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WEC精酿啤酒品酒师考试认证考试通过率高吗?

扒一扒那些专业圈里的葡萄酒证书
我的图书馆
扒一扒那些专业圈里的葡萄酒证书
葡萄酒世界的各种认证千千万,有的噱头大于实用,有的背后故事曲折,还有的压根就是山寨货......在探索葡萄酒世界的漫漫长路上,并非一定要考取证书才能成为专家。但是在竞争激烈的现实社会,证书又是一个不得或缺的敲门砖,也让众多葡萄酒学者 “ 痛并快乐着 ” 的烈狱修行 。不管你现对葡萄酒证书有没有兴趣,不妨先来认识下专业葡萄酒圈子内究竟有有多少葡萄酒证书,究竟哪些才是真正适合你的!先看看国货:一、葡萄酒酿酒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葡萄酒《酿酒师》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由中国酒业学会组织,是中国本土的品酒师资格认证,考核鉴定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和技能考核,共设三个等级,分别为:三级酿酒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二级酿酒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一级酿酒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此资格认证只针对从业人员,对工作经验要求较高,若想获得一级酿酒师证书,必须具有一下三个条件之一才有资格参加考试:·1、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15年以上。·2、取得酿酒师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3、取得酿酒师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4年以上,经高级酿酒师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二、葡萄酒品酒师国家职业资格考试·中国的品酒师职业资格考试共分为三个等级:三级品酒师、二级品酒师以及一级品酒师。想要成为一级品酒师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之一:·1、连续从事本职工作19年以上;·2、取得二级品酒师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工作4年以上;·3、取得二级品酒师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工作3年以上,经一级品酒师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考试分为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两个部分,实行百分制,成绩皆达60分及以上者合格。三、逸香品酒师认证简称ESW是专门为中国人打造的葡萄酒认证课程,结合国际葡萄酒知识,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目前ESW尚未得到国际认可,因此此证书仅在国内可用。世界范围:一、Wine & Spirit Education Trust(英国葡萄酒及烈酒教育基金会)国家:英国成立:1969年范围:世界葡萄酒与烈酒对象:业内人士、爱好者目的:推广、提供和拓展高品质的品酒教育课程及资质认证系列:葡萄酒与烈酒 L1-L5 、服务 L1 、烈酒 L1-L2、清酒学年度,中国WSET学员数量(不包含港澳台)已成为全球第二之多。二、Master of Wine(葡萄酒大师)国家:英国成立:1953年等级:葡萄酒商业最高的专业头衔对象:葡萄酒贸易人士目的:促进葡萄酒的知识、理解和品鉴;树立葡萄酒行业的最高水平;增强个人和从业者在追求葡萄酒有关的活动中的目标考试:理论+品酒+论文人数:354人·MW候选人名头不是你想挂多久都可以的,IMW的最新规定,第二学年停留的最长时间是六年。最后的第三学年的学习是一份6000字的关于国际葡萄酒行业的论文,这绝对是葡萄酒学海生涯上的终极挑战!三、法国国家酿酒师文凭(DNO)·在法国,想要成为一名酿酒师(?nologue),必须获得DNO(Dipl?me National d’?nologue,国家酿酒师)文凭。同为硕士等级文凭,相比其他葡萄酒专业,DNO的课程更加偏重实践和应用。想要申请 DNO学位需要具备生物相关的学士学位背景,在法国只有5所大学、2个高等农业学院具有此项目的授课资格,而且这个专业的课业难度较高,所以能得到这个含金量很高的文凭也是相当不易。法国7所具有DNO项目的学校:·勃艮第大学葡萄酒学院 IUVV: Institut de la vigne et du vin Jules Guyot·波尔多二大葡萄酒学院 Université Bordeaux-ll Segalen (Faculté d’Oenologie)·兰斯大学 Université de Reims Champagne-Ardenne·蒙比利埃一大 Université Montpellier I·图卢兹三大 Toulouose III-Paul Sabatier·蒙比利埃高等农业学校 SupAgro Montpellier·图卢兹高等农业学校 ENSAT: E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Agronomique de Toulouse四、Master Sommelier(侍酒师大师)简称MS国家:英国成立:1977年等级:国际间最被认同的组织和专业侍酒师证书对象:餐饮行业提供的最高级别酒水人才目的:树立葡萄酒服务行业的最高水平级别:共4个等级考试:理论、服务、盲品人数:211人(通过率8%)·侍酒大师工会(Court of Master Sommeliers),简称CMS。它于1977年成立,旨在推动酒店和餐饮界的侍酒服务工作,培养杰出的侍酒师人才。1969年开始,CMS推出了分为初级(Introductory)——认证侍酒师(Certified Sommelier)——高级侍酒师(Advanced Sommelier)——侍酒师大师(Master Sommelier)4个等级的考试,其中侍酒师大师考试是此项资格认证的巅峰,也是目前公认最难考,含金量最高的侍酒师认证,没有之一。·目前中国大陆还没有人获得MS称号。五、International Sommelier Guild (国际侍酒师协会)·国家:美国·成立:1982年·等级:在北美有一定影响力·对象:酒水人才和爱好者·目的:培养侍酒师领域专业人才·目前ISG侍酒师认证课程包括:·ISG侍酒师初级认证课程 Fundamentals Wine Certificate (FWC)·ISG侍酒师中级认证课程 Intermediate Wine Certificate(IWC)·ISG侍酒师高级认证课程 Advanced Wine Certificate(AWC)·ISG侍酒师文凭课程 Sommelier Diploma Program(SDP)·ISG国际侍酒师教师资格认证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TEP)·ISG课程曾经由逸香代理,在中国具备一定的影响力,后来经过了证书门事件以后,在中国葡萄酒培训市场上已经几近无声。之后逸香又推出了个ISA侍酒师课程(各种混乱,背后都是商业。)六、法国侍酒师认证【CAFA】·MC =Mention Complementaire(法国国家侍酒师行业认证)·CES =Conseil en Sommellerie(法国国家侍酒师顾问文凭)·国家:法国 ·成立:1986年·等级:法国教育部认可,相当于法国行业许可认证课程·对象:专业人才 ·课程:一年制,上课与专业实习交替(一周一交替)·目的 :培养职业人才 ·考试: 理论,活动,服务,论文·2009年7月在中国设立分校——CAFA中国CAFA中国所提供的侍酒师国际认证课程(CAFA SOMMELIER)立足于中国葡萄酒市场发展现状,由CAFA法国教研团队与中国葡萄酒教育行业专家共同打造,课程分为CAFAⅠ,CAFAⅡ,CAFA Ⅲ三个等级,课程时间分别为1天、2天、5天。是否更接中国地气了?七、意大利AIS侍酒师证书培训课程·AIS,全称为Associazione Italiana Sommelier( 意大利侍酒师协会 ),是意大利最权威的侍酒师课程及认证。AIS至今已有47年的历史,总部位于意大利米兰,中意坤葡萄酒教育为意大利侍酒师协会AIS在中国的主办机构。看到价格宝宝就吓坏了八、CWE葡萄酒教育者资格认证·源自美国的CWE葡萄酒教育者资格认证课程由葡萄酒教育者协会开发。该协会成立于1977年,通过举办不同的认证课程来推广和规范葡萄酒教育。他们的课程学术性很强,目前有如下认证等级:·认证葡萄酒专家 Certified Specialist of Wine (CSW)·认证葡萄酒教育者 Certified Wine Educator (CWE)·认证烈酒专家 Certified Specialist of Spirits (CSS)·认证服务业/饮品专家 Hospitality/Beverage Specialist Certificate (HBSC)九、各大产区协会的推广课程各大葡萄酒产区每年都会有很多巡展跟着课程,大多课程都是免费的看到这里你是否早已眼花缭乱了,作为葡萄酒专业人士,我自己也是醉了。还好我不是集证狂人,在葡萄酒学习上更多是凭着自己的兴趣去学习,自己比较钟爱的产区,才会潜心专研多一点。就目前国内的整体葡萄酒培训认证来看,也就是WSET在中国推行的最好,口碑也最好。当然WSET的课程也不是完美的,更多的还是要看培训机构以及授课老师。否则同样也可以挂羊头买狗肉,好好的专业品酒课程最后演变成了产品推介会了。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人们真能品出酒的好坏吗?品酒师是不是忽悠人的?
