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游戏的阿里巴巴,将会有哪些中国在海底搞个大动作作

终于做游戏的阿里巴巴,将会有哪些大动作?
终于做游戏的阿里巴巴,将会有哪些大动作?
【17173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日,阿里游戏在北京召开发布会,在现场发布了《自由之战2》《武动乾坤》两款手游,并宣布了一系列公司在游戏业务上的规划,那么阿里巴巴在游戏领域究竟会有哪些大动作呢?
MOBA《自由之战2》,网剧改编《武动乾坤》等手游发布
在活动现场,阿里游戏发布了两款新游。游戏业务作为&阿里文化娱乐&战略中的重要构成,将与阿里巴巴的影视、文学等泛娱乐资源打通,发挥出更大的优势。
《自由之战2》是盖娅游戏推出的MOBA手游,游戏在前作《自由之战》的基础上做了升级,在画面、玩法、内容、操作方面都有提升。
《自由之战2》宣传视频首发:
据介绍,游戏延续了《自由之战》的经典玩法,相比市面上的MOBA手游来说更注重平衡性。
《武动乾坤》是知名网文作家天蚕土豆创作的小说《武动乾坤》网剧由杨洋、张天爱、柳岩明星主演,预计将在2018年前后上映。阿里游戏将会和蜗牛游戏联手,将《武动乾坤》打造成一款MMO手游。
据阿里游戏方面介绍,《武动乾坤》手游将还原原著,从世界观的复刻,人物的还原,地图情景的重现等方面入手,带给玩家原汁原味的世界。同时手游预计将和影视剧同期上线。
让玩家看到好内容,阿里将在IP开发上投入10亿资金
阿里游戏总裁史仓健表示,随着IP(可理解为版权)的爆发式增长,游戏IP已经面临资源严重匮乏、价格水涨船高、海外IP授权门槛越来越高等问题。
针对这些变化,阿里游戏将从三个方向破局。第一,在文化娱乐集团内,集合UC、优酷、阿里影业、阿里文学的资源,以游戏为汇聚点,让一个IP贯穿影视剧、文学、动漫等领域,让IP的价值可以在生态内循环放大。
第二,不仅影视剧、小说、动漫等可以衍生为新的游戏IP, 游戏IP也会为其定制影视剧、小说、动漫等跨界内容,延伸用户受众。
第三,基于阿里巴巴良好的国际知名度和文娱集团的优势汇聚整合全球的资源,进行开放合作。
在发布会上,阿里游戏推出了IP合作开放平台,游戏开发者只需要对接阿里游戏,即可获得一整套IP解决方案。好的IP离不开持续稳定的投入。阿里游戏方面表示,将会拿出10亿专项资金与资源来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
联合多家合作伙伴,阿里游戏还将走向全球
在海外市场,国内游戏公司也在迅猛发展,2016年全年收入超7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97.82元),大约是国内一半水平,阿里游戏认为出海势在必行。史仓健表示,阿里游戏凭借UC浏览器、9APPS等旗下平台,在海外市场同样拥有自己的优势。
史仓健介绍称,阿里游戏有一支有经验的海外营销团队,基于多年合作的实战经验,让阿里游戏熟悉了本地化营销方法论。除了营销能力,UC沉淀七年的海外流量采买经验也将赋能给中国出海的游戏公司。
在全球发行上,阿里游戏此次宣布联手Mail.Ru、龙腾中东、TFJoy、Efun,分别在俄语区、中东、欧美、日韩等海外区域市场,一起组成&全球发行战略联盟&。&阿里游戏将与合作伙伴一起,给国内开发者提供更好的、一体化的全球游戏发行解决方案。&史仓健说。
【编辑:北城】
类型:ARPG
特征:奇幻
类型:射击
特征:蒸汽朋克
类型:大型RPG
特征:魔幻
你不知道点进去会是什么
Wan网页游戏免费玩获取-麦迪逊邦周报,知晓七日最热资讯
Powered by
