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中国现在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原因是什么?好比美国人说的美国梦的破碎跟这个几乎一样也是中国贫富差距大的原因

黑人的美国梦为何破碎?|美国人|美国_凤凰资讯
黑人的美国梦为何破碎?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很多黑人孩子未来的梦想是做球星和歌星,他们的偶像是乔丹和迈克尔·杰克逊。然而,对于大多数黑人孩子而言,“美国梦”正离他们越来越远——他们出生于贫困社区,同学可能带枪上学或者吸毒,缺乏良好的受教育环境,有些人从小就产生厌学情绪,自暴自弃。
原标题:黑人的美国梦为何破碎?◆ 李大玖对于类似弗格森事件发生的原因,很多美国人都在讨论,有人认为美国的执法和司法程序中都存在种族歧视现象。毋庸置疑,种族歧视是引发事态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实,还有一个关键诱因,那就是美国黑人对改变自身地位的前景感到绝望。据统计,2011年,每15名黑人儿童中就有一个家长在坐牢,而白人的数字是111比1。警察执法时很容易陷入“以貌取人”的陷阱。很多黑人孩子未来的梦想是做球星和歌星,他们的偶像是乔丹和迈克尔·杰克逊。然而,对于大多数黑人孩子而言,“美国梦”正离他们越来越远——他们出生于贫困社区,同学可能带枪上学或者吸毒,缺乏良好的受教育环境,有些人从小就产生厌学情绪,自暴自弃。美国的精英体制是束缚贫困人口改变社会地位的一道锁链。一些精英教育机构正逐渐变成精英家族的世袭领地,美国建国精英们崇尚的“有教无类”理想正逐渐褪色。 美国社会已逐渐丧失了上升时期的活力,社会逐渐形成了各种固定的板块,贫富悬殊造成的社会不平等越来越严重,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越来越少,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改变社会地位的努力也越来越难。“美国梦”所崇尚的白手起家的英雄渐渐成为往日的故事。美国政府靠社会福利制度缩小贫富差距。殊不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靠社会福利解决温饱问题并不能解决社会底层的人群特别是黑人内心深处的无助和绝望,只有进行社会改革,才能让他们的心中重新燃起“希望之火”。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15:44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04/13 09:21
04/13 10:23
04/13 08:14
04/13 08:48
04/13 08:48
04/13 08:14
04/13 10:30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22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9:21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157009
播放数:98462
播放数:112001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发现信息价值
美国梦:是否也成了泡沫?
20:40 转贴发表在
美国梦:是否也成了泡沫?美国梦:是否也成了泡沫?很多华人来美国,就是要圆所谓的“美国梦”。美国梦包含几个要素:国家提供人人都能成功的机会;成功取决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不是家世和背景;人人都拥有平等的权利;人人都有信仰的自由。还有一个期望,那就是,总的说来下一代会过得比上一代强。6月20日是美国传统的父亲节,可是,美国的父亲们却很担心所谓“美国梦泡沫”,不少人对美国梦能否实现表示怀疑。什么是美国梦?所谓的美国梦(American Dream),是一种相信只要在美国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致更好生活的理想。许多欧洲移民都是抱持著美国梦的理想来到美国的。与其他大多数国家不同的是,在美国拥有的经济自由相当多,政府扮演的角色相当有限,这使得美国的社会流动性极大,任何人都有可能透过自己的努力迈向巅峰。、300年前,当英格兰移民乘坐着五月花号横穿大西洋来到马里兰,寻找一块清教徒能居住的“净土”时,“美国梦”已开始悄然萌芽——美国给了全世界每一个人均等的机会,只要努力奋斗,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南北战争前后,美国开始了工业化。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奋斗起家的工商业巨子。比如依靠个人发明而创立通用电气公司的爱迪生,采石油的洛克菲勒,搞银行的摩根,发明汽车生产线的福特。