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融资成功 共享经济的融资模式是虚火还是真有料

快速膨胀的假共享:企业得到了资本,但失去了责任|共享经济|资本|责任_新浪科技_新浪网
快速膨胀的假共享:企业得到了资本,但失去了责任
北京中关村创业空间出现了“共享睡眠”太空舱。图/视觉中国
  中国式假共享,企业得到了资本,但失去了责任;中国式假共享,产品得到了效益,但失去了情感;中国式假共享,用户得到了产品与方便,但失去了自由与个性。
  原标题:滚蛋吧,你们这些假共享
  来源:新周刊 
  文 / 苏静
  创业领域的中文用法比以往更加奇妙,任何一个常见物品被冠上“共享”前缀,就可以假装成为互联网时代流行的经济模式的一部分。
  合肥三孝口书店以“全球首家共享书店”的身份亮相,声称实现了“由买书到借书”“把书店变成自家书房”“由个人阅读到共享阅读”的重大转变,前提是消费者下载书店App、注册并交99元押金,然后扫码、借书。有人想起了类似场景——这和去图书馆办读者证有什么区别呢?
  如果一家模仿图书馆的书店可以标榜为“全球首家共享书店”,提供“共享图书”,那么中国无数的网吧,什么时候冒出全球第一家共享电脑城?餐馆、美发店、洗浴中心什么时候又会改名为共享饭菜、共享理发、共享澡堂呢?
电影《天台》里的澡堂。
  假共享,浪费资源,制造垃圾
  还真有“掩耳盗铃”天真一试的。
  共享冰箱正在福州大面积布点,用户需要先下载App,在手机界面下单付款,随后就可以从布置在公共场合的共享冰箱中拿到饮料、水果等食物。不用看图片,你可能已经想起有个东西叫“自动售卖机”,何况它们在外形上确实看不出有什么区别。
  投放这批共享冰箱的人可不这么想,福建鲜喵网络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林俊源一本正经地给媒体答疑解惑:自动售卖机产品单一,大多只有饮料,共享冰箱食物品种多,且可以做到私人定制,以后可能提供午晚餐便当。
  如果这位林先生去过日本,可能没底气说这个话。在日本,自动售卖机里能卖的东西何止这些,你能吃到热气腾腾的面条与面包,还能一键自助购买杂志和玩具。
日本的便利店能够满足你大部分的日常生活所需。图/视觉中国
  共享图书、共享冰箱这类中国式假共享是典型的新瓶装旧酒,将传统租售改名为B2C式的共享。按照这个逻辑,市面上的一切产品和服务,没有什么不是共享经济。
  START共享有车生活平台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丙军对共享的理解,代表很多人的愿景。他说共享确实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衣食住行都有了新模式、新体验,真正的共享主义社会,应该是人们的需求都能通过共享得到满足,生活更美好、更有品质,充满爱与信任。
  然而事实是,快速挤入中国人生活的各种共享产品,除了一部分名不副实,还有很多在实际上并无必要或者使用不便,造成用户精力与社会资源的浪费。
日,杭州德胜高架下的停车场,数千辆共享单车整齐停放。林安/视觉中国
  据中国自行车协会的统计,2016年,近20家共享单车企业共投放了约200万辆单车,预计2017年的投放总量接近2000万辆。这种过量排放,有时反而会成为一种城市垃圾,制造交通梗阻,妨碍人们出行。这些车辆报废之后会产生近30万吨废金属,相当于5艘航空母舰结构钢的重量。
  在北上广深等大中城市,赤橙黄绿青蓝紫不同颜色品牌的共享单车纷纷上街抢占用户,与此同时,共享单车的损坏率居高不下。2016年下半年,摩拜单车广州负责人给出的数据显示,摩拜的人为损毁率高达10%,而据企鹅智酷的报告,ofo用户上报车辆故障的比例高达39.3%。
日,天津,记者探访一共享单车维修点。图/视觉中国
  假共享,无法持续的模式
  同样是出行领域的共享产品,共享汽车面临更尴尬的局面。《南方周末》的报道将之概括为一场“车找不着人,人也找不着车”的虚火。
