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龙:地王观光游玩攻略开始拖欠工程款了,房地产泡沫要破了吗

每一段历史都值得铭记和借鉴。中国式房地产的癫狂失控和土地情结,让人想起20年前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前那种此起彼伏的高潮。伴随着银行大面积去杠杆化,对房贷日益谨慎,购买力进入观望,大批抛售房转入租赁市场,大齿轮连轴转动小齿轮,市场进入沉没的螺旋。

为何大佬们担忧中国楼市泡沫?

在房地产的调整通道中,各种喧嚣声不息。有人说“房地产下跌不好,唱空房地产的人是别有用心”。但最近有两个人“别有用心”的谈话值得世人警惕。

一个是吴敬琏先生,最近,他一再表示“我现在担心的不是房价降不下去,我是担心它崩盘。日本当年崩盘以后到现在还没有起来……泡沫这个东西最好不要形成,形成以后就是要想办法让它慢慢萎缩。”

另一位是王石[微博],年初他就表示“形势非常不妙”。最近,他一再表示“不改变自己的看法”。26日,他再次对国内的房地产市场泡沫问题感到担忧,他说,“如果房价一味上升是非常糟糕的。如果市场不进行调整,可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真的会破灭,如果破了,像日本这样就会非常糟糕,甚至比日本市场还麻烦。”

“房价下跌不好”,谁都不喜欢听。但从房价到租金,真实的下跌已经开始,连北漂族都传来福音,今年以来,北京的房租终于涨不动了,房租熄火整体停涨。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北京住房租金同比上涨1.2%,环比涨幅为零。而在4月份,北京住房租金环比下降0.1%。北京住房租金连续两个月环比未出现上涨。

基于经济人的本能,每一个房产拥有者都不希望房价下跌,但市场需要敬畏逻辑和常识,不能任由人性普遍的自利和贪婪来淹没基本的理性。美国由次贷问题演化为全面的流动性危机、信用危机和系统性崩溃,升级为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对照这场危机,在临爆点、传导机制、行业管控、危机预防的失败上都有教训。

而这都根源于掠夺性文化和传统的维稳思维,得过且过,睁只眼闭只眼装糊涂,拿着哧哧冒烟的引信击鼓传花,直到轰然一声巨响。这也是人性贪婪结果。一个市场如果只有贪婪、癫狂和侥幸,没有恐惧、冷静和理性,最终必然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

美国人反思次贷危机与房地产的关系时说,“就像棒球运动员为了能打出更好的成绩而注射类固醇激素,人为地增强肌肉一样。” 滥用廉价信贷,超发货币推高房价。在房价飙升的岁月里,兴奋剂刺激下的华尔街的各路棒球明星们都创造过辉煌,但这种人造泡沫随着华尔街的“创造性毁灭”和历史性崩溃而灰飞烟灭。

伴随着银行大面积去杠杆化,对房贷日益谨慎,购买力进入观望,大批抛售房转入租赁市场,大齿轮连轴转动小齿轮,市场进入沉没的螺旋。

中国高房价过去一直在高能货币驱动下。2008年以后,海量资金加杠杆入市,经过5年发酵,能支撑市场安全边际的收入房价比与租售比越来越达到荒诞的宇宙极值,这种“双速脱轨”使中国房地产市场承压之重超乎想象。银行业对局部比肩伦敦的高房价已十分恐惧,房价持续冲高已经到了类似当年日本地产危机前信贷枯竭、购买力断流的程度。

受制于规模限制的商业银行未来对房地产的停贷惜贷可能会成为一种常态。如果面向房地产的定向紧缩持续,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受到挤压,金融体系以大面积全局性收缩方式去杠杆化,房地产泡沫的“幽灵”终将“附体显灵”。那意味着用高杠杆“想赚最后一个铜板”的人,可能会赌输掉最后一个铜板。

每一段历史都值得铭记和借鉴。中国式房地产的癫狂失控和土地情结,让人想起20年前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前那种此起彼伏的高潮。

