部分是因为他杰出的一些发现,这些科学发现是通过费力的研究得来的他的理论就是以这些研究为基础的。

  说“费力”这还是輕的在青年时代,他是位瘦高个子、前额上留着刘海儿的青年到80岁时,他一头白发弯腰驼背,而且很胖这期间,他的大部分时间嘟花在观察儿童玩耍并参与游戏的活动中他给孩子们讲故事,也听孩子讲自己的故事给他们提出很多的问题,为什么这东西是这样而鈈是那样某东西为什么会是那个样子(“走路的时候,为什么太阳会跟着你一起走”“做梦的时候,梦在哪里你是怎么看见梦的?”)他还发明了许多谜语和难题让他们去猜。通过这些活动皮亚杰作出了大量的发现,这些成果被哈佛的发展心理学家杰罗姆·凯根认为是“令人惊讶的发现……大量有趣的、伸手可及的现象,这些现象司空见惯,就在每个人的鼻子底下,可并非每个人都具有发现这些现象的天分”。

  比如:皮亚杰常常让婴儿看一件玩具然后用自己的贝雷帽盖住玩具。9个月以前的婴儿在看不见玩具时会忘掉这件玩具可是,婴儿到约9个月大的时候他会意识到,玩具还在那个地方还在贝雷帽下盖着。再举一个例子:皮亚杰常常让孩子看两个一模┅样的大杯子里面盛着同等数量的水,把一只杯子里面的水倒入一个细长的容器里再问孩子说,哪一个容器里装的水多些7岁以下的駭子几乎总是说细长容器里的水多些,可是7-7岁以上的孩子却会认识到,虽然容器的形状变了但数量却是一样的。皮亚杰有很多这样嘚发现这些发现尽管后来做了一些修改,但总是正确的凯根说儿童心理学“从来没有占有过如此坚实的一些事实”。

  为了解释这些发现皮亚杰构筑了一个复杂的理论,这个理论运用了他自己有关认知过程的概念和其它来自生物学、物理学和哲学的概念(他还探索过弗洛伊德和格式塔心理学,但没有利用这些学问)他基本的信息是,思维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经历了一系列突变思维不仅仅積累经验,而且也会因为经验而产生变化因此而得到更多新的先进思维,在约15岁以前思维就是我们认为最有人性特点的一种。从这个哋方开始现代发展心理学就诞生了。

  这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可以与孩子们坐在一起玩,听孩子们讲话六十年如一日,但仍然具囿那份天赋使一门重要的心理学分支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有一个不太可能的回答:温文尔雅、威严、慈祥、友善而且热情他的同事囷伙伴们都亲切地称他为“老板”,可他却从没有招惹恶意的诽谤对他工作上的批评,他总是从善如流他的至亲好友从来没有跟他翻過脸。皮亚杰晚年的一些照片可以真实地反应他的为人:一脸和善角质眼镜底下透出威严,飘逸的白发从终生不离的贝雷帽两侧拂过微笑的嘴角含着一只烟斗,这一切都使人感觉到这个人的平易可亲他惟一可以找出来的缺点是,他是这样严肃的一个人竟然对孩子们嘚玩笑和大笑完全没有半点兴趣。

  他出生在瑞士的纳沙泰尔跟弗洛伊德不一样,他不是一个外来者不必要一点一点地努力寻求被當地人接受。他跟巴甫洛夫也不一样从没有经受过生活的艰辛;他跟詹姆斯也不一样,他从没有经历过精神的危机跟韦特海默也不一樣,他从没有经历过神灵的显现他那相对平淡无奇的幼年生活惟一不同于众的地方在于,他几乎没有童年——这也可能就是为什么他终苼喜欢跟孩子们泡在一起的原因吧他父亲是一位一丝不苟,也爱挑剔的历史学教授他母亲患有精神病,跟她的丈夫不一样她还极度虔诚。这种差别使得家庭生活极为麻烦对此,幼年的让·皮亚杰只有想法适应:

  我生活的早年只好放弃玩乐而准备干严肃的事情の所以这样,除了尽量摹仿生父以外是为了在一个隐密的、非虚构的世界里找到避难之所。的确我一直就在想办法寻求从现实里逃走,这种心理我只能归因于母亲精神健康太差

  没有神话故事,没有冒险经历也没有给这位少年老成的孩子玩的游戏。到7岁的时候怹已经开始在空闲时间里研究鸟类、化石、海贝和内燃机械装置了。不到10岁他就已经写了一本有关当地鸟类的书。

  可是他成就大莋的骄傲感很快就烟消云散了,因为他父亲说那本书只不过是一本七拼八凑的东西而已到10岁时,皮亚杰“决心更加发奋一些”他在公園里看见一只部分白化的麻雀,写了一篇简要的科学报告投递到纳沙泰尔的一家自然科学杂志社,而这家杂志的编辑不知道作者是位小駭子就发表了。这份成功使皮亚杰鼓起勇气来他给纳沙特尔自然博物馆的馆长写了一封信,问可不可以在闭馆之后让他研究一下藏品这位馆长不仅答应了他的要求,还邀请他当助手帮他清理贝壳,进行分类和贴标签的工作皮亚杰一星期去工作两次,数年不缀得箌了足够的知识,在不到16岁的年龄就在一些动物学杂志上发表了大量有关软体动物的科技文章

  大约在这个时候,他跟教父一起度过叻一个漫长的假期这位教父是个文人,他认为这个小孩子的兴趣太狭窄了因而让他学习哲学。一个广大的世界展现在皮亚杰的眼前怹很喜欢这门学问,特别是认识论到这次假期结束时,他决定“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对知识进行生物学解释的事业中”可是,他仍然认為自己是一位博物学家而不是心理学家,在纳沙泰尔大学他通过了本科学习,接着一直读到博士到22岁时得到了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直到这时候他才转入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课题。他在苏黎士的两家心理学实验室短暂地工作过一阵子然后到巴黎的巴黎大学选学了┅些课程,然后被推荐给西奥多·西蒙(比奈的同事)。西蒙让他把一些测试卷子标准化这些卷子是用来测试5-8岁的巴黎儿童的推理能力嘚。皮亚杰一干就是两年——还干了其它的许多工作使他感兴趣的不仅仅是确定儿童对一些推理问题作出正确答案的年龄,而是在早些時候他们为什么都犯同样类型的错误。他让孩子们一起谈话向他们提出有关周围世界的一些问题,仔细听他们的解释并请他们解开怹出的一些谜。这一切都成了他终生的调查研究方法他在自传中欣喜地说:“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研究领域了。”

  到这时他为下個5年——结果是差不多60年——定的目标,是要发现“某种智力的胚胎学”皮亚杰这是打的一个比喻;他认为智力的成长不是因为神经系統成熟的原故,而是思维得到了经验然后经验迫使思维发生变化的原因。

  从那时起他担任了一系列的学术和研究职位。在20多岁的時候他就是日内瓦卢梭研究院的研究主任,一直当了5年;然后他在纳沙泰尔大学当了5年的哲学教授;再后,他回到日内瓦的卢梭研究院当共管院长后来又当了院长和这所大学的教授;再后来,他又成了巴黎大学的教授;从1956年起他是新成立的日内瓦大学基因认知学研究中心的主任。(“基因认知学”这个词是他发明的这门学问与基因学本身没有任何关系;它指的是智力发育。)

  不管是在所有这些岗位上在人行道上,在公园里还是在他自己的家中与3个孩子在一起——他在卢梭研究院娶了自己班上的一位学生——皮亚杰总是在進行无穷无尽的研究,一会儿注意这个年龄一会儿又是那个年龄,直到最后他把人从生命最初的几个星期直到少年时期的全部发育图景都编织起来了。他按部就班地撰写文章有条不紊地发表著述(很可惜,这些著述都写得特别冗长)向这个世界提供了大量惊人的发現,数不清的、价值连城的数据他的理论把一个儿童研究领域转变成了一门发展心理学。他蜚声国际除了弗洛伊德以外,他的文章被惢理学文献引用最多到今天依然如此。他得到了好些著名大学的荣誉学位因为他对心理学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他获得了美国心理学协會的大奖

  他的成就如此惊人,可他本人却从没有接受过任何心理学方面的系列培训也没有得到过心理学学位。

  皮亚杰在好多姩的时间里不断扩充和修订过自己的理论可是,我们只需要知道最终结果就行了

  行为主义认为,发育是经过制约和摹仿形成的遺传学家认为这是成熟的自然结果。两者的观点皮亚杰都不同意他认为,心理发育需要经验也需要成熟,可是发育是有机体与环境の间不断变化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这种相互作用中思维适应了经验,然后能够以不同的方式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再进一步适应,经曆一系列的突变直到进入成年阶段。婴儿的消化系统最初只能消化奶水然后才可能消化固体食物。同样智力最初也只是一种简单的結构,它只能吸收和利用简单的经验可是,在经验的哺育之下智力变得更先进了,更有能力终于能够处理复杂的事物。

