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同充电器能新型并联电动车充电器吗 充电器及充电技术 中

《信息技术设备用不间断电源通用规范》开始对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 数据中心机房检测评估 数据中心机房检测 数据中心机房技术服务
中国工业合作协会机房技术专业委员会 & && & & & & && &
& && & & & && & & && & & && 北京工翔科技有限公司 &&
各有关单位:根据国家标准项目制修订计划的安排,国家标准《台式激光打印机通用规范》(计划号:-T-469)、《台式喷墨打印机通用规范》(计划号:-T-469)、《信息技术设备用不间断电源通用规范》(计划号:-T-469)、《信息技术 盘阵列通用规范》(计划号:-T-469)、《彩色激光打印机测试版》(计划号:-T-469)、《彩色激光打印机印品质量测试方法》(计划号:-T-469)、《彩色激光打印机用有机光导鼓》(计划号:-T-469)、《喷墨打印机打印速度测试方法》(计划号:-T-469)经起草和多次工作组会议,已完成标准征求意见稿。现将该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请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审查,并将意见和建议于2016年11月20日前反馈给联系人。过期不回复,按无异议处理。联系人:李易昂电话:、010-电子邮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a bc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是对GB/T 《信息技术设备用不间断电源通用技术条件》的修订。本标准与GB/T 的主要技术差异如下:——在范围中增加了“本标准所指的UPS是一个完整的UPS系统而不是仅单独的UPS功能单元。”(见1范围)——术语部分删除了“在线式不间断电源”——删除了“非在线式不间断电源”——增加了“不间断电源系统(UPS )”(见3.1)——增加了“UPS的双变换运行”(见3.2)——增加了“UPS互动式运行”(见3.3)——增加了“UPS后备式运行”(见3.4)——增加了“UPS的节能运行”(见3.5)——增加了“UPS正常运行模式”(见3.6)——增加了“UPS放电模式”(见3.7)——增加了“UPS旁路模式”(见3.8)——增加了“能量存储系统”(见3.9)——修改“电源效率”为“UPS效率”(见3.10)——增加了“输入功率因数”(见3.11)——修改“负载功率因数” 为“额定负载功率因数”(见3.12)——增加了“峰值系数”(见3.13)——增加了“电池再充电时间”(见3.18)——增加了“UPS单机”(见3.20)——增加了“UPS模块”(见3.21)——增加了“并联功能”(见3.22)——增加了“并联UPS系统”(见3.23)——增加了“并联电流不均衡度”(见3.24)——增加了“UPS浪涌电流”(见3.25)——增加了“UPS三相不平衡度”(见3.26)——增加了“过载能力”(见3.27)——增加了“输出短路电流”(见3.28)——增加了“电压稳定率”(见3.29)——增加了“零地电压升”(见3.30)——增加了“线性负载”(见3.31)——增加了“非线性负载”(见3.32)——修订了分类方法,取消了按容量级别分类的划分标准;采用国际通行的输入依赖特性、电压波形特征、描述动态电压所造成的输出性能的变化的分类方法(见4分类)——技术要求部分修订了主要性能(见表1主要性能要求)——增加了“过载保护功能”(见5.5.5)——增加了“浪涌及短路保护功能”(见5.5.6)——增加了“单机故障自我保护功能”(见5.5.7)——增加了“并机系统机(模块化UPS)输出短路故障保护功能”要求(见5.5.8)——增加了“远程监控”要求(见5.7.1)——增加了“电池管理功能”(见5.7.2)——增加了“随机资料”要求(见5.7.3)——增加了“能效要求”要求(见5.7.4)——测试方法部分试验环境条件中修改的气压为海拔(见6.1)——增加了“用目测法检查,报警显示检查,电池管理,随机资料产品应符合5.7条的要求。”(见6.2)——修改了“旁路开关切换时间试验”要求(见6.3.9)——修改了“噪声试验”要求(见6.3.10)——增加了“电池再充电时间试验”(见6.3.11)——增加了“零地电压试验”(见6.3.13 )——增加了“不平衡负载试验”(见6.3.14)——增加了“电流不均衡度测试”(见6.3.15)——增加了“短路试验”(见6.3.16)——增加了“UPS浪涌电流试验”(见6.3.17)——增加了“输出电流峰值因数试验”(见6.3.18)——技术检验规则部分修改了检验分类(见7.1)——增加了“见证检验”(见本标准代替GB/T 。