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年向神武工商行会贷了二万,后银行搬迁一直没还,现在要还的多少钱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十年一叹银监路—对银行监管工作实践的反思和感想》.doc 28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十年一叹银监路—对银行监管工作实践的反思和感想》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十年一叹银监路——对银行监管工作实践的反思和感想
来源:中国金融网/ 人行湖北大悟支行 潘 新
????????每个人都有个朴素的心愿,就是希望自己的国家好!面对历经坎坷的民族,面对太不容易的国家,心酸和感动掩不住图腾崛起的艰辛,我们唯有用内心的真诚和啼血的声音,去为她祈祷与祝福!套用句时尚话: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去忧思!我想,那是一种脆弱得无法逃避真实而又理想化的情怀吧。
????????感谢亚洲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的警醒和启示,一场金融危机的危害不亚于一场核战争,那么多血汗凝聚的社会财富在金融崩溃中被蒸发被化为乌有,在当今和平年代,金融安全成为最大的国家安全!成立中国银监会就是我国维护金融安全的英明举措,专业化银行监管已迈出全新的步伐,面对机构和业务分拆,基层人行尚在为银行监管站好最后一班岗,使命虽将终结,而挚爱和牵挂永驻心头。蓦然回首,青春和理想依然迷惘在那些逝去的日子里,对十年的伴旅,我难有挥手自兹去的潇洒,有些话不吐不快,虽坐井观天,然匹夫杞忧国是之心可鉴。走过昨天,感慨难忘,昨天没有缺憾就没有真实,今天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银监会前路漫漫、任重道远,惟愿他在超越和扬弃中走得更好。
[上篇]: 央行之痒——雄关漫道话艰辛
????????我国的银行监管历程是光荣而辉煌的,作为开拓者,中国人民银行明确转换职能、把强化金融监管作为重中之重,应是从93年起,弹指十年,风雨兼程。十年辛苦不寻常,银行监管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建立起多层次的复合监管体系,人民银行诚惶诚恐、尽心尽责,为确保我国经济金融平安立下了丰功。然而,银行监管的开拓之旅也是艰难崎岖的,面临的困扰和矛盾众多,我们其实一直是在被贬低质疑、批评指责埋怨中负重前行。
???????? 1、镀金木剑的尴尬
???????? 多年以来,人民银行履行货币政策和银行监管双重职能,并且还执掌过对证券业和保险业的监管,看似大权在握很风光,就象金融业的掌门人,实际上很尴尬,徒然树大招风,稍有不慎则众怨所归,而甘难辛苦只自知,一句“弱势央行”道尽酸涩苦辣。种种原因,监管是在夹缝中迂回,以堂吉诃德斗风车般的执着,力图树立权威而终难如愿。
???????? 虽然国家95年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法》等“五法一决定”,99年又出台了《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但有法不依、执法难严的现象却成为一大痼疾,监管的执法环境差,商业银行依法经营的意识差,导致法规好看不好用,恰似镀金的木剑,只能登坛作法布道,而难以现世降妖除怪。
???????? 没有谁比人民银行更清楚中国金融风险的现状,中国的银行风险是体制性、历史性的,在国有银行尚未真正商业化、在信用环境尚未根本好转、在历史包袱尚未有效消化的前提下,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自身控制金融风险的能力极其有限。许多情况下,银行本身是受害者,或者说是宏观改革成本的支付者,执法过严只会使商业银行的风险雪上加霜。
??????????最为难的是,有些事情一违规就是各家银行全国一致的通病,而且明目张胆,法不责众,人行无可奈何,往往只能最终收拾残局,这我们只能从体制上、法制上找原因。象高息存款、做假帐、帐外经营、违章拆借、隐瞒不良贷款等等,泛滥时都是公开的秘密,大家前仆后继,看你查处谁?这在我们对农信社搞综合治理的过程中体会得尤其深刻,如果逐个处分违规人员,会做事、能做事的人就要搞掉一大半,大家都不拿依法经营当事,执法无疑会陷入两难。其实,这种现象非金融系统所独有,也是举国上下各行各业都普遍存在的,大家都说法制重要,这几年立了那么多法,但每个人每个单位身临其境时又都想置身法外,其实每个人都把自己成为特殊公民、拥有特权、治人不治己作为最大的荣耀,中国走向法制社会立法倒是其次,最重要的是真正培养全民的自觉法制观念和法的思想。
?????????? 人行的执法权威受到的最明显挑战,表现为商业银行服内不服外,守内部命令不守金融法规。象存款贴水,人行查处了十几年,查帐、悬赏举报、甚至派人假扮存款人,如同地下工作者一样地现场录音录像,手段用尽,文件发了不计其数,也处罚了不计其数,充当了多年救火队员,却禁而不止、此伏彼起。直到前几年,各商业银行总行发文明令禁止高息,竟然药到病除,一纸胜过外部监管十年功。一位支行行长同我聊到此事时说:“高息现在谁敢搞,怕不怕掉帽子?这种事只有直线上才管得住,我们是怕自己的上级行,哪里是怕你人民银行?”
?????????? 确实而言,人行的大局意识和父爱情结都很浓厚,人行之对商业银行,象老母鸡扑腾着翅膀呵护小鸡,至多在实在不象话时,对抢食的调皮鸡轻轻啄上一口。人行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操碎了心,总是尽力维护金融机构利益,极尽关爱之能事,好心并未得过好报,埋怨指责多于感谢体谅,他们一直都在抱怨人行监管干预了其业务经营、阻碍了金融创新、加重了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2016年三月份贷款二十六万还二十年每月还1600总共还多少利息_百度知道
2016年三月份贷款二十六万还二十年每月还1600总共还多少利息
2016年三月份贷款二十六万还二十年每月还1600总共还多少利息
提示借贷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我有更好的答案
==124000,这不就是利息吗?
但是我查的是没月还利息738元
我还了17个月了本金还有二十四万没还
二十四万五没还
等额本息还法每个月虽然还的总数是一样的,但是本金和利息占比可是不一样的,你查到的738只是当前这个月的利息,其实你上一个月的利息比这要多。也就是说,你这17个月的还款里面,本金只占了15000左右,12200的是利息。
你第一个月的利息应该是1000还多
采纳率:80%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93年的房产可以货20年吗_百度知道
93年的房产可以货20年吗
93年的房产可以货20年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要详细了解房产价值的话 ,可以上“FCA资产评级”进行查询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小李中午好,我想在你们行贷款2至3万,我从来就没有信用卡,也不知道怎么办,请你告诉我,谢谢_百度知道
小李中午好,我想在你们行贷款2至3万,我从来就没有信用卡,也不知道怎么办,请你告诉我,谢谢
提示借贷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我有更好的答案
芝麻信用多少?
贷款公司需要吗
没有信用卡也可以做无抵押无担保贷款的
我这里可以做无抵押的
其他1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十年一叹银监路――对银行监管工作实践的反思和感想 来源:中国金融网/ 人行湖北大悟支行 潘 新每个人都有个朴素的心愿,就是希望自己的国家好!面对历经坎坷的民族, 面对太不容易的国家,心酸和感动掩不住图腾崛起的艰辛,我们唯有用内心的真诚 和啼血的声音,去为她祈祷与祝福!套用句时尚话: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去忧思! 我想,那是一种脆弱得无法逃避真实而又理想化的情怀吧。 感谢亚洲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的警醒和启示,一场金融危机的危害不亚于 一场核战争,那么多血汗凝聚的社会财富在金融崩溃中被蒸发被化为乌有,在当今 和平年代,金融安全成为最大的国家安全!成立中国银监会就是我国维护金融安全 的英明举措,专业化银行监管已迈出全新的步伐,面对机构和业务分拆,基层人行 尚在为银行监管站好最后一班岗,使命虽将终结,而挚爱和牵挂永驻心头。蓦然回 首,青春和理想依然迷惘在那些逝去的日子里,对十年的伴旅,我难有挥手自兹去 的潇洒,有些话不吐不快,虽坐井观天,然匹夫杞忧国是之心可鉴。走过昨天,感 慨难忘,昨天没有缺憾就没有真实,今天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银监会前路漫漫、 任重道远,惟愿他在超越和扬弃中走得更好。[上篇]: 央行之痒――雄关漫道话艰辛我国的银行监管历程是光荣而辉煌的,作为开拓者,中国人民银行明确转 换职能、把强化金融监管作为重中之重,应是从 93 年起,弹指十年,风雨兼程。十 年辛苦不寻常,银行监管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建立起多层次的复合监管体系,人民 银行诚惶诚恐、尽心尽责,为确保我国经济金融平安立下了丰功。然而,银行监管 的开拓之旅也是艰难崎岖的,面临的困扰和矛盾众多,我们其实一直是在被贬低质 疑、批评指责埋怨中负重前行。 1、镀金木剑的尴尬 多年以来,人民银行履行货币政策和银行监管双重职能,并且还执掌过对 证券业和保险业的监管,看似大权在握很风光,就象金融业的掌门人,实际上很尴 尬,徒然树大招风,稍有不慎则众怨所归,而甘难辛苦只自知,一句“弱势央行” 道尽酸涩苦辣。种种原因,监管是在夹缝中迂回,以堂吉诃德斗风车般的执着,力 图树立权威而终难如愿。 