Madisonboom.com阿里巴巴在游戏业务上大动作不断,马云始终有个“王者荣耀”的游戏梦?阿里巴巴在游戏业务上大动作不断,马云始终有个“王者荣耀”的游戏梦?经理人分享百家号近日,在“OPEN共游未来”为主题的阿里巴巴游戏生态大会上,由阿里云、阿里应用分发、阿里游戏、阿里九游共同主办,联合阿里旗下的阿里影业、阿里文学、UC和优酷等平台资源,共同打造&阿里巴巴游戏生态圈&。这是阿里巴巴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内部游戏资源整合发声。 阿里上一次为游戏业务“搞大事情”是在今年三月,阿里游戏总裁史仓健在2017年阿里游戏战略发布会上宣布,阿里游戏正式进军游戏发行领域,并且投入10亿资金助力游戏IP生态发展,与阿里文学、阿里影业、优酷联手推出“IP裂变计划”。阿里游戏今年这两场声势颇大的活动,资源整合都是同一个目的:使阿里巴巴大文娱的板块进一步完整。首先,阿里游戏对集团内部资源的整合有两个大动作,分别是阿里巴巴集团的自有资源和游戏用户数据的整合。阿里云便是实现大数据的联通者和应用者。阿里游戏商务副总经理刘建勇说:“在整合内部资源上,主要是有两点:一是阿里巴巴集团自有资源方面,比如阿里文学、阿里影业、优酷等IP的资源,还有像支付宝、手淘等大用户平台的资源,来进行整合。”刘建勇还表示,游戏用户数据的整合,包括九游、PP助手、豌豆荚、YunOS、阿里云等用户的数据。未来将会把阿里旗下的游戏业务打通整合,而阿里游戏将会作为这数据打通体系下的尝鲜者。其次,阿里应用分发宣布推出针对精品游戏的项目“积木计划”,让玩家和开发者形成互动圈子,针对独立游戏推出独立游戏专区。对于用户侧,将提供内容化推荐和精准化推荐。在开发者侧加强用户反馈机制,在流量和商业营收上给予支持。对于为什么要推出积木计划,阿里应用分发豌豆荚总经理张博表示,“现在很多独立游戏在题材、玩法等方面都具有独特性、稀缺性,用户消费内容才能产生价值,手游同样存在着消费升级,也代表需要更多的好游戏才够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户需求。”还有阿里九游的大变动,面对用户不断对游戏的挑剔感,九游将打造垂直游戏专区,做内容社区化和优质兴趣圈以及个性化推送,甚至还将开放iOS测试入口,安卓测试入口也将不限游戏类型和次数。在中国的游戏行业大玩家中,腾讯有全球排名第一的手游《王者荣耀》,网易有《阴阳师》,而在市值上与腾讯交互登顶的阿里巴巴还没有什么爆款手游,马云可能就高兴不起来了。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经理人分享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managershare.com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阿里游戏收购了简悦游戏,吗?
    从应用分发到IP裂变计划,阿里游戏越来越展现出想要成为一个平台的设想,简悦游戏是否会、或者说如何加入到这个矩阵当中?
  投资界(微信ID:pedaily日消息,腾讯科技爆料称,阿里游戏已于近日收购了游戏公司简悦,后者系前网易COO詹于2011年创办的游戏公司,曾在2013年8月获得来自IDG的数千万人民币A轮融资,其业务范围涵盖自主研发、合作开发、代理运营等。
  对此,事件双方主角反应如下:
  简悦游戏联合创始人范存彦向腾讯科技回应称,只是传言,同时表示简悦游戏乐意与各路大公司合作,把游戏做好;
  阿里游戏则未对此消息发表任何评论。
  整个阿里大文娱体系里,影视、音乐等项目在资本力量助推下,明显走的更顺利,相比之下游戏业务似乎有些尴尬,动作不算多,但在互联网泛娱乐风潮下,阿里游戏对于阿里大文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并购而来”的阿里游戏
  曾说“饿死也不做游戏”的爸爸,在游戏行业里越走越远。
  今年3月,阿里游戏总裁史仓健在阿里游戏2017年战略发布会上宣布:阿里游戏正式全面进军游戏发行领域,2017年将携10亿资金助力游戏IP生态发展,并与阿里文学、、优酷联手推出“IP裂变计划”。
  阿里游戏的前身是UC九游,这个旗下的移动游戏平台,因为2014年6月,对UC优视的全面并购,而打包进了阿里UC移动事业群。2016年1月,UC九游正式宣布更名为“阿里游戏”,并且进行公司化运作,移动事业群总裁亲自挂帅阿里游戏董事长。
  如果这次的消息属实,收购简悦则成为阿里游戏在宣布全面进军游戏发行领域后,第一个大动作。
  简悦和阿里游戏能为对方带来什么?