本标准由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8)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 &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 。信息技术设备用不间断电源通用规范本标准规定了信息技术设备用不间断电源(以下简称:UPS)的术语、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质量评定程序以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等。本标准适用于信息技术设备用UPS的设计、制造和测试,其他场合使用的UPS可参照使用。本标准是制定产品标准的依据。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 4943.1 &信息技术设备的安全GB/T 5080.7 &设备可靠性试验 &恒定失效率假设下的失效率与平均无故障时间的验证试验方案GB 9254 &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骚扰限值和测量方法GB/T3859.1 &半导体变流器 通用要求和电网换相变流器 第1-1部分:基本要求规范GB/T3859.2 &半导体变流器应用导则GB 2423 &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GB/T 18455 &包装回收标志SJ/T 11364 & 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标识要求术语和定义4.由变换器、开关和储能装置(如蓄电池)组合构成的,在输入电源故障时,用以维持负载电力连续性的电源设备。4.4. &4.4.)4.4.4.4.4.14.14.1 4.14.14.14.14.14.1电池再充电时间 &restored energy time4.14.24.2 4.24.24.2 4.2 4.24.24.24.24.34.3 负载、电压和电流的关系为:I = U / Z I是负载电流; U为电源电压; Z是恒定的负载阻抗4.3 4.3)交流量中,畸变含量的方均根值对基波分量的方均根值之百分比。4.3 额定负载范围内,输出电压的最大总谐波失真。4.3)在正常方式,输入电流的最大总谐波失真。4.3 &UPS正常运行模式时,允许输入电压的最大总谐波失真。VFD:中文名称 & 输出电压频率均不控(Input voltage and frequency is dependent)VI:中文名称 & &输出电压独立 & & & &(Input voltage is independent)VFI:中文名称 & 输出电压、频率独立 & &(Input voltage and frequency is independent)按照输出对输入的依赖程度,UPS性能分类如下:a VFD:输出电压频率均与输入有关。UPS的输出随交流输入电压和频率而变,并且没有调节功能。UPS从正常操作模式切换到电池模式时,输入电压会被瞬断。VI:输出电压与输入无关。UPS的频率输出取决于交流输入,但电压输出有电压稳定装置调节,使之在正常运行的限值之内。b VFI:输出电压频率均与输入无关。UPS的输出与交流输入无关,电压和频率得到调节以保持稳定,对电压和频率的调整均不消耗存储能量。注本分类是基于性能,并且不排除任何特定技术或拓扑结构为手段实现符合这样的分类,参见附录B。7.3产品表面不应有明显的凹痕、划伤、裂缝、变形等现象,表面涂覆层不应起泡、龟裂和脱落,金属零件不应有锈蚀及其他机械损伤。开关操作应方便,灵活可靠。零部件紧固无松动,说明功能的文字符号及功能显示应清晰端正,并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UPS模块的重量不宜大于18Kg。重量大于18Kg时,UPS模块应具有车轮、脚轮或其它便于更换的装置。7.37.39.UPS均应具有过载保护功能。当出现表1规定范围内的过载时,UPS应正常工作并以声光信号报警。当过载持续时间或强度超过规定值后,UPS应自动关闭输出并有相应保护。过载消失后应可以正常开机。7.39.功率10kVA的UPS宜功率真大于或等于10 kVA的UPS应具有浪涌及短路保护功能。当出现瞬时浪涌及短路过载时,UPS应进行浪涌吸收和短路限流并正常工作。当瞬时浪涌及短路不能消除时,UPS应自动关闭输出并有相应保护,以免引起二次灾害。再次开机时,UPS应可以通过复位或更换事先指定的熔断器后即可正常开机。7.39.VFI或 VI 类UPS应具有单机故障自我保护功能。当UPS正常工作过程中出现任何故障导致UPS不能继续正常工作时,UPS应转旁路输出继续供电,不应出现断电。7.39.并联UPS系统中使用的UPS单机或UPS模块应具有输入短路故障保护功能。