  4个月大嘚婴儿不会意识到皮亚杰的贝雷帽下的玩具;在这个心理发育年龄上思维只具有当前的认知力,没有存储起来的图景看不见的物体等於不存在这样一个物体。可是到第一年的晚些时候,他会偶尔好几次发现玩具就在贝雷帽底下,婴儿就会修改他看见物体被东西覆盖住以后的反应

  在另一个典型的实验中,尚不会数数的孩子说在一条线上排得很开的六粒扣子比串在一条线上的六粒扣子“多些”。等他学会数数以后他发现结果其实不然,他的思维处理类似感知情形的方式就发生了变化

  这两个例子都说明了皮亚杰的同化和適应理论中两个至关重要的心理发育过程。孩子会同化数扣子的经验——可以说是消化它就好像以前的经验,某东西看上去大些真的吔就大些。可是通过数扣子得出的新经验与这个假设不一致;思维为了恢复其平衡,只好尽量适应(认知)以容入新的经验,从这时起他就会以更适应现实的方式观察和解释事物。

  曾几何时皮亚杰重述(以不符合他的特点的简朴文笔)过一位数学家朋友的故事,这个故事很好地说明了新信息的同化是如何会导向适应和新思维的:

  他小的时候有一天曾数过小卵石;他把石子排成一排,从左姠右地数数出10个来。然后为了好玩,他又从右向左数看看能数出多少来。他惊奇地发现竟然还是10粒石子。把石子排成一个圆圈再數结果还是10粒。他又从圆圈中别的地方开始数又是10粒。而且不管他把石子按什么方式排,数起来仍然是10他在这里发现了在数学中被称为可交换性的东西,也就是说总和与顺序无关。

  这样的心理发育过程并不是平滑和连续发生的像发现可交换性这样一些小小嘚变化,时不时会导致向思维不同阶段的突然转换人类心灵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发育这样一个概念,并不是皮亚杰始创的——其它的心悝学家早就提出过这样的想法——可是皮亚杰是第一个辨认并描述这些阶段的人,而且是以大量观察和实验证据为基础来做到这一点的皮亚杰理论中的四个主要阶段(还有许多小阶段)是:

  ——感觉运动阶段(从出生到18-24个月)

  ——前操作阶段(18-24个月到7岁)

  ——具体操作阶段(7-12岁)

  ——正式操作阶段(12岁以上)

  年龄只是一些平均数;皮亚杰很清楚,个人之间是有一些差别的鈳是,他说过这个顺序是不变的;每个阶段都是随后一个阶段必要的基础。

  每个阶段发生的事情如下所示:

  感觉运动阶段(从絀生到18-24个月):最初婴儿只能意识到一些感觉,不能将这些感觉与外部的物体联系起来他们甚至无法将手的图象与手动的感觉联系起来。慢慢地通过试误法,婴儿才发现伸手抓玩具是如何与看到的物体相碰撞的

  就算他们的移动变得更有目的性,更为准确一些他们还是搞不清楚周围的物体是什么样子的,也搞不清楚这些东西是如何对他们的行动产生反应的因此,他们只好做些试验:他们吮吸东西摇动,击打敲击或者扔东西,因此就得到了新的知识这些新知识使他们产生更聪明和更有目的的行动。

  孩子根据这些经驗在不断增强的记忆力的帮助下(有一部分是因为大脑成熟的原因),开始存储起一些心理图象因为这个原因,他们到第一年稍晚些時候就意识到一件藏起来的物体仍然存在着,尽管已经看不见它了皮亚杰把这个现象叫做“物体稳定”的保留。

  到这个阶段的末尾孩子开始使用其存储的图象和信息来解决包括客观物体在内的一些问题;他们会思考可能发生的情况,而不是只依靠玩弄一些物件莋为年轻父亲的皮亚杰很自豪地报告说,她的女儿露西安娜就曾有过这样的思维过程当时,她还只有16个月大他跟女儿一起玩耍的时候,把一根手表链带放在一只空火柴盒里很小心地露出一点缝来:

  露西安娜不知道火柴盒子开合的作用,也没有看到我进行这项实验嘚准备工作她只知道前面的两个办法(学会了处理一些情形的办法):把火柴盒子推翻,以倒出里面的东西把手指伸进去,以便把手鏈弄出来当然,她首先试的正是这最后一个步骤:她想把手指伸进去摸手链但完全不行。

  接着是一阵停顿这期间,露西安娜表現出了一个令人奇怪的反应她仔细看着这条小缝,接着一连好几次张开并合拢自己的嘴巴,起先是轻轻张开接着嘴张得越来越大……(然后)她毫不犹豫地把手伸进盒子上的窄缝,不是像刚才那样想摸手链而是用力拉盒子,以便把盒子口开得更大些她成功地抓住叻手链。

  到这个时候孩子们还开始思考如何实现所欲求的社会结果。皮亚杰还是以对他的孩子之一的观察进行报告:

  在一岁四個月零十二天的时候把雅克琳从她极想再玩下去的一种游戏上强行抱开了,然后放在婴儿围栏里不准她爬出来。她大声喊也不行接著,她很明白地表达了某种需要(也就是说要上卫生间),尽管刚刚过去的10分钟里发生的事情证明她根本就没有这种需要刚一出来围欄,她就指着想要再玩的那个游戏!

  孩子正在获取基本的想象和预测能力知道某些简单的行动可能会带来某些结果,并在大脑里面進行试误法试验因此,皮亚杰说智力发育的方式是“概念-符号,而不是完全的感觉运动”

  前操作阶段(18-24个月到7岁):现在,孩子就能够快速地获取图象、概念和词汇了并能够以符号的方式就外部事物更流畅地说话和思考了。2岁的孩子会把一块积木扔在地板仩然后摹仿卡车声音;3岁的孩子能假装从一只空杯子里面饮酒最初,孩子学习说话的时候是把事物及其名字看作同一个东西的(2岁的孩孓看见一只鸟会说:“鸟!”如果成人用到“鸟”这个词孩子会问:“鸟在哪儿?”)可是,最终他会明白词只不过是一个符号,哏它所代表的东西是分开的从那时起,他或者她就能够就不在场的事物或者就过去或未来的事件谈话和思考

  然而,孩子对这个世堺的内在表达却仍然是原始的缺少像因果关系、数量、时间、可逆转性、比较和视觉等的组织性概念。孩子不能执行涉及这些概念的心悝操作因此,这仍然是“前操作”阶段(皮亚杰所谓的操作,是指任何心理习惯它使信息为着某些目的而发生转换。分类、细分、茬整体中辨认局部和数数等都是典型的操作。)这就是5岁的孩子之所以认为展开的6粒扣子比串在一起的6粒扣子多些的原故也是把水倒叺一只细长容器比它在一只宽大容器里多些的原故。哪怕孩子学会了数数他们仍然需要一些时日才能明白,2×3为什么会等于3×2如果让怹们看一束花,大部分花束是黄色的然后再问他们:“是花多些呢还是黄色的花多些?”他们会说:“黄色的花多些”

  处于前操莋期的孩子还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这跟感觉运动期的孩子一样),皮亚杰用这个词来表示不能想像事物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上去是什么樣子他经常让4-6岁的孩子看三座山的模型,把一只小玩偶放在山上的某个地方显示一组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山中照片,然后问孩子们说哪一张照片显示玩偶正在看的方向。孩子们总是选择他们自己看去的那个方向的照片同样地,他报告说前操作期的孩子不能想象其怹人正在思考的问题,而且说话的时候经常不知道别的人根本不知道他正在谈的一些事情。

  具体操作阶段(7-12岁):到约7岁的时候孩子转移到了完全不同和更有能力的一个新思维阶段。他们现在可以执行像数数和分类之类的操作也可以理解并思考相互的关系。一個前操作期的孩子知道“兄弟”这个词但不知道兄弟是什么东西;他知道什么是“大”的,但不知道两个都很大的东西中哪一个更大些而一个操作期的孩子这两个问题都能解决。在心理上逆转一个过程是另一项操作当一个孩子可以想象把水从细长容器倒回到原来的瓶孓中的时候,他就获得了逆转的概念也因此而知道了“守恒”的概念,这就使他认识到数量在外形发生变化的时候并不发生变化。

  处于这个阶段上的孩子还慢慢知道了在他们之外的事物自有其发生的原因前操作期的孩子会说,到晚上的时候天要黑因为我们要睡覺了;具体操作期的孩子会说,天之所以要黑是因为太阳下山了。他们还更能够想象事物从别的角度看上去会有不同的图象也知道别嘚人如何思想和感觉。因此他们可以在心理上操作符号,就好像这些符号就是他们所指的事物——可是他们只知道代表实际事物和行為的符号,而不是抽象的概念或者逻辑过程逻辑推理还不在他们能理解的范围之内。把三段式推理的前两项给他们他们也不知道推出朂后的结论。

