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经济学 pdfdTC/dK怎么算

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科大MBA管理经济学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管理经济学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管理经济学及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管理经济学及答案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管理经济学(04MBA)日-日 贺 卫(经济学博士、教授) whe@dhu.edu.cn MBA培养模式发展的三阶段: (1)个人单向技能传授阶段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阶段 ――向哈佛看齐(案例教学) (3)团队精神和专项培养阶段 ――向斯隆看齐 天津大学由MBA中心举办咨询公司, 由学员提课题(需求),进行招标。学 员自行组成项目团队参加投标,有酬工 作。 在《管理经济学》定位问题上出现了两派观点: (1)《管理经济学》应面向应用,这是由MBA的 培养目标决定的。――以南开大学为代表 (2)《管理经济学》是专业基础课,它培养学 生的思维方式、观念和素质,为学习管理专业课 打基础,而不在于解决具体问题。 ――以清华大学为代表 管理经济学是经济学:管理者经济学 指导管理的经济学关于理论联系实际:复旦与上财 关于作业:财宝埋在果园里 教材: 1.《微观经济学》平狄克、鲁宾费尔德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教学参考书: 1.《管理经济学》曼斯菲尔德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年版 2.《管理经济学》麦圭根、莫耶、哈里斯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年版 3.《管理经济学》干春晖 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2年版 第一章 导 言 “经济学关注的是对观察到的现象进 行解释和预测”; “改造世界并非经济学所长,但改造 世界观却是经济学的强项”; “经济学家参与改造世界,就是被利 用” 。――张五常 第一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经济学的产生 1.稀缺性(scarcity) 社会资源的有限性,是指社会提供 的东西少于人们想拥有的。 基本假设:①人类的欲望是无穷的 ②资源是有限的 生产要素:①劳动(体力/脑力) ②土地(自然资源) ③资本 ④企业家精神和才能 2.选择(choice) 因为稀缺,人们不能得到所有想要 的东西,不得不在有限的资源下作出选 择。这是稀缺与欲望相矛盾的结果。 3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 西。这是选择的结果。 4 .生产可能性曲线PPC (Production Possibility Curve) (1)定义: 一个经济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 与生产技术既定时所能生产的产量的各 种组合的图形。 (2)形状: 由机会成本的性质决定:机会 成本不变、递增、递减 (3)生产点 在PPC上为有效生产点(efficiency) 在PPC内存在失业(unemployment)或 非充分就业(underemployment)(4)生产可能性曲线的移动 原因:要素的增加,技术进步,灾害等 5.人类生存所依赖的几种经济形态 (1)自然经济――传统习俗 (2)指令经济――高压手段 哲学家、科学家、史学家、神学家 文学家、艺术家、政治家、军事家 (3)市场经济――价格制度 (4)混合经济――政府干预 经济学家 二.经济学的定义(微观):资源配置 我们如何进行选择,来使用具有多种可 供选择用途的、稀缺的生产资源,来更好地 满足既定的目标――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如何生产?为谁生产?何时生产?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社会 科学。 三.经济学定义的扩大(宏观):资源 利用 1.一国的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的利 用? 2.货币的购买力如何变动? 3.一国经济为什么会发生波动?如何 才能得到持续增长?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稀缺资源配置和 利用的社会科学。 四.经济学与经济制度 ――解决经济问题的制度选择 1、共同的问题 (1)生产什么? (2)怎样生产? (3)为谁生产? (4)何时生产? 2、不同的制度选择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产权所有 公有 私有 决策方式 集中 分散 配置机制 计划 市场 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 按要素分配 公平与效率的权衡(trade-off): 社会面临的一种权衡关系是效率与 平等之间的权衡。效率是指社会能从其 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东西。平等是指这 些资源的成果公平地分配给社会成员。 换句话说,效率是指经济蛋糕的大 小,而平等是指如何分割这块蛋糕。政 府在设计政策的时候,这两个目标往往 是不一致的。 3、转型经济 中央集权的 计划经济 封闭经济决策分散的 市场经济开放经济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不同经济制度 下解决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问题的方式 及其效率。 五.经济学的内容与范围 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2、国际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 3、制度经济学和比较经济学 4、数理经济学与计量经济学 5、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 6、部门经济学和行业经济学 7、管理经济学、家庭经济学等 第二节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一.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 1.定义 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 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 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 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 置问题。 ①研究的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 ②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 ③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 ④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 2.基本内容 ①均衡价格理论 ②消费者行为理论 ③生产者行为理论 ④分配理论 ⑤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 ⑥微观经济政策 二.