日本楼市在极度疯狂时就像赌场:人们都在聚精会神地下注,此时尚未喝醉的头脑清醒的人已经看到赌场的角落开始冒烟了,他们悄悄地尽可能平静地走向赌场狭窄的出口。这时,火苗依稀可见,多数人都还浑然不觉,他们四下张望,然而这时的赌局更加刺激惊险,大多数人重又被吸引到赌桌边。火苗终于燃成了火焰,更多的人挤向出口的方向,此时最怕的就是一声尖叫……

经济过度房地产化的必然结果是整个经济体的癌变,最终导致炉心融毁般的系统性沉没,如果继续维个超级泡沫,我们可能会随时听到那一声救命的尖叫。从历史的教训来理解吴敬琏老先生和王石的盛世之忧,应该能有益于我们对中国房地产现状作出冷静客观的判断。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陈志龙

(本文作者介绍:陈志龙,财经专栏作家,报人。)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陈志龙

  保罗-克鲁格曼说过“房地产泡沫是内置于经济系统中的。泡沫严重时,房地产崩溃并非黑天鹅,而是房间里的大象,看上去显而易见却总被人们忽略。”

他们为何对房地产泡沫视而不见

  这个夏天,南京、杭州、苏州、合肥、武汉、郑州、上海等城市“地王”频出,上海最疯狂——8月18日一天连出三个地王。一些媒体惊呼,当前核心城市的房地产和土地市场,已经成为大资本的游猎场。在当前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房地产市场地王频现是否还会继续?房价飙升的趋势还会继续保持吗?欢迎发文到zhuanlan@.cn,说出你的观点!

  秦朔兄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短期学习,上周就当下一二线城市如同“下油锅”的房地产形势与我交流。这逼着我在候机室里对最近房地产市场的一些问题进行再梳理。次日,看到他的一些最新论述。作为报人,秦朔兄就热点问题紧追不舍、倚马而就的职业素养和专业主义精神让人感佩。

  关于房地产资本主义,他说从宏观分析来看,就是整个经济、投资、信贷对房地产依赖到一种谁都离不了的程度。它已经成魔,自运转……银行需要抵押物做“锚”、天量货币需要“超级蓄水池”消化这样的增长模式,就注定了,在那些一直能提供未来想象力、不断有新题材新发展的地方,房地产的非理性繁荣必然发生。

  从微观看,房地产资本主义意味着,房子不只是房子,土地不只是土地,充分运用金融工具做房地产,把房地产当成金融和资本来运作。一旦这种思维和操作模式成为房地产主流,整个经济就从产业时代进入房地产资本主义时代。

  他在文中说,我看到的房地产资本主义的图景是——以房地产作为优质基础资产(土地、房子、房地产公司股权),以价格上升作为确定性预期,以成本不断下降的低息资金和理财产品作为燃料,以价格重估作为抵押型金融体系的润滑剂,以居民负债率的上升作为对价,进入“上涨、上涨、只要上涨大家都是赢家”的向上冲刺期。

  他认为,囤地、捂盘、炒地、炒房、加杠杆等等,可以作为房地产资本主义的早期形态;现在则是中盘,就是大规模使用金融工具(贷款和金融机构的场外配资),尽可能加杠杆,充分利用地价上升来扩张资产负债表;负债越多越好,用“负债”竞逐“资产”(包括房地产公司股权),然后拉升资产价格,或者快速周转产生现金流,以现金流为依托进一步融资扩张。

  我完全认同他的观点。次日,我在另一篇《》文章中,呼应了他的观点。我在文中指出,随着金融体系和整个经济决策部门日益为房地产所绑架,金融体系已成为最大的土地储备者,金融的功能从配置市场资源和管理风险,异化为内置房地产这一具有自毁功能的核弹。

  “向上冲刺”的过程不可能无限度,因为树不会长到天上去。信贷燃料在放量冲顶后可能高位枯竭耗尽。新浪编辑在推送这篇文章时,用了文中的另一句话作为小标题《每次金融危机,把金融家送上断头台的几乎都是房地产》。我也默认了,确实,“一个被房地产绑架的金融体系可能是最糟糕、最坏的、也是最危险的金融体系。”它让整个金融系统进入了一片未知的白茫茫的海域,也让整个经济的平衡性越来越差,越来越脆弱。

