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人聚集在一起能研究出国产的高性能混凝土研究芯片吗

龙芯之痛:国产芯片陷烧钱怪圈
[摘要]与国外芯片相比,龙芯最大的差距是未能建立与产业链对接的生态系统。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文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李庭煊如果不是2015年11月龙芯中科总裁胡伟武一番“要政策”的言论,恐怕很多人还不知道,龙芯居然还活着。在几乎所有人的印象中,这家“中国第一芯”,应该和其他老一代国产芯片企业一样,在2006年的“汉芯”造假风波之后,就销声匿迹了。虽然最近一两年,市场上总会不时冒出一两家国产核心软硬件企业的消息,但多属“中科红旗倒闭”那样的“惨案”。以致现在,但凡搭上“国产”二字的芯片、操作系统,很容易成为网络上一些评论人士的吐槽对象,甚至有的被钉在“骗取国家经费”的耻辱柱上。而胡伟武的一番话让他们惊喜发现,居然还有这么一个绝佳的“靶子”。2015年12月的一个下午,胡伟武坐在《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对面。他说,自己的原话虽然是“政府应在黑暗森林里围个篱笆,把国外芯片挡一挡”,其实完整意思是,当下国产芯片鱼龙混杂,希望国家能界定何为自主可控的芯片,免得鱼目混珠。而一些网络媒体更愿意把它解读为“国产芯片又在要政策”。以如此形象和方式重回公众视线,胡伟武哭笑不得。这种感觉似曾相识。2006年,他被汉芯造假丑闻“株连”时,类似乃至更甚于此的口诛笔伐同样铺天盖地。所不同的是,和10年前相比,如今的龙芯和胡伟武,即便被推上风口浪尖,也仍安于自己的小日子,不想争辩太多。在全球芯片形势风云际会的当下,这种小情调与整个中国国产芯片产业需要发展的紧迫有些格格不入。在一波又一波的大基金、大并购、大发展下,中国国产芯片产业正在塑造一个披荆斩棘、豪胆雄心的形象。这让胡伟武有些许不安。2000年前后,也即龙芯等老一辈国产芯片如雨后春笋般的那个阶段,产业同样不乏豪情壮志。物换星移,从龙芯经历的14年来看,要用速度赶超欧美芯片厂商数十年积累的技术与市场地位,仍非易事。技术还是市场?行业还是消费?借鉴还是自主?快还是慢?大还是强?中国国产芯片产业正走上一个十字路口。中国第一龙芯的开始,有着不同寻常的宏大背景。其诞生的21世纪初,世界进入个人电脑普及期,又恰逢我驻南斯拉夫使馆被炸、南海撞机等系列事件,中美关系进入低谷。来自市场和国家安全的双重需要,让决策层和不少有识之士都意识到,中国必须尽快有自己的芯片,尤其是逻辑芯片(CPU)。在这样的背景下,尽管没有国家立项,中科院计算所依然决定先在内部研发逻辑芯片,龙芯团队应运而生。2001年,33岁的胡伟武自动请缨,出任首席科学家,组建队伍,在时任中科院计算所所长李国杰的领导下,几十名年轻人(半数为胡伟武中科大校友)日夜鏖战,中科院计算机所仅有的1000万元家底,不到一年就被尽数花光。但这一切,在中国第一枚通用CPU的成就面前显然是值得的。日清晨6点,当龙芯1号实机运行的画面出现在电脑屏幕上时,所有人欢呼了起来。中国终于拥有了首枚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高性能处理器芯片。2003年,凭借龙芯1号,龙芯团队成功申请到国家863重点项目,而完成863任务的指标只有两个,CPU主频达到500MHz,space CPU2000(当时国际公认的CPU测试软件)分值在300以上。为了这两个目标,龙芯团队又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最终在一年内设计出龙芯2号,该芯片在space CPU2000上的分数,超过了当时的奔腾2。依靠龙芯2号优异的指标性能,龙芯团队也走上中国技术殿堂的巅峰,各种荣誉接踵而来,先后获得中科院“杰出成就奖”、“重大创新贡献团队”等奖项。胡伟武也迎来了人生迄今最为荣耀的时刻。