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 1.定义 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 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 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 充分利用。 ①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经济 ②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 ③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④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2.基本内容 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②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③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理论 ④开放经济理论 ⑤宏观经济政策 a.政策目标 b.政策工具 c.政策效应 三.国际经济学(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国际贸易理论(微观) 2.国际金融理论(宏观) 四.制度经济学(institutional economics) 1.交易费用理论 2.产权理论 3.企业理论 4.制度变迁理论 5.法律的经济分析 五.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相互补 充的;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是实证 分析;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第三节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定义 实证(positive)经济学:研究经济是怎样 运行的 规范(normative)经济学:研究经济应该 怎样运行 1.价值判断的含义 2.所解决的问题不同 3.判断的标准不同 二.实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个量分析与总量分析 2.局部均衡分析与一般均衡分析 3.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与动态分 析 4.理性人假设(见信箱) 假设、概念 问题或假说 预 测 验 证 否 是 理 论 修改假说放弃假说 三.经济理论的表述方式 1.叙述法 2.列表法 3.图形法 4.模型法 四.经济学与数学 第四节 十大经济学原理与六大经济目标 一.十大经济学原理(曼昆) 原理1:人们面临权衡关系 原理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 而放弃的东西 原理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原理4: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原理5: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原理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 种好方法 原理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原理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 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原理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 价上升 原理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 的短期交替关系 二.六大经济政策目标 1.资源最优配置(微) 2.收入均等化(微) 3.充分就业(宏) 4.物价稳定(宏) 5.长期经济增长(宏) 6.国际收支平衡(宏) 第二章 均衡价格理论 ――生产什么与生产多少 第一节 需求与供给 一.决策者假设 1.家庭(消费者)假设 ①家庭是消费行为的基本决策单位,属 于需求方 ②家庭决策的原则是满足或效用最大化 ③家庭是生产要素的供给者,它向厂商 出售生产要素以换取货币收入 2.厂商(生产者)假设 ①厂商是生产行为的基本决策单位,属 于供给方 ②厂商决策的原则是利润最大化 ③厂商是生产要素的主要需求者 3.政府(控制者)假设 ①政府是调控行为的基本决策单位,属 于控制方 ②政府是经济政策的制定者,其决策的 原则是社会福利最大化 ③政府是大公无私的,它为家庭和厂商 的最大化服务 要素市场要素税收货币货币税收要素家庭转移支付政府补贴厂商产品货币货币产品产品(服务)市场 讨论题:你认为决策者假设的合理性 如何?请具体论述之。 二.需求的基本理论 1.需求的定义 需求是指家庭在某一特定时期内, 在每一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 商品量(有效需求demand) 。 ①存在购买欲望(want) ②具有购买能力(可支配收入) ③必须有特定的时间单位(流量) 2.影响需求的因素: ①需求量受商品自身价格Pn的影响 需求函数Qdn=a-b?n P 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需求定律的反例:吉芬、炫耀、投机 ②需求量受其他相关商品价格P1,…, Pn-1的影响 a.替代商品(substitutes)---竞争分析 b.互补商品(complements)---合作分析 ③需求量受家庭收入水平Y的影响 过去、现在、未来 正常、低档、必需 ④需求量受家庭嗜好D的影响 ⑤需求量受人们对未来预期E的影响 ⑥需求量受各种社会因素ε 的影响: 人口、广告、他人需求(攀比效应与虚荣 效应)……Qdn=D(Pn,P1,…,Pn-1,Y,D,E,ε ) 3.需求量的变化和需求的变化 ①需求量(quantity demanded)的变化 Qdn=f(Pn)――静态分析(move) ②需求(demand)的变化 ――比较静态分析(shift) D=?d 三.供给的基本理论(对称性) 1.供给的定义 供给是指厂商在某一特定时期内, 在每一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供应的 商品量(有效供给supply) 。 ①存在供应欲望(want) ②具有供应能力(生产+库存) ③必须有特定的时间单位(流量) 2.影响供给的因素: ①供给量受商品自身价格Pn的影响 供给函数Qsn=c+d?n P 供给定律的反例:劳动、投机性商品 ②供给量受生产要素价格F1,…,Fm的 影响 ③供给量受技术与管理水平S的影响 ④供给量受其他相关商品价格P1,…,Pn-1 的影响 替代、互补、无关商品 ⑤供给量受厂商对未来预期E的影响 ⑥供给量受各种社会因素ε 的影响Qsn=S(Pn,P1,…,Pn-1,F1,…,Fm,E,ε ) 3.供给量的变化和供给的变化 ①供给量的变化Qsn=f(Pn) ――静态分析(move) ②供给的变化 ――比较静态分析(shift) S=?s 第二节 均衡价格与价格机制 一.均衡价格的形成 1.均衡的含义 2.决定均衡价格的是需求和供给 3.均衡价格的形成有个过程 二.需求与供给的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1.需求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2.供给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3.