  人类过去一百多年间,每一次关于金融危机和经济萧条的文献,都是围绕着房地产从繁荣到崩溃的过程,并伴随着金融恐慌而写就的,概莫能外。保罗-克鲁格曼说过“房地产泡沫是内置于经济系统中的。泡沫严重时,房地产崩溃并非黑天鹅,而是房间里的大象,看上去显而易见却总被人们忽略。

  为什么?因为共同利益的驱使。泡沫沸腾并处于临爆状态时,市场往往出现反向的、惊人的群体性的拱卫性共识。政府不想让泡沫破灭,金融体系,每个贷款人都一样。2008年,面对美国房地产市场“史上最大的泡沫”,美联储的官员还说“经济基本面依然强劲”。媒体不厌其烦地起哄:“这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只要音乐还在继续,我们必须不停地跳舞,房地产价格不会跌。“

  是啊,为什么不呢?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故事,也是那个时代的选择。“银行家并不傻,他们对现状和后果一清二楚,只是不想让音乐停止罢了。” 从上世纪“兴旺的20年代”开始到本世界初,近百年来,美国的金融资本主义都是天生的冒险主义者。《非理性繁荣》一书就讲到了投资家塞缪尔-英萨尔的传奇一生。

  他的记账员回忆说,“银行家称呼我们的方式,就像杂货店的老板叫他的主顾,努力要把钱塞给我们。‘麦肯罗太太,我们今天有些很不错的生菜。’‘英萨尔先生,我们还有点挺好的新鲜绿钞,你能不能想办法把1000万美元花掉?’”就这样,英萨尔通过高度杠杆化投资获得了短暂的成功,但随着大萧条的到来,所有这些成功的杠杆投资一夜之间都崩溃了,最终他把自己也赔了进去。树不会长到天上去。任何异常的扭曲都不可持续,每一个膨胀的泡沫迟早都会破灭,贪婪者最终都要转向恐惧。

  回到2008年之前的美国,哪个行业能像房地产能给美国人带来超过200万亿美元的账面盈余?这简直就是上帝赐给每个人一台取款机,金融机构从无休止的资产证券化和眼花缭乱的衍生品中赚取超额利润,普通人通过抵押贷款不断变现,买更大排量的车、到郊外换置更大的花园洋房……房地产泡沫不是问题,泡沫破了才是问题。大家都只看中短期,“长期看我们都会死去”,泡沫只要一天不破,政策层面自然都心怀侥幸,所有人都在为高房价背书。

  当冰山碎裂的咔嚓声已清晰可闻,面对风险,当局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让泡沫再膨胀。“当利益捆绑的道德风险、廉价货币和过度干预演化成危机时,对策就是更败坏的道德风险、更廉价的货币和更严厉的干预。”美国学术界反思这场危机背后的货币因素时说,行长应该是但不幸很少有真正的国士,这是一种少见的物种。央行最容易做的事莫过于EASY MONEY—宽松的货币政策,既可让企业和金融市场兴奋,又可以取悦于白宫和国会山,减少短期痛苦,人人皆大欢喜。

  多年前,亚当斯密有一句名言:“可能出错的事情和完全不可能出错的事情之间的主要判别在于,一旦完全不可能出错的事情最终出错了,这个错误往往无法挽回或者根本无法补救。”山高谷深,市场非理性繁荣造就的刚性泡沫一旦破灭,对金融体系的灾难性伤害将是炉心熔毁式的。

  当美国的“08式噩梦”来临时,小布什总统在白宫召集他的幕僚团队开会。一向喜欢轻松氛围的总统,开会前总是先说两句俏皮话,开个善意的玩笑,但这次他劈头盖脸直言不讳地问:“我们怎么会走到这一步?输得这么惨!”是啊,这么一个久经考验的强权、拥有世界最强大的金融体系,怎么会一夜之间输得这么惨!这个问题振聋发聩。

  伯南特在反省次贷危机时说,一个深刻的教训在于从华尔街到华盛顿的双向失灵——市场失灵和监管失灵。如果说市场失灵是因为利益群体的贪婪,而监管失灵更为复杂。

  事后, 格林斯潘在国会作证时吐苦水,也算是吐真言:“联邦储备委员会不是在真空中运作,如果升息打压了资产价格,一定会导致自己的选票减少。因为,无论是股票,还是房地产,涉及面都非常广泛,影响到所有中产以上阶层,任何导致资产价格下跌的政策都是‘不得人心’的。美联储不想被投资者控告,是我们破坏了大家的退休计划,你们可以想象我下一次在国会熬夜召开听证会遭到炮轰的情形……”