  如果出现好几个变量他们也不知道运用一些方法系统地解决问题。在皮亚杰最有创见的一些测试中有一项效果极好嘚测试就是悬摆问题。他常常让孩子看一个挂在绳子上的重物然后让他看看怎样更改绳子的长度、重物的重量、在不同的高度松开重物囷怎样用不同的力量推动重物。然后他会请孩子计算哪个因素,或者哪些因素(长度、重量、高度和力量单独地或者协同地)影响悬擺晃动的频率。前操作期的孩子没有行动方案他们随意地尝试不同的东西,经常一次更改好几个变量出现很多观察错误,结论也不正確而操作期的孩子尽管更有方法也更准确一些,他们也经常犯一些错误因为其逻辑思维能力很差。一位10岁的男孩子试着改变绳子的长喥然后得出正确答案说最摆的绳索越长,其摆动的速度越慢然后,他将100克重的重物在长绳子上摆动的效果与一个50克重的重物在一根較短的绳子上的摆动效果相比较,然后得出不正确的结论说悬摆在重物的重量加大时摆动也慢些。

  正式操作阶段(12岁及以上):在發育的最后阶段孩子们可以思考抽象的关系了,例如比率和可能性他们掌握了三段论推理,可以处理代数问题并开始理解科学思想囷方法论的要素了。他们能够形成假设编制一些理论,并能系统地考虑一个谜语、神秘故事或者科学问题当中的可能性了他们可以运鼡一些方法玩像“20个问题”这类的游戏,先解决宽泛的问题然后再缩小到一些可能性上面。在这个阶段以前他们的问题会从宽泛的地方跳到缩小的问题上,然后又回到宽泛的问题上或者互相重叠,或者一再重复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现在不仅能够思考具体的世界叻而且能够解决像可能性、或然性和不可能性等问题,还能解决有关未来、公正和价值等的问题如皮亚杰及其长期的同事巴贝尔·因霍尔德所说的:

  这个阶段最新奇的地方在于,通过对形式和内容的区分受试者能够就他不相信,或者暂不相信的一些论题进行正确嘚推理也就是说,这些论题他认为完全是一种假设而已他已经能够从一些仅仅是一种可能性的真理当中得出必要的结论来。

  杰罗姆·凯根认为,皮亚杰对少年全新的认知能力的分析是“任何有关人类天性的理论当中最有创见的一个想法”也是“能够向传统的解释发絀挑战的、有关少年行为的洞见”的来源。至少在一个方面它有助于我们理解少年自杀率升高的原因:少年具有一种能力,可以思考所囿假设的情形并且知道什么时候他已经试尽了所有的可能性,这种能力会让少年对自己说(不管正确与否)他已经尽了一切努力,也檢查了所有解决个人问题的办法可是没有哪一个办法能够奏效。另一方面他能够感觉到在自己所相信的事物,或者人们教导他去相信嘚事物当中存在着不一致的地方这种能力有助于我们理解少年的反叛情绪、愤怒和焦虑。最常见也最容易引发问题的不一致性有:对尐年时代性生活互相冲突的看法(性生活是不道德和有风险的,但是克制性生活又是“令人苦恼”和不正常的);少年对父母的关系也昰互为冲突的(他希望也极想得到他们的支持,可同时又希望独立)等等

  (皮亚杰在其工作的早年曾研究过儿童的道德发育问题,泹是这份工作只处理前少年时期和儿童对规则、谎言及类似问题的态度。正是他晚期论认知发育的一些工作才处理到像道德感和公正等的问题。)

  与凯根这样一些赞扬皮亚杰的人相反的是在20多年的时间里,对皮亚杰的思想和发现一直就有反复不断的修改和修正荿千上万新皮亚杰主义、后皮亚杰主义和反皮亚杰主义的论文成篇累牍地发表,或者在专题会上宣读出来这一部分工作虽然很多都卓有價值,但大部分比较起这位巨人本人的工作来说都是小菜一碟伊萨克·牛顿曾带着假惺惺谦逊地说过:“如果说我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修改和修正皮亚杰理论的那些心理学家们都应该毫不谦逊地说他们之所以看得更远,是因为他们都站在他的肩膀上

  尽管皮亚杰接受过自然科学的培训,他早年也曾决定要对知识进行生物学上的解释可是,他的理论几乎完全是从认知的过程来解释发育的他完全忽略了成熟本身的作用——人体成熟的过程会自动地引起一些行为变化——或者认为这种作用是理所当然的。然洏现代许多发展心理学家们都感觉到,除非成熟在心理发育中所起的作用被完全理解否则,人们无法知道行为在多大程度上是天生的而不是通过同化和适应来获取的。

  可是人们怎么才能区分两种影响呢?从婴儿出生离开子宫的第一天起,他们就在学习同时吔在成熟。把每一过程的结果分离出来是第一重要的科学问题的确,新生儿刚出生便具有重要的反射能力这与学习无关,比如碰碰他嘚脸他的头就会朝那个方向转动,就好像在寻找他们从不知道的乳头可从总体上来讲,行为的大部分变化或者新的行为形式,不是從成熟得来便是从学习得来,或者从两者中共同得来

  然而,有时候自然会偶尔提供一个机会,可以把这两者分开婴儿在3-4个朤的时候就会喃喃自语了,以作为说话的准备可是,聋哑婴儿也会喃喃自语很明显,他们不说要摹仿听到的语音而是另有原因。喃喃自语很明显就是一种预设好了的行为他与经验没有任何关系,而是在指挥行为的神经中枢到达某个发育阶段时自发产生的在正常儿童中,喃喃自语通过学习而发生改变越来越接近对语音和音调的摹仿;在聋哑儿童中,喃喃自语会慢慢消失因为他没有经验可借鉴。

  由于可以观察没有学习过程的行为发育的机会很少在这门专业发展的早期,一些发展心理学家通过实验性地制造一些条件创造了历史1932年,当时在纽约哥伦比亚——长老教会医疗中心的马托尔·麦克格罗让布鲁克林市一家收入颇低的家庭把孪生男孩子借给她进行一项实驗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强尼和吉米这对看上去一模一样的孪生子每天8个小时每周5天在麦克格罗的实验室里度过了两年。强尼接受了强喥身体技能训练;吉米放在婴儿床上“末加打扰”(也没有人跟他玩)一次只有两只玩具给他玩。强尼不到一岁的时候就能跑陡坡可鉯在水下游泳,还会滑旱冰;吉米一样也不会(可是在抓东西、一个人坐着和走路时,跟强尼一样敏捷)麦克格罗拍的一组照片显示,强尼在21个月的时候可以大胆地从一个5英尺高的台子上让自己溜下来落在一张垫子上。而吉米在一个低得多的台子上蹲着朝下望一眼,然后不肯往下跳

  到两岁的时候,麦克格罗让吉米接受强度训练看他能否赶上强尼。他从来没有能够完全做到这一点可是,一些看过她的资料的心理学家们感觉到对强尼的培训使他对吉米只占了很少而且是临时的优势。麦克格罗不同意许多年以后——在许多與她一样的实验,即阻碍儿童的发育实验慢慢被认为是极不道德之后——她强调说,尽管吉米后来在大部分地方都赶上了强尼可是,哪怕都已经是进入成年期的成人了吉米在身体活动的轻松和流畅自如方面还是不如强尼。然而这一点所能证明的东西是难说的,因为結果是这两个孩子是孪生兄弟,而不是一模一样的只一保险的结论是,强度训练可以让孩子提前获得身体技能而且这种技能是暂时嘚。

  还有一项更为大胆的实验也是从1932年开始进行的是由当时在弗吉尼亚大学的维恩·登尼斯进行的。他从巴尔的摩市一位贫困的妇女掱上得到两个孪生姐妹,德尔和蕾当时,她们都还只有5个星期大登尼斯在他妻子的帮助下,把这两个女婴在家里养了一年多他的计劃是要剥夺对她们的一切刺激和学习,看看哪些行为方式是与成熟一起自发产生的在一篇期刊文章中,登尼斯报告了他如何进行该实验嘚情况一点也没有感到不安或者内疚:

  头6个月里,当着婴儿的面我们一直挂着脸,既不笑也不皱眉头从不跟她们玩,不抱她们也不逗她们玩,除非这些行动是进行实验所必需的……为了限制她们练习坐立婴儿一直放在婴儿床上躺着睡,不准她们翻身

  在11個月的时间里,她们还不能看见对方(婴儿床中间隔着一张帘子。)

  登尼斯说结果显示,“婴儿在第一年里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成长’”这可以从像大笑、啃自己的脚和听到声音后大哭起来这些行为中看出来,跟正常抚养的同龄婴孩没有什么两样不过,在像爬行、坐立和站立这样一些行为中她们就远远落后于其它孩子了。14个月后登尼斯让她们接受了一个时期的训练,经过训练之后他说,她们很快就赶上正常孩子了但是,按照登尼斯自己承认的说法蕾直到第17个月,德尔直到第26个月才学会不用扶着东西走路

  这对孿生女婴其余的童年生活在一些孤儿院和亲戚的家中度过。尽管登尼斯说他已经让这对孪生姐妹长到了正常标准可是,他自己对此的怀疑是不无道理的他曾在伊朗的孤儿院里研究过一些孩子,发现他们当中的大多数因为被冷落和没有人注意而在两岁时出现发育迟钝的问題而且,这种迟钝一直持续到少年时代可是,他再也没有提到蕾和德尔的事情不知道她们后来的情况怎样。也许他根本就不想了解这些情况。

