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策正在起变化 是微调还是转向

8261个圈子
1726119名成员
对不起,该专栏文章已下架。张立群:明年在税收减免方面政府的力度会更大_中国经济网DD国家经济门户
商务进行时
&&&&&&&&&&&&&&&&&&&&产品频道:
整机平台:
移动应用:
会员服务:
杨建龙: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及趋势分析 11:05【 独家报道】10月25日,2016中国工程机械营销&后市场大会,暨2016年中国工程机械年会、2016中国工程机械协会维修及再制造分会年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维修及再制造分会会长杜海涛、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苏子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副部长杨建龙、盛景网联咨询培训集团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彭志强等嘉宾出席盛会,与来自协会、制造商、代理商及后市场的数百家企业嘉宾共同探讨新常态下如何实现“商业模式再造”。
杨建龙发表《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及趋势分析》主题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副部长杨建龙发表《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及趋势分析》主题演讲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副部长杨建龙发表《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及趋势分析》主题演讲
尊敬的苏秘书长,各位来宾,大家早上好。非常高兴参加我们中国工程机械一年一度的盛会,三个原因。第一,在这个地方又见到了个别两年多时间的很多的老朋友,我们处在中国经济,包括这一次目前会议主题制造业绩也是我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团队们给予特别关注的一个新话题,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应该说,今天会议的主题指明了方向。
今天的话题就是中国经济回稳趋升曙光出现。这是我们等待了几年的一个话题。如果从宏观数据表现来看,这样的曙光曙光不那么清楚,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回落。不过大家注意到了吗?三个季度增速保持了一个稳定一个态势。大家很自然地猜测到,我们经济大L型的底部横线开始画出来了吗?其实我们对未来市场的前景判断并不在这个地方,而应该回到中国经济最关注的结构升级的成果,特别是增长亮点,这些增长亮点跟在座的每一位朋友都有联系。我们下面逐步地跟大家分享一下这些正在发生当中的变化。
中国经济传统的增长模式是依靠柱升消费升级,带动中油的制造业,进一步带动上游煤电油运。金融危机以后,中国开始变化,柱型传统增长力量明显衰减,特别是房地产的低速增长,从源头上衰减了我们中国经济传统模式的增长动能。中国经济这一列列车车头引擎在减速,整个列车的速度随之回落,我们感觉到低速增长的各种压力和阴霾。如果继续延着传统增长模式展望未来,好像未来的前景并不乐观,为什么?因为传统增长模式确实没有办法再继续维计了。住和行高增长的不可逆过去了,每年新增250万辆的汽车市场和房地产巨大体量都需要更大的资源保障,才可以维持过去增速的一个低水平。所以,回落是没有争议的。如果延续过去找不到希望,我们的希望到底在哪里呢?联系我们工程机械的市场特征,我今天特意选择了这个主题跟大家分享。
铁路为代表的这个投资今年大概8千亿
未来中国的希望第一来自于国际化发展层面新的战略趋向。过去30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是我们把自己置身在于欧美发达国家同台竞技舞台上面取得的成功,这个舞台上WTO的规则,从入门到学习取得后来辉煌的开放成果,给我们勾画了一个辉煌的发展开放的路径,这个是过去的记忆。但是,大家可以看到,由于以美国为主导的发达国家,看到WTO规则不再能够提供他们掌控这个世界的工具的时候,他们开始慢慢地在改变,甚至是在放弃这个规则,提高了TTP等等一些新的规则,这些规则都是把竞争甚至斗争的矛头指向了中国。过去20年我们赖以生存的国际环境正在发生变化,外部竞争压力也不断地在增加,想要在这个空间当中想寻找到那种可以大展宏图新的国际化战略支点面临困惑和苦难。正当我们需要在这个空间之外另做选择之时,一路一带战略提出了。
一路一带跟过去20年有所不同。从地图上可以看到,一带一路延线涵盖了东南亚、非洲、欧洲、地中海延岸很多国家,他们占全球64%的人口,但是整个经济总量却不到全球的三分之一,人均收入只有另外一个空间中人均收入的四分之一。显然,当一路一带战略把我们自己置身在这帮穷兄弟们构成的大家庭当中,过剩产能不再过剩了,反而成为产能优势。人民币不再是与美元竞争中的劣势货币,而是成为有国际化基础的一国际货币。我们的经验、资源和发展模式在这个空间当中都获得了重新的评价。
一带一路的战略智慧使中国在现有条件先迎来更多的机遇、资源和优势。一路一带战略开辟出了一个开放的路径一个新的战略空间,对这个战略趋向有了信心,你会看到一个美好的图景。在这个战略空间当中,中国是有很多事情要做的,概括起来有4件:第一,基础设施;第二,贸易融通;第三,产业跟进;第四,人民币国际化施展的金融战略。重点在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指出的是,一带一路绝对不是一条路加一条带,而是一条路和一条带像张开的臂膀一样,囊括巨大的国际空间。一带一路拥抱的巨大国际空间涵盖了欧亚大陆和非洲大多数的区域,未来我们的基础设施网络将遍布这些地区。这个基础设施网络的空间和需求有多大呢?中国高铁有可能撑出这个架构和网络。
我们希望跟更多地区的人民分享我们过去这些年经济发展的成果、资源和经验,实现共同致富、共享发展的愿望。
有人可能会问,这种网络可以使中国获得多大的空间呢?你有多大的建设能力呢?以中国高铁为例,走出去的路上曾遇到过很多挫折和问题。但是当我们对中国高铁综合优势进行比较分析的时候,我们对于中国高铁未来走出去的前景还很有信心。未来的国际市场竞争靠的是实力,这不是核心技术可以涵盖的,包括从施工、设计、总承包、建造、运行、维护和原材料的供应,甚至包括劳动力的跟进,乃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政策连通、交融,这是一个系统的综合要素构成的体系。当从这个综合体系来考量的时候,我们对以中国高铁为代表的中国力量和未来的前景充满了信心。当我们真的看中了未来空间,要去施展的时候,要出问题就是早一点出,提早看到问题,提早做准备,这样走出去的步伐会更加稳健。所以,在未来全球基础设施新一轮建设过程当中,中国力量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我们拭目以待。这个是改变每一个企业,每一个人未来生存空间的大的力量,绝对不可以忽视。这个是重化经济与制造业经济交汇点,是整个中国经济的咽喉,是整个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一路一带重要的地方,如此重要的经济和特征,让环渤海经济具备了非常非常特殊的战略地位。一路一带大的战略背景当中所有的一切都在变化。大家应该注意到,从银口到我们的山东半岛之间的海底通道上中转港的建设,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利害港口区。我们在版图中可以看到,这是不同于地中海那种分布在不同国家、相互之间利益纠葛的大的内海港口群,而是有那么好的腹地经济背景的战略地带。其实不仅仅是一路一带,这个区域在中国内部经济结构的版图当中也是具备独特的位置,一会儿我们可以跟大家分享的第二个话题说明一下这个问题。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就勾画了用基础设施来贯通区域发展格局的基本图景
当一路一带的基础设施版图布局起来,其他相关联的其他的基础设施也将积极推进,里面涉及到了大家可能格外关注的,包括石油天然气管道在内很多的国际性大项目的建设。这是国际层面的战略布局,当我们打开一扇新的窗户,清新的空气会铺面而来。
回到自己这一块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我们仍然有很多事情要做,第二个层次就是战略分享。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经济增长的龙头在珠三角,后来10年增长的中心转移到了以长三角为代表的制造业产业群,到后面就是转移到了以环渤海为龙头的中西部的产业群,这个时间当中,我们工程机械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增长和市场的繁荣。然而,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增长的版图发生了彻底的变化,我们又回到了30多年以前。今天当我们再来熟悉这个版图的时候会发现,珠三角重新挺在中国经济增长的浪种当中,重新引领中国经济,在新一轮经济当中确立了中国形象,树立了中国的版图和竞争优势,已经开走到了前面。在长三角能看到类似的情景,比珠三角晚了一些时间,但是无论如何已经站起来了,经过了过去10来年的调整,这个地区以制造业转型升级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正在快速地崛起,只是还没有完全展现出来这种增长的热度和动能。还有就是环渤海区域、东北经济区域。2008年以后到现在,我们还是处在一个艰苦的调整时期,调整的成效还是不够明显,我们还有很多艰苦的调整任务要做,整个经济增长市场回复压力特别的明显。入宫从国家总体平衡发展的角度来看一下这个版图,你如何地来看下一个发展?南部两个区域,他们现在的增长态势和未来的增长前景已经值得我们期待了。需要新一轮改革红利,可能对于我们更多的资源倾斜没有太多的需要,需要的是对它的信任还有更多的施展空间。十三五规划大家可能注意到了,区域发展是需要政策方面的创新和改革开放进一步的拓展,北方这两个区域的十三五规划更多是突出了项目的带动。因为项目是需要更多真金白银资源的支持,单纯依靠政策不可以彻底地解决问题。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就勾画了用基础设施来贯通区域发展格局的基本图景