来源:互联网
【刚读了知乎日报上的那篇 为什么说葡萄酒兑雪碧、威士忌兑可乐很土鳖? ,里面说,“凭借人类粗糙的味觉是无法区隔一瓶木桐与一瓶新泽西葡萄酒的,无论是普通消费者还是专业品酒家。酒瓶酒标深刻影响我们品酒的心理,酒本身的味道是其次”。 是不是真是这样?那品酒不就是骗人的把戏吗?】
Chen Cherry: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微信搜我:purewinefood】偶然看见这个老问题,有很多想说的心里话。---------------------------------------------------------------------------------------------------------------先简短回答题主问的两个问题:“人们真能品出酒的好坏吗?” 可以,但是这个“好”与“坏”的评判标准需要明确,是“好喝”?还是“我喜欢”?亦或是是“评分高”?如果你问我品酒是不是主观性很强,我觉得,当然有一定的主观性。因为品酒不是数学,有一个明确的正确答案。品酒就像写作,有一个专业性系统性的指导,但也有一定自由发挥的空间,正是因为这剩余的自由空间,才有了美妙的多样性。“品酒师是不是忽悠人的?”没有任何真正的专业人士会主动自称“品酒师”,我个人对这个称呼十分抵触,但很多时候在国内不得不用。再者,真正了解“品酒体系”的人不是在忽悠人,余下的文章我会仔细介绍。(补充:有人问我国外都叫什么师,WSET 3及3以下,只可以说自己“过了WSET 3或以下”。WSET 3=WSET Advanced,仅仅代表WSET高级,被国人直接拿来用作“高级品酒师”,其实是不合理的。我过了WSET 4,可以在名片上用AIWS这个称号=Associate Member of Wine and Spirits Trust,葡萄酒和烈酒基金会非正式会员。经由CMS侍酒大师协会这个系统,我考完二级按照协会规定可以在名片上用Certified Sommelier资格侍酒师这一称号,考完一级的明文规定严禁使用。)---------------------------------------------------------------------------------------------------------------每次别人听说我在学酒,都会说,你一定能喝一口就能喝出年份和具体酒庄名吧。亦或是说,你一定酒量很好。这其实是个对“品酒”的误区,也是为何“品酒师”这个名号毫无意义,一些没有到一定水准却也自称“品酒师”的“品酒师"更加毫无意义。品酒,是一种方法论,我仅仅是一个在学习这种方法的学生。品酒的目的,是去分析一杯酒的结构和层次并以此将这杯酒的意义与感觉分享给其他人,是为了将最适合的酒推荐给最适合的人并且配上最适合的菜,而不是去判断这杯酒到底是什么,或者把自己包装的高大上且神乎其神。盲品,也是一种方法论,并且是证明自己的品酒体系具有一定科学性的方法。盲品的目的不是去秒速判断这杯酒的酒庄和年份,而是让自己不带偏见的理性评估一杯酒,并且证明自己所使用的品酒体系和记忆方法是科学且实用的。题主给出的那篇文章里所发生的事情我一点都不惊讶,在酒圈里实在太常见。我还达不到喝一口就能说出具体酒庄和年份的程度,但是我能基本准确判断出这杯酒的产区和大概年份,这其实是利用特定的品酒方法以及相应的专业训练所达到的,再加一点比较敏感的视觉,嗅觉和味觉,还有持久的记忆。深入学习品酒并不是很多人想的那么轻松,而是一场反复循环的背书+实践之旅,且有很强的系统性:1).学习产区:我需要熟知有关于所有产区的所有内容,精确到小镇和葡萄园,包括具体的气候(精确到几排葡萄所具有的微气候),地形,土壤(具体到有哪些成分),种植方法,可能存在的病虫和自然灾害,灌溉方法等等。光知道这些跟地理相关的死内容还不够,我需要将这些知识与酒的口感联系在一起,比如最基本的:较冷气候的地区会酿出酸度较高的酒,在日照充足的朝南山坡上种的葡萄一般会有较充足的糖分等等,还有哪些产区有哪些特点,哪些葡萄有哪些特点。2). 练品酒:这时候我需要练习的不是盲品,而是看着酒标去品酒。在专业品酒体系里,我们很重视Typicity,也就是“典型性”,这时候所选取的酒,是具有某个产区和某个年份代表性的,目的是让自己记住这个产区的这种葡萄所酿出的这种酒是这个味道,这个产区因为日照丰富所以糖分较高,那个产区因为气候较冷所以酸度较高,这样下一次再遇到也许就能很快辨认出来。千万别去为难自己随便拿不具有代表性的酒来练习,毫无意义。在品酒时(无论是盲品或是看着酒标品),我们都需要记下很详细的笔记(原谅我潦草又丑还有拼写错误的笔记,因为每杯酒我只有5分钟时间去分析,只能随便写成这样):分析内容包括:*颜色*嗅觉:强度,年龄,发展趋势,果味和二层风味*味觉:酒体,酸度,单宁,酒精含量,余香,强度(精确到medium-,medium和medium+),果味,二层风味,发展趋势*结论:这杯酒怎么样(根据这瓶酒的结构和多样性得出:可以接受-好-很好-出众),并从结构分析为什么好(比如,为什么不够好,价格区间,适饮期,陈年能力,产区,葡萄种类,年份*其他分析从这个notes里面我们可以看出,在一次专业的品酒中,90%的比重还是给到了这杯酒的结构和形式,以及通过这些信息所得出的结论。盲品时对于产区和葡萄种类等的判断,完全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很多时候在专业考试中,哪怕所有关于产区和葡萄的判断都写错了,只要对于这杯酒的结构层次有一个很系统很全面的评价,也是能pass甚至拿高分的。4).记忆产区: 练习品酒时我们记下了这杯酒的各种特点,这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将这杯酒的各种特点与产区联系起来,对比学习。比如上图我的笔记里写着jammy(果酱味),黑色水果,烟草等特点,这杯酒的产区意大利西西里气候不那么寒冷,有充足的日照,那么这样的特征和酒口感的特点就能互相对照联系起来了。这样在喝一杯酒的同时,既锻炼了自己品酒的分析能力,又回顾学习了产区,并且将书本知识和实践结合了起来。5).盲品:这时候我要蒙着酒标来分析一杯酒了,之前所练习的所有系统分析能力此时都能够充分利用起来,当然还有记笔记的能力。还是拿这瓶Sicily的Nero D'avalo做例子:当我看见这杯酒的颜色是偏紫色时,基本可以判断这杯酒的年龄并不是很大,年龄偏大的酒的颜色会偏砖红,我也会排除掉例如Pinot Noir这类本身颜色就偏砖红色的葡萄;当我喝到黑色水果和果酱味这些特征后,就自然会排除一些以红色水果为特点的产区;分析还告诉我,这杯酒的酒体较重,酸度却一般,单宁一般偏上且十分成熟,我能排除的就是Cabernet Sauvignon这些酒体很重酸度很高的葡萄。我在做盲品笔记和下结论时,运用的最多的两个技巧就是:排除法和关联法。6).回顾产区盲品之后,我会去看酒标,到底是什么产地,葡萄和年份。如果答对了,我会回顾一遍自己的分析和判断过程,加强对这类酒的印象。如果答错了,我会再去看一下闻一下喝一下,看看自己遗漏或搞错了哪部分,对比一下自己判断的结果和实际正确的结果有什么样的区别,加深印象。7).学习产区再次回到第一步:学习产区,周而复始。整个过程需要调动各项能力,例如记忆力---背书和记口感,排除法---盲品判断,关联法---联系产区特点与酒的口感,等等。看完这个循环学习过程,品酒是否科学是否有依据是否有系统,任君判断。我学习了品酒这么长时间,从不以知道多少酒庄或是盲品答案完全正确为终极目标,而是希望自己能够更加的会关联,会分析,会注重一杯酒的方方面面以得出最中肯的结论。 我也从不追求喝贵酒,因为不管是多少价钱的酒,在我这里的评判标准都是一样的,因为我自有一套系统的评价系统。至于题目里提到的那篇文章,其实解释起来非常简单,就拿包举例,我们都看过大牌出很丑的包,小众品牌出很美的包,只看品牌的人自然只看品牌,只看产品的人依然只看产品,那么是否可以说“审美是主观的所以不需要服装设计师自己在家裁布条做个包照样美呢”?我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让品酒大众化,普及品酒这一项系统性很强的技能,让更多人可以通过这个系统对自己正在饮用的酒做一个理性判断,让更多人明白如何去欣赏一杯酒,欣赏这杯酒背后酿酒师所倾注的感情。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发现更多的美。(当然也希望更多人知道WSET CMS这些考级系统,我就可以不用“品酒师”自称了!!!!!!!)---------------------------------------------------------------------------------------------------------微信搜我----purewinefood知乎点我---- 扫我:【醇|饮食】微信搜索公众号purewinefood,或者扫一扫二维码做朋友!来自于WSET四级品酒师Cherry以及非正常营养师一碗老师有关于吃吃喝喝的原创文章,一切专业而有趣你想知道却不知道的内容应有尽有!