供求定理 ①需求的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上升;需求 的减少引起均衡价格下降 ②需求的增加引起均衡数量增加;需求 的减少引起均衡数量减少 ③供给的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下降;供给 的减少引起均衡价格上升 ④供给的增加引起均衡数量增加;供给 的减少引起均衡数量减少 三.价格机制:价格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1.条件――市场经济 ①存在独立的经济实体――追求最大化 ②存在市场――交易 ③存在竞争――无垄断 2.作用 ①作为指示器,反映市场的供求情况 ②价格的变动可以调节需求 ③价格的变动可以调节供给 ④价格可以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 3.方式 4.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 5.支持价格与限制价格 6.价格改革优先与企业改革优先 讨论题: 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在做经营决策 时有何差异? 第三节 弹性理论 一.需求弹性 1.需求的价格弹性 ①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Ed Q2-Q1 (Q1+Q2)/2 Ed= (弧弹性) P2-P1 (P1+P2)/2 ②点弹性 Q=a-bP dQ P P -bP E d= = -b = dP Q Q a-bP ③需求价格弹性的种类 a.需求完全无弹性( Ed =0) b.需求完全有弹性( Ed =∞) c.单位需求弹性( Ed =1) d.需求缺乏弹性(0? Ed ?1) e.需求富有弹性(1? Ed ?∞) f.例外:需求弹性为正 ――投机性、炫耀性商品 ④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a.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程度 b.某种商品本身的可替代程度 c.观察期 d.商品在家庭收入中所占的比重 e.商品的市场饱和度 2.需求的收入弹性 ①需求的收入弹性系数Ey Q2-Q1 (Q1+Q2)/2 Ey= Y2-Y1 (Y1+Y2)/2 ②需求收入弹性的种类 a.收入负弹性(Ey?0) b.收入无弹性(Ey=0) c.收入缺乏弹性(0?Ey?1) d.单位收入弹性(Ey=1) e.收入富有弹性(Ey?1) ③恩格尔定律 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家庭总收入 3.需求的交叉弹性 QX2-QX1 (QX1+QX2)/2 EXPy= PY2-PY1 (PY1+PY2)/2 ①互补商品EXPy ?0 ②替代商品EXPy ?0 ③无关商品EXPy=0 强互补-∞?-1?0?1?∞强替代(竞争) 二.供给弹性 1.供给的价格弹性 ①供给的价格弹性系数Es Q2-Q1 (Q1+Q2)/2 Es= (弧弹性) P2-P1 (P1+P2)/2 ②点弹性:各点相同 dQ P P dP E s= =d = dP Q Q 供给曲线方程:P S1 S4 S3 S5 S2S1:QS = c(d=0) S2:QS = c+dP S3:QS =dP P0 S4:QS = -c+dP S5:P = P0(d=∞) Es=dP/QS -c 0ccQ ③供给价格弹性的种类 a.供给完全无弹性(Es=0) b.供给完全有弹性(Es=∞) c.单位供给弹性(Es=1) d.供给缺乏弹性(0?Es?1) e.供给富有弹性(1?Es?∞) f.特例(Es?0) ④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 a.生产规模变动的时期长短 b.生产的难易程度 c.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 d.生产所采用的技术类型 三.弹性理论的应用 1.厂商营销(定价)策略Ed P变动 1?Ed?∞ Qd变动 R P与R 采用策略 反向 降价策略 反向 薄利多销 同向 提价策略 同向 心理承受0?Ed?1 2.蛛网理论 ①生产周期长,且无存货 ②生产规模或计划不可改变 ③本期的产量决定本期的价格 Pt=D(Qst) ④本期的价格决定下期的产量 Qst+1=S(Pt) ⑤蛛网收敛(稳定):Es?Ed ⑥蛛网发散(不稳定):Es?Ed ⑦蛛网封闭(中立):Es=Ed 3.间接税分担 ①Es=Ed:赋税相等 ②Es?Ed:消费者赋税少 ③Es?Ed:厂商赋税少作业:你所在企业的产品或劳务,其需 求弹性有何特点?在有关产品或劳务定 价和推销的决策中应如何考虑需求弹性?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第一节 基数效用论:边际效用分析 一.需要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社交需要 4.尊重需要 5.求知的需要 6.求美的需要 7.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效用 1.效用是一个主观心理概念 2.效用本身不含有伦理学的意义 3.效用有正负之分 4.效用的可比性 5.效用因时因地而不同 三.边际效用 MU=dU/dQ――总效用曲线上切线的斜 率 四.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1.生理或心理的原因 2.物品本身用途的多样性 五.效用最大化法则(消费者均衡) 1.假设 a.消费者的偏好是既定的 b.消费者的收入是既定的 c.物品的价格是既定的 2.PxQx+PyQy=M (约束条件) TU=f(Qx,Qy) 令拉格朗日乘数??0 L=TU+?(M-PxQx-PyQy) 此拉格朗日函数的极大值与TU的极大值 是相同的,使L极大的必要条件是,其 所有一阶偏导数都等于零。所以TU取得 极大值的条件是: 3.MUx/Px=MUy/Py=MUm=? 第二节 序数效用论:无差异曲线分析 一.序数效用 1.消费者能根据效用大小排列偏好次 序 2.这种偏好具有传递性(A?B,B?C, ?A?C) 3.消费者总是偏好较多的商品(多多 益善) 4.消费增量的边际效用递减 二.无差异曲线(等效用线) 1.无差异曲线的形式 ①完全替代品 ②完全互补品 ③中性商品 ④厌恶品 ⑤餍足 2.在同一平面上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 每条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满足程度不同 3.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 能相交 4.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三.边际替代率 MRSxy= dY/dX =MUx/MUy递减 四.消费可能线(预算线) PxQx+PyQy=M Qy=M/Py-PxQx/Py=a-bQx 五.消费者均衡(效用最大化法则) MRSxy=MUx/MUy=Px/Py MUx/Px=MUy/Py 经济探案与消费偏好 英 加 法 德 史蒂文森 布朗 葛朗台 施瓦茨 香肠 啤酒 香肠 啤酒香肠啤酒香肠 啤酒 量 10 20 20 5 5 10 5 30 价 1 1 2 1 2 2 2 1 第三节 需求函数的再讨论 (消费者均衡的变动) 一.个别需求 1.价格变化―价格-消费曲线PCC 2.需求曲线 D 3.收入变化―收入-消费曲线ICC 4.恩格尔曲线 二.价格效应 1.替代效应(货币收入不变) ①斯勒茨基替代效应(购买力不变) ②希克斯替代效应(效用不变) 2.收入效应(价格不变) 3.正常商品、低档商品与吉芬商品 ?Xp=?Xs+?Xm Px + + + 正常商品 Px + + ? - 低级商品 Px - + ? - 吉芬商品 三.连带外部效应(他人需求的影响) 1.攀比效应(+):求同(从众、赶时髦、 赶潮流)――使需求曲线更具弹性 老用户 新用户 P Qd 价格效应 价格效应+攀比效应2.虚荣效应(-):求异(特权、地位、排 他性)――使需求曲线缺乏弹性 老用户 新用户 P Qd 价格效应 价格效应-虚荣效应 第四章 生产者行为理论―如何生产 第一节 生产理论 一.