  格林斯潘是何等神一般的存在啊!有记者曾问一位总统候选人,如果在你的总统任期内,金融市场出现问题,而年迈的格林斯潘又突然去世了,你怎么办?他的意思是如何减轻对金融市场的冲击。

  这位议员说,我会在美联储的埃克斯大楼里,让他戴上帽子端坐在办公室里,他的随从川流不息地进出汇报,他照样召集会议,他办公室的灯光昼夜通明。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具有超强政治独立性的央行领导人,面对以房地产为代表的沸腾的资产泡沫,依然投鼠忌器、王顾左右,错过了最好的纠错机会。

  贝尔斯登的杠杆率超过了30倍,房价只要出现0.3%的回落就可以耗光其资本,但却长时间不受监管,因为格林斯潘迷信“越少的监管才是好的监管”。而鲁莽的“两房”更是把高杠杆用到了极至,各种眼花缭乱新奇的衍生工具最终把自己全赔进去,把整个金融体系全卷进去。

  “美国和全球经济的命运就掌握在我们手上了!“总统问完“什么会输得这么惨”,开始对财长保尔森和联储主席伯南克作政治交待。面对总统的嘱托,危机紧急情况应对部门向国会申请“无限制授权”。

  财长保尔森说,(危机时刻)权力越大核威慑力越强,但用到权力的可能性就越小,就像总统身边的那个黑匣子。联邦经济金融决策部门的首长们也是绞尽脑汁,所有对策都是军方提出的“压倒性火力”——只有强大的压倒性火力,才能使做空力量心生畏惧,最大限度地降低伤亡,稳定并巩固局势。事实证明,与推萎、放任危机蔓延产生的混乱及收拾混乱的更大成本而言,“无限制授权”和“压倒性火力”是成本是最低、破坏性最小的反危机措施,它精准地制止了出血点,防止金融体系因溃败性大出血而休克,有效实现了金融体系的在线修复和市场稳定。

  “次贷”危机后,美国国会成立一个专门的调查委员委员会对危机全程进行复盘,形成了近百万字的调查报告,联邦调查局全程参与,一桩桩金融丑闻被揭露,大批掠夺性的骗子贷款、庞氏贷款被掀开盖子,这一报告的中文版已经出版,读来触目惊心。

  而伯南克《行动的勇气》、保尔森《峭壁边缘》以及格林斯潘的一些代表作也成为回顾和反思这场危机的经典教案。秦朔兄在业内突破性地提出房地产资本主义,旨在警示这场饕鬄盛宴的严重后果。重温并不遥远的美国噩梦,再次验证了几个内在的逻辑必然,那就是:每次金融危机,把金融家送上断头台的几乎都是房地产。

  当资产泡沫根植于巨大的杠杆基础之上时,泡沫破灭的代价是毁灭性的。不要等到不可收拾时,才手忙脚乱地考虑动手。记住伯南克在他《行动的勇气》中的那句开场白吧:在所有危机当中,都会有两类人,敢于行动者和惧怕行动者。这本书中文版的前言标题是《我还能阻止这一切》。对我们来说,该是行动的时候,因为我们还能阻止这一切。

  (本文作者介绍: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财经作家。微信公众号njchenzhilong)

原标题:上海疯了!房地产交易中心系统瘫痪,楼市新风暴来袭?

传闻上海、北京楼市调控新政即将出台!