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起家寒微,但通过勤奋终于创立了自己庞大的事业,成为传奇人物。到了21世纪的信息时代,微软的比尔•盖茨、雅虎的杨致远以及GOOGLE的三个创立者变成了“美国梦”的新偶像。他们凭借自己的智慧,年纪轻轻就积累了数百亿美元的庞大资产。他们活生生的故事似乎表明,只要有智慧,有天才,在美国就可以成功。“美国梦”背后的真正动力就是对财富的渴求和追逐。然而,“恰恰是对财富的过度追逐,使‘美国梦’也在变味,逐步丧失了对世界各地人们的吸引力。” 如果说早期的美国人还提倡“诚实和勤奋”来致富,今天则是越来越热衷于寻求“快速致富”。比如,现在美国人最推崇的致富方式是:与大企业打赔偿官司、去拉斯维加斯赌博或买彩票、以及参加有奖电视竞赛节目。高失业率已动摇了父亲们的信心。对于很多美国家庭来说,经济衰退带给他们的困扰不仅仅是财政方面的,而更多的是精神和情绪上的。尽管很多经济指数都显示美国经济正在走向复苏,但美国的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今年5月份达到了9.7%。对于很多美国家庭而言,失业带给他们的不仅是生活拮据,更多的是由此而产生的精神压力和焦虑。失业的父母在寻找工作的时候承受巨大的精神和心理压力。特别是现在这么高的失业率,就业的机会这么少,压力就更大了。所以这种压力在家庭内部产生了,孩子们可以感受到这种压力。他们感受到他们父母之间的紧张气氛。因为美国的传统价值观一般认为,父亲是一个家庭的支柱,男人通常会认为自己对家庭负有更多责任。因此父亲在失业后往往会承受比母亲失业更大的压力。与母亲相比,父亲一般不太容易从一个Bread Winner (挣面包的人)的角色中转换到一个Care Giver(照顾者)的角色。这么做会对他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面对着生活困难,很多美国的父亲们开始提问:我们所知道的美国梦今天还是否存在?斯塔克自杀事件的解读: 美国的软件工程师约瑟夫•斯塔克,一个普通的技术工薪族,在回顾他的一生和他所生活的美国社会时写道:"我可以非常确定地说,在我一生中,从未有过一个政客就与我这样的人有关的事投过一张票或者想到过我的利益。就此而言,他们对我或我不得不说的任何东西没有一星半点的兴趣。" 今年日,斯塔克抛下妻女和一纸遗书,驾飞机撞击了位于德州奥斯汀市的美国联邦政府国内税务署大楼。浓烟烈火中燃烧的税务署大楼随即唤醒了美国人对烈火中坍塌的世贸大楼的记忆。如同坍塌的世贸大楼一样,斯塔克选择撞击的目标具有象征性。事后,从美国联邦政府到主流媒体,从专家学者到底层百姓,围绕着"斯塔克"、"斯塔克事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驳难、攻击,展现了公开的分歧、敌意、对立和分裂。它在两个不同的社会层面展开:美国民主党、共和党两大政党及其党派选民之间的分歧、纷争、对垒;美国资产阶级政府以及包括主流媒体在内的资产阶级主流社会同借助网络广泛传达的美国基层社会民意的分裂、对立。当代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共同垄断了美国社会的政治舞台。民主党和共和党都鼓吹资本主义。共和党鼓吹自由放任的自由市场经济,主张有限政府;鼓吹财政保守主义,主张削减社会公共服务,主张政府退出工业、金融行业;反对累进税制。它拥有从大金融财团、大企业到小业主在内的资产阶级的支持,眼下正在猛烈抨击民主党的奥巴马政府介入社会医疗保险改革、增大公共开支等政策。民主党鼓吹社会自由主义,主张由政府介入调节的自由企业制度,认为政府应在调节贫穷和社会不公方面扮演角色以利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奥巴马政府打着"改革"的旗号、打着为低收入阶层提供医疗保险的旗号上台。它试图推行的"改革"实质上不过是将穷人们集体捆绑起来端上大保险公司、大医药公司的餐桌;但资产阶级更喜欢分食"自由""独立"的个体,保守的共和党一派认为此事应属于大保险公司、大医药公司同保民或患者之间的"自由" 博弈,涉及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斯塔克事件适逢其会,同美国因金融危机爆发进入经济衰退之后社会上广泛蔓延的反税的"茶党"运动汇合,立刻被导入了美国国内的政党斗争、社会斗争。自由主义的民主党阵营立刻将斯塔克同保守主义的反税的"茶党"运动挂起钩来,指出斯塔克攻击美国税法,仇恨大政府,纷纷谴责斯塔克是"右翼"保守主义抗税份子保守主义的共和党一派则将斯塔克推给民主党阵营,谴责斯塔克是"左翼"恐怖份子,指出斯塔克仇恨大企业、大保险公司,仇恨华尔街,仇恨共和党的布什政府,反天主教会等等。奥斯汀电台主持人琼斯甚至声言这次撞机是"(民主党)政府策划来‘妖魔化茶党运动''的"。当美国自由主义的资产阶级"左翼"和保守主义的资产阶级"右翼"极力撇清同斯塔克的干系,纷纷将斯塔克"驱逐"到对方营垒去的时候,美国基层社会的普通民众却激情地欢呼他们的"英雄",骄傲地将"斯塔克"高举为本阶级的战斗旗帜。斯塔克,显而易见,属于美国资本主义社会政治体制外被漠视的阶级,属于美国的劳工阶级,属于美国的穷人。"他激起的不是恐惧却是反叛。"