看到这个问题后顺手写的:《品酒是伪科学?夏虫不可以语冰》中文互联网上,关于葡萄酒烈酒和品酒文化有个流传很广的文章,大致说扭腰客的记者通过一系列品酒实验,发现以人类味觉之粗糙根本无法分辨拉菲木桐和普通新泽西葡萄酒的区别,一般的消费者和品酒专家,都被酒瓶影响着判断,推崇好酒根本就是装逼的行为。这个说法有多可笑,相信真正的专业人士一眼即知,但站出来有理有据的反驳这篇文章的观点的人却很少。你能跟心怀恶意的人讲什么道理呢?所以也只有一边感叹夏虫不可语冰,一边就把这观点当笑话看了。但是最近,一些和这观点类似的谣言又喧嚣直上(知乎日报也刚刚刊登了一篇类似观点的回答,),考虑到某些文章极强的误导性,我终于忍不住要站出来说点什么了。是这样的,喝酒这事情,本来就是为了愉悦,本不该分什么正确或错误的方法。你用芝华士兑绿茶,拉菲兑雪碧,自己喝的开心也挺好的,没人说你有啥问题。可你偏要企图把这种喝法“逆袭”为“正统喝法”“就应该这么喝不然都是装逼犯”“不这么做的人也是在忽悠而非真正懂酒”,这行为可就有点自卑有点屌丝了。这篇纽约客上的原文Does Wine from New Jersey Taste the Same as Wine from France? 里有这么一段话,But now, in an even more surprising turn of events, another American wine region has performed far better than expected in a blind tasting against the finest French ch?teaus. Ready for the punch line? The wines were from New Jersey.作者只是说一款美国酒在和优质法国酒的盲品比赛中自身表现远超人们预期,可在那篇网上流传甚广的文章里,它却被翻译成了“现在还有更让人吃惊的事情,在一次盲品酒会上,一款来自美国另一个地区的葡萄酒被公认为胜于最好的法国波尔多葡萄酒。想到是什么葡萄酒了吗?它是来自于新泽西州的葡萄酒。”嗯哼,这个错误的翻译是不是让意思全变了?但是即使是这个错误翻译的译者,也在后面提到”新泽西葡萄酒在普林斯顿评判品酒会上并没有胜出,在红酒与白酒两大类中,某一品牌的法国葡萄酒都名列第一----不过对于那些收藏葡萄酒的人来说,他们可能会觉得有点不爽。慕丝谷葡萄酒仅仅以微弱的优势战胜了Unionville Single葡萄酒与另两种产自新泽西的白葡萄酒,木桐酒庄与奥比良酒庄的葡萄酒的得分高于萨尔堡酒庄的葡萄酒。新泽西葡萄酒的酿制成本平均只有法国葡萄酒的5%”。不知道那些因为这篇译文就喊着所有酒都一样品酒是伪科学的朋友,是不是看了个标题和开头就出来叫嚣了?如果你还想说那些放着物美价廉的酒不喝非要去买拉菲的人都是土豪装腔犯,呃,你知道余味在美食和美酒里的重要性吗?你知道为什么松露和蘑菇都是菌类价格就差了这么多吗?你想说人类从几千年前就省下粮食去酿酒,背后的原因只是人类对装逼有需求吗?纽约客这篇文章的后半段,提到了一些品酒者并不能在盲品中正确区分好酒和普通酒的区别,人们的判断还很容易受商标的影响,贴了名庄酒商标的普通酒,好像喝起来都更美味了。确实如此,普通爱好者无法真正理性客观的品评一款葡萄酒,这恰恰是因为他们缺乏专业的学习和训练。我们不能因为普通爱好者无法做到,就说专业人士也无法做到,品酒是一门忽悠的技术。实际上,真正爱酒懂酒的朋友都知道,认为拉菲白马好喝并不能说明任何水平,那些人云亦云的东西人尽皆知,从两三百块人民币的日常葡萄酒里发现不错的作品,才能真正证明自己的品酒实力。我曾经和一位葡萄酒初阶爱好者一位业内资深人士一起参加一场波尔多列级酒庄品鉴会。其中一人很兴奋的告诉我,他已经提前在网上查清了各大知名酒庄所在展位,一进场就会直奔好酒而去。你觉得这个人知道这么多知名酒庄信息,他肯定就是那位资深人士吗?错了,真正的资深人士对我说,“我对那些知名酒庄兴趣不大,这一次我想着重多喝点相对名气不大的酒区酒款,既能更清楚的研究风土对作品的影响,喝到意料外的好酒也会有更多惊喜。”能说出这样一番话的人,你觉得他能不能盲品出拉菲和普通美国酒的区别,会不会受到酒标的影响?我在2013年喝了不少市场价在一两万人民币甚至更贵的知名酒款,可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却是一款新西兰的sauvignon blanc,一款crozes hermitage的gsm,一款西班牙的tempranillo,它们的市场价都在350元人民币左右。我的小伙伴们可以证明,在过去的一年里,这三款好酒给我带来了多大惊喜,我又是多么不厌其烦的与人谈论它们。PS.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顺着链接读读纽约客的原文和网友翻译稿原文:译文:首发于。转载请注明来源和原作者。补:有知友私信我想知道那三款酒的具体信息,非常抱歉,对于品酒师而言,带着个人趣味的酒就如同学者的书房,有时是不大愿意示人的。之后我会偶尔在微信平台上推荐一些适合初学者的入门酒,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 【微醺之美】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号:weixunzhimei ,快来和大家一起寻找物美价廉的佳酿!主讲烈酒鸡尾酒和葡萄酒,偶尔讲讲酒吧餐厅 。深入挖掘饮酒文化和趣味,不发弱智的介绍文营销文。欢迎关注。
这个回答不侧重于解释葡萄酒专业人士是如何学酒,或者如何磨练自己的味觉和记忆力的,因为质疑的核心指向的是“人类味觉判别能力有限”,谈自己如何专业,不算正面回应质疑。我将围绕如下核心观点回答:1. 品酒是艺术审美活动,不是可以机械重复的科学过程。质疑弄错了讨论的范畴。为什么影评人、乐评人、书评人、艺术评论家没有受到同样的“科学化”的要求?2. 要喝出优秀的葡萄酒好在哪里,需要有一定的基础和经验,最好是经过专业教育人士的引导,这和鉴赏其他艺术形式的产品一样。3. 酒与酒之间,当然有品质高下的区别,而且不是越多人觉得好的品质就越好。4. 正规的葡萄酒专业人士,是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考核认证的,从业素质有一定保障(总比无保障要强)。5. 葡萄酒专业人士和资深葡萄酒爱好者们确实太容易拉仇恨了,应该好好反省。需要有更多的人,以专业的标准和平易近人的方式,向普通消费者普及葡萄酒的基础知识和品鉴方法,让葡萄酒走下神坛,走进入千家万户。如果你还有兴趣,可以看下面更长一些的展开讨论。林柯的答案里,总结了大部分能找到的用于论证普通人或者专家群体味觉判断力不靠谱的例证,这些文章我都看过,还记得当时有一位网友翻译了其中《卫报》上这篇
