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基金经理招聘每天都要买卖手中的股票吗,是不是和股民一样

著名基金经理与股民分享三大选股法则_为15亿人的闲钱找出路_15亿网
著名基金经理与股民分享三大选股法则
作者:诗美&&日期: 16:55:39&&阅读数:&&网友评论:
 1。用价值投资理念,找到严重低估的股票
  股市震荡让很多股民提心吊胆,寝食不安。石波介绍说,现在很多投资者对他讲,如果这次股票反弹后,他们就会把股票卖掉,以后再也不碰股票了。
  对此,他认为:在讲投资之前,一定要清楚股票市场和储蓄是不一样的。石波认为,面对股市的风险,股民需要提前做好准备。
  他举出实例说:比如对房地产公司,他让研究员把每个行业都用估值表来测算,哪些公司在深圳有土地储备,面积是多少,当时的价格就可以算到股票实际价值。把它全部买下来要花多少钱进行比较,就很容易发现哪些公司是低估的。比如去年三季度的时候,那个时候万科2300万平米土地储备,市场价值是2300亿元,那个时候苏宁环球是1400万平米的土地储备,但是总市值不到20亿元。&你说这个公司有没有投资价值?&他说,&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很轻松比较出来。这个资产在股票市场是低估了还是高估了。&
  他介绍说:根据估值表可以发现在房地产行业里,有很多的公司,实际上在二级市场买他的股票,比你买他一块地要便宜10倍。过去3年很流行去炒煤矿,买5万吨锌矿要5个亿。&我发现有一个公司总市值80个亿,可以买一个1400万储量的锌矿,这个矿实际价值是1400亿,你用80亿可以买1400亿,这就是价值投资。&
  石波认为煤矿也是这样,西山煤电也是被低估了。通过定量分析,看这个公司有多少量,如果这个产品价格往上走的话,就意味着资产价值在增值,增值阶段买他的股票就可以享受资产增值带来的好处。
  他据此认为:做投资第一点首先要会算账,算出这个公司到底值多少钱。然后在股票市场上就很轻松地可以买到一些被严重低估的股票,这就是价值投资。
  2。管理层有问题的股票有风险
  石波认为:有很多公司虽然有很好的资产,它的价值也是被低估的,但是它的管理层有问题。股民也不能投资这些公司,有很大的风险。
  &在基金行业里,我第一个提出要品质投资。就是要对人做出判断。&石波说,他发现很多上市公司都有很好的资产,但买这些企业的股票风险很大。因为,资源其实是可以用钱买到,但是企业的人品是买不到的。
  他表示:过去20年,中国股票市场上涨最多的股票是品质最好的公司,那就是万科。万科过去20年上涨了1000倍!20年前在深圳,会发现万科的房子品质很好,回头率特别高,对消费者的吸引力特别高。万科在上海垃圾场造的房子,上面飞机到处飞,但房子卖得比别人贵。万科管理层的品质使这个企业能够持续稳定增长。
  3。买行业排名第一的股票
  此外,石波认为,股民还要学会科学投资。他说:美国40年上涨得最多的股票是什么?是消费品!其实投资很简单,只要用心思考。要用科学方法克服投资风险,就是用选股模型、竞争力模型、财务数据,看年报。最近有一个股票是中国铁工,马上要上市了,看报表会吓死,它是全世界最大的IPO。可是它的年报里没有利润,销售收入在减少,实际市盈率是300倍。这个股票,300年才能收回投资。但是大家都会盲目投资这个股票。这就是没有看年报,就是在赌博。
  有专业的投资者做这方面筛选,比如ROI水平、利润率水平、存货水平,经过这些数据一筛选就知道哪些股票有投资价值。其实中国大部分股票都没有投资价值。在美国40年持续增长的企业就6个。在中国,过去10年业绩每年都增长的公司有多少个?不超过20个。投资者必须要用一个科学的办法,把它的历史、各个方面的情况、原材料采购、销售方式、管理结构进行综合分析后,才能得出一个结论,投资才有安全的边际。
  石波奉劝股民买在一个行业排名第一的股票,不要买第二名的股票。另外,要买有核心竞争力、没有竞争对手的企业的股票。
选择最具成长价值的股票
加入收藏夹
中国股市的核心问题 金融圈赚得盆满钵满 唯独苦了大众股民
15年理财五大焦点排行
&&&&&&此栏目只允许会员&&&&
15亿基金申购
十五亿基金申购详情
基金查询,产品查询,请点击下面链接:
申购热线:1;
&&&&&&&&& QQ:
联系人:小吴,小美基金经理和股票操盘手是怎么看待散户的? - 知乎<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294,456分享邀请回答1.6K87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34679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做自己的基金经理:给亿万股民的投资忠告
自营订单满49元(含)免运费
不足金额订单收取运费5元起
邀请好友参加吧
版 次:1页 数:字 数:印刷时间:日开 本:大32开纸 张:胶版纸包 装:平装是否套装: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5所属分类:&&
下载免费当当读书APP
下载当当读书APP,免费阅读万本电子书。
本商品暂无详情。
当当价:为商品的销售价,具体的成交价可能因会员使用优惠券、积分等发生变化,最终以订单结算页价格为准。
划线价:划线价格可能是图书封底定价、商品吊牌价、品牌专柜价或由品牌供应商提供的正品零售价(如厂商指导价、建议零售价等)或该商品曾经展示过的销售价等,由于地区、时间的差异化和市场行情波动,商品吊牌价、品牌专柜价等可能会与您购物时展示的不一致,该价格仅供您参考。
折扣:折扣指在划线价(图书定价、商品吊牌价、品牌专柜价、厂商指导价等)某一价格基础上计算出的优惠比例或优惠金额。如有疑问,您可在购买前联系客服咨询。
异常问题:如您发现活动商品销售价或促销信息有异常,请立即联系我们补正,以便您能顺利购物。
当当购物客户端手机端1元秒
当当读书客户端万本电子书免费读熊市众生相:基金经理忙跳槽 股民最怕谈股事-私募排排网simuwang.com
为高薪保荐达人攀高枝
有人说IPO不断发行是压倒A股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说年内200多家IPO登陆A股市场,是券商投行主导的资本戏法,那么保荐代表人则在这一场场资本戏法中扮演着护航员的角色。这群人被称为“金领中的金领”,他们平均年薪几百万,手握着一个公司能否上市的大权,也是券商的摇钱树。
然而,即使在这一市场低谷之时,头顶“中国最富有职业群体”的1860名注册保代,也颇不安分,从平安证券保代“出走门”到中银国际的离职风波,今年这股投行保代的跳槽风波席卷了整个证券业。然而与一山又比一山高的百万薪酬形成对比的,则是A股市场层出不穷的上市丑闻,这群保代中又有多少是名副其实的“在作为”呢?
今年数百位保荐人另谋高就
从中金到渤海,从平安证券保代“出走门”到中银国际的离职风波,今年这股投行保代的跳槽风波席卷了整个证券业。
近来,证券业最热门的消息,无异于平安证券保代的集体逼宫事件。翻阅近来上市公司更换持续督导保荐人的公告,主角除了平安还是平安。从8月26日开始,上市公司关于更换持续督导保荐代表人公告披露,平安证券刘哲、周宇、张浩淼均因“工作变动”进行了工作交接,李建、龚寒汀、陈新军和何书茂也先后离开平安证券投行。另外还有消息称,乔旭升和张辉波也位列跳槽人员名单。江湖传闻,平安证券投行近一个月离职的保荐代表人已超过20名。有消息人士透露,“平安证券在上海的投行人员二三十人全部都要走光,不光是保代,做项目的人员也一样。一部分去第一创业,一部分到华林。”
在平安之后,中银国际似乎也开始了人事地震。9月2日,中国一重公告称,其保荐代表人中银国际周智辉因工作变动更换为余露和杨志伟,同样是由周智辉负责的金隅股份,也在同日公告称其保荐代表人更替为陈兴珠、罗浩。而在此之前,中国一重另外一名保荐人姜济卿在去年底就已离开中银国际,而转投瑞银证券。此外,由中银国际保荐上市的中南传媒,也公告称其保代陈耀已更换。
实际上,在今年的投行业内,投行部门员工和保荐代表人的离职跳槽并不是一桩新鲜事。除这两家投行之外,今年已有多家投行遭遇保荐代表人被挖走的事件,仅披露出来的就有工银国际、华泰联合证券、东北证券等。今年5月,工银国际投行部包括保荐人在内多位资深员工相继请辞转投别家;7月,华泰联合证券投行部门5位保荐人也集体请辞,全部被民生证券挖角。
有媒体披露,截至今年7月底,资本市场一共有68家上市公司发布了更改保荐人公告,也就是说有近70位保代离开了“老东家”。再加上8月以来的这两波跳槽门,保守估计今年另谋高就的投行保代人不下百位。除去部分保荐人涉嫌违法违规被撤销失去保代资格,更多的变更原因是保荐人的离职和工作变动。
都是高薪惹的祸?