有启发就赞赏一下
文章很赞,分享给好友
文章很赞,分享给好友
加载下一页跟帖
大家都在看
少就是多的其他帖文
更多好看内容
不过瘾?!打开凯迪看更多精彩内容  [摘 要]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弗朗西斯?斯各脱?菲茨杰拉尔德的代表作。影片以盖茨比一生的经历展开,反映了美国"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破碎
  [摘 要]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弗朗西斯?斯各脱?菲茨杰拉尔德的代表作。影片以盖茨比一生的经历展开,反映了美国战后的社会危机和道德败坏现状,揭示了中年人在“爵士时代”的道德沉沦和“美国梦”的彻底破产。影片使读者深入了解到美国现代经验的本质以及战后一代对金钱、婚姻和道德的基本态度,从而深刻揭示了美国复杂的现代经验和尖锐的社会矛盾。不得不说,盖茨比是“美国梦”的牺牲品,是那个年代的牺牲品。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7/view-6108820.htm  [关键词] 菲茨杰拉尔德;《了不起的盖茨比》;盖茨比;“美国梦”   弗朗西斯?斯各脱?菲茨杰拉尔德是美国著名作家,在美国文坛上占据不容动摇的地位。他出生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曾经入普林斯顿大学接受教育。菲茨杰拉尔德曾经当过足球运动员,参加过军队,但并未得到出国上战场的机会,于是青年时代便有悲观失望的思想。由于抒写自己的切身经验,成了“爵士时代"的代表作家。作品有《了不起的盖茨比》(1925)、《乐园的这一边》(1925)、《夜色温柔》(1934)等。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菲茨杰拉尔德的代表作。这部影片反映了美国战后的社会危机和道德败坏现状,揭示了中年人在“爵士时代”的道德沉沦和“美国梦”的彻底破产。影片使读者深入了解到美国现代经验的本质以及战后一代对金钱、婚姻和道德的基本态度,从而深刻揭示了美国复杂的现代经验和尖锐的社会矛盾。《了不起的盖茨比》以盖茨比一生的经历展开,成功表现了他是如何被“美国梦”慢慢摧毁的,从而在主题上体现了现代性。不得不说,盖茨比是“美国梦”的牺牲品,也是那个年代的牺牲品。   一、《了不起的盖茨比》概述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是思想却很深刻。影片男主人公盖茨比是美国中西部的一个普通孩子,家境贫困,似乎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但是他偏偏爱上了一位“大家闺秀”黛西。这个美丽的姑娘天真无邪,美丽可爱,有着漂亮的金黄色头发。大战突然爆发了,盖茨比上了战场。当他戴着军功勋章回来时,发现黛西已嫁给了富家子弟汤姆。他伤心欲绝,不知所措,但是经过生活的磨炼,盖茨比意识到只有变得有钱,才能重新得到黛西的心;只有给黛西提供富裕的生活,黛西才会死心塌地地跟着他。这个信念一直在他的心中徘徊不去。于是盖茨比怀着对黛西的爱情与梦想,开始以惊人的毅力去坚强奋斗,付出了常人不敢想的努力。他想尽办法挣钱。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凭着私酒生意和天时地利人和的机遇,盖茨比发财了,他立马在黛西住所的对面买下了一栋豪华的别墅,开始夜夜笙歌,举办大型宴会,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吸引黛西前来参加。后来,他请人帮忙牵线,终于与黛西见了面,时隔五年,他发现黛西还是那么美丽,那么纯真,于是向她表达了自己至死不渝的爱情。   虽然很为盖茨比的痴情所感动,但是黛西已经不是旧日的黛西,更让她动心的是盖茨比数之不尽的财富,只是着迷于盖茨比的金钱。而且她没有勇气离开丈夫、离开家。在汤姆发现黛西与盖茨比的私情之后,黛西与他大吵了一架。并在驾车回家途中无意中撞死了汤姆的情妇威尔逊太太。盖茨比为了保护黛西,决定替她顶罪。但是,汤姆的嫉妒心很强,他憎恨盖茨比取得的成就,于是唆使威尔逊太太的丈夫枪杀了盖茨比。可悲的是,黛西并没有出现在盖茨比的葬礼上,甚至连那些出席过盖茨比宴会的贵族一个也没有出现。盖茨比就这样凄惨地完结了他的一生。   学术界对《了不起的盖茨比》赋予了至高的评价,称它是“美国最优秀的12部影片之一”,菲茨杰拉德也因此肯定了他在文坛上的知名度和认可度。这部影片强烈谴责了以汤姆、黛西为代表的美国特权阶级为所欲为、自私自利、虚伪狡诈的作风,作者用同情的笔触描写了盖茨比的悲剧,并对导致他悲剧的原因进行了总结,即他对生活和爱情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将他推向了死亡之路。再加上他对资产阶级上层人物缺乏深刻认识,更是促使他到死也没能醒悟。毋庸置疑,这部影片很好地展现盖茨比“美国梦”破灭的过程。   二、“美国梦”的牺牲品   不少人认为《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作者菲茨杰拉德的自传体影片。