生产函数 1.生产:投入-产出 O=f(I) 2.生产函数Q=f(L、K、H、N) 一种得到广泛应用的生产函数: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K? Q=f(L、K)=AL lnQ=lnA+?lnL+?lnK 美国生产函数:Q=1.01L3/4K1/4 ?:产量的劳动力弹性EL ?:产量的资本弹性EK 产量的生产力弹性?=EL+EK=?+? ?1 规模报酬递增 =1 规模报酬不变 ?1 规模报酬递减 设t?1 f(tL,tK)=A(tL)?(tK)? ?tf(L,K) =At?+?L?K?=t?Q =tf(L,K) ?tf(L,K) 二.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短期生 产函数Q=f(L) 1.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①技术水平不变(前提) ②技术系数可变(要素可替代) ③边际收益变动的三个阶段 a.边际收益递增 b.边际收益相对递减 c.边际收益绝对递减 2.总产量TP、平均产量AP、边际产量 MP之间的关系 ①TP、AP、MP都先后经由递增到递减的 过程 ②TP与MP:TP=?MP;MP=dTP/dL; MP=0,TP=maxTP ③TP与AP:AP=TP/L ④MP与AP:MP=AP,AP=maxAP 3.一种生产要素(L)的合理投入 ①0?MP=maxAP:L/K过低 ②MP=maxAP?maxTP(MP=0):适中 ③maxTP(MP=0)?MP?0:L/K过高 三.两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长期生产函 数Q=f(L,K) 1.规模经济 ①规模收益递增――规模经济(LAC ) ②规模收益不变(LAC不变) ③规模收益递减――规模不经济(LAC ) ④适度规模(最佳规模――长期生存的规模) 2.内在经济与内在不经济 ①内在经济 a.先进技术的使用 b.分工精细,生产率上升 c.管理效率提高 ②内在不经济 组织管理效率降低 3.外在经济与外在不经济 ①外在经济(产业集聚) a.购销上的垄断地位 b.行业中介组织出现 ②外在不经济 购销费用增加四.两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 :生产 要素的最适组合(生产者均衡) 1.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边际分析 ①PLQL+PKQK=C (约束条件) TP=f(QL,QK) 令拉格朗日乘数??0 L=TP+?(C-PLQL-PKQK) 此拉格朗日函数的极大值与TP的极大值 是相同的,使L极大的必要条件是,其 所有一阶偏导数都等于零。所以TP取得 极大值的条件是: ②MPL/PL=MPK/PK=MPc 2.等产量线分析 ①等产量线 a.等产量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 其斜率为负值,且绝对值递减 b.在同一平面上有无数条等产量线,每 条等产量线所代表的产量水平不同 c.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等产量线不能相 交 d.等产量线凸向原点 ②边际技术替代率 MRTSLK= dK/dL = MPL/MPK 递减 ③等成本线 PLQL+PKQK=C QK=C/PK-PLQL/PK=a-bQL ④生产者均衡(生产要素最适组合) MRTSLK=MPL/MPK=PL/PK MPL/PL=MPK/PK ⑤要素价格变动对厂商均衡的影响 价格效应=替代效应+产量效应 ⑥生产扩张线 E a.规模收益递增 b.规模收益不变 c.规模收益递减 ⑦影响生产要素组合的因素 A.生产要素价格变动 B.技术变化 a.中立的技术变化 b.节省劳动的技术变化 c.节省资本的技术变化 消费者行为理论(主观) 1.边际分析 (基数效用) PxQx+PyQy=M MUx/Px=MUy/Py=Mum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a.等效用线 b.边际替代率MRSxy dQx?MUx=dQy?MUy ? MRSxy= dQy/dQx =MUx/MUy(递减) c.等收入线 PxQx+PyQy=M 斜率:Px/Py d.消费者均衡 MUx/Px=MUy/Py e.收入-消费线 f.价格效应生产者行为理论(客观) PLQL+PKQK=C MPL/PL=MPK/PK=MPc 边际产品递减规律 a.等产量线 b.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LK dQL?MPL=dQK?MQK ? MRTSLK= dQK/dQL =MPL/MPK(递减) c.等成本线 PLQL+PKQK=C 斜率:PL/PK d.生产者均衡 MPL/PL=MPK/PK e.生产扩张线 f.价格效应2.无差异曲线分析 (序数效用) 第五章 成本与收益理论 第一节 成本、收益、利润 收益-成本=利润 一.成本是稀缺的函数 1.机会成本(参照成本)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 东西(历史成本不是成本,而是置业) 2.生产可能性边界PPC 3.边际转换率MRTxy= dY/dX 递增 (边际成本递增,边际收益递减) 4.沉没成本 二.成本、收益、利润的概念与分类 1.明显成本与隐含成本 明显成本=会计成本 隐含成本=使用自有要素的机会成本 2.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 私人成本=经济成本=生产费用 =明显成本+隐含成本 社会成本=私人成本+外部成本 3.收益与利润 收益=价格?销量 经济利润=收益-私人成本 ?0 亏本 =0 正常利润(机会成本或隐含成本) ?0 盈利(超额利润) 会计利润=收益-明显成本 =经济利润+正常利润 会计成本?经济成本 会计利润?经济利润 第二节 短期成本分析 一.短期成本的分类 1.总成本 ①TC=FC+VC ②FC:总固定成本(与产出量无关) ③VC:总可变成本(与产出量有关) 2.单位成本 ①平均成本 a.AC=TC/Q=FC/Q+VC/Q=AFC+AVC b.AFC=FC/Q (分摊性费用) c.AVC=VC/Q ②边际成本MC=dTC/dQ =dFC/dQ+dVC/dQ=dVC/dQ 二.各类短期成本的变动规律及其相互 关系(P.186.) 1.FC、VC与TC 2.AFC、AVC与AC 3.MC与AVC和AC 量本利分析或盈亏平衡分析 产量的生产力弹性?=AC/MC 第三节 长期成本函数 一.长期总成本LTC(TCi的包络线) 二.长期平均成本LAC (P.196.) ――ACi的包络线 1.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构成 2.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特征 3.各行业长期平均成本的特点 ①成本不变行业(要素价格不变) ②成本递减行业(规模报酬递增) ③成本递增行业(要素价格递增) 三.长期边际成本LMC 四.范围经济(相关多角化) ?0 C(Q1)+C(Q2)-C(Q1+Q2) =0 五.学习效应 ?0 L=A+BN-? (0???1) 第四节 收益分析 一.总收益、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1.TR=AR?Q=?MR 2.AR=TR/Q 3.MR=dTR/dQ 二.利润最大化法则:MR=MC 1.图解法 2.代数法 ?(Q)=TR(Q)-TC(Q) d?/dQ=dTR/dQ-dTC/dQ=0 ?dTR/dQ=dTC/dQ 即MR=MC 3.叙述法 ①MR?MC ②MR?MC ③MR=MC 以生产者均衡决定成本C 技术 ――PX、PY、PL、PK已知 以MR=MC决定产量Q max ? (约束) 由产品市场决定PX、PY 市场 ――竞争与垄断 由要素市场决定PL、PK 第六章 市场结构(厂商理论) 第一节 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一.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 1.