虽然国家 95 年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法》等“五法一决定”,99 年又出 台了《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但有法不依、执法难严的现象却成为一大痼疾, 监管的执法环境差,商业银行依法经营的意识差,导致法规好看不好用,恰似镀金 的木剑,只能登坛作法布道,而难以现世降妖除怪。 没有谁比人民银行更清楚中国金融风险的现状,中国的银行风险是体制 性、历史性的,在国有银行尚未真正商业化、在信用环境尚未根本好转、在历史包 袱尚未有效消化的前提下, 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自身控制金融风险的能力极其有限。 许多情况下,银行本身是受害者,或者说是宏观改革成本的支付者,执法过严只会 使商业银行的风险雪上加霜。 最为难的是,有些事情一违规就是各家银行全国一致的通病,而且明目 张胆,法不责众,人行无可奈何,往往只能最终收拾残局,这我们只能从体制上、 法制上找原因。象高息存款、做假帐、帐外经营、违章拆借、隐瞒不良贷款等等, 泛滥时都是公开的秘密,大家前仆后继,看你查处谁?这在我们对农信社搞综合治 理的过程中体会得尤其深刻,如果逐个处分违规人员,会做事、能做事的人就要搞 掉一大半,大家都不拿依法经营当事,执法无疑会陷入两难。其实,这种现象非金 融系统所独有,也是举国上下各行各业都普遍存在的,大家都说法制重要,这几年 立了那么多法,但每个人每个单位身临其境时又都想置身法外,其实每个人都把自 己成为特殊公民、拥有特权、治人不治己作为最大的荣耀,中国走向法制社会立法 倒是其次,最重要的是真正培养全民的自觉法制观念和法的思想。 人行的执法权威受到的最明显挑战,表现为商业银行服内不服外,守内 部命令不守金融法规。象存款贴水,人行查处了十几年,查帐、悬赏举报、甚至派 人假扮存款人,如同地下工作者一样地现场录音录像,手段用尽,文件发了不计其 数,也处罚了不计其数,充当了多年救火队员,却禁而不止、此伏彼起。直到前几 年,各商业银行总行发文明令禁止高息,竟然药到病除,一纸胜过外部监管十年功。 一位支行行长同我聊到此事时说:“高息现在谁敢搞,怕不怕掉帽子?这种事只有 直线上才管得住,我们是怕自己的上级行,哪里是怕你人民银行?” 确实而言,人行的大局意识和父爱情结都很浓厚,人行之对商业银行, 象老母鸡扑腾着翅膀呵护小鸡,至多在实在不象话时,对抢食的调皮鸡轻轻啄上一 口。人行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操碎了心,总是尽力维护金融机构利益,极尽关爱之能 事,好心并未得过好报,埋怨指责多于感谢体谅,他们一直都在抱怨人行监管干预 了其业务经营、阻碍了金融创新、加重了接待负担。有的商业银行人员张口央行领 导闭口央行领导,掩不住的调侃和戏弄,实则根本不放在眼里不当回事。由于是属 地监管、同级监管,级别问题也形成了监管障碍,我国的银行多似行政化的准官僚 机构,牛逼十足的商业银行行长很少在内心买帐,人行方面也总是叮嘱监管人员出 外要尊重领导、谦虚谨慎,一线监管人员有难言之隐,该管的管不住,不该管的面 面俱到,为了显示工作成绩只得在一些鸡毛蒜皮上耍花枪出细活显苦劳。 国企的毛病国有银行都有,但银行是国家和监管者的特保儿,工商企业 搞假冒伪劣执法者可以随时查封它取缔它,国有银行违规却是有恃无恐,客富欺行、 业大震主,银行监管如同陪太子读书,执起法来无异于自己的左手打右手,书上说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真的下重药动杀手不是寻常人敢为。我有风险我怕谁?风险 大了就是经济核武。豆腐掉进灰里吹不得拍不得,我违规,你处罚,罚的是存款人, 处的是国有资产,面对的是平起平坐的国家干部,任你依法监管、利剑在手,就是 斩不了马谡。 2、零和的猫鼠游戏 有监管就有反监管,我国商业银行反监管能力超强,好象天生反骨,非要 和监管者对着干才痛快。你实行贷款规模控制,我偏要超计划搞笼子外贷款;你推 行稳健货币政策,我偏要拒贷惜贷……凡是监管者反对的他就拥护,凡是监管者拥 护的他就反对,什么原因?主要是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尚未形成公平有序的竞争秩 序和环境,别人不违规而你违规,就能获取超额短期利益。或者说,别人违规你不 违规,你就会被动挨打,只那么一块蛋糕,存款市场份额有限,优质信贷载体风毛 鳞角,而金融机构越来越多,大家都想求发展吃独食,僧多粥少自然带来弱肉强食 和恶性竞争。 商业银行防监管如同防鬼子进村,极尽坚壁清野、软磨硬缠之能事,查之 前极力做假掩盖,查之中磨洋工干扰敷衍,查之后遍寻说客多方施压。 仍拿高息来说,商业银行按发展轨迹依次采取了众多办法, 一是最初公然 在存单上白纸黑字抬高利率;二是接着搞实物抽奖贴水;三是在传票上做暗记;四 是后来双向轧减搞帐外帐;五是并帐后又调乱会计科目增加查帐难度;六是将高息 成本列入费用;七是实行提高存款计件工资和定额吸存费用,由职工个人同储户一 手清进行私下交易;八是钻利息所得税和教育储蓄的空子,通过公款私存、私款公 存、扩大教育储蓄免税对象而变相抬高利率;九是有的无偿为客户提供办公场地、 空调汽车电脑等办公设备、报销费用等方式,变相支付高息回报;十是银行同大客 户签订明暗两套协议两种利率,对保险资金等大客户支付回扣。其手法多样性算得 上是与时俱进,说明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办法总比困难多,对策总比政策强。 前几年,受各行各业会计信息普遍失真的影响,商业银行的假帐之风也 盛极一时,上行下效,全国一致。由于报到人行的报表不实,使非现场监测无以为 本,非现场监管在国外是主要监管手段,但说实话在中国到目前为止似乎并没有取 得实质性效能。我国银行监管的得力手段主要借助于现场检查,但前些年也无非是 到现场看假帐,迫使监管人员要火眼金睛、业务精良方能不辱使命,否则,当面骗 你没商量,背后笑你没水平。 在九八年以前,人行的监管处罚手段以罚款为主,商业银行掏得也算爽 快,并不怎么肉痛,后来,罚款不能列入成本,人行设身处地替商业银行行长考虑, 也就有些顾忌有些心慈手软了,对违规多采取道义劝告、戒勉谈话、限期整改等方 式。国人历来有和稀泥的传统,视亏公不亏私、对事不对人为天经地义的传统美德, 罚单位的款是公事公办无可厚非,处理个人就是毁人前途斩尽杀绝,千百年的奥秘 心知肚明谁也不会说破。上级也曾要求监管人员要心狠手辣、铁面无私,但常人有 厚道底线,尘世有宽容之风,真的当了包公,自己也就会千夫所指难以安身立足, 爱护同志爱护干部甚于爱护国家资产,这恐怕也是一大中国特色。 当然,传统的银行监管也存在着查而轻处,处而不改,改而复发的弊端, 年年违规年年查,年年岁岁花相似,翻来覆去总是查出的老毛病多,随便翻一下监 管记录或工作总结就能发现,每年查处的问题和结论有着巨大的趋同性和反复性, 预警和整改也次次搞, 但跟踪督促工作不到位,对复发的老毛病没有从严从重处罚, 商业银行似乎个个都铜头铁臂,各种毛病总是顽疾难改,致使监管者费时费力查出 的问题收不到应有的成效,形成了猫鼠游戏般的监管博弈。 3、不良资产的困惑 商业银行 的不良资产是监管者的心腹大患,对如何化解其风险魂牵梦 绕,人行为之付出了巨大的精力,总是将其放在监管工作的首位,对资产质量每年 必查,逢会必讲,预警和整改通知发得自己都厌烦,2001 年起更是各地成立不良贷 款监管专班,起劲地为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逐笔建立台帐,锁定基数,按月分析, 按季考核。不良资产牵制了监管者的大部分精力,象红军过草地沼泽,让人焦头烂 额烦不胜烦。 然而,说句丑话,在 2001 年以前,监管者若干年来对不良资产的确切数 字始终是一本糊涂帐,想弄清而无能为力,从各商业银行汇总而来的不良贷款数据 含有很大水份,非信贷资产和表外业务损失更是机关重重、讳莫如深。早些年,商 业银行以贷收贷和以贷收息的现象普遍存在,比如供销贷款和粮食贷款等大额转据 展期是家常便饭,实际的贷款质量长期得不到真实反映。接下来,不良贷款矛盾累 积后,商业银行又不敢暴露,纷纷调整科目瞒报少报不良贷款,在同一行长的任期 中,不良贷款能控制得卓有成效,行长一换则不良占比可能马上跟着变,数字成为 玩弄于股掌的橡皮泥,要圆则圆,要瘪就瘪,甚至直到 2000 年,仍有商业银行二级 分行对支行下达不良贷款上报限额,下死命令不得突破。 也难为我们这些搞监管的兄弟们,以前成天捧着个不良贷款的水数字揉 来捏去的,苦思冥想的分析原因,绞尽脑汁地研究对策,热心快肠地巡回各行开药 方提建议。但现在好象没人去追究不良资产的内因,倒是不停地埋怨监管水平,比 如某报曾撰文: “自从 1998 年建立的大区行央行监管体系,尤其是近两年体现为央 行对地方的金融监管实际上是在弱化,成为一些民企骗贷得手的一个基础性原因。” 这实在是冤枉,恰恰是近三年,央行信贷监管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绝对是强化而 不是弱化。我想,早几年让这些人亲自试试他们就知道锅是铁做的了。想起电影中: 不是兄弟无能,而是贵军太狡猾。我得装糊涂让你玩,还得帮忙数钱,还得代人受 过擦屁股担责任背骂名,真哪是哪儿呀?在社会大面积的信用道德沦丧情况下,你 见过多少不做假帐的企业和地方,试问谁有回天之力?如果一味责怪监管者以前搞 不到真实数据太无能,就不是唯物主义的求是态度。 国家也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高度关注,并成立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 司,从 99 年至 2000 年先后剥离了 1.4 万亿的不良贷款,然而到 2001 年国有银行的 不良资产又积累到 1.8 万亿元,达到占全部贷款 26.6%的高水平,大大超过了四大 商业银行的自有资金。在刚刚资产剥离后的有限时间内,正是商业银行片面强调贷 款零风险最厉害的时候,大部分新增贷款还没有到期,纵使逾期他们也不至于立马 就归于不良资产, 97 年以来的几年又是商业银行被社会指责拒贷惜贷很厉害的几 而 年,贷款投放处在历史低谷,那新的不良资产为何累积得这么快呢?我的判断就是 许多被再三隐瞒的不良资产逐步浮出水面,人行刮起了资产质量监管风暴,责任追 究变得严厉,并且 2001 年对不良贷款重新逐笔登记,给了商业银行最后一次台阶, 当然这是个人观点。 2000 年,人民银行组织大部分业务骨干进行了全国拉网式的资产质量及盈 亏真实性检查,戴相龙行长亲自作了动员讲话,层层进行专题培训和部署,规模甚 至超过 95 年起对金融机构帐外经营情况的并帐稽核, 为数据的真实性要被迫如此兴 师动众,想起来也令人无奈和寒心,终点又回到起点,这本是商业银行的法定义务 底线呀。