  媒体对简悦游戏创始人詹钟晖的评价是“曾一手打造了网易游戏团队和多款吸金产品”,这位前网易COO的新公司里,据说前网易游戏员工占了80%,核心团队也有不少网易出走的骨干力量。
  2013年,简悦游戏开始陆续推出数款产品。据了解,他们为陌陌开发的《陌陌争霸》,上线不到1个月的激活用户就突破140万,月流水超过1200万人民币。
  但另一方面,詹钟晖离开后,网易游戏的产量一下子突飞猛进,几乎每一个热门的细分网游领域都有产品跟进。令人有些尴尬。
  出走网易的詹钟晖,想法是继续打造精品游戏,他对产品经理这个角色情有独钟。我们不妨这样来看,阿里游戏的“IP裂变计划”会把阿里影视、文学的热门IP提供给开发者去制作游戏,阿里游戏是IP拥有者,简悦游戏是渴求精品内容的游戏开发者,不管他以何种方式加入到这个计划中来,合作或者被收购,双方都会在游戏开发上形成联动。
  在2013年获得IDG的投资后,简悦游戏尚未得到资本青睐,不管是不是因为公司本身资金充裕,相信在游戏行业第一(腾讯、网易)、第二(、等)梯队之外的游戏公司,尚无足够的实力去搭建属于自己的游戏生态,阿里游戏的IP计划,对他们来说都有着很大的吸引力。
  回顾一下阿里在游戏领域的其他动作
  除了高调上线的阿里游戏,2014年8月,.2亿美元投资美国游戏公司Kabam,的一位高管加盟Kabam董事会;
  2016年12月,阿里巴巴宣布完成对的并购整合,并将与阿里游戏·九游、PP助手、UC应用商店、神马搜索、YunOS应用商店等阿里移动的其他分发平台共同组成阿里应用分发。
  从应用分发到IP裂变计划,阿里游戏越来越展现出想要成为一个平台的设想,简悦游戏是否会、或者说如何加入到这个矩阵当中?
  哦对,甚至曾有传言称阿里巴巴要买下盛大。
  不过,有些传言往往成真,有些传言就真的只是传言了。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作者:粥沫儿,原文:http://news.pedaily.cn/.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文章评论区联系授权。如不遵守,投资界将向其追究法律责任。】
TOPS16257゜115714゜215093゜315063゜414976゜51652゜61644゜71396゜81198゜9986゜1016257゜115714゜215093゜315063゜414976゜511326゜610947゜78735゜88609゜97867゜10
B轮 金额未透露 融资C轮 30000万人民币 融资B轮 金额未透露 融资战略投资 金额未透露 融资
市场及媒体合作林小姐010-10.cn投稿邮箱.cn
投资界微信
(C)清科集团版权所有京ICP备号-2阿里PK腾讯:谁将是日后万亿文娱产业老大?