市场上有大量的卖者与买者 2.市场上的产品是同质的 3.生产要素完全自由流动 4.市场信息对称且完全 5.典型行业市场:农产品 二.几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1.价格与厂商的需求曲线D:P=P0 2.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AR=MR=P0 三.厂商的短期均衡 (MR=MC) *-AC*Q*=(P -AC*)Q* 利润?=P0Q 0 1.P0?AC* ??0 盈利 2.P0=AC* ?=0 盈亏平衡 3.P0?AC* ??0 亏损 * ① P0?AVC *停业 ② P0?AVC 4.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 (MC?AVC) 5.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S=?MC 四.厂商的长期均衡 1.P0=LAR=LMR=LMC=LAC 2.厂商的长期供给曲线 (LMC?minLAC) 3.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S≠?MC ①成本递增行业 ②成本递减行业 ③成本不变行业 五.对完全竞争市场的评论 1.市场出清,资源配置最优 2.资源充分利用决定了LAC最低 3.LAC最低决定了价格最低 4.社会成本并非最低 5.消费者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 6.R&D缺乏财务支持 7.竞争必然引起垄断 第二节 经济政策的福利分析 1、CS与PS 2、限制价格(好心办坏事) ①无谓损失 ②A?B ③A?B 3、管制的效率分析 ①外部性――价格不反映实际损益(征税与补贴) ②信息不对称――价格信号本身失真(质量认证、 资格认证) ③支持价格:以销定产(A?C;A?C) 4、最低价格(最低工资法、农业政策)――支 持价格(P ) ①消费者受损 ②生产者亦可能受损(政府不购买或厂商不以销 定产) ③政府购买剩余产品(目的仅在于扶持厂商) 5、生产配额(营业执照、限耕)――限量(P)政策目标 政策工具 政策效应 生产者获益 方案 产出水平 政府成本 CS损失 福利损失 A+B+D 支持价格 Q2 PS(Q2-Q1) A+B PS(Q2-Q1)-D A+B+D 限耕 Q1 B+C+D A+B B+C A+B+D 发钱 Q0 A+B+D 0 0 发钱优于限耕,限耕优于价格支持 6、进口配额与关税――限价(P ) 国内价格低于均衡价格,供不应求 的部分靠进口(S+进口=D) ①禁止进口,恢复均衡,社会福利净损 失为 B+C ②征收关税,社会福利净损失为 A+B+C+D-A-D=B+C ③进口配额,社会福利净损失为 B+C+D 7、征税或补贴 转嫁因子=Es/(Es+ Ed )= 0 完全不转嫁(Ed=-?或Es=0) Ed/Es=-? 0.5 转嫁一半(Ed=-Es) Ed/Es=-1 1 完全转嫁(Ed=0或Es=?) Ed/Es=0 征税有社会福利净损失B+C,而补贴 则无 第三节 完全垄断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一.完全垄断市场的特点 1.一个厂商就是一个行业 2.不存在替代性良好的产品 EXPy=0 3.垄断者决定商品价格,消费者决定 商品数量,所以不存在供给曲线 4.存在着难以逾越的行业壁垒: ①规模经济(自然垄断) ②要素控制 ③法律限制 ④无利可图 5.典型行业市场:公用事业 二.几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1.价格与厂商的平均收益:P=AR 2.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AR?MR ①给定P,证明QMR=QAR/2(图解) ②给定Q,证明P=AR ?MR D:P=f(Q),f’(Q)=dP/dQ=-b ?0 TR=P?Q=Q?f(Q) MR=dTR/dQ=f(Q)+Q?f’(Q)=P-bQ ?P=MR+bQ ? P?MR 三.厂商的短期均衡 (MR=MC) 利润?=P*Q*-AC*Q*=(P*-AC*)Q* 1.P*?AC* ??0 盈利 2.P*=AC* ?=0 盈亏平衡 3.P*?AC* ??0 亏损 ① P*?AVC* ② P*?AVC* 停业 4.垄断定价法则 P=MC/(1+1/Ed) [MR=dPQ/dQ=P+QdP/dQ=P(1+1/Ed)=MC] 5.垄断势力 L=(P-MC)/P=-1/Ed 来源:Ed;厂商数量;相互关系 四.厂商的长期均衡 (LMR=LMC) 五.价格歧视 1.价格歧视的必要条件 ①市场可分 ②在不同的市场上存在需求价格弹性差异 ③存在市场壁垒 MR1=MC=MR2 MR=dTR/dQ=dPQ/dQ=P+QdP/dQ =P(1+QdP/PdQ)=P(1+1/Ed) ?P1(1+1/Ed1)=MC=P2(1+1/Ed2) 2.价格歧视的类型 ①一级价格歧视(完全价格歧视) ――按每个消费者的保留价格要价 ②二级价格歧视(非线性定价) ――按购买量或购买时段要价 ③三级价格歧视(最常见) ――按需求弹性大小要价 作业:请为贵公司产品设计一种价格歧 视方案。 3.两部收费制 带搭配的两部收费 4.搭售(无法进行价格歧视) 混合搭售(搭售+零售) 5.配售(互补商品配套供应) 6.广告 D=Q(P,A);?=PQ(P,A)-C(Q)-A MRA=PdQ/dA=1+MCdQ/dA=MCA (P-MC)dQ/dA=1 等式两边同乘以A/PQ,得: (P-MC)(AdQ/QdA)/P=A/PQ 广告预算法则:-EA/Ed=A/PQ 六.对完全垄断市场的评论 1.资源不能充分利用 2.可能阻碍技术进步 3.无谓损失与剩余转移 4.社会成本(寻租耗费+无谓损失) 5.X低效率 6.政府垄断(非赢利性) 7.创新与垄断 8.价格管制(P=MC;P=AC) 第四节 垄断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一.垄断竞争市场的特点 1.同一行业中存在许多厂商 2.每个厂商的产品存在差异 3.生产要素较易流动 4.替代竞争激烈 5.典型行业市场:轻工产品与服务 二.厂商的短期均衡(MR=MC) *Q*-AC*Q*=(P*-AC*)Q* 利润?=P 1.P*?AC* ??0 盈利 2.P*=AC* ?=0 盈亏平衡 3.P*?AC* ??0 亏损 *?AVC* ① P *?AVC* ② P 停业 三.厂商的长期均衡 LMR=LMC,P=LAR=LAC 四.对垄断竞争市场的评论 1.垄断竞争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 2.满足消费者需要,丰富消费者生活 3.消费者为广告成本支付代价 4.即使在长期内,厂商也不能以最适规 模进行生产(P?minLAC) 第五节 寡头垄断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一.寡头垄断市场的特点 1.少数几家厂商在行业中占主导与支配地 位 2.少数几家厂商对产量与市场价格有较大 的影响 3.每一个厂商的决策对竞争者都有影响 4.厂商在调整产量与价格时相互牵制 5.寡头之间既有价格竞争,又有非价格竞争 二.寡头垄断市场理论的几种模型 1.古诺模型――产量竞争模型 ①两个寡头生产完全相同的产品 ②需求曲线是线性的 ③每个寡头对总需求了如指掌 ④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手段是调整产量 ⑤每方都以对方的决策为既定来做出自己的 决策 ⑥MC=0,?=TR=PQ ⑦不存在相互勾结 ⑧两个厂商实力相当 均衡时:S=A?n/(n+1);s=A/(n+1) 斯塔克尔伯格模型:两个厂商实力不同 均衡时:S=3A/4;s1=A/2;s2=A/4 ――先动优势(先入为主) 2.张伯伦的解释――合作博弈 ①市场需求不变 ②生产成本不变 均衡时:s1+s2=A/2 3.埃奇沃斯的贡献――价格竞争模型 ①竞争对手保持价格不变 ②双方生产能力有限(≤A/2),谁也不能独占市 场 伯特兰德模型(双方生产能力无限) 均衡时:s1=s2=A/2 4.卡特尔(价格、数量)――非合作博弈 稳定性取决于成员对协定的遵守、合作 的收益、Ed大小和对S的有效控制。 