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央行副行长易纲简历说错了还是媒体报道错了

两会新华社快讯:大会经投票表决,决定易纲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易纲, 男, 1958年出生,经济学博士

1978年至1980年,在北京大学经济系学习

1980年至1986年,分别在美国哈姆林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伊利诺大学经济学专业学习,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1986年至1994年,在美国印第安那大学经济系先后担任助教、副教授,1992年获终身教职

1994年回国,与林毅夫等发起组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任教授、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1997年至2002年,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

2002年至2003年,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秘书长(正司局级)兼货币政策司副司长

2003年,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

2004年7月,任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行长助理(期间:2006年9月-2007年10月兼任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党委书记、主任、国家外汇管理局北京外汇管理部主任)

2007年12月,任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

2009年7月,任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

2015年12月,任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

2016年3月,任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副书记、副行长

易纲教授的研究方向为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国经济的调查研究,特别是在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方面。

1991年提出货币化的理论模型,解释为什么中国改革过程中货币增长率远远大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

1992年系统地研究了中国的货币供给机制。

1993年发表了对中国货币需求函数的研究成果。

1994年至今参加由世界银行和中国人民银行组织的中国金融规划研究课题,具体负责货币需求以及货币化的研究。

1994年论述了金融改革与其他改革的关系。

1995年调研了人民银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1996年提出在现有的条件下搞国营企业的债务重组,很难将债务重组做成“最后的晚餐”。

1996对中国金融资产结构进行了全面分析,讨论了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关系和策略。 在研究中国金融体制过程中,对日本的主银行体制、德国的全能银行和美国的分业银行管理体制做过较全面的分析和比较。

1997年,易纲离开参与创办的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由一介书生转入仕途,出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

此后,又先后出任过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秘书长、货币政策司副司长、司长、央行行长助理等职。直到2007年12月,升任央行副行长,开始主管货币政策。

1980年,易纲被北京大学选派到美国留学,1992年获印第安那大学经济系终身教职,并晋升为副教授。1992年年回国后任中国留美经济学会会长。随后,伴随着徐滇庆、朱民、汤敏、左小蕾、许小年、梁能、王辉耀等人的激情加入,“中国留美经济学会”成为名副其实的“精英会”。

回国后的易纲带着将国外经济管理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想,开始了探求中国经济改革的路径。那一年,中国经济正处于金融秩序、流通秩序的无序状态。

作为他在北京大学经济系77级同班同学,现为北京大学副校长的海闻对媒体提及那段往事时仍然激动不已。“很简单,就为了一个理想。”

事实上,海闻、林毅夫、易纲早在留美期间就将探求中国经济改革路径定为三人的“君子之盟”。1994年,当他们陆续回到北大后,便拉上了刚从英国牛津大学毕业的张维迎联手创办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据介绍,易纲不仅对金融领域非常了解,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也非常关注。

早在1998年,他在《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效率和可持续性》一文中就详细解释了经济发展的模式选择。他提出经济结构的调整比速度更为重要。

2003年,在他撰写的《中国货币化进程》一书中写道:“我对居民楼一年到头总有人在搞装修深恶痛绝,对市政建设规划不精细、拉链路的频频出现无可奈何,对长官意志造成的马路人行道地砖的反复更换,路旁树木不断更新感到啼笑皆非。我对水资源的担心尤甚,曾经研究过节水马桶的设计和推广,曾因试验两次小便后冲水一次而受到家人批评。”

易纲在英文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有11篇被世界权威索引《经济学文献期刊》编入其期刊和电子索引。其中英文专著有: 《中国的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Westview Press,美国),已被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多次引用。《中国经济改革:回顾与反思》(JAI Press,美国)也被学术界和政策研究界的学者多次引用。主要学术论文有:“改革期间中国的货币化过程”(中国经济评论,美国,1991春季号),“中国的货币供给机制”(亚洲经济期刊,美国,1992秋季号),“中国的货币需求”(见计划经济,北荷兰,1993年第一期)等被世界各地研究中国经济的学者多次反复引用。

  易纲,男,汉族,1958年生于北京,中共党员,经济学博士,教授。曾在美国印第安那大学经济系任教。分别在美国哈姆林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伊利诺大学经济学专业学习,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在美国印第安那大学经济系先后担任助教、副教授,其中1992年获终身教职。1994年回国,与林毅夫等发起组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任教授、副主任、博士生导师。2007年12月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党委委员。现为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党委委员,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

  出生日期:1958年3月5日

  职 业: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毕业院校:伊利诺大学经济学专业

  代表作品:《中国的货币化进程》

  学 位:经济学博士

  1978年至1980年,在北京大学经济系学习;

  1980年至1986年,分别在美国哈姆林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伊利诺大学经济学专业学习,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1986年至1994年,在美国印第安那大学经济系先后担任助教、副教授,其中1992年获终身教职;

  1992年系统地研究了中国的货币供给机制。1993年发表了对中国货币需求函数的研究成果。

  1994年回国,与林毅夫等发起组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任教授、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1997年至2002年,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

  1991年提出货币化的理论模型,解释为什么中国改革过程中货币增长率远远大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

  1994年至今参加由世界银行和中国人民银行组织的中国金融规划研究课题,具体负责货币需求以及货币化的研究。1994年论述了金融改革与其他改革的关系。

  1995年调研了人民银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1996年提出在现有的条件下搞国营企业的债务重组,很难将债务重组做成“最后的晚餐”。

  1996对中国金融资产结构进行了全面分析,讨论了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关系和策略。

  2002年至2003年,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秘书长(正司局级)兼货币政策司副司长;

  2003年,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

  2004年7月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党委委员。

  2006年9月-2007年10月兼任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主任、党委书记,国家外汇管理局北京外汇管理部主任;

  2007年12月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党委委员。

  2009年7月,任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

  2014年4月,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央行副行长易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