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bookpro 2018 pro 2018款什么时候出

macbook pro会在2018年的什么时候用上Intel的8代CPU? - 知乎93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7分享邀请回答1814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5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苹果2018款MacBook猜想:经典Air或将被彻底取代
腾讯数码讯(文心)据TechRadar网站报道,过去3年,苹果12英寸MacBook有了相当大幅度的升级,但在2018年,苹果很可能对MacBook进一步升级。幸运的是,有迹象表明苹果计划推新版MacBook。有媒体报道称,2018年苹果计划新发布至少三款配置其定制协处理器的Mac计算机。更让人欣喜的是,苹果仍然在实施把iOS应用移植到macOS的计划,而且下一个版本的操作系统就有望具备这样的功能。TechRadar表示,由于今年发布的全新13英寸MacBook将取代MacBook Air,因此今年新版MacBook的可能性更加令人兴奋。发售时间最近的媒体报道、传言或谍照均没有披露有关2018年版MacBook发售时间的线索。当然,TechRadar将根据过去3年MacBook的发售时间来推测今年的发售时间。2015年,苹果在3月份的新产品发布会上公布第一代MacBook后,4月份开始发售。对于苹果发售新款设备来说,这是一个奇怪的时间,但以前苹果也在这个时间段发售过新产品。2016年苹果也在4月份开始发售第二代MacBook,但远没有第一代时那么高调。最新款MacBook发售时间是2017年6月&#8212;&#8212;就在全球开发者大会之后不久。苹果还同步发售了MacBook Pro。因此,2018年版MacBook发售时间有两种(和半种)可能性。其一,苹果今年可能再次在3月份举办新产品发布会,然后4月开始发售。其二,12英寸MacBook可能在全球开发者大会上公布,发售时间则定在6月份。最后,苹果可能直接在4月份发售MacBook,甚至都不发布一份儿新闻稿&#8212;&#8212;这在以前是有先例的。价格最近有关2018年版MacBook的媒体报道和传言,均未讨论其可能的价格。通常情况下,这类传言要在接近产品发售前才会开始出现。TechRadar将依旧根据当前的价格推测2018年版MacBook的价格。入门级MacBook价格为1299美元(约合人民币8161元)。仅有的另外一个型号&#8212;&#8212;配置处理能力更强大的处理器和更大存储容量&#8212;&#8212;价格也因此上涨了300美元(约合人民币1885元)。鉴于价格差如此小,产品间硬件差别很小,MacBook价格上涨或下跌的可能性都不大。这一推测的基础是苹果不会推出存储容量更大、处理能力更高的型号,否则,MacBook的价格将只会向一个方向变动:上涨。MacBook价格要下跌,某些配置就必须缩水&#8212;&#8212;比如最低存储容量由256GB缩水为128GB、最低内存容量由8GB缩水为4GB&#8212;&#8212;这完全取决于苹果。TechRadar认为这种情况是不大可能出现的,不过,更奇怪的事情不是没有出现过。配置根据TechRadar的了解,对于2018年版MacBook的硬件,有一点能确定的是,它将配置苹果的一款T系列定制协处理器。之前,T系列芯片从未出现在过12英寸MacBook中,但凡事总会有第一次。最近有媒体报道称,三款不同的Mac计算机可能配置T系列芯片。T系列芯片基于ARM架构,用于执行特定任务。就像之前的T1(管理MacBook Pro中的Touch Bar触控条和Touch ID指纹传感器)和T2(管理iMac Pro的硬件安全功能)一样,新款T系列芯片可能取代2018年款MacBook中的英特尔处理器执行一些关键任务。这对于下一代MacBook意味着什么?由于这类芯片将是首次被应用在这款笔记本中,因此任何情况都是可能的。2018年款MacBook可能配置Touch ID指纹传感器&#8212;&#8212;由T1芯片提供支持,或支持由T2芯片提供的更高的硬件安全性,也可能同时提供这两者。除此之外,要预测今年MacBook的硬件配置很难,尤其是考虑到有媒体报道称,今年苹果不会对Mac进行任何重大修改。更不用说我们还预计苹果今年将发布一款全新13英寸MacBook了。我们对2018年款MacBook的期望更多接口自发布以来,我们对12英寸MacBook最不满意的就是接口太少。除1个Thunderbolt 3(USB-C)接口和1个耳机插孔外,MacBook没有其他任何接口,新版产品必须改变这一点。处理能力更强大的处理器苹果真的需要提高12英寸MacBook的处理能力。集成有AMD图形技术的英特尔处理器的发布,对于12英寸MacBook在不影响电池续航时间的情况下提升处理能力是一个机会。更好的音频和视频在设计MacBook时,苹果明显忽视了扬声器音质和摄像头成像质量。在2018年版MacBook中,这一问题需要得到纠正。对于价格如此高的笔记本来说,这样的扬声器和摄像头是不可接受的。在MacBook上运行iOS应用这种说法由来已久,在macOS上运行iOS应用越来越勾起了我们的兴趣。我们乐意在笔记本上看到喜欢的iPhone和iPad应用。但是,苹果需要解决在MacBook不配置触摸屏的情况下如何实现这一功能的问题。来源:TechRadar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yannwang
扫一扫,用手机看新闻!