确实,菲茨杰拉德的作品体现了美国年轻一代的“美国梦”的幻灭。所谓“美国梦”,实质上是对金钱的追求和渴望。很长时间里,人们都相信在美国的土地上,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只要通过个人的努力奋斗,每个人都有机会从穷小子变为百万富翁。菲茨杰拉德的影片如实展现了人们的这种心理,他是一个非常投入生活的作家,似乎参与了那个时代美国社会的赚钱、娱乐、冒险、时尚、破产等一系列事件,社会的思潮与动荡在他的婚姻和创作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的思想意识与创作风格受到当时最时尚的生活方式和潮流的影响,他既是爵士乐时代的歌手,也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   菲茨杰拉德出生于一个追求虚荣的小商人家庭。他的父亲一度有些钱,过着豪华的生活,但当经商失败后,仍然摆出一副阔绰的绅士派头,这对菲茨杰拉德的性格形成很大影响,他十分自豪地模仿着父亲,而对比较简朴的母亲有些瞧不起。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崇尚阔气的上层社会人物的心理也一天天膨胀着,他对家乡所在西部的死气沉沉很不满,而一心向往着美国东部的时尚生活。在亲戚的资助下他得以进入贵族学校念书,但他是个“富家子弟学校里的穷孩子”。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后,他如痴如醉地爱上了文学,他幻想着成为一名声名显赫的作家,与美貌的金发女郎出入于灯红酒绿的社交场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炮火打碎了他的幻想,他感受到人生价值的失落与精神的迷茫,但仍然执著于文学创作。在大战时期的训练营里,他写下了处女作《人间天堂》,奠定了作为“爵士时代”的桂冠诗人的地位。但是,菲茨杰拉德的创作只维持了十几年,44岁就离开了人间。   所谓“美国梦”就是美国理想,它告诉人们,在自由平等的美国社会,机会均等,只要人人努力,人人都会成为“了不起”的上层人士,每个人都能够成功。盖茨比就是一个爱做这样的梦的人。但是他的“美国梦”比那些对于金钱、地位的追求显得更为浪漫和诗意,那就是对于上层社会的“纯洁爱情”的追求。盖茨比来自社会底层,家境贫寒,他迷恋着黛西,却又没钱娶她,于是他拼命地奔波、奋斗,一心想跨入让他梦牵魂萦的上流社会。他依靠自己的努力,真的实现了自己的“美梦”,他的虚荣心和成就感得到了满足。“美国梦”的实现,使他成为他那个世界的主宰;在他奢靡的宴会上,达官显贵,绅士淑女们像蚊蝇一样围着他嗡嗡叫。曾经因迷恋金钱弃他而去的黛西也泪流满面地投入他的怀抱……可盖茨比却有不真实之感,他似乎怀疑目前的幸福,五年的煎熬与等待,五年的挣扎与奋斗,让他重新赢得了黛西的感情,可他却有片刻犹豫,他有些怀疑这一切的性质。透过盖茨比那法国城堡般的别墅、华丽的衣着、狂欢豪饮的人群以及他为黛西重归而焕发的青春,我们看到的是上流社会的极度空虚、百无聊赖、虚伪奢靡;我们似乎也听到了盖茨比内心孤独、无助、空虚寂寞的哀叹,在华丽而隆重的排场下,是小号吹出的一个大大的“美国梦”;如雾如风的梦幻像飘散的树叶,撒落一地,无从拾掇。果不其然,盖茨比最终“为了一个梦太久而付出很高的代价”,以生命作为了梦的祭品。
  盖茨比死了,但是具有讽刺意义的是盖茨比所憧憬的“美国梦”的化身――黛西根本不是他想象的那么纯洁高尚,甚至可以说,她只是个有着美丽躯壳的庸俗势利的女子。在盖茨比的心中,与黛西的初恋如同人间仙境,她象征着一切美好的梦想。可是,他越是给这个虚构的理想添彩加墨,越是远离现实。黛西的话里都浸润着铜臭味,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既无理想,又没情操,她爱盖茨比,更爱汤姆的百万家财。她和盖茨比再次恋爱,只不过是自己空虚的婚姻生活中的一点刺激的逢场作戏而已,这种爱一旦触及她的自身利益,她就巧妙地避开。她不但贪图安逸,还极度自私寡情,她与他的那个妄自尊大、苛刻无情的丈夫汤姆并无本质区别。盖茨比为得到她的爱费尽心机,甚至随时都准备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这不仅表现出盖茨比对梦幻的痴迷和真诚;同时,也揭示出黛西的轻浮及虚假,当我们看到她把头埋在盖茨比那堆华丽的衬衫中恸哭流涕时,我们不能不为她的功利与虚荣而作呕,她的这种令人讨厌的行径在作品的结尾毫无掩饰地显露出来。盖茨比为她而死,而她作为交通事故的真正肇事者,竟然只顾自己能逍遥法外不受损害而一走了之,甚至于没有引起良心上的愧疚和自责。更甭指望她会为爱她的盖茨比之死而心痛了。盖茨比把整个生命奉献给这样一个没有心肝的女人,是他的致命悲剧。同时,盖茨比过于看重金钱的能量,以为只要有了钱就能够恢复他过去失去的一切,就能够重新获得黛西的芳心,这也是他的梦幻必然破灭的重要原因。他退伍后一门心思弄钱,走私发了财,开始模仿富人的排场,过起挥金如土的生活。但他对富人的内心并不真正地了解,对于他所爱的女人也根本看不清楚。他的“美国梦”早已成为泡影,他至死也没有醒悟过来。   