对于投行界频发地震,有业内人士坦言,金融业本来就是人才流动非常大的行业,尤其是在需要行业经验、人脉资源和项目信息的投行业,高流动性、高频率挖角见惯不怪,特别是在每年分完上一年度的业绩花红后,各家机构基本都会出现20%比例的人员流动。
而从现有信息来看,吸引保荐人跳槽的还是薪酬问题。有消息人士透露,平安证券集体跳槽的背后原因,正是2010年底承诺的一笔巨额奖金没有兑现所致。“去年胜景山河事件对平安证券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集团层面本来就很不满,一直想进行整顿。加上高层对保代人如此高薪不太满意,于是进行机制改革,一改就触动一批人的利益。”在此之后,迅速又有市场人士曝出,降薪的不仅是平安,中信证券大面积降薪20%~30%,员工叫苦不迭。
保代人哪里不缺?自有大把的券商过来挖人。“基本上,每个保代都会接到猎头的电话,平均一年接到五六个电话是很正常的。”在平安“地震门”背后,华林证券及时抛出了橄榄枝。市场人士表示,制度规定,一个首次公开发行项目必须由两个保荐代表人签字;而在该项目发行结束之前,这两位保代不能再行签字。也就是说,有多少保代就有多少承销项目的通道,而为了招揽更多的承销项目,券商不得不大量吸收保荐人。而在目前市场保荐人数量稀缺的情况下,高薪挖角是市场普遍做法,而这两年投行业务风生水起的平安证券,无疑成为其他同行眼中的香饽饽。
从保荐人规模上来讲,平安证券通过证监会注册的保荐代表人有80多位,仅次于国信证券和中信证券位居行业第三。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IPO重启以来,成功保荐4单及4单以上IPO项目的保代有22个,成为当之无愧的保代“高产户”。而这22个“高产户”中有15个来自平安,占比68%。从保荐经验来看,2010年,平安证券完成了39家IPO以及11家再融资项目的主承销发行,其保荐的IPO、中小板、创业板、股票总承销家数均位列行业第一。“业界都知道,平安每个保荐人几乎都有丰富的项目执行经验,对市场的吸引力很强,其他公司高薪挖角并不稀奇。”
那么,头顶“中国最富有职业群体”的保代,薪酬究竟高到何种地步?据了解,保荐人的收入由基本工资、签字费和项目提成三部分组成,基本工资在100万~200万元,“签字费”一般为四五十万元,提成因公司和项目而异,大体上是承销收入扣除25%的项目费用再和后台五五分成之后再提成约15%。如果按此公式推算,中国重工的两位保荐人姜济卿和周智辉,仅仅凭此一单就可以拿到上千万。而据媒体披露,国内保代薪酬占到投行收入的25%,人均达到200万;业内有41名保代年薪超过500万,并有8位超千万,而8人中半数来自平安。有机构在1800多位保荐人中选出最活跃的100位,据测算,这100位“精英”,去年平均年薪竟高达608万元,其中最低的258万元,最高的则超过2000万元。
薪酬天天向上
造假黑幕频曝
一边是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绝对高薪,一边是更高薪来挖墙脚,而且流动性还极高,投行保荐人似乎已进入了一个“天天向上”的境界。这个数字看起来似乎与普通股民并无关系,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羊毛从来就是出在羊身上,保荐人的薪酬主要来自动辄上亿的承销保荐费用。在“掌勺”保荐人要求越来越高之时,A股这块蛋糕的制作费用是否也会越来越高?
据统计,去年A股市场除债券外的融资规模为2980.31亿元,IPO占其71.5%。而今年不仅规模较去年少了400亿元,IPO的比例也同比减少,IPO仅占59.32%。然而,在项目略减的情况下,投行的收入却不减反增。从今年上半年的承销业务净收入来看,表现最好的是招商证券,以承销业务净收入7.39亿元居上市券商首位,中信证券以5.81亿元、华泰证券以5.79亿元紧随其后。资本市场新丁国海证券表现也颇为不俗,其承销业务净收入1.28亿元,而去年同期仅为6967万元,业绩几乎增长了一倍。
今年前8个月,投行的发行承销收费占总募资金额比例高达5.12%,大大超过了去年同期的3.78%。个别券商的承销费率则更高,如平安证券今年1~8月承销的方正证券、江河幕墙、万和电气、辉隆股份、贝因美、朗姿股份募资规模超过10亿元,平均承销费率为5.8%。其中,首发保荐承销费率突破10%的就有7家公司,有2家都是由华泰证券保荐承销,分别是中电环保和秀强股份,前者的保荐承销费率为13.31%,后者为11.21%。华泰证券也由此成为今年上半年要价最高的投行。
承销费率的上涨,不可避免地提高了上市公司的发行成本,而这些资金压力也就间接地落到了投资者身上。当股民高喊发行价和发行市盈率“请降下来”时,谁说背后就没有这些保代们高薪跳槽的“功劳”?