之后欢快地说:“满怀国恨家仇我把【葡萄酒品鉴:垃圾科学而已】一文翻译了。此文对我意义重大。多年来我为自己品不出葡萄酒好坏、从而被上流社会拒之门外而自卑、一度陷入绝望。现在我自信了:靠人品鉴葡萄酒是不靠谱的、大家可以休息了。”有很多人开心地点赞和分享附议,表示这位网友说出了大家的心声,现在有了权威媒体的文章和科学双盲实验论证,品酒的存在必要性和整个酒行业自身产品味觉和文化价值都被从根基上动摇了,汝等可以休矣。聪明理性的知友们,有没有点觉得哪里不对劲?我赞同林柯的答案,“普通人和品酒爱好者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对酒有不同的认知。应该相互尊重。” 也怪我们酒行业误人误己,把自己定位得那么高大上,知识体系又那么凌乱复杂,装逼犯和 label drinker横行,搞得很多人把喝什么酒定义为身份和品位的象征,四下里拉阶级仇恨,出现这种情况不被人民群众往死里碾压才怪呢...但碾压完了,直面质疑。如果说“酒瓶酒标深刻影响我们品酒的心理,酒本身的味道是其次”是正确的,那么我的同行,上过我品酒课的几千名葡萄酒爱好者,大家是一直在玩“皇帝的新衣”的cosplay吗?这些质疑所引用的例证实验,都基于一个前提:葡萄酒的品评,或者通过人的味觉来做的品评,应该是可以被反复验证的科学的过程,无论对一个人而言还是对一个群体而言。但为什么人们对艺术、电影或音乐的批评没有一样的期待和要求呢?有没有人通过双盲实验,来论证奥斯卡电影评委们或者乐评人作为人类“评判力之粗糙“使得他们其实没有能力判别他们在评判的事物好坏?一件艺术审美范畴的事情,为什么却被当做科学过程来审视和批判?可见葡萄酒专家们确实是太招人恨了,这些人说着一堆我们不懂的地理名词和葡萄品种,描述着我们似乎并没有感觉到的香气和风味,还要让我们担心是不是自己的品味出了问题。符号论美学的代表人物苏珊·朗格(S.K.Langer)犀利地说过,“人们对于一切艺术形式的直观性把握,都不是仅仅停留在一个低级的机械性水平之上的,因为对于艺术形式的把握是一种理解,是一种渗透着情感、意志在内的高级心理活动。” 与欣赏音乐、绘画、舞蹈或其他艺术形式的审美活动一样,品酒也一样基于直接的主观感官感受,也一样建立在一定经验和认知框架的基础之上,西方人所谓 educated palate,这种整体的感受能力是需要通过后天来习得的——我在知味的葡萄酒入门课程中,给学生们讲的第一课就是这一点——一个完全不了解西方美术史的人,虽然也能从一些古典的画作中获得美好的视觉体验,但却无法理解和欣赏其在文化和艺术语境内更深层次的价值,这幅画到底好在哪里?到低为什么值这么多钱?所以也不奇怪,有很多人嘲讽艺术家,尤其是现当代艺术家对于传统艺术形式的打破和消解,但很多大众无法理解觉得“前卫”的艺术形式,在艺术家眼中其实早就过时了。对于品酒也是一样,感官品鉴的过程,不同于用化学仪器测试葡萄酒的酒精度、酸度、糖分含量的高低,而是对非常复杂的事物的整体体验。要让一般消费者(尤其是几本没怎么品过酒的消费者)也能感受到葡萄酒的魅力不是傻逼们的幻觉,需要一定基础知识,并教给他们正确的品鉴方法。在我教过那么多品酒课的学生们当中,有不少也表示先前都觉得“红酒都一个味儿嘛”,经我仔细询问,发现大部分都很少同时对比品鉴两款以上的葡萄酒...上周的可口可乐和今天喝的百事可乐好像一个味儿嘛...咳咳,还有不少其实也没怎么接触过很多不同风格和品质的葡萄酒,上完课品过一大堆酒后,都恍然大悟了。至于“有人喝不出木桐酒庄和新泽西葡萄酒哪一个更好”,这种情况当然会发生。就好像大卫·休谟早在200多年前就在《论品味的标准》(Of The Standard of Taste)中吐槽:“任何声称奥格尔比和弥尔顿或班扬和艾迪森的天赋和优雅并无差异的人,都可能被认为是荒谬的拥护者,就像坚持认为某个小山包就和特内里夫山一样巍峨,或者某处池塘和海洋一样广阔。尽管我们还是能找到喜欢前者的人,但没人会尊重这样的品味。我们可以毫无顾忌地说这些徒有其表的评论都是荒唐可笑的。”质疑中还提出“大众投票得票更高的酒更出色”这种“民粹”观点,那是不是说范爷的《白发魔女传》票房收益超高,就可以说这部电影的艺术价值超过那些同期上映但票房惨淡的电影?不,这是一部超级大烂片(我竟然看了,真的很烂,不骗你)。好玩的是,大众对美食评论家、乐评人、电影评论家、书评家和艺术评论家好像远不如对葡萄酒专业人士要求那么苛严,但其实要成为品酒师甚至酒评家,需要经历严格的包括理论知识和品鉴能力的训练,甚至还需要通过有难度不小的理论考试和品酒考试。作为一名曾经的学霸,我可以以个人经验告诉大家,这些考试可真不是那么容易蒙混过关的。大家都是靠感官品鉴和知识口才文笔吃饭的,你让一些美食家来参加一下宴会食物史、营养学和盲品食材考试试试看?(五岳散人和郑褚盲品大闸蟹论战这种事儿大家看看笑笑就好了,呵呵。这里并没有对其他行业从业人士不敬之意)最后,作为一枚在各种要求苛严的理工科学训练下长大的青年,引用一段我自己很喜欢的文字来表明一下态度吧:“你不可能仅靠地理知识来了解一个国家...而且我不认为有人能仅靠科学就能理解任何事物。科学作为一项工具,太过精确也太过僵化了。这个世界充满了如此之多的精妙柔软的事物,要想理解它们,领悟到它们整体上所展现的,你首先得屈服于它们。”
——法国小说家 季奥诺(Jean Giono) 《活水》本文参考了我们的里的文章 如果大家看完了我的答案还不嫌烦,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号「」
节选自wikiHow: 如果你喜欢喝葡萄酒,那你可能会对如何成为葡萄酒鉴赏行家感兴趣。本文将会介绍如何成为品酒师。你不需要是葡萄酒庄主,也无需有一地下室葡萄酒,只需要备好笔记本以及几瓶葡萄酒,按照以下步骤一步步实践,你就能成为葡萄酒鉴赏专家。部分 1: 熟悉饮葡萄酒的基本常识1即使你对葡萄酒知之甚少,可能也知道品酒是有章可循的,当然你也可以怎么舒服怎么喝、无需循规蹈矩,而若真要品出葡萄酒的色香味,还靠当中学问,但只需牢记四个字:观、晃、闻、呷,以下即详细步骤:观,即观色。若是陈酒,白葡萄酒色泽会较深,而红葡萄酒色泽会较浅。此外,还可以从色泽判断出采用的生产工艺,如夏敦埃酒(一种类似夏布利酒的无甜味白葡萄酒),若经橡木桶培养,会呈现较深的金黄色泽。晃,即摇晃。手握酒杯底托,轻轻地摇晃杯中酒。摇晃会释放出葡萄酒的独特香气,从而使品者根据酒的香气来判断酒的优劣和特色。闻,即闻香。若是白葡萄酒,则会散发柑橘或柠檬、甜瓜等热带水果的香味,也或许会有香草、橡木等气味。一般而言,温度较低的地方生产出来的白葡萄酒多散发柑橘香,且香味浓郁。若是红葡萄酒,多释放浆果或李子香,温度较低的地方生产出来的多带有草莓或樱桃等红色浆果香味,而气候温暖地域生产的多有黑莓或李子等深色浆果香味。其他香味还包括咖啡、香烟、巧克力的气味。呷,即品尝,还兼闻了香气。