用微信扫描还可以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更多频道内容在这里查看
爱奇艺用户将能永久保存播放记录
过滤短视频
暂无长视频(电视剧、纪录片、动漫、综艺、电影)播放记录,
按住视频可进行拖动
&正在加载...
举报视频:
举报原因(必填):
请说明举报原因(300字以内):
请输入您的反馈
举报理由需要输入300字以内
感谢您的反馈~
请勿重复举报~
请刷新重试~
收藏成功,可进入
查看所有收藏列表
当前浏览器仅支持手动复制代码
视频地址:
flash地址:
html代码:
通用代码:
通用代码可同时支持电脑和移动设备的分享播放
用爱奇艺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当前播放时间:
一键下载至手机
限爱奇艺安卓6.0以上版本
使用微信扫一扫,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其他安装方式:手机浏览器输入短链接http://71.am/udn
下载安装包到本机:
设备搜寻中...
请确保您要连接的设备(仅限安卓)登录了同一爱奇艺账号 且安装并开启不低于V6.0以上版本的爱奇艺客户端
连接失败!
请确保您要连接的设备(仅限安卓)登录了同一爱奇艺账号 且安装并开启不低于V6.0以上版本的爱奇艺客户端
部安卓(Android)设备,请点击进行选择
请您在手机端下载爱奇艺移动APP(仅支持安卓客户端)
使用微信扫一扫,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其他安装方式:手机浏览器输入短链接http://71.am/udn
下载安装包到本机:
爱奇艺云推送
请您在手机端登录爱奇艺移动APP(仅支持安卓客户端)
使用微信扫一扫,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180秒后更新
打开爱奇艺移动APP,点击“我的-扫一扫”,扫描左侧二维码进行登录
没有安装爱奇艺视频最新客户端?
2018MacBook Pro就要出了,2017还值得买吗?
正在检测客户端...
您尚未安装客户端,正在为您下载...安装完成后点击按钮即可下载
30秒后自动关闭
2018MacBook Pro就要出了,2017还值得买吗?">2018MacBook Pro就要出了,2017还值得买吗?
