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有没有中国经济学家排名

以下试题来自:
单项选择题经济学家:中国外汇储备在过去10年的快速增长是中国经济成功的标志之一。没有外汇储备的增长,就没有中国目前的国际影响力。但是,不进行外汇储备投资,就不会有外汇储备的增长。外汇储备投资面临风险是正常的,只要投资寻求收益,就要承担风险。
以下哪项陈述能从这位经济学家的论述中合逻辑地推出()。
A.如果能够承担风险,就会有外汇储备的增长。
B.如果不进行外汇储备投资,就不用承担风险。
C.只要进行外汇储备投资,中国就能具有国际影响力。
D.中国具有目前的国际影响力,是因为中国承担了投资风险。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A.如果人们每天只喝啤酒,吃很少的其他食物,特别是肉食品,他们还会发胖吗
B.为什么美国有很多女人和孩子常喝可乐、吃炸鸡和匹萨饼,其体重也严重超标
C.发胖的人除常喝啤酒外,是否经常进行体育锻炼
D.很多发胖的人也同时抽烟,能够说&抽烟导致发胖&吗
A.真正的强者都不惧怕困难或挑战,赵涛害怕困难或挑战,说明赵涛不是真正的强者。
B.如果台风在海口登陆,飞往海口的航班就会被取消。现在飞海口的航班没有被取消,说明台风没有在海口登陆。
C.要是铁路部门的管理存在漏洞,铁路运输就会出事故。7&23温州动车事故就说明铁路部门的管理存在漏洞。
D.仅当人们信任一个慈善机构时才会向该机构捐款,所以,得不到捐款的慈善机构一定是丧失了公众的信任。
A.优秀的指挥家在与不同的乐队合作时,对同一首作品会有不同的艺术见解。
B.优秀的指挥家都是完美主义者,即使对一流乐队的表演,他们也从不满意。
C.如果优秀的指挥家以为附加的排练是必须的,一流乐队总是时刻准备加班训练。
D.即使一种艺术见解还没有被充分表现出来,一流乐队也能够领悟这种艺术见解的优点。
A.马英九不会说出含糊其辞的话。
B.马英九会说出一些含糊其辞的话
C.说含糊其辞话的政客不是诚实的人。
D.有的诚实的人不是政客。
A.从A国法律禁止一项发明的商业性实施推不出不能授予该项发明专利权。
B.从A国法律允许授予一项发明专利权推不出允许该项发明的商业性实施。
C.在A国,一种窃听装置的商业性实施是被法律禁止的,因此不允许授予其专利权。
D.在A国,一种改进枪支日苗准的发明被授予了专利权,但该项发明的商业性实施被禁止。
热门相关试卷
最新相关试卷赶超中国还有戏吗?印度央行经济学家自己都没有底
印度央行经济学家指出,由于生产率和资本支出增速双双放缓,印度经济的发展潜力或许并没有以前那么大了。
印度央行经济学家指出,由于生产率和资本支出增速双双放缓,印度经济的发展潜力或许并没有以前那么大了。
在印度央行近日发布的一篇论文中,经济学家Barendra Kumar Bhoi和Barendra Kumar Bhoi预测,去年年底印度的潜在经济增速为6.7%,相比2009年至2015年间的平均水平7.2%,以及五年前的7.6%有所下降。
经济学家将潜在产出视作衡量经济活动水平的指标,若超过这一水平,经济体的生产能力就会被耗竭。供不应求还会导致通货膨胀。
《华尔街日报》援引论文称,印度的潜在经济增速已经出现了下降,因为生产率增长减缓,国家又未能积累更高增速所需的足够的基本条件,如工厂、大楼、建筑等。
印度并非唯一一个在全球金融危机后增长潜力出现下降的国家。国际国币基金组织(IMF)最近一项调查显示,由于人口老龄化、债务累积以及生产率发展触及饱和点,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增长前景都出现了下降。
但印度的情况有所不同。该国的人口构成尚年轻,基础建设也不是很完善,稍微一点技术进步就可以走很远。
鉴于此,乐观主义者认为,印度的经济扩张速度将增至10%。但Messrs. Bhoi和Behera的研究却表示了不同意见。他们指出,如果该国的潜在增速仅为6.7%,眼下大约7.5%的增速要么会很快开始下降,要么会引发通货膨胀。
2015年印度的经济增速为7.3%,近20年来首次超过几乎其他所有主要国家,包括中国。虽然有经济学家指出,这一官方数据有可能不是那么准确。
印度的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而且也没有注册,大部分工人也未登记在册。政府寥寥可数的几次调查,代表的不过是对穷街陋巷里的手工作坊、露天市场和其它基于现金的经济产出的最佳猜测。