在十三五规划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未来值得关注的新投资机遇。拿京津冀一体化来说,整个区域就是山和海围绕的完整的经济区划。过去几年发展,以行政区划分为京津冀三个不同的经济板块。本来是一个家庭,现在分成三个,没有了资源自由流动,慢慢发现这个日子不太好过了。北京作为一个综合性大都市,几千万的人口,还要承载首都的职能,终于不堪重负。缺少周边地区在资源等等方面的互通和协助,北京遇到了发展当中的困境。条件的结构调整区缺失了外部更多的互通。河北同样遇到了问题,于是,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就勾画了用基础设施来贯通区域发展格局的基本图景。以北京为放射线的高铁有200公里,轨道交通的规划据说第一期已达1700公里。另外,传说当中的北京7环也落地有声。如果这些基础设施在未来20年、10年当中逐步落实到位,有多少工程要做?有多少钢材要消费?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
在基础设施布局逐步完善通畅的背景下,产业背景也正重新调整。大家看到,在环渤海、京津冀成为中国重化工业布局的重点区域,在这个中国快速形成的重化工业的版图当中,新的重化产能布局、沿海布局会使原本依靠规模增长的经济获得新的增长空间。重新在一张干净白纸当中构筑新的重化工业版图,设备、技术和产品,都获得了一次提升的机会。包括环保,无论是国家要求,还是自己努力,这个都是共同地去追求着的全世界最先进的环保标准。每一个人在进行这一次重新的布局过程当中都把环保给予了格外的重视,这一轮环保的大调整不是京津冀的调整,而是整个中国重化工业版图、乃至全球重化工业一次重要的调整机会。
房地产按照过去的增长模式,确实增速放慢了,但是不要忘记了,中国的房地产还有2个需求。
在继续向西北方向延伸,我们看到了唐山、天津一带重化的制造业和产业群重新的布局,这里制造业的基础是比较好的,有很好的比较优势、配套条件和物流基础,具备制造业再次升级的良好前提条件。目前,这些工作正在积极地推进,往西北,从北京往石家庄、保定、往承德延伸。以北京为代表的产业群扩展,这不是一句空话,来自河北同志应该感受到了这个调整的力量。河北发现,从2亿延伸出的转移和扩张,有很多的机遇。于是,在河北和北京的对接过程当中就出现了一个令人值得兴奋的格局,不用全全国各地,北京可以为河北提供足够多的资源。这轮重新布局我们不是简单的转移,北京飞出来的麻雀出去都是成了凤凰,在北京因为发展空间限制,已经没有机会的,或者看不到美好未来的企业,忽然之间有了重新定位,他们从一个小企业把自己定位成为世界上第二、第三。定位成全亚洲最好的企业,真的让你感到很振奋、很欣慰,所有的设备进入全世界最先进的设备行业。我觉得这一轮转移过程当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制造企业,北京的制造业可能在未来10年当中都是沿着这个道路重新布局,找到一个新的发展空间。
按照这种产业布局新格局,往西北部就是生态保护区等整个京津冀地区,形成西北向东南延伸的、沿线垂直分布的3、4个经济区域带,这个经济区域带形成以后,京津冀在未来10年、20年将再一次焕发一轮新青春。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这一中国经济区域结构调整的大版图再一次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柱和龙头,我们工程机械企业应该能感受到。责任编辑:Daisy首页&上一页 |文章关键字 相关阅读
挖掘装载机铰接式卡车铣刨机沥青洒布车路面养护车压路机双钢轮压路机轮胎压路机垃圾压实机起重机全地面起重机履带吊随车吊| 塔吊升降机高空作业车拖泵车载泵混凝土搅拌站干混砂浆站搅拌车泵车旋挖钻长螺旋钻叉车凿岩钻机掘进机卡特挖掘机三一挖掘机日立挖掘机小松挖掘机现代挖掘机神钢挖掘机沃尔沃挖掘机临工挖掘机徐工装载机厦工装载机柳工装载机 临工装载机龙工装载机山推推土机徐工压路机戴纳派克压路机玉柴挖掘机斗山轮挖现代轮挖山工装载机晋工装载机山猫滑移装载机维特根铣刨机 南方路机搅拌站山推压路机中联起重机中联泵车三一泵车
日,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挖掘机械分会发布的《2018...【第一工程机械网 原创】38岁的秦总思维敏锐、言谈犀利,他为人真诚、豁...【第一工程机械网 独家报道】霍州市是山西省能源重化工基地之一,位于山西...【第一工程机械网 原创】每一次的坚持都是为了更好的明天!从2008年接...2018年是小松在华事业发展的第62个年头,数十年来,小松对中国工程机...
微信扫一扫
关注第一工程机械网微信
微信号:wwwd1cmcom
微信扫一扫
下载第一工程机械app
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
投稿邮箱:
服务热线:400-
D1CM会员登录
3-16个英文或汉字
6-16个英文或数字
亲,注册并登录D1CM会员,您将得到更专业的服务和解答
本网客服热线:400-近期,房地产政策是否正在起变化?房地产政策为什么会发生调整呢?反映了什么?展望2018年,房地产政策会否有大调整?政策的重点是什么?
作为经济动能之周期力量研究系列一,本报告主要探讨房地产政策的最近动向。
近期,房地产政策是否正在起变化?
种种迹象表明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态度似乎在发生变化。我们观察到边际放松的政策或者支持房地产市场的政策措施在增加。南京、郑州、武汉、长沙、济南、合肥、兰州等一些城市局部放松了楼市限购政策。同时,住建部宣布2018年棚户区改造580万套,超出市场预期,与2017年差不多,并再次强调支持刚需和改善性需求。
房地产政策为什么会发生调整呢?反映了什么?
核心原因在于政府有意稳定经济增长,稳定市场预期。最近部分城市房地产销售有所下滑,也出现了一些土地流拍的现象,使得一些地方政府担心房地产市场和经济增长并着手微调房地产政策。这从根本上反映了政府实际上是相当重视经济稳定的。我们一直强调,在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下,“稳增长”仍然是经济政策铁三角(即稳增长、高质量发展、防控风险)的硬约束。在此大背景下,房地产政策核心目标是既要去金融属性又要保障居民合理住房需求,因此,房地产政策不会一味地收紧,而会适时适度微调。
展望2018年,房地产政策会否有大调整?政策的重点是什么?
虽然房地产政策总基调恐难以改变,但边际放松的措施可能会增多,悲观预期将被修正。市场不应过分担忧房地产收紧政策,尤其是对房地产税或者期房销售政策方面的担忧。政府今年将更多地围绕“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做文章。
风险提示:金融去杠杆或殃及池鱼,但大概率是稳步推进。
我们梳理了2016年3季度以来的房地产相关的调控政策(详见附录表一)。梳理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对比边际收紧和边际放松措施的数量从而找到政策力度变化,二是研究政策核心内容从而把握政策的主线和主方向。
1.房地产政策正在起变化吗?
从我们对政策的统计来看,政府对房地产态度似乎有所变化,虽然房地产政策总体上仍处于偏紧状态,但2017年12月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放松倾向(图1)。从2016年的“930”政策以来,出台的大部分房地产政策都偏紧,无论是对购房者的购买限制,还是对开发商的融资需求限制(如对债券和私募基金的规范)。当然,期间,也有一些边际宽松的政策出台过,如2017年4月适度放开土地供应和放松满足条件的房企发债。不过,到2017年12月,边际放松的政策突然显著增多,先是部分二线城市(郑州、南京、武汉)局部放松限购,50个城市出台支持租赁市场政策,住建部也再次表态支持刚需和改善性需求,并将2018年棚户区改造量定为580万套,超出之前市场预期,与2017年基本持平。2018年开年第一个星期,兰州就出台政策部分区域将取消限购,同时将进一步强化价格备案制度、部分区域实行住房限售措施。上述一系列政策说明政府对房地产市场态度可能正在发生变化。
2.房地产政策为什么会发生微调?反映了什么?
最近房地产市场显示出略有下行迹象,使得政府对房地产市场和经济增长的稳定有所担忧,并着手微调房地产政策。房地产销售有所下滑,当月同比连续2个月为负(图2),房价也从高位有所回落(图3),部分城市有小幅调整。2017年底-2018年初土地市场也比较平淡,出现多宗流拍案例,频率较去年有所提高。年初短短4天内就出现至少3宗流拍案例,成交的溢价率也有所回落。这些现象不能说明房地产市场风险有多大,但略有趋冷迹象,从而引起政府态度微调。
更为重要的是,房地产政策的微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整个经济工作的态度和重心不像市场担心的那样,只重视质量和防控风险,不重视稳增长。我们一再向市场强调经济政策的铁三角是“稳增长”、“高质量发展”和“防控风险”,其中,稳增长是硬约束,高质量发展(调结构)是主线,防控风险是底线思维:
稳增长是硬约束,未来三年政策区间仍然是6.5-7.0%。2017年全年GDP增速有望达到6.8-6.9%,按照“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年经济增速只需保持年均6.3%即可,但完成收入翻一番的目标更难些,且内外部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因而在2018年可能设定相对底线更高的目标,为年减轻压力。考虑到当前中央更加强调高质量发展,预计2018年经济增速目标可能仍定在6.5%左右,但实际结果可能在6.5-7%之间。
结构升级(高质量发展)是主线,重点是培育高端制造业。不同于以往,目前的促增长主要通过调结构,这实际上奠定了2018年及未来阶段的经济格局,即在经济总量比较稳的情况下,重在结构调整。
防控风险是底线思维,重点是金融去杠杆和有效控制宏观杠杆率。2018年的重点是金融部门的去杠杆问题,包括资管委外、信托等监管的加强。但防控风险将会以渐进的方式推进,不会一蹴而就。金融与实体经济是一体两面的关系,资金涌入金融而实体经济融资难,根源在于金融业与非金融实体的投资回报率的差异、金融的监管套利、实体经济成本高企,金融去杠杆并不必然意味着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因此需要形成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
3.展望2018年,房地产政策会有大的调整吗?政策的重点是什么?