  START共享有车生活平台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用户的使用场景主要是郊区自驾游、异地自驾游及春节自驾返乡、体验试驾等,换言之,尽管近年冒出各种共享汽车创业项目,但对普通消费者来说,使用共享汽车代步依然停留在想象阶段。共享汽车企业则面临营收困境,绿狗租车总经理林栋梁表示,提供汽车分时租赁服务的共享汽车前后期投入都非常大,且形成规模需要较长周期,目前行业内同类型项目尚无一盈利。
  也有取用方便、轻资产的共享产品似乎毫不在乎眼前是否盈利。今年6月,OTO在上海投放了100把免押金、免收费、无密码的共享雨伞,几乎全部遗失。类似的新闻在多个城市上演,数月前,东莞、杭州分别投放共享雨伞数万把,也是在短时间内“全军覆没”。
  日,杭州,武林广场出现一批共享雨伞,市民可以通过扫码获得密码开锁,每半小时5角。图/视觉中国
  即便形势如此严峻,各类共享雨伞公司及创业项目还是相继出现。有评论认为,押金带来的巨大资金沉淀,以及预期的广告空间,让共享产品企业不担心物品的损毁、归还等问题,相比长期沉淀的押金与项目本身趁热获得的融资,他们完全不用太在乎共享产品本身的收入。6月,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在OTO、JJ伞、共享e伞、春笋雨伞、魔力伞等厂商中,至少有4家获得了融资,融资金额为数百万元至数千万元不等。
  比共享雨伞更接地气也更吸引资本的是共享充电宝。“40天时间,11笔融资,近35家机构入局,融资额约为12亿元,相当于2015年共享单车刚出现时获得融资额的近5倍”,一组关于共享充电宝的数据被广泛传播。
2017年5月,共享充电宝成为共享单车之后又一个疯狂的风口。图/视觉中国
  借“共享”的光吸引资本,或许正是各种中国式共享产品出现的重要原因。梅花天使创投合伙人吴世春曾坦言,想进入共享市场的财务和战略投资人非常多,目的各不同,有为自己的产品提供协同效应的,有希望获得高频用户入口的,有为财务创新提供工具和场景的,有为基金刷品牌存在感的,“估计大家唯一都不提的是如何赚钱”。
  如果一种服务模式类似于租赁,让一群人共享物品的使用权,但这种服务模式既不看重租金,也不看重服务的实际品质与消费者的体验,而是将重心放在讲一个时髦的经济概念,把故事说圆,以获得更高的关注度,从而带来更大金额的融资,这种模式必然经不起推敲。
  日,合肥市新华书店三孝口店变身“共享书店”,用户只需缴押金就可免费把书带回家阅读。图/视觉中国
  假共享,不是个人的,是属于公司的
  回到共享经济的源头,共享交通与住宅资源的Uber和 Airbnb,其典型特征是让人们通过出租自己的汽车、公寓或时间,获得更多收入。
  “但中国几乎所有租赁商品所赚取的收入都集中到了资本所有者手中。”英国《金融时报》如此评价。《连线》杂志创始人凯文·凯利(KK)也就中国的共享经济发表了看法,他说共享经济就是“使用权大于所有权”,比如不产内容、没有库存,但这些全都是共享经济,关键就在于把产品变成服务。KK认为实体的东西很难分享,但服务的分享可以轻而易举做到。&
  从单车、汽车到雨伞、礼服、充电宝,无所不包的实物式中国共享经济,显然超越了KK的预言范畴。尽管KK也说过共享经济在不同市场环境有差异,但有必要承认的是,以共享单车为分水岭,目前国内声势浩荡的共享经济之所以纷纷从C2C共享转向B2C共享,即互联网名义下的实物租赁,本质原因是可供盘活的个人资源达到了上限。
出租衣服变成了“共享衣橱”。图/视觉中国
  这种情况下,大批量、规模化地进行产品生产,与出于资源调配的真正的共享经济是否相差太远?创业孵化机构3W咖啡业务经理Erik Zhang一语中的:“在别的国家,共享经济更像是个人的,但在中国,它更像是公司的。”
  以共享单车领域为参照,各家最终比拼的还是先发优势和规模效应,初期热度过后,大额融资都在涌向头部公司,行业洗牌期将出现。风口过后,各种打着共享经济旗号的伪共享经济项目必将摔死。如果说市场的规模问题可以借助于资本投入,那么消费者最关心的产品安全、使用便利程度、质量与价格,谁来保证?&
  中国式假共享,企业得到了资本,但失去了责任;中国式假共享,产品得到了效益,但失去了情感;中国式假共享,用户得到了产品与方便,但失去了自由与个性……
或许谁都不希望看到这样一个景象,不久的将来搭载Helio X30的某某...