本次派出检查组 2.6 万个,检查营业机构 11.7 万个,并对 1244 个机构进 行了处罚,处理人员 1100 人。2001 年,人行接着对四家国有银行 2000 年下半年不 良贷款余额多、比例高、升幅大的 316 家二级分行进行重点检查,逐笔审核不良贷 款 615.3 万笔,对 1261 名违规违纪责任人进行了查处。2002 年,人行又开展大额 不良贷款检查,对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 118 个机构所涉及 223 户企业的 277 笔、 单笔余额在 1 亿元以上的共 572.8 亿元不良贷款进行了检查。对在贷款管理中有违 规行为的 114 名银行工作人员依法提出了处理意见。 在人行监管力度加大和商业银行深化改革的基础上, 我国的不良贷款攻坚 战取得了巨大胜利。 2000 年第四季度开始, 从 四家国有银行不良贷款比例出现拐点, 2001 年, 四家银行不良贷款减少 907 亿元, 不良贷款占比下降 3.81 个百分点, 2002 年,不良贷款额减少 951 亿元,不良贷款率下降 4.5 个百分点,今年,银监会又将 四大银行不良贷款率下降的指标任务定为 3 到 4 个百分点,余额下降幅度定在 700 到 800 亿元。 到今年 9 月末, 已实行五级分类的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已下降到 21.4%。 在喜人的形势面前,也有一些学者怀疑其真实性,我认为这两年银行的降 比成效是显著的,但我不赞成监管部门连续性地划分和下达硬性降比指令,将经济 行为转变成政治任务总是不妥。这容易出现新的道德风险,上级层层加码,下级道 道添水,到头来逼良为娼,各级分支行会用更多的错误来掩盖现有的错误。大家知 道,收贷越到后面越是腊骨头,能想办法收的这两年攻坚也攻得差不多,剩下的有 很多是杀他无血剐他无肉,要钱没有要命一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维持 那么高的任务指标实在是困难重重。何况,这两年实际收回的现金比例并不高,相 当一部分都是用税前利润打消坏帐。据新浪财经的文章介绍:“2002 年底,工商银 行拿出接近 86%的经营利润,冲销历史各项财务贷款损失,建设银行用于 88%的经营 利润填补过去呆坏帐,中国银行和农业银行同样用不低于 80%的比例销减不良贷 款。” 考虑到剥离的一万多亿不良资产还没有最终想出兜底办法, 银行也没有得 到相应足额的现金补偿,国家不如集中各银行利润并加以补贴,先逐步加速处置那 部分不良资产,化暗补为明补。人行周小川行长在《转轨中的风险应对》一书中谈 到,不良贷款剥离如果不考虑最终兜底问题,就好比是将灰尘扫进地毯下面,实在 是精辟之论。用利润打消坏帐则如同用一层层的新地毯反复盖住灰尘,我们的当务 之急是化解整个国家的金融风险,而不是急等着让银行的帐面不良率变得好看,这 样,反而会在一段时间内使银行丧失紧迫感和危机感。 我们还不能忽视今年的降比工作将面临几个特殊的负面因素。一是非典 影响。国家敦促银行增加对受到 SARS 影响行业的贷款,这会不会象当年的困难企业 启动贷款和安定团结贷款一样,变成银行的包袱还未可知。银监会刘明康主席公开 表示过担忧,他认为,SARS 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会有一个滞后性,将使银行业面 临的信贷风险和市场风险增加。果然,仅农行就宣布 SARS 导致其 4 月份不良贷款增 加 22 亿元。二是国家收紧房地产信贷的影响,至 2003 年 4 月,银行房地产贷款余 额达到 1.84 万亿元,占商业银行各项贷款余额的 17.6%,这防止经济泡沫虽是英明 决策,但伴随着阵痛,必然会有许多房产商的资金链嘎然断裂,银行不得不面临杀 马割肉的严峻处境,三是随着当前一些违法富豪的倒掉,一批违规贷款曝光,各银 行正陆续收紧对民企贷款,以前的贷款损失不可避免。这些,都使商业银行的不良 贷款降比工作遇到全新的困难。但是,在银监会成立的第一年,又有哪家银行不会 把完成降比指令任务作为一份见面礼呢?他们会不会采取“办法总比困难多”的老 办法? 应对不良资产有个两难选择,是先去追亡羊,还是先亡羊补牢防止再有羊 跑掉?如果偏要说两手都要硬、两个轮子一起转的话,我只好无言。近两年我国的 银行信贷管理水平并没有大的进步,信贷机制几乎没有实质性变革,面向的市场和 信贷载体依旧,总的贷款投放增量却屡创新高,已经大大稀释了现有的不良贷款占 比,但这些增量却又让人放心不下,在大好形势的背后,老风险仍惊人,新风险未 可知。例如一些小规模的县支行,剥离不良贷款后近年多是发放几百万上千万的大 项目,人还是那些人,业务还是老做法,市场环境还是老环境,但不良占比一下子 欣喜地降到 5%以下,是化解风险的能力突飞猛进吗?一笔贷款出了问题,它可能一 夜间又变成 60%的不良,这就是不以人为意志为转移的残酷。现在银行迫于降比形 势压力,有一种好汉不吃眼前亏、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糊涂倾向,降比还不容易?大 笔地投放新增贷款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前提是活水在疏通的渠 道中循环。化解不良资产风险,防范新增更重于消化呆帐,往者未已,来者可追, 建立与时俱进的新型信贷机制才是治本之策。 4、人本监管何处去 我认为人行的监管举措中最明智、最漂亮的就是逐渐深化了人本监管,关口前 移,实施了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监管,大巧若拙,返朴归真,就是这一 简单的举措却偏偏是最符合中国国情的“杀手锏” 。 外国银行家最怕罚款,而中国的许多银行管理者只能算是政客, 唯一珍重的只 是自己的顶戴花翎。 在中国的法制化进程中, 目前的银行管理也不无例外的是以 “人 治”为主,那我们就从“治人”开始,才是最符合国情的选择。现今情况,什么道 义劝告、窗口指导,建立“猫鼠对话机制”都是对牛弹琴,无济于事,人行当了那 么多年心慈手软的“唐僧” ,结果令人郁闷。金融机构千风险万风险,归根到底都是 人的风险。 通过对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实行任职资格审查、任前考察、书面考试、年度 考核、戒勉谈话等一系列措施,监管部门变相取得了金融机构的部分人事否决权, 在未批复的情况下不准擅自更换负责人,对违规违纪者可以取消高级管理人员任职 资格,如同在他们仕途的前方祭起一把悬剑,无论如何,毕竟算是多了一种最具威 慑力的监管手段,影响管理者个人前程远比对单位罚款令其重视得多,在实施几年 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为推行这项举措,人行进行了艰苦的努力和不懈的斗争,起初商业银行视为干 预家政,很不以为然置之不理,后来开始先斩后奏,逆程序先办,再到人行补手续 走形式。通过人行多个回合的整治后,这项工作才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制度化, 但讫今为止,这项工作依然有相当的难点和缺陷。一是任职资格的审批条件仍 不科学,硬尺度只有年龄、学历、职称和简历等老一套,对个人能力和操行难以把 握定性,入口审核的真实意义不大;二是缺乏选择余地,拟任名单实际上是商业银 行的组织决定,监管者对有的拟任对象可能认都不认识,基本会原封不动地盖章同 意;三是取消违规者任职资格后,商业银行采取平职任用的对策,比如支行行长去 职后,非机构负责人的中层干部不纳入任职资格监管,他调到市里当科长,毫毛不 爽而且荣迁进城,失去了原有的惩戒效能;四是人情因素困扰在所难免,未审批或 取消资格的都是特殊个案。总之,如何完善这项工作是极具有探索价值和意义的。 这几年还对高管人员普遍进行着年度考核,但有演变成形式主义的迹象,区区 几天对那么多人非要评出过好中差,不分主要负责人和一般管理人员,不分决策者 和执行者,有的甚至扩展到储蓄所的副主任,一个劲地考核呀打分,一年一度的考 试谈话,再评定优秀、称职与不称职,结果你看,如果每家银行只评一个优秀,这 个人十有八九就是那单位的一把手。有的地方甚至乐此不疲地为商业银行选择后备 干部,热心地建立储备人才库,成了真正的越俎代庖和干涉内政,人家不屑一顾, 知子莫若父,自己下属的半斤八两不比别人心知肚明?我想,既然拿不准,不如不 管,监管者不是组织部任用干部,自充组织部长,我可以不管这个人多么优秀,提 不提用不用是你内部的事,非国有银行和外资银行我更管不了,我只管这个人违不 违规守不守法,只让违规经营和造成金融风险的人彻底下课,我对你的前途成事不 足而败事有余,这才真正具有威慑力,实际上就应该这么简短。 5、包治百病无仙方 应该说,我国的银行监管富有忧患意识,自知责任重于泰山,对查处违规、确 保支付、化解坏帐、扭亏增效、鼓励创新、培养竞争力等无不视为己任,先商业银 行之忧而忧,对国家、存款人、金融机构的利益关怀备至。监管者恨不能三头六臂, 包医百病,结果反被学者们认为是事事浅尝辄止,批评为监管理念模糊。 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条件制约,加之商业银行改革滞后,我们的监管大部分精 力是在为昨天擦屁股,为今天保稳定,为明天画蓝图,昨天的不良资产是监管者揪 心的痛,今天的开门保付压倒一切,明天的变幻监管者无法把握。 十年来,我们的监管理念是不断进步的,从单纯的机构管理、合规性监管、到 合规性与风险性相结合的监管,近年又提出了效益性监管。方式也从合规监管到审 慎监管再到人本监管,并且在 2002 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明确了监管的单一目标, 就是保护存款人利益,新的银监会承接了这一理念并附加了一句保护金融消费者。 而这正是我要质疑的。 保护存款人利益作为单一监管目标,猛一听上去好象有道理,但实则仍是朝三 暮四的文字游戏。象那个公益广告,如果不保护环境,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 的眼泪。我个人观点是反对,这一目标实质仍是以国家信用作为银行生命线,不利 于现代银行信用的商业化和市场化运作。与其靠监管保护存款,不如加快建立有限 赔付的存款保险制度。我的质疑如下: (1) 、金融风险究竟会伤害哪些利益?我想,应该是国有资产、集体财富、存 款人、币值、全民生活水平、国民经济整体、国家和政府安全、国家对外信誉…… 单单提出保护存款人利益,恐怕不能使人信服。银行作为特殊企业,不仅仅是借贷 行为和经营货币那么简短,不能仅视同一般企业从资产负债的角度来约定和防范其 风险。 (2) 、这是一个货币财富概念,还是一个算术数字概念?