2003年,他获得“五四青年”奖章。“中央国家机关杰出青年”、“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等荣誉也纷纷到来。当时刚刚在发展的网络媒体,更称他为“民族英雄”。短时间内聚集的巨大光环,把龙芯推上了中国CPU代表的位置,接下来的一切似乎顺理成章,在所有人看来,龙芯应该加速快跑,成为中国的英特尔,尽快实现中国芯替代。可是,没有人意识到,耀眼光环的背后,阴影开始拉长。盛名之下胡伟武自承,现在回头再看,龙芯当初设定的目标,显然犯了“左”的错误。2001年,龙芯的研发开始时,胡伟武和同事们曾确立了技术路线:从高性能通用处理器入手;兼容性设计;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这样的路线在龙芯2号出来前一直都被严格地执行,但不知究竟是什么原因,“稳扎稳打”的路线被搁置一旁。大步快干,追赶上英特尔的技术指标,逐渐成了当时唯一的追求。可是多数人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要成为中国的英特尔,只有技术指标显然不够。英特尔之所以成为当时一家独大的英特尔,除了自身30多年的技术和市场积累,还有一个重要的盟友——。上世纪80年代,在业界推出第一台个人电脑后,将芯片和操作系统订单分别交给了英特尔和微软。从那以后,这个隐形的“Wintel”联盟居然垄断桌面电脑市场长达近30年之久。在这个稳固联盟中,微软提供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每隔一段时间就升级系统,吃掉用户的硬件性能,迫使用户升级硬件,英特尔则适时地升级硬件,提供更强的性能让微软的系统和软件运行更流畅。双方配合默契,为对方在各自的领域实现垄断竭尽所能。龙芯在国内没有这样的盟友。相比成熟强大的微软,当时的中国软件产业刚刚起步,国产操作系统和国产芯片一样,仍在襁褓中艰难成长。不过,随着863计划及核高基项目的推动,中国核心软硬件在当时的确有了巨大的进步。龙芯2号的流片企业,也从最初的境外公司转为上海。这似乎给了龙芯乃至当时国内整个产业界一个错觉:一个由中国芯片所支撑的个人电脑生态,就要浮出水面了。在一片叫好声和大干快上声中,也少有人注意或是愿意说破这个事实,彼时中国核心软硬件产品,其实仍然嫁接在国外产业的粗大树干上。比如,龙芯团队使用的芯片设计软件(EDA),当时还是外国公司的产品;负责流片生产的中芯国际,所采用的关键制造设备,也是从外国引进。盛名之下,还没有开始产业化的龙芯,几乎就注定要偏离市场轨道。内忧外患产业化的难题很快到来。2005年4月,龙芯在人民大会堂举办龙芯2号的首次产品发布会。发布会后,很多电话打到胡伟武的办公室,问什么地方能买到龙芯芯片。对这样一个问题,他无法回答。产业化后的龙芯,都卖到哪里去了?2004年,江苏省当时著名的纺织企业梦兰集团与中科院计算所联合组建“梦兰龙芯产业化基地”。一年后搭载龙芯2号的个人电脑也随之问世,江苏成为了龙芯个人电脑产品的主要销售和使用地区。然而,搭载龙芯的电脑还没进入市场,接连而来的造假风波和专利危机,就将龙芯拉进泥潭。2006年,汉芯造假事件被曝光。作为21世纪之初中国第一科技造假案,汉芯事件使得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中国芯片。同为中国芯的典型代表,龙芯自然也被夹裹其中,“外国核心中国外壳”“龙芯和汉芯是一路货色”“龙芯汉芯凉了中国心”等质疑铺天盖地而来。内忧未解,外患又袭来。同年,美国半导体设计公司MIPS通过媒体就专利等问题给龙芯施压,称龙芯的指令集95%与MIPS相似,属于抄袭。实际上,此时龙芯虽已经开发出自己的EDA研发设计平台,但为了能运行Linux系统,还必须兼容MIPS等指令集,这让龙芯有口难辩。为了摆脱专利枷锁,龙芯采用了曲线救国的方式。2006年,中科院与欧洲最大半导体公司意法半导体签署协议,龙芯从意法半导体间接获得MIPS64位的专利使用权,将芯片微结构授权给意法半导体。