当前市场交易突然爆棚的现象,和近期传闻的上海准备于9月推出进一步收紧房贷的政策不无关系。

据报道,上海准备出台的调控政策有以下要点:

1、收紧银行贷款政策,以控制土地融资;

2、调整购房贷款政策,购房认房又认贷;

3、首套房首付比例提高至五成,凡有贷款记录的不管首套还是二套首付均为七成;

4、对于部分购房者,可能有基准利率上浮10%的举措。

虽然目前并没有从银行等方面得到肯定的回复,但是“以往每次调控前都有风声出来,结果证明都并非空穴来风。”由于担心传言中的新调控政策出台,很多开发商坐不住了,决定紧急提前推盘。而很多购房者也都想赶在9月1日之前完成签约。

另一边,经济观察报记者则通过北京市建委官方获悉,目前北京住房调控主基调是遏制商改住项目和严控商住市场,政府不再供给新增商住用地,“也不会再给商住发放房产证、预售证等”,一份关于严格遏制商改住项目的方案将于8月31日前提交给北京市政府。

上海有楼盘紧急提前开盘

担心楼市调控新政,很多开发商坐不住了,决定紧急提前推盘,临时通知客户前来售楼处选房签约。 售楼处人满为患,场面十分火爆。

“我们最近要求所有还没来得及签约的客户,赶紧在9月1日之前赶到售楼处签约。据我所知,很多楼盘都在这样做。”上海青浦某楼盘负责人说。

据媒体报道,有去房产交易中心办理业务的中介反映, 8月26日早上10点左右,上海房产交易中心系统瘫痪了!最近一次出现这种情况是在3月24日,也就是上海出台调控新政前一天。那一天,上海新房成交了1360套。

据统计,8月24日上海市房成交778套。8月25日918套,8月26日990套,昨天(周六)则达到1056套!而今天截至19:00,就已经达到了1247套! 这周末市场不平静,上海楼市又疯了!要知道上个周末两天合起来才成交了911套!

截至8月28日19:00,上海市房地产交易中心公布的实时成交数据

房产交易中心系统全面瘫痪

有去房产交易中心办理业务的中介向东方财富网反映,周五早上10点左右,上海房产交易中心系统全面瘫痪了。“看来这周末市场不会平静了。看这架势,要有踩踏事件了。”

小编的朋友圈里,更是被各大中介刷屏,内容基本上都是一致:9月1日之前抓紧网签,再不抓紧就来不及了!

一句话,就是让你赶紧:抢抢枪,再不抢房子,就来不及了!

楼市正在陷入无比纠结的情绪中。从本周开始,估计要持续到政策真正落地的不知道哪一天。

8月26日,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称,北京和天津正在考虑出台新的举措控制房价。

另有知情人士称,上海市政府近期将召开会议,考虑调整土地和住房政策,以抑制近期上涨的房价和地价。9月或出台新政。此外有消息称上海银监局8月早些时候已与银行开会沟通,讨论调整房地产政策。

每日经济新闻也从南京官方权威人士处获悉, 南京限购政策已经箭在弦上,出台时间或在8月底。

21世纪经济报道消息称,有股份行近期下发通知,要求原则上不支持地王、异地、纯商业体和别墅项目。此前,还有一家华北股份行已下发通知,提示地王项目风险,“不做成本过高的项目”。

所有人都被一个预期牵住了鼻子:差不多9月初,就会有新政策出来。

他们为何对房地产泡沫视而不见?

地王层出不穷,房价扶摇直上,银行信贷快速扩张……十多年来,有关中国房地产泡沫正在形成的声音从未消停。

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的《房地产价格与地产泡沫问题——国别研究与实证研究》总结的房地产泡沫经验教训包括:

1)投资者的短视与房价上涨的心理预期刺激了泡沫形成;

2)银行信贷在房地产业的过度扩张是造成房地产泡沫过度膨胀的重要原因;

3)低利率及僵硬的汇率制度推动了房地产泡沫进一步膨胀;

4)在制度环境和市场发展不健全的条件下,过快的放松管制和过度的对外开放容易导致资产泡沫。

回过头来看,当前楼市是否已经进入最后的疯狂?答案只能由时间给出,但是我们可以看看日本当年泡沫破灭后的情况:

日本股市39000点的时候,股票市值2400兆(万亿)日元,跌到7500点的时候,市值蒸发了70%,许多股票跌得只剩十分之一。“转念一发生的时候,价格就掉下去了。”房价腰斩惨不忍睹。日本人曾满世界地横扫奢侈品和收藏品,家家户户打纯金偶人、纯金兽瓦当。一幅毕加索的名画,峰值时卖一亿日元,泡沫经济破灭后,500万日元都没人要。经济景气时的“动物精神”与经济严冬时的“寒蝉效应”,都只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危机打断了经济飞转的螺旋桨”。

——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财经作家陈志龙《金融体系已成为最大土地储备者》

5月初权威人士的一句“树不能长到天上,高杠杆必然带来高风险,控制不好就会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负增长,甚至让老百姓储蓄泡汤”犹在耳边。但当前的房价却让人感到无奈。

一文读懂房贷是如何让你破产的?太透彻!