三、结 语   毋庸置疑,盖茨比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美国梦”破灭的见证者和牺牲品。盖茨比对“美国梦”的价值深信不疑,但金钱不是他的目的,深爱着的黛西才是他心目中的天堂,金钱充其量只是登上天堂的一部天梯而已。这使得他的梦想比起旁人是如此的单纯和浪漫,他的执著和牺牲精神也完全配得上“了不起”的评价。但是他错就错在他所追求的黛西已经不是旧日的黛西,这个虚伪的女人自私自利,毫无人性可言,这是导致盖茨比悲剧的根本原因,也更让人嘘唏不已。   [参考文献]   [1] 杨春会.菲茨杰拉德的象征主义手法[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   [2] 张静,马丽菲,冯英巧.《了不起的盖茨比》对《圣经》原型的化用[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04).   [3] 晋艳,杨洋,樊华.浅论象征主义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运用[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04).   [4] 卢?,杨?,郭徽.谈《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隐喻手法[J].作家,2008(08).   [5] 朱艳阳.《了不起的盖茨比》与美国消费文化[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03).   [作者简介] 王盛(1980― ),女,湖北黄石人,硕士,湖北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商务英语及应用翻译。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贫富差距拉大令“美国梦”褪色
15:29 来源: 作者:刘莉
核心提示: 贫富差距的扩大损害了人们对“美国梦”的信心。伯克利大学的经济学家表示,去年,占美国人口10%的最有钱人的收入是美国全民收入中的一多半。
今年以来,美国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要求&增加工资&、&提高医保待遇&、&帮助人民脱离困境&等口号不绝于耳。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刘莉 发自纽约
&美国人说,&美国梦&因收入差距扩大而渐行渐远。&12月11日,待美国彭博全国调查的这份最新问卷结果发布时,有关&&美国梦&褪色&的说法已经是数个民调机构几乎一致的结论。
以一个多月前的另一项调查为例,美国《华盛顿邮报》和米勒中心10月底就美国人对成功的定义以及他们对本国未来信心开展民调,结果发现,人们维持生计越来越难,实现理想越来越难。
以往,&有房、有车,生活安逸,家庭幸福&是令无数美国人为之憧憬并奋斗的目标;而今,&美国梦&正在从梦想滑向梦境。
&美国的经济对我们不公平&
尽管美国经济处于恢复的通道中,但最新的调查表明,64%的美国人感到美国不再能为所有人提供平等机会。大部分美国人表示,要努力工作和接受更多教育机会,但经济大衰退后的美国已经彻底发生改变,美国的大部分经济增长成果被大资本家获得。
其他一些调查结果也为这一结论进行了补充:大约三分之二的人表示为生活日常支出发愁,而四十年前,为此发愁的人还不到二分之一;超过一半的人怀疑在未来五年,他们是否能涨薪水或找到一份薪水更高的工作。多一半的美国人说,他们得到的比付出的少,尽管在过去一年中接受不少培训,但72%的人说这对提高工资无济于事。
和过去相比,美国人更担心丢掉工作。60%的人担心失业和高通胀,这一比例甚至超过了上个世纪美国大萧条的末期。只有一小部分美国人期待在今后几年能在经济阶层中更上一阶台阶。
当人们挣扎着为了维持生计时,大部分人开始质疑&美国梦&的基本理念:下一代可以享受更高水平的生活。只有54%的美国人说他们的生活水平比父母强,39%的人相信下一代会过得更好。
&美国的经济对我们不公平。&年收入5万美元以下的美国人表示,政府的一系列政策正在使有钱人变得更有钱,贫困者变得更贫困。
经济衰退对新移民冲击最大
年收入较低的美国人中不乏接受过高等教育者。过去,如果你刻苦学习,你就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但如今,50%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美国的失业率曾经只有4%,但现在这个数字已经翻番,而且大部分新工作是兼职,没有福利。更糟糕的是,这些兼职工作也仅能支付最低工资标准。很多年轻人在毕业后,不得不和父母住在一起直到30多岁,因为他们甚至租不起一个单间公寓。不少人高呼,忘掉&美国梦&吧,在今天,这只是个空想。
来自伊利诺伊州的发型师雷切尔担忧地说,&我有一个家,我上大学没欠债,我有两个孩子,我实现了&美国梦&,但显然今天的&美国梦&和过去不同了。和上代人比起来,我这一代人实现梦想很难,但下一代就更要难得多。我为我的孩子担心死了。有人说社会保障将不复存在,美国将向何处发展?我都发愁死了。&