亚洲金融危机中,泰 国和韩国在 97 年的后六个月中币值几乎腰斩, 货币缩水近半,即使银行存款一分不 少地兑付,那些国家最终也没能保住存款人的利益。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银行并 没有宣布破产,但能买一头牛的金圆券后来却只能买一盒火柴,他可以让你如数取 到存款,但保护了存款人的利益吗?这样的保护照样避免不了社会大乱,舍宏观之 后能否真正保护微观? (3) 、存款人利益究竟该由谁保护?是商业银行作为负债者的信用义务,还是 监管者代表政府部门的道义义务?是不是要把这一隐性经济担保责任永远强加在政 府的肩头?将来的民营银行和外资银行国家也要兜着吗?这其实是把银行的企业信 用和国家信用混为一团。 (4) 、你要保护第几个存款人?保护对象虚无而不明确。现在的?所有的?如 果你说保护最后一个存款人,那就又是鸡生蛋蛋生鸡的文字游戏; (5) 、保护到什么程度?如果说存款后无论如何有百分之百的保障,银行资不 抵债甚至市场退出,存款人的钱依然不会有毫厘损失,那就干脆在立法中附带说明。 (6) 、监管者怎么预知你的监管措施能够保护存款人,用什么衡量?一百年之 内不发生支付危机, 是否就能说明监管到位?我国至今没有发生大的银行挤兑风波, 但这是政策的功劳,从社会对金融监管的众多批评指责来看,恐怕没有谁会认为是 监管者保护了我国的存款人利益。况且,存款支付是钢性的硬约束,贷款回收是银 行和监管者不能左右的软约束,客户都不还贷款,监管者管不了,一软一硬如何保 护存款人? (7) 、金融风险有长期的累积性和潜伏性,问题银行在各方的救助下会病态维 持很多年,假如在若干年后的某一天,局部的某家银行倒闭,存款人不能得到保护, 是哪一届监管者的责任? (8) 、如果真有一家金融机构面临破产,特别是银监会分设后只有单一行政职 能,赤手空拳的监管者用什么去保护?保护存款人利益会否成为一句空话?中央银 行作为最后贷款人倒可以实实在在地救助商业银行,更有资格说保护存款人,如果 最后都由国家买单,那就更不需要由监管者来保护存款人利益的理念了。 (9) 、银行吸储是市场化经营行为,建立存款保险机制可说是市场保障,银行 法保护存款人利益可说是法制保障,而银行监管只能算是一种行政保障,对市场经 济行为,我们究竟该选择哪种手段值得探讨。如果只为保护存款人,存款保险机构 比监管者更能达到目的。 (10) 、外资银行一般是先找贷户再找资金,吸收的存款很少,对它们的监管 标准是否要放松?外资金融集团混业经营,比如说他们吸收保险采取零利润战略, 而将保险费通过集团运作转化成贷款,我们又如何监管? (11) 、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或上市后,国有股东、法人股东、特别是社会公众 股东,他们的利益谁来保护?他们比起旱涝保收的存款人更有风险。 (12) 、对资不抵债的高风险金融机构强制市场退出后,银监会保护存款人利益 是否代表负责偿还债务的承诺?那么企业破产法就需要修改,不然,银监会表示要 加大对劣质银行的市场退出力度,银行破产却无法操作。 (13) 随着现代银行的金融创新与发展, 、 资产负债表以外的中间业务日趋重要, 外国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可以占到利润的 70%,这一原始理念如何能促进和保障银 行业的创新发展?并且,对同属监管对象的政策性银行、投资银行、资产管理公司 等金融机构来说,是否意味着监管理念的缺失?如果我国有一天实行银行、证券、 保险合一的大监管模式,金融监管目标又该是什么呢? 正如亚洲金融危机伤害的不仅仅是存款人,伤害的是整个国家、是整个国民生 活水平。我想,银行监管代表国家保护存款人利益,不应该是百分之百的打包票, 如果有一天真的有一家大银行有危机,我们为了不让存款人吃亏,牺牲国家利益, 最终只有币值跳水,不仅存款人仍然要吃亏,而且必定危及所有持有人民币的公民 的利益。所以,监管要保护金融机构和存款人,但这不是全部,监管归根到底是要 保护所有公民,保护全社会的公利。我称它为公益性监管,标准是结合整个宏观经 济层面,在国家利益、经济发展、金融稳定、金融创新、全球竞争、各方权益之间 均衡取舍和把握,追求国家及社会公益最大化。退一步说,监管目标就是改成“保 护金融债权人、投资人和消费者权益” ,也比片面单一的保护存款人利益强得多,起 码在保护存款债权的同时保护了国有资产,也为银行股份制改革筑起了防火墙,国 内外战略投资者和股民认购银行股权时也能放心大胆一点啊。 我国有限赔付的存款保险制度必须尽快建立, 国家信用的无限膨胀是政府难以 承受的巨大包袱,事实上,我国老百姓金融知识贫乏,大部分人不懂风险二字,也 不害怕任何风险,老百姓根本不关心也不在乎哪家银行有什么风险,他们只认定, 银行是共产党办的,共产党不会亏待老百姓,钱存进银行就等于进了保险箱,共产 党砸锅卖铁也会维护信用,但这能算是市场经济吗?累不累?亏不亏?农村合作基 金会的整顿清盘过程给我们留下过深刻印象,那些拿过二三分高息的人放心了,也 许会随口说一声,共产党好!下次哪里再有高息利诱,他们又会放心大胆地趋之若 鹜,还怕你政府不去保稳定?代价呢?我们还是应该逐步告诉老百姓,银行天生是 高风险的自负盈亏的商业企业。所有的证券营业部、报刊电视上都提请股民注意: 股市有风险,请谨慎入市,生动的风险课使盈亏自担成为天经地义。同是经济行为, 存款人就非得例外吗?真希望有一天银行机构能标上:存款有风险,请小心把握! 一个有风险意识的民族才是理智的,也才能主动化解风险于无形。 金融监管理念在定位上还存在极大的困惑,这有待于继续研究探索。但目前迫 切要弄清的是,金融监管对金融风险应该是着重在防范还是重在化解?十年来的监 管经历使我深深体会到,全社会对金融监管的期望值太高,监管者在责任感的驱使 下也忧心如焚,的确希望能包医百病,执法者变成了操作工,在自己也茫茫然的情 况下,却恨不得手把手去教商业银行怎样化险、怎样经营、怎样收贷、怎样营销? 监管者自身没有从事过实际业务,仍不折不扣地充当了教师爷的角色,相对的外行 指手划脚地教从业的内行,皇帝不急太监急,仿佛商业银行自己倒成了稀里糊涂的 小学生。 可以类比的是,公安人员维护公共安全, 职责是惩治犯罪而不是教化社会道德 风尚。同理,我们的监管也不必去手把手地教商业银行应该怎么怎么做,而重在管 你不能怎么做。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个事实,银行监管不是万能的,社会不要对监 管寄望过高,监管者也不要自视过高,否则都累,还会事与愿违。防化金融风险的 根本出路在于,商业银行自身形成趋利避害的风险免疫机制,外部监管不可能充当 治世华佗,它的功效是有一定限度的。人民银行十年监管历尽千辛,得到的批评多 于肯定,现在的舆论对银监工作的过分高调,无异于耸勇傻子打大锤,夸你力气大, 好大包大揽商业银行经营不善的风险责任,忽视检讨风险内生性的源头成因,最终 会使监管者代人受过骑虎难下。并非维护本位,我是说在非理想化的监管环境和条 件下,一些常理似是而非,一些举措总会因种种因素而事与愿违,理性定位银行监 管的效能十分必要,有所不为方能有所为。 6、何为绩来何为效 今年国家审计署对建行等的审计结论,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甚至有人说这 是打了央行的耳光,我不这样认为。事实上,没有谁比央行对商业银行更了如指掌、 更忧心如焚,从 95 年并帐稽核起,人行就不遗余力地查处披露商业银行的违规和风 险,特别是基层的检查报告不乏拍案而起的激愤,检查的深度和广度绝不亚于审计 署的报告,从中央 97 年以来对金融业采取的系列化重大举措来看,央行的进言献策 是到位的。但是,央行在提高监管信息透明度上做得很被动很不够,从金融稳定出 发,各类监管报告和数据资料都列为机密,甚至近两年才敢向社会公布不良贷款比 例,没有发挥社会舆论对金融风险的监督作用,客观上向公众掩盖了金融风险的真 相,在粉饰太平的大幕前,一有风吹草动反而使监管者自己下不了台阶。今年所谓 “审计风暴”的炒作,实际上反映了新闻媒体和公众对真相与知情权的渴望。 我很反感目前有些观点对人行监管绩效信口开河的批评,不从金融系统实际出 发,一味地指责和全盘否定。业内人都能看明白,现在的风险大不是因为监管不力, 再强的监管也终是消除风险病灶的外因,不要等到病人病重了,就拳打脚踢埋怨医 生无能嘛。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的分离是正确的,但防范道德风险,防范央行用货 币政策救助来提升监管绩效的说法毫无道理,央行好象还没有乐善好施到满大街追 着人塞红包。农信社刚纳入人行重点监管时,风险之巨令人瞠目,后来又要承接农 村基金会清盘的果实,如果不是支农再贷款,绝对不会有今天脱胎换骨的起色。试 问,这是谁的道德风险? 当监管成为掩盖,当监管成为救助,当监管成为服务,当监管成为替罪,这是 怎样一种说不出的痛呵。央行在有些抨击面前沉默着,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因为 责任,所以任劳任怨!监管的十年之痒,将来银监会仍免不了要品尝和体味,监管 的一腔功过得失,时间和实践会作出更理智的评说。 我国的银行监管水平还停留在较低层次,这不可否认。监管政策前几年太土, 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游击战术,监管的针对性差,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有病无病 一起服药的现象时有发生。近几年太洋,跟着欧美屁股后面拚命地邯郸学步,由于 社会和经济结构的巨大反差,橘逾淮则为枳。区域监管、分业监管、资本监管、包 括五级分类的实施都存在极大的难点。拿非现场监管来说,商业银行会计信息缺乏 真实性和可靠性,部分会计科目变成了其调节利润的手段,加上商业银行资本金匮 乏、各种风险指标普遍高位运行,问题象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所以根本不是预 警不预警、有风险无风险的问题,各类技术分析指标一下子变得苍白无力,想建立 美国那样的非现场监管体系难上加难,勉强建立也无多大意义。 全社会都想知道,监管究竟有多大的成效,它的作用和成果靠什么体现出来 呢?其实,人行自身也为此深深地苦恼和困惑。监管绩效的考核至关重要,而如何 考核是个软指标,难以评价和认定,监管水平的高低和得失没有统一的尺度。人行 采取了分行对中支、中支对支行逐级百分制量化打分的考核模式,年终进行总结排 名。 这样一来,分数自然就成为基层行长的命根,但是监管绩效不象你揽了多少存 款收了多少贷款,它又恰恰是不好量化的。