啜饮一口,然后只需问问自己是否喜欢,就能给出鉴赏理由。2了解单宁和风土条件。品酒师或行家品酒时会考虑到单宁,这是葡萄酒中所含有的两种酚化合物中的一种,尤其在红葡萄酒中含量较多。当葡萄酒入口后口腔感觉干涩,那便是单宁在起作用。葡萄酒中的单宁一般是由葡萄籽、皮及梗浸泡发酵而来,单宁虽然会增加葡萄酒的涩味,但也会为葡萄酒建立骨架,它们会和葡萄酒中的物质发生反应,增加葡萄酒的复杂度。风土条件,即葡萄树的生长环境,包括土壤类型、气候、地形,甚至该地域生长的其他植物。这些都会影响葡萄酒风格。美国葡萄酒看葡萄品种,欧洲看产地。一方水土养一方葡萄。3选择适宜的品酒温度。要获得葡萄酒的最佳口感,每种酒的饮用温度都稍有区别。你若是赴酒宴或邀请朋友来家中品酒,要控制好葡萄酒的温度需做到以下几点:饮用红葡萄酒时,一般来说不需要处理,在室温下饮用即可,即约20-25度;室温环境下,往往需对桃红葡萄酒进行降温处理,即7-13度较适宜;白葡萄酒和起泡酒应冰镇至5度以下;酒宴之后,未饮完的葡萄酒需注意保存,如低度葡萄酒(酒精度数11%左右)应在开瓶后3天内饮完,烈度酒则可保存10天4选择合适的饮酒杯。酒杯的大小和形状可以决定葡萄酒的流向以及酒香的散发强度。配一只好的酒杯,能够提升品葡萄酒的级别。喝红葡萄酒选中等大小的酒杯即可,如卡百内红葡萄酒需选用杯身较长、杯口较窄的酒杯,内装39毫升或78毫升酒为宜。白葡萄酒也可选用中等大小酒杯,但夏敦埃酒需选用杯口较宽的酒杯。笛形香槟杯适用于波特酒,大酒杯适用于马得拉白葡萄酒,雪利酒适用于杯身狭长酒杯。气泡酒适用于郁金香型高脚杯或笛形香槟杯。5掌握拿酒杯的正确姿势。如果你拿酒杯的姿势错误,别人绝不会相信你是个品酒行家,要像个专家,握杯和晃酒动作至关重要,务必要握住酒杯的杯茎,饮白葡萄酒时这尤为关键,因为如果拿着杯肚,手的温度就会影响酒的温度,进而影响到一杯酒的口感。手握杯茎,用手腕而非整只手臂摇晃杯中酒。摇晃会使氧气与葡萄酒充分融合,最大程度地释放出葡萄酒的独特香气。6正确运用描述酒香的词汇。作为一个品酒师,描述葡萄酒的味道是主要工作。以下则是一般会用到的5类词汇:果香味:果香浓郁,包括果酱芳香。矿物味:燧石般的气味,泥土味,汽油味。奶香和坚果香:黄油味,奶油味,酵母味,面包味,烤面包味,烤过的坚果香,饼干香,杏仁味。甜味和木桶味:巧克力味,奶糖味,蜂蜜味,香草味,橡木桶味,雪松味。辛辣味:烟草味,烟熏味,甘草味,辣味,咸肉味,咖啡味,肉桂味。部分 2: 培养饮葡萄酒的品味继续阅读:
粗糙味觉?
写这文的人味蕾没打开而已。我红酒不懂,不说这个。白酒来说,舔一舔是不是好酒自然了然于心。 你能喝不出来茅台和茅台镇其他酒?五粮液说喝具体年份有点夸张,十年以上,五年以下你应该也没问题。茶叶就更是了,你能喝不出来产地?喝不出来工艺?喝不出来有没有农药?吃饭吃不出来材料?土鸡还是肉鸡没问题吧?蘑菇挖的还是种的也可以吧?米是东北还是泰国有悬念么?是调料还是添加剂简直写在饭上。牛肉的部位,鱼的新鲜度,蔬菜的品种,烹调油的种类,酱油的产地,这些味蕾都会告诉你。怎么会存在人类味觉粗糙的说法呢?就好像有人闻不到季节的味道一样,人人不一样吧。
本不想评论,也看完了高票回答。我只想问为什么这问题下这么多二维码和链接。
酒99%都是相同的,但那剩下的1%造就了天差地别的差异。人的嗅觉味觉大多是相似的,味道总能闻出来,只是你不一定能准确地描述出区别。但是经过了大量训练的酒评家和侍酒师,可以使用准确地专业术语进行描述,并且根据自己的经验与专业知识推测出风格,木桶,葡萄品种进而推断出产地等细节信息。这些都是依靠大量学习与训练才能完成的。但是酒真正的好坏在哪呢?是价格还是酿造技术?都不是,好酒只是对于个人来说的。每个人的口感取向都不同,有的人喜欢甜的,有的人喜欢干的,有的人喜欢果香,有的人喜欢木桶味。正是因为如此,各个葡萄酒评论家都推出了一套自己的评分标准,从复杂度、平衡性、愉悦度等大众能够一致接受的点着眼进行评价(要真有人喜欢corked味氧化味那就真是……),从而帮助消费者能够买到一些比较标准意义上的好酒。就算酒评家自己个人不喜欢,他们团队里也是有其他人会喜欢的。况且喝过那么多酒后,即便是自己不喜欢也会知道这酒标背后的酿造技术与口感取向,以至于让酒评家会承认这是自己的问题,不会打太低的分数。而WE,WS之类的杂志,则是通过一批编辑共同品鉴讨论后给出结果,所以最终给出的分数都是相近的,并不会有太大的出入。
答案修改(修改部分措辞以及话语不太通顺问题,一开始答题是看到这个问题很难受,当看到有人说自己父亲辛辛苦苦这么多年做的事情都是骗子,当然心里不会好受,所以很匆忙打完这些字,第一次写这么长的,以前都是奔着瞎扯那一栏去的,希望大家谅解,还有高中初中语文老师一直都教得很好的,对学生也很负责,是我文字功底不行,请不要批判她们...)父亲是白酒品评师,所以有一些只是从我的角度看待他的言行,我只是相对大家能接触到他们的机会更多一些,所以我所说的也不会非常专业,不对的欢迎大家指正首先,评酒师主要是以评价评判为主,不是品着玩的,所以对于题主打成品酒师会觉得对这个职业有不尊重并且连百度【白酒品评师】都懒的百度就随意揣测的嫌疑大家对这个职业不像其他的能了解那么清楚,主要是中国有这个称谓的人不多,原因是这个考试10年才能考一次,我曾经见过一个伯伯,40几岁还在考,过了45还是50就不能报考了,也就是2010年是他最后一次机会,而他已经为此花费了自己20年的光阴,也有很多参与2010年考试的人,都是已经考过了一两届,所以对他们老说,选择这项工作基本就没有回头路了,当然也有天资卓越的,从我爸那里09年刚毕业的一个女学生(比我大不了两三岁)进酒厂半年,被酒厂发现了她有天赋,然后就给她花很多时间精力培训,2010年就考上了省级评酒师,但毕竟是少数那次2010年的考试,考前老爸带我去了,有几天是全体考生(基本都是叔叔伯伯阿姨们)培训,因为老爸负责这次考试很多事情,还有几十个我爸学生来参加这次考试,所以培训想带我见一下市面,顺便和这些叔叔阿姨们见见,也了解一下他这个工作是做什么的,以前一直在我脑海里只知道老爸是评酒师,但完全不知道干嘛的培训时每一种类的酒都是用同样的矿泉水瓶子分装好,没有任何标签,由专人倒给考生桌子上放有编号(12345)的杯子(记得杯子好像比茅台送的小杯子大一些),5杯都要分辨香型,厂家,年份以及各种,记不太清楚,后来台上的主席会叫人起来回答(因为能进入这次考试的人都是各个酒厂的精英,好像都能直接叫出人的名字),然后会给他们公布答案,点起来好多人都能一个一个答对,也有人打错,我啥也不懂,只知道闻一下,公布答案是好酒,就喝一大口,等下一批...记得考试完我爸有一个学生只考上了省级的没有考上国家级,说是考完省级时成绩很好,然后就请一堆人吃饭喝酒,最后考国家级考试就悲剧了,然后借此给我讲了一堆道理balabala...所以考试除了技术能力,和心态也有关系(和高考如此相像,当时怎么没听进去...)