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孩子体验生活货币的使用

一年级轻松学习钱币的运用与换算
我的图书馆
一年级轻松学习钱币的运用与换算
最近孩子们的数学课程进入了学习钱币的阶段,我发现许多孩子在对钱币的换算方面还有点困难。不过前一段时间看了教育专家尹建莉的一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里面第二章
“把学习做成轻松的事”的第二小节“开‘小卖部’”让我觉得孩子学习钱币这一章并不难了。下面我就和各位一起分享一下,希望对各位家长能有一点点启发和帮助。
&&&&&&&&&&&&&&&&&&&&&&&&&&&&&&&&&&&&&&开“小卖部”
 如果把学习做一颗酒心巧克力,孩子如何能不喜欢?如果把学习做一颗牛黄解毒丸,孩子又如何能喜欢?
  我发现,和孩子玩“开小卖部”,是一项非常好的活动,通过这个游戏教孩子学加减乘除,可以有效地促进孩子的数学运算能力,是一种真正寓教乐的学习方法。
  在圆圆4岁左右,我有一段时间教她学计算,开始采用的是掰着手指头做“2+3”等于几这样的方法。她开始还挺喜欢做,时间稍长就表现出厌倦了。我就想,能有什么方法让孩子又能学计算,还有兴趣呢?
  那时候社区超市还没有出现,各居民点一般都会有一两家“小卖部”,圆圆很喜欢和我一起去小卖部买东西。我每次都让她去告诉店主买什么,并让她把钱递给店主。当时只是为了让她学会做事,学会自然地和人打交道。没想到这让她很小就对钱的作用有概念了。
  有一次圆圆和我从小店买东西出来,带出满眼羡慕的神情,说她长大要开小卖部。我问为什么,她说咱们买东西要花钱,开小卖部的人就不用花钱。我后来发现她和邻居小朋友在一起玩开小卖部的游戏,互相扮演店主和顾客,扮店主的人总是很有几分得意。看来她满心想做个小店主,由此我想到和她玩开小卖部的游戏。
  圆圆做了掌柜的,我和她爸爸当然就是顾客。我们拿一些东西给她在地下围出一个“小店”,并摆上各种“货物”,货物有真的,有替代品(比如她最喜欢吃的雪糕就得找替代品),只要她明白就行,然后我们轮流光顾她的小店。
  我们认真地浏览她的商品,选定要买什么,问她多少钱,有时还要讨价还价一下。付款时,一般情况下都是需要找一些零钱回来的,比如买一根筷子六角钱,我们一般会给她一元钱,这样她就得找四角钱出来。  开始时都是她自己定价,小孩定价,无论大小都是一个比较整、比较简单的数字,比如1元、200元等。她一般不用1.4元或203元这样的定价来为难自己。
  玩过几次后,我们就暗暗地把她往稍复杂些的计算上引。
  比如雪糕原来卖1元一支,我们就建议说,这几天雪糕涨价了,每支一块二了,你这里要不要涨价啊,涨价可以每支多赚两毛呢。然后我们给她两元钱或五元钱,这样她的计算就比较复杂了。
  圆圆开始时不喜欢这种有零头的定价,这给她的计算带来麻烦了。我就在带她到外面小卖部买东西时,让她注意一下小卖部商品定价基本上都是有零头,于是她的“价格”都变得有零头了。
  开小卖部的计算难度上升时,过渡应自然,这样会保持孩子的兴趣。
  我们开始时一般都是玩100以内的加减法,稍后就给她一些建议,认为某个东西应该很贵,可以把价格定到三五百元。我印象中圆圆在四岁左右时,可以算500以内的加减法,这基本上都是通过“做生意”学来的。
  开小卖部游戏大约一直玩到圆圆上学二、三年级。她学习乘法和除法时,我就暗暗在游戏中加进了相关知识,比如一支铅笔9分钱,我要求一下买8支;或者一包饼干4元钱,里面有10块,而我只想买3块。这样,她就得动用她的乘除法知识来计算了。
  “开小卖部”的过程就是孩子不停地做“应用题”的过程,这对孩子有很好数学启蒙效果。数学教育不要一下把孩子拉到抽象的数字上,不要拿一些干巴巴的枯燥的计算来为难孩子。要让孩子在游戏中感受数字,让他体到计算不是抽象的东西,是存在于周围生活中有用的东西,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着。
  圆圆读小学一二年级时,当别的同学在抽象的数字里苦苦挣扎时,她却对每个题一眼看透,觉得那些题都太简单了。圆圆读完二年级时直接上四年级。
  并非圆圆是什么特别的天长,而是相关知识她在“开小卖部”时早已用过了。当“店主”动的脑筋,使她的数学思维能力大大提高,学起课本来就十分轻松。
  儿童身上有一种喜好模仿成人生活的天性。我记得自己小时候玩摆家家,特别快乐。我想,圆圆“开小卖部”的感觉一定和我玩摆家家时的感觉一样,只是她不知道自己在玩的过程中已学习了计算。
  所以,学习为什么非得是“苦的”不可?学习也可以在快乐中进行。而且,在快乐中进行的学会让孩子学得更好。我们都希望孩子喜欢学习,如果把学习做成一颗酒心巧克力,孩子如何能不喜欢;如果把学习做一颗牛黄解毒丸,孩子又如何能喜欢?