展望2018年,我们认为在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下,房地产政策总体维持现状,但边际放松将会增多。在此背景下,2018年房地产政策难有大的动作,因为房地产市场事关全局,只能“稳中求进”,不会草率推出房地产税和停止期房销售,更多的将是完善多层次供给机制。
梳理过往调控政策清晰地告诉我们,政策的焦点在于“房地产去金融属性”和“保障居民合理住房需求”,而不是一味地收紧。政府一直在强调建立房地产市场调节长效机制,市场对此理解就是开征房地产税,打击资产泡沫,但实际上可能有两层含义,既包括房地产去金融属性又包括保障居民合理住房需求。因此,房地产政策不会一味地收紧,当前房价基本稳定,因此政府今年将更多地围绕“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做文章。
4.金融监管的不确定性,或会殃及池鱼。
当前金融去杠杆尤其对非标、信托行业的监管加强或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主要包括四个部分,按照占比从大到小的顺序,分别为其他资金(主要是定金、按揭)、自筹资金、国内贷款和利用外资。以信托资金为代表的非标资金来源主要存在于房地产的自筹资金中。初步看来,本轮房地产投资企稳,主要是受到自筹资金的支撑。这也与我们在微观数据中看到的房地产筹资性现金流处于高位相符(图4)。此外,我们推算出的非标资金走势与流向房地产行业的信托走势有较强的相关性(图5)。未来,对于非标的监管将愈发趋严,非标规模的缩小是较大概率出现的。这将成为2018年房地产投资潜在的下行压力。近期,银监会已出台政策,规范银信通道,要求信托公司不得将信托资金违规投向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股市、产能过剩等限制或禁止领域等[1]。18年非标规模的萎缩,或是房地产投资的潜在风险点之一。
附表一:房地产调控政策列表(801)
资料来源:住建部、发改委、中国政府网、各地政府网等官方网站,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注[1]:参考资料:http://www.cbrc.gov.cn/chinese/home/docView/7F07C7A1E67FEA633CC16E.html
-------------------------------------
如果您有优质的、符合见闻调性的原创文章,欢迎以个人的名义投稿入驻华尔街见闻名家专栏。
投稿方式 :请将个人简介以及代表作品发送至
,并附上电话和微信以便做进一步沟通,在主题中标明: 申请入驻见闻专栏 + 投稿人名字
明明 <span class="related-post__meta__item__text" data-v-8.04.10 港股那点事 <span class="related-post__meta__item__text" data-v-8.03.29 看政策 <span class="related-post__meta__item__text" data-v-8.04.25 江瀚 <span class="related-post__meta__item__text" data-v-8.06.01 张继强 <span class="related-post__meta__item__text" data-v-8.05.04
下载华尔街见闻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
华尔街见闻不良信息举报电话: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什么?
相关信息政策的四大目标是充分就业、价格水平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所谓充分就业是指包含劳动在内的一切生产要素都以愿意接受的价格参与生产活动的状态,说就劳动就业而言,充分就业并不是所有的劳动者都能就业,在充分就业的状态下,有可能存在失业。政府关心了是由于经济周期所造成的非自愿失业。
物价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一般采用价格指数来表示价格水平的变化。价格稳定也不是指每种商品价格的固定不变,也不是指价格总水平的固定不变,而且指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
经济增长是指一定时期内经济已持续均衡增长。即在一个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或者人均收入的增长,它包括①维持一个高经济增长率;②培育一个经济持续增长的能力,一般认为,经济增长与就业目标是一致的。
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国净出口与净资本。进出相等而形成的平衡,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不仅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对外经济交往情况,还反映出该国经济的稳定程度。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并不总是一致的,也就是,政府不总是能同时实现以上所有的政策。
失业率的定义。季节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的含义。
失业率的定义。季节...
相关信息政策的四大目标是充分就业、价格水平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所谓充分就业是指包含劳动在内的一切生产要素都以愿意接受的价格参与生产活动的状态,说就劳动就业而言,充分就业并不是所有的劳动者都能就业,在充分就业的状态下,有可能存在失业。政府关心了是由于经济周期所造成的非自愿失业。
物价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一般采用价格指数来表示价格水平的变化。价格稳定也不是指每种商品价格的固定不变,也不是指价格总水平的固定不变,而且指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
经济增长是指一定时期内经济已持续均衡增长。即在一个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或者人均收入的增长,它包括①维持一个高经济增长率;②培育一个经济持续增长的能力,一般认为,经济增长与就业目标是一致的。
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国净出口与净资本。进出相等而形成的平衡,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不仅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对外经济交往情况,还反映出该国经济的稳定程度。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并不总是一致的,也就是,政府不总是能同时实现以上所有的政策。
失业率的定义。季节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的含义。
失业率的定义。季节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的含义。
所谓宏观经济政策,指政府为了增进社会整体经济福利、改善整体经济运行状况,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而对宏观经济领域进行的有意识的干预。在宏观经济学中,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主...
首先实现(保持)内外宏观经济的目标,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平衡本身可以通过修改目标来实现;其次,经济的平衡是另外一个问题,除了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还有切实可行的操...
调查、请教、搜集、结论
不要把别人的回答直接当成你论述题的答案,对你没什么好处。
汇率(Exchange Rate)是指一国货币兑换成另一国货币的比率,又称汇价,即由一国货币表示的另一国货币的价格。
汇率总是起起落落,涨跌不休。影响汇率的因素...
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一个目标不协调,可能直接导致多个目标的失衡。最终导致货币政策的失败。
答: 这首词上阙第一句描写了陆游从湓口到散花洲的行程,第二句描写了江两岸的美好景色,为词的下阙作好了对比铺垫。
下阙笔峰一转,“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作者的...
答: 现代广告可以从它发展的历史,种类,科技,受众等几个方面来说现代广告萌发期的国内国外发展的现状...成熟期的标志等等现代广告的主要种类 户外 电视 互联网 三大巨...
答: 现代广告可以从它发展的历史,种类,科技,受众等几个方面来说现代广告萌发期的国内国外发展的现状...成熟期的标志等等现代广告的主要种类 户外 电视 互联网 三大巨...
答: 体育类专业需要参加体育加试,对录取一般都有特殊要求,例如本专业就有诸如男生身高不得低于1.70米,女生身高不得低于1.60米,身体健康,裸眼视力不得低于4.7,...
每家运营商的DNS都不同,而且各省的也不同。你可以问问你的网络提供商,他们会告诉你的。(也可以通过分别访问域名和IP来检查DNS是否正常,访问域名不行,而访问IP可以,则说明DNS设置不对)
另外,如果ADSL-电脑没问题,一般ADSL-路由器也没问题的。而且采用ADSL拨号的话,DNS可以不设置的,拨号成功后会自动取得DNS服务器。
问题可能出在路由器设置上。进去检查一下吧。看看上网方式,上网用户名密码是否正确。
(有个问题要注意一下,有些地方的运营商会限制使用路由器或者限制接入数量,一般是采取绑定网卡MAC地址的方式,如果路由器设置都正常,试试路由器的MAC地址克隆功能,把电脑网卡的MAC复制过去)
嫌麻烦就把你洗衣机的型号或断皮带,拿到维修点去买1个,自己装上就可以了(要有个小扳手把螺丝放松,装上皮带,拉紧再紧固螺丝)。
如何洗衣服?也许有人会说,衣服谁不会洗啊?放到水里,加点洗衣粉洗就成了呗。是啊,说是这样说,可是洗衣服还有不少学问呢。我就说说我的“洗衣经”吧。
说起洗衣服,想想真有不少要说的呢。
首先要分开洗。内衣外衣、深色浅色要分开。个人和个人的衣物也尽量分开洗涤,这样可以防止不同人体间细菌和病菌的相互交叉感染,尤其是宿舍或者朋友的衣服尽量不要放置在一起洗。即使是自己的衣服,内衣和外衣也要分开洗。因为外衣接触外界的污染和尘土较多,而内衣将直接接触皮肤,为避免外界尘螨等对皮肤的不良入侵,内外分开洗涤是有科学道理的。不同颜色的衣物要分开洗涤,可将颜色相近的一同洗涤,浅色的一起洗涤,容易掉色的单独洗涤,避免衣物因脱色而损坏。另外,袜子和其他衣物不要一起洗涤。
其次,使用洗衣粉宜提浸泡一会。洗衣粉功效的发挥不同于肥皂,只有衣物适时浸泡才能发挥最大的洗涤效果。浸泡时间也不宜太长,一般20分钟左右。时间太长,洗涤效果也不好,而且衣物易褶皱。有人洗衣服时把洗衣粉直接撒在衣物上便开始搓揉洗涤,那样不能发挥最好的洗涤效果,对洗衣粉是一种浪费,当然,免浸泡洗衣粉出外。另外,冬季一般宜使用温水浸泡衣物。水温过低,不能有效发挥洗衣粉的洗涤效果,水温太高,会破坏洗衣粉中的活性成分,也不利于洗涤。
再次,衣物及时更换,及时洗涤。衣服要及时更换,相信道理大家应该都很清楚。可是,衣物换下后应该及时清洗,有人却做的不好。好多家庭喜欢将换的衣服积攒起来,每周洗一次,这样很不科学,容易使衣物上积聚的细菌大量繁殖,容易诱发皮疹或皮肤瘙痒症状。为了个人和家人的身体健康,还是勤快一点,把及时换下的衣物及时洗涤,这样,其实也费不了多少时间,也不至于最后要花费半天甚至更长 的时间专门来洗涤大量的衣物要节约的多。另外衣服穿的太久就比较脏,要花很大的力气洗涤才能洗干净,也容易将衣物搓揉变形,而影响美观和穿着效果。
洗衣服是个简单的小家务,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件事,学问却很多,也许您的“洗衣心得”比这还要科学,还要多样,欢迎您 的指正~~
关于三国武将的排名在玩家中颇有争论,其实真正熟读三国的人应该知道关于三国武将的排名早有定论,头十位依次为:
头吕(吕布)二赵(赵云)三典韦,四关(关羽)五许(许楮)六张飞,七马(马超)八颜(颜良)九文丑,老将黄忠排末位。
关于这个排名大家最具疑问的恐怕是关羽了,这里我给大家细细道来。赵云就不用多说了,魏军中七进七出不说武功,体力也是超强了。而枪法有六和之说,赵云占了个气,也就是枪法的鼻祖了,其武学造诣可见一斑。至于典韦,单凭他和许楮两人就能战住吕布,武功应该比三英中的关羽要强吧。
其实单论武功除吕布外大家都差不多。论战功关羽斩颜良是因为颜良抢军马已经得手正在后撤,并不想与人交手,没想到赤兔马快,被从后背赶上斩之;文丑就更冤了,他是受了委托来招降关羽的,并没想着交手,结果话没说完关羽的刀就到了。只是由于过去封建统治者的需要后来将关羽神话化了,就连日本人也很崇拜他,只不过在日本的关公形象是扎着日式头巾的。