瑞信驻孟买首席经济学家Neelkanth Mishra说,印度的GDP数字,“更像是一种预测,而非衡量”。
尽管如此,印度央行的两名经济学家依然表示,他们是自去年印度政府调整GDP统计方法以来,首个尝试重新预测潜在经济增速的。尽管发现潜在增速有所下降,但自2012年年末以来,印度的产出水平依然低于潜在水平。
经济学家表示,现有的扩张速度不会立即引发工资和价格的迅猛增长,但实际产出和潜在产出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过去一年,印度的通胀水平并未大幅上涨,但在经济出现明显放缓的情况下也没有下跌。因此,努力提高生产率、鼓励生产资本的投资,对于提高潜在产出以及保持快速增长至关重要。
印度前财政部主要经济顾问Ila Patnaik 则指出,“从2012年开始,印度的商业周期开始就出现下滑。许多乐观人士认为,新任政府将迅速改变这一现状。但目前并未有大规模复苏的迹象。尤其是,私人投资方面尚未出现好转。”
虽然GDP数据看起来比较乐观,但她表示,可信的私营部门指标并未表明商业周期环境有任何改善,“要达到一定的就业增速,使年轻的劳动力都有工作可做,并没有什么快捷途径(除非私人投资得到发展)。”
投资市场走势永远无法满足所有人,包括我的分析也是一样。激动的心情,跳动的行情,K线走势犹如心电图,不波动就不正常了!要么你驾驭市场,要么市场驾驭你,心态决定你是坐骑还是骑手,市场环境不会改变,解决之道在于改变心态,在交易的过程中不能把控市场,就要把控情绪。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而犹豫、拖延将不断滋养恐惧,往往发现盘前看对,盘中犹豫,盘后后悔。不是你的分析能力的不够,而是因为考虑的太多,一个人想的太多,容易判断失误,错失良机。我说的全部是事实,但不是事实的全部!我所能做的就是用我多年的研究经验,给大家帮助。
空头、多头都能赚钱,唯有贪心不能赚。所以劝君莫贪心,不要老是羡慕他人的幸运,应相信分析,相信自己对企业,经济形势以及大势的判断而果断行动。美国华尔街上也有名言:多头和空头都可以在华尔街证券市场发大财,只有贪得无厌的人是例外!
无论你还是在沥青、铜、油贵金属及股票外汇投资市场迷茫,还是在行情里不知所措,套单、锁单或者盈利不佳的都可以直接向本人请教,欢迎探讨交流。
文/潇天:xtzj666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中国人有为啥这么有钱,经济学家都在疑惑中国人有为啥这么有钱,经济学家都在疑惑财富经百家号
一个中国人到底有多少收入,很多经济学家都答不上来,并且疑惑人均收入8000多美元的中国会觉得自己比人均收入32000美元的日本人还有钱,为什么人均5000元的中国人,会有这么多房地产?这是一群人的思考。
日本生活看似简单,自认为很奢侈
一个日本人在在家吃饭通常都是饭,一点蔬菜,一条烤鱼,一碗汤,一碗咸菜,仅此而已,日本一个家庭开的都是排量小的家庭汽车,而且日本绝对不会有死人泳池,即使在一些富裕的人家中也只是到高级酒店吃一顿饭而已,在日本通常认为比较奢侈的一件事就是用浴缸泡澡,还不仅仅在家,更喜欢去温泉泡澡。
曾有BBC的一部纪律片报道中国下岗工人的一天,日本震惊了,英国也震惊了,因为下岗工人一家三口居然是四菜一汤,这在国人眼里看似很平淡的一顿饭,有这么奢侈吗?反正英国人纷纷感叹:中国人真奢侈!
不仅仅是在吃的方面奢侈,2016年中国人去国外旅游一共1亿4000万人次,事实上2016年日本人均GDP:38000美元,而中国人均GDP:8200美元,4倍的差距为什么中国人就显得这么有钱?其实这只是表面,真是情况是,在日本人均金融资产10万美元,并且制度社会福利等一系列活动都十分完善,政府保障到位,即使你一辈子什么都不做,也能解决基本温饱。然而在中国,1.09亿的中产人口,207万的百万富豪人口,一共1.1亿人组成了消费大军主力,剩下的12.9亿人,可想而知。
中国年轻人消费力
中国的人均月收入在5000元左右,但是中国的房价呢,有一个经验法则,房价的合理区间是在你年薪的6倍,超过这个价格,买房按揭你就可能还不上了。那么按照这个价格中国房地产价格应在40万元左右,可是在中国很多城市40万别说买房,首付都不一定够,计算一下,中国人的月收入不是5000而是55万了。房奴一次就这是产生,很多人打拼一生就是为了一套房,年轻人买房压力重,每个月五六千的收入,想要买下100倍差距的房子,压力可就压死你了,曾有人问过,如果不买房子你会结婚吗?如果没房子,有人跟你谈恋爱吗?所以说,没房子就没爱情,更别提之后的了。
房奴一生凄惨,中国有房子的人又如何?