腾讯在资本市场受此影响依然很是明显,7月4日,腾讯控股跌幅达4....
近日一款名为“全能车”软件受到人们关注,只要缴纳一份押金,便...专家观点:“共享经济”越是被看好,越不能滥用
“共享+”不是蹭热度
作为“新动能”之一,共享经济有光明的前景。但越是被看好,越需要珍惜羽毛,不能滥用,不能蜂拥而上。只有摆脱资本热捧与营销炒作,走向理性、合规、审慎,在分享平台上做深做透,才能找到真正清晰的发展焦点和盈利路径
笔者有个朋友长期观察研究“互联网+”经济,近期闲聊时他不胜感慨:共享是个筐,啥都往里装。仔细一想,还真是这么回事。
过去常说“万物皆可互联”,现在是“万物皆可共享”。先不说共享单车、共享停车、共享租屋等已走近普通大众的共享产品,现在,市面上“花式共享”迭出:共享马扎、共享篮球、共享雨伞、共享宠物、共享冰箱、共享红酒……能生出这么多花样,脑洞开得真够大。
“共享+”百花齐放,这是好事。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在社会为创意点赞、为创业喝彩的同时,也有一些所谓的“共享”,因为缺少有效的管理手段和盈利模式,蹭着“共享经济”的热度,做起“风马牛不相及”的生意,不仅浪费社会资源,也透支了“共享”的公信力,成了“伪共享”。
比如,有所谓的创业者把所谓的“共享雨伞”投放到地铁口、公交站台等交通节点,结果半个月后悉数消失,项目相关负责人以一句“藏伞于民是初衷”来尴尬圆场;有人在城市街头投放“共享马扎”,但管理跟不上,最终被市政部门清理搬走;有人瞄准中午急需找个地方打个盹的白领推出“共享睡眠舱”,但安全、消防、卫生都过不了关,最终被管理部门叫停……这些所谓的“共享”,实际上都跑不出“广告噱头吸粉走流量”“收取押金形成沉淀资金”的套路。
共享经济是指在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权利人对使用权进行临时性转移,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权利人也能从中获益。其本质是整合闲散资源,盘活存量经济,减少浪费,避免新的资源开掘。“伪共享”之所以没市场,就在于它们是典型的新瓶装旧酒,并未真正从消费者需求出发来解决由来已久的生产与生活痛点,而只是营造“繁荣假象”,制造“虚假需求”,带来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成了“非共享、不经济”。
“伪共享”蠢蠢欲动,不外乎资本逐利冲动、短平快挣热钱等心理作怪。一些“共享项目”虚火高烧、想象力贫乏,单纯靠拼密度、拼规模、抢占线下网点商圈的野蛮生长不是长久之计。只有摆脱资本热捧与营销炒作,走向理性、合规、审慎,在分享平台上做深做透,才能找到真正清晰的发展焦点和盈利路径。
毫无疑问,共享经济有光明的前景。有人预测,未来几年中国共享经济还将保持40%的高速增长。但前途越是被看好,越需要珍惜羽毛,不能滥用,不能蜂拥而上。毕竟,共享经济的初衷是美美与共,便利你我。高速奔跑的“共享经济”参与者们,请记住:别因为赶路,忘了为何出发;别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启程时的本意。(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花式共享”后劲乏力,共享经济“虚火旺盛”
“花式共享”后劲乏力,共享经济“虚火旺盛”
核心提示:
逛街手机没电扫码借充电宝,突然下雨扫码借伞,手机一点找到共享车位&&共享经济越来越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逛街手机没电扫码借充电宝,突然下雨扫码借伞,手机一点找到共享车位&&
&新华视点&记者近日在北京、广州、杭州等多个城市调查发现,继共享单车、共享汽车之后,共享充电宝、共享篮球、共享雨伞等共享经济新形态不断涌现,并成为新一轮资本蜂拥的&风口&。仅以共享充电宝为例,短短40天时间就获得11笔融资,近35家机构介入,融资金额约12亿元人民币。
新的共享经济将对社会带来哪些影响?