张飞、许楮、马超的排名比较有意思,按理说他们斗得势均力敌都没分出上下,而古人的解释是按照他们谁先脱的衣服谁就厉害!有点搞笑呦。十名以后的排名笔者忘记了,好象第11个是张辽。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现在通常看到的《三国演义》已是多次修改过的版本,笔者看过一套更早的版本,有些细节不太一样。
1.个人独资企业承担无限责任,(除了企业的注册资本外还加上个人的其他财产);
2.非个人独资的法人企业以注册资本承担有限责任。
在山东省药品集中采购网“资料下载”栏(网页右下角),下载“药品生产企业变更配送企业申请表(生产企业用)”。填写清楚并逐个盖章后上交省药品集中采购领导服务中心。
压力大,收入高。适合有资源或肯拼的。四大行压力好一点,收入也低一点。信贷经理从业要求:1.三年以上银行信贷工作经验,有客户资源者优先考虑,AFP/CFP优先考虑;2.熟悉银行业务和财务知识,有较强的分析能力;3.具有丰富的市场营销经验,市场开拓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4.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较强的沟通能力;5.有良好的仪表形象,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6.正直诚信,重视职业操守。
那不是一言两语能说清楚 的。
做为一位局长,又要管内部的事,又要管外部的事,我想第一部,是跟手下的人打好关系。
先会做人,再慢慢学者去做事
借款时,借:其他应收款,贷:现金;报销时,如果借条已经跨月做账了,就开张收据(借条不能退回),借:管理费用等,贷:其他应收款。
.打造高品质人才培养学校是这个学校的办学理念,专业的职业学校相对其他学校来说,专业性更强,对口就业更容易,只需要学习三年就可以了,第四年就是带薪实习了,直接进公司带薪实习的,完全不用担心就业问题。
这个就多了,我就跟你推荐一个比较好的吧,我个人觉得 成都铁路职业学校的话就是成都机电工程学校比较好,很大,3000多亩占地,三个校区,我感觉是真的很大了,风景也不错,交通也方便,铁路方面的专业也挺火的。你可以去看看,也挺方便的。
成都机电工程学校是经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位于成都郫都区,与很多部省级单位都有合作,想了解更多可以去学校官网看看
.我个人觉得 成都铁路职业学校的话就是成都机电工程学校比较好,很大,3000多亩占地,三个校区,我感觉是真的很大了,风景也不错,交通也方便,铁路方面的专业也挺火的。你可以去看看,也挺方便的。
只要没有大问题都是容易过得哈,成都铁路学校的招生条件是这样的,我就拿成都机电工程学校的招生条件来说吧,高铁、动车乘务,女生:身高163cm-172cm,男生:173cm-185cm,铁路客运员,女生:160cm-173cm,男生:170cm-184cm。当然还要身体健康啦,到时候会体检的哦。
论西方经济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的完整性一 西方经济宏观政策的四大目标是充分就业,价格水平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为实现这四大目标,西方经济学家和学派提出了相应的理论和对策。
为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主义认为应当鼓励消费,扩大政府支出,增加有效需求。新剑桥学派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因为收入分配不合理引起的,故应调节收入分配结构。新凯恩斯主义认为刺激总需求的措施是必要的。同时还提出了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观点,保护本国的夕阳产业。货币学派认为:在短期中,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可以影响利率,影响有效需求,从而影响就业水平。供给学派认为可以通过减税,提高工人和企业生产的积极性,减少失业。从这些学派提出的观点可以归纳出,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应当刺激有效需求,增加消费,开采资源,使企业多生产多雇佣劳动力。
通过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我们还可以知道,在大多数西方经济学派眼里,实现充分就业,也就达到了稳定的经济增长。
而他们对“价格水平稳定”却有另一番解释。西方经济学解释通货膨胀的原因有需求拉上,成本推动,混合性以及结构性等因素。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这是从总需求的角度来分析的原因,它是指在经济接近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下,总需求增加,产出不会再增加,总需求水平超过总供给水平,导致的一般物价水平上升引起的通货膨胀。引起总需求过度的因素有两大类:一类称为实际因素,如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扩大,政府支出增加、减税以及一国净出口增加等因素;另一类称为货币因素,即货币供给量的增加或实际货币需求的减少,导致总需求在现有价格水平下扩大。而其它三个因素也可以看作是局部或整体的需求过旺和劳动力供给不足。
对于“国际收支平衡”方面,西方经济学派提出调节国内需求,调节利率,调节贸易政策,调整汇率政策等措施。
透过他们的政策措施,可以知道,这四个目标的同时实现是件困难的事情,因为很容易矫枉过正。其次,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管理经济社会的目标只有这4个了吗?或者这4个是不是管理经济社会的目标?
历史告诉我们,劳动使人从动物进化成人。人为了生存和更好的生活而参与生产劳动。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人们的知识增加和生产工具的改善,人们有了剩余价值。为了提高消费水平和消费的多样性以及再生产的需要,人们用自己的产品与别人交换,从而形成了经济社会。经济社会的产生和发展,改善了人的健康,提高了人的生活水平,人的数量也增加。从而提高了人探索自然和社会的能力。人的知识进一步增加,生产和认知工具得以创造和改进,人的物质产品更加丰富,经济社会也就更加繁荣,更有深度和内容。
可见管理经济社会的目标不仅包括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而且还包括促进生产力发展。而我们从西方经济学派宏观理论中丝毫看不到对生产力的重视,或者他们认为改进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是企业和微观经济学的事情。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假设前提通常有一条:“技术水平不变”。这告诉我们西方宏观经济学没有考虑过怎样引导经济社会的资源,使其有助于社会上产力的进步和人们的思想文化道德伦理的进步。他们研究的是怎样在现有条件下让人们过上西方所谓的“幸福”生活。有车子,有宽敞漂亮的房子,有香肠喂小狗……等等一系列西方发达国家中富有阶层的生活方式是他们所追求的“幸福”生活。他们从理论和西方的现实双重引诱发展中国家的国民去追求西方的自由,“幸福”生活。其实他们心中万分担心,他们非常清楚如果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国的经济社会像美国那样,那么整个地球的资源将很快消耗完。那么,那时有多少人能够忍受生活水平的下降,将来的人该怎样生活?!二西方经济学的宏观政策目标存在缺陷,这也导致他们的理论有不可忽视的问题。西方经济学的宏观政策的目标有4个,其中的核心是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为此,经济社会会打一个死结:资本家为了使他们的商品都能销售出去,就会希望有更多的人口,为了社会稳定,政府会鼓励消费,扩大支出,开采资源,设立一些无聊的产业部门来吸纳多余的劳动力,那么社会产品的生产能力更大,资本家和政府就会更加鼓励消费,开拓更多的市场,希望有更多的有消费能力的人,而地球上的资源消耗速度只快不慢,当人类现阶段能够掌握的资源消耗完时,这个过程就会“嘎”然而止,经济社会就会急剧倒退,由于资源不足,人类探索自然的能力也会受到影响。人类就会要花费更长的时间来认识使用新资源。西方经济学宏观政策目标在现实中的表现是西方经济社会的浮躁、虚荣,以及思想文化的利己短视。国民只会考虑他们现在过得好不好而不会为将来的人想一想;政客们会取悦于他们的选民,看到的是国家一时的强大和国际地位而不会想一想将来的国家当以什么立国。历史学家分析二战斗得出一个结论,二战极大地推进了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战时,战后很多研究成果及思想文化都是二战期间开始进行的。那时实行的战时经济,一切为了满足军队的需要,即一切为了科技研究的需要,社会资源极大地向科技研究部门倾斜。另外,开个玩笑,如果天文学家突然发现300年后一颗超大行星会撞击地球。人们无非有三个选择:1.消灭这颗行星,2.逃离地球,3.坐以待毙。那么地球上的人们应该联合起来,,社会资源优先供应科学家们研究科技的需要。中国的二弹一星就是以这种方式实现的。这些事实和假设启发我们要较快发展本国科技,生产力,人们就应当珍惜资源,合理利用,多一些务实,少一些虚华。三西方经济学之所以会陷入困境以及导致经济社会的浮躁,虚荣,还因为他们实现这四个目标的方式不正确,以及收入分配方式不完善。要解决充分就业问题,从长期看,应当控制人口增长。科技的进步使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减少,而智能的进步也会使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减少。历史学家分析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人口太多。在地主、商人眼里,使用新的生产工具还不如多雇佣几个劳动力更省钱,结果导致新的生产工具闲置,发明者不受赞赏,积极性下降,在思想文化方面就会更加禁锢,所以人多不一定有利于科技进步,况且人多了也会消耗更多的资源。在短期,也不用为了就业而额外开发资源,保持一定的失业率可以充分满足劳动需求的需要,从而减少通货膨胀的可能性。要实现价格水平稳定,只要实现了中下层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及教育价格的稳定就可以了。教育的价格是由政府制定的,粮,油,盐,棉的价格可以由国家储备库的买卖来实现,公共交通、通信的价格也可以由政府制定。至于那些非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品价格的波动并不会动摇经济社会的基础,根本不用理会。至于经济增长,这不是应当提倡的目标,我们的目标应当是技术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在下文收入分配方式的探讨中将作相关论述。而要实现国际收支平衡。我们先看看技术周期说,产品周期说的观点。技术周期说:技术在一个国家得到突破和创新后,这种新颖的生产技术不可能永远被创新国所垄断,迟早会被别的国家学习和模仿了去。这种学习和模仿主要是通过贸易产生的示范效应、转让技术和直接投资等渠道进行的。这类商品的贸易会在技术创新国与技术模仿国之间持续一段时间,直到技术模仿国能够生产这类商品并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而不再进口时为止。技术周期说把技术的创新和转移以及国际贸易的发生和发展划分为几个阶段:需求滞后,模仿滞后。产品周期说:是由雷蒙德弗农提出用以解释美国与世界其他国家间贸易格局变化原因的理论。他认为,随着美国所发明的新技术的向外扩散,产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美国与别国的贸易格局也发生着变化。1.新产品阶段,不很成熟的生产技术垄断在美国企业手中,由于没形成大规模生产,成本较高,产品售价也很高,因此主要是提供给国内少数高收入阶层消费。同时,出口一少部分给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消费;2.成熟的产品阶段,由于消费的示范作用,国内外的需求明显增加,由于技术已成熟,生产技术已扩散到别的国家,外国同类产品的生产,使美国的出口日益减少;3标准化产品阶段,技术水平在竞争中的作用相对消弱,生产成本尤其是工资水平成为了生产布局的主要决定因素。发展中国家有可能成为最理想的生产过,尤其是劳动密集程度较高的产品。这时,美国.国内便会减少这类产品的生产,改为从国外进口价格更便宜的产品。这一种产品的生命周期虽然在美国结束了,但在其他国家中还在继续和发展着。