经济学家曾统计,中国人买了房子,这只是一堆不动产,根本不能变现,每个月还了房贷,车贷,还有多少钱?但是实际情况中国人很有钱,而且遍布世界各地。
中国经济发展因为在毛泽东时期就建立了独立自助的科技,国防体系,如果没有这些,就只能发展东亚的依赖经济,不仅如此乔布斯把新研发的苹果手机和钥匙放在同一口袋里,钥匙把手机的塑料面划痕了。下月就要上市了,乔布斯就想一周内要换成玻璃的外壳。开会的副总裁立马就急了,还没散会就坐飞机到深圳去了。为什么?在美国你单单聚集工人要多少时间?9个月。然后美国的工人周末要度假,要看球赛。而中国的工人,高管电话一打,24小时内就来上班了。需要配件、螺丝、电阻,都在隔壁和对面,深圳是产业集聚的、世界最强的加工阵地。但是苹果超过一半利润被苹果公司股东赚走,中国工人仅仅拿了不到5%的血汗钱,但是中国现在为何能够威胁到美国是因为中国人可以全方位的学习,科学技术可以学苏联、美国,工业制造学德国,管理学日本,分解房地产的使用权学香港,工业园区学新加坡,农业还可以学以色列。中国没有意识形态的障碍,只有中国有这个包容能力。所以到中国讨论多元文化的共存和发展,我认为会比在纽约联合国讨论还要受到大家欢迎。
中国崛起势不可挡
国内不少企业,都能推动中国发展,阿里巴巴等大型企业,在世界的影响力可是举足轻重的,企业发展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发展迅速也意味着国家的发展速度,因为我们是纳税人,为社会,为国家尽一份力,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义务。
据报道,重庆金杉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西南地区金融业的生力军,在金融服务行业有着十一年的经营经验,为中国金融业付出了汗马功劳,他们经营的POS机,信用卡教学让无数社会人会用,好用,好用,这是一个过程,当人人金融的时候,经济发展也就随之而来了。
中国飞速发展,但是现在是中国如同1900年的美国,只有生产没有技术,亚当斯密曾说过,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谁掌握了科学教育,军事文化的制高点,谁才是赢家,现在的中国做的就是这样一件事,未来二十年,中国占领金融军事制高点很有可能。为什么美国比我们强,就是因为教育方式,教育系统比中国优越,但是我相信未来的中国定是能够占领世界制高点的。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财富经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财富经是你人生路途致富的指引灯,渡你成财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中国经济学家非得学习西方吗|经济学家|中国|西方_新浪财经_新浪网
中国经济学家非得学习西方吗
  文/中国经济50人论坛 林毅夫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200多个经济体当中至少有180个,经过70年的努力,实际上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或“低收入陷阱”中。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看到一个发展中经济体按照西方主流的发展理论来制定推行政策是成功的。
中国经济学家非得学习西方吗
  当代经济学在发展中国家遭遇了哪些困境?
  “二战”以后,很多原来西方列强的殖民、半殖民国家取得政治上的独立,开始追求国家的现代化。当时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知识分子,他们普遍看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认为发达国家之所以那么先进一定有它背后的道理,也就是说有一套理论在支持它的发展。那么对发展中国家来讲,到发达国家去学这些理论,学了以后拿到发展中国家应用,就能够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
  70年过去了,“西天取经”结果怎样?世界银行一个研究结果显示,200多个发展中经济体只有两个从低收入进入到中等收入,然后进入高收入,一个是韩国,一个是中国台湾。只有13个中等收入经济体进入高收入,而且这13个当中有8个是西欧周边的欧洲国家,除去这8个,只有5个经济体,分别是日本和亚洲四小龙。
  也就是说,二次世界大战以后200多个经济体当中至少有180个,经过70年的努力,实际上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或“低收入陷阱”中。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看到一个发展中经济体按照西方主流的发展理论来制定推行政策是成功的。少数几个发展绩效比较好,或者转型绩效比较好的经济体,他们推行的政策从主流的经济学理论来看都是错误的。
  西方主流的发展理论
  二战后50、60年代流行“结构主义”。它认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水平差距是由劳动生产力水平决定的。为什么发达国家劳动生产力水平高?因为它有现代化的技术和先进的产业,而发展中国家普遍是传统的农业或者资源型产业,产业结构不同导致劳动生产力水平不同。发展中国家如果要赶上发达国家,就要去发展发达国家那些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这些先进产业的产品原来是进口的,现在不再进口自己生产,也就是采用进口替代战略。
  但是一些先进的产业在发展中国家为什么发展不起来?结构主义认为市场会失灵,那就要用政府主导的方式去发展那些发达国家先进的产业。当时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导向都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和理论指导。这些政策推行的结果普遍是由简单的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紧接着危机不断,距发达国家的差距就远了。
  这时,到了70年代主导的理论变成了“新自由主义”。它认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差距拉大是因为发展中国家政府对市场有太多干预,这些干预扭曲会导致寻租腐败。当时主流经济学界有一个“华盛顿共识”,它主张私有化、市场化和自由化。但是20多年过去了,我们发现按照新自由主义、华盛顿共识推行政策的国家普遍是经济崩溃、停滞,危机不断。80、90年代被称为是“发展中国家迷失的20年”。
  那些发展、转型较为成功的经济体推行了哪些“反主流”的经济政策?