然而,收入与高付出、高责任相对等,在A股市场不断曝出IPO作假等黑幕之时,投资者不禁要问,保荐人的百万年薪究竟值不值?看完保荐人的工资单,再来看看他们的成绩单:Wind资讯统计显示,今年以来新上市的200多家公司不乏业绩“变脸”者,28家公司上市之初便宣告业绩下降;而如果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之后的净利润同比数据来看,业绩“变脸”公司更多达44家。由此来看,这些高薪保荐人并没有尽到很好的职责。对此不断有业内人士建言,对于当前保荐人高收入下的不作为,监管部门理应及时查实,给予相关保荐人严厉惩罚,而不仅仅只是轻飘飘的黄牌警告。在股市正值低谷、股民割肉惨叫之时,如何改进保荐人的薪酬结构,将其收入与市场责任挂钩,也是监管层值得探讨的问题。
熊市众生相——基金经理篇
为“私”奔基金经理忙跳槽
基金经理离职潮越演越烈,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已经有340只基金换帅,突破去年的362起显然指日可待。基金经理的频频离职,不仅让投资者无所适从,也暴露了许多行业问题。目前,仅有大成基金、海富通基金两家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平均任职时间超过4年,而浦银安盛、申万巴黎、金鹰基金、中海基金、中欧基金、民生加银等六家基金公司,基金经理的平均任职时间均不足1年。
就在昨日,又有两家基金公司的三只基金发生了基金经理变更。
基金经理稀缺出现人才真空
虽然头顶高薪的光环,但是基金经理的日子显然并不像想象的那么轻松,根据巨灵财经的统计,今年以来已经发生了340只基金的掌门人发生了变更,致使基金公司在人才储备上出现真空。德圣基金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江赛春称,根据他们的统计,当前64家基金公司中,仅有大成基金、海富通基金两家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平均任职时间超过4年;而基金经理任职时间在3~4年、2~3年、1~2年的基金公司,分别占18%、46%、23%。浦银安盛、申万巴黎、金鹰基金、中海基金、中欧基金、民生加银等六家基金公司,基金经理的平均任职时间均不足1年。
而从增聘或接任的基金经理情况来看,大多数都是在短时间担任基金助理、投资助理后迅速提升为基金经理,经验方面比较缺乏,有过任职经验的基金经理显得十分稀缺。
某知名网站的统计数据显示:在近一年排名偏股型基金后十名的基金中,任职的基金经理平均从业年限为1.99年,而在偏股型基金前十名的基金中,任职的基金经理的平均从业年限为4.92年,这一数字是排名后十名基金经理的约两倍。目前内地在任的500多位基金经理,担任基金经理的平均岗位年限为2.58年,其中今年新上任的基金经理达到44名。
对此,安信证券基金分析师任瞳表示,在新的基金发行审核机制实施后,由于发行不同类型基金的需要,小的基金公司特别是在非偏股票型基金的人才储备上出现真空。
基金经理多数选择“私”奔
根据记者统计,基金经理离职后,一般有两个去向。
第一组为“私”奔派弃“公募”、奔“私募”。据不完全统计,“私奔派”组别成员最多,占据离职基金经理的40%。不过“私奔”到底好不好,其实也是个“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年某知名私募基金经理因为亏损巨大,被持有人当街暴打。
对于“私”奔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第一是公募基金生存压力过大,一位基金经理告诉记者,他们每个人头上都有2个摄像头,一举一动都是在显微镜下。第二是薪酬问题,目前,公募基金经理的收入由基本工资与奖金两部分组成,至于年终奖,则要全年业绩排名达到前多少名才能拿到,各家基金公司要求不一。“私募基金更追求绝对收益,没有仓位限制,也没有公募基金每天业绩排名的压力,基金经理操作的自主空间更大。”北京一名公募基金经理对记者表示,“管理差不多的钱,干一样的事情,私募可以提取业绩报酬,公募则要看领导和股东的脸色,不少同行心里都多少有些不平衡。”
第二组则属于“回流”派从券商中来,回到券商中去。
今年4月初宣布因“个人原因离职”的原农银汇理基金公司投资总监、王牌基金经理栾杰已经投向国泰君安证券资产管理公司的怀抱,担任投资总监一职。