跑马圈地:资本大举布局共享经济
公开数据显示,3月底以来,小电科技、来电科技、Hi电等共享充电宝相关企业相继宣布获得亿元级别的融资,行业内总融资额是2015年共享单车刚出现时获得融资额的近5倍。
同时,国内BAT三巨头中的两家也开始入局。先是腾讯成为小电科技的战略投资方,接着是蚂蚁金服和来电科技达成战略合作,推出信用免押金服务。
除了共享充电宝,共享篮球、共享雨伞在投资层面也引起了关注。共享篮球项目&猪了个球&刚刚宣布完成千万级Pre-A融资;共享雨伞项目有深圳一家企业拿到第一笔千万级的融资。
共享经济的&蛋糕&有多大?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日前发布的《2016年度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达39450亿元,增长率为76.4%。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预测,未来几年,共享 经济将保持年均40%左右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交易规模将占GDP比重的10%以上。
&共享经济的核心是使用而非占有,最初的模式是陌生人之间闲置物品使用权的暂时转移。&小电科技的一位天使投资人表示,在大规模租赁时代到来的背景下,物权和产权的重要性不断降低。拥有反而带来麻烦,因为要花费财力人力维修、保养和升级。
从&大件&到&小件&,新共享经济呈现哪些特点?
从汽车、房屋这些共享&大件&,到现在通过刷手机分享雨伞、篮球、玩具、服装等&小件&,共享经济正逐渐渗透日常生活。
&&小型化。如今,在南方一些大城市的连锁餐厅、商业综合体,吃完饭、逛完街再也不用担心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了。用手机扫码可以在共享雨伞投放点借、还伞。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表示,共享经济从一开始的网约车,到后来的共享单车,再到现在的共享充电宝,物件的形态越来越小。&充电宝、篮球、雨伞等物品,都被投资人看作是&高频、刚需&,通过互联网提高物品利用效率。&
&&低价化。&收费越来越低,甚至使用支付宝的芝麻信用积分可以免押金。&曹磊说,共享篮球收费为每小时2元,押金费用为29元。以&猪了个球&为例,目前收入来源主要为篮球的租金,未来通过积累流量进行变现。
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研究咨询中心副主任李易认为,由于目前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完善程度不够高,要让大家拿出有价值的资产出来共享还比较困难,所以出现了诸如共享雨伞、共享篮球等&低收费&的共享经济形态。
&&私密化。&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是被共享的事物越来越私密化。&曹磊说,不单单是一些日常使用的私人化物品,共享知识、经验也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共享从实物向服务转变。
比如,现在市场上流行的音频分享平台&喜马拉雅FM&、罗辑思维旗下知识服务App&得到&、知乎网推出的知识分享社区&知乎live&、果壳网推出的付费问答产品&在行&&分答&等,在共享知识领域,共享经济让众人的智慧得以分享。
&把自己的经验、技能、知识按需分享,知识变现在很多投资人眼中具有长期价值和战略机会。&腾讯投资部执行董事夏尧表示,知识分享领域前景广阔,未来存在很多演变和扩展的空间。
盈利模式尚不清晰,安全与资源浪费问题值得关注
虽然资本涌入共享经济领域,但也有投资人认为,随着共享经济热度攀升,&伪需求&&伪共享&让市场&虚火旺盛&。比如,不少网友在微博吐槽,共享充电宝使用频率并不高,而且借和还都不太方便,只是现阶段资本&跟风&一哄而上,市场需求被迅速放大。
业内人士表示,在资本热捧下,先拼密度、拼规模,抢占线下网点,入驻各大城市商圈,部分新出现的共享形态尚无清晰的盈利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共享经济在安全性、资源浪费等问题上也频遭质疑。一方面,公众担心这些&共享事物&被不法分子植入病毒等获取个人信息,通过手机扫码造成数据泄露;另一方面,雨伞、充电宝等物品损坏率较高,容易造成大量破损物品堆积,产生资源浪费。
此外,社会信用机制和相关管理制度相对滞后,掣肘共享经济的发展。&目前,共享经济仍以商业信用为主,权威性、完整性不足,信用判断还比较单一;且线上线下信用信息脱节割裂,很多线上信用信息到了线下没有制约力,实用性大打折扣。&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认为,未来若能提高政府权威主导信用的参与度,盘活政府数据,才能更好地支撑共享经济创新。
&共享经济不是万能钥匙。&曹磊说,到底什么样的东西可以共享?共享是否真的有价值?物品拥有权和使用权是否可以进行切割?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界定和把握。
(原标题:充电宝、雨伞、篮球纷纷共享,&花式共享&经济来了?)