稿源:i黑马
反正都姓马
如果你一直关注文娱领域的各种“战争”,那么一定会发现一个现象:这些领域,多数的“山头”,都已经被BAT所占领,更确切的说,是阿里和腾讯两家。
这不是危言耸听。
我们来看一下现状:离我们最近的电影票领域,目前有四大玩家,除了猫眼,就是微影时代的娱票儿(从微信电影票发展而来,腾讯是投资人之一)、阿里的淘票票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根据CBN data的数据,上半年微票儿和淘票票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8%和21%。猫眼也和光线走到了一起,而光线曾被阿里投资。
再看在线音乐。和电影票务市场的局面很像,除了网易云音乐,剩下就是BAT。阿里系的虾米音乐、腾讯系的QQ音乐,以及由于前网易云音乐的构建者王磊加盟,会发生变化的百度音乐。这三家形成今天的体量与规模,也和它们这两年一系列的收购、并购有关。现在的QQ音乐,就是已经融合了之前的酷狗、酷我等的综合体;阿里系音乐也由虾米、天天动听等组成。
至于视频领域,BAT占较大市场份额已经很久。百度系的爱奇艺,阿里系的优酷土豆,以及腾讯视频,是在版权和IP的争夺上,最为积极的三家。
以上三个体系都属入口级别,和互联网属性最近。那么在产业链的上游,它们又做了什么?
首先是几大电影公司,以及配套的“IP孵化器”——网文网站。马云在电影上游的作为有目共睹,入股华谊、光线、博纳,成立了阿里影业。腾讯有两家电影公司,腾讯影业做标准的电影业务,企鹅影业做电视剧艺人经纪等,同时有阅文集团提供IP支持。但目前看来,在“一口气”发布一系列片单外,除了对电影的投资和发行,两家还没有显著的电影作品成果,也缺乏口碑之作。
无论如何,阿里和腾讯的在文娱产业的“攻城”决心已经显露无疑。寻本溯源,AT到底如何一步步攻占“娱乐入口”,它们的布局思路又是如何?
阿里的文娱布局:马云的娱乐野心
阿里2006年入股华谊,是外界所能获知的,马云接触娱乐领域最早的消息。当时更多的人把马云这次60多万人民币购得华谊13.5%股份的行为,当做一次纯财务性的投资。毕竟,阿里接下来并没有太多文娱方面的动作。
家庭/移动娱乐
阿里第一次较有规模地“进攻”文娱领域是在2013年,首先选择了音乐领域。这一年,阿里宣布成立了数字娱乐事业部,首次将相关业务集合集中发展。这也可以看作是如今阿里“大文娱”板块的前身。当年,它的第一个大动作是年初就收购了音乐网站虾米网,那时的虾米,已成立7年之久。之后阿里便成立了音乐事业部。
阿里在布局文娱时,经常采取的策略是,收购或并购该领域市场排名靠前的公司。要做游戏时,它收购了九游,要做文学时,收购了书旗小说。在阿里今年6月公布的“大文娱板块”中,绝大多数业务也都是通过收购合并得来。
在收购虾米之后的第二年,阿里又收购了号称拥有3亿用户的天天动听。于是,将虾米的4.6%份额和天天动听的17.3%相加,阿里一举便拥有了音乐市场21.9%的份额。(相比阿里,腾讯的音乐更像是从社交平台里“长”出来的,大量的用户闲着没事挂QQ的时候,都想放点音乐听听,做音乐播放器,自然成了QQ关心的业务。)
天天动听已于日前发布公告称,其已暂停了互联网服务,取而代之的是“阿里星球”。据阿里官方新闻介绍,“阿里星球”是一个涵盖明星站点、音乐视听服务、粉丝圈子等业务的“泛娱乐交易平台”——可以,这很淘宝。由此可见,阿里布局音乐,还有一点虚拟电商的意思。