厂商B 减价10% 不减价 减价10% 6,6 10,4 厂商A 不减价 4,10 8,8 5.斯威齐模型――弯折的需求曲线 ①无相互勾结 ②追求利润最大化 ③定价跟跌不跟涨(P.393.) 6.主导厂商模型――价格领袖制 ①实力领袖 ②信息领袖 7.博弈论模型(见下一节) 三.对寡头垄断市场的评价 1.可以实现规模经济 2.R&D有利于促进科技进步 3.寡头之间的勾结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和 社会经济福利(高P低Q) 4.非价格竞争过度,浪费了资源 市场类型 典型行业 厂商数量 产品性质 进出难易 供给总量 资源效率 控价能力 经营策略 (竞争手段) 主要 决策变量 短期利润 长期利润 短期均衡完全竞争 农业 很多 无差异 自由 最多 最高 无 降低成本 成本垄断竞争 轻工业 较多 有差异 容易 较多 较高 较小 扩大差异 促销 需求弹性长期均衡可有 无 P=AR =MR=MC P=LAR=LMR =LMC=LAC可有 无 MR=MC P=AR LMR=LMC P=LAR=LAC寡头垄断 重工业 几家 可替代 困难 较少 较低 较大 卡特尔化 同左 对手反应 规模经济 可有 有 无通解 P=AR 无通解 MR=MC完全垄断 公用事业 唯一 不可替代 不可能 最少 最低 最大 价格歧视 R&D 专利 规模经济 潜在进入 有 有 MR=MCLMR=LMC 市场类型与SCP分析框架 市场 市场结构 企业 进入 产品 类型 数目 条件 类型 完全 非常多 竞争 垄断 较多 竞争 容易 标准化 企业行为 价格 产量 促销 策略 策略 策略 无 独立 单个企 业不必 经济绩效 利润率 效率 技术 进步 正常 利润 正常 利润 很高 差容易差异化 未觉察 单个企 单个企 的依赖 业值得 业值得 各种 手段 各种 手段较高 一般寡头 较少 有阻碍 标准或 觉察到 垄断 差异化 的依赖有超额 较差 利润好完全 一个 垄断很难完全 独立 企业等 企业等 较多超 很差 差 差异化 于行业 于行业 额利润 第六节 博弈论与寡头竞争策略 1.对策论的适用范围:人与自然 博弈论的适用范围:人与人 2.博弈论的前提假设:经济人 博弈者的目的是利己,而非损人 3.策略与收益 策略――行动方案 收益――方案损益 4.合作博弈(存在具有约束力的协议): 强调集体理性、效率、公正与公平―― 双赢(同舟共济) 5.非合作博弈(不存在具有约束力的协 议):强调个人理性、个人最优决策―― 单赢(你死我活) 6.市场竞争中的选择难题 在寡头市场竞争中,企业之间往往 存在着相互影响,但又往往不能确定竞 争的对手会如何行动,因而需要采取相 应的策略来获得成功。比如,对产品如 何定价,不能是简单地套用MR=MC,还 需要考虑竞争者的价格策略(知己知彼)。 静态:同时行动(各自行动,一次性) 动态:先后行动(顺序行动,多次性) 完全信息:知己知彼 不完全信息:知己不(全)知彼 一、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纳什均衡) ――纳什() 例1.囚犯窘境(Tucker,1950) 囚犯B 坦白 抵赖 -8,-8 0,-10 -10,0 -1,-1坦白 囚犯A 抵赖OPEC(增产),军备竞赛(大炮与黄油), 公共物品(不出钱),改革(搭便车) 1.博弈均衡:一种稳定的结局,对局 的双方都不改变所作的选择(僵局) ①上策(优超)均衡:上策是指不管对方 采取什么策略,我的策略选择都是最优 的(独立)。双方选择上策时达到的结局 称为上策均衡。 ②纳什均衡:在对手的策略选定的条件 下,各个对局者选择的策略都是最佳的 (相关)。双方选择不变时达到的结局称 为纳什均衡。 ③两种均衡的异同: 上策均衡(纳什均衡的特例): 不管对方选择什么策略,我选择的是最好的; 不管我选择什么策略,对方的选择是最好的 (囚犯窘境) 纳什均衡:古诺模型 给定你的策略,我的选择是最好的;给定我 的策略,你的选择是最好的 如果一个协议不构成纳什均衡,它就不 可能自动被实施,因为至少有一个局中人会 违背这个协议。(卡特尔) 例2.智猪博弈(O/I=10/2) 小猪 揿按钮 等待 揿按钮 5,1 4,4 大猪 等待 9,-1 0,0OPEC(沙特),大股东监督,跟大户,创 新与模仿,富人修路,改革主力 例3.恋人博弈(先动优势)――双均衡点 女 拳击 芭蕾 拳击 2,1 0,0 男 芭蕾 0,0 1,2 例4.斗鸡(懦夫)博弈 B 进 退 进 -3,-3 2,0 A 退 0,2 0,0瓜分世界,警察与游行队伍,夫妻吵架 规则,两败俱伤 例5.阻挠市场进入 在位者 默许 斗争 进入 40,50 -10,0 进入者 不进入 0,100 0,100 例6.猎鹿博弈(企业联盟的稳定性) 局中人2 鹿鹿 5,53,0兔 0,33,3局中人1兔 例7.广告博弈 百事可乐 不做广告 做广告 不做广告 5,5 1,7可口可乐做广告 7,1 3,3 2.重复博弈 例8.定价问题 厂商2 低价 厂商1 高价 -20,80 低价 10,10 高价 80,-20 50,50 当博弈过程可以无限(未知)次数地 进行下去,且未来是重要的,此时,最 好的策略是合作。 最好的竞争策略是坚持一个原则: 以合作开始,随后就采用对方上一步选 择的策略(一报还一报 tit-for-tat) 有限次数的重复博弈,本质是等同 于一次性博弈:不合作 B 合作A 合作 R=3,R=3 背叛 S=0,T=5背叛 T=5,S=0 对双方合作的奖励R=3 对双方背叛的惩罚P=1 对背叛的诱惑T=5 给笨蛋的报酬S=0P=1,P=1 折扣系数w(0&w&1):下一步的权重, 即每一步的价值只有前一步的w倍。w 必须足够大,才能说明未来是重要的, 合作才有可能建立。 1、如果时间折扣系数w足够大,则不存在优 超策略(不要与那些将来行为不太受现在影 响的人合作)。此时的最佳策略是: “tit-for-tat”(针锋相对策略) 善良性――自己不首先背叛(第一步合作) 报复性――使人不敢背叛(奖惩及时) 宽容性――给人改错的机会(一步记忆) 清晰性――行为规律易被了解(简单) 2、当w足够大时,一报还一报是集体稳定的 (其他策略无法侵入),并且w的临界值是四 个收益参数T、R、P、S的函数。 侵入:用新策略的收益高于用原策略 等比数列求和公式:Sn=a1(1-qn)/(1-q) ①合作策略R:Sn=3/(1-w) ②交替策略T,S:Sn=5/(1-w2) ③背叛策略T,P:Sn=4+1/(1-w) 合作vs交替:w的临界值为2/3 合作vs背叛:w的临界值为1/2 3、任何可能首先合作的策略,只有当w 足够大时,才可能是集体稳定的。 4、对于善良的策略,如果是集体稳定 的,它就必须能被对方的第一次背叛所 激怒(有实施报复的机会)。 5、总是背叛策略是集体稳定的,但如 果有一个君子的小群体,就能成功地打 入一个小人的世界。 设w=0.9 ①小人vs小人(背叛):10vs10 ②小人vs君子(针锋相对):14vs9 ③君子vs君子(合作):30vs30 设君子相遇的概率为p 30p+9(1-p)=10,p=1/21?5% 6、能以最小概率的一个小群体侵入总 是背叛的策略,是一报还一报,因为它 具有最大的识别力。 7、如果一个善良的策略不能被一单个 个体侵入,那么它也不能被这类个体的 小群体侵入。 二、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子博弈精炼纳什 均衡)――泽尔腾(1965) 问题1.多均衡点 问题2.给定对手策略不变 问题3.存在不可置信的威胁 剔除不可置信的威胁――精炼 例1.父母干涉儿女婚姻 承诺――可置信的威胁 例2.破釜沉舟(背水一战)1.威胁与承诺 垄断者阻止市场新进入者的战略是: ①对潜在的市场进入者实行威胁,比如 以发动价格战和扩大生产能力相威胁等。 ②承诺与可信度 承诺是指对局的某一方采取具体的行 动,将口头的威胁转变成现实的威胁。 承诺是有成本的。 垄断者常用的承诺方式: a.保留一定量的剩余生产能力(企业的 策略性投资) b.保证价格策略 定义:当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时,厂商 担保其在一定时期内为最低价格,如果 情况发生变化,承诺退还差价(公证)。 作用:向其他厂商发出不要进行价格竞 争的威胁 c.研究与开发(R&D): 降低成本可导致价格降低,是受到 鼓励的竞争方式 R&D是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同时 R&D也是获取专利的重要途径,R&D可能 成为市场进入的重要壁垒 例3.