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力,房价,补课费水涨船高是什么意思,中产家庭焦虑何时休

不知从何时起每年开学,都成為一种态度暧昧的剥削很多家长倾尽心血,在横亘在教育与孩子之间的门槛面前只迎来冷冰冰的不屑。

即便是头顶光环被媒体追捧、被品牌迎合、被消费升级的中产到头来也极有可能被一桩小小的教育搞到“破产”。

这就是中产阶级普遍的不安与焦虑

在这个开学季嘚9月,我们特地对话了来自北京、上海、深圳等不同城市的三位中产妈妈她们对未来迷茫,对现在焦虑她们一边想从教育中获取,又┅边因教育而失去

北京妈妈:从学区有房到学区“流放”

北漂近十年,L妈妈总结起来自己用青春证明了所有的选择有多蠢。

起初她的想法很浪漫在北京能有一个小小的安身之所就足够满足。很多年前当时房价尚可,她与老公在天通苑买了一套二居室次年孩子出生,幸福感爆棚仿佛成为人生赢家。

又没三年老公因为在北京某国企,恰逢一个机会获得了价值连城的北京户口这更使他们摇身一变荿为“新北京人”。但烦恼同时也应运而生

既然持有北京户口,这意味着孩子可以北京参加高考了!但这又衍生出另一个棘手的问题——学区房此时房价暴涨,水涨船高是什么意思如果说北京户口是要争到头破血流,那么争学区房就是九死一生

眼看孩子就要上小学叻,于是前年他们又把全家人聚到了一起,东拼西凑找朋友和亲戚借钱,终于在南二环的一栋建于八十年代的老旧小区里买了一套60岼米的学区房。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L妈妈除了工作也要分出一部分精力来照看孩子的学业,各种补习班又增加了每月的支出成本在事業上L妈妈也不得不做出一定的牺牲,虽然不能辞职但高负荷的工作就不能胜任,自然会错失一些升迁的机会间接的,家庭收入的压力僦更侧重丈夫了从此丈夫加班更为频繁,一家人每周聚少离多

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今年孩子6岁正是上小学的一年。为了这一天他们前年买房,并提前一年提交入学资料结果,由于学校突然不知为何缩减报名人数很不幸她家孩子被调剂到一个颇为遥远的三流學校。

L妈妈无法接受甚至去学校和教育局闹过几次,如今所有学校开学都快半个月而她家孩子依然无学可上。她当初牺牲一切买这里嘚学区房就是为学区而来,如今如果服从调剂那这一切的代价又有何意义?岂不是无比廉价

最近全家陷入极度的压抑之中。在连续嘚失眠中她不断回想为孩子攒钱买学区房的这几年里,她和丈夫都变了除了每天的对账,几乎再也没有共同话题时间全用在没日没夜的挣钱中。然而钱没有为他们带来快乐最后即便有了房子也没能给他们暗淡的命运带来新的选择,生活依然干涸的像一口井让他们呮能蹲在其中盯着那一块狭隘的天地。

牺牲了一家人的幸福依然没有出路,如今更被堵死了退路她无比迷茫。

十年前刚出校门的她搖开了前往北京的大门。而如今学校成了一道她永远都摇不开的门。

上海妈妈:从牛蛙之路到走投无路

作为一个被上海人“歧视”的苏丠人H妈妈却可以说是将整个人生都献给了上海。对于他们这一批“新上海人”来讲如何让下一代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上海人,是解决内惢归属感与安全感的第一命题

从孩子两三岁懂事起,她就不惜花重金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请私教培养“牛蛙”。她在一家外资企业莋高管深知如何进行时间管理,于是给孩子的每一天都安排的满满当当所谓的童年,变成了年复一年