  在玩“开小卖部”游戏时要注意几个问题:
  首先是不要把用意告诉孩子。
  玩这样的游戏,在家长这里是为了让孩子学会计算,如果你把这个目的告诉孩子了,或被他察觉了,孩子就会失去游戏的兴趣。要让孩子觉得这仅仅就是个游戏,只是为了玩。大人在和孩子玩时,要拿出认真而单纯的心态,把自己当成孩子一样投入地去玩,不要在这个过程中有任何说教,更不要因为孩子算错账训斥孩子。
  其次是避免造成孩子不好意思。
  我们在和圆圆玩时,刚开始圆圆对什么东西定多少价没感觉,完全是随意报数字。比如她把一小块“蛋糕”定价成100元,她爸爸就很夸张地说“啊,这么贵啊!”她爸爸是了为制造气氛,以他所熟知的市场价格来感叹,可他的口气把圆圆吓住了。圆圆从爸爸的口气中感觉自己定的价格太离谱,有些不知所措。再问到下一个东西时,她报价时就有些胆怯和不安,犹豫地说出一个数字,然后等待大从的反应,试探定的对不对。这样玩下去,孩子的注意力就不能集中在玩耍上,时间稍长就会感到紧张和厌倦。我赶快出来打圆场,告诉她爸爸说这块蛋糕做的特别香,就值这些钱。
  事后我告诉圆圆爸爸,以后无论孩子定价多少,都不要那样大惊小怪,不要以你的生活经验来干扰孩子的思维,孩子并没有市场价值的概念。我们只是为了让她学会计算,不是为了让她学会做生意,所以她怎样定价并不重要。她完全可以把一斤米定成200元,也可以把一个金戒指定成4角钱。
  第三是不要让计算为难孩子。
  家长要记住的是,这是个游戏,不是数学课,家长可以通过“买卖”发展孩子的计算能力,但不可操之过急。在游戏中要把孩子的乐趣放在首位,学习放在第二位。计算的难度可以慢慢提高,但不要让太难的计算干扰乐趣。如果孩子在买卖中屡屡感到计算的困难,他就会有受挫感,就会失去兴趣。
  第四是不要强迫孩子玩。
  不要为了让孩子学习而频频地玩同一个游戏。这个游戏我和一些人讲过后,就有人回家天天和孩子玩。开始孩子还有兴趣,但连玩三天后就不想玩了,家长就左说右劝地要玩。
  也有那样的时候,刚开始玩,一笔生意还没成交,孩子就因为什么原因不想玩了,这时家长也不要强迫,只要孩子表现出不想玩了,就要立即停止,以免败坏了孩子对游戏的胃口。如果家长在游戏中表现得太积极,还容易让孩子察觉你的用意。
  第五是尽量用真钱。
  我开始和圆圆玩时,不想用真钱,觉得那样不卫生,就用一些纸片写上面值来玩。但发现孩子对假钱没兴趣,小孩子一旦意识到钱可以换来想要的东西时,她就会对钱情有独钟。用真钱可以让她在玩耍中更投入,玩罢注意洗手就是了。
  写到这里我想到,如果把孩子每一次“赢利”记录下来,并且把她赚的钱另存起来,给他买东西时就用这笔钱,可能会更好地刺激他玩耍兴趣。这一点在圆圆小时候我们没做,只是猜测这样做会更好。
  第六是增加游戏变数,尽量使每次游戏略有不同。
  一般来说孩子愿意做“店主”,尤其是开始时。玩过几次后,为了保持游戏的新鲜感,可以和孩子互换角色,让孩子再回到顾客的身份。无论谁扮顾客,都可以扮不同的角色,或形成不同的组合,有时是老爷爷老奶奶,有时是小朋友,有时是医生或教师。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事情和需求,这样就会有很多故事产生。还可让家里的各种玩具参与进来,如毛绒小狗和小熊来买东西,当然是有人替代它们说话和付钱。
  我们和圆圆除了“开小卖部”,还“摆菜摊”。她有时也愿意当菜市场小贩,我们就用小纸片画上各种蔬菜水果,或找来各种替代品,和她玩卖菜。为些特意到中药房给她买了一杆小秤,因为当时市场上小贩们用的都是有砣有杆的手提秤。
  “开小卖部”给出的启示是:和生活结合的学习效果会更好,源于生活的教育可以无处不在。教孩子学习不一定需要坐在书桌旁,只要有心,处处能发现教育的机会。孩子进入学校教育后,仍然可以通过“活动”学习功课。让孩子当“小老师”给家长讲课是一种不错的活动。当家长想给孩子辅导功课时,你不如让孩子给你“辅导”一次功课。家长们在设计这类活动时要想办法“赋权”,让孩子“掌权”,成为活动的主角和主动者;不要让他在活动中感觉自己被动、受大人指使。