占位博弈 设摊,电台节目,报刊栏目,车站设置, 竞选纲领――趋同例4.三人委员会制(寻租) 二厂商争夺10万收益(游说,行贿) (2,2,2);(2.5,2.5,0);(0,3,0.5); (0.5,0,1) … 2.时序博弈 时序博弈的情况是:在某些博弈过 程中,对局的某个方面可以率先采取行 动,即不同的对局者在选择策略时存在 时间上的先后顺序。 在时序博弈时,先行者具有明显的 优势(完全信息)。 例5.产品(饼干)选择问题 厂商2甜 甜 -5,-5 厂商1咸 20,10咸 10,20-5,-5 3.混合策略 例6.对硬币 博弈方B 正面 反面 正面 1,-1 -1,1 博弈方A 反面 -1,1 1,-1 例7.无纳什均衡的博弈(防人之心不可无) 确定一个行动概率,使对方无机可乘 局中人B 策略 L R 概率 y 1-y U x 0,0 0,-1 局中人A D 1-x 1,0 -1,3 使对方无机可乘时的概率选择: A:y?0+(1-y)?0 = y?1+(1-y) (-1) 解,得:y=1/2 B:x?0+(1-x)?0 = x? (-1)+(1-x)?3 解,得:x=3/4 例8.监督博弈 委托人 策略 概率 偷懒 x 监督 y 0,-h w-g,v-w-h 不监督 1-y w,-w w-g,v-w代理人工作 1-x 监督成本:h 工资支付:w 劳动成本:g 劳动贡献:v 偷懒得益=y0+(1-y)w 工作得益=y(w-g)+(1-y)(w-g) 当代理人的选择无差异时: (1-y)w=w-g,即y=g/w 监督得益=x(-h)+(1-x)(v-w-h) 放任得益=x(-w)+(1-x)(v-w) 当委托人的选择无差异时: x(-h)+(1-x)(v-w-h) =x(-w)+(1-x)(v-w),即x=h/w 确定委托人的期望效用最大化时,应支 付给代理人的工资w为多少 委托人的期望效用函数 TU=y[x(-h)+(1-x)(v-w-h)] +(1-y)[x(-w)+(1-x)(v-w)] =v(1-h/w)-w max dTU/dw=0 ?w=(hv)1/2 独立董事简介 一、什么是独立董事 二、企业为什么要聘请独立董事 三、独立董事该不该取酬 四、独立董事该不该持股 五、独立董事应该由谁来选 4.策略的稳健性(小中取大) 例9. 局中人2 左 右 上 1,0 1,1 局中人1 下 -,1 三、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贝叶斯纳什 均衡)――海萨尼(1967 ~ 1968) 研究背景: 任何一方的行为都对对方有重大影 响,任何一方的结果都依赖于对方的行 为,在信息不完全条件下,如何制定有 效的竞争策略 各种可能的概率分布为共同知识 例1.求爱博弈 A.品德优良者(x)求爱 你 求爱接受 不接受 100,100 -50,00,0 0,0求爱者不求爱 B.品德恶劣者(1-x)求爱你 求爱接受 不接受 100,-100 -50,00,0 0,0求爱者不求爱100x+(-100)(1-x)=0 临界值x=0.5 例2.阻挠市场进入 A.高成本情况(x) 在位者 默许 斗争 进入 40,50 -10,0进入者不进入 0,100 0,100 B.低成本情况(1-x)在位者 默许 斗争 30,60 -10,70进入进入者不进入 0,200 0,200 40x+(-10)(1-x)=0 临界值x=0.2 例3.房地产开发(高/低需求情况) 例4.竞标: 标价-成本=f(投标人数) 例5.第二价格拍卖(维克里拍卖法)四、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精炼贝叶斯纳 什均衡)――泽尔腾(1975)、Kreps(1982)、 Tirole(1991) 等 例1.黔驴技穷 例2.欺软怕硬的张三 例3.垄断限价模型(阻挠市场进入) 低成本类型定低价:不进 高成本类型定高价:进入 例4.信号传递模型 人才市场 人性的暴露 斗鸡博弈 思考题: 在市场竞争中,往往不知道对方会 干什么,您如何进行合理的决策以保障 不会失败?请举例说明。 第七章 分配理论――为谁生产 成本――影响对要素的需求 要素价格 (厂商) 及对产品的供给 收入――影响对产品的需求 (家庭) 及对要素的供给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 1、共性:完全竞争、不完全竞争 2、个性:L、K、N、H 第一节 生产要素的需求 一、生产要素需求的特点 派生需求(引致需求)、联合需求 二、边际生产力(MP) MRP=MP?MR MP――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MR――取决于产品市场结构(?P) MFC――取决于要素市场结构(?W) max ?――MRP=MFC MRPL = MPL?MR = MFC =W ? MR = W/MPL = MC 三、完全竞争产品市场中的要素需求 (设要素市场完全竞争) MRP = MP?P = VMP――D ??max :VMP = W0,即MP?P = W0 ? P = W0/MP = MC 四、不完全竞争产品市场中的要素需求 (设要素市场完全竞争) P≠MR,VMP = MP?P≠MRP = MP?MR ?P&MR ?VMP&MRP――D ??max :MRP = W0,即MP?MR = W0 ? MR = W0/MP = MC 第二节 生产要素的供给 一、完全竞争要素市场的生产要素供给 S――AFC = MFC = W0 二、不完全竞争要素市场的生产要素供给 S――AFC = W≠MFC 在厂商垄断的情况下: 在产品市场上,由MR = MC定厂商对产品的 供给量Q,价格P见需求曲线AR。 在要素市场上,由MRP = MFC定厂商对要 素的需求量L,价格W见供给曲线AFC; 第三节 生产要素市场中均衡价格的决定 一、产品与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 VMP(MRP) = W0(AFC = MFC) 二、产品市场不完全竞争 MRP = W0(AFC = MFC) 三、要素市场不完全竞争 VMP(MRP) = MFC≠W = AFC――S 四、产品与要素市场都由厂商垄断 MRP = MFC≠W = AFC――S 1 2 3 4买方厂商 竞争 垄断 ? ? ? ?买方家庭 竞争 垄断 ? ? ? ?1 2 3 4要素市场 卖方家庭 需求曲线 竞争 垄断 D ? VMP ? MRP ? VMP ? MRP 产品市场 卖方厂商 需求曲线 竞争 垄断 D ? P=MR ? P=AR ? P=MR ? P=AR供给曲线 S MFC=W0 MFC=W0 AFC=W AFC=W供给曲线 S MC&AVC 无 MC&AVC 无 五、剥削问题 垄断下的要素需求:低价格、低数量 六、产品分配净尽定理(欧拉定理) Q = f(L、K) = AL?K? 设t?1,f(tL,tK)=A(tL)?(tK)? ? tf(L,K) =At?+?L?K? =t?Q = tf(L,K) ? tf(L,K) ?1 规模报酬递增 ?=?+? =1 规模报酬不变 ?1 规模报酬递减 t?Q=f(tL,tK) 对t求导,得: (欧拉定理) ?t?-1Q=?f(L、K)L/?L+?f(L、K)K/?K ?f(L、K)/?L=MPL,?f(L、K)/?K=MPK ? ?t?-1PQ = P?MPL?L + P?MPK?K =WL+rK (VMP = AFC) ?1 规模报酬递增――不够分 ? =1 规模报酬不变――分配净尽 ?1 规模报酬递减――有剩余 第四节 工资理论(L) 一.完全竞争条件下工资的决定 需求―边际生产力MPLPX=VMP=W0 工资 实际成本(再生产费用) 供给 心理成本(牺牲闲暇的享受) 价格效应=替代效应+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增加劳动供给(机会成本) 收入效应――减少劳动供给(购买力) 工资率较底时:替代效应?收入效应 工资率很高时:替代效应?收入效应 工资差异: 劳动质量、心理成本、垄断因素二.工会对工资决定的影响(卖方垄断) 1.增加对劳动的需求 2.减少劳动的供给 3.最低工资法 三.效率工资We We-W*=?W?监督成本C 第五节 利息理论(K) 一.利息的性质 1.存款利息――节欲、风险 2.贷款利息――迂回生产 二.利息率的决定 1.供给――储蓄 2.需求――投资 三.利息的作用 资本的价格、产品的成本 第六节 地租理论(N) 一.地租的决定 二.级差地租的形成 级差地租=总产值-生产成本 土地 产量?