请选择打赏金额:
播放量12.7万
播放量数据:快去看看谁在和你一起看视频吧~
更多数据:
热门短视频推荐
Copyright (C)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
您使用浏览器不支持直接复制的功能,建议您使用Ctrl+C或右键全选进行地址复制
正在为您下载爱奇艺客户端安装后即可快速下载海量视频
正在为您下载爱奇艺客户端安装后即可免费观看1080P视频
&li data-elem="tabtitle" data-seq="{{seq}}"& &a href="javascript:void(0);"& &span>{{start}}-{{end}}&/span& &/a& &/li&
&li data-downloadSelect-elem="item" data-downloadSelect-selected="false" data-downloadSelect-tvid="{{tvid}}"& &a href="javascript:void(0);"&{{pd}}&/a&
选择您要下载的《
后才可以领取积分哦~
每观看视频30分钟
+{{data.viewScore}}分
{{data.viewCount}}/3
{{if data.viewCount && data.viewCount != "0" && data.viewCount != "1" && data.viewCount != "2" }}
访问泡泡首页
+{{data.rewardScore}}分
{{if data.rewardCount && data.rewardCount != 0 && data.getRewardDayCount != 0}}1{{else}}0{{/if}}/1
{{if data.rewardCount && data.rewardCount != 0 && data.getRewardDayCount != 0}}
+{{data.signScore}}分
{{data.signCount}}/1
{{if data.signCount && data.signCount != 0}}
色情低俗内容
血腥暴力内容
广告或欺诈内容
侵犯了我的权力
还可以输入
您使用浏览器不支持直接复制的功能,建议您使用Ctrl+C或右键全选进行地址复制MacBookPro2017值不值得买?2018来了
MacBookPro2017值不值得买?越火焰鸟百家号又到了岁末年终,自从找了新工作,已经有一年多没有来张大妈写(pian)原(jin)创(bi)了。一个月前老板刚刚批了一台2017款的13寸MacBook Pro,用上了酷炫的TouchBar。另一方面,同时由于比较好的键盘手感,2015年款的MacBook Pro至今还受到不少人的肯定。正好手上的2015款也还没有退休,可以来做一个简单的对比。离17款发布已经过去了五六个月,各种测评和跑分也随处都能搜到,为了让这篇文章不至于炒剩饭,跑分之类的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结合一下小众的工作,来聊聊怎么使用Mac,和15款有什么使用上的区别。去年的一篇原创“我的笔电进化史”中我稍微介绍了一下Mac的使用,这次根据我个人工作中的不同需求,芟繁就简的具体聊聊。外观首先来张对比照,今后两款我都选择的13寸,主要是希望比较便携(当然还有穷)。图上可以看到,同为13.3寸屏幕,2017款比2015款要小上一圈,同时薄了不少。官方数据来看,2015款的重量为1.58kg,2016/17款的重量为1.37kg,2015款重量差不多是2017款本子加上充电器。此外17款由于轻薄化,去掉了A面的信仰灯,让好多人觉得逼格顿失不少,不过在我看来还是轻薄来得比较实在。打开上盖,2015款和2017 with Touch Bar款的主要区别便显现出来。这里Touch Bar到底好不好用之后再说,先说一下这个被苹果吹上天的二代蝶式键盘到底怎么样。其实结论就一个,很简单:不如老款。但是!用久了好像也没有什么不妥。其实人就是这么奇怪,如果硬要把这两块键盘放在一起比较,其实很容易觉得键程长的2015款打起来更加舒服,但17款一个月使用下来,打字的效率好像并没有受到影响,而且习惯以后觉得这个蝶式键盘的反馈其实挺足的,也不觉得很累。此外17款的触摸板有所加大,但实际使用中我个人感觉没什么太大变化,还是会出现拖拽距离不够的情况。另外一个主要区别在于音频系统。应该可以这么说,17款带Touch Bar的音质好过15款两个JBL GO。