产品创新首先出现在技术水平最高的美国,然后被发展水平相近的西欧国家所学习和模仿,继而又被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所需学习和模仿。从这两个观点我们可以看到技术领先,技术进步的好处。技术领先技术进步的国家处于国际贸易的中心地位,中心国家首先获得新产品的超额垄断利润;在产品标准化阶段利用他们的生产技术和效率优势进一步获得好处;在转让技术时又可获得一笔收益。中心国家很容易获得贸易顺差,只要他们稍微降低一下进口需求。现在论述一下西方的收入分配方式,这关联到经济增长这一个目标。商品和劳务都能带来收入只要他们能够满足消费者的欲望和需要。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取决于本身的价值以及供求关系。生产商品和劳务的要素所有者按照他们的要素投入比例获得相应的报酬,这便是西方的收入分配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商品和劳务能够满足消费者的欲望和需要。西方经济学只要求消费者的欲望和需要是不违法的。没有要求消费者要有意义的生活,要珍惜资源,要有道德,要有利于自身素质的提高。所以在西方不少数国家,赌博、色情,甚至毒品都成了产业。而类似于毒品的某些网络游戏也方兴未艾。汽车,家用电器等大量消耗,肥胖现象普遍严重。人们的思想文化就会倾向于及时行乐,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文化空虚,而国家的意志就会表现为霸权和强权。在现实中,我们会钦佩美国首富比尔盖茨,因为微软一系列的软件产品是重要的技术创新。而不会佩服中国首富丁磊或陈天桥,因为他们的财富是来自于网络游戏经营及所持股票的升值。在中国,科技工作者,思想文化等学者的收入远远低于影视明星,体育明星的收入是一个很不正常的现象。虽然这种现象符合西方的收入分配方式,也顺从了国民的消费欲望,但政治家和经济学者应当从长远出发纠正这一错误,尽自己掌舵的责任,在西方收入分配方式上进一步补充。因为人的消费欲望难以同大局协调,所以只能发挥财政税收的作用。收入分配应当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对不同产业按推动科技发展的贡献来划分不同的税收标准,同时对不同的消费品也采用不同的消费税,即第一步是国民收入按项目内容性质进行分配。第二阶段,按生产产品和劳务的要素投入比例分配。第三阶段,政府转移支付。四李斯特曾经说过生产力是果树,产品是果实。只有科技进步,人类才能认识和使用新的资源,发明生产新的产品,才能解决一系列因技术进步而带来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才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一个正确的经济宏观目标应当是有利于科技进步,有利于增强国民凝聚力,有利于完善改进政治制度,提高国民、政府素质,国家意志,围绕这一目标的收入分配方式才是公平公正。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
各项宏观经济政策之间既有一致性,又有矛盾。了解这种关系对作出政策决策,决定所用的政策工具,以及分析政策效应都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了解各项目标之间的矛盾性更为重要。
政策目标的一致性很好理解。各项目标都是实现稳定所必不可少的。这些目标的整体实现才是稳定的实现,缺了哪一项都不能称为稳定。
但重要的是这些目标之间也存在不一致性。某种政策手段往往对实现一种目标有利,而对实现另一种目标有弊。例如,扩张性的财政或货币政策对实现充分就业有利,但对实现物价稳定有弊。任何一种政策手段都有其作用与副作用,对不同目标的影响并不同。所以,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不在于政策目标本身,而在于达到这些目标的手段的多种效应。在政策制定与政策手段的采用中,目标的一致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不一致性。
从央行强行冲销政策看货币市场利率
所谓货币冲销干预,是指实行固定汇率或基本固定汇率政策的中央银行,为了维持既定的汇率目标,通过在公开市场进行对冲操作,回收因为实现汇率目标而投放的基础货币的行为。货币冲销政策的存在和力度是影响一国的货币市场利率体系的关键变量,值得认真考察。
加息前后冲销力度对比
央行的强行冲销行为,是推动货币市场利率不断上行的原因。我们对比了加息前后的冲销力度变化。加息前三周,公开市场操作基本可以全部对冲同期外汇占款而形成的基础货币投放。但强行冲销的结果是,在市场流动性充裕的情况下依然推动一年期央票中标利率在3.50%以上高企。
而在央行宣布加息之后,公开市场柔和操作的变化意味深长。一年期央票中标利率持续回落。我们认为,央行未来在公开市场的货币政策操作值得思考。
强行冲销:成本高昂的工具
上个世纪末,以卡尔弗(Calvo)为代表的美国经济学家在考察了拉美国家央行冲销干预的实践后,得出结论:冲销干预导致国内利率上升,使财政预算成本大幅度提高,并促使国内国外利差难以消除。以上的结论,着力点都是利率问题,对此我们应该有更深刻的体味。在流入中国的套利套汇中,就套利而言,绝对不是套取中国的定期存款利差,而是至少套取因为央行票据而推高的货币市场利率。因此,可以说央行的强行冲销也是导致外汇持续流入、外汇占款不断增多的一个原因。
新任货币政策委员余永定早在2003年通过其学术论文指出:“为了吸引商业银行用央行票据置换超额准备金存款,央行必须在收益率和流动性两个方面为商业银行提供比超额准备金存款更为优惠的条件。这就意味着央行票据要么无法实现有效对冲,要么会遭受操作损失。”此番话也明确指出强行冲销是成本高昂的货币政策工具。此外,由于力度和节奏很难保持平稳,央行的强行冲销还会导致货币市场利率出现比较大幅度的波动。今年加息以前的货币市场利率,就表现出震荡中上行的特点。货币市场利率缺乏平稳性,对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危害都颇大。
正是由于强行冲销回收基础货币是成本高昂的货币政策工具,央行不可能不思考这种政策工具所带来的恶性效果。如果环境一旦适合,央行完全有理由放弃强行冲销政策工具的使用。
放弃强行冲销货币环境出现
央行此前之所以强行用票据回收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意义在于收缩银根、控制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
事实上,一方面是目前信贷依旧处于收缩的状态,央行没有必要付出货币市场利率高企的成本继续强行回收货币;另一方面则是信贷要求有合理的增长,央行为保持其有合理的增长,也不会再强行使用央行票据去收缩市场的流动性。因为强行回收货币的两个直观结果:商业银行流动性减少,一年期央行票据利率高企,都不利于信贷恢复合理增长。
未来政策与货币利率猜想
我们认为在目前商业银行流动性相当充裕的情况下,央行可能会放弃的货币政策工具是“强行冲销”,而不是放弃“冲销”,两者的政策效果却大不相同。前者必定会导致货币市场利率不断走高,后者能够采取合适的方式引导货币市场利率的下行。
未来有三种政策的可能,或者相互之间的政策组合。第一,采取非全额的冲销。只收缩一部分流动性,提供宽松的货币环境以鼓励银行的适度贷款投放,结果是1年期央票利率下降;第二,重新启动指定价格的数量招标。“小幅多频”地提高存贷利率,从抑制居民负利率下保值消费需求的角度出发,最终抑制投资需求。银行在投资的贷款需求减少后,多余流动性无处投放,只有接受央行指定价格的数量招标,引导1年期央票利率下降;第三,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短期内1年期央票利率上升,但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措施只具有短期冲击性,长期来看,1年期央票利率还是会下降。
强行冲销更加严厉的原因在于,单用发行央行票据的方法,考虑到经济有扩张的冲动和商业银行利差比较大,两者均大于从央行票据获得的收益。因此,公开市场就必须把央行票据的利率不断推高,才能吸引商业银行购买。而上调一个百分点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冻结的只是商业银行多余超额准备金的一部分,具有柔和性。有关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比强行冲销更为温和的论述,央行副行长吴晓灵在4月份发表的题为《2004年中国的货币政策和利率政策》的演讲中做了明确的阐述。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的判断是正确的,央行开始放弃强行冲销这种烈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则意味着货币市场利率曲线的长期端将整体下降,进而曾经被货币市场利率曲线顶高的整个债券市场收益率曲线也将下降。未来的这种利率曲线调整表明现在的债券市场可能被低估。
B、环境因素
近十年来,在金融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各国宏观政策有了改善,经济结构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市场机制在引导资源配置方面也发挥了更大的作用。然而,在政策得到改善的同时,宏观经济并没有相应地变得更加稳定,这种不稳定表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的两次重大经济下滑及一系列货币和金融危机上。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有利于资源的再分配,有利于资本流入国和全球的经济增长与效率提高。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并没有得到有效减少呢?这主要是由于全球经济发生了三个重要的变化,这三大变化使得现有经济政策的改善并不足以抵制金融全球化的风险,从而使宏观经济表现出更大的不稳定性。
  首先,世界的通货膨胀率已经下降到40年来的最低点,这本身也是一个主要的政策成就。鉴于高通货膨胀率的教训以及各国间的比较和示范效应,追求低通货膨胀率成为各国货币当局的一个共识:由于许多国家加强了财政约束,从而促进了货币约束和实际及预期的通货膨胀率的下降;一些国家实行了贸易自由化、国有企业私有化、放松产业管制等政策,客观上降低了生产的成本,从而降低了价格,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通货膨胀率的下降。通货膨胀率的下降给一些国家的货币当局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来自对通货紧缩的担心,事实上,通货紧缩的现象已经在一些国家出现,它会加重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
  其次,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导致国际间的金融传导机制更加复杂化。在金融市场一体化的条件下,全球的金融资源会在任何时候转向任何相对活跃的国家或地区,其间的大量资本流动可能会促使正处于扩张阶段的经济体产生经济过热和资产市场泡沫的风险,同时,巨额的国际资本流动也会损害一些国家脆弱的金融体系并导致货币发生不稳定的波动。
  第三,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灵活的汇率制度,这将导致采用钉住汇率制的国家更容易受到冲击,因为这些国家在货币政策上丧失了一定的自主权,无法完全按照本国的经济发展形势制定相应的货币政策,而只能被动地跟随所钉住货币的发行国髡?约旱幕醣艺?摺T谡庵直尘跋拢?捎冢梗澳甏?岳捶⒄怪泄?业木?弥芷诓辉儆敕⒋锕?蚁嘁恢拢?狈⒋锕?腋?葑陨砭?梅⒄棺纯龅髡?浜旯劬?谜?呤保?ぷ∑浠醣业姆⒄怪泄?也坏貌桓?嫫浣?邢嘤Φ牡髡??捎谡庵值髡?⒉皇枪?诰?盟?枰?模?髡?慕峁?厝辉斐晒?诤旯劬?貌晃榷ㄐ缘募泳纭?br&
  考虑到金融全球化对宏观政策的影响。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通货膨胀目标要考虑资产的价格。在低通货膨胀率的良好经济环境下,可能会诱使投资者承担风险去购买资产,从而造成资产价格上涨。据此,萧条经济学认为,当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时,货币当局应努力把通货膨胀率维持在正的水平上,否则名义收入增加从而购买力增加会产生错误的利润信息,这种错误的信息往往会导致资产价格的膨胀,并最终造成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有人提议计算广义的通货膨胀率,即计算商品与服务、房地产和股票市场三个市场价格的加权平均数作为通货膨胀率,权数可按三个市场资产量占资产量的比重取值。
  第二,全球化会强化政策溢出。在金融全球化条件下,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更加便利,物价稳定地区的资本可能会流向经济更强劲的地区,如果资本流动额相对于资本流入国经济规模很大的话,在缺乏适当的政策调整的情况下,往往会造成该国宏观经济的不稳定。另一方面,本来物价稳定的地区,由于资本追逐高利润而流向别的国家和地区,势必影响该地区的经济平衡,从而在该地区造成不稳定。