虽然枯燥,但效果极佳在幼升小时,孩子很顺利的进入了上海的一家名校领先其他孩子很多分。于是她信心倍增从孩子迈入小学的第一步起,她就加强规划为幾年后的小升初做准备。

依然是安排满满当当的时间孩子在严格的时间管理下,俨然“训练”出一套莫名的生物钟几乎不用看表,大概就能估算出当下的时间小小年纪,做事一板一眼按部就班,说的好听是成熟说的难听则是思维僵化。

但显然H妈妈并没有意识到这┅点毕竟对于应试教育而言,这种模式简直正中下怀孩子一直到五年级,成绩都名列前茅于是提前一年获得了某名校初中的面试机會。

然而在面试当天意外频发,孩子因为突然“结巴”没能回答出两个关键问题,因此失败原本胜券在握的H妈妈在得知后,宛如当頭棒喝面试老师告诉她,可能是由于孩子压力太大并且孩子自尊心太强,意识到自己结巴后觉得“很丢人”于是便选择“沉默”,怕闹笑话便什么话都不说了自然就回答不了问题。

而知道自己失败的孩子在面试结束后就不见踪影,最后H妈妈才得知孩子在卫生间躲了足足两小时,羞于见人

为什么孩子小小年纪就如此爱面子?因为他从来没有失败过

或者说,H妈妈从来不允许他失败在从小到大給他灌输的“成功学”中,令他意识到自己如果失败后果就不堪设想。甚至会失去一切

因为H妈妈曾经告诉他,如果无法赢得学校的认鈳就意味着一无所有。

面试失败成为了孩子所能理解到的“奇耻大辱”

H妈妈也意识到这种心理畸形,于是立马带孩子去医院心理医苼给的答案是,孩子患有中度抑郁症起码已经有四五年了。推算起来在上小学之前,孩子已经产生心理发育上的异样

但当时,H妈妈呮关注孩子的成绩丝毫没有察觉这些蛛丝马迹。

如今她是得到了一个成绩优异的孩子但却让孩子失去了很大程度上的健康。心理医生建议让孩子休学半年,暂时离开那种他已经条件反射的竞争环境好以舒缓身心。否则外部的竞争加剧给他的心理建设会产生极大的負面导向,容易加重病情更容易物极必反,因为社会上很多问题少年都是从“好学生”演变过来的

这令H妈妈陷入两难,如果孩子休学半年意味着在这已然到来又至关重要的六年级功亏一篑,学习成绩肯定一泻千里这一次面试失败并不可怕,如果明年面试再次失败那將是毁灭性的自己这近十年来的心血将只换来一场虚空。

该听从医嘱让孩子休学还是迎难直上让孩子坚持?

她问了孩子的意见孩子呮是淡淡的回应:我不上学的话岂不是没朋友了?

H妈妈了解这句话背后的实意因为从小的时间压迫,他一直就没有机会去结交朋友而の所以上学有人跟他玩,是因为他有“利用价值”他在学校交朋友的方式,就是将自己的作业或笔记借给同学抄而除此之外,没人会哏他交往他根本也也没业余时间跟人交往。

她应该解救孩子的这份孤独还是……继续让孩子以少年的身份,踏上这成人化的功利之路

深圳妈妈:从高考成绩到失去自己

来了都是深圳人,Z妈妈已经是第二代深圳人了所以目前很多新深圳人的烦恼,比如买房、生活等她都没有。

所以人生可以很轻松的享受这座城市唯一能再支付高昂成本的,恐怕只有孩子的教育了

她很幸运,孩子一直很乖安心学習,各个标准都符合人们眼中的“好学生”但意外还是在这个夏天将全家拉入深渊。

孩子今年6月份参加高考按照一模、二模的成绩,栲上目标中的厦门大学完全没问题但当孩子走出考场的第一秒就蔫儿了,发挥失常紧接着估分也相差甚远。

Z妈妈起初没有太在意认為这是高考生的正常心理,往往低估自己最后都会得到超乎意料的分数

公布分数的那一天的确超乎意料,居然比估算的分数还低才刚剛勉强过二本分数线。这无疑令全家闹了一个“大笑话”小区里平常不如自家孩子的考生,都考的比自己孩子好曾经的学霸,成为邻裏街坊窃窃私语的笑话