  所以家长想要孩子的学习进步时,不要忙着把孩子拉到书本上,拉到课外班里,应该创造些机会,让孩子运用他所学习的知识去解决一些问题。无论学什么,如果我们都为孩子创造出了“开小卖部”的实践机会,那孩子多半就不会为学习苦恼了。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人民币专题500道,让孩子快速学会使用人民币!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人民币专题500道,让孩子快速学会使用人民币!超人会飞百家号今天小编给小朋友们分享一些有关认识人民币的知识和练习题.《认识人民币》(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人民币是我国法定的货币,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让一年级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对100以内数的认知,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一年级儿童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上市场购物的机会也少,对人民币只是初步的认识,对于要用到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朴素的等价交换的原则只有初步的意识。本节课的教学会使学生对人民币有进一步的认识,使学生在简单的活动中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人民币,有时还使用人民币。数学知识要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设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这一概念的学习设计成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学会简单的购物,并了解元与角、分之间的进率关系。电子版免费领取点击“关注”后找到发私信发送关键字“004”由于500道练习题,题量较大,在这不再一一展示出来,如有需要,请按下方方式联系小编:电子版免费领取点击“关注”后找到发私信发送关键字“004”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超人会飞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保持青春的秘訣,是有一顆不安分的心。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金钱至上伤孩子:一次拥抱值多少钱
来源:北京晨报
一次拥抱值多少钱?(资料图)
网友&浪漫红尘&在扬州一知名网站发帖,质疑江都区商贸幼儿园以提供&拥抱&服务为由强收80元费用,引起网友热议。面对扬子晚报记者采访,商贸幼儿园园长表示,网友的说法不太全面,这80元不是&拥抱费&,而是&精品教育费&,拥抱只是精品教育服务中的一项。而江都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明确告诉扬子晚报记者,该幼儿园的这项收费属乱收费,他们会核实,责令将费用退还家长。(12月11日《扬子晚报》)
铜臭熏天的假教育
就算是教育服务中的一项,我们不仅要问,一次拥抱多少钱?幼儿园教师拥抱孩子是应尽的责任与义务,是应有的感情与行为,现在竟然成了一个商品,温情拥抱成了金钱拥抱,想想吧,当拥抱需要用金钱来买的时候,当拥抱孩子想着一次拥抱多少钱的时候,这是何等的悲哀。
真佩服幼儿园园长的解释,竟然能够发明出精品教育费这样的名词,不过,还是叫&拥抱费&更准确,因为,这不是真精品,是铜臭熏天的教育,是一种假教育,拥抱费买不来真精品。什么叫精品教育?难道把老师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分解成一个个的小商品,然后换算成金钱就叫精品教育了吗?这不叫精品教育,这叫金钱教育。
现实中,我发现,我们的一些幼儿园,一些学校管理者不是千方百计地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学校的温暖程度,提高学校的幸福质量,而是想尽办法,绞尽脑汁,挖空心思想着如何把学校应该的工作分解成商品,卖给学生发财,这样的幼儿园,这样的学校早已背离了学校的基本工作宗旨,早已失去了教育的灵魂,这样的幼儿园办不好,这样的学校管理不好。
幼儿园应该是孩子温馨的家园,应该有妈妈的温情,应该有爸爸的幽默,应该有快乐的阳光,应该有幸福的鲜花,这里应该是孩子享受社会关怀,教育公益,生活美丽的乐园,怎能让铜臭如此侵袭?