虽然JBL GO只是最普通的小型便携音箱,但好歹人家还是外置音箱,而17款音频系统的中频实在超出JBL GO太多,15款对比起来基本只能算作能出个声。搞物理的用电脑都干些啥既然题目说了要搞物理,那也得说说搞物理的用电脑到底要干啥。Mac在各种测评中向来是被推荐给设计师,摄影师和码农人群等。一大众民间高手,捧的就说Mac逼格高,损的就说Mac性价比是个渣还不能玩游戏。其实逼格和性能,都还是要看用的人的期望和需求。Mac由于其系统的稳定性,以及对各种Unix命令和软件的原生支持,受到了欧美科研界和学生的追捧。另外如果真要看各大PC品牌的同等级商务机,性价比这个问题还得另说。作为一台笔记本,首先需要满足的功能便是收发邮件,浏览网页,视频听音乐等等日常需求。除此之外,作为低端学术人群,我对笔记本的需求还有以下几个方面:-阅读+笔记+思路-数据处理+可视化-某些,对于像我这样搞点理论的,需要在服务器上算算小算术,所以需要连接服务器或者集群-写论文,做Slides或者Poster以上需求从广义来看,除了第四条,其实人人都可能会在不同场合碰到。我在开始使用Mac的时候也经常寻找一些所谓的效率利器,但几年使用下来,发现各种软件打着解决痛点的旗号,最终增加了不少学习和适应成本。再当看到我老板拿着纸笔画草图算算术写日程,却年年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杂志上发论文的时候,回头想来,其实这些所谓的效率利器,如果没有真正的核心需求,往往都是浮云,还会让我们在使用过程中分神。于是在不断的使用和摸索中,我对各种软件的选择标准最重要的一条便是简洁,同时在不十分影响效率的情况下,能用一个软件解决的便不用第二个。下面分别介绍我在MacBook Pro 2017上满足以上需求用到的工具或者小技巧。日常功能首先要说的是17款的接口,从15款转到17款后接口丰富程度骤然减少,只剩下四个USB-C的Thunderbolt口,无Touch Bar版本更是只有两个。老实说对这种统一接口的做法个人是很拥护的,但是目前USB-C的普及程度还不够,导致必须使用转接器。由于原装转接头太贵,我目前使用的第三方Baseus的一个USB-C转HDMI和两个USB-C转USB-A接头,价格合适,感觉够用。浏览器我目前是Safari和Chrome同时使用,Safari为主力。Chrome的优势在于跨平台和数不清的插件,而Safari的杀手锏是MacOS和iOS之间的Handoff与钥匙串同步。如果不是特别依赖各种高级的密码管理软件,就钥匙串同步这一点几乎就让我放弃了Chrome。收发邮件方面,我认为Mac原生Mail已经足够好用,加上MaigTag这个神奇的插件,可以对多个邮箱内容同时归类或者标记。比如我在不同阶段曾经有过四五个不同的邮箱和不同的人联系,但主题有相近的或者讨论的同一个内容,希望把这些邮件放在一起添加关键词归档,由于项目主题比较多,所以系统自带的旗标标记方法并不够用。尝试过很多客户端,但目前只找到MailTag这个插件能实现这个功能。 MailTag此外如果没有这个需求,Mac上也还有很多其他强大且颜值高的客户端,例如Readdle出品的Spark;也有老牌Mozilla出品的Thunderbird,优势是可以和其他平台共用相同的Profile。视频播放推荐IINA这个Github上的开源项目,由苹果原生的swift语言编写,功能非常强大,美观且免费。 IINA音乐播放的话,如今各大流媒体当道,我还是用的老早就使用的网易云音乐。本地播放使用VOX,其实原生iTunes也不错,不过交互相对复杂,不如VOX轻量快捷。这里顺便提一句,修改文件默认打开软件的方法与Windows上有所不同,只需直接在要打开的文件上点击右键之后获取信息,或者选中后直接cmd+i,在Open with一栏选中想要的程序后点击“Change All”,这样以后打开同类型文件就会使用刚刚指定的默认程序打开了。同时推荐一些非常实用的小工具。Moom或者Magnet,这两个软件可以帮助调节窗口大小,我基本只使用左右分栏和窗口最大化这三个,需要的话还可以进入软件设置各种不同的分栏比例。注意这里的最大化和Windows上的窗口最大化逻辑是一致的,仅仅是在本桌面最大化窗口,而不是进入全屏模式。 MoomPopclip和Paste是我觉得很值的另外两个小工具,都是在打折的时候入手的。Popclip的作用是在选中字符旁添加类似iOS的选中选项,如图所示。里面有非常多的后续操作选项,且支持扩展。我比较常用的是复制,去格式粘贴,搜索,高亮,在终端中运行代码和在豆瓣上搜电影等功能。