考核者和被考核者都心里没谱,每年的 量化考核办法只好在报告、报表、总结,甚至完成几篇通信报道上来逐项定分,迟 报漏报错报扣多少分。监管这条线,分行一级有八个处室,对口中支四个科室,再 往下县支行只有一个股室,到基层的监管频率就波动极大,有时一个星期能接到几 份文件和传真,支行就那么几个人手忙脚乱,能应付过去就是万幸,而报告又必须 有声有色,充分现显水平, “笔杆子”成为监管队伍中最紧缺最受重视的。手心手背 都是肉,上级行也难取舍,一张空白报表的迟报、一个小数点的误差,扣上你零点 几分,就可能决定一县金融监管好坏的名次,这也成为上级行每年年终左右为难的 心病。 由于缺乏科学的考核模式,基层监管者大量的辛苦劳动被埋没,银行监管的成 效不为人知,上级监管部门也难于建立考核激励和纠编机制。何为绩来何为效?这 的确是个有待研究的难题。 7、寓监管于服务的无奈 银行虽始终为支持经济在汗流夹背地努力,但自我感觉良好的同时,却没 有多少人领情,也可以说,地方政府、企业、包括市民,从来都没有真心喜欢过商 业银行,在他们眼中,银行不过同电老虎或水龙王别无二致,是“金钱豹”“黄世 仁”的代名词,中国从来就没有过政银企关系的真正蜜月。别人家的孩子姥姥不疼 舅舅不爱,也是自然的。银行垂直、财政分灶以来,地方政府和企业就是银行纠缠 不清的欢喜冤家,求贷无底,欲壑难填,三方的嘴巴官司经久不息,从行政干预、 政府失信一直争吵到企业逃债和银行惜贷,建立政银企间唇齿相依的鱼水关系象是 镜花水月的奢望。 人民银行在化解风险的过程中,是最先体会到金融业的势单力薄的,感觉 到监管对于化解金融风险的局限和无奈。在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冲突下,地方政府对 金融监管的态度一直都很暧昧,他们只对投入感兴趣,而对风险漠不关心。从早期 对贷款的行政干预,到明里暗里搞企业违规改制、金蝉脱壳逃废银行债务,一度默 许甚至支持地方性金融三乱行为,一向把金融机构作为集资摊派的肥羊痛宰,职能 部门对金融的支持配合不力,特别是司法支持严重不足。各地的社会信用环境一度 严重恶化,银行业极度缺乏优质信贷载体,老债务被悬空,新贷款放不出。这种情 况下,不管是商业银行自身,还是监管者,都对防化风险处于十足的被动状态。监 管者猛然发现,诗词吟得千般好,功夫原来在诗外,人行便积极充当政府与商业银 行间的和事佬和联络员穿针引线,以抓服务的方式促进金融监管,为商业银行办了 大量的实事和好事。 一是 99 年至今在全国大力创建金融安全区。力争地方政府的支持和理解, 创造一个好的金融运行环境。虽然这个概念本来不伦不类,是违反金融科学和行业 规律的,但各地将其作为系统工程一浪高过一浪,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节目中作过多 次报道。通过人行向政府早请示晚汇报般的协调,多年不懈的金融宣传月,地方政 府、城乡居民的金融意识和法制观念普遍增强,金融机构化险降比的紧迫性增强, 改善了金融环境,促进了金融安全。 二是人行积极组织银企联谊和信贷推介等活动。 随时随地都首先号召金融 机构加大投入以博取政府欢心,然后再来谈风险。相应引导金融机构克服了慎贷惜 贷倾向,扩大了信贷营销,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政银企关系,实现了银企双活。 三是改善信用环境,创建信用工程。人行积极争取各地政府改善信用环境, 挟天子令诸候,一些省市掀起了打造信用品牌的热潮,纷纷开展信用环境专项治理, 创建农村信用工程, 评选诚信企业, 如湖北省取消了经济十强的评选, 改为评选 “最 佳金融信用县市”,区域信用秩序大为好转,给金融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是大力维护金融债权。 针对前几年企业改制中逃废银行债务严重的现象, 人行积极组织金融同业进行抵制,建立逃废债企业黑名单,实行“三停一冻”的同 业制裁,并牵头联合司法部门组织依法清收活动。在银行业团结一心众怒难犯的背 景下,各地企业改制行为日趋规范,公开的逃废债现象基本绝迹。 五是清收公职人员贷款。 针对国家公职人员和金融员工自贷和担保贷款的现 象突出,提出诚信从“头”做起,各地人行深入调查摸底,与地方纪委和监察局紧 密协作,收回了大量公职人员的权力贷款和关系贷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示范效应。 六是四处呐喊为金融机构减负。 针对地方政府对企业办理抵押贷款和银行处 置抵贷资产的中间收费太高,各地人行反复向政府进言献策,仗义执言为金融机构 鼓与呼,迫使地方政府重新检讨这一问题,意识到减税减负就是改善投资环境,猛 然意识到金融机构多年占主导地位的银行贷款,实质上是本地最大最稳定的资金流 入,是名副其实招商引资的无名英雄,纷纷出台政策减免地方性行政收费,甚至对 金融机构扩大信贷营销制定奖励政策,这都是前所未有的盛事。 类似的工作央行还做了很多,请注意,这些所作所为都是些吃力费神、掏 钱贴本的事情,是不得已而为之。中国的事情,有中国的社情民情,商业银行如果 单打独斗、就事论事地去收贷维权,王老二才会理你。央行寓监管于服务,是一种 迂回而现实的选择。商行之弊―― ――扪心自问可有愧 [中篇]: 商行之弊――扪心自问可有愧 中篇]入世的号角,使国有银行硬着头皮被推到了竞争的最前沿, 金融全球化的 浪潮让国人捏着一把冷汗,岸上的人已经比船上的人更着急了,杞忧和拯救银行的 呼声不绝于耳。国有银行积弊和失误甚多是不争的事实,但商业银行象个受屈的孩 子,极力扮演着一个无辜的牺牲者,甚至也跟着埋怨监管的不力,我们听不见他自 责的声音。商业银行没有深刻自我反思的气度,就没有知耻近乎勇的斗志,对于监 管者来说,天职更是揭露问题而不是唱赞美诗。我们对民族金融业从未失去过信心, 恨铁不成钢,忧患总关情,国有银行的凤凰涅磐将是国家之幸全民之福。 1、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在前几年举国上下贷款难的声讨中, 银行再次成为众矢之的,一向自诩为 国民经济命脉与核心的银行业压根儿没有想到,自己最终被奉上了“经济瓶颈”这 一桂冠。说真的,银行是有点哑巴吃黄连,我被坑得不苦吗?一句话,黄鹤一去不 复返,商业银行衣食无忧的安稳日子早已扑腾着翅膀飞走了。 同情和宽容银行的观点很有道理。银行承担了与生俱来的太多义务,亦官 亦商,无自主权,充当了国企的注资人,是在替财政买单,肉都烂在了自家人锅里, 银行是政策体制缺陷的改革成本 支付者。银行家们偷着乐,无辜者的叹息更显天真 无邪。象搭车收费、搭车涨价一样,搭车推卸责任的感觉真好!考试成绩不佳全都 归咎于父亲治家的无能了。 银行果真问心无愧吗?平心而论,在银行庞大的不良资产余额中,真正 受政府干预所支付的“改革发展成本”平均起来充其量不过三分之一。在商业化的 挡箭牌面前,97 年以后地方政府对银行的行政干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央行更是 从来没有能够干涉得了商业经营,失误归罪于谁呢?并且,中国的金融市场准入可 说是世界上最严格的管制,商业银行基本是垄断经营,明符其实皇帝女儿不愁嫁, 政策扶持是天底下最大的无形资产。 98 年国家发行 2700 亿元特别国债补充国有银行资本金,99 年开始,又陆 续剥离 14000 亿元的不良资产,这一切如同打个水漂,政府贴盐嫌不咸、贴醋嫌不 酸,并不知足的商业银行当前又哭着喊着要二次剥离、要上市要减税要救助……国 家的扶持是必要的,而且是迟早肯定会出台的,但作为被救助者,应该先做些什么 呢?不要成为扶不起的猪大肠。银行自身太过心安理得,很少深入反省内部管理机 制上存在的缺陷,事实上,正是因为银行内控不严,违章操作和违规经营禁而不止, 才加剧了资产的大量沉淀和损失,认真查找内因、总结经验教训是极为必要的。 商业银行从来没有自责和反思过,他们因自身失误“交学费”的慷慨有谁 能及?他们拒绝稳健经营的赌徒行为又酿造了多少风险?哪里有投机哪有我。一会 儿是贷款规模失控,一会儿又是自办实体搞“三产”,一会儿是资金违规拆来借去 满天飞,一会儿又是蜂涌参与房地产投机炒买炒卖,时不时还三番五次演变成“过 江龙”,掀起股市泡沫(股民们可以数一数,十年来国家已多少次从股市逼退银行 资金)。哪一次金融资本没有充当投机狂潮的急先锋? 相信大家都忘不了九三年的“约法三章”,当时的朱熔基副总理被迫亲自 兼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要对金融机构下重药,动杀手,费九牛二虎之力才镇住了 各银行的冲天邪气,挽救了金融机构,挽救了中国经济。那时全国累积了七千万平 方米的空置商品房,占压着五千亿的资金,后来是谁在顶杠铃不能解脱出局? 商业银行的管理之弊由来已久,很多风险的苦果是自己醇成的。随便列 举比如,一是帐外经营、利令智昏。商业银行历史上曾大搞帐外帐,超业务范围违 规经营, 省市分行调集下面的资金集中投资, 人行 95 年起经过两年整治才使其并帐, 并回来的已多是挂帐损失;二是贷款寻租、管理混乱。多年前的信贷员是众人抢破 头的肥差,回扣曾是公开的秘密,吃拿卡要,考察旅游,内外勾结,把信贷资金变 成了谋取个人私利的筹码;三是行长专权、营私舞弊。单位一把手可以轻易毁灭和 断送所在银行,而天地万物都不能做到及时制止和约束他,如某县一位行长 95 年亲 自带上行政公章和业务公章,出外考察,向一皮包公司拆借三千万元,至今找不着 对方人影;四是浑水摸鱼、昧心发财。多年前我国的资金市场十分火爆,谁都想玩 一把拆借,醉翁之意不在酒,最疯狂时年拆借利率近 30%,巨额资金人为操控高低 一个点利润就极为可观,有人说,有多少掌握计划资金权的人员发了黑心财将永远 是一个谜;五是短期行为、不计成本。前几年的银行根本不讲核算,为完成存款任 务,二分几的高息存款照样搞,不管资金运用能否高进高出,为完成清收任务,大 搞以贷收贷、以贷收息,不讲效益不算帐,不亏才怪;六是小金库泛滥、非信贷资 产黑幕重重,这在今年的审计署报告中有所披露,商业银行本位主义严重,慷国家 之慨,谋一己之私,富了和尚亏了庙,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处处一副财神爷的嘴脸。 其它诸如决策失误、法纪淡薄、无序竞争、内控不力、垄断习气、官僚作风等等弊 病不一而足。 商业银行最具逆反心理,说东偏往西,政策信号失灵,对风险总抱琵琶半 遮面,对社会的透明度不够,在弄虚作假中歌舞升平,这里出成果,那里出经验, 搞得业内人都不喜欢看金融类报刊。任何公共部门,不加强社会监督,总难免报喜 不报忧,得过且过,甚至暗箱操作、耽误事情。自己形成的风险,解铃还须系铃人。 顾左右而言他,破帽遮颜,难辞其咎。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银行业确实需要自我 反思、集体忏悔了。 