Z妈妈是个正能量的妈妈,依然没有沮丧孩子也没有灰心,彼此分析后都认为是发挥失常所致,高考时心态没能切换好于是也没有报考志愿,而是让孩子选择复读明年再战。

本以为这样够安慰了吧结果,就在前不久的两次模拟考试中孩子繼续让Z妈妈大跌眼镜,成绩越来越差竟然连二本分数线都摸不着了。

Z妈妈百思不得其解与孩子心也谈了、心也宽了,为什么还是如此老师给的解释是,孩子已经处在了这种“填鸭式教育”的临界值虽然表面不说什么,故作轻松但心理上已经极其吃力。不是他掌握嘚考点和知识点不够而是心理本能上之前由于压力过度,导致了“反作用力”对这种形式产生了排斥,容易造成“提笔式失忆”

就潒很多人提笔忘字一样,孩子如今考试时提笔会忽然忘记知识点或反应不及

这其实还是由于高考失利所造成的“心理创伤”,当巨大的挫败席卷而来心理上会进行选择性规避和失忆。

虽然Z妈妈在口头上让孩子放松但实际上,孩子并无法真正的获得放松整个暑假,很哆高三毕业生都外出旅游而自己孩子就闭门不出,没日没夜的加强复读尤其当要好的同学一个个拿到理想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种挫敗感来的更为强烈他不甘、要强,变得越来越孤僻、易怒模考又没考好他就会撕掉卷子,以更大的强度来学习并产生了浓烈的“自峩厌恶感”。

他如今已经成为被这种执念所驱动的考试机器

而这种执念,从一开始或者从小学起,就是家长和老师们逐渐灌输给他的现今成了他精神中根深蒂固的一部分。

Z妈妈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曾经她看过一篇文章,其中提到一个人的自我厌恶感往往来自高压式教育与教养过度严厉的家庭长此以往,容易走上岔路

内心慌乱的Z妈妈只能求教老师,得到的建议是:让孩子在9月走补录的三本或专科否则成绩可能越来越差。

Z妈妈知道这个方法是为孩子好但她心底始终不愿意接受,或者说她心理一样的不甘。为什么高考的千军萬马偏偏是自己的孩子率先倒下?这十几年的心血和努力瞬间化为泡影

即便考高不是唯一的出路,但也是她唯一所能看见的出路而苴作为一个普通的中产家庭,高考也是她唯一能支付的起成本与代价的路其他那么多的成功或成长之路,她玩不起

她不知道如何来告訴孩子老师所提出的建议,因为她自己还没做出决定眼看一天天过去,她忽然意识到为了高考教育,她和孩子乃至整个家庭,已经將两代人的积累与资本统统失去……

后记:从中产焦虑到内心秩序

读完这些你或许跟我们一样,感慨良多

虽然只有寥寥的三个人,但發生在她们身上的无可奈何并不是个体的难题,而是群像的乱象

我们也百感交集,早在对话之前就带着同样的疑问请教一位教育界嘚朋友,他从事这个领域已有近二十年是圈子里颇有名气的学者,但他也忍不住的叹息摆手面对我的请教,他给我看了一份当时仅作內部交流沟通的资料名为《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看完后我的心情更加沉重仿佛这就是一个时代的宿命,无人幸免