  第三,当资产价格过高以致达到不可持续的水平时,货币当局往往会面临较大的挑战。这种挑战首先来自于判断上的困难,即货币当局很难判断资产价格的上涨是真的到了不可持续的阶段,还是来源于财富拥有资产组合偏好的永久改变或是收益率的永久上升;其次,这种挑战还来自于政治上的困难,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以控制消费物价而不是资产价格为基础的,虽然采取紧缩行动也许对宏观经济是必要的,但中央银行会遇到政治上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采取更灵活的财政政策可能会起到更为积极的作用。当资产市场过热,尤其是当资本流入已经对汇率产生升值压力时,一国政府可以通过征收较高的资产交易税和资本流动税来达到抑制资产价格持续上升的目的。
分为两大部分
宏观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和政府支出政策
宏观货币政策:调整银行的法定准备金率,中央银行贴现率,公开市场政策,调整货币供给量等等。
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是充分就业、价格水平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所谓充分就业是指包含劳动在内的一切生产要素都以愿意接受的价格参与生产活动的状态,说就劳动就业而言,充分就业并不是所有的劳动者都能就业,在充分就业的状态下,有可能存在失业。政府关心了是由于经济周期所造成的非自愿失业。
物价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一般采用价格指数来表示价格水平的变化。价格稳定也不是指每种商品价格的固定不变,也不是指价格总水平的固定不变,而且指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
经济增长是指一定时期内经济已持续均衡增长。即在一个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或者人均收入的增长,它包括①维持一个高经济增长率;②培育一个经济持续增长的能力,一般认为,经济增长与就业目标是一致的。
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国净出口与净资本。进出相等而形成的平衡,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不仅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对外经济交往情况,还反映出该国经济的稳定程度。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并不总是一致的,也就是,政府不总是能同时实现以上所有的政策。
失业率的定义。季节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的含义。
失业率的定义。季节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的含义。
这四个目标就是: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就业的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是:
第一,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实现国家长远战略目标的首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首要条件。因此,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是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中实现的。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必须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使之达到基本平衡。
第二,增加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的情况如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促进充分就业是我国政府的责任。我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方面劳动供给数量庞大,另一方面劳动力需求显得有限。因此必须坚持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长期将增加就业的宏观调控目标落到实处,并严格控制人口和劳动力增长。就业的增加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要增加就业,首先要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这是增加就业的基础。同时还必须提高就业弹性。为了提高就业弹性,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要大力推进城镇化,加快小城镇建设。
第三,稳定物价。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的波动是价格发挥调节作用的形式。但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对经济生活是不利的。如果物价大幅上升和通货膨胀,会刺激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片面追求数量扩张,经济效益下降;如果物价下降和通货紧缩,则会抑制投资,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由市场决定,但政府可以运用货币等经济手段对价格进行调节,必要时也可以采用某些行政手段(如制止乱涨价、打击价格欺诈),以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避免价格的大起大落。
第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各种交易所引起的货币收付或以货币表示的财产的转移。
采取宏观调控的手段通常有:
(1)法律手段与经济政策,如:调整税率、金融、财政补贴等;
(2)计划指导,如:国家大的投资规划,或在某些行业和领域实行配额制度;
(3)行政手段,如利用工商、商检、卫生检疫、海关等部门禁止或限制某些商品的生产与流通。
保持经济运行
在合理区间。近年来,我们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已经形成了在区间调控基础上注重定向调控和 相机调控的政策体系。今年要统筹运用财政、货币政 策和产业、投资、价格等政策工具,精准进行调控。 在宏观调控导向上,要从供给和需求双侧发力,更加 注重供给侧管理,为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稳定经 济增长创造环境;在调控着力点上,要更加突出推动 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突 出应对工业企业困难和投资增速下降过多的挑战,突 出补齐民生和社会发展的短板;在调控策略上,要密 切跟踪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相机抉择,预 调微调,把握好力度和节奏,增强调控的前瞻性和灵 活性;在调控工具使用上,要更多使用市场化手段。
我国现阶段宏观经济政策的种类很多,其中对经济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价格政策与外贸政策。
1、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概括地说,它是政府财政行为的准则。政府财政行为主要是指政府财政收支行为,因此,财政政策就是政府管理财政收支的准则。
作为政府管理经济的主要手段之一,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首先,财政政策体现了政府对国民经济财力的管理。对宏观经济的管理从根本上说,无非是从宏观上对构成经济活动要素的资金、物资、劳动力等进行的管理,其中,对资金的管理就是对国民经济财力的管理,它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制约着对物资和劳动力的管理,而这一财力管理主要是由财政与信贷来实现的。
其次,财政政策体现了对国民经济的分配管理。财政是国家从宏观上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分配的最直接、最主要的手段。一方面,通过对一定的生产条件或生产要素的分配,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形成合理的生产结构,使经济得以发展;另一方面,对一部分生产成果进行分配,实现生产与消费的协调发展,平衡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使经济得以稳定。
具体地说,财政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财政政策目标。财政政策目标一般指通过财政政策的运用与实施所要达到的目的,它是财政政策的核心内容。本世纪40年代以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充分就业曾一直是许多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但是对这一目标的追求导致了后来的通货膨胀、经济波动等。所以,现在大多数国家都实施多目标经济政策,一般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收入公平与资源优化配置等六大目标。作为经济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财政政策目标与经济政策目标应是一致的,那么这六大目标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财政政策目标的主要内容。
第一,充分就业。所谓充分就业并不是指每个人都有工作,而是指每一个有工作能力并且愿意工作的劳动者都有工作。从更广泛的范围讲,充分就业又指现实的、可供利用的各种资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不存在闲置无用的资源。
第二,资源优化配置。它指的是通过对整个社会的财力、物力、人力等经济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从财政角度讲,资源优化配置主要是指财力资源流向和流量的优化,即通过政府的财政收支活动,实施资金分配,调节各种经济资源的投向,使之在各部门、各地区之间合理配置,以形成合理的经济结构,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第三,物价稳定。它指的是物价总水平的稳定。物价稳定并不排斥个别商品价格的剧烈波动,也并非是物价总水平的固定不变。只要在一定时期内,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在社会可接受范围内,即可视为物价稳定。
第四,经济增长。它指的是国民生产总值与国民收入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避免经济停滞或下降。
第五,国际收支平衡。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与它国之间进行的各种经济交易的收支平衡,具体体现为一个适当的国际储备水平与一个相对稳定的外汇汇率,它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第六,收入公平。对于&#034;公平&#034;究竟应如何理解,至今尚无一个一致的、确定的认识。对&#034;公平&#034;的认识不仅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间存在着不一致的理解,而且在同一国家或地区的不同阶层成员间也存在着不一致的理解,甚至同一国家和地区、同一阶层的成员在不同时期对&#034;公平&#034;也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因此,&#034;公平&#034;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在现阶段,就大多数人来说,对&#034;公平&#034;所能达成的共识仅仅在于:收入与义务应成正比例变动,收入多者承担较多社会义务,收入少者承担较少的社会义务。