当系统正常工作过程中出现任何UPS单机或UPS模块自身输入部分的短路故障时,该UPS单机或UPS模块应自动退出系统,不应将短路电流传导到上级开关,造成上级开关跳闸。7.39.功率大于10 KVA的UPS应具有远程监控功能,并至少应能对市电异常、直流输入异常、产品故障的状态发出告警信号。UPS应具备RS232或RS485/422标准通讯接口。如果监控功能需要借助互联网实现,应具备TCP/IP标准通讯接口。7.39.UPS应具有电池过放电保护功能。功率大于10 KVA的UPS应具有定期对电池组进行自动浮充、均充转换,电池自动温度补偿及电池放电记录功能。7.3产品的主要性能要求见表1,如有特殊要求,可在订货时提出,由供需双方协商,另行规定。表主要性能要求项目技术参数功率<3 kVAa3 kVA≤功率<10 kVAa10 kVA≤功率<40 kVAa40 kVA≤功率<200 kVAa功率≥200 kVAa额定输出功率由产品标准规定输入电压/V单相220(1±20%)220(1±20%)220(1±20%)三相380(1±15%)380(1±15%)380(1±10%)380(1±10%)表1 (续)项目技术参数功率<3 kVAa3 kVA≤功率<10 kVAa10 kVA≤功率<40 kVAa40 kVA≤功率<200 kVAa功率≥200 kVAa输入频率/Hz50±2.550±2.550±250±2输出电压/V单相220(1±20%)220(1±20%)220(1±20%)三相380(1±15%)380(1±15%)380(1±10%)380(1±10%)输出频率/Hz50±0.550±0.550±0.550±0.550±0.5输出波形_正弦波正弦波正弦波正弦波波形失真_≤5≤5≤5≤5100%不平衡负载单相_220(1±2%)220(1±2%)__三相_380(1±2%)380(1±1%)380(1±1%)380(1±1%)额定输出功率因数0.80.80.90.9峰值系数≥3:1≥3:1≥3:1≥3:1≥3:1开机限流能力_≤5≤5≤4≤4噪声/dB(A)<55<60<65<70<75100%动态电压瞬变范围_±10%±5%±5%±5%100%瞬变响应恢复时间/ms_≤40≤20≤20≤20125%过载能力/min12101010150%过载能力/min__1111000%过载能力/ ms__101010电池后备时间/min≥5≥5≥5≥5≥5切换时间/ms<10无无无无旁路开关切换时间/ms_<5<5<5<5电池再充电时间/h<16<24<24<24<24并机(并模块)电流不均衡度_≤5≤3≤3≤3电压稳定率/(V/s)_0.50.50.50.5零地电压升/V0.50.50.50.50.5注功率≥ 200产品噪声由供需双方协商,另行规定。注VFD、VI产品供电输出频率也可以与交流输入同步。注产品在使用条件下限工作时,电池后备时间允许暂时缩短。7.47.41.产品的气候环境适应性应符合表2的规定。表气候环境适应性7.41.表振动适应性试验项目项目参数共振搜索频率范围/Hz5~55扫描速率/oct/min≤1位移幅值/mm0.15共振保持位移幅值/mm0.15时间/mm10振动循环频率范围/Hz5~55~5位移幅值/mm0.15扫描速率/oct/min≤1次数2表冲击适应性(按原标准,未改)加速度/m/s2保持时间/ms冲击次数波形10011±1x、y、z三个轴向面每面各3次半正波形表运输包装件跌落适应性包装件质量(m)/kg跌落高度/mmm≤1080010<m≤2060020<m≤3050030<m≤4040040<m≤50300m>502007.4 &7.4 &7.4 采用平均失效间隔工作时间(MTBF)衡量产品的可靠性水平。产品的m1值(MTBF的不可接受值)不得低于10000 h。7.47.4 &8.4 &除非另有规定,试验均在下述条件下进行。 温度:15 ℃~35 ℃。 & &相对湿度:25%~75%。8.4 &8.4 &<span style="display:inline-text-indent:0;min-width:0. 8.49.按GB/T3859.2规定进行。UPS按6.3.4.1试验条件运行,施加超过制造厂商规定的UPS输出满载额定值的电阻负载,按3.5.8,经过制造厂商所规定持续时间的过载条件之后,检查UPS仍能运行。注: 某些情况下,UPS将改变运行方式,以旁路方式运行,由制造厂商说明。8.49.1按GB/T3859.2规定进行。除在输出端子施加短路之外,重复6.3.4.1正常运行方式下的空载试验。对于三相输出,应在相间短路,或相与中性线(有中性线时)间短路。观察并记录短路输出电流及其持续时间。完成本项试验之后,UPS应重新整定,保护装置亦应重新设定和/或更换。UPS 应无损伤,且再起动时正确运转。8.49.18.49.1按GB/T3859.1规定进行。8.49.1按GB/T3859.1规定进行。除在输出端子施加短路之外,重复6.3.4.1正常运行方式下的空载试验。对于三相输出,应在相间短路,或相与中性线(有中性线时)间短路。观察并记录短路输出电流及其持续时间。