公开资料显示,在栾杰之前,已有多位公募基金投研人才“投奔”券商,担纲起券商资产管理的核心力量。据了解,为尽快缩小与公募基金之间的巨大差距,券商普遍在投研团队的建设上不吝重金。这也改变了多年以来,券商投研人才频繁“跳槽”至公募基金的惯例。
“其实回归券商还是不错的,毕竟券商的压力比公募基金要小得多,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券商成立了自己的资产管理公司,基金经理回归之后也有用武之地。”一位行内人士表示。
除上述两种之外,有基金经理离开这个岗位之后,并没有留在这个行业,而是越来越远,记者就获悉某基金经理离职之后,开始了畜牧业的行当。
三大原因致基金经理离职
对于基金经理变动的原因,首先是平台,由于基金行业这几年迅速发展,人才的发展跟不上需求,基金经理已经成了香饽饽,特别是一些业绩不错的基金经理,更成为炙手可热的抢手货。为了把这些基金经理招揽至麾下,各大基金公司也是绞尽脑汁,用得最多最有效的办法便是加薪升职。据坊间传闻,排名在前1/10的偏股型基金经理的“转会费”已经高达300万。其次便是另起炉灶,进入阳光私募,“由于阳光私募是绝对收益,根据业绩提成,对于基金经理的激励也很大,所以相对于公募来说更有干劲。”一位从“公转私”的基金经理表示。
德圣基金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江赛春认为业绩因素应该也是基金经理变动的重要原因。部分基金公司不仅实行年度业绩考核,同时还实行时间单位各有不同的短期业绩考核,而业绩考核不能满足公司要求便容易出现基金经理变动。尽管近期管理层指出不应过分关注短期业绩排名,但短时间内尚难松绑。
比如上述的QDII基金经理,对其离职,公司并没有说明。其实该基金可谓生不逢时,刚刚出生便赶上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净值一度下跌70%,近百亿资金化为水。其后的表现也是差强人意,一直在0.8元之下运行。现在欧美的债务危机又波澜四起,该基金再次沦陷,目前的净值在0.54元左右,差不多垫底,基民一片倒戈之声。自然,在这个一切以业绩说话的丛林里,基金经理的日子也不好过,迫于压力下课也不是不无可能。
在昨日记者采访时,一家基金公司的负责人也表示,很多时候,基金换管理人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一般来说,他们考察基金经理的业绩是以年为单位,及格线是前1/2。“如果基金经理连续两年的业绩都在后1/2的话,公司可能就会考虑换人,很多时候基民的情绪也不得不考虑。”
但也有内部人士表示,基金公司近些年由于发展迅速,人才缺口巨大,一些公司虽然搞“末位淘汰”,但大多是象征性的。“对于不合要求的员工,大多都是换岗,一般都会有机会重新上岗。”目前而言,通常是基金经理不胜任,降为研究员,研究员不胜任调去后台等支持部门。但绝大多数人在被“下岗”前都会主动离开,另谋高就。
除了以上两个原因之外,基金经理的身体状况也是近年离职的原因之一。今年年初,银华基金公司网站发布基金经理变更公告称,银华-道琼斯88(简称银华88)基金的基金经理杨长清因个人健康原因与日离任并于1月9日在北京病逝,年仅37岁。而在去年,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网站惊现讣告。讣告称,公司总经理助理、投资总监、阿尔法股票基金基金经理、内需动力基金基金经理孙延群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日8时20分在上海去世,享年41岁。
目前,基金行业薪酬水平处于整体较高水平,无数名校毕业生竞相争夺。但实际上基金行业是典型的高负荷行业,无论是投资还是销售,都承受着管理层传导下来的巨大压力,面临着无休止的排名竞争,需要有极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一些基金公司为其员工提供了心理干预服务,但从业者普遍自视甚高,很少有人主动接受治疗。
从越来越多的基金经理和基金从业人士病逝的教训中,基金行业也在开始反思基金经理的健康状况。
熊市众生相——公司高管篇
为套现公司高管爱辞职