本次合作被誉为中国芯片首次出海,但龙芯并未就此解决身份问题。不过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日子同样不好过的MIPS在专利授权上有所让步,龙芯最终取得MIPS32位与MIPS64的永久专利授权,卡在“龙芯”头上的紧箍咒总算拿下。虽然掌握了专利,可在龙芯市场化的前五年里,疲于应付专利纠纷和抄袭风波的龙芯,没能推出一款让人叫好的电子产品,软件生态的推进更是步履维艰。市场泥潭在个人消费市场推广不畅的龙芯,只能先从政企市场寻找生机。2009年3月,梦兰集团董事长钱月宝在参加全国时,提交了两个与龙芯相关的建议,呼吁教育行业的政府采购应该优先采购龙芯产品,政府、军队及安全部门的电脑也应采用龙芯处理器。龙芯也在2009年迎来了政府采购的第一单。4月底,江苏省常熟市政府签约采购1万台龙芯电脑,用于常熟当地的中小学数字学堂建设。同年年底,江苏省再次采购15万台龙芯电脑,为5000所中小学提供教学终端。在政府采购的支撑下,龙芯产能一度达到几十万片,然而相比英特尔与微软的生态联盟,龙芯所依托的MIPS架构+Linux系统,可使用软件少。即便是政府采购市场,后来的推广也不太顺利。一位参与当时江苏中小学15万台采购项目的政府采购负责人介绍,这一项目执行的效果并不出色,主要还是产品性能,当时的龙芯电脑一是反应速度比较慢,打开一个文件要数秒钟;二是和其他系统不兼容,因此无法进一步推广。胡伟武说,打拼几年,龙芯也曾想再次进军个人消费市场。2006年底,他们曾做过统计,当时英特尔芯片的销量是每年1亿多片,每片毛利都在150美元以上;而龙芯的价格可以做到20美元左右,使得整机价格下降近一半。此外,当时中国的电脑普及率并不高,相对于13亿人口,只有大约5000万台个人电脑,而且随着微软XP系统换代,还有大量电脑可能被淘汰。看来龙芯还有巨大的市场可以开发。但想要在个人消费市场上有所斩获,就始终绕不开与软件和整机电脑厂商的合作。而一直以来,龙芯都没能找到真正的合作伙伴。自龙芯电脑生产以来,龙芯一直在跟国内外的软件公司淡合作。但由于用户量过少,开发环境简陋,知名企业愿意把Windows上的软件移植到龙芯电脑Linux系统上的并不多。一家国内知名软件公司的负责人曾对胡伟武直言,他们每年在Windows平台上投入超过10亿美元用于软件研发,而要将软件移植到龙芯等平台上,会得不偿失。此外,在与如联想、华硕等整机厂商的合作中,龙芯也同样遇阻。不支持Windows系统,没有广泛的市场需求,成为龙芯的死穴。整机厂商做龙芯的产品越多,赔得也越多。龙芯不被整机厂商接受,胡伟武说,早在2007年就看到,整机厂商作为整个IT产业的最后一环,很大程度是靠批量采购英特尔这样的垄断公司芯片,获得让利来生存的。尤其是芯片处理器这样决定整机操作系统环境、性能的核心部件,若没庞大用户基础,没有芯片企业的返利,整机厂商自然不愿采用。在没有软件公司和整机厂商的生态体系支撑下,仅靠国家安全、“中国芯片”理念,单打独斗的龙芯,深陷市场化泥淖之中,很难自拔。回到原点两头不靠的局面,迫使龙芯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初衷和定位。胡伟武和中科院计算所的领导意识到,与国外芯片相比,龙芯最大的差距不在于技术指标,而是未能与产业链对接、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生态系统。“芯片只是整机系统的一部分,无论是用于桌面电脑还是高性能计算机,必须与其它软硬件有机结合。”胡伟武说,龙芯必须搭建起一个基于龙芯芯片的生态系统。意识到这点后,龙芯开始从学院派向市场派的转型。2010年,胡伟武带领龙芯核心团队脱离事业编制的中科院,在北京市政府牵头注资后,成立了龙芯中科有限公司。“头三年企业办得糊里糊涂。”胡伟武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坦承,因为长时间研发与市场和服务脱离积弊,龙芯在个人消费市场依旧打不开局面,销量数字也不好看,2013年时,龙芯芯片的产量仅有1万多片。