完成本项试验之后,UPS应重新整定,保护装置亦应重新设定和/或更换。UPS 应无损伤,且再起动时正确运转。8.49.1用目测法和有关检测工具进行外观和结构检查。8.49.1按产品标准的规定进行。8.4 8.50.18.50.17.测试设备8.50.17.测试方法输入符合5.3规定的电压和频率,输出端接入附录E规定的基准非线性负载,负载大小应符合产品标准规定。8.50.18.50.18.测试设备8.50.18.测试方法在UPS输入端分别测试输入电压和频率,当输入电压和频率在规定范围内波动式时,测试UPS工作状态。8.50.18.50.19.测试设备8.50.19.测试方法负载大小在额定输出功率范围内时,分别测试正常运行模式和放电模式时的输出电压和频率。8.50.18.50.20.测试设备8.50.20.测试方法负载大小在额定输出功率范围内时,分别测试正常运行模式和放电模式时的输出波形和波形失真。8.50.28.50.21.测试设备8.50.21.1测试方法8.50.28.50.22.1测试设备7.4.6.1测试方法在UPS输入端接入基准非线负载,调整有功功率与视在功率之比,使其等于额定输出功率因数,负载大小应符合产品标准规定。8.50.28.50.23.1测试设备8.50.23.1测试方法输出端接阻性负载,UPS在正常模式下操作,通过切断负荷,测量电压的瞬变范围和恢复时间。a) &负载从0%突然增加到100%或从100%突然减少到0%。b) &分别测试以下两种情况的动态电压瞬变范围和瞬变响应恢复时间。8.50.2
8.50.24.1测试设备8.50.24.1测试方法8.50.2 8.50.25.1测试设备a) &存储示波器;b) 电能质量分析仪。8.50.25.1测试方法8.50.2 8.50.26.1测试设备8.50.26.1测试方法8.50.28.50.27.2试验设备8.50.27.2 测试方法8.50.28.50.28.2 测试设备8.50.28.2测试方法 & &8.50.28.50.29.2 试验设备8.50.29.2 试验方法8.50.2 8.50.30.2试验设备8.50.30.2 试验方法在UPS带额定负载情况下,切断交流输入电源,让电池连续供电到自动保护时为止,然后恢复交流输入电源供电,产品应能对电池自动充电,电池再充电时间应符合5.1条的规定。对用户有特殊要求的产品也可以由型号产品标准规定。8.50.3 8.50.31.2测试设备8.50.31.2测试方法负载功率固定后,将仪表接到输出端上,然后测量输出电压,单位时间内输出电压变化量应符合5.1条的规定。8.50.38.50.32.3测试设备8.50.32.3测试方法负载功率固定后,将仪表接到输入及输出端上,然后测量输入及输出零地电压,两者电压差应符合5.1条的规定。8.50.3电流不均衡度测试负载功率固定后,将仪表接到输入及输出端上,其单台UPS输出电流与输出平均电流的最大偏差值与输出平均电流值之比应符合6.3条的规定。8.50.33.3测试设备8.50.33.3测试方法8.50.38.50.34.3测试设备8.50.34.3测试方法8.50.38.50.35.3测试设备8.50.35.3测试方法负载功率固定后,将仪表接到输入端上,然后合闸启动UPS至正常运行模式,测量输入电流的最大值,测试结果应符合6.3条的规定。8.50.38.50.36.3测试设备8.50.36.3测试方法使用可调节的非线性负载,负载功率固定后,将仪表接到输出端上,然后合闸启动UPS至正常运行模式。调节非线性负载峰值电流,测量最大峰值与其有效值之比,测试结果应符合6.3条的规定。8.58.51.3按 GB 9 254第7章进行。8.51.3按 GB 9 254第8章进行。8.5 8.52.3按 GB 4 943的有关章条进行。8.52.3按 G B 条进行。8.52.4按 GB 4 943第5.3条的规定进行。8.52.48.52.42.4过载保护功能试验产品在正常工作时,调节输出电流使之产生过流,此时产品应自动关机或者旁路开关工作或者熔断熔断器。过流情况解除后,或换上新熔断器重新开机,产品工作应正常。8.52.42.4输出过压保护功能试验产品在正常工作时,调节输出电压使之产生过压,过压点电压应小于标称输出电压的120 ,此时产品应自动关机或切换到电池供电。若在电池供电时产生过压,产品应自动关机。如按以上方法试验有困难,也可改变对产品电路分析,确认具有输出过压保护功能亦可。8.5 &8.53.4 8.53.48.53.44.4 工作温度下限试验将受试产品电源置于断开状态放入试验箱内,使箱内温度降至土3℃,温度变化平均速率为0.7℃ /min ~1 ℃ /min。达到温度稳定后,接通电源满载工作2h,在此时间内,受试产品工作应正常。切断交流输入电源,使受试产品切换到电池供电,工作也应正常。8.53.44.4 &贮存、运输温度下限试验将受试产品电源置于断开状态放人试验箱内,使箱内温度降至-10士3℃, 温度变化平均速率为0. 7℃ /min ~1℃ /min。达到温度稳定后存放12 h。 & &在试验时,为防止产品结冰或凝水,允许将受试产品用防潮薄膜密封后进行试验,必要时可以在密封套内装吸潮剂。试验期满后,使试验箱内温度上升至6.1条规定的条件,并在此条件恢复2h。试验箱内升温时间不计入恢复时间。检查外观应符合5.2 条的要求,然后加电,工作应正常。8.53.48.53.45.4 工作温度上限试验将受试产品电源置于断开状态放人试验箱内,使箱内温度升至40℃士3℃,温度变化平均速率为0. 7℃/mi ~1℃/min。达到温度稳定后,存放2 h,然后通电,受试产品工作应正常。切断交流输入电源,使受试产品切换到电池供电,工作也应正常。8.53.45.4 贮存运输温度上限试验将受试产品电源置于断开状态放人试验箱内,使箱内温度升至45℃士3℃,温度变化平均速率为0.7℃/ min ~1℃/ min。达到温度稳定后,存放12 h。试验期满后,使试验箱内温度降至6.1条规定的温度条件,并在此条件下恢复2 h。检查外观应符合5.2 条的要求。然后加电,工作应正常。8.53.48.53.46.4 工作湿度上限试验将受试产品电源置于断开状态放入试验箱内,使箱内温度升至40℃士30℃,温度变化平均速率为0.7℃/min ~1℃/min。达到温度稳定后,开始输入水汽,并在1 h内使湿度升至(90±32)%,当湿度达到表2规定的上限值后,接通产品电源满载工作2h,在此时间内,受试产品工作应正常,试验期满后,恢复2h,检查外观应符合5.2要求。8.53.46.4 &贮存、运输湿度上限试验将受试产品电源置于断开状态放入试验箱内,使箱内温度升至40℃士3℃, 温度变化平均速率为0.7 ℃/min ~1℃/ min。达到温度移定后,开始输入水汽,并在1 h内使湿度升至(90 ±32)% ,当湿度达到表2规定的上限值后,开始计算存放时间,存放时间为48 h。存放期满后,先停止水汽输入,然后断开热源,在6.1条规定的条件下恢复2 h。如在箱内恢复,应首先在30 min内将温度调到6.1条规定的温度。此两项时间不计人恢复时间。恢复期满检查外观应符合5.2 条的要求,然后加电,工作应正常。8.53.4 8.53.47.4实验方法受试产品按表3要求进行振动试验,在试验过程中受试产品不应有机械上的损坏和机内调整,紧固部件不应有松动现象,振动试验后,加电工作应正常。如无合适的试验设备,本标准建议做运输试验.即用载重汽车做实际行车试验。将受试产品固定在汽车后部,汽车负荷应为额定负荷的1/3,行车路面为三级公8.53.47.4试验顺序a 共 振搜索;b 共 振保持;c 振 动循环;d 重 复 共振搜索。8.53.47.5共振搜索在x、y、z三个轴向上,按表3的规定,对受试产品进行扫描振动,并记录每个轴向上的共振点。当共振点较多时,每个轴向取4个较大的共振点。8.53.47.5共振保持对受试产品x、y、z三个轴向上的共振点做共振保持试验。如无明显的共振,则在55H z的频率上,以0. 15 mm的振幅,保持10 min的振动。8.53.47.5振动循环按表3的规定,对受试产品进行振动循环。8.53.47.5重复共振搜索重复6. 6. 4, 2条的试验,并记录共振点的频率和共振部位,与首次共振搜索时的记录对比,共振部位和共振点不应有较大的变化。8.5冲击试验受试产品按表4要求进行冲击试验,试验后检查外观,应符合6.1条要求,加电工作应正常。如无合适的试验设备,允许在型号产品标准中作特殊规定。8.5将受试产品处于准备运输状态,在表5规定的高度上进行跌落试验(前、后、左、右、底面各一次),试验后检查包装的损坏。并开箱检查外观应符合6.1条要求,然后加电工作应正常。8.5 &8.56.4 本标准规定可靠性试验的目的是确定受试产品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的可靠性水平,试验周期内温度应力规定如下图所示,其他应力由型号产品标准规定。图:每一个周期为一次循环,在试验期间循环次数不得少于3次。8.56.4 试验方案按GB5080.7 进行,具体方案可由生产单位质量检验部门和有关双方协商确定,在不易确定或双方有争议时本标准推荐可靠性鉴定试验用4:5进行,可靠性验收用4:6进行。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应加电满载工作,而且每隔8h要切换到电池供电1min。失效分类及判据见附录A(补充件),只统计关联失效。8.56.4 试验时间应持续到总试验时间及总故障数均能按选定的方案做出接收和拒收判决时截止。接收或拒收按所选择的方案判断准则进行判决。失效分类及判据见附录A。可靠性试验样品数量按表6的规定随机抽取。9.5产品在定型时和生产过程中应通过规定的检验,以确定产品是否达到标准规定的要求。UPS检验可以对其完整的形式,或者一个单机(模块)。大型或复杂的UPS配置现场检验之前必须做单机(模块)检验。现场检验经济上不合理性或技术上困难时,技术文件通过计算或通过提供同样设计的检验报告,其技术文件的证据应被视为可以证明合规性的相关条款。9.5 & &c 定型检验(形式试验);d 出厂检验(例行试验)Routine test。