一年后,阿里对待音乐业务的手法在布局电影时进行了复制。这次的购买对象是香港上市公司文化中国。
2014年3月,文化中国宣布向阿里发行62.44亿港元新股,阿里持有其60%的股份。这家公司的主营业务是电影、电视节目和电视剧,参投《西游降魔篇》是它近年来的知名案例。这一举动也引发了原公司的人事“地震”,原董事会主席兼总裁董平转为公司顾问,任期12个月,4位董事辞任。
阿里与文化中国的交易完成,同时阿里影业也浮出水面。第二年,淘宝电影票业务和娱乐宝业务注入阿里影业。
也就在2014年,阿里的文娱布局进程加快了。
2014年4月,马云和史玉柱成立的“云溪投资”收购了华数传媒20%的股权,涉及金额约10亿美金。华数是一家做数字电视网络运营的公司,覆盖范围主要是浙江全省,其时拥有浙江1500万有线电视用户。而比较明显的一大优势是,华数是广电总局认可的7家互联网电视牌照方之一。此前,阿里也与它共同推出过“电视淘宝”和电视盒子等业务,属阿里家庭娱乐布局的一部分。
此外,收购文化中国后两个月,阿里又向优酷土豆投资12.2亿美金,并最终在次年6月占得其流通股的18.3%。2015年10月,阿里用56亿美元现金买下了优酷土豆在美的所有流通A类和B类股,收购了优酷土豆,这也成为当时中国互联网轰动性的并购事件。
在硬件方面,阿里的策略主要是合作,对象主要是传统制造业厂商,如和海尔、熊猫及魅族合作。电视方面,阿里早于2013年与海尔达成协议,次年便打造了一款智能电视产品,主推电视网购。2015年10月又和熊猫一起推出智能电视。2015年2月,阿里以5.9亿美金投资魅族手机。
至此,在家庭电视屏和移动屏的业务上,从内容制作、通行证到用户入口,阿里均占有了一席之地。
大屏幕产业链
在影院系统,2015年4月,阿里以8.3亿元现金买下了粤科软件。这是一款影院售票管理软件,它的主要业务,是以大数据掌握影院排片、价格、衍生品收入等核心秘密的武器。从事这项业务,同样需要广电总局发放的牌照。
在文娱上游环节的电影电视制作上,在入股华谊9年之后,阿里和光线也牵上了线。2015年3月,阿里以24亿元入股光线,占公司发行后总股本约8.8%,成为光线第二大股东。
几个月之后,2015年底,博纳私有化的“买家阵容”中,首次出现了阿里和腾讯。私有化完成之后,阿里以8600万美金占股8.29%。
至此,华谊、光线、博纳,阿里已悉数入股。
那么,阿里自己的影业做得如何?成立两年,6个季度持续亏损,零作品问世,阿里影业正面临着外界对“互联网公司做电影”的质疑。成立之初的“每年要投资或制作8-10部电影”的说法也在今年上海电影节上变更为“一年拍3部带有阿里影业logo的作品”。不过,对一家成立时间只有两年的电影公司,目前下结论为时尚早。
阿里影业同时也在进行着全球布局。2015年的《碟中谍5》它就开始了和派拉蒙的合作,这也延续到今年的《忍者神龟2》等影片上。今年十月,马云更是亲自站台,宣布阿里与斯皮尔伯格旗下公司达成了合作。
客厅娱乐,影院经济,移动视频——阿里在文娱行业的布局可以大致分为对这三种消费场景的构建。只要你眼睛盯上了某块屏幕,上面就可能有阿里的印记。其中,属于客厅娱乐的有硬件、牌照,影院系统包括数据工具、售票平台,移动视频有硬件、平台。这一系列动作集中发生在年,2015年则投入了更大的资金和阿里自己的人力资源。后者也从阿里大文娱板块相关管理者人选的不断变更中体现了出来。
马云布局文娱的目的?