不过,好消息是,龙芯与中下游软硬件企业在行业市场的合作。2011年,龙芯与曙光合作,推出了基于龙芯处理器的“龙腾服务器”,随后锐捷网络、东软集团、浪潮、同方等其他国内的软硬件企业,也开始研发基于龙芯的网络交换机、防火墙、高性能服务器、安全计算机、高性能工控模块等产品解决方案。得益于这些行业市场的进展,龙芯芯片的销量从2013年的1万片,增长到了2014年的35万片。龙芯也逐渐从数年的亏损,转而过上了盈亏平衡的小日子。但从通用芯片转向行业芯片后,龙芯也受到了众多质疑,被批评躲进了“防空洞”。不过在胡伟武看来,龙芯至少丢掉了虚名包袱,“完成了从学院派向市场派的转变,可以在市场的大海中劈波斩浪、扬帆远航了。”毕竟,在市场化大浪中,活下来才是第一位的。欲速不达如今,龙芯更愿意称自己为一家小公司,几百个员工,2015年1亿元左右的销售额,与当前市场上动辄上万员工、数百亿营收的其他企业没法相比。但胡伟武说,“目前龙芯很能赚钱,如果做到5亿销量,利润就能达到一两亿元。利润率比号称销量要达百亿的其他芯片公司好得多,他们的利润总额不见得能比龙芯高。”在当下中国芯片产业新一轮的扩张期,这种小心思显得很不协调。2013年,“棱镜门”事件后,网络和信息安全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芯片、操作系统等核心软硬件的自主可控呼声再次高涨。而随着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下称“大基金”)的成立,中国芯片产业掀起了一场资本介入潮。大基金募集资金超过1380亿元,在其带动下,多个地方政府也设立了地方版的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长电科技并购星科金朋、通富微电收购封测厂、中芯国际增资扩股等10多个项目陆续尘埃落定。以紫光集团为代表,中国芯片和中国资本更是拉开了海外并购的大幕,引发了全球芯片行业的关注和大讨论。龙芯在2014年下半年获得了一笔来私募机构鼎晖的投资。在他看来,虽然凭借资本运作和收购可以促进中国芯片产业发展,收获关注度和产业热度,也可以获得一系列技术和专利,但资本运作并不能完全实现自主可控。让他担心的是,中国芯片产业如今似乎已出现过热的苗头,陷入了烧钱和快跑的怪圈,相当一部分芯片企业不烧钱就会倒闭。这种感觉似曾相识。胡伟武说,“中国芯片产业的问题在于软件、生态缺乏,不在技术和产品。就拿代工企业来说,130纳米做好了就能很赚钱,并且养出90纳米的设备。大家都是上一代养下一代。想要直接投资出一条先进生产线,不管理,不想办法挣钱,企业和产业都不会好。”龙芯用了14年时间,付出了巨大代价,才明白这个道理。现在,欲速则不达的道理与中国速度的诱惑如何取舍,摆在了更多中国芯企业的面前。
正在加载...
推广:微信搜索“BI中文站”公众号,收听来自硅谷最新鲜的科技资讯、最前沿的创业模式、最好玩的圈内故事。
[责任编辑:huppertyang]
您认为这篇文章与"新一网(08008.HK)"相关度高吗?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还能输入140字今夜难以成眠!一个14年国产CPU老工程师对中国芯未来的思考
日 11:24:26
本文编选自“摩尔芯闻”,原内容来自Dribbler,作者为“雪无痕”、“看日出”。文中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观点。美国制裁,中国缺芯 。北大计算机系博士“雪无痕”曾学芯片9年,但被实验室折磨的遍体鳞伤后最终选择离开,成为芯片业“逃兵”;“雪无痕”的同门师兄“看日出”却一直坚持14年,成了行业“老炮”,并坚信中国芯片在特定领域有着巨大机会。师兄弟两人隔空对话,反映了中国芯片研究十多年的过去,也启发着中国芯十多年的未来。