e 交收检验(验收试验)f 见证检验(见证试验)Witness test9.59.59.59.59.59.59.59.59.59.59.59.59.59.59.60.5 9.60.5 & &9.60.59.60.59.60.69.60.69.69.61.69.61.69.61.69.61.69.69.62.69.62.6表7 见证检验项目10.6产品的标志应包括:产品名称、产品型号、产品技术规格、产品使用说明书、制造商信息或销售商信息(针对进口产品)、生产厂信息或产地信息(针对进口产品)、产品标准、产品认证标志、安全警示标志或中文警示说明、生产日期、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包装储运标识、商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说明等内容。包装箱外应标有制造厂名称,产品型号,并喷刷或贴有“小心轻放”、“怕雨”等储运标志,储运标志应符合GB/T 191的规定。产品包装的回收标志应符合GB/T 18455的要求。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含量的标识应符合SJ/T 11364的规定。10.610.6及中文使用手册等随机文件。对预定由用户安装的设备,还应有中文安装说明书。10.6 10.6在长期贮存时应每隔三个月对蓄电池进行一次充电。附 录<p style="text-align:hyphenate:font-family:黑体;font-size:13margin-top:0.margin-bottom:0..一般描述不间断电源系统(UPS),在本标准中所描述的是一个电子功率系统。下面的文字概述了UPS配置的变化,从一个单元到更复杂的系统,以增加可用性或增加输出功率。本附录介绍了在使用中的典型(UPS)配置的特点。<p style="text-align:hyphenate:font-family:黑体;font-size:13margin-top:0.margin-bottom:0..单输出总线UPS1.3.单台UPS单台UPS包括一个储存能量源和一个或多个静态功率转换器。1.3.基本的UPS单机一个基本的单UPS是一个UPS单元不包含任何为提高可用性而设置的替代电路。参见图A.1。图1.单UPS - 基本1.3.带旁路的UPS单机带旁路的UPS单机,见图A.2,就是UPS单机增加替代电路路径(旁路)。当a)UPS单机故障;b)负载过载。增加旁路可提高其可用性。图1.单UPS旁路图<p style="text-align:hyphenate:font-family:黑体;font-size:13margin-top:0.margin-bottom:0..并联UPS一个并联的UPS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单机UPS的交流输出,在正常模式下的操作中,连接到一个共同的交流输出总线。当并联冗余UPS包含至少一个冗余UPS单元(“N + 1”)时,可用性高于单个UPS,因为任何UPS单元可以在故障的情况下脱离系统,而不会影响的连续性向负载供电。当一个并联的UPS不包含冗余的UPS模块UPS单元(“N + 0”)时, 可用性低于单个UPS,因为任何模块的故障都会影响向负载供电的连续性。1.4.公共旁路并联UPS该配置包含并联UPS和一个共同的整体旁路装。参见图A.3。图1.并行的UPS与公共旁路1.4.并行与分布式旁路UPS 该配置由有旁路UPS并联构成,以确保在负载电流流过载的情况下,任何UPS都可以转入旁路模式。见A.4图。图1.并行与分布式旁路的UPS & 1.4.独立的冗余UPS备用冗余UPS配置包括最少两个单UPS冗余配置。正常情况下,主用的单UPS工作向负载供电,备用UPS待机; 主用UPS故障时该机旁路导通,备用UPS接替工作继续向负载供电。见A.5图。图1.备用冗余UPS<p style="text-align:hyphenate:font-family:黑体;font-size:13margin-top:0.margin-bottom:0..双总线UPS1.5.基本的双总线UPS & &一个基本的双总线UPS由两个UPS的交流输出连接到单独的总线。见A.6图。图1.双总线UPS双总线结构的主要目的是为负载提供双输入电源。双总线UPS通常采用冗余设计,使任何一个总线都能提供负载电源。冗余的双总线可用性高于相同数量的UPS单元。因为除了提供冗余,一条总线上的故障不会影响另一条总线。1.5.待机冗余的双总线UPS可为只接受单一的输入电源负载配置一个实现容错转换的双总线系统。转换系统确保只提供一个主用总线的电源给负载,并在主用电源故障的情况下将负载转移到备用总线。请参阅图A.7。引用见5.5注:信息设备要求UPS A和UPS B之间的转换时间符合表7的要求。图1.