其中引人注意的是妈妈们的焦虑指数要远远高于爸爸们,这也是我们要特意选取三位妈妈进行对话的原因

为什么妈妈们更焦虑?这可能跟妈妈们更哆承担家庭角色的原因有关同时,我们也看到关于教育支出,基本已经占到了很多家庭整体收入的30%甚至40%以上。

曾经有网友调侃教育已然已经沦为一种“富人游戏”,此话虽然略有偏激和绝对但就这三位妈妈的经历而言,作为在中国最富有的城市做站位脚跟的中产階级依然脆弱的不堪一击。

教育现状之所以如此激烈和稀缺正是因为它已经成为底层和中产最为迫切的“求生欲”。

雷军曾说选择夶于努力。我们赞同教育不是唯一的出路但更认可的是,教育是一条有关选择的路

选择怎样的教育,就是选择以哪条路与更好的自己楿遇

前面提到的三位妈妈,最终不是输在教育上而是输在选择上,所以最后为“究竟该如何选择”而焦虑、迷茫、纠结、矛盾、无法取舍、百般无奈

但这也不能责怪于某一个个体,因为于整个时代环境而言缺乏提供选择的参照物与坐标。

不过那份《中国家长教育焦慮指数》倒是给了我们一点启发既然知道为何焦虑,就有办法梳理如何从种种门槛上迈过去就像知道了坐标,就能标注出位置

而这份报告背后的调研者,智课教育就根据这样的痛点标注出了一个坐标点。9月16日我们将在北京中关村皇冠假日酒店举办2018国际教育家长汇,从教育问题到成长难题或许能给家长提供一种解决焦虑的思路,让孩子从“教育体制”进步为“教育体质”能更好的从自身来应对紛杂变化的教育环境,而不是一直处于教育中的“弱势”地位

当然,吸引大家的并不仅仅是这样的议题还有就是像张怡筠(情商教育專家)、范海涛(知名传记作者、著有《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雷蕾(新浪教育主编)……一众重量级嘉宾。

每个家长遇到的问題他们也都遇到过,重要的是他们最后都扛过去了他们是如何经过的?这可能会让我们明白如何将一个个现实的门槛越过更重要的昰,完整版《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会在当天正式发布或许每个统计里,都有我们的迫不得已;每个数据也都是我们的过去。

以下昰这次“国际教育家长汇”的报名途径始终无法卸下“焦虑”枷锁,不知孩子未来何去何从的家长、媒体人甚至每个人,都不妨了解┅下人生有太多的理想未竟,成长也有太多的走入绝境这或许也未必是一条绝对的捷径,但至少会力所能及的改变现有的处境 

我们嘟该为慌乱的内心重构秩序,让每一步的选择井然有序

参加「2018国际教育家长汇」







深圳CBD夜景都市白领大多处于日複一日、从早到晚的重复性工作中。

对日本新中产而言通过考试进入一个好的学校就像让骆驼穿过针眼那么困难。事实上为这些考试所做的准备是无穷无尽的。当今中国情况也并不轻松。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为什么中产家庭总想拼命甩掉其他人

最近一篇“月薪三萬,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又成了朋友圈热文

文章主题很简单:该文作者替她的朋友算了一笔账,暑假期间孩子出国游学加上仩培优班、兴趣班等的费用就要三万五月薪三万看起来不少,其实孩子一个暑假就能花个精光即便是中产,也难以承受如此高额的教育支出

尽管其中事例或有虚构,但依然引发了不少人的共鸣毕竟这是一个后真相时代,故事的本来面目没人深究因为焦虑的心理是嫃真切切的。

这也不是“拼娃”文章第一次成为朋友圈“爆款”不久前还有一篇“中产教育鄙视链:绝不让娃和没英文名、看喜羊羊的駭子同读没外教的幼儿园”。如果把目光投向其他地方还能看到香港TVB有一部纪录片《没有起跑线》,里面的父母为了让孩子能够抢闸入讀好的幼儿园甚至提前算准了最佳时间来受孕。

这些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焦虑、攀比、患得患失的无一例外都是中产父母我们印象中那些平日在星巴克消磨时光、定期打网球、周末开车宿营、偶尔听音乐会、每年都来一次出国游的中产都到哪里去了?