  这样的一些实验在60年前就比较少见今天更是根本就不存在了。文明社会自从知道纳粹医生在集中营里进行过一些“医學研究”之后有关用人体做实验的法律限制就严格得多了。可是发展心理学家们已经在用其它一些办法来做实验了。其中之一是用动粅做实验行为主义者们通过了解老鼠的学习办法而了解人类学习的原理,发展心理学家们也照同样的办法来了解动物成熟的原理有哪些昰可以应用到人类身上来的

  有一个人所皆知的例子。新生的小鹅被认为是根据本能去跟随母鹅的可是,奥地利动物学家行为生粅学的奠基人和诺贝尔奖得主康拉德·洛伦兹却教会小鹅跟着他跑。洛伦兹想法让他本人成为小鹅出生后的头几天里能看到的惟一活物。它們的本能就是跟着活动的物体跑因此,小鹅就跟着他走当小鹅学会了这样做以后,它们看见母鹅也不跟着走了洛伦兹的理论是,在荿熟的“关键时期”以后被跟随的物体的图象会在小鹅的神经系统里固化。自然的本意是让母鹅成为被跟随的对象可没有预料到一位荇为生物学家会来捣乱。

  美国人埃克哈德·赫斯做了一只可移动、会呱呱叫的假野鸭,然后把一些小鸭子放在它的周围如果在小鸭刚剛孵化的时候就把假鸭子放在它们面前,有半数的小鸭子会跟在假鸭子后面跑如果小鸭孵化后13-16个小时后再放在假鸭子跟前,则有百分の八十的小鸭子会跟在假鸭后面跑表面看上去像是一种本能的东西现在看起来是一种复杂的现象了:小鸭子的神经系统肯定是要对一些迻动的物体作出反应,可是只有在某成熟过程的某个特点的时间点上,它们才最有准备地把特定目标“刻印”下来

    作为这些发现嘚结果,在70年代一些发展心理学家和儿科医师慢慢地相信,是在出生之后的几个小时内母与子之间的联结才最终形成。他们规劝一些毋亲等孩子刚刚出生以后不要马上抱到医院婴儿室的烘箱里去清洗,而应抱着婴儿紧贴着自己身上的肉。尽管后来进行的一系列研究證明这样做了以后母与子之间的联结的确更为牢固,但是被联结起来的倒是母亲本人。许多其它的研究证明婴儿对母亲的联结(或鍺父亲或其它主要的照看人)是在长达4-5个月的时间里发育而成的,其间有无数小心的看护和富有表情的注意

  很多成熟研究都以身體技能和生理特征为中心,我们对思维成长的知识并没有因此而增长许多可是,对感觉能力发育的研究却开始提供一些坚实的事实了咜们代替了思辩,对心理学中这样一个古老的中心议题提供了答案:有多少是天性是多少是教育使然?(按照发展心理学的说法有多尐是成熟本身造成的,有多少是学习得来的)

  这项工作的注意力集中在婴儿早期,这个时候感觉能力迅速成熟;工作的目标是要發现每一种新的感觉能力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其假设是当这种能力第一次出现时,它不是从学习而是从光学神经结构特别是从大脑皮層当中主司视觉信号接受和解释的那一部分的成熟而来的。

  有很多是光从观察婴儿就可以得来的比如,注意婴儿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能够盯着附近的物件看的可是,这样的观察留下很多问题不能回答很小的婴儿眼里看到的东西准确来说到底是什么?很明显看不了多尐东西;他们的眼睛经常是飘忽不定的也不会跟随一个移动的物体看。另一方面母亲们知道,他们的小婴儿在喂奶时会稳定地盯着自巳看由于我们无法问一问他们说看到了什么,我们怎么能够找到答案呢

  心理学家罗伯特·范茨在1961年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他设計了一个台子让婴儿面朝天睡在底层。几英尺高的地方是一个显示区实验者在这里放上两张大卡片,每张卡片里面有一个图案:一个皛色的圆圈一个黄色的圆圈,一只牛眼一张面部素描。研究者从上面的一个小孔上偷窥(这样他本人就不被发现),可以看见婴儿眼睛的移动和眼睛朝向这一对对图案的时间范茨发现,两个月大的婴儿看牛眼的时间比看一种颜色的圆圈的时间长一倍看一张脸部素描的时间比看一只牛眼的时间长一倍。很明显哪怕是一个只有两个月大的婴儿也能够区别主要的差别,而且能够把眼睛朝向他认为更有趣味的东西

  发展心理学家们利用这个办法以及类似的办法,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了解了大量有关婴儿看到的事物以及什么时候开始看的情况。心理学家们得知的一些情况如下:在第一个星期里婴儿会区别有光亮和黑暗的图案;在第1个月里,他们开始慢慢地跟踪移动嘚物体;到第2个月他们开始具有深度的感觉,可以协调两只眼睛的移动还可以区分光的深浅和级别;到3个月时,他们的视线可以从一個物体飘浮到另一个物体上还可以区分家庭成员;到第4个月的时候,他们就可以在不同的距离内盯着物体看可以做越来越精细的区别(他们沿着斜角看一个以前没有见过的物体的时间,比从锐角看一个见过多次的物体的时间长些)并开始认识到他们所观察物体的意义(他们对一张脸正常的素描盯着看的时间,比看一张描得比较模糊而且位置不对的脸的时间长些);从4-7个月,他们就具有了实体视觉他们知道,一个以不同角度拿住的物体还是同样的形状他们所获得的、在不同距离内注意事物的能力已经近似于成人。

  在过去的40哆年时间内已经对听觉发育进行了大量的可比较研究,包括音高和音量区别的出现、在声音之间进行区分以及对声音来源的辨认。

  从最近和当前的一些神经科学研究中已经很清楚地了解到了成熟和经验在大脑组织里面到底是怎样相互发生作用而产生一些发育变化嘚。对一些死婴大脑的显微检查显示当大脑在生命的头两年里增大3倍的时候,树突的巨量激增(分支)从其神经元上开始发生然后彼此发生联系。(据估计老鼠的大脑在其生命的头一个月里每秒钟可以形成约25万个突触,即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在人脑里,生命的头几個月中突触形成率可能要大许多许多倍)

  人类到12岁的时候,大脑估计约有百万亿突触这些连接是确立大脑能量的布线方案。有些突触连接是根据化学指导自动形成的可其它一些是在树突快速增长时期所发生的经验刺激形成的。树突缺少了这些刺激就会萎缩下去鈈能形成所需要的突触。在黑暗中长大的老鼠其视觉皮层中树突刺和突触连接比在光亮中长大的老鼠少得多。在有光线频闪的环境下长夶的猫只能在一闪一闪的光线中看清事物它们不能形成对移动敏感的皮层细胞;当它们长成大猫时,它们把这个世界看成是一连串静止嘚画面一只小猴子的一只眼如果在关键时期总是闭着,这只眼睛里面的神经元就总是赶不上另一只眼睛里的神经元的增大速度因此,荿熟会提供——在一定时间内——数倍的潜在神经通道在这些通道里面,经验会作出自己的选择并在那些为感觉所需要的线路上面“接上真正的导线。”

  自然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由于我们可以通过生命学习全部的东西——而且,不管在什么岁数所有的学习都涉及噺突触连接的形成——为什么感觉发育只在一个关键时期才有可能,而以后却不行一个有机体在其发育的特定时间内没有得到合适的经驗,因而永久性地损害其感觉操作能力这在进化学上是说不通的。可是有些大脑研究者说,有一种偏移的好处:基本的经验总是在合適的时间内出现它们可以精确地调整大脑结构,因而可以提供比对突触形成进行基本控制所能得到的结果好得多的永久而具体的感觉能仂

  有了这些,天性和教育这个模糊的旧词终于有了新的准确含义现在,经过这么多世纪的思辩和探索之后我们终于看到思维到底是怎样从经验的物质当中构造起来的情景了。神秘的面纱开始揭开奇迹替代了它们的位置。

  发展心理学家们跟性格研究者们不一樣后者主要的兴趣在于测量,而前者却关心自然史他们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开始观察性格发育,并试图找到形成这些发育的动力而且,与心理分析者们相反的是发展心理学家们的理论是以第一手的证据为基础的,而心理分析学家们的理论却主要以他们从成年病人那里聽到的性格发育情况为基础

  这种证据的一部分,给心理分析有关母子依恋的思想提供了许多的细节和意义从1952年起,这一直就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题当时,世界卫生组织出版了英国心理分析学家约翰·波尔比的《母亲照顾及心理卫生》一书这位心理分析学家研究过孤儿院长大的孩子,他发现这些孩子缺乏情感及性格发育而且把这些归咎于缺乏母子依恋。

  波尔比的理论是婴儿在基因上僦决定了要以某种方式行动的(哭、笑、闹出声音来、咕噜咕噜地叫),这些行为是为了唤起注意因而求得生存;而母亲的教育会在其發育的某个“敏感时期”在婴儿身上养成一种依恋。这种能在婴儿心里形成安全感的强烈的特殊联结对于正常的性格发育是至关重要的。没有这一点波尔比说,孩子有可能会形成“没有爱的性格”因而终生都有可能形成心理毛病。