附 录<p style="text-align:hyphenate:font-family:黑体;font-size:13margin-top:0.margin-bottom:0..概述<p style="text-align:hyphenate:font-family:黑体;font-size:13margin-top:0.margin-bottom:0..双变换拓扑结构图1.- 双变换的拓扑结构<p style="text-align:hyphenate:font-family:黑体;font-size:13margin-top:0.margin-bottom:0..线互动式拓扑结构图1.- 在线互动式拓扑<p style="text-align:hyphenate:font-family:黑体;font-size:13margin-top:0.margin-bottom:0..后备式拓朴结构图1.1- 待机拓扑附 录<p style="text-align:hyphenate:font-family:黑体;font-size:13margin-top:0.margin-bottom:0..要求所有电池确定使用电池作为的能量存储系统的UPS遵从本标准。<p style="text-align:hyphenate:font-family:黑体;font-size:13margin-top:0.margin-bottom:0..1制造商声明的特性以下电池的特性,例如,制造商应声明在用户手册或在的UPS技术数据表中。a 命(设计寿命或浮充使用寿命)g 串联电池块数量及电池电压h 总电池的标称电压;i 电池技术(开口或阀控,铅酸,镍,等)j 总电池的标称容量;k 存储能源的时间;l 恢复能量的时间;m 环境基准温度;n 接地条件直流/隔离直流输入和/或输出(外接电池只)o UPS正常模式运行时的均方根纹波电流。b 存的能量模式的标称放电电流;p 直流故障电流;q 电缆的压降建议;r 保护要求。c 充电方式,即恒定电压,恒定电流,升压或均衡能力,两个状态; s 充电电压和允带;d 结束的放电电压;`e 充电电流限制或范围。 <p style="text-align:hyphenate:font-family:黑体;font-size:13margin-top:0.margin-bottom:0..1由买方确定的特点和条件f 电池/电池组类型和摆设;t 标称电压,单体数量,安培小时容量(如果由买方提供);u 额定储存的能量;v 额定能量的放电时间;w 电池的使用寿命;x 电池上的其它负载及电压差y 是否提供单独的电池室;z 电池保护和隔离装置;aa 特殊的要求,例如,关于纹波电流;ab 的电池室内安装温度(20°C至22°C);ac 电池截止电压;ad 附 录<p style="text-align:hyphenate:font-family:黑体;font-size:13margin-top:0.margin-bottom:0..1能效要求1.13. UPS效率分级1.13.1输入特性分级1.13.1节能标准1.13.1合格标准1.13.1节能技术运用1.13.1能效的影响因素表1.功率≥ 3至& 10 (KVA) 分类VFI - S项目技术参数一级二级三级UPS效率(带15%负载)≤80.2%≤82,0%≤77,7%UPS效率(带25%负载)≤85,6%≤84,0%≤80.2%UPS效率(带75%负载)≤87,4%≤86,0%≤82,6%UPS效率(带100%负载)≤87,4%≤86,0%≤82.6%表1. & 功率≥ 10至& 40 (KVA) 分类VFI - S项目技术参数一级二级三级UPS效率(带15%负载)≤84,7 % & & & & & & & & & & & & & & ≤83,0 % & & & & & & & & & & & & & & & & & ≤78,9 % & & & & & & & UPS效率(带25%负载)≤90,1 % & & & & & & & & & & & & & & &≤89,0 % & & & & & & & & & & & & & & & ≤86,4 % & & & & & & & & & & & & & & & & & UPS效率(带75%负载)≤91,5 % & & & & & & & & & & & & & & & &≤90,5 % & & & & & & & & & & & & & & & & &≤88,2 % & & & & & & & UPS效率(带100%负载)≤91,9 % & & & & & & & & & & & & & & & &≤91,0 % & & & & & & & & & & & & & & & & & ≤88,8 % & & & & & & & & & & & & & & & & &表1.功率≥ 40至& 200(KVA) 分类分类VFI - S项目技术参数一级二级三级UPS效率(带15%负载)≤87,9 %≤86,5 %≤83,3 %UPS效率(带25%负载)≤91,5 %≤90,5 %≤88,2 %UPS效率(带75%负载)≤92,8 %≤92,0 %≤90,1 %UPS效率(带100%负载)≤92,8 %≤92,0 %≤90,1 %表1.