当一次拥抱需用金钱来购买的时候,那么,一次微笑,一句表扬也就需要用金钱来购买了,如此发展下去,我们的幼儿园就变成了买卖园了,这是幼儿园教育的悲剧,这是中国教育的悲剧。
一次拥抱多少钱?这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一旦有了金钱价值,这样的拥抱就成了冷漠,成了庸俗,成了丑陋,我们不需要这样的拥抱,这样的拥抱让教育冰冷。这样的拥抱亵渎教育,让教育如同酒楼卖笑,这样的拥抱不能给孩子带来温情,只能给孩子带来寒冷。
人性化不是乱收费理由
首先,对该幼儿园为孩子推出的温馨且富有人性化的拥抱服务应予肯定。老师每天早晚给孩子一个拥抱,不仅有益于消除孩子的恐惧和紧张心理,融洽师生感情,且让孩子感受沐浴幼儿园母爱般的教育和关怀,有助于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
然拥抱货币化,家长必须交费,孩子才能享受拥抱服务,尽管幼儿园负责人一再声称这是&精品教育费&,但仍难脱乱收费之嫌,也让亲情化的拥抱变质变味,甚至人为地制造不公。何为精品教育,该负责人表示上岗老师要经过前期一个月的培训,同时对园长的能力、幼儿园的硬件条件也有要求,就连小朋友上厕所,两个老师的站位都有明确规定,需要一个站在里面,一个站在外面。
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所谓的精品教育,不过是学校教育应该具有或达到的标准,诸如学校的硬件建设、教师的素质、业务能力等,只是操作更细化、完善,更富人性化而已。倘若这也是收费的理由,那么教师手把手地教孩子写字,或为弄脏衣服的孩子抹一下泥、擦一下鼻涕,是否也要另行收费?教育一旦沾上了铜臭,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灵魂。
时下,&天价幼儿园&层出不穷,让百姓有了&读不起&的感觉。那么&天价&之中究竟潜藏多少&精品教育&之类的乱收费,值得教育监管部门好好查查。教育属公共服务,就当公益为先。即使是私办学校,也不能钻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肆意捞钱或巧立名目收钱。既然名为教育,就当恪守教育底线。
[责任编辑:张银萍]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04/26 09:49
04/23 08:47
04/23 08:57
04/23 09:14
04/23 09:22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多地出现用“中国儿童银行”玩具币坐公交现象|玩具币|学生教具_新浪新闻
&&&&&&正文
多地出现用“中国儿童银行”玩具币坐公交现象
各种面值的“中国儿童银行”玩具币。
  乍一看像钱
  仔细看就是一张纸
  怎么看都像是在逗你玩
  最近,一种印有“中国儿童银行”的仿真币席卷大江南北,让不少公交车和买菜的大妈中招。在重庆,这种“假币中的战斗机”也频繁现身公交车的投币箱。
  公交投币箱频现玩具币
  何师傅是开县公交公司的一名驾驶员,最近,他在清点投币箱中的零钱时,经常发现印有“中国儿童银行”字样的玩具纸币,其中以1元面值的玩具纸币居多,5角和5元的也时有出现。“这种情况很难发现,因为1元钱又不需要找补,丢进去了又看不到。”何师傅说。
  昨日上午11点过,重庆晨报记者来到一汽巴士有限公司收银中心,工作人员何女士拿出一个蓝色的麻布口袋,里面装的全是假币。除了玩具币之外,还有冥币、游戏币等。