“雪无痕”和“看日出”都是北大计算机系博士,都曾在中国顶级实验室之一北京大学微处理器研发中心从事芯片研发,但两人却走上了不同道路:师弟“雪无痕”&学芯片9年,看到了因为实验室缺钱而留不住人才的尴尬境地,最终成了芯片业“逃兵”,从热血青年变成了麻木大叔,去了互联网公司做算法;师兄“看日出”&则从业14年,一路坚持,并坚信随着越来越多掌握应用场景的公司开始插手芯片,“芯片救国靠BAT”不是句玩笑话,在特定领域中国芯片有着巨大机会。师弟的经历是中国芯片业过去十多年的一个缩影,师兄则看到了中国芯片未来十多年面临的历史性机会。师兄弟两人隔空对话,声音虽小但持续激荡在中国不平凡的4月。有人放弃有人坚持,但他们都希望在经历这次中兴事件后,中国芯能够拥有一个更好的发展环境。雪无痕:中国芯片业9年“逃兵”,媒体18年前就在呼唤“中国芯”(一)这两天美国对中兴的禁运一出, 各个群里的忧国忧民的小伙伴们讨论热烈,各抒己见。各种报道更是铺天盖地,大到人民日报,小到各种微信公众号,想装作看不见都难。一向只潜水不灌水的我,也忍不住要上来说两句。先介绍一下我自己:2000年入北大微电子系,2002年进入实验室(北大微处理器研发中心),在实验室完成了本科实习和博士论文,从事芯片开发。博士毕业后进入谷歌中国工作,完全抛弃了芯片事业,基本都在做搜索引擎架构方面的事情。我的个人经历,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中国芯片界的一个缩影,一个中国芯片事业的逃兵,一个从热血青年慢慢衰变的麻木大叔。我在2000年来到北大微电子系,是怀揣着梦想而来的。我不多的行李中,夹着一份精心从报纸上剪下来的一整片报道,题目我至今记忆犹新:“&我们呼唤中国芯&”。那篇文章详细描述了我国的集成电路的技术是如何缺乏,被国外所制,呼吁我国大力发展自己的芯片技术。现在回想起来,改个日期,现在拿出来发表一下,骗个几万微信流量不是什么问题。要知道那还是18年前的时候,就已经有优秀的作者写出如此振聋发聩发人深省之文,几乎影响了我的一生,说是当代鲁迅也不为过。可见&这18年来,我们国家芯片技术受制的本质,似乎改变不大&。(二)我在2002年进入了当时如日中天的北大微处理器研发中心,这一待就是7年。除了有限的打星际谈恋爱跆拳道踢足球时间以外,基本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都在做芯片,剩下百分之十的时间在灌水混毕业。在做芯片的过程中,有在师兄师姐带领下一起流片过,也有带着同级的同学和师弟们(没有师妹)一起流片过。实验室的工程条件在高校里是数一数二的,我们的毕业生工程经验非常丰富,师兄师弟们的能力也都不错,基本上是对口的做芯片的公司(比如AMD,NVIDIA,MTK,IBM,SYNOPSYS,CADENCE等等)&想怎么进就怎么进&,进入不久就广受好评挑上大梁。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一个大牛师弟推荐我去当年正靠山寨机一统江湖风头无两的MTK,在我面试前说了我一堆好话,以至于我当时去面试的时候和两个大佬基本都在闲聊,没聊两分钟的技术,相谈甚欢就过了。然而我最后还是没有去,原因是实诚的我最后走之前问了一声:&我们实验室的博士经常延期,如果不能按时毕业怎么样?&当时两个大佬呼吸对视一眼,面露难色。等我回去之后发信告诉我,因为他们HC很难搞,所以得先保证能招上,因为我不能确定能不能毕业,所以先不发offer。就这样,我pass了MTK。既然说到了博士延期的问题,那必须再回来说下我们的实验室。如前所述,我们的实验室的工程条件高校一流,甚至&早期在全中国也是最强的&,我们实验室的&程老大&,北大计算机系无人不晓,三天两头带各个国家的领导人来参观我们实验室,英国王妃,泰国公主……。但就这样一个实验室,却慢慢的被时代抛弃,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有说程老大不该走自主指令系统的噱头,搞的实验室一大半人都在弄编译器软件,也有说老大不该放一起打天下的大师兄走,凉了人心。但我觉得归根结底一点就是:没钱 。(三)有人看到这儿不干了:你们实验室不是号称拿到上亿的资金吗,这还哭穷,让我们为一个五万块钱的课题都要争的头破血流的人怎么活?