从前一个小镇上有两家面包店,每家每天各生产50个面包,价廉又物美,1个面包才卖1元钱,正好满足了居民的面包需求。

这两家面包店每天各创造50元的价值,但是一直这么循环下去只是小本生意。两家老板都不甘心,想想多少老字号都扩大规模开了分店,为何不也扩大规模,大家都多赚一点呢?

说干就干,扩大规模容易,可是小镇居民对面包的需求仅仅100个就够了,多生产出来的面包卖给谁呢?这是个头疼的问题。 于是,灵机一动, 两家老板一合计,就互相买卖150个面包,第一家面包店的老板向第二家店购买150个面包,同样的第二家面包店的老板向第一家店也购买150个面包。由于互相买卖的数量正好相等,于是面包也先不用生产出来了,用记账的形式,价格还是一块钱1个,但是每家面包店的交易量就变成了50+150=200个了。 从账面上看,每家店的交易额从50元上升为200元,虽然面包还没有生产出来,但是交易已经产生了。这就是传说中的虚拟经济。

过了一段时间,两家老板觉得1个面包卖一块钱太便宜了,现在成本都在涨,面包价格也该涨一涨了,为了避免涨到太猛吓跑了小镇居民。起初,两家老板将各自互相买卖的150个面包价格涨到4元钱,而实际上对居民真实出售的面包仅仅涨价到2元一个。 这样,每家店的交易额为150*4+50*2=700元,瞬间泡沫又膨胀了。这个时候,小镇居民急了,听说面包要卖4元钱1个,此时看到市场上面包只有2元时,于是赶紧买买买。这下, 面包需求量一下剧增,而面包一时半会又生产不出来。这就是传说中的泡沫经济。

这明明只是虚拟经济,小镇居民需求量猛增,而面包生产不出来那么多,这可怎么办?

这两个老板拍拍脑子,又想出一招, 印发一种远期面包券。于是,两个老板的业务又扩大了,一边招聘更多的工人生产面包,一边发行远期面包券,甚至允许这种面包券上市交易。 这就诞生了一种融资业务,并且可以抵押贷款交易。

有现金的居民可以通过现金购买面包,有抵押物的人可以抵押借款买面包,那么没钱又没抵押物的人想买面包怎么办? 这两家店的老板想出了一招,向这些人穷人发放贷款,并向保险机构购买了保险。这种不考虑还款能力就发放贷款的行为是危险的,但面包店老板为了赚钱,先发放贷款鼓励大家买面包,把面包经济循环起来。然后面包店老板将这些次级抵押款包装成“次级债券”,为以后的次贷危机播下了种子。

这里解释下什么是“次级抵押贷款”? 是指一些贷款机构(例如银行)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

这样美好的日子持续了一段时间,小镇居民发现高价囤积的大量面包吃也吃不完,存放起来要占空间,还有发霉的风险。于是,有些人开始抛售掉,哪怕价格低一些。 一旦有一个人第一个抛售,就触发了多米诺骨牌,整个面包经济都可能面临崩盘。这就是面包经济泡沫破裂。随后,危机传导到了面包店了,老板发现生产出来的面包再也卖不动了,只好关门歇业,这样引爆了经济危机。 更可怕的是,小镇居民发现面包价格下降了,远期面包券和各种面包债券变废纸一堆。这就是次贷危机。 后面的后果更严重了,面包价格暴跌到无人问津了,那些银行抵押贷款给居民买面包的钱收不回来了,而居民的抵押物也变得不值钱了。最后,银行可能要承担金融危机引发的后果,破产或者倒闭。 一个小小的面包经济,都能引发严重的金融危机,凸显货币流动性的风险。

中国如日中天的楼市也正在聚集着风险,资产价格泡沫膨胀,房子价格已经远远超出了老百姓的承受范围了,连中央高层也发话了,要抑制资产泡沫。

那么楼市泡沫是如此产生的?