阿里,或者说马云,对文娱布局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
马云在接受《南华早报》采访时就表示,“选择娱乐,是因为能掌握年轻人的未来”。掌握年轻人的方法有很多种,而他认为娱乐是“容易掌握”的。
从阿里自身来看,它也正在从一家纯电商网购平台,变成一家越来越注重内容及其渠道的公司。新经济环境下电商行业的变革,使得“内容+电商”的趋势愈发明显。
就在阿里布局着娱乐的同时,另一家大公司也在悄然而动,做着几乎同样的事,而在某些领域,两家已然形成了对垒局面。那就是腾讯。
腾讯的娱乐版图:从游戏开始说起
众所周知,腾讯最重要的变现法宝是游戏。QQ和微信作为其底层基座,为所有可盈利业务源源不断地导入着流量。QQ的主要用户是年轻人,娱乐业务发展迅速,“QQ+”成为早年腾讯的主要打法,如QQ游戏、QQ音乐、QQ Live(腾讯视频前身)、QQ阅读等。这个时候小马哥的思维,看来仍然是“模仿是最稳妥的创新”。
改变始于2011年。
资料显示,2011年1月底,腾讯宣布成立产业共赢基金,规模为50亿人民币。据《每日经济新闻》统计,仅仅是这一年,腾讯就实现了至少40多次对外收购,而此前11年内的并购交易才30多项。
2012年,成立“互动娱乐事业群”之后,腾讯开始探索除游戏之外的“泛娱乐”业,这里主要指文学、动漫、影视、视频、QQ音乐等业务。2014年,腾讯投资文娱的步伐加大了,投资金额也在增多。根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后,腾讯投资的文娱类公司已近90家,其中知名公司有微影时代、海洋音乐、B站、盛大文学等。
2014年开始,阿里和腾讯都进入到了对文娱行业大规模资本运作的时期。而和阿里不同,有游戏基因的腾讯在布局时,动作最多的是游戏领域,几次大手笔动作也都来自该领域。
有媒体根据公开资料统计,腾讯投资和收购的游戏公司已达60多家,投资范围主要是韩国和美国,也有少量欧洲公司。而其动作第一次引起大范围的公众注意,是腾讯在2012年,与美国最大的游戏开发商动视暴雪建立了合作。
多年来,腾讯在游戏领域主要投资还有:2014年3月花5亿美金收购韩国游戏公司CJ Games 28%的股份;2015年以6000万美元获得美国移动游戏开发商Pocket Gems约20%股份;2.31亿美元收购美国网游公司、《英雄联盟》的开发商Riot Games。腾讯史上最大笔并购也来自游戏领域,86亿美金(约566亿人民币)收购芬兰手游开发商Supercell(出品过经典游戏《卡通农场》和《部落冲突》等)。
音乐、文学、电影
此外,在音乐、文学、电影产业等的布局上,腾讯选择了合作。
在音乐领域,今年7月,QQ音乐和中国音乐集团(简称“CMC”)合并,自此,CMC旗下的酷狗、酷我、海洋、彩虹、源泉等公司和QQ成为了一家人。在线音乐形成了腾讯系、百度系、阿里系、网易云音乐四家瓜分市场份额的局面。
文学方面,IP一直是腾讯看重的。用小马哥通俗的话说就是“一鸡多吃”。2015年3月,腾讯文学并购盛大文学,成立新公司“阅文集团”,共有起点中文网、创世中文网、潇湘书院、红袖添香、小说阅读网、云起书院、QQ阅读、中智博文、华文天下等数个知名网文品牌。
在电影方面最早的公开资料是,2011年腾讯对华谊进行了投资,腾讯以4.5亿元持有华谊4.6%的股份,成为第一大机构投资者(马云早年入股华谊是以个人的名义)。有意思的是,三年之后,“二马”都对华谊进行了增资,且持股比例相同,均为8.08%(阿里的持股比例算入了马云此前个人的持股比例)。
2013年,微信电影票上线。而腾讯对微信电影票的掌控,已由早期的孵化转为了背书、投资人和资源支持者。CEO林宁是当年百团大战中“F团”的掌门人,有传媒和O2O背景,并购过QQ团购。在流量和资本的支持下,微信电影票迅速成为在线票务市场前四名玩家之一,近期也升级品牌为“娱票儿”,将主攻泛娱乐领域各方面业务。
2014年6月,腾讯在上海电影节上公布其已参与出品了多部国产大片,如《天将雄狮》、《痞子英雄2::黎明升起》等。正式宣布进军电影业。
2015年9月,腾讯同时成立了两家电影公司,腾讯影业和企鹅影业。前者将围绕“泛娱乐”概念深入游戏、动漫、文学、影视等各板块,后者主要负责网剧。目前已公开21个影视项目。
腾讯如何升级成“买买买”?
合作、扶持,腾讯涉入文娱业务的策略由“做做做”升级成了“买买买”。这种开放型平台策略是何时形成的?