  这些印有“儿童玩具银行”或“中国儿童银行”的玩具币,色泽、图案、大小和真币相差无几,有些还在左下角印有“教材备用”字样。如果不仔细观察,很容易蒙混过关。
  “驾驶员停车上下客,没法一直盯着投币箱看,就有人打起了歪主意,用这种玩具纸币当真钱投进去。”何女士气愤地说道。
  孩子当玩具老师当教具
  除了各地的公交车频繁中招,记者上网搜索发现,不少人买东西找零时也收到过“中国儿童银行”的一元纸币,因为面值小,所以当时没有注意到。
  而据了解,这种玩具币最开始是为了让孩子识别钱币而制造的,许多老师拿它当教具用。
  昨天,记者在洋河中路同创国际小学对面的一家文具店采访时,正巧碰上一名七八岁的小男孩来买玩具币,女老板从摆在门口的纸箱中翻出一包来。这包玩具币售价1元,里面从1分到100元面值的各有一张。不过百元面值的比真钱要小些。
  女老板说:“这种玩具纸币是学生的教具,娃儿在学元角分时,买来进行辨别的,老师更好教他们如何识别钱。”
  小男孩表示,买这个就是为了好耍。同时,女老板透露,买这种儿童币的前两年要多一些,现在比较少,所有才没有放在架子上卖。
  用游戏币坐车的还多些
  据了解,重庆一汽巴士有限公司共有1000余辆公交车,每天收到的假币和残币平均约有140元。其中,这种玩具纸币和其他假纸币有15%左右,其余的全是游戏硬币。
  何女士还说:“有人投了10块玩具钱,还等在前门收9块真钱回去,气人得很!”
  如今,市民大面积使用宜居畅通卡后,这种情况有所好转。“2010年前后,是最严重的时期。”何女士回忆说,那个时候公司每天可以收到200元以上假币。针对这种情况,公司要求驾驶员,在碰到10元以上的大面额人民币时,乘客必须向驾驶员摊开纸币,经过驾驶员检查后,才能投入投币箱。
  律师说法:和华利盛律师事务所律师董浩表示,如果是使用游戏币、钥匙圈等坐车,属于合同履行过程中的欺诈行为,“乘客一上车就相当于与车方签订了运载合同,投入冒牌货币就算欺诈。”他说,如果使用明知是假币的假币,那就可能被追刑责了。
  本组文?图/重庆晨报记者 廖怡飞
  网上观点&
  “学生玩耍这些纸币的过程就是一场不良游戏,结果会模糊了学生对人民币的基本概念,造成对人民币的不尊重,很可能严重影响其日后对金钱的态度。”
  “仿造印制人民币的行为极不严肃,虽然中国儿童银行一类的仿制品印刷粗糙,不能等同于假币,最多归于玩具类,仅能博人一笑,但是为了维护人民币的严肃性,制售者依然应受到查处。”
  这种玩具币很早就出现了
  2001年,印有“中国儿童银行”的玩具币就已在深圳出现,在学校周围的小店随处可见,购买者主要是附近上学的学生。面值有5元、10元等和真币同一面值的,也有500万元的超级面值的,头像多为动漫、明星等学生喜爱的形象。
  2013年3月,有媒体报道贵阳部分小学附近出现仿制“纸币”,销售对象同样是小学生。除了“中国儿童银行”这一标志外,这种纸币正面票面右下角还打上了“儿童专用教材”字样。但是,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有小孩子用这些“纸币”购买东西或乘坐公交车。
  近半个月来,长春156路公交车司机丛先生频繁收到一元假币,上面印有“中国儿童银行”。156路有营运车辆19台,平均下来,每台车每天至少收到3元假币,一个月就近百元。这也让“中国儿童银行”的玩具币再次引发关注。
(编辑:SN094)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非货币性资产转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