这个我想说,首先有没有上亿我不知道,其次,流片一次的费用消耗巨大,为了流片成功买软件和服务的费用也很可观,总之最后发下来到我手里的钱和别的实验室差不多,很多时候往往还更少。我们实验室有着&非常苛刻的考勤&,一天要分上午下午晚上三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按照第一次刷门卡后最后一次刷门卡的时间差来算这个时间段的工作时间,如果你很不幸上午来就刷了一次卡进门,下午刷了一次卡出门,中间出门上厕所都是尾随别人的话,那你今天的工作时间就是0,将被记缺勤1天。如果缺勤个1,2天,一个月几百块的工资就没了。除了考勤,实验室的工作时间也很长,996那是幸福生活,我们基本是8-11-7,每周工作一百个小时。过年回去最多1个星期,暑假是什么都没有听过,十一五一就是集中攻关的大好时机。相比之下,现在简直生活的不要太幸福。我介绍我们工作很忙的原因,本质上还是想说,这是因为我们的钱太少。如果钱多,至少可以多招点人,多发点钱,最重要的是留住人&。(四)留不住人才是这个是我们实验室&最大的痛点&。实验室的中坚力量是硕士生,而硕士生三年,第一年上课,第三年找工作写论文,有效工作时间就一年。认真点的能多个一年半载。要知道芯片行业是一个非常依赖经验的行业,这种流水模式作为学校给业界培养人才是不错,但是想靠这个挑大梁去和别人竞争的话,差距只能越来越大。所以,实验室非常依赖博士生,毕竟博士生在实验室待的时间长,经验丰富。但是,这就会导致很多博士生全力扑在芯片工程上,&完全没有时间做研究&(我们实验室可以说就没有做研究的老师),去看什么paper,研究什么方向,paper怎么写怎么投,都是抓瞎自己研究。统计数据表明,我们实验室从本科开始5年博士按期毕业的屈指可数,读8年最后由于缺论文转成硕士毕业的倒是大有人在。即使侥幸按时毕业,也是遍体鳞伤,心力交瘁。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毕业的博士对实验室有心理阴影&,毕业之后都想早点脱离这个地方,重获新生。有不少毕业的博士,程老大都想留下,并开出与业界差不多的收入,但是比实验室其他老师高一大截的待遇。但是这样的“你这外面拿多少在我这里也拿多少的offer”诚意有限:如果待遇不是公司普遍都高,你将成为众矢之的,压力大,上升空间也小,这点在公司待过的人都明白。归根结底,博士难毕业的根本原因是实验室缺钱,第一没法能提高整体实验室的待遇与业界匹敌,第二由于缺少常驻科研人员,工程压力完全分配在博士身上,导致博士毕业后有心理抗拒,不愿留下。缺钱留不下人,从而差距越来越大,导致技术和经验无法完全传承,这是实验室的一个硬伤。(五)有人会问:你们实验室不是做出芯片来了么,还有能用的整机产品,不是很优秀吗?外表看来是这样,先不说我们电脑的性能问题,就说做这么一个芯片的难度问题,虽然CPU的RTL代码都是自己写的,但是SoC上几个模块用了买来的IP,设计流程中用到了美国各个公司的EDA软件,流片是在台湾进行,片上的PLL锁相环都是黑盒,人家给license才能用。这个流片说自主产权勉强过的去,但要说完全独立自主不依赖国外技术,那就是扯犊子了。况且,即使上述都可以自己搞定,我们能自己设计芯片,是得益于业界开发流程和生态的成熟,属于弯道超车。现在的设计方案是基于标准单元流程的,虽然现在大多数公司早就这么搞了,但是更早Intel都是全定制的。从码农的角度打个比方,人家是从机器语言、汇编语言、C语言一路写过来的,你是直接从Python开始学的;以人家对系统性能的理解,你&写一辈子Python也是体会不到的&。所以,积累是很重要的一笔财富。有人也问,你不要这么钱啊钱的,有点理想不行么?我以前是很有理想的,但是在实验室7年遍体鳞伤后,我的理想慢慢磨灭了。&理想再好,现实骨感有什么用?&怎么也得先保证衣食无忧吧。与此同时,&国内大搞房地产,房价一路路的涨&,而你在这里默默的做基础工作研究芯片技术,拿着微薄的薪水,和家人过着苦日子。即使有一天做出来了,短期也不会有市场竞争力,不会有经济上的回报。这让人怎么能够静的下心来?我有个在无锡的大牛师弟,可以说在当地芯片届也叱咤风云了,经常抱怨留不住人:新人培养起来干两年就嫌累钱少去干别的了。