当股民在股价之巅被折磨得心力交瘁之时,持有公司股份的上市公司高管们也变得异常浮躁起来。今年以来两市已有近900人辞去高管职位,相比去年同期大增1.25倍,尤其是二季度以来,几乎每天都有三四位高管在“开溜”。在分析人士看来,高管们的离职并非不看好公司,而是不看好股市,想尽快将纸上富贵兑现,从而投入下一场财富盛宴中。
以时间推断,今年第四季度股市将真正感受到这股离职潮的冲击。如今,A股市场上每一只“黑天鹅”的出现,都会让数以万计的投资者胆战心惊,即将到来的这次冲击又会否是压倒A股的稻草之一?不久就可见分晓。
年内近900高管辞职
上市公司高管离职,本不是新鲜事。甚至为了根治高管的这种病,深交所于去年11月4日发出通知,规定新股上市后6个月内申报离职的高管,从申报离职之日起18个月内不得转让公司股份;从第7个月到第12个月之间离职的,则12个月内不得转让公司股份。
然而,高管限售新规并没有挡住高管辞职套现的坚定步伐。今年以来高管辞职成风,而且很多是组团辞职。现在的ST海龙,就在今年几乎将管理层全部“清洗”了一遍。2010年底,公司副董事长、副总经理、财务总监王利民首先辞去公司一切职务。今年5月8日,公司曾对外表示收到了董事长逄奉建和董事任国威的辞职报告,两人分别以工作原因为由辞去职务;5月12日,担任公司董事会秘书、副总经理、总法律顾问职务的辛青也因个人原因提出辞职请求;6月8日,公司副总经理刘金智、监事王兴华也紧跟着向公司提出辞职申请。在短短3个月时间里,公司董秘、职工监事、副总经理、独立董事、证券事务代表陆续辞职,直至8月6日,监事会主席也递上辞职报告。至此,山东海龙的原高管团队几乎已“全军覆没”。
事实上,在过去的几个月里,还有不少上市公司遭遇人事“地震”,集体辞职的“盛况”时有发生。宝胜股份在6月21日、7月22日两次发布高管辞职公告,包括董事长、总裁、董事、监事在内的8位高管悉数离开。重庆百货的人事地震更大,短短一个月内出现10位高管离职,创年内上市公司高管离职之最。
这股高管辞职潮以暴风骤雨之势席卷股市。今年年初以来,沪深两市有关高管辞职公告近900起,近900人辞去高管职位,而去年同期仅400人不到。尤其是今年4月至今,超过600位上市公司高管辞职,平均每月有逾百位。
中小板、创业板公司是重灾区
从“地域”来看,中小板和创业板公司依然是当下高管离职的重灾区,共有430份辞职公告,比去年同期几近翻番。其中中小板占到了300起左右,成为A股上市公司中“开溜”最积极的板块。
然而,历数今年的这股辞职潮,也出现了一些和此前不同的现象。首先,与去年还遮遮掩掩的辞职不同,部分今年刚上市的公司持股高管,频频出现闪电请辞的迹象。富瑞特装今年6月8日上市,其副总经理陈海涛在6月26日离职,此时离公司上市仅18天,其持有富瑞特装7.8万股;3月29日上市的长海股份,其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徐江峰持有12万股,在5月6日提出离职,此时离公司上市不到一个半月。海能达、亿通科技等高管,均在上市两月即宣布走人。
尤其令人侧目的是,上市公司的第一代创业者们,似乎也对“辛苦”创立的公司不再留恋。在今年出走的高管中,不乏总裁、总经理等关键职位,甚至包括董事长这类“一把手”角色。据统计,在今年二季度以来出现高管离职的340家上市公司中,有50多家都遭遇了董事长或总经理的“离弃”,其中几乎半数都是来自中小板。
其中比较典型的,当属熊猫烟花董事长赵伟平,这位“中国烟花第一人”于7月25日由于“工作原因”辞去所有职务。实际上,赵伟平在资本市场的作为向来颇受诟病,甚至有人称之为“资本市场的惯犯”。从3年来大幅减持股份套利7亿元受到质疑,到闹得沸沸扬扬的高价收购劣质资产,无论是个人作为或是上市公司掌舵上均非议不断。
高管公告辞职
不等于离开了公司
从公告来看,“身体原因”、“个人原因”、“退休”或“工作调动”,几乎概括了所有上市公司高管离职的所有原因。令投资者疑惑的是,为何这些高管在企业干了很多年都身体倍儿棒,但一到企业上市后马上就感到“身心俱疲”?当一家两家高管因身体或其他原因离职时,投资者或许可以接受;但当如此众多的高管都因同样的原因而离职时,似乎并没有一个合适的原因可以解释。
“高管辞职并代表不看好他们从事的行业,而是不看好股市。所谓的辞职公告只是表明他们脱离了法定监管,并不等于他们一定离开了公司。”近日在和业内人士就高管离职现象交流时,广州某上市公司高层说出了这番耐人寻味的话,“我知道一些公司高管,其实辞职后工作并没有变化,仍是下面两家公司的法人代表,只是换了个位子而已。”