Paste是一个颜值非常高的剪切板记录工具,由两个俄罗斯小伙开发,最近他们也在加紧开发iOS版本,支持同一账号下MacOS与iOS共享剪切板,可能会比原生的通用剪切板要好用点。 Popclip Paste还有几个免费软件。Irvue是一个自动换壁纸软件,图片来源是大名鼎鼎的Unsplash,无版权,所以精美壁纸可以任意下载。Scroll Reverser提供鼠标滚轮的方向设置,且可以指定触摸板和鼠标分别设置。CleanMyDrive 2提供像Windows一样的外接磁盘集中管理,想要一次推出多个磁盘的时候非常方便。芟繁就简,其实还有一些我在老本子上安装了的工具,在新意过后基本就没怎么使用了的这里就不介绍了。换新本子也正好帮助我挑选出那些真正需要的软件。下面开始根据上面列出的需求介绍所谓的生产力工具。作为一个搞物理的人,阅读文献是日常基本工作,但阅读也不仅限于文献的阅读。我平时主要接触的文本形式主要是pdf和网页。所谓pdf阅读器来说,Mac原生的预览工具我认为已经做的足够好,轻量且强大,高亮,添加注释等都不在话下,更重要的是能够很方便的拼接文档和删除某些页面,只需打开侧边栏缩略图,选中要删除的页面直接点击键盘上删除,或者直接从其他pdf文档中拖动要导入的页面到本文档缩略图中的合适位置。然而阅读这个需求的核心其实不是打开文档,而是管理文档和对文档的笔记。对于学术论文,我目前使用的是Papers,界面和老牌的Endnote或者Mendeley大同小异,我选择它的主要原因是相较于Endnote的天价和Mendeley丑陋的界面,Papers价格适中颜值高,并且有学生优惠。基于Mac开发,这一点上比从Windows上移植过来的Endnote和Mendeley也好很多。同时,Papers对BibTex和Markdown的编辑提供了很好的支持,默认情况下引用文献时只需双击control,便能调出搜索窗口,选定文献后可以直接在文档中插入文献的key,支持pages,word自动生成文献列表。同时,如果使用内置阅读器,软件会自动识别在文档中做的笔记,以供之后在搜索窗口中搜索笔记。 Papers除了文献笔记,有时候开会或者做实验需要做记录的时候,也需要一个方便的工具来记录。早前我是使用Evernote的,不过之前一段时间Evernote似乎有些不思进取,各种周边搞得风风火火,而客户端却越来越臃肿,而且免费版限制登陆设备数量。现在基本被我用来和它自家的剪藏配合来收集知识片段了。目前的主力笔记工具我用的Notion,一个独立开发者开发的纯笔记应用。免费版支持600个block,也就是所谓的笔记单元,早期通过邀请好友可以达到无限条。订阅版每个月8美元,可享受无限条block以及上传文件无限体积和无限分享等服务。Notion的优势是完美支持Markdown以及各种多媒体文件,插入数学公式和图片等也很方便,全平台且支持在线编辑。各平台界面风格非常统一,且类似Ulysees等一众优秀Markdown编辑器。主要问题其实是价格,如果没有早期邀请好友的无限条笔记优惠,其实我会选择订阅Bear。在写论文或者各种报告之前一个帮助理清思路的办法就是思维导图。Mac上比较著名的导图工具便是大名鼎鼎的MindNode,同时也有iOS版本,可以通过iCloud同步。这里我就不多介绍了,唯一阻碍是价格……于是我用的是一支笔和一张纸……需要展示的时候就在keynote或者PPT里面随便画画,而且要做示意图的话笔和纸要方便很多……当然,如果有ipad的话,iOS版本没有那么贵,效果也不错。数据处理+可视化下面终于到了真正的日常工作了,搞物理的人,无论是偏理论还是偏实验,总避免不了处理大量的数据,不过感觉在不远的将来这个职业会被AI取代掉。我的数据处理工具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变化,和很多人一样,大致说来从最初的Excel到后来的Origin再到现在PythonMatlab或者R任选一。不知道为啥,在科研界Excel貌似从来都是不入流的,其主要问题可能在于数据拟合功能比较弱,早期使用Excel做拟合的速度确实很慢,弃用之后很久没用Excel做过类似任务了,不知道最新版有没有改进。作为国内科研界被盗版最多的软件之一,OriginLab出品的OriginPro可以说大致成为了不愿写代码的科研人员作图标准工具,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各种非线性拟合,离散计算,信号处理等等都不在话下。直到我开始从实验转向做一点模拟仿真工作,要处理的数据成几何增长,突然发现鼠标点点点的数据处理方式实在太低效了。