有篇文章流传的很广:“&根本原因是芯片的开发流程长,调试难度大,需要研发人员有耐心,而我们国家培养的教育体制使得人才都没有耐心&”。这个论断前一半是对的,后一半没说到点上。&如果有经济利益驱动,人才都是愿意来的&。现在的很多硅谷IT创业公司,给的薪水比大公司都高,还有大量的期权,所以一大批IT创业公司雨后春笋的冒了出来。IT创业公司能这么搞,为什么芯片不能?无非还是没钱,而没钱的原因是因为投资效应短期几乎零回报,长期风险太大。(六)说了这么多,结论也呼之欲出了:要振兴中国芯,只靠市场,那是完全没有希望的。&必须国家插手,国家调控。国家可以先赞助一部分,给政策倾斜,帮助企业建立最初的市场。形成良性循环后,技术一定都能赶上。&换句话说,不要求在一些科目做到满分世界领先,更要求在所有科目先及格,搞出至少能用的产品。现在我国有个 不同过去20年的 大好时机,就是人们已经意识到,手机已经是人人必须有的东西,不是什么奢侈品,是必需品。购买力也比20年前上涨太多。今天我可以这么说:&即使现在的国产手机贵10倍,速度慢10倍,只要让国人只能用国产手机,销量一定还是非常可观,足以形成市场良性循环,吸引大量人才来研究。&所以只要能做出个差不多能用的手机芯片,中国芯就一定会越来越好。也有人质疑我,说某些文章说了,芯片里的PLL,ADC,DAC模块都是外国的,很多器件利润率99%,就是因为我们研究不出来。这个我就呵呵了。&经济利益是引导投资和开发的根本性因素&,很多人只看到了利润率很高,但是没人去注意绝对利润是多少。举个例子:一个器件每年销售十亿美元,成本一千万,利润99%。但是可能研发成本需要一百亿,需要开发五年。这种情况你是投资者你会去投吗?五年之后你研究出来人家或许也进步了,就算人家没进步,你瓜分个一半的市场,等回本还要20年,风险太大。要知道我们国家一穷二白的时候举国体制能研究出原子弹,现在连朝鲜p大点地方也能造核弹,只要政府扶持,没有什么技术不能突破的,只是其他损失会比较大,GDP难看点而已。但是具体政府怎么扶持,怎么保证钱能用到刀刃上、防止学术界工业界腐败;怎么调整好开放的口子,适当允许外国手机竞争,不闭关锁国,给企业市场的时候也给企业压力,这个就超出本人的智慧了。看日出: 坚守中国芯片业十四年, 中国芯纵有挫折,但从不停顿“雪无痕”因为中兴的新闻思绪万千,夜里10点写就上文并贴在了朋友圈里,并且写道:今天老板催我写个文档,我说你先等等,让我先思考下国家大事,然后就写了此文。原来想写篇济世文,结果写成了吐槽文。吐完之后已经无力济世,全然是人生经历的一个缩影。“雪无痕”的师兄“看日出”读后无法入睡,熬夜写长文回应,如下:我们实验室的大牛师弟发了一篇雄文 ,引起了同学们纷纷转载,他在北大学了9年芯片,最后去了Google,令人不胜唏嘘。在此,我要对这位师弟提出批评:像你我这样,作为独生子女、两个孩子的父亲、北大土著博,再对十几年前读书时的荣辱和委屈念念不忘,是不合适的。往事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为了后代能生活在更好的中国,我们必须打起精神来做些事情。(一)过去国产芯片为啥做不起来?因为没钱,投入不足。可能是因为龙芯的胡伟武老师的相对高调,大家觉得国家给了多少钱似的。其实他和现在的创业公司一样,融资没融到很多,但是拼命做PR。这么说吧,多年来龙芯和众志拿到手的国家资金,&还不如北大历史系90后少年去年搞爱西欧发空气币骗来的钱多。这么一点点的投入,换来的是什么呢?如果现在台海有事,如果Intel通过后门让大陆所有x86芯片都变砖了,而TSMC也不再供给一片wafer给大陆,那么,解放军靠着龙芯和众志的CPU,依然能运转。想到这里,纵有再多委屈,也是值得。所以啊,&网购网游抖音茅台房地产这些,还真的得先于芯片爆发,因为它们可以攒家底。&科技树从来都是从低往高了爬的,只要别在低枝上习惯了赚容易钱,忘记星辰大海就行。(二)未来怎么做?作为一个搞过14年国产CPU的老菜鸟,我觉得不外乎&两个路径&:一、对于正在发生10倍数变革的领域,抓住机遇弯道超车。