2、吃过千百堑,长了多少智? 有人会说,那都是前些年的往事,现在银行管理严格了。我只能说,严格 的并不都是有效的 ,现在的风险我们并不能漠视。人们会注意到,我国的银行信贷 在不同时期呈现潮起潮落的脉冲现象,银行老是走极端?一喊开渠, 就是滔滔奔涌、 水急浪高;一声关闸,就又是滴水不漏、死水无澜。信贷管理毫无章法可言,商业 银行狂起来的时候就算是叫化子也敢贷款给你,记起风险来的时候,又不分清红皂 白觉得客户个个都是骗子,不管三七二十一,抱紧钱箱冬眠去。哪有一点商业化的 味道啊?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波大投放的浪潮再次涌现,今 年前 7 个月,全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了 18872 亿元,已超过去年全年贷款增 加 18475 亿元的水平,半年放了全年款,有的分行甚至半年放了等同于过去两年的 贷款,这已引起了举国的关注。不久前还“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般的惜贷拒 贷,一个早晨的阳光又让风险飞到了爪哇国,银行的变脸总那么突然。 93 年的房地产泡沫应该是银行至今仍心惊胆颤的噩梦,但十年残梦未 醒。今年 6 月 5 日,央行被迫紧急出台 121 号文件,实行房贷新政,扼制房地产贷 款泛滥之风。因为,到 2002 年 7 月,中国商品房空置总量达 12000 万平方米,空置 率高达 26%,远远高于 10%的国际空置率红线标准,占压资金超过 2500 亿元,居各 行业不良资产之首。目前房产商 70%的资金来源于银行,而 80%的人买房是用按揭, 据统计,1998 年-2002 年个人住房贷款年均增长达 112.8%,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和 建筑施工企业贷款年均增长率为 25.3%。房地产贷款余额从 1998 年末的 3106 亿元 上升到 2003 年 9 月末的 21327 亿元。仅 2002 年全国投入房地产的资金就达 7855 亿元,伴生着房贷黑洞触目惊心,虚假按揭层出不穷,巨大的风险已经聚集,不整 顿谁也不放心,整顿急了谁也吃不消,商业银行再次把国家政策逼入了整顿时难放 任亦难的左右为难的困境。搜狐网一篇文章说:用不着别的,只要房地产价格大幅 下跌超过 20%,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就能足以把中国的商业银行拖进墓穴。 与此同时,社会对商业银行信贷集中的批评也很激烈。鸡蛋不能放在一个 篮子里,是稍许懂点经济的人最起码的常识,99 年推行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 理办法也对单户贷款指标作出了严格规定,银行虽然曾经饱受“垒大户”的苦楚, 却不长记性,一家企业拖跨一家银行、少数客户影响银行生存的悲剧反复重演。特 别是近年来整个银行业掀起了全国性的信贷集中高潮,出现了明显的危险偏好,一 是贷“大”,贷款向上市公司、大企业、大城市、大项目集中,热衷于基础设施、 市政及房地产项目;二是贷“长”,贷款由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向中长期贷款集中; 三是贷“垄断”,争先恐后向交通、烟草、电力、电信等垄断行业献殷勤。此风不 止将会严重制约银行业的持续发展,以致企业打喷嚏、银行流鼻涕,银行命运反被 客户所连累和主宰,银行的生存直接依附于大公司大客户的兴衰。 近些年,中国的许多富豪富得莫名其妙,魔术般眨眼老母鸡变鸭,这要 归功于银行业的“造神运动”,络驿不绝的问题富豪在国人的愤怒中曝光,空手道 大师们在银行的慷慨下变幻出一个个纸醉金迷的神话,并且发生在银行自吹自擂管 理日趋规范的今天和现在。这些丑恶的名字不需要任何人列举,群众的眼睛是雪亮 的,哪个地方的银行没有程度不一的“造神”?哪个地方没有暴富的大小“能人”? 难怪互联网上有人发贴感叹,岂只时势定成败,多是无赖成英雄!许多媒体包括银 行自身都在探讨不法民企屡屡骗贷得逞的原因,骗贷骗贷骗贷,好一个“骗”字了 得,你银行装傻充愣的,把自己当成三岁小儿,我们的银行精英们真的是弱智是傻 帽吗?信贷管理是吃素的吗?你叫赵本山来试试,看仅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能不能 骗出一分钱贷款?你再让骗贷富豪们来试试,看能不能骗走银行官员们自己家里的 一分钱存款?上千万上亿元的贷款肉包子打狗,居然能解释成受骗上当,实在厚颜。 谁不清楚就是几十万的贷款,也得经过多少个关卡盖多少个印章开多少个会求多少 个人。说这是同谋是内外勾结没有证据,只能说是睁着眼睛跳水,明知山有虎,偏 向虎山行,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干不得而知。 纵观十年,决策风险可以说是最大的风险,决策时左时右,时而急躁冒 进,时而保守僵化,决策失误有目共睹。但是,国有银行没有检讨战略方针和经营 决策失误的勇气与度量,成绩归功于上级领导有方,失误归咎于下面执行不力,千 错万错总是基层行的错,撤机构、减业务、裁人员、收权力,板子不问清红皂白一 律打在支行的屁股上,基层总是替罪羊,然而,在商业银行“三级管理、一级经营” 的体制下,基层哪一次不是忠实地按照上级的大政方针去贯彻执行呢?哪一次不是 围绕着上级的指挥棒团团转呢? 商业银行各级决策者贪污受贿一万元会落马,而因有意或无意的失误造 成损失上千万、上亿元却奈何不得,他们永远英明。何况,还有的是办法来逃避责 任,就拿不良资产剥离来说,就让少数人很高兴了一阵子,及时将自己审批有问题 的责任贷款剥离出去,优先剥离自己房地产和三产投资失误的学费。谁去检查过决 策带来的风险?谁又敢说商业银行今天的风险应归咎于战略决策的失误?在这种情 况下,国家的救助措施实在应该慎重和稳步出台,否则,部分银行管理者会把国家 的血本当作重过几年舒适宽松日子的补贴,认为又有了高枕无忧再风光一阵子的新 本钱,再有决策失误,你能啃他几口为国解恨呀?不从决策机制上检讨风险的根源, 银行管理水平就不会有真的提高,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管理者不自责不自警, 瞎指挥不悔过不受罚,银行业交再多的学费也不能变聪明。 吃一堑长一智的要求并不高, 凡有良心的中国人并不忍心尖刻指责自己的 银行,重要的是,银行要停止往自己脸上贴金,对新旧弊端再不能遮遮掩掩吞吞吐 吐了,该是一针见血大刀阔斧地撕破遮羞布的时候了,忠言逆耳良药苦口,与其隔 靴搔痒的和稀泥,不如在《国歌》声中奋起。以人民的名义请求,让我们痛定思痛 吧! 、当制度成为花瓶 1995 年初,著名的尼森事件使巴林银行因亏损 13 亿美元而破产倒闭,时隔半 年,日本大和银行又爆发出高级交易员井口俊英隐瞒进行未授权交易 11 年亏损 11 亿美元的丑闻。这引起了朱熔基总理的高度关注,专门批示央行加强金融内控制度 监管,在随后几年大大完善了我国金融内控机制。但是,由于权力大于制度,一些 领导害怕“水至清则无鱼” ,为了维持政绩又忌讳捅漏子揭盖子,强化内部控制变成 叶公好龙,对真正的高危区不敢触及,对心中无虑的地方反复稽查装腔作势搞形式, 使内控制度成为偷梁换柱、模糊责任的花瓶和摆设,在执行制度上随意绕圈子移花 接木,结果,银行的规章制度虽汗牛充栋,但因循僵化、瞒天过海、外强中干的弊 病长期存在。信贷制度就是银行内控的一个缩影。 一个奇怪的现象是,翻阅商业银行的信贷档案,所有的死帐乱帐当初都曾被 一致认定为有前景的好项目,并且贷款审批手续规范得天衣无缝。答案只有一个, 为立项而评估,为可行而论证,为放款而审批,看似严谨的信贷管理成其为弄虚作 假的外套和装饰,让我们来重新审视至今奉为法宝的贷款三查制度和审贷分离制度 吧。 你企业想上项目,得先找家说得上话的银行,想法子让人家对你产生兴趣, 回头来搞可行性论证,帐算得天花乱坠,银行对你有了信心。开始贷前调查,信贷 员是万金油,出外考察市场的时候,专业的你能够引导他同意你的观点,评估报告 最终会按领导要求跟你同一个调门,按盈亏界点和预定还款计划倒着推算收支及利 润。贷中审查时,报表资料不必太真实,注意编造你的经营业绩和现金流等等,送 上去的项目申报材料要装订得像辞典一样整齐美观,支行会把项目的可行性向市领 导汇报,经办员按照教科书的流程审验一次,归纳两页项目提纲,看看领导的眼色, 签上心照不宣的意见提交审贷委员会讨论,委员们鱼龙混杂,大多不是干信贷的, 象是开一个中层干部会评选先进,会议纪要将会充分体现集体决策、审贷分离的原 则。超权限的大项目再送省里,程序和市里差不多,不过信贷中心业务繁忙,纸上 谈兵运筹千里,人家喜欢批上千万的大项目,没想到,信贷审批权上收后,省里也 没有三头六臂,对企业不知根知底好象更好糊弄,也不想想,人家的流动比率和速 动比率果真有那么高,业绩果真那么好,还要你的贷款干什么?真是本本主义害死 人。至于贷后检查不说也罢,即使走过场的检查也常会遇上些啼笑皆非的事,比如 贷款的担保企业刚刚破产,质押的权证无效,抵押的土地是子虚乌有的一块地皮等 等,甚至为事后费尽周折才补办了金融债权保全手续而沾沾自喜,但谁会把屎盆子 往依靠民主集中制决策的审贷委员会头上扣呢?顺便讲一句,贷款的第一责任人往 往是相比较最没责任的人, 这个最底层的信贷员不过是个无法体现自我意志的傀儡。 天哪,这样的信贷机制我们还要运行多久?这就是重大贷款层层审批还差错不断的 根本原因。 我认为建立独立信贷员和独立审贷官制度是个可行之策,象国外的独立审判 官、独立检察官一样,权责利下放到位,一日贷款,终身有责,用职业荣誉、执业 等级资格和身家性命去培植责任之花。实践证明,集体负责就是都不负责,层层把 关就是容易公关,大量的违规贷款都是过五关斩六将手眼通天。各级贷款评审委员 会来头吓人,知道企业底细的票数寥寥无几,领导的意志和影响暗中无处不在,省 市县三级信贷部门操作雷同职责相近,在虚无的文字和数字上一审二审三审,审来 审去却不断积累着垃圾。我想问,省分行信贷处是神仙处吗?权力上收后凭几个人 的签字就决定了全省信贷资产的命运,对风险的识别和控制机率等同于求神占卜问 卦。 我的设想是,省分行机关是管理机构,应该把信贷经营权还政于民,不要老觉 得自己高高在上就英明,不要老把贷款视作权力来审批审批的,而要真正视作商品。 在支行设独立的信贷营销员,在市里设独立的信贷审查员,在省分行设独立的信贷 纠察员,三权分立各司其职。每笔贷款由市县的营销员和审查员平分责任,充分保 障他们的自主权及责权利,奖惩分明,制定合理的风险控制考核体系,使贷款质量 同他们的收入、级别、饭碗、前程密切相关,领导再干涉贷款就是把人推向火坑, 信贷员自己也不会干,对串通起来贷款寻租捞一笔终生不愁的犯罪行为坚决追究严 惩到底。