虽然OriginPro内置了LabTalk脚本语言,但“人生苦短,我用Python”。尽管LabTalk语言能够完成Origin内几乎左右的任务,但由于Origin最初由C语言写成,后来加入了C++和C#的特性,使得LabTalk语言对初学者不太友好,总感觉有些地方逻辑会混乱。Python如今这么火而且免费方便易学,没有什么理由不选择它。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OriginPro没有Mac版本,要使用的话必须安装虚拟机或者双系统,在本就不大的硬盘里面划出一部分来装不是那么必要的虚拟机,比较不能忍。IDE选择Spyder,像极了Matlab。数据基本会录入Pandas这个包中的DataFrame结构来管理,在Spyder中可以很方便的查看,很像Excel和Origin的数据表格,可以轻松对行、列或者某一个数据单位进行操作。作图我用的最多的是Bokeh这个包,优势是可以生成HTML格式图片,用任何浏览器可以方便打开,且支持交互,比如数据选择,放大缩小等等,并能保存为svg矢量图,强烈推荐。 Spyder Bokeh此外还有一个免费绘图小工具值得推荐,Plot2。作为一个仅仅9M的免费软件,内置非常强大的2D绘图功能,可以直接拖拽数据表格进入绘图区,能对图上所有元素进行精确调整,支持修改数据,并提供简单的曲线拟合功能。我目前的使用流程是用Python完成数据处理,将最终需要展示的数据输出到ASCII格式直接拖入Plot2调整最后出图,其交互性比Bokeh还是好很多。Plot2唯一的槽点是拖入的ASCII文件的首列必须是横轴坐标值,目前我还没有发现可以在Plot2中指定坐标轴的方法。 Plot2绘制示意图的话,我使用的是Affinity Designer,一个类似Adobe Illustrator的软件,终身制,价格不到Illustrator的N分之一。此外开源的Inkscape在Mac上也可以使用,不过需要安装XQuartz跨平台的图形界面,相较于Windows版本会显得很不流畅。算算术接触仿真工作后要和Linux系统打交道,这也是我选择Mac的重要原因,原生支持Unix系统的shell命令,逻辑极其相似的软件管理机制(Homebrew),以及不用任何配置就能直接使用的终端。除了直接使用终端ssh与服务器和集群交互,一个叫做Filezilla的免费软件可以方便的与服务器之间传输文件,支持FTP,SFTP等等协议,在家玩树莓派也是很好的工具。此外Mac上还有一个替代默认终端的工具iTerm,诸多优点我在此就不详细叙述了,目前已经用它完全替代原生终端了。此外2017款有指纹识别,现在在终端中sudo的时候也再不需要手动输入密码了。此外,有Homebrew这个软件管理器存在,很多软件都不用自己编译了,比如分子动力学模拟软件LAMMPS,可以直接用brew tap homebrew/science && brew install lammps --with-mpi一条命令安装。平常提交任务的话,先在笔记本上测试一下输入文件,之后就可以用Filezilla上传服务器计算了。这里17款用的7代i5比15款用的同等级5代i5计算能力还是有明显提升的,在内存都为16Gb的情况下,无论是处理数据还是测试LAMMPS输入文件大概都有20%提升,这一点与GeekBench的跑分也基本一致。分子动力学模拟写论文+Slides+Poster输出工作也算是每一阶段对工作的总结了。相信诸多搞物理的人写论文都用Latex,在上一篇里我简单介绍了一下Sublime Text3 + TexLive的组合。不过最近Markdown语言的兴起也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作为标记语言,Markdown比Latex更加简洁易上手,且有了Pandoc这个神器的存在,可以很方便的将Markdown文档转成Latex文档或者,docx文档。这样无论是需要什么样格式的文本,都可以用Markdown写成,然后用Pandoc轻松转换。下面就介绍几个我觉得不错的Markdown编辑器。Atom&Sublime Text Atom严格来说这两个并不是专门的Markdown编辑器,但用编辑器届的超级瑞士军刀来形容它俩绝不为过。Atom是Github开源的文本编辑器,完全使用Web技术构建。优势是内置Packages管理器,相当于Chrome的插件管理器,很多小众或专业软件的脚本高亮插件都能在上面轻松找到,比如我算算术用的LAMMPS,各种支持Markdown的插件就更不在话下。