&“10倍数变革”是格罗夫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一个领域的技术、商业发展到一个临界点,导致竞争格局发生剧烈变动。没有变革,就没有弯道超车、干翻巨头的机会。互联网领域在过去二十年里发生了多次10倍速变革,一直在城头变幻大王旗。这也是为啥我国的互联网行业比集成电路发展得好的原因之一。半导体领域在过去二十多年没有发生过一次10倍数变革。&移动计算的兴起算是半次吧&,直接导致了ARM的火爆。但ARM早在90年代就已经随着Nokia的功能机兴起,它一直是移动领域的王,只不过后来iOS和Android让它广为人知了而已。&矿机的兴起也算是半次&,中国公司在其中抓住了机遇,几乎垄断了这个领域。在高性能计算领域,CPU、GPU、FPGA这些类别的芯片,看起来马上要发生一次10倍数变革了:1、摩尔定律结束,特定领域的加速严重依赖于相对专用的芯片,例如AI领域,可参考笔者的另一篇文章《 CPU和GPU双低效,摩尔定律之后一万倍 》。2、纯数字电路的设计门槛不断降低,因为先进的EDA工具、IP复用,以及众多设计服务公司3、对应用场景的理解,超过集成电路设计能力,成为了芯片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一个非常明显的迹象是,&越来越多掌握应用场景的公司,开始插手芯片&,不单单是著名的互联网大厂,做安防的公司,甚至做算法的公司,都在布局自己的芯片。未来的竞争格局中,芯片公司相对于理解应用的方案公司会越来越弱势。NVidia自己动手做自动驾驶,估计也是因为看到这个趋势,希望转型成AI方案商。这个大背景下,“ 芯片救国靠BAT ”真的不是一句玩笑话。二、在只能硬碰硬的领域,给更多人在半导体领域“赌国运”的机会。&2003年,风口浪尖上的 北大众志 有希望直接被人包装一下在香港上市融一大笔钱,如果当时程老大走出这一步,那么,他拿着这笔钱做成了,就是Elon Musk,做不成,就是贾跃亭。程老大和李国庆同为60年代生人,也&同样的保守,不敢赌&,他没有走出这一步。在集成电路代工、存储器(DRAM、NAND)、模拟电路(RF、ADC)这些领域,&依然看不到任何10倍数变革的迹象。&只能和美国人、韩国人硬碰硬死磕。靠纯粹的市场,这些领域不会给后来者任何机会的。就像化学反应的势垒太高一样:即使翻越过势垒就会有很大的能量释放,但你就是翻不过势垒。很多人认为只能依靠国家投资来翻越了。但也不见得。所谓融资就是用来翻越势垒的。滴滴靠投资人的钱逼死了所有竞争对手,乐视当时差一点就拿股民的钱逼死小米了。窝里横而已,有本事把股民的钱全圈起来逼死三星去。(三)本人并非金融专家,只是希望能有好的顶层设计,让普通民众和众多机构投资者能在这样的死磕领域赌一把国运。国家的钱,说实在就那么几个专家盯着,大把大把地撒出去真是不太让人放心。投资者多了,盯着的眼睛多了,才能保证投入的钱真的用在了该用的地方。最后,不管大势好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始终都是重要的。当年,师弟和我,在实验室能提供的积累和帮助近乎为零的情况下,分别攒了一篇ICCAD和一篇DAC,一直引以为豪。相比过去,&现在已经是十几年来最好机遇期了&。如今还坚持在集成电路领域的当年的热血青年,大多还不满四十,大家不要挫了锐气。中国芯纵有挫折,从不停顿。
(更多最新最全港股资讯,)
下载智通财经App
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智通财经及授权的第三方信息提供者竭力确保数据准确可靠,但不保证数据绝对正确。
友情链接:
深圳智通财经信息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粤ICP备号-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写出高性能的sql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