  50-60年代,亚洲有几个经济体发展得比较好。他们不是直接去发展那些结构主义推荐的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而是从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开始发展。他们不是进口替代,而是出口导向,按照市场的原则,同时发挥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到了70、80年代,有少数几个国家经济体,在转型过程当中实现了稳定和快速发展,如中国、越南,推行的是渐进、双轨的转型。这少数几个成功转型的经济体,他们所推行的政策在当时主流理论看来都是错误的。
  为什么按照主流理论来发展的经济体都没有成功?
  理论的适用性取决于条件的相适性。如果条件不一样,这个理论即使从内部来看很有说服力,但是与现实不相干,可能会起相反作用。
  1987年我回到国内工作,1988年国内出现高通货膨胀,18%的高通货膨胀率,我想从西方学过经济理论回来的人看到这么高的通货膨胀一定是提高利率。提高利率以后就会鼓励储蓄,投资需求减少,消费需求减少,通货膨胀就会下降。但是当时中国推行的不是提高名义利率,而是采用治理整顿的方式,砍投资、砍项目,压低总需求。这种政策如果从主流理论来看是绝对错误的,如果绝对错误中国怎么能够做到从79年到88年每年经济维持10%的增长?
  仔细想一想中国的选择是有道理的。中国有一大批资本密集的大型国有企业,这些国有企业不能让它垮台,它涉及到就业问题,还有很多是和国防安全相关。如果提高利率,这些国有企业的主要成本是资金成本,你提高利率以后它成本很高就会亏损,亏损之下如果政府不给补贴它就倒闭了,倒闭了就是失业问题、国防安全的问题,所以绝对不敢让它倒闭。
  如果提高利率以后财政上给它补贴就是货币增发,货币增发会引发通货膨胀。所以更有效的办法就是把那些跟社会稳定、国防安全无关的项目砍掉。这个政策干预,如果从当时的主流经济学来看是极其错误的,但是它是有效的。
  另外,发达国家的主流理论也在不断变化,这种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如果要应用发达国家理论,到底应用哪个?更何况你拿哪个理论应用都会碰到限制条件。
  发展中国家经济学家在研究本国经济现象时是否会遇到一些困境?
  困境肯定是有的。最大的困境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学家很容易做批评家。为什么?因为一般理论都是基于没有摩擦、没有干预、没有信息成本的理想条件下的。而发展中国家一定有它的落后性,一定有过去政策造成的扭曲性。如果有落后性和扭曲性,那些理想条件下的政策推行起来都有成本和后果。这种状况下,经济学家很容易批评说因为你没有符合这些理论的理想条件,所以你有这些问题,他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讲起来头头是道。
  最近我常强调,我们应该回到亚当-斯密。我说回到亚当-斯密不是回到亚当-斯密的结论,而是回到亚当-斯密的方法。亚当-斯密的结论是研究他那个时代所观察到的现象,了解背后国家财富创造的原因是什么,然后提出一套逻辑解释。但是条件是在变的。亚当-斯密的方法是什么?是从问题的现象去探究它的本质是什么,它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实际上亚当-斯密之后的经济学大师大致都是遵循这个方法去研究他所处的时代的经济学现象,给出逻辑解释。
  当代经济学研究对中国来讲有哪些机遇?
  理论的重要性取决于所要解释现象的重要性。什么叫重要现象?发生在重要国家的现象就是重要现象。到2020年中国很可能变成高收入国家,到时候中国经济现象对世界影响越来越大。根据当下中国的经济现象所提出的理论解释,它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转型中国家,发生在中国的问题,它的现象、它的限制条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转型中国家很接近。所以我们研究的理论对其他发展中国家、转型中国家会更有借鉴价值。在这种状况下,我们追求个人事业的成就,同时也贡献社会的进步,而不是只贡献我们个人事业的成就而与社会不相干。
  本文整理自林毅夫9月12日在思想中国论坛暨北京当代经济学基金会成立大会上的发言
  (本文作者介绍:著名经济学家、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文章关键词:
&&|&&&&|&&
作者简介:
著名经济学家、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
手机阅读请扫描
微信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