财政政策手段。财政政策手段是指为了实现既定的财政政策目标而选择的具体工具或方式方法。财政政策手段的选取以有明确可行的财政政策目标为前提,而且必须以政策目标为转移,即它必须是既定政策目标所需要的,否则它就失去了意义。一般说来,财政政策手段主要包括预算、税收、公债、财政支出等。
第一,预算。国家预算是财政政策手段中的基本手段,它全面反映国家财政收支的规模和平衡状况,综合体现各种财政手段的运用结果,制约着其他资金的活动。国家预算对经济的调控主要是通过调整国家预算收支之间的关系实现的。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时,可以通过实行国家预算收入大于预算支出的结余预算政策进行调节,预算结余可在一定程度上削减社会需求总量;反之,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时,可以实行国家预算支出大于预算收入的赤字预算政策来扩大社会总需求,刺激生产和消费。另外,通过调节国家预算支出结构还可调节社会供给结构与产业结构,例如,调整预算支出方向和不同支出方向的数量,促使形成符合国家要求的供给结构与产业结构;或者调整预算支出结构,形成相应需求结构以影响供给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等。
第二,税收。税收是主要的财政政策手段,它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特征,因而具有广泛强烈的调节作用。通过调节税收总量和税收结构可以调节社会总供求,影响社会总供求的平衡关系;可以支持或限制某些产业的发展,调节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可以调节各种收入,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
第三,公债。公债是一种特殊的财政政策手段,具有有偿性是其根本特征。政府通过对公债发行数量与期限、公债利率等的调整,可以将一部分消费基金转化为积累基金,可以从宏观上掌握积累基金流向,调节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可以调节资金供求和货币流通量,从而影响金融市场。
第四,财政支出。财政支出又可分为两个方面,即财政投资与财政补贴。财政投资的主要方向是各种新兴工业部门、基础工业部门与基础设施等,以促进产业结构的更新换代或消除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财政补贴主要包括价格补贴、投资补贴、利息补贴与生活补贴等,它具有与税收调节方向相反的调节作用,即增加补贴可以刺激生产与需求,而减少补贴则可以起到抑制生产与需求的作用。
财政政策的种类。财政政策种类繁多,为了全面认识财政政策,更好地研究、分析财政政策,应该对财政政策的分类有所了解。
对财政政策进行分类,主要有两种划分方法。
第一种是根据财政政策对社会经济总量的影响,将财政政策划分为三种类型: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
所谓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减少财政收入或扩大财政支出刺激社会总需求增长的政策。由于减少财政收入、扩大财政支出的结果往往表现为财政赤字,因此,扩张性财政政策亦称赤字财政政策。在30年代经济危机以前,经济学家都强调预算平衡的重要性,把年度预算的平衡视为财政是否健全的标志。30年代经济大萧条之后,许多国家通过大量增加财政支出以恢复经济,使得财政赤字逐渐取得合法地位,赤字财政政策亦成为一些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
所谓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增加财政收入或减少财政支出以抑制社会总需求增长的政策。由于增加财政收入、减少财政支出的结果往往表现为财政结余,因此紧缩性财政政策也称盈余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是作为反通货膨胀的对策出现的。由于一些国家实行赤字财政政策,造成巨额财政赤字,推动了通货膨胀。为了避免通货膨胀对国民经济的破坏性影响,一些国家开始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力图通过缩小财政赤字来缓和通货膨胀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冲击。
中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保持财政收支平衡以实现社会总供求平衡的财政政策。这里所讲的财政收支平衡,不应局限于年度预算的平衡,而是从整个经济周期来考察财政收支的平衡。在经济周期下降的阶段上,政府扩大财政支出和减少税收,以增加消费和促进投资。这样从财政收支的对比关系上看,一定是支大于收,从年度预算来看必然会出现赤字。当经济已经复苏,在投资增加和失业减少的情况下,政府就可以适当减少财政支出或增加税收,从一个年度预算看会出现盈余。
这样就可以用后一阶段的盈余抵补前一阶段的财政赤字,即以繁荣年份的财政盈余补偿萧条年份的财政赤字。于是从整个经济周期来看,财政收支是平衡的,但从各个年份来看,却不一定平衡。
第二种划分方式是根据财政政策对经济调节方式的不同,将其划分为自动稳定政策与相机抉择政策。
所谓自动稳定财政政策是指政府不须改变其政策,而是利用财政工具与经济运行的内在联系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政策。这种内在联系是指财政政策工具在经济周期中能够自动调节社会总需求的变化所带来的经济波动,因此,这种财政政策工具被称作&#034;内在稳定器&#034;。所得税与各种社会保障支出是最典型的内在稳定器。在经济繁荣时期,个人收入与公司利润都增加,符合所得税纳税规定的个人或公司企业也随之增加,就会使所得税总额自动增加;同时,由于经济繁荣时期失业人数减少,各种社会保障支出也随之减少,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总需求的增加与经济的过分扩张。反之,经济衰退时期,个人收入与公司利润都减少,失业人数增加,那么所得税总额会降低,各种社会保障支出需要增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有效需求,防止经济进一步衰退。
对于短期的、较小的经济波动,内在稳定器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对于长期的、较大的经济波动它就有些力不从心了。正是由于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的这一局限性,使许多国家越来越重视采取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所谓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依据客观经济形势的不同,通过调整财政收支规模与结构来影响经济运行。这一政策的主要目标不是平衡政府预算,而是通过积极地运用财政政策去平衡经济。实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要求政府根据客观经济形势的不同状况,机动灵活地采取一定的财政政策和措施。当整个社会需求不足,以致失业率提高时,政府就应增加支出,减少收入;当社会上需求过多,致使通货膨胀猛烈发展,政府就应减少支出增加收入;当社会上借贷资本过剩,就应出售政府债券;当社会上资金不足,就应回收政府债券。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要求政府不必拘泥于预算收支之间的对比关系,而应当保持整个经济的平衡。实际上,相机抉择的原则是经济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它不仅适合于财政政策,对其他宏观经济政策也同样适用。
2、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也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促进经济稳定发展服务的。它是指中央银行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利率、汇率、信贷、货币发行、外汇管理等工具,调节有关变量,最终影响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一种政策手段。与财政政策一样,货币政策也体现了政府对国民经济财力的管理,但是这部分财力主要是指由银行信贷所代表的财力。另外货币政策并不像财政政策那样体现国家对一部分社会产品的分配管理。因此,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①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目标也称作政策的最终目标,是指货币政策调节最终要达到的目的。货币政策目标的形成历经了很长的时间,由最初的稳定物价发展到今天为世界各国所普遍认同的四大目标:稳定物价、充分就业、适度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如前所述,这四大目标也是财政政策目标的主要内容。前面已对其作过解释,这里就不再重复。
②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调控是一种间接调控,它不能直接作用于实际经济活动,而必须经由一定的中间目标才能实现其最终目标。因此,必须选取一定的中间目标作为货币政策的直接调节目的,同时还可将这些中间变量作为反映货币政策操作效果的指示器。中间目标在整个货币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导环节。
选取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即一个合适的中间目标必须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国民收入稳定密切联系,又能为中央银行所控制,且能很快地起到宣示货币政策意向的作用。目前,各国提出的较有影响的中间目标有利率、货币供给量、贷款总额、货币基数、股票价格等,但是,能够被普遍认可的只有利率、货币供给量、贷款总额等三项。这三项指标能较好地体现上述原则,且与经济体制与金融体制有较好的适应性,因而被广泛运用于货币政策的操作中。关于利率的有关知识将在下一节中介绍,这里扼要谈谈货币供应量与贷款总额。
第一,货币供应量。货币政策最根本的目标可以归结为为一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货币环境。在现代信用本位条件下,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以及二者的平衡都会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影响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因此,要使货币的供应不成为重大经济波动的根源并不破坏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必须根据社会总供求状况制订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维持适度的货币供应,不能因为货币过多或不足而造成经济的过度繁荣或长期衰退。
所谓适度的货币供应既有量的要求又有质的要求,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在社会总需求不足情况下。此时整个社会经济处于衰退或萧条状况,资源大量闲置,企业开工不足,社会经济发展停滞。这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应该是扩张性的,即要增加货币供应量以刺激总需求增加,从而促进生产的恢复与发展,促使社会总供求趋于平衡。
二是在社会总需求过多情况下。此时宏观经济处于过热状态,生产迅速发展,投资剧增,市场供给不足,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物价上涨。这时央行的货币政策应是紧缩性的,即缩减货币供应量,抑制社会总需求,促使经济适度而稳定增长,促使社会总供求平衡。