还记得09年还是10年,反正离考试不远的时候,我爸有几天熬夜给他的学生做标准样本,用来一个一个闻,做最基本的味觉练习(用的是江南大学做的100多个小棕色瓶装的一盒,包含的是酒里面各种单独成分的样本,中国仅此一家),也就是根据不同样本的要求将小瓶子里的东西和水按一定比例兑,然后封装在矿泉水瓶子里,ps:这里面有一个汗臭味的我闻了简直要死...又一次去茅台酒厂,在质量检验(还是监督什么的,照片找不见了,记不得名字)的办公室里和他的两个学生聊,(都至少是省级白酒品评师)他们的工作就是,在一个教室(更像大学物理实验室)一样的地方,也就是两人一个桌子,桌子上放有类似遥控器那样的东西,手头都有按键,每天早上发一杯杯的茅台酒,然后每个人鉴别,按键决定鉴定这一批酒是否能够出厂...最后,大多数人身边没有这样的人,因为他们人数真的很少,但是他们和大家一样,都是靠着自己的真才实学做事的人,隔行如隔山,如果自己不懂不要随意下结论,这一类职业还好,随意认定别人是骗子,除了语言上会中伤这类职业的人,并不会伤害到更多旁人,但在医学方面,我所看到的那些朋友圈的一篇一篇谣言的文章,特别是对于那些劝人放弃癌症治疗的,真的很让人气愤,这是在害人,这种文章在网络上的疯狂传播会给医生病人家属带来多大的阻力,因为患者听信了这些谣言,坚持要拒绝治疗!ps:本人在一所985学工科...至于为什么不学白酒品评...因为老爸说我没这个天赋...ps2:真的想学白酒品评,江南大学白酒工艺应该是全国最好的,由在我高中时去那里进修的老爸安利我的...ps3:江南大学如果今年招生好请主动联系我给我打广告钱ps4:老爸并不知道我发了这文章
简单的说,品酒是一门大学问!以下答案是微信公众号开瓶啦(微信ID: kaipingla)原创,作者为一刀,转载请联系我们。业余和专业红酒届都有许多逼格暴表的事情,盲品恐怕是其中之最。盲品也就是只给品酒的人一杯酒而不告诉他任何别的信息,让他来猜这酒究竟是什么。在众人注目下你拿起杯子深情地闻一下,浅尝两口,陶醉万分地评论几句在葡萄酒中品尝到的草莓的清香和泥土的芬芳,最后居然能精确猜出这瓶酒是来自法国勃艮第夜丘2007 年的黑皮诺,真是举座皆惊,这个画面实在太美不敢看。可惜这只是所有红酒爱好者的最终幻想。现实世界一般的情况是听着专家陶醉地分析半天,结果连葡萄品种都猜不对,更不用说产地和年份。真的是每次盲品,都能感觉到这个世界森森的恶意。如果你觉得是你自己或者眼前的专家太low猜不中,那么开瓶啦告诉你即便是世界排名前200名的顶尖侍酒大师,在盲品中中也经常错得离谱,让人惨不忍睹。如果几十年如一日地品酒学酒,到头来连喝了什么酒都猜不出来,这葡萄酒还学来干什么?这是一个很好得问题。开瓶啦以为有此想法,主要源于对红酒和盲品的3个误解。1误解一:盲品是应该能够识别一瓶酒用什么葡萄品种酿造出来的。这个事情很简单,从数学和口味上来说这都是不可能的事情。从数学上来说首先世界上用来酿酒的葡萄品种有一千种以上,其次一种葡萄可以经过不同的酿酒方式酿造成多种完全不同的风味,更要命的是这些葡萄还经常以不用的比例互相混酿,这么组合起来的一瓶酒的味觉特征的可能性直接上百万,随便秒杀人类的味觉记忆能力。从口味上来说许多葡萄酿造出来的酒是非常相似的,就算专家反复平常,也经常无法分辨其中的细微差别。这么多鱼味道真的都不一样吗?2误解二:盲品应该能够识别一瓶酒是什么国家和地区酿造出来的旧世界和新世界的葡萄酒曾经是有着很明显的区别的。旧世界就是如法国,意大利德国这样的历史悠久的葡萄酒生产国,新世界是想智利,美国等新兴的葡萄酒生产国。旧世界的酒曾经一般都比较含蓄,口感比较细腻,新世界的曾经一般比较澎湃,口感比较奔放。但是随着世界葡萄酒贸易的盛行,新旧世界互相取长补短,互相山寨以追求更广泛的消费者的喜爱,一瓶美国酿的酒完全可以跟法国酿造出来的风格一模一样,要盲品出地区来简直是难以登天。3误解三:盲品应该能够识别一瓶酒的价格高低这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恐怕是最关心的事情。神马葡萄神马国家都可以不管,但是1万块的酒跟1千块的酒专家总能盲品出来了吧? 不然要这专家来是当吉祥物摆设的吗?可惜历史上几次著名的盲品比赛与许多学界的研究已经证明想要通过盲品分辨出价格也是痴人说梦。比如震惊红酒届的1978年所谓的“巴黎审判”和2012年所谓的“普林斯顿”审判,价格1000块的美国酒就要么完胜价值上万的法国酒要么持平。让开瓶啦觉得超高端红酒这玩意儿质量和口感真的没有那么重要,品牌的建设和历史的传承价值其实更高。哥喝的真不是酒,是这个:4世界这么险恶,为什么还要盲品呢?那么盲品既然无法可靠准确地判断出葡萄品种,产地,年份,价格,那为什么小到红酒爱好者聚会,大到世界专业侍酒师的考试,盲品都是必不可少的节目呢?简直是盲品虐我千百遍,我待盲品如初恋。大家为什么这么热衷于盲(zi)评(nue)?首先是其实葡萄酒的经典的风格,真的是能够盲品出来的。注意我说的是经典而不是全部,是风格而不是具体的品种。经典的波尔多混酿的青椒味与水果味共存,单宁酸度饱满的风格,新西兰白苏维翁青草香高酸的风格,等等,在经过多次品尝后,是真的能够辨认出来的。至于是不是别的地区采用类似的酿造方式模仿出同样的风格,就很难讲了。其次是每次盲品都如脑经急转弯,经常盲品有助于防止老人痴呆。每次你都要回忆你对葡萄酒的所有知识,结合盲品出来的线索,通过严谨的推理来得到靠谱的答案。颜色的深浅,味道的特点,酸度单宁的高低,都能提供宝贵的线索,让人排除一些选项甚至直接告诉你答案。如果居然真的被你猜(meng)中了是什么酒,那种满足的感觉就好像是马上要当CEO,迎娶白富美,登上人生的巅峰!对于开瓶啦来说,盲品最重要的功能是能让一名消费者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一款葡萄酒。没有酒标的信息提示,没有专家评价的影响,没有价格高低的心里暗示,你只能完全相信你的味蕾。开瓶啦一直认为盲品出来喜欢的酒,才是自己的真爱! 毫无偏见地找到自己最爱酒,如果是便宜货是你赚了,如果居然是贵重的货色说明你的味蕾比较昂贵,也是件开(bei)心(ju)的事情。看在讲了这么多干货的份上关注我们吧!微信ID是“kaipingla”。开瓶啦是为精英群体打造的中国首家独立葡萄酒品鉴平台,由哈佛毕业的葡萄酒发烧友创立。请赏脸关注。
我觉得心好塞:
我外婆都知道不懂不要乱说话
这个和耳机、音箱一样,很多人无法理解发烧友。但当你告别低端设备,听出来设备间细微的差异之后,你追求的就不在是声音,而是差异本身。品酒也是一样的,一旦开始享受差异带来的乐趣就没办法回头了。