而这位业内人士的观点也在一些上市公司身上得到了验证。如朗科科技原董事长邓国顺去年9月辞职后,仍担任公司董事,从中报来看,他持有的1545万股限售股没有发生改变。有媒体曾曝出邓国顺可能要另外创业的消息,但他自己则强调作为公司第一大股东,仍然对上市公司承担“相应的责任”。
某投行人士感叹,现在高管套现已经有了一套利益链条:从公司包装上市到高溢价发行,上市初期爆炒,然后高管辞职陆续套现。即使股价下跌,由于当初原始股成本极低,仍能获得巨大收益。“此后不管是自己再创业也好,入股其它拟上市公司也罢,几年后又是一个循环。”
高管离职潮
负面效应开始显现
既然大多数是以套现为目的,那么高管离职潮对于二级市场的冲击则不言而喻。有一个数字不能忽视,有媒体统计显示,7月辞职的高管中,持有股份者有21人,占核心高管人数的四分之一。
事实上,与上市公司高管离职潮始终相伴的,也的确是高管们的减持套现潮。5月24日,中船股份董事长谭作钧、副董事长任大德,以及董事曹坚和林纳新共4人集体请求辞职,原因均为“工作原因”,但谭作钧在中船集团的总经理职位却未变。若算上于3月29日辞职的副总经理丁仲全,短短两个月内,中船股份就有5名高管提出辞职。非常巧合的是,就在他们集体辞职后不久,中船股份股价便开始因“航母概念”而活跃,两个月时间,由5月底19元左右一举攀升至7月底的33元之高,创下近三年公司复权最高价。与此对应的是,6、7月间,该股成交量明显放大,一些营业部频频出现大单卖出。
此外,如三聚环保两位高管董事张杰、董事兼副总经理丛澜波,在公司登陆创业板上市一年之后递交了辞职报告,而两人在此之前就已经开始不断套现,在职时的公告套现额就已超过2400万元。
事实上,上市公司高管离职潮涌,对二级市场的负面效应已经开始显现。
熊市众生相——股民篇
为面子股民最怕谈股事
“在那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群小股民,他们辛勤又努力,他们选股又割肉,他们不论何时上班下班都在看信息,他们偶尔还要拿跳水冠军。噢~苦B的小股民,噢~可怜的小股民,他们齐心合力开动脑筋躲过了一个庄,最终还是沦陷黑色星期一……”这首改编自蓝精灵的《小股民之歌》近日在各大股吧疯传。中国股市向来就是小散绞肉机,今年的股市更是一个万人坑,不幸的是,站在这个万人坑边缘的多数都是赌徒,自然更难躲避被埋葬的命运。盘点站在“股底”的股民百态很苦也很茫然!
营业部大户室
在天河区一家证券公司上班的李经理的感受中,今年坐在大客户室炒股的人越来越少。而散户交易大厅的变化不太明显,因为很多人的目的已经不在炒股。“你要是上午来,还可以见到几位大爷在交易厅打扑克,零零散散的股民散布在各个角落,聊天、打扑克、翻报纸,虽然实时显示屏上的数字在随时跳动,但是真正关注的人已经很少。”
股市一蹶不振,股民炒股的劲头也提不上去。最近记者走访了各大证券营业部,发现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冷!一证券营业部的客服人员告诉记者,“平常爱逗留在这里的股民,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大客户,还有一类是一些老人家,从八月份以来,整个行情不好,这些以前常露脸的股民突然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不怎么来这里了。”
与此同时,开户的股民也急剧缩减,“这一个月以来,我们这里新开户的数量较往年差不多减了三四成,想要拉到一些大客户就更加困难了。”该证券部的另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这样说道。
不去营业部了,网络成为伤心股民新的发泄地。记者通过网上与网下,采访了数位股民,他们的故事,或许可以代表如今中国股民的心声。
感叹入错市
35岁的姜梁不喜欢别人说他在炒股,一旦问及“炒股”的情况,他就会不厌其烦地纠正,“我不炒股,只是在理财。”虽然已经过了而立之年,但姜梁并不是老股民,他还记得去年6月开户的时候,股市还在2300点左右,惹得身边一些被套的老股民纷纷羡慕不已,“你小子真是精明,我们割肉的时候你砸存钱,现在我们腰斩了你才入市,等着吧,就剩下数钱了。”
入市当初的经历也让姜梁有些小得意,两个月后就挣到了股市第一桶金,“飞亚达是我入手的第一只股票,当时不敢多买,想试试手气,14元买入的,8月份时14.9左右卖出,赚了6%”。虽然在去年那波行情中,这只股票的表现并不算太抢眼,但初战告捷也让姜梁兴奋不已。四个月后又赶上了去年10月8日的大行情,一下子就有了20%的收益,那个时候的姜梁逢人就说,“还没入市呢?看看我这个菜鸟都挣钱了,开练吧。”