贫富差距的扩大损害了人们对&美国梦&的信心。伯克利大学的经济学家表示,去年,占美国人口10%的最有钱人的收入是美国全民收入中的一多半。他们可以继续投资挣大钱,而工薪阶层只能愈发贫困。
这种情况下,已经有不少美国人开始把希望和梦想寄托在&投机主义&&&即赢得获奖几率很小的彩票身上。当然,成功者寥寥。
生活在纽约超过20年的华人政论家方焰告诉《国际先驱导报》,根据他对美国社会多年来的观察,在今天,虽然&美国梦&没有破碎,但实现梦想着实困难。以那些偷渡的移民为例,据他估算,十年前,到美国来打工,仅用五年就可以还清偷渡欠债,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很多华人自己当上了老板,开始进入中产阶级。但现在,从白手起家到成为老板,时间周期明显拉长。&整个西方世界、美国经济都在走下坡路,对处于社会底层的新移民来说,冲击尤其大&。
有美国学者表示,现在看来,奥巴马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黑人总统的事实并没有缓解美国有色人种的生存焦虑。一位美国中产阶级以自己身边的朋友举例,&越来越多的黑人确实比以往更容易获得工作机会,但是,缺乏教育又使得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半途而废&。
[责任编辑:祁巨昆]
凡本网注明“来源:参考消息网”的所有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参考消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参考消息微信
加入读者俱乐部
国新网备2012001 京公网安备
- 参考消息报社 版权所有 -过去的二十多年来,中国学界对美国的叙述多半聚集在它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面向,描述的是自由派镜头下的美国。而这种美国叙述,也往往是被过于美化的,没有看到美国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而今帕特南的这本《我们的孩子》把整个社会图景带到了我们面前,有助于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深入理解美国,同时也为我们思考中国社会提供了很好的对照。
导言:今年5月,美国当代著名政治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帕特南的著作《我们的孩子》中文版上市。帕特南历时数年,带领他的研究团队追踪访问了美国各地107位年轻人与他们的家庭,从家庭结构、父母教养方式、学校条件和邻里社区四方面入手,详细讨论了美国贫富两个阶级的孩子们在成长经历中的全方位差距,以点带面地展现了过去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国社会日益扩大的阶级鸿沟,揭露了&美国梦&正在走向衰落的事实。
作为一本聚焦美国社会变迁的社科类学术书,《我们的孩子》一经出版,就在中国读者中引发了热烈的反响。这一情景耐人寻味。
本文为澎湃新闻记者对此书译者、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田雷的专访。
译者简介:田雷,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作为一名美国社会和法律的长期观察者与研究者,田雷不仅深入解读了原作者帕特南在书中描述的美国,更进一步分享了他自己的思考与感受。
澎湃:《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会在中国受欢迎?
田雷:罗伯特&帕特南是美国当代著名政治学家,自2000年出版《独自打保龄》以来,他就是美国社会变迁最具洞察力的观察者,他有一种一针见血直指问题根本的能力,这也让他在公共知识界有很广泛的影响力。而他的这本《我们的孩子》也是理解美国近半个世纪以来社会变迁的重要著作。这本书的核心关键词是不平等。我们这次中文版的封面很好地表达出这个信息,你可以看到,出身不同的孩子,他们人生的起跑线就是不一样的。
虽然这是一本谈美国的书,但阅读这本书,也许会让中国读者产生一种强烈的代入感。我觉得这本书之所以引起国内读者的广泛关注,恰恰是因为最近这段时间我们自己的忧与思,特别是学界以及社会上关于教育资源分配和机会平等的一系列讨论。根据出版社反馈给我的信息,这本书自上市以来,某网店卖出了2000多册,而其中位于北京、上海两地的购买者就占了60%,这并不符合学术书的销售模式,想必正是因为书中某些内容打动了北上广一线城市的家长们,也许书中的有些故事让他们会有某种感同身受的体验。
中美两国,尽管政治制度、历史背景截然不同,但现状有相似之处。而从世界范围看来,不平等的政治也是我们理解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整个世界的关键线索。在我看来,《我们的孩子》之所以受到欢迎,恰恰是因为这本书特别能打动目前中国有消费书籍的意愿和能力的那部分人。
澎湃:如何理解美国梦的衰落?