价格=总产值-生产成本=级差地租 A 200 2 400 200 200 B 180 2 360 200 160 C 150 2 300 200 100 D 100 2 200 200 0 E 80 2 160 200 -40 土地 产量?价格=总产值-生产成本=级差地租 A 200 2.5 500 200 300 B 180 2.5 450 200 250 C 150 2.5 375 200 175 D 100 2.5 250 200 50 E 80 2.5 200 200 0三.准地租(短期)与经济租(长期) 1.准地租= (P-AVC)Q 2.经济租=PS=(P-LAC)Q 第七节 利润理论(剩余) 一.正常利润 二.超额利润 1.创新的超额利润――短期利润 ①引入一种新产品 ②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③开辟一个新市场 ④获得一种原料的新来源 ⑤采用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2.承担风险的超额利润 3.垄断的超额利润三.利润在经济中的作用 1.正常利润:企业家才能的报酬 2.超额利润:创新的报酬 3.超额利润:承担风险的报酬 4.追求利润:有效利用资源 5.引导投资:资源最优配置 第八节 社会分配平等程度的衡量 一.洛伦兹曲线 二.基尼系数 =0 (A=0) 绝对平均 J=A/(A+B) 0&J&1 =1 (B=0) 绝对不平均 第八章 风险与信息 ――有风险情况下的选择(决策) 第一节 信息不完全风险(人与自然博弈) 最优决策与满意决策 ①所有可行方案能够全部找到 ②决策目标能够数量化 ③每个方案的结果可以预测 ④决策不受时间限制 ⑤择优的标准要绝对单一 一.定义 风险是可用概率测度的不确定性。 二.风险偏好 当参与游戏的货币期望值(不确定状 态)=不参与游戏的货币实际拥有值(确 定状态)时: 1.风险厌恶者的效用期望值&实际拥有值 (期望效用&期望值效用) 2.风险偏好者的效用期望值&实际拥有值 (期望效用&期望值效用) 3.风险中性者的效用期望值=实际拥有值 (期望效用=期望值效用) 三.降低风险的措施(信息不完全) 1.多角化(分散风险) 2.买保险(转移风险) 3.搜集信息(减少风险) 第二节 信息不对称风险(人与人博弈)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阿克劳夫、斯彭斯、斯蒂格利茨一.不利选择(事前的机会主义) 1.旧车市场(格雷欣定律) Akerlof 2.保险市场(人寿) Stiglitz 3.信贷市场(信用卡) 二.不利选择的解决办法 1.信号(文凭) Spence 2.保证(承诺) Akerlof 3.声誉(重复博弈) Akerlof 4.标准化(连锁店)(有限次博弈) 5.价格(优质优价)三.道德风险(事后的机会主义) 自行车、火灾与不完全保险 四.委托-代理问题与激励机制 1.经理报酬激励(价格与产权解决法) 2.经理市场的竞争激励(声誉解决法) 3.产品市场的竞争激励(家族制企业) 4.资本市场的竞争激励(被接管) 5.契约解决法(法律解决法) 五.管理激励(目标管理) B=1(Qf-Q) 修正方案: 当Q?Qf,奖:B=0.3Qf+0.2(Q-Qf) 当Q?Qf,罚:B=0.3Qf-0.5(Qf-Q) 六.效率工资We *=?W?监督成本C We-W 第九章 外部性与公共物品――市场失灵 一.外部性(生产、消费) 1.负外部性:A的行动使B受损(排污) 由于产品成本过低,鼓励过多的厂商留 在产业内,造成社会生产的无效率。 2.正外部性:A的行动使B受益(R&D) 由于产品收益过低,厂商的产品供给少 于社会需求,造成社会生产的无效率。 总之,当存在外部性时,一种商品的价 格不反映它的真实价值,结果厂商可能生产 太多或太少,从而使市场结果无效率。 3.外部性的解决办法 ①政府管制(皮古方案:征税与补贴) 使外在成本与收益内在化(以排污为例) 零水平污染并不一定是最优的,最 优的污染水平应在污染的社会边际成本 等于治理污染的边际成本之处。 ―制定排放标准 ―收取排放费 ―交易可转让排放许可证 ―再生利用(押金) ②讨价还价(市场解决) 交易费用等于零(科斯方案)―市场机制有效 当交易成本为零时,产权的界定无社会 福利效应,但有收入分配效应(一湖十户) 交易费用大于零(懦夫博弈)―坏名声 ③诉诸法律(产权明晰、赔偿损失)―无须讨 价还价 4.共有资源的外部性――被过度使用(存量 一定,我多你少、当代人多后代人少) 公地的悲剧:牧羊、伐木、捕鱼――过度 二.公共物品(灯塔、广播电视、国防) 私人物品:竞争性与排他性 绝大部分物品是私人物品(Private Goods),如饭菜水果,鞋帽衣服,飞 机火车座位等,它们的消费或享用过程 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 竞争性(Rivalry)指让更多人消费会 发生边际成本,某人已经消费的给定数 量某种商品不能同时被其他人消费。 排他性(Excludability)指人们必须 支付价格才能消费商品,存在把没支付 价格者排除在消费以外的现实手段。 非竞争性 有的产品消费具有非竞争性(Nonrivalry),更多人消费无需增加边际 成本(或边际成本很小可忽略不计), 因而,某人消费某种商品并不妨碍其他 人同时消费这一产品。例如,公路在没 有达到交通拥挤之前,增加一辆汽车的 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并且也不会妨碍其 他人驾驶。船只航行利用的灯塔设施具 有非竞争性。 非排他性 有的产品具有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即无法对消费行为 收费(或收费成本太高),因而消费者 不必支付价格就能消费。例如,防治某 种流行传染病疫苗的使用降低了发病率, 同时使每一个人降低了患病概率,人们 不必付费就能得到好处。灯塔,汽球, 国防都具有非排他性。 与私人物品相比公共物品具有如下特点: 1、不可分性(整体消费,无计价单位) 2、非竞争性(供方MC=0,无你多我少现象:广 播电视) 3、非排他性(需方P=0,可共享、不可收费:公 海捕鱼) 私人物品:竞争、排他――衣、食 共用资源:竞争、非排他――草原 自然垄断:非竞争、排他――有线电视 公共物品:非竞争、非排他――灯塔 竞争性有 私人物品 蛋卷冰激凌 有 衣物 拥挤的收费道路 排他性 无 自然垄断品 消防 有线电视 不挤的收费道路共用资源 无 公海中的鱼 环境 拥挤的免费道路公共物品 国防 知识 不挤的免费道路 公共物品:同时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 产品被称作公共产品(Public Goods)。公 共产品以零边际成本向人们提供收益或效用, 而且没有人被排除享用消费的权利。公共产 品的经典例子是国防。不可能把某些国民排 除在享用国防安全范围之外,因而国防具有 非排他性;另一方面,给额外一个人提供相 同水平的国防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灯塔也 属于公共产品:很难向从灯塔中得到好处的 船只收费,所以它也具有非排他性。 提供公共物品的效率MR=MC 搭便车:让别人为自己支付使用成 本(个人支付公共产品价格时) 由于公共物品的市场供应失灵,要 有效率地生产,就必须由政府提供补助 或直接提供产品。 公共选择: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 少、税率高低(政府支付公共产品价格 时) 三、公共选择的效率 1.投票决策 ①结果循环(操纵投票程序) 案例:选总经理(人数、资产、关系) ②单峰值(反映中间偏好) ③选票交易(偏好失真) ④理性无知(受少数人操纵) 少数服从多数原则不是按每个公民 的偏好强度给予投票权重,故无效率。 2.利益集团竞争决策(折中) 3.精英决策(精英的选出、独立性、信息) 4.听取民意(搭便车) 案例:过道灯 5.克拉克税(条件苛刻) 项目收益的真实评价 方案 张三 李四 王二 总价值 中标方案 A 10 19 30 59 B 15 10 40 65 √ 克拉克税 0 0 4
赞助商链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管理经济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