同时,对大项目实行联合营销和联审,比如每两人一组的营销和审贷权限 是 500 万,对 1000 万的项目就由两组四人来共同承担责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省里的信贷纠察员则对口一个地市,承担项目抽查、复审、巡视、分析预警、违规 处罚的职能,纠察成效与对口行的风险状况挂钩进行考核。当然,要核定一定的风 险允许值,起码 3%, “零风险”就会逼人造假,毕竟不是在太空办银行。作为商业 银行,当务之急得改改已沦为形式和教条的信贷机制了。 4、兄弟相煎何太急 一个真实的故事是,某学校开学,银行上门收费,另一家银行也闻风而至,对 校长一番公关,校方于是便安排两家银行分别在上午下午轮流坐庄,前一银行不乐 意,校长恼了, “这怎么不行,就是丢根骨头也能哄住两个狗子呢! ”在各银行赤膊 上阵刺刀见红的白热化竞争态势中,银行,你还有说“不”的勇气吗? 中国金融体系的内耗问题, 抬高了全行业的经营成本, 加大了银行自身的风险。 四大银行好比是一个模子刻下的四兄弟,擅长窝里斗和手足相残,叫化子恨死讨米 的,说他们内战内行、外战外行也毫不过分,其恶性竞争致使我国金融秩序一度严 重混乱。 早在四大银行为专业化银行的时候,就很快逾越了彼此的界限,人们称为“工 行下乡、农行进城、中行上岸、建行破墙” ,当然这无可厚非,竞争嘛,不能画地为 牢。令人不解的是,四大银行这么多年老是整齐划一的齐步走,在业务发展、改革 举措甚至违规违纪上都是你学我我学你,经营方式和产品服务更是趋同,连机构和 业务的扩张与收缩也都是亦步亦趋,银行间明争暗斗,无序竞争的硝烟从未散去。 在存款竞争上,大家都不是省油的灯,利率大战把储户的胃口吊得老高,他们 揣着存款东探西问南攀北比的,法定利率实际上被废除。我粗略地算过一笔帐,得 出惊讶的个人结论,在三个方面,银行和国家都付出了无比沉重的代价。一是银行 历年来已超出法定利率多付出了 5000 亿以上的存款利息支出。从 1988 年至 1997 年的十年,各地的利率秩序从来没有真正好转,如 93 年至 96 年一年期储蓄存款法 定利率为 10.98%, 而实际利率在 18%-24%之间徘徊, 那时候的钱存银行如计算复利 四年翻一番,沿海地区的利息更高,内地有的银行甚至把大额资金转到沿海存起来 赚利差。保守的估计,每年三分之一的储蓄存款是高息,平均多付 10%的利息,加 上超额利息支出的复利,银行损失巨大。除高息外,银行逢年过节还普遍给重要储 户另外赠送可观的纪念品,储蓄成本开支居高不下。在对公存款方面,银行的公关 力度同样很大,请客送礼、多策酬谢、额外服务、安排子女、降低贷款利率等等。 二是银行为揽储对职工付出了大量工资外奖金,多年累积数量惊人,对职工揽储行 为存在价值高估和超额回报,前几年会拉存款的人发财,每揽一万元存款在工资外 支付 50-120 元计件奖金, 许多储蓄能手成为几十万元户。 现在有客户资源的人发财, 一些有重大社会背景的人周旋于各银行间充当客户经理,出现了年薪百万的资金掮 客和倒爷,今年吃甲行,明年吃乙行,资金在各行间无谓的流来流去,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使行业融资成本水涨船高。三是国家自 99 年开征利息所得税至今,一些 银行除串通客户以私款公存逃避利息税外,更在教育储蓄上大肆造假、乱开口子, 不分对象,不问存期,不顾限额,见钱就办。通过利率优惠和免征利息税为储户变 相提高利率。我不知道全国教育储蓄的余额,但相信其违规率在 50%以上,每万元 偷税 39.6 元,减少的国家税收相当可观。综上所述,我认为,仅存款的恶性竞争损 失就是天文数字,极大的戕害了国家利益和行业利益,银行不去自相残杀,我就不 信存款人的钱会埋在自家的坛子里。 在发展中间业务上,大家一致提供免费的午餐,现在银监会规定收费却没有商 业银行敢率先充当出头鸟,银行靠非理性手段争夺中间业务,争相搞无节制、无尺 度、无原则的过头服务,或明或暗进行倒贴,低三下四、巴结奉迎,使客户待价而 沽的心理增强,对银行漫天要价,甚至将本属自身的支出转嫁到银行身上,极大地 增加了银行经营成本,导致银企之间权利与义务不对等,损害了银行系统的整体利 益,有损于银行的社会形象,使发展中间业务走入岐途。 在培植客户上,大家互挖墙脚互相拆台。地方上好的企业为数不多,各银行便 对优质企业的负责人和财务人员搞集中攻关, 争相许以多种优惠条件诱使企业跳槽, 以至企业多头开户,大额对公存款频繁搬家,对企业多头授信多头贷款,有的企业 甚至是四家银行同时染指,企业对银行的忠诚度大大降低,银行因内耗而得不偿失。 有的银行不按统一要求对逃废债企业实施联手制裁,甚至将制裁逃债企业作为拉走 别人客户的机会,暗渡陈仓为其提供服务和方便,谋得自己的蝇头小利。 在打造品牌形象上,大家都贪大求洋、盲目攀比、损人利己。在一哄而起的机 构扩张和撤并热后,又竞相对营业网点进行新建、翻修或装修改造,拚硬件和资金 投入,片面追求豪华,打肿脸充胖子,寄希望于“生意不好整柜台” ,甚至在风水上、 建筑物高矮上比来比去,加大了经营成本,未添实力反增包袱。各银行连对外宣传 上都互相充满敌意,宣传用语任意抬高自己、贬损别人、模糊概念、误导公众。你 标榜自己是国家信誉,他吹嘘自己的服务最好最优,我说自己的排名第一,有的行 还夸大别人的风险互相造谣中伤揭短。这些现象,使银行业斯文扫地,造成银行间 两败俱伤共同堕落。5、优质服务优在哪里? 银行喊了几十年优化金融服务,视客户为上帝,我认为不过是做秀,确切说, 仅仅只是对存款客户表现了一点职业的笑容和虚伪的客套,对少数所谓核心客户表 现了言听计从的阿谀逢迎,银行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服务水平依然停留在较低层次。 花旗银行重回上海滩给国有银行带来了惊诧,一夜之间变聪明了,立马想对提前还 贷收费,想对小户收“数钱费” ,又是算帐说吸收 1500 元以下的存款就要亏损,如 果全国人民每人替银行存上 1500 元, 岂不要害得银行千百次地破产?帐是怎么算出 来的?是计算方法出了问题还是思想意识出了问题?可怜中国老百姓的金融知识本 来就少,银行再弄些玄虚竟也忍心。想起了那个著名的贷款 1 美元的故事,西方的 银行并不是歧视小生意小客户的。我们要向外资银行学习什么?我们的服务又优在 哪里? 银行对社会公众的服务优在哪里?我国的金融产品匮乏, 老百姓能享受到的金 融服务寥寥,存款时你是上帝,可提前支取试试,看那脸子拉的。严格说贷款才是 许多人真正需要的服务,银行没有关上的窗口只有存单质押贷款,找本行的存单吧, 爱贷不贷,但别人能放心把存单交给我,何不直接借钱给我还得点高息?住房贷款 吧,虽说房产商们能收购和编造身份证搞那么多假按揭,但一般人却别想,特别在 市县,住房贷款对象基本都是银行、财税、公务员、垂直垄断部门,房产证抵押后 再由单位签合同担保,发工资时按月给扣划过去,而对一般企业和市民的住房贷款 根本没有启动。想起刚创建农村信用工程走访农户,农民对小额农贷政策不了解时 说, “哪有这样的好事,不打砣子么样能贷到款?”城镇居民享受的金融服务也好不 到哪里去,现在银行都成立了个人业务部,除了发放存单质押贷款和好单位组织的 住房贷款,也不知还有什么更大的作为。 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服务优在哪里?商业银行嫌贫爱富的势利眼丝毫不亚于别 人,在资金配置上的马太效应表现得很突出,只愿意锦上添花,不愿意雪中送炭。 不愿花真功夫研究宏观经济走势和产业前景,不愿花心血主动培植自己的优质信贷 载体,都想着抢别人的核心客户,哪家企业形势好就竞相争抢,优惠条件多多,把 上市公司和大集团拉来装门面,求人贷款,你评级我授信,人家的钱多都用不完, 就请客送礼求企业不还贷款,造成资金的浪费,也驱动了优势企业的自信膨胀和盲 目投资。而企业一不景气则马上翻脸,先下手为强杀马断臂割肉,在企业资金链的 生死关头停止资金供应,扣划回笼货款,竞相逼贷落井下石。民营企业已成为国民 经济的生力军,但贷款难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由于银行缺乏战略眼光,资金配 置上的“马太效应”浪费了宝贵资源,坑苦了中国的企业,也使自身发展步入狭窄 的胡同。 银行对产经政策的服务优在哪里?目前,银行贷款过度集中在房地产、基建、 汽车、钢铁等行业,存在结构失衡的问题。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指出:新一轮 重复建设抬头,一些生产能力明显过剩的传统行业仍在大上项目,一些新兴行业、 “高新”项目遍地开花;各种开发区过多、过滥,大量的土地被圈占荒废,部分城 市房地产价格过高,房地产开发结构不合理。我们从以往银行业在家电、建材、房 地产贷款的失误和教训来看,银行信贷对国家产经政策的配合不力,对产业前景的 判断不准,以短视眼光刀头舔血般的赌博逐利,往往在虚火的势头上推波助澜,造 成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使这些企业出现严重的产品积压和过度竞争,在相关产业 的衰退期和经济景气的回落期大受其害,既导致国家产业结构失衡,又引发系统性 金融风险。 银行对地方经济的服务优在哪里?在商业银行不约而同的机构和业务调整浪 潮中,县域经济逐渐成为银行的弃儿,1998 年至今,四大银行在县级及以下的网点 已经撤消了 4.5 万个,其中县支行约 1800 个,即使是农行,原来县级及以下的网点 也由 6 万个,撤掉了 1.4 万个。而未撤的机构,也很少放款,一心把农村的资金抽 到大城市淘金,县域经济面临着空前的金融困境,只得在招商引资上饥不择食,优 惠政策出尽,国有资产半卖半送,五小企业死灰复燃,资源和环境面临掠夺性开发。 银行业将战略重点转向大中城市,未必是中国经济的福祉,从实践上看,广东的发 展模式就没有照搬外国从城市工业化开始的老路,从农村工业化搞起,不仅崛起了 大批新兴城市,而且使蛮荒之地的珠江三角洲成为中国经济的龙头。现在渐领风骚 的江浙经济模式也是以发展县域经济为主要活力,银行业的“城市中心论” ,不知会 否与中国的宏观经济合拍,起码,与西部和东北大开发有点背道而驰,加剧了国民 经济的地域差距。 美国银行盈利的法宝是客户多元化和非利息收入占据半壁江山, 而我国银行近 年来片面追求自身利润,依靠在信贷配置上的客户和地域偏向来被动防范风险,银 行因本位主义而在金融服务上存在严重惰性:一是大面积拒贷消极无为,二是热衷 于信贷资金买国债坐收渔利,三是喜欢贷国企可以推卸责任高枕无忧,四是众人拾 柴垒大户短期无风险,五是龟缩大城市逃避对落后地区的金融服务义务,六是喜欢 贷房地产等暴利行业投机,七是喜欢贷垄断和行政部门少操心,八是喜欢基建贷款 期限长,风险可以留给后任。