以2008年的美国次债危机举例说明: 当楼市火爆时,贷款买房已成为不可抑制的疯狂行为了。在2001年经济衰退发生后,美国楼市在超低利率刺激下高度繁荣,不论有钱的还是没钱的,都贷款买房。这也埋下了一个隐患,美国向信用分数较低、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人提供了住房贷款,贷款人可以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买房。因为信用等级达不到标准,他们就被定义为次级信用贷款者,简称次级贷款者。

其实没钱的买房者心里也是没底的,他们会想:我一个月只赚1200块,我的房贷就要付1000块,我只剩200块,我担心哪一天资金链断了,付不起房贷怎么办? 那些贪婪的银行家安慰他们,你完全不用担心,由于银行房贷利率非常低,用不了多久,你的房子就会从50万块涨到80万。如果你真的还不起房贷,就把房子卖了,卖80万,拿其中50万块还掉房贷,你还剩30万块啊。30万块你留着花也好,去租房子也好,反正你没有亏。 所以,当美国房价在刺激政策下不断上涨时,这些房主毫不顾忌地用房子潜在的升值部分再抵押,再融资,消费其它商品,就为次级贷款了。难道银行不知道风险吗?不是的,银行很清楚风险,所以银行与国际投行合谋,将这些次级贷款包装成债券,卖给全球投资者,创造出一个庞大繁荣的金融市场。 于是次级债开始形成了,但这还不够,国际投行还将这些不良贷款分割,打包,最终通过杠杆放大,做成数十万亿的衍生品,在全球投资者中间售卖,从而把全球拖进金融危机的深渊。

由于这些次级债隐藏着楼市的巨大泡沫,一旦楼市暴跌,可能造成债务违约。

后来随着美国住房市场大幅降温,加上房贷利率上升,那些还贷能力差的房主们负担逐步加重。当这种负担到了极限时,大量还不起房贷的违约客户出现了,甚至弃房而去,不再支付贷款,造成大量坏账。 最终导致了次债危机爆发!在危机冲击下,一些放贷机构严重受损甚至破产,危机层层触发,最后引爆全球金融危机。

而这些全是唯利是图贪婪的投行们干的。美国的贷款银行是知道次级债的风险的,全球顶级投行也非常清楚的。但他们还是要把这些隐形的风险推向市场,并无限放大。这是为什么?

为了经济利益,为了赚钱,不惜毁坏全球经济。国际投行把金融危机贩卖给了全世界,也忽悠了全世界。

这次危机后果严重,引发了投资者对美国整个金融市场仍至全球经济增长前景的担忧,导致之后几年股市出现剧烈震荡。 在中国,大多数老百姓可能会觉得次级抵押贷款风暴离我们很遥远,情况并非想象中那么乐观,也许它就在我们身边潜伏着。 很多中国人希望通过投资楼市来搭上暴富的列车,银行等贷款机构也想出各种高招帮忙大家贷款买房,房价也在贷款买房的狂潮中以惊人的速度攀升。

吸取美国的教训吧,曾经美国次贷总量在650亿美元,仅占整个房贷的9%,此后每年不断增长,到2006年左右,次贷总量已达6000亿美元,占房贷总量的20%。 据统计,深圳60%以上的借贷买房人的目的不是自住,而是投资。虽然中国目前还未出现大规模的贷款违约现象,但是随着房价暴涨,贷款买房的人比比皆是,不得不防范次贷危机的魅影来袭。

中央高层已经觉察到资产泡沫的苗头,果断叫停了利用高杠杆的违规贷款行为,并着手调控楼市,呼吁挤一挤资产泡沫。 希望某一天,楼市能回归到健康的轨道,不为炒房者投资牟利,只为百姓安居乐业。

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文中投资建议仅供参考。

21金融圈:在这里,让你深入了解本源,助你理解金融本质,拥有金融化思维,并成为金融圈成员。

牛熊档案:股市,无论是故事还是事故,事事关心。牛市熊市震荡市,都能找到赚钱的姿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