我能品出辣条的好坏,能盲品小浣熊干脆面的口味。—————好了,开个玩笑—————我从17岁开始喝葡萄酒,19岁考了WSET2级,懂行的都知道2级很好考,基本培训三天看看书背背题都能过。不能代表一种品酒能力。我也不知道考到高级是否能成为一个很厉害的品酒师。但是,一旦经过系统的培训和学习相关知识,对于酒这种高级农业产物,确实能够更准确和科学的品出它的很多信息(例如葡萄品种,香气,味道,年份,风土,有无过桶等等。)17岁的我,还没到法律饮酒年龄吧,就瞎喝,你说能不能品出些啥吧,也是能的,只是不能够描述出来我感官感受到的信息。准备考证时,发了教材也培训过,开始学习时也不走心,瞎学,迷迷糊糊就考过了,也能向同学吹吹牛逼说自己是品酒师拉。但心里也知道不过一菜鸟。但渐渐的,随着喝的酒越多,了解的知识越多,我发现自己可以描述出我品酒时的感受,包括题主说的好坏,酒的综合评价,复杂度,余味长短,这些以前更菜时的自己所不能体会的,现在变的很敏捷。参加酒会时,突然发现能和一些品酒的老前辈,老酒鬼的感官一致,选出当场最棒的酒。这些变化我把它归结为经验。是通过训练可以达到的。尤其是专业的,国际认可度较高的培训与认证(如WSET, ISG等)它带给我们的是对葡萄酒学习的思维方式,全方面的知识背景,经过论证总结出的专业术语。对比自学,这样的训练能更快地达到效果。但说到底,葡萄酒毕竟还是一种农业产物的饮品吧,虽然有它的文化底蕴,也不能把它神化的太浮夸。它再怎样精密完美的制作,也脱离不了人体感官的感受。动不动就品出“宛如少女芳香”的那种酒评我一小姑娘都觉得羞羞达。好了,说不定通过训练,你也能品出辣条的好坏,盲品小浣熊的口味。
结论;1.普通人和红酒爱好者生活在两个世界,普通人某种程度上能区分两款酒,但无法分辨好坏。2.经过一定训练,常喝酒的爱好者会对酒的敏锐度会有所提高,对好坏有一定认知和标准。品酒的术语是为了用约定俗成,大家都能理解的语言与同好进行无障碍的交流。3.经过多次科学测试,大部分人(包含各种专家、评审,甚至Robert Parker)对酒的认知和判断,很大程度上会受视觉和其它因素的影响(或者说欺骗)。味觉不是唯一的绝对因素。重点说下结论3, 前方高能预警,以下结论来自于《Modernist Cuisine》(现代主义料理,史上最全面的烹饪科学解构书) 第四册P335起颜色&味觉2001年,波尔多大学的一位心理学家用无味的染料将白葡萄酒染红,在不知情的情况下,54位品酒专家品尝后,都用形容红酒的词汇描述这款“白酒”。无一人发现其实这是白酒,仅“2-3%”察觉到一点点白葡萄酒的味道。2003年,Monell Chemical Senses Center又做了次类似的试验,这次用一只白葡萄酒,染成粉红和深红,告诉测试者是white wine、rose wine和red wine。悲剧再次发生了,那杯所谓的“红酒”在酒体、复杂度、成熟度等获得最高的评价。类似的试验从1960年就开始了,结果都很类似。另一个试验将这些染色酒分别盛在 透明 和 黑色杯子里。结果表明,由于不受颜色影响,专家们对黑色杯中酒的判断准确度提高许多。2003年,有篇研究表明:鼻子会 “闻” 到眼睛看到的东西。2009年,德国某篇研究表明,周边环境的灯光颜色,对酒的感知和判断也有影响。美国某红酒协会,在一次盲品中让一群人尝试鸭肝、猪肝、午餐肉和狗粮。(测试者知道他们在这次科学实验中会吃到宠物食品)。虽然狗粮最终得分最低,即他们可能不喜欢吃它,但对于哪份是狗粮的判断结果在统计意义上跟瞎猜基本一样。评分&获奖美国一位退休教授拥有一个葡萄酒庄,他很好奇为啥他的酒在某个评比获奖,而在另外比赛中没获奖。因此,他追踪了美国13个葡萄酒比赛中4000支酒的获奖情况。研究结果发布在2009年的《Journal of Wine Economics》。结论是:即便一支葡萄酒在某评比中拿金牌,它在另一个评比中获得金牌的几率跟其它酒一样高。或者说,金、银、铜牌的统计学分布跟随机抽签一样。这位好奇的老教授又做了一次实验,这次在4年的同一个比赛中,16次将同一年份的同一款红酒让同样4位评审品尝,看看得分是否相同。结果仅10%的评分相同,另外90%的评分零散分布。澳洲在另一个试验中让561位评委在两个不同场合对同一款酒品尝后进行评价,两次的评论对比同样很不稳定,近乎随机。另一个测试将同一款酒用3个酒标包装,在比赛中一瓶拿金奖,另一瓶被评为 差到不能喝。即便每年品尝10000瓶不同红酒的大师Robert Parker本人承认在盲品的情况下,他的评分大概有3分上下的浮动(满分100),而被好奇老教授测试的倒霉评审的标准差大概是8分左右(同样满分100),也就是同一瓶酒的评分最高能相差16分。这或许解释了为啥比赛的获奖结果很随机,大众大可以对拿奖这事保持 ”一定程度的健康怀疑“。品酒笔记与对酒的形容2007年芝加哥大学将两支类似的酒进行三角测试(即AAB),然后让普通人根据同一位品酒专家的品酒笔记去区分这些酒,看专家的描述是否对普通人区分这些酒有帮助。在800次测试中,成功率仅为51%,但远高于随机瞎猜的几率,即33.3%。结论是:品酒笔记某种程度上能帮助普通人区分这两款酒,但普通人分辨不出好坏。且以51%的成功率看,普通人按品酒笔记的形容与酒匹配的成功率跟瞎猜一样。贵or便宜有个叫Frederick Brochet的家伙事先将一瓶中等的酒分别倒入一个带有顶级酒标的红酒瓶和另一个低级酒标瓶中,让54位法国品酒专家在看着酒从这两个瓶中倒出来的情况下品鉴这两杯酒。无一人分辨出是同一款酒,顶级酒标的受到激赏,低级的被批评。2008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神经学家对一群普通人(非红酒爱好者)进行测试,拿出5杯不同的酒ABCDE(其实是AABBC,3款酒而已)。然后每一杯酒编一个故事,说这瓶10块,那瓶1000.让他们边喝边进行脑部核磁共振扫描,结果他们对贵的酒评价都比较高,而且有趣的是 谎称更贵的酒脑部扫描显示的愉悦度也更高。 核磁共振扫描的结果表明,受测者是真的感到愉悦。2001年,Weil让一群普通人对两款Robert Parker评为“很好”和“一般“的同一款不同年份红酒进行AAB三角测试。结果是正确区分两款酒的成功率是41%,略高于随机瞎猜的33%。但是普通人对这两款酒的偏好正好是1:1.Weil拿Latour酒庄同一年份的正牌和副牌(价格差4倍),又进行了次AAB三角测试,区分的成功率是40%,偏好还是1:1. (也就是说,下次请不懂酒的人吃饭拿副牌和正牌出来的喜欢几率差不多,拿副牌更省钱,笑。。。)普通人真的会更喜欢贵价酒吗? 2009年的一个实验中对500名普通人进行6000次盲品的双盲测试,酒的价格从1.65美金到150美金不等,然后让普通人评分。结果表明,价格和普通人的偏好有微弱的联系,而且居然还是Negative。即贵点的酒可能在普通人的评分中略低于便宜的。对于这个结论我一点都不觉得惊讶,反倒觉得合理。一如你让不喝咖啡或茶的人,一上手就喝espresso或者一泡16g的高浓度潮州工夫茶。对大多数人来非但不欣赏,简直就是找虐。结论是:普通人和品酒爱好者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对酒有不同的认知。那么终极问题来了,你个人喜欢葡萄酒吗?如果喜欢,努力变成一个爱好者,你会更懂得欣赏酒,并无障碍地与同好交流。如果不喜欢,不喝,不看就是了,也不要去否定别人的爱好。对于不喝的人,他们怎么喝,怎么评论是否装B都与你无关。 一如三次元不理解二次元,愚蠢的人类猜不透喵星人的世界。以下是常发生在我身边的事:请客人吃冰淇淋,“来试下芥末口味的”“坏人,明明是抹茶,而且味道还蛮好吃的”我一直在犹豫要不要告诉他们那其实是开心果做的。