但是今年的股市,显然让这只“菜鸟”很迷惘,“年初本来还有5%左右的收益,结果到了五一,反而亏损了10%,当时还不敢和家里‘领导’说。”最近入手的两只股票都让姜梁感受到了“地板价”下“地下室”的荒凉,“当太平洋5月份跌到10块时,我身边的朋友说,这只股票已经跌无可跌了,我跟着入手了300手,谁知道它现在已经跌到了8块钱”,而另一只股票则是中国南车,“8月份之后很多人说这只股已经跌够了,我想铁道部这么大的后盾总不至于再这么跌吧,谁知道它好像已经没底了”。姜梁很苦闷地表示,现在他账户里4只股票全部一片惨绿,“表现最好的跌了20%”。
“现在每天就怕老婆问我股价,实在不好意思说。”姜梁给记者讲起了现在流行的一个小段子:2007年的时候,媒婆介绍小伙子的优点,说某某会炒股,姑娘一听,特别喜欢,觉得小伙子有出息;现在变了,媒婆介绍小伙子,说某某人本分,不炒股,姑娘一听,乐了,多好的男孩儿。姜梁对此很有感叹,“没入市时,不论是朋友聚会、同事聊天甚至坐地铁听陌生人谈话,都离不开股票两个字。现在自己进去了,结果朋友同事吃饭聊天,也不怎么谈论股票,谁起这个话头,不仅自己没面子,也招别人心烦。”
转行小贷公司
一个月前的某天中午,小韩将QQ个性签名改成“解脱”,并短信和QQ每个股友“我不玩了”。她终于把手里的股票全部清仓,上百万资金又重新安稳地躺回账户中,“当钱拿到手中时,心里才算是真正的平静下来”。
会计出身的小韩绝对是股市中的学术派,从最初级的入门教程《股票数据分析》,到《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各种投资书籍都逐一阅读。2005年,在基金上小有收获的她开始“基优则股”,潜心研究股市。在2006年下半年的一波大牛市中,小韩的自信心也随着大盘节节攀升而不断膨胀,“当时只有一个念头,我学成了,于是也没什么心思上班了,大部分时间都挂在股市上”。
然而,8月9日,大盘在优雅地拉出一条阴线后轻描淡写地击穿了2450点,小韩坚守已久的心理防线终于被击穿。作为海普瑞的被套者,小韩曾经以127元/股的价格买入3000股,等到她在不到72元(复权价)连滚带爬逃出海普瑞时,不仅利润全部倒出去还倒贴了16万多。同时,她还将手中的禾盛新材全部割肉甩卖。今年1月,小韩在该股下跌三成以后买入,本以为可以中长期持有,谁知短暂反弹之后,禾盛新材即步入了漫漫跌途,从2月反弹高点至最近的22元左右,股价又打了个6折。“本以为22元能撑住的,如果不割,谁知道还会跌到哪里去?这几个月割肉的损失,相当于把去年以来我在股市中的全部盈利都给抹平了”。
谈及近几年的历程,小韩感慨良多。“现在我也想开了,股市就是个万人坑,赚钱的人始终是极少数,在这儿套着还不如割出去做点其它的,有个朋友的小贷公司经营得不错,我觉得有钱赚,起码比股市好。前几天他还跟我说,年尾分红应该少不了10%,我也知足了。”
冲动抄底中石油
尽管市场跌跌不休,但并非所有股民都一起陷入悲观之中。记者采访时就碰到了“抄底”中石油的股民。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满仓中石油。如若当初没割肉,而今想来愁更愁。在A股艰难寻底的过程中,中国石油重新成为股民心中的一大纠结。从8月中旬开始,中国石油股价在部分交易日开始告别10元;进入9月份,中石油更终日徘徊在10元以下。9月5日,大盘指数暴跌50点,中石油也无力回天,盘中该股创出上市新低9.55元之后,大批散户受到了刺激,那些具有蓝筹情结的、曾经受伤惨痛割肉迄今仍被中石油套牢的散户,开始忍不住手痒抄底。而一则“9.7买到中石油,一生不卖,当传家宝用”的悲情网帖,也被市场广泛关注。
有着8年“股龄”的老股民老蔡认为,只要中石油没有见底,A股的下一轮牛市就无从谈起,“现在中石油再创历史新低,且分析现在种种迹象,我认为可以少量抄底”。老蔡对这笔交易显然很得意,不过他表示,重要的不是赚钱,“而是心情”。“我有个老同学在股价最高点站了三四年岗,自称就是给他吃云南白药,也弥补不了他心灵的创伤。我叫他一起抄底,他不愿意,说是一辈子都不碰这只股票了,我也没买多,主要就是刺激刺激他,以后每次见面都可以好好聊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基金经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