热读 | 推荐
精彩 | 炫图人民日报:“共享经济”越是被看好,越不能滥用
■作为“新动能”之一,共享经济有光明的前景。但越是被看好,越需要珍惜羽毛,不能滥用,不能蜂拥而上。只有摆脱资本热捧与营销炒作,走向理性、合规、审慎,在分享平台上做深做透,才能找到真正清晰的发展焦点和盈利路径笔者有个朋友长期观察研究“互联网+”经济,近期闲聊时他不胜感慨:共享是个筐,啥都往里装。仔细一想,还真是这么回事。过去常说“万物皆可互联”,现在是“万物皆可共享”。先不说共享单车、共享停车、共享租屋等已走近普通大众的共享产品,现在,市面上“花式共享”迭出:共享马扎、共享篮球、共享雨伞、共享宠物、共享冰箱、共享红酒……能生出这么多花样,脑洞开得真够大。“共享+”百花齐放,这是好事。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在社会为创意点赞、为创业喝彩的同时,也有一些所谓的“共享”,因为缺少有效的管理手段和盈利模式,蹭着“共享经济”的热度,做起“风马牛不相及”的生意,不仅浪费社会资源,也透支了“共享”的公信力,成了“伪共享”。比如,有所谓的创业者把所谓的“共享雨伞”投放到地铁口、公交站台等交通节点,结果半个月后悉数消失,项目相关负责人以一句“藏伞于民是初衷”来尴尬圆场;有人在城市街头投放“共享马扎”,但管理跟不上,最终被市政部门清理搬走;有人瞄准中午急需找个地方打个盹的白领推出“共享睡眠舱”,但安全、消防、卫生都过不了关,最终被管理部门叫停……这些所谓的“共享”,实际上都跑不出“广告噱头吸粉走流量”“收取押金形成沉淀资金”的套路。共享经济是指在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权利人对使用权进行临时性转移,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权利人也能从中获益。其本质是整合闲散资源,盘活存量经济,减少浪费,避免新的资源开掘。“伪共享”之所以没市场,就在于它们是典型的新瓶装旧酒,并未真正从消费者需求出发来解决由来已久的生产与生活痛点,而只是营造“繁荣假象”,制造“虚假需求”,带来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成了“非共享、不经济”。“伪共享”蠢蠢欲动,不外乎资本逐利冲动、短平快挣热钱等心理作怪。一些“共享项目”虚火高烧、想象力贫乏,单纯靠拼密度、拼规模、抢占线下网点商圈的野蛮生长不是长久之计。只有摆脱资本热捧与营销炒作,走向理性、合规、审慎,在分享平台上做深做透,才能找到真正清晰的发展焦点和盈利路径。毫无疑问,共享经济有光明的前景。有人预测,未来几年中国共享经济还将保持40%的高速增长。但前途越是被看好,越需要珍惜羽毛,不能滥用,不能蜂拥而上。毕竟,共享经济的初衷是美美与共,便利你我。高速奔跑的“共享经济”参与者们,请记住:别因为赶路,忘了为何出发;别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启程时的本意。精彩视频推荐
正在加载...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yungzhu
扫一扫,用手机看新闻!
用微信扫描还可以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1,848被浏览497,339分享邀请回答2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2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共享经济融资前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