品酒师还是有用的,就像品尝美食一样,会总结出来一些套路,普罗大众的口感。但是老百姓喝酒根据自己的喜好就可以了,你喜欢这个口味就喜欢好了,酒味有很多种,大部分情况是根据气候和当地的自然情况决定。就像老外怎么也喝不惯中国的白酒,觉得有点臭豆腐的味道在里面,可是中国人就不这样认为。老外喝葡萄酒喜欢单宁略重,但国人就不怎么喜欢,简单说就像你一直记得妈妈做菜的味道,没有特别好的味道你还是喜欢妈妈菜的味道。我推荐一个微信平台卖酒也讲知识的公众号,你可以了解一些知识:zhenjiufang_wuhan
作为一个可以听得出水电,风电,火电和核电的人,我很生气我跟你讲,人绝逼能品的出酒的好坏,品酒师也不是忽悠人的。
我的答案是,多喝不同档次的酒,久了你自己就有答案了。我经常担任国际和国内的葡萄酒与烈酒大赛评委,绝大多数都是盲品。这些比赛一般都会把数百到数千款酒,根据产地、葡萄品种、年份、价格区间等分多个不同批次,但评委常常并不被告知详细资讯。多年来担任评委的心得是,如果一整个批次都觉得差强人意,那么后来揭晓时都会发现它的价位档次是较低的。如果一个批次尝起来觉得都很爽很满足,后来就会发现价格都比较高,而且揭晓时发现很多是得奖常胜军的知名酒庄。专业的评委如何判断一款酒的品质呢?大致有下列几点:1. 味道的集中度:味道鲜明丰富的优于味道寡淡的酒。2. 口感的平衡:天平的两端,一端是果味和甜度,另一端是单宁(涩度)酒精感(灼热感)和酸度。两边如果平衡,酒既不甜腻也不酸涩,尝起来非常令人愉悦。3. 口感的质地:单宁是轻或重,细腻还是粗糙刮舌。这和葡萄采摘时单宁的成熟度以及萃取时的技术有关。4. 复杂度:高等级的酒来自精选的葡萄以及高成本的酿造与陈酿方式,能随时间演变出复杂的风味,这是低端大量生产的酒所无法达到的。后者一般只能新鲜品尝,几年内风味就会大幅衰退。5. 余味的持续力:有的就一入喉,口中的味道就消失了,而有些却能久久萦绕在口中。还有些酒,开了十分钟就没香气,味道流失很快;另一些酒却能几个小时还持续散发香气,而且不断变化,甚至隔天还很好喝。6. 产地的典型性:就像期待普洱茶喝起来要像云南普洱,龙井喝起来要像西湖龙井,一款勃艮第的霞多丽如果喝起来像波尔多的长相思,就算再好喝也必须扣分。品酒就像欣赏艺术、音乐、哲学等,有主观的因素存在,也不可能简单的量化(不然用机器去测就好了)。网上那些企图用所谓科学与统计去证明酒评家“不稳定”、“不可靠”的,其实犯了一个唯物主义的错误。酒评家也是人,身体和情绪的状态不断在变化,所以评分当然是浮动的。然而专业的客观标准如上述六点,却是在专业人士之间具有共识的,因此并非漫无标准的主观。就像为什么需要有影评、艺术评论家、乐评存在,酒评人也是透过大量的实践与比对,来提供购买的参考依据给消费者,毕竟消费者并没有机会(和时间金钱)品尝那么多的酒。这只是个帮忙大众进行挑选与过滤的工作,大家可以选择自己信赖而且口味与审美观与自己相近的酒评家来作为购酒的参考,实在不需要因为自己不懂酒而情绪化的给这行业的工作者贴上“忽悠”的标签(当然,确实存在很多不懂装懂的“砖家”还是要明辨!)
不是→_→学这方面的路过,正在练习品酒中
看到这个问题的从业人员怕是要吐血了。关于葡萄酒的价格与品质间的关系请查看“50元葡萄酒与5000元葡萄酒间的区别”。不同级别的葡萄酒要喝出好坏是非常简单的。所有普通人在对比的情况下都很容易做到。打个比方,像两杯豆浆,一本浓郁的豆浆,味道纯正,另一杯略稀薄,味道带杂味,对比之下是很容易喝出来的。但单给你一杯豆浆让你评好坏则不太容易。葡萄酒也是这样,在对比时喝出价格区间并不难,不让对比的时候喝出质量等级比较难。同一级别的葡萄酒喝出好坏就考验功力了。同是2009年波尔多的列级庄为什么有酒庄得到了100分,为什么另一家就是90分呢?这样的两款酒就难以区分了。判断这样两瓶就需要广大的基础知识了。于此还会融入场合的考虑,需要最佳性价比?还是需要质量绝对胜出?此外个人喜好对酒的评价也有影响。说到品酒师,这就是个扯淡的词。原本就没这个职业,扯淡扯出来的。品酒师靠品酒为生?WTF!品酒是门技能,葡萄酒行业人人都应该掌握的技能。对品酒师的崇拜多半是源自葡萄酒的“神秘”与品酒师对自己的夸夸其词。一瓶普通的酒为了讲点故事品酒师的滔滔不绝就开始了,他们不是那么不可信,生活所迫、工作所迫编就编呗,造就造呗。何其苦逼,悲哉,呜呼。因此葡萄酒的好坏当然可以喝出来,只是相同级别的酒要喝出个高低需要强大的背景知识、考虑场合环境、融入个人色彩等。品酒师是个扯淡的职业,扯得不过分是恰如其分,扯得过分了就是满口跑火车了。
不鳥萬如一:
忽悠人的不是品酒師,是唯物主義。
yilin wang:
肯定能的。白酒,葡萄酒品种繁多,品起来反倒容易让人迷失。建议从白兰地入手。白兰地就三个大牌,人头马,轩尼诗,马爹利。随便找一个牌子,从vsop开始,到xo一路喝上去(xo太贵可以喝小酒版),真的是越喝越有惊喜哦!还有威士忌,也找一个牌子,从12年喝到18年,瞬间就会明白酒真的是越陈越香啊!白酒不太好品。首先每个酒厂下面的酒的品牌杂乱,价格差异大,就五粮液来说,就好几十个牌子,为什么五粮春买两百多,五粮液要卖1000?厂家没有解释。或者某个价位集中了厂家旗下好几个品牌,很难品出差异来。而洋酒的定位就很精准,一个品牌下面一般就三四个级别,年份越久,卖得就贵,消费者喝起来也能很明显的区分出酒的段位。还有国内的酒往往加香精提香,反而掩盖了酒的味道。很多低端酒就是拿食用酒精加香精兑的。这样的酒喝多了,只能造成品酒能力的下降。话说有个朋友,自己收了3000斤高粱,然后在大的酒厂找熟人酿酒,平均价格大概是60元一斤吧,这是我喝过最好喝的白酒,远胜五粮液。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图片、文字、视频等来自于互联网,仅供大家学习与交流。相关内容如涉嫌侵犯您的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请向本站发送有效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反馈邮箱&&&&。
学生服务号
在线咨询,奖学金返现,名师点评,等你来互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葡萄酒品酒师考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