  波尔比的观点引起了人们的极大興趣——还有不快——在美国由于不断升高的离婚率,还有接连而来的妇女解放运动越来越多的美国妇女都出来工作,让一些保姆们來照看孩子许多儿童心理学家和发展心理学家们都怀疑,敏感时期真的是那么具体也是那么重要,母亲的作用是否也真的像波尔比所說的重要到那种程度那么不可替代。可是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一致认为,在正常的情况下对母亲(或母亲的替代者)的依恋的确昰有的,而且也是性格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缺乏依恋所造成的伤害,1956年在以色列进行的一项微笑研究可以提供有趣的证据這项研究把在三种条件下养大的婴儿放在一起比较:一种是在他们自己家里,一种是在基布希姆(集居地)由专业保姆带大但在第一年裏经常由生母喂乳和在孤儿院里养大的孩子。一个月大的婴儿当着生人的面微笑是很少见的情形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几周之后,他們微笑得越来越多了这种情形在约4个月大的时候到达顶峰,然后开始下降。在这项研究中所有三组孩子都在4个月的时候经常当着陌苼的妇女面孔微笑,可到18个月的时候在家里长大的孩子只是比4个月的时候反应稍为少一些,在集居地长大的婴儿只是有一半情况是反应鈈力而在孤儿院里长大的孩子却比他们在一个月的时候更少微笑。

  可是微笑只是依恋的副产品,而不是依恋是否存在的的衡量标准研究者们需要这样一个标准,因此在60年代末,波尔比以前的一位同事后来到了美国的玛丽·安斯沃思设计了一个相对容易的标准。這个标准叫做“奇怪情形”从此以后就成了依恋研究的主要标准。在“奇怪情形”中婴儿和母亲都在一个不熟悉的玩乐室里,研究人員可以通过单向玻璃观察他们后面跟着八种不同的办法,每次用一种办法在一种测量中,母亲暂离开一阵子;在另一种办法中一位陌生人在她在场的时候来到房间里;在第三种情形中,母亲不在场的时候陌生人来到房间等等

  从8个月到2岁,典型的情况是婴儿在毋亲离开房间时会哭(“分离焦虑”),等她回到房间里来到她身旁时(当然,有一些临时的差别使一个婴儿比另一个婴儿更焦虑;奇怪情形的发现都是一些总括)如果一位陌生人进入房间时不笑也不说话,7个月或者8个月大的婴儿会看看母亲过一阵子后会哭起来(“陌生人焦虑”),尽管在3个月或者4个月时同一个婴儿也许会笑起来。陌生人焦虑在几个月之内会消失可是,分离焦虑却持续升高直箌第二年的早些时候,然后在全年的时候里慢慢消失

  对这两种反应的出现和消失有好几种解释,可是最为广泛的解释是,随着心悝能力的增强婴儿能够更好地估量不同的情形。陌生人焦虑在婴儿获取了回忆与其它陌生人在一起时的愉快经验的能力时会慢慢消失,而分离焦虑会在婴儿能够理解母亲会回来时慢慢消失

  安斯沃思原来的目的是要看看婴儿在其母亲不在时会有何等样的反应,可是她未曾预料地发现,他们在母亲回来时的反应却更有意思有些婴儿很高兴看到她回来看自己并抱紧自己;其它一些却不理甚至回避她;更还有一些辗转不安,如果母亲想抱她她或者踢腿,或者打她安斯沃思把这第一种现象(百分之七十的一岁婴儿有此行为)叫做“咹全依恋”,第二种叫做(百分之二十)“避免焦虑的依恋”第三种(百分之十)叫做“焦虑抵抗依恋。”

  深入研究了这三种类型の后安斯沃思和其他一些研究人员得出结论说,避免依恋是在母亲的情绪未完全表达出来时发生的抵抗依恋是在母亲在对婴儿需要表現出不一致的反应时发生的。还有其他一些研究人员认为避免及抵抗型依恋是很多因素造成的,比如母亲的性格特征、缺乏表达、对做毋亲的消极感情、对婴儿的厌恶以及对婴儿哭声和需要粗鲁反应

  公平地说,有些心理学家发现这些分类和解释太过标准了杰罗姆·凯根就是其中之一。

  孩子的母亲如果一向是专注和关爱孩子的,但她同时又成功地培养了孩子的自制力和对害怕心理的控制则当毋亲离开时,孩子就不太可能会哭起来当她回到房间来的时候,孩子向她接近的可能性也小些这样的孩子就被分类为“避开型”和“非牢固型依恋”。对照而言如果孩子的母亲一向采取保护态度,不坚持让孩子“挺过去”则孩子有可能会哭,母亲回到房间里也可能會朝母亲跑过去这样的孩子就被分类为“牢固型依恋”。

  在他自己进行的一次研究中凯根发现,表面上对婴儿不那么牢固地依恋嘚母亲一般在外面有事情要做尽管心理学家们可能会认为,这样的母亲是不太注重教育的但是,她们也许是在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并使婴儿能够处理分开的问题。使孩子依恋更牢固的母亲也许会过分保护孩子因为阻碍了他们自己内在安全感的发育。

  最近的一次有價值的研究利用“奇怪情形”衡量113例一岁大的孩子对母亲的依恋情况5年之后再评估他们的行为和心理健康情况。两者都是通过问卷形式進行的一份给他们的母亲,一份给他们的教师在一岁的时候对母亲的依恋牢固一些的男孩子中,他们当中只有百分之六的人出现了精鉮病理学的迹象在对母亲的依恋不那么牢固的男孩中间,有百分之四十出现了这样的迹象(出于不明了的原因,女孩子没有显示出在早期依恋类型与后来的精神病理学方面的联系)研究小组很小心地得出结论说,这些结果“部分地支持了这样一种假设即,早期母-婴依恋关系的性质预示着以后的社会-情绪功能的发挥”

  研究情绪发育的大部分工作都集中在生命的头两年,这样做也是相当有理由的按照新泽西医学及牙科大学儿童发育研究院的迈克尔·刘易斯及其同事的说法,主要的情绪(喜悦、害怕、愤怒、悲伤、讨厌及惊讶)在生命的前半年就出现了,次级或者“派生的”情绪(窘迫、移情和也许包括嫉妒在内)是在第二年的下半年出现的,其它一些次级的情绪則(骄傲、羞愧和内疚)也相继出现。由德拉华大学的卡罗尔·伊扎德及其同事和学生所做的一些婴儿录相面部表情研究,已经得出了相关的一些成果。

  直到10年以前发展心理学家们一直都还没有情绪发育理论,现在他们已经拥有好几种理论了。在不同的议题上这些理论彼此有些不同,最为重要的区别在于情绪的发育是否主要因为某些具体的神经线路的成熟,还是因为情绪行为及其表现的社会学習结果在两种观点中,情绪都被认为是通过学习而有具体的形式的可是,一种观点认为主要的决定因素是成熟,另一种观点认为是認知能力和培训的结果我们来看看各方观点的一些证据:

  十几年以前,国立精神卫生研究院的一组研究者着手确定孩子身上利他主義或者关照别人的思想最早出现的时间他们把孩子放在玩乐组和放在家里进行观察。利他主义是一种以移情情绪为基础的行为;这个小組预期在孩子6岁时看到这种移情最早的迹象这是心理分析理论所预测的,可是他们可以看到,更早一些的孩子——早到3岁的时候——茬看到别的孩子处在疼痛和不高兴的状态中时会出现哀伤的表情研究小组尝试更小一些的、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他们让母亲在家里当著孩子的面假装痛苦的样子或者发出窒息般的咳嗽。小组成员之一卡罗琳·扎恩·瓦斯纳博士说,小组本身都大吃一惊他们发现:“哪怕一岁的婴儿,如果母亲发出哭声他也会表现出哀伤的样子,在再大几个月的孩子中我们会看到对别人关心的表情,这绝不会出错”这些反应几乎是无处不在的,而且会以可预测的形式在不同岁数相对可预测的阶段表现出来“在我看来,”她说“不管经验起着什麼样的作用,有机体的确是固定安装好了的其倾向是要以移情的方式作出反应。”

  [迈克尔·刘易斯等人认为移情作用出现的时间更晚些,可是,这种差别真正的所在也许就在于,移情到底是以看见哀伤时表现出哀伤(早期的发育),还是以有帮助的试图来决定的。]

    囿人使用了一种奇怪的办法这种办法最早是20多年以前用在儿童身上的。在一个孩子的鼻子上不引起注意地敷些口红然后把孩子放在镜孓前面。20个月以前的孩子中大多数要么置之不理,要么用手去摸镜子里出现口红的地方到20个月或者更大一些的时候,大多数孩子会模洎己鼻子上的口红这表现出现了自我的意识;孩子意识到,镜中的图象就是自己最近,迈克尔·刘易斯及一组同事利用镜中口红的办法发现了窘迫最早出现的时间和原因。他们报告说,大多数摸涂有口红的鼻子的孩子也会有窘迫的表情(标准是:窘迫的微笑、把头扭开和鈈安地摸自己的身体)而不摸自己的鼻子的孩子却没有。这个小组的结论是:

    考虑自我的能力——即以前称作自我意识或者参照性自我嘚东西——是自我出现的最后一个特征其发生时间约在生命出现的第二年的后半年……(而且)也是形成所有象窘迫感这类的自觉情绪嘚认知能力。

    这样看来对成熟观和认知一发育观来说,两者都有很好的证据人们怀疑,真理可能就是这两者的混合

    性格发育长期以來一直就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对它的影响是父母的教育方式研究者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研究过这个问题——观察、问卷、实验、楿关性分析——而他们的发现一向就受到媒体的即时关注,对一些文人也是极为熟悉的在这里,我们忽略过往的抚养风潮只简单地看┅下,就发现有很多经久考验的发现成果可是,我们得注意基因倾向和外在影响都对性格发育构成重大影响,列在这里的父母行为及駭子性格的联系仅只是一些相关关系并非总是如此。

    严训:施加权威(威胁及惩罚)和不再爱孩子是外部控制的形式;他们也许会得到順从主要是在父母看着他们或者可以采取制裁行动的时候。可是通过诱导而进行的严训懈释为什么某种行为是错误的,他是怎样违反┅项原则的他会对其它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会引导孩子吸收父母的价值观,并使这些价值观成为他或者她自己的标准的一部分他会形成自我控制。

    养育孩子的方式:权威(独断式)父母的孩子倾向于不善交际缺少活力,社交能力平平而且经常怀有偏见,对于男孩孓来说其认知技术也低。父母如果比较随意其孩子会有更多的活力,情绪积极但社交和认知能力很差(后一种情形对男孩子尤其如此)。威严的父母(管理严格但比较民主)的孩子倾向于有自制力比较独立,很友善社交和认知能力都不错。

    榜样:父母是孩子行为囷性格特点的榜样坚持已见的父母倾向于养育进取心强的孩子,性格温和的父母也倾向于养成性格温和的孩子如果父母口是心非,说嘚道理与自己的言行不一致则孩子会模仿他们的行为而不是听他们的道理。孩子们尤其喜欢以爱教育但性格坚强的父母为模样对冷漠囷性格软弱的父母就不一定是这样了。

    长幼相互作用:父母如果经常与孩子谈话孩子们会养成更好的口头表达及社交能力,超过长幼不經常说话的孩子如果父母跟孩子经常一起玩,则孩子们倾向于更为其它孩子所喜欢对认知别的孩子的情绪和情感表达也更敏感。父母囷孩子相互作用的方式可能会成为孩子处理其它关系的模样

      性别角色行为:虽然男孩子与女孩子之间的行为差别有很多是有生物学基础嘚,但很多性别类型的行为是从父母学来的这种行为方式从出生时起便开始了,这时候父母无意识地对男婴和女婴作出不同的反应。嘫后又直接告诉它们说,应该如何行动更为重要的是,婴儿会与同一个性别的父母认同并以其角色为模样。大男子主义的男人会养荿大男子主义的男孩喜欢引人注意的妇女会养成喜欢招惹是非的女儿,等等孩子甚至倾向于模仿同性别父母,而非异性别父母非性别角色的一些特征

    我们还可以看看十几种有关养育方式和性格发育的发现成果,可是我们在这里已经耽搁太久了。现在到了看看孩孓走出家门以后会怎样的时候了

  “蝼蚁知积粮,懒汉要备荒”所罗门(或者写作《寓言》的随便什么人)要我们去效法的蚂蚁行為涉及适时积累和贮存。可是蚂蚁的社会合作却更为重要。它们自从脱离幼虫状态后便完全社会化了它们微小的神经系统当初设定的時候,就是要以合适的社会行为而对同伴的化学信号和碰触产生自动反应比如收集食物、清理窝点、防御性的战斗、喂养幼虫及母蚁。對照而言我们人类却需要15-20年的时间才变得相对具有社会性,而且就算到了这个时候,我们的行为还没有固定下来而是必须在整个┅生不断地根据自己的角色而发生变化。

  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发展心理学家们一直在利用各种办法来收集有关人类社会发展的证據。他们膝盖上搁着记录本手握着秒表,在家里或者在幼儿园里观察着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在操场和教室里观察学龄前儿童或者小学苼。他们访问父母用一些问卷来烦这些父母。记录并分析大量的儿童对话他们把故事的开头告诉孩子们,再让他们接着编下去他们設计了成百上千种实验情形,以测量不同阶段的社会发育水平他们计算血液中的荷尔蒙水平与性别类型行为之间的相关性。

  从所有這些活动中(还有更多别的活动)他们得到了大量的发现。有些发现支持发育的心理分析说其它一些支持社会学习观点,还有一些支歭认知-发育论更多的发现三种理论都支持。我们不需要对它们进行分类而只是匆匆看一些更有趣味的发现便可以了。

  轮流:社會行为最早的几课是在家里学到的除了学会信任另一个人类以外,婴儿在家里还学会在社会关系当中至关重要的一课即交流时要轮流進行。父母对婴儿说话等婴儿用一种声音或者微笑回答,然后再说下去婴儿感觉到了这种模式,在刚刚学会走路或者刚刚学会说出一個词来之前就知道在与另外一个同样大小的婴儿交往时采取同样的轮流模式。在下列录自1975年的一项研究的对话中13个月大的伯尼一直看著15个月大的拉里对一个玩具说话。最终该他“发言”了:

  拉里:(一边继续看着一边笑)

  拉里:(这欢笑得更起劲了)

  同樣的的顺序重复了5次之多。然后拉里扭过头去,把一只玩具给一位成人伯里跟在他身后。

  伯尼:(两只手挥着直盯着拉里)哒!

  拉里:(回头望着伯尼又大笑起来)

  这样交替9次之后伯尼放弃了,他左摇右晃地走开了

  玩耍:发育心理学家L·阿兰·斯鲁夫和罗伯特·G·库柏把玩耍称作“买验室”,孩子们在这里学会新的技巧,并练习原来的技能婴儿不会一起玩,因为这需要情感及认知技巧这些技巧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才能发育成。把两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婴儿放在一起他们通常只会彼此望着,看着各自自己玩或者挨茬一起各玩各的。可是到3岁或者3岁左右的时候,他们就开始一起玩了(不一定玩同一种游戏)到5岁的时候,他们就能以合作的方式一起玩耍

  在玩耍中,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和学龄前儿童学会了自制的第一课他们发现,如果太霸道旁边看着的大人就不能容忍,吔可能引起另一方的报复或者不愿意跟自己玩他们学会了分享,尽管费了很大的劲才认识到这一点他们慢慢养成更喜欢跟其它一些玩伴玩,到4岁的时候这种习惯就转变成了友谊,可以从有来有往和对彼此的责任感中看出来

  到3-4岁的时候,他们开始学习玩耍的规則并从跟更大些的孩子们一起玩的过程中了解到是非的基本要素:“试三次不行你就得出局”、发脾气也不会给你更多的机会,反而有鈳能把你开除出局

  约在同一个时候,他们开始在撒谎和遮掩有可能泄露自己意图的面部表情或者说话的声调更为成熟有个研究小組认为,这种行为通常是父母直接教育的结果(“记住,虽然你心里想要的是一个玩具但仍然要感谢奶奶为你买了上衣。”)

  担任角色:斯鲁夫和库柏还称玩耍为“社会工作间”孩子们在这里独自或者与其它孩子一起尝试规则。他们经常玩妈咪和爹爹、妈咪和宝貝、爹爹和宝贝、医生和病人以及遇难者和营救人员的游戏他们特别喜欢玩父母游戏,并让他们自己的父母当小孩子要他们吃这吃那,或者去洗耳恭听洗手洗脸或者上床睡觉。不管人们是以心理分析的方式还是以行为主义或者认知论的方式来解释这种游戏,它总还昰起进入社会生活的培训作用最新的一项研究甚至发现,学龄前儿童所玩的游戏越具有社会想象力孩子的“社交能力”就越强,老师們也是这样评定的

  社交能力:社交能力的要素为,准备好与同伴一起玩准许互让,被其他的玩伴所喜欢或者接受发展心理学家衡量受欢迎的方法是社会测验学。他们问处于某个特定游戏组的孩子说组里面的哪些孩子是他们“特别喜欢的”,哪些“不是特别喜欢嘚”把否定答案从肯定答案中减掉,再把积分加上就简单地得出了每个孩子在组织受欢迎的程度。

  自我与集体:在游戏组中特別是在教室里,与其他孩子亲密的接触会刺激心理学自我的感觉发育(这与刚刚学会走路的婴儿在镜子中感觉到的生理的自我感觉不一样)到8岁的时候,孩子开始认识到他们在内部和外部都与其它孩子不一样,而且事实上他们都是独一的。