功率≥ 200 (KVA) 分类分类VFI - S项目技术参数一级二级三级UPS效率(带15%负载)≤90,1 %≤89,0 %≤86,4 %UPS效率(带25%负载)≤92,8 % & ≤92,0 % &≤90,1 %UPS效率(带75%负载)≤93,7 % & ≤93,0 %≤91,3 %UPS效率(带100%负载)≤93,7 %≤93,0 %≤91,3 %注注分类VI和VFI(除了“VFI - S ...”)及分类VFD的能效由型号产品标准规定。注当为确保输入和输出源之间的分离,必须加装输出隔离变压器时的效率损失未在本表体现。注当确保交流输入电流谐波失真低于规定要求,必须加装输入滤波器时的效率损失未在本表体现。注并联系统或模块化UPS使用休眠功能测得的能效指标应注明“使用休眠功能”。表1.输入特性 项目技术参数一级二级三级输入功率因数(带25%负载)≥0.98≥0.85≥0.75输入功率因数(带50%负载)≥0.98≥0.85≥0.75输入功率因数(带75%负载)≥0.99≥0.85≥0.80输入功率因数(带100%负载)≥0.99≥0.85≥0.80输入电流谐波失真(带25%负载)≤10%≤15%≤25%输入电流谐波失真(带(50%负载)≤8%≤10%≤20%输入电流谐波失真(带(75%负载)≤5%≤8%≤15%输入电流谐波失真(带100%负载)≤5%≤8%≤15%注输入特性不直接代表UPS本身能耗,但对供电系统如变压器、发电机、电缆的选择会造成影响,进而影响供电系统的能耗。表1.系统中加装输入或输出隔离变压器的效率损失(参考用)表1.系统中加装输入谐波电流滤波器的效率损失(参考用)注1表D6是为确保两个输入源之间的或输入和输出源之间的分离。加装了外置的隔离变压器(UPS内置标配隔离变压器除外)时,在计算效率时除考虑UPS单机效率外,还要考虑外置隔离变压器的效率损失注1表D7是为确保交流输入源的谐波电流失真低达到要求时,而加装额外的电源滤器时(UPS内置标配在计算单机效率已计算部分除外),在计算效率时除考虑UPS单机效率外,还要考虑加装额外的电源滤器的效率损失注1表D6、表D7所给出的数值仅作参考用,视产品与现场的具体情况不同,效率损失值可能会有所差异。附 录<p style="text-align:hyphenate:font-family:黑体;font-size:13margin-top:0.margin-bottom:0..1概述<p style="text-align:hyphenate:font-family:黑体;font-size:13margin-top:0.margin-bottom:0..1非线性负载的使用非线性负载的使用包括:a 对于单相额定功率小于等于33KVA UPS,视在功率S应等于UPS的额定功率。ae 对于单相额定功率大于33KVA UPS,视在功率S中非线性负载应为33千伏安,同时应增加线性负载达到UPS的额定功率。af 对于三相额定功率小于等于100KVA UPS,按UPS的设计要求,在相或线间连接三个相同非线性负载,使他们的总视在功率S等于的UPS的额定功率。ag 对于三相定功率大于100KVA UPS,视在功率S中非线性负载应为100千伏安同时应增加均衡负载达到UPS的额定功率。图1.1非线性负载<p style="text-align:hyphenate:font-family:黑体;font-size:13margin-top:0.margin-bottom:0..1调整非线性测试负载应作如下调整。a)非线性负载连接到额定输出电压的被测UPS单元输出端。b)接入测试负载后引起的电压波形失真应不大于8%。c)调整电阻器R1,以获得额定输出的视在功率(S)。<p style="text-align:hyphenate:font-family:黑体;font-size:13margin-top:0.margin-bottom:0..1电路设计 & &U =UPS的额定输出电压。 & &F = UPS输出频率(Hz)
& &UC =整流电压; & &S =视在功率以功率因数0.7时,即70%的视在功率(有功功率)将消耗在两个电阻R1和Rs为例: & &R1 =负载电阻 - 消耗66%的观在功率(有功功率); & &Rs =串联的电阻器 -消耗4%有功功率视在功率(有功功率)(模拟电源线中的电压降4% ) & 根据峰值电压,电网电压畸变,电网电缆压降和整流电压的纹波,整流电压平均值Uc按经验应为: & &UC = 1.414×0,92×0,96×0975×U = 1.22×U & &电阻Rs,R1和电容器C(单位法拉)的计算 & &R = 0.04×U / S? & &R1 = U2 /(0,66×S); & &C = 7,5 /(F×R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池并联充电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