最大槽点是由于使用Web技术,可以将其看作一个Chrome文本编辑器,相较于C语言写成的Sublime Text或其他编辑器显得比较“卡”。这篇原创的原稿本来是用Atom写的,但由于其对Mac原生中文输入法的支持貌似还有问题,每输入一段中文后都会卡顿,不得不放弃,不过只写西文的话还是没有问题的。Sublime Text是一个老牌文本编辑神器,也支持各种插件,不过安装过程比Atom麻烦,而且有些插件质量不如Atom上同类的,比如Markdown中对图片插入的支持,Atom上有提供直接粘贴图片生成代码的插件,而ST上并没有支持Mac的版本。ST优势是速度,优势是速度,优势是速度!一些超大log文件用ST打开不费吹灰之力,而Atom几乎就要死机了。目前这两个文本编辑器加起来几乎解决了我所有编辑问题。不过,由于以上陈述的Atom输入中文的问题和ST插入图片的问题,让我重新启用了专门的Markdown编辑器,Typora。Typora TyporaTypora是全平台通吃的免费Markdown编辑器。它并不需要你记住任何标记,需要的格式在菜单栏上都可以找到,使用起来跟word等类似的WYSIWYG编辑器相同,同时如果你熟悉Markdown语法,你也可以直接输入,这样就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最重要的是,它对图片和表格的完美支持,让我快要抛弃掉Atom和Sublime Text作为Markdown编辑器的功能。同时,Typora原生支持导出到docx, OpenOffice,LaTeX, MediaWiki, Epub等格式。这篇文章除了引言部分全部是在Typora完成,强烈推荐。其实前面介绍的Notion笔记工具也可以算作一个Markdown编辑器,但我并不想把它当作单篇文章的写作工具,主要是因为Notion主打是笔记,写作的话由于里面功能过多,且结构比较复杂,反而会影响注意力。参加各种学术会议需要准备大大小小的Slides或者Poster,这些我目前主要是用Mac自带的Keynote完成。很多人更熟悉PowerPoint,在我看来其实PPT在编辑方面更加强大,但同样也是希望各方面更加简洁,我慢慢从PPT转向Keynote。其实在完善好几代之后,原来Keynote的杀手锏神奇移动在PPT中也已经加入了,两者真没有什么高下,无非是更倾向于功能强大还是界面简洁了。好的Slides和Poster核心本不在用什么软件做,而在于工作的意义以及做的人的展示逻辑。之前挖了一个坑说Touch Bar,要说与without Touch Bar版本的差距值不值那RMB2500,其实我觉得要说值,也更多的算在CPU和散热上(without Touch Bar版本CPU和散热有所缩水,但是续航比Touch Bar版本好)。目前来说除了设计软件,其他各种软件对Touch Bar的支持仍然不足,我觉得它的实用性并不大。倒是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发现Typora对Touch Bar的支持很不错,插入图片和链接功能都默认放到了眼前,也算是提高了一点效率。总结一个月使用下来,对于新到手的2017款MacBook Pro 13" with Touch Bar还是很满意的。虽然键盘手感对比起来不如2015款,Touch Bar功能也有待完善,不过它有更小的体积和重量,边框虽不如Dell XPS那样惊艳,但也比2015款减小不少。CPU的提升在日常使用中,特别是在数据处理中还是能够感受到的。同时在不跑计算的正常使用情况下,个人感觉续航比15款并没有减少太多(从大约7-8小时减少到6-7小时,非严谨测试),也能满足基本需求。购买的话,如果手上已有2015及之后版本的MacBook Pro,无论带不带TouchBar,若不是要换屏幕大小,建议可以观望2018。不要钱的话大家就随便上吧。最后,祝大家新年愉快!搞物理的童鞋来年多发PRL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越火焰鸟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给我点刺激大夫老爷快让我在这雪地上撒点野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8新款macbookpro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