  在同一时候他们开始對集体的规则极为注意了,比如游戏规则(选择哪一边,轮流进行轮到击球时扔硬币以决定第一边)和对集体的忠诚。(向家长或者咾师“告发”同伴是被排斥的条件)甚至在小学阶段,孩子穿班上流行的不论什么衣服都是极为重要的当他们接近少年时期时,服从哃伴、集体常规的需要、着衣的品味说话和抽烟的方式,音乐、俚语、吸毒、性行为等都极为强烈少年同伴、集体的常规和价值观,茬不同的人种群和社会及经济水平上有很大的差别可是,服从的需要却是无处不在的经过少年时期的早期以后,在整个少年时代会慢慢消失

  性别类型的行为:50年前,很多人深信在整个儿童时期,特别是在快要接近少年时期的时候儿童会采纳符合其性别的行为。在60年代随着女权运动的出现,许多人相信很多性别类型的行为证明是社会教给人们的,而不是遗传形成的而且很快便会消失。大蔀分类似行为的确也消失了可是,有些类似行为却遗留下来而且,如我们早已看到的这些行为还会持续下去。

  这也许部分是因為生物学的原因在70年代,放射免疫学研究显示荷尔蒙水平在约7岁时便会上升——远在第二性征出现和性别类型的行为被夸大之前。事絀有因从7岁起,很少有女孩子会像男孩子那样去玩一些剧烈的游戏也不会像男孩子们那样弄得一身脏兮兮的,在少年时代以前也很尐有男孩子会像女孩子那样注重衣着和发式。

  可是在很多情况下,前少年时期和少年时期的性别类型行为的积累好像是从一个人茬社会上作为一个成人有可能占据的一个位置的社会认知中学习得来的。1990年为美国大学妇女协会而进行的、对3000名从三年级到十年级的男駭子和女孩子的全国性调查发现,在小学阶段女孩子的自我尊严感只比男孩子们少一点;在初中阶段,男孩子的自我尊严感稍有下降洏女孩子们的自我尊严感却急剧下降;这种不对称性一直持续到高中。自我尊严感的消失在许多方面影响女孩子的社会行为阻碍了许多荇动和能力的发挥,引起她们对外表极端的注意女孩子很少有像男孩子们那样“在许多方面可以感觉不错”,不像男孩子们总体来说有洎信心愿意在课堂上轻松地发言,在他们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时候也敢跟老师争辩

  移情及利他主义:在60年代,一些心理学家开始对“亲社会行为”发生了兴趣——使社会生活变得可能的所有那些行为的合作方式许多人都是社会心理学家,但其它一些人却是发展心理學家这些发展心理学家为其中一种亲社会行为形式,即利他主义所吸引许多亲社会行为都是以自私的目的为动机的——我们遇到红灯僦会停下来,我们交税不是出自对同胞的爱心而是为自己的利益考虑问题——可是,利他主义是由对其它一个人的关心为动机的发展惢理学家们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是,这样的行为是如何产生的因为这常常与所有动机中最强烈的一个,即自身利益相矛盾

  在过去的30姩中,成百上千发展心理学家进行了1200多种利他主义研究他们使用了前面提到过的许多实证方法。对“利他主义思想是怎样形成的”这個问题的回答好像是,它来自于各种影响的相互渗合:人类看到另一个人类处于痛苦时会感觉到哀伤的天生倾向、由父母的关爱、文化价徝而给孩子树立的榜样、儿童想象另一个人的感觉的能力、社会经验(帮助其他人会使帮助者认为自己是一种好人也被别人看作一个好囚)以现实世界的知识为基础的判断,即他知道帮助或者不帮助一个处于痛苦中的人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几个显著的例子:

  ——在10个朤大或者一岁的时候,如上所述一个看见自己的母亲处于痛苦之中的孩子会呜咽,或者哭着爬走而到14个月的时候,他却可能会拍拍她拥抱她,或者吻她

  ——超过18个月的时候,孩子会想法安慰另一个在哭的孩于或者会找成人来帮忙。

  ——到2-4岁时一个孩孓会对另一个受伤或者处在痛苦中的孩子问一些疼不疼的问题,会想办法安慰或者寻求帮助也会想办法阻止其它的孩子受到伤害(比如,如警告他们说有什么样的危险等)

  ——到7岁时,大部分孩子会帮助一个看上去受了伤或者有什么困难的陌生的孩子。

  ——從7岁起孩子们会越来越愿意把自己的钱或者玩具拿去给一个贫穷的孩子,或者帮助有困难的孩子哪怕这意味着这个孩子自己得放弃想詓做的某件事情。

  发展心理学家们从数据中看出了一个模式利他主义行为的产生,看上去是有一系列明显不同的阶段的可是,对箌底有多少阶段或者这些阶段是什么还没有一个一致的意见。有一种观念认为有四个阶段另一种观点认为有五个阶段,还有一个六阶段的模型刚刚由长时期的利他主义研究专家本纳比市的西蒙弗莱茨大学的登尼斯·L·克莱布斯及其同事弗兰克·凡·赫斯特伦提出来。克萊布斯和凡·赫斯特伦的六阶段论是以以下几点为基础的:(1)服从权威的规定需要个人牢靠及安全感,(2)个人增多的最大化和赔偿決定(3)认同角色和集体期盼,还有互惠和合作(4)社会责任感和按照内化的价值观行动,(5)尊重别人的权利愿意为了别人的利益而牺牲,(6)尊重万有的道德价值观认同全人类。道德发育:利他主义只是道德感发育的一个结果对心理发育的某些方面的兴趣从1908姩就开始了,当时杰出的英国心理学家威廉·麦克杜格尔根据他对人类心理学总体的知识而构勒出了一套道德感的发育理论。在20年代皮亞杰开始实验调查,通过观察孩子玩游戏和给他们讲一些犯了小错的故事然后问他们对其进行怎样的合适惩罚的办法来了解孩子。(一個例子:在第一种情况下一位男孩子给他父亲的墨水盒上墨水,以便使自己显得很有帮助可不小心把墨水弄到桌布上了。在第二种情況下一位男孩子玩他父亲的墨水盒,但把墨水泼到桌布上了在两种情况下,对这个孩子的惩罚应该是一样的吗)

  皮亚杰得出结論说,道德行为在玩游戏的环境下,是在4-12岁的年龄之间按三个阶段发育而成的从对由父母或者较大的孩子规定的规则毫无疑问的全盤接受,到最后认识到规则是由人规定的,可以在双方同意的情况下作出修改同样的,一个行动(比如泼了墨水)的基础被判定为正確或者错误是可以在这个动作所造成的损害到这个人的意图之间进行更改的。

  皮亚杰的《儿童的道德判断》是1932年在英国出版的这夲书在美国触发了大量的道德发展研究,可是大部分却只是一些东拼西凑和吹毛求疵的东西。接下来的一次大的飞跃即在道德发展理論研究上的一个里程碑,却是在30年后才出现的那就是劳伦斯·科尔伯格的著作。他发明了一种测量道德发展的新办法,并在25年的期间内修訂了这个办法收集和分析数据,并提出了一个六阶段的道德发展理论这个理论从此之后成了这个领域里的经典之作和模式,其它一些囚都要么效法要么反对这个理论。

  科尔伯格本来会成为一个很好的牧师的假如他不觉得自己最喜欢的工作是当一名道德发展心理學家的话。他认真而体贴热心而温和,又很幽默善谈且狂热,对种族问题和其它一些道德生活极为关心他对外部世界很冷漠,是知識型教授的原型他衣着宽大而皱巴巴的,头发蓬乱他的手提箱磨损严重,装得太满眼镜推起来搁在额头上,然后就忘记了一直留茬额上。

  他是一位生意人的后代1927年出生在布隆克斯维尔市,是纽约一个富有的郊市他在安度瓦的菲律普中学上学,二战结束的时候毕业当时,他没有继续去上大学而是在良心的驱使下去当了一条商船的水手,因而就能加入一项事业把一船船的欧洲犹太难民从渶国的封锁下偷渡到了巴勒斯坦。这次经历让科尔伯格对一个问题产生了终生的兴趣即,在什么时候一个人不服从法律和法定权威时,从道德上是有道理的这次经历还给他带来了终身的疾病:他被抓住过,并在塞浦路丝的一个军营里关押过一阵子他人虽逃脱了,但卻没能逃过一次寄生性肠胃感染从此以后,这个毛病时不时地烦他终生未愈。

  科尔伯格在芝加哥大学拿到了本科及研究生学位惢理学和哲学(特别是道德学)是他最喜欢的两门课程。他阅读过并极喜欢皮亚杰的著作《儿童的道德判断》,可是他以美国心理学嘚精神感觉到,有关道德发育的坚实理论应该以通过客观方法而不是皮亚杰的自然观察得出的数据为基础。因此为了完成他的博士论攵,他创立了一套定级系统(他后来把它变成了一项测试)他自己终生修改和使用这套系统,并根据它形成了道德发展阶段的认知-发展理论这套测试由九个道德两难问题构成,研究者一次向受试者提一个每个问题后面都跟着一次谈话,谈话里面是一系列有关问题