三是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构成不相适应的情况下。此时宏观经济处于这样的状况:一些部门需求不足,商品相对过剩,生产停滞不前;另一些部门则需求过度,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生产发展很快。其结果将是整体经济比例失调,畸形发展。此时货币政策应有紧有松,松紧结合,通过调整货币供给的构成和流向,改变社会总需求构成与总供给构成不相适应的状况,促使总供求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结构上都平衡,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第二,贷款总规模与信贷政策。贷款总规模及贷款总额,是一定时期内银行以信用方式向社会贷款的资金总量。它与经济发展速度有着客观的数量关系。适度的贷款总量既能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又有利于货币的稳定。因此,控制贷款总规模历来是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
对贷款总规模的调控主要有两种做法:其一是规定贷款最高限额,直接控制贷款总规模。在计划体制下这一做法较为常用,即根据国家经济增长对货币的需求情况,由中央银行统一编制信贷计划,再下达给各专业银行。全国贷款总规模及专业银行贷款限额是指令性计划,须严格执行不得突破。对贷款的限额控制,可以最迅速、最广泛地进行信贷紧缩和扩张,但管得过死,不够灵活。
其二是中央银行再贷款影响整个银行系统产生派生存款的能力,间接地实现总量控制目标。中央银行运用基础货币对各金融机构的再贷款是其调控贷款总量的重要手段,它会影响到各金融机构运作中形成的贷款规模的大小。
与贷款总规模紧密相连的还有另外一个概念,即信贷总规模。信贷总规模的范围比贷款总规模略有扩大,它包括银行贷款、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贷款以及社会直接融资等。对信贷总规模的控制主要通过国家制订的信贷政策来完成。
信贷政策是货币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一方面它体现了国家货币政策的根本意图,即通过对信贷总规模的调节与控制以寻求一个有利于经济稳定、迅速增长的货币环境;另一方面,信贷政策与一般的货币政策又有所不同,它可以实行结构性倾斜来实现改善结构的目的,而一般的货币政策其主要职能就是调节货币供应量,使货币供应的增长既满足经济增长的合理需要,又不致于经济增长过热而助长通货膨胀。因此,信贷政策的主要任务一是控制调节信贷总规模,使之符合货币政策目标的要求;二是通过对贷款期限、利率、规模在不同部门中按不同比例配置,调节信贷结构,以支持或限制某地区、某部门的发展。一般而言,信贷政策支持优先发展的产业,主要有基础产业、先导产业与支柱产业等。通过对这些产业部门的政策性倾斜,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平衡,保障供给,促进高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提高国内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不仅谋求经济增长的高速度,而且还要力争强化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后劲。
③货币政策工具。为了实现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并最终实现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中央银行必须采取适当的货币政策工具来实施货币政策。所谓货币政策工具就是指为达到直接调节目标所采取的工具和手段。通常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一般性的数量型间接控制工具,包括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和法定准备金比率,它们通过银行系统管制整个经济的总信贷水平;另一类是选择性的质量型直接控制工具,包括改变法定保证金、消费信贷等,主要用以对特殊信贷领域和证券市场进行控制。这两种类型的划分并非绝对,它们都是通过改变货币供给、货币成本和信贷可获得性而影响总需求水平。
再贴现是指一般银行在缺少资金时,以其对顾客贴现而持有的票据请求中央银行给予再贴现,以取得资金。而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一般银行的再贴现收取的利率。当出现通货膨胀压力的时候,中央银行就提高再贴现率,这使商业银行因借贷成本提高而缩小准备金和放款规模,从而使价格得以稳定或者回落;反之,中央银行也可以降低再贴现率,而使商业银行以至工商企业增加借贷,增加总需求。
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货币市场上的证券(特别是短期国库券)买卖活动。当整个市场价格水平上升,需要加以抑制的时候,中央银行就卖出证券,使得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下降,贷款规模缩小,从而使投资以及物价总水平的上升得到控制或逆转。当经济呈现萧条迹象时,中央银行就买进证券,使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增加,信贷规模扩大,从而使投资需求和收入水平上升。由于中央银行通过这种办法控制银行准备金非常准确、有效,所以公开市场业务在西方国家中被当作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法定准备金比率是银行存放在中央银行或金库中的准备金占全部存款的法定比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这个比率,使货币乘数变化,从而通过影响货币存量而对整个经济产生作用。
由于它直接影响到各商业银行利润,因而效果非常猛烈,一般情况下不常使用。
选择性信贷控制主要用于管理特殊目的的信贷,如证券市场放款和消费信贷。当证券市场投机因素激增,股价暴涨的时候,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高它规定的购买股票的保证金要求,来限制借款购买股票的比重,而又不影响其他部门的经济发展。中央银行对消费信贷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对购买耐用消费品的贷款规定最低保证金和还款期限实现的。
选择性信贷控制除上述两类工具外,中央银行还可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各金融机构实施&#034;道义劝告&#034;(或&#034;窗口指导&#034;),来影响它们的放款数量和投资方向,以达到控制信用的目的。同时,依照法令,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实施直接干预和控制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种选择工具。
货币政策的执行会破坏支出单位原来的资产结构均衡,引发新的结构变动。假定中央银行以从市场购进债券的方式来增加货币供应,其影响首先就是使一些支出单位的资产组合中出现了超额的货币,即它们的资产结构均衡遭到破坏。为了恢复均衡,各支出单位开始购买债券。由于同样的原因,这种用债券替代货币的过程又会进一步破坏资产结构的均衡,并引起进一步调整资产结构,直至所有的金融资产都被波及。总的结果是中央银行购进债券增加货币供应的行动,一方面减少了金融资产的供应,另一方面则增加了对它们的需求,金融资产的价格因此而上升,这又会鼓励工厂企业增加新的金融资产供应,它们将进一步利用所得资金购买资本设备;资本品的生产会因而扩张,而由于生产资本品的工厂在短期内面临上升的边际成本,资本品的供给价格会被抬高;最后,资本品生产的扩展会通过投资乘数的作用,使全社会的收入水平提高,从而产生增加总需求的作用通过上述过程,支出单位的资产结构将恢复平衡:他们在增加货币持有量的同时,也增加了其他资产(各种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的持有量,并且,这些资产的边际收益也重新相等。
从央行强行冲销政策看货币市场利率
所谓货币冲销干预,是指实行固定汇率或基本固定汇率政策的中央银行,为了维持既定的汇率目标,通过在公开市场进行对冲操作,回收因为实现汇率目标而投放的基础货币的行为。货币冲销政策的存在和力度是影响一国的货币市场利率体系的关键变量,值得认真考察。
加息前后冲销力度对比
央行的强行冲销行为,是推动货币市场利率不断上行的原因。我们对比了加息前后的冲销力度变化。加息前三周,公开市场操作基本可以全部对冲同期外汇占款而形成的基础货币投放。但强行冲销的结果是,在市场流动性充裕的情况下依然推动一年期央票中标利率在3.50%以上高企。
而在央行宣布加息之后,公开市场柔和操作的变化意味深长。一年期央票中标利率持续回落。我们认为,央行未来在公开市场的货币政策操作值得思考。
强行冲销:成本高昂的工具
上个世纪末,以卡尔弗(Calvo)为代表的美国经济学家在考察了拉美国家央行冲销干预的实践后,得出结论:冲销干预导致国内利率上升,使财政预算成本大幅度提高,并促使国内国外利差难以消除。以上的结论,着力点都是利率问题,对此我们应该有更深刻的体味。在流入中国的套利套汇中,就套利而言,绝对不是套取中国的定期存款利差,而是至少套取因为央行票据而推高的货币市场利率。因此,可以说央行的强行冲销也是导致外汇持续流入、外汇占款不断增多的一个原因。
新任货币政策委员余永定早在2003年通过其学术论文指出:“为了吸引商业银行用央行票据置换超额准备金存款,央行必须在收益率和流动性两个方面为商业银行提供比超额准备金存款更为优惠的条件。这就意味着央行票据要么无法实现有效对冲,要么会遭受操作损失。”此番话也明确指出强行冲销是成本高昂的货币政策工具。此外,由于力度和节奏很难保持平稳,央行的强行冲销还会导致货币市场利率出现比较大幅度的波动。今年加息以前的货币市场利率,就表现出震荡中上行的特点。货币市场利率缺乏平稳性,对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危害都颇大。
正是由于强行冲销回收基础货币是成本高昂的货币政策工具,央行不可能不思考这种政策工具所带来的恶性效果。如果环境一旦适合,央行完全有理由放弃强行冲销政策工具的使用。
放弃强行冲销货币环境出现
央行此前之所以强行用票据回收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意义在于收缩银根、控制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
事实上,一方面是目前信贷依旧处于收缩的状态,央行没有必要付出货币市场利率高企的成本继续强行回收货币;另一方面则是信贷要求有合理的增长,央行为保持其有合理的增长,也不会再强行使用央行票据去收缩市场的流动性。因为强行回收货币的两个直观结果:商业银行流动性减少,一年期央行票据利率高企,都不利于信贷恢复合理增长。
未来政策与货币利率猜想
我们认为在目前商业银行流动性相当充裕的情况下,央行可能会放弃的货币政策工具是“强行冲销”,而不是放弃“冲销”,两者的政策效果却大不相同。前者必定会导致货币市场利率不断走高,后者能够采取合适的方式引导货币市场利率的下行。
未来有三种政策的可能,或者相互之间的政策组合。第一,采取非全额的冲销。只收缩一部分流动性,提供宽松的货币环境以鼓励银行的适度贷款投放,结果是1年期央票利率下降;第二,重新启动指定价格的数量招标。“小幅多频”地提高存贷利率,从抑制居民负利率下保值消费需求的角度出发,最终抑制投资需求。银行在投资的贷款需求减少后,多余流动性无处投放,只有接受央行指定价格的数量招标,引导1年期央票利率下降;第三,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短期内1年期央票利率上升,但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措施只具有短期冲击性,长期来看,1年期央票利率还是会下降。
强行冲销更加严厉的原因在于,单用发行央行票据的方法,考虑到经济有扩张的冲动和商业银行利差比较大,两者均大于从央行票据获得的收益。因此,公开市场就必须把央行票据的利率不断推高,才能吸引商业银行购买。而上调一个百分点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冻结的只是商业银行多余超额准备金的一部分,具有柔和性。有关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比强行冲销更为温和的论述,央行副行长吴晓灵在4月份发表的题为《2004年中国的货币政策和利率政策》的演讲中做了明确的阐述。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的判断是正确的,央行开始放弃强行冲销这种烈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则意味着货币市场利率曲线的长期端将整体下降,进而曾经被货币市场利率曲线顶高的整个债券市场收益率曲线也将下降。未来的这种利率曲线调整表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8年宏观经济政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