商业银行哪里顾得上整个宏观经济及全国大局的资金 产出效率和实际需求?利润中心论是饮鸠止渴,弱化实质性金融服务会加剧中国经 济的结构性矛盾,银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将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我怀疑,风行一时的“二八原理”和银行股权分散理论对中国来说只是一剂毒 药,或许是中国的银行业理解上有偏差,把 80%的利润来自 20%客户,理解和执行 成 80%的资金要集中配置给 20%的所谓核心客户,这将把中国的银行业引向歧途。 以上海为例,2002 年其贷款超亿元的客户 1300 家,贷款额 6000 亿元,占贷款企业 数量 5%的大企业,贷走了超过 60%的贷款,而恰恰是大企业自身的造血功能多已 形成,比起嗷嗷待哺的中小企业,他们并不那么缺资金。广大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 是支持中国的希望和根基,不能仅凭银行盈利的二八之分来定取舍,国有银行信贷 绝不能太集中太唯利是图;金融是社会经济服务的公共资源,是国家公益和经济意 志的命脉所在,国有银行股权绝不能太分散、太容易被暗中间接收购和控股操纵。 商业银行的商业化不可能也不应该是彻底的和绝对的,银行改革不是为了社会上多 几家盈利商,掌控着全社会的资金资源应该担负起注定的社会责任,若只顾自己赚 钱何不改行搞工商实业干脆?银行盈利要服从国家公益,为国家大局服务是银行永 远的主旋律。 6、我们失落了传家宝吗? 曾几何时,金融业引以为自豪的“三铁”成为历史名词,铁帐本、铁算盘、 铁规章,它使金融在文革时期也保持不乱,老一代金融人艰苦奋斗、勤俭办行、秉 公敬业,给我们留下了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但这一传家宝今天已悄然失落,银行 的“三铁”也成了“三纸”,豪华奢糜成风,弄虚作假成风,营私舞弊成风,整个 行业短期行为严重,本位主义严重,官僚主义严重,对触目惊心的金融风险熟视无 睹,可以说,金融业缺乏对国家和民族的忧患意识,缺乏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 某县一商业银行,93 年前是一位正统的女行长,守着几百万积累不敢动, 每年都提倡职工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退休后至今仍是人们的笑柄。 后任胆大妄为, 一掷千金,自己大搞违规经营中饱私囊,也极力为职工谋福利,虽然留下巨额包袱, 此君先后搞垮了两个县支行,但数年后职工讲起来人人都是充满感激,个人的房子 票子都是他打下的底子,而无人为国家资产百倍的损失而痛心和追悔,无人为支行 的现状未来而担忧。群众在金钱和私利面前,人人都成为乌合之众。拜金主义的思 潮一旦成为主流,思想政治工作竟显得那样苍白无力。可悲的是,现在群众眼中好 的单位领导不再是大公无私一心干事业的领路人,充其量只会景仰而不会喜欢,他 们喜欢的是大枰分金小枰分银的首领。只要是分钱发物搞福利,每个群众都会双手 赞成欢呼雀跃,又有谁会在意单位的长远发展甚至金融风险呢? 真正应了那句话,彻底的市场经济是无耻的。群众同样是贪婪的,大家原 来是众多自私的“小家”组合而成,觉悟成为一层虚伪的面纱。人的本性需要用法 制和铁的规章去约束,思想道德成其为遮羞布而已。我无意抵毁思想政治工作这一 法宝,也无意棍扫一大片,只是想说,同其它行业腐败一样,金融腐败也有着厚实 的群众基础,头头想搞腐败,只要不忘给群众分一瓢羹,事情往往不会败露。这是 思想政治工作和内控制度建设所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近几年,商业银行也象其它部门机关一样出现流行病毒,认真工作的、埋 头干活的,在人们心目中是货真价实的傻子,会搞关系八面玲珑的才是能人。“说 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成为窝囊废的代名词。在商业银行官僚化的变异中, 商业银行成为一个硕大的货真价实的官场,特别是一二级分行,机构人员臃肿,因 人设官,人浮于事,冗员充斥,失去了公平的竞争规则,踏实负责埋头苦干的人少 了,说假话搞日哄风行一时。真实的基层信息双向梗阻,上级视察稍有级别的都会 受到前呼后拥的礼遇,座谈只会听到阿谀,走访只会看到假象,员工为迎接某某大 检查已辛苦多时;下级汇报多半报喜不报忧,基层负责人只有维持平安无事才会功 德圆满仕途畅达。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衣》实在是看准了人性的弱点,古往今来环 球同此凉热。 商业银行的管理层次多、冗员多,相应带来了管理成本居高不下,一个二 级分行的一年的机关费用动辄千万,银行花钱普遍很潇洒大气,各地热衷楼堂馆所 建设,走过一些省市会发现很少有地级市没有金融机构办的星级酒店。而在内部, 商业银行苦乐不均两极分化,总行拨到分行的费用指标还是充足的,经过一二级分 行层层截留,到基层已寥寥无几,上级买车子盖房子经费不够都从下面雁过拔毛的 盘剥,有的基层商业银行月费用竟只有五万元,有激愤者斥责少数上级行的作风象 旧社会喝兵血的军阀。各级员工的收入水平更是天壤之别,一级分行、二级分行、 支行、营业网点各层之间或明或暗的收入差距不是用一个悬殊所能概括的,各种既 得利益使商业银行精得了兵简不了政,员工们的机关情结前所未有,因为大家都知 道机关里太安逸了,基本没有任务奖金又高,乡镇的想调县里,县里的想调市里, 一线的想进机关,外勤的想搞内务。比如某行一乡镇分理处搞三定,大家都不干信 贷,只有一个傻乎乎的炊事员去竞聘信贷员。基层除了怎么也完成不了的定期、活 期和外币存款任务外,还有越来越多的卖保险收话费售基金的指标,管理上左一个 规范右一个达标越来越苛刻严厉,基层员工每月千元的工资扣这扣那这后,也就只 剩区区几百元,分行养尊处优的官员们是体会不到他们的无助和辛酸的。一线人员 自嘲为乞丐,白天穿梭游荡在商场菜场见人套近乎,夜晚提着些水果色拉油到大户 家揽存,这样的场景并不鲜见。在大规模裁员撤机构猛药的改革后,基层员工心中 产生了严重的生存危机,基层人在上级眼里早就被蔑视为“操作工”,即使留下的 也是收入没了保障提升没了希望,跳槽的、混日子的、开辟第二职业的越来越多, 个别支行充斥着悲观失望和牢骚,有个问题商业银行自己也没弄明白,就是无论怎 样扁平化,管理者和一线员工究竟谁才是中流砥柱?战场上不能都去当督战队吧? 最有说服力的数字是, 拿现在副科级以上干部和机关人员编制数量同 98 年对比。一 个现象是,随着银行在中西部县域经济的无为政策,基层支行在地方心中失去了往 日地位,在社会眼里失去了往日形象,在上级掌中失去了往日份量,在员工心内失 去了往日激情和信心, 经历连续五年改革阵痛和付出 25 万人被精简的代价后,基层 行确实应该吃几剂补药来回暖人心和重鼓士气。正因为我不是商业银行员工,所以 才敢言他们所不言。在此,我愿意用良知替基层商业银行的员工们呐喊一声:基层 真累,基层真苦,基层没干劲,基层真危险!我不知国有银行的高层是否知道基层 的现状和实况,但我知道,如果不能做到上下一心、同甘共苦,何来振兴事业的凝 聚力和战斗力呢?万丈高楼平地起,谨防金字塔的底座成浮沙啊!切切引起重视! 行文至此,已痛陈了商业银行这么多不是,心血文字恐怕还会被人误会和 指责,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我自己也曾在内心颤抖中百感交集, 当我们历经苦难的国家刚刚露出腾飞的曙光,当我们要应对并不太平的周边环境和 国际利益纷争,当我们一代代平民父老在物质匮乏中仅仅为追求温饱而耗尽一生的 时光, 当我们体味温家宝总理那 “心中为念农桑苦, 耳里如闻冻饥声” 的忧民情怀…… 高尚的银行菁英和金领阶层们,难道你们不能做得更好些吗? 如果金融不能稳定,改革开放的成果将化为乌有,民族复兴的路途将充满 变数和坎坷,这是国家不能承受之重,我们唯有重树理想和信念,用历史责任感筑 起抵御金融风险的长城。入世的缓冲期即将过去,我仿佛看到西方的资本伴随着狞 笑和硝烟席卷而来。面对依然麻木和讳疾忌医、文过饰非、在机制上安步当车、在 经营上尚未稳健的金融业,怎不叫人悲从心起?含泪问金融,你究竟还需要多少人 民血汗来注资来扶持?你非要全民族为你的再三失误而付出代价吗?你知道你对国 家安全和未来的责任吗?时不我待,人民呼唤整肃金融的暴风雨,我们需要力度万 钧的变革雷霆。[下篇]:银监之思――对症国情吏治先一、风险教育的悲哀――无知者无畏 银行监管要加强社会性的风险认知教育,真正树立全民族的风险意识。目 前,金融风险虽然提了这么多年,但只是中央和金融监管部门真正在为风险担忧, 并且前些年防范风险一直采取驼鸟政策,关起门捂起盖子来防风险,大部分人出于 对风险的无知而无所畏惧。全社会都不害怕风险并不是一件好事,老百姓不怕风险, 是相信共产党无论如何少不了自己一分钱;地方政府不重视风险,是认为事不关己 把责任都推卸给中央;金融机构不害怕风险,是长期以来形成了依赖思想,认为国 家会救助会保底。在这一点上,在华外国银行协会会长欧恩陶说得很经典,“如果 你去问一个美国人:‘花旗银行会破产吗?’得到的回答一定是‘会的’;如果你 问一个中国人:‘工商银行会破产吗?’人家会以为你有神经病――这就是国情在 银行业的体现。”在种种漠视风险的现象中,最可恨的是商业银行自身的风险意识 不足,商业银行有了风险,相反指责监管者和宏观政策的多,大家都把风险推给国 家,银行没有主人翁的意识和责任感,虽然吃经营这碗饭,偏偏就不能真正树立物 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竞争观念。即使在以前不良资产最高的日子里,也还是缺乏危 机感,依靠国家信用的大树好乘凉,不相信这么大的银行会有倒掉的危险,认为国 家最终也决不会坐视银行的风险爆发,所以在经营行为上崽卖爷田不心疼,接受国 家再三再四的救助也显得心安理得。 进行全民风险教育有助于群策群力地防化金融风险, 促进对银行业的社会 监督,更有助于提高社会的风险适度承受能力和应急自救能力。如果监管者坚持视 金融风险为洪水猛兽的思维定势,在宣传教育上不客观,则一旦真的狼来了,必将 引起社会恐慌和全民的举止无措。银行的突发性支付危机是不可预见的,但并不是 完全不能抵御的,只要大家都不去挤兑,风险就不会急剧蔓延。在亚洲金融危机中, 韩国老百姓自觉的“献金运动”曾感动了许多人,他们以处乱不惊的风度和众志成 城的气慨帮助国家渡过了难关,这就是素质。而我国的老百姓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工商行逸贷卡套现技巧 的文章

 

随机推荐