知乎上曾有人分析了腾讯的这种行为,并认为是张小龙的“开放生态”观念影响了马化腾。在微信之后,腾讯变得比以前开放。
这一说法也在低调的腾讯总裁刘炽平那儿得到了验证。加入腾讯11年,刘炽平却很少出现在大众视野。据媒体报道,他是在高盛为腾讯筹备上市计划时,与马化腾相识的,之后加入了腾讯。高盛、麦肯锡、斯坦福,刘炽平身上的标签十分亮眼,毫无疑问,他的到来为腾讯增添了在资本市场运作的实力。
“对新的领域,企业会采用两个角度进入。对于那些具有相应经验的领域,企业可能会选择自己来开展业务。但对于那些新的领域,要想进入其中,你需要知道该行业里的具体做法,还可能需要相应的线下业务能力。企业在这些相对不熟悉的领域里会更多地采用开放式平台(Open Platform)的战略。”刘炽平在2014年3月出席分析师电话会议解读腾讯财报时所说的这番话,也成为腾讯的改变最好的注解。
腾讯采取这种做法,当然也有“以史为鉴”的成分在。资本充裕如阿里腾讯,也都有一段想做对方的业务,在历经曲折之后,却还是以失败告终的历史,如知名的“来往”和“拍拍”。
两家巨头比拼的异同
具体看阿里和腾讯两家在文娱上的打法,它们的一些特点也显而易见。
阿里做文娱,肯定有马云所说“娱乐容易抓住未来的年轻人”的一部分原因。其他原因也曾有人分析过,如马云个人是比较认可文化事业的传播力、影响力的,这一点从他对媒体业务的重视上也能看出来。
另外,马云和娱乐圈重要人士都有交往,善于处理人脉关系。赵薇、李连杰、冯小刚等都和他有交情。冯小刚曾向马云公开致谢,说在买华谊股票这件事上,马云帮自己赚到了钱;黄晓明结婚时,马云还当了证婚人。这些都是马云触达娱乐行业独特的路径之一。
由此,当我们说“阿里的娱乐布局时”,有一些程度上说的其实是“马云的娱乐布局”。
说到阿里公司和娱乐产业的关系,最明显的就是在营销方面,也就是上文提到的从“内容到交易”。电视盒子、电视购物、电影推广等都是阿里曾尝试过的路径,如在淘宝上做电影营销,电影里植入品牌广告等。而同时,音乐、文学等产品具有社交属性,也属于阿里能触达普通用户的产品。
概括来说,文娱,是阿里连接年轻人、连接消费端的利器,同时也是“虚拟电商”的重要组成部分。
腾讯做文娱显得更好理解。QQ微信几亿用户在聊天之外,都有着娱乐需求。而后期腾讯不断并购产业链上各种公司,则有着更深层的原因:深入上游,是想成为规则制定者,获得最高掌控权,吃利润的大头;布局用户端,要的则是数据,要死死把握住触达用户的能力。具体操作上来看,目前腾讯投入最大的还是游戏,而做影视则很明显,腾讯非常看重IP转化的市场空间。
当然,两家巨头做文娱的背后,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作为中国仅有的两家达到千亿美金市值的互联网上市公司,必须有新的业务来支持其高速增长的势头。而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进入各不同领域,自然成了它们考虑的对象。除了文娱,在打车、AR/VR、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它们也都有布局,方式也以投资、入股为主。在文娱行业的比拼因其更直观、离普通人生活更近,也更容易被外界所注意。
当一家公司,处于它们这样的位置时,已经不能容忍自己落后于时代了——国外那些倒下的巨头已是证明。往前跑、看清趋势提前布局,并不仅仅是输赢问题,长久来看,实为生死问题。
[本文作者吴丹,i黑马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微信公众号(ID:iheima)授权,未经授权,转载必究。]
有好的文章希望站长之家帮助分享推广,猛戳这里
本网页浏览已超过3分钟,点击关闭或灰色背景,即可回到网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2018年有大动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