田雷:&所谓美国梦,帕特南在书中将其解释为&每个人都公平地站在人生起跑线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机会平等,无论出身如何,每个人都可以凭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实现人生路上的成功。
美国的二十世纪可以分为三个历史进程:两个&镀金时代&中间夹着一段相对平等的漫长时期。这段世纪中叶的平等期,从罗斯福新政起,到1970年代新自由主义的复兴止。这段比较平等的历史时期,正是帕特南在书中所写的,他童年在俄亥俄州的克林顿港生活的时代。当时不同阶级的孩子可以住在同一个社区、上同一所学校,跨阶级婚姻也非常普遍,底层的孩子可以通过个人奋斗而实现社会流动。
而在那之前的镀金时代,或者1980年代里根改革之后的新自由主义时期,贫富差距不断扩张;而社会平等,无论是结果平等还是机会平等,都在不断缩减。
有些朋友在读后给我讲,如果不是研究美国社会的专家,在读到这本书之前,压根不可能意识到美国的底层家庭出现了如此严重的问题。甚至我在翻译这本书时,经常都怀疑自己是不是理解有误,因书中有些数据实在是触目惊心。例如,截至2007年,在仅受过高中教育的女性中,非婚生育率已达到了65%,而在高中文化水平的黑人女性中,这一比率甚至高达80%;而单亲家庭的比率也非常高,如今有超过半数的孩子都有在单亲家庭中生活的经历&&美国底层家庭竟然支离破碎到这种地步。有这样的群体存在,所谓美国梦就只是一个不堪一击的幻影。
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个例子是学校教育中出现的阶级差距。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当预测哪些中学生最终能从大学毕业时,家庭的经济条件甚至变得比中学成绩更重要。从这张图(下)可以看出,如果你成长在经济收入最低的家庭中,那么即便中学成绩好,你从大学毕业的几率,也要低于生活在高收入家庭但成绩差的同龄人。对此,帕特南说,我们只能宣告美国梦已经破碎,作为其核心理念的机会平等已不复存在,因为出身在不同的家庭,就站在完全不同的人生起跑线上。
而同时,破碎的理想背后,是逐渐分裂为两个美国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最直观地体现在了美国人的居住模式上。正如图中所示,越来越多的家庭住在清一色的富人社区或穷人社区,而住在贫富杂居或中产社区的美国人越来越少,这体现的正是日益森严的阶级壁垒。而美国穷人街区的危险程度,也是我们完全无法想象的,这一点帕特南在书中也有仔细讲。
帕特南是研究社会资本的大师,他在书中提到,弱关系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所谓弱关系,是指孩子的父母是否有朋友的朋友,能够在孩子找工作、申请大学或生病就医问题上随时施以援手。从这张图中可以看到,受教育程度更高的父母,拥有更广的社会关系网;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父母,他们的孩子的社交圈就很难超出亲戚与邻居的范围,在诸多社会职业中,较之于高知家长,他们认识多一些的只有&门卫&。
在翻译这本书时,最触动我的一个片段,是帕特南团队中的一位访谈人准备访问一个工人阶级家庭的大儿子,受访者说想把他的小女儿带来,想让她看看一个正儿八经的大学毕业生长什么样子的,因为他们过去在生活中从未接触到。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的穷富孩子尚能生活在一起;而如今,随着社会分化愈加严重,跨阶级的婚姻已成绝唱,这已经是不可能的了。有位受访人的一句话也很动人:&你的过去并非我的过去,你的现在甚至也不是我的现在。&
我本人专业是做美国宪法研究的,前不久,联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约翰&罗伯茨出席儿子的初中毕业典礼,发表的致辞广受追捧,可以说一夜之间成了&网红&。不过当他对这些每年学费就数万美元的私立中学的孩子讲&愿你们被不公正对待&(注:后半句是&唯有如此,你才真正懂得公正的价值&)。我相信罗伯茨说这话时是真诚的,但如果考虑到美国社会的阶级分化,那这句话也只有心灵鸡汤的意义了。
澎湃:为何帕特南只强调阶级这一因素对社会不平等的影响,却没有肯定种族、宗教这些因素的作用?您又如何评价他的论证立场和角度?
田雷:一直以来都有很多学者从种族的角度解读美国社会的问题,在这一方面已经有了充足的论述。而帕特南想表达的应该是,种族差异依然存在,甚至仍触目惊心,但美国社会当下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却是阶级分化,于是我们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一个又一个的图表,其形象都是标示着阶级差距在逐渐扩大的&剪刀差&。我想他的潜台词是,是时候把&阶级&重新找回来了。在当下,一个种族内部的阶级差异远远高于一个阶级内部的种族差异。为了论证这一点,他在书中特别用了好几个上层阶级黑人家庭的故事。
帕特南也谈到了宗教,但他是在阶级的框架内谈宗教的,例如上层阶级的孩子更愿意去教堂,他因此会从宗教所反映的社会信用度来分析。举例说,富人区的人们之间的信任感也更强;而在贫民窟,恶劣的生存环境让人很难去相信陌生人。帕特南想强调的是,现今的美国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穷人阶级,他们比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穷人更绝望。这一惊人的事实却是多年来为人们所忽略的,而今他指出了这个问题。
除此之外,帕特南的可贵之处在于,作为一个社会平等的追求者,他并没有将自己完全局限在左翼自由主义的立场上。他没有简单地将美国梦的破灭全部归咎于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而是看到了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不平等。他以一个孩子的成长为线索,先后谈到了家庭、父母教养方式、学校教育和邻里社区这些环节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其中有些环节往往是保守派的议题。他甚至特别点出了个人主义的盛行导致了一系列传统价值的崩溃,也因此导致了平等无所依归。所以说,他在立论上非常公允,并没有将自己局限在美国文化内战中的某一方。事实上,这本书的题目《我们的孩子》,重点就在于&我们的&,在帕特南成长时代的俄亥俄州克林顿港,养育孩子并不是一家一户的事情,而是整个社区共同的事情,&我们的&就意在强调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社群关系。
澎湃:帕特南在书中非常详尽地描绘了美国两极分化的分裂景象,却没有深入探究不平等的来由。您认为美国社会的不平等是如何形成的?有没有解决它的办法?