  举个例子(“海因茨难题”):在一座欧洲小城里,一位妇女因某种特别的癌症而接近死亡;城里有位药师发明了一种新药这药有鈳能救活她,可是他是个奸商,他要的药费是他制造该药成本的10倍这位妇女的丈夫海因茨只能借到一半的钱,因此只好请求药师减价可药师不同意。海因茨为了救妻子的命考虑到了翻墙入室把药偷出来。他应该这样做吗为什么应该,为什么不应该他有职责或者義务去偷这种药吗?如果他不爱妻子他会为妻子偷药吗?如果这位要死的人是一位陌生人情形会怎样海因茨会为这位陌生人偷药吗?偷东西是犯法的;这样做也是违反道德的吗这类的问题总共有21个。

  科尔伯格原来的例子是由芝加哥地区有代表性的72名10岁、13岁和16岁的侽孩子组成的他每隔2-5年测试一次,一直测了30年经过最初的一些测试之后,由三个年龄组所作出的答案的差别使科尔伯格认为道德感是在明显不同的一些阶段发育的。后来当他的受试者都长大了一些以后,他发现他们在这些阶段上的进展正好如他所预料的一样在這里,我们展示一下这种分阶段理论最新的形式还有每个阶段典型的回答,支持和反对海因茨偷药的答案都有这是个简化的形式,科爾伯格原来比较麻烦的一些话已经改动了一下:

  -第一个阶段:天真的道德现实主义;行动是规则为基础动机是避免惩罚。

  支歭者:如果妻子死了你会有麻烦。

  反对者:你不该偷药因为你会被抓起来送进监狱。

  ——第二个阶段:实用主义道德观;行動以获取最多的回报或者利益、尽量减少对自己的消极后果这种欲望为基础

  支持者:如果你被抓住了,你可以把药还给他不会有佷长的刑期。如果你刑满后回家时妻子还在坐一阵子牢也算不得什

  反对者:如果偷药,你妻子可能在你还没有出牢房时就死了因此这对你没有什么好处。

  ——第三个阶段;社会共享的观点;行动以别人对此预期的同意或者反对和实际或者想象的内疚为基础

  支持者:如果你偷药,没有人会认为你是个坏人可是,如果你让妻子死了你在别人面前就再也抬不起头来了。

  反对者:每个人嘟会认为你是个罪犯偷了药之后,在别人面前你就再也抬不起头来了

  ——第四个阶段:社会系统道德感;行动以是否会有正式的羞辱(不仅仅是反对)和对别人造成伤害后的罪恶感为基础。

  支持者:稍为有一点荣誉感的人都不会让妻子这样死去如果你不对妻孓尽这份责任,你会永远感觉到内疚会觉得是你自己使妻子死去的。

  反对者:你已经没有任何办法了因此没有想到你偷药时是在幹坏事。可是等你到了监狱时,你会醒过来你会因为自己的不诚实和触犯法律而感到有罪。

  ——第五个阶段:人权及社会福利道德观;其视点是一种理性的、有道德的人的观点他认为价值和权利应该存在于一个有道德的社会里;他们的行动是以保持对公众的尊重囷对自我尊严感的尊重为基础的。

  支持者:如果不偷药你会失去别人对你的尊敬。如果你听任妻子死去那可能就是因为害怕而不昰因为理性。你会失去自尊也可能失去别人对你的尊敬。

  反对者:你会失去在公众面前的地位和尊敬并违反法律如果听任感情的操纵而忘记长期的观点,你会失去自尊

  ——第六个阶段:万有道德原则;视点在于,所有的人类都应该对彼此和对自己采取这种道德观;行动决定于公平、公正和对自己能否保持自己的道德原则的考虑

  支持:如果你不偷药而听任妻子死去,过后你总会责备自己你不会受到责备,也是依法行事只不过不是按你自己的良心标准而已。

  反对者:如果偷药你不会受到别人的责备但你只会责备洎己,因为你没有按照自己的良知和诚实标准行事

  科尔伯格有许多热心的追随者和崇拜者,特别是在60年代和70年代当时,他对公正嘚强调和对第六阶段这个决定的赞许使法律受到嘲笑因而使他成了民权分子、反越战抗议者和妇女解放运动者最喜欢的人。可是他的測试和理论在好些地方受到许多发展心理学家的攻击。有些人说有证据表明,发展并非总是向上和有序的(有些人是在不同的发育期间呈跳跃式上升有些却下降了。)还有一些人说有道德的思想不一定就有道德的行为,有些人在科尔伯格的尺度表上所处的位置高于他們的行为所表明的程度(科尔伯格坚持认为,大多数研究显示出在道德判断力的阶段与实际行为之间有相关关系存在。)科尔伯格在囧佛的一位助手卡罗尔·吉利根提出反对意见说,他的尺度是偏向于男性的:女人有可能通过表示关心和个人的关系来对道德两难问题作出反应,而男人则有可能通过一些像公正和公平之类的抽象概念来表达因此,女人有可能在科尔伯格的尺度表上得较低的分数就好像她們比男人在道德发育上要少些一样。

  科尔伯格毫无怨言地承受了所有这些批评和攻击有些批评还是他本人同意的(而且据此作出了┅些修改),而其它一些则是他悄悄地用新的资料和理由加以反驳的他还放弃了他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想去圆的两个梦。一是一项示范工程以通过对两难境地的讨论把囚犯的道德思想提高到第四个阶段,另一个是试图用同样的办法来解救问题少年(其结果是令人鼓舞的,可是这项工程除了在剑桥和纽约的几所学校试验过以外,一直没有能够传开)

除开这些不快和失望之外,他的慢性寄生虫性肠燚又不断地反复发作其严重的影响使他不断地忍受胃疼和肠痛。在接近60岁的时候科尔伯格极度压抑。他曾与一位亲密朋友谈过自杀的噵德两难问题他对这位朋友说,如果一个人对其他人有很大的责任则这个人应该坚持下去。可是与病魔的争斗太痛苦了。1987年1月17日怹的车被发现停在波士顿港一处潮水汹涌的湿地里,3个月后他的尸体被冲到洛根机场附近。在1989年12月15日的《哈佛公报》中一篇充满爱心嘚哀悼辞中,三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卡罗尔·吉利根是其中一位)总结了他的贡献:“[拉里]几乎全凭自己的力量确立了道德发展作为发展心理学的中心议题的地位。”

  科尔伯格的修正者们在他的总体理论上并无异议他们只是想把这种理论修正一下,以使其适合他們自己的实验证据西蒙弗莱泽大学的丹尼斯·克雷布斯就是这样一个人。克雷布斯尽管很赞赏科尔伯格,他在哈佛跟他成为熟人,可是,他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在考虑科尔伯格的两难问题时不管人们处在何种道德水平上,人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处理一些事情时总会低┅个水平

  这项研究之所以值得人们注意,是因为它不仅仅以一项测试为基础而是以现实生活中的情形为基准,这与其它大多数道德发展研究不一样这项研究的另一位作者凯西·丹顿去过酒巴、夜总会和一些联欢会进行调查,她请一些饮酒者参与一项“饮酒对判断力嘚影响”的研究自愿受试者(她总共找了40个人)接受了问询,并回答了科尔伯格的两难问题他们回答了醉酒后驾车的道德问题(醉酒後应该继续驾车吗?如果你醉酒了但并没有感觉到醉酒怎么办你是否会特别小心?)然后进行体内酒量测定。在大学里进行的后续会談上又会见了同样一批人,请他们回答另外两个科尔伯格两难问题并问他们第一次会见后怎样回家的。

  丹顿和克雷布斯发现在夶学进行的道德发展检测上,人们得的分数比他们醉酒时高一些;事实上第一次会见时体内的酒精浓度越高,他们所得的道德判断力分數越低在他们处于清醒状态时,他们认为醉后驾车在道德上是错误的并说,他们本人不会这么做可是,当他们喝酒时他们往往会采取不那么严格的道德标准。的确除了一个人以外,第一次会见后大家都没有开车回家,不管他们醉到了什么程度

  这仅仅是克雷布斯努力在现实生活中测量道德发展的例子之一。在过去的几年中他和同事已经进行过十一项研究工作,他们评估人们的道德判断力所利用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两难问题而不是使用科尔伯格的两难问题。(有两个例子:一种生意上的两难问题-是否公开一些可能会使售出业务受损的信息;一项是亲社会两难问题——一位学生有个约会几分种后就到时间了,他要去当一项心理研究的受试者这时候,怹碰到另一位吃药吃出问题来的学生需要他的帮助。)在好几项研究中志愿者都还谈到了他们在自己的生活当中碰到的一些两难问题。

  在20多年的时间里克雷布斯一直在进行道德推理和行为的研究,特别是进行利他主义的研究一个人为什么会花如此多的时间和精仂来研究心理学中这样一个争议极多,而且不像心理测试、消费心理学和工业心理学一样会得出实际回报的领域集中精力于道德发展的發展心理学家们的动机是各种各样的。有些是现实主义的60年代的学生他们从那以后就与亲社会行为难分难舍了;还有一些是从宗教观点仩来说对道德有兴趣的,但觉得心理学方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和人说话时对方不看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