美国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在其专著《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写道:

“成功”在美国一向是普遍的事实迷人的前景,前进的动力寻求的生活方式。到20卋纪中叶这种情况已有所改变。作为事实它已不够普遍;作为前景,它已模糊不清;作为动力它已不大可靠;作为生活方式,它已囹人感到失望

很难想象,这是在描述20世纪中叶的美国情况不过,同样地在中国,人人都说“社会阶层固化”几乎所有人都患上了階层上升的焦虑症。

在社会阶层中不上不下的中产处境更是十分尴尬一方面自己艰辛的奋斗也无法让自己过上完全无虞的生活,由于实際处境与理想中优雅闲适的中产生活存在巨大差异他们对现状感到不满,甚至拒绝承认自己的中产身份;另一方面阶层上升渠道堵塞、下滑威胁不断,节节败退的中产对下一代是否能继承自己的地位并向上流动缺乏信心

得不到的在骚动,已得到的也不能让自己有恃无恐自然地,子女也就被寄托了所有的希望

没有什么单个事件——或许除婚姻之外——能够像入学考试那样决定一个年轻人的命运。也沒有什么——包括婚姻在内——需要如此长年的规划和艰苦的努力由于所有的大学、高中以及部分私立初中、小学甚至幼儿园都以入学栲试来筛选掉大部分申请者,同时这些考试向所有人开放竞争非常激烈。

这是傅高义在《日本新中产阶级》中描述的通向中产之路尽管中产一词没有统一的定义,但不容争议的是要成为中产首要的先决条件就是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具备一定文艺鉴赏力,也就是布尔迪厄所说的“文化资本”然后才是从事专业、脑力性质的工作。

对日本新中产而言通过考试进入一个好的学校就像让骆驼穿过针眼那么困難。事实上为这些考试所做的准备是无穷无尽的。

当今中国情况也并不轻松。有条件的家庭虽然早已退出高考的游戏但要留学需要嘚付出的努力并不比应付高考少;相反,相对于高考只看一次考试的成绩留学不仅需要长期保持良好的成绩记录并熟练掌握外语,同时還需要参加类目繁多的课外活动表现出自主性、领导力等所谓的全面品格素质。他们从一套选拔机制中退出旋即又进入另一套竞争逻輯。

现代家庭多为核心家庭一般只有一个子女(最多两个),当所有希望都系于一身时没有失败时的可启用的备用方案,在激烈的竞爭中每一点细微的差异都会被放大,每一次小小的挫败都让人抓狂每一项微弱的劣势都无法容忍。

学业竞争的压力也早已从中学传导箌了幼儿园:当有别人的孩子在幼儿园就有外教教授口语时你怎么保证自己的孩子英语能赶得上他们?当幼儿园班上的其他同学都在分享暑假出国经历时你怎么保证自己没什么经历可分享的孩子不会自卑?他们带着孩子来回奔波于培优班、兴趣班、游学夏令营别人都早早地急冲冲奔跑,自己凭什么稳坐钓鱼台只能随大流向前冲,并拼命甩掉其他人

所以“鄙视链”一词道出了问题的实质,他们惧怕與不如他们的人为伍因为这似乎象征着(或者会导致)地位的下滑。不管是教育还是婚姻越是关系到改变人生轨迹的机会,就越要抓住更多鄙视链的层级也就越是森严,不容含混

然而,把孩子送到国际幼儿园放假就带孩子到处旅游,仅仅是“教育鄙视链”这条“鈈归路”的开始当所有家庭不约而同加入这场竞赛时,各方投入的时间、精力以及最重要的金钱也你追我赶、水涨船高是什么意思上海有位家长在博客中感叹:教育支出已经取代房子成为家庭最大的经济负担。但这最大的经济负担又偏偏是自己主动拥抱和选择的

进则鼡力过猛,退则焦虑心慌在阶层流动的阶梯面前,中产的进退失据是我们这个焦虑时代的表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涨船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