田雷:我比较悲观,打个比方,不平等是一个顺流而下的过程,而实现平等却始终要逆流而上的,虽说人人生而平等,但不平等也在以某种方式契合人天性中的一部分。如果没有一系列的政治安排和公共政策的纠偏,不平等往往就是一个社会的宿命。诺齐克在《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一书中这样讲,一个社会要想实现平等,就必须始终保持对社会分配的干预力。
罗伯特&诺奇克 《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
在书中,另一个导致不平等的因素在于美国社会的去工业化。当一个社会的经济主要依托于实体工业时,经济成果更能惠及大众;但当服务业和金融业占据优势,劳动不再成为最主要的创造价值的方式,两极分化就不可抗拒了。
关于缓和不平等的趋势,通常会在分配政策上进行调整,如规定全民的基本收入等等。然而这样的努力,在滚雪球一般直面而来的不平等前,显得那么杯水车薪。对于穷人来说,想要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依旧艰难。帕特南在书中引用了另一位社会学家的话,&有钱人的幸福总是相似的,但现如今的穷人却要不幸得多。&
根据帕特南在《我们的孩子》中追溯的一个个贫富家庭的孩子的成长历程,我们可以看出,不平等是会不断积累和叠加的。比方说,只有上层阶级家庭的父母能读到科学的育儿理论和新方法,而他们教出的孩子,也因此在智商和情商上都远远领先于底层家庭的孩子。这种在人生起点上便已种下的不平等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本加厉。有时候我也在想,这本书中文版的出版同样有此效应。前面已经提到这本书在京沪两地的网络销量占了总销量的一半以上,虽然没有更详细的数据,但我相信这本书的国内读者基本上会是占有更多教育资源的大城市中产阶层家长,相比之下,生活在小城市或农村的、没有读过大学的父母会就不那么有机缘和意愿去翻开这本书。
因此,悖论在于,翻译这本书是为了提醒我们不平等已经发生在我们生活中。但这本书的传播方式却又一次呈现出阶层的分化,因此这本书越是成功,就越可能以某种方式加剧现有的不平等。不平等只会以滚雪球的方式越来越加剧。在帕特南的童年时代,一个穷人家的孩子并不会意识到什么是贫穷,直到上大学学了一点经济学,才明白自己属于被剥削的阶级;可是看看现在的底层孩子,他们当然知道什么是贫穷以及无望的生活。生活在一个社会流动性不断减少、阶级固化却日益严峻的社会里,穷人想摆脱悲惨的命运可谓是难上加难。这就是美国梦的破灭。
过去的二十多年来,中国学界对美国的叙述多半聚集在它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面向,描述的是自由派镜头下的美国。而这种美国叙述,也往往是被过于美化的,没有看到美国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而今帕特南的这本《我们的孩子》把整个社会图景带到了我们面前,有助于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深入理解美国,同时也为我们思考中国社会提供了很好的对照。
当然我只是译者,在翻译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总在思考,有没有中国学者可以借用帕特南的研究方法,未来写作一本《我们中国的孩子》,我想这样的工作比我的翻译当然要有意义得多。
【作者授权察网(www.cwzg.cn)发布】
「赞同、支持、鼓励!」
自定义金额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责任编辑:wang
资本主义的世界,越来越藏不住肮脏和残酷的恶劣本色,让全世界人民看了个底儿透;中东和西太,有可能是美国的两个引爆区域,引爆了战争的危机,美元霸权可能还会存续一段时间不说,说不定还能够诱发中国的危机,来个咸鱼翻身,继续当世界霸主的“美国梦”就是这个意思。
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曾在胜选演讲中说过,他上台后要重建美国,重燃美国梦。民主党治下的八年,有关“美国梦”褪色的话题不时被人提起,贫富不均、机会不等、种族歧视、战略收缩,这些问题困扰着美国人民,许多人渐渐对政府丧失信心。对于梦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海外移民的感受更为强烈。一位叫孟令军的美国留学生为小编发来了他写的一篇文章,里面讲述了他在美国生活的十年中所感受到的与美国梦构成矛盾的现实。
在作者看来,美国所面临的危机,是有1%的超级富豪和精英脱离了其他社会阶层,追寻会进一步拉大